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和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和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和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和教学论文

第1篇

一等奖

董 影 《“教学工厂模式”给技工学校的启示》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金奕 《技工院校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探讨》

第2篇

1.1成人教育是促进终身教育理念实施与发展的主阵地

成人教育主要包含成人高等教育、成人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开放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并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分。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上,成人教育在缺少政府资金投入的状态下承担了社会学历补偿教育的使命,为成人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争取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并以顽强的生命力大大推动了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进程。成人教育依赖于高校的教育资源与智力资源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成人教育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

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和谐教育,以此来促进我国各种教育类型与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并将其进行有机的结合共同构建一个相对完备的社会教育体系,是教育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各层次人群学习的需要。这也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目标。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满足公民终身教育的需求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数以千万计的各种在职人员提供了一种形式灵活、便利的学习与再学习的机会,对于保障我国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全国国民素质、转变我国人口负担与人口资源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周期短、效率高、针对性强、灵活性高的教育特点,以成人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为导向来设计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方法策略,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来贴近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为社会不同层次的成人提供学习便利。同时,还可以利用高速发展的现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等手段有效地打破学习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尽可能多地为成人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

2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教学管理理念与教学管理需求相悖

教学管理理念的正确与否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多成人教育为了盲目地追求对学生学历学位、各种荣誉证书的获取,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真正目的。有的教学管理者为了迎合一些学生的需要,在思想上树立了错误的教学理念,严重缺乏对问题的理性认识与思考。由于降低了对教学的要求与规范性,使得成人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上出现不配套的现象。

2.2教学管理制度与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的需要

很多成人教育在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基本文件方面还不够健全、完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必须建立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3.3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虽然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是,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使得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不能适应我国时展的要求,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3和谐社会背景下成人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3.1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就是指在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必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成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此,作为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必须时刻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

3.2坚持创新理念确保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服务意识,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并通过对教学管理规律的探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监控体系,确保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另外,还必须加强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突出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不断创新的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3.3坚持以发展的理念来优化管理队伍素质

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教育竞争的不断加剧,对成人教育教学的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必须大力提高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实践能力强的、有创新意识的教学管理队伍。

第3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中小学教师正在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开始积极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以便及时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但是,由于很多中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没有接受专门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而现在又缺乏必要的指导,所以不少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我本人目前担任两家面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期刊的审稿和编辑工作。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我一方面对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积极投稿的热情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也为稿件的质量问题感到忧虑。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撰写的论文被无情地退稿。有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术期刊对稿件太挑剔,有的则认为投稿要靠特殊关系。其实,就我所知,目前外语类学术期刊都有稿件难求的问题。稿件难求并不是说没有人投稿,而是在大批的稿件中优质稿件难寻。

我个人认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研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员和编辑人员也应该经常与作者群体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我愿意结合自己在审稿和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谈谈论文写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所谈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认识。

一、论文类型及写作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论文时,经常为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翻阅别人写的论文之后,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各种学术期刊刊登的论文并没有统一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其实,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类型。下面我们谈谈常见论文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一)经验总结与交流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师写得最多的还是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有人认为总结经验不算学术论文。其实这是对学术论文的狭隘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总结成功教学经验,并从中提炼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理念,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教师尝试的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或针对某个问题尝试采用的解决办法。这类论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尝试某种新的方法?基于什么问题或状况提出的想法?

* 具体操作过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

* 方法运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 建议和启事:如果其他教师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撰写经验总结与交流类论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老生常谈。学术期刊审稿时最忌讳老生常谈的文章,而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又最容易出现老生常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有的教师为了写

文章而写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见的情况或已经反复介绍过的经验当作新的经验来交流。其次,有些年轻教师的确从自己的教学中有所心得和体会,但这些心得和体会已经反复总结和交流过。

为了避免老生常谈的现象,我们建议教师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要使自己的经验让别人读起来觉得有新意。另外,平时要多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第二,切忌泛泛而谈。稍不注意,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这种论文并不介绍具体的某种经验,而是空泛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三,切忌空口说白话。虽然是总结经验,但论文还要讲究论证的说服力。虽然经验总结类论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来验证某个结论,但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比如,如果论文认为采用某种方法之后教学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证明。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很多教育教学的决策依赖于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因此,现状调查与分析类的论文也是中学教师和教研员经常撰写的论文类型之一。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进行调查;

* 调查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采样方法、调查工具、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等;

* 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的结果;

* 分析与讨论: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撰写现状调查与分析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样本的数量要适当。很多教师经常问一个问题:究竟需要多大的样本?其实,关于样本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样本的数量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以及取样的比例。假如某中学有30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某些情况。如果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当然会得到可靠的数据。但如果条件有限,只能随机调查其中的15名教师,也能得到大致可靠的数据。当然,有些统计方法对样本的数量有特殊的要求。

第二,要使用适当的数据统计方法。调查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就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三)理论学习与探究

有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并不满足于总结经验,而是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一些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如对某些理论本身或其实际价值提出质疑,或提出改进意见。这类论文对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很有意义的。撰写这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理解所探讨的理论,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的教师对某个理论并没有完全理解,就对其进行批评或质疑。无论是批评还是质疑,都要讲究证据。如果没有一手的数据,也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

第二,不要试图对某个理论进行全面的讨论。如果所写的文章篇幅并不很长,我们建议教师针对某个理论的某一点展开具体的讨论,而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对所探讨的理论全盘否定。

第三,要尽可能结合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的论文一般不会投给那些学术性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而是投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侧重实践的期刊。这类期刊在审稿时都要考虑论文是否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四)实证研究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撰写实证性论文。所谓实证性论文,就是在实验室或自然教学环境中设计某种实验来检验某种假设,一般情况下要有实验对象。这类论文学术性较强,写作要求较高。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和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

2.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

4.数据分析与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确;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常见语言表达和行文格式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二)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显得清晰、明了,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我在审稿中经常发现不用小标题和滥用小标题的现象。有时连续几个段落没有小标题,有的文章甚至通篇不用小标题。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滥用小标题,有时一个小标题下面只有一两句话。另外,小标题与正文内容不吻合、小标题层次不清楚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要合理使用小标题,而且要使小标题层次清楚。同一层次的小标题要么统一使用名词短语,要么统一使用动词短语,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各级小标题应单独占一行,而且小标题不宜过长。标题的层次标号要规范,一般按照一、二、三、??;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轻度”,网络应用

 

一、引言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1]。对于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有很多人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比较多的是采用多媒体课件[2]、建设网络开放实验室[3,4]等“重度”依赖软件或网络的方法,优点是形象生动、时间灵活等等,不过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多媒体课件还是网络实验室,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这一点对于很多的改革尝试无疑是最大的障碍,尤其是作为基础的大学物理实验教育。而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5],也是学生日后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6]。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轻度”结合网络应用,改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二、传统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式通常由下面的几个步骤组成[7]:

1、教师布置准备实验;

2、学生在课前根据教材完成实验的预习部分;

3、上课时教师先把实验原理步骤等细讲一遍;

4、学生根据指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

5、学生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

6、教师根据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

上述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弊端是,在很大程度上拘束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使得本来可以做得非常有趣的实验变得枯燥无味,不能达到培养能力,锻炼思维和增强创新意识的要求。而且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限制于课堂上较短的时间内和书面的实验报告有限的空间里教育教学论文,师生之间往往不能进行较有深度的交流,以至学生对掌握的实践技巧理解不深,不能很好的融会贯通,往往是这个仪器的操作会了,下次碰到类似的仪器还要重新学。

三、改进的教学方式

1、网络资源基础

目前,高校校园的网络普及率是非常高的,新生代的学生对于网络已经像对自己的手掌般熟悉,而互联网络上的资源无疑是极其丰富的。大学物理实验的大多数实验项目在经过过去许多年的改进之后,已经完全成熟,尽管使用的实验仪器有所差异,不过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而且很多的高等院校都将一些实验讲义甚至是多媒体课件放在网上[8]。所有这些,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网络资源基础。

2、师生互动方式

网络互动方式主要有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信)、BBS(论坛)、Email(电子邮件)等方式。通过下表比较这几种互动方式的优缺点。

 

互动方式

优点

缺点

IM(即时通信)

速度快,即时响应

内容形式比较单一

BBS(论坛)

互动性强

技术门槛较高

维护需要较多的人力

Email(电子邮件)

内容形式丰富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现代汉语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仿照苏联的“现代俄语”开设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以教材编写和修订为重点的阶段(1978—1985);(2)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的阶段(1986—1992);(3)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阶段(1993—1995);(4)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阶段(1995至今)。总体来说,现代汉语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学质量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仍是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随着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课程,现代汉语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中理应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现状。[2]但是多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界却颇有这样同感: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汉语课不如文学课生动活泼,考试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与思考。

一、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简析

(一)课程定位欠科学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是五十年代确定下来的。我们模仿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的极富形态变化的现代俄语,把现代汉语分割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五大板块。之后,又把这种语言分类的方法和语言研究的路子直接运用于语言教学。现代汉语作为一门社会的学科,跟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有复杂的联系。目前忽略了语言学是在与诸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的特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现代特点。

(二)教学内容缺乏领先性、全面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现行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部分的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深度,有的内容跟中学教材简单重复,也比较保守,没有或很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汉语应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可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及课堂教学往往只讲共同语,不讲或很少讲到方言,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事实上,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研究讲,共同语和方言都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教学,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与现实的需求错位,学生学了现代汉语课程后,语言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语文教学论文,尤其是作为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只重视书面语的教学,忽视了口语是未来教师传授知识时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师现代汉语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

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只重课堂讲授,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没有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不太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不是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种种事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作为语言课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因而学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极易形成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

二、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

(一)转变观念,构建适合高师专业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的很多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如现汉语的结构学研究和教学相对要强,其中的语音结构和法结构的教学研究则更为成熟,语义、语汇的教学研究近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包括使面最广的胡裕树先生、黄伯荣与廖序东先生主编的两个本),都是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组成。内容大大超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后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结果往往因课时不够而匆匆结束语法教学,修辞部分几个常见辞格了事。我们认为,针对现代汉语学科系统性特点,应调整教内容,形成“一主多选”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即把语音、词汇、语法这一构成语言本体的三要素作为现代汉的主干课程(“一主”);而将语言本体以外的文字、修辞、用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识逐一剥离,系统配套,形成“汉字通论、语用学、方言学”三门选修课。在保证现代汉语基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总量的前提下,增设“演讲与口才”“朗诵学”等基本技能训练课,强化口语表达和口才技巧训练,使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专业能力的延伸方面,开设“中外语言学史”“语言和文化”“语法研究专题”等选修课,促进师范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

(二)创新课程内容,构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汉语课应反映出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在语法教学中引进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增加语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如广告用语、校园用语等。现有现代汉语教材将语言当成一种游离于社会和人文世界的纯形式系统,把语言各要素的分类、特征、构成和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形式化描写,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零件和部件组成的机械的语言世界论文格式范文。因此,要把语言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和阐释。在教学中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加进社会语言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动态因素。

课程内容应该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主线,一条是现代汉语方言的副线。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们认为,作为主线的共同语固然是主要的讲授对象,但作为副线的方言也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之所以在教学内容中穿进副线,是因为汉语方言复杂丰富,是发展我国语言学的一大宝库,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加强方言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共同语的认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也有好处。

(三)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现代汉语属于语言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师范大学生教学技能至关重要。为了调动师范大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他们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形式。

以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为例,由于地域的影响,贵州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身较固定的语言模式,所说的普通话与实际的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偏差,给普通话学习带来了严重障碍。[3]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校园流行语调查”“某某城市街头店名调查”“互联网络用语”等社会用语调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自觉使用规范语言。或组织学生开展方言调查,使他们更进一步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或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正字、正音比赛,开展辩论大赛、诗词吟诵大赛、新生普通话大赛、名话剧表演大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切身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语言能力和水平。

(四)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信息交互平台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和教材好比导演和剧本,教师组织教学就是在导学,导学艺术水平的高低与教学效果有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一方面采用引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讲关键内容,尽量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发,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形成“精讲-多问-生发-研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在制作生动活泼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本项目研究还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建立了适合他们实际的习题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努力把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的考核。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考核。

三、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我们的课程改革拟以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教师为主,组合教学与科研成团队展开研究。具体实施步骤是:调查研究→优化现代汉语教学体系,构建“一主多选”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阶段→跟踪反馈,理论总结。

首先,研究需要具体展开进行几个方面的调查:一是深入中学校园,了解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了解当今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有哪些;深入调查中学课本中现代汉语知识的分布及讲解方式。二是调查了解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时最主要的语言技能需求;三是深入了解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现状,进而分析其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和重复的地方。

第二,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在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的大学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改革和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矛盾,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充分运用自然语言资源———方言,进行语言对比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并结合贵州的区域特点,探索适宜发展学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

第三,对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对改革的内容进行修正。

最后,确定汉语文学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班的一部分同学作为跟踪调查的对象,检验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

通过研究主要打算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能否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与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相切合的有针对性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对于现代汉语教学来说,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为高师学生一下四个方面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服务:

(1)合格的教学、教育口语能力;

(2)合格的书面表达能力;

(3)合格的社交口语能力;

(4)语言运用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3.对于较之文学显得枯燥乏味的语言类课程,对学生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建设.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初探[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李宇明.师范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状况及其教学问题[J]. 语言文字运用,1994,2.

[3]周艳.民族杂居地区布依族说普通话的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 贵州民族研究2010,5.

第6篇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速,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面对新的对象,新的学科教材,新的质量要求,教师需要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去处理一些问题: 

一、坚持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2、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 again”、“Don’t worry, Take it easy.”、“I think you can do it will next time.”,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3、主体参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4、学习动机内化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绪让学生扮演各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二、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操练,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 

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聋子”、“哑巴”。从全盘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读写创造条件。因此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外语教学突破口。有的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词组,背对话,背课文就算交际。显然不是!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重掌握语言,后者重运用,要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提高是创新教育一大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情景交际法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如在刚刚开始上课或下课闪,使用情景交际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兴奋起来,并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备课时教师要精心准备,周密组织,那么效果会锦上添花。如上课时教师应准备好必要的图画、卡片等。 

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ahanild 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 Drills)到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 Drills)。如JEFC(下)L115先呈现,How many/much do you want? How much is/are the…,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May I help you? Thank you, I’d…, How much is/are…?How many do you now? 后出示图片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在各种购物场所如clothes shop, food shop, supermarket等创造性地综合训练交际。 

在经过一定的操练之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交际练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学言能力,开拓其交际能力。这种练习特点要求学生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语言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适应交际训练。 

第7篇

一、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重点的学科,它在所有学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具有研究性、科学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它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语文学科中,有效地将心理教学融入其中,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新时期里,心理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作为教学者来说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教育者进行教学。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更好地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有效提高。从心理教学上讲,能够影响一个人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种。所以,不能单纯地靠建造咨询室来解决,要通过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的整合方法,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从当前的教学状况来看,心理教师比较少,对于心理教育的展开是不容乐观的。因此,必须将心理教育整合到语文教育中,不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

2.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所以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开展一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去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其实初中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心理的组织过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而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懂得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等。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所以,心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学生心理教学的重要途径。而且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学者以朋友的方式被学生接纳。在日常的学习中,更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心理需求,从人性化的角度去教育和理解学生。所以,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整合,更有效地改变了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学习能力。

二、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整合的方法

首先,要明白心理教育不是单纯的心理辅导,而是将语文教学渗透到心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1.确立教学目标,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的确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而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本身。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将本学科的知识融入进去,更要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通常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教学知识本身,而忽略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等心理活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之初,教学目标的确立更要注重学生的内心,将学生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独特的个性。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文章的朴实情感;从父亲“背影”表现出作者对父辈的爱,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带领学生体会对家人的感情,让学生懂得同父母相处、珍惜亲情等。通过这种教学目标的确立,把心理教学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根据教育目标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丰富教学形式,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

第8篇

作者:冯羽 单位:上海科技馆

HPS教育理论

H(HistoryofScience)指科学史,P(PhilosophyofScience)指科学哲学,S(SociologyofScience)指科学社会学,HPS教育旨在扩展科学教育的视野和科学教育的内容,提倡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学等多个视角来筛选、编排科学教育内容,以期使科学教育能真正地、有效地、全面地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HPS教育的三个维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裴新宁认为:“缺少了史学和哲学,不会形成完整的科学概念,我们接触科学,一定要看到科学的真实”。科学最起码可以从三个纬度去解释,作为知识的科学,作为探究的科学和作为社会交往的科学。第一个维度,科学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它还包括认知的过程。要想真正理解科学知识,必须知道它是什么,同时也知道它怎么来的,这就是哲学,科学哲学(P)就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第二个维度,科学需要探究,需要花时间,甚至五年八年二三十年进行研究都是可能的,这样一个探究就是史(H)的维度。现在中小学强调科学探究,就是为了探究这个知识怎么来的,科学家当时怎么研究的,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去再现这个过程。第三个维度,科学是社会对话的结果,是共同体,这就是科学社会学(S)的维度。一个成果为什么二十年后才能得到诺贝尔奖金?这是因为科学是与社会不断对话的结果。比如,虽然我们现在科学非常发达,iPhone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但是这个和大众的距离似乎并没有缩短,为什么?就是科学与社会的对话没有做好。我们不懂为什么要iPhone4S,不懂每个技术背后都有哪些创意的历史和文化,而事实上法国人、美国人在用iPhone的时候不只在用技术,而是让技术真正成为生活中潜在的一种工具和文化。

HPS教育如何推进科技馆科学教育

我国的展览往往是单一强调Communication(互动性)、Scientific(科学性)或Philosophy(哲学性),很少有一个整合在一起的展览。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用HPS教育理念才能推进科技馆科学教育呢?第一,内容策划方面。科技馆里任一展示主题的说明和展教功能的实现,都需要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当代和思考未来,所以做一个展览内容策划,一定要有科技史的展教内容,只有做到以史为荣、以史为鉴、才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深入思考和智慧启迪。展览中孤立的知识点的解读和实物的展示还不如翻阅资料或网上查询更方便,因此,我们在做内容策划上要紧紧围绕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三个维度来阐述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建立用三维的角度去看科学、看世界的方法。第二,教案编写方面。要打破科学教育长期以来只关注“科学知识的结构和逻辑”的这样一种封闭的学科本位思想,提倡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学等多个视角来筛选、编排科学教育内容,提倡在科学教案编写中适当加入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史学等科学元勘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完整的科学,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科学素养。在科学教案中融入HPS教育理念,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背景,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对概念有更深刻地理解;而且有了人、事、情感的参与,使科学教育沐浴在人文关怀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拉近了学生与科学以及科学家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学生对“科学的仰慕”变为对“科学的投入”。第三,科普老师培养方面。科技馆里的科普老师对科学的想象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到科技馆参观学习时对科学的理解。高水平的科普老师队伍是普及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教育水平的前提,科普老师也是HPS教育引入科学教育的重要传播者。因此,我们科技馆管理者要把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与培训科普老师教育思维方式和观念等紧密相连起来。四、结语HPS教育基本思想就在于:坚信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对科学教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这些学科的有机融合,才能使科学教育变得更有效。我们用HPS教育的方法来推动科技馆的科学教育建设,不是单纯欣赏或是崇敬科技工作者那些建树当代惠及后代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发展的足迹中去体悟他们艰苦卓绝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探索的智慧和方法。回望和审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源流,特别是在源头,科学、哲学和社会学是不可分的。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塑教育 契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17-01

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自塑教育是成才的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终生都具有很大影响。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最显著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四大方面: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学生人格的塑造与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教育、审美的渗透与教育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儿童文学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小学生成长过程的非常重要的精神食量,小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学生可以从中寻找到自我,确立正确的自我,是提高小学生自塑能力的必由通道。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诠释自塑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的契合。

1 自塑教育促进小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动力

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持久的发展的过程,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今天的语文教学是为了明天的学生的更好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够只侧重对学生的“今天”教学,更要呵护学生的明天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其实也就是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明天的自塑能力水平发展。实现学生的自塑教育有五个方面:(1)让学生具有高昂的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3)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能力;(4)让学生成为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主动者;(5)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教育的满足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渐渐产生,学生通过自我参与,得到创造的快乐体验,这种体验能让学生得到正向的积极的自我发展的心理强化,学生就会得到语文学习与自塑发展的温床,教学发现小学生的自塑力量是很小强度的。而学生的主动性建构学习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是学生得以自然、健康,正向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生的健康的人格结构才是真正对学生的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2 自塑教育唤醒了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参与意识

2.1儿童的语文课堂参与是小学自塑教育的基础与出发点

教育活动是一种对人的心智进行开发的有益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时,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当然对学生进行自塑教育也是如此。自塑教育的实质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中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性,这个教学特点提倡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切实关注重小学生语文知识的主动建构,还要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与交流。所以小学语文的自塑教育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能称其为 “自塑”。因为它否定了学生的能动参与作用,压制了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性与自主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使语文自塑教育失去了发展的根本源泉。

2.2小学语文的自塑教育能够唤醒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

小学语文的自塑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明白进行语文自塑教育的主要职责所在,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自我,还要帮助小学生明晰这堂课自己要学习获得什么知识和获得什么技能;耐心帮助学生设计,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学习过程的潜在的需要;还要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建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评价的内在化。在小学语文一线教学中,这种自塑教育理念下,学生们的学习探究的需要得到加强,积极追求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欲望渐增,获得外界认可和被欣赏的需要水平也在提高,学生责任承担的需要在自塑教育中能够切实得到满足;以及对学生以往的语文学习的经验得到激活、提高,语文知识的建构、学习和运用知识,认知与语文学习的策略科学改进,自信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都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

3 小学语文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自塑个性

3.1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程观,强调培养儿童的自塑个性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程明确:“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观,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被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已成为新小学语文课程的根本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个体意识、情绪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内在因素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也是小学语文课程较为显著的个性化特质。比如:在教学实践中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小学语文课程观念的实质是对促进小学生自我个性的尊重,也是对作为“发展中的人”的有益塑造。

3.2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能够促进小学生自塑能力的培养

新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理念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的主体,二者之间应该是民主的“交往”与“对话”的关系。何谓“交往”,即“认为教学要建立在师生亲密友好交往之上的一种教学主张”。有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大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是存在多元的、综合的平等交流,只有建立这种平等、持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不乏味,变得快乐。在小学语文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教师既肩负着“传递知识”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供学生能够自由地,以自己的爱好探索知识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潜能有足够的信心,其次教师还要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的空间,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交往与对话。让学生的精神生命得到自由的呼吸与滋长。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创新教育 如何实施

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要积极探索语文创新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学习中参与实践,体验快乐、成功、创新,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快和光明的教学环境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当学生兴趣盎然时,多产生良好的情绪,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发生了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用心去做,有时竟能达到痴学程度。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然儿童心中探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入手。例如,《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激趣导入: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们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创新兴趣。

二、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一般是无法有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使他们能自由的发表意见,能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要尊重学生,多用鼓励奖赏的办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责惩罚的手段。

三、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以前灌输式的育把学生视为“知识容器”,教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思想僵化,创造精神被窒息。相反,我们要善于诱导,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想象,促使他们主动获得新知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有情有景地学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想象,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如教学《狼和小羊》,重新播放录相,当狼扑向羊时定格,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很快就编出好几种结尾。教师相机评点、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造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总之,做为一种思维能力,它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用心去探索,努力创造情境让学生去想,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会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四、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

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11篇

  

许多小学将要开设英语课。家长们关心的是:怎样才能使孩子学好英语?教师们关注的是:应该如何教小学生学习英语?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多年来,外语教学研究人员一直都在不断探索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是如何掌握语言的?语言习得的研究发现,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总是能理解的比能表达的要多。换句话说,人们所能听懂的,永远比能说的要多;而所能读懂的,又比所能写的多。我们能欣赏小说和散文,但我们自己并不一定能写的出来。另一方面我们读的东西越多,我们的表达能力也会越强。正如唐代诗人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讲母语?为什么一个中国的小孩子到了说英语的国家很快就学会了英语?其实无非是他们有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所以我们说,学习语言,接触语言的频度比长度更重要。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母语的时候,不到一岁就已经能听懂许多话了,到一岁多时,能逐渐断断续续地说出一点话,其原因就是,孩子有机会频繁地接触母语。所以,教学习儿童学习英语的时候,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多接触英语,而不必一开始就要求他们表达,或者非常正确的表达。这里说的“尽可能多的接触”,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要想让儿童尽快地学会英语,就要尽可能多地让他们接触英语。无论是小学三年级开始也好,还是更早或更晚一些,关键是接触语言的频度。但是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毕竟不同。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一定非先在口头上说的很流利,才能接触文字。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学习第二语言的儿童在能说的很好之前,就可以读得懂书面的语言。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读的东西一定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而且越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接近,就越容易懂。所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语言时不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的难易程度。心理语言学家提出一个说法是“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能了解的,就可以让他们听,让他们读。而且,还可以只要求学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求他们用说和写的方式来表达。因为人们发现,只要学生理解了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即使暂时不说不写,也是掌握语言的过程。国际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叫“全部动作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让学生边听边做各种动作。只要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教师说摸鼻子,学生可以照教师的指令做,实际上也是在掌握语言。这种方法对儿童和初学者非常有效。 

有些人认为学习外语要越少越好,要“少而精”,而且凡是书上有的就都要详细的讲,一定要学生全部掌握。其实外语学习完全可以“泛而杂”。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到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总是理解的高于表达的,而且理解也是在掌握语言,这样就会放心地让孩子多见一些语言材料,无论是听的还是读的,而不必急于要求表达。在生活当中,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英语,比如。文具、衣服、道路标志、电器等上面,就有许多英语。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些,学生们就可能轻轻松松地学到许多英语。 

不过,完全依靠“可理解的输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模仿还需要有表达的练习,五、六十年代,对外语教学影响最大的是行为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掌握语言主要靠模仿。许多人相信,语言的掌握就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这种观点一直到现在都影响着外语教学的方法。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性语言练习,或者只是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句型结构。学习语言的确需要模仿。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模仿和模仿什么。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如果只是机械地模仿,只注意语言的形式,并不能保证学习者能在生活中真正的使用语言。比如只是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只要求死亡硬背句型结构,而没有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句型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学生并不能在课外使用。模仿最好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注意语言结构所表达的内容,这种模仿才是有效的。换句话说,语言的活动最好和做某些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使用所要模仿的语言。尤其是在结对练习、小组练习的时候,让他们根据实际的情况使用所学习的语言,学生才能把声音和语言的意义结合起来。比如在学习颜色的时候,如果让孩子们一边听颜色的词,一边让他们把书上的一幅图画按老师说的颜色画出来,他们对于颜色的记忆就比单纯口头说要好。另外,如果我们在学习食品时,让孩子在小组中说出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并且让其他同学把大家说的记录下来,他们就会注意其他同学所表达的内容,这时他们记忆的最好。所以外语教学的研究人员还提出,不仅要有“可理解的输入”,还要有“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渗透 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乃至各种能力上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张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语文,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段,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引入要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习的求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学”、“爱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获得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巳,已,己”,三个字时,编上“关巳,不关己,半关已”的顺口溜。让学生容易把字形记住了,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这句话深刻的说明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的兴趣,并使之将兴趣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去领会,去求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与刺激物手段和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凡是新异的、变化的、对比的、强列的刺激物、刺激手段和方法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产生兴趣。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科学,不仅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通过语文学习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的陶冶、意志品格的锻炼。这就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教学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也是知、情、行统一培养的过程。其中思想感情的陶冶又是个中心环节,就语文教学来说,每篇课文都包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被课文所打动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受到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鲁迅说自己的鼻子扁是因为当时四周黑洞洞的,所以鼻子就给碰扁了。形象地道出了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从中体会鲁迅热爱人民,仇视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要因材施教的推进素质教育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当代教师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教学时,要认真分析,研究每一个学生,掌握各自的个性,依据教材的不同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内容和做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和学中来,例如:在学习《我的战友》一文时,教师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让程度不同的学生回答:①“我”与是什么关系?②在烈火中是怎样想的问题,学生看了—目了然,回答得都狠正确。然后给以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们信心。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提一些思想性强的问题。如:①从身上你体会到什么?②你应该怎么做?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能力。布置作业时不搞“—刀切”,不同程序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作业,得到不同的训练和提高。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是怎样的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同时学生的思想也受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索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善用现代教学资源实施素质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恰当地渗透品德素质教育。从正面入手,从反面鉴别,辨明是非,深刻体会,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及时改变教育观念与思维,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语文的特殊效能,为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手段,把投影仪、视频课件、幻灯等媒体带入课堂,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接受信息,使他们在形,声、色、光的直接作用下感受到学习能得到的满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最佳状态。如《七律·》是一首七言诗,诗中3、4、5、6句具体描写了“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概,为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播放《》一诗谱写的歌曲,那高亢的男高音领唱和几小声部的男声合唱,显得那么豪迈、乐观、雄壮、奔放。使学生仿佛看到英雄的人马就在万水千山之间,从而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进而提高了效率,培养了理解能力、想象力,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我们每一位教师应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正因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13篇

教材仅仅是提供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依据。要创新教学,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设计感性材料,为学生架桥搭梯。如在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后,联系日常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雨伞都是圆形的?为什么没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雨伞呢?教师为学生提供如下素材:长是4,宽是2长方形;边长是3的正方形;边长是4的等边三角形。要求学生分别求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并从中探究出规律。学生经过一番计算后发现,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以圆的面积最大。这样雨伞就可用最省的材料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充分遮挡烈日、暴雨,保护人们。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创新思维品质的发展。除了利用教材上的例子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以便开拓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角的认识”后可设计:“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后,还剩下几个角?”在此教师可先作讲解说明,然后共同讨论,引导学生找答案,不一定要找到全部结果,只要能给学生以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给创新方法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课堂上应常鼓励学生:“谁想到了什么?”“谁灵感来了?”“谁的方法有新意?”“谁的解法最多?”“不用举手就可以说说。”课堂上有时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其学会了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小学数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两步方程: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解法一:根据“松树棵数+柏树棵数=120”列方程解。从条件“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可设柏树栽了x棵,那么松树栽了4x棵,列式为:4x+x=120,从而解答出松树和柏树的棵数。解法二:根据“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得出松树和柏树棵数的总棵树是4+1=5份。柏树:120/5×1=24(棵),松树:120/5×4=96(棵)。从而解答出松树和柏树的棵数。这样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继续探求多种解法,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多想出智慧,既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设计各种创新作业形式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因此,练习设计形式可以多样化: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

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

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

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评价体制要创新

第14篇

关键词: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整合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包括若干基本的科学事实,以及从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概念、命题、原理和公式等。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改造水平和物质创造水平。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处理和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

因而,如果说科学教育的内容关乎事实的真伪问题的话,那么人文教育的内容则关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与目的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与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科学教育应当承担的核心任务。

人文教育旨在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以期促进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对话意识、博爱精神。从而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进而指导人们能够在改造物质世界、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沿着合乎人道的方向发展。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契合

二者固然有别,但并非对立、排斥,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点,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人,并且以人为归宿。

人生有三大问题:人对物、人对人及人对自身的问题。在这三大问题中,科学关注的是人对物的问题;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人对自身的问题。因此,科学与人文本质上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文化角度讲,科学与人文又都是一种文化。

二者共同属于这个共同体,只不过科学更多倾向于理性,人文倾向于情感;科学侧重理性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人文解决伦理问题。因此,那种只把科学理解为“科学知识”,却不认为一种文化的看法是片面的。

事实上,人类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价值追求史,在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中,科学领域实证的探求、理性的认识、批判的思考,总是对善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对情的超越。而所说的真、善、美其实就是人文领域所追求的的根本内容。正是这种科学与人文的合流,才使人类的价值追求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在那些伟大思想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身上,常常汇集着科学之深刻与人文之美韵,令后人永世景仰。例如:达芬奇既是大画家,又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发现了著名的相对论,还具有艺术天分,擅长演奏小提琴;杨振宁不仅是获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著名的演说家等等。

两种教育之间的这种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必须走二者的融合之路,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很多,下面从变革教育价值观念、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素养三方面简单加以分析。

(一)变革教育价值观念。

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关键,而关键的实质就是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与融合。既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方面的任何一面都不能偏废。

可以这么说:教育界有关教育融合之争鸣的目的,决不是贬低科学教育的价值,而是在认真反思过去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策略与途径,使得科学教育走上一条更为科学的道路。

(二)完善课程建设。

我们的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进行如下调整:

1.改革科学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应有所超越,要由对具体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层面,提升到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关系的层面,要广泛、全面、深刻乃至趋向人文的理解。

课程内容要有所扬弃,合理地精简那些过时的、累赘的、超出学生负荷的部分,保留比较基本的、具有生成意义的内容。同时要有所丰富,选择那些前沿性的、新兴的、能够反应人们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性质有新认识的知识。

2.加强人文课程。我国原有人文课程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尤其在小学阶段,公民教育、隐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相对占的比例较大,但是真正具有个性色彩和创造力的内容稍显不足,因此也存在一个谨慎选择和适当扬弃的问题。其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方面,还需寻找更为合理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在总体课程结构上对中外文化的比例也需调整。比如,在某些地区,从教师到家长再到孩子,学习外语的热情似乎过分高于中国文化,不得不引起思考。

3.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如今,包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内知识的增长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课程的综合化方向。

这里所说的综合,首先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各自领域的综合,如:让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打破学科的分界线,让认知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方面的知识有所融通。在文字、音乐、舞蹈、绘画等人文门类之间也需进行整合。

其次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就是以科学的理性沉淀人文的情感,以人文的意义升华科学的追求。

再次,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带着人文的眼光到生活中去发现科学的现象,同时用驾驭科学的思维回归课堂,做出超越的思索。

第15篇

一、创设情境,激感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大体有以下两种:一是教师在教学伊始,通过优美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二是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是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用具,教师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将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更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在“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蕴含的文人的淡淡的情愫。因此,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播放纯音乐,利用优美、淡雅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淡淡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感染下,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受到月色映衬下的荷塘的美丽。再如,教学《雨巷》这首诗时,教师在课前播放朗读视频,利用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学生感受那种朦胧的美感,可以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

二、进入情境,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的又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析文本,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走进情境,产生情感共鸣,用优秀的思想影响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要抓住这篇文章的文眼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导学生走进荷塘,和作者一起共游荷塘,感悟作者那份淡淡的情愫,感受优美的荷塘给人带来的淡雅和宁静。让不宁静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跟着作者一起从现实世界到和悦的采莲世界再到作者的理想世界,感受作者的理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作者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理性面对和解决,并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通过与作者一起畅游荷塘月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体悟情境,升华情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独特的理解和体会,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时候,也会有多种理解和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悟课文情境,通过探讨交流,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健全的、积极的语文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及与自身情况相联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在优秀的作品中汲取成长的智慧,获得前进的动力。如,在教学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教师提问学生:“是谁杀了祥林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真正体悟当时的情境。学生体悟的立足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理解和体悟,有的学生会说:“是封建礼教”;有的学生会说:“是祥林嫂自己”;有的学生会说:“是鲁四老爷”。总之,学生从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获得不一样的情感升华,对祥林嫂的认识已经不是单纯的同情,而是更多地思考祥林嫂背后的社会及祥林嫂自身,进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还有学生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更多的是将“祥林嫂”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女性看待,看待在她身上发生的一切,进而获得对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

四、思考情境,提高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