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开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村寨旅游开发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更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海拔较高,且群山连绵。当地居民依山建房,村寨因之而成。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内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强与多样化发展,许多少数民族村寨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各村寨纷纷掀起旅游开发的热潮。
村寨旅游的开发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近几年国内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罗永常深入探讨了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利益保障机制建立的问题[1]。杨昌儒等认为社区居民不仅要参与决策和规划,还要参与项目经营和管理利益分配[2];江晓云则指出,“只有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分割,才能积极参与旅游发展”[3]。还有学者以个案研究了村寨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和村民的多方面影响[4]。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村寨旅游开发所涉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文献还很少,大多侧重研究社区居民的参与问题,对诸如政府、企业、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则显得十分薄弱,且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更显欠缺。基于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村寨旅游开发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而提出村寨旅游开发的一种模式。
二、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
村寨旅游的开发是一项利益关联性较强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所在地政府、社区居民、民间旅游协会、文艺团体等当地利益相关者,也与企业、旅游者、媒体等外来利益者有关。所在地政府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主导者,除提供政策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还能起到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社区居民是村寨旅游开发重要的参与者,社区居民参与广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村寨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民间旅游协会是社区居民与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能就行业自律、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企业是村寨旅游开发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旅游开发的以市场为导向使旅游者成为其利益相关者,并在其中扮演特殊的角色。媒体是村寨旅游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平台,其重要性也日益凸现。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村寨旅游开发模式
虽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很多,但鉴于村寨旅游开发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与之发生联系的明显差异性,笔者提出一种村寨旅游新的开发模式即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主体、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
西部许多少数民族村寨有着良好的旅游资源,但发展旅游又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如可进入性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发展旅游缺乏财力等。所以,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旅游开发,规划先行。政府应组织有关规划单位和专家编制好当地村寨旅游发展规划。解决可进入性差的问题是村寨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政府部门可考虑将其纳入财政拨款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预算。村寨旅游开发中涉及的征地、撤迁、补偿等问题,政府也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以妥善解决。同时,鼓励并支持当地居民参与到村寨旅游开发中去。
(二)社区居民主体
村寨旅游开发的目的在于造福社区居民,而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是其靠旅游致富的最主要途径,因而社区居民是村寨旅游开发的主体所在。当前,社区居民参与的广度有限,参与的形式也较为单一,而且当地居民收入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些都不利于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村寨旅游的开发应以社区居民参与为主,并不断拓宽参与的渠道。除了提供食宿服务外,当地居民还可从民族歌舞表演、特色旅游商品生产、村寨巡逻、环境保护、卫生整治等方面进行参与。
(三)企业参与
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村寨旅游的开发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财力较弱,政府的投入有限,企业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当地政府应为企业搭好平台,积极推介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村寨旅游的开发,并辅以政策优惠。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参与和当地居民的参与应有所侧重,以避免相互间同质竞争带来的负面效应。企业在用人方面还应尽量任用当地居民,一则可以保持当地村寨旅游特色的原汁原味,二则解决了当地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三则可以将外来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冲突降到最低。
(四)旅游者合作
村寨旅游开发与旅游者关系密切。一方面,村寨旅游的开发在以自身旅游资源为特色的基础上,还得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村寨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积极合作态度。少数民族村寨地区大多经济水平较低,居民的生活条件很差,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落后,而外来的旅游者个人或家庭收入普遍较高,生活舒适,受教育程度高,进而他们到少数民族村寨地区旅游常有一种优越感,甚至有些游客还将其强加于当地居民。其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它常会导致当地居民心理的失衡,或看不起自己民族的民风民俗,或对外来游客新生厌恶。显然,这样的局面有违村寨旅游开发的初衷。因此,旅游者在与当地居民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切不可贬低并试图加以改变。同时,游客要有环保意识,采取环保行为,不能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环境。
(五)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
除了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和旅游者,其他诸如民间旅游协会、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其监督响应的双重作用。目前,有些村寨已经有民间的旅游协会,但主要限于旅游接待方面,如四川省丹巴县甲居村就于2003年8月成立了甲居片区藏寨旅游居民接待协会,该协会成立后,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民间旅游协会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规范民居接待的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同时,协会在旅游接待分流、旅游安全、文艺活动、环境卫生、协会会员互相交流学习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由于部分村寨无序的旅游开发导致了诸如环境破坏和社区居民争利现象的出现,这引起了不少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另一方面,村寨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离不开媒体的宣传,新闻媒体还应从中寻找正面的新闻素材,积极响应村寨旅游的开发。
四、结语
村寨旅游的开发还涉及其他诸如政府、企业、旅游者、新闻媒体、旅游协会、文艺团体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处理其间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值得研究。本论文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国内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尝试性地提出“政府主导、社区居民主体、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的村寨旅游开发新模式,并就不同利益相关者如何发挥各自作用作了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10):45-48
[2]杨昌儒,潘梦澜,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8
[关键词]旅游经济;乡村旅游;文化保护;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总书记2004年7月26日在视察上海崇明县前卫生态村时指出:“农家乐前途无量”。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以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鼓励农民依托当地资源拓宽致富渠道,应当同时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独具特色的乡村风光和人文资源,而农村旅游文化资源又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乡村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学者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主要是如何发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保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旅游的适度开发与有效控制,有利于文化的保护。乡村旅游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完成价值实现和大幅度升值,经济手段辅之以合理完善的行政手段,为乡村文化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为文化保护提供经济保障
发展乡村旅游是农民根据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城市居民在农村的消费,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带动了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扩大,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总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壮大,公共财政的积累,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发掘、弘扬保护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和支持。
2.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步面临消亡,尽管专家倡议、政府呼吁保护,但是收效甚微。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以及外地游客的欣赏度的增加,这些文化内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日益显现,使得那些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民间舞蹈和音乐等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人们为了发展旅游经济,不遗余力地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一些濒临消亡或中断多年的民俗文化。尽管这些行为活动直接目的是经济利益,但是客观上还是起到了恢复和传承文化的作用。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度发展,农民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升,将更加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延续。
3.提高了农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乡村旅游开发吸引了城市居民来到农村,农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城市文明,通过直接的对比,农民提高了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知度,增强了对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亲身参与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活动中,他们认识到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秀美的山川一样都是宝贵的财富,开始用旅游者的眼光审视自我文化,尽管这种认识还处于浅层面的萌芽状态,但已经迈出了由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的第一步。而旅游收入为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出于通过旅游生态化发展获得长远利益的期望,农民对自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更加增强。
4.拓展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沟通的桥梁。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感受了外来文化,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城市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一些精品旅游地区的乡村旅游还要接待外国游客,这里的农民更加要面向国内接轨国际。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融入传统文化和观念当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又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的文化共识,从而拓展了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
二、乡村旅游开发对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
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人员的频繁交往,而不同文化的交流撞击在所难免,城市文化进军农村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而且其影响程度往往随着旅游规模扩大而增强,如果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忽视甚至摈弃当地珍贵的文化特色,忽视当地旅游资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弥补的。
1.乡村文化过度商业化
“在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文化的负面影响方面,最明显的问题是当地文化的不正常商品化。”由于开发水平较低,缺乏经验,还有的是出于迎合游客的需要,有些地方特别是早期开发的乡村,将当地的民俗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种人为地商业性生产和加工,造成了乡村文化的失真和扭曲,失去了原真性的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不仅使游客无法真正认识和理解乡村文化,长此以往,甚至当地农民对自我文化的了解和继承都会出现问题。
2.淳朴民风受到冲击
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示范效应客观存在,这主要是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所决定的。旅游的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对于旅游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抵御和净化能力较弱。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纯朴的农民学会了“宰客”,五花八门的手段甚至是敲诈勒索、坑蒙拐骗,引起游客的强烈不满;村民之间的和睦祥和也被打破,经济利益纠纷时有发生;有的农民过分依赖旅游业,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3.农村文化生态偏离轨道
农村文化生态是指农村整体历史文化特征,是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根本文化特质。“有些是农民集资办旅游,有些农民企业家开发旅游,他用他的审美观来开发这些东西,集中体现在景区的城市化、乡村的庸俗化方面,这是比较突出的。”乡村旅游陷入简单现代化和规模化的误区,也就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感染力。因为乡村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体验旅游,人们是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乡村文化比较深入的异质化感受,从而不虚此行。经营农户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将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融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把本来极具地方特色的东西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乡村旅游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孙家正同志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当前亟需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因为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主张对传统文化要有温情和敬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农村是农耕文明最基本单元,广大农村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记忆,所谓“礼失求诸野”,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文化保护既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关乎文化安全的大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城市化建设造成的文化悲剧,乡村旅游开发要引以为鉴,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乡村文化。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依托民间文化组织
在当前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完全的条件下,政府力量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市场经济彻底改变了乡村生活,现代化生活方式也同时肢解了农村的公共组织,只有政府才能有效地协调投资商、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各级政府应当高度珍惜并全力保护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发展将高度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念融入农村发展理念,融入公众行为和生活方式。当然,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乡村旅游渐成规模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逐步转型,逐步实现市场调节,这时政府应当鼓励农民成立民间团体、协会等组织逐步取代早期的一些政府职能。政府以制度和资金扶植民间组织发挥作用,为公众参与文化保护提供渠道,并通过信息交流、媒体宣传以及理论指导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文化保护。
2.做好文化普查,分类分层实施保护
农村文化种类繁多,形式各不相同,价值大小不一,实施农村文化的前提工作就是进行文化普查。随着旅游开发,市场经济大潮带来的冲击力巨大,如果没有摸清家底,重视不够,势必会措手不及,而农村文化资源十分脆弱且不可再生,文化的消亡会留下无尽的遗憾。所以,进行农村文化现状的全面调查,对于把握全局分类保护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本着整体性、发展性、展示性的原则实施保护,维护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农村文化形态的不同,实施保护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注重静态收藏和动态繁衍相结合,民间传承和专业介入相结合、原生态保护和创新发展相结合,通过建立民间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复制保护以及研究所式保护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多角度采取措施对农村文化进行保护。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口传身授,那些多数已经年逾古稀的民间艺人可谓是“活的图书馆”,对它们的保护关键是保证代代有传人,在这一点上,日本的“人间国宝”政策值得借鉴。
3.科学规划,适度开发
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要有高质量的、新颖独到的规划项目和创意策划。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强调软开发。软开发的核心就是规划、设计、策划,一定要努力将这些工作做到位。
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规划中要在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的本色,强化经营特色和差异性,突出乡村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强调闲情和野趣。乡村旅游的消费者更多追求一种休闲情趣,他们大多有较丰富的旅游经验,从工业文明当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追求的自然不会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
科学规划需要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也正是农村所缺乏的,因此,必须组成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组织,由相关管理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利益团体、保护专家和当地村民代表构成,组建乡村文化保护议事协调机构,在议事过程中提高决策透明度和民主性,通过专家指导、舆论监督,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推进文化保护。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
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的依附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营造一个对旅游者具有亲和力吸引力的氛围环境需要有淳朴的民风。传统的宗族制度下一些生活经验比如有关对村民的教化和村民对自身事务的管理经验,对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强教育培训,使农民认识自身的文化历史,增强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并在公众当中广为传播和展示。与其他旅游形式不同的是,乡村旅游中为游客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农民,因此,乡村旅游的教育培训除了包括旅行社、饭店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农民的特点和需要,更要注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引导并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民收入增加,在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与此同时提高对自我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主动成为农村文化的继承者和保护者。
参考文献:
[1]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大湘西;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民俗旅游
一、引言
历史上湘西包括的范围甚宽,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湘西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属于其范畴。本文主要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定义湘西,为和湘西州区别开来,称之为大湘西,主要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州和怀化市。大湘西地处武陵山脉,长期以来居住着土家、苗、侗、白、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为主。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大湘西一直以来相对闭塞,民俗旅游资源保存丰富而独特,土家族的吊脚楼、哭嫁,苗族的银饰、拦门酒,侗族的风雨桥、侗族大歌等民俗风情享誉海内外。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无可争议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实现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无疑应成为大湘西地区的正确选择。
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张家界的秀华山馆、吉首的德夯苗寨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开发形式基本涵盖了当前民俗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即以秀华山馆为代表的民俗博物馆;以德夯苗寨为代表的民族村寨和以张家界土家风情园为代表的主题风情园。但该地区民俗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张家界民俗旅游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开发较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湘西州和怀化市发展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
二、大湘西民俗旅游开发中凸显出的问题
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凸现出许多问题,影响了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遍地“开花”,缺乏统筹规划
近年来,民俗旅游逐渐成为热点,大湘西各个地、州、市凭借自身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出众多的民俗旅游景点,据统计,各种类型的民俗旅游景点近20处,但大多规模较小、项目雷同、重复建设多、布局欠合理。各个地、州、市相互之间没能统筹规划、整合,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难以形成合力开发出民俗旅游的精品,形成品牌,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形象并不清晰。
(二)重仿轻真,深度挖掘不够
开发中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主要表现在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艺术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使一些民俗旅游脱离当地的社会生活,缺乏自然朴素的真情,如在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所展示的并非真正的土家族传统服饰,婚俗表演缺乏土家族特点,存在欺、哄、骗等不良现象。在开发民俗旅游时,不重视对传统民俗的挖掘和民俗文物的收集整理,制造出许多假古董、伪制的古建筑,旅游实践证明,纯粹人造民俗和风情风光不再,正在被市场淘汰。
民俗旅游开发后由于缺乏民族学、民俗学方面的人才,又没有寻求相关高校、科研单位的智力支持,民俗文化没有专人调查研究,开发层次浅,缺乏深度,止步于对民俗现象特别是奇、怪甚至庸俗的民俗现象的展示,游客的参与性不强。
(三)主流文化和旅游的双重冲击,文化生态面临失衡
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与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矛盾,大湘西地区也不例外。一方面,要应对主流文化的现代化、全球化冲击;另一方面,随着大湘西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尤其是近年来发展旅游业,大量外地游客带来的“示范影响”改变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念,也必然会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大湘特的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和手工制品等吸引了众多游客,而这些“独特”之处,往往又是“脆弱”之处,在外来文化的压力下很容易遭到破坏。我们已经看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多种文化的吸引,大湘西开发民俗旅游的地区民俗文化已遭到歪曲和破坏,变化速度也大大加快。其民俗文化面临丧失自身独特的品质,被现代主流文化所同化,甚至造成民族文化生态失衡的危险。张家界土家族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已岌岌可危了。
三、大湘西民俗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主流的、新的全球性旅游发展哲学。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开发旅游地民俗旅游资源,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民俗旅游的经历,同时,促进当地民俗文化保护、发展,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大湘西要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做到:
(一)坚持三个原则
1.民俗文化独特性原则
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你无我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出独特性的民俗旅游项目。民俗文化要在全国、全世界占有位置,关键在于特色和优势,民族特色和优势也是民俗文化旅游的诱人之处。游客旅游动机之一就是探秘猎奇心理,他们所感兴趣的也是异质文化的不同点、特殊点。因此,大湘西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的人文和特色优势,开发出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在整个大湘西旅游区,重点开发张家界市的土家族民俗旅游、湘西州的苗族民俗旅游、怀化的侗族民俗旅游。
独特性原则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之上。现代人旅游又是一个求真求实的过程,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有着可靠的文化背景和真实的民俗存在,符合现代旅游者求真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认真挖掘蕴藏在民间的民俗遗存,去劣留优;同时,要开展民俗研究,对本区域的民俗加以科学整理。其次,要抓好本区域民族文化的精品挖掘,科学开发,营造一个逼真的文化背景,树立大湘西民俗旅游的鲜明形象。
2.居民参与原则
即民族旅游村寨的居民参与,共同营造民俗旅游的氛围,共享民族开发的利益。民族旅游村寨的开发,涉及到开发商、旅游中间商(旅行社)、政府管理部门、村寨居民等的利益。在开发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村寨居民的利益,使他们成为旁观者,这就需要政府引导,开发商要与村寨居民加强沟通,融为一体,共同经营好村寨,实现共赢,从而实现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与尊重民俗变迁并举的原则
对游客构成吸引力的传统民俗在当前面临一个保护和民俗变迁的问题。处于当前这样一个变化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对待大湘西的传统民俗文化一是发扬,既要保留、保护民俗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精华,又要扬弃、克服民俗文化中落
后、消极的成分。在开发和利用大湘西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实践中,存在着优劣不分、把糟粕当精华、歪曲民俗的现象。二是尊重,要宽容地承接来自大湘西之外的外来文化,尊重当地民俗的变迁,不能打着保护的幌子,拒绝当地民俗的变化和发展。
(二)选择三种优化模式
1.民族民俗博物馆
广泛收集民族民俗的各种实物资料和声像资料,建立博物馆,馆内一般可分为展示、演示、收藏、科研等区。在博物馆全方位展示该地区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同时将其建成该民族的保护和学术研究中心。建设时,博物馆的总体布局、建筑风格等要充分体现该地区的民族特色。
大湘西目前建有张家界市的秀华山馆、凤凰的山江苗族博物馆、永顺王村的溪州民俗风光馆等民族民俗博物馆。但规模偏小,所存资料有限,学术研究价值有待提升。吉首市是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拥有一所在民族研究方面颇具实力的高等学府——吉首大学,可规划在吉首市建立一座规模较大、特色明显、功能多样的民族民俗博物馆,使之成为大湘西地区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发展基地,为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原生态民族村寨
也有学者称之为民族生态博物馆。它是在民族地区原有自然环境及设施基础上改建而成,保存当地原有的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居住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也大多是当地居民。原生态民族村寨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把人与大自然紧密结合起来;该村寨还必须融于周边的文化氛围,共同建成原生态协调的民族村寨。原生态民族村寨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潮影响下,中外学者共同探索出的一种崭新的民族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模式,也是一种实现动态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双重目标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吉首市的德夯苗寨、怀化通道县的皇都侗文化村是发展较成熟的民俗村寨,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德夯苗寨位于张家界一猛洞河一凤凰古城黄金游览线上,地理位置优越,现属张家界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管理理念和方式较为先进,今后应把德夯和周围的吉斗等苗族村寨作为一个社区加以保护和发展,维护该社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平衡,建成湘西州的苗族文化保护区和原生态的民族民俗旅游村寨,将其打造成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品牌和示范基地。
3.挖掘民俗精髓,丰富旅游产品
大湘西民族民俗资源丰富,对传统的餐饮、民居、工艺品和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挖掘既可开发成单项的旅游产品,如凤凰古城将沱江边的吊脚楼改造成家庭旅馆,张家界把土家十大碗搬上游客的餐桌等。传统民俗又是包装大湘西旅游产品,提升其文化品位取之不竭的素材。
(三)建立四种保证机制
1.政府主导,企业运作
发展大湘西民俗旅游宏观上应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要做好统筹规划,在对民俗旅游资源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科学、权威、可行的区域民俗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开发重点。大湘西各个地州市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很难做到统一领导,因此,在开发大湘西、打造大湘西旅游圈的形势下,有必要成立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建立定期协调机制,共谋本区域民俗旅游的发展。发展大湘西民俗旅游,微观上要实行企业运作。三种优化模式中,原生态民族村寨在经营体制上适合采用企业运作,一般采取公司+居民(农户)的运作模式。此种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考虑到村寨居民的切身利益,建立居民参与民俗发展的机制。
2.重视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要保护和发展大湘西的民俗文化、提高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旅游规划设计等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此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本地和其他地方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实施“借脑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和民俗文化学术研究的力度。对于民俗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的员工(如表演人员等)的培训,也应引起重视,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加到培训中去,因为他们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从而为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上的保证。
3.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民俗文化生态平衡
在旅游开发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对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未能引起充分重视。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我们在强调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保持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
首先,要通过制度化的手段保护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不要停留在号召和宣传层面上,应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实施强制性保护。大湘西所属的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县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惠条件,制定民俗文化的保护法规,借助法规的强制性力量对民俗文化实施保护。2006年5月,湘西自治州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湘西洲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这标志着湘西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其次,要利用发展民俗旅游的正面效应唤起当地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群体及其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从而自觉地发扬和繁荣本民族文化。再次,要通过编写乡土教材、举办传统节庆活动等形式教育、引导当地居民珍视本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实现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策
一、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及市场规模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庆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2006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客房数总量74208张床位;全市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共12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到2010年,全市旅游农业游客总量将达到185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预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重庆是拥有8.2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目前,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以下问题:(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旅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2)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3)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5)
[关键词]乡村旅游村民参与村民利益
一、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向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不少乡村社区通过发展旅游,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道路。正如许多农民所说,“节日农村游,游客得享受,农民得增收”。中国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多成绩,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乡村旅游地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如村民之间、村民与当地政府之间、村民与外来投资者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对立情况,有的还引发激烈的冲突。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但旅游开发模式不能适应当地情况,不能照顾到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甚至剥夺了他们表达自己利益的权利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这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强烈反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投资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乡村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必须牢固坚持“村民参与”的原则。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的原因分析
从旅游活动内容层面看。目前,乡村旅游尚无统一认可的概念。一般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独特的田园生态风光和人文景观;二是各种农事劳动,即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强的劳作体验活动;三是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或者形象称之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从上述乡村旅游的内容和特征可以看出,在游客进行的乡村旅游活动中,有诸多环节离不开村民的参与。
从法律法规层面看。乡村旅游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首先,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乡村环境,属于乡村集体所有。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发展乡村旅游,势必利用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资源以及附着在土地资源上的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乡村环境,而这无疑会涉及村民的诸多利益,不论何种投资主体开发经营,都必须充分照顾村民的利益;其次,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文化基础乡村人文遗迹、民俗风情,无疑是乡村居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更需要乡村居民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而不能不顾村民意愿,由政府大包大揽或者由公司和个人等其他投资主体单纯为了盈利而恣意开发;最后,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现实基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事关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更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无疑更需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作用,由乡村社区主导进行。因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利用乡村资源进行旅游投资开发,是属于村民自治范畴,理应由当地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由村民“主导”其事,各级政府和各类公司或个人只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科学开发经营。
从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层面看。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奉行原生态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社会效益第一,经济利益第二,坚决捍卫自然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对当地最优质、最稀缺的文化资源的典藏,追求自然、经济与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为凭借,这些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有的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建设创造下来的,如古建筑、古工程等;有的则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守护下来的,如自然生态环境,森林景观等;而文化旅游资源更是经过当地居民世代传承、发展下来的,并由当代人承载着这些传统文化。当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并从中获取经济收入,旅游收入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而旅游的发展是依托乡村社区中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和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村民自然明白当地资源环境与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资源环境是发展旅游的最重要资产,保护它们,就是保护自己经济的命脉。所以,一旦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活动之中,他们就会自觉地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会积极地传承和弘扬有特色的民族文化。
从旅游软环境层面看。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服务活动也有利于形成对待旅游的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当地原著居民态度是乡村旅游地重要的软环境,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景点居民之所以支持和欢迎发展旅游,是因为他们对发展旅游有较好的利益预期。如果发展旅游后,他们不能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也不能从旅游发展中获利,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他们的态度会从正面转向负面,对旅游表现出冷漠和反感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将大大降低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使旅游地获得不好的口碑。村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活动,能使之获得旅游带来的利益,感受到发展旅游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对待旅游的态度无疑是正面的。当村民对待旅游持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时,他们对待游客充满热情,愿意与游客进行交流,游客的旅游活动会与村民有着广泛的交流,游客遇到什么问题也易于得到旅游地村民的帮助。旅游体验质量高,会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给旅游地带来良好的口碑。而村民也会从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中获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维,有助于开阔眼界,提高素质,从而增强建设自己家园的动力和能力。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参与模式
对于村民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开发与经营,则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在各种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模式中,都必须有村民的参与。如果按照是否直接参加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乡民参与旅游活动的类型有两种,即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是参与到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之中,如接待住宿服务、餐饮服务、向游客出售旅游纪念品和其他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管理和维护、景区内旅游交通服务等。村民可以是自己经营旅游服务(如开办家庭旅馆、向游客出售旅游商品)的形式从事直接参与旅游活动,也可以是在当地的集体、合资、个体旅游企业内从事有关的旅游服务或管理活动。间接参与则是不直接参与面向旅游者的服务等活动,而是参与到与旅游有关联的产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产业包括乡村旅游地的种养业和轻工业,涉及到乡村中的耕作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旅游纪念品生产、家具生产等多个方面。
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当地乡村社区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为乡村旅游地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流对话和协商的机制,使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村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之中,公平地分享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才能够真正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
[2]冯红英:乡村旅游中乡村资产的构成、作用与保护[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3)
1.1目前,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商品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1.1饮食文化的商品化。
独具风格的饮食文化常常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饮食已经成为民族旅游中最受旅游者期盼和欢迎的吸引物之一,因而加快了民族饮食的商品化进程。民族饮食的商品化,不仅可以吸引发达地区的财富向少数民族地区转移,也可以让旅游者在享受少数民族饮食的同时,更真实而深刻地体验到民族饮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农家乐,如西双版纳傣族园、迪庆香格里拉霞给藏族文化生态村等,通过民族饮食文化的商品化,可以让旅游者拥有多元复合的饮食体验,满足个体从追求愉悦到寻求文化意义的不同体验需求。
1.1.2服饰文化的商品化。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直观表现,在支撑整个民族地区文化和推动民族旅游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民族服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许多旅游者常常将民族服饰当作艺术品进行购买和收藏,扩大了民族服饰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旅游目的地民族服饰制作工艺者的逐渐老龄化,而年轻人对古老的手工技艺又不再感兴趣,他们更愿意拿出积蓄来购买一套民族服饰,从而“自然促成民族服饰的商品化”。民族服饰的商品化显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也只有当民族服饰实现商品化并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元素时,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才能激发出生命力。
1.1.3节庆文化的商品化。
民族节庆以其文化独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场地灵活、参与广泛以及产品的民族性而日渐赢得旅游者的喜爱,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插花会等节庆活动,旅游者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体验节庆的喜悦氛围,与当地居民结下美好情谊,而且可以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大多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来弥补旅游淡季带来的影响,以扩大旅游宣传来营销旅游产品已成为普遍共识。
1.1.4工艺品的商品化。
民族工艺品是旅游文化艺术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者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工艺品也成为旅游者认知民族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民族工艺品的商品化被认为是民族文化商品化最直接、最可行和最具特点的表现形式之一,能够将民族的建筑、文字、宗教、传说、习俗等有形的文化形态,通过旅游者的购买行为实现其传播与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文化旅游的本质属于一种经济活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商品的形式进行出售从而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在这种大众性的文化消费过程中,旅游者以购买旅游产品的形式完成对民族文化的体验与欣赏。民族文化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作为吸引物进行旅游开发,使得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影响民族文化商品化的因素众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2.1旅游从业者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
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活动,虽然旅游者是为了内在的需要而旅行,但旅游目的地却往往是为了经济收益才发展旅游的。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逐渐增强与文化旅游的兴起,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物质外显和精神蕴涵的特色文化,越来越受到青睐。民族文化不仅对旅游者极具吸引力,更能为旅游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旅游从业者往往通过多种途径对民族文化进行精心发掘、提炼、加工和包装,使之成为能销售给旅游者的旅游商品。民族文化作为以往在经济价值和经济交换之外的东西,已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成为旅游开发中的重点对象。如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的天天泼水节,就是旅游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对傣族文化进行大幅度商品化加工的典型。
1.2.2旅游者对于文化体验的需要。
“旅游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它包含有许多表述性的文化内容,如仪式、艺术、运动、民俗。这些东西与日常生活不同,从而使得生命变得有意义”。民族文化作为极富民族特色和文化蕴涵的文化形式对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旅游活动走向特色化和个性化,旅游者希望分享和体验民族地区的真实生活,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民俗。由此,旅游目的地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便通过展示、表演、出售工艺品等方式销售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参与文化互动并亲身体验到民族文化,加快了民族文化商品化的过程。旅游者对文化体验的需要成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商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2.3旅游地居民对于本土文化的推销。
虽然传统文化内生于共同体中,每一种传统文化始终要扎根在生成该传统的共同体的土壤中才能“存活”,但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离不开同外来异质文化的交流和采借。旅游开发使得旅游地居民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关注并对民族传统产生自豪感,由此会增强民族文化的价值感,唤醒与外界交流的愿望,并促使其努力从生活环境中寻找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将过去看似无用的“传统”进行挖掘、加工、销售。旅游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推销助推了民族文化商品化的发展。
1.2.4政府的相关政策导向与扶持。
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于劳动技能要求低的经营单位最适合不过。另外,旅游业还是一种发展手段,特别适宜那些不发达的边远地区。总体而言,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大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无疑是重要选择。在各级政府“发展民族旅游,脱贫致富”和“发展民族经济,旅游先行”等政策导向与各种扶持下,民族地区纷纷加大了旅游开发的力度,旨在将地区的文化、环境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加快了民族文化的商品化过程。
二、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商品化产生的影响
对于民族文化商品化带来的影响,目前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学家和旅游规划者把文化看做一种引诱、一种自然资源或是一种服务,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是一种必然过程,能产生积极影响。有些学者尤其是部分人类学家认为,文化商品化在旅游业中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商品本身是中性的,物质商品可以在市场上买卖,文化商品在旅游开发中进行买卖交换也无可厚非。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实质,就是把“古雅的土著习俗以及土著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对于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商品化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应当进行辩证分析。
2.1延续了民族的文化传统,但破坏了民族文化的本真性。
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大多保留了历史产物的特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而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导致逐渐走向变异、衰败甚至消失,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然而,因旅游业发展所引起的民族文化商品化,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契机。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由于资源的匮乏,该地居民深刻认识到将来的现代社会不可能完全靠资源性产品或机器生产,经济发展只有依靠文化产品,也就是建立真正后工业社会的第三产业,而旅游业恰恰是不错的选择。巴厘岛人为海外旅游者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宗教、工艺和祭祀,由此从中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所谓“文化生存”。然而,民族文化的过度商品化却很容易造成民族文化本真性的丧失,非常容易使得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其原生的含义,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应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2.2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但扭曲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
文化传承的内源性动力源于文化持有群体的某种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觉就需要建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旅游开发中将民族传统的节庆、歌曲、舞蹈、戏剧等进行商品化的重组和再现,不但能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更能增强民族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激起恢复、保护与推介濒临灭亡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健康发展。然而,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扭曲,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带来的人口流动,少数民族民众的价值观念会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出现与自己民族原有道德规范相悖的现象,部分民族地区原有的热情好客、忠诚朴实、重义轻利、敦厚淳朴等民风会逐渐消失。
2.3加速了民族的全球化进程,但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决定着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程度越高,越能获得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商品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并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来到旅游目的地消费民族文化产品的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文化进行交流。文化交流会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在民族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互动中,异族、异地文化与当地文化仅仅发生短时间或部分接触,主体部分受影响的程度不大,如果近距离长期接触,民族的传统文化会被逐渐同化甚至消亡。
三、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商品化过程的思考
任何事物都处于动态性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即便没有旅游开发活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入,传统民族文化也不会永远保持一成不变。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发展仅仅是一种促进和催化,不过是让人提前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变化而已。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民族文化的商品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一定的伤害,需要处理好民族文化商品化和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3.1就开发主体而言
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现阶段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引导,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般实行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传统文化得到挖掘和保护的根本在于共同体所持有的文化自觉,而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具有了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才有去挖掘和保护自身传统文化的可能性。因此,在民族文化商品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目的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对于是否可以商品化、哪些可以商品化、采取什么形式商品化、商品化到什么程度等关键问题,要尊重目的地居民的真实意愿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政府再加以引导,但绝不能越俎代庖。
3.2就开发内容而言
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需要全部商品化,必须对商品化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分析和选择。由于“传统文化中处于器物层面的保护行动可以由官方保护人、艺术投资者、购买人来部分地完成,精神层面的传承则不可能离开这种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民族文化中饮食、服饰、风俗、节庆、建筑、工艺等有形的物质部分,总体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直接商品化开发,而文化意识、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等部分,则不宜进行直接开发。
3.3就开发规模而言
任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与其特定的生成环境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一旦离开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将会面临灭顶之灾。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开发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规模和范围内。民族文化商品化旅游开发可采用“前台展示,后台隔离”的模式,即将旅游目的地划出部分特定区域作为“前台”,通过舞台化表演吸引旅游者,而将体现旅游居住地人们真实生活的聚居区作为“后台”,通过限制旅游者进入进行保护与传承,以实现旅游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双赢。
3.4就开发时间而言
民族文化商品化开发是目的地居民、当地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者等诸多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协调和均衡的结果。任何形式的民族文化商品化开发必须经过多方协商这一过程,在国家政策允许下寻找恰当的时机进行。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在时间等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可急功近利、仓促上马,以免对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四、结语
关键词:冰雪体育旅游开发辽宁
1前言
目前,体育活动的普及以及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今,全国已有27个城市打出了“冰雪牌”,体育冰雪旅游在国内正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展体育冰雪旅游,既能丰富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国民体质,培养冰雪体育运动人才,又能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促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体育需求,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概念界定
目前来说,对于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很少,有几位学者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概念做了简单的界定。由于冰雪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的一种,因此我们根据体育旅游的定义,把冰雪体育旅游概括为:冰雪体育旅游者在旅游中借助冰雪所作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亦可这样理解: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冬季体育的各种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和冬季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冬季体育的诸多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3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辽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有着天然的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再加上近年来辽宁举办了多次冰雪节,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因此对于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更应该跟上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理论上的支撑。
3.1辽宁省开发冰雪体育旅游的优势
辽宁有着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既有银装素裹的妖娆,又无刺骨的严寒,在冰雪旅游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3.1.1自然资源优势
辽宁四季交替分明,冬季积雪期长、雪量大、雪质松软,冬季温度比哈尔滨要暖,更适宜人们进行户外休闲活动,为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3.1.2地理位置优势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山地面积8.7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辽宁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冰雪体育旅游开展发达的吉林、黑龙江省更靠近内地,应该更好的发挥冰雪旅游第一站的地理优势。
3.1.3举办冰雪赛事优势
白清寨滑雪场,是我国仅有的几家可以承办国际大型滑雪比赛的场地之一。可以通过这个优势提升其知名度。
3.2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截至2003年末,辽宁省共有滑雪场地10所,占地面积9万m2,2001年至2003年之间共建成8所,占地面积共111万m2。其中几个主要滑雪场为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沈阳白清寨滑雪场、沈阳东北亚滑雪场、辽阳市弓长岭滑雪场及大连林海滑雪场等。
经过5年时间的打造,棋盘山冰雪大世界目前已成为在海内外知名度颇佳的品牌。将冰雕、雪雕融入冰雪活动中,是近年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为丰富旅游产品而增加的项目,2005、2006年这里的雪雕作品连续两年创世界吉尼斯纪录。
辽宁省滑雪场从规模来说基本属于中等水平;从滑雪场硬件设施来说,雪道长度、宽度设置都很完善,基本都设有索道设施;但是拥有跳台的滑雪场只有一家,即沈阳体育学院白清寨滑雪场。因此辽宁省滑雪场基本只能作为旅游娱乐性滑雪场存在,相互间硬件设施差异性不是很明显,缺乏教学和举办大型比赛的条件。
作为辽宁省唯一拥有跳台的白清寨滑雪场,是我国仅有的几家可以承办国际大型滑雪比赛的场地之一。雪场建有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U型场地、高山大众滑雪场地(初级、中级、高级雪道)。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场地、U型场地均达到国际比赛标准。游客在滑雪的同时,可以欣赏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精彩的训练表演还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单板技巧表演,为训练比赛促进滑雪运动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3.3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3.3.1赛事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体育观赏型产品也称为活化体育旅游产品,是指组织各项体育赛事的观众前往比赛举办地进行观摩并参加各种节庆的旅游产品。白清寨举行过冰雪国际赛事,为辽宁的冰雪体育旅游做了一张名片。
3.3.2休闲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休闲型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在冰雪体育旅游中能使旅游者既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又能休闲娱乐的体育旅游产品。辽宁娱乐休闲型的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得比较好,有冰上摩托、卡丁、爬犁、雪地滚球、驯鹿拉雪橇等40多种冰雪娱乐项目。3.3.3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
节庆型体育冰雪旅游产品是指在体育冰雪旅游项目中包含特定节庆因素的体育冰雪旅游产品。包括具有体育冰雪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体育冰雪旅游特殊事件等。
3.4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3.4.1冬季体育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我省由于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也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居民缺乏支付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的能力。
3.4.2思想观念偏差,对旅游资源缺乏合理认识。冰雪体育旅游业在我省乃至整个国内都还是个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人们对冰雪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非常浅薄。
3.4.3专业人才教育发展滞后。冰雪体育旅游在于参与性、刺激性、挑战性,旅游者在参与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解疑、克服障碍,这就需要具有体育和旅游专业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安全保护和讲解服务等。
3.4.4缺乏科研基础和科学技术的支持。在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对冰雪体育旅游的论述非常少,对冰雪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深入和系统性。
3.5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3.5.1突出重点,开发冰雪节特色产品体系。产品特色是产品的生命力,因此冰雪节产品要具有东北特色。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特色要结合东北冬季体育旅游的实际,有重点地开发既有东北特色。
3.5.2积极开展广大青少年学生寒假期间的滑冰运动,既锻炼了身体,还丰富了学生寒假生活。上冰活动的青少年人数越多,冰上运动普及程度越高,冰上竞技运动水平也会提高。
3.5.3加强对辽宁省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科研工作,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5.4建立协调机构,促进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部门很多,必须有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或权威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5.5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省内高等体育院校教学资源优势,为冰雪体育旅游市场提供专业人才,已确保对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4结语
辽宁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又有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厚政策,应趁此“东风”利用其自身的地域、文化、历史资源,加速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产业,以次作为辽宁省经济的增长点,促进辽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诚民,刘毅.冰雪体育旅游探析[J].体育旅游,2006,(3).
[2]罗胜天.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冰雪运动,2006(1):88-94.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喀纳斯
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阿尔泰山的主峰——海拔4374m的友谊峰南坡中山带,行政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面积2500km2,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三国接壤,西与新疆哈巴河县毗邻,东与阿尔泰市相邻,南与吉木乃县相连。地理坐标48o43′00″-54′00″N,87o00′00″-10′00″E。
地质公园所属类型
地质公园类型划分目前还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等级、面积、功能和地质地貌),对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资源的地质成因
喀纳斯地质公园所属的阿尔泰山,在横向上呈逐层升高的阶梯状,明显地划分为四个带状排列的单元:额尔齐斯河谷平缓起伏的山麓平原,稠密细谷切割的低山带,河流强烈切割的中山带以及冰川强烈作用的高山带。在构造上,阿尔泰山系属于一条褶皱断块山,由古生代为底基的古准平原断裂隆起而形成的。古阿尔泰山基本轮廓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再度隆起,以后经老第三纪的漫长剥蚀时期,山势降低,趋于准平原化。古准平原地形在现代阿尔泰山,特别是中山带有广泛分布。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已被夷平的阿尔泰山断块隆起,成为现代高峻的山脉。
喀纳斯地质公园的湖泊按其成因可分为:冰蚀湖、冰川阻塞湖、冰川终碛湖、冰斗湖、冰川热融湖、以及复合成因的冰川湖泊。冰川槽谷是阿尔泰山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之一,是一种长大而幽深的冰川槽谷,第四纪冰期后,随着全球性气候转暖,冰川不断退缩,冰川槽谷遗留下来的终碛垄堵塞了冰川融水而形成了以喀纳斯湖为主的湖泊。冰川湖泊除了受到一般湖泊所具有的波浪作用、地表径流作用、块体运动、坡面水流作用以外,还存在冻胀作用和热力作用等影响。
阿尔泰山在构造上系褶皱断块山,经过几次剥蚀和隆升,海拔增高,加之第四纪以来的冰川和河流强烈侵蚀作用,使山地更加破碎,改变了气流运行方向,并使地形遮蔽度增大,减少太阳辐射收入,从而有利于冰川的发育。同时,阿尔泰山气候主要受西风气团的影响和支配,使夏季多云,并带来大量的降水;冬季处于强大的西伯利亚反气旋影响之下,以晴朗而严寒的天气为主。来自北冰洋的极地气团,沿额尔齐斯河谷入境,带来了低温和降雪天气。在上述气团影响下,阿尔泰山区气候有气温低、年较差大、降水丰富、年内分配较均匀等特点,是现代冰川发育的天然条件。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资源的分类有利于对资源的更好评价和认识,笔者在对喀纳斯地质公园的实际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标准,得出该区旅游资源有7个主类,18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分别占标准的各级资源类型的87.5%、61.3%和20.0%。从中可以看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是水域风光类,占景区资源单体数量的30.16%,地文景观与生物景观也占相当比例。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科技工作者对这一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至90年代中期,还基本没有进行旅游开发;进人90年代末期,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被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在新疆的两个优选项目之一,由新西兰专家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技术援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将其旅游开发列为“九五”重点开发旅游区。
总之,随着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知名度的提高,以及新疆社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到喀纳斯地质公园游览观光、科考研究的人数不断迅猛增加,事实上已经成为新疆的自然生态旅游的龙头景区之一。大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存在的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草场严重退化,植被种群减少,其“植被减少,种群退化,昔日草甸植物一人多高如今小草只能‘没马蹄’”,有些山麓地带出现裸地,甚至出现沙化。主要归结为如下两点:旅游季节性强,环境承载力负荷重。与城市旅游地相比,类似的这种生态旅游地都存在客流量年内分布不均的现象,加之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每年只能在5月初到10月中旬才可以开展旅游活动,而且这期间旅游淡、旺季差异又特别明显,5月、6月和10月为旅游淡季,7月、8月和9月为旅游旺季(如图1所示)。这样一来,每年几十万的游客大都集中在三个月内,这势必加大景区的资源空间、生态环境、交通设施、供点设施、住宿设施等承载力,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心理压力。游客的时空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景区内客流的时空分布规律的一致性对景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为严重。目前,游客进入景区后的游览空间大多为:住所—码头—观鱼亭;观鱼亭—码头—住所,而且游览时间也大致相同。这种景区旅游线路的单一不仅造成客流量在空间上也形成一定分布规律,在时间上集中程度也较高,它们给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也给旅游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旅游设施不合理目前,喀纳斯湖面的数十艘机动快艇已全面开放,违反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快艇活动的浪头己对湖边沼生植物产生影响,噪声破坏了原始景区的宁静,也使两岸的珍稀野生动物纷纷逃逸,己影响到湖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快艇每天所排放的废气、废物及未完全燃烧的汽油对湖水的水质都有潜在的污染危险。而且,大量快艇在湖面上行驶,己迫使大红鱼不能出露水面,不但严重影响到大红鱼正常生存环境条件,也影响和降低了喀纳斯湖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价值。
社区居民参与机会有限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内的社区居民主要是蒙古族图瓦人,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图瓦人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有限。主要表现为图瓦居民居住地理环境局限性和教育程度有限性,他们往往不懂或不能胜任许多旅游开发中的许多工作,即便是图瓦居民参与了旅游企业里工作,他们所从事的多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和地位较低的基础工作,这必然会限制他们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所以,图瓦人往往选择逃避旅游开发,将自己房屋、帐篷和马匹出租给外来的哈萨克族、部分蒙古族人和少数汉族人后,去离景区较远的牧场放牧,到10月初旅游淡季时再回到居住点。在这种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模式下,往往给朴实的图瓦人带来许多民事纠纷等问题,如在教育的有限性下,签定出租协议时往往被承租人欺骗,租金到期时也很难收回,致使图瓦人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时空调控
宏观调控随着景区旅游的快速发展,目前的风景区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要,客观上需要开发一批新的旅游景点,以缓解喀纳斯风景区的压力。在2003年编制的景区规划报告中,将喀纳斯风景区划分为5个功能区域及景区外3个综合旅游服务配套区,新增、新设了许多景点,这在时空上分流游客的效果是显著而必要的。2004年建成的禾木乡风景区对缓解喀纳斯风景区的超载起到很大作用。在旅游旺季,依据新建的景点可以对游客进行分流,譬如,8月中旬持续高峰期,可安排一部分游客先去禾木乡,然后再去喀纳斯湖;另外,随着哈巴河县旅游接待基地的建成,也可先安排一部分游客先去哈巴河县,然后再去喀纳斯;加之由嘉登峪自接到达喀纳斯的游客,这三批游客在实现空间分流的同时也实现时间的分流。
微观调控在旅游旺季适当的调高景区门票的价格,这样可以适当地起到阻碍阿尔泰地区游客的进入,对景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在核心旅游区增加旅游观赏线路,如在居住地—码头—观鱼亭的老线的基础上,继续新建多个不同角度的、不同方位的观鱼亭,同时新增一些居住地—羊背石—岩画—喀纳斯湖边木栈道,居住地—图瓦老村—千湖—黑湖等旅游线路。
限制湖面游览面积
为使大红鱼出露水面,保护湖区宁静的原始自然风貌。要严格执行湖北段2/3水域为缓冲区不能进行旅游的条例规定。建议只开放湖南段约8km长的东岸湖面,西部2/3湖面是大红鱼出露呼吸空气的湖区,应严格禁止船只游览,以供游人在观鱼亭能见到大红鱼而提高喀纳斯的旅游价值和吸引力。应将快艇全部换为电动和天然气动力,噪声小且速度慢的船,以便利游人观赏湖岸风景。
提供居民旅游参与机会
针对景区内图瓦人由于房屋出租、新宅搬迁、牧场使用权等引发的经济利益纠纷问题,必须由县政府协调尽快解决。在确保喀纳斯湖景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维护图瓦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引导图瓦人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只有当地图瓦居民参与旅游活动,才能不断提高其对旅游开发的认识,才能给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让图瓦牧民得到经济实惠,逐步使他们富裕起来。
建立培训制度
通过多种方式对主管部门领导、保护区工作人员、导游、图瓦居民及广大公众进行培训,例如,提供书籍、宣传资料、广播电视、广告、培训班、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特别是培训出一支较高专业水平和环保意识的导游队伍,包括培训本土导游人员,即可以从当地图瓦人中选拔导游人员,进而对其进行培训,这样既可以使游客在观光自然风景的同时又可以潜移默化的领略到图瓦风情,还可以提高图瓦人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水平。同时,也要通过问卷、专题调查、座谈会和研讨会等不同方式,广泛征求和搜集公众意见,随时对培训班和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景区可持续旅游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加强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景区旅游开发后,随着游客的增多以及商家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保护与处理、动植物的保护、山体草甸森林的保护等均是景区面临的大问题。要制定相关法律手段实行有效保护;借鉴国内外著名景区生态旅游区发展经验,尽可能减少旅游对生态环境保护核心区的侵扰;认真执行各项管理措施,加强旅游废弃物的处理水平,严、细、准地监测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保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
参考文献:
1.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资源专题报告[R].2002
3.袁国映.阿尔泰山西部地区的垂直自然带[R].地理学报,1986,41(1)
4.牛达奎.新构造运动对阿尔泰山及萨吾山山前地下水的控制[R].新疆地质,1990,8(1)
5.王立伦等.中国阿尔泰山的现代冰川[R].地理学报,1985,40(2)
>> 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 探讨如何有效协调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浅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四种关系 谈如何科学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试论文物保护与承德旅游发展的关系 试论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如何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浅议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论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壶口文化旅游区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研究 中国将强化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 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浅谈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浅谈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 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和谐共进 试论文物的使用与保护及文物保护科技力量的培养 以息烽县发展红色旅游为例浅淡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试论文物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的和谐共存 论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4-20.
[2] 孙秀良,杨守文,张慧卿,等.科技查新中的馆际帮扶模式[J].图书馆学刊,2011(11):29-32.
[3] 朱安青.高校科技查新工作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江苏大学,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李岩,方杰,唐开,等.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11):127-129,134.
[5] 廖敏秀.高校科技查新现状分析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2):69-71,98.
旅游业是低消耗、低污染、多关联、可持续、投入少产出高的优秀产业。有关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4.6;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10~20元;每增加1个旅游从业人员,可增加相关就业人数5人以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群体增长,旅游事业构筑了一个向外界展示地区风情风貌、资源配置情况、经济建设状况的平台,通过游客的流动展现地区的整体形象,提高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来促进旅游事业的繁荣。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在2003年9~10月份,就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节会活动,其中规模较大、效果较好的有: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东阳横店农民旅游节、金华黄大仙文化旅游节。通过各种节会的举办,营造旅游品牌,开拓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事业。同时向外界充分展示了金华市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优势,形成强势产业群体,吸引资金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金华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团队前往香港、上海、南京、杭州、温州等地举办各种展示会,展开各种宣传,做大做强金华的旅游产业。
旅游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也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促使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而为,需要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高档次、高品味的旅游产品。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可分为3类:一是以山水风貌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二是以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人文资源,三是包含民俗风情、民间曲艺在内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针对这3类资源的开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需要充分的考证、挖掘,才能得到开发利用。即使是怡情怡性的以名山大川为主的自然风貌,也只有注入文化内涵后,才能显示其魅力。图书馆长期收藏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能很好地支援旅游资源的开发。
1.1图书馆支持旅游景点的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旅游景点的建设,只有建好旅游景点,才能凝聚人气,开拓市场,获得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对古寺名刹、文物遗址的重建和修复,如杭州西湖景区重建雷峰塔、修复净兹寺。二是依照景区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说增建相关景点,如金华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故宫的建设。三是主题公园的开发,如绍兴柯岩风景区"鲁镇"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建设都必须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三步实行。在进行旅游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相关的信息进行查全、考证,才能建设成蕴含文化内涵的景点,重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才能构成人无我有的吸引力。图书馆应运用信息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参与旅游景点的建设,为景点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有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快、好、省地建设旅游景点。金华市鉴于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东晋时浙江金华人,传说于金华赤松山修炼成仙)在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力,决定在黄大仙修炼得道之所--赤松山修建黄大仙故宫,以吸引港澳及外资的投入。金华市图书馆闻讯而动,搜集、整理有关黄大仙的资料以及浙中一带道观建筑风格的图片,提供给相关部门,使黄大仙故宫在短时间内就建成,并对外开放。并通过今年的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取得了旅游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1.2注入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旅游。
旅游者是因为了解异质文化的需要才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活动的。现时,城市人喜欢到农村旅游,农民以到过大城市为荣,吸引双方互动的原因就是农村简朴的生活、淳厚的民风和城市的繁华所体现的文化本质。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只能短暂地吸引游客的目光,无法震撼游客的心灵,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图书馆应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增添景区的文化魅力。东阳横店影视城里建有各种古致而宏伟的建筑,如秦王宫(仿秦阿房宫而建)、清明上河图,初听其名,令人神往。可走进秦王宫一览,里面只见亭台楼阁,水池和回廊环绕其中,而楼阁廊柱间却是空白一片。如果在建设秦王宫时,有图书馆的参与,通过查找相关历史图谱及相关资料,各幢建筑分别给予宫名,在各处门口或廊柱间配上对联,使游客置身其中,或赏联玩味,或触景联想,在游玩的过程中定能增添许多乐趣,也将吸引更多的客源。
1.3挖掘民间曲艺,充实旅游内容。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笔者在北京游览民族公园时,就被其中的民族节庆活动和歌舞的表演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详细地记载着各地民俗风情和民间曲艺。图书馆应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挖掘这份财富,通过编排,在旅游景区内进行表演,定能增强景区的竞争力。浙江永康的"十八蝴蝶"和"九狮图"就是挖掘出来的民间曲艺节目,它们相继在法国桑特民间艺术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红。如能通过缩编,在永康方岩刚开发出来的南岩广场上进行表演,不但充实了方岩景区的旅游内容,而且能提高景区的影响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1促进了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各类网络信息服务系统风涌而起,冲击着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组。图书馆只有具备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提供特色服务,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在信息服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最显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某一地区的地方文献是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缩影,它包括记载着与某一地区有关的人、事、物的所有文献资料。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针对地区的人、事、物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正是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由于各地的关联性和人物的流动性,地方文献中有很多重要的资源流传于本地区之外。图书馆在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完整的文献信息,比如通过网络查寻、走访外地的名人或者名人后代、馆际互借,等等;挖掘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传说及其相关的曲艺节目等。通过搜集、整理,不断完善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促进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建设。杭州西湖景区的主要景点环湖而设,在南线有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更有与北线的岳坟齐名的于谦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说明了当时环湖景区的风光。不知何时起,南线景点逐渐冷落,游客渐稀。对面的岳坟却是热闹胜过往昔。为了重振南线旅游风光,杭州市有关部门决定从重塑于谦形象而起。"于谦史迹万里寻踪"就是在此背景下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牵头,由相关部门实施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行动,于2003年9月9日启动。图书馆应跟踪而行,为有关单位提供于谦生活的足迹,以便更好地实现"寻踪行"的目的,并在"寻踪行"的过程中求得相关文献信息,充实馆藏资源。
2.2促使地方文献科学地开发利用。图书馆收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被用户所利用。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文献单元的服务已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只有通过对文献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的开发、提炼,提供知识服务,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主动介入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现时情况,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分析综合地方文献,抽取文献中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信息内容,通过整合、组织,及时地提供给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节约时间和金钱,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通过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文献的价值所在。图书馆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状况,主动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如:通过分析名人录以及相关媒体的人物报导,将有关地方名人的情况提供给相关部门,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挖掘地方文献中的传统文化,与有关部门或者社区配合,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原料。
2.3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长期以来深处闺中,只是被看作是收集文献资料和借还图书的场所,其价值不能被人所认识,这种境况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开发,展示了图书馆工作多元性及其价值;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旅游资源服务,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展现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作用。所以,图书馆应全力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价值和功用,营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图书馆经历漫长的历程,在今天依然保持着昌盛的局面,正是不停地紧跟历史潮流,不断地深化着内涵的结果。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一种与时俱进、提高服务层次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但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旅游景点的品位,其自身也深有得益:通过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丰富充实了馆藏特色资源,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加强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华.论图书馆对《道藏》的开发与利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
2刘莉.对西北地区地方文献开发的思考.甘肃高师学报,2002(3)
关键词:文物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 关系处理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文物古迹遍布全国各地,保护好文物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义务。我国也是一个旅游大国,近年来旅游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产业成为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许多地方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力图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旅游事业的发展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促进两者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中国这个文物大国和旅游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文物是一种历史资料,可以满足人们的探古求知心理。文物对文献的记载起到一个证实和补充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实物资料,也有助于专家研究和恢复史前社会面貌。许多游客对我们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十分感兴趣,直观、形象、生动的文物古迹正好满足了这部分游客的需要,使得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览中观赏文物古迹,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二)文物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000年文明史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像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些神秘的东方文化代表总能勾起国际国内游客的好奇心,总想一探究竟。同时,我们国家疆域辽阔,各个地方的文物反映了各个地方不同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和区域文化,像山西平遥古城、苏州园林等等,也促使国际国内游客络绎不绝前往参观游览。
(三)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促使游客先睹为快。文物不可再生的特点,推动各个地方大量开发文物旅游,文物景点成为许多地方的旅游业的支柱,像我们的首都北京,号称十朝古都的西安等等。可以这样说,丰富的文物古迹,对促进这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可以相互促进
(一)旅游发展可以促进文物保护。首先,旅游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对文物的参观及旅游景点的宣传,游客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深刻的教育,认识到文物的重要价值及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他们增强文物保护意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自觉保护文物。其次,吸引游客参观有利于文物保护。文物是许多地方吸引游客的看点,也是当地旅游经济的引爆点,少了这个点,旅游业发展必然受到重挫。加上文物独特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决定着文物一旦遭受损毁,就无法恢复。因此,无论是旅游主管部门、旅行社,还是文物景点单位,都不愿意出现这种局面,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永续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尽量完好无损地展现给游客。再次,旅游发展有利于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问题。我国文物古迹很多与国家地方财力有限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许多地方在文物保护经费支出方面总是捉襟见肘,导致许多文物由于缺乏经费保障而遭致损坏,甚至是毁灭。旅游发展可以为文物景区创造经济效益,进而提取部分资金对文物进行修缮和维护,通过市场化手段摆脱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困境。
(二)文物保护可以促进旅游发展。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是一个辩证关系,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文物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反过来讲,保护文物资源,最终的目的是进行文物利用,否则,就进入一个为保护而保护的怪圈,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的效用。文物利用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旅游开发。要牢固树立合理利用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的理念,通过科学管理、适度旅游开发,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哺文物保护,形成文物保护-利用-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进而推进文物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三、旅游发展也会给文物保护增添困扰和压力
(一)过度开发利用损坏文物。一些文物景区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对文物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景区超负荷运转,致使文物老化、破坏甚至是毁灭,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随意改造破坏文物。有的文物景区在文物维修和保护方面不遵循科学规律,相关维护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是按照维持原样、符合历史时代特点的要求对文物进行维护,而是对一厢情愿的对文物古迹进行随意改造,从而破坏了文物的原真性。
(三)配套设施建设威胁文物。许多文物景区为增强承载力,加大道路、宾馆、饭店等配套旅游设施建设力度,甚至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大兴土木,恶化了文物原有的保存环境,以致直接威胁着文物保护。
(四)游客不文明行为损毁文物。一些游客在观赏文物的时候举止不文明,有的在文物上乱写乱画,有的随意踩踏、攀爬、抚摸文物,有的甚至打砸盗取文物部件,致使一些文物严重损坏,有的甚至流落他乡,损失无法挽回。
四、找准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契合点
(一)牢固树立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协调发展理念。首先,树立以文物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其次,树立文物既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子孙后代的财富的思想,注重长远发展,兼顾眼前利益,不能急功近利,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再次,树立统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理念,注重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造成金钱无法衡量的损失。
(二)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当中。按照摸清家底、科学规划、注重衔接的思路,统筹编制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摸清家底”,就是地方文物及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结合全国文物普查,启动本地区文物全面普查、分级分类认定和登录工作,建立文物清单和数据库。科学规划,就是要按照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的要求,抓紧编制本地区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统筹处理这两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科学描绘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 “路线图”。 注重衔接,就是要抓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的上下对应衔接,使文物布局更加合理,旅游发展更加有序。
(三)增强文物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工作合力。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应加强合作、密切配合,推进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协调发展。文物部门要主动作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文物资源,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争取本级政府和旅游部门支持,在当地旅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文物维护基金,在开发利用中保护文物;要加强对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特别是游客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相关规定。旅游部门在文物开发利用上要加强同文物部门的协商,无论是文物修缮,还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安排,要主动征求文物部门意见;要在文物景区和旅游线路上中,对游客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对游客破坏文物并造成不良后果行为,应采取相应手段给予制裁。
(四)合理划分文物景区的功能分区。根据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将文物景区划为控制性保护和非控制性保护区域,控制性保护区域一律不准搞经营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原貌原状,让游客享受文物本身带来的知识和乐趣;非控制性保护区域可以搞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各种旅游服务,推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潘洪.论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J].科教文汇,2007(6):57-59.
(一)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经济长期稳健的发展,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迅速增长,旅游方式从以游览观光为主向度假休闲转变,游轮旅游作为一种充满魅力的新兴旅游方式逐渐引起了我国旅游消费者的关注。随着欧洲游轮市场的饱和,我国成为各大游轮公司的目标市场。中国邮轮游艇协会指出,我国游轮旅游人数每年以8%至9%的速度增长,国际游轮市场正在快速东移。我国游轮旅游的上升势头在全世界范围内颇受关注。
(二)优越的经济条件按照国际游轮经济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6000至8000美元时,游轮经济便具备了发展条件[3]。位于长三角地区的镇江,近几年人均GDP有了显著提高。2013年,其人均GDP已达1,4981美元,这说明镇江已具备了发展游轮旅游的经济条件。
(三)有力的政策扶持近年来,我国对游轮旅游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并出台很多鼓励政策。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2004年中国邮轮高层论坛”上提出“发展邮轮旅游产品”。2008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邮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从宏观层面初步确定了我国游轮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以及具体的发展措施。2009年,国务院提出“促进和规范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也将邮轮游艇作为新时期重点培育的旅游消费热点。这些政策无疑会推动游轮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充裕的时间保障在欧美,最受欢迎的航游线路是5-12日游,其中7日游最为普遍,最长的可达几十天。[4]目前,国内假期最长7天,最短3天,其中十一和春节假期最长,均为7天。如果参加游轮旅游,人们的时间安排会显得比较紧张。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出台,鼓励国民旅游休闲消费,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对于国内上班族来说,届时会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来享受游轮旅游。
二、镇江游轮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目前,镇江游轮旅游以长江流域的内河游轮游和沿海发达城市的海洋型跨境游为主,其中日韩线和东南亚线最为畅销,这些地方都是中国的邻国或近海区。考虑到镇江市民的消费层次相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还比较低,努力开发适合镇江本土的游轮旅游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理设计产品1.设计大众化游轮旅游产品目前,镇江的游轮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消费者对邮轮旅游产品的价格比较敏感。调查显示,62%的被调查者热衷于6000元以下的游轮旅游。因此,旅行社要多开发一些适合大众的短程邮轮旅游产品,比如周末或3天以内行程的短程邮轮旅游产品,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接受。2.培育分级化游轮旅游产品针对镇江地区高端人群的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培育分级化的游轮旅游产品。旅行社应充分考虑高端人群猎奇心理重、经济收入高、闲暇时间多等因素,培育潜在的地中海线、加勒比线、澳洲线、北欧线甚至南、北极线等远程游轮旅游产品。3.注重细分目标市场的不同消费诉求游轮旅游的目标细分市场主要是蜜月游、老年游、家庭游、商务游等,由于各细分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诉求不同,镇江游轮旅游应根据消费诉求完善旅游产品。蜜月游游客的主要诉求是浪漫、私密的空间、美味的食物和幽雅的环境,因此产品需设计一些浪漫活动,例如,观看日出日落、烛光晚餐等。老年游客是镇江旅游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老年人理智、节俭,注重健康,追求物美价廉,因此,产品设计要以健康为主题,时间安排不宜过紧,要有养生保健的讲座和活动,另外,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价格。众多家庭选择游轮旅游的原因是没有旅途疲惫、没有舟车劳顿、不会早起赶路,因而在设计家庭型游轮旅游产品时要满足他们轻松休闲度假、处处洋溢亲情与幸福、充满丰富亲子活动的消费诉求。
(二)加强产品宣传镇江地处长三角,经济较发达,市民已成为现阶段游轮旅游的潜在客源。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被调查者对游轮旅游产品存在误解。63%的被调查者认为游轮是交通工具,这说明游轮在他们的心目中尚未摆脱交通工具的角色,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游轮本身就是目的地;消费者对真正高品质的游轮旅游产品接受程度有限,56%的被调查者认为游轮旅游较陆地旅游花费高,认为游轮旅游是高大上的产品;19%的被调查者认为游轮旅游不安全。这些都成为消费者不选择游轮旅游的重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目前镇江游轮旅游应加强产品宣传。在宣传过程中,首先要引导消费者正确理解游轮。虽然文化差异使国人无法理解外国人在游轮相对封闭环境中的休闲方式,但休闲本就是游轮的重要功能之一,休闲旅游也是现阶段受国人欢迎的旅游方式之一。针对这种状况,镇江游轮旅游应把游轮旅游与休闲放在一起宣传,让消费者认识到游轮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且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吸引物,应注重游轮的服务品质和尊贵体验,从根本上了解这种全新的休闲度假方式,从而培养高品质的潜在客源。其次要缩短消费者与游轮消费的心理距离。在宣传时要强调游轮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游客在游轮上获得的服务项目要比陆地旅游多得多,且品质相对较高;在对比宣传时要选择类似等级的产品,从而缩短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再次要强调游轮的安全性。媒体上时常出现的游轮沉没的消息使消费者对游轮的安全性心存顾虑,但事实上,游轮的技术含量比飞机还高,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游轮旅游是一种安全而且舒适的出游形式,因此,要针对消费者对游轮旅游安全性认知的现状,进行相应的安全性能宣传,打消其顾虑。
(三)扩大游轮旅游产品销售镇江游轮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是游轮公司———旅行社———游客,旅行社是旅游商。目前,游轮公司还没有直接在镇江开展游轮旅游相关业务。为了提升游轮旅游产品在镇江的认知度和销售量,游轮公司应借助镇江本地旅行社的销售网络和影响力来扩大游轮旅游产品的销售。游轮公司应与旅行社开展广泛的合作,并根据旅行社的销售业绩,支付一定比例的佣金;为旅行社游轮旅游产品销售人员提供培训,提高销售人员对游轮旅游产品的认知,以便其在宣传时把正确的理念传达给消费者。随着网络的发展,网民数量剧增,网上购物人群比例不断扩大,这不仅带来了消费方式的变革,而且也为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销售机会,因而镇江游轮旅游应高度重视网络销售。在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上推送形式丰富的产品信息,使用图像、视频、声音等手段使产品信息生动化、趣味化,刺激消费者的感官;安排专人维护平台,经常更新内容,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在线旅游巨头合作推出独家游轮旅游产品,利用在线旅游电商模式便捷、透明、自由、选择空间大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三、结语
(一)旅游消费额低,供给产品单一
从消费层面看,郑东新区都市旅游业发展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和人均消费额偏低;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为都市观光旅游产品和商务会展旅游活动,导致旅游产业链较短,旅游收入不高,尤其缺乏休闲娱乐度假类产品。
(二)潜在旅游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部分有特色及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产品,如水上体验及金融、文化创意、高科技等产业旅游资源产品未得到有效开发和整合,部分景点未串点成线;参加会展商务活动的游客资源也未得到很好开发。
(三)核心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滞后
郑东新区缺乏自身的核心旅游产品,目的地建设严重滞后,未形成像九寨沟、张家界那样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和竞争力、无法对全省旅游发展起到带动作用。旅游产品结构层次低,基本属于单纯的都市观光旅游,缺少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
二、郑东新区都市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一)都市观光旅游产品
需要推进郑东新区CBD的精深化开发,包括对主要市政基础设施、标志性景观点、城区风貌旅游功能的二次开发和主要景观点周边区域的配套开发。同时注重整合资源,提高景观点的文化附加值以及都市观光区域的文化氛围,提高产品能级,引导游客消费。应当依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州会展宾馆、河南艺术中心、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等标志性都市景观,将郑东新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都市观光旅游示范基地。
(二)商务会展旅游产品
商务会展是郑东新区的核心旅游产品。重点推进CBD等地区的精细化开发,推动各大银行总部、企业总部、行政机关、要素市场等商务游。规划商务会展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国家级会议展览为主导,以区域会议展览为主体,以国内外大中型公司会议为重点。扶持定期举办的国际性品牌展会,可以借鉴达沃斯论坛等国际成功会展经营理念,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鼓励结合经贸、旅游、文化、体育等举办不同主题的购物节活动,鼓励企业开展各种商业促销活动。积极推动会展业向国际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促进会展业与商业、文化和旅游业结合,打造全国知名专业会展品牌。以商务会展为龙头,带动酒店、娱乐、休闲、购物等旅游产业发展,建设中西部会展旅游新高地。
(三)游憩购物旅游产品
将游憩购物旅游作为郑东新区旅游特色性的精品和深度旅游开发的切人点。充分发挥零售商业、旅游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旅促商、以商带旅,提供适应消费时尚的特色旅游产品。规划打造郑东新区四大游憩购物区(RBD):以国际会展中心、郑州会展宾馆等为主的CBD商业中心;以绿地广场、绿地大厦等为基础的郑州综合交通枢纽游憩购物区;龙湖副CBD商业中心和龙子湖商业中心。建立郑东新区购物直通车,增加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发车密度,紧密联系各个商贸业项目,方便旅游者到CBD商业步行街、宝龙城市广场等商业项目的购物和旅游。通过旅游商品展示推销,旅游商品销售网络、交易中心等旅游购物场所的建设以及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旅游特色商业街区等的建设,推进郑东新区都市旅游游憩购物旅游的发展。
(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将休闲度假作为郑东新区特色性的旅游精品进行开发,提高郑东新区休闲旅游产品的层次和集聚程度,填补郑东度假旅游产品的空白。着力打造三大度假区域:龙湖休闲度假区、龙子湖旅游度假区、郑州森林公园配套度假区。重点建设休闲旅游游街或广场,丰富休闲度假产品。
(五)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积极培育郑东新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大力加强郑东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围绕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商都文化、武术文化,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精心打造历史文化精品工程,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编制过程中,综合考虑建筑造型、风格色彩、绿化、美化、亮化等因素,并注重体现中原文化内涵。依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河村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祭伯城遗址、后魏遗址,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精品,展现郑东新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
(六)体育健身旅游产品
依托河南建业主体育场,开发体育旅游新业态;依托龙湖建设国家水上训练基地,水上运动比赛等;开发独具中原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如太极拳比赛、武林风等,开展大众健身活动和大众健身比赛。
(七)科普修学旅游产品
修学旅游、医疗保健旅游是促进郑东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旅游新业态,需要地方财政增加基础性和导向性投入。如在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中,以及城市建设费的使用上,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此类旅游新业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投资,以促进郑东新区旅游产业结构尽快转型升级。
(八)文化创意旅游产品
围绕郑东新区传媒产业、出版产业、演艺娱乐产业、动漫创意产业等四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以生产现场观摩、示范性生产、模拟演示、产业相关博览馆参观和产业相关培训与产业相关旅游纪念品开发销售为主。繁荣文化要素市场,发展动漫、网络游戏、产品创意设计等创意经济,开发文化创意旅游品牌。
(九)都市夜景旅游产品
可将现有的文化、娱乐与逛街购物的夜活动经济点扩大为群落或街区,依据游客需要,可将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等夜活动经济点联合开发成夜经济群落,打造24小时不夜城;每晚在如意湖举办“幻彩郑东”的激光、音乐、烟火汇演;结合中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开发适于晚上演出的大型实景娱乐演出节目。可主推六大夜景旅游线路:如意湖游览路线、龙湖游览路线、中州大道游览路线、龙子湖游览路线、政务区游览路线和综合交通枢纽区游览路线,促进郑东新区旅游夜娱乐生活经济群落开发。
三、结语
就中国目前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对体育旅游产品进行ASEB理论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国体育旅游产品的特点、开发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等,可以对体育旅游产品的进一步设计开发提供战略上决策的指导,如表3所示。
二、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分析
(一)明晰体育旅游产品定位体育旅游的产品定位来源于其本身的产业定位与产业属性。就产业属性而言,其显性属性是第三产业,而作为其背后的隐性属性是指体验属性。体育旅游的产业定位从体育旅游作为社会活动之初就早早确立,即属于第三产业。从产业角度分析,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根据产业的基本内涵与要素,依托产品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对适合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ASEB分析,合理的将资源带来的活动、环境、体验与利益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劣势的合理判断,对产品的定位与市场预期有持续性的设计。
(二)平衡体育旅游产品要素体育旅游是一个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综合产业。相对于常规旅游体育旅游的要素核心是“游”。其他要素为开展体育旅游的必要条件。“住”与“行”是提升整个体育旅游过程质量的充分条件。“食”、“购”、“娱”则是构成体育旅游的基础条件。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依照ASEB栅格子理论对产品的16个子方面进行解读,设计产品的过程也是了解产品构成要素和组成要素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要素平衡原则,才能有效的将具有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设计出来。
(三)体育旅游系列产品设计体育旅游相对于其他旅游来说,其独特的特点就是游客是具有强烈参与意识的,是一定会故地重游和系列游玩的。对于体育旅游者来说,多数从心理层面上是多中心型的游客,他们思想开朗,兴趣广泛。行为表象上位喜好新奇,好冒险,活动量大,不随大流,喜欢偏僻的不为人知的地方作为全新的体验经历。这种心理欲求就导致了游客本身对产品的完整度要求较高。以滑雪爱好者为例,每一名滑雪爱好者都是体育旅游者,而在雪季来临时,爱好者一般以周为单位进行游玩,对于他们来说,参与就是最大的乐趣,就是体育旅游的真谛。这种重复的参与就带动了游客对相关衍生产品的猎奇,比如某一雪场能够开发出雪地摩托、狗拉雪橇、雪地游戏、天体滑雪等后续系列产品,能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应用ASEB栅格分析法,将产品存在的价值与持续开发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后,陆续地将后续产品推出。这种紧跟式的具有持续性的系列旅游产品开发是体育旅游在旅游市场的立足之本。
三、结束语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4、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旅顺口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林场、果园、农业园区、渔村等,是吸引大连市民及外地来连游客开展乡村旅游的好去处。旅顺口区乡村旅游开发应采取扶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只要条件具备的乡村都可以开展乡村旅游。旅顺口区的乡村旅游中要加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编制旅顺口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推出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旅游示范村,重点发展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与当地历史文化等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加大宣传与营销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