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商管理专业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管理活动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提出多方面、高层次的培养要求。然而,目前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有关调查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政治素质较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就高校而言,为了主动适应和调整人才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的适应面。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式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下面结合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总体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基本框架

(1)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指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

具体的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设计)四方面。(1)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一般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常见的方式两种:一种是情景模拟,指设计某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开展某项营销活动,比如:模拟公司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另一种是案例分析讨论。教师事先准备相关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学生先个人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交流,教师总结。(2)现场实践教学是以实习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3)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4)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细化总体目标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在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关系基础上,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具体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对学生实现就业所必备的能力进行分解,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划分,据此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总目标细化为基于各环节、分阶段培养各种技能的子目标,并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2.制定严格的程序规范和标准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实践等多门学科,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程序规范和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有制度可依。例如组织有关专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一线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编写适用的实践教学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课表、实践考核成绩、实践课程软件等,数据资料要按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档保存。转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不断完善和强化对各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确保该体系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落实到每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奖惩等手段实施改进,必要时进行调整,将不足之处和遗留问题置于下一个新的质量管理监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改进、优化各教学环节管理过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因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前期的检查结果未必明确,后期的奖惩环节又没有依据。该体系应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到“感觉器”的作用,即是确认初始目标是否实现或是否需要更新,从而驱动“控制器”作出相应调整,保持系统的稳定。

评估体系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综合式四种。过程式评估强调过程管理,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对整个过程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实地检查,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完成有关日常教学情况的详细记录,以便相关部门进行抽查;成果式评估指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成果来检验其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确保成绩的真实性,还可以与一定形式的答辩相结合。取证式评估要强化实验教学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联系,学生通过实验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可折合为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综合式评估是指学生实践成绩应根据阶段性成绩和综合性考核成绩,结合实践纪律综合评定,并有相应记录。

四、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1.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经费,除了学费和政府、学校拨款外,还可以寻求企业赞助,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质服务,如为目标企业优先招聘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员工培训等;其次,有效地利用专项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定期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添置适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ERP系统、专业模块仿真等);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短期模拟操作培训,以提升实验室的使用价值。第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对口单位和部门签订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项目,使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很多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深度不够,不能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因此,为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学历教育、培训、兼职等途径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并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促进更多教师积极进行心智模式的转变,开展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建立适应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设法从外面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总之,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使师资队伍尽快从整体上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转变。

五、结论

总之,为了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努力方向,而主要途径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实效性,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华东:深入思考教学改革中的基本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07

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管理活动日益系统化和专业化,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提出多方面、高层次的培养要求。然而,目前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潜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存在着冲突。有关调查表明,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政治素质较好,工作态度认真,责任心强,但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就高校而言,为了主动适应和调整人才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的适应面。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正式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下面结合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总体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基于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能胜任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基本框架

(1)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般指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

具体的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2)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设计)四方面。(1)课堂实践教学是指配合课程教学,以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一般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常见的方式两种:一种是情景模拟,指设计某情景,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开展某项营销活动,比如:模拟公司组建、商务谈判、产品推销、市场调查等;另一种是案例分析讨论。教师事先准备相关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学生先个人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交流,教师总结。(2)现场实践教学是以实习基地为条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操作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毕业实习。(3)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4)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细化总体目标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在理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外关系基础上,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具体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要落到实处,必须对学生实现就业所必备的能力进行分解,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划分,据此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总目标细化为基于各环节、分阶段培养各种技能的子目标,并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2.制定严格的程序规范和标准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知识涵盖了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实践等多门学科,实践教学工作涉及面宽,要保证组织管理工作到位、教学环节合理衔接,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程序规范和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法可循、有制度可依。例如组织有关专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一线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编写适用的实践教学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实践课表、实践考核成绩、实践课程软件等,数据资料要按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建档保存。

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不断完善和强化对各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确保该体系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落实到每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奖惩等手段实施改进,必要时进行调整,将不足之处和遗留问题置于下一个新的质量管理监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改进、优化各教学环节管理过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因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前期的检查结果未必明确,后期的奖惩环节又没有依据。该体系应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到“感觉器”的作用,即是确认初始目标是否实现或是否需要更新,从而驱动“控制器”作出相应调整,保持系统的稳定。

评估体系中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综合式四种。过程式评估强调过程管理,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对整个过程实施定期和不定期实地检查,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完成有关日常教学情况的详细记录,以便相关部门进行抽查;成果式评估指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成果来检验其运用所学课程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确保成绩的真实性,还可以与一定形式的答辩相结合。取证式评估要强化实验教学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联系,学生通过实验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可折合为相应课程的成绩和学分。综合式评估是指学生实践成绩应根据阶段性成绩和综合性考核成绩,结合实践纪律综合评定,并有相应记录。

四、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1.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经费,除了学费和政府、学校拨款外,还可以寻求企业赞助,建立校企互动机制,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质服务,如为目标企业优先招聘优秀毕业生,为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和基层员工培训等;其次,有效地利用专项资金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体包括:定期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及时添置适用、先进的模拟软件(如ERP系统、专业模块仿真等);提高仪器设备的科技含量,强化教学软件体系的效用;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短期模拟操作培训,以提升实验室的使用价值。第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对口单位和部门签订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项目,使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很多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深度不够,不能全面、系统、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因此,为保障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升指导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学历教育、培训、兼职等途径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并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促进更多教师积极进行心智模式的转变,开展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建立适应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设法从外面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总之,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使师资队伍尽快从整体上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转变。

五、结论

总之,为了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培养出具有管理、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经济及法律等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努力方向,而主要途径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实效性,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才能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华东:深入思考教学改革中的基本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07

第3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