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第1篇

1.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利用率不高。

就目前我院的实际情况而言,并没有配备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专项教材,在图书馆里,仅有少部分的书籍是关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图书馆是提供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的平台,然后图书馆并未被有效利用起来,图书馆除了拥有大量的书籍以外,应包含信息服务功能。然而目前我院有76.4%学生表示对于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以及信息资源了解并不是很多。并且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是借阅书籍和自习,使用到电子资源的学生是少之又少。

2.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种类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了,才能够让学生充满兴趣,从而主动去获取相关的知识。然而,对于就我院现在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来说,主要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少配合一些教育活动来授课。一般来说,就是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听。并且很多时候教师都是通过教材来授课,这种理论的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信息素养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如果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的话,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学生也很容易忘记是如何使用信息工具的。根据资料显示表明,我院大学生中只有23.4%的学生知道如何使用搜索引擎中的高级检索方式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专业文献,13.5%的学生知道如何快速地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专业类的信息

二、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措施

1.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力对信息素质教育进行宣传,让大学生们能够时刻牢记要保持一定的信息素养。在我院里有很多场所都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素养教育的平台,例如图书馆以及计算机室等等,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场所,和其他相关部门强强联手,一起做好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对于才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在其刚刚接触信息素养课程的时候,就应该侧重灌输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针对更高年级的学生,则应该要侧重于对其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的培养。

2.扩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队伍。

大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进行得如何,与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队伍壮大了,专业素养提升上去了,那么大学生们才有可能在其教导下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高校应该打造一支专业素质强、知识面广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队伍,将有能力的人员招募到队伍中来。其次,在工作中也要重视对于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能力以及工作责任感的培养。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定期让教育工作者们去进修和学习,让他们充分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注重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尽职尽责。

3.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让学生们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需要优化学生们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例如将高校的图书馆的服务用纸化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们,学生根据这些指导册能够清楚地明白许多图书馆的设备是如何操作的。其次,针对电子资源的利用,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关于如何使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培训。除此之外,针对学生较为关注的项目要积极地推广,可适当地举办一些信息搜索比赛以及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讲座等等,调动学生使用图书馆搜索功能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4.丰富信息素养教学的方式。

第2篇

1.1信息环境及学校教学模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受制于信息设备及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信息检索课程没有设置实践操作环节,只能进行一些纯理论的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欠缺等状况。使得大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致使信息素养课程的选课人数不多,信息素养教育逐渐被教学主体边缘化。在网络化、智能化教学趋势的变化中,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大多数大学生基本都拥有笔记本电脑及智能手机等上网终端。同时高校都加大了信息通信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给大学生营造了一个便利宽松的信息环境,很多同学在教室、图书馆、寝室都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查询。此外学校的教学模式逐渐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很多在线课堂的兴起,培养了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自学课程的习惯。很多高校尝试应用微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模式逐渐被大学生接受,所有这些外部信息环境的宽松使得大学生逐步适应了在智能信息环境下进行课程学习的模式。

1.2师资力量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变化

近几年随着教师学历逐步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将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专业的检索技巧传授给学生,从调研数据中发现,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教授的一些专业的检索方法和技巧都逐渐影响着大学生平时的检索习惯。同时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共同学习、互相交流、自我提升,逐步提升了信息素养的专业水平,因此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因素。

1.3家庭教育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普及社会智能媒体的推广,现在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给学生培养信息意识,同时在信息获取渠道中也无形中助推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此外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增快,很多政府部门、教育行业、商业机构逐步用新型智能化媒体进行服务,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在校大学生在无形中就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能。

2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嬗变

2.1由单一教育模式到复合模式的变革

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遵循课程的标准和规范,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是目前信息素养课程改革的趋势。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指授课教师以大学生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融解嵌入到日常课程学习、生活和虚拟环境中。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将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方法全方位地嵌入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之中,把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通过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协作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4]。

2.2由粗犷式教育模式到精细化教育的改变

随着信息科技与各类课程紧密结合趋势增快,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逐渐由传统粗犷式教育模式转变成精细化的分层多阶段式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精细化、阶段化的教育需求。同时分层多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也体现出立体化、多元化、合作化、实践化、研究化的特性。不同年级、群体、学历、年龄的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特性构建分层多阶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针对性[5]。分层多阶段信息素养教学模式,。

2.3由被动授课到主动推送的改变

从湖北省各层次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情况调查表分析。目前高校开设的信息素养教学的模式基本为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为主,而对学生综合评判及创新能力方面较为忽视。此外教师授课的的模式也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被动的进行课堂教学,双方都缺乏互通交流的机制和有效平台。随着新媒体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领域,利用新型媒体,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微时代的信息素养,改变教学主客体的交流瓶颈,也可以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完善程度。很多高校都利用APP软件进行信息推送服务。

2.4由分散向集中的演变

进入信息时代,处于众多新媒体交互开放的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必将要由分散、独立的培训体系转化为集中统一的学科教育平台模式。教育方式也逐步转变成经常化、网络化、自主化、多元化[6]。建设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学科服务平台是将来信息素养课程模式改革的主流方向。如上海交通大学就利用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学科服务平台的尝试。经过检验,事实表明教学效果及课后反馈让教育主客体非常认可。利用这种学科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与协作性,从而使得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转变为跨界复合教育模式。

3全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挑战与思考

3.1由课堂教学模式向MOOCs模式转变

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日益智能化的时代应尽快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环境的要求。幕课的出现正好让信息素养教学借助MOOCs模式得以优化。如图7黄如花《信息检索》课程。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借助MOOCs课程教育模式的优势可以增强课程的参与度,促进对教学成果进行反思,使得教育主体可以教学相长。因此,只有充分利用日益变化的教育新技术、新观念才能使得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

3.2由单一课程培训模式转变成教学培训体系

信息素养课程一般只有大学才开设,由于课时限制,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掌握信息素养的基本技能。此外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并不完善,从小学到高中处于断层状态。因此应借鉴美国信息素养培训模式的经验。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幼儿园及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从基础教育抓起。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制订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及标准的课程体系。此外高校还应该组建教学团队,依托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教学培训体系,成立信息素养教学委员会,进行信息素养职后再培训。多与发达国家信息素养课程进行对接,使得信息素养能全面推广,上升至国家战略层次。

3.3由教学环节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平台中

近年来,读书节成为高校图书馆推介资源的一个较为成熟的专题活动,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也是推动大学生阅读的外在因素。因此,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时,将信息素养培训融入其中,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得信息素养培训借助社团活动,开展更灵活的教育方式。如,我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期间,就设置信息检索竞赛环节,通过学生参与,使得学生在信息素养整体能力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4结语

第3篇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意识是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在艺术院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利用网络和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普遍对信息的关注度都很高,在购物、交流、娱乐等这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信息活动方面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对一些潜在的信息意识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了解得很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缺少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信息能力的保障。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主要来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对网络、媒体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常用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软件掌握得比好。但是对一些专业性很强、操作复杂的技术以及硬件设备等了解得很少。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满足基本的学习和娱乐之外才主动学习和应用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

3、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应用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信息实践和一定的信息环境。整体来看,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普遍较弱,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在日常创作中对各类资源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比较弱。对信息的交流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好,但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切实掌握信息技术,限制了他们的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

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作为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大都形成了较好的道德修养,能够文明的使用网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

二、影响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原因

1、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多注重感性思维,对直观性、观赏性强的内容比较偏爱,他们大都从小学习艺术,在平时的学习中难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信息素养教育与自己专业的关联程度,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专业相关方法进行信息检索和获取信息,没有利用现代网络或图书馆电子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缺乏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动性。在涉及自己专业方面问题时甚至认为与信息素养相距较大,无需关注,久而久之,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2、缺乏有效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教育机制

目前,在艺术院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把对信息素养的培养简单的融合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误认为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计算机基础、网络和多媒体等课程就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由于忽略了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价值和作用。

3、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普遍偏低

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国家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较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掌握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本不能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教学效能。然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艺术院校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在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通常会忽略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缺乏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薄弱。

4、学校信息素养氛围不足

艺术院校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大多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缺少课外的实践环境,信息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足,使得学生不能积极开展各种信息活动,缺少信息素养实践的平台。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对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社会要求艺术院校大学生不仅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也必须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及应用的能力。当今的信息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日常的生活、购物、娱乐、办公、管理等都离不开计算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信息素养的要求使得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对信息资源的主动选择、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提高认识,培养信息素养的主动性,即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2、构建以信息素养为导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首先,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目前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要求与日俱增,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已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和必修课。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信息素养为导向,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在信息意识方面增加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知识;在信息知识方面增加与专业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在其领域的应用;在信息能力方面,增加网上信息检索、信息处理方法与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知识;在信息道德方面增加计算机病毒、网络游戏、网络法规和道德等知识。其次,强化计算机实践,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于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载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促进学生间彼此交流和传递信息。课后,教师要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应用信息和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基于信息素养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和应用,这既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将艺术专业相关知识融入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用结合氛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艺术专业内容,能有效引导学生把对计算机的学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良好意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提高艺术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作为艺术院校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积极学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运用。从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基本信息能力以及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利用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克服自身障碍,转变信息素养观念,主观上先接受信息教学的优势,结合艺术学院学生发展现状,有目的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搭建信息素养实践平台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除注重课堂教学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高等院校,搭建以局域网或者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方式,使高校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完成对专业基础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这种基于信息化情景的体验式实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结合课堂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外活动,既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结语

第4篇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以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为基础,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融合计算机技术,增加对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等技术技能要求,并逐渐提升到文化素养的范畴。[1]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在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在校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形成的。在此,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包括在信息行为中明确信息需求、查找、获取、组织、利用信息以及评价结果和过程,所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则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2]

2 专业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根据信息素养的层次性特点,不同的人应具有不同的信息素养,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素养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陈维维、李艺从纵向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3]蒋荣,王新提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和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论学科的理念、知识、技能和能力;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可分为教学信息素养、课外体育信息素养、体育科研信息素养等。[4]此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所有信息行为、信息任务所共有的一般信息素养要求之外,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还有特殊的信息素养要求。[5]

据此,我们可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同专业大学生都应该达到的要求,专业信息素养是不同专业大学生因其专业性要求,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具备的能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能力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作出有效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作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学术论文的写作等。[6]

显然,较高专业信息素养的具备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曾对北京高校(调查时间为2005年)和广东省高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赛事上,而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及学术性较强的研究关注较少。此外,对专业信息源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在调查对象中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达93.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94.6%),很多学生把《田径》、《体坛周刊》《中国教育报》等杂志或报纸当成核心期刊。而且,很多学生不熟悉专业的体育网站。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能力,但对此还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在调查对象中对制作课件软件“操作不熟练”或“完全不懂”的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62.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45.5%)。

以上所提到的“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专业核心期刊和网站的了解”都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由此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较低,这必将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对专业信息的利用,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

3.1 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高校一般信息素养教育向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深化势在必行,从学科专业角度具体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并把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更深层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大多停留在文献检索课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显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绝非一门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能完成,基于专业学习和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才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知识、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应该有效融合,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成从信息获得式教育向信息素养系统培训方式的转变。

3.2 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7]近年来,国外融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得到推广,国外一流大学多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以专业教师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主力,但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由于缺乏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学内容也未超出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范围。[8]而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体育术科教学具有很强身体实践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更难以实现。这既有硬件设施限制的原因,也因为术科课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很难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限制了利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增加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要求,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专业课程(主要是术科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将成为体育教育改革新的热点问题。

3.3 在论文撰写中增加信息素养的要求,提高专业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撰写的过程,学生需要以专业问题为主线,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经历信息的搜寻、获取、吸收并最终形成新的信息的过程,从而迫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并不间断的利用信息素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以研究主题为目标,所有指导和学习都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会觉得更有价值,也更有兴趣,收获也更大。而且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给出具体的专业信息知识,如专业核心期刊和专业网站的介绍,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的方法和步骤的学习,因此通过论文撰写,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都会得到提高,无疑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如能综合图书馆、专业教师的力量,将信息素养的指导融入了专业论文形成的全过程,必然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信息素养。

第5篇

关键词: 信息素养; 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1-62-0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problems and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Taking the measures of offering general courses and four consecutive year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education methods, assessment criteria and so on, to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mode; general education; student

0 引言

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能力[1]。此后,国内外对信息素养展开了广泛研究。

1 信息素养的发展现状

信息素养体现了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一般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2]。目前,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中。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就将信息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课程,在各个大学开展多个信息素养项目以培育国民的信息素养意识;英国1988年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国家统一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全民的信息素质;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展“科学与技术”课程;1985年,日本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信息素养[3]。而我国广大地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不仅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当今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信息素养就是指学生信息意识、能力、创新等综合能力,可以满足其今后生活、工作中的信息需求[4]。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才能高效地获取、使用和评价信息,有效的展开信息交流活动;信息素养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注重信息素养培养可以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其日后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此外,信息素养教育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遵守信息道德与伦理。因此,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现状

随着信息教育的普及,学生的信息能力和意识逐渐增强,但是与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还有差距,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5]。

3.1 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不重视,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目前信息素养教育未能引起重视,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院系和教师都没有真正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学校没有设置相应课程和考核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信息素养没有作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能力教育,忽视信息检索与信息道德方面的培养。这些都导致大学生信息意识淡漠。

3.2 课程开设不合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相关院系开设的信息类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但在教学模式、内容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课程体系不完备,课程内容不合理,学生仅在低年级时学习一、两门信息类课程,而高年级的信息素养教育完全处于空白;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需求未作区分,课程开设与学生专业结合较少。此外,用于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和应用能力的信息检索相关课程也没有开设。

3.3 对大学生信息行为特点认识不足,学生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当前学生使用手机终端上网获取信息比较普遍,而学校提供的主要还是传统的信息数据和途径;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很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也缺少对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许多学生热衷于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证书,但是对于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工具查找所需资源,进行信息应用和处理的能力差强人意。

信息道德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于教学中对信息道德教育的忽视,造成学生不了解信息道德内容并经常出现不当行为。比如学生信息伦理缺失,学术论文抄袭频发,对大量信息的判断力和克制力不足;还有学生上网成瘾,参与网络信息犯罪,不负责任的言论,侵犯他人隐私等种种信息道德滑坡现象出现。

3.4 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信息素养就是教师在驾驭信息技术方面所具备的较为稳定的内在品质与涵养[6]。当前,地方高校都没有专门的信息素养教学队伍,而现有兼职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不高,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知识技术严重老化,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此外,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有待改进。

3.5 图书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服务设施。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的利用率不是很充分,很多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主要表现为借还书,用作考研复习场所;对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资源、期刊和图书的使用和检索缺乏了解,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收集的能力欠佳。

4 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本文针对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4.1 开设通识课程,结合专业完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和信息类公共课程是目前地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信息类公共课可以将信息素养的内容融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相关课程中,主要侧重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则能提供获取信息的知识和技能,其开设内容和授课形式也相对灵活,在信息素养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信息需求,院系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自主开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信息通识课程,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院系的课程计划;通过把信息素养知识和专业知识整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能解决学生学习信息课程兴趣不高等问题,也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4.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丰富信息素养培养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效果。学校应当为这些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机会,提高其信息能力和教学能力。在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又要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在教学方式上,应当合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教学,鼓励学生社团举办相关信息活动、利用板报宣传等措施,帮助学生提高个人信息素养。

4.3 完善信息素养大学四年的连续教育机制

信息素养决定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可以依据学科和年级的不同设定培养目标,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大学四年。大一时期,主要学习信息检索和应用的基础知识(可以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信息素养概论、C语言等),使学生具备基本信息能力并初步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在大二和大三时期,可以进行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可以开设现代文献检索技术、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与信息伦理等),通过多门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应该具备的专业信息素养并掌握中外文专业检索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的能力并加强信息道德教育;对于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则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熟练应用各种检索工具、运用信息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引领其尽快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

4.4 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

可以结合思想道德课程、宣传画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形式长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和宣传,促使学生遵循信息道德准则,规范个人行为,尊重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信息品德,面对各种信息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在教育方式上,尽量减少说教教育,可以通过举办信息素养知识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信息道德建设的兴趣。

4.5 图书馆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可以对大学生信息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应该加强对图书馆各类资源的宣传,在新生的入馆教育中详细介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馆内布局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使用图书馆资源;其次,图书馆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与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相关的讲座和培训,满足学生的差异化信息需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再次,可以考虑让部分馆员开设文检通识课,教授学生信息检索的原理与方法,电子资源的获取方法和检索技巧;最后,图书馆还可以加强和其他院系部门的合作,采购师生急需的信息资源,实现对现有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4.6 建立对信息素养有效的评价机制

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人们获得、利用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考核指标方面,可以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来综合衡量。对于信息道德的考核,可以改为完成课程论文,让学生在写课程论文过程中查阅和整理资料,从而进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信息意识的考核,则可以通过举办信息素养知识比赛、专题报告、个人演讲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水平;对于学生的信息能力,可以通过布置具体的实践操作任务来进行全面考核,不同的专业可以布置不同任务;信息知识的考核,则可以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来进行评测,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多元化的考核,不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5 结束语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关注。本文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提出将信息素养学习贯穿大学四年和开设通识课程的各种实际措施,探讨开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构建适用于地方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为地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Zurkowski, P.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ties[Z].US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4.

[2] 田广琴.高校信息素养国内外研究综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34(3):104-107

[3] 吴翠花,刘凤英.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 教育教学

论坛,2014.5:242-244

[4] 宋海艳,余晓蔚,潘卫.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探索

与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4.7:11-14

[5] 李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1:40-44

第6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图书馆;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230-02

一、研究缘起

信息素养是一个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逐渐被人们认同的概念,它诞生于20世纪末70年代。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其受众的信息素养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很多,其中以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qski)和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年会的有关阐述最为知名。保罗·泽考斯基1974年在其一份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这是学术界第一次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予以一个明确的阐释,此后,各国学者基本沿用此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衍生新的含义,丰富信息素养的内涵。

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所下的定义则更为具体、全面:“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即,“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并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2]这是到目前为止使用最多、运用最为广泛的定义。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作为一种较高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受众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习的基础。在当今信息时代,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的信息储备量,而是搜索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一些社会调查中,笔者发现,当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令人堪忧。其中,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以搜索引擎为主要信息渠道,忽视专业信息集中、利用价值很高的电子数据库,且利用率极低。调查发现,仅有“54%的学生愿意选修或学习信息检索类课程,20%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3]。受调查者中,多数学生不能较好地利用专业的数据库,却习惯寻求一些非正式、非权威渠道的小道消息和不实信息。而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另一组调查数据同样显示,“大学生中约半数了解自己专业的核心期刊,其中高年级所占比例略高。对于图书馆定期每周1—2次的文献知识讲座50%—60%的学生从没有听过,经常听的不超过10%,还有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讲座。”[4]因此,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高等院校必须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每个大学生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图书馆应开辟信息搜索教育之类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必要的补给。

二、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教育的补充,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第二课堂”。在当前国家重视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各高校的图书馆都在努力推进自身建设,尤其是加大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扩充了数据库资源,增强了图书馆的数字服务能力。从图书、期刊的数量、种类及文献的连续性上都有了量与质的改观,使得图书信息的查询方式更加简化、数字化,更加便捷,效率更高。图书馆在日益改进与完善中,逐渐成为学生信息补给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适宜阅读与学习的良好环境。

其二,高科技的广泛运用为图书馆普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必要补充。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视听、缩微、复制、终端检索等现代化设备在图书馆被广泛采用。高校图书馆通过这些设备和场所辅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通过获取网上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建立网上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本馆与外界信息沟通的桥梁,发展和延伸馆藏信息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功能强大、灵活方便的检索工具,进行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在网上浏览、查询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5]。

其三,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是大学生提供信息搜索方法和教育的必备条件。当前,高校图书馆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在知识结构、专业机构、综合能力等各方面不断提高对信息服务人员的要求。因此,多数图书管理人员都具备知晓图书馆藏的信息查阅能力、服务导航能力、文献搜索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专题联机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从而能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能为学生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

三、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围绕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图书馆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建设。

其一,设计与开发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测评工具。测评工具在国外著名大学早已普及,如美国匹玆堡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共同参与的SAILS (Standard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测评工具。它共有142个问题,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每个学生只需选择回答其中的40个问题,即可对该学生的信息意识及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该工具因操作简易且实用性强,可作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测评依据,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一个新的测评系统。测评的问题应全面覆盖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并且应体现信息素养在年级、性别及学科方面的群体差异性。具体测评可分阶段进行:最初,测评可利用新生入馆教育的机会进行。一方面,能使图书馆充分了解新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另一方面,在接受测评时,各种有关信息素养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信息意识,引发学生对自己信息需求及信息能力的思考。其后,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图书馆时随机进行测评。测评数据可反映出学校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需要大量利用图书馆时进行测评。这既是对过去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结果的一次检验,也是了解毕业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式。

其二,可对学生分年级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采取分年级分专业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大一新生,可采取以培养信息意识为教育重点的方式,辅之以信息资源基本知识及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以新生入馆教育为主,信息检索基本知识专题讲座为辅,使大一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其大学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启迪他们的信息意识。对于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可重点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辅之以信息道德基本知识的学习。可采取分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由专业课老师、图书馆员共同承担。教学内容包括与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特点、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的介绍、各种检索技能、检索方法的学习和实践等。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而言,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对其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修养的培养。培养方式主要融合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在论文指导老师及图书馆员的联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资料的收集、加工、分析与整理工作,可使学生的信息敏感度、信息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3]。

其三,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学术讲座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信息利用能力。图书馆藏的专业期刊、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专题资料等时效性强的文献往往比教材更快地传播科研动态和学术前沿成果。由于专业学术讲座所包含的信息视角广泛、专题讨论深入,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主动寻求信息搜索和运用。因此,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邀请各专业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熟悉数据库使用的教师,请他们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向大学生介绍本专业最新的科研动态,使学生掌握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等。此外,图书馆讲座主要针对学生,但学生听众因专业、年级、性别等不同而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因此,对听众也应区别对待,如男性听众对政治、军事、经济、体育话题的热情明显高于女性听众;而女性听众对艺术、文学、礼仪话题的热情也明显高于男性听众。高年级学生更关注就业问题;低年级学生更关心学习方法和交际问题。所以,讲座选题应针对不同听众的需求而定。

参考文献:

[1] 肖自力.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05,(2).

[2] 张进良,张克敏,等.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2003,(8).

[3] 赵媛,等.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实证研究——以四川地区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0,(6).

第7篇

关键词:文献检索;自学能力;信息素养;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03-02

一、大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获取新信息、掌握新本领的综合能力,包括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查找文献资料和独立阅读能力等,也包括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参观和访问等实践活动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大学生的智能培养主要是指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自学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学是没有教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一次性教育的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时展。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为自学能力是大学生较好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也是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二、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是指根据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迅速、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的过程。当今社会,各种数字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网络资源给我们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加重了用户搜集信息的负担。只有掌握了文献检索的方法,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路径、最准确有效地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完成自己所从事的学习和工作。

大学中的各门课程,教师讲解授课的时间很短,一般只能讲解最基本的概念性的内容,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课后自学。通过文献检索可获得许多有关大学课程的参考书、工具书和其他学习资料。此外,文献检索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意义,学好文献检索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论文质量。

三、文献检索对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

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有较强的学习材料获取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毋庸置疑对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多动手学习,启发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大学生掌握文献检索方法是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手段之一。

文献检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通常文献检索不是一步完成的,即不是通过一个检索式在一个检索平台上完成的,而是为了保证和提高查全、查准率,通常需要使用多个检索式、利用多种检索工具和多种检索手段,进行多次检索。有时还需要从文献的引文来查找发现相关文献。在整个过程中,检索者全靠自己的能力来完成,体现了检索者的自学能力。

四、如何利用文献检索提高自学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校应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科技迅猛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学能力,充分提高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人。

(一)通过文献检索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能够独立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文献检索课程的目标之一。文献检索课作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一门以培养大学生综合信息意识、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水平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课程。

当前,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信息时代我们必须以新的思路来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离不开文献检索课程,文献检索课是目前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及形式,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信息搜索和处理的技能,以及对有用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和应用的能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应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程建设结合起来。

(二)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理念

自学能力是人的创新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增强创新理念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课的主要作用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和材料。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安排一定的上机实习课时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选择检索词,通过各种检索手段查阅资料,增强学生自觉主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逐步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作为现代化人才,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对新生事物,还应该具有敏感性,善于及时发现并利用新事物,避免成为未来不会自学的文盲。此外,随着网络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仅用一些常规方法来实现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是远远不够的,而一些教材内容已经落后,许多新的工具资源没有写入教材。文献检索上课过程中应该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充分介绍新知识、新方法与技巧。通过这样一些新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关于信息不断更新、快速更新的思想意识,也有助于增强创新理念。

(三)充分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以及文献信息中心,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支柱。图书馆的使用让大学生获益匪浅。图书馆的资源十分丰富,有大量与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源供学生们使用。大学生通过文献检索的学习,深度了解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和各种获取文献与学习材料的途径,这对大学生的自学十分有利。

学生课外自学能力提高的幅度与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目前许多文献检索平台均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中国知网就是这样一个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这些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阅读材料,这些资源也是大学生自学资料的重要来源,对大学生学好各门课程有很大帮助。

(四)充分利用搜索引擎等网络工具获取学习资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Internet用户早已普及。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使用也极大地便利了人们日常信息的检索。网络时代的读者阅读教育不可轻视,它是读者获取有价值知识的主要手段。文献检索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有效地利用网络中各类有用资源,提高学生检索、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文献检索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电子资源的获取方法。

RSS订阅有利于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更新,让用户使用最少的时间来获得最需要的信息,而不用陷入信息的海洋里面。百度和谷歌(谷粉搜搜替代)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包括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文章搜索有时也可以用百度谷歌来完成。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检索他们需要的材料和文献,以增加学习资料,促进自学。利用“filetype:文件类型(DOC,PPT,PDF等)”限定查找网络资源的类型,是一种高效的查找学习资料的方法,此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地收集到足够的自学材料,应鼓励学生使用。

(五)重视使用专业文献检索数据库

网络搜索引擎所能搜索到的材料是较为大众化的,常用、常见的,对于检索专业性较强的信息而言还远远不够。此外,通过搜索引擎查到的材料不一定能直接下载,这也给学习带来不便。学校购买的数据库很多都是由知名的学术出版商提供,文献内容经过了专业人士的评审,质量优良。大学生在检索专业文献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学校购买的数据库。

大学生在使用文献数据库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偏重于期刊类数据库,忽视其他文献类型数据库的利用。高校购置的数据库种类相当丰富,除了期刊类数据库,还有电子图书、电子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标准、专利等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平台集成了期刊库、学位论文库、专利库等,应充分利用。此外,大学生在检索文献时,更喜欢使用中文数据库,而很少主动去检索英文数据库。众所周知,国内外高质量的研究、各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大多以英文文献发表,因此英文文献是大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对于生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尤其如此。

五、小结

为较好地完成学业、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应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理念,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以及专业文献数据库,获取自学材料,提高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莉,魏进民.从高校毕业设计反思文献检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55-56.

[2]花芳,程爱平,曾晓牧.以“学”为中心: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J].教育探索,2008.

[3]罗讳晟.《文献检索》实践模式的设计[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60-161.

第8篇

关键词: 专业信息素养 论文写作 嵌入式教学 学期论文 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高校更注重学生能力、素质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培养。长期以来,高校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常规途径是借助新生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课程,但由于当前大部分院校对文献检索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再者课程开设得较早,学生还没有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目前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导致学生到后期的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遇到专业相关的工程实际问题时,依然无从下手,不具备专业信息检索、管理、挖掘及应用的基本能力。为改变现状,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科技论文写作等综合能力,我馆尝试与机械优集学院协同合作,开展了嵌入式学期论文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2.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

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又称课程整合式教学服务,是指图书馆学科馆员(或教学馆员)与院系专业教师协同合作,以一些特定课程为载体,从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的讨论开始,逐步制订出具备双目标(专业知识教学目标和信息素养培养目标)、双测评(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测评)的教学实施计划,深入具体教学过程、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积极、主动的专业信息服务模式。嵌入模式下的课程规划集专业知识教学和图书馆信息素养等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这不仅能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对提高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专业自学、专业科研创新等综合能力也有积极作用,是未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大力推广,我国一些高校、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如上海大学图书馆的熊惠霖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服务的现状和具体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1];五邑大学图书馆的劳立华将信息素质教育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开展了嵌入式教学服务[2]。

3.嵌入式学期论文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盐城工学院机械优集学院,通过多年的教改探索,结合卓越计划的方针政策,构建并实施了“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嵌入式学期论文系列课程是该模式下与图书馆协同合作的一个特有的实践教学改革环节,包括学期论文(1-3)共三个项目,分布在2、4、6学期进行,其教学目标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而是借助循序渐进的学期论文研究和训练过程,培养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毕业设计乃至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信息素养及相关的综合能力。

3.1嵌入式学期论文的教学流程。

嵌入式学期论文的教学实践环节采取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以具体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选题、撰写提纲、充实论文、制作PPT等过程中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培训和集中答疑,并对学生实践的各阶段的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教学实施过程包含前期准备、论文撰写、审查与整改和演讲答辩四个阶段八个环节,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每个环节的具体任务及要求如表1所示。图书馆学科馆员不仅要根据计划安排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更要和专业教师一起,在学生集中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核。

表1 嵌入式学期论文实施阶段―环节―任务要求

3.2嵌入式学期论文的能力培养目标及途径

嵌入式学期论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分类,主要培养学生六个方面的能力。

3.2.1专业文献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进行各种专业文献的检索并进行筛选分析、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加工创新和创造的能力。在嵌入式学期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检索相关专业文献资料,了解专业相关主题的最新动态,获得较有意义的选题,为自己拟定的选题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避免选题落后,论文组织缺乏逻辑性,甚至是低水平重复前人研究工作等。

3.2.2专业研究能力的培养,包括对专业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案的提出、新知识领悟等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文献的阅读分析、论文内容的组织撰写等研究过程的训练,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对增强学生挖掘问题的敏感性、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意识、研究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3.2.3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论文组织、确定大纲,论文撰写、中文摘要撰写、论文格式规范、参考文献引用等方面的训练,明显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为后续的课程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9篇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起步较早,其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并为其它各国信息素养教育地开展提供了借鉴。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追溯到1984年,教育部规定在全国有条件的高校广泛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技能。由此开始,最初形态的信息素养教育便开始在高校开展起来了[2]。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才开始对信息素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其中最具代表的成果是王吉庆教授1997年7月出版的《信息素养论》一书,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普遍沿用教育形式,主要有:

1)单独以一门或者多门课程的形式,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内容以课程形式来讲授和实践;

2)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图书馆读者培训的一部分,由图书馆员通过讲座、短期培训、现场培训等形式开展;

3)在专业课中加入信息技能内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信息源,锻炼专业信息评判能力,并能有效地解决其专业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这几种培养方式的共性是重视信息使用的知识传授而轻视信息使用的价值引导。笔者以关键词“信息素养”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从1977年至2014年共有相关期刊、学术论文119,959条;以关键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检索,从1981年至2014年共有相关期刊、学术论文10,421条,可见国内学者对上述两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以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和“信息素养”进行检索,检索到的记录为0条,充分说明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适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主要问题及相关举措

1)课程教育体系单调

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兼顾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一般采用国内的基础课程加入外方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修完学分即可获得合作学校双方的文凭,因此课程体系一般也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方向课程组成,信息素养的培养一般由1,2年级几门课程的教学而实现,这种方式的培养效果远远达不到信息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因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依靠几门课程的简单堆砌就能实现,而是要靠全部课程的有机结合,多种培养方式相互支撑,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才。可以考虑信息素养课堂教育采用三段进阶式培养,即通过大一阶段的通识信息素养教育阶段(公共必修课)、大二/大三阶段专业信息素养培养阶段(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和大三/大四阶段创新信息素养培养阶段(选修课和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在整个培养周期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针对不同专业首先优选每个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大类课程,这里强调课程既要符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又要体现出国际化教育的特色,然后科学地将课程分配到最优的阶段进行传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教师角色也应该随着发展而变化,教师应该成为课程教学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信息资源的引入者,即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即不断吸收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手段,高校还要不断完备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包含硬件资源(信息化校园)和软件资源(教师及教辅人员)。

2)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培养途径单调缺乏系统性,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完全是普通高校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的复制,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与母校大学生并无差异。这种模式只是课程简单的叠加,并没有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化和突出培养国际视野人才的特色,没有引入国外高等信息素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质资源,忽视了实践教育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国外实践性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信息素养培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校物质环境、文化氛围等环境中通过大量课外实践教学,不仅培养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自己能够更加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还要充分的充分发挥数字化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的功能,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多媒体设备基于互联网和电子文献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明确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培养途径,构建互为促进和补充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模式,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培养途径灵活化和多样化。

3)评价体系缺乏

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行评价时所规定的指标及其要达到的要求,它表现为具体化的目标或目标体系。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因具有其自身特点,故在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上不能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因为目前国外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标准与中国国情和现状有一定的不符,无法很好的被采纳和利用,而国内已有的中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不强(指标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可操作性不高(没有征求大学生意见)、可测性较差(层次不明确、未付权重)、导向性不强(无法为未来发展指引)等缺点,特别是不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应在深入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构成,并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信息素养评估标准,构建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强调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测性和导向性四个原则。科学性即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相互独立、有穷性,能够科学、完整的反映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各项信息素养指标;可操作性即指标能够便于利用且容易操作;可测性即每个指标能定量的测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导向性即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代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具有导向性。

3.结语

第10篇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在客观评估大学生中学时期所接受的信息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高信息能力、强化信息意识、培育信息道德,成长为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素养人”。具体表现为:(1)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感知能力,形成信息“资源意识”、“效益意识”,更好地去发现和利用信息;(2)培养学生能用信息道德的准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3)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甄别能力;(5)培养学生进行信息分析和加工,解决问题能力;(6)培养学生借助自身的信息素养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我校应以“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为准绳,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构建“以信息意识为基础、以信息道德为准则,以信息能力为重点”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2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我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非常重视,全校学生都必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课,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侧重于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一些实用工具软件的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2.1信息意识比较薄弱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虽然认同信息的重要性,也能利用搜索引擎获取部分信息,但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环境中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意识不强;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相关信息和前沿动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对信息更深层次的需求倾向更难产生;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本学科应掌握的基础信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积累的意识不强,即使迫于某一目的或任务进行了信息收集,也仅限于应付差事;有的学生甚至是出于娱乐的需要,如聊天交友、看视频、听音乐等。因此,我校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是比较薄弱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进行培养。

2.2信息能力亟待提高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我校学生能具备信息获取、分析的基本能力,部分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还能借助常用的工具软件对信息进行适当的挖掘,进行二次加工和集成,但对多媒体信息的处理能力仍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环境中使用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保护自身计算机和信息安全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显然无法达到“四化同步”进程的时代要求。

2.3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欠缺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信息道德的法律和法规,如《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国网民自律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办法》、《商用密码管理规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等,我国《刑法》针对计算机违法犯罪的规定和处罚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由于课时、内容安排上的困难,在对上述内容的学习上明显不足,导致了学生在意识和知识层面的不足,在信息活动中屡屡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对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综上所述,我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仍存在诸多缺项,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实施好这一系统工程,既是我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更是高校教育应肩负的使命。

3原因分析

造成我校大学生整体信息素养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我校至今未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这就是为什么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评估能力及使用能力、信息道德及信息法律修养不高的原因。

3.2有少数系部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宣传不到位,教学内容、教学案例过于泛化、针对性不强等,这就导致了学生信息检索能力依然不高的现状。

3.3与专业相关的信息素养课程也未开设,导致学生在高级信息素质、综合信息素质方面的能力就更显薄弱。

3.4由于图书馆基础条件的限制,导致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作用需进一步提高。如加强图书文献、电子科技信息检索的环境建设;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学生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全面、高效使用的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扮演重要角色。

3.5我校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有限。我校的校园网在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能力、通用信息素质、学科信息素质、综合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资源十分有限,软件资源建设任重道远。

4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学没有普遍有效地开展信息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贵州,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导致了大学新生在信息素质方面基础普遍较差,信息知识水平与信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们更应该从信息素养培养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有序、全面、高效的提升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4.1建设思路(1)既要以“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为准绳,更要从我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出发,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中心。(2)要注重以信息意识为基础,以信息道德为准则,以信息能力为重点的组成要件和层次关系。(3)要能将教学与非教学形式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适应不同专业需求的弹性课程体系。

4.2建设方案根据专业属性和学习阶段的特点,我们将课程体系概述为“三个层次,四年一贯制”,即“通识信息素养培养”、“专业信息素养培养”和“特色信息素养培养”三个层次,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既实现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的有机统一,又各有侧重。具体来讲:(1)“通识信息素养培养”侧重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基本信息技能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基础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信息检索课、举办信息素养知识讲座、网络宣传等形式,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敏锐感知能力,使用信息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检索、分析、加工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尊重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做一个文明的“信息人”的素养。(2)“专业信息素养培养”侧重培养大学生按特定目的对搜集到的海量信息进行审核、筛选,运用综合分析法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正确地解决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对特定信息能批判性、公正性地进行评估、有序化地进行整理、科学性进行利用和创造性进行加工,生产出所需的新的信息集合。(3)“特色信息素质培养”侧重对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院系的课程,通过结合单一课程、阶段性课程、课程群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学生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必要的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具体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特别是结合专业开展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工作,既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综合考查,也是开展“特色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实践。近年来,贵州省教育厅和各高校组织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也是“特色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形式。2013年贵州省共立项318项,参与人数约1700人,各高校自行立项数和参与人数与省级立项相当,为“特色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新生进校后的图书馆资源利用教育、系列讲座、网络教育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并不断形成对信息素养和知识的评价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4.3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上述建设思路、建设方案,结合不同类别的专业特点,我们设计了“1+1+X+1”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师范专业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表1所示。通过本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信息素养培养所需的基本操作能力,然后经过“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理解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指导信息素养形成的整个过程,再经过多门素质拓展选修课增强学生的信息能力,最后将其综合运用到师范专业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课程中,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指导自己的实践。(2)非师范专业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表2所示。通过本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信息素养培养所需的基本操作能力,然后经过“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理解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指导信息素养形成的整个过程,再经过多门素质拓展选修课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最后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信息的高级加工、处理能力,在毕业设计(论文)和今后的研究中发挥较大的作用。说明:(1)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考虑了文、理科学生的专业特点,文科学生侧重于图像、文本的处理,理科学生侧重于编程能力和网站建设方面的的培养。(2)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除要求文、理科学生在达到师范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外,还增加了数据库技术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其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需要。(3)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所有的文、理科学生的素质拓展选修课可在学校的教务系统中呈现,学生在达到最低学分标准和学分组成的前提下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4)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学时、学分,结合各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学时、学分要求会有所不同。

5小结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养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21世纪是信息大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互联网构成的立体信息模式越来越在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身在大学校园中的新一代大学生更应该成为信息时代的皎皎者。因此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拓展大学生信息视角,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自然就落在了大学图书馆的身上。

1 信息素养

1.1 信息素养的概念

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就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1],即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理解,信息素养可以理解为: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等。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的理念,是在信息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信息策略独立寻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和信息技能。

1.2 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不可获缺的一种资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必然把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建设。为了使学生面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建立起必要的信息获取、分析剔除、评价利用能力,就需要根据当前学校的教学、科研要求,客观地对其进行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打造出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能力,进而铸造完善的自身知识体系,为将来的知识理论创造打下深厚的功底。

2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面临的危机

2.1 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意识作为新兴的一种意识还一时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大部分同学只会通过百度、谷歌等检索工具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前沿、业界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等。对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和行业信息缺乏必要的系统获取能力,对自身的信息需求缺乏必要的全局性控制能力,只是针对某一时期、某一指定项目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虽然有不少学生有搞课题的想法,但缺乏必要信息获取的能力,连最基本的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功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谈不上利用多种检索手段查全、查准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了。

2.2 信息获取能力不均衡

在高校,一般要到高年级做毕业论文、设计时才产生对本专业信息源的需求,才能逐步去探求所学过的文献检索课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从来不使用本学科的各种检索工具的学生比比皆是,大部分学生在灵活掌控信息素养能力上还是存在很多弊端。再有,能够有目的性的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累积信息资源的能力普遍不足,对在那检索、如何检索、怎样刷选检索结果的学生大有人在。造成在需要参考文献时,大部分学生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不高,往往不知从何下手,造成盲目借阅的局面等等[2]。

2.3 信息免疫能力差

信息时代的到来,致使学生无时不刻的面对着海量的信息。而相反,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所需资源的诉求度、利用信息检索工具能力处于一种未知状态,不会进行有目的性的信息筛选工作,不注意就会在庞杂的信息中迷失自我。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信息的使用仍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上网随意浏览各种网站。对自己需要的信息,大段的粘贴复制;甚至于对一些授权的数据,利用服务器等大量下载,最终给学校和自己造成一定的损害。

3 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措施

3.1 人性化的信息检索教学

3.1.1 因才施教,分阶段教学

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地域,很多学生甚至未曾见过计算机,更很少上网,难免使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存在很大的区别度,学校在组织文检课时应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课程与角度,将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学习重点,在实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信息获取的掌控能力。

3.1.2 丰富形式,激发兴趣

借助网络的教学平台。教师通过图书馆的主页设置有专门的教学课件,以备学生随时随地的掌握教学内容。再加上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一对一的咨询软件,可以随时回答学生的在检索方面的问题。并且加强与学生互动活动,通过组织校园网络检索大赛等形式来推动学生学习检索的兴趣。通过学期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写作等特定时期,开展有针对性地专题讲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2 多元化的信息教学模式

3.2.1 主动性的课堂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大量采用多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既可以在授课时的图文基础上加大声音、图像的介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大上机实践的教学环节,使教与学有机结合,寓教于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条件下解放思路、开拓思维,充分激发学生自助学习的兴趣。

3.2.2 网络化的课外学习

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转发或是自发与文检课教学相关的文章课件等。对有需求的学生可以传递有用的课件信息,也可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信息检索指导。同时还可以借鉴学生喜欢的QQ等形式适时地解答他们在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关注学生最需求的信息帮助。在Blog里还可以电子课件、课程讲义,布置练习,甚至提供相关教学资源链接,远程的教学视频链接也是不无可能一种模式。

3.3 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3.3.1 举办专题讲座

高校图书馆举办专题讲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手段,经常性的专题讲座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其知识面。而且,图书馆除安排一些文献检索科与信息获取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和讲座外,还可以抓住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契机,对其进行定题化的信息素养培训。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的学生可以适时地选取不同的讲座和实践活动去参加。这样既有针对性的获取了知识又节约了自己的时间,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3.3.2 建立学科导航和数据库导航

图书馆还应该利用好自身的主页、电子屏、图书馆通讯、广告板等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资源宣传、引导。对本校的重点学科资源,特色资源建立导航库。随时随地的提供给学生获取信息的界面。并随时补充最新的行业信息归入到数据库中,同时加大对二次文献的开发,加大专业导航库、自建数据库的建设。在对信息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加工划分,改善学生检索信息的环境,提供信息获取的途径,方面学生获取到实际需要信息的最大渠道。

参考文献

第12篇

1 新阅读时代

时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新媒体,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的阅读方式方法正渐渐远去,无论改变轮式阅读的习惯、内容、方式等,实际上真正改变的是现下的阅读文化。现如今,并非正襟危坐“读红楼”、“品三国”才叫阅读,“纸质书册”已非唯一的阅读方式,“快速刷屏”依然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可以进行电子纸阅读、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微信和微博阅读。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世界每个角落的最新消息,获得大量丰富准确的信息。阅读成为了主动性、即时性和共享性更强的活动。实时的动态更新,便捷的互动共享,多样的渠道选择,繁杂的海量内容等共同成就着新阅读时代。

2 大学生中的数字化阅读

截至到2012年6月底,CNNIC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其中表明,在众多网民的职业方向里,大学生参与互联网行为的普及率接近100%[4]。现如今大学生寻找信息、图书资料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新媒介阅读。有调查表明和统计了大学生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来源途径比例进行了统计,其中来自新媒介的占62%,学生辅助学习也常常依赖于新媒介阅读,普遍手段就是使用电脑和网络,搜查资料,比例高达71.2%,其中为了完成作业又占了46.2%,研究报告显示,大约有66.5%的大学生觉得新媒介技术会对日常学习造成较大的作用和影响[5]。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中存在了相关不良阅读的行为如逆反、猎奇、恋网、恶意阅读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是数字化阅读道德水准在大学生之间直观反映。

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网络信息,轻书本知识,或错把信息当知识的现象。许多大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简略化的,整个阅读过程,保持着一种简单消费倾向,没有深度阅读,更无从谈起作品的耐读性。数字化阅读还存在“泡沫思维”,阅读内容就像泡沫一样,在脑海稍纵即逝,根本留不下任何印象。完全没有深层次的含义理解和记忆的可能,“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比比皆是。在专业上得过且过,缺乏精益求精、艰苦攻关的精神。总之,新阅读时代,大学生群体普遍思想肤浅、文风浮躁、学风轻泛,所涉及人文、科学经典书籍屈指可数,几乎销声匿迹。消遣式的阅读完全克制内心的品味阅读。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作家)写到了《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其大意表述“我们现在有的只是零碎的片断以及习惯于这些片断的思维与记忆,已丧失阅读经典的能力,甚至连阅读一段长篇文字的耐心都已经失去,”[6]。同时,这种阅读会导致大学生注意力涣散、想象力水平降低、创造能力弱化。

当前大学生因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健全和信息的阅读素养不高,在面对这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时,没有自我辨别、筛选的能力,不知道什么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读了有用、什么读了有害的分辨。归根究底还是不了解如何正确运用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数字化阅读存在如此多的弊端,这是时展所遗留的必然负面影响。在新阅读时代,我们也应看到信息交流的积极方面,客观理性地面对海量涌动和大量增长的无数信息,更应有辨别事物的高超本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思索将这些信息流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见识。应正确对待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中,控制学生“网络情结”,疏导、分散其“网络情意”,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是科学工具的核心价值意义。

3 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的教育职能

大学生的阅读,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大,一个文化综合素质越高的国家,它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越大。曾有一份总结阅读对于人类最大的益处的报告,来自于国际阅读学会,这个报告明确指出:整个社会综合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挂钩。缺乏阅读的学校也没有真正的教育,从国家到学校的应试教育的缺陷,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阅读,缺乏高质量的阅读。没有阅读生活,就没有人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没有独立个体思维的全面发展。因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适逢独生子女们成长接受教育的阶段,他们学龄儿童开始就进入了“应试教育”阶段,经历社会风雨不足“言传身教”的人文熏陶方面客观缺失,一直是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是教学、科研和信息文化的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地方。所以,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方面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应从道德教育、社会责任两方面强力抓手,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职能。

3.1 进行“网络情意”的引导

通过“网络素质教育”的系列讲座,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于发挥网络这一先进工具优点的“主人”,而不能成为其“俘虏”,更不要成为其“奴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文明网络意识的树立,清晰认识网络价值规范,自觉遵守相关网络道德,积极抵制不良、不法信息并做好举报工作,把网络多用于自身学业、职业和事业,借助阅读的力量,立志于创意、创新和创造;

(2)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学会感受自然美,鉴别社会美,明了历史,跨越时代,发扬传统,立志报国;

(3)大学生要时刻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提醒自己“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

(4)学校组织开展电子资源相关课程与讲座,教导学生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学会使用相关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相关网站资源的获取方法;

(5)馆员要做好网络导航,根据学生需求搜索集计算机考试、英语考试,远程教育,就业指导等网站。

3.2 信息素养培育

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大学图书馆应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使他们成为在思维、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具备多种自我学习能力的信息素养人。

3.2.1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

根据对该校500名大四本科生信息素质的问卷调查分析,完全不知道如何获取外文资料的人占82.80%,53.44%没有选修文检课。西北地区15所高校曾有过调查分析,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约有45.8%的研究生和56.9%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文献检索技能”,有32.6%的研究生和39.3%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网络资源内容”。可见,高校学生的文献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欠缺,信息能力低下,信息免疫不强。总之,这一特殊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有待提高。

3.2.2 培育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素养的培育极其复杂,而又常常被人忽视,有的人认为培养信息素养就是图书情报检索外加计算机技术,这就太片面了,这些知识比较低级的认知层面的行为,还谈不上素养。真正的素养是要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分析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汇聚总结出一定量针对事物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与信息品质。根据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情况,当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决不能只是给学生上“信息文献检索课”这样简单。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对在校的各个层次的学生是实行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信息素养培训。基本步骤如下展开。

首先,深入学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培训,要对各个学院的各类新生进行“如何使用图书馆”为主题的培训讲座,可通过录像和授课相结合得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如公告、网站宣传、参考咨询、读者沙龙等,宣传推广图书馆的服务与馆藏资源,让大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内容、范围、重点以及可提供的各种服务得到充分的了解。

其次,开展层级培训。“授人予渔”,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馆藏图书的排架与查找”、“信息资源的类型及获取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复杂书目的检索方法,如何选择和使用数据库等;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怎样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科研活动,帮助他们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检索目标,进行复杂主题的查询等;对研究生除了设置独立的信息素质课程外,学科馆员还可以亲临现场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辅导,解答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开题,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等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将专业信息的实用技巧、科技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指导有机地嵌入到研究生论文写作之中,提高学生自我创造性和创建信息等能力。长此以往,这样科学的方法,必然能提升他们的科技信息能力素养,为学生毕业后的科研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在信息素养的培育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的年级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配合相关的热门软件培训以及数字化制作技能培训等,并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实践空间。

第四,要注重培训的效果。①授课方式多样化,要制作丰富多彩的培训课件。②授课要有意识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如小组讨论等形式。③注意课后反馈,授课结束后应及时收集学生们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改进授课内容。

3.3 大力进行阅读推广活动

利用节日做好宣传推广。如影响较大的“世界读书日”和“全国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月”等期间,切实开展“阅读推广”、“阅读指导”等活动。

图书馆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全面担负起向学生群体宣传、推广相关阅读的责任,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思想品德修养、前途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书籍。同时,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编制各种类型的推荐书目,向读者大力推荐精品图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把潜在读者尽可能多的转化成图书馆读者。

大力提倡阅读经典。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教育,经典阅读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于经典可以塑造人格,学习思维方法和写作方法。它是着眼未来而解决当下的问题,往往具有极大的前瞻性。经典阅读感动人的内心深处,给予人们宁静安详的感悟历程,并赋予对象睿智的思考能力,让人可以更清晰的明是非、分善恶,发现一些事物的美和感动。图书馆应当在这方面多加引导和鼓励。

第13篇

1.1大学生利用信息的心理分析

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信息通常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1)从众心理。在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种心理。由于新生刚入校,从未接触过大学图书馆。在最初给他们上导读课时,他们只对图书馆的馆舍、藏书、设备等比较感兴趣,而忽视了对目录组织、查目借阅方法和规章制度的学习。他们一旦自己开始借阅时,就不知从何下手,造成人云亦云,盲目借阅。加上所学的专业及文化知识所限,只能获取一些简单、浅显的信息。其利用信息心理:盲从、对信息的需求无目的性。

(2)应急心理。为适应某一阶段的需要或为完成某一任务、组织某项活动、解决某一问题如参加演讲比赛、出板报、征集论文活动和撰写毕业论文而去图书馆选材、收集资料。其利用信息心理:应付了事。对信息的需求实用、片面、不稳定。

(3)求证心理。大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某项课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已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需要已形成的理论来作辅证,寻求理论依据。其利用信息的心理带有极大的目的性。对信息的需求专业性强、全面、相对稳定。

(4)求新求全心理。这类心理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教、学、科研、发明创造获取最新信息的动机,希望了解更多、更全的科研最新动态,达到探索未知,创造新知,开拓新领域的目的。其利用信息心理具有广泛,强调时效性。另一种是出于娱乐、休闲的动机,满足求新猎奇心理,其利用信息心理讲究广、新、奇。

(5)需求心理。二、三、四年级已进入专业学习阶段,部分学生已将获取信息作为自己学习和科研的需求。在学习、撰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进行教育实习以及科研活动中已对信息产生了某种依赖,他们必需通过获取信息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且他们对目录体系和检索方法已积累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经验。随着所学的知识领域的扩大,他们能获取较深层次的信息。其利用信息的心理明显、稳定,对信息的需求讲究科学性、连续性。从上述大学生对信息需求心理状态来分析,他们大体上对信息的需求不稳定、片面,以实用为基本目的。与时代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要求相差甚远,这主要与目前信息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关系。

1.2目前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信息意识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中从未翻阅过百科全书、科学年鉴和本专业核心期刊的人大有人在。他们的科研意识淡薄,信息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和理解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虽然有部分学生有科研的要求,但对如何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缺乏认识,对图书馆计算机检索功能不甚熟悉,更谈不上对信息检索技能的深入掌握。

(2)信息资源开发手段仍以手工为主。高校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科技信息,不管是从信息的拥有量,还是信息的载体类型以及收藏质量等方面堪称一流。但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加工、服务手段仍以手工为主,90%以上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极大的局限。

(3)信息资源的开发人员素质偏低。信息资源的开发人员信息素质低,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方式被动,服务面窄。计算机知识水平低,即使有些馆使用了计算机,引进了先进的管理软件,但由于开发人员自动化技术水平的限制,影响了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了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4)文献检索流于形式。在调查中,多数学生反映文献检索课理论讲得太多,实践太少,甚至有些根本没有实习。另外,教材陈旧,教学仍停留在手工检索为主阶段。

(5)师资队伍质量难以保证。有些学校至今没有专职文献检索课教师,大多高校图书馆对文献检索课教师既不关心,也不培训、进修,人员流失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文检课教师对计算机检索知识并不非常了解,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检索结果与检索策略能够进行评述的更少。师资队伍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已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

2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标准和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2.1大学生信息素质标准

目前,比较成型和规范的信息素质标准是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交流技术协会为大学生学习而研究制订的信息素养标准,它用来检验和评价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结果。该标准分为三个部分。(1)信息素养。即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有能力有效地确定信息,有能力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准确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2)独立学习。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能寻找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鉴别文献和对其它信息的创造性表达;能在信息查找和知识生产方面占有优势。(3)社会责任。对学习化社区和社会积极尽力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能认识到信息对一个民主社会的重要性;能实践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伦理学行为;能在其中积极参与跟踪和生产信息。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信息素质教育基本内容。

2.2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四个层面:(1)信息能力教育。信息理论、方法与技术技能教育,培养面对和应付信息化社会的能力。(2)信息意识教育。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知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核心是倡导与培养信息活动中信息行为的自主性、独立性及其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3)信息观念教育。核心是信息价值观教育,对信息来源、价值的认识、信息认识与信息态度。(4)信息道德教育。核心是培养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树立信息道德规范。

3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因校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教育需求,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素质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3.1加大信息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信息素质观念

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主战场,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信息素质教育,与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信息中心、信息管理教学单位及教务管理部门等形成合力,共同担负起信息素质教育的重任。信息素质作为一种高级技能,同批判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习的基础。信息素质不仅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让人们从根本上树立信息素质观念,自觉接受信息素质教育。

3.2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强化大学生的信息能力

(1)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是几千年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结晶。其信息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加之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及计算机网络资源,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2)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优势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大多图书馆已具备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其中包括校园网、局域网、中国教育科研网至与INTERNET的联通,组建了图书馆自身的自动化网络,如公共检索系统、光盘检索系统、国际检索系统、国际联想检索系统和网上查询系统,以及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等,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硬件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其在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给大学生提供了强化信息能力的理想场所。

(3)优秀的信息人员对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影响极大。高校图书馆是以信息活动为主业,在各个信息加工、开发部门汇集了许多专门人才,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信息检索、评价和利用经验,再加上部分具有科研能力的骨干,在帮助学生提供信息能力方面颇具影响力。

3.3探索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

(1)大胆进行文检课的改革。我们要努力探索文检课的教学改革,从板书式向网络式,从填鸭式向自助式,从面授式向远程教育,从小班教育向无限受众教学转变,探索用问题解决模式、集成用户教育及交互式教育方式等开展文检课教学,压缩传统手工书本式检索工具的使用,加强计算机检索内容,加大教学实习的内容和课时,结合专业课程进行仿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检索全过程,并递交课程分析、检索结果在内的书面报告,训练学生应用检索工具,尤其是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2)建立便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服务措施。在新生入学后便开展“书海导航”活动,印制“怎样查找图书”、“怎样查找期刊论文”、怎样使用电子阅览室等专题宣传品,使他们对图书馆的服务有个大致了解,图书馆各服务部门还应做到室标、架标、导示明显,各室还要提供读者利用的有关本室收藏、分类、排架、检索系统通俗易懂的使用方法说明,并备有电子文献数据库目录等易于查询信息的资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

(3)开辟信息角。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实际操作、网上查询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实践的场所,让读者把图书馆作为利用其他机构信息资源的通道。同时,对他们的实践活动提出相应的要求如:检索某一专题文献或就某一专题撰写学科动态、文摘、索引、报告、综述等,这样,培训工作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对提高他们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举办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针对大学生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所存在的问题,开设系列讲座,如“网络信息资源获取与文献传递”讲座,“电子期刊、图书检索与利用”讲座,开展信息知识大赛,信息解惑交流、短训班、经验交流会、信息周活动等,都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

1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能力标准

1.1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评考斯基在美国提出的,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是从文献检索技能演变而来,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内容。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被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由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是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有关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的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时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员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并在批判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可见,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组成;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地生成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免疫力等内容。

1.2信息素养的能力标准

综合有关专家论述,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掌握信息的能力,即熟悉并掌握信息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知识的能力,何为信息,文献信息的种类有哪些,信息检索的原理是什么,检索语言的种类,等等。

第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熟悉并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及检索工具,如计算机、手机、传真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因特网、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等等。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检索和收集到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试验、检索等方法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第四,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科学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存储、记忆、发送,等等。

第五,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括、综合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第六,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个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作出新预测、新设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第七,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八,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的抵制信息垃圾、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九,信息道德方面的能力,即在信息领域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信息的活动中,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如使用因特网要遵守网络方面安全法规,撰写论文要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法,等等。

2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狭义的定义是指信息时代以培养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为教学宗旨的素质教育,如“文献检索教育与利用”、“因特网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信息教育学”、“信息法”、“中文工具书”等课程的教育;广义的定义是指和信息素养提高直接相关的所有类型的教育、培训、讲座的统称,如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外文数据库使用讲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培训”、“网络信息导航培训”,等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的特征。人类进入21世纪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在信息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都与对信息工具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能力关系密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课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是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进行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鉴别并加以创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地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就强调了以信息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而养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地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科教兴国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并能在竞争中取胜。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要勇于创新。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和利用知识和信息。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时代要求和祖国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人才。

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国民信息素养滞后将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才能为社会与自我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机会,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水平的重要标志。”《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在图书馆的任务中指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网络化使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为古老的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因为图书馆是各种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图书馆在网络经济中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具体说来,图书馆开展信息教育具有四大优势:①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着读者对信息的探寻。②充足的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能及时为读者解答疑难、专业师资队伍能承担起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③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信息化网络化图书馆的转变、和校园网及国际互联网一起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快、准、全。④图书馆拥有完善的设施、良好的信息和学习环境。因此,大学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大学图书馆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化服务

4.1挖掘深层次的网络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多层次地提示馆藏内容,深入到对文献所包含的各类知识单元的揭示和开发,对不同数据库的操作平面进行整合,构建合法、有效的信息交换与查询网络平台。图书馆提供卓越的数字化服务,必须开展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自网络资源中筛选、整理、分类后,推荐具有高品质及使用价值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编制专题资料汇编与“定题服务索引”、“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同时积极向读者提供科技咨询、专题检索、信息研究等高层次的服务。

4.2提供多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介于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采用个别解答的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解答读者所咨询的疑难问题。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与传统的做法有大不同,现代参考咨询工作涉及日益广泛的学信息和社会信息,呈现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务的势态。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也不再限于信息咨询部,而应扩展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让读者以随时得到文献信息指导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工作的服务手段也越来技术化,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大力开发多种形式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导航务。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以往信息咨询服务中被动、呆板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了解读者需求,积极为读者答疑解惑。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咨询服务,如设立咨询台、编制专题目录、开展定期服务等,使读者在得到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还应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电子邮件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基于实时交互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和基于网络化合作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三种形式。这种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能改变过去的传统信息咨询服务方式,更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使用户能随时随地获得咨询服务。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

1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能力标准

1.1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评考斯基在美国提出的,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是从文献检索技能演变而来,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内容。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被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由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是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有关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的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时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员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并在批判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可见,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组成;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地生成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免疫力等内容。

1.2信息素养的能力标准

综合有关专家论述,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掌握信息的能力,即熟悉并掌握信息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知识的能力,何为信息,文献信息的种类有哪些,信息检索的原理是什么,检索语言的种类,等等。

第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熟悉并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及检索工具,如计算机、手机、传真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因特网、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等等。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检索和收集到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试验、检索等方法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第四,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科学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存储、记忆、发送,等等。

第五,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括、综合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第六,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个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作出新预测、新设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第七,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八,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的抵制信息垃圾、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九,信息道德方面的能力,即在信息领域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信息的活动中,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如使用因特网要遵守网络方面安全法规,撰写论文要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法,等等。

2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狭义的定义是指信息时代以培养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为教学宗旨的素质教育,如“文献检索教育与利用”、“因特网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信息教育学”、“信息法”、“中文工具书”等课程的教育;广义的定义是指和信息素养提高直接相关的所有类型的教育、培训、讲座的统称,如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外文数据库使用讲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培训”、“网络信息导航培训”,等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的特征。人类进入21世纪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在信息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都与对信息工具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能力关系密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课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是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进行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鉴别并加以创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地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就强调了以信息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而养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地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科教兴国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并能在竞争中取胜。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要勇于创新。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和利用知识和信息。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时代要求和祖国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人才。

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国民信息素养滞后将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才能为社会与自我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机会,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水平的重要标志。”《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在图书馆的任务中指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网络化使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为古老的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因为图书馆是各种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图书馆在网络经济中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具体说来,图书馆开展信息教育具有四大优势:①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着读者对信息的探寻。②充足的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能及时为读者解答疑难、专业师资队伍能承担起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③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信息化网络化图书馆的转变、和校园网及国际互联网一起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快、准、全。④图书馆拥有完善的设施、良好的信息和学习环境。因此,大学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大学图书馆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化服务

4.1挖掘深层次的网络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多层次地提示馆藏内容,深入到对文献所包含的各类知识单元的揭示和开发,对不同数据库的操作平面进行整合,构建合法、有效的信息交换与查询网络平台。图书馆提供卓越的数字化服务,必须开展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自网络资源中筛选、整理、分类后,推荐具有高品质及使用价值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编制专题资料汇编与“定题服务索引”、“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同时积极向读者提供科技咨询、专题检索、信息研究等高层次的服务。

4.2提供多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介于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采用个别解答的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解答读者所咨询的疑难问题。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与传统的做法有大不同,现代参考咨询工作涉及日益广泛的学信息和社会信息,呈现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务的势态。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也不再限于信息咨询部,而应扩展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让读者以随时得到文献信息指导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工作的服务手段也越来技术化,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大力开发多种形式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导航务。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以往信息咨询服务中被动、呆板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了解读者需求,积极为读者答疑解惑。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咨询服务,如设立咨询台、编制专题目录、开展定期服务等,使读者在得到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还应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电子邮件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基于实时交互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和基于网络化合作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三种形式。这种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能改变过去的传统信息咨询服务方式,更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使用户能随时随地获得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