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展营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会展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山东会展业的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专业化程度过低。没有形成会展组织者、目的地接待着等方面相互合作、相互联系的接待服务体系。在国际会展业中已经形成了非常细致的市场化专业化的分工,比如ICCA的市场范围包括50人以上的国际会议,而UIA则在300人以上等。目前山东的会展公司还处于发展初期,没有形成细分化的市场。今后随着市场的发展必将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形成专门经营博览业、会议业及更加细分市场的格局。2.品牌化程度不高。品牌是会展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中国会展业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纵观世界上所有会展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展会和会展名城。山东省的个别经济发达城市也办过一些国际化的会展,但总体来说在品牌展会和会展名城还是很少。
二、基于整合营销理论的山东会展营销策略选择
山东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已经具备一些筹办会展的经验。其中潍坊国际的风筝节、青岛的啤酒节和国航会都成功举办了很多届。为了顺应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山东省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运用整合营销手段提出创新策略发展会展业。二十一世纪新的整合营销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组合即4C(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以下为山东省会展业的整合营销发展策略:
(一)最大程度满足会展参与者的需求企业要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强调创造顾客比开发产品更重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比产品功能更重要。同样这种理论也适用于会展业。山东会展业首先要对会展参与者的每一项具体需求尤其参展商和交易团进行调查、收集、归类、分析研究达到了解会展参与者真正的需求。因此专业化的会展人才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山东省应当努力在各大高校开设与会展有关的专业,提升会展人员2015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580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2,2015(CumulativetyNO.580)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在对会展参与者需求有了充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山东会展企业应当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旅行社、酒店业、交通运输业等各种组织及行业进行资源优化、互动式发展,最终提供全方位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山东省今后的会展活动不再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而主要是在政府的扶持下,由会展主办主体的行业协会、专业的展览会公司搭台,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唱戏,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自律标准来实现的。这样的策略就更加突出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理念。
(二)以会展参与者愿意付出的成本为目标整合营销中的成本指企业应暂不考虑自己的定价策略,而要先从会展参与者的角度考虑他们愿意付出的成本。目前,由于各种展会泛滥,很多企业因为参展成本过高,不能参加展会。因此,山东省应实现会展的规模和质量化,这样不光可以为会展参与者降低成本还提升了山东省的会展业营销水平。会展主办方应当通过自身高效率的协调和运作能力,将会展活动所涉及的众多行业的各个环节合理安排与组合,在成熟运用展览业的运行方式和灵活运用高科技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会展中各部门及各行业的关系,以帮助会展参与者实现愿意支付的成本。从会展参与者角度出发,这样会展举办方就可以与参与者建立长期稳固的相互信赖关系,使会展企业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三)最大限度的为会展参与者提供便利使会展参与者便利的获得服务是会展主办方整合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服务。在展前、展中和展后的各个环节为会展参与者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优质服务,这涉及外语翻译、物流运输、保险、金融、进出口检验检疫等诸多方面。其中展前要及时相关信息引导有关参展企业,积极为参与者提供展台搭建、广告设计、信息交流等服务;展中阶段积极协助参与者完成贸易洽谈会、行业技术研讨会等,为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创造机会和条件;展后则通过现场调查等方式,征求参与者对展会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了解他们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其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会展的个性化服务营销是指在会展营销活动中,针对每个前来洽谈的客户或经销商的个性化要求,为其“量身定做”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参展者需要的一种营销模式。前来参展的参展商、交易团、专业观众等由于在民族习惯、文化、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个性化需要。因此针对参展者的不同要求,积极主动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他们的要求。
(四)注重与会展参与者协调沟通注重与客户之间双向信息沟通,是整合营销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应当建立会展主办方与会展参与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在整合营销过程中,营销不再仅仅是营销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主办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的职责,她要求各个部门协同作战,每个人都以整合营销传播为自己的使命。会展主办方传播的事自己的“品牌”信息。互动性越高、信息越一致,会展品牌的形象越鲜明,越得到参展者的认可。因此,山东会展企业应当让全体员工和各项工作都能统一到企业整合营销战略的旗帜下,然后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品牌形象。总而言之,梳理强烈的整合营销意识,用行动贯彻品牌传播目标。其次,选择恰当的传播工具和沟通方式。对于会展主办方来说,能够与参展商进行传播沟通的方式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直接邮寄、电话销售和互联网等。其中互联网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在会展业中发挥巨大作用。它作为一种传播沟通的有效渠道正应用于会展的各个环节中。山东省的会展整合营销沟通方式首先应当建立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原本各自为战的销售、市场、服务与企业业务协调起来完善业务流程,努力增强各部门间的集成协同能力,从而提高参展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其次广泛地开展网上会展。会展主办方为参展者提供全程贸易服务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如展前:展会查询、展位预订、服务查询预订等;展会中:摄像、网上展览等;展会后:展品展示、在线交易等。实现对会展流程和资源管理的模式化、电子化、智能化,从而提升国际会展水平。譬如,寿光蔬菜国际博览会建立了功能强大的网上会展平台,增加了交易量,提高了会展的营销水平。
三、结语
1会展市场营销的实质
会展市场营销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尽可能地让客户感到满意的一种方法。其要将执行策划、价格、销售等过程进行综合的考虑,保证在满足个体客户需求的同时,还要达到销售目标。市场营销是一种很虚拟的概念,因为营销本身就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工作,它有时候就像一场精彩的表演,让一个对产品一无所知的顾客,通过员工对产品一点点的介绍,让顾客逐渐变得清楚明白。并且因为每个客户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需要市场营销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从而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并且一旦确定了产品的价格就不能出现变动,否则影响信誉度,降低销售业绩。
2会展市场营销的制定
在制定会展市场营销时,首先要考虑到在会场周边建设一些特色的营销。因为每位参与会展的顾客除了对会展产品好奇外,还会对会场周边的娱乐项目、新奇的食品等事物产生很大的兴趣,所以在会场周围建设特色营销,能够大幅度提高顾客消费兴趣。然后就要对客户类型进行分析、分类。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前来观看会展的目的也不同。如音乐会展,有的顾客是为了欣赏音乐,而有的顾客是为了欣赏舞蹈。所以要根据不同的顾客,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分析完顾客类型后,就要对每个顾客制订科学的营销计划。还以音乐会为例,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听众来说,可能古典音乐比较适合。而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听众来说,流行音乐则会比较适合。还可以邀请一些国际知名乐队,来满足大部分人的音乐需求。总之要让不同的客户,都得到满意的音乐服务。对于门票的价格也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并且还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形成服务一条龙的销售,保证门票的销量。然后就要解决会展现场销售产品的问题,可以通过传单、视频、音乐等方式来吸引顾客的眼球,总之要让顾客感受到这个东西非常的新颖特别,并且还不容易买到,促进顾客的消费欲望。最后在会展结束后,主办方要进行全面的营销评估,保证顾客依然会再次前来参与会展。
3我国会展企业的特性
因为会展企业是一种盈利的企业,所以其表现出以下几种特性:首先表现出以顾客为主的特性,其会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在制订营销计划时也会围绕着顾客的需求。其次会展企业具有很大的营利性,因为会展企业毕竟也是企业的一种,其经营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盈利。所以其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销售的业绩,才能够得到更大的经济回报。而且会展企业的经营对象比较复杂,包括政府、企业、观众媒体等。每一种对象都有不同的需求,所以会展企业需要对于不同的主办方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并且会展企业不但会向前来参观的客户提供有形的服务,还会提供很多无形的服务。有形的服务主要是指为顾客展示产品的相关信息,而无形的服务主要是为顾客提供一些身心上的享受,如音乐等。并且会展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会将企业、客户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充分的分析,保证三者能够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会展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4我国会展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随着会展市场不断的发展,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首先,我国会展市场营销没有得到充分的创新,传统的营销方式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进而降低了会展营销的效益。其次,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因为很多的会展企业没有对顾客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盲目的举办会展,长此以往导致会展企业失去了大量的客户,影响企业的发展。最后,我国很多地区同时存在几个会展,而且会展中还有很多相同的产品,这会导致客源分散,进而降低企业的营销业绩。这些都是目前我国会展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保证会展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5对会展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建议
5.1差异化营销策略差异化营销策略就是要让顾客感受到产品与以往产品的不同,此种产品的优点,并且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足。首先,要让顾客感受到产品质量的不同,将会展产品的质量与同类产品的质量进行明显的对比,让顾客感受到此种产品的优越性,从而提升顾客的购买欲望。其次,还要提高会展的服务质量,因为舒适的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顾客消费欲望。同样的商品,顾客一定会选取更好的服务进行消费。最后,企业要提高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口碑,保证企业的长久经营。会展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的渠道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通过宣传片等手段,最直观地让顾客感受到会展的特色。企业还要提高企业的声誉,良好的声誉能够更大限度地吸引顾客,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
5.2增大营销弹性因为每一位顾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会展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保证营销的弹性。让每一位客户都能得到适合的选择,针对不同消费水平的顾客提供不同档次的消费。并且会展企业还要增大会展的个性化服务,保证不同的顾客都能够得到满意的服务。
5.3形成核心竞争力会展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具有稳定客源的目的,进而保证企业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首先,会展企业要拓宽招展的渠道,降低企业招展中很多的不必要流程,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大招展市场的范围。其次,会展企业要具有科学制定价格的能力。价格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企业必须要具有合理制定价格的能力,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源。
5.4运用创新策略会展营销的创新将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会展业的主流。会展营销的创新首先应该从营销理念上着手进行,创新型的营销理念将很好地指导营销活动的进行。其次,营销的主体也要随之创新,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并不仅仅依靠会展,还要得到会展城市、参展企业、专业媒体等的大力支持,要打破办会展只依靠会展公司的传统观念。最后,创新营销手段,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新颖的方法进行营销,如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来吸引参展顾客的注意力,推广自己的产品。企业要不断运用创新的营销策略来吸引顾客,并适应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
6结论
(一)我国会展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会展行业是在进入WTO之后才逐渐兴起的,为了满足对外贸易和交流的需求并充分实现人力和资源的优化利用,极具商业头脑的会展企业经营者们将商业贸易所需要的一系列展厅、会议厅、餐厅、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并为商业贸易提供相关的文件打印、语言翻译等一系列服务,使参展的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贸易目的,实现贸易价值。最初的会展产业是以政府主导的,但在进入21世纪后,会展产业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链并逐渐独立,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在当地政府和大型贸易集团的帮助下拥有了本地的会展企业,为商业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二)我国会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展产业出现的比较晚,而且早起以政府为主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因此会展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企业结构老化块、服务设施更新慢等问题,而会展产业在品牌创建的过程中的盈利可能与投资之间的差距很大,导致地方政府无力支撑产业发展,因而导致大量会展产业发展停滞,产业资源另投他用;在非政府主导的会展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政府的支持以及对地方商业信息搜取不足、宣传不够等原因,很多会展产业往往出现了“昙花一现”的景象,在大型展销会期间为商家提供服务,而展销会结束则销声匿迹,无法将会展企业的优势继续发挥下去。
(三)会展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我国会展产业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都在于会展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对自身的宣传力度不足,无法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市场。在达不到一定的营销额度、不能保证企业的日常开销的基础上,会展企业不得不以其他经营方式保证本企业有会展经营能力,因此,大多数企业都将会展当成了企业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专门的企业规划来进行,会展产业也因此缺乏品牌影响力,要在众多企业当中脱颖而出就更加困难。要改变我国会展行业需求大、市场宽而企业经营能力差的局面,会展行业应该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营销并建设会展品牌,在网络时代,利用社交平台如微博平台进行会展营销,就是可行的方案。
二、会展产业开展微博营销的方法
(一)建立公共微博账号进行企业形象宣传
微博是一个庞大的人际交往平台,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这为企业形象宣传奠定了强大的用户基础,并且,微博平台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比广播电视和广告牌更加迅速。因此,会展企业可以在微博平台上建立公共帐号,通过微博消息的发表和微博用户的浏览进行企业形象宣传。
(二)利用当地其他组织微博平台进行业务宣传
利用微博进行会展营销,应对会展企业的业务以及提供的服务进行相应的宣传,而这些宣传的可信度以及吸引力,则可以依靠当地其他组织的微博平台来实现。例如,会展企业与当地政府微博公众号进行互动、与曾经服务过的其他参展企业的微博公众号进行互动,通过互动使其他组织对会展企业的服务进行评价,这也是一种有利的宣传方式。
(三)微软文广告
在微博平台上,会展企业还能够实现的营销活动就是通过为软文进行广告的。公众人物及名人的微博以及社会热点微博通常是人们关注的,一旦这些微博中出现有关于会展行业的信息,就会对会展企业的发展起到变相的“广告”作用,这种广告的不仅比现实广告的花销低,而且效果更好。
三、微博营销对会展品牌建设的影响
(一)加快会展品牌建设的速度
微博营销使会展企业的品牌建设赶上了网络时代信息速度传播极快的大潮,这也是微博营销对会展品牌建设的第一个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传统营销过程中,会展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分析消费者,即参展企业的服务需求,并通过广播电视广告和宣传展板的设立、外勤业务员的委派来实现企业经营目的,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运作时间,会展企业的品牌建设速度也比较慢。使用微博营销之后,不仅会展企业能够从微博平台上直接获得参展企业的意图,分析参展企业的服务需要,也能迅速地将自身的服务能力宣传出去。会展企业这种积极迎合消费者的经营意图很容易被参展企业意识到,双方的沟通也更加顺畅,在这个过程中,会展企业尊重消费者的服务态度、强大的服务水平都展露无遗,品牌建设的速度也有所提升。
(二)扩大会展品牌的影响力
互联网络已经能够完全记录下消费者从认知产品、筛选产品、购买产品、产品评估等完整的购买行为路径。所以不管是一般的整合营销,还是网络整合营销,它们传播的核心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会展企业在利用微博进行营销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一些网络消费者的需求所扩展的沟通方式,详细了解记录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动向,为企业品牌和产品建立起一种认知购买的价值。一旦会展品牌在某一家或某几家贸易公司中树立起了积极的品牌形象,那么这些公司在微博上的内容更新会直接起到帮助会展企业扩展品牌知名度的作用,也就是说,由微博营销手段形成的消费者认知购买价值能够最大程度地扩大会展品牌的影响力。
(三)实现会展品牌建设的社会职能
在互联网上进行会展活动信息的、招展、展示、查询等信息的传播,能够增加会展产业的文化和现代技术含量,加之政府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快速加大对会展业的科技支持,展开与科技行业的合作,那么会展企业所在的城市将会分享科技进步给会展业带来的变革成果,推进会展业的跨越式发展。这将使会展行业在树立品牌形象的同时实现其社会职能:第一,一旦会展品牌建立并得以推广,会展企业一方面能够通过更多的会展会动获取利润,当地政府的税收也会同时有所增加;第二,会展品牌建立直接促进会展企业发展,为城市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三,会展企业所在城市的声望得意提升,会展品牌的建立将吸引更多大型企业云集并实现贸易交流,这对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也有影响,甚至有些企业会因为会展当地的经济环境较好而直接选择投资建厂或成立分公司,这将对城市经济发展直接产生推力,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四、利用微博营销进行会展品牌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会展企业利用微博营销,对会展品牌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营销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营销方法的选择符合会展企业发展的需要,如果会展企业正处于形象建设期,那么营销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品牌形象宣传上,而不是服务消费方面;另外,利用微博营销一定要保证所的信息的真实性,避免由于信息不实使参展企业形成误解,反而不利于会展品牌形象的建立。
五、结语
[关键词]会展;竞争力;产业链;会展旅游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4-0120-03
[作者简介]方忠,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会展经济。(福建福州35000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但是,与世界会展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等相比,我国会展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国会展业,就必须借鉴国外会展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模式、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会展发展道路。那么,这就要求我国会展学术研究领域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当前首要的就是对现阶段的会展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一、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会展理论取得了较大进步。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会展的论文进行检索整理,截至2008年10月的统计结果显示:有关会展的期刊论文有2208篇,其中涉及会展经济的论文有138篇;有关会展的硕博论文达428篇,而涉及会展经济的有86篇。目前,还鲜有博士论文专门围绕会展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硕博论文的研究现状
对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逐步深入,而到了2007年特别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会展理论研究论文篇数逐步增加,研究视角也日益深化及新颖化、细化(详见下表)。通过归纳,可以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综合性研究,一共涉及8篇论文。方敏(2006)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来探讨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后发潜在比较优势;林俊蜂(2006)对中国网络会展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三篇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趋势研究,如薛华(2007)通过考察中国会展产业集群情况来分析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力情况等。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区域性问题研究,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此问题:一是以我国经济区域作为研究背景,一共涉及论文4篇,如付桦(2006)结合海外会展业发展实践,研究长江三角洲未来的空间格局走势;李新月(2005)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研究北京地区周围会展产业效率低下问题等。二是关于我国各省份会展业发展问题研究,一共涉及论文3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蔓(2006)从城市会展发展能力因素入手,探讨浙江省会展能力及提高能力方面的对策。
第三个方面是把会展与相关行业联系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如黄玉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体化会展物流模式与报价体系。此外,还有6篇论文则是探讨了会展旅游问题,主要是结合城市特征来进行具体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郑秀娟(2007)关于会展旅游战略联盟的研究,该研究首次将价值链理论引用到会展产业中,提出构建会展旅游战略联盟模型,并指出联盟核心是会展组织企业。此项研究为构建会展旅游价值链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四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竞争力的评价及相应指标体系问题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一是关于会展旅游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3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国娟(2007)采用基于粗糙集的评价方法,建立重庆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关于城市会展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9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是王程凯(2006)通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而对上海会展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第五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产业链问题研究,一共涉及到论文3篇。分别是殷瑞普(2006)以产业链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会展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表现、机制以及约束因素;徐佳(2005)从会展产业链规律人手,分析基于世博会的上海会展产业链整合模式;应彩虹(2004)应用SCP分析框架建立会展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对我国会展产业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期刊论文研究概况
笔者通过对有关会展经济的138篇期刊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如库瑞关于我国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2008);赵成效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2003)。二是关于会展产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研究。如罗薇的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2008);郭先登关于城市发展现代会展产业研究(2005)。三是关于会展地区或城市的具体规划研究。如叶莉的湖南会展业与产业基础的互动关系研究(2007);徐文的上海世博会与会展产业集群化研究(2007)。四是关于中外会展产业对比分析,如王春雷关于中美会展产业发展系统比较研究(2006);徐丹的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及借鉴(2008)。五是关于会展教育发展研究。如何颖的建立面向中国――东盟会展产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6);沈丽关于会展教育市场化研究(2006)。
(三)国内著作研究概况
自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市场,有关会展产业的研究著作也日益增多,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有关会展经济管理类著作达上百部,代表性著作作者是过聚荣、刘大可、施昌奎、应丽君、程红、龚平、陈来生,等等。过聚荣的《会展导论》在综合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演变特征,较详细地对会展概念、会展产业链、会展管理原理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当今世界几个会展业相对发达国家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程红的《会展经济: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会展经济的基本经济功能、运行原理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对会展经济的优势、关联性与制约因素、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也加强了作者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此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会展经济蓝皮书,即年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分
析当年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征、相关问题以及变化趋势,探索中国会展经济内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通过与国际会展企业的比较,提出相应的专家建议。
二、国外会展经济理论
笔者通过World Scientific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Exhibition/MICE”等信息的检索,截至2008年8月,共收集相关论文156篇,其中涉及会展产业理论研究的论文有128篇,较多集中于实务分析。如MCCab(2007)的论文《Strategiesfbr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vention andExhibition industry in Australia》通过对126个供职于会展业的职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会展业的职员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女性居多,往往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职业规划。Luis Rubaleaba-Bermejo and Juan R.Cuadrado-Roura(1995)的论文《urban Hierarchies and Territorial Competitionin Europe:Exploring the Role of Fairs andExhibitions》则针对展览业在城市区域竞争力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论述。Kay.Li Kuen.Anderw(2007)的论文《INTERNATIONALEXHIBITION ORGANIZERS IN CHINA AND THEIR PER- FORMANCE》,通过运用描述研究设计与探索性因素,从展览组织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构建会展业战略规划,并以中国会展市场作为案例展开论述,研究如何进入中国展览市场的问题。此外值得指出来的是,Hugh Pizey and Chris Huxham(1991)在《1990 and Beyond Developing a process for groupdecision support in large scale event planning》中提到用决策技术方法来研究大型展会如何抓住各个时间段的机会,进而提高展览会对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的影响力。
国外关于会展方面的研究专著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富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林・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等。他们的著作大多集中于研究会展商务运作、后续工作、前期策划、会展营销等方面。如米尔顿T・阿斯道夫和詹姆斯R・阿比合著的《会展管理与服务》把饭店行业与会展业结合起来,特别是向那些目前从事饭店行业的人士提供鲜活的例证,并探讨会议布展的各个层面的因素构成。卡林・韦伯所著的《会展旅游管理与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3个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此外,为了宣传世博会,研究世博会,举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信息中心组织出版了《世博信息丛书》,分批推出了相关译著,比较有代表性的译著包括由克劳德・塞尔旺和竹田一平合著的《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马塞尔・加洛潘所著《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前者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博览会举办者和参加者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地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一项重要工具。后者则详细地描绘了博览会辉煌的历史,并介绍了博览会组织问题,主办国与参展国的关系,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动机与目标,重要经济和财政筹码,也勾勒出了未来博览会的理想发展方向。
三、会展经济理论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会展;竞争力;产业链;会展旅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但是,与世界会展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等相比,我国会展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国会展业,就必须借鉴国外会展产业发达国家的产业模式、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会展发展道路。那么,这就要求我国会展学术研究领域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当前首要的就是对现阶段的会展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一、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我国会展理论取得了较大进步。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会展的论文进行检索整理,截至2008年10月的统计结果显示:有关会展的期刊论文有2208篇,其中涉及会展经济的论文有138篇;有关会展的硕博论文达428篇,而涉及会展经济的有86篇。目前,还鲜有博士论文专门围绕会展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硕博论文的研究现状
对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2000年开始逐步深入,而到了2007年特别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会展理论研究论文篇数逐步增加,研究视角也日益深化及新颖化、细化(详见下表)。通过归纳,可以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综合性研究,一共涉及8篇论文。方敏(2006)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来探讨中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后发潜在比较优势;林俊蜂(2006)对中国网络会展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三篇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趋势研究,如薛华(2007)通过考察中国会展产业集群情况来分析中国会展业的竞争力情况等。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区域性问题研究,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此问题:一是以我国经济区域作为研究背景,一共涉及论文4篇,如付桦(2006)结合海外会展业发展实践,研究长江三角洲未来的空间格局走势;李新月(2005)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研究北京地区周围会展产业效率低下问题等。二是关于我国各省份会展业发展问题研究,一共涉及论文3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蔓(2006)从城市会展发展能力因素入手,探讨浙江省会展能力及提高能力方面的对策。
第三个方面是把会展与相关行业联系起来进行实证研究。如黄玉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体化会展物流模式与报价体系。此外,还有6篇论文则是探讨了会展旅游问题,主要是结合城市特征来进行具体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郑秀娟(2007)关于会展旅游战略联盟的研究,该研究首次将价值链理论引用到会展产业中,提出构建会展旅游战略联盟模型,并指出联盟核心是会展组织企业。
第四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业竞争力的评价及相应指标体系问题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的:一是关于会展旅游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3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国娟(2007)采用基于粗糙集的评价方法,建立重庆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关于城市会展竞争力研究,一共涉及到9篇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是王程凯(2006)通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而对上海会展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第五个方面是关于会展产业链问题研究,一共涉及到论文3篇。分别是殷瑞普(2006)以产业链为分析工具,分析了会展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表现、机制以及约束因素;徐佳(2005)从会展产业链规律人手,分析基于世博会的上海会展产业链整合模式;应彩虹(2004)应用SCP分析框架建立会展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模式,对我国会展产业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期刊论文研究概况
笔者通过对有关会展经济的138篇期刊论文进行归纳整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如库瑞关于我国会展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2008);赵成效关于中国会展产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2003)。二是关于会展产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研究。如罗薇的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2008);郭先登关于城市发展现代会展产业研究(2005)。三是关于会展地区或城市的具体规划研究。如叶莉的湖南会展业与产业基础的互动关系研究(2007);徐文的上海世博会与会展产业集群化研究(2007)。四是关于中外会展产业对比分析,如王春雷关于中美会展产业发展系统比较研究(2006);徐丹的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及借鉴(2008)。五是关于会展教育发展研究。如何颖的建立面向中国——东盟会展产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6);沈丽关于会展教育市场化研究(2006)。
(三)国内著作研究概况
自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市场,有关会展产业的研究著作也日益增多,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有关会展经济管理类著作达上百部,代表性著作作者是过聚荣、刘大可、施昌奎、应丽君、程红、龚平、陈来生,等等。过聚荣的《会展导论》在综合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演变特征,较详细地对会展概念、会展产业链、会展管理原理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当今世界几个会展业相对发达国家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程红的《会展经济:现代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会展经济的基本经济功能、运行原理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现代数量分析方法,对会展经济的优势、关联性与制约因素、市场需求与竞争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也加强了作者分析过程的科学性和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与可操作性。此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会展经济蓝皮书,即年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采用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当年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特征、相关问题以及变化趋势,探索中国会展经济内在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通过与国际会展企业的比较,提出相应的专家建议。
二、国外会展经济理论
笔者通过WorldScientific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Exhibition/MICE”等信息的检索,截至2008年8月,共收集相关论文156篇,其中涉及会展产业理论研究的论文有128篇,较多集中于实务分析。如MCCab(2007)的论文《StrategiesfbrcareerplanninganddevelopmentintheConventionandExhibitionindustryinAustralia》通过对126个供职于会展业的职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会展业的职员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女性居多,往往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职业规划。LuisRubaleaba-BermejoandJuanR.Cuadrado-Roura(1995)的论文《urbanHierarchiesandTerritorialCompetitioninEurope:ExploringtheRoleofFairsandExhibitions》则针对展览业在城市区域竞争力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论述。Kay.LiKuen.Anderw(2007)的论文《INTERNATIONALEXHIBITIONORGANIZERSINCHINAANDTHEiRPER-FORMANCE》,通过运用描述研究设计与探索性因素,从展览组织者的角度分析如何构建会展业战略规划,并以中国会展市场作为案例展开论述,研究如何进入中国展览市场的问题。此外值得指出来的是,HughPizeyandChrisHuxham(1991)在《1990andBeyondDevelopingaprocessforgroupdecisionsupportinlargescaleeventplanning》中提到用决策技术方法来研究大型展会如何抓住各个时间段的机会,进而提高展览会对产业链上的各个部门的影响力。
国外关于会展方面的研究专著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富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林?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等。他们的著作大多集中于研究会展商务运作、后续工作、前期策划、会展营销等方面。如米尔顿T?阿斯道夫和詹姆斯R?阿比合著的《会展管理与服务》把饭店行业与会展业结合起来,特别是向那些目前从事饭店行业的人士提供鲜活的例证,并探讨会议布展的各个层面的因素构成。卡林?韦伯所著的《会展旅游管理与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3个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全球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此外,为了宣传世博会,研究世博会,举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信息中心组织出版了《世博信息丛书》,分批推出了相关译著,比较有代表性的译著包括由克劳德?塞尔旺和竹田一平合著的《国际级博览会影响研究》,马塞尔?加洛潘所著《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前者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博览会举办者和参加者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地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一项重要工具。后者则详细地描绘了博览会辉煌的历史,并介绍了博览会组织问题,主办国与参展国的关系,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动机与目标,重要经济和财政筹码,也勾勒出了未来博览会的理想发展方向。
三、会展经济理论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2014年对外投资就超过4.3万亿元。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中国抢抓机遇,创建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持续的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在海外投资、金融、法律、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等涉外商务领域的人才严重短缺。自从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和2008年批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截至2015年,已经有293所高校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成为目录内基本专业,专业代码为050262,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目录下的专业。然而,随着申办学校的增多,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合格商务人才成为一大问题,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要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4年教育部组织编制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根据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们可以用五个词组概括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功、人文素养、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型。同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五种知识和五种能力: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及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50学分,总学时不低于2500学时,其中专业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00学分或1600学时。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按四大模块设置,各模块占专业课总学时的比例为: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50%~60%;商务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25%~35%;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块为5%~10%;人文素养课程模块为5%~10%。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为:掌握商务话语的特点;如何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能力;如何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的能力,要着重系统学习商务专业知识;应对国际商务环境的能力。除了核心课程之外,还可以按选修和必修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突出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商务交际和人文社科素养。实践环节涵盖实讯、实践和实习,占总学分的10%~25%,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完成。鼓励学生取得外贸、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司法等行业资格证书。专业实训在商务实训室等模拟仿真教学环境中操练外贸、金融、财务、营销、法律等实务流程。专业实践在第二课程活动和涉外商务活动等课外环境中完成。毕业论文重点考查学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可采用实践类或学术类形式,要求符合行业或学术规范,用英语撰写,正文长度不少于5000词。实践类包含项目报告和调研报告。
通过商务英语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得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外事等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各个高校都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比如广外就制定了英语语言类课程+英语文化类课程+(全英教学)商务类课程的课程结构(平洪,2009)。广外的生源底子好,师资力量强,这样的课程结构非常合理。但对于一些独立学院来说,学生的高考成绩不高,英语基础比较差,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笔者所在的高校正是一所独立学院,下面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
3.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于2013年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培养涉外企业的国际商务人员,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培养外企的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开设国际经济学、跨文化商务沟通、国际物流等课程;国际会展方向培养掌握会展与广告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会展设计规划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造设计的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国内各种会展的组织与策划、会展翻译、会展协调与服务、外事办公等工作,开设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和服务等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个类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实践课程,共155.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共45学分,占总学分的28.9%。公共基础课包含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体育和第二外语。公共选修课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艺术体育类课程,要求在本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共91学分,占总学分的58.5%。学科基础课包含商务综合英语、高级商务英语、英语语音、英语语法、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英语国家概况、会计学、同声传译、国际贸易单证等。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函电、管理学导论、电子商务、国际商法、跨文化交际学、经济学导论、商务英语口译和国际金融等。商务英语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有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务礼仪和国际沟通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国际会展方向主要有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与服务课程。实践课程指的是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共19.5学分,占总学分的12.6%,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专业实习实训、校内劳动实践和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等。
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高的情况,我系在选择商务英语教材时,尽量选用双语教材,尤其是金融学、会计学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上课时以使学生听懂学会为第一目标,不会只采用英文上课,而忽视学生的基本需求。结合近三年的学生表现来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更广,性格更活泼,更愿意做社会实践活动。
4.结语
根据商英国标的要求,高校应该分层分类建设商务英语专业,避免千校一面。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建设商务英语专业时应突出本校的专业定位,并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独立学院也应如此。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绝不是简单地在英语课程中加入商务的内容,而是依托外语、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交叉,突出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与实践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一门复合专业。独立学院的商务人才培养应该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Brieger,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Handbook[M].York:York Associates,1997.
[2]Dudley Evans & St John.Developments in ESP:A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Ellis,M.& C.Johnso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黄福荣.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2012(34).
[5]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12(4).
[6]平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外语,2009(4).
[6]汤伟,杨亚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7]王立非,李琳.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11)[J].外语界,2013(4).
【关键词】会展人才;青岛会展行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作为信息交流和专业化贸易平台的会展业引起了全球经贸人士的瞩目。我国的会展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法律法规建设、会展业的区域间合作交流、会展业国际化进程、协会组织的发展和会展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人才问题成为国内会展业发展的“软肋”,会展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
本论文主要是基于对青岛市会展行业的30多家企业的人员现状与人才供需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研究,为解决青岛会展人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对国内会展人才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青岛市会展行业人员现状分析
会展业包罗万象,相应主体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专业的会议或展会组织者,如会展公司;会展场馆;相关的服务性企业。我们从青岛市在册会展公司中筛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20家会展公司进行重点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两个方面主体:会展企业和会展中心。
(一)会展企业人员现状调查分析
1.公司规模
调查的20家公司中,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上的仅有4家,分别是嘉路博会展公司、金诺会展公司、海名会展公司和欧亚美会展公司,其它公司规模普遍较小。
2.员工的性别结构
由图1可看出会展企业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大。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会展公司的主要工作之一为电话营销(招展招商),而女性在语言方面较男性有较大优势,因此公司在招聘时更愿意选择女性。
3.员工年龄结构
由图2可以看出,会展企业员工的年龄层次偏低。26-35岁的居多,45岁以上的很少。会展产业本身就是个朝阳产业,它所需要的员工自然也应该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会展企业是个年轻的企业,企业在招聘时也更愿意招聘年轻的员工,从而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全新的思想。
4.员工的专业结构及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
(1)员工的专业结构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营销专业人员,80%左右的公司有管理专业人员,70%左右的公司有旅游、外语专业人员,有计算机和物流专业人员的公司相对较少,财务专业人员涉及很少,对口的会展专业人员基本为零。在会展服务企业当中亦有少量的装饰设计专业人员,但其专业学习当中基本不含会展设计方向。
(2)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
项目人员的专业结构基本与普通员工结构相同,以营销与管理专业的居多。
5.员工的学历结构
由图3可以看出,会展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总体来讲较低。大专占大部分,硕士及以上基本没有。员工进入企业之后基本就是做电话营销(招展招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现阶段会展企业相对于其它企业学历门槛较低,员工入门较容易些,会展企业更注重员工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6.员工的来源
一般基层人员90%都是外部招聘。这类职位技术性要求不高,无须长时间培训,员工跳槽基本不受影响,但员工流动性太快带来相应成本增高。管理人员90%从内部培养、选拔。
调查的公司中大多数都选用人才招聘会来招聘员工,校园招聘的公司占少数。有部分公司采用网上招聘的方法,该方法成本低,见效快,信息传播量大,能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应聘。
(二)会展中心人员现状调查分析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自开馆运营以来,5年共计使用展览面积达170万平方米,共接待国内外来宾近520万人次,为青岛市带来综合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其中2004年全年举办48个展会,2005年全年举办52个展会,平均每周一个展会,共计使用展览面积近40万平方米,接待国内外来宾近120万人次。
二、青岛市会展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青岛有主营会展业务的企业约100家,按平均每家需求量为10-20人计,共需专业人才1000-2000人,其中诸如营销人才等中级人才需求量约占80%,高级人才约占10%,其他人才约占10%。
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会展业从业人员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目前青岛市内只有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学校有会展大专专业。
业内专家认为会展业人才缺乏,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多会展专业、会展培训只是时尚,并未进行长期规划。其次,目前会展专业的老师大多数为市场营销或旅游管理的老师,本身对会展知之甚少。
三、结论及建议
从目前青岛会展业及会展从业人员现状分析可见,高素质的会展人才极为缺乏,尤其是策划和营销人才,而会展专业教育重点也在于此。对于会展人才需求而言,策划人才必不可少。不过,此类人才在整个会展业犹如“金字塔”的塔尖,需求量极其有限。
关键词:参展商;参展行为;参展决策行为
会展本质上是一种商贸信息技术交流与交易的平台,企业通过参展的方式,可以展示并宣传自己的产品、技术与服务,建立并巩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还可进行市场调研并最终实现交易的目的。因此,展览也是企业推广产品、提升品牌和形象展示的一项重要营销活动。
同时由于展览能带动举办地的旅游、交通、物流、餐饮以及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产业联动效应。因此,以展览为主的会展业已成为各级城市政府主要选择的发展产业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对会展进行了研究,通过从world scientific 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exhibition/mice”等的信息,以及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会展的论文进行检索整理,可以大致归纳目前会展研究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即会展经济影响研究、会展业区域性问题研究、会展产业链问题研究、会展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和会展目的地营销等,因此也出现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成果。/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参展商一直是国外展览会学术研究的主体和热点,主要围绕4个方面,即参展动机、参展效益的影响因素、参展管理、参展绩效测评。相比而言,国外有关参展商参展决策研究相对较少。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只有少数学者对参展商参展决策进行了专门研究,大部分有关参展商参展决策研究散布于参展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之中。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参展商主要从观众的质量与数量、展位空间安排、后勤保障以及参展方的预算等方面进行参展决策评估。
迪克逊(dickinson,1985)对参展商参展决策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认为专业观众中购买决策者的比例、来自目标市场的专业观众比例、参观展位的观众数量、展位的位置、主办者的营销广度、展会近几年的观众规模是参展商参展决策最重要的几个判别标准。奇杰斯克等(kijieski,1993)研究发现,影响参展商参展决策的5个因素是:参展实际绩效、营销组合、参展环境、参展费用、参展人员能力。同时他们还认为参展商选择展览会的一个重要判别指标是专业观众的特征,并对高层管理者、营销经理和展览部经理不同的决策因素进行了研究。欧哈若等(0'hara&herbig,1993)发现3个重要因素影响参展决策,即观众质量与数量、企业用于测量展览会效果的指标。奥伯曼和乔恩(oppermann & chon,1997)指出企业参展的决策过程和一般意义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十分相似,都经历了需求识别、信息搜集、可选方案评估、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估5 个阶段。通过建立两个模型,两位学者将影响企业决策的因素确定为个人因素、会展组织者因素、区位因素和干预因素,建议会展组织者尽可能从企业的角度选择会展举办地。/
getz(1991)则认为,大型活动为一股替代传统观光旅游业的新浪潮,不仅能够带动地方永续发展,亦能增进地方民众与访客之关系。getz(1993)还强调分析参与会展及大型活动动机的重要性,而参与动机的认定将能让活动计划的推动更有效率,也能够成功的将活动营销给广大的企业(crompton & mckay,1997)。scott(1996)进一步指出,参与动机的分析亦有助于会展及活动经营者更精确地定位活动。因此,认定企业参与会展及大型活动的动机将为经营者的首要之务。formica & uysal(1998)指出,会展及大型活动之推广对国内外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已日趋重要,尤其是与历史古迹及文化活动相关的节庆活动更是如此。透过活动的举办,亦能够产生吸引游客观光、强化地方特色与认同及繁荣地方经济等功能(long & perdue,1990)。
就参与会展活动的企业而言,他们的参与动机并非一致,而主办单位在制订营销策略时亦应有所区隔。formica & uysal(1996)指出,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参与动机有显著差异,也验证参与会展活动的企业并非同质,其象征需有不同的营销策略。而 lee & lee(2001)更指出,透过动机因素来区隔会展市场将能够使主办者确认每一个市场的优势和机会,并且使企业提升会展满意度。由此可知,若能够利用动机来区隔企业类型并了解企业特性,将会是一个很有用的营销工具,而会展经营者也能透过目标区隔来提升会展活动的特色与价值(formica & uysal,1996, 1998)。过去会展及大型活动参与动机的研究大都从参与动机因素与企业社经背景(uysal et al.,1993;backman et al.,1995)、企业类型(formica & uysal,1996;lee,2000) 及特质(mohr et. al,1993;scott,1996)的差异性进行探讨,上述研究发现:(1)企业规模、性质等背景在参与动机上有明显差异;(2)首次与再次参展的企业在参与动机上有显著差异。然而,前述研究并未能探讨参与动机类型与企业类型在企业特质与社经背景之差异。 欧圣荣、萧芸殷 (1998)认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也就是有了交流、商贸等方面的需要才可能产生动机,进而诱发参展行为的发生。crompton & mckay(1997)更指出,探讨会展及大型活动参与动机的重要性在于:(1)节经营者可根据参与动机需求,设计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会展活动;(2)动机和满意度息息相关,若企业的需求被履行,满意度即产生;(3)确认动机优先级并了解主要的动机内容,便可了解企业的决策过程,而经营者在拟定相关营销推广策略将更有效率。/
【关键词】政府,会展,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会展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服务业中增长快、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行业之一。会展业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多个功能的特殊行业,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国际性的展览或者会议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参与性,加上会展与其它各个行业的关联之大、影响之深,都决定了政府在会展业中必须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如何定位这种角色?如何能把握好尺度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
二战后,德国将会展业视为实现国家经济和国际贸易战略的支柱性产业,受到德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建设会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大型会展场馆、提供国际领先的、全方位的展览服务,到对专业素质完备的从业人员培训,这一切都是在政府全力支持下进行的。从2001年至今德国政府为举办会展提供的财政支持都在3400万欧元以上,各州的经济促进部、农业部和食品部等机构都制定了相关促进会展活动的鼓励政策。在这一系列的政府支持和引导下,现在的德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展览王国,德国的众多省市也因为会展业的繁荣成为了世界著名会展城市。
美国的会展产业起步较晚,但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世界地位给会展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美国大部分展览中心都是公有的,政府通过制定和实行一些计划和项目,实现对展览会质量和组展水平的监督,对会展业进行有效的扶持、规范和协调。比如美国政府对于会展产业的管理并不直接干预,而是由商务部制定的“贸易会展认证项目(TFC)”和“国际采购商项目(IBP)”来施行对国际会展的资格评估,以此来要求和完善相关会展的举办和运营。获得贸易认证的国际会展,美国商务部官员将提供各种支持,帮助展会单位提选潜在的贸易商,商务部相关刊物会展信息,邀请外国政府和贸易协会前来参展。
我国的会展业相比于其他产业起步晚、整体起点低,但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会展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将会展业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我国的深圳市成立了“深圳市会展业发展协调小组”,由主管经贸的副市长担任组长,专门审核全市会展行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政府投资建设的会展场馆的管理和经营方案,协调大型会展活动。杭州市专门成立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会展业的管理协调,并组织大型的城市会展活动项目。杭州市政府每年从财政安排约500万元的会展业扶持资金,3000万元的西博会办会资金来推动城市会展业的发展和壮大。
从世界会展业先进的经验和我国目前的一些会展业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政府在发展会展业中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政府在会展业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目前,国内许多地方政府牵头办展、办会、办节,这样能为会展活动提供强大的支持力,提高了会展的整体影响力,但同时也暴露出政府过多干预或者直接参与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会展企业的市场运作和正常经营。比如由于政府过度介入, 在组展过程中太多运用行政命令手段, 展位不够用行政摊派任务或免展位费,客商不足靠部分海外“老关系”和本地群众捧场, 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政府在实际管理中“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干扰了会展市场的公平竞争,抑制了展览企业的发展壮大。
结合以上国内外会展业发展中政府推动作用的总结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尝试性地提出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六大角色定位:
1.战略规划者。会展业在不同地区发展所依托的资源不同、发展受制约的条件也有所不同。政府对本地优势产业和旅游资源、人文环境等方面有深刻的认识,因此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认清形势,在宏观层面对整个会展产业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根据基础建设、交通状况、配套服务设施等分布状况来科学选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2.法规建设者。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在法律的保障下建立各种契约关系的经济活动。会展业公平、公正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来保证,由于国内会展业起步较晚,在法制建设方面相对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政府应当认真审视会展业发展情况,通过立法或制定行政法规来规范会展经营行为,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和良好的法律环境,切实保障会展业发展中各主体的合法权益。
3.产业扶持者。产业扶持是政府引导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手段。政府对会展业的产业扶持更多的应通过制定一些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来实现扶植和支持会展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创造公平公正环境的前提下,政府利用其在行政管理、金融、税收、价格、商贸、交通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制定行政计划、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合理的引导与促进整个行业的综合协调发展。比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市政府为了激励会展企业办好会展活动,制定了在宾馆的客房费中,另加10%的特别税,将这部分税收收入再划归展览公司作为其税后利润收入的扶持会展业的税收政策。
4.综合服务者。综合服务是“服务性政府”的具体体现,由于会展产品兼具公共产品的特性,政府的综合服务更加显得重要。政府为会展业作好综合服务主要是建设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外部空间环境是指城市的硬件设施和开展会展工作的基础设施,如公益设施、旅游资源、公共交通、供水供暖、通讯物流、生活服务等设施服务。社会环境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对外开放的心态,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主要包括人文传统、居民素质、行政法规、政府办事效率等。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激烈竞争,决定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优惠的政策和功能齐全的场馆,更需要健全开放的市场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
5.营销推广者。虽然会展企业也会进行营销,但会展企业的宣传只会针对本企业,很难涉及到整个城市的形象。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所举办会展活动的吸引力。政府应该从城市的整体角度对城市形象进行宣传, 宣传的目的是让外界了解本地的状况, 为会展业的发展作推广。宣传的重点是城市良好的发展环境、会展业的发展前景、政府对会展业的扶持等方面。政府主导会展业的营销推广,几乎已经成了各国会展业发展中的惯例。比如新加坡会展局的核心任务是招揽会议展览,其将本国优势大力宣传给世界各国,活跃会展经济氛围,吸引各个国家及各种国际会展组织来新加坡办展。
6.调控监督者。政府在推动会展业发展过程中,除了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以扶持会展业加快发展外,也要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由于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在举办会展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有时会不择手段,出现骗展、霸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给参展商带来极坏的印象,还会扰乱会展行业的正常秩序,不利于会展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只有对会展业进行广泛、深入和系统的监管和调控,才能引导会展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并且这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
综上所述,政府在会展业中应承担六大角色:战略规划是前导,法规建设和产业扶持为保障,与时俱进地推进综合服务和营销推广,并要长期进行有效的调控监督进而促进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丹.城市会展业国际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4
[2]杨斌.德国展会:从国际化到本土化(上)[J].中国展会.2006.
[3]陈靖.我国会展业政治功能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外资,2006(9).
以“三建”发挥班子核心引领作用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以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以提高科技含量做强以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全方位再造昭平茶叶产业的思考
企业系统化的项目管理方法思考
科技服务业新分类及发展形势分析
基于ArcGIS的车辆监控调度系统
掺烧高煤锅炉布袋除尘器喷吹实验改进探讨
500kV变电站改扩建常见问题探讨
昆江水电站二级电站引水系统设计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研究
以人性管理精细化促进班组管理——从人文视角探究电力生产企业班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论铁路多元经营企业的工资激励机制
联合单位法在本量利分析中的应用
南宁市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现状的思考
工业企业选址评价研究
基于信息感知模式的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模式研究
全面薪酬管理体系在某公司实施的现状分析
提高山区养路工人技能素质的探索和思考
对公路职工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公路职工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企业科技与发展》杂志征集论文启事
《企业科技与发展》理事会
企业质量振兴的差距与对策
借鉴德国先进会展经验打造南宁城市会展经济软实力
泰国芭提雅发展度假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对发展北海海滨度假旅游业的启示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措施的研究
广西专利实施转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
广西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实施新专利法在推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农业科技园发展的集群效应
数字化的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广西发明专利实施状况及对策研究
广西生物质产业科技需求分析及战略研究
苏州R&D资源清查工作的收获、不足及建议
苏州与温州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比较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研究综述
定位精度的一种测试补偿方法
ESD对电子产品的危害及防静电设计
VOC与涂料配方
企业靠增长逆势前行
《企业科技与发展》理事会
科技动态
政策
行业
法规
数据
国内首个商贸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平台启动
产权
一种机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汽车制动器快速黏接设备
分体式振弦动态车辆称重系统
光盘母盘玻璃基片
炉内燃烧三维温度场实时监测及机组优化控制新技术
技术研发
东盟零关税机遇与挑战
庞富英:敲开国际市场之门的红旗手
金夫人婚纱摄影的“左右互搏”
以“三建”发挥班子核心引领作用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以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以提高科技含量做强以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全方位再造昭平茶叶产业的思考
企业系统化的项目管理方法思考
科技服务业新分类及发展形势分析
基于ArcGIS的车辆监控调度系统
掺烧高煤锅炉布袋除尘器喷吹实验改进探讨
500kV变电站改扩建常见问题探讨
昆江水电站二级电站引水系统设计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研究
以人性管理精细化促进班组管理——从人文视角探究电力生产企业班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论铁路多元经营企业的工资激励机制
联合单位法在本量利分析中的应用
南宁市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现状的思考
工业企业选址评价研究
基于信息感知模式的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模式研究
全面薪酬管理体系在某公司实施的现状分析
提高山区养路工人技能素质的探索和思考
对公路职工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公路职工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企业科技与发展》杂志征集论文启事
《企业科技与发展》理事会
企业质量振兴的差距与对策
借鉴德国先进会展经验打造南宁城市会展经济软实力
泰国芭提雅发展度假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对发展北海海滨度假旅游业的启示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措施的研究
广西专利实施转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
广西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实施新专利法在推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农业科技园发展的集群效应
数字化的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广西发明专利实施状况及对策研究
广西生物质产业科技需求分析及战略研究
苏州R&D资源清查工作的收获、不足及建议
苏州与温州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比较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研究综述
定位精度的一种测试补偿方法
ESD对电子产品的危害及防静电设计
VOC与涂料配方
企业靠增长逆势前行
《企业科技与发展》理事会
科技动态
政策
行业
法规
数据
国内首个商贸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平台启动
产权
一种机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汽车制动器快速黏接设备
分体式振弦动态车辆称重系统
光盘母盘玻璃基片
炉内燃烧三维温度场实时监测及机组优化控制新技术
技术研发
东盟零关税机遇与挑战
庞富英:敲开国际市场之门的红旗手
金夫人婚纱摄影的“左右互搏”
关键词:公共管理视角;会展业;问题;资源整合;途径
目前,我国会展业有许多缺陷,如资源浪费、主题不明显、缺乏自主品牌等。对会展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整合会展业资源,解决会展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主体与培育方式较为落后
(1)尚未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正确运营理念。由于会展场地多数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因此场馆也是由政府所掌控,各类会展活动都通过政府进行举办,严重干扰了会展行业市场的正常运转。
(2)多数会展企业都有市场定位不准问题。很多会展中心的运营模式缺乏品牌、企业形象,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3)专业化分工不明确。由于与会展业相配套的各种服务水平比较落后,会展业整体质量不高,服务形式较为单一,严重影响了会展业经济的发展。
2.管理体制不完善
(1)在计划经济期间,展览活动只有经过政府审批才可以进行,而且主办方也一般是政府机关或是下属事业部门,参展方也多数都是国企,相关的公安机关、工商部门、海关部门等都需要办理经政府审核通过的手续。
(2)由于会展业与其他商贸活动不同,短时间内会在展览场地聚集大量的观众,人流量非常大,因此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目前在我国如果没有审批文件,则无法举办会展活动。同时在审批中也存在着多方审批、重复办展的缺陷,这对规范会展市场是非常不利的。面对不同部门不同的审批程序与审批标准,我国的会展业也难以有统一的规范标准,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会展业有序发展。
3.市场秩序混乱
(1)倒卖批文。由于我国的会展业管理仍然采取审批的方式,因此批文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由于在批文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就给投机倒把会展单位提供了可乘之机,变相出售批文来获取暴利。
(2)商业欺诈。会展举办方为了把会展规模办大,会故意吹擂会展质量与水平,致使参展单位来了之后才发现上当,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出现纠纷。
(3)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会展业在举办时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观众和游客,给周边交通、治安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再加上会展业举办方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会展经验缺失,因此很容易会发生安全问题。
(4)会展业运营过程中缺少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允许那些大型国企、政府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举办会展业,却限制中小型企业的会展参展资格,这样很容易让那些本身不具备参展条件的国有企业进入会展业市场,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会展业参展,加剧了会展业市场的秩序混乱程度。
4.会展资源较为分散且整体层次较低
大多数城市都建设了会展场地,但是却很少有会展知名品牌城市,这些会展场地都存在着面积小、会展业务单一、设备陈旧、服务质量低下等缺陷,也不具备承办现代化国际会展业的条件。北京、大连、深圳等城市在兴建一批会展场地,但是由于在建设之处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得会展资源分散性问题未得以解决,更加重了会展业的竞争。会展业目前存在重复办展、多头办展的缺点,造成会展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整体会展质量都不高,难以与国际化会展业水平相比。
5.会展业人才较缺乏
由于会展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会展业市场还不成熟,同时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培训机制,造成会展业专业人才较缺乏,而具有丰富经验的会展业高级经理人数更是少之又少。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会展业资源整合的概念界定
1.会展业资源整合主体概念界定
在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对公共机构所起的作用不应是全权管理并控制,而应是促使公共服务机构不断完善,为公众提供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部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综合利用各种会展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规范会展业市场秩序,将会展业务相关资源进行引导并加以优化整合,这是我国会展业发展在面临着诸多问题时政府部门当务之急的工作。所以,在会展业资源整合中,政府是重要的主体,此外充当主体部分的还有会展业协会以及会展企业。会展业资源整合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共同引导,主要表现为政府起着一体化的引导作用;不同主体间需要加强合作;各个主体之间实现多元化发展;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会展企业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发展战略。
2.会展业资源整合客体概念界定
在会展业资源整合中,客体主要包括会展、会展业及相关的各种资源。要想使得会展业资源顺利实现优化组合,就需要对于各种客体间进行优化重组,实现一体化发展。会展主要是指各种展览、会议、庆祝活动、体育赛事的总称,它以展览与交流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运用商业化发展模式来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是一种有着一定规模的集体性与综合性产业活动。会展业则是借助于会展场馆与会展企业,利用较为完善的会展设施与相关服务体系,从而举办一系列的展览活动,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与互动。而会展业资源则是可引起会展活动的各种利益动机、可为会展活动提供服务的各种资源以及相关的产业、产品、教育、文化等各种资源。会展资源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潜在性、物质性等特征,随着会展行业的不断发展,会展业资源内涵也在逐渐增加,而且也在不断向外扩展,会展资源范围在变得越来越大。
3.会展业资源整合概念界定
整合就是将各个主体与客体都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行业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周围环境,对于会展业进行准确定位,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会展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可更好地为主办方、参展方、观众服务,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而资源整合则是将所有资源都当做一个整体系统,对这个系统内尚未被有效利用的资源加以挖掘、组合、优化,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最终促进会展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促进会展业资源整合的途径
1.公共支撑要实现体系化发展
(1)理清政府部门职能,并且明确政府与会展企业、参展方之间的关系,建立现代化的会展业运营模式,促使会展业市场不断完善,实现公共基础支撑设施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实现全新的公共管理理念下的会展业资源整合。
(2)政府应创新管理机制,整合各种管理资源,建立行之有效的会展业管理模式,提高领导层的责任意识,使得政府部门在会展活动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3)政府应加大会展业扶持力度,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在土地资源、税收、会展宣传方面都制定必要的优惠措施,完善会展业整合法律体系,为会展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会展品牌要实现系列化发展
由于我国会展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品牌形象缺失问题,因此加强会展品牌系列化建设对会展资源整合作用非常突出。通过将参展知名品牌、企业形象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整个会展活动的影响力,实现品牌系列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实现主题体系化发展,以某一鲜明的主题作为发展主线,整合各种会展活动,举办有不同区域特色的会展活动,在国内外树立知名品牌形象。其中主要包括:打造核心品牌,实施带动化发展战略;提高现有品牌地位,促进会展主体的体系化发展;统筹安排会展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实现科学合理;注重长久营销战略,加强品牌营销的机制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3.空间布局要实现科学化发展
综合利用不同区域会展资源,通过发挥会展中心的辐射和吸收作用,加强会展资源的整合。
(1)建立CBD发展模式,实施带动化发展战略。
(2)拓展会展场馆业务内容范围,实现因地制宜发展。
(3)提高会展场馆的基础设施质量,实现国际化发展。
4.会展服务要实现多元化发展
(1)在会展活动中,相关的配套服务水平高低会影响到会展业的整体质量,对会展经济、会展效益都会有重大作用。因此,大力培养会展服务人才、提高会展服务水平、优化政府服务体系、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互动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2)会展企业要推进会展活动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建设,加强与同行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郭峦.城市会展业与旅游业的整合发展战略模式[J].商业时代,2007(25):82-84.
[2]廖兆光,肖鸾.区域会展资源整合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6):234-235.
[3]范道津.公共管理视角下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绩效研究———基于对代建制的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郭白滢.我国会展企业资源整合路径———虚拟化经营[J].企业家天地,2005(12):42-43.
关键词: 会展业 专业人才 培养与开发
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会展业作为一类新兴的经济产业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会展在20世纪90年代由西方传入我国,在二十几年时间里,我国会展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会展业能产生强大的互动共赢效应、能获得优质资源、能提升支持力度、能增加就业机会、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目前我国会展产业的规模日趋扩大,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知名展会。但是,伴随各地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会展人才的紧缺矛盾也日益突显。专业展览人才的缺乏,会展人才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与环境下,分析我国会展人才队伍的现状,认识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对于加强会展人才培养与开发,促进我国会展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会展专业人才是指从事会展运作管理、会展市场开拓和会展接待服务的专业性人才,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会展活动的质量。根据会展组织和服务活动对具体知识的要求,会展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专门从事会展经营管理的人才,包括规划与行业管理、服务管理、场馆经营管理、融资与财务、项目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商务与服务管理等人才。二是专门从事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人才,包括活动策划与组织、国际公关、市场营销、广告布置等人才。三是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人才,包括会展场馆设计建设、设备保养和维护、会展场馆装潢、展台设计和搭建、会展软件系统开发及维护人才。四是会展教育研究人才,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及科研人员、行业协会培训管理工作人员、信息统计人员、刊物网站编辑和技术人才。
一、我国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现状
由于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开发起步较晚,会展理论、会展教育,以及会展研究严重脱节,致使会展产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会展经营管理理念、具体操作运营等方面都存在着薄弱环节。目前会展人才培养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
我国会展教育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大专院校及高职、职高就达几十家,各种各样的会展培训班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快速发展的会展培训教育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一是从目前会展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来讲,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深入了解,盲目办学,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二是培训本身的质量不过关,一方面由于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培训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具有会展从业经验的人很少,另一方面,在技能与技巧的训练上时间不够,学员与老师之间难以有效地进行经验交流,难以保证培训效果;三是教育培训很难契合现实情况,培训目标几乎都是会展高端人才,而企业大量需要的却是展台搭建、展台运输、接待、咨询等操作性实用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薄弱,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难以满足各类会展对人才的需求。
2.会展人才培训教育地区分布不合理。
由于会展经济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其会展经济之所以发达,地区的经济优势功不可没。会展经济的这种特殊的依附性,实际上造成了会展业人才培训分布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了大都市会展人才在某种程度上相对较多,而中小城市的会展业人才极度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很难向中小城市流动,这种相对的人才富余和人才不足,既造成了人才培训的浪费,又难以满足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城市的发展需求。
3.缺乏系统的扶持和保护措施。
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缺乏相应政策的扶持,使一些地方具有良好前景的会展产业,由于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致使会展产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会展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新鲜感的行业,人员的流动比较频繁,由于缺乏人才相关的管理与保护办法,一些地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会展专业人才大量流失,这无疑会影响会展产业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会展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开发的对策
会展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会展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专门的会展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1.制订切合实际的培训开发规划。
(1)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会展业的高度综合性和极强实践性,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博、精、深。博,是指要提供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不同内容会展项目的要求;精,就是要精通整套会展业的操作流程;深,是要深入掌握会展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多层次:首先,应培养一批具有敏锐市场意识、高度开拓精神的会展管理人才。其次,培养能与国际接轨、具有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的营销人员。再次,培养具有会展相关专业知识,并能够把握会展主题的设计人员。最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会展服务人员。
(2)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
培养会展人才的主要手段就是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提升会展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加其自身的发展机会,同时还能达到提升整个会展行业人力资源水平的现状。目前,可采用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两种。
学历教育:在会展业发达国家,95%的从业人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而要想成为会展经理,更是需要本科学历及十年左右的工作经验。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其他专业转行而来。要想改变这种从业人员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保障我国会展业及会展人才市场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速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可以在部分院校开设会展专业,进行学历教育。
在职培训:加大对现有会展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我国会展行业的整体水平。会展业所涉及的学科多达10余种,是一个操作性、服务性很强的行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时,注重演练,结合会展策划、公关策划、组织管理、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场地设计、财务管理等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参与性,改变传统授课以师为主、多说少练的局面。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搜集典型会展案例,进行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2.规范会展行业的人才标准。
展览是一个系统,展览的复杂是内容上的复杂,一个会展业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是高素质的、有实战经验的、有创意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良好的理论素养等缺一不可。会展业对人才素质的标准主要有:
(1)宽泛的知识理论素养
所谓知识理论素养是指会展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会展相关知识,它构成了会展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专业会展人才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会展方面的知识,如会展概论、会展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以及会展相关法规等;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如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技术方面的知识,如现场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如展台设计、展台装饰等。只有如此,会展专业人才才能具有广泛的市场适应性,才能胜任多种类型的会展活动。
(2)独特的策划创新能力
作为策划者,会展人才要有创新能力,能不断开发新主题,赋予展会项目新的元素。纵观国内外知名展会的成功经验,无外乎“常办常新”,而这些源源不断的“新”又来自会展策划营销人员的独特策划创意能力。可见,独特的策划创新能力是会展对专业人才、尤其是设计策划人才的较高要求。
(3)严密的组织管理能力
管理在会展产业链中处于核心重要位置,展会的现场、安保、清洁、交通、人流、物流、财务、客户、品牌、危机,以及信息技术的有效运转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会展企业或会展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保障。
(4)娴熟的沟通协调能力
任何一个会展活动都是一个繁杂的项目,因此对于会展从业人员来说,需要其具有娴熟的交际沟通能力,要能做到内外、上下、左右有效沟通。
(5)强烈的服务意识
会展业属于服务行业,要为各类参展商、观展者提供各种服务,不仅包括推广宣传、参展招募、观众组织、项目营销等必需的服务内容,还包括法律、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援助。会展活动成功的关键是使每一位服务对象获得满意的体验,这就要求会展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服务能力。
一是发挥教育部门主导作用,院校按原有学科特点及当地会展人才需求类型开设会展相关专业,通过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开办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加师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专业毕业生的市场调查工作,从而对专业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
二是抓好会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搞好教材编写、理论研究、教学基地建设等学科建设基础工作,建设一支怀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精通会展管理理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年龄结构合理的会展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具体措施有:(1)加强国内外开展会展专业的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选派会展专业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院校去学习、深造。(2)从国内知名会展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充实各院校会展专业师资队伍向双师型发展。(3)鼓励开办会展专业的院校教师到大型会展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
三是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会展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学校的课堂上照本宣科是学不会展览的,必须让学生走出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操作,体会会展理论与知识的价值。尤其要注重实践技能知识,学校可与一些展览公司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公司的运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
在当今世界会展业与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会展人才已经成为其中最根本的动力,因此,政府、社会、高校、行业协会及企业应在会展人才培养中发挥各自作用,共同重视与支持会展人才素质的开发与培养,确保我国会展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春红.会展人才培养――重应用还是重研究[N].中国贸易报,2005,(7).
[2]马勇,肖轶楠.我国会展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J].旅游科学,2005,(2).
[3]黄长.国外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与实施[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
关键词:太原 会展业 品牌化 策略
目前,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已经成为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知名展会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法兰克福车展、巴黎时装展的成功举办,使会展品牌成为会展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后奥运时代”、“后世博时代”也充分展露了品牌会展的巨大拉动效应;而广州、深圳更是以广交会、华交会、高交会等知名展会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二线城市如大连、成都、青岛等,也把培育当地品牌会展作为决胜市场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城市――尤其是会展业起步较晚、发展不规范的太原市而言,培育城市会展品牌对其发展会展经济,彰显会展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太原会展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太原市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其中,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新晋商大会形象展示与产业博览会、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规模大、影响力强的会展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太原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太原(国际)面食节、太原城市购物节、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太原)国际汽车展览会等一系列关系民生题材会展活动的兴起,也在吸引百姓消费的同时促进了太原市经济的发展。尽管如此,这些会展活动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仍十分有限,没有形成明显的品牌优势,太原市在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太原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的问题
(一)场馆及服务设施不健全
UFI资格认证标准中明确规定,品牌展会主办者必须提供专业的硬件服务设施,近年来,太原市虽然改造、建设了一批会议中心和展馆,但仍无法满足会展发展的需求。目前,太原市已建成的会展场馆如山西省展览馆、太原煤炭博物馆、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山西国际会议中心等,面积普遍偏小,不利于引进国内、国际大型品牌会展。另外,会展场馆内部及周边服务设施不健全也是影响太原市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的软肋。酒店、休闲娱乐设施少,与一线城市差距大,对大型会展与会者、参展商的接待能力差。
(二)展会规模化效应低
根据展览业经验,展览面积大于3万m2的展会才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相比之下,太原市与国内一线会展城市举办的展会在规模上存在天壤之别。如太原(国际)面食节第一届选址迎泽公园藏经楼北广场,展览面积7000m2,展位不足200个;第三届选址铜锣湾广场,展位仅300个。中国(太原)国际汽车展览会前三届都选址山西省展览馆,室内外展览面积不足3万m2,很难举办一些大型和特大型车展。因此,太原市在举办会展的过程中,招展难进行,参展企业少,分流现象严重,使得展会成交量低,无法带来规模化效应。
(三)知名度高的展会较少
太原市在展会服务、办展规模、展会成交额方面都很难达到UFI认证所要求的国际化标准,举办的展会知名度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展会营销经费不足,营销力度小;展会推广渠道不专业,广告送达率低,潜在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无法接触到展会;组展方只重视对参展商的组织,忽视对专业观众的组织,这些原因都导致太原市会展业的品牌影响力不高。
(四)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目前,太原市会展从业人员大都不是会展专业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或者转行的人,甚至有些是临时工。会展业内缺乏熟悉会展知识、掌握国际惯例、富有动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具体而言,太原市在发展会展业方面缺乏相应资金,多数从业人员无法参加专业培训,很多展会在开展之前招募一批大学生,经过短暂的培训就上岗,下一届展会再继续找临时人员参与,长此以往,太原市在会展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难能办出高质量的品牌会展。
三、太原会展业品牌化发展策略
(一)整合资源,统筹规划
要实现太原市会展业的品牌化发展,首要任务在于有效整合太原市会展资源,形成统筹规划的大格局。一方面,按照现代化、国际化标准改造太原煤炭博物馆、山西省展览馆等一部分老旧的会展场馆,配合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山西国际会议中心,打造一个辐射力和聚集功能强大的会展中心聚落,使之适应现代会展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加强各会展中心内部及周边服务设施如餐饮门店、休闲娱乐设施、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的规划建设,与太原市区餐饮、住宿、交通设施有机结合,提高对参展商和观众的接待能力,将太原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商务和会展中心。
(二)准确定位,专业运作
紧密结合太原市优势产业,找准会展卖点,加大营销力度,是提高太原市会展业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太原市会展业品牌化发展应着力于:以太原市优势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其核心产品和延伸产品为主题的会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会展业发展投资力度;政府牵头,对外推广太原市会展品牌;改变观念,使得招商工作齐头并进。
(三)校企合作,储备人才
太原市会展业的品牌化发展,离不开会展专业人才的支撑。在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方面,可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把国内、国外的专业会展人才请进来帮助业界提高会展专业水平,把好的员工送到会展业发达的国家深造,逐渐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会展从业队伍。与此同时,太原市举办会展应与山西省开办会展专业或开设会展方向课程的高校如晋中学院、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市旅游职业学院等进行产、学互送,利用高校委培会展策划与管理人才,并为这些高校会展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形成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良性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惠姣.中小城市会展品牌化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作为一线会展城市,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区域生产和销售的核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优势,或者说是商家必争之地,比如北京;其次,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际信息辐射力,换言之是具有全球信息效应的城市,比如上海;再次,就是具有非常活跃的经济因子,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比如广州、深圳;最后,是具有特殊区域意义的城市,比如西部大开发中的程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沈阳等城市。
除去几个典型的一线城市,大部分省会城市都算会展二线城市,笔者所处的城市也算是二线会展城市。从事会展工作多年以来,总结一些会展的营销经验,与同行共勉。
一、 选题:
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展会,其主题一定要与所在城市的行业基础相配套。通过展会促进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行业的雄厚基础则是该主题展会的强大后盾。很难想像在一个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举办重工业展览会,即使办成了,其规模、生命力等方面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延续性;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争相成为区域会展中心城市,随之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哪个会题比较时髦、或者有成功的先例就上马立项。比如,大连服装节策划的很成功,现在全国各地每年有数十个服装节,导致的结果是除了大连服装节外没有品牌展会,很多地方的服装节办了一年就没了,办不下去了!很难形成象大连服装节那样的品牌展会。
所以说立项是个重要的环节,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配套、这个行业发展状况,还要考虑同类展会举办情况、目标参展单位的意向如何、是否有差异性的营销手段等。可以说,一个好的选题是展会成功的绝对基础,甚至选好会题就等于展会成功了一半。
二、 组织机构的搭建: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展会的举办非常需要有个权威的组织架构,这不仅仅体现在招展上,对于行政审批、宣传、寻求合作等方面尤其重要。
笔者在组织江苏酒展的时候,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搭建了比较合理的组织机构。特别邀请了带国字头的“中国酒类商业协会”为指导单位,省市两级政府为支持单位,主办单位则是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这样,展会批文很容易拿到手,办理工商审批的时候更是非常的容易,尤其在召开新闻会和后期的宣传上,很多媒体了解到有省市政府的参与,报道非常及时,也非常的详尽,大大促进了宣传工作。对于参展商来说,这个展会是很权威的,甚至在开幕式上可以和省长一起合影,共同参观自己的展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好 的宣传机会,所以招展工作也顺利了不少。
但是有一点,就是不能胡乱搭建组织机构,因为一旦主办单位主要领导不能到会,或者领导的重量级不够,不仅媒体会有负面的报道,参展商会非常的失望,对展会的延续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起纠纷。
记得年初的时候去上海参加一个行业论坛,在邀请函里面清晰的写着某某部级领导亲自到会并发表演讲。我感到这是一个机会,就赶去参会,可是令人意外的是主持人只是宣读了该部级干部发来的贺电,而且另几位行业专家也没有到会,只是给每个参会者发了一份据说是这些缺席专家最新的研究论文资料,这让参会的人员非常生气。也许这样的会议就没打算继续办,即使明年还有我也不会再去了。
所以现在会展行业总在提倡诚信办展的确是应该的,不能因为几个不规范的会议使整个行业蒙上阴影,毕竟会展这个行业方兴未艾,是为数不多的朝阳行业之一。
三、 卖点策划:
每个展会的成功都离不开卖点的策划与执行,尤其二线会展城市的展会。
现代会展已经不再是80年代只要立个项,拿个批文就坐等收钱的时期了,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竞争的加剧,有了竞争就需要组织者有差异化的营销思路,开发足以吸引参展商眼球的卖点。
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展会上大都同期举办一个同主题的会议,邀请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现场演讲,吸引参展商参展并免费参会。当第一个使用这种方式组展的人是非常聪明的,可是后来跟进的却显得盲目。
比如汽车工业展,非要在同期搞个汽车工业论坛,试想有这必要么,会有多少参展商会去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论坛?会有多少专业观众去听跟他们毫无疑义的论坛?毕竟车展是一个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展会,它的专业观众就是广大老百姓,他们没有必要参加什么论坛,他们不会关注这个行业发展的如何,只是关注车价降了没有、哪种车性能好价格便宜,总不能组织一大堆参展商去参加论坛吧,那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抛开专业观众而制造的噱头是没有用的。
但是有一些展会配套性的搞一些论坛还是比较不错的,比如特许加盟展览会,很多创业者需要有个接收专家指导的机会,参展商也乐于利用这个机会传达一下自己的产品、理念以及优惠政策,这种对双方都有好处的论坛才适合举办。
所以说卖点的开发是根据不同性质的展会而制订的,不能搞一刀切。通过对展会主客双方详尽的分析制订营销思路。
1、 客观分析展会的目标参展单位是哪些,他们参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达到自己参会的目的。
2、 有效分析展会专业观众是哪些人或哪些群体,他们想通过展会得到什么,是得到行业信息还是直接寻求合作,他们有什么群体性特点,善于接受哪些方面的信息或者建议。
3、 自己的所掌握的资源有哪些优点,有哪些局限,如何弥补,如何取长补短。
4、 合理分析行业特色,行业发展阶段以及所暴露出来的长处和不足。
5、 客观分析全国同类展会举办的成绩与不足,了解成功点和失败点,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
6、 展会所在城市的环境弊端有哪些,如何规避。
经过这些分析后再制订展会的卖点,争取弥补以往展会的不足,制造出差异化的卖点策划,这样展会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大,才比较容易形成品牌展会。
四、 整合宣传:
展览会的宣传工作很重要,对于二线会展城市来说,组织一个展会更是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当城市信息辐射力不够的情况下,主动的宣传则尤为重要。
由于全国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期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展会肯定有很多,如何能让自己的展会吸引更多参展商的眼球、如何让自己的展会与众不同,除了差异化的营销策划以外就是整合宣传了。
为什么说是整合宣传呢,其实以往展会的宣传方式非常单一,就是寄发邀请函,在报刊上刊登一定数量的广告,根本谈不上整合,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展会组织者开始注重宣传策略的整合,配合各种宣传手段,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特点如下:
1、 加强传统宣传渠道,比如报纸、杂志广告的投放,还有各种新闻软文的大量发表;电视广告短片的制作;邀请函的大量寄发。
2、 开发户外立体式宣传渠道,包括户外看牌、道旗等媒介的广告宣传;公交车身广告等,这样广告到达率大大上升。
3、 网络宣传。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展会组织者也开始重视网络宣传,笔者参与的江苏空调展就专门设计了自己的展会网站,并大量与专业网站或者门户网站链接,并通过电子邮件寄发邀请函,既方便又快捷,省时省力。尤其很多专业网站需要这些信息,所以更促成了会展宣传与网络的密切合作。
4、 展会宣传。主要是在自己展会开幕前到其他同类展会上直接与参展商沟通,笔者参与组织南京国际汽车展的时候,曾与其他同事一起参观了西博会汽车展、苏州汽车展等同类展会,并现场与参展商沟通,邀请其参加南京车展。
5、 合作宣传模式。与相关媒体联合宣传,笔者在组织江苏酒展的时候,与北京的《名牌时报》联合开辟了新的互相宣传模式,即由组委会提供资料以及客户资源,该报刊刊出《糖酒特刊》,专门报道展会进展情况,成为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宣传模式。
当然,展会的宣传方式非常多,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是要根据自身展会的特点制订宣传策略,否则浪费资源是很不值得的。
五、 服务:
很多展会就是这样,一旦开展了,反正参展商也交了参展费,服务方面就差了不少。其实不然,作为成功的品牌展会,服务方面尤其重要,比如与展馆的沟通方面,很多时候需要主办机构直接沟通的,一旦主办者的服务不到位,参展商与展馆之间又经常信息不对称,这样问题就多了,而且非常容易产生纠纷,这对展会的声誉有很大的影响,尽管组织者不可能让每一家参展单位都满意而归,但至少基本的服务要做到位。
现在很多展览会都是独立的展览公司,展会的举办必须租用专业展览馆,所以在服务上就分成了两块,即组织者和展馆。事情就是这样,三方的事情很难做到完美的沟通,所以要求组织者更要看重展会的服务工作,让参展单位有个良好的心情、良好的参展环境来实现参展目标,这对展会的延续性非常重要。尤其会展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
六、 后续跟进服务:
按正常来说后续服务也应该算服务,应该放在上一条里阐述,但是我认为会展的后续服务工作很重要,必须要独立出来才能体现出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前文里笔者经常提到一个词,就是“品牌展会”,现在我们国家会展行业非常缺少品牌展会,真正称得上是品牌展会就那么几个,“广交会”、“哈洽会”、“高交会”等,为了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我们必须培养一批品牌展会,这样才会缩短与日本、德国等会展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创立品牌展会所必须的一个环节就是后续服务工作。
笔者曾参与组织江苏酒展,在展会结束后,我负责把所有收集到的专业观众资料、论坛资料、参展商资料等收集到一起,刻录成光盘,寄给参展单位,或者把文字资料通过电邮、传真等方式也发给参展单位,这样,或许在参展时候有所遗漏,但可以通过我们的工作加以弥补,使参展单位非常满意。这项工作也许比较烦琐,但是对于下一届展会的帮助将是无形的。
现在很多展会根本不注重后续服务,笔者认为,成功的展会不仅仅是参展商多、专业观众数量大,还要有良好的服务系统,尤其是经常被忽略的后续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