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

设计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设计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设计教学论文

第1篇

写实素描是设计基础造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种表现形式以模仿客观事物作为出发点,以事物的客观现实形态为依据,在过程中注重物象视觉形象的全方位表现,强调对客观形态的再现性描绘,从而对物象的造型样式展开研究与表现。写实素描的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为创意构思的实现做好准备。写实素描不同于传统素描的练习,既要求学生掌握构图、透视、空间、造型因素,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写实表现能力,运用特殊的绘画工具和技法将物象的质感肌理进行微观化的表现,使所画内容精细逼真。在作品的构思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将作品进一步做意象化处理,突出物象的结构特点,将最动人的、最能引起观者注意的部分作深入具体的描绘,以达到学生绘画造型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可以参考西班牙超写实大师克劳迪奥•布雷沃的绘画方法,画家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的深入观察研究,将物品从表面的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注入了新的元素。他运用写实物象的手法,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生命和灵性,升华其韵味和内涵,赋予其圣洁的魅力。写实素描不仅是外在的观察体验过程,也是内在心灵的构造过程,包含着一种心灵见之于物质形式的审美创造。素描写生是锻炼学生内心营造审美意象,通过一种形式传达出来,实现艺术表现的物化过程。因此要求学生从中剥离出主体的感性符号,以“物”作为艺术创造的基点。在素描写生过程中,随着物象体验的深化,学生创造表现的灵感得以激发,共同构成一个神奇的世界,以绘画语言构成形、色、景、意、情等多种变化的情感表达样式,从而完成写实素描审美再创造的最高境界。在写实素描训练中,对物象形式特征的把握与观察的生发是相辅相成的,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仅仅抓住了一种物象的表面形式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对内在的意义进行探索,使其产生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对于物象特征的把握,必须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绘画技巧,使内容与形式达到统一。

二、设计素描的解构表现训练

设计素描主要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由于学生入学前是以具象素描训练为主,其思维模式和绘画表现受到束缚,因此如何突破具象造型困扰,开发学生设计能力是本环节教学的重点。要正确理解“解构素描”这个词的含义,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解构,解构就是在确定传达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对视觉图形元素的创造和构成来传达这一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解构是将所画物品进行分解后重新组成新的画面,但与构成有所不同,解构还需具备构图、造型、空间等绘画基本常识,进一步运用点、线、面等元素构成新的视觉语言,以此达到设计创新的目的。解构素描训练,是培养学生从模仿绘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直觉和理性认知物象,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通过物体变换重构画面的形式,结合构图进行设计创新实践,使形式逐步多样化。解构需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完成:第一,从描绘一组客观具象的物品入手,比如水果、蔬菜、日用品、化妆品等系列物品。通过观察,深入了解所描绘的客观物体,彻底了解物体内部与外部结构的构造。第二,通过客观具象的形态派生出抽象过渡的思维状态和想法,从研究自然形态中培养深入观察表象和内在生命的洞察力,从而超越模仿,变为主观性的认识与创造。第三,以描绘的具象形态作为切入点,从中发掘潜在的表现元素,在原形的基础上进行打散,重新添加组合,或者置于新的空间,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从物象的形中抽取符号,用构成的形式将主观的思维意念固定在画面上,脱离写实的绘画形式,通过再造的形态和构成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解构素描练习与写实基础练习在观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区别,必然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如物象如何转换?意识如何产生?意象怎么把握?这些问题集中在一点,就是如何创造意味的画面。对于物象特征的理解,在以往的绘画基础练习中往往以物象外形的特点为依据,对其夸张、变形,但这些都类似构成练习。分解与重构的学习,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象的联想,提炼意趣,并以素描手法将物象进行解构和重构,交织于“内在意味”的意象之中,使“联想”能够“妙得”。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重点在于从物象中提炼和驾驭形式语言转变,从客观再现物体向形式美转变,从被动塑造向重新认知、解构物象转变,在这一系列转变过程中向更高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迈进。因此,设计专业的学生从开始就应当进入创意状态,从传统的素描中走出来,开启设计艺术的创新之门。

三、设计素描的创意表现训练

设计素描是为设计服务的,是学生表达设计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手段和语言。设计素描旨在拓展学生的视角、丰富和发展其想象力,拓宽其设计表现路径,增强其创意表达能力,最终实现通过三维空间展现奇妙的艺术构思。创意素描的特点主要是借助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在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运用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创意理念,从而发现新的创意元素,形成新的表象,创造新形象,形成新的视觉图形。即通过创意素描练习,调动和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创意之门,增强创意的表现力,提升创意内涵。具体来讲,创意素描的实施还需以下四种方法。

(一)观察联想法

通过对客观事物表象的观察和分析,个体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是创意性素描过程的内在操作性程序,联想的丰富性同时又折射出寓意的多样性。个体的联想在由一物向另一物转换时,注意物象间的形似特性和造型特征,即它的表象结构形式是重要的基础,也是物象转换的原型。清代画家郑板桥通过对竹子观察联想,不仅创造出了新的表现形式,并赋予竹子深刻的寓意,一枝一叶都喻示着对普通百姓的深厚感情。

(二)想象构思法

想象是对眼前的客观事物在现有直观感知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大脑内在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为新形象是在已有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内在加工创造形成的,所以想象是比联想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想象的意义在于它的独特性、创新性和灵活性,它突出了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如荷兰画家埃舍尔,他的作品充满幽默、神秘、机智和童话般的视觉魅力。他如同一个魔术师,拥有超乎常人的独特想象和传神的画技,能够将极具精妙魅力的想象内容和内心世界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意识转换法

观物的意识转换,需要学生在把握物象形式特征与了解物象概念转换的基础上,由被写生物象的形式特征联想到另一个与其置换的物象形式特征,通过对二者间具有相似性、关联性和共通性的各种元素的内加工,再加上个体的主观经验、文化背景和个性特征的共同作用,组合构成意象形。因此,使二者精妙结合、神形契合的关键在于找到物象间形式特征的共同特征,并在个体大脑中进行抽象、概括和综合。同时要紧扣物象特征和内在意趣的合成,做到严谨而不板滞,细致而不繁琐。换言之,只有抓住二者的形式特征和相互转换的共用形,才能使思维与实践形式得以实现。如西班牙画家纳兰霍,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联想,以及结合意识的转换,创造出富有诗意般的艺术作品。在他的作品中,美感无处不在,无论是素描或创作,都给人一种迷蒙淡雅的美感。

(四)直接表现法

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表现方法。它将创意主题直接如实地表现出来,充分运用绘画的写实能力,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拉近了创意主题与观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该手法由于直接将创意主题表现在观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画面的主题展示角度,应着力突出最容易打动人心的部分,运用色光和背景的烘托,使创意主题置身于一个极具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四、结语

第2篇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文化课程基础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知识传授的重视,更要加强对学生需求与兴趣的了解、掌握与引领,从“快乐设计”这一思想根基为立足点,让学生从课程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要让学生知道学好平面设计不仅有助于未来就业,而且可以提升自身人文艺术素养。例如,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较为经典的优秀平面设计广告,以广告的表现手法和创意特点作为学生兴趣的“激发源”。教师现场向学生说明其精妙之处,可以通过多媒体现场操作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变魔术般地进行色彩配置,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设计的魅力,并让他们亲自动手,获取成果,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为主导,渗透“快乐设计”互动元素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平面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从现实出发,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的具体特点,自觉摒弃传统古典教学中单向性的演示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加强思考和实践操作,将“快乐设计”的互动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有助于构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提升他们主动思考、深入思考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经典案例设计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以“绿箭口香糖广告”这一平面设计为案例讲解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请哪位学生说说该平面设计是否具有创意?”“该设计的创意点有哪些?”“你认为其存在哪些不完美?可以在哪些地方进行改进?”等,如此引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提升平面设计的实践能力。

三、以启发学生积极探究为向导,渗透“快乐设计”自主元素

第3篇

构成素描的教学是整体设计素描教学中最关键,也是观念转变最关键的一个过程。在构成素描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抽象的点线面,黑白灰的眼光看待具象世界,为下一步用抽象元素组织平面构图做好准备。构成素描最难的问题在于如何使学生明白何为抽象的造型元素,如何从具象的世界中发现抽象元素的组成规律和结构?这是观念与视角的问题,但是要通过绘画的手段来完成。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了一节理论课,这节理论课主要是从现代主义的根源于发展过程中展示抽象因素的来源。首先从塞尚开始,引导学生在塞尚的画面中明白平面结构和用圆,矩形,三角形,柱体等基本造型元素重组具象世界。然后是格里斯,在格里斯的画面中,重点介绍如何用拆散轮廓线的方法发现形与形之间重构的可能。之后是蒙德里安《灰树》系列作品,分析如何用从现实世界中抽离出来的造型元素重整带有自己主观意图的画面。通过这个过程,主要使学生明白何谓抽象?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现抽象?如何理解与建立抽象元素与人的主观情感和意图的对应关系?这种围绕主观意图组织抽象元素的能力就是设计专业最基本的图形图像能力。在进人实际画面阶段,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事尽可能的鼓励学生破坏习惯性的对于空间中的造型的认识。一是建立平面的概念,一是打破轮廓线的束缚,发现新的抽象的形。在这两种概念初步建立起来之后,要逐渐带人意图,使所有的抽象造型围绕一个具体明确的主观意图来组织,例如:平衡还是流动?对称还是侧重?柔和还是激烈?封闭还是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领悟到抽象意图的实现方法与组织规律。

二、形态转化与联想生成

在构成素描阶段使学生初步建立抽象的图形图像意识之后,第二个阶段就要逐渐培养学生从特征人手,由特定的自然形态联想生成,形成学生不断演绎拓展的思维方式,培养设计专业围绕特定要求,寻找最优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首先要帮助学生拓展自己发现和关注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生动变化的自然形态的能力。本科阶段的学生之前的绘画经历使他们局限在画室之中,眼睛所见只是瓶瓶罐罐的静物水果石膏像等等,现在要求他们去自然界中用自己鲜活的观察能力和多变的角度发现。本阶段的课程内容设计了四个主题:点,线,面,肌理与材质。要求学生用照片的方式围绕着四个主题寻找自然形态,然后在画室之中从照片当中的自然形态出发,联想与之有特定联系的其他物质形态,并完成画面变现。本课题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从丰富多变的外在中寻找归纳主要特征的能力,例如以线为主的自然形态,线的形态是怎样的?流杨还是顿挫?坚硬还是柔弱?线的组织结构又是怎样?聚散?虚实?节奏等等,从这些特征人手,去联想和寻找与之有某种特定对应关系的其它形态。在寻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每一个主题寻找三到四种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优化的一种。

三、形态组织与整合能力

第4篇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塑造学生主体人格。工作室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从学生角度审视教学,关注“全景式”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决定教师的教学策略,并突出师生互动、尊重学生差异。为学习设计教学过程,要突出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动态性和生成性。系统性要求教师统揽全局、着眼整体,在教学过程中逻辑有序、扎实可靠地落实好每一项教学活动。动态性意味着教学活动要依据学生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作出调整,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同时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有效调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诸多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高效生成知识、迅速增长能力、快速升华情感。生成性是指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搬运转移过程,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实验、观察、比较、类比和推理等探究手段建构、发现和领悟。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室明确教学设计的新流程,如图1所示。

二、为学习设计物理教学方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找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途径,从而确保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依托,积极消化、领会、体悟、建构新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特点,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筛选、优化组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工作室对物理教学的方法及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具体如表2所示。

三、为学习设计物理学习方法

学生是否学会学习的标志是:(1)具有物理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形成自我监控的策略;(2)善于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地学习;(3)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善于合作与探究,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创新能力。新课程强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贯穿于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整个自主学习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呈现问题或引导学生体验物理现象生成问题,让学生自主确定探究目标,自主建构探究策略和方法,然后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基础上形成探究共同体,并通过探究、反思,自主建构知识和方法体系。自主学习这一学习策略对教师的知识底蕴、思维敏捷性、课堂驾驭能力、艺术审美的价值取向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在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时,各种品质的内容都会出现;另外,学生在交流、展示与集中研讨的过程中,会动态地生成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对各种生成性教学因素进行拓展,把握教学的走向。同时,必须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不能搞“填平补齐”,而要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不同学生的潜在优势,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教师要密切学科知识与现代科技、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丰富多彩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并对教学的整体进行优化组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四、为学习设计物理作业

作业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作业设计包括作业设计思想、作业题材选取、作业呈现形式和作业与学生的匹配四个方面,它涉及作业设计的目的、内容、形式、表达、开放性、思想性等,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反映。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核心价值,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要进行分层布置和反馈。作业目标应充分体现能力立意,强化策略和方法的领悟、情感的体验。作业选材要联系现代科技、社会和生活,重视过程与效益。作业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充分体现作业的探究性和实践性,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学生的作业完成率,是检验作业设计质量的标准之一。

五、为学习设计教学评价

第5篇

在前述的三种主要设计方法之外,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内容还包含三种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能动要素、环境要素和功能要素。公共艺术的这三种设计要素是公共艺术作品除形式之外,与人、大自然和人工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主要途径,也是公共艺术作品与纯粹雕塑和景观的区别之处。为艺术品添加上可旋转的枢轴机构,艺术品就有了与风、与大气互动的轻盈;为艺术品添加上喷头、管路和水泵,艺术品就有了与水交融的灵性;将原本服务于形式美的结构在离地45厘米的高度水平展开,就可以为游人提供一方休息的乐土;在作品的结构中融入滑梯、隧道,就满足了儿童甚至成年人游乐探幽的天性;按照预定空间的尺度设计作品的形态,作品就有了更多融入环境的机会;将艺术品设置于高山之上、深峡之中,可以让作品更加高峻、奇伟……几乎没有哪件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完全摒弃设计要素而存在,相当多的经典公共艺术作品都身兼数职,一专多能。可以说,设计要素在很多时候是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称作公共艺术的关键,这决定了设计要素在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能动要素、环境要素和功能要素这三种公共艺术设计要素可以融入或嵌入现成品公共艺术、二维型公共艺术或构成型公共艺术当中,成为整体公共艺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此外,三种要素也可以自成一体,学习者可以仅针对这种要素的属性展开能动性公共艺术、景观型公共艺术和实用型公共艺术的设计训练。由于公共艺术的设计要素往往要与环境和具体人物产生联系,因此人体工学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讲授都变得重要。如何使作品顺利融入公共空间,介入公众生活中,既实现设计要求,又不致引起危险和公众的不便,需要设计者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如何在表达作品艺术观念的过程中不像塞拉的《倾斜之弧》那样引起巨大的争议,则需要设计者放弃艺术精英的自我认同,时时保持一颗尊重公众的心。

二、教学中的两种公共艺术设计主题

在前述的三种主要设计方法之外,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内容还包含三种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能动要素、环境要素和功能要素。公共艺术的这三种设计要素是公共艺术作品除形式之外,与人、大自然和人工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主要途径,也是公共艺术作品与纯粹雕塑和景观的区别之处。为艺术品添加上可旋转的枢轴机构,艺术品就有了与风、与大气互动的轻盈;为艺术品添加上喷头、管路和水泵,艺术品就有了与水交融的灵性;将原本服务于形式美的结构在离地45厘米的高度水平展开,就可以为游人提供一方休息的乐土;在作品的结构中融入滑梯、隧道,就满足了儿童甚至成年人游乐探幽的天性;按照预定空间的尺度设计作品的形态,作品就有了更多融入环境的机会;将艺术品设置于高山之上、深峡之中,可以让作品更加高峻、奇伟……几乎没有哪件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完全摒弃设计要素而存在,通的全部热忱,所以它们就有了生气。这就是具有人文性的主题在公共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公共艺术设计的主题可以分为最基本的两种——幽默的和严肃的。前者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幽默之处,以活跃人文环境,还能转而以辛辣的讽刺批判社会现实。后者甚至可以重新诠释纪念碑这样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令对英雄、对重大事件的纪念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新方式进入当代人心中。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很多时候甚至互换身份。很多深刻思想的表达需要传统的雕塑造型手法,很多年轻学子对社会认识的程度还有待加深,这也是主题部分不对学习效果和进度作硬性规定的原因。但是,在当今的中国,艺术的自觉、文化的传承、软实力的提升,都是留给年青一代的重任。年轻学子不仅应成为熟练掌握表现技法和相关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还不应忘记作为一个人所应当具有的人文关怀。我们设计的作品在为环境提供“有意味的形式”之余,在满足人们休息、获取信息等需求之外,还应体现设计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对善与恶、对美与丑的分辩。只有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不会轻易被人遗忘。

三、结语

第6篇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育教学事业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知识。所谓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地学习,这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当下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要学习、会学习为主要教学工作目标。结合室内设计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应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教学工作方案,同时将课程的发展动态和主要思想有机融入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教学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培养其职业能力和道德。

2.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室内设计课程既要求学生注重理论,也要求其将理论及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以此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体现学习和教学的意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纯注重理论的讲述,则永远无法达到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授教学理论的同时配合实际操作或实践经验的呈现,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课时量及教学形式。如,可开展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民间艺术调查、毕业设计创作等实践活动,通过多样性的实践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室内设计教学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有选择性、经常性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或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实例展示,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研究中增强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实践的实施,还要注重教学实践课程的考核工作。我国一些院校虽然开展的实践课程活动较多,但是未能收到如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考核工作开展力度不足,形式化的考核工作使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意义理解程度较弱,无法直接突出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对于实践课程的考核要以实际操作考核为基础,在此前提下对其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总结,使学生形成以理论开展实践,又在实践中认识到具体理论的循环性应用,由此提高其职业知识能力和素养。另外,学校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多开展一些校企联合实践活动,通过完善系统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

3.加强课程教学整合在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中,通过对具体教学实践经验的调查,笔者明白当下教育教学事业已不再只注重单科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不同教学知识的整合,以此促进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融合发展。课程整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组合。由于室内设计的综合学科特点,其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建筑学、材料学、工程结构学、审美心理及环境心理学等。因此,对其进行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完整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促进学生职业知识的全面发展。

4.完善创新思维培养室内设计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此教师应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工作,其主要方法包括:其一,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主要是指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将眼前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组,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信息,其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流畅、变通及独特。教师可采取题型变化或解题思路的变化加强学生思维锻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同一作品。其二,加强学生聚合思维培养。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内容,其主要针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巧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在工作中选择正确方法进行合理操作,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结语

第7篇

(一)课题目标

认识包装材料,认识包装形态。此阶段是“放”的思维过程,即以材料试形态,以形态选内容,自命题可随形、随材而定,利于学生思路信马由缰,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材料的选择从泥土、沙石、纸张纸板、竹木、布帛到石膏、塑料、玻璃、金属等,风格不拘,材料不限,包装内容物不限、规格不限,功能不限,成本不限,可利用手工拼贴、速写、复印、现成品、摄影、绘画和计算机制作等多种技术表现手段,辅助完成初始段的无命题设计。应该说,宽松的个性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彰显才华的平台,低起点高品位的训练使参与者情趣陡生,跃跃欲试,于不知不觉中强化对包装结构、材料的理解,借以更盎然的学习积极性投入下一个训练目标。

(二)实践内容

无命题设计不等于无目的的成型练习,也并非传统立体构成训练的翻版,教师应根据学情给予单项或者多项知识点的基本指导。以黏土材料为例,教师结合形式美中近似构成和变化统一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生从地方名酒的泥塑包装中得到启发进行容器设计,经由反复思纣与纸上功夫后,终于勾画出一组颇有创意的“水意念”系列包装草图,写实兼顾写意,表现性较强,适用于液体饮料与化妆品包装,受到教师的鼓励。此外,有丰富质感、肌理和功能的牛皮纸、石膏、塑料、纤维、玻璃等材料的发挥性利用,让学生的创作思路如卷心菜叶般层层展开,逐渐完成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

(三)训练方式

该训练方式在课堂上比较容易驾驭。教师可先启动主题描述或辩论讨论,现场气氛活跃,师生间学生间思维火花频频碰撞,能裂变出许多丰富而意外的好点子,能互补设计操作中的长短处,增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水常无华,相荡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发灵光”。比如专为初始段学习设计的《我“形”我“塑”——包装设计的形态联想》课题辩论活动,由学生先表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并当场板演草图,然后大家提出质疑与补充,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使各自的创意作品得以完善。另外,教师还可采用音乐伴奏、肢体表演等方式诱发学生灵感,营造出群体参与、放松设计的艺术空间与氛围,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设计创意元素和自然发挥的乐趣。

二、晋升段课题训练

(一)课题目标

认识包装功能,注重设计细节。这个阶段安排在学生充分的市场考察之后,训练命题应有所限定,课题目标锁定在揭示包装设计的要素和形式表现,尤其是包装的形态和材料从属于产品功能的原则,包装的装潢从属于商品的诉求与消费受众等知识点,必须在训练中有明确的细节体现。比如借以时尚流行的现代产品融合当地民族特色作为设计风格,设计一套系列包装。强调包装组合的统一整体性,注重单个设计之间细节的跳跃性。组合产品包装设计需要有创意过程的草图,有简单的设计思路文字记录,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直至成品的最终完成。材料、风格、表现形式不限。此阶段可理解为“收”的思维过程。

(二)实践内容以现代电子产品、日用消费品和酒、烟、花、茶、旅游工艺品等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为包装物内容,结合本土民族特色,以时尚年轻群体为产品受众,蓬勃展开多风格、多材质、多形态、多角度、多效果、多表现、多技巧、多媒介的设计实训。由于生于斯长于斯,学生对本地域特色更熟悉,自觉投入的创作爆发力更强,容易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融会贯通,兼而得之,最大宽泛面地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更深层面的艺术原创力。

(三)训练方式

各种训练方式可以是大跨度和兼收并蓄的。了解材料的市场调查和了解技术处理的专业拜师是这个环节的前期工作,《市场归来画(话)包装》的课题讨论会,调动的是师生间的“六感”并举;单一内容多材质的组合包装,多种内容的统一风格协调,练的是资源利用的广阔驾驭;从二度空间过渡到三度空间并推导出多维空间,从常态发展为异态,从线性空间演变为矛盾空间,从无彩色变异为有色彩,从具象渐变为抽象种种演绎过程开拓的是对视觉感受效应的新认识新观念。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因势利导,延续套餐中初始段的趣味意韵方式,在某种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带领学生顺利完成课题训练目标。

三、终结段课题训练

(一)课题目标

概念包装领先,追崇环保包装。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思路要求学生为未来十五年做设计创意,他们认为让学生跟风逐流是一种廉价的复制,是倒退,足见设计教育创新意识的猛醒。终结段课题目标虽然对包装内容不作要求,但注重设计对传统包装形式的突破和基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材料包装。这一目标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可谓“带着镣铐跳舞”,既有要求限制,又无限定命题。这两个目标既可糅于一体,也可分开设计。允许学生对同一命题作不同形式、材料、技法、效果的尝试,动用一切设计制作手段和途径完成这个阶段较深层次的目标训练。多角度的思维、多语言的表现、多发散的变化能力,是交叉融会与发散聚合的统一。由于工作量大,要求高,建议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组合3至4人的团队共同协作完成。此阶段又可理解为“放”的过程。

(二)实践内容

概念包装是近年来高校设计专业训练的热门课题之一。概念包装设计颠覆传统包装的形态表现,有的甚至超越实用功能,制作上也不完全具备技术的支撑,但其新颖的形态之美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交叉融汇的时空组合总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材料应用上也往往给人带来拍案叫绝的意外惊喜。应该说,概念包装设计的训练对社会经济、对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而言,堪称高科技孕育的孵化器。因此,在此阶段安排概念包装设计的内容是适时和可行的。有环保要求的包装设计训练在国外职业教育中早有先例,如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立体设计科的学生作品“运送鲜花的盒子”是可以折叠并反复使用的保鲜盒,减少了鲜花上市流通时因包装造成的垃圾;大饮料瓶设计成可伸缩可套叠的形态,既节省储放空间又便于回收,有很可观的经济实用价值。日本的天然植物皮叶寿司包装与云南民间的草绳捆鸡蛋有异曲同工之妙,直接采撷于大自然原料,是环保包装材料的首选。这类训练可以根据国情进行拓展,比如由于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的月饼礼品盒,就可以设计为课题实践的内容——“重复使用的月饼盒”,变废为宝,另辟蹊径,既照顾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尚礼形式,又考虑到包装延伸的可持续性利用。

(三)训练方式

民族的并非一定是世界的,要立于民族,牵手世界,得到世界赞同的眼光,然后才会是世界的。因此包装教学不能一味强调民族设计,宜开阔学生视野,用国际化眼光来审视本土包装,才能使民族包装更趋于国际化、市场化。《包装和我》《包装与鸟巢》《包装可能这样做》的课题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铺垫下,有底气走向包装的前卫设计与自我张扬。教师应格外珍惜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星点创意火花,允许“无法无天”又于情理之中的设计创新。饶有意味的引导会使学生延续之前近乎“玩”的状态,体验课题目标实现的乐趣,将全新概念的包装设计学习进行到底。综上可见,套餐式课题训练是一个“放——收——放”的思维历程,从元点出发,经过历练,再回到元点,只不过这个元点已经是知己知彼的又一个起始罢了。包装设计的突破点在于实践谋创新,教学则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上,所谓“说三遍不如看一遍,看三遍不如做一遍。”学生在包装设计训练动手用脑的同时,熟悉包装构成的基础知识,迸发创新的灵感,将艺术与实用性融会贯通,设计出集创造性、艺术性、实用性、市场性于一体的“智慧包装”。随着套餐式课题训练的逐步展开,学生在相对开放的设计空间将无限的材料和自由的创造手段结合,通过双手亲身感受材料,把握特性,享受其中软硬糙柔、新旧并置、具象抽象、生动变化的乐趣,迸发出更为贴切更为合理的包装创意。包装设计教学套餐式课题训练模式的精髓是多元、多维、多样化启迪和无处不在的动手动脑细节落实,其创意思路借鉴于:

1.低段美术教育的启示:中小学幼儿园非专业的视觉艺术认知教育特点能体现人最本能、基础的纯真意趣,这个阶段人的感知游离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有意识地“移植”它的内涵,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散有超乎想象的启示;

2.外国艺术教育家的启示: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教育体系提倡“元素性风格”,即原始的、基础的、元素性的、自然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风格,认为施行教育不宜过多地诉诸理性,而应通过人体亲自参与感受。他的教育观具有元素性、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提倡创设情景,营造气氛,提供素材,诱发灵感。艺术是相通的,这种教育观“镜像”到包装设计艺术教学过程中,同样是科学的学习与思维方法;

3.包豪斯基础课题设计的启示:伊顿对于形态教学的课题设计体现了“在造型构成的实验练习中培养与发展通过形态的变化与组合而产生新造型的思维形式”,其课题从形态对比、线面体的尺寸比例、单纯清晰的形态变化组合到以黏土制作立体模型,再回到平面的表现,以强化立体形态的视觉把握,揭示了国际公认的严谨教学模式,透射出理性和感性的精妙融合,是包装设计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宝典;

第8篇

以往学科教育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多从理论出发,课时少,没有可参照的实物,也缺乏实践性的场所,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即便是生产实习中,也仅是一些感性认识,难以深入,而毕业设计阶段的毕业实习更是形同虚设,毕业设计受条件限制,局限在教室、机房中,通常是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很少有机会在实验室,企业进行实地设计,现场设计等,这些都加剧了学生工程背景的匮乏,实践能力差。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越来越喜欢接纳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让学生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是不现实,但重视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却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增加就业的砝码。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的用人单位都会关注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及成效,这也是进行毕业设计改革的重要原因,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毕业设计,更好的衔接高校教育和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如何将毕业设计与真实的实践项目结合,完成高质量的设计是毕业设计实践改革的重要目标。

2以就业为导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结合天水师范学院(以下简称该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应用型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对企业及同类兄弟院校的大量调研,总结规律;通过了解往届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生的切身感受,行业状况及影响就业因素,制定出一套可操作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改革方案,见图1,由校企联合培养指导,考虑到教师和企业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特长爱好,把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或个人独立)完成真实项目(具有生产意义)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改革的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2.1选题

探讨如何从模具制造类企业的实际项目出发,制定既符合现实需要又能体现教育认知发展的设计项目选题。从企业的实际项目入手,将高校研究理论在真实项目实践中完成,体现产学研一体化应用转型,为模具企业的实际项目保证科学的理论支持。

2.2毕业设计形式

根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科学科的特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毕业设计应在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长完成产品结构的设计、制造工艺的研究,产品模拟分析或是生产管理的革新等等,不仅体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2.3毕业设计时间安排

以往的毕业设计开展的时间与毕业实习和找工作交织,匆匆而过,质量难以保证。项目化毕业设计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必须科学安排时间,合理处理毕业实习和设计的交融。

2.4毕业设计指导方式

按照前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建立与选题相适应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改变以往专职教师单一指导的模式,为保证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实现企业和专职教师的联合指导模式。(5)毕业设计答辩形式:在前期选题、综合指导方式模式基础上,改变从前学生讲、老师听,提问的单纯形式,结合学生设计的不同特点,采用企业技改提案、研讨会等答辩形式,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6)毕业设计最终成绩评定办法:综合前面的研究,保证学生学有所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尤其关注企业对于学生毕业设计中展现综合能力的评定。

3项目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创新点

3.1思路创新

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路创新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关注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更好的实现校企人才“零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增加就业砝码。

3.2方案创新

从模具专业的市场人才需求出发,以“理论够用,重应用能力”的能力本位培养方式为指导,改变以往理论过重,走过场,脱离实际生产的毕业设计方案,建立操作性强、针对就业性强的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这也是应用型本科工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3实践理论相结合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0届毕业生毕业设计中采用项目化毕业设计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普遍反映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干什么,为什么,主动积极性高涨,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技改创新,服务社会。

4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

第9篇

一、开设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自我修身的品味积累,收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人们对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不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艺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所以,大多数星级酒店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开设了很多的茶坊、茶馆等品茶场所,人们进入茶馆不仅仅是因为口渴,而是由于茶馆宁静、舒适的环境,能够陶冶情操,属于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艺是茶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时展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下,茶艺师作为新兴的职业受到市场的欢迎,并已经逐步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的贴合宾客要求,丰富服务项目,进行了茶艺展示课程的设置。就酒店服务行业来说,为该行业输送应时之需的人才,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复合化,以至客观性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茶艺展示课程已经是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出与酒店服务当中相匹配的人才。教学活动的成败衡量标准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活动之后是否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即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和社会需求相吻合。那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就必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率、丰富教学的内容、优化教学的理念等。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要依据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展示课程。课程的设置不仅是更新教学理念的过程,也是教学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必然之路。然而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具备以下的基础:首先,做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理念的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是开展好茶艺展示课程的前提,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于是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力的时候才能对“茶艺”的内涵形成一个系统化、全面化的认识。但是其他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意识都是影响茶艺展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活动当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自觉根据教学目标设定学习内容,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牢记基础知识,为实践性学习内容奠定了基础,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有效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巩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茶艺基础知识和技能。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茶艺展示课程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是较高的,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的茶文化知识,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就是对示范能力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业务水平对学生的影响还是较大的。总之,教学模式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应用所学内容适应市场灵活性,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职业茶艺师。随着高职教育体系的不断更新及变革,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致使酒店管理专业具备了一定的实训设施设备以备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包括识别茶叶、泡茶、饮茶、茶礼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服务技能,更好的对客服务。因此,从社会的需求来看,将茶艺展示课程融入到酒店服务当中的比例不容忽视。

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及教学相关理念的探讨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想要和茶艺展示课程设计的教学相融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点,从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理念来看,将茶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教学的指导理念要根据现代性及开放性的特征为依据,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技能内容,可以有效的加强理论的实用性,从而将茶艺知识深化为技能教育。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要丰富茶艺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好现代教育当中的设备资源,力求资源利用最大化。激发教学主题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要做好茶艺展示课程的引导活动,以便更好的开展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同时把教学的模式、方法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来实现提升茶艺展示课程实质性的教学质量。第二点,从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来看,要根据当前国家在茶艺师方面的要求为切入点,并且将传统的茶文化和现代的茶艺内容结合起来,进一步为茶艺展示课程的内容创新提供有效的依据。除此之外,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更要注重的是课程内容的层次性,课程的设置要达到体系化就必须注重茶艺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茶艺活动的核心内涵。在课程教学体系中,首先从茶的起源与茶叶分类、茶叶的辨别知识以及茶叶的加工技术知识,亦或是茶叶的品种特征以及品牌等,这都是需要纳入到平时的茶艺展示课程的模块教学活动当中,有层次的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教育。凡是能够对学生理解茶艺知识和运用茶艺技巧的教学方法都可广泛的运用到课堂当中,茶艺展示课程的模式也要做到创新。第三点,从茶艺展示课程设置的思路来看,茶艺展示课程主要的关键点就是将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任务要与市场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好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之间的高度吻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茶艺课堂的教学方式以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保证有效课堂。

三、酒店管理专业茶艺展示课程的设计及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当前大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就要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强化服务技能等有一定的积淀,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第一,在具体的茶艺教学活动当中,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如茶艺人员的服务礼仪、茶艺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等。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对职业技能要求较高,所以学生职业能力的表现是由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而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也关系到茶艺活动表现的好坏。我国的茶文化在世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我国的茶叶出口是我国出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论是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还是茶文化的普及和应用优势都是很明显的。而酒店管理专业当中的茶艺展示课程不单是对茶文化及茶艺技巧的学习,同时也融入了多样元素的教学体系,就让我们必须重视在课堂上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整个茶艺展示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要融入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体系当中必须包含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在实训室。在茶艺展示课程实践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实践活动。茶艺是修习涵养的综合技能,简单的教学模式(实训室)是无法全面展现茶艺技能以及茶艺的对客服务。所以,课程的教学活动就要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茶艺理论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从而达到茶艺教学的目的和良好的效果。在我院系部的茶艺展示课程的实践教学除在茶艺实训室中教师示范、学生模拟、教师一对一指导外,还纳入了任务驱动进行茶艺馆市场调查、身临其境参观大型茶馆、茶艺顶岗服务等。学院就此也为学生提供了基本平台,接待中央、区外等大型实训基地观摩团,在接待服务中进行茶艺展示服务环节,达到实训目的,同时也受到全国各地职业院校、行业及相关同行的一致好评。通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教师进行实地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和茶艺展示技巧的熟练掌握。总而言之,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去,学生毕竟是实践活动的主导,即使教师做的再好,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也是难以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因此,要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潜力,最终实现茶艺展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第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当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随着当代茶文化的发展和茶艺技巧的创新,教师要与时俱进的贴合市场需求,时刻吸收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要对茶艺理论知识有一个熟练的运用能力,对于新的专业技巧不断进行业务钻研,反复磨合,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这也是具体的茶艺展示课程的实践可行性和艺术性所决定的。这样教师不仅仅做到充实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巧,还能够提升实训课堂的趣味性,培养茶艺美学意识,有效的带动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因次,茶艺展示课程是为酒店服务行业人才的需求所开设的课程,更是为了实现当代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而应时之需的一门专业课程。

四、结语

第10篇

1.1色彩构成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色彩构成主要研究明度、纯度的之间的关系,色彩构成在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处理色彩构成教学整体的结构性。提高设计专业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敏感度是色彩构成的主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灌输色彩构成理论知识为主,使学生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则是只花费精力在书本知识上,死记硬背色彩表现技法,而缺乏对色彩表现方式的创作。要变革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应该提倡开发性教学,在教学中注重色彩主题设计。色彩是设计艺术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色彩体现设计风格和品味。注重提高学生的色彩设计能力,培养个性色彩设计风格,理论与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突出个性化发展。色彩构成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凭借人对物体的色彩的感知和心理效果,利用色彩在量与质上的变换性,表达人内心的世界,体现出艺术的美。通过视觉对色彩的内在和外在感应,来表现视觉的心理效应,是色彩教学的重点,也是运用色彩构成美学的原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成为生活必需品。那么,艺术设计教学中也采用了多媒体。然而计算机图像设计和处理,更是离不开色彩构成艺术设计。

1.2立体构成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空间中立体造型各个元素之间美的关系,它是以力学原理为依据的。造型的整体关系体现立体构成的组合方式,表现出整体的美感。设计时既要分析局部形态,也要分析总体布局,整体中富于变化,局部中透出平衡。立体构成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综合。立体构成的突破点在于对材料表现形式的创造性发挥。提倡用心感知一切物体的美,一般通过折纸这种方式体现立体构成教学,也体现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新思维,在立体构成教学中,也很重要。培养学生立体空间概念,折纸这种训练方式,不能体现一切立体事物,存在缺陷。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应该借助雕栏、石雕等,培养学生多角度写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组建空间。

2三大构成在设计教学中意义

全世界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把三大构成作为基础课程。构成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构成课以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方向,开拓发散思维,灵活运用设计方式。三大构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成课是对平面和立体的结构、材料、色彩的研究,是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基础教育。构成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紧密,所以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充分体现三大构成的内涵。把握三大构成中的点、面、线、体、明暗、色彩等形态的元素的关系,突出设计艺术为人类美化环境的作用。构成课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感知力。三大构成是设计的核心,需要在设计中体现出专业设计的动态。

3结语

第11篇

(一)在基础课程方面在艺术类高等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中,鞋类与皮具设计方向是一个面向艺术类学生进行招生的专业。此类院校,一般都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绘画基础较强的学生,致力于培养出最优秀的设计人才。下面我们拿“素描”这门基础课程为例,进行此教学模式的分析。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作为研究和再现物象的一种方式,是绘画以及设计和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训练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高等院校中针对“素描”这门基础课程,基本上已经形成了面向绘画等纯艺方向的“专业素描”以及针对设计专业开设的“设计素描”这两门不同的课程。“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不同,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对物体形态的提炼能力、抽象思维以及创造能力。这些有助于学生了解客观对象的内在构成关系,形成对外观形式的整合感,达到主动性的认识与创造。使其具备敏锐的视觉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对未知领域的创新能力。

(二)在专业课程方面一般高等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对其必须具有严格的学历要求。而对于鞋类与皮具这个行业,我国在近十年内才开始在个别高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所以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少之又少。而在企业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也只能对着高等学府的大门望洋兴叹。这就导致了具有在高等院校教学资格的专业教师极少。因而其培养的学生的工艺及专业技能欠缺,往往只会纸上谈兵,所设计的作品没有实际用途。下面拿“制鞋工艺”这门专业课为例来对这一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在设备条件的层面上来说,此类高等本科院校虽说拥有雄厚经费和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但此类学校开设的“工艺实验室”,设备往往不够齐全,加上很多教师自身对于机器的操作技能掌握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模拟企业流水线的工艺流程,只能停留在最基础的工艺环节——车缝工艺上。而学生对于其他工艺的了解只能通过书本上的理论,无法亲手操作。在对学生工艺技能的要求上,一般是以“了解”为主要目标,所以对于制鞋工艺不能达到全面掌握。对于缝纫机的操作,只能达到“会用”的层面。更不要说对材料、裁断、底部件、绷帮、整饰等环节的掌握了。学生在工艺的学习中,很大程度上是“依葫芦画瓢”。

(三)院校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艺术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在这样良好的大环境下,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如何培养出价值观、正确道德情操高尚、人生态度积极、文化气质良好等特点鲜明的优秀人才,是近年来高等院校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以及努力的方向。就此方面,艺术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有着极大的优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丰富的校园活动及各类展览,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大学的课程不只学会了鞋类与皮具设计,而且对各个领域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融入更多行业的技术材料以及表现手法,为自己的作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四)此种教育模式下产生的影响在这类高等院校鞋类与皮具设计专业的教学中,重“艺术”轻“技术”的模式显而易见,而这种教育模式对此专业的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这种“艺术性”的教育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一般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较强的手绘能力、独特的审美视角、敏锐的潮流嗅觉以及敢为人先的创造力。但是,这些优势也只是一方面的。在就业过程中,这种重“艺术性”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鞋类与皮具设计方向的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后处处碰壁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今,国内皮革行业的大品牌,如百丽、星期六、奥康、红蜻蜓等在出口退率下降、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的背景下,走的每一步都不敢拿企业利润来开玩笑。这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往往偏向“艺术品”,无法大规模应用于生产,所以大部分企业在面对此类“只会画图”、“天马行空”的学生都很无奈,最终此类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很多都被拒之门外。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艺术性”的毕业生纷纷转行,留在这个行业的学生,由于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的众多原因也有很多已不再从事产品的设计,而转向企业中的管理、营销以及其他方向发展。这就是为什么鞋类与皮具设计这个行业,经常处在“缺人才又招不到人才”的尴尬境地。

二、重“技术性”的教育模式及其影响

(一)在基础课程方面在开设鞋类与皮具设计专业方向的众多学校中,高职类的大专院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尤可代表重“技术”的教育模式。与高等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是一种直接为社会培养服务企业的人才的教育模式。下面仍以“素描”这一基础课程为例。在这种重“技术性”设计教育的教育模式下,在素描的训练中加入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实物素描练习,才是更为实际的。在鞋类与皮具设计专业中,鞋靴、箱包、皮饰品是最终的产品,所以在教学中安排了石膏几何形体鞋底鞋楦成品鞋箱包等的素描教学。这种循序渐进的专业素材练习,代替了以往以瓶罐、水果为主体的素描教学。通过对专业素材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步掌握绘画的技巧和表现的风格,而且还与专业课紧密相连,为后继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专业课程方面在此类高职大专类院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中,对专业教师学历的硬性规定相对来说就松了许多。这样一来,许多具有丰富实践操作能力的老师可以走上讲台,为高职类院校重“技术性”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下面仍以“制鞋工艺”这门专业课为例,对此教育模式进行分析。从设备条件层面上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很重视实践教学,一般都会对鞋类与皮具这个专业方向耗费重资,在学校里建设一个模仿企业流水线的“实验室”,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能亲自动手操作。由于此类院校中专业教师对各个设备和机器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可以完整地了解和掌握所有的制鞋工艺技术。在这种对工艺要求极高的“技术性”教育方法下,学生会十分重视工艺这门课程。

(三)院校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类的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无论是在教师学术素养还是学生综合素质上,都与高等本科院校差距甚远。所以在硬件条件不够、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双重背景下,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太多的条件去扩充知识面,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讲座、展览以及比赛,也在很大层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即使所有学生都有着渴望探知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注定只有少数学生能通过学校教学以外别的途径去获得。同时,重“技术性”的教学模式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艺术世界里的发展。

第12篇

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较为清晰明确的,不仅要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也要符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等,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实际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尤其是没有能够凸显出教学特色,缺乏应有的市场观察力与预测力。

2.职业教育观念尚不全面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应该做到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以市场行情与人才需求作为主要导向,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仍然没有能够形成一套全面科学的职业教育观念,还依附于普通本科艺术设计教育的母体,对于自身的教育特点与类型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也缺乏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定位。

3.实践教学体系亟须完善

从本质上来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依然缺乏对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有的重视,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社会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之间无法保持应有的一致性与同步性,以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难以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仍然没有建立起一套实践性较强的教学体系,缺乏适当的人才培养机制。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改善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原成人高校教师转型、中专教师拔高、新引进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那么,这三种类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显然与当前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建设双师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的教学经验与工作实践能力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少数教师的专业素养方面有所欠缺,对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掌握不够,无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革与完善艺术设计教学。

二、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困境的解决对策分析

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接受信息的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那么,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尤其是其中的艺术设计教学更应该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目标,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尽快走出目前面临的教学困境。具体来说,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对于现有困境的具体解决对策如下。

1.高职院校应该尽快创新艺术设计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其根本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以就业作为导向。因此,它需要迎合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尽可能地满足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努力培养出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确立起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导向,要让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位,找准市场的就业人才需求定位,努力按照定单培养的要求推动教育改革。同时,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还应该依据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尽快建立起一个以理解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能够理解、领悟和积累相关的课程知识。教师还应该把课程安排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2.高职院校应该尽快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应该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充分意识到现代化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也是教学主体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因此,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应该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动的动态过程,要让互动交往的过程基于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切实建立起一个师生间平等互动以及交往沟通的平台与空间,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作为主体的缺陷与弊端,让教师成为艺术设计教学的主导者和辅助者,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而真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还应该采取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突出艺术设计教学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3.高职院校应该尽快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实践性较强,艺术设计教学更是有着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特点,其更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制订并实施符合其自身规律与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这就是说,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该创新教学课程体系,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要让基础课教学超越单纯的技巧与经验传授,让其真正成为专业课的基础。如,高职院校可以把调子素描改为设计素描,注意培养学生的视觉反应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在专业课教学中重视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4.高职院校应该尽快创新艺术设计教学的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过程,一般很难通过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艺术水平。那么,高职院校就更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根据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专业课程,并组成一定的学习团队。这样新型的学习团队教学组织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基础上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高职院校还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组织与授课方法,让实际的项目设计过程与实施过程成为艺术设计教学的主要思路,从而通过技能水平考核方法更好地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与素养。当然,高职院校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可以使得考核学生的评价体系更为多元化,有利于提高考核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实效性。

5.高职院校应该尽快提升艺术设计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13篇

关键词:CAD制图教学现状分析改革设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室内设计制图的表现从手绘制图方式进入到电脑制图,AutoCAD制图教学内容便随之导入到室内设计制图课程中,这给室内设计制图课程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AutoCAD制图教学也成为室内设计制图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AutoCAD制图教学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进行一些改革调整。

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现状分析:AutoCAD制图教学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握不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就会导致AutoCAD制图教学进入一个误区。目前,AutoCAD制图教学就存在着这样的隐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是相脱节的,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一些空泛概念与实践内容有很大的出入,学生对此往往提不起兴趣。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贯彻以理论为指导的原则,这使得学生只知其表而不知其理,由于没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改革设想: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不应是空泛概念的文字游戏,而应是指引实践教学的参考原则,教学实践也不应是尝试错误的操作活动,而应是检验教学理论的试验园地。我们要认识到缺乏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是盲目的,失却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是空洞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具有相互依存性与和谐统一性。在AutoCAD制图教学中,如何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可通过案例教学来进行二者教学的检验,正如梅塞思博士所言:“案例教学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教学形式,它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最好的桥梁。”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现状分析:从AutoCAD应用领域来说,AutoCAD可用于机械、交通、地质、气象、建筑、室内装饰、园林规划等多种领域的制图表现。正因为AutoCAD的这种特性,导致AutoCAD在教学内容上安排较多课时,而AutoCAD制图教学只是室内设计制图课程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为了完成所设置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尽量地操作演示,在课堂进行上机验证的时间却很少,只能留在课后进行上机验证,而学生在课后没有教师的现场辅导,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很难全面消化,主要表现在作业练习中错误不断。

改革设想:结合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安排进行改革,AutoCAD软件功能非常强大,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我们要根据我们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如室内设计专业,我们利用AutoCAD只是进行室内设计工程图纸的制作,它只是我们进行设计时的一个辅助的绘图工具,我们只对它在进行制作室内设计工程图时所涉及到的工具命令、一些特性进行讲解,这样我们的教学内容既体现了针对性,又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AutoCAD软件的内容。

改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现状分析:根据目前AutoCAD制图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其教学方法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效果。二是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软件工具命令操作步骤的讲解演示,而其操作原理、在专业中的应用讲解得过少,使学生只知其果,而不知其因。三是在实践教学中,所操作演示的实例的针对性不强,与室内设计制图课程制图表现有所出入,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改革设想:针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改变原有教学思路,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要进行大胆地创新,AutoCAD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可先进行实践操作,在对AutoCAD获得感性认识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理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的分析解剖,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对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符合专业特点,反映当前的实际。要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和推动者。

立足现状,完善考核方式

现状分析:在室内设计制图课程教学中,虽然AutoCAD制图教学是本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其考核方式制度,对AutoCAD制图教学这部分教学的考核方式的制定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考核内容的不完善,AutoCAD辅助制图是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但在考核内容的制定上,却只注重其实践操作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理论教学的成果,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理论教学而只注重实践教学。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即单一的理论考试或上机验证考试,这种传统的考核形式已沿用许多年并开始出现弊端,急需改革创新。

改革设想:立足现有考核方式,进行完善调整。在考核内容上要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能只采取单方面的理论考试或实践考试,在考核内容上既要有理论知识也要有实践操作的内容。在考试形式上要多样化,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即要打破单一的理论考试或是上机操作验证考试,应当根据专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可采取分阶段理论考核、操作考核、口试、笔试等考核方式。为了鼓励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提问、作业、测验、操作验证、考试等教学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创新思想,教师进行认真记载,适当加分,在考核过程中反映出来。

第14篇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更要选准新知的生长点。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学生对负数是第一次接触,在备课时,我设计较多的铺垫,担心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个别能力较强的同学没有经过我的铺垫,直接就能得出结论,这是我比较意外的一点,课后我又了解了一下不止个别学生对负数有所了解,而是大部分学生对负数都有一定的认知经验。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有一部分就显的累赘,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授课,这也许就是一节低效的课。在第二个班里上课前我对教学设计加以修改,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重新定位,引导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当我问学生:你们在哪里见到过负数时?学生争着告诉我“电视天气预报上、网上……”并且学生能够说出这些负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班里学生发言很积极,都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一节课学生对正数、负数在生活中所表示的意义自然生成,学习的效果较好。

二、练习设计练习目标,助力课堂效率提高

练习设计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起着巩固、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经常和同事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生做的练习反复出错。第一,学生对练习重视不够,态度不端正。第二,长期单调机械的训练缺少趣味性。第三,练习的层次不够清楚,成绩优异者尝不到创造的快乐,成绩落后的同学体会得最深的却是失败感。于是练习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在后来的练习中我更注重题目的趣味性及层次性。如学习《点阵中的规律》这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1.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副点阵图,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将设计好的图案拿给父母欣赏,说说它像什么?这个作业学生非常喜欢,这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快乐中完成学习任务。又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这一课后,对于通分这一知识的巩固,我设计了这样三组题目:1.分母两两互质。2.两分母是倍数关系。3.需要利用短除法来求它们的公分母。在做练习习题前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特征。当学生汇报时我追问学生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开始学生在沉思,接着就有学生说:“老师我明白了……”这样的练习设计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三、注重思维培养,延续知识渗透提升

数学公式、概念及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首先需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数学思维融入到备课中。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在学习这一课前学生已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学习过,如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教材给出多种方案,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则是让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发现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并且得出三角形的底与高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15篇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不断提高,服装设计的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时,服装设计不只是一种服务于大众的产品设计,更体现了艺术性。在当今这个时代,对时尚和个性的追求较为明显,设计过程的多元化,也逐渐成为主要的趋势。人们在对服装进行审美的同时,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就决定了对服装设计师的要求,要求服装设计师能够有更好的素养,同时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使得个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要对服装设计的学生进行培养,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其创造性上。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通过服装设计环节,去凸显创新理念,使得服装设计教学,能够有着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有现实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更让自己体会到一种生命的共存感。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时,需要对师生之间进行合作,同时还要侧重于教师的培养,让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2服装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追踪溯源法。

在服装设计相关理论中,有些理论看起来是简单。但是其实并非如此,要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理论,需要很深厚的艺术功底,同时还需要比较好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更正其对服装设计理论的基本了解。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比较明显。对于服装设计行业来说,实践背景比较浓厚,如果学生无法理解该背景,在实际操作中,便没有办法对服装设计理论进行比较实际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底蕴的忽视,将会使得整个教学缺乏活力。同时,作为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应当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些了解的基础之上,去激发灵感,从而不断提高服装设计的水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果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不仅要侧重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引导,同时还要向学生积极介绍与艺术和设计相关的其他书刊。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他艺术,为学生了解服装设计奠定相应的学科基础,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分析能力,通过高雅艺术的接触,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在创造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创作灵感。日积月累,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进而对审美艺术以及相应的设计原理有着充分的了解,使得学生有朝一日从事实践工作也能够受益良多。

(2)身临其境法。

我们知道,作为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课程,服装设计需要不少的基本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这也是服装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例如,要让学生学会对面料进行识别和设计,同时还要掌握多种裁缝技能,如平裁、立裁以及缝纫等等,唯有不断地对基本功进行锻炼,才能够真正掌握服装设计的精髓,并且自如的运用起来。不同的人对服装设计的运用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运用的方式、手段以及目的也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它和自然科学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如果要运用在实践中,可能可以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服装设计理论则没有这样的标准,在实践过程中,也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模式。而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根据相关经验表明,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能够让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相关理论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得学生在很平凡的地方,都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具体实践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关注一些不常为人发现之处,从而深刻体会服装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使得探索精神和想象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探索精神和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各种想象,不仅考虑充分考虑已知领域,更对已知领域进行突破,从而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构思。创意可以反映在服装设计的方方面面。例如,针对题材创意,自然题材、历史题材等等都需要进行突破。针对服装造型等等,如方形轮廓、圆形轮廓等等,在色彩方面,则可以从中性色调以及对比色调等方面进行创意设想。总而言之,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去考虑服装主题以及服装造型等各方面问题,不断完善创意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课堂还应当以学生为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同时更加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以及心理等等方面的共鸣。使得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