美章网 精品范文 单位档案管理论文范文

单位档案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单位档案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单位档案管理论文

第1篇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

信息社会把建设单位档案馆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设单位档案馆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并与互连网接轨,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单位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使档案馆的服务走向全方位现代化。

摘要:建设单位的档案管理是建设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依靠传统的档案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管理建设工程档案已经成为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的最主要途径和最有效的工具。虽然目前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但在网络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建设单位档案网络化的基础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勾画出建设单位档案网络化建设的架构,并列出建设单位档案网络化的必要条件所需措施。

关键词: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整理工作不到位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具有地域分散、流转性强的特征,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在档案形成过程中,由于经手人多变,管理区域跨度大等原因,往往存在着手续不全、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对个人信息量的反映不足,无法全面详实地体现个人情况;此外,在具体的档案管理、整合工作中,字迹模糊、以讹传讹等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都影响了档案的准确性和凭证价值。例如,在个人的年度考核资料中,加盖公章不清楚、有关的个人签字和评价空缺;许多时间较长的资料字迹退化模糊,难以辨认;有些档案资料残缺不全,连续性不够等,这些问题都是目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档案利用程度不高

许多用人单位往往只注重档案的管理和保密工作,却忽略了人事档案的功能使用。个人的档案在许多单位看来是个人私密的象征,因而进行严格的保密。但是,由于只注重保密而不注重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加之严格的档案信息采集制度,使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利用程度不足。

(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受地区发展差异影响

受到地区发展程度影响,各地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在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信息流通渠道通畅多元,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视,更有关于档案管理的完善制度。但在诸如我们阳泉这样的一些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信息较为闭塞,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员流动本身较少,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缺乏科学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意识。

(四)流动人员档案管理配置薄弱

档案管理配置的薄弱也是影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体现在管理队伍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录用上标准过低,使得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缺乏专业知识,科学的档案管理便无从谈起。另外,档案管理器材和制度的陈旧、落后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许多单位的档案管理设施过于陈旧,有的甚至已经不能达到使用标准,致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存在安全隐患。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盲区。

二、如何做好传媒单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事档案工作体系的完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来,积极做好传媒单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一)从思想和制度上重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面对传媒单位人员、部门较多,人员流动频繁的基本特点,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成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职能科室,对流动人员档案进行统一、集中、高效管理。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要按照其社会经历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可以分为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生毕业、部队转业、地方借调等等。并划分相应的区域,建立健全分类目录,进行严格管理。要注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的准确性,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责任心,把好收集关,出现差错及时更改,并加强与人事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补充完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信息。同时要根据上级档案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制度。

(二)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利用率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质量水平。对于参与到档案管理的人员,首先,要严格把关,挑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有责任心、品德良好的档案管理人员。其次,要加强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将传媒单位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单位的区别和特殊性讲清楚,提高管理队伍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认识水平。最后,单位领导要进行不定时抽查,督促工作人员将工作做细做好。

(三)不同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不一,对待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认识及措施也就不同。为此,传媒单位内部人事档案管理尤其是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要根据当地的不同实况区别对待和发展。具体说来,像我们阳泉这样的欠发达的内陆地区,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在本地区本单位内部形成重视档案管理的良好氛围,而对于信息渠道较为畅通的经济发达地区,则要进一步思考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查找解决对策。

(四)建立电子档案,促进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进程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子档案越来越成为档案管理的一个未来趋势。其具有突出的便捷性和实用性。要建立专门的电子档案室,并且寻求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多个网络平台的共享,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就拿我们传媒单位来说吧,我们单位的流动工作人员,有记者,也有主持人,还有很多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为了避免部分流动人员在此锻炼几年后就跳槽的现象,可以将每位流动人员进入我台后的成长路程记录下来,制作成电子档案,增强流动人员的归属感,还可建立奖励机制,对认真负责的好的流动人员进行转正待遇,留住人才。

三、总结

第3篇

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要想生存、发展,均与人才离不开。现阶段,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人才重要性日益彰显。对于事业单位管理,无论哪项工作,均需人去管理、执行,而执行效果如何,均却绝于人才。而档案管理工作也离不开人才,更离不开专业性人才。专业性人才决定了档案管理效率、质量,部分事业单位未引进专业人员,使得许多重要性信息资料未合理保存,导致一定损失。某些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知识缺乏了解、认识,导致工作失误,增加工作负担,使得工作成本明显增加。制度建设不合理。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在早期,制度流于纸质化、形式化,但无论哪项工作,均需按照一定制度、秩序执行。而档案管理存在诸多法律漏洞,大多数事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未明确设置制度,使得工作存在空白,对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造成严重影响。

2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优化对策

如上文所述,在事业单位管理,由于观念、人才、制度、设施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发展,不利于本单位资料、档案的管理与保存,某些资料由于不恰当管理,而导致资料丢失。笔者认为,要想提升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对于事业单位工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促使档案管理科学化与系统化。有效健全档案管理机制,保证档案管理顺利开展,包含档案归档、档案使用,完善奖惩机制,建立档案保密机制。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建立专岗专职,主管与分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确保多层次运行,市县分层建档与集中管理。其次,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目前,人们身处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更新,各行各业均引入现代化技术。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而言,必须建立信息化管理渠道,提升信息化能力,是事业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时展步伐。要想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必须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管理设备。在传统档案管理中,主要通过人工纸质为载体,记录与存储文档,采用各类教学设备,特别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针对信息档案管理,在确保面对面服务的同时,建立网络服务平台,档案管理趋向信息化、科技化。处于该类情况下,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数据库,具备信息检索、查询功能,档案管理必须加强现代化建设,通过科学化手段,通过先进管理工具,提高信息处理效率,提高快速检索功能,确保较高保密性,以节约人力、物力,进而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与效率。第三,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因其综合性较强,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档案管理的先进性、现代化,管理内容页日益广泛。对于档案管理人员,需具备强专业知识,提升工作能力,即可以传统纸质为媒介,又可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对各类学科有初步了解,对于咨询者的咨询,可提供真实、准确的档案信息。档案管理人员作为档案管理实施者,其水平高低决定了档案管理的落实情况。所以,对于档案管理而言,事业单位必须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强化技术培训,有效提升管理人员工作水平,促进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第四,转变档案管理服务方式。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不应只由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应转变服务方式。传统档案管理主要为资料提供,而不是一种信息服务职能。目前,各行业正在深化改革,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必须转变职能,提倡信息服务。因现代网络技术日益发展与更新,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必须适当下放管理权限,构建网络咨询平台,为用户提供可靠的咨询服务,指导用户检索、筛选资料,以解决档案空间限制和时间约束,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水平。

3结论

第4篇

(一)电子档案管理减轻了电子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不断被人们广泛应用。而档案工作人员对电子档案的充分运用,不仅改变了自身对文字信息的管理与记录,还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枯燥乏味的工作量。同时也方便了大众对信息的搜索。

(二)电子档案管理,有利于对文件的修改在记录某些重要信息内容时,难免出现错误,或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重要文献需要更新,对档案进行修改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如要其进行修改,电子档案对于传统的文字档案而言,是极其方便的,只需利用键盘对文献进行调整并进行保存,就可以了。

(三)电子档案管理有利于文档的保密在传统的书面档案中,档案者的信息是在一起的,如果需要对其中某一信息进行查找,其他信息便也会一览无遗。而在电子档案中,这些信息是分开的,为单份文件提供利用。只需对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搜索便可得到相应数据,而其他内容是无法被获得的。

二、电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然后加以改进。

(一)电子档案安全问题电子档案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通过计算机等机器设备来完成对档案信息的收集、输入、总结、归纳等过程,虽然电子档案比纸质档案易于保存,使用方便,但是电子档案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电子档案在运行过程中,很有可能受到病毒的入侵,使其内部信息被迫修改、损毁,甚至导致信息被泄露,给事业单位的人员隐私造成威胁。

(二)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素质电子档案所记录的内容是相对隐秘重要的,所以,对于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而言,他们不仅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还需要具备超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可以熟练地对计算机进行操纵。而在现实生活中,电子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处于大量的工作当中,充满枯燥,因此,他们并不能对电子档案进行长期的稳定管理工作。

(三)电子档案管理不规范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在对档案进行编辑记录时,由于粗心或是读写技术不稳定等原因,很容易造成文档内容的丢失或变异,使其与原始文件内容出现分歧,以至于导致电子档案缺乏原始性和真实性。

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电子档案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一)保证电子档案在利用中的安全首先,需们要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保密工作培训,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防止信息的外流。其次,要对保存档案的计算机进行定期杀毒,设置访问权限,并开启系统监控功能。

(二)培养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要求十分严格的工作,所以需要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操作。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量大,内容繁琐,需要实践经验较强的工作人员,所以事业单位必须控制好人员的流动,以保持电子档案的稳定性、长期性。其次,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电子技术,并能够将其用之于实践当中。

(三)强化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管理在计算机的软件管理上,要积极寻找电子档案存储的新途径,并配备相应的计算机刻录设备,而档案管理人员就需要对电子文件或文件数据进行录入储存。在硬件管理上,管理人员要不断改善电子文件和计算机设备的保管设施和环境,加大杀毒频率,并注重防磁设施的完善和维护,以确保档案电子信息数据在保存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

四、结论

第5篇

一、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中法制化信息管理不当

人事档案改革工作中人事档案内容较广泛主要包括人员的经历、社会关系、个人学历、工作经验、思想道德以及奖励过失处罚等,对于档案人员之后的工作学习等的未来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工作是一项持续性较强的工作,现阶段法制化程度较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应该在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法制化,从而确保其具有法律效益。此外,随着现代化智能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事档案的管理改革工作要不断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强化管理。但是,目前我国企事业的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没有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在评选优秀工作者的过程中,需要人为的将个人之前的工作经历、学历以及奖励情况等进行分类归档,对比分析,在这个查询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对较大。若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可以将人员的各种信息资料直接导入电子系统中,查阅过程中方便快捷,与纸质版的人事档案资料的查询整理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目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影响着档案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的管理措施

1.强化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的队伍建设。在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人事档案改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管理工作榜样,充分调动整个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正确对待在人事档案改革工作中所担任的责任角色,及时分析工作期间出现的突发性难点问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人事档案改革工作的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人事档案改革管理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在人事档案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上进行教育培训,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提高人员综合素质。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要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更新档案管理技术,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熟悉掌握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管理技术,将这些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质量水平。2.增强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的管理意识。为了保证人事档案改革工作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在思想意识上,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以及转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首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单位需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加大管理资金的供应力度,科学安排人事档案工作人员。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满足档案管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确保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增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工作的管理意识,认识到改革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档案管理改革工作的效率,形成系统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平台,方便人员信息档案的查询使用。最后,转变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人员的错误理念,使其认识到人事档案工作的管理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以及细致性特点。增强对管理工作的认知能力,使其更好的胜任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熟练掌握必要的人事档案管理办公软件,学习新知识新方法。3.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工作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随着人事档案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纸质版的人事档案逐渐出现诸多问题和弊端。因此,要在人事档案改革工作中,增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专业化人事档案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与规范化。第一,在原有的纸质版人事档案前提下,建立人事电子档案,将不同地区的以及不同载体的档案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管理。第二,按照已经建立好的人事电子档案,形成企事业各单位的人员档案数据库,满足单位以及个人查阅信息资料的个性化需求。将单位的人事档案软件进行统一管理,查阅软件与管理软件相结合,定期更新人员档案信息。

三、结语

第6篇

(一)提升认识,对人事档案实施动态化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性,抓好档案工作,其基础就是要提升人们对其的认识,从管理和监督两方面入手实施管理。具体来说,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要加强宣传,在资金、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规范档案管理的内容,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另外,还要提高监管力度,定期对人事档案进行检查,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亲自指导监督,并建立考评机制,采用动态化的手段实施管理,完善管理效力。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设备逐步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在事业单位中采用现代化技术实施档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事档案被称为单位的资料库,是人才信息的集散地,以往的手动管理和记录形式,很容易引起资料的丢失,不利于妥善保管。利用信息化设备对档案进行管理,有助于提高档案的科学性,也更加易于保管,基本不会出现由于人动而造成的资料丢失现象,并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提高档案数据的记录的正确性,节约手段记载花费的时间,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三)加强培训,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素质能力

从根本上而言,事业单位内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是档案管理工作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人事档案管理是集政策性和业务性于一体的工作,对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对此,单位内部要做好工作人员的选拔工作,挑选能力强的人员进行工作,定期组织培训,帮助档案管理者明确管理内容,提高管理科学性,并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全面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作铺垫。

二、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

前言:

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系统是建设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还可实现共享查询。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效率。虽然我国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起步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条件已经具备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

信息社会把建设单位档案馆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设单位档案馆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并与互连网接轨,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单位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使档案馆的服务走向全方位现代化。

参考文献:

第8篇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第9篇

(一)提高办公效益

数字化档案管理能够使得资料在短时间内归档,在需要利用时能够及时提供。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角度出发,由于企业管理的对象表较多,人员流动性大,比如职工的人职、离职、调动、退休等,要想能够动态的了解这些情况,并做好准确地统计,按照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必须要将档案进行归档后才能查询。而如今,为了提高办公效率,通过计算机的数字化管理不仅能够了解当前的动态情况,而且在查询方面能够快速的将要查的资料准确地查询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搜查率。档案信息具有超时空流动的特点,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实现了由以往单方面的保存文件信息到如今提供信息的巨大转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效率。

(二)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中,档案基本都是以纸质作为载体的形式存放在档案保管室及档案管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档案的保管,但是,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由于档案数量较多,一旦需要紧急使用档案时,将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从而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而新时期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档案,从而大大消除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

二、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强化措施

(一)树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识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该紧跟信息时展的步伐,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摒弃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变档案管理观念,采取新的档案管理手段,树立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以自身扎实的专业技能,来做好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体制和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档案管理的自身特点,从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建立符合单位办公并与单位需求相符的档案管理机制,因此,这便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档案的工作制度、档案的保密机制、档案安全机制及档案使用机制做充分的了解并把它们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的、可行性的档案管理体系。

(三)实现文书及档案处理的数字化

文书作为一项基本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档案管理的整体效果直接与文书管理的执行力度及文书工作的质量有关。行政事业单位经常要对大量的电子文件进行处理,有时在收发文件的过程中还必须借助于网络,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应亲自让拟稿人输人所需的稿件,然后依次经过工作流程进行,从而节省文书归档所需的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档案管理人员的日工作量和劳动负荷强度。

(四)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程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其档案的信息及重要的数据在特殊时刻对于单位和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在档案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管理人员应该立足实际,多角度、全方位的做好电脑软件的更新杀毒、重要数据及档案的备份、后续防火墙的设置访问等工作,从而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在我们的档案中,多多少少会涉及到我们的隐私。作为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应该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在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模式下,应该有效预防黑客的攻击,减少文件破损的发生几率,从而来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程度。

三、结语

第10篇

1.1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人事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往往容易忽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未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这样就会导致人事档案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难以高质量地为干部队伍建设服务。

1.2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其工作内容几乎涵盖了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平台。因此,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项目建设都离不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耐心规划与细心操作。可以说任何一个原始数据上的错误,任何一份资源文件的流失与泄密,都有可能给事业单位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仍有部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是从其他部门借用过来的或是兼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而这些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对档案管理业务不够熟悉,不懂档案管理流程,档案管理能力极为有限,造成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局限性,也就无法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导致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1.3.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已得到普遍采用,计算机信息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有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还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广泛运用,有的单位是把个人信息、档案目录输入计算机,资料检索、调阅档案等仍习惯用手工操作,无纸化阅档基本没有实施。这样既不利于档案的保管,又影响工作效率。

1.4 人事档案利用工作水平较低,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对人事档案管理者来说,无论是收集整理,还是鉴别、保管,都是为了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于干部人事工作,为人事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其目的在于利用。就目前而言,人事档案管理还存在着重保密、轻利用的现象,档案服务开发意识差。即使是利用,范围也有限,查阅的大部分内容是自然情况、简历、职称、工资等,而且利用的方式也很单一,只有需要者找上门来才提供利用,工作处于一種被动服务的状态。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使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低,功能越来越弱化。

2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把它放在单位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来对待,并将其纳入到议事日程。要建立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建立人事档案管理达标升级考核机制,对人事档案工作实行定性定量考核,分级分类指导,等级升降动态管理,进一步推进人事档案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2.2 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日常工作管理中,事业单位领导应该做好对现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测试其档案专业技能水平,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实际工作质量。因此,事业单位领导应定期进行考核评价,给予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的奖励与提升空间,从而让每一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鞥你自发地投入到档案管理知识学习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2.3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

任何一个事业单位如果缺乏了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那么档案管理机制势必无法有效落实各项档案管理工作,无法促进各项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档案管理机制缺乏约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更无法明确权责。因此,要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应该结合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完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构建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从而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规范开展。

2.4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

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人事档案服务于人事工作、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也是适应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日渐增强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准确、及时地传输人事信息,提高人事信息管理的时效性。要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对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计算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实现人事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并存,根据需要,通过屏幕查阅有关内容。同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创新,通过网络,可以实行不属于保密范围的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才档案信息服务,以实现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既方便利用者又提高了人事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大大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化工企业 生产管理 科技档案

企业档案是企业发展的真实记录,它承载了一个企业的兴衰记忆和发展历程,是一项维护企业历史真实面貌的工作,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效益的需要。企业档案收集是企业档案的基石,它直接影响着档案的完整,并体现企业档案的管理水平。企业如果没有资料的收集,企业档案部门也就无所谓档案的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开发利用工作。因此,档案收集工作,是档案部门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前提。企业档案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和人事档案等部分组成。在这里我浅说化工企业科技档案方面的收集工作。一个企业如要更好完整、准确、系统地做好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本人认为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全员、特别是管理层的档案管理意识,取得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为确保归档的顺利,各企业应根据《档案法》、《科技档案工作条例》等相关的法规、条例,制定企业相应的科技档案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及相应的归档流程,规范科技档案的工作程序和管理要求。

企业科技档案是保存备查的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科技档案是直接反映企业生产、建设、科技和设计活动的直接记录,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是把人们在生产、建设、科研和设计等工作中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通过各有关单位、生产技术部门集中收集而成的。然而企业科技档案所能产生的效益的隐蔽性很强,难以计量,不能为企业代来直接效益,也难以立刻见到效益,容易造成企业管理层对科技档案的收集忽略。这就要档案管理部门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档案法规、档案知识,增强档案意识,使全体员工都认识到档案的价值。使管理层懂得重视和做好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对企业历史负责,为企业实现服务、替企业未来着想,才能更好的使企业得到发展,以得到管理层的更多的理解和重视。

二、档案部门对档案的收集要做到事前介入

生产设备档案是企业的生产的中枢,它记载了设备的结构、性能及其管理使用、维修过程的科技档案。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在于设备的维护与管理,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依赖于设备档案的准确数据。档案技术人员要参与生产管理,对进入企业的各种设备。档案管理人员要参加开箱验收,并做好验收和缺陷记录,收集原始资料。特别是对化工企业的锅、容、管、特设备及主要生产设备应根据设备开箱清单逐项进行验收。例如:锅炉设备开箱的验收主要有锅炉质量证明书、使用说明书、工业锅炉内部检验报告、锅炉外部检验报告、各种合格证、锅炉强度计算书、图纸、整(组)装锅炉安装监督检验报告、安全阀检验报告、锅炉安装质量证明书。压力容器设备主要有压力容器产品质量证明书、设备铭牌、锅炉压力容器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证书、图纸等。都是企业申请使用登记的基础材料。企业管理论文如果收集的不全、不仔细,会给企业的办证使用代来很大的不便。

在参加设备开箱验收进行资料收集时,档案人员不仅要认真、仔细的收集,还要了解这些设备的性能,了解它们的原理,了解它们的用途。这样才能保证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适应企业利用的需要。同时,根据生产技术人员的需要将设备说明书复印成册分发给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供生产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还要帮助、指导设备技术部门建立、建全设备技术档案。要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三、对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要做到事中控制

在各生产、技术部门的协助下,才能使收集资料的工作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平时的收集工作决定资料收集的完整性。生产技术部门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部门,平时往往不太重视归档材料的积累和保管,要归档时临时设派人员收集整理文件材料,造成一些需要收集的资料未能收集完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检查、中修、大修、更换、改造中等都产生大量档案资料、图纸资料以及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记录、工程项目的报告等材料,这些都是反映企业发展状况的具体凭证和很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这都是靠工程技术人员平时的收集来完成;还有部分工程技术人员担心科技资料交接到档案局部门后,自己今后利用不方便或为了在工作中自己有的过人表现而封闭技术不愿交出某些关键性的技术材料。使得档案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这要求档案技术人员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定期对生产部门提供监督和帮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强化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档案意识,使每位技术人员把科技材料的归档看作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避免关键性技术资料由于保管不善和应归档而未归档造成档案资料缺失的现象发生。同时档案技术人员就必需了解工程的性质以及设备性能,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制定工程资料收集的大纲和具体范围,避免了移交单位人的主观移交,使接收的档案内容不全和形式单一的现象得到改善。

四、对企业科技档案的收集要做到事后核查和验收把关

在收集过程中,不仅要收集主要档案,还要收集次要档案,从而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另外,在收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收集的有效性,不是有文必档。做到精密、准确地收集每一份资料,体现收集档案的准确性。

第12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交通运输业的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它不仅能够反映运输的经济运行能力,而且能为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但是,在具体工作中,档案管理是被经常忽视的,不被重视的,这就造成了档案工作质量下降,水平不高、人员素质得不到提升等问题,要解决好运输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一、交通运输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领导认识不足,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工作能力相对较差,而工作又相对较繁杂,所以出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甚至包括少数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档案工作无足轻重,无关紧要,觉得档案工作是整理整理材料,存储存储数据,分分类,归归档,不能给单位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只要不丢,不漏,可以应付外调就行了。在思想上存在轻视档案管理工作的误区,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全局工作日程,使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被忽视。

2.档案室设施不齐全。档案管理有些必要的设备、用品、工具不健全,有的个别单位没有专用档案室,即使有档案室也是一些采光条件不好,空间狭小,潮湿的房间、内部设备不配套,不完善极容易造成档案材料霉变、虫蛀,影响档案的整洁、完整及使用。

3.档案管理不规范。没有档案管理机构就不能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良好的档案管理机构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分工模糊,由非专业人员兼职,很多交通运输单位没有设置档案管理机构。

4.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低。目前,在很多交通行业中缺乏档案管理专业人员,档案管理主要是由一些非专业人员来兼职。这些非专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的培养,缺乏档案管理知识,只是凭借主观臆断,照猫画虎,这使得整理出的档案个人因素明显,缺乏共性,档案质量受到影响。

二、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档案管理责任体系。档案管理要始终如一地严格执行上级的规定和要求,积极构建覆盖全面、责任明晰的档案管理体系。一是完善管理网络。要建立单位档案管理领导小组,配齐基层档案管理负责人和档案管理网络员,做到领导力量不弱化。二是落实具体责任。要将档案管理纳入运管部门总体工作规划及年度计划,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目标,不断加大档案管理的检查考核和奖惩兑现力度,确保责任落实、工作到位。单位档案管理领导小组要不定期地听取档案工作人员的汇报,对档案收集、整理和利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查出的漏洞和问题,及时整改,保障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员档案管理意识。为了全面提高单位全体职工的档案资源意识,要对《档案法》进行宣传教育。一是强化档案重要作用宣传。通过申报档案利用成果、撰写档案管理论文等形式,强化档案重要作用的宣传,让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档案是单位的重要资源,对规范管理行为、挖掘管理潜力、提升管理效能、维护单位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强化档案基础知识教育。为了提高档案收集和归档效果,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有效,要对单位各相关业务科室网络员进行培训。通过组织学习、发放宣传资料、进行考试等形式,提高单位各相关科室网员的档案意识和工作能力。三是强化档案法律法规学习。要根据《档案法》的重点内容,采用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出黑板报等形式进行档案法律法规集中宣教活动,有效提高单位全体职工的档案意识和法律意识。

3.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交通运输部门档案管理要实现信息化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一个实用的档案信息网站。以网页的形式提供信息和服务相关的文件,文件信息在线咨询、搜索、电子文档、实时归档和直接访问的使用。二是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储存和处置工作中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进行指导。确保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三是做到档案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推荐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在实践中按照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不断进行完善,制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管理标准体系。

4.加强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一是专业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只有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专业的管理知识,才能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编研、提供利用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二是自我修养。在任何情况下运输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历史,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记录历史的真实面貌。总而言之,道路运输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只要各级领导加强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能推陈出新、走出一条新路,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振兴道路运输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孙艳丽.档案信息网络化的问题[J].档案管理,1999(04).

[2]朱祥.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企业家天地,2008(5).

[3]冯惠玲.电子文件时代新思维《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摘要之六[J].档案学通讯,1998(06).

第13篇

关键词: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建设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中,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工商企业是市场经济下各种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主体,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形成的信用档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项经济制度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商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是企业加强管理的需要,是维护合法权益的需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把工商企业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利用价值和应当保密的档案完整地保留下来,是工商企业应依法履行的义务。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是指和企业及其法人的基本情况、企业的信用状况相关的文件材料的总和,集中体现出企业在市场行为过程中的可信度、公信度和诚实信用的综合竞争力,是证实企业是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或有无违法违约、欺诈、拖欠及逃避债务等行为的重要凭证和依据。工商企业信用档案是企业信用最直接的证明,有了它不但可以依法规范企业的行为,也可以使信用企业赢得其应有的经济利润。如果企业抢先一步,早日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一筹,占得先机。因此,工商企业建立档案,特别是建立信用档案是档案工作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加强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创建工作,对建设社会诚信环境、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工商企业建立信用档案的必要性 

1.1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与完善。完整、齐全、真实的企业经济行为材料,是判断和评价企业信用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企业信用评价、信用监督、信用约束、信用担保等配套体系的建立,都要依赖于企业信用档案。 

1.2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有助于组织了解企业的有关情况,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与企业有来往的组织或个人而言,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有利于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的有关情况。通过企业信用档案,了解企业的经营资质、业绩、历史、诚信状况等,有助于消除市场上信息不对等的状况,保护组织或个人的合法权益。与一些组织或个人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如果没有诚信基础,合作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企业信用档案在信用大环境下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信用档案准确记载企业生产产品状况,为企业赢得市场商机;第二,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是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形象的需要;第三,企业信用档案是提升企业经营者社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的需要;第四,企业信用档案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 

1.3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工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企业信用档案可以帮助企业主管部门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管理,褒奖遵守诚信的企业,处罚不守诚信的企业,从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工商部门的企业信用档案在其利用过程中,因与其他档案性质不同,展现出了一些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3.1 针对性强。从企业信用档案利用过程中所服务的对象来看,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档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名称可以看出,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档案的性质就是为了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工商部门的职能一方面决定了它管辖和治理的范围限于在市场中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户,而另一方面却也形成了其在规范企业行为、治理市场活动方面的专业优势。 

1.3.2 影响范围广。从企业信用档案在其利用过程中所服务的对象看,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档案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档案与社会的每一方面都息息相关,影响着处在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活动主体。 

1.3.3 资源共享的同时能够保护工商企业的商业机密。从企业信用档案的利用方式来看,在利用企业信用档案的过程中具有共享性和保护性的特征。一方面,社会上任何组织或个人都能获取企业的基本信息,在法定的规范程序下还可获得相关的信用信息,并以此作出信用决策,可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企业信用档案中的某些内容又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如企业资产状况、企业的交易活动、法人的个人资料等,具有一定的机密性,不宜对外公布利用。[2] 

2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基本内容 

企业信用档案从形成渠道看,可分为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直接信息是指企业自身活动中形成的信用材料,如企业基本情况、资产状况、借还贷记录、纳税记录、会计报表等;间接信息是与企业相关的单位形成的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材料,如工商、税务、金融、质量认证等部门关于企业经营、纳税、贷款产品质量等记录以及来自客户或消费者的评价。 

从具体内涵看,主要包括企业资本信用档案、商业信用档案、管理信用档案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资本信用档案,主要指企业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缴纳投资款,按期归还各种借款本息,按公司章程向投资者分配股利;企业的贷款记录,贷款方式、作用,还款情况;担保单位、金额、期限等情况记录等。第二,商业信用档案,主要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进行商业欺诈,按时向购货方供货,以及产品质量记录,产品质量标准、状况等。第三,管理信用档案,主要指企业向外提供真实合法的财务会计报告,严格执行各项合同、协议,按期交税等记录。[3] 

3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 

3.1 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建设。工商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应该更加重视信用问题。只有充分在思想上重视,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无视信用的落后观念,才能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规范的企业信用档案体系,达到国家强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信用档案体系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当前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各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指定专门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做到科学筹划,精心组织,以推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有序进行。现阶段,我国企业的信用档案意识淡薄,不利于企业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企业报刊、宣传栏、各种会议和培训,加强宣传,营造重信用、讲信用、守信用的舆论氛围。努力增强职工的“信用档案”意识,促使企业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这也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基础和切入点。[4] 

3.2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可与业务档案统一管理,做到及时更新和完善。收集是档案工作的首要环节。由于信用档案的来源广泛,它不完全由企业自主产生,因而一定要把好“收集关”,收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内部收集与外部收集相结合,使来自政府管理机关、银行、税务、审计等外部生成的信用档案不至于流失;2.注意集中收集和随时收集相结合,强调随时收集;3.注意专职档案员和兼职档案员相结合,特别注意发挥企业兼职档案员的作用。 

3.3 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工商企业信用档案,首先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管理制度,以此促进企业信用档案有序管理和依法移交。制度制定要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信用档案管理原则、信用档案的形成和归档、信用档案的开发、信用档案的利用等作出规定。培育良好市场信用体系的核心是要建立使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的制约机制,确保契约主体权利不受侵害。各有关企业要按照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企业信用档案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4 工商企业信用档案的安全维护。工商企业信用档案中,有些内容涉及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法保护范畴,因此在提供信用档案利用时,注意保护好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利益。只有经过授权的机构,才可以利用信用档案,同时,根据各个授权机构的不同权限和特定需求,提供不同内容层次的信用档案。要在保护好隐私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好企业信用档案信息。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后就要依照法律的各项规定合理公开。当前,企业信用档案的利用过程中公众最主要的疑问聚集在企业信用档案利用是否会侵犯隐私权。企业信用档案中披露的信息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财务收入信息和名誉内容,记录企业的优良行为和不良行为,而这些信息通常被人们视为隐私不愿意公开,我们有必要弄清楚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根据法律规定合理披露企业信用档案,在保护好隐私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信用档案应有的作用。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档案管理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夏凤娟,白爽.对加强民营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8(2). 

[2]赵惠,尚珊.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信用档案的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6). 

第14篇

[论文摘要]医院器械是医疗诊疗的现代化工具和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医疗器械管理还处于较为松散的方式,没有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部门或机构。随着我国医院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医院器械现代化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且正为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共识。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在现代的诊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疗器械是创办医院的基本条件,医院设备的好坏,对诊断、治疗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医院设备经常损坏,完好率很低,精度不可靠,结果可信度差,无法提供科学的数据,就会影响诊断、治疗和科研水平。医疗器械数量与质量增加的同时,器械的维修问题也日益显现。同时现阶段受维修水平偏低、维修技术手段落后、管理制度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问题更加严重。本人从事这方面管理工作多年,对这方面的问题深有感触,在此谈些看法供参考,希望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服务。

1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现状

1.1管理制度滞后

尽管目前医院管理制度已相对完善,然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却成了医院管理的盲区,多数医院管理制度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有关机构人员组成、占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学历要求、准入资格等在卫生政策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还有在中小医院,维修部门在这里很容易被忽视,多数医院没有详尽的维修工作制度,维修人员分工不明确,他们什么都得修。也就是说维修人员什么器械都得会修,什么都不能精修。

1.2维修手段落后

尽管随意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条件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的维护要求相差甚远,维修工具,检测手段仍是陈旧的。其原因是医院自身不愿意对维修机构的设备有更大的设人,因为这种投入的回报不是显著的,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同时据有关资料,在中小医院,从事维修工作的人员大多为中等以下学历,未受过高等教育,技能单一、知识面窄、技术水平提高慢,这也是制约中小医院医疗器械发展的重要因素。

1.3缺乏定期维修与忽视管理

实践证明,常用的医疗器械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维修和定期保养,且不时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那么它们的使用寿命将大大缩短。同时繁重的医疗工作使护理人员忽视了医疗器械的管理。在医院,由于病员多护理人员少的矛盾长期存在,致使护士上班后只顾于应付繁重的护理工作,而无暇顾及其它。即使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某些器械管理中的不足,也因怕影响更重要的工作而不去及时纠正。交班时又忘记嘱咐接班护士,导致这些不足缺乏有效地管理。

医疗器械设备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服务手段,它的好坏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形象与声誉,也影响着医务人员情绪及行为。因此.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不能理解为一般性的修修补补,维修人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医疗工作服务的思想品德。为此我们认为.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应把握如下原则:(1)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文化素养;

(2)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3)建立并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及相应运作规则。

2医疗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医疗器械设备是医院资产的核心部分,中小型医院设备总值则几千万元人民币,大型医院超过亿元人民币。必须加强对医院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

2.1制定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准入制度,引入正确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保养制度,做好维修人员的分工,划分责任,大型器械要有专门的维修人员负责日常的保养维修。同时管理制度应包括维修机构的组织管理、领导责任制、维修人员责任细则、维修设施管理、事故责任细则、维修设备档案管理、报废赔偿制度、人员考核及培训、维修经费保障管理等。必须加强对医院维修机构的领导与管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主管领导的工作职责应包括:组织制订或督促执行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组织审查维修机构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审批维修机构开支方案等。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严格管理,使其全方位为临床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维修质量和速度。最大限度地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接听报修电话时做好电话记录,如报修设备、时间、病区、维修质量和工作量,这些也是发放奖金的依据,同时有利于领导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更为临床科室提供了方便,他们不需要考虑请谁来修理等这样的事情,只需打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2.2实行科学管理方法

医疗器械的维修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光有实践经验和脑力记忆是不够的,在掌握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借助于医疗器械的技术记载,设立技术档案,这对于大型精密仪器是必要的,否则会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逐步建立医疗器械的状态库,这对设备故障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其方法是,收集整理现有资料分类存档,维修技术人员也应搜集资料存档,如:(1)检测仪器,(2)修理工具;(3)储存备件(4)经费使用;(5)维修记录,(6)故障分析;(7)维修计划;(8)维修信息等。所以,应当收集整理现有资料进行分类存档。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微机系统,并组织计算机联网,扩大信息容量,满足维修管理工作的需要。一般来讲,医疗器械配件供应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这与仪器、零件不断更新有关,靠厂家供应有困难,维修站过了保修期维修费用昂贵。那么实现医疗器械维修备件储备社会化是必要的。

总之,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上述的维修对策和方法还是不够的,要根据实际仔细分析,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注意总结才能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阐凤田.浅谈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医院管理论坛.2004,2(88):39~40.

[2]毕光迎,李国胜.如何搞好医院设备管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1:108~111.

[3]杨旭、张丹、马虹,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思考,医院管理杂志,2000,7(3):218~219.

[4]钱治淮,贾彦,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与效益评估,中国医院管理,2OOO,20(9):45.

[5]骆汉生,祖宁先,陈葵,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实行二级核算的实践,中国医院管理,2OO0,20(4):55~56.

[6]谢松城,徐伟伟.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O4.

第15篇

[论文摘要]医院器械是医疗诊疗的现代化工具和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医疗器械管理还处于较为松散的方式,没有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部门或机构。随着我国医院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医院器械现代化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且正为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共识。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在现代的诊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疗器械是创办医院的基本条件,医院设备的好坏,对诊断、治疗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医院设备经常损坏,完好率很低,精度不可靠,结果可信度差,无法提供科学的数据,就会影响诊断、治疗和科研水平。医疗器械数量与质量增加的同时,器械的维修问题也日益显现。同时现阶段受维修水平偏低、维修技术手段落后、管理制度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问题更加严重。本人从事这方面管理工作多年,对这方面的问题深有感触,在此谈些看法供参考,希望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服务。

1 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现状

1.1 管理制度滞后

尽管目前医院管理制度已相对完善,然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却成了医院管理的盲区,多数医院管理制度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有关机构人员组成、占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学历要求、准入资格等在卫生政策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还有在中小医院,维修部门在这里很容易被忽视,多数医院没有详尽的维修工作制度,维修人员分工不明确,他们什么都得修。也就是说维修人员什么器械都得会修,什么都不能精修。

1.2 维修手段落后

尽管随意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条件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的维护要求相差甚远,维修工具,检测手段仍是陈旧的。其原因是医院自身不愿意对维修机构的设备有更大的设人,因为这种投入的回报不是显著的,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同时据有关资料,在中小医院,从事维修工作的人员大多为中等以下学历,未受过高等教育,技能单一、知识面窄、技术水平提高慢,这也是制约中小医院医疗器械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缺乏定期维修与忽视管理

实践证明,常用的医疗器械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维修和定期保养,且不时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那么它们的使用寿命将大大缩短。同时繁重的医疗工作使护理人员忽视了医疗器械的管理。在医院,由于病员多护理人员少的矛盾长期存在,致使护士上班后只顾于应付繁重的护理工作,而无暇顾及其它。即使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某些器械管理中的不足,也因怕影响更重要的工作而不去及时纠正。交班时又忘记嘱咐接班护士,导致这些不足缺乏有效地管理。

医疗器械设备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服务手段,它的好坏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形象与声誉,也影响着医务人员情绪及行为。因此.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不能理解为一般性的修修补补,维修人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医疗工作服务的思想品德。为此我们认为.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应把握如下原则:(1)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文化素养;

(2)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3)建立并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及相应运作规则。

2 医疗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医疗器械设备是医院资产的核心部分,中小型医院设备总值则几千万元人民币,大型医院超过亿元人民币。必须加强对医院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

2.1 制定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准入制度,引入正确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保养制度,做好维修人员的分工,划分责任,大型器械要有专门的维修人员负责日常的保养维修。同时管理制度应包括维修机构的组织管理、领导责任制、维修人员责任细则、维修设施管理、事故责任细则、维修设备档案管理、报废赔偿制度、人员考核及培训、维修经费保障管理等。必须加强对医院维修机构的领导与管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主管领导的工作职责应包括:组织制订或督促执行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组织审查维修机构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审批维修机构开支方案等。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严格管理,使其全方位为临床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维修质量和速度。最大限度地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接听报修电话时做好电话记录,如报修设备、时间、病区、维修质量和工作量,这些也是发放奖金的依据,同时有利于领导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更为临床科室提供了方便,他们不需要考虑请谁来修理等这样的事情,只需打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2.2 实行科学管理方法

医疗器械的维修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光有实践经验和脑力记忆是不够的,在掌握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借助于医疗器械的技术记载,设立技术档案,这对于大型精密仪器是必要的,否则会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逐步建立医疗器械的状态库,这对设备故障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其方法是,收集整理现有资料分类存档,维修技术人员也应搜集资料存档,如:(1)检测仪器,(2)修理工具;(3)储存备件(4)经费使用;(5)维修记录,(6)故障分析;(7)维修计划;(8)维修信息等。所以,应当收集整理现有资料进行分类存档。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微机系统,并组织计算机联网,扩大信息容量,满足维修管理工作的需要。一般来讲,医疗器械配件供应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这与仪器、零件不断更新有关,靠厂家供应有困难,维修站过了保修期维修费用昂贵。那么实现医疗器械维修备件储备社会化是必要的。

总之,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上述的维修对策和方法还是不够的,要根据实际仔细分析,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注意总结才能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阐凤田.浅谈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医院管理论坛.2004,2(88):39~40.

[2] 毕光迎,李国胜.如何搞好医院设备管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1:108~111.

[3] 杨旭、张丹、马虹,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思考,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0,7(3):218~219.

[4] 钱治淮,贾彦,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与效益评估,中国医院管理,2OOO,20(9):45.

[5] 骆汉生,祖宁先,陈葵,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实行二级核算的实践,中国医院管理,2OO0,20(4):55~56.

[6] 谢松城,徐伟伟.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O4.

[7] 蒋红兵,等.医疗设备管理引入LSO9001体系的做法和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