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

第1篇

首先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下的几个误区。

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而且摸索了一定的学习方式或方法,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却被我们所误解,形成在教学中的第一个误区。认为鉴赏教学应该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表现形式,但却走上了为“形式”而形式。在课堂上,有些老师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地用游戏、表演等形式。而对于这些形式做法是否达到真正理解美术语言并没有认真考虑,把时间花在听觉或表演上下功夫,结果学生学习美术语言反而被剥削,作品的鉴赏也就无从谈起,作品内涵的挖掘也就成无稽之谈。

误区二,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于小组合作的目的并没有认真的设计,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讨论,有些甚至钻牛角尖,更谈不上集体智慧的挖掘,实际上是典型的应付式。WwW.133229.Com这些课,表面上很热闹,但却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去鉴赏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热闹就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有真正做深入的思考,对本学科的美术语言的学习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课堂上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点拨的职责。这种方式,实际上是片面化、庸俗化,失去了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只是一句空话。

误区三,认为教师讲的越少越好,让学生自由发挥,片面强调自主性学习。

高中美术新课标实施以来,出现这样的观点,教师要少讲,要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发挥,学生无论有何感受都是对的,并一味给予表扬,认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其表达的正误,并认为这是对学生个人感受和学习主动性的尊重,并认为教师指出学生的感受有误,有灌输之嫌,如果对作品做出解释,就是“一言堂”。事实上,学生对作品的解释违背了作品的基本意义范围,则说明他对作品的鉴赏还可能处于茫然的状态,教师不给予纠正,则是把“自主”变成了“自流”,这种做法,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性”的学习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而还有可能导致学生这种自主性学习变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要走出这些误区,第一必须循序渐进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往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一般都是以接受性学习方式为主,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学生听得筋疲力尽,昏昏欲睡,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这次的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在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方法,注意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要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又要掌握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的如何,而在与学生“学”的如何。过去课堂上“你讲我听”式的教法,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现在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逐步地转变,真正地完成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第二、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美术教师,除了本是很要有精良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努力通过个方面的学习形式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美术教师不具备人文意识和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兴趣之外,尊重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因。一个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对他尊重程度的界尺,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榜样,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使学生学会对学科产生尊重的态度,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应该是我们实施教育手段的一个策略,当然,教师的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思考。将美术课定性为人文学科,实际上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渐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虽然有些学生反映像语文课,但这又有何妨呢!

第三、注重学科本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同时也指出:“懂得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地使用美术术语……”;所以在对具体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摆脱只是注意作品较为明显的和自己所熟悉的形式特征的“看图识字”阶段,逐渐对作品片面描述及经常使用通俗语言而非“美术语言”,甚至学会从不同角度仔细贯彻作品,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对形式语言景象识别、概括、整合,从而完整把握作品的形式特征及精神。在对作品的描述时,鼓励、启发、促使学生进行自由准确地交流和表达,并不断引导促使学生使用美术术语,使其鉴赏、评述能力规范,水平日渐提高。一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解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果美术学习一点喜欢野性都没有,也就没有开设这门功课的必要。

《课程标准》认为美术鉴赏和基本方法是“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是在对作品不同层次的信息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在不同指向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描述也好,分析、解释和评价也好,总是建立在表达的基础上。多年的美术教学经理,我发现学生普遍表达能力偏低,词汇贫乏,或者极不规范,不入门道。所以,在教学中,在把握美术的学科本位同时,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美术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美术术语的运用,大到文章的整合,小到造词造句,我一直跟他们强调,要用术语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在签订学科本位的同时,应该充分调查清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

第2篇

总是要回顾历史的长河,才能看到未来的发展与方向。

在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看来, 如果从世界美术史的整体图景看待中国美术的历程,我国美术为人类艺术做出了三个无可替代的贡献。首先是宋代的绘画,尤其突出的是山水画和以花鸟虫草为母题的绘画。宋代的山水不仅在表现手法而且在观念上独树一帜,范宽、郭熙、董源、巨然等人的作品分别创造了以高远、平远、深远为宗的北派山水与江南风格,而这两种风格观念正好对应于欧洲风景画中后起的英雄式风格与田园抒情风格。自此山水画成为中国美术的主导。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事件。南宋院体绘画的写真成就堪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再现性美术相媲美。后者致力于创造栩栩如生的人物,而前者赋予了花鸟草虫同样的生命。当欧洲传统中的鸟禽看若标本,宋画中的鸟类形似而传神。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人文画的观念在很长历史时期里遮蔽了其熠熠光彩。集诗书画三绝为一体的文人画的兴起,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特殊事件。从专业的角度看,文人画属于业余兴趣的产物,它却主导了我国的美术思想。西方美术教育引入中国是中国美术史的重大转折,专业美术院校由此诞生,油画成为中国美术的重要力量,作为参照系,中国画的概念由此产生,中国画的画法也由此改变。如无西画的参照,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画家很难说能超越文人画传统而自创新格。当然,中国美术的重大事件不限于所列之事,只是点出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史中几处高光而已。

具体到中国美术历史的渊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梁玖认为,中国美术历史的空间边界至少包含五个重要范畴――中国美术认识历史、中国美术思想历史、中国美术创作历史、中国美术文明历史、中国美术交流历史。其中的中国美术创作历史又包含中国美术技术史、中国美术材料史、中国美术作品文献史、中国美术风格史等。因此,每一个中国美术历史设计的范畴都可以勾画出相关“最具标志性的事件”。

只有确立了“审视”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的标准后才能做出非主观的陈述。这个审视标准至少包含四个衡量指标:改变、新增、推进、影响。即,一个美术事象的出现或存在改变了原有美术承传、新增了美术元素、推进了美术文化变迁、影响了当下和未来美术的演进。梁玖依据评判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的八字标准看“中国美术史最具标志性事件”有二十大项目。即:

1.东汉鸿都门学的建立。创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年)二月的鸿都门学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

2.南朝齐谢赫在著作《古画品录》提出了审视品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标准与重要美学原则――“六法论”。

3.唐代画学形成了中国完整的美术学学科体系。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在此时成为独立画科。

4.唐代张彦远著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全书十卷,可分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余名画家传记三部分,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的意义。”

5.宋代建立了制度明确的画院制度。宋代画院“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为完备的规模最大的艺术教育机构”,并且在宋徽宗时成立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上唯一的专门绘画学校,即国子监“画学”。

6.清代出现绘画“四僧”学派。“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7.1903年制定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系统――《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它的实施宣告了封建教育制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8.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

9.1912年11月乌始光等创办中国现代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成立“掀开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标志了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型学校的正式诞生,从而构建了一个确立先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造就未来的美术大师的实验平台”,也使当时的中国美术教育具有规模系列效应,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10.1930年秋改1928年3月1日创立于杭州西湖罗苑的国立西湖艺术学院于1930年秋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并附设高级艺术职业学校,是该校的倡建者和创办人。学校以“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宗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当时国内有名的艺术学府,隶属于教育部。

11.1942年5月28日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的著名论断。该讲话思想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创造变迁具有重要影响价值。

12.1949年7月21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美协前身)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宣布成立。

13.1950年4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

14.“美术”。

15.出现“伤痕美术”观念。 即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出现的美术现象。

16.“八五思潮”的出现。即上世纪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美术思潮。它对当代的美术甚至电影、音乐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7.1989年2月5日“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幕。

18.1994年东南大学成立艺术学系。这是中国第一个将“艺术学”设立为高等教育制度的行为,为1997年教育部将“艺术学”确立为艺术学科目录中的“二级学科”奠定了学理与事实基础,也为中国艺术学学科的探索构建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19.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0.2011年“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开启了建设中国美术学学科新秩序的时代。

曹意强认为,中国的美术学科以20世纪初建立专业美术院校为起点。我国的美术学科原初是欧洲和苏联的融合体。自18世纪以来,美术学科包括绘画、雕刻、建筑与美术史与理论。这是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完备体系。专业院校均设置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和史论教研室。

梁玖用具体的时间段以“学科”概念审视“中国美术”,依据时间变迁而论,可分别为五个阶段:其一,1903―1949年9月,初创多元建设时期。其二,1949年10月―1966年6月,变革完善时期。其三,1966年7月―1976年10月,“”美术观念时期。其四,1976年11月―2000年,恢复重构系统化时期。其五,2001年至今,深化规范建设时期。

与其他艺术学科一样,中国美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违背美术教育规律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美术学学科建设的问题,梁玖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缺乏独立思想;其二,缺乏自主规格;其三,欠缺学科理想;其四,欠缺真正的学术独立;其五,缺乏真正的思想者;其六,欠缺当代学科学术。因此,美术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研究、作品创作的观念、方法、资源、评价上等都显现滞后现象。而中国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是存在缺失“多元成长取向形成规格的任务目标设定”问题。这是缘于中国美术界欠缺真正的美术思想家和美术教育家与缺乏本土美术教育思想所致。

作为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曹意强指出,目前的本科设置目录有些地方违背美术教育的规律,分为中国画(含书法)、绘画、设计和雕塑。在此油画与版画的名目消失而合混表述为绘画,仿佛中国画不属于绘画。这种违反艺术教育常规的分类极不利于油画与版画的教学。美术学科和整个艺术学科一样,不仅存在有违规律的目录设置,而且学科的管理划一,评估体系极不合理。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分四类:专业艺术学院、综合艺术学院、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这四类的艺术教育的资源需求、师资力量、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应有所侧重,宜采取分类管理。在评估体系上,采用量化的标准,这看似公平的方式正在严重影响我国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现行的评估标准不尊重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则,也不考虑专业的特性,更无视学校或个人的实际创作、研究与教学水平。可以说,现行的评估体系貌似科学,实则是底线标准。好的学校与次的学校排在同一量化线上,表格中的数据是打分的依据。这导致各院校忙于跑学科点、争项目、搞出版,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本行上,因为前者而非后者决定了学校的命运。教师的晋升也是这样,学术与创作的水平无所谓,教学更是如此,重要的是在核心级刊物上发表相应数量的论文篇数,并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这种底线量化标准和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不加以改变,势必会妨碍中国美术学科的发展,只有纠正了这些原本不应出现的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展望中国美术的前景。历史已证明,美术学科理应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动机不是美术吗?但前提是这台发动机必须正常运转。

就美术学科设置问题,梁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宜实施“生态性主体成长课程论”。概观“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缺乏独立思想守候;其二,缺乏规格;其三,缺乏本土体系;其四,缺乏创造力度;其五,缺乏精神学术成果体现;其六,仿效与模式传统太重;其七,缺乏前沿针对的成长引领性;其八,缺乏中国美术学科课程论思想体系。

学校的课程包括两个部分――成文课程和非成文文明风景课程。成文课程,即指明文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外国美术史》《油画技法》《美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等等。“非成文的文明风景课程”,即指显现形成学校与学生之人文精神气象、品质、格局、境界的非规定课程。如潜在课程、非规定良好行为惯例,等等。

“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的理解并不是单一的,可以理解为是指“美术学理论学科”。如《美术原理》《美术思潮》《美术生态学》《美术学术》《美术文化论》等学科的史论范畴系统。也可理解为“整个美术学科”,包括美术哲学、美术原理、美术教育、美术批评、美术创作实践、美术管理、美术经济、美术传播、美术消费等。这表明,美术学科中习惯口语式表达的观念盛行,这也是“中国美术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非学术性的体现。

中国美术学作为艺术学科中一门博大精深的学术课题,它不仅反映着民族的历史积淀,也预示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美术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状况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状况的标志,也由此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人类的生存价值。

谈到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承担的核心使命,梁玖用了“十字方针”总结,即承传、创造、显现、润泽、外交。简单界定这“十字方针”就是: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承传”中华视觉文明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创造”中华视觉文化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显现”中华视觉智慧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润泽”中华民众心灵的作用;中国美术学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好承担“外交”作用。因此,“中国美术外交学”应该被意识和构建。

第3篇

参考文献的写作可以把论文当中作者的观点和文献作者的观点区分开来,也可以帮助读者在同一学术研究上面提供阅读方向,同时也是核查文中的引用原始文献,关注学术参考网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书法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阅读欣赏。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纲纪著:《书法美学简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2]叶秀山著:《书法美学引论》。宝文堂书店,1987。

[3]宋民著:《中国古代书法美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4]天白著:《书法线条美的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

[5]陈振濂著:《书法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6]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重庆出版社,1993。

[7]金学智著:《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8]张稼人著:《书法美的表现》。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吕文明.晚明书法艺术思潮新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与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周韶华.民族性与当代性是书画家的立身之本[J].美术观察,2013,13(4):62-63.

[3]陈怀宣.林邦德实验书法作品的创新性与当代性[J].文化交流,2015,14(11):66-67.

[4]曹亚彬,葛复昌.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当代性阐释[J].中国书法,2013,24(12):192-193.

[5]徐敏,徐德.心智的觉解:情感与形式——论胡抗美的书法美学观[J].艺术百家,2013,32(5):209-212.

[6]高喜锋.历史与审美视域中的当代陕西书法文化观念探析[J].西北美术,2014,22(2):103-106.

[7]李思航.用传播学视角看清代书法史——对传统“碑帖两线模式”的认识[J].大众文艺,2012,12(19):132-134.

[8]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25(1):5-9.

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梁:《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

[2]在“中国现代派书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见《江苏画刊》1989年第7期。

[3]古干:《现代派书法三步》,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广州日报》,2012年4月1日。

[5]张强:《现代书法学综论》,山东友谊书社1993年版。

[6]王南溟:《理解现代书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梅墨生:《一点看法“关于书法主义”》,《书法主义文本》第123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8]侯开嘉:《“书法主义”局外谈》,《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当代对话篇》,第35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9]王冬龄:《王冬龄创作手记》,第5-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朱青生:《从无锡到北大——我所经历的现代书法试验》,《现代书法》2000年第3、4期合刊。

[11]张爱国:《中国“现代书法”蓝皮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2]范晔:《后汉书》卷一。

[13]陈振濂:《当代中国对日本书法之引进、融汇与扬弃》,《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4]日本《书之美》会报,1999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