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硕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云南农业机械化领域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2.农业硕士教育管理机制改革探讨——系统论视角下顶层设计与内外结合的变革
3.提升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
4.全日制农业硕士课程建设问题与思考
5.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提高措施
6.农业推广全日制专业硕士就业意向分析
7.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因子分析
8.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现状评价研究
9.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10.南疆地区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11.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12.专业学位农业硕士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探索——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13.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
14.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15.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评估体系研究
16.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初探
17.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识别
18.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全日制养殖领域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
19.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设计的探析——以吉林大学为例
20.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对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些思考
22.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3.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4.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
25.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研究
26.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探讨
27.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实证研究
28.关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的思考
29.提高农业推广在职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30.农林院校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的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调研
31.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32.全日制农业推广(养殖)专业硕士特色培养创新模式的探讨
33.加快发展福建省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途径探讨
34.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位标准探索
35.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现状分析
36.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37.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现状分析
38.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
39.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40.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41.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42.对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有关问题的探讨
43.农业机械导航技术发展分析
44.案例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45.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46.农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
47.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为例
48.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思考——以渔业领域远洋渔业方向为例
49.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情况调查及建议
50.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工作的调查及分析
51.农业推广硕士与农学硕士教育比较研究
52.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
53.农业经营制度:制度底线、性质辨识与创新空间——基于“农村家庭经营制度研讨会”的思考
54.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5.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其空间关联特征——基于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Durbin模型
56.论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和应对
57.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三阶段DEA分析——以陕西洋县为例
58.西安市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59.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
60.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结构演变研究
61.农业生产者农药施用行为选择与农产品安全
62.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的证据
63.农业用水效率与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农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64.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来自2004~2009年中国地级单位的证据
65.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根源——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66.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67.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68.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与农业用能强度收敛性
69.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
70.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
71.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基于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72.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73.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研究进展
74.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
75.美国和日本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分析及启示
76.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77.多元化、政府补贴与农业企业绩效——基于A股农业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78.农业技术扩散动力及渠道运行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小麦种植区为例
79.农民对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值感知及其影响因素
80.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演进与门槛特征
81.后现代农业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测评
82.都市农业景观破碎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
83.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84.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
85.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86.结构变迁、要素相对价格及农户行为——农业补贴的理论模型与微观经验证据
87.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
88.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
89.面源污染减排增汇措施下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
90.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
91.长江流域农业用水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和Tobit模型
92.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规模演化的国际经验分析
9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
94.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演进、个案解析与现实选择
95.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
96.关于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
97.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
98.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差异
99.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100.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
101.农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102.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成因与影响——基于历史宏观截面数据的验证
103.江苏省农业旅游发展演化研究
104.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105.人为源因素对农业清洁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分析
106.农业遥感研究与应用进展
107.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108.三峡环库多业共生耦合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初构
109.大数据推动农业现代化应用研究
110.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
111.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112.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11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
114.中非农业合作的困境、地位和出路
115.如何发挥农业补贴促进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靶向作用——基于江苏、广西、湖北、黑龙江的调查数据
116.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
117.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空间收敛与分异——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
118.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
119.环境约束下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
120.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21.山东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
122.农业生态学的新视野
123.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与全日制在校硕士相比,工程硕士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1.1培养对象工程硕士专业的学生多数为一些在职人员或者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业绩,掌握了必须的工作技术知识,具有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相比,他们的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1.2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主要为工程建设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题设置和选题上要结合其自身特点,注重使学生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1.3学习方式工程硕士的学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多数是利用业余的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在教学形式上也比较灵活。
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发展及科研实际,选择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有指导作用。
2.1论文选题充分体现求实与创新的结合在论文选题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立足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侧重于研究有前瞻性和开发价值的课题,选题最好是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规范选题要求,明确选题方向。
2.2论文类型充分体现工程多样性的要求工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多样性。概括来讲,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分为工程设计类和技术研究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数企业越来越注重于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致使这方面的选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对不同类型工程硕士论文,既应该考虑到对其共性的要求,即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难度和成果评价、独立性、论文写作等方面,也应该有更具针对性的特殊要求。如:工程设计类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体现研究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工程管理类则强调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强调研究可能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
2.3写作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因素很多,与学术性学位论文相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既要有前沿性、创新性,还要有前瞻性和应用性,注重研究成果能够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2](图1)。
3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3.1现行的套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不适应现行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总体上是根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进行,主要有2种方法:①定性评价,指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做出优、良、中、差的判断,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做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模糊,不能做到对文章水平的准确定位,也不利于将不同水平的学位论文拉开档次;②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打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的评价,这种方法虽然是定量分析,但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论文实际水平,尤其是遇到专家意见相差太大时,这种方法就更受局限。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来看,有不少好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工程硕士学生大多数来自企业或生产管理部门,背景参差不齐,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涉及面广,学位论文质量层次明显不同。套用现行的研究型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因此,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亟待建立一个新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3.2是培养形式多样化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研究生的培养形式开始多样化,这就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具体形式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以确保在发展的同时保证质量。于是,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论文评价体系,并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相区别,十分必要。由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起步较晚,一些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从传统重点大学工科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这就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这也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提出以下建议方案。
4.1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更强调具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见解(对策),或能够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方案等[4]。因此,需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在设计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要针对工程硕士学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能比较全面反映论文的整体水平。②可测性。所包含的指标需要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使评价者知道如何去评价并容易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评价等级,且要尽量以量化的指标反应论文水平。③科学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应该科学合理。④简捷性。指标的设计尽量简捷易用。⑤兼容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实际,涉及多学科、多方向,指标设计应能够涵盖不同学科的相同特点。⑥客观性。尽可能保证评价后的结果公正、公平,能客观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水平(表1)。
4.2确定评价表各项指标的权重一份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求有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项目,还要要求有反映每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权重以及反映权重大小的权重系数。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十分灵敏,因而,也十分关键。指标权重制定得好,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反之,评价结果不能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由此可见,指标权重的制定是一件十分严谨的工作,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因此,在制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考核及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注重其应用于实际的需要,使其指标的权重相对传统研究型学术论文更具灵活性和客观性[5]。上述评价表可以转化成如图2所示的指标体系。
4.3制定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除了硬性评分指标外,还应包括专家评审意见一栏,即评阅论文专家根据所评的论文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根据学位论文的情况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和整改建议,并就是否达到专业学位论文(设计)水平,及是否同意参加论文答辩提出意见。再由各培养单位管理部门汇总各评审专家的评分和评审意见对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把关,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更好地反映论文的实际水平,并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表2)。
4.4评分结果评分结束后,90~100分的论文完全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答辩;80~89分,说明论文基本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适当修改后可以进行答辩;70~79分的论文需要作较大修改后,方可考虑答辩;70分以下的论文没有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暂缓答辩。
关键词: 农业硕士 专业学位 学位论文 评价体系
引言
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位论文主要考察其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研究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性是出于以下原因:
(1)研究生培养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各种具体形式科学化、规范化、深入化,促进整个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求,促进研究生教育评估的发展。加入WTO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条件、规格与水平都要与国际接轨,其教育内容、质量标准等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位论文的评估,是从过程和目标两个方面检验质量的有效形式。
2.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目前各培养单位制定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大多参照农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执行。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解释,实际操作性差,另一方面与农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不利于农业硕士论文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作为农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相应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并与农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相区别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农学硕士教育模式基本上从传统重点大学农学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存在不少问题。按照指导委员会的初衷,农业硕士教育的定位是与农学同一层次、不同特色。因此,农业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可以从矛盾的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相对性,即与农学硕士的区别性,尤其是该规格将来与职业任职资格关联的特性;二是相似性,即在程序化、制度化、可操作性、适应原则等方面的一些共性要求。
3.构建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
(1)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农业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要符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2)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可操作性
制定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培养单位和研究生自身水平等实际情况,使制定的标准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3)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差异性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学科特点和各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多样化培养要求,应允许标准具有差异性,体现专业学位种类和培养单位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4.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论文类型、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撰写要求等。
(1)论文类型: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可包括研究论文、调研报告、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技术、案例分析等多种类型。
(2)论文选题:农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该是农业领域的基础性实践应用问题,应有一定的实践代表性或技术难度。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针对农业领域学科的核心内容,体现应用型学科的特点,进行文献资料查阅,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真实、真用、真行,同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新见解。
(5)撰写要求:分为绪论、研究与分析(或规划与设计,或实验与性能等)、结论等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
5.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工作,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基本采用两种可操作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种是广义的――主要针对论文过程的评价体系;一种是狭义的――即论文文本的评价体系。对于前者而言,基本的评价指标与农学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并无区别,关键在于二级指标的设定。
参照兄弟院校农业硕士的培养实践,我们针对农业硕士论文设计了不同于农学硕士论文的新的评价标准体系。
对于狭义的即文本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前许多兄弟院校均处在摸索阶段。但基本原则大致相同,我们根据申请学位选题类型和提交论文的不同形式制定论文评价体系标准(见表2)。
结语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我国农业专业学位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综合考虑特色办学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等因素,才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论文标准体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完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效落实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进一步研究如何做好质量检查与监控工作,如何实施综合质量评价活动,在实践中继续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董维春等.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