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服务体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以文化规划为引领,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建立十大惠民体系持续推进社会和谐的决定》等文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作高效的市、县(区)、乡镇(社区)、村户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满足群众就近便捷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
(二)以设施建设为突破,搭建群众文化活动良好载体
建设丰富多样、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是群众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新余市在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项目资金的同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元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维修、改造了一批功能完善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形成了以市直城区为龙头,以县(市、区)为示范,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新余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县级文化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个,30个社区都设立了文化活动室。一系列大手笔、大投入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好的条件。
(三)以精神创作为龙头,带动全市群众艺术的健康发展
立足新余实际,不断开拓创新,打造有新余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创作了一系列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少儿艺术文化精品。在江西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节中,新余市夺得了全省总成绩第一,获得了五个一等奖。《快乐奶仔》《小胖胖》《俏皮奶奶》等五个少儿舞蹈荣获中国舞蹈协会“小荷风采”金奖。分宜中心幼儿园幼儿舞蹈《快乐奶仔》荣获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快乐奶仔》也是江西省唯一入围群星奖的舞蹈节目。此外,新余市少儿小品《神奇的小夹袄》荣获全国中小学生文艺比赛一等奖。少儿舞蹈《我最棒》获得第十六届群星奖。目前新余少儿艺术已成为宣传新余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新余市创作的小品《唢呐声声》经过多轮筛选评审,被文化部选调参加北京“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暨第十五届“群星奖”展演。这是新余市复市以来,小戏小品第一次被文化部选调进京演出。新余市创作的小品《假审》荣获第十一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新余市摄影作品《技术能手》《望新年》分别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影展金奖、影像亚洲第七届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胡知敏老师在文化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开展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创作奖”
(四)以大型文化活动为重头戏,推动全市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
一是大力组织举办群众性歌咏比赛。组织工厂、学校、部队、机关等单位工作人员,通过这种共讴歌、齐欢唱的方式,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二是精心组织全市社区健身舞大赛。各社区以秧歌、太极、健身舞等不同形式展现了新余市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风貌。全市30多个社区都建立了腰鼓队或文艺表演团队,呈现出“天天有活动、月月有重点、年年有”的大好格局。三是积极开展形式各样的广场群众活动。新余市每年举行30多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晚会节目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寓教于乐,品味高雅,迎合了不同阶层不同市民的口味,向广大群众展示了民间文化、企业文化及各节假日的文化内涵,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市民整体素质,为新余市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了保障。
二、新余市群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新余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级部门逐年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与市、县文化事业经费相对投入不足日益明显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逐年加大文化项目建设扶持力度,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但市、县两级财政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是项目匹配资金难以到位。二是已建的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活动中心及文化中心户等无运行经费保障,开展文化活动必需的水、电设施运行,书籍、报刊购置等费用开支无途解决。三是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文艺创作经费等专项经费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事业发展需求。
(二)群众自发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和政府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要
目前,县、区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在不断丰富,有舞狮、吹打、腰鼓等,并且日趋活跃。市文化系统组织的送文艺下乡虽然搞得很有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但毕竟次数有限;乡镇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也非常有限,有教育意义的娱乐性活动很少,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与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不相适应
市、县群艺馆、文化馆等文化单位的现有专业人员年龄大都学历偏低且都在40岁以上,不少人员已经超过50岁,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是“一个人,一块牌子,一枚章子”的“三合一站”,而且大多是兼职。农村现有的文化骨干年龄普遍偏大,一些民间文化艺人已是风烛残年,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人才捉襟见肘。
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推动新余市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努力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用健康文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群众文化阵地,是新时期推动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消除不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
随着我国阔步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什么样的精神产品来满足这一需求,是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关注和研究好的首要问题。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一是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领导,把开展文化活动作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改进和创新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作为基层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二是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与主旋律。开放的新余,给人们带来的是不断变化的世界,同时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我们应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通过举办群众艺术节、群众书画联展、革命歌曲大家唱等促人奋进、激人向上的文化活动,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效果。三是要对打着开展文化活动的幌子却从事封建迷信活动或非法活动的组织,给予坚决的打击,摒弃低级庸俗的不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使农村群众文化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
(二)大力继承传统的优秀民俗文化,着力培育本土艺术文化
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民间艺术、传说故事、伦理道德等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文化,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着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关系和谐融洽。要以全新的视角,着力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本土艺术,提高群众文化的质量与品位,使更多的书香之家、民间绘画之家、音乐之家、舞蹈之家以及戏剧、曲艺之家有如万紫千红的春花遍地开放,使传统的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光大。
(三)不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智力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主要由各级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业余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组成。文化工作者要大力转变职业理念,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组成,加强文化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免费开放这一契机,加大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大力发挥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认识到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有计划地吸纳、引导和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充实和更新基层文化队伍,改善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农村文化骨干、业余文化队伍的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和传承民间文化中的作用。要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积极性,激发创作活力,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给人以鼓舞和启迪,审美层次较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文艺精品,为繁荣群众文化作贡献。
(四)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财政资金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全市财政支出中文化事业经费支出要逐年提高,确保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文化人才培养、文化精品奖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建设、以及面向公众的文化服务采购。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开放教育,服务文化,培育
开放教育服务文化是我们电大人在开放教育事业中,通过创业、开拓和发展,由师生员工创造、传承、积累和共享的服务理念、行业精神、服务方式、制度规范、行为准则与组织架构等的总和。建设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服务文化,是远程开放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开放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的迫切需要。开放教育服务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文明教育与物质文明教育相结合,系统服务文化与校内服务文化相结合。一方面赋予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底蕴,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引导系统共同创建协作共赢的服务文化。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创建开放教育服务文化,需要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其中优化网络服务环境,有利于打造开放教育服务文化特色;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基层电大系统共同创建协作共赢的服务文化,增强系统竞争的软实力;服务地方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一、优化网络服务环境,突出开放教育特色
服务文化建设离不开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是教育服务。从远程开放大学的角度看,首先要以网络环境为基本载体,发挥网络环境的作用,构建网上服务文化平台和服务文化氛围。充分体现开放教育“网络环境育人”的特色。例如,湖州电大利用网上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上网,做到“以网带学”; 数字图书馆建设;教师在网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的课程一个栏目下的学习材料就有百篇之多;还有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教材以外的学习内容,列出了多个相关知识的网站名称,方便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会学”;还积极探索网上实践训练小论文,尝试通过形式多样的网上模拟实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引导系统共同创建,形成协作共赢服务文化
电大系统的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念为核心,以学员和社会满意为目标,以形成系统上下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引导系统共同创建,形成协作共赢服务文化,需要始终坚持以不断提高全电大系统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平为目标,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任到条、组织到块”的文化建设原则。在工作中体现先进的服务理念、真挚的服务精神和高超的服务艺术。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惠及全社会的电大服务文化体系。
例如,湖州广播电视大学把电大系统的服务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文化建设的创建活动健康发展。他们围绕各阶段电大的中心工作,密切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使文化建设的创建活动,工作有目标性、目标有阶段性、措施有操作性,增强了创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为落实创建规划,实现创建目标。比如,围绕创建开放大学的热点主题,组织下属分院开展征文和评优活动,并在征文活动过程中加强指导服务,为基层电大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平台。又如,县级电大基本的教学、管理和技术队伍不够完善,因此在教学辅导等学习支持服务上需要市级电大的大力支持。湖州电大为县级电大提供师资库信息,并主动帮他们做好教师联络服务工作。为了调动开放教育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展示电大的系统凝聚力,电大积极组织和参加了各类文艺活动。与德清电大、长兴电大举行教工篮球比赛。各个班级则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开展促进同学间互相交流的联谊活动等。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了和谐发展的电大系统协作氛围。
三、服务地方经济,实现有为有位
电大作为成人教育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服务社会这一重大功能和责职。电大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是个重大课题。电大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市委(县委)市政府(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大力培养技术型、复合型、知识型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实现有为有位,争取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例如,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为进一步加强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农民大学生各项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农村实用人才,分院通过讲座、送教下乡、送书下乡等形式,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思维创新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如今年的4月,聘请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副处长张明方教授为300多名农民大学生作了题为《科学技术与现代农业》的专题讲座;分院党员在近几年中,多次下乡在法律咨询、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渠道联络等方面进行了帮扶;在学校图书馆的配合下,在菱湖成校、埭溪成校建立首批“农民大学生图书室”试点,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服务。特别是针对不少学员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具体情况,多年坚持带电脑、带光盘、带资料下乡,将面授课堂设在乡镇小论文,设在村组,设在企业,集中时间、集中资源、集中精力实施现场教学,为学员提供最体贴、最周到的教学支持服务。
四、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培养合格的应用人才
电大开放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比如,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利用学校提供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能够以协作学习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得到及时帮助与解答。
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保证能够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各学科的学习任务,才能够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事实上,在现代化知识经济社会里,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电大学生如何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电大班主任是学员自主学习的最好启蒙老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50%以上的电大专科学生是外来务工或者农民大学生,学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他们的学习计划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选课以及面授辅导的具体组织工作、学员和学校间的沟通等方面都需要电大班主任指导。电大班主任肩负着建构开放教育模式下师生之间以及学员和学校之间融洽、和谐、关怀、合作的学习关系。电大班主任成为开放教育师生教学关系的重要纽带。他们的工作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大管理的服务质量。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的关键。
总之,培育丰富的电大服务文化,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赋予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底蕴,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摘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郑宁国.丰富开放教育服务文化提升电大竞争软实力.中央电大时讯.2010.10.11
[2]中央电大.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N] . 中央电大时讯,2009. 03.20
[3]张瑞强,杨建立,贾金才,等.团队精神培育与学校文化建设[J ] 文教资料.2009.05
关键词: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以人为本
一、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民生,是人民的生计。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文化民生建设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获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民生建设的文化目标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型民生文化,提升民众在文化层面的福利状况。文化民生作为公民的“文化生存”条件,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以满足社会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共同生产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办的、非赢利性的、传播先进文化、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具有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功能。
二、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任务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已得到较高满足,对精神财富的需求相应上升。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产生了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唱歌跳舞,不再简单地要求建设一两座文化活动中心,而对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利益的社会福利事业。在政府主导下, 积累社会各界力量,建设能够服务全体公民的文化服务系统,能够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促进民生的极大改善和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要求改善文化民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关注民生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共识。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中,关注民生的聚焦点不能忽视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民生理念为主导, 重在解决群众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它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探索民生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与新载体,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三、加强公共文化体系,改善文化民生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公民权利意识迅速觉醒, 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精心设计, 适时出台各项政策法规,使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在量上和质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加紧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法律体系。依法保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扶持优秀作品和重大文化项目,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尽快出台文化投入和扶持、社会捐助和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使各类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入规范运行的良性轨道。
2.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
面向所有社会群体、面向基层, 以农户、居民为对象, 建设城乡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大中城市要高标准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县要建文化馆、图书馆或综合性文化中心,乡镇要建文化站, 村里要建文化活动室,保证一定人口数量的群众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 室)、电影院和文化广场。确保公共文化单位正常运转, 重点保障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3.加强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建设
要在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等方面, 保证人民群众能定期看戏、看电影, 定期参与文化活动等,要把“送文化”、“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在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应的基础上,以实施“精品工程”为入手,建立健全文艺精品规划、选题、创作、演出、宣传、申报和表彰等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要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创作灵感,发掘他们的创作潜力,多出产品、多出精品,促进创作繁荣。
4.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为此, 要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充实文艺骨干队伍,鼓励文艺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服务,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 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和文化义工队伍。提高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坚持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充分挖掘农村的草根人才, 通过他们来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 向群众输送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的积极作用, 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连生:要更加重视文化民生建设.世纪行,2008,2.
>>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路径 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转变 构建现代化税收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研究 关于欠发达地区基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关于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的图书馆工作思索 杭州市下城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启示 提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能力研究 着眼长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新的服务体系 智慧图书馆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 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 探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11-22.
参考文献:
[1]单文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均等”现象剖析[J].剧作家,2015(01).
[2]景小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路径探析[J].艺术评论,2014(03).
>> 大学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定位和发展分析 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少儿服务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位置 浅谈如何提高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浅谈如何发挥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公众文化需求论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阈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大学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再定位 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创新与发展 如何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江逐浪.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中的几个内在问题[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5):11-14.
[7]赵笛.大学图书馆能否向公众开放[N].青岛日报,2007
-08-31:2.
[8][9]石银, 关俊华. 刍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文化研究,2009,(27):224-225.
[10]闫真.大学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系统思考[J].晋图学刊,2007,(6):53-55.
[11]Peltz, Richard J.Pieces of Pico: Saving Intellectual Freedom in the Public School Library[J].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Law Journal,2005: 103.
[12][15]王彩云.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6-29.
[13]榻. 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0,(17):726.
[14]陈凤琴,潘梅. 信息视野下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分析[J]. 现代情报,2007,(11):95-97.
[16]王瑞英.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J]. 图书与情报,2009,(5).
[关键词]信息服务;个性化;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11 ― 02
个性化信息服务在图书馆实施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和问题,它们影响着个性化信息服务功能的发挥。本文首先分析个性化信息服务应解决和关注的几个问题,然后就图书馆目前怎样实施个性化信息服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几个问题
(一)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建设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前提。一个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无论其技术多么先进,功能多么强大,离开了充分的信息资源作保障,都不会吸引用户,不会获得成功。从个性化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创建以用户为主导的信息资源环境,用户需要的信息能够充分有效地得到保证。
图书馆要本着针对性、完备性及准确性的原则来建设和组织信息资源。在引进资源数据库、电子出版物时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和筛选机制,确保它们是高质量的,切合实际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挖掘将是数字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在充分分析本馆用户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建设本馆的虚拟馆藏,科学地组织资源导航系统。在组织“资源链接”时应密切关注所链接的资源的运行状况,保持其准确性,防止因网站更新而出现“死链接”现象。对于有较大价值的信息资源,应象馆藏文献资源一样考虑将其永久存贮,将其下载到本地存贮设备,供用户反复利用。
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往往需要将信息资源分类整合成各类模板。这些模板的生成要依据用户细分的原则及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组织,从而保证其科学性。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时还应积极引导用户参与资源建设,保持与用户的交流,接受用户的推荐和信息反馈,允许用户将自身需要的、不在模板中的信息资源添加到个人资源或链接中。
(二)用户隐私问题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大量的个人数据被各类计算机信息系统收集和存储,并由网络传输和调阅,对公民隐私和个人数据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用户隐私问题日益突出。隐私问题可以说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瓶颈之一,它是个性化信息服务成功的关键。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必须建立有效的用户隐私保护机制,使用户的隐私权不被恶意侵犯;另一方面,要尽量让用户消除顾虑,积极主动地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使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良性发展。
数字图书馆应认真对待用户的隐私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隐私保护机制。目前,世界各国有关隐私保护的立法还很欠缺或不完善。借鉴网上通常的作法,保护用户隐私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制订完善的用户隐私政策,要清楚透明地向用户表明收集了何种个人信息,作何用途,是否会传递给第三方等;用户需要预先知道这些信息并拥有自主选择权;确保数据安全,避免用户信息的丢失、误用、修改及被恶意盗用。(2)采用隐私保护技术,如采用用户身份认证,授权登录;采用公开密钥技术对个人数据、定制数据进行加密存储。(3)利用隐私保护工具。如某些工具可使用户对定制数据公开程度进行限制。(4)开展隐私保护教育。采用在线教育形式传授必要的隐私保护常识,帮助用户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教育用户维护社会公德,不要非法侵犯他人隐私。
隐私问题的解决,还要依赖于良好的用户信誉的形成,数字图书馆要努力提高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质量,处处为用户着想,让用户体会到个性化信息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切身的方便和实惠,从而建立起如医生与病人之间密切的信任关系,抵消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用户提供个人信息的顾虑。
(三)著作权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依托因特网,提供内容丰富的、有序的数字化信息的机构,个性化信息服务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来提供信息资源,作为其服务基础的数字化资源绝大多数是拥有著作权的网上作品和数字化馆藏。因此,著作权问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数字图书馆一方面要尽量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或非法滥用,另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地寻求对各类作品的“合理使用”,促进信息资源的传播与交流,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贡献。
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问题涉及到网上作品著作权保护、馆藏文献数字化、合理使用、数据库的著作权保护等多个方面,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著作权问题是数字图书馆著作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信息组织编辑和资料下载的过程中。
个性化信息服务中,信息服务的提供大多是对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之上的高度定制,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将有关文献资料汇编供用户使用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重要方式。虽然对原始文献进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的加工属于数字图书馆的创造性成果,拥有自主的著作权,但以专题形式将数字化信息资料重新编辑出版,直接涉及到原作品著作中的演绎权,只有作者本人才享有编辑权,数字图书馆对拥有著作权的作品进行汇编必须得到作者及相关出版单位的同意。
个性化信息服务允许用户对所需资料进行下载用来构筑个人文献,这也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虽然通过购买拥有了相应资料的使用权,但应保证著作权人的利益不被第三方滥用。资料下载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可采用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利用“浅复制”技术,复制时并不提供实体的资料,而只是建立一个相应的链接的指针;二是只提供部分下载功能,如针对受保护的文献设定只能从网上下载其摘要或部分文章内容;三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加以控制,如模仿软件推销商,允许用户通过专门软件下载图文,但过了某一时限或超过限定的使用次数,则下载的文本就无法阅读。
(四)服务评价
虽然个性化信息服务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越的个性化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为用户积极的生活,学习、科学研究成果作出贡献,但它的实际效用如何,是否能满足用户提高信息查准、查全的要求,能为用户带来极大的帮助与便利,而不是麻烦,用户是否愿意选择个性化信息服务,还有赖于对所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进行用户服务的综合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
一般地,个性化信息服务评价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易用性。它是用户选择接受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重要前提。
2.信息资源。拥有充分的高质量的数据库资源是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前提,因此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的质量应该是服务评价的核心。
3.系统功能。用于检索信息的系统检索工具的查全率、查准率、
时间性是否能满足用户的要求等等。
4.系统安全性。用户私人空间会不会被他人登录、修改,用户个人隐私会不会被泄密或被恶意利用。
5.针对性。信息的提供是否确切反映用户需求。
6.便捷性。能否有效地节省用户上网的时间,能否满足用户的
需求,用户能否获取包括浏览、下载、原文获取等的一体化服务。
二、数字图书馆实施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对策
虽然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效益,但同时它也是一项极其复杂而麻烦的工作。目前,个性化信息服务在图书馆领域还处于初步的探索和发展阶段。要成功地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必须从改善用户关系、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技术开发、完善基础信息服务等多方面作出努力。
(一)以用户为中心构建服务,改善用户关系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优点并不表明所有的用户都会自觉采取个性
化行为,出于安全、个人隐私及过程烦琐等方面的考虑,用户有时往往拒绝个性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能否获取用户的信任,用户能消除顾虑自觉地接受个性化信息服务采取个性化行为。要培养图书馆员与用户良好的关系,逐渐将过去的“参考关系”转变为有如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真诚互信的“伙伴关系”。
“以用户为中心”要求图书馆将信息服务的重心切实转移到用户的需求上来。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图书馆各项服务功能与设施,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和安排;二是要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按用户或用户群的特点来组织信息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在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时要确保这种服务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切实从用户的实际的需求出发,用户能从中获取较大的便利,而不是麻烦。同时,要尊重用户。一方面要确保其数据的安全以及个人隐私不被滥用,另一方面,要尊重用户的选择,如果要自动跟踪用户的需求以建立动态需求模型,一定要征得用户的同意,不要擅自进行。
(二)改善基础信息服务,注重信息集成与互操作
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环境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必要前提,一方面,用户只有在基本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去考虑自己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开展有赖于完善的基础信息服务提供支撑,如网络资源导航、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等。因此,图书馆要不断完善网络基础信息服务,并对各种服务方式进行整合和集成,逐步建立起包括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上用户教育等完备的服务体系。信息集成服务就是要将大量的分散的资源按一定的主题、一定的任务进行智能化的聚集,并通过统一的检索服务,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组合效果的一种服务。由于目前各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操作界面不统一,给用户的信息检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提供。信息资源互操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用以访问不同数据库资源的统一界面,因此加强信息集成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互操作能力应该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心。
(三)选准切入点,逐步拓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由于技术、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图书馆不可能大规模地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各图书馆应视自身资源、服务目标、用户需求、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条件,找准切入点。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拓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方式,探索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途径。实施个性化信息服务首先应限在内网进行。个性化信息服务为每个用户建立用模型,提供特定服务,是一项很耗费时间与精力的工作,在实施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初期只能局限在本馆内部合法用户内进行。出于知识产权、用户隐私和系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要针对所有因特网用户开放也不太现实。
个性化信息服务从服务形式上看,也有多个层次可供选择。一是选定特定用户、主题或任务;二是选择若干重大主题或重要用户,从信息做起,定向、推送文献与网络信息资源。〔责任编辑:谭 蕊〕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读者服务;一体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赖以贮存的载体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人类知识信息的保存和服务主体,现代图书馆的资源形态正日益多元化,图书馆的馆藏已由传统的以印刷型为主要载体发展到由印刷型、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共同构成的多元化文献资源体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图书馆旧的书刊泾渭分明的分离式服务方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读者需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管理方式必须变革。
1传统文献服务模式分析
印刷型文献资源是我国图书馆传统馆藏的主体,图书和期刊是传统图书馆两种最主要的馆藏资源。因此,图书馆一般按文献的载体类型、文种、服务对象来区别和组织馆藏文献,图书和期刊、纸制与电子资源分离布局。这种传统服务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藏轻用“,注重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与保存,而轻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难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传统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管理是以载体类型为主体进行馆藏布局的。由于图书、期刊在业务流程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从方便管理的角度,传统服务理所当然地将图书和期刊分为了两大部分,实行各自独立的管理体制。这种功能布局不能集中地反映学科专业知识的整体性,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各类载体文献被分散在图书馆不同的楼层、区域,破坏了知识的完整性;即使是同类文献,也彼此割裂,形成了中文与外文文献分离,现刊与过刊分离的服务体系。当电子资源出现以后,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上又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分开管理。这种将图书与期刊、现刊与过刊、印刷型与电子资源等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分散布局于各个分割空间的服务模式,使得图书馆内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信息孤岛,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困惑。例如:当读者查某一个概念时,需要使用工具书;需要了解某一基本知识时,需要查阅相关教材;需要了解某项研究的最新进展时,需要翻阅最新的学术期刊;当需要的文献没有印刷型馆藏时就需要查阅电子资源,等等。这样,读者就必须以中断连贯思考为代价,不停地来往于自己不熟悉的图书馆各个区域之间,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体系在管理上比较便利,责任明晰,但是不符合读者的思维规律,人为地把知识体系割裂、分散开来,不利于读者获取不同载体和跨专业学科的知识,读者难以持续、连贯地思考和阅读。
第二,在读者服务部门设置上,图书馆通常以传统的外借、阅览、咨询、检索自成一体的服务结构为主。,有些图书馆还把书刊外借、阅览等服务按读者类型、文献类型、学科种类和语言种类等标准划分成多个小服务部门,将文献的阅览、咨询、外借服务完全分离,书目查询、电子阅览、报刊服务、图书借还、室内阅览、文献复制等服务功能相互割裂,藏、借、阅、咨四大服务功能彼此分隔。由于工作岗位的限制,工作人员一般只对自己分管区域的某一类载体形式的馆藏比较熟悉,对其它区域、其它类型的文献则很少了解,更不要说能把握相应学科的整体馆藏情况、为读者提供针对性强的高水平服务了。因此,长期以来管理工作一般只能停留在日常性的借阅操作和事务性工作上,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们难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无法开展专业领域的高层次服务,造成服务管理与文献开发利用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开展学科层次的定向服务。
2基于知识管理的读者服务思想
文献所记载的知识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就期刊而言,各学科专业文献在期刊上的载文率既相对集中又高度分散,呈现出分布有序的规律。其中,相当数量的专业论文相对集中刊载在少数专业期刊中,形成核心区.其余数量的论文高度分散在大量非专业期刊中。事实上,各学科专业文献除了在期刊中以论文形式发表外,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总是以多种文献形式传播的。
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已由重藏轻用转向以人为本,藏以致用为中心。以满足读者多方而、多层次的需求为出发点,各类图书馆都在资源建设、馆藏布局、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但是,传统图书馆以文献类型为单元所构建的文献服务体系与广大读者利用文献的知识学习和研究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人们有了问题需要某方面参考资料时,总是以所需信息的学科主题为主线,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文献中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别人不同观点、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充分比较和研究,提取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打破图书馆传统业务流程与文献布局和服务体系的束缚,营造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图书馆资源布局及服务体系,以文献间知识关联为主线,构建按文献的知识属性组织馆藏文献及服务功能的管理体系。使得同一知识领域的书、刊一体化,印刷型与电子资源一体化,形成适应读者思维认识规律的知识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文献资源一体化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高校的读者,无论足研究人员、教师,还是各类学生,都是围绕特定学科展开学术研究、完成学习任务的,读者查阅文献信息时,其所要的信息内容总是围绕一定的学科领域展开。因此,义献一体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是:
3.1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为核心,构建多类型文献融为一体的学科知识服务体系
在馆藏布局上,打破网书与期刊、纸质与电子、藏书区与借阅区、读者区与工作区相分离的界限,在一个开放通透的大空间范围内,根据室内面积容量,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将与一定学科领域相关的古今与中外、图书与期刊、纸质与数字等各类相同专业文献集中排列,并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查询、电子阅览设备和网络通讯环境,使读者可以便利使用各种资源,形成一个不同载体形式和不同文种文献集成的综合知识库。在一个借阅区内,既有该领域古今中外的图书,又有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工具书等各类文献;既是书库,所有该领域馆藏集中在一起,又是全开放的阅览室,读者可以自由流畅地交互使用各类文献阅读学习;既有纸质资源,又有电子资源;既有当前最新的文献,又有其他年代的本学科系统性馆藏;既可阅览,也可外借,极大地方便读者,从而为读者营造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研究环境,实现“以减为主”向“藏用结合、重在利用”的转变。
3.2以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为目标,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
文献服务一一体化的基本思想是,打破传统服务模式中戡、借、阅、咨等读者服务功能各自为政、按业务部门和文献类别划分读者、分段服务的桎梏,以方便读者利用为中心,通过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的开放化服务,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问、最少的精力、最少的环节,获得最大量的文献资源信息。
在服务功能上,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应该取消传统的期刊部、流通部、阅览部、咨询部等机构建制,以知识学科体系为单位,构建全新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既可以提供传统纸本书刊的借阅、复制等服务,又可以提供光盘查阅刻录、数据库访问浏览、网上资源查询下载、FAQ及虚拟参考咨询等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成集浏览、咨询、检索、借阅、复制、下载等服务于一体的全新模式。读者在同一区域内就可以通过“无缝链接的信息服务”,按照自己认识思维的习惯流畅地阅览、相互参照、取长补短,使图书馆信息资源集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体系旱现在读者面前.实现“藏、借、阅、咨一体化”一站式开放服务。
3.3以图书馆员学科知识为支撑。深化学科专业化服务
高校读者需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文献信息需求的专业要求特别强烈。传统馆藏布局下,无论是在书库还是阅览室,收藏的义献都同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而每位图书馆员的知识总足特定的专业,他们对所管理的众多学科很难做到深入了解,对一些专业文献信息的了解和利用能力甚至还不如有关读者熟练,只能停留在保持架位整齐有序和一般的借还服务层面,无力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
在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组织馆藏的前提下,图书馆的一个楼层或区域内,同一个学科或学科性质相近的若干学科的各类文献集中在一起,图书馆可以安排具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负责馆藏的服务工作,这些图书馆员十分熟悉所管理文献的知识内容与读者的专业需要,因此,他们对读者的需求心理、文献的适用性和该领域的各类馆藏文献了如指掌,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大大提高服务的学科化、专业化能力,只要读者提出要求,他们就知道该为读者推荐什么文献、馆藏有没有、从哪找到、如何使用,等等,使图书馆员真正成为读者利用文献的得力助手和情报分析专家。
4基于知识管理的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的特点
4.1有利于系统把握和优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和建设方向
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中,各馆均制定了馆藏发展战略,就馆藏总量与年度发展目标、各类文献的比例、馆藏特色、品种与复本关系等提出建议原则。然而,已有的这些规划内容,依然侧重从优化义献结构体系的角度讨论问题.一舣会从中文与外文、图书馆与期刊、纸质与电子文献之间的火系考虑制定发展目标,却较少或难以围绕学校义献信息需求的学科文献结构来进行科学设计,也无法以学科为单位系统评价馆藏质量和服务保障能力。
在以文献知识的学科体系为核心建的多类型文献融为一体的全新服务体系中,相同学科专业的各类文献集中在一起,依靠完整、准确且整合了各类资源的资源导航和目录系统,我们就完全可以从直观评价到目录控制准确分析和掌握某一学科相关文献资源的数量、品种、结构、读者的需求与利用强度.从而对文献的学科保障水平作出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经费安排、采访计划中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优化,避免肓目采购,减少遗漏重复,使每个学科专业的文献体系更加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真正体现了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高校图书馆办馆宗旨。
4.2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类文献的互补性,有效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在高校,客观上存在着专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不同学科的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学术研究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程度也有不同差别。因此,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中,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建设目标:在学科建设启动阶段,通常选择那些最急需的、专业信息含量大、内容新颖实用、容易获得的文献,如与学科相关的核心专业期刊、课程建设所必要的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等;同时,新专业文献资源建设也以新版文献、国内文献为主。对于普及和学习方面的文献,则一般以纸质文献建设为主,特别是适合大学生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素质教育需要,利用频率高的中文图书文献都给予充分保证;而对于学术性强,适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专业性文献,则主要通过数字资源建设,尤其是期刊文献建设来满足。对于馆藏薄弱的领域和学校新增的学科领域,一般通过数字资源建设来填补空白,以快速补充和积累;对于受制于经费压力难以形成规模的纸质外文文献则主要通过引进外文数据库加以解决。
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一体化服务模式,十分有利于发挥各类资源对同一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需求的优势互补作用,形成各类资源有机配合的学科文献保障系统,不以某类文献多寡论成败,而是着眼于不同类型文献在读者需求中综合作用的发挥。这样的服务体系就像现代商业中的大超市一样,在一个区域内,把相同学科文献集于一体。面对这样系统、多样化的丰富学科文献,读者在使用自己以往熟悉的文献时,会同时注意到那些平常不关注、不习惯使用或根本不了解的文献,从而激发他们对这些文献的潜在需求,带动这些文献的有效利用.养成综合利用各类文献资源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各类文献资源利用价值。
4.3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人才的专业优势。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的学科服务
在现有的服务管理体制下,由于读者服务停留在对文献的管理层次上,工作人员常年从事着繁重而单一的事务性操作,只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假以时日,服务工作似乎什么人都能做好,很少需要用到多少学科专业知识。因此,在图书馆,具有一定学历层次的人员通常首先考虑安排在采编、技术、咨询等部门,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本科、硕士学历的人员很少在服务一线从事读者服务工作。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图书馆本科毕业人数已占全馆人员的绝大部分,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也越来越多。然而,在现行的服务管理体系下,大量图书馆员学非所用,大材小用成为普遍现象,许多人觉得有劲无处使,优秀的人才不愿来,来了又留不住,图书馆成了“人才交流基地”。
分析最近几年的新课标高考卷,无论是I卷的选择题,还是Ⅱ卷的填空题,无不和元素化合物联系紧密。例如:选择题中除有机以外的五道题共30分主要考查: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试验中药品的除杂、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化学计算、有关NA的知识,若没有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储备这类题很难全对。Ⅱ卷中从题型来看必考题中无机推断完全以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的,没有扎实的元素化合物基础物质很难推出来,考试中如果遭遇这种窘况,不仅本题失分很多,而且还会影响整个化学考试的发挥。实验题若没有扎实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做基础,实验原理不明确,整道实验题就思路不清,也会丢分很多。综合题在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题目中,很多学生的易错点就是根本没有将溶液混合时可能发生的反应弄清楚……总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知识的载体和基石,没有扎实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整个化学学习都很难高效进行。
元素化合物知识如此重要,而我们在刚进入高三进行课堂教学时,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好,且明显没有旧教材的学生好,甚至可以说差很多。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平时单元测验,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答题情况进行分析思考之后,我发现原因主要有:首先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多变、难记忆,而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学习又不得法,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层次上,缺乏对知识深层次的思考,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法,从而造成“学起来容易,记起来困难”的局面。如:在学习Fe元素时,学生清楚Fe与S、与Cl2反应,可是学生没有认真去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反应产物中Fe的价态会不同呢?其根本原因在哪里?Cu与S反应产物又是什么呢?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同时学生未养成对不同种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有效地整理、归纳与小结,如:中学化学中呈淡黄色的物质有哪些?既能与H+反应又能与OH-反应的物质有哪些?再加上在平时的测试中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得分率不高,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恐惧心理。客观原因:旧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分散在两册书中,要学习两年的时间,而新教材元素化合物知识集中于必修1、2两本教材,只用高一一年的时间,而且新教材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性比旧教材差,课本对知识要求似乎浅了,但是高考对知识的要求却深了。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采取的对策:
1.在一轮复习之前,更具体地来说在升高三前的暑假里,从思想上让学生明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性,行动上选择一本完全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础的练习册作为假期作业,知识点一定要全,难度要适中,立足点就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的热身,开学可加一次小测试作为督促。
2.在一轮复习中章节顺序的安排上,一定要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章节安排在最前面,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实验和选修的顺序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章节安排顺序可以用旧教材的元素化合物复习顺序,一定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3.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中注意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进行归纳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在SO2性质的学习中注意与熟悉的CO2作比较,渗透同类别的物质在性质上也相似的思想,进行正面的迁移,掌握共性的同时注意它们的区别。它们的共性均为酸性氧化物,具有下列的通性:①能与某些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②能与某些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③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生成盐和另一种酸(或酸性氧化物)等。它们的区别是SO2中的硫元素为+4价,是硫的中间价态,利用价态规律,其化合价可升高为+6价,表现出还原性,也可以降到0价,表现出氧化性,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元素化合价升高?在什么条件下元素化合价降低?然后通过强化训练:将SO2通入①氯水;②溴水;③碘水;④Na2O2固体;⑤Ca(ClO)2溶液;⑥稀硝酸中,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最后小结怎样鉴别CO2和SO2这两种气体。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了物质应具有的性质,然后去完成其变化的化学方程式,经过这样的学习与强化训练后,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最后抓方程式的落实,整个一轮复习要将方程式的听写进行到底。听写的难度也易采用由难到易的思路,比如:对于MnO2,与HCl(浓)反应,第一次写可以是直接给出反应物“MnO2与HCl(浓)加热”;第二次可以改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同时可以对比“工业制取氯气的原理”;第三次可以改为“加热KMnO4制取氧气试管壁残留的MnO2怎么除?配以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理”,第四次可以改为“完成下列转化HClCl2,所需物质任选,写出你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至少3组”……以上听写的内容虽然相似,但是对学生要求的层次是不同的,从直接给出物质会写反应式到根据题目的要求能想到该反应式(即该反应的应用),整个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方程式不仅会背诵,还要能灵活应用反应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背诵方程式的最终目的——灵活应用。
摘 要:文章结合辽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实践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研究 浅议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创新与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公共图书馆事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新疆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图书馆作用的探讨 如何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位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探究 探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6] 辽宁公共电子阅览室: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有效途径[EB/OL].[2012-02-17].http:///whhm_pd/yw_whhm/201202/t20120217_506717.shtml.
[4] 卢丹,吴丽杰.区域文献资源共享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辽宁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合作网建设[A].2012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论文集[C].南宁,2012:252-260.
[5]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Z].文社文发[2011]54号,2011.
[7] 石彩霞.论政府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2010(3):121-123.
>> 城乡一体化总分馆制背景下的村图书分馆建设及延伸服务 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分析 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城市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 铜川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武进城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均等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中分馆资源建设的定位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创新研究 镇村一体化: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下的儿童阅读品牌活动建设 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城乡文化一体化中的作为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服务效益分析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服务模式初探 浅谈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与服务模式探索 浅谈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 盐城地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研究 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浅析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模式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2 ] 国家“十二五” 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3-08-13].http://.cn/policy/txt/2012-02/16/content_24647982.htm.
[ 3 ] 李晓东.建立公共图书馆农村分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207-209.
[ 4 ] 王玉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云南日报,2011-12-26(7).
[ 5 ] 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EB/OL].[2013-08-13].http:///law/law_view.asp?id=373000.
[ 6 ] 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启动[EB/OL].[2013-08-01].http:///system/2013/07/22/00
5881858.shtml.
[ 7 ] 丁小明.农村图书馆的根本出路在总分馆制:以浙江
省义乌市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275-277.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增值服务;创新服务;学习社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7.027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7-0144-04
〔Abstract〕User value-added service can strongly enhance knowledge servic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university digital library.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value-added service of library,the content of value-added service in ten university digital libraries at home and abroad was investigated from four aspects of learning community,innovative service,research service and consultation service.Learning from these university digital libraries practice,the construction of user value-added service system of university digital library was studied.
〔Key words〕digital library;value-added service;innovative service;learning community
在网络环境下,Internet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其信息服务商雄厚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优势,使图书馆不再是惟一的信息通道,高校数字图书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1]。作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服务项目,电子资源的借阅服务已相对比较成熟,随着高校科研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单一的电子资源借阅服务已不能满足读者需求,读者对信息的精确性、有效性要求更高,读者增值服务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占领知识服务市场的优势所在[1]。这就要求高校数字图书馆建立用户增值服务体系,主动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增值即增加读者使用核心服务的价值;读者增值服务是指以读者为中心,能够提高高校数字图书馆核心服务的效率和效益的附加服务。这些服务项目是动态的、专业的、个人化的,虽然和借阅服务无关,却能够吸引读者,留住读者,提高读者对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满意度[2]。
1 国内高校数字图书馆用户增值服务研究现状
2004年徐达提出信息增值服务是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两大主线之一[3],2006年王小莉以“未来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信息增值服务”为标题研究了图书馆增值服务[4],增值服务成了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后来几年内仍然不断有学者对图书馆增值服务展开研究,2009年王卫军分析了基于知识挖掘的数字图书馆增值服务及增值服务策略[5],严青云和曹雪莉主要研究了网络环境和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的模式、内容、保障条件和运作方式[6-7]。最近几年,学者们对该研究方向的热度丝毫未减,2012年针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服务发生的变化,谢蕴研究了信息增值服务的目标定位、项目、内容、保障措施[8],2013年艾春艳和赵飞研究了北大图书馆学科馆员为科研所提供的知识增值服务项目[9]。
综上,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学者们从理论上探讨了增值服务体系的各个元素。高校数字图书馆增值服务体系该如何从用户的角度构建,具体应包含哪些项目和内容,将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2 若干高校数字图书馆增值服务项目调查分析
参照2012年度世界顶尖大学和中国进入ESI排行的大学科研竞争力排名[10],选取国外和国内各5所高校,调查这十所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增值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打开每一个高校数字图书馆主页,浏览其网站地图,点击对应的增值服务链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调查结果可知,国外和国内的顶尖高校的数字图书馆读者增值服务体系已相对比较完善:在和读者的沟通方面,数字图书馆都推出了新的沟通媒介,国外的Facebook、Twitter,国内的微博微信;科研服务方面,这10所高校数字图书馆均提供了学术热点追踪、学人推荐和信息素养教育3项增值服务内容,其中六所高校数字图书馆提供RSS服务,读者可自主选择定制信息,九所高校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学科资源导航,国内的5所高校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核心期刊目录导航,为学术论文的公开发表提供指导;在学习社区项目里,10所高校数字图书馆提供了相关链接的推荐服务,包括相关的会议、博客,9所高校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精品课程增值服务,8所高校数字图书馆具有国际论文分析及投稿指南两项服务内容,国外的高校数字图书馆还专门有论文指导增值服务,为读者提供优秀的写作案例及科学的写作过程,7所高校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软件学习及下载的增值服务,包括文献管理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和编程语言的学习。
在创新服务项目方面,这10所高校数字图书馆既有共同的人本服务意识,又具有其各自的特色增值服务,在调查表中未一一罗列。国外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具有为残疾用户群体提供定制服务的项目,确保为他们提供一个可访问的、友好的学习环境;国外高校数字图书馆重视科研数据的分享,为了满足科研项目资助者的要求并且使科研成果得到公认,专门为用户提供了数据管理特色增值服务,使读者可以制定科学的数据管理计划,保存并分享科研成果,提高学术诚信。国内浙江大学图书馆提出了IC(Information Commons,信息共享空间)计划,该项增值服务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创新的学习模式和一个共享的交流社区,在数字图书馆中可以进行空间预约及活动项目的浏览,这也是数字图书馆和实体图书馆的无缝接合。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推出了智慧图书馆服务,包含个性化服务、知识发现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读者互动服务终端和学科知识服务,使“智慧图书馆”成为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创新品牌。武汉大学数字图书馆提供了科研数据管理增值服务,读者可以实现科研数据的保存、管理和共享,而且读者还可以查看、获取、使用本平台已的各类数据资源。清华大学数字图书馆的“酷”服务项目里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图”,可以和用户聊天逗闷子、进行图书馆知识问答、查询百度百科等,实现图书馆和用户间的自由互动。
3 高校数字图书馆用户增值服务体系的构建
目前在高校图书馆无线网络普及的环境下,国内部分重点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已经有属于自己的用户增值服务,比如微博微信的开通,但是还未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用户增值服务体系。用户增值服务体系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所有能够增加用户使用电子资源的价值的附加服务项目的系统整合。在高校数字图书馆已有的增值服务项目基础上,坚持用户导向的原则,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充分的人力资源为保障,借鉴科研竞争实力较强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增值服务体系构建的成果,构建包含学习社区、创新服务、读者咨询服务和科研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用户增值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31 虚拟学习社区
学习社区为读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借助该平台,读者可以分享自己的资料,图书馆员也可以一些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包括一些精品课程视频、一些软件及相关的学习视频,这些增值服务内容会使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更为专业化;增值服务还可包括国际论文分析及投稿指南,包括对SCI中一个学科的论文数据分析,跟踪专家的研究课题,使读者了解学科发展趋势,而且馆员可以挖掘分析SCI中收录某高校作者论文最多的期刊目录、SCI收录该高校发表的论文的研究方向排名、EI每年收录该高校发表的论文的期刊排名、CPCI-S收录该高校发表的论文的会议排名等,为该高校的读者提供投稿指南;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在学习社区平台上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学科相关的博客链接、专业协会、新闻动态及会议信息,使读者掌握最新的信息。
32 创新服务
每个高校图书馆所处地域不同,学科特色也不同,所以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该在分析自身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之后,考虑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配置图书馆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为读者推出特色增值服务。“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是高校图书馆不容错过的,一些创新品牌活动是必需的,这样才能突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灵魂。创新品牌活动包含立体阅读和真人图书馆活动。所谓“立体阅读”,是融展览、讲座(含现场讲解)、演出(含影视纪录片播映)、文献阅读、与读者互动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承优秀文化的系列宣传活动[11]。“真人图书馆”活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高校已经举办过类似活动,由于其新颖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高校数字图书馆还可以收集关于某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真人图书”,合理建设“真人图书”资源,现场读者阅读之后进行数字化存储,供读者后续阅读。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科研数据共享和管理也是提高高校科研竞争力的途径之一。高校内的用户之间、用户和馆员之间应是合作的关系,馆员可以提供数据存储共享的平台,用户可以利用共享数据做出新的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效率。科研成果共享的前提是国内的学术诚信有待提高,科研需要良好的学术之风。
33 科研服务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科研增值服务项目包含:RSS服务、学人推荐、学科资源导航、学术热点追踪与评估等。据调查,许多高校图书馆举办的信息素养培训讲座参与的读者人数较少,原因并非缺少读者需求,而是大部分读者没有获取到讲座信息,由于数字图书馆主页各种新闻杂乱,淹没了读者感兴趣的信息,所以数字图书馆需提供RSS增值服务,读者可以定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既满足读者需求又能合理配置资源。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还不成熟,有些图书馆只有各个学院相应的责任馆员和联系教师,而没有为读者提供实质上的信息。根据学科为读者检索资源提供导航,提高检索速度及准确率,还可以为读者提供馆外文献发现,真正解决读者检索过程中的难题。在馆员熟练的检索技术及学院教师馆员对学科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可共同挖掘相关数据库向读者推荐领域内的专家及研究热点,使读者走在信息的前沿。
34 咨询服务
提高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离不开和读者的沟通,必要的措施是通过合适的方式理解读者的想法和需求。根据长尾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长尾部分的读者对图书馆有不满情绪,这部分读者也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12],他们需要一个平台来发表言论表达他们的思想,数字图书馆会在他们的批评中不断发展。随着一些新媒体的涌现,由于图书馆没有专业人才维护,只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微博微信及腾讯QQ群。高校数字图书馆可以召集一些新媒体研究者,开设新媒体渠道,使他们发挥技术特长进行维护并定期更新信息。传统的咨询方式比如电话、E-mail和留言板在线咨询也不可忽略,多种多样的咨询服务可以满足不同咨询习惯的用户群体,使读者了解图书馆的一切,理解馆员的工作,增加读者的依赖性,提高图书馆的人气,使一些活动不再冷清,拉近读者和图书馆的距离。通过与读者的双向沟通,图书馆需虚心接受读者的批评,在读者的肯定和否定中不断进步。
4 结 语
通过对顶尖高校数字图书馆读者增值服务的比较,借鉴其成功的实践,认为要提高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地位,占领更大的读者市场,普通高校数字图书馆就必须为读者提供丰富的、人性化的增值服务,建立完善的读者增值服务体系。文章对数字图书馆的调查有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馆员专业技术的提高和用户需求的持续变化,高校数字图书馆用户增值服务体系还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温有奎,徐国华,赖伯年.信息整流与知识增值服务[J].情报学报,2003,22(3):273-277.
[2]汪昆.走出低价竞争困局构建“顾客增值服务体系”[D].北京:北京大学,2005.
[3]徐达.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两条主线:信息增值服务与人本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3):72-74.
[4]王小莉.信息增值服务――未来图书馆工作的核心[J].现代情报,2006,26(3):30-33.
[5]王卫军.基于知识挖掘的数字图书馆增值服务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2):96-99.
[6]严青云.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6,(4):61-63.
[7]曹雪莉.浅议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增值服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6):112-137.
[8]谢蕴.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增值服务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3):156-157.
[9]艾春艳,赵飞.学科馆员的知识增值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3,(4):64-66.
[10]邱均平,赵蓉英,王伟军.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2年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3.
论文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关系到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是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之一。本文以图书馆服务为例,结合图书馆发展情况解析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实现。
公平或日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基于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人权的确认,是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我国宪法将“平等权”列为公民基本权利的首位,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由此可见平等权之重要。公民文化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同样应当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因此,平等的原则也必然应当延续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一、我国公民文化权利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文化权利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②享受文化科技进步权;③参与文化生活权;④接受教育和培训权;⑤文化创意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公平实现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即指每个公民(包括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文化服务时,享有获得服务机会的公平,服务内容、质量和服务过程的公平。服务机会的公平,主要体现为服务对象的全体性或者说服务必须惠及全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不应有任何地域、城乡、种族、身份等的歧视。所谓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过程的公平,则指不论服务对象为何人,均有权享受到同样的、质量稳定、程序公平的对待,从而享有平等的文化服务。
在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原则对政府部门提出了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宏观层面的要求指,政府在进行文化发展战略的制订、文化资源配置、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整体布局调整等重大宏观决策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的需求,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努力做到公正公平。微观层面的要求则是,政府各具体部门,以及政府扶持资助的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提供各项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大家获得机会公平、质量稳定的服务。
三、以图书馆公共服务为例看公平性原则的实现
【摘要】求学网为您提供新闻传播论文: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参考,以及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写作中的难题。
摘 要:浙江广播电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许多创新之举。渠道、内容和资金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关键词: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引 言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与生俱来就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又因其传播迅速、受众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广播电视产业属性的不断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受到极大冲击。因此,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是当前广播电视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任。
相对于文艺演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节目制作、播出、传输、覆盖、接受等多个环节,涉及技术、内容、管理等多个层面[1]。因此,在总结和评价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时需进行多环节、多层次考察。浙江广播电视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创新之举,尤其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渠道、内容和资金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保障,这也是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三大着力点。
二、渠道建设:覆盖全,技术新
以功能划分,渠道建设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技术平台集成创新两个层面。基础设施建设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目标,保证所有公众都享有广播电视的视听权。新技术平台的集成创新是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更高目标,满足公众对广播电视视听效果的需求。
数字化浪潮推动着浙江广播电视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的不断更新。近年来,浙江广播电视在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了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平台。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97.1%,大中城市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率达到98.5%,其他城市达到90.8%。同时,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省农村地区整体转换完成率和双向化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66%和47%。
由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等投资组建的华数数字传媒集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省有线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发展的省级主体,信息化的主平台和全国数字电视、手机电视内容应用服务的重要平台。2003年,华数率先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转换过程中推出双向互动模式,将“数字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业务进行了融合,开创了跨网、跨屏、跨媒体的“全媒体”模式。2010年华数承建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成为全国首家可以正式商用的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同时,华数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数字节目内容库,储备了数百万小时的精彩视频内容,为三网融合业务提供重要支撑。
三、内容生产:公益性节目比重持续增加
【论文摘要】本文阐明了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性,指出图书馆服务效果的好坏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图书馆办馆水平的主要标准和尺度。笔者从分析“服务”的内涵入手,针对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内容、手段、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之后,图书馆服务应朝着怎么样的方向发展,就这个问题笔者提出建立一个健全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其主要内涵是以图书馆为中心,面向公众、科研、政府三个领域广泛地开展服务,形成一个既服务于社会公众,又服务于科技活动和政府决策研究的服务模式。同时,图书馆服务也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与公共图书馆,而是逐步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使图书馆服务范围不断地扩大。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以此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中的职能作用。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的好坏已经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那么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固步自封,还是与时俱进地适应新形势,勇于开拓创新,及时地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丰富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健全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并覆盖全社会,实现全民共享。笔者选择了后者,并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 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性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把服务于读者的工作放在首位。正如美国图书馆学大师谢拉所说的,“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服务是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实现教育作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服务和专家知识为中心,服务已成为各行各业竞争的主要所在。研究新世纪图书馆的服务环境和发展方向,围绕知识经济的需要来调整图书馆的服务观念,从多个方面开发图书馆的服务内容,这已经成为新世纪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图书馆服务是没有止境的,其服务过程是传播知识、文明的过程,其内涵不仅仅是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也应该注重图书馆服务是一种时尚文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并且带动信息需求的变化,以及满足人类不断需求变化发展,因此,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是图书馆馆员责务傍贷的事情。
1.1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读者服务的,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是为了能够给读者提供优质和满意的服务。服务效果的好坏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图书馆办馆水平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这就要求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改造传统的服务方式。强化服务意识,讲究服务风格,提高服务水平,营造幽静的阅读环境,有助于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读者在借阅书刊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所以说,没有图书馆服务的支撑,就没有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2完善图书馆服务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由传统印刷型文献发展成为印刷型、视听型、机读型、光盘型、镜像站型和网络型等文献,形成信息资源并存的局面,数字化资源和多媒体信息资源也呈现迅速发展增长的趋势,这就给图书馆提出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必须改变旧
的服务方式,以此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率。为用户提供创造新的价值,从而提升自已的竞争优势。
2 图书馆服务的内涵和特点
2.1图书馆服务的内涵图书馆服务是指图书馆根据读者的文献需求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为读者提供服务。使读者获取其所需要的文献信息。
2.2图书馆服务的特点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知识的学术性机构,服务于用户文献信息的需求并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时,呈现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2.2.1文献资源结构的变化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发展,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献资源结构由实有馆藏转向虚拟馆藏,以图书、期刊、报纸等纸质文献为主的图书馆,也转向收藏缩微资料、视听资料、机读型资料及电子出版物。
2.2.2服务模式的不适应性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是以收集印刷型文献信息。它的服务围绕着印刷型文献的利用和图书馆自身条件展开。其服务模式相对单一,属于浅层次文献型服务,这种浅层次文献型服务已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因此,在信息的冲击下,现代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图书品位。
2.2.3无止境性在传统图书馆服务中,服务的时间与空间、内容与方式都有限的,而新的图书馆服务从时间上可以拓展到每天24小时,实现全天侯服务。空间上已从本馆拓展到多馆、馆外、境外的无馆界服务;服务内容已从提供文献资源扩展到政府的决策依据、技术的智力支撑、科技的创新准绳。服务方式从开架服务扩展到参考咨询、网络推送等。
3 图书馆服务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面对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侯,图书馆服务应该朝着怎么样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履行图书馆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为此,图书馆必须丰富自已的服务范围,并且建立一个健全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3.1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服务体系就是读者服务方法体系,它是由诸多服务体系构成的多功能有机整体。包括文献外借服务、馆内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用户教育服务等等。
3.2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成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成分为三级,分别是本市级公共图书馆为第一级;区县级图书馆(室)为第二级;街道/社区图书室为第三级。以本市公共图书馆为龙头,区县级图书馆(室)是本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点,其优势直接影响着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区县级图书馆(室)有各自的区域文化功能和特色的文化服务。在城市公共文化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接受本市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辐射,又对街道/社区图书室进行业务指导。本市级公共图书馆通过文献采选、服务侧重来引导和分流读者,使其各取所需。即是本市级公共图书馆主要服务参考型阅读读者和研究性阅读读者,适当兼顾文化学习类读者的需求。区县级图书馆(室)主要围绕读者文化学习和热点需求建设馆藏,同时适当满足娱乐休闲式阅读读者和参考型阅读读者的需求。街道/社区图书室主要满足附近居民的休闲娱乐和一般学习的需求。
3.3保障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所采取的措施图书馆服务体系能够正常的运行是需要一定条件作为保障,这是体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具体需要以下几个方面支撑系统运行。
3.3.1法规和政策公共图书馆是各地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公共图书馆是由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建立、支持及资助的机构,平等地向所有人提供相同的资源。其正常运行除了自身的努力发展之外。还需要有相关的法规政策,作为指导和监督其行为的规范性,通过立法规范其行为,使其发展规划进入法制程序,从而保障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
3.3.2经费的保障公共图书馆的经济支撑主要来自政府,政府每年的经费投入对于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市区县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应直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照本地区或本县的人口比例进行下拨相应的人均购书经费,以便保障服务体系有经费的运行。
3.3.3人员的保障图书馆的人员是图书馆服务首要因素,它对图书馆采取何种服务方式、方法都起到决定作用,为此,图书馆事业稳定发展需要熟悉业务,把握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解决好图书馆人才流失问题,这就需要有良好的物质保障和系统的科学管理,以制度化官理来保证专业队伍的逐步形成和长期巩固。[1]
4 以全民共享的服务理念实践图书馆服务体系
图书馆是人类公共需求的产物 ,最早的图书馆一经产生就具有公共性质。[2]正因为图书馆具有这一点性质,所以说我们的服务也应该有全民共享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4.1思想到位,付诸行动近几年来,我馆在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同时,馆领导非常重视现代化建设,在财政资金极度紧张情况下,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购买了计算机、书刊扫描仪、图书防盗仪等现代化设备。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梧州市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和“梧州市图书馆期刊书目数据库”,实现了办公现代化和业务计算机管理。大大地方便了读者的借阅,同时也提高服务效率。
4.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读者一起参与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我馆大力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建立馆外服务网点,延伸服务范围。以送书上门,建立流动服务点为主要服务手段,与社区、乡镇、军营共建图书室,其效果显著。第二.以“知识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创建乡村图书室活动,形成了遍布新农村的图书馆网。第三.高举“全民读书,构建阅读社会”大旗,以图书馆为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读书活动,硕果累累;在2006年5月推出“鸳江讲坛”的公益性讲座,传播新思想、新成果、新信息,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快餐;除此而外,还深入基层图书馆开展业务辅导,并组织有关人员培训,指导各图书馆建设;以梧州市图书情报学会为平台,汇集图书馆专业人才,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每季度编辑出版“决策参考”刊物,精选报刊信息精华,为本市党政机关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产生良好效果,并得到市领导的好评。
5 参考文献
1. 选题意义
选择“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为题,主要原因在于最近所参与的“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涉及到对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研究。通过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级配体系和空间布局的研究,结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现状,对其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功能在空间上的发展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促进薄弱地区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出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建议,进而引导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合理布局以及文化功能的合理定位。
2. 研究价值
中国快速城市化已经持续30多年,物质财富已得到一定的积累,人们已从只追求物质满足到逐渐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代名词,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往往处于不够重视的地位。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硬件支撑,其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都举足轻重。如何对各级给类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如何让公共文化设施在空间布局中既便利人们的文化需求出行,又符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本次研究结合城市规划空间研究的学科特长,拟将空间分析概念以及空间数据分析引入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中,希望能以此作为拓展区域城市规划研究方法的一种有益尝试,为相关地区的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从“文化政策”到“文化规划”的进展研究
20世纪中叶,由于西方国家陆续开始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许多城市面貌显露出了许多衰败的迹象——荒废的工业区、破败的港口区、废弃的老城区,并由此给西方城市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文化因素在规划理论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西方社会认为,要使得城市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取得突破,城市就必须塑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吸引高层次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让城市开始重新展现活力。正是基于西方城市的发展背景和现实问题的驱使,西方社会开始了“文化规划”,并在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掀起了热潮。
mereer(XX)指出当时西方的文化政策在集中鼓励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通过专辟文化产业区,建设高档的文化设施项目等将城市营造成一个强调体验和参与性的文化消费的天堂。但由于产生的文化设施活力只是建筑在高档消费空间和消费阶层之上的假象,结果是破坏了原有的社区文化根底,没有所谓体现了当地文化生活的个性特征。因此,在这种现实问题的驱使下,西方开始重视文化规划。mills等(XX)指出城市规划中,要将文化融入到城市整体的发展思考当中,进而制定出综合的规划,需要进行扎实的研究。规划思想要从制“定文化政策”提升到“文化规划”的层面,从城市侧重于简单的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发展到注重城市软环境的建设,完善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构建整体的宜居环境.robyndowlin(1997)指出盲目的迎合文化消费产业的大规模设施复兴建设,给城市带来的是短暂的繁荣,却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甚至还破坏了原有社区的文化根基perlo harveyst(XX)指出“文化规划”应该将城市文化特征的塑造同居民的文化需求联系起来,结合城市设计,通过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区域的更新发展、公众对文化规划的参与,将规划设计艺术同人们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
(2)城市公共文化的多用途开发
西方文化设施的多用途开发与建设最早出现于美国对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布局与开发。斯内德科夫(XX)在他所著的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成功案例。例如纽约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发模式是通过将文化设施与办公室、零售、餐饮、娱乐整合,通过商业收入可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这类建筑综合体的出现可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同时,也可以结合房地产开发将图书馆、音乐厅、展览馆等与其他设施整合在一个屋檐下,向基层社区阐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书中还指出文化设施综合布局与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开发过程,由于规模大,设计相关设施较多,各种用途之间需要相互协调,这就意味着开发风险更大。但作为城市经营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兼顾各方利益,促进一个区域的繁荣。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对文化设施的开发与建设非常注重保护本国的名族文化和社区居民的文化根基,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事业。政府出台大量政策保证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激发城市的活力,实现城市的复兴。同时也会尽力丰富基层民众的文化艺术活动设施,使整个社会充满文化艺术气息。对于西方国家100多年来对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布局与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本论文对本国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的研究。
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l)侧重于现状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特别是大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张秋景 (XX)着重分析北京市文化设施建设布局现状,将北京城市文化功能演进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解放初期的50年代至7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以后至今。通过研究发现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指出北京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着如下问题,包括政治文化功能突出,南北城布局失衡以及缺少表现城市文化功能的主轴线,同时对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魏宗财(XX)等通过利用arcgis和spss专业分析软件,针对文化设施布局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目的是得出深圳市文化设施的分布特征,结果认为区际差异大,总体上呈现以特区内为核心,特区外为边缘地带的分布格局是其主要特征,进一步分析得出区域经济、人口分布、交通区位、政策等主要方面是造成现有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最终得出了深圳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结论。段成荣(XX)主要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即参照国内和国外同类城市及相类似城市比较有价值的城市经验,指导宁波城市新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论文主要选取了国内外较具代表性的大城市,分析城市中文化设施的建筑密度,最终构建出宁波市新区文化设施的配套指标。
(2)侧重于特定类型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
于绍璐、张景秋(XX)通过对北京市博物馆、体育馆和展览馆空间分布现状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并利用excel和maphifo作为主要研究工具,指出北京市这三类文化设施的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南北、内外和城区间差异。这些空间因素影响了文化设施的利用,同时还提出了非空间影响因素的概念,这两类因素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地区居民在享受文化设施过程中的不平等性,以及较为明显的供求不匹配现象。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北京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李国新等(XX)系统的研究了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从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标准的编制背景与主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级和分级指标、公共图书馆的布局与选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布局发挥了科学的指导作用。
(3)与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的理论也日益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深入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日益深化。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当下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受到文化产业布局的影响。王伟年(XX)运用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组织问题。刘展展(XX)以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识别了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在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包括:沿城市主要道路分布的趋势明显,与文化设施分布密切相关,区际差异显著,向商业中心集聚。在文中的最后得出影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因素、文化设施因素、多样性因素、市场需求因素、交通因素、集聚因素及技术因素。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 研究思路
(略)
2.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
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并确定适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并进行设施需求预测,对其进行空间优化布局,探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模式,已指导城市各层次规划编制中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实。
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对象
1.5论文内容与框架
1.6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1相关概念辨析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3.1现行设置标准
3.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的基本原则
3.3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类体系的确立
3.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级体系的确立
3.5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第四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分析
4.1总体目标
4.2设施需求分析
第五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5.1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
5.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成因分析
5.3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原则与方法
5.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四、课题在学术方面的创新和预期成果
1. 创新点
1)不仅在宏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符合城市总体战略要求,在微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用地布局模式,易于公共文化设施在规划中的控制与落实。
2)探索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设置方法和布局方法,并与用地结合,对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和布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 预期成果
2.1 阶段成果
1)对国内外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理清脉络,界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概念,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理论研究的文字。
2)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结合相关标准和理论研究形成关于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与空间布局的研究性文字。
3)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材料和结论,形成以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关于长沙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研究。
4)制作调查问卷,并实地考察、探访,并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2 最终成果通过整合以上各个阶段性成果,征询导师的指导意见,形成《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措施和进度安排
1. 研究方法及措施
1)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广泛查阅有关设施空间分布理论实践的相关资料及各类文献,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资料调查。调查长沙市规划局、文广新局以及相关部门的相关统计资料。 交流访谈。与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区划等学科方面的专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听取建议并指导。
2)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运用数学或统计学的方法对文化设施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建立量化指标进行分析,主要通过spss16.0软件运用相关性分析来分析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与经济、人口的相互关系。
空间分析法。基于地理对象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发现隐藏在空间数据之后的重要信息或一般规律,获取科学地描述和认知空间数据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有效管理,达到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模拟和预测的目的,同时运用arcgis软件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2. 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
时间: XX年 9 月—XX 年12 月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 第二阶段
时间: XX 年 1 月—XX 年6 月 内容:完成调查问卷及其分析,完成论文初稿
3) 第三阶段
时间: XX 年7 月—10 月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 第四阶段
时间: XX 年 11 月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 第五阶段
时间:XX 年 12 月 内容:论文答辩
六、已有基础(分与本项目有关的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 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在xxx实习期间参与完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并获得长沙规划管理局审批通过,成为相关地区控规修编的参考性资料。
2. 已具备条件
1)在xxx实习期间,接触了许多长沙市区的项目,了解了长沙市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熟悉了相关规划设计的规范和城市设计方面的优秀方案,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
2)xxx公司能拥有丰富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相关资料来支持完成这篇研究性论文。
3)《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中参与完成的图纸和文字。
3. 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缺乏一些世界性的、全国性的数据,这个将通过咨询有关部门、查阅相关书籍并利用网络来解决。
2)缺乏对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兼容性的系统知识,这个将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案例加以解决。
七、经费预算
八、指导和辅导、论文撰写(试验)的教师
九、指导教师意见:
十、教研室(科研所)审查意见:(对选题报告作出评价,提出是否通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