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评经济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评经济师论文

第1篇

纵观历史,我们容易看出,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评估越重要;资产评估行业越发展,经济活动就越加规范有序和充满活力。资产评估与市场经济有因有果,相互促进。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速,各国经济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频繁。在这种背景下,资产评估行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1服务经济发展,扩大国际交流,全面开创资产评估行业发展新局面①资产评估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在改革中产生,在改革中发展。随着市场发育的成熟和市场体制的完善,资产评估行业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评估范围继续拓展,从对原来的生产经营性企业的资产评估,扩展到资源型资产、金融资产、公共资产等领域的评估;评估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从单一的成本法发展到以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和价值类型相匹配的多种评估方法。②中国政府积极培育并推动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勇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中国和世界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宽广。需要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开创与中国评估界和谐发展、互利共赢和谐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1.2适应形势服务市场做规范职业的典范大中型资产评估机构决定着中国资产评估市场的质量,也决定着或者影响着中国上市公司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大中型资产评估机构应该成为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应该成为深受社会尊重、享有诚信声誉的机构。需要在评估质量上下功夫;要加强机构内部管理,要树立品牌意识;要加大培养人才。我国应与国外的评估专家及名牌机构交流,建立一种广泛的联系,能够经常沟通,使我们的评估理念、方法、意识,使我们整个的人才素质能够和国际融为一体,这样才有可能使资产评估行业,做到无愧于市场经济。

1.3打造无愧于市场经济的资产评估行业通过努力,大大加快了评估立法的进程。作为一个行业,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这个行业的法律。需尽快制定一部属于本行业的法律。评估准则建设,不断拓展资产业务领域以及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都将是我们打造资产评估行业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从事资产评估、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时,应该认真地去研究那种不完全成本下的状况,将来要在这个领域里使企业的成本内部化。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应该认真研究中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资产评估的地位和作用。

2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下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因此,就要加快本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要坚定对外开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资产评估的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中,资产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2.1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资产评估在以下几点中体现其作用①有力地引导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在经济转型中,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为国有企业的改制、兼并、拍卖、重组、破产、担保等涉及产权变动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相关的价值鉴证服务,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②坚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政府推进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按照中国政府的相关规定,企业在改制上市前,需要对其全部资产进行评估,以评估后的净资产额作为老股东的投股依据。③有利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和谐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资产评估行业踊跃的为各种经济成份提供评估和其他咨询服务的平台,有效地保障了各类企业的合法权利。④保障了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规定商品的交易特别是资产的交易一定要公平,公正,交易价格基本符合它的内在价值。资产评估正是以中介的身份为交易的双方提出了公允、公平、公正的咨询意见,降低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因此,维护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⑤加快了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对专利、专有技术、商标、计算机软件等相关无形资产的评估,保护了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快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⑥有助于支持中国的对外开放。通过对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建立、境外投资及其各种设备的进出口业务中相关资产的评估,维护了各类资产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促进了经济合作。中国经济先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因此中国资产评估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带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痕迹。二是资产评估的方法和准则体系正在完善中。

2.2资产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步一步的建立,在经济、金融、财政、外贸等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使投资建设的政策、环境条件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①资产评估是建立市场体系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价值规律经营,出现了适者生存的局面。②资产评估是资产保值价值、巩固经济基础的必要条件。一按大幅度低于现值的账面原值提取折旧。二由于折旧额高于实际提取的折旧额,反映到产品成本的物化劳动费就失实严重,造成企业利润虚增。三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流动资产的价格飞速上涨,如果仍按原始成本计算,造成利润不实。③资产评估是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保障国有资产完整不使其流失,确定产权关系。因为历史和认识的因素,我国产权关系比较迷糊,这非常不利于资产优化配置。④加强国有资产评估是保护所有者、经营者和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发展,出现联合经营、承包经营、企业兼并及股份经营等形式,完善和深化企业改革,需要明白企业资产的准确数量和现实价值。所以,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3结论

第2篇

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调查,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开始持续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降到1980年的2.31,首次接近更替水平,2000年第五次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30,达到低生育率水平,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针对在低生育率水平下,我国21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及人口政策的导向,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于未来人口战略目标的不同观点

就未来人口战略目标而言,目前的主要争论集中在:是否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以下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等人,他们认为在新的百年里继续有效地减少人口数量依然是我国人口政策必须考虑的主要矛盾和先于一切的大事。理由有三:其一,人均意识与人均资源劣势要求减少人口总量;其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潜能,要求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其三,人均收入水平的加速提高,要求缩减人口总量。最后的结论认为,中国应以减少人口数量为战略目标,在100年后将中国人口降到8-10亿并力争更低,200年后降到3-5亿。与第一种观点截然相反,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结构问题已经一跃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宋健(2002)认为人口数量问题成为“笼中之虎”,尽管威猛,却尽在掌握之中,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的独特性,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口战略目标应该由数量问题转移到结构问题上。持此观点的学者虽然不是很多,但这至少警示人们人口结构问题的严重性。第三种观点认为,统一人口数量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才应成为长期追求的目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多方位的寻求平衡发展。李建新(2001)驳斥了“一味追求人口数量减少的观点”,认为在追求减少人口数量过程中所引起的加速年龄结构老化则必然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他引用中国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事实,论证了“人口数量多少并不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命题。蒋正华等人(2000)认为根据中国的国情目前追求最优人口数量是不现实的,当前所做的是将总人口控制在人口最大容量内的前提下,实现人口结构、人口地区分布的合理布局,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界在人口战略目标上的激烈辩论,说明中国人口未来长远发展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异常复杂、困难的任务,需要慎之又慎。

关于有无必要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不同观点

在人口总量压力与人口结构压力并存的情形下,能否进一步降低生育率,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热点问题。对未来人口目标的不同观点,体现在对于生育政策的走向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三种意向:1)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将总和生育率降到1.5甚至1.0以下,并长期保持下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口过多与人均资源长期紧张的问题,这样才可能在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上追赶发达国家;2)稳定目前低生育率,这是人口总量未来能否停止增长并转向负增长,最终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关键;3)提高生育率,稳定总和生育率在更替水平2.0左右,是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最优的稳定状态。这些意向最终体现在对生育胎次政策的主张上:1)主张继续推行一孩化,从而进一步扩大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叶文振,2002;李小平,2004);2)维持目前的生育胎次政策或稳定总和生育率于1.5~1.8左右(马瀛通,林富德,2000);3)调整现行的胎次政策,扩大二胎比例或逐渐向二胎政策过度(李建新,2000,2001;于学军2000),一方面,对生育率水平特别低的地区(如北京等地生育率已降到1.0以下),应采取措施,刺激生育率回升到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对生育率较高地区,通过生育政策把生育率控制在2.0左右的水平上,这样既达到控制人口增长,又达到调控人口数量的目标。以上学者们对未来生育与政策调整问题基本上属于理论探讨,目前尚无严密的计算和论证,对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无系统的论述。

关于人口调控的不同观点

从上述的讨论中可看到,无论从我国目前人口数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上看,我国的人口是需要进行调控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并逐步完善,人口控制机制应如何确定,现行的管理体制有无存在的必要或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已倍受关注。在人口调控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以下观点:第一,只能由政府计划调控,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市场经济对人口调节的时滞性,即使对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而言,政府对人口的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其二,人口的生产不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对两种生产的调节机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人口生产并不受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调节,因此人口控制不应该也不可能由市场调节,只能计划生育。第二种观点认为,今后的人口调控应主要通过竞争、劳动力市场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家庭的生育行为、控制人口数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方面,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边际效应必然出现递减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20世纪最后20年来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动的研究,认为近20年来人口发展主要由经济等客观因素所决定,当人口政策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时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主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转变职能,把婚姻、生育之类的私权归还于民。我国人口问题研究观点述评

我国学术界在上述三方面的人口问题研究中既存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也存在差异显著的推断和论证逻辑。总体来看,各观点均有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性及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决定。

一方面,历史上长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基数庞大、增加速度快,对中国资源环境能源形成严重的压力。再加上人口运动的惯性和人口再生产自身规律的作用,人口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会进一步尖锐化,因此人口数量问题是理论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近几年中国人口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如果按照自然趋势发展,中国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会像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持续处于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但是由于70年代开始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发生了快速转变,致使中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这就导致了我国人口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使得21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双重压力。

第三,中国人口转变的经济基础不同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转型是在经济追求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的,与工业化几乎同时发生,而欧洲是在工业化完成后的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才出现的。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10000美元左右,而中国仅为1000美元,显然,中国的人口的转变缺乏经济基础。

总体而言,对前面提到的人口问题虽然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各种观点的争论使人口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具体而言:

在未来人口战略目标上,学术界把人口目标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并深刻认识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问题,找到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研究的视角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在确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及适度人口方面将人口学、经济学、资源环境学等结合起来,跨学科的特点突出;在分析人口结构问题时,选取了改进之后递进式生育预测方法,这种预测方法更适合于中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在人口生育政策的导向及人口控制的调节机制上,对人口政策的探讨不再仅限于关注人口数量,而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审视人口政策实施的条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对于这些方面的探讨,可使未来的人口政策更符合实际,从而能尽可能的缩小负面效应,这是其合理的一面。其不足之处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地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技术条件与经济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因此全国的人口的生育率水平更多地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未来人口研究及人口政策制定的启示

上述针对人口问题的观点,是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国人口问题而提出的,这些观点对我国未来制定人口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在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下,生育政策应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原有的生育政策在过去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但人口政策总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也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其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完善,无论生育政策的导向如何,对生育的调节手段应该发生转变。

第3篇

关键词:典型市辖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法;广西

市辖区是县级行政单位,是城市化进程中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地级市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辖区经济在广西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起带头示范作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市辖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总体竞争能力不强本文选取广西13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的典型市辖区(包括防城港市防城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北区,贵港市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玉林市玉州区福绵区,百色市右江区,河池市金城江区,贺州市八步区,来宾市兴宾区,崇左市江州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市辖区的经济竞争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广西市辖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1广西市辖区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构建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市辖区是广西重要的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本身的独特性,因此,设计时要因地制宜,要考虑区域自然区位条件及其发展的实际情况

(2)系统全面的原则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市辖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标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企业状况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选取,概括和衡量市辖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适用统一的原则即从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出发,选择能采集可比较的评价指标,要求口径统一,方便对比[1]

1.2指标体系的设计

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包含1个指标即综合竞争力总得分第二层次为要素层,包含4个指标,每个要素指标又包含多个基础指标,构成基本指标层具体4个要素层及基本指标层构成情况如下:

(1)经济发展力:包含地区生产总值(X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2)人GDP(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农民人均纯收入(X5)城市化水平(X6)非国有经济比重(X7)GDP增长率(X8)人均储蓄存款(X9)共9项指标

(2)政府能动力:包含财政收入/GDP(X10)1项指标

(3)产业结构力:非农产业比重(X11)工业总产值(X12)共2项指标

(4)企业竞争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X13)规模工业企业结构(X14)外商投资比重(X15)共5项指标

2广西市辖区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分析

2.1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观测的,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2]

本文选用15个评价指标,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06》,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经济竞争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

第二步,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阵R,求R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

第三步,建立因子载荷阵由于一般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并不满足“简单结构原则”,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并不突出,意义也不明确,所以要使因子更易于解释,就要将因子载荷阵实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可得正交因子表[3]

第四步,提取两个主成分,变量比重分别为48.316%和35.537%,其累计贡献率达83.943%,说明2个因子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由正交因子表,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对X2X3X5X6X9X11X13X14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并将它定义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第二个因子对X1X4X7X8X10X12X15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系数,并定义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因子

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因子变量确定以后,对每一样本数据,它们在不同因子上的具体数据值,就是因子得分根据回归算法计算出来的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即因子得分矩阵根据这个矩阵可以得到下面的F1和F2因子得分函数:

F1=0.051X1+0.138X2+0.085X3-0.076X4+0.127X5+0.139X6+0.022X7-0.016X8+0.144X9+0.101X10+0.116X11+0.069X12+0.124X13+0.092X14-0.027X15

F2=0.141X1-0.036X2+0.096X3+0.174X4-0.023X5+0.083X6-0.121X7+0.178X8-0.068X9-0.143X10+0.042X11+0.121X12-0.019X13+0.075X14+0.184X15

第六步,综合判断为了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需要对各市辖区在2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因子的贡献率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值Y,即:

Y=(48.316F1+35.537F2)/83.943

最后,按照级差标准化模型,将综合得分Y转化为标准分F:

经计算并按标准分F排序,可得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见表1):

2.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方法的思想是在不知研究的一批样本应该分为几类的情况下,依据各样本自身的特点,通过定量测算各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和亲疏关系,将性质比较相似综合差异比较小的样本分别聚合成类,而将性质相似性比较小综合差异比较大的样本区分为不同的类,从而将整个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4]本文选用欧氏距离来度量类与类之间的相似程度,以标准分作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把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的经济竞争力分为3类,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各类型6个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表2):

第一类:得分在0.7-1.0之间,包括玉州区右江区和金城江区,这3个区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较强,基础设施与招商引资的环境较好,人力资源丰富,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经济发展活力较大,但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城乡差距过大

第二类:得分在0.3-0.5之间,包括钦南区江州区八步区兴宾区港北区,这5个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但经济综合竞争能力一般

第三类:得分在0.3以下,包括防城区钦北区福绵区覃塘区港南区,这5个区的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城乡结构与产业构成不合理,开发程度偏低,人力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综合竞争力较弱

总的说来,广西13个典型市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综合竞争力差异不是特别悬殊,但相对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县市来说,总体竞争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战略与政策时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具体质量,根据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广泛的区域合作,增强市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对整个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起带头示范及拉动作用

3提高广西市辖区经济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是一次新的重大机遇市辖区作为各个地级市的经济中心,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为实现广西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3.1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3.1.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把农业产业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农业产业化即集约经营专业经营规模经营加工增值之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3.1.2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在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和“自愿有偿合法有序”的基本原则,逐步推广土地集中连片市场流转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1.3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集产销贸工农为一体的链式产业群体;培育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销一体化经营;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多种经营起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5]

3.2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强城镇的经济辐射功能

3.2.1积极探索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通过发挥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城镇中的第二三产业向郊区转移;通过改善原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培育市场,壮大其经济实力,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居住;通过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开发港口资源旅游区经济开发区等,兴办工商业项目,形成新的高起点的现代城镇,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2.2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体制,注意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参与城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走出一条在政府指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城镇的路子

3.2.3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更多的企业到城镇安家落户;要搞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要依据当地优势和特色,发展集贸市场和专业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观光旅游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3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改革导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3.3.1转变政府职能,服务民营经济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服务优质,支持各类人才进入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向外向型科技型集团化发展,实现软环境硬环境同步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之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繁荣市场的主体成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3.3.2努力打造民营龙头企业要依托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优势资本融合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和引进一大批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重点民营企业,从多方面给予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关联活跃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6]

3.4以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4.1以特色资源支撑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区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引导种植业特色化市场化,建立“一区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系;将乡镇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加大乡镇工业投入,培育规模经济,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基础

3.4.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总量增长壮大区域经济总量,按照区域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全面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3以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化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区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通过扩大开放,把当地土地劳动力资源电价及旅游配套加工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优势,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寿波,杨晋超.“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1-14.

[2]于秀林.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3]余建英.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罗姗.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6):15-16

第4篇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管理;不足;解决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113

1 前言

为适应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内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推动着自身的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而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管理要求的严格化也随着逐渐加快的城市化建设发展日益显现出来。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的完善对建筑工程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建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综合反映了土建施工企业的管理能力,土建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土建工程施工的管理力度,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控制目标,从而提升土建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瓶颈问题的主要体现

2.1 土建施工企业缺乏安全认知

因土建施工工作的特殊性质,土建施工的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土建施工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一些土建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混乱,土建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和施工安全责任意识不高,当遇到工期安排紧张,施工任务繁重的情况时,土建施工人员在土建施工企业的要求下,为了提高施工进程和节约施工成本,他们只能增强每日的施工劳动量而忽视了建筑施工的质量这将大大影响到土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

2.2 土建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低

土建工程施工的建筑材料质量控制与土建工程施工的质量密切相关,一些土建施工企业为追求最大的利益,采购价格低廉,质量欠缺的建筑工程材料,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未能尽到对材料的出库,装车,调配 运输,入场与抽样检验等环节的监管责任,使质量不达标的建筑材料流入施工场地, 降低了土建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在施工工作中,土建工程管理部门缺乏对土建施工技术和流程的有效管理,一些土建施工人员的专业施工技术水平未达标以及土建施工不同部门的交流沟通欠缺也不利于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保障。

2.3 土建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土建施工人员因缺乏有力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管理,在土建施工工作中容易出现懈怠的心理,未能认真负责地对待土建施工工作。在当代社会建筑工程的日益发展大局下,土建施工企业未能及时适应情势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更新与完善,这是十分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2.4 土建施工的质量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

土建施工工程的安全进行离不开监管部门的强有力监管,有些监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只看中眼前的利益而丧失了自己的职业操守,置人民的住房安全于不顾,违背良心给予通过质量不合格的土建施工企业,大大削弱了监管部门对土建施工企业的管理监督能力。

3 应对土建工程施工管理瓶颈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施工企业及相关人员的安全认识

土建施工企业要加大自身的安全管理力度,强化每一员工在土建施工中的安全责任意识,严格要求土建施工工作的安全展开,定期对企业上下全体员工进行相关的土建施工安全知识培训,从而深化员工在施工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加快土建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展开。

3.2 严格要求土建施工的质量管理

土建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施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息息相关,土建施工企业在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施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土建施工工作的质量实现。

3.3 规范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土建施工企业要时刻把安全施工放在首要位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情况,在不断完善旧有的传统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创新有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例如通过建立并健全一系列有效的惩罚奖励措施,增强对企业员工的约束与管理,面对不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施工操作的员工则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同时追究相关管理负责人的责任,并做好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对于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操作的员工则给予相应的奖励表示,土建施工企业通过对土建施工进行严格的制度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土建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能力。

3.4 明确监管部门对土建施工企业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责

监管部门要做到对土建施工企业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尽职尽责,不可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蒙蔽了自己的道德良心,在对楼房建筑进行验收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认真鉴别,例如当发现土建施工企业使用质量不达标的廉价建材或土建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过关时,则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有关责任,并要求其立即进行整改,防止未达到验收标准的楼房流入市场,从整体上确保土建施工的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云龙.浅析土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价值工程,2012(07):73.

[2]李福权.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0):272.

第5篇

液晶显示屏生产废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平均日污水流量为600m3/d,平均时流量为25m3/h;时变化系数为1.50,则最大日最大时设计流量为37.5m3/h。(1)调节预曝气池(原有改造)。均衡废水组成及浓度,减轻由于水质变化对处理设施的冲击。经计算现有调整槽6m×1.5m×4m。有效容积360m3,水力停留时间14.4h。本项目设进水拦污渠(含格栅)、调节预曝气池(含空气搅拌系统)土建部分仍利用原有调整槽利用原有调整槽,改造设备部分的提升泵及其管路。新增IFH65-50-125型氟塑料耐磨泵2台,1用1备,Q:25m3/h,H:20m,N:3kW,泵体采用金属外壳内衬聚全氟乙丙烯(F46);UQK-612型浮球式液位计1套;PVC材质的YC1000型真空引水罐1套;WP-B(50)1C1BB10T56型电磁流量计2套,测量范围:6~40m3/h。(2)催化氧化塔。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废水、H2O2和空气的混合物在催化氧化装置中进行反应,将废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变成小分子,小分子进一步氧化成CO2和H2O,从而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依据实验数据并考虑工程放大因素,确定催化氧化塔中废水的有效停留时间为6h。本项目新建一座砼结构催化氧化塔基础,尺寸5300×10000mm×700mm;新增两套CH-43-65B催化氧化塔,外形尺寸4.30m×6.50m,有效容积150m3,有效停留时间6h;内装CH-B型催化剂110t;配置IHF100-80-160型内循环泵3台,2用1备,Q=30m3/h,H=9m,N=2.2kW;2套曝气系统,每套空气用量:1m3/min,风压:58.8kPa;2套pH值自动控制系统;1套浓度50%的硫酸储槽(原有),50%硫酸用量:(1.5‰-2.0‰);配置3台BX50-PCF-H338硫酸计量泵,2用1备,Q:61L/h,P:5kgs/m2,N;40W;1套浓度30%的双氧水储槽(原有),30%双氧水用量:(0.5‰-1‰);2台BB20-PCF-H338双氧水计量泵,2用1备,Q:23L/h,P:5kgs/m2,N:40w。(3)复合混凝沉淀池(原有改造)。将催化氧化塔出水中和、混凝、沉淀去除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以及悬浮杂质。按平均时流量25m3/h设计。经计算原有T2、T3、T4反应槽(尺寸均为4000mm×5000mm×3000mm)、T5凝集槽(7000mm×6000mm×3000mm)、T6沉淀槽(12000mm×12000mm×3500mm)均能满足处理液晶显示屏生产废水的需要。因此本项目复合混凝沉淀池仍利用原有T2、T3、T4反应槽、T5凝集槽、T6沉淀槽。改造设备部分的加药泵及其管路,其中T2反应槽中投加石灰液,粗调废水pH值至8.0~8.5;T3反应槽中投加液碱,细调废水pH值至8.0~8.5;T4反应槽中投加硫酸亚铁进行混凝反应;T5凝集槽中投加PAM,进行絮凝反应。出水在T6沉淀槽中进行沉淀分离。配置石灰溶解配制装置1套(原有),石灰(Ca(OH)2有效含量80%),用量:(0.5‰~1.0‰);2台AHA42-PST-FN1石灰乳液计量泵,1用1备,Q:276L/h,P:5kg/m2,N:0.18kW;1套液碱储槽(原有),液碱用量:(0.1‰~0.3‰);2台X10-PSE-H338液碱计量泵,1用1备,Q:15L/h,P:5kg/m2,N:40W;1套硫酸亚铁储槽(原有),硫酸亚铁用量:(0.3‰~0.5‰);2台AHA41-PCT-FN硫酸亚铁计量泵,1用1备,Q:138L/h,P:5kg/m2,N:0.18kW;PAM溶解配制装置1套(原有),PAM用量:0.001‰;2台BX10-PSE-H338PAM计量泵,1用1备,Q:15L/h,P:5kg/m2,N:40W;1套pH值自动控制系统。(4)中和槽(原有)。(5)曝气放流槽(原有)。(6)污泥处理系统。将废水处理系统中产生的污泥脱水干化。污水处理站污泥主要来自复合混凝沉淀池底泥。污泥每日产生量约为30m3(含水率约为99%)。现有污泥处理系统采用污泥浓缩+板框压滤脱水方式,处理能力20m3/h。可满足处理液晶显示屏生产废水需要。因此本设计仍采用原有的污泥处理系统,设施及设备不做增加。

2处理系统运行效果

2.1去除效果

水解酸化加接触氧化工艺废水系统处理效果见表2。处理系统各设备运行稳定,工况良好,厂内废水经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1998年1月1日后建设的单位)中规定的一级标准的相关限制要求,系统的去除效率较高,治理效果良好。

2.2运行费用

处理系统的运行费用主要为药剂费、动力费用及工资福利费用。(1)药剂消耗。本项目药剂消耗药剂按工艺要求其剂量及成本见表3。(2)动力费用。本系统新增电气设备总装机容量为13.72kW,按轴功率计常用设备实际耗电约6.40kW,每kWh以0.55元计,则新增动力水电费为0.14元/t。(3)工资福利费。本工艺管理方便,操作人员无需新增,工资福利费不计。(4)处理成本估算。处理单位水量新增的日常运行费用估算见表4。

3结语

第6篇

平面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和劝说等等。它是传播知识和信息最直接的方式,也最容易为人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是指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的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传统平面设计以印刷制品和电脑打印制品为传播媒介,如书刊杂志、招贴海报、商品包装和路牌广告等等,而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以“实物”为基础,设计需与“实物”相结合,另外,其设计元素更丰富、表现形式也更多样化。

(一)丰富的设计元素

在博物馆展示环境中,观众的信息来源一部分诉诸于视觉,一部分诉诸于听觉,一部分诉诸于体感等。博物馆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更多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与其他传播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丰富的信息传播环境。因此博物馆环境中的平面设计与传统平面设计不同,除了图、文、色三种元素外,材料、照明、多媒体、版面形态等都是展示环境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

1.文字

文字作为展示平面设计的元素之一有两种功能:信息传播和视觉审美。第一,作为语言信息的载体,文字表达的意义确切、清晰、肯定,能有效避免图片、图形等元素的不确定性。经常阅读文字会让观众感到厌烦,因此用于博物馆展示环境平面设计中的文字必须简洁、准确、易于理解,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要明确写作的目的、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主题,然后对文字信息进行精简和分层,明确信息的“重要性级别”,最后用明了的语言结构、准确的词语和清晰且连贯的语句写下来。第二,文字作为非语言符号,是具有视觉识别特征的,文字的字体、规格及编排形式都能给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另外,有些文字通过设计,比如拉大尺寸、模糊处理等,使这些文字除了它本身的意义外还具有了插图的特点,这时这些文字就转变成了图形。

2.图片

与文字相比,图片由于其写实性与直观性更便于观众理解。在选用图片时,需要明确图片的内容、图片的设计样式、图片所在语境等,同时还要按照展示内容的需要从信息概念角度、视觉角度和技术角度对图片的画面进行处理。另外一些文字描述的内容也可以用图片来代替,如科学解析画,用图片的方式生动地表现了枯燥难懂的科学信息,使观众更易理解。

3.图表

图表是图画语言中一种独特的形式,特别是在表达时间、空间、数据等概念时具有文字和图片无法取代的传达效果。图表把在陈列、展览中的一些枯燥的资料和相关数字,通过艺术手段设计成概括明了又具有生动意味的、并能给人以美感的表现形式,把枯燥的数字形象化,把复杂的图形典型化,把内容用最简练的手法鲜明而突出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更便于比较,易于接受和迅速领会陈列内容。

4.色彩

艺术家普辛说:“色彩起着一种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作用。”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图表的设计都与色彩密不可分。色彩是一种很有效的传播途径。首先,色彩的审美与人的主观感情有很大联系,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情。在设计时也要选择与展示主题相搭配的色彩来唤起观众的认同感。其次,展示平面中的色彩对展示环境氛围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展示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设计要符合观众所处的展示环境,需要选择与展示主题、展品、文字说明相搭配的色彩。

5.照明

与传统平面设计不同,照明也是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的元素。照明还可以调节博物馆展示环境的氛围,通过灯光的明暗,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平面设计传播的内容上来,柔和的照明使观众的情感起伏较小,强烈的照明可以强调出一些设计的细节。另外灯光照射到展板上的模糊形状增加了平面设计视觉的丰富感,被灯光照射到的地方也往往是视觉重心。最后要针对不同的展示内容选择灯光的颜色,避免歪曲展品的固有色,必要时要对展示平面的颜色进行调节,使之与灯光颜色协调。

6.材料

在展示平面设计中不同材料的运用可以赋予平面设计不同的肌理效果。展示平面设计中的肌理效果可以是真实的材料的肌理也可以是经过人工处理或打印的效果,不论做哪种技术处理,不同的肌理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通常是建立在人自身的生活经验上的:钢材是“坚硬的”,棉花是“柔软的”,木材是“粗糙的”,打碎的玻璃是“锋利的”,鹅卵石是“光滑的”等,相应的观众会根据自身经验对这些材料做出反应:比如人们会用手触碰“光滑的”鹅卵石,而会避免用手接触打碎的玻璃“锋利的”边缘。除了对这些肌理的行为反应外,肌理效果还可以引起观众的联想,比如“柔软的”棉花带给观众一种轻柔的、温和的感觉,“坚硬的”钢材使观众感到紧张、刺激等。

7.计算机技术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把本身很复杂的内容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计算机技术也是图片、图形、文字等传统展示方式的延伸和拓展。虽然计算机已经普及在大众生活当中,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近些年才开始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展示概念,数字化展览的互动性、多维性和体验感为现代展示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形式,加强了展示效果。

8.造型

版面以什么方式进行组合、版面的造型和展示表达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多样化的版面造型丰富了博物馆展示空间,也是平面设计从“二维”到“三维”的延伸,带给观众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展示了丹麦航海历史中关于战争的主题,由不同的多边形拼合在一起,丰富了展示空间。加入了多媒体效果,使设计具有虚幻效果和故事性,也显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二)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人(观众)作为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影响了设计的方方面面。对于传统平面设计来说,报纸、期刊、包装等主要为了方便人们拿取、翻阅,路牌广告、招贴海报等往往会做的比较醒目吸引人的注意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但博物馆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所涉及人体工程学的内容更丰富,观众在展示环境中的一切活动都蕴含人体工程学的知识。

1.视野

当物品或文字在适合的位置时人观看它会感觉到舒适,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观看或阅读。因此,博物馆中的重点展示内容,应该放置在使观众观看时感到舒适的范围内。成年人的视平线高度平均在1600mm左右,适合观看的范围是视平线延伸的上下各40°的距离。展示内容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会使人在观看时感觉疲劳,超出视野范围的空间要避免一些设计细节,而应该设计一些大尺寸的、醒目的内容。

2.视觉的运动规律

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即先看到水平方向的物体,后看到垂直方向的物体。视线习惯于从左到右和从上往下运动。因此要根据展览的动线合理安排立面的内容。

3.实物展品的摆放

博物馆展示的特殊性在于实物展品的使用,博物馆中的实物展品种类众多,这些实物展品并不是任意堆放后展示给观众的,它们必须有组织、有次序地摆放。博物馆展示环境平面设计大多数都是围绕实物展品展开的,对展品位置的设计也可以明确各种展示手段的位置、增加彼此间的联系,与其他相关展品的展示内容形成信息组团,增加观众对展示内容的理解力。

4.展示环境的构建

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尺寸较大,往往覆盖整个墙面或隔断,在这样大尺寸的平面设计用于展示环境的立面时,展示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肌理、造型、多媒体等都对展示环境产生了影响;同样,展示环境中的空间尺度、光照、人流动线、展示道具等也对展示环境中的平面设计产生一定影响。设计师要从整体上考虑,协调各个要素进行设计。从博物馆建设的工作进度上来说,展示环境平面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最终阶段,因此在考虑展示环境的平面设计时要对其所在的展示环境进行充分了解。

二、结语

第7篇

绩效考评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既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又成为资源配置和内部激励的主要依据,是商业银行改革和完善内部经营机制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来,各商业银行为适应商业化经营的需要,在绩效考评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考评体系。但是,在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制度,更好地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有效促进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仍然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绩效考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不断改革探索,考核内容越来越全面,考核指标越来越合理,考核方法越来越科学,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绩效考评的定位存在偏差。考评的定位是绩效考评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评要解决什么问题,绩效考评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商业银行绩效考评定位出现偏差的主要表现是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没有真正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有的把绩效考评的目的仅局限于帮助做出一些薪酬方面的决策,如奖金的分配和岗位系数工资的调整等;有的认为绩效考评是人事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忽视对绩效考评信息的收集和记录,考核时只能凭主观印象,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二)绩效考评的体系不够完整。商业银行完整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至少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上级行对下级行的考评(纵向分支机构考评);管理层对不同部门的考评(横向部门考评);管理层对员工个人的考评。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开展情况看,对分支机构的考评开展时间较长,各项考评制度和考评指标较为完善,已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评体系,但对部门、个人的绩效考评开展时间较短,业绩的认定也缺乏客观、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工作相对滞后。其结果导致机关缺乏活力,工作效率不高;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三)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指标基本都是自上而下制定,上级行因无法全面真实掌握下级行的经营情况,所以考评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下级行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避免地会与上级行和管理者讨价还价,使得考核指标在利益搏弈中产生,造成行际间、部门间的人为偏差,出现鞭打快牛或搞平衡、搞照顾现象,影响了考评的公正性。由于指标设置的不科学和考核体系的僵化,使下级行和部门“任务”观念强化,机械地为任务而完成任务,为指标而完成指标,经营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和活力,长远规划。对员工的考评要求描述不详细、不清晰,往往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缺乏准确、规范的量化标准,考评时多依赖管理人员的主观感觉,很难进行客观评价。

(四)绩效考评的随意性较大。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政出多门,缺乏通盘考虑,往往只针对某个单项工作制定实施,一年一个政策,一项工作一个办法,名目繁多。有时年初制定的办法,年末考核时就变了,令被考核单位和部门无所适从。而且对分支机构、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基本都由内部不同部门负责,各层次考核之间相互脱节,标准不一,绩效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五)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范围狭窄。现实中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范围很狭窄,对分支机构的考评结果主要与工资收入挂钩,而与等级行管理、授权管理、内部资源分配挂钩力度不大;对部门的考评结果主要与奖金分配挂钩,与部门经营管理、部门负责人任免考核关系不大;员工绩效考评结果也主要为员工的工资发放提供依据,忽视了将考评结果用于员工的晋升、岗位调整、培训以及长期发展等方面。

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的建议

(一)科学设置考评指标。商业银行绩效考评指标设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考评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进而影响到绩效考评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按照先进性、导向性、明确性等原则科学设定考评指标。在设定对分支机构的考评指标时,要进行全面的业务审计,确认负债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对资产业务要准确反映形态,对所有者权益项目要准确认定,在夯实基数的基础上确定考核指标,确保绩效考评的真实性。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存款、贷款、资产质量、中间业务等是实现利润目标的基础和手段,只能作为利润目标的辅助目标。考评目标过多、过细,实际是多标准的考核,容易导致评价失真,甚至产生负激励作用。同时要合理设置“期望概率,考评指标的设置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一蹴而就“以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为宜。对部门的绩效考评指标要明确、具体,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编制。不同的部门其职责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因此考评指标的制定应与各部门的职责范围相符。要在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从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表现等方面设定员工的绩效考评指标,业务经营人员的业绩主要通过效益体现,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应从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执行的结果以及计划外工作等环节来考核。在建立统一考核指标的同时,考核内容应体现岗位特色。

(二)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对分支机构进行分类考评。商业银行在对下一级分支机构进行考核时,一般采用统一的模式,即设置相同的考评指标、考核标准,采用相同的计分权重和方法,使各分支机构的考评结果具有可比性。但由于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环境、规模不同,采用统一标准和考核权重,忽略了行际间的差异,忽视了各行主要矛盾、工作重点的不同,有失公平。因此,要根据各行的经营条件不同,划分类别,实行分类考核。如可根据分支机构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分类,将所辖分支机构划分为重点类行、关注类行、监控类行;也可根据资产质量分类,按照不良贷款占比,将分支机构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分别制定不同的考核权重,分类考核。如对资产质量好的行减少资产质量考核权重,加大效益、增存类指标权重;对资产质量较差的行要加大资产质量考核指标的权重;对监控类行加大资产质量指标、依法合规管理指标的考核权重。通过实行分类考核,发挥各分支机构的不同优势,因行施策,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逐步缩小行际差距,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经营效益的共同提高。二是完善对横向部门的绩效考评。根据部门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公司机构、银行卡、资产风险管理等运作体系容易独立的业务经营部门,探索实行责任制。在确定责任部门和划分资金的基础上,建立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主的内部转移价格体系,部门间的人、财、物实行内部介,费用按部门进行分摊,参照损益表计算各部门的责任利润,自负盈亏,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指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实行工效挂钩,奖惩兑现。对以业务管理和后勤保障为主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根据各部门的分工情况,从工作业绩、部门管理和部门整体功能发挥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工作业绩主要考核部门职责履行情况、工作数量、质量和工作创新情况。部门管理主要考核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发生内外部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服务于上级领导、本级各部门、基层单位及客户的情况。部门整体功能发挥主要考核部门内部团结合作、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专业工作指导情况。各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年初根据全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确定,以正式文件或责任书的形势下达。目标管理内容要以定量为主,对难以量化考核的,以民主评议为主,将不同的考核指标交由不同人员打分,以便全面、公正地进行考核。三是加大员工绩效考评力度。岗位分类是绩效考评的基础。针对商业银行岗位特点,可将员工岗位职务划分为决策类、管理类、客户经理类、专业技术类、业务操作类和后勤保障类,实行分类管理,设置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表现三类指标,分类考核。决策人员对全行的总体目标负责,其考评以综合性经营指标为主,侧重于决策的准确性和领导能力的考评。管理类人员的考评主要看其工作任务和管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管理制度体系建立是否健全,制度执行和检查情况如何等;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考评主要以市场营销成果和绩效的贡献率为主;对一线操作人员,主要考评工作量、岗位技能、合规操作和服务质量等。就是要通过不同的考核者(上级领导、同事、下属和客户等)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核,以全方位、准确地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对不同的考核者,要设置不同的考核权重。采用360度全方位评估制度,从不同的角度对员工进行评价,可以避免单角度评价的主观武断性,增强绩效考评的可信度。

(三)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运用考评结果与科学考核绩效同样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各行、各部门和厂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在正确评价业绩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考评结果,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1.对分支机构实行等级行管理。以经营规模和绩效考评两类指标为依据,将所辖分支机构统一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以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为例,大体可划分为6个等级,二级分行分为第1至第4等级,支行分为第3至第6等级。第1等级为最高等级,第6等级为最低等级,各类等级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下一层次的分支机构如果绩效水平较高,在资源配置时可按上一层次对待。等级行按年根据经营规模和绩效考评结果进行调整,不同等级的行资源配置不同,主要与领导职位的配备、内设机构数量的确定、员工总数的确定、经营授权的确定、信贷规模的确定、经营费用的分配、收入分配等挂钩。

2.强化部门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部门绩效考评结果反馈到各部门后,各部门要对照考评结果,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各部门的绩效考评结果,要与部门费用、工资收入、奖金分配挂钩,对考评结果优秀的部门,可加大资源分配的倾斜力度,加快这些部门的业务发展。部门业绩是部门负责人业绩的真实体现,因此,要把部门考评结果与部门负责人的个人收入、任免等事项挂钩,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第8篇

对于法律的价值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理解有了不一样的解释,现如今,公认的法律价值有公平、效率、秩序、安全、正义等等。对于不同的法律其法律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其针对点也是不同的:经济法与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对于经济法和民商法相关部门是十分重要的,其价值取向决定着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公平与效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其要求会更加的苛刻,只有不断的促进其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法和民商法才会有新的革新与进步。基于公平与效率,充分的发掘民商法和经济法的作用,正确的决定其价值取向,有利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一)基于法律价值公平

在法律方面,公平可以理解为义务与权力的合理分配,使之处于一种平衡,在法律中对公平的体现,不同的法律也有其特有的含义,有的可以赋予其每人都平等的原则,有的可赋予其公正、自由的原则,公平对于不一样的法律有不一样的作用,对于公平,没有详细的介绍,可从原则性与道德规范两方面确定。

(二)基于法律价值效率

社会需要法律来规范,其解决众多冲突,缓解各种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最终凸显于利益关系。法律在于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对于存在的冲突进行平衡,对于利益的获得要在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取之有道。而法律的效果则是对利益与效率进行合理的限定,进行有效率的组织活动,效率对于经济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法律价值效率,是利用民商法来规范的。效率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性才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把私人的工作逐渐转变到集体大众型活动,将私人利益转变成公众利益。

二、基于公平与效率谈民商法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一)基于公平与效率谈民商法价值取向

在民商法之中,公平之法律价值是其中基本的法则,公平对民商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民商法的自愿、平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公平在民商法之中是非物质的其作用是加强条件与经济的公平,对于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是追求最有利的,民商法对每个主体不采取不平等的待遇;效率价值在民商法之中的展现,是对利益的展现,对于经济是自由合理的。民商法是对利益追求的最大化,效率的法律价值在民商法中展现则是展现自愿、自由等等,而这些原则则会使私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间接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商法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公平与效率谈经济法价值取向

经济法的公平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公平原则,对于公平,可以理解为对于存在一些价值的行动,对于其获得具有平等的权力,使之处于一个适当状态,在经济法中,其公平是针对不同条件的主体所展现出的,让各方面都是公平的,将各种不合理的因素进行排除。对于效率,并不是都是高效的,其存在一定的缺点,同时也不是一直是有效率的,市场的发展需要提高效率,与此同时需要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调节,经济法对于市场上的这种效率中的缺点就可以进行修改,促使效率的提高。

三、民商法和经济法之间的对比

二者有很多相似的价值取向,基于公平价值,二者是对经济的调整,对市场间的调配以及相应的平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者都离不开其具有的价值,公平体现于民商法主要是其目标、特点、本质,民商法离不开公平原则,对于经济法,公平作为其理念。基于效率,对于民商法和经济法,其效果是一样的,其目的是获得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共同进步,二者之间基于公平与效率,其目的大致是相同的,都是对市场进行调整,进行合理的分配,使之展现出平等的原则和高效的原则,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其自我的价值,与此同时,其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比如说民商法针对私人,经济法是针对整个社会。

四、结语

第9篇

关键词:社区体育建设;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内涵;特点;基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28-03

1社区健身环境的概念与结构

从哲学的角度理解,环境是与某一中心或主体相对的客体,是指环绕一定事物并与该事物发生一定关系的境况。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1]。作为中心事物是人的环境,它是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工程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本文所指的社区健身环境是指与社区体育这一主体相对的客体,与体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与居民体育生活质量密切相联系的概念。它们能够与体育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对体育产生直接、间接的正、负面的影响。社区健身环境按照存在形态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按照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由于现在的城市社区大多经人工改造,纯天然环境微乎其微,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彼此交叉部分很难将它们严格区分,因此,我们认为将社区健身环境分为社区健身自然环境和社区健身社会环境比较适当。其结构如下图:

2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内涵

社区健身环境评价是健身环境质量评价和健身环境影响评价的总称,换言之,健身环境评价包括健身环境质量评价和健身环境影响评价两部分。质量评价是评价社区健身环境质量水平,并对环境要素或社区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其重点是通过现状的研究,评价、探讨提高社区健身环境质量,构建优美和谐的健身环境,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的方法和途径,目的是更好的为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健身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们在采取对健身环境有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遵照社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需求所需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制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社区健身环境质量和健身环境影响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环境质量高对居民的健身活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形成正价的健身环境影响;反之,环境质量低,不利于居民健身习惯的养成,难以形成良好的健身气氛和人群参与率,从而产生负价影响;反过来,形成活跃的健身气氛、丰富的体育生活、浓厚的健身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行为又能提高社区健身环境质量。从广义上讲,健身环境评价是对健身环境系统状况的认识、评价和判断,通过评价发现健身环境是否符合居民健身需求,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总结经验,提出对策,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从影响方式上讲,社区健身环境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与健身活动相伴,直接作用于健身过程始终,如场地设施环境、健身区生态环境、健身活动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等;外环境可在宏观上制约或调节健身活动的开展,为活动提供必要的保证或保障条件,如政策法规、经济投入、体质监测、组织管理中的非活动直接参与部分等。本文主要对社区内外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社区健身环境质量的评价作理论的探讨。健身环境评价存在两个向度:1) 主观向度:对健身环境在主观上的认识。由于在需求层次、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健身环境的主观满意度和主观舒适度的判定会有不同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个体主观感受上,如:个人纵向比较,比以前好(对比感觉);2) 客观向度:指对环境可度量化内涵进行界定,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体育物质或非物质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的判定,着重进行环境指标的研究,属性是客观的,体现团体性。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人们常常试图找出一个综合值来对它做出总体性评价,力求评价更科学、客观、有效,真实反映其状态或水平。显而易见,主观的评价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是受个人的主观意愿、生活习惯、价值观、审美观、成长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观指标仅反映个人偏好,个体间差异大,内在的评价和渴望难以衡量整体性及指标的整合;二是主观指标的可信度往往引起人们的怀疑,可靠性不足,是否受其它动机的左右等;三是满意度虽然能反映“良好”的状态,但各人的满意程度基于自身的认识、家庭及个人的经济实力等,不可避免的受阶段性情绪的影响,同时总会掺杂自身利益,因而客观公正性难以保证;四是主观评价更趋“比较式”,是与同境况者的比较而感觉,通常没有某一客观统一的标准,也就较难有代表性,从而也说明,社区健身环境优劣从主观向度上较难反映真实状况。但由于各种客观指标的性质是不同的,只有加权的方法才能取得综合值,但指标值的权数却又难以确定,目前权数确定虽然有很多方法,但都含有主观成分在其中。而主观指标有助于这种综合值的计算,因为人们满意与否总是综合了社区各方面的状况后才产生的,主观指标有助于迅速了解社区健身环境的综合状态或水平。因而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综合考虑,评价内容要全面,主客观因素相结合。

3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基本特点

社区健身环境的区域性、整体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征,决定了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 与区域发展水平的关联性。社区健身环境与本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并受其制约。评价健身环境要从国情、省情、地情出发,既要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化,又要考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防止简单化,不搞“―刀切”。2) 评价目标的一致性。这里所讲的一致性有两层含义,一是评价与建设目标的一致性。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意义既不是选拔和甄别,也不是对评价社区的奖励与惩罚,因而它不同于先进体育社区的评选。评价的目的在于检验目标达成水平,取得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建设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处理,也就是说,评价是为建设和发展服务,评价起到诊断和导向作用。二是评价目标要与社区成员的需求相一致。社区健身环境是根据人们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社会走向健康文明的需要而设计、建设起来的适宜人们从事健身活动的载体,它往往反映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态度及期望,社区体育的建设是为了促进社区成员的体育活动,因而必须体现社区成员的意志,以他们的需求为目标导向。3) 评价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社区健身环境包含的因素较多,有“硬环境(物质环境)”和“软环境(精神环境)”两个层次。涉及多项内容,因而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等要遵循多元化原则,力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同时由于社区健身环境的非客观因素的存在,难以具体量化,决定了对其评价应采用模糊综合判断进行处理。4)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由于不同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不同,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不是以政府、社区物业管理者、居民等某一方的价值观为准则,而是协调多方利益达成共识,寻求多方利益的平衡。5) 注重新价值的评价。社区成员进行健身活动,通过健身互动形成一定的健身活动氛围,有利于自身或他人形成良好的健身效果,有利于吸引更多人的参与,或保持健身行为的持续性,从而使健身环境生成新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环境自身具有的,而是透过人的健身实践生成的,属于“生成性”价值。对这种价值的判定不同于传统的评价,从而使其评价具有自身的特点。

4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基本理念

4.1“以人为本”即以居民的健康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人类活动的基本价值要求,它强调的是在社会制度安排和政治、文化生活中,以人的发展和利益为首要考虑,反对用外在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和评估人类活动的价值意义[3]。健身环境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区健身活动的开展,吸引众多人群参与体育健身,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丰富居民生活。从人本主义的立场看,是否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一切的最高价值标准。反映在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中,就是评价要以居民对健身活动的需求来判定健身环境的质量。就是说,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确立居民在健身环境的主体地位,把健身环境是否有利于居民健身活动作为评价的首要目标,树立正确的评价思想,倾听居民的声音,摈弃固有的物本评价思想,把评价引上以促进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方向上来。

4.2以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理念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功能之一是诊断社区健身环境的规模和质量,通过健身环境的现状判明社区体育的发展水平,为下一步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导向和决策支持。根据社区的规模、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鉴定社区体育的发展是否与社区的发展相适应,是否满足社区成员的健身需求,这里就存在两个必须弄清的问题,一是健身环境的建设目标问题;二是社区健身环境与社区其它方面的协调问题。社区成员对健身环境质量的要求总会是最佳化的(个人需要的最佳),这是由人们的需求愿望和追求的价值所决定的。社区成员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对社区健身环境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多样化需求的结果容易使健身环境中的物质设施趋向“大而全”,非物质条件变得复杂而多变,此时,社区健身环境的目标评价就要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为建设目标服务。然而对其评价不能脱离社区的实际,不能割裂与社区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社区其他方面的发展,社区体育健身环境的发展也会失去持续性。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比例平衡理论),社区作为一个运行的社会体系,其社会功能要求把空间分配给各项社会功能使用,以维持社会功能的同一性。由此,必须达到某种牺牲性平衡(Balance of Sacrifices),以便社区的各项功能需求都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4],其中的任何一项建设都不能无限满足,否则就会造成其他方面功效的过度损失。因此,社区和谐发展的评价理念实质就是保持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与社区健身环境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也与居民对健身环境的需求是一致的。

4.3面向多元的理念社区健身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正是由于其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评价应坚持多元的评价理念。首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重视硬件设施的质量评价,而且要重视软件组织管理与服务、健身活动开展等质量评价,其中的质量要素,注重景观性和适宜性评价、资源效率和安全管理评价、健身者满意度与反应性评价等;对指标的选取,一是由传统的单一指标评价发展为复合指标的评价,力求反映健身环境的整体性,避免片面性。二是综合质量评价由原来的单维评价发展为二维、三维评价,以多维的综合结果形成的矩阵判别优劣。在评价目的上,打破以往只注重目标性评价的局限,将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居民需要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明确社区健身环境评价的目的不仅要反映健身环境的优劣,更重要的要在评价中找出阻碍居民从事健身活动的因素,分析原因,达成评价者与社区管理者及健身者的共识,以便对健身环境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就是说,评价具有动态性,强调过程评价,目的是为了改进与提高,而不是为了选拔与评优。这就意味着,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注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结合,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的确定不能按照传统的少数专家认定的方法,居民是健身环境的主体,是健身环境的受益者和改造者,他们的意见最具权威性,居民的参与和建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尤其是那些对健身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又难以量化的主观性指标,必须给以准确描述;主客观评价相结合,明确健身环境既是客观指标的标准化,又是居民主观指标的满足性;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凸现环境评价的性质与目的。

4.4突出地方特色,建立适应居民健身多元需求的评价体系以文化和价值观为研究重点的社区文化区位理论认为,社区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一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其自身的地理、文化、习俗、价值认识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某种生态行为和结构,这种生态观是社会结构的生态观,它影响着这一区位成员的生活方式[5]。社区体育是城市群众体育活动在社区地域上的缩影,受社区成员的价值观、家庭生活方式的支配,体育健身活动必然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就是说,不同的社区总会存在不同的背景,这些差异虽然有些是基于经济的、地理的,但更多的是基于文化的因素。健身环境的区域性特点告诉我们,评价社区健身环境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化,又要考虑区域特殊地理、文化、经济发展等背景。

5社区健身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评价指标的构建是核心内容,它关系到综合评价是否准确反映问题的实质。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具有指导性的指标体系,是社区健身环境评价工作的关键所在。社区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成员健康是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居民参与体育并追求的目标。社区健身环境评价要体现健康的核心主题。从城市社区健身环境结构图可以看出,社区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地形地貌。由于地形具有天然特征,虽然是构成自然环境的部分,但不具有普遍性;地貌部分可参照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因此,生态环境是健身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社区健身社会环境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环境等众多因素。政策法规是社区健身环境建设与管理的行动指南,具有约束和调控作用。在社区健身环境评价中,对它的影响及落实情况,主要是通过管理与健身活动状况显示出来,它与社区体育管理具有明显的叠合性,将政策法规纳入到管理及其它的评价指标中,通过其他指标反映出来更符合评价的需要;经济对社区健身活动的作用是间接性的,是通过改善健身环境和变革居民生活方式结构得以实现的,评价中,健身环境各组成部分的质量和水平已很好的说明了经济在社区体育投入的状况,经济环境问题已被其他指标所涵盖。因此,政治、经济指标没有单列出来的必要。评价社区健身环境时,应把主要着眼点放在人文环境因素上,从“硬环境”的设施方面:包括场馆、健身设施(含有残疾人专用设施)、服务设施(为健身所特有)等和“软环境”的管理及健身氛围方面:包括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与服务、人才培育与利用、开展健身活动及氛围、健身宣传与指导、居民体质监测、健身交流与合作、健身与健康教育等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所建指标体系要力求反映社区健身环境内部的本质联系,选择和确定具体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选择的指标要考虑到信息的全面性与指标评价简便性的结合,避免多重共线性与序列相关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02,7.

[2] 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7.

第10篇

 

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后升本的全日制应用型二本院校。会计学专业作为学院第一批升本专业从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尤其是2014年学院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同时学校将迎来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转型审核评估给学院明确了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和应用是今后办学的方向。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那么,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如何?通过表1、表2可窥见一斑。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08级至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和2006年至2011年会计学本科优秀论文比例只占2.7%(其中专升本优秀论文占比为2.77%,本科占比为2.7%),所占比重少;良好占48.3%;中等占41.7%;及格占7.3%。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少,案例研究少,实证研究更少。整体来讲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选题

 

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成败。从调查看,毕业论文选题空洞且大,教学科研与应用题目偏少。选题定位不准,学科交叉和创新性选题甚少。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升本后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虽有所提高,但离学院转型发展和审核评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选题必须与科研课题、生产实践和社会应用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和应用的需要。

 

(二)开题

 

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文献的查阅处于敷衍状态,简单拼凑;对论文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理解不透彻;文献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与要研究的论文方案脱节;写出的文献综述篇幅很短。有些学生甚至害怕与学生讨论和与教师沟通,所参考的文献层次较低且比较陈旧。因为会计事项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很大且日新月异,陈旧的准则及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需要,更不能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的培养要求。开题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够。所以将PDCA管理理念引入毕业论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正确认识开题环节,把文献查阅和大学知识的积累应用相结合,提出一个论文初步方案,约定时间广泛听取论证每篇论文的开题报告,充分酝酿补充意见,才能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三)指导

 

经过升本后几年的实践,指导环节的问题是:师生沟通次数少;包办现象;没通盘考虑研究过程;拖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性差,等靠思想严重。教师为了考核评先评优的需要不得不包办。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路,没有通盘考虑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进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对研究论文的可行性、一体性的系统思考。

 

(四)监督

 

监督过程存在监督不到位问题。根据我校的情况,师资力量不足,一位教师要指导10位以上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要完成大量教学任务,需要相当的经验水平和责任心,且没有相当经费的支撑,难以保证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监督力度,没有办法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学生方面自律能力差,各类考试的时间节点与毕业论文时间的冲突(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会计专业的资格证、教师资格证、金融系统的招考、选调生等考试)、实习找工作使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大打折扣,这些原因都会给论文写作造成不良影响。

 

(五)答辩

 

有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也不参加答辩,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对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三、PDCA理念指导下的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所谓PDCA(Plan-Do-Check-Action),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纳,宣传普及,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有效进行一项工作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型审核评估背景下将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和实践引入PDCA管理理念,从大一起进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贯穿四年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开课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一、大二重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大二、大三重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兴趣,同时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思考毕业环节的研究方向;大四有了自己的设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PDCA管理方法涵盖本科毕业论文整个环节,贯穿会计学本科周期,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笔者针对2015届会计学本科和专升本毕业生共340名学生(2011级会计学本科95名和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7学期第5周进行。发出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设计问题10个,9个问题为选择题,一个为文字描述。通过问卷从以下方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在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知度上,有将近150名学生对毕业论文有正确认识,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会计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有13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士学位而为之,还有50名学生认为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取消。在对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认知度上仅有65%的学生表示清楚,有3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针对如此情况,必须将PDCA引入毕业论文的教学机制。“以生为本”,树立个性化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感悟到大学学习生活既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还有重要的实习加漫长的毕业论文积累、制作、完成等环节。更应该明白的是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大学生学会生存、实现自我发展的初步锻炼过程。

 

(二)参加创新、本科校级课题院级课题申请

 

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工作,且对中签的团队给予适当的资助,同时院级、校级要分开,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三)选题

 

在学生选题方面,笔者对2006—2011级会计学34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有效调查330名。学生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是:提前进入会计学实训环节、参加创新活动,会计学及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讲座。最喜欢的毕业论文开题方式是在导师的指点下自由发挥;最喜欢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是与会计学实务相结合。简言之,对毕业论文选题要提前介入、双向选择、真实课题、自主选择、到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在第6学期必须开始,选题时间意愿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90%以上的学生愿意将毕业论文在第8学期之前选题并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第6学期完成此项任务的占40%。在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上,调查结果见表4。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选择有3种态度:必要、不必要、无所谓。总体上说是有主见的。首先看重的是师德,其次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第三希望师生互选。

 

(四)师生交流

 

在调研中,我们着重从交流的形式、次数、内容着手,并且对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调研中可以发现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认真负责。只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马虎敷衍。同时除了毕业论文外还有35%学生接受了教师考研方面的帮助,46%的学生接受了教师就业方面的指导。PDCA循环理念引入之后,在分布分流的作用下,学生有充足时间准备论文工作。据了解学生主要利用寒暑假、课后、周末、期间长假、晚上开展论文工作。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可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论文全程指导

 

通过调研,将PDCA管理理念贯穿毕业论文教学和实践全过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上的转变。应用技术转型使今后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平顶山学院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应有战略选择。第二,应用综合素质的提升。PDCA开课计划和管理理念能实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检查、检验和反复总结经验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专业兴趣,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根据学生共性及兴趣性格及智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专业点,且正确认识课程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关联与差异;对学生来讲学校与教师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达到一致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认知还有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境界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开设专业导论和学业规划课程,使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系统了解。大学的学习过程不但有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有实训、实习、设计、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在学院转型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会计学专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合作,与大型企业联合,利用寒暑假具体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参与企业一些项目,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通过PDCA在大学四年的循环和管理,学生有了一些成果,发表一些论文,参与一些课题,科研活动获奖等,就会比较容易完成毕业论文各环节。

 

(六)答辩

 

经过学术不端检测合格后,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进入答辩环节。根据学院转型及审核评估的要求结合近几年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探索,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设置了7个答辩评量标准选题、文献查阅及调研、论证分析、撰写质量、论文价值、译文及格式、任务书执行情况。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以上7个标准仅为论文成绩。具体评量内容及要素见表6。

 

平顶山学院近几年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行的是实时评量,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对往届毕业生采取的是延时评审。随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深入,论文的抽取、送审和通报将成为必然趋势。河南省教育厅从2015届会计学毕业生中抽检论文3篇,建议在转型中的二本院校尝试引入“双盲”审核制度。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是平顶山学院审核评估及转型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引入PDCA管理理念,尝试会计学本科层次双盲审核,补充完善评量和评审指标体系,是提升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会计学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审核评估的必要条件,是学校转型评估的需要,也是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新思路,同时也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第11篇

京外地区获奖名单

一、先进学校名单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高级中学

贵州省赤水市第二小学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三中学

二、先进个人名单

一等奖

安徽 徐晓玲 福建 林秀钦 广东 邓绍宏 广西 许媛 贵州 范本艳 河北 赵 欣 湖北 龚伦军 云南 杨红 浙江 范源清 顾俊芳

江苏 周国伟 王建忠 孟 军

二等奖

安徽 梁 好 福建 林 盛 廖友国 柯碧田 唐惠煌 庄春凤 陈建杰

广东 邓 旭 广西 许 媛 何 珍 冯 平 陈贺允

贵州 穆 菁 罗 艳 曾利和 河北 付会玉 赵 欣

河南 罗保爱 湖北 龚伦军 方莲英

湖南 王菊红 吉林 苏丽华 张 硕 李和义

江苏 陈 枫 束丽文 谢鸿瑾 山东 黄艳艳 程显龙 孙 娜

上海 刘金艳 四川 徐小琼 梁 岗

天津 刘 越 浙江 吴樟英 王军女

三等奖

福建 林 盛 肖婷婷 柯碧田 庄进平 杨苍洲 王建鹏 陈佳民 陈姗菁

康丽芳 许长安

甘肃 刘晓峰 王红萍 周根旺 广东 陈少贞 邓绍宏

广西 许 媛 陈贺允 冯 平 何 珍 贵州 王高良 陈 英 罗利琼

河北 郭海红 秦 梅 史建勋 河南 朱 丽 庄凤平 罗保爱

黑龙江 张雪梅 李翠敏 李 萍 湖北 万 晶 王凤英 张建新

湖南 黄明勋 吉林 李伟芳 王文娟

江苏 张 珊 辽宁 赵艳英

山东 陈立功 四川 梁 岗 徐小琼

云南 余晓洁 杨晓玉 重庆 卢 璐 唐 英

浙江 范源清 闻洪波 方祝发 宋伟仙 许伟泽

北京地区获奖名单

一等奖

白 敬 毕小芊 柴振荣 陈丽辉 程 芬 崔长友 崔 琳 邓丽群 范宝东 范秀清 冯 帆 高奇越 高 颖 龚学志 郭俊彬 韩沁彤 韩向华 郝梅梅 郝向荣 何丽芳 胡文杰 胡玉强 黄小梅 贾慧蓉 贾 婷 姜 畔 解 薇 康菁菁 亢学丽 李 超 李海燕 李海颖 李浩敬 李 婕 李 静 李 磊 李 晓 李学会 李永辉 刘海娜 刘 静 刘俊凤 刘 凯 刘 丽 刘 沙 刘 舒 刘学惠 刘一成 楼 桦 马文丽 潘雪飞 彭玉华 祁永博 秦山丹 任 荟 邵立平 沈景娟 宋 辉 宋子男 孙铁民 孙 薇 孙雪梅 孙雪巍 孙 艳 孙治英 唐 燕 陶小苏 田 虹 田 彤 佟会敏 王爱国 王长青 王东红 王建富 王 晶 王 静 王丽娜 王 楠 王荣海 王 瑞 王世华 王香玲 王晓菁 王晓菁 王晓静 王晓琼 王秀琴 王 艳 魏贺淼 魏 然 吴恭平 武 月 席蓉蓉 晏 洁 杨 洋 易 静 尹红芳 于淑敏 苑 静 张贝迪 张慧萍 张景芳 张留英 张伟华 张晓军 张彦华 张依雯 张玉梅 赵立伶 赵明勇 赵荣旺 赵鑫馨 赵 燕 朱 彤 庄春妹

二等奖

艾天燕 爱 丹 安晶卉 安欣颖 安雪飞 白凤稳 白秀梅 白雪梅 鲍 玮 薄淑红 蔡明艳 曹冬生 陈彩霞 陈海芳 陈金成 陈 瑾 陈立娟 陈丽辉 陈丽娟 陈 雪 陈玉梅 程 旭 仇凤霞 崔婷婷 代 莹 邓 晶 邓科军 狄永杰 丁 燕 董金凤 董淑萍 窦长颖 杜艳艳 段海娟 方春梅 冯 琦 付海红 高贵平 高海伶 高 静 高 梅 郭春梅 郭海波 郭红兵 郭新刚 郭迎滨 郭 颖 韩春霞 韩 鹏 韩晓慧 郝婉华 何 淼 何 伟 胡秀杰 胡 燕 黄 杰 黄小梅 黄秀英 黄 英 霍永跃 纪爱朋 贾娜娣 金 迎 康梦兰 赖妙琼 郎海英 雷米新 雷米新 李宝兰 李赤瑜 李东颖 李 端 李方亮 李国青 李海波 李海霞 李 浩 李浩敬 李宏爽 李建敏 李金梅 李金荣 李 静 李 黎 李 同 李雪玲 李雪梅 李雅娟 李 岩 李艳辉 李艳军 李燕云 李一佳 李 影 李永莲 李子路 厉江南 梁 好 梁秀敏 林翔宇 蔺玉松 刘东芬 刘凤艳 刘 福 刘洪发 刘鸿雁 刘 辉 刘建萍 刘进波 刘 军 刘丽娜 刘 敏 刘 铭 刘守宏 刘 硕 刘艳萍 刘 颖 刘元元 刘 震 路凤敏 路 宁 吕 媛 马 芳 马加良子 马立红 马 蔷 马稳盼 马稳盼 门卫华 孟祥阳 孟雪莲 孟 灼 闵 敏 那 敏 牛卫忠 牛彦芳 牛 彦 庞 晖 祁金花 祁有娟 钱磊俊 邱立君 荣 旭 茹建伟 芮爱忠 沙 莎 邵立平 申秀红 沈嘉煜 沈金瑞 沈景娟 石京丽 史天慧 舒 芳 宋丽荣 宋应富 宋正红 苏 晶 苏 珂 苏 娜 孙 浩 孙红梅 孙乐芩 孙佩琴 孙 萍 孙婷婷 孙治英 孙 忠 谭 强 汤 平 唐凤萍 田光华 田亚军 脱国梅 万 静 王 哲 王彩莲 王长青 王 超 王 琛 王翠菊 王桂凤 王 涵 王好生 王会红 王建华 王 建 王 静 王 娟 王 蕾 王 丽 王丽娜 王连长 王琳娜 王 楠 王 琪 王 茜 王 清 王群英 王世强 王栓保 王 维 王香玲 王小平 王晓燕 王 新 王雪丽 王亚玫 王彦军 王 英 王园园 王月青 王跃梅 王 蕴 魏秀娟 文春宇 吴 然 吴 双 吴 思 吴雅丽 夏换龙 肖光耀 熊丽平 徐 静 徐 平 徐学宏 徐峪森 徐志钦 薛长浩 闫立娟 闫艳华 晏玉香 杨 斌 杨海涛 杨 洁 杨 静 杨丽苹 杨 敏 杨 铭 杨松珍 杨小丽 杨秀艳 杨云华 姚静薇 殷 毅 尤 飞 尤晓宏 于大哲 于 澜 于丽萍 于姗姗 苑 静 臧超英 曾 莉 张爱军 张春梅 张改莲 张海燕 张 健 张 杰 张金朋 张 昆 张莉萍 张 利 张 庆 张 蓉 张如燕 张升军 张素艳 张 威 张文娜 张小刚 张晓红 张亚坤 张 艳 张艳霞 张 燕 张倚天 张 颖 张 芸 赵海娜 赵继莲 赵丽华 赵 琼 赵 蕊 赵婉丽 赵万超 赵雪娇 赵 艳 赵艳梅 赵燕武 赵玉娟 赵云红 郑红丽 郑云杰 周 蕾 周苏平 周卫东 周宗文 朱 红 朱建玲 朱 莉 朱 迎

三等奖:(略)

关于获奖名单的说明:

1.获奖名单中省份、人名均按拼音顺序排列。

2.如发现有错、漏等问题请与组委会联系。组委会将陆续予以更正。电话:010-82563556,电邮: 。

第12篇

对于咨询行业而言,各省(市)对于职称论文重复率的标准设定略有差异,大多会设置在20%-30%左右,有些会在当年的评审通知中明确,有些省份未做明确但实际上会进行处理。因此,拟参加评审的人员要结合所在省(市)的重复率标准,在前使用软件进行检测,对于重复率较高的文章要认真反复修改,直至将重复率严格控制在20%以内。以前曾看到有评委爆料说评审时发现有评审人员全文抄袭自己的文章,这种情况下即使侥幸通过也会被评委投反对票。但并不意味着整篇论文都需要是作者自己原创,论文创作时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消化,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语言进行整合,同时应在论文中或参考文献中加以注明。

第二步骤是要过内容关。论文质量直接影响评审时科研部分得分,而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是衡量职称论文质量高低的三个重要标准。创新性是指论文内容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能够提出新观点、新工具、新方法、新操作或新启示,进而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形成作者的一己之见,使论文对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不同,职称论文大多是实务文章,选题应源于具体财务实践,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指导实践,因此论文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介绍、背景描述,而应将重点放在应用启示、管理对策上,即使是理论型文章也要着眼于对理论成果的应用探讨。可读性是指论文内容要写得通俗易懂,在文字使用上要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较为复杂或枯燥的理论、原则、规范等应尽量通过鲜活的案例、具体的操作等形式来进行演绎和阐释清楚。同时,论文选题、内容最好能和作者过往的工作经历相匹配,如制造业从业者宜围绕制造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展开,尽量不去挑战所在行业之外的研究领域,用于高会评审的论文选题应围绕单位或行业的经济学、财务、内控等问题展开。

第三步骤是要过细节关。一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发表时间。论文通常在通过经济学中级职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在预计参加评审前的2-3年内均衡发表最好,切记不宜在截止时间前的最后1-2个月才发表,以免给评委留下突击发表的不良印象。二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篇幅字数。一般来讲,除了要满足所在省份对论文字数的基本要求之外,实务论文的字数不宜过多,但也不能过少。字数过多会显得论文拖沓冗长、啰啰嗦嗦,对于发表在收费期刊上的还有要多交版面费的问题;字数过少会导致很多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不够充分,让人感觉研究不深入,读起来会显得余尤未尽。参考实务期刊的征稿要求,文章字数宜控制在3000字-5000字左右。三是要留意与其他科研项目的叠加。除进行论文创作之外,编写(编著)书籍、参与(主持)课题也是科研能力的有效证明,申报人员要善于把握机会,积极参与专业课题的申报、书籍的撰写,特别是由国家财政部、各省财政厅(局)、各省经济学学会立项的课题。四是要留意论文创作的行文规范。论文标题和结构要合理,论文语句要通顺,应避免明显的病句、错误的用词,也不能出现明显的错字、别字。五是要留意评审时论文提交的规范。提交论文纸质材料的,要包含杂志封面、有刊号页、当期目录(最好用荧光笔划出送审文章的标题)、正文等;提交论文电子版的,要记得预留时的电子版,文章排版要整洁,字体字号要美观大方,不能引起评委的反感;发表多篇论文的,主送论文要用最能体现申报人科研能力的论文。

第13篇

资产评估专业硕士案例教学改革

——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

文/周伍阳 李攀艺

摘?要:本文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与资产评估学历教育的现状出发,指出我国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难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之处,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着重就资产评估硕士培养中的案例教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 :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实践能力?案例教学?重庆理工大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推进,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要素市场的中介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资产评估在经济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然而资产评估专业学历教育历史并不长,还需要继续完善,专业硕士的生源相当多是跨学科的,对资产评估这一学科并不是很熟悉,同时高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是趋向于理论型。因此,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方面,也是资产评估硕士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自然延伸,需要在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教学中强化。

一、我国资产评估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现状

尽管资产评估应用硕士学历教育已启动近四年,但高校专业硕士培养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其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资产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衔接等问题都还在完善之中,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离评估行业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仍然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深化资产评估硕士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这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人才的实践能力难以满足评估行业的需要,与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因此,实践能力是资产评估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行业与社会对资产评估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客观要求。

二、当前资产评估专业硕士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专业硕士培养的历史并不长,专业硕士培养与教学方式方法很多还是沿用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即以理论教学与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习题练习,强调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这种传统教学手段忽视了资产评估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具体来说,从实践能力角度而言,当前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理论教学仍然是资产评估硕士培养的重要方面,而教学目标的重心不是掌握评估的理论基础。资产评估日常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演绎与思维的训练,而是要通过案例让学生真实掌握到实践中需要的理论,可以说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最佳手段。课堂教学中案例与理论融合,加强案例讨论环节,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评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评估的动手能力与工作兴趣,让学生有信心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加入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的队伍。

第二,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质量,而案例库老化,不成体系,案例讨论不深入,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案例或者公开资料的介绍层面,缺乏对案例的深层次分析以及案例举一反三式的运用,学生难以把案例与资产评估的实际工作对应起来,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资产评估专业硕士案例教学改革的建议

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最重要的是加强案例库建设,这需要联合其他单位建立起系统的、高质量的案例教学体系。案例库的建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案例教学与后续实验室的实训也有着密切联系,实验室模拟评估是案例教学的自然延伸,借助现代化电教设备与网络技术,构建高仿真的模拟评估环境,为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从硬件角度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注重案例教学中的引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包括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与交流合作的机会,这对提高案例教学效果也有很大帮助。

四、小结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资产评估专业人才,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资产评估案例教学中,要致力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案例教学和实习实训活动做到实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校企合作,共同努力。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资产评估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把专业学位教育打造成高端评估人才的培养基地,提高学生在资产评估专业中的实践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也将最终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靖邦.加强专业研究推动资产评估行业科学健康发展[J].中国财政,2010(12).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工商管理,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在当前电大开放教育发展重点转入内涵建设的形势下,黄石电大积极响应上级电大号召,着重加强了资源建设,试点了11门整合课程教学,鼓励专兼职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目标。本人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工商管理等专业中采取案例教学法的“教与学反思”。

我们在电大的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和网络案例、师生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学习、黄石电大在线平台、电子信箱、QQ群等多种交互手段进行案例分析来完成的。

一、案例教学法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背景

从教学对象来看,我们在几年的教学中了解到,工商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黄石本地或者附近国有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员工,其中许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管理学知识或正在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他们来电大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管理理论知识和文凭,更有提高管理能力的愿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开放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普遍认同,在教学辅导中学生较为认同重难点讲解和专题讲座方式,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很欢迎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对于学习内容,他们不但重视考试重点内容,而且希望更多地了解各个行业的管理特点和方法,以及管理学界最新动态和成果。

从教学手段来看,目前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这已成为电大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他们既掌握管理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实践经验,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现实需求,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电大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改善电大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提供的资料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在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往往没有唯一答案,而是会因为考虑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最佳答案,因此,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开发潜能。电大的学生面向的是企业管理实际,一般不会是科研人员,所以对知识和技能提高的需求是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当其回到工作岗位时远程教育论文,能够更好胜任工作。

2.有利于提高电大教师的素质。由于电大发展的历史原因,电大教师与普通全日制高校教师相比,学历起点要低些,平时的专业科研工作也薄弱些,这些弱点不符合电大内涵式发展阶段新形势下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熟悉业务的实际操作,还要熟悉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现实经济情况变化,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最生动的实践案例。因此,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使教师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一方面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从而提高了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三、要重视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案例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设计。有效的教学案例既能很好地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联,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适合教学的、高质量的现成案例不多,因而有效的选择设计案例则显得尤为重要。

1.增广案例来源。我们黄石电大因为并入普通全日制高校,在资源获取方面获得了一定好处,我们案例原型的收集基本来源于图书馆各种教材、专门的专业案例库、专业期刊杂志等。另外,我们也注重平时积累,珍惜交流的机会,与同事、同行共享一些精辟、有价值的资料。自己也尝试编写案例。多渠道收集案例进而才有可能从中挑选高质量的案例。

2. 案例要注重经典和时效性。经典案例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能被长期、广泛的采用。同时,也应该注意案例的选择应把握时代脉搏,紧跟行业发展,选择一些反映时代、行业发展的新案例,这样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行业以及学科的发展。

3. 案例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只有选择的案例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方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运用相关的概念、原理论文格式模板。因而,需要我们在所收集的案例原型上根据电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才能满足课堂案例教学的需要,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4. 设计的案例要便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失败”的案例,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将其当成一则故事或企业的传奇在浏览。阅读完毕,常常不知案例的思考点在哪儿。因而,可以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一些问题,启发学生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

四、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和改善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实施包括案例导入、讨论、控制、点评等环节,每一个环节对成功实施案例教学都很重要,而且实际操作中也都存在相当难度。实施的好,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反之,案例教学则是失败的。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成功实现案例教学的效果,要注意和改善以下几点:

1. 要注意案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定位为参与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教师要定位成导演,对案例的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统筹。

在案例教学中,我们一般是在中央电大形考平台或者省市电大的论坛中,以及班级教师的QQ群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解阅读案例,要求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思考问题,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再提出看法和观点,并要求论证可行性,最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包括事实分析、可行性论证、具体操作、预期效果等)。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再组织进行全班(全群)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宣读各自的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和答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担当好导演的角色,必须有效地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引导讨论内容,提供分析方法,随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轨迹,适时加以引导,以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奋点,活跃讨论气氛,要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有倾向性的评论。

2. 要重视教师引导讨论进程及点评工作。案例讨论中,如何通过讨论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在讨论过程中获得提升,是教师引导的关键。首先我们通过事先对案例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选取案例中重要环节;其次,努力创造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思考,大胆地交流,不怕犯错远程教育论文,成为案例讨论的真正的主角。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案例讨论方向,不要出现大的方向性的偏差。在学生完成一般问题的分析、思考后,可以通过反复诱导、启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给予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案例分析对象是某行业一家中小型企业,可以首先让学生对企业进行分析,提出企业的经营策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分析基于该企业的策略,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或者该企业运营上的成败对同行业、同规模企业有何借鉴等;最后的一点,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评判,但可以对学生做适当的提示,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方法,鼓励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更正以及客观评价他人方案。等待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点评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其一,着重对本次课的核心问题、代表性问题进行剖析,指出案例中容易出错和跑偏的地方,同时分析学生分析过程中的优缺点。教师不要对当事人在案例情境中应该如何行事给出标准答案,如果可能,教师可以将案例当事人事后所采取的行动方案及其结果通报给学生,但一定要对学生强调: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案,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会只有惟一的方案。其二,点评应当就事论事,不要单就某个学生或某个案例小组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以避免挫伤学生自尊心与学生积极性。

五、进一步建议

1.加强电大系统教师案例教学培训。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改善案例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案例教学的培训。培训可以先在本校、本土开展,如果条件具备,可以选派教师到案例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进修。电大学校有系统资源优势,可以考虑进一步开展这些工作。

2.发挥电大学生在岗特点,联系建立实训基地,深入实践。由于电大的学生大多在岗,我们可以和学生所在单位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并且这些实训基地建成后,可以建议在电大系统内共享,类似电大的网上文本课件资源共享一样。希望能更多地组织电大的教师与学生走出校门,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对教师而言,能更好地收集多样化的、贴近现实的案例教学素材,也能提高自身对实践的感性认知,进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对学生而言,既能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电大学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秀英.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成人教育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冯风平.案例教学的角色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

[3]陈妮.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研究[J]. 科技信息,2007,35.

[4]赵红梅.工商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J]. 经济师,2003,12.

第15篇

关键词:新形势 职称评教 改革

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生产力来保障,而生产力又离不开员工的个人素质,因此,个人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具体到事业单位而言,就是要制定合理的职称评教改革分析。职称评教改革分析关系到员工的个人素质,必须要保证公平、合理。但现下,事业单位职称评教暴露了许多问题,评教制度毫无公平、合理性,这就促进了新形势事业单位职称评教改革的进行。

一、当下事业单位职称评教弊端分析

事业单位的发展除了需要优秀的员工、过硬的技术、完全的设备以外,还需要一系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的软性规范,自然有其特点,能够很好地对员工进行约束、管理,很有存在的必要性。而职称评教就是一种管理制度,按照性质来划分属于激励机制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可以很好地帮助管理者筛选人才、管理公司。但当下职称评教的作用却越来越小,原因在于职称评教存在的一系列的弊端,经过调查分析,基本上确定了以下几点弊端:

1.过于重视学历,忽视能力

当下,事业单位进行职称评教时,总习惯依据学历的高低来进行人才的评定,但学历并不代表能力。学历是一个人在校完成任务的结果反映,并不能应用到工作的领域,工作要求的应该是能力,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出色的完成任务的标准。而在进行职称评教的过程中管理者过于重视学历,忽视能力,就会缩小取决范围,减少人才的输入或是将人才拒之门外,很容易使职称评教失去公平性,更重要的是使事业单位的生产力下降,管理方面也可能会出现纰漏,这些都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

2.职称评教过虚,降低技术标准

职称评教一般流程都是先让员工进行申请,提交说明材料,然后上交到评定人手中,经过商议分析,列出候选者,到最后再确定合适人选。在员工申请这一环节中,员工往往都会被要求在某些期刊上发表一些论文,因为进行评定的人对实际情况不了解,只能从这些论文中企图发现申请者的能力。这本就不实际,注重虚的,通过论文看出的怕只是一个人的书面表达能力,却不能真正的看出一个人实际的工作能力,这就会使事业单位的技术标准下降,不利于实业公司技术水准的提高。

3.职称评教难以落实,管理不到位

在我国职称评教的相关文件中规定专业职务的任期一般是三年,换句话来讲,就是职称评教选定的人一旦出现职位的虚假或是其他违规行为,均可以进行解聘。而实际上却是事业单位职称评教难以落实,评教选定者往往会利用此条件,为自己谋取福利,即使不在职,也会享受原本的福利。除了职称评教的无法落实,还有管理不到位的影响。

二、职称评教存在的必要性

职称评教是事业单位一种管理手段,从首次出现到现在已经历时弥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虽说已经出现了如此多的弊端,但是它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经过数据调查与实际对比,现总结了职称评教存在的几点必要性,以供参考。

1.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竞争意识

事业单位对员工的管理并非仅仅依靠严格的处罚制度,还需要有激励制度,而职称评教就是激励制度的一种。职称评教是对评教者的一种肯定,不只是物质激励还是情感激励,可以借助此种方式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2.提高事业单位生产力,促进发展

职称评教将优秀的员工选出,一方面为其他员工树立榜样,带动单位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工作更上心,更好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对该名员工工作的肯定,增强该员工的自信心以及对事业单位的信任。一旦事业单位全体员工都秉持着认真、专业的态度执行工作,那将会为事业单位引进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利益,促进其发展。

3.帮助事业单位选拔人才

职称评教是事业单位进行人才选拔的方式,可以为事业单位选出优秀人才,帮助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安排。员工并不是一样的,工作能力自然也不同,而事业单位需要优秀人才对员工进行管理,以及技术上的更新。与其花大笔金钱、时间向外招收人才进行管理,还不如就在自己单位挑选,因为自己单位的人对自己单位的情况了解更深,更容易进行人才管理、技术更新。

三、事业单位职称评教改革方向

新形势下,原有的事业单位已经暴露了多处弊端,显然已经不适应了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严重阻碍其发展的步伐,这就意味着事业单位职称评教必须进行合理改革,现结合当下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改革方向。

1.由“重学历、轻能力”向“重能力、重业绩”过渡

事业单位需要的不是理论人才,而是实际操作人才,学历已经不能够很好地说明一切,工作能力对于职称评教而言才是王道。事业单位必须抛弃原始的“重学历、轻能力”的选择标准,进而改向“重能力、重业绩”。在真正的评选过程中,应该降低员工学历要求,事业单位真正需要的是有过硬工作能力的员工,进行评定的人也必须进行单位随机抽查,实际了解情况,对参与职称评教的人进行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杜绝员工能力的虚假。

2.职称评聘分离,科学设置岗位

职称评聘分离就是指上司对下属的评聘分离进行严格的筛选、控制,以期达到严格控制人才引入的要求。而关键是要合理的设置岗位,岗位的设置是因人而异而并非为人所定,也就是岗位是按照实际要求进行的设置,因为每个员工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不同,所以就会有不同的岗位来实现人才的利用。而为人所定的岗位则会破坏指教评教的公平,不利于员工管理,岗位利用。因此,事业单位在职称评教方面既要注意用人也要注意用位。

3.考核制度的完善

进行职称评聘必须需要一套公正的考核制度,这将有效避免职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现象,从而能够真正实现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公司的发展。现今考核制度的不公正已经为事业单位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形象方面。考核制度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公平,所以考核制度要一视同仁,只有保证选拔人才时的统一,才能够真正通过职称评聘获得单位所需的人才。

4.支持推荐评教

员工在事业单位中的表现最清楚的不是上层领导,也不是评教专家,而是与他共同处事的同事,所以,在职称评教时可以支持推荐评聘。员工推荐必须要讲求实际情况,不因与参选员工的关系而提供虚假的信息,这不仅是对于该员工的能力欺骗,也是对事业单位信任的辜负。推荐是推举贤人,向上头进行举荐,为了集体员工的切身利益以及事业单位的发展,必须保证举荐的公平。

总之,在新形势的影响下,事业单位进行职称评教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达到经济效益的提高,事业单位必须严格要求职称评教的进行,做到公正、合理。此外,既然改革已经被推上了舞台,那社会就必须加大关注力度,以期更好地完成,实现事业单位以及员工的利益扩大化。

参考文献

[1]石林.农村中小学实施科学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刘丹丹.高校教师评价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3

[3]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