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范文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法律基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

第1篇

(1)教师教学方式。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讲述的过程,往往以教师单方面的授课为主要方式,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加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深,思想上不够重视,经常有逃课或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发生,课堂效率较低,学生们往往都是在老师的灌输下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而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2006年课程改革之前是分开的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但是在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之后,由于将“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排在“法律基础”之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往往习惯于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前半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上,而忽视了有关法律知识的教学,教师的不重视就导致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忽视,甚至是无视。除此之外,教材中有关“法律基础”部分的知识编写不够精确、概念含糊不清,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再者,整本教材通篇采用文字形式进行编写,理论概念性较强,知识分布过于紧密,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

二、改善法律教育部分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1.教材改革

(1)保障教材编写的严肃性。

(2)增强法律部分教材的趣味性。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平衡性。

2.教学改革

(1)完善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教学的机制。根据我国目前法律教育发展现状,建立起一个从小学开始至初中、高中、大学的完善而衔接有效地法律教学体系,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一种法律意识,真正地体会到法律学习的重要性,自觉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对授课老师进行培训。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授课者的法律素养。目前,高校中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可能会出现知识断层的现象,由于他们往往自身并不是法律专业出身,对于我国法律制度、法律变革也不甚了解,因此,高校就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随时更新他们的法律知识体系。

第2篇

从总体上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对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10所文科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以及2014-2015学年度第1学期6所理工科学院2014级本科学生的自评互评考核方式运行情况是高度认可的。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把自评互评纳入“基础”课程考核持肯定态度,认为自评互评较好地测评了学生的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了学生更多交流机会和展现平台,是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但与此同时,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对现行的“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两支队伍”融合等问题呈现憧憬与期待、抱怨与不满、疑问与忧虑相交织的复杂心理。

(一)自评互评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但对“基础”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存在憧憬与期待。“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回答“作为试点班级的任课教师,您认为本次改革试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推动作用吗?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有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持肯定态度,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拟定和设计对于提升“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发挥明显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而且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遵守校院规章制度等。除此之外,依托自评互评,能够有效推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结合行课学生客观实际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进而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均取得较大改善。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章、节、目内容进行循规蹈矩的逐条讲解,我们认为这种按照教材篇章顺序进行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略显僵化、生硬,明显与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改革导向不符,它不能够解决教学知识要点多、教学计划课时少、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效果质量差等突出问题。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13位任课教师对“基础”课程改进现有教学方式、方法存在憧憬与期待。

(二)自评互评有助于测评学生基本素质

但对“基础”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存在抱怨与不满。“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回答“您认为本次试点改革中有哪些值得肯定或不足的地方?”这一问题时,10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体现了测评公正、机会平等、团结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做到了综合测评学生的课程理论知识习得与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但是,有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对个别学院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管理过程的松散化和随意性、成绩测评的简单化和趋同性等问题存在不满情绪,对校、院关于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所配套进行的课程平时成绩改革导致课程平时考核繁琐化、量化课程作业导致作业质量贬值化等问题存在抵触情绪。调研发现,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通过相关政策来规范自评互评管理,强化平时课程考核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使“基础”课程考核方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使刚性约束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在克服以往考核方式存在“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等弊端的基础上,真正达到“释压减负”、“知行合一”,既取得教学质的提高也获得考核量的平衡还迫切需要全面的统筹规划。

(三)自评互评有助于“两支队伍”融合

但对构建稳定、持久的长效机制存在疑问与忧虑。“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回答“您认为怎样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学工队伍的融合?”这一问题时,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长期存在的“人为分裂”或“二元对立”等错误思想倾向有所遏制,有利于“两支队伍”的亲密合作。依托自评互评,“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主动与任课学院学工部门负责人联系,全面了解对口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熟悉行课学生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毕业的就业现状;同时,学工部门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副书记、书记)率队深入课堂随机听课,既了解任课教师的授课特点,观察行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使没有上过“基础”课的学工部门教师较好地熟悉“基础”课程教材内容。通过课前交流、课后反馈,任课教师和学工部门负责人建立了较之以往更为宽泛的接触和更为紧密的联系,使“两支队伍”能够群策群力、协同分析本院学生在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一套稳定、持久的长效机制并没有构建起来,“两支队伍”融合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调查现状分析

当前,我校“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建设和改革现状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成绩与问题依然并存。我们既要清晰看到“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明确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推动作用,对促使校、院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化、完整化的助推作用,也要深刻认识“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其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问题。结合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只有选择正视现存问题,善于在不断试错中校正偏差,辩证、客观、公正地看待“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建设和改革现状,才是推进我校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自评互评意义尚需突出强调

“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而是多侧面、多视角地考量每个学生的教育自主性、参与自觉性、表达自如性,甚至管理自治性。它既是一次常规的课堂教学,又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课程学习;它既是一次规范的过程考核,又是一次与众不同的随堂考试。因此,“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副书记等学工系统负责人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提高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比重和分量,提升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心理认知和情感认同,真正让当代大学生做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与课程考核严肃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愉悦接纳“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过程中,达到受教育、长才干,锻炼自我、完善自我的作用。

(二)自评互评指标尚需删繁就简

在具体实施自评互评考核过程中,学院制定了涵盖明德与守法两大汇报板块的学生课外思想道德培养与综合表现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必须在不低于5分钟的时间段内至少汇报6方面内容:(1)在成都大学的自我定位与本期发展情况;(2)人生理想及自我实现的准备;(3)身心和谐发展情况;(4)学习目标与达成情况;(5)日常生活道德践行情况;(6)个人法治、规则意识及遵守情况。它内在地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旨在促使学生较为全面地去反思自我、认知自己。然而,不少班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根本来不及汇报完上述内容,这就带来了汇报者汇报时蜻蜓点水、草率应付,点评者打分时无从下手、盲目给分的问题。我们认为学院还迫切需要根据具体院情进一步整合测评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和具体维度,以利于学生汇报时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点评时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评分客观。

(三)自评互评过程尚需规范管理

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学生参与“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态度是积极的,考前准备也是认真、充分的。但是,教师们认为学生在参与自评互评考核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在自评汇报时嬉笑怒骂、嬉皮笑脸,主题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观点不集中,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废话较多;一些互评学生在听讲时心不在焉、心神不定,有的环顾左右而言它,有的充耳不闻,甚至有个别学生耍手机、看小说、睡觉等。还有一些学生在提问时乐于提一些与测评内容无关的哗众取宠话题,甚至说一些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激进言语,还有个别学生在自己汇报完以后对其他同学汇报不上心,存在故意迟到甚至旷课缺席现象。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规范自评互评考核过程,形成一套严格管理和严肃纪律的自评互评考评制度,营造一种相对严肃、紧张、活泼的测评氛围。

(四)自评互评配套尚需丰富完善

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现行做法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但是,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强烈呼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够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所有问题,“基础”课程不能包打天下。同时,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介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其功能和价值同样不能无限拔高,仅仅依托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来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还是势单力薄的。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在课程平时考核方面,要适度增加一些小测验,以重点考核学生对重大现实问题、敏感问题或者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能力;在随堂考试方面,要尽可能地设置一些开放式的、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回答的问题;另外还需要配套进行“基础”课程网络化教辅、计算机考试等措施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策与措施建议

基于调研情况分析,上述问题的形成既有远因又有近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总结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力度不够导致了课程的含金量不高;二是“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不强导致了课程的吸引力不强;三是“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约束性不硬导致了课程的严肃性不够。基于此,我们认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统筹兼顾,以利于推进“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建设和改革的科学化发展:

(一)培养专家型人师

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在自身专业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等内涵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也就是说,要打造一支自身素质硬、理论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专家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队伍。那么,如何把现有的“基础”课程“经师”培养成专家型“人师”呢?我们认为校、院有关部门除了加大力度外部引进优秀人才以外,更要注重内部培养,加大师资培训支持力度。要给予“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更多的课程观摩、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的机会,定期组织省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同行开展以交流经验为主的教学研讨,定期组织“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新修订教材、新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个性特点、价值取向……以利于“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更新现有知识结构,掌握先进教学手段,夯实专业技能基础,完善教师道德人格,进而有效驾驭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改革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要求。

(二)倡导网络化教辅

古语说:“凡益之道,与时皆行。”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善于做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普遍满意度较低,更是不满足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匮乏,他们大都欢迎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小组辩论、网络教辅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形式。鉴于此,“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虽然进行了不懈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网络缺失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理想的预期教学效果。我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面对当代“90后”大学生“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现实状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不仅要在常规授课方面下功夫,广泛开展专题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等新媒体,主动走进学生的网络生活,借助网络化教辅扩展自评互评的边界和功能。

(三)增设计算机考试

第3篇

(一)有利于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结果是课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少了思考,也没有兴趣思考,更别说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了。而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说服力。该课程在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社会,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指出,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寓意深刻的话:“理想的教育其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于教学生学。”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启发式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适时地采用多种引导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通过思考、反省、评价掌握了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和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发展。可以说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双向交流,既强调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又注重学生的“愤悱”理性自觉,“反求诸己”“内省”“反思”。

(三)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推动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性。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合作关系,和学生一起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在相互配合中进行良性互动。同时,启发式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思考,推动了双方的学术研究。德国教育学家洪堡也曾说过:“大学教授的责任并不是‘教’,学生的职责也不是‘学’,而是从事研究,教师应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动学生进行学术探究,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很活跃的,一旦被激发出来,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当学生不断的提出一些新问题后,可以促进师生一起去研究,也可以带动教师做更广、更深的研究,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二、启发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实施启发式

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还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启发式教学不是说几个案例就可以了,启发式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探索。这里,介绍几种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形式,供大家相互学习。

(一)设疑启发向学生提问

然后引发他们思考,是很多教师惯用的启发方式。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难度适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思考,最终找到问题的结果。但是目前很多教师提问没有精心准备,随意性很大,深浅过渡,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运用此方法前,一定要认真准备,给学生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他们思考的问题,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大学生诚信的问题时,笔者问了这么几个问题,考试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吗?有多少人从来没有作弊过的?除了考试作弊,大学生在校园中还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善意的谎言你能接受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同时引出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话题。

(二)讨论启发讨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它的特点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在进行讨论前,教师要精心制定讨论的话题,题目给大家后,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以免学生的思路偏离了轨道。例如,笔者在讲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问题时,并没有直接照搬书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讨论这么几个话题:你认为咱们医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影响医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医学生要想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医学生创业,有哪些方向可以选择?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了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并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在比如讲授公民道德时,组织学生讨论大学校园里不文明现象及如何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怎样完善自己。

(三)案例启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性比较强

为了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案例进行启发。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向学生呈现精选的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研究,从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的作用时,笔者引用了以下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案例,效果较好:清华大学高材生考过600分也不易,可一个每天三顿为清华学子切菜卖饭的农民工,头回上场就爆出冷门———北京日报报道,清华园里人才济济,但学生食堂的师傅张立勇,也为许多人知道,就不能不说是件新鲜事了。他的艰辛,他的刻苦,他的顽强,让清华学子动容。水木清华BBS上,头一回为一个农民工的坚韧好学掀起波澜。张立勇,做农民工10年,如今即将拿到北大国际贸易专业大本文。在案例看完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张立勇为什么高中读完后不直接考大学?(2)他为何选择去清华打工?(3)食堂工作很幸苦,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并且挑战国内知名高校?学生对这样的事迹显得很有兴趣,他们都踊跃参与讨论,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还讲到听过他的演讲,被他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所打动。

(四)比较启发在教学中

第4篇

论文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公共基拙必修课之一,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忽视课堂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课堂太过于枯燥乏味,要想达到课堂授课的最大绩效,就要进行课堂授课方式的改革,营造一个轻松活波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的课程,其教学任务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同时具有突出的自我修养性和实践性。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与学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自我感悟相结合才能得到最好的绩效。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找到现实的切合点,用此来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锻炼能力,指导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带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的摄取有很多渠道,课堂教学是其中之一。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也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可以说,课堂教授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要使学生有一个把理论知识由内转外的方法,实现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变。这其中,实践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实践能够有效地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对学生意志的培养也有积极的影响。

实践教学有很多种,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某些实践环节,也可以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对专业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思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的课堂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课堂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接受新的知识体系的指导,但是课堂仍然是其接受理论知识的前沿阵地,这里可以提供系统学习的资料,可以提供正规的实验指导,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新鲜的信息。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课堂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普遍存在逃、混对待的状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一般来说安排在新生人学的第一学期,这实际上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更好地安排大学生活而开设的。但是学生对该门课程缺乏兴趣,感觉上课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集中精神,课堂上经常心猿意马,听课的时候不可抑制地分心,导致上课说话、逃课、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看电脑、听MP3、吃零食等现象频频出现,更有甚者上课竟然在下面偷偷地打牌。

2.大学生课堂问题原因简析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有很多原因。

从学生自身状况来看,考上大学后压力减小,面对大学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安排“以自学为主”的新的方式,加上一部分同学对所学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课在生活中用不到,因而从心理上排斥这门课,导致各种课堂问题出现。

从课堂讲授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因循守旧,与其说按部就班地讲授理论知识,还不如说对着教材照抄照搬,这样学生即使上课听讲,所接受的也只是陈旧的知识体系,而且加上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味地“灌输”,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向往。

从课堂管理方面来看,一般的大学对旷课的学生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例如旷课三分之一取消考试资格、三次迟到可以记为一次旷课等,但是对课堂说话、吃东西、玩手机等问题并没有明文规定如何惩罚,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找到课堂管理的漏洞。

从社会环境的影响来看,目前的学生更为关注的是能够带来未来就业效益的各种课程,而且更加倾向于立竿见影的课程,例如英语,但是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各门课却缺乏相应的兴趣。加上有些同学整日奔波于考研、考证、出国、积累各种就业经验、打工等事情,课堂上分心和逃课现象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

三、课堂教学实践方式的实践

就目前学生上课的状况来看,对他们影响比较深远的因素之一便是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好的、灵活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强大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然而对于新形势而言,实践经验显得更为重要。暂且不说实践经验对未来就业的影响有多大,单从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接受程度而言,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会显得更受欢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增强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因此课堂上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坚守的主旨,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1.打破学生的老套观念

作为教师而言,课堂教授是主要任务之一,把教材内容和信息传达给学生是一个基本的工作任务。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同于专业课程,很多学生在上课前就给该课程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那即是—这是一门政治课,是宣传口号的阵地。因此,最初的印象就给该门课人为地设置了一个障碍,在这种观念的统领下,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大为减弱,很多学生第一感觉就是任课教师会用一种老套的“填鸭式”的教授方式进行授课,而且课堂一定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要想开好这门课,首先就要打破学生的这种老套观念,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图片或者网络资源来导人新课。尤其是第一堂课,应摆脱传统的强调课程重要性的引人方式,用一种全新的体验式的方式把课程内容与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有一种参与的感觉。这样,营造一种活泼的课堂氛围会大大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

2.上好第一堂课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舞台,但绝不是唯一的舞台。把学生的各种课下活动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生进人大学之后上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一个轻松的课堂对其他课程的开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新生来讲,大家从不同的高中学校来到一个大学教室里,相互之间还不熟悉,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安排一次学生相互联系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上,传统的方式是让学生各自做自我介绍,但也可以转换一种方式—相互介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之间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了解,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不同的课堂方式。但这需要任课教师做很多课下工作。就本人上课的经验来看,课前需要了解任课班级的具体人数,然后做一些卡片,其中一半卡片上写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另一半卡片上对应写上答案,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做好相关的介绍工作之后把卡片发给同学,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相互“配对”,最后安排学生按照“配对”的结果相继上讲台,做相互介绍,其中介绍内容要包括姓名、专业、专长、爱好、来自何地等,其他也可以自我发挥,越精彩越好,并且相应地记录平时成绩。从效果上来看,这样开始的第一堂课给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课程结束时的调查中,学生说第一堂课大大地改变了他们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感觉,使他们从原来的心理上的排斥转换到被吸引上来了。 转贴于 3.增加课前分享环节

其实,学生自身有很多的想法无法实现,而且学生缺乏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支配,给每个学生一定的时间做课前演讲。本人授课的班级都是两个或者三个班的合班,学生有各种好的想法或者困惑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不太现实,但是可以改变一种方式—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会提前通知学生,每堂课都有一个我称为“课前分享”的环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疑难的、困惑的等问题,然后在正式上课之前做三分钟小演讲,可以用各种方式来传递信息,按照学生的人数决定每次上课的演讲人数,具体哪一周可以自己选择,课前我会做好表格,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把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填写要做“分享”的时间,然后回去准备,每堂课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利用下课时间安排演讲的顺序。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展示自己,实践效果非常好。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PPT,“分享”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其中,有动漫的、游戏的、热爱的家乡的、热门电影分析的、唱歌的、表演魔术的,等等。总之,学生的想法很奇特,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气息,每个学生都很期待自己展示的时间。虽然时间有限,但是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展示自己,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课堂与课下活动相结合

把学生课下的各项活动与课堂联系起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先给学生分好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做社会调查,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作业。从本人教授班级的效果来看,这项工作学生基本都能够认真对待,交上来的作业也都比较好。他们大多采取数码拍摄的手段,利用电脑进行一定的加工,或配以文字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交,或加上音乐和文字以PPT的形式上交。学生抓取的素材大都是身边经常出现的生活琐事。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够把自身的很多缺点和发现的问题联系起来,然后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并且注意改善。例如,有学生拍摄到校园里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如乱扔垃圾、不守秩序等,这类事件平时生活中很容易出现,但往往意识不到,当学生把这种现象当作一个问题来看待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某些不足之处,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在这项工作中走“捷径”,从网络世界里搜寻相关素材进行加工,也有个别学生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完成这项课下活动,学生都从教材从课堂上走出来了,并且开始去关注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更可嘉的是开始去寻找自身的问题。这样一来,从课上走到课下,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教育教学的绩效得以实现。

5.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现代课堂使用频率广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升学生课堂兴趣的途径之一。多媒体有多种形式,多彩的图片、适合的短片以及影响力大的影片都可以作为多媒体的一种出现在课堂上,而且,往往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例如,本人上课的时候曾经给学生提供了一部励志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学生从主人公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的进取和目标的作用,很多学生泪流满面地看完影片,但结局是以微笑来结束的。课后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但不得不承认,现在这样的片子不多,需要教师提前做好选择。这样,虽然是课堂教学,但却是课堂实践,给学生提供吸取经验的机会,从中提升自身的素质,走生活和学习的捷径,这样的课堂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重要意义;学习兴趣

在现代社会,法律素质是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法律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它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概念性较强,与生活关系密切,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本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正确认识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难题。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文化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平时对法制不够重视。有关调查表明,正处花季的17岁是危险年龄,正成为犯罪高发期。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学习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必定会影响他们的法律意识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我自己守法就行了,法律也不能拿我怎么样。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如果你不了解法律怎么知道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也许不知不觉就做了违法的事,所以不学法、不懂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再者,就算自己守法,不代表别人的行为不会侵害到你的权益。这时候你就需要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了解法律常识怎么行?

法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仍处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地位,有些学生觉得法律离自己比较遥远,“法律于我何干?学法律干什么?不犯法就行”的想法恐怕也不是少数学生才有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一些虽有理但却不知怎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最终吃亏上当或走上歧途的事例。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水平,建立起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和捍卫法律的尊严,进而使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重视绪论课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在初中课程里略有涉及,有些学生对“重炒旧饭”不以为然,还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和学习热情,课后知识记忆不牢,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存在无所谓情绪。针对这些情况,第一节课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首先必须上好第一节课即绪论课,为日后的顺利教学奠定基础。第一次课除了介绍本课程的安排和以往一些考试情况外,要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入门欲望,使他们对后面知识学习充满期待,对学习这门课程充满热情,从而树立对本课程的积极学习态度,坚定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为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绪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在备课时,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搜集素材,合理选择教法,认真充分备课,做到胸有成竹。同时,应通晓教材全部内容,以便熟练运用教材。其次,开讲要引人入胜,悬念迭起。针对学生第一节课常有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可以提出问题:“当面对物质的诱惑时,你会不会产生据为己有的欲望?当面对鲜艳的刺激时,你能不能抑制往青春的冲动?当面对暴力时,你会不会手足无措?当面对伤害时,你会不会束手无策?”让学生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以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再逐一讲解,从而使学生觉得既熟悉又新奇,于是追求新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同时,再次强调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法律能给人以安全的指南;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懂得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合法合理、适时适度地处理学习阶段的问题,知道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

法律教育与法治实践联系密切,源于法治实践的案例在法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法律教学中最具特色、最有优势的教学方式。案例既是法律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律教学的重要内容,缺乏案例的法律教学是不完整的。恰当运用案例,能帮助教师阐明问题,突破讲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要真正实现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关键在于对其正确把握并合理应用。例如,在讲到“正当防卫”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介绍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的行为。然后说明其具有的五个特征:(1)防卫意图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2)防卫起因是不法侵害的发生和存在。(3)防卫对象是不法侵害者本人。(4)防卫时间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5)防卫限度是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同时强调这五个特征也是构成正当防卫的五个必要条件,即主观条件、起因条件、对象条件、时间条件、限度条件。重点是要对各个条件分别举实例加以分析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法律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便日后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懂得评判是非、合理应用。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重要意义;学习兴趣 

 

在现代社会,法律素质是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法律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它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概念性较强,与生活关系密切,新形势下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本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正确认识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世界性难题。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文化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平时对法制不够重视。有关调查表明,正处花季的17岁是危险年龄,正成为犯罪高发期。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学习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必定会影响他们的法律意识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我自己守法就行了,法律也不能拿我怎么样。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因为如果你不了解法律怎么知道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也许不知不觉就做了违法的事,所以不学法、不懂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再者,就算自己守法,不代表别人的行为不会侵害到你的权益。这时候你就需要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了解法律常识怎么行? 

法律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仍处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地位,有些学生觉得法律离自己比较遥远,“法律于我何干?学法律干什么?不犯法就行”的想法恐怕也不是少数学生才有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一些虽有理但却不知怎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最终吃亏上当或走上歧途的事例。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水平,建立起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和捍卫法律的尊严,进而使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重视绪论课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在初中课程里略有涉及,有些学生对“重炒旧饭”不以为然,还有些学生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和学习热情,课后知识记忆不牢,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普遍存在无所谓情绪。针对这些情况,第一节课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首先必须上好第一节课即绪论课,为日后的顺利教学奠定基础。第一次课除了介绍本课程的安排和以往一些考试情况外,要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入门欲望,使他们对后面知识学习充满期待,对学习这门课程充满热情,从而树立对本课程的积极学习态度,坚定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为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绪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在备课时,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搜集素材,合理选择教法,认真充分备课,做到胸有成竹。同时,应通晓教材全部内容,以便熟练运用教材。其次,开讲要引人入胜,悬念迭起。针对学生第一节课常有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可以提出问题:“当面对物质的诱惑时,你会不会产生据为己有的欲望?当面对鲜艳的刺激时,你能不能抑制往青春的冲动?当面对暴力时,你会不会手足无措?当面对伤害时,你会不会束手无策?”让学生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以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再逐一讲解,从而使学生觉得既熟悉又新奇,于是追求新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同时,再次强调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法律能给人以安全的指南;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懂得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合法合理、适时适度地处理学习阶段的问题,知道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 

法律教育与法治实践联系密切,源于法治实践的案例在法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法律教学中最具特色、最有优势的教学方式。案例既是法律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律教学的重要内容,缺乏案例的法律教学是不完整的。恰当运用案例,能帮助教师阐明问题,突破讲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要真正实现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关键在于对其正确把握并合理应用。例如,在讲到“正当防卫”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介绍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的行为。然后说明其具有的五个特征:(1)防卫意图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2)防卫起因是不法侵害的发生和存在。(3)防卫对象是不法侵害者本人。(4)防卫时间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5)防卫限度是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同时强调这五个特征也是构成正当防卫的五个必要条件,即主观条件、起因条件、对象条件、时间条件、限度条件。重点是要对各个条件分别举实例加以分析说明,以加深学生对该法律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便日后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懂得评判是非、合理应用。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 

第7篇

【关键词】 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困境;创业能力;对策

当前,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地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主要目标,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是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大学生创业的浪潮风生水起,现实情况是,虽有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但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不够强烈,创业成功率整体偏低,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更低,很多学生开办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市场竞争力差,开办不久便倒闭。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较多,对于学生自身来说,缺少足够的创业资金,缺乏扎实的创业技能、创业素养和创业知识。这种综合创业能力的缺失与我国院校在创业教育上的职能缺位有重要联系。

一、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的原因

1、学院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品行的打造

(1)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性。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加之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大部分学生依赖心理较强,自私自利性格较突出,这就导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差,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与执着的探索精神,在创业中一旦碰到困境或障碍便会失去信心,很难将艰苦的创业行动坚持下去。

为了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部分地方院校的独立学院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力图在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方面体现自己与二本院校的不同,体现自己的地方特色与转型特点,加大了通识课程、践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而轻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育。[1]

(2)一些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团队协调合作能力缺乏。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留下的弊病,加之部分高校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对学生考试舞弊等行为惩处不力,导致当今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规则意识不强。少数学生为了一时的利益,制作虚假履历、荣誉证书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讲诚信、不遵循起码的市场道德,制假售假,随意违反合同约定等,给学校、交易相对人、市场管理者留下了恶劣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到校后不思进取,组织纪律涣散,不重视良好协作习惯的培养,过分强调自我,缺乏集体观念,只看重属于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他人的协作、帮助与贡献,不愿与他人合作,团队精神缺乏,沟通协作能力差。

(3)创新能力与意识不足。对于创业难问题,虽然多数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技能达不到一个合格创业者的要求,也有不满足于现状,想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一旦看到创业的艰辛,便只是明日复明日,不敢及时采取行动,不敢冲破困境,创新创业精神缺乏。

大部分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导致现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缺乏深层次思考、喜欢遵循他人成功的路径,不善于自己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总结;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很简单,缺乏针对性解决具体复杂问题的能力。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遇到问题或撰写学位论文时,不积极主动思考,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而是通过搜索引擎找答案,甚至抄袭他人的内容。

2、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创业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1)创业教育课程设计脱离社会实践。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划中,大部分地方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存在滞后和偏差,忽略了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过于强调向学生灌输通识知识与专业基础理论,没有把创业教育视为独立的课程纳入到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中。目前,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大多数独立学院联合政府部门及企业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办创业沙龙、举行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由于这些活动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与创业环境严重脱节,这无法真正推动学生创业水平的提高及创业技能的增长。

(2)创业平台建设滞后,影响了创业成功率。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我国大部分地方独立学院担任创业课授课任务的教师多是学生辅导员,他们缺乏创业经历,几乎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经验。即便聘请一些有企业营运经验的校外兼职企业家,由于授课时间的不足和课程体系的不完善,授课效果自然不佳。

由于教学资金的缺乏,加之大部分地方独立学院位于经济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因而缺乏能满足创业基本需求的各类创业示范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等平台资源。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无法扮演创业者的角色,不能亲身操作企业的具体营运事务,因而学生感受不到企业营运的压力,操作管理能力得不到培育与形成便是情理之中,创业屡屡碰壁在所难免。

二、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健全学生的创业品格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实践;网络信用评价机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0年4月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和商务类应用方面,大学生群体都有较之其他群体更活跃的表现。高校已经成为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失去了约束力,传统道德教育功能被部分弱化,网络应用日益丰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频发趋势,从计算机技术伦理层面到网络生活道德层面,不断引起社会关注,成为校园网络文化蓬勃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因此把网络道德教育及时地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整体管理体系中,建立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模式,成为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保证。

各高校经过多年努力,在网络道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上基本取得共识,但是相对于网络应用的发展,网络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始终相对滞后,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失范行为从最初的对黑客行为的模糊评价、网络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为主,发展到浏览涉黄网页、人肉搜索(挖掘、公开他人隐私)、网络盗窃、网络沉迷、网络暴力等不当行为,并集中在网络不文明用语和抄袭论文方面。当前的网络道德教育研究应该着眼于提高时效性与实效性,这需要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掌握网络技术,成为网络社会的成员,用发展的眼光,对网络带来的道德现象保持敏锐度,不断更新对已有问题的认识,调整在网络道德教育实践中的方式方法。

二、构建连续的网络道德教育实践体系的思考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规范认识水平,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规范网络行为为目的。“网络道德教育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在具体实践中,网络道德教育应该不问断地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重要阶段,构筑连续的以教育引导为主、技术保障为辅的有效的教育模式。

(一)通过有步骤的规范意识教育奠定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导向的基础

1.入学阶段:认知。大学生对制度和规范的认知是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制度基础。入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认知校园规范的重要阶段,一方面从道德规范、技术规范上进行普及教育,正面引导学生遵守网络使用规范;另一方面,实行实名注册制,方便从技术上实行有效监管,打好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以我校为例,新生入学后,需要学习相关网络使用的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通过实名认证,激活根据录取名册预设的校园网络账户。

2.相关课程:正面强化。网络道德的教育并不能忽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育。在相关课程中强化网络道德规范的专题教育,加强网络知识产权方面的伦理教育,加强言行自律的伦理教育,是督促学生从认知到他律到自律的有效途径。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开设网络道德教育专题中,进一步介绍网络使用规范及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加强对相关法律规定的学习,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正面虚拟环境中的道德问题。然而考虑课堂教学很难拥有即时网络使用环境,教师的网络操作水平和对网络生活的理解并不相同,当教师不能以一个成熟网络成员的身份出现时,说教性将高于引导性,对于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可以结合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补充。

(2)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高校广泛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多数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真正开始使用并掌握网络操作及理论知识。但是受学时限制以及授课教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认识程度的影响,虽然当前该课程的主流教材均有网络应用技术和网络伦理安全专题,却往往不被当纳入正式的教学进度安排。而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整体管理的调度安排,加强对该课程中的专题教学,能够在学生学习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认同网络使用及道德规范,对促进规范意识的内化,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实践中,涉及到网络使用的课程中都可以开展有效的网络规范意识、网络知识产权意识教育,高校教师应当对网络道德规范意识的传递和言行自律起到示范作用。

(二)培养网络信息道德素养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化

1.优化网络文化环境。笔者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一方面是提供健康有益的网络教学及应用资源,另一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应用素养,也就是健康使用网络的能力。可以尝试通过多种方式优化网络文化环境,促进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化,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

(1)提供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应当是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内容。用优质的信息内容充实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是以正面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优化网络生活形式。优秀课程的在线学习、课程在线答疑、教学资源的下载、电子阅览室等服务,即丰富大学生课外学习的方式,满足大学生学习的要求,也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自律精神的养成。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站建设。网络无疑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思想和信息被网民接受并进一步传递和,那他就成为了业余或兼职的教育者,这正是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近年来,多数高校创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从宏观上保证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具体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应当用更加生动丰富的教育形式弘扬主旋律。可以利用网页制作技术提高互动性,由专业的德育教师主持,进行具体问题的指导,可以通过网上心理疏导丰富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途径;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对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行主动思考,以期得到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甚至可以采用网络鼓励机制比如实名积分制,鼓励大学生主动浏览和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大学生在网络的海量信息中关注网络道德教育网站,通过自主参与,增强自律意识,并主动进行传递,以实现教育目的。

另外,在前文提到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是,大学生网民中手机网民占比最高,达85.7%。相对于校园网宽带接入互联网,手机上网更具有隐秘性,学校在管理上更加不易监管,各高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供大学生手机用户访问的WAP德育网站,及时抓住另一个新生渠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宣传。

2.善用大学生网络评论渠道。善用诸如高校贴吧、校园BBS这样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成员的网络评论渠道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既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校管理建设上正面作用,也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想法和网络生活的动态,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应对突发性群体网络行为的时候不至于显得被动。但是较之其他网络应用方面,大学生容易在网络评论中发生言语失范行为,甚至采用比较激进的态度和方式或者言语以期引起注意。这就应该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体系,让大学生清楚地知道,网络是“可以合法、自由、文明地发言”的途径。

一是更加重视建立训练有素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对热点的网络事件宣传进行主动引导,减少或者避免不当的言辞和由此相关的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具体实践中,高调说教,并不利于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实现,要求拥有一定人数的既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又能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网络传播机制规律的网络评论员,而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二是通过对客户端提交服务器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屏蔽掉评论内容中敏感、不文明的字眼,或者健全对非法不良信息直接进行屏蔽和删除的技术制度。这是必须做的又要把握好度的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净化网络空间,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

3.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是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浏览涉黄网页、网络言行失范、网络交友不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缺失。人文素养不仅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素养,也包括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通过各种活动和课程,锻炼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艺术鉴赏力,能够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中对各类信息的辨识能力,从而在网上信息浏览、传播、评价的过程中,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三)利用网络监管体系建立网络信用评价实现外部的约束

在校期间连续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通过主动引导全面调动大学生网络自律精神的过程。而在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中,还应建立网络信用评价机制。由网络技术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合作,必要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校园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记人大学生信用档案,以实现对网络社会虚拟行为的现实评价约束。

第9篇

经济法课程体验式教学探析研究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与经济法课程性质的矛盾

(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

独立学院普遍都是“三本招生学校”,其招生对象的“三本性”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现象特别严重。从客观上看,一些学生高中的基础知识总体表现比较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对较差,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从主观上看,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整体上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没有涉猎课外知识的积极性。

此外,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正因为一方面学习基础不扎实,另一方面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独立学院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后不自习,迟到、旷课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自我意识强烈

由于三本的学费较高,这就使得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生活优裕。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而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可能与一本、二本的学生有所不同,同时在遵守纪律、团队合作等方面意识较差。

(三)思维活跃,综合素质高

在学习基础薄弱、自我意识强烈的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优势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有过接受特长教育的机会,思维敏捷活跃,具体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能力强,敢想敢做,富有灵感和较强的主观创新意识[1]。

上述提到的独立学院教学对象的独特性与《经济法》的课程性质产生了较大的矛盾。《经济法》课程性质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学基本理论作为基础,而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对法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法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作一定的阐述。由于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轻视比较常见,导致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教条、机械、需要死记硬背,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掌握,更不用说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二、独立学院教学要求与经济法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

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被认为是独立学院教学的特色,而大多数独立学院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改革存在着一定难度。

尽管《经济法》这门课程在各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几乎都有开设,但真正开展《经济法》实践教学的学校寥寥无几。在独立学院理论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味移植母体高校教学方法的做法。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在本科生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讲授内容,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讲授为主,对应用教学关注太少,缺乏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关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得不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过分注重继承、重复前人经验,其独立性被严重削弱,这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事实上,经济法的许多法学理论、法律条文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法学理论及法律条文的解释层面上,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实践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一)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于与主动掌握[2]。

教育学专家发现:使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学员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3]。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承担着管理者所需要的法律知识传授和法律素质培养的任务,因而课程涵盖所有与市场经济运行有关,以及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内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4]。作为一门不同于经济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 ,又能与其他经济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就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要使《经济法》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法律实践能力,尤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5]。

四、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

《经济法》课程离不开案例教学。《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一个练兵场所。因此,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但如何组织好、运用好案例教学值得思考。以下是笔者多年从事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①在案例的选择上尽量是与经管类学生所学专业如会计、旅游、金融等相关联的案例,例如案例中的当事人是会计、导游或银行的工作人员,以增强案例的吸引力,也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掌握。②在案例的表现形式上,尽量图文并茂,如采用录像教学,教师选择典型案例,集中给学生放录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融入到案例的发展情节中去,轻松愉快地学习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目前电视、网络上有关法律问题方面的录像资料很多,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③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是对实际情况、法律现象的客观描述,其基本内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而且因当事人可能不经意的违法行为给自己或他人造成的后果严重,能给学生带来震撼。④案例应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其中应含有人们易混淆的观点,如法律与道德、情理等的混淆,也可能是对不同概念、不同法律主体、不同法律行为等的混淆,这些问题可以用直接的方式提出,让学生思考、分析、解决,也可以用间接的方式提出,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来发现问题。

(二)主题辩论教学

经济法律规范具有适用背景的复杂性,即由于社会经济现象千差万别、纷繁复杂而使“准绳”的采用极为难以把握,很容易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对经济法的理解和适用具有极大的可辩性。法学从其产生到现在就是在学术争鸣的历史征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辩论式教学理应在“经济法”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内外经济生活中有争议性的问题,由学生自由组合五人一组,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课堂上由组长发言,阐述己方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再由教师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法律意见加以点评,并请部分学生参与交流,最后每一小组写出书面的辩论报告。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也具有实用性,效果很好。主题辩论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辩论的话题不能太难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三)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一个逼真而没有实际风险的环境中去体验、练习各种技能,可以训练学生灵活地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也能够将各种知识及时整理。结合《经济法》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有些章节的部门法学习中,很适合搞模拟教学[6]。例如笔者在给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讲解《公司法》这一章时,曾组织学生模拟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模拟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而如何设立公司,设立公司需要什么条件、准备哪些资料,这将会迫使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探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实践经验,又可为学生的日后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四)角色分配教学

角色扮演法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类似游戏般的体验,促进学生能深刻地体会法律知识,可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最好方式。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则是以客观的局外人的立场出现的,主要的作用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场景、提供背景资料、点评总结等,可见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笔者以《合同法》为例介绍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其课程中的具体应用:订立合同。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合同订立的两个重要的阶段:要约与承诺的法律效力。情节有:设计若干名学生代表分别代表买卖双方,对教师所给素材中的合同主要内容进行洽谈。学生洽谈的内容一定要体现要约和承诺,然后请其他的同学就洽谈过程所体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教师主要对学生分析和点评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总结。角色扮演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主角是学生,可选择学习能力强和探知力强的学生来担当主角,但对其他未直接参与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兼顾,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五、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计划一般在四十课时,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

(二)注意传统课堂教学与体验教学的关系

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它既弥补了传统知识体系的缺陷,又自成一体形成新的知识、技能体系。体验式教学法应该得到提倡,但是不能忽略了课堂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体验教学活动更不能代替课堂教学,颠倒主次。

(三)需要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

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随机性的突发事件,教师必须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涵养才能胜任此教学法。需要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要具有丰富的临场指导经验和较高的技能水平等。

(四)考核学生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合理评价。

总之,体验式教学法为《经济法》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从“配角”变为“主角”,而教师则从“主角”变为“配角”,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目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把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高度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2]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131—133.

[3]张渭绒.体验式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J].新西部,2009(08):195.

[4]李瑾.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环节问题探析[J]. 商业经济,2009(6):107—109.

第10篇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诚信教育,畜牧业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60-03

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如功利主义、金钱至上思想普遍,导致不良风气盛行,学生的不守诚信现象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学生诚信教育。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教育部在所有高校均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本课程,统一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程,作为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直接设置诚信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抓手[1]。将诚信看成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但现实中,诚信教育难以落到实处,诚信危机在学生群体中表现日益突出。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授课方法简单,举例的负面教材居多,缺乏积极优秀的正面宣传材料。在学术、科研诚信方面,学生缺乏对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的了解,思想上认识不足,不诚实利用他人成果、一稿多投、篡改和伪造实验统计数据等,没有独立的理论观点和创新意识[2]。在学生就业方面,某些学生由于就业理念有偏差,用逃避的心态保护自己;加上功利主义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使其产生逃避职业深层价值,一切向“钱”看,向“厚”赚的就业心理使学生在择业时只考虑目前的现实利益。诚信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一种细节教育、需要通过长期实践的积累才能有效养成。因此教育过程中采用“棍棒”、“恐吓”等“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应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积极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向上,才能达到“南风效应”。

1 动物科学类人才的诚信教育将直接影响畜牧业行业的发展

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件,一度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畜禽安全生产,特别是特色畜牧业安全养殖、畜产品药残、疫病等检测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务必引导学生构筑道德底线,提高畜牧业行业自律意识,做到诚信生产,为畜产品安全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保障。

动物科学学院应努力营造诚信育人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特别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帮助学生领悟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从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科研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将科研诚信、学术诚信付诸于平时的学习及课题研究中,保证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数据真实,学术论文正当引用。更重要的是,动物科学类学生将来直接参与畜牧业养殖生产中,学生的德育素养,特别是科研、学术诚信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进而涉及到动物健康养殖、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

2 加强动物科学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 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等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实行为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注重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宣讲活动、畜牧业企业精英专题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等多种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扬诚信教育。南开大学在2013级研究生入学时,新生会领到一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材料,新生阅读后,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针对不作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等多项道德规定做出承诺,这份承诺书将直接由学校永久保留。在新生入学时提出警示,学术诚信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对学生将来参与企业发展、科学研究时起到鞭策作用。因此将诚信教育作为动物科学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强调了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告诫学生要诚信生产,诚信做人。

从入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或是诚信楷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进行相应的教育惩罚或表彰,鞭策并激励学生坚守诚信。同时,学生诚信档案直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学生诚信档案也能激励他们将诚信的优良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及生活中,让学生因诚信而受益终身。

2.2 思想政治、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开展诚信教育 抓住现行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科学道德的定义、范畴,向学生普及畜牧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提醒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如何做到坚守科研道德,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触犯科学诚信的行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诚信思想教育,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企业安全生产,联系学生对诚信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诚信履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透,使学生理解[3]。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启发效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使学术诚信教育与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相互交融,同时将诚信法制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选修科目,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法律法规意识。

充分利用“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内容。既要使教育内容不失我国传统诚信的优秀元素,还要代表时代特征,使诚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在讲授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召开讲座、座谈会的形式,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结合诚信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灌输诚信道德知识。重视学生诚信的引导,加大诚信宣传,发挥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媒体如校内电台广播、饭堂电视视频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多维度渲染诚信的教育气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2.3 将诚信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标准 评奖评优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它与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紧密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评价学生在校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对学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但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制定专门的学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不过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实施起来比较麻烦[2]。

评奖评优要对学生德育进行评分,进一步完善学院评奖评优的细则,取消把学术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硬性指标,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动物科学学院2014年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针对诚实守信提出了要求,其中评选基本条件的第三条:诚实守信,品学兼优;并规定若经查实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隐瞒事实或有虚假内容的不予以申请。但是文件没有针对诚实守信列出详细的考核指标。是否将助学贷款信用记录、学费缴纳、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科研态度等方面直接纳入诚信考核指标,再设计具体的评分细则。评奖评优将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优秀得奖等级最重要的是看论文点数。在评奖评优等优秀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度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详细的诚信奖惩机制,及时公开表扬、奖励遵守诚信规范等诚信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通过取消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格、撤销干部职务、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方式,公开公正批评、处罚违反诚信的学生,绝不姑息恶劣行为,督促学生坚守诚信。

2.4 充分发扬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用 目前来看,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群体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个人修养不成熟放松自身要求,一定程度上表现自我,个性化强,思想活跃。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不尊重科学,肆意妄为。部分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随意改动实验或调查数据,有学者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有差别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重做实验或分析数据错误原因,并反复做实验。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费时费力进行重复实验或多次调查,会选择满足实验预期结果要求的数据,私自舍弃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更有个别学生不愿费时费力搞调查,做实验,为了能顺利毕业,又限于毕业时间、经费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好选择篡改或编造数据。

动物科学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发挥育人功能,在学生指导过程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对导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建立学生问责制度,学生出现学术问题,导师负连带责任。在导师遴选环节中,加入严格的学术诚信考核标准,要求导师必须思想道德、科研学术诚信素质优良。对于口碑不好,存在诚信问题的人,经费再多也不能评聘为导师。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承担育人的主体,导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因此,建立学生导师问责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同时明确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可以通过建立导师诚信育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认真诚实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将德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得到具体的塑造。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除此之外,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利于帮助研究生端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分析个人现实和职业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和择业的区别,才能坦然的面对就业困难。

3 结语

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把理念教育与学生自觉行动结合起来。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诚信立足于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实际活动中,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亲身体验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活动、提供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树立起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夏道玉.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2(1):81-84.

第11篇

[论文摘 要]独立学院学生有其特殊性。目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独立学院学生的群体性特点以及独立学院的教学要求存在矛盾,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选择。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可从案例教学、主题辩论教学、模拟教学、角色分配教学等方面入手。而要保证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处理好传统课堂教学与体验教学的关系、注重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合理评价、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

《经济法》课程是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经济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和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对于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经济法》教学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相适应,使经济法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法律实践能力,尤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与经济法课程性质的矛盾

(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

独立学院普遍都是“三本招生学校”,其招生对象的“三本性”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现象特别严重。从客观上看,一些学生高中的基础知识总体表现比较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对较差,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从主观上看,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整体上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没有涉猎课外知识的积极性。

此外,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正因为一方面学习基础不扎实,另一方面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独立学院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后不自习,迟到、旷课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自我意识强烈

由于三本的学费较高,这就使得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生活优裕。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而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可能与一本、二本的学生有所不同,同时在遵守纪律、团队合作等方面意识较差。

(三)思维活跃,综合素质高

在学习基础薄弱、自我意识强烈的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优势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有过接受特长教育的机会,思维敏捷活跃,具体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能力强,敢想敢做,富有灵感和较强的主观创新意识[1]。

上述提到的独立学院教学对象的独特性与《经济法》的课程性质产生了较大的矛盾。《经济法》课程性质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学基本理论作为基础,而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对法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法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作一定的阐述。由于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轻视比较常见,导致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教条、机械、需要死记硬背,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掌握,更不用说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二、独立学院教学要求与经济法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

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被认为是独立学院教学的特色,而大多数独立学院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改革存在着一定难度。

尽管《经济法》这门课程在各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几乎都有开设,但真正开展《经济法》实践教学的学校寥寥无几。在独立学院理论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味移植母体高校教学方法的做法。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在本科生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讲授内容,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讲授为主,对应用教学关注太少,缺乏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关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得不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过分注重继承、重复前人经验,其独立性被严重削弱,这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事实上,经济法的许多法学理论、法律条文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法学理论及法律条文的解释层面上,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实践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一)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于与主动掌握[2]。

教育学专家发现:使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学员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3]。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承担着管理者所需要的法律知识传授和法律素质培养的任务,因而课程涵盖所有与市场经济运行有关,以及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内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4]。作为一门不同于经济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 ,又能与其他经济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就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要使《经济法》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法律实践能力,尤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5]。

四、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

《经济法》课程离不开案例教学。《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一个练兵场所。因此,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但如何组织好、运用好案例教学值得思考。以下是笔者多年从事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①在案例的选择上尽量是与经管类学生所学专业如会计、旅游、金融等相关联的案例,例如案例中的当事人是会计、导游或银行的工作人员,以增强案例的吸引力,也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掌握。②在案例的表现形式上,尽量图文并茂,如采用录像教学,教师选择典型案例,集中给学生放录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融入到案例的发展情节中去,轻松愉快地学习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目前电视、网络上有关法律问题方面的录像资料很多,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③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是对实际情况、法律现象的客观描述,其基本内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而且因当事人可能不经意的违法行为给自己或他人造成的后果严重,能给学生带来震撼。④案例应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其中应含有人们易混淆的观点,如法律与道德、情理等的混淆,也可能是对不同概念、不同法律主体、不同法律行为等的混淆,这些问题可以用直接的方式提出,让学生思考、分析、解决,也可以用间接的方式提出,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来发现问题。

(二)主题辩论教学

经济法律规范具有适用背景的复杂性,即由于社会经济现象千差万别、纷繁复杂而使“准绳”的采用极为难以把握,很容易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对经济法的理解和适用具有极大的可辩性。法学从其产生到现在就是在学术争鸣的历史征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辩论式教学理应在“经济法”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内外经济生活中有争议性的问题,由学生自由组合五人一组,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课堂上由组长发言,阐述己方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再由教师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法律意见加以点评,并请部分学生参与交流,最后每一小组写出书面的辩论报告。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也具有实用性,效果很好。主题辩论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辩论的话题不能太难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三)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一个逼真而没有实际风险的环境中去体验、练习各种技能,可以训练学生灵活地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也能够将各种知识及时结合《经济法》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有些章节的部门法学习中,很适合搞模拟教学[6]。例如笔者在给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讲解《公司法》这一章时,曾组织学生模拟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模拟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而如何设立公司,设立公司需要什么条件、准备哪些资料,这将会迫使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探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实践经验,又可为学生的日后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四)角色分配教学

角色扮演法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类似游戏般的体验,促进学生能深刻地体会法律知识,可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最好方式。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则是以客观的局外人的立场出现的,主要的作用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场景、提供背景资料、点评总结等,可见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笔者以《合同法》为例介绍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其课程中的具体应用:订立合同。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合同订立的两个重要的阶段:要约与承诺的法律效力。情节有:设计若干名学生代表分别代表买卖双方,对教师所给素材中的合同主要内容进行洽谈。学生洽谈的内容一定要体现要约和承诺,然后请其他的同学就洽谈过程所体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教师主要对学生分析和点评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总结。角色扮演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主角是学生,可选择学习能力强和探知力强的学生来担当主角,但对其他未直接参与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兼顾,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五、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计划一般在四十课时,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

(二)注意传统课堂教学与体验教学的关系

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它既弥补了传统知识体系的缺陷,又自成一体形成新的知识、技能体系。体验式教学法应该得到提倡,但是不能忽略了课堂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体验教学活动更不能代替课堂教学,颠倒主次。

(三)需要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

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随机性的突发事件,教师必须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涵养才能胜任此教学法。需要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要具有丰富的临场指导经验和较高的技能水平等。

(四)考核学生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合理评价。

总之,体验式教学法为《经济法》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从“配角”变为“主角”,而教师则从“主角”变为“配角”,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目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把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高度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柳杨.对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2):120—122.

[2]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131—133.

[3]张渭绒.体验式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j].新西部,2009(08):195.

[4]李瑾.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环节问题探析[j]. 商业经济,2009(6):107—109.

第12篇

[论文摘 要]独立学院学生有其特殊性。目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独立学院学生的群体性特点以及独立学院的教学要求存在矛盾,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选择。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可从案例教学、主题辩论教学、模拟教学、角色分配教学等方面入手。而要保证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处理好传统课堂教学与体验教学的关系、注重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合理评价、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

《经济法》课程是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经济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和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对于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经济法》教学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相适应,使经济法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法律实践能力,尤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与经济法课程性质的矛盾

(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

独立学院普遍都是“三本招生学校”,其招生对象的“三本性”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现象特别严重。从客观上看,一些学生高中的基础知识总体表现比较差,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对较差,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从主观上看,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整体上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没有涉猎课外知识的积极性。

此外,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差。正因为一方面学习基础不扎实,另一方面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独立学院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后不自习,迟到、旷课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自我意识强烈

由于三本的学费较高,这就使得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生活优裕。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而承受压力和挫折的心理能力可能与一本、二本的学生有所不同,同时在遵守纪律、团队合作等方面意识较差。

(三)思维活跃,综合素质高

在学习基础薄弱、自我意识强烈的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优势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有过接受特长教育的机会,思维敏捷活跃,具体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同时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能力强,敢想敢做,富有灵感和较强的主观创新意识[1]。

上述提到的独立学院教学对象的独特性与《经济法》的课程性质产生了较大的矛盾。《经济法》课程性质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学基本理论作为基础,而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对法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法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作一定的阐述。由于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轻视比较常见,导致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教条、机械、需要死记硬背,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掌握,更不用说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法律问题。

二、独立学院教学要求与经济法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

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被认为是独立学院教学的特色,而大多数独立学院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改革存在着一定难度。

尽管《经济法》这门课程在各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专业几乎都有开设,但真正开展《经济法》实践教学的学校寥寥无几。在独立学院理论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味移植母体高校教学方法的做法。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在本科生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讲授内容,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讲授为主,对应用教学关注太少,缺乏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关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得不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过分注重继承、重复前人经验,其独立性被严重削弱,这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事实上,经济法的许多法学理论、法律条文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法学理论及法律条文的解释层面上,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释实践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一)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于与主动掌握[2]。

教育学专家发现:使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学员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亲身体验的互动式学习”采用最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思考和提升[3]。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承担着管理者所需要的法律知识传授和法律素质培养的任务,因而课程涵盖所有与市场经济运行有关,以及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内容,具有极强的综合性[4]。作为一门不同于经济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 ,又能与其他经济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就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要使《经济法》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法律实践能力,尤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5]。

四、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

《经济法》课程离不开案例教学。《经济法》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纯的法律条文十分枯燥,但结合适量的案例则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表达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一个练兵场所。因此,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但如何组织好、运用好案例教学值得思考。以下是笔者多年从事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①在案例的选择上尽量是与经管类学生所学专业如会计、旅游、金融等相关联的案例,例如案例中的当事人是会计、导游或银行的工作人员,以增强案例的吸引力,也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掌握。②在案例的表现形式上,尽量图文并茂,如采用录像教学,教师选择典型案例,集中给学生放录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融入到案例的发展情节中去,轻松愉快地学习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目前电视、网络上有关法律问题方面的录像资料很多,为教师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③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是对实际情况、法律现象的客观描述,其基本内容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而且因当事人可能不经意的违法行为给自己或他人造成的后果严重,能给学生带来震撼。④案例应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其中应含有人们易混淆的观点,如法律与道德、情理等的混淆,也可能是对不同概念、不同法律主体、不同法律行为等的混淆,这些问题可以用直接的方式提出,让学生思考、分析、解决,也可以用间接的方式提出,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来发现问题。

(二)主题辩论教学

经济法律规范具有适用背景的复杂性,即由于社会经济现象千差万别、纷繁复杂而使“准绳”的采用极为难以把握,很容易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对经济法的理解和适用具有极大的可辩性。法学从其产生到现在就是在学术争鸣的历史征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辩论式教学理应在“经济法”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内外经济生活中有争议性的问题,由学生自由组合五人一组,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课堂上由组长发言,阐述己方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再由教师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法律意见加以点评,并请部分学生参与交流,最后每一小组写出书面的辩论报告。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又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也具有实用性,效果很好。主题辩论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辩论的话题不能太难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三)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在一个逼真而没有实际风险的环境中去体验、练习各种技能,可以训练学生灵活地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也能够将各种知识及时整理。结合《经济法》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有些章节的部门法学习中,很适合搞模拟教学[6]。例如笔者在给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讲解《公司法》这一章时,曾组织学生模拟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模拟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而如何设立公司,设立公司需要什么条件、准备哪些资料,这将会迫使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探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实践经验,又可为学生的日后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四)角色分配教学

角色扮演法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类似游戏般的体验,促进学生能深刻地体会法律知识,可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最好方式。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则是以客观的局外人的立场出现的,主要的作用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场景、提供背景资料、点评总结等,可见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笔者以《合同法》为例介绍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其课程中的具体应用:订立合同。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合同订立的两个重要的阶段:要约与承诺的法律效力。情节有:设计若干名学生代表分别代表买卖双方,对教师所给素材中的合同主要内容进行洽谈。学生洽谈的内容一定要体现要约和承诺,然后请其他的同学就洽谈过程所体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教师主要对学生分析和点评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总结。角色扮演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主角是学生,可选择学习能力强和探知力强的学生来担当主角,但对其他未直接参与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兼顾,这样才会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五、体验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计划一般在四十课时,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

(二)注意传统课堂教学与体验教学的关系

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它既弥补了传统知识体系的缺陷,又自成一体形成新的知识、技能体系。体验式教学法应该得到提倡,但是不能忽略了课堂本身的规律和要求,体验教学活动更不能代替课堂教学,颠倒主次。

(三)需要加强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

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随机性的突发事件,教师必须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涵养才能胜任此教学法。需要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要具有丰富的临场指导经验和较高的技能水平等。

(四)考核学生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合理评价。

总之,体验式教学法为《经济法》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从“配角”变为“主角”,而教师则从“主角”变为“配角”,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分析和创新能力。目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把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高度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柳杨.对独立学院课程教学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2):120—122.

[2]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131—133.

[3]张渭绒.体验式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J].新西部,2009(08):195.

[4]李瑾.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环节问题探析[J]. 商业经济,2009(6):107—109.

第13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个案经验;启示

一、美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起步阶段(1947-1990年)

1947年美国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标志着大学首次出现创业教育。1967-1970年,美国部分大学开设了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培养企业家的教育计划。此后20年间,根据Fernald和Solomon开展的美国本科层次创业课程情况调查显示:美国高校从1979年只有127所高校开设此课程发展到1989年的1060所,这一时期高校普遍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

(二)发展阶段(1990-2000年)

随着网络、电子通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在美国的迅速发展,为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更多的创业机会,美国的创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创业课程开设程度方面,Vesper和Gartner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研究生层次开课比例明显大于本科。学者Winslow和Solomon通过第七次全美创业教育项目续贯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学校设置了创业学位,将创业视为创业领域。这进一步证实创业专业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发展速度很快。

(三)成熟阶段(2000年-)

1、社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上升

学者Katz研究发现,截止2003年,美国1600多所学校已开设220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并且有277个创业教育捐赠席位,还建立了100多个创业教育中心,此外,还有44本关于创业及创业教育相关的期刊。美国社会对创业教育的密切关注,还体现在一些著名杂志,例如《美国新闻》、《创业者》、《世界报道》等,这些杂志定期对创业教育相关项目进行整体排名,这些排名是衡量学校创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2、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及教学目标等趋向完善

课程设置方面,从先前单一面向经济管理类学院的学生发展到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课程。教育内容方面,不以企业开办为主教学,实行创业知识、技能、意识、思维相结合的综合型培养。教育目标方面,以创业精神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共同培养。

3、创业教育拥有一定的法律基础,且师资力量逐步强大

创业教育法律法规方面,有《人力开发与培训法》、《职业教育法》、《平等就业法》、《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就业培训合作法》等作为支撑,这些法律促进公司的发展,还推动创业教育趋于成熟。创业教育师资方面,美国管理学会创业部大力推进创业学博士项目,为培养更具创新性和高效率的创业教师,考夫曼基金会选择与大学合作,建立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

二、美国百森创业教育个案分析

在美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中,具备前瞻性的教育理念、适宜的教学方式、合理的课程设计、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百森商学院,在推动创业教育的道路上贡献巨大。

(一)前瞻性教育理念

早期创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功利性,而百森商学院的教育理念不以追求眼前的功利为目的,其创业教育具有创业意识、能力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战略性的创业教育。

(二)合理的课程设计

1、创业者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剖析创业者具有的基本素质,创业者们如何解决创业初期的风险和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2、战略与商业机会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抓住创业机遇。主要通过阐述成功企业发现和挑选创业机会的具体过程,让学生了解成功企业创建需要什么样的机会,并且如何在众多的机会当中进行抉择,发挥适合自己的商业机会,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潜能。

3、资源与商业计划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阐述成功创业者是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如何寻找所需资源、战略合作伙伴、获取商业运营许可证等创业相关知识。

4、创业企业融资

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融资知识,课程内容包括新企业融资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债务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如何得到债务融资;新企业的筹资战略等。

5、快速成长

课程内容,主要阐述新建立的风险企业成长阶段中的问题和危机;如何解决危机的方法;创业型风险企业如何进行领导和管理。美国百森商学院课程设计主要分析了成功创业者需具备的素质和个人品质、创业所需资源、机会以及新创企业发展过程及其内部管理。

(三)适宜教学方式

百森商学院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探索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注重实践案例教学,既有创业成功的案例又有创业失败的案例,这帮助学生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创业灵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实践环节上,学校开展虚拟创业项目,一方面安排学生进入创业成功企业观摩或实习,一方面鼓励学生将创业想法及预案投入到具体岗位上进行检验。同时,学校多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业大赛,这都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优秀的教师队伍

百森商学院的教师,一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案例投入到具体课堂活动中,这更好的帮助学生从实践经验当中获取新颖的创业想法,培训学生创业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与老师之间存在交往和联系,可以为学生争取创业实习和创业观摩的机会,更好的使学生将创业理论应用到具体创业实践当中,为学生创业实践打下深厚基础。

三、美国创业教育的相关启示

(一)中国创业教育的阶段现状

1998年12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文件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自此我国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开展。杨保忠,牛泽民,熊飞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大致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1、自主探索阶段

此阶段高校自主性探索。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始。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举办了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现在国内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已成为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

2、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2002年4月,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经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列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我国的创业教育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教育部召开多次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座谈会,高教司还举办了“教育部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这些实践活动都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3、我国创业教育现状

在创业教育论文期刊的数量上,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越来越多;创业内容更加宽泛主要包括“创业者特质教育”、“创业知识教育”以及“创业技能教育”三个维度;教学方法上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企业实习”方式来帮助学生寻找创业的灵感和提升创业技能;同时,也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和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处于创业教育的起步阶段,具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高校认知偏差(高校延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环境较差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借鉴美国创业教育的优秀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具体情况渐进的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美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1、政府加强创业教育的引导及鼓励

我国创业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对于创业教育的关注度远远不够。为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和企业及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引导和鼓励企业及各研究机构的正确有序的开展相关工作,从而使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创业教育领域,推动创业教育发展。

2、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使其与专业相对应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管理体制,面向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不局限于创业学专业学生,没有针对性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差异性创业教育。因此,首先需开设专门的创业学专业,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具体的实践锻炼,充足的案例研讨。对其他类型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涵盖基础内容公共选修课,案例探讨,使有兴趣的学生获得创业的基本知识。

创业管理机构设置和课程设计方面,我国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大部分高校更多的是把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素质教育相结合并由这些机构管理,我国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同时还需完善课程设计,形成包括创业知识、能力、心理素质、实务操作等内容的一体化的课程。

3、构建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我国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刚刚起步,需要学习百森商学院的经验,创造条件让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潜心研究案例,提高其创业教育能力,最终培养出学校骨干级别的创业教育教师。

4、建立创业实践活动联动体系

我国高校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高校在学校自生的实习基地上建立创业实践活动园区;二是校企联合,高校通过选择适合的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生能够将校内的知识和实习经历相结合。部分高校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平台,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同时,为了确保创业教育活动成效显著,从学生选修创业教育课程开始,到进入具体创业实践活动场地开展实践活动这一过程,还需建立严密的评价考核制度,保障创业教育的效果。最终保证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社会状态,解决自身及更多青年人的就业问题。(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CooperAC,Hornaday J A,VesperKH.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 ship over Time[A].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 ship Research[C].Wellesley,MA:Babson college,1997.

[2] esper K H,Gartner W B.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s-1999[R].Los Angeles:Lloyd Greif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Studies,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99.

[3] 杨保忠.美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

[4] 牛泽民,熊飞.发展创业教育对促进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5-80.

第14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7-0097-04

一、引言

法学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落实国家提出的“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的重要途径。法学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一批实战型精英,为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如何将依法治国的理念融入法学的实际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点。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课前主动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難知识进行答疑解惑,从而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学习和积累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最初出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教师即乔纳森·贝格曼和亚纶·沙姆斯为了让那些经常请假缺课的学生能够赶上教学进度而实施的一种措施。他们意外发现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后因这种教学模式的显著教学效果而被美国各个学校在校广为推广流行。近年来另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微课也渐渐呈现出自己的独特优势。微课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将知识点细分化,内容简单化并辅以网络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微课在国外的名称为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我国首次提出微课教学的是胡铁。他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微课和翻转课堂都是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但目前为止都没有提供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2015年奥拂莱赫蒂和菲利普斯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充分研究,他们认为由于没有相关的理论框架,翻转课堂在现实中缺乏一致的方法。因此,如何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的翻转,不同的教师在面对自己的专业课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微课和翻转课堂进行了多元化的研究并提出了微课和翻转课堂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观点。从教学理念方面,徐碧波认为以翻转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中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刘瑞超认为教师缺乏新时期教学先进理念,抓不住翻转课堂的关键点,应试教育的思维依然存在,提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学生积极学习的促进者,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许兴亮认为,翻转就是注重先学后做,推动教向学观念的转变;赵濮民认为,微课的介入能让翻转课堂的功效得到极大发挥。他认为知识的学习在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最佳方式就是知识传播途径。好的传播途径会引起学生学习共鸣,达到事半功倍。从翻转课堂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方面,杜芳认为要进行翻转课堂必须利用网络微课平台,加强课堂教学活动的充分设计,将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并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思;王巧晗在《翻转课堂和TBL结合的植物学实验课混合教学法的实践和探索》中指出了开展翻转课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有实验动手能力,在教学中要进行教学模式构建,并对该模式进行评价,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毕振波在其论文《翻转课堂和层次化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出了翻转课堂的由来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习自主性,并结合层次化教学模式以便适应人才个性化培养。

二、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从本课题研究的结果看,我们发现微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一)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结合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微课的制作、课堂的翻转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将教学知识点发送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对知识点预习和讨论,根据知识点进行课前的微视频的制作,最后进行课堂的翻转。这些都需要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只是作为辅助者身份参与其中。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本着先学后教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的个性需求化也能得到满足,学生的满意程度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自然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翻转课堂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翻转课堂给法学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法学学生单凭记忆法律条文将无法适应今后工作需求。法学学生是用法律条文去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个个实际发生的法律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律条文。因此学生对法律条文非常熟悉,可是他们走进工作岗位,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却束手无策。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如前所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根据课前预习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视频的制作或小组讨论或法庭的模拟等方式来掌握本课堂的重难点。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缓解了死记硬背法条的焦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而提高了他们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

(三)微课和翻转课堂具备广泛运用的可行性

无论是从本课题研究的结果还是其他研究者在自己的领域的研究成果可知: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深受学生的喜爱。且研究成果也表明,采取这种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具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可行性。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诸如:学校硬件设施条件的缺陷、翻转课堂下完成教学工作量的任务难以保证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三、经济法课程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笔者从华商学院任教的会计专业选取6个班级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采取翻转课堂和微课结合的教学方式;其他会计专业的班级作为参考对象,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开课前,任课教师会选取学生成绩的差异性不显著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以防止出现数据的不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组的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课题组教师所在的学校,研究范围比较狭窄。为了充分了解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在其他学校是否也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文献研究法,通过国内针对该教学方法的研究进行分类分析,从理论上分析微课和翻转课堂的优劣势,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年终教学质量评价法

为了解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之间学生学习差异,课题组选择对会计系经济法专业的学生进行两个学期学习成绩测试。研究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组數据来对比两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其中,平时成绩占总分数的百分之三十、期末成绩占总分数的百分之七十,综合起来就是学生的总评成绩。在试卷结构上,偏向测试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前后的试卷均由负责实验的本课题的课题组出卷,所以在难易程度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3.问卷调查法

实验研究结束后,课题组成员针对学生对微课和翻转课堂接受的程度、学习效果、学习兴趣以及在学期中是否锻炼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等方面我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整理,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想法以及需要修改的地方。在设计问卷调查时,为了避免个人偏见造成数据的不真实性,调查问卷多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具体设计表格如下。

(三)研究方案的实施

研究对象采用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将研究对象进行班级内分组,每组选取负责人一名,主要是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课前新知识的预习、课中的讨论以及课后的内化。每个小组为了更好地展示所学到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微视频等方式进行课堂展示。课堂展示的方式由组长负责。课堂上教师不再进行知识点的详细讲解,而是让小组轮流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理解,并培养他们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对本节课进行点评和总结,针对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再进行阐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记录成绩。参考对象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

四、经济法课程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结果的分析

法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知识点多,分布广。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学习效率低,难以实现法学学习目的。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讲授,将所有的知识点讲授完毕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消化则不是教师们所关心的问题。而翻转课堂和微课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的效果如何?是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针对前期的研究数据进行以下分析:

(一)年终教学质量成果分析

2020年1月,我们采取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的方式对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了测试(见表格1、表格2)。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总评成绩中,90-100的高分比例实验对象比参考对象高40%;不及格的比例比参考对象要低2%;实验对象的分值集中在80分以上,参考对象分值集中在70-79的区间。通过试验前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微课和翻转课堂比传统教学方法的高分成绩比例高。

(二)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2019年12月底经济法课程教学任务结束后,课题组为了了解采取微课和翻转课堂是否引起学生提高学生积极性等方面情况,向研究对象发放了351份问卷。共收回来问卷351份,其中有效问卷322份。课题组成员对322份问卷进行数据上的统计,得出如下调查结果(见表3):实验组的92%的学生认为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8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98%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只有4%的学生认为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5%认为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第15篇

  精选律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__年初,申请在湖北洪渊律师事务所实习。依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在指导律师的指导下,学习律师实务,基本完成《湖北省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实习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的.工作任务。一、参与当事人咨询接持活动;二、阅案并撰写法律文书;三、跟随指导律师出席庭审活动;四、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论文;五、参加培训和法律调研。

  经过一年的实习,对律师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不仅是《律师法》对律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名合格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今后的法律人生涯中,我会将思想付诸行动,忠于事实,忠于法律。

  一年来,通过从事具体的律师实务,对法律的理解不断加深,也越来越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一条看似明确的法律规定,运用到现实中,却问题多多,一个看似简单的实际问题,反馈到法律上,却模棱两可。学习法律实务,办理各种案件,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看人生百态,观社会风云,这正是律师行业的魅力所在。社会在发展,情势在变化,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维,如果说要做一位合格的与时俱进的律师,那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在现实社会中,深感律师的责任和压力。很多法律现象和法律事实,不是单纯依靠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能够解决的,法律本身的漏洞和法律制度的弊端,个人是无法克服的,需要整个法律界以及全社会为之努力,才可能改变。作为一名律师,既要尊重事实、也要恰当运用法律,更重要的是在事实与法律之间寻求平衡。

  以上之言语,亦算入门之体会。感谢我的指导律师艾胜英先生!感谢主任律师郑桂超先生及其律所全体同仁。

  精选律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XX年的脚步悄然间已经离我们远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可能重新来过,XX年留给我们每一给人365个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是一部充满不同感情 色彩的故事,留给我们无限的回忆。XX年对自己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七月份告别了大学校园,使自己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切实的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在九月份的司法考试中自己有幸通过,这的的确确的让自己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些已经都成为过去,留给自己的除了那段不知疲倦努力向前的美好回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明白了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怨天尤人没有任何作用,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付出自己的行动,坚持一点点,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功。如果给自己的XX年定位的话,我觉得可以定位于:学业的成功,事业的起点。

  当“XX年”这个字迹不断在工作日志中出现的时候,自己才明白过来:原来XX年已经来临,我们已经生活在XX年。新的一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张白纸,在年初的时候发给我们,经过自己一年的描绘,在年末的时候给自己一个答卷,看是否是自己心中的那幅风景。

  展望我的XX年,我期待着自己有一个新的突破,因为这一年对于自己非常的关键,这一年不单单是步入律师行业纯粹实习的一年,更重要的是这一年是自己事业的起步年,是自己社会角色转变的`一年,这一年的实习、生活、做人等各个方面都将会对自己以后的路产生定性,将影响自己的一生,所以自己没有理由去荒废这一年,相反没有尽心尽力的去吸收周围优秀的环境和人给自己带来的没有穷尽的知识都是对自己的极大地不负责任,是对自己前途的一种扼杀。所以,在步入XX年的时候为了让自己在XX年飞得更高,更好,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静下心来好好的计划计划自己的XX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XX年之初,我有幸地加入到了律师事务所这个充满活力、团结、奋进、和谐的团队中来,成为了这个团队中的一分子,开始了自己的实习阶段,迈开了事业的第一步。XX年将自始至终的将贯穿与自己的实习阶段,站在XX的起跑线上,我想我会用自己的努力去跑完XX年,如果对自己XX年做一个展望概括的话,我想仅仅用二个字就可以了------学习。

  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态摆正,戒骄戒躁。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心态的好坏将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有人说:实习律师不好当,收入低,老干活,日子实在难熬。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这句话的人心态过于急躁,急功近利,我想他离成功可能会越来越远,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选择了律师这门行业,就要铺下身子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以一颗谦虚、务实、理性的平常心来对待实习期。

  其次,以积极的行动来吸收周围环境带给自己的营养。对于一个实习律师来说我个人认为选择律师所是非常重要的,实习期是一位律师步入这个行业的前奏曲,对于这个行业的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一年的实习期将会使实习律师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对于这一角色的转变,律师所带给一个实习律师的将会对他以后从事这一行业产生定型。对于我个人来说,非常幸运的加入到了龙和律师事务所,在这个优秀的大家庭中,我会不断努力地去吸收它的点点滴滴,让自己不断的得到提高。

  再次,在不断巩固以前法律基础的基础上,加强对以前未涉及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对新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对于不懂不会的要敢于大胆提出,坚决不止步与模棱两可,做出任何结论都应该做到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最后,要处处做一个有心人,需要自己去学习的地方并不仅仅是上面的几点,那仅仅是一小部分。在所里处处都是自己学习的空间,多看看律师老师们以前的案卷,总结其中的注意细节和办案技巧,有疑问的地方大胆的向经办律师提出疑问,请其解答。在跟随老师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多看多问多记多总结。对所里的各项工作都多多参与,我相信其中的每一步都会使自己得到提高。

  XX年,我会严格按照自己的计划走好每一部,明年此时,我会告诉自己:XX,我成功走过。

  在此,感谢律师事务所诸位老师和同事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精选律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岁月流转,不知不觉间,进入震宇震这个团队已经是第4个年头了。4年前,当我第一天坐在办公室里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一片忐忑,对未来是比较迷茫的。相信很多律师同仁跟我一样,都曾有过彷徨。今天,尽管我仍然是一个不断需要律师前辈提携与指点的青年律师,但应所里领导的要求,我就自己在这一年里的得与失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事做个汇报。

  一、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

  之所以说工作成绩,倒不是因为我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绩,而是一般的工作总结的惯例结构。在我拿到执业证的第一个完整年度,我所有的业务创收是9.5万元左右,这当中主要包括领导所划拨的创收,剩余小部分是自己单独承办的案子。今年是拿到执业证的第三年,也是第三个完整年度,经初步统计我今年的创收应该是14万多一点。可以说,在创收上自己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也使得我刚出生的儿子不至于落得没有奶粉钱的地步。

  首先,这一年里我所办理案件的数量上明显增多了,案件类型上也有所丰富,在闻律师的指导下,我经手办理几起保险代位求偿权纠纷案件。总结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我的实践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其次,学习到了更多与人打交道的技巧,这里面既包括与当事人打交道的技巧方面,也包括与法官及对方人打交道的技巧。张武队长一直教导我们,律师是一个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每个律师至少需要拿出自己精力的三分之一从事社交,如果相应的人际交往,我们的律师工作肯定是裹足不前的。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所里四位合伙人律师对我这样年轻律师的无私帮助,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像我这样直接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无疑要经历更多的挫折,走更多的弯路。记得在南京当代国安律师事务所面试的时候,面试的老师问了我三个问题,你有关系吗?我回答没有。他问我你有背景吗?我还是回答没有。然后他又问,那你有什么?我回答他我有的是热忱,对律师事业的执着。是的,当我们走出校园的时候,像我们这些出身农村家庭身上还背着数万元助学贷款没有还清的学子,我们所拥有的似乎只有一片热忱。人们都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用在我们身上同样如此,一个好的律师事务所这个平台等于成功的一半。正是因为在震宇震这个平台上,我正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

  二、我觉得工作就是一个镜子,他会给我们一个反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今天不认真工作,那么明天你将会努力找工作

  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对待,它给了我们尊严,给了我们脸面,更何况我们所从事的每一件事都会关乎到当事人经济利益、人身权益甚至是生命的得与失、增与减。我常会自问,我是否做到了。所以我会经常反思自己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发现过去一年中,我的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1、工作细致程度有待提高。

  尽管案件办理相对多了,但是有时候也会发现在证据审查及文书书写方面还是存在不够细致的地方,没有做到精益求精。另外,在接待当事人方面,有时候不能很好地拿捏到位。

  2、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不够。

  对于工作中常用的法律法规熟悉程度还是不够,不能做到有问必答,烂熟于心的程度。由于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较快,要求我们律师也必须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这样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需要。

  3、业务结构不合理。

  虽然今年我的业务创收达到了十几万元,但是仔细分析下来,我自己独立承接办理的案件部分并不多,尚没有占到创收总额的一半。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所有创收均来自诉讼案件,没有一个非诉方面的。因为业务结构不合理,我们会随时面临断炊的可能,而银行不会可怜你,每月会定期到你的工资卡上搜括一遍。这一点我的感触特别深,当到每个月十日左右的时候,看到账上还没有一个案子的时候,我就会心里特别发慌,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特别想钱。另外,我也不希望放假,特别假期较长,我似乎没有资格享受特别长假期的权利。前一阵子,我感觉头脑特别疼,我以为自己是想钱想的,后来发现不是,原来是感冒了。

  三、律师工作的感悟

  提到律师,人们的第一印象除了律师特别能说之外,另外一个就是律师有钱。但我想律师职业所赐予我们的不仅是物质上丰厚的回报,更多的恐怕是律师职业给予了我们独立思考问题的方式、自尊、自强以及社会责任感。每一个律师走出来的时候都是光彩照人的,男律师通常都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女律师通常都是闪亮动人、靓丽睿智。为什么会是这样子,我想大概是我们自信,心中有爱吧。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周喻律师就曾经自己私下向河南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过20xx多元钱的书籍,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说实话,像周喻律师那么忙,如果仅想着赚钱的话,他哪里还有时间顾及远在千里之外的无书可读的孩子。但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我们知道感恩,我们知道自己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还记得有一个当事人,他的官司拖了两、三年,在办案的过程中,他经济困难到了连路费、饭钱都拿不出来,后来我就请他在我们所门口的鸭血粉丝吃了饭,给了他50块钱的路费。他感动得不得了,非要给我送个锦旗什么的。这点事情对于我们而言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当事人而言却特别温暖。我相信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每个律师的生涯中都出现过,都会对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施以援手。

  律师工作虽然艰辛,但也正是因为这一行充满挑战,才有了它独特的魅力。在这里我们感知了人间冷暖,见证了爱恨情仇,为当事人排忧解难。我们既见到了当事人的愁眉苦脸,也看到了他们的喜笑颜开。所有这些历练了我们的人生,也使得我们格外珍惜生活的美好。

  四、工作展望

  张武张队长曾语重心长地说过一句话,像高经理这样如果不寻求突破,将来只能算一个老律师,无法成为大律师。循着张队长的这句话,我想说的是不想做大律师的律师不是好律师。但我相信大律师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觉得要迈出做大律师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需要做好下面几样工作。

  1、工作需要更细心、耐心。

  不论是接待当事人还是做好日常的工作,都需要做好细节工作。有人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这句话应用到我们的律师生活中更是有其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说,细节决定成败,也决定一个律师的职业素养。因此,要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律师,必须注重细节。

  2、虚心向其他律师请教。

  其他律师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我们这些新来的律师,要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就必须不耻上问,学习其他律师身上的闪光点。

  3、经常学习,熟悉法律法规的变动。

  对于律师而言,我们的天平上有两杆秤,一是事实,二是法律。脱离了事实和法律的律师不能称为律师,而只能是讼棍。从其口中吐出的词汇体现了不了智慧的光芒,却透露着撒旦的狡诈,只能令人对我们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