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驱动式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任务驱动教学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景和感悟问题的情景,围绕任务展开学习,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多实践。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工具,通过驱动教学方法就能快速掌握与熟练,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高智慧的学习体系。情景设计、任务驱动法、引导讲解法就会派上用场。例如在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快速查询需要的相关资料时,就会必不可少地使用到搜索引擎。老师要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和概念并了解常用的一些搜索引擎和网站,掌握复制保存网页中和信息内容和图片和方法并储存到指定位置。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操作能力和探究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学会操作计算机带来的便捷。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实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独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要求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围绕某个学习目标,由浅到深,由深到精,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与主动性。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参与学习与探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作用,学生学习效率较高,主要体现在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这两个方面。“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法组织课程教学的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这里起到很好的作用。
论文主题词:个人知识知识管理专业发展
个人知识管理是关于个人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以及利用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新时代。“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目前,一个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如果不继续学习,那么5年后他就面临被淘汰的境地。身为知识工作者的教师,同样面临着知识更新的困境。教师的知识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综合体,其中,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更能深刻的反映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熟度。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应当是隐性知识的积累、交流和共享。教师的隐性知识是自身建构的、动态的生成性知识,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隐性知识更多的是通过教学实践和同伴互动获得的。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理论的提出对于教师再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意义。目前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实效性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究其原因,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师培训以培训者为中心,不考虑教师的原有经验和水平,因而难以调动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培训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教师教育形式很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呼唤以教师为主题的教育形式。个人知识管理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的个人知识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点。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学习等方法都是教师教育的有效形式。但是,笔者认为,对于教师的个人知识进行系统的更新和优化,应是改革教师教育的一条重要思路。理由很简单,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其个人知识的支配,那么优化和丰富教师的个人知识就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教师不断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然而有诸多因素阻碍了教师有效的进行知识管理。
1.缺乏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
在我国,教师缺乏知识管理的意识,不善于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有调查表明,仅有16.7%的教师写教后记,83.3%的教师从不或只是偶尔通过这一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研究还发现,75%的教师认为,从教以来,自己在专业知识上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教师往往不清楚自己所缺乏的知识,无法找出需要创造的新知识。
2.因担心失去对个人知识的垄断地位而拒绝知识共享
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专业个人主义。”教师将个人独立获得的经验、专业知识看做是私有财富以及谋生、升迁和参与竞争的资本。在业务和学术上,教师常常坚守自己的独立王国不愿与他人合作。长期的相互隔离限制了教师之间的互动,给教帅之间的合作设置了障碍。即使学校提供了机会,但在知识分享方面,教师仍得保守且不自然。教师常会有如下的疑虑:“假如个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那么我为什幺要与人分享,使自己受到威胁?”“假如我的工作是创造知识,那我为什么要用你的知识取代我的知识?”一方面,教师很担心,一旦将自己的经验公之于众,自己就会失去在该领域的权成性和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学校对知识共享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因此,教师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实践知识与别人分享。
3.对交流与共享知识的需求不够。
长期以来,学校追求的是考试分数、升学率,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主要是教材,教师的工作变成了程序化的操作,创造性劳动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劳动。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发现新知识,而是传承既定的权威性知识,教师缺乏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欲望。
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技能
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相比,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实施的可能性也较高。个人知识管理一般包括管理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三层含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技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探索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基本上,只要是与一般教学或是专业发展相关的资料,都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搜集的范围。例如,教学计划、课程发展、活动设计、班级经营、师生互动、教学评价,以及实录性资料,如相片、录音带、录像带与书面记录等。
2.评价信息。搜集到信息后,要对信息进行评估,过滤掉无用信息。评价时不仅要评估信息的内容质量,而且要确定它与自身知识建设的相关度。
3.组织信息。经过评估得到有效信息后,需要有效的储存信息。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以方便今后的查找和使用。组织信息可以采用大家熟悉的管理系统来实现。
4.分析信息。从已经组织好的大量信息中分析、归纳、综合出有价值的知识。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转化。
5.展示信息。分析后得到的新知识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传播和共享。可以使用幻灯片、动画片、网页等形式将其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也就是个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
6.信息协作。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共同的任务,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同工作。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
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1.建立个人知识库,注意显性知识的整理和组织
教学工作是教师有意识的将零散的和不连贯的显性知识组合成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明示的方法进行知识传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性的对所学的理论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采用数据库等手段对知识进行清点、评估、规划、整合和创新,以便在使用时及时搜寻、提取想要的知识,提升显性知识的价值。建立教师个人知识库应该采取下列措施:(1)进行知识的搜集、分类与组织。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检查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薄弱环节.然后多反面的搜集、积累知识。教师在知识积累上可采用数据库、博客、媒体(录像带、幻灯片、录音带)、文件、书籍.、读书笔记等形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置知识系统,建立个人知识库。(2)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通过系统的读书、专题学习、听专家讲座等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
教师要不断进行批判式的思考,把自身的个性化知识和实践性技能深刻的概括出来,并清晰的表达出来,从而使个性化知识的传播成为可能,具体方法是撰写反思性札记和生活史叙述。
反思性札记是指教师及时记录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为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留下素材。生活史叙述是教师对自身进行的一种“原认知研究”,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撰写生活史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成长历程进行梳理,发现自己的人格特征、认知特征、知识结构、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成功案例和教学诀窍。通过这种知识管理活动,教师能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脉络,对自己的特点、倾向、优势和需要加强的领域有明确的把握,一方面有助于制定和修正自身的专业发展计划,另一方面,可是内隐知识逐渐显性化,并与他人分享与交流。
3.开展行动研究,将显性知识内化并创造新的知识
教师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必须将群体所共享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知识系统的拓展、延伸和重构。开展行动研究,能是教师省查自己的学习的教育理论与自己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能不断的修正与更新知识,促进知识的活化。
4.将“社会资本”变成“智慧资本”,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和流动,教师要主动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学习他人的隐性知识,共同解决在教学上遇到的难题,增加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的流通性与可接近性,把“社交资本”变成“智慧资本”,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使知识价值最大化。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合作对话中,教师能获得个人反思所得不到的东西。
在色彩教学基础上若辅以图谱,就更加相得益彰。如激昂的情感图谱,恬静、平和的图谱,浪漫、抒情的图谱,等等。通过色彩教学、图谱教学,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儿童学琴兴趣,不为枯燥的基础技术训练困扰,而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创造上,有利于儿童从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养成音乐技术学习与艺术学习同步并进的良好习惯。
用“音画同步”教学激趣
改变过去单纯从听觉上学习音乐知识的传统,实践在“快乐”和“游戏”中学习的教学理念。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钢琴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将相关知识、图片、动画、音响等视听素材,制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儿童参与到表观的意境中,开拓儿童的音乐视野。例如制作色彩鲜艳、情节夸张的动画场面,让幼儿感受从地下到地上,从天空到海洋,五彩缤纷、充满朝气的流动的音乐线条。让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激发儿童学琴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在体验活动中争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体验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它有一个实践、感觉、比较、内化的过程,而“比较”则是这个过程的重要方法和原则。据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开心,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和获得知识后的满足,积累起学习钢琴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授《简易汤普森》中的《火车》一曲时,首先问学生见过火车没有,想一想,停着的火车是怎样启动、行走、开出站台和逐渐远去的。然后弹奏这首乐曲,问他们这个声音是否很像开出的火车。之后让他们分小节理解。一、二小节是一列火车,汽笛长鸣表示火车准备开动;三、四小节表示火车启动;五、六小节表示火车由慢到快地行驶着,离开了站台;七、八小节声音由强而弱,表示火车逐渐远去。你们可以到琴上来试试,看谁能弹出火车从静到动、从近到远的声音。学生们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相互评比,从而评出学问,评出体会,争出兴趣。这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专心致志,情绪高涨。
在实践的个性发挥中延趣
项目驱动教学法最初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职业教育,以项目引导形式呈现;它以工作过程的探究式方式,然后再由老师将所学知识隐含到一个或者多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工作过程进行讨论、分析,从而明确项目包含的各种知识结构,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就能快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完成项目以实现知识传授。另外,应用项目驱动,不仅能确保实训,同时也是优化教学设计,确保教学任务的基本方法。从项目驱动教学安排来看,项目是课程教学的核心,通过介绍项目、学习课程、讲解项目、实施项目与项目总结这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它能快速将项目实施、概况以及掌握的项目、知识综合的呈现给学生。同时,这也是满足学生学习特点、认知规律的方法,它能切实把握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深入。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差异
(一)从老师为中心转变成学生为中心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项目驱动教学从传统的老师为中心转变成学生中心,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启发与激励学生的学习效应,不断增强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创造能力。在项目式驱动教学中,通过整合各个项目的设计、操作,更好的完成各个课程以及论文编写、答辩模拟与PPT制作,进而培养出学生设备操作、实验规划、文献探究、论文写作等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对塑造人文素养也有很大作用,通过加强与项目以及他人的合作,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独立、人际交往能力,对锻炼学生取长补短、虚心求教等品质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强化项目开展进程,不仅能有助于学生接受新事物,还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运用资料进行文档输入、数据处理以及资料检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在学习力循序发展的过程中,达到实用性人才需求。
(二)从课本为中心转化成项目为中心
从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过程来看:教材与课本始终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感与距离感,如果认为和实际相聚很远的话,就会降低操作性。项目驱动则是将项目作为作为依据,在学生主动找出所需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最后完成工作与项目。在整个课程讲授与学习中,它整合了理论内容与教材辅导,而不是简单的将教材作为中心。
三、加强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应用的方法
(一)强化项目创建在市场营销教学中,为了强化教学效率与成果,除了要真实的掌握营销工作分解外,还必须整合项目要求进行分解与构建。对于每个工作环节的内容与设计,除了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力度,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度的把握。对于教材项目,既不能过简也不能过大,反之就会涉及很多知识,对教学组织与目标造成影响。另外,市场营销还具有极大的综合性,针对这点,除了要让学生明确各个技能要求,还必须明确项目侧重点,从源头上避免对教学内容造成不利影响。在项目设置时,不一定要针对产品,还必须整合职业能力,从各方面促进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职业发展以及建设。
(二)强化教学设计
在市场营销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设计中,为了增强教学成果与效率,除了要做好情境导入、项目开发、合作反馈工作,还必须及时探究、总结规律,通过共同进步、分层练习,确保师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现代职业学院信息技术整合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环节,强化教学辅导、设计、科目检测以及整体性评价,通过做好项目教学的说明、分析与整合,对学生做好分组,并且整合学生性格、学习特点,强化教学进程。
(三)做好项目教学的测评
在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必须将评价结果与过程有效整合,通过将实践技能作为诛仙,强化全程式、开放式的考核体系,在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才能改变老师单一评价的现象。在这过程中,具体评价包含组内互评、交流评价等,为了改变传统个人评价的基准,必须充分利用生生互评的方式,提高学生协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在项目评价中,整合学习内容以及区别,从多个层次以及角度对其进行评价。
我院自2012年开始在室内设计专业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实施,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⑴项目的选取和设计偏离实际、缺乏新意、难度过难或过易、综合性不强,任务的分解不够细化、缺乏连续性。⑵教师“双师素质”不强,运筹帷幄、掌控全局的能力不足,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亟待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亟需增强。⑶课堂教学组织缺乏条理性,课堂教学管理尺度难以掌控,教师管得多了,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有可能最终还是教师的“一家之言”;教师管得少了,学生可能偏题太远,进而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⑷学习小组的分配缺乏合理性,组内成员构成缺乏多元化;小组长的领导力欠缺、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亲和力和凝聚力,小组学习气氛不热烈、不和谐,没有相互合作,各忙各的,进而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2.完善“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解决对策
2.1正确选取项目、细化任务的分解
项目的选取和任务的分解是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关键,项目的选取和任务的分解应遵循以下原则:⑴所选项目应与本课程教学目标相契合,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关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实用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⑵注重项目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有新意的项目更能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⑶强调项目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连续性,应尽可能覆盖和贯穿室内设计专业相关课程全部知识点,便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结构有整体认识。⑷全面衡量项目的难易程度,项目的设计要遵循“跳一跳够得着”原则,选择通过教师指导、团队协作和学生自主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项目。如果项目过难,学生难以完成,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⑸任务的分解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不断细化每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要有明确的能力和目标要求,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任务的内容和难度。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课程改革创新能力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课程改革创新能力水平的提升,既是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又是“新课改、新教法”得以实施的必要因素。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课程改革创新能力的途径有:⑴教师应积极深入高新技术企业生产一线和科研所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或挂职锻炼,边实践,边学习,掌握本专业先进的核心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需要相结合,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既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更多一线企业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更多的为教师提供工程实践锻炼的机会,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⑶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应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的实践型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技术讲座和实践技能指导,相互沟通交流,将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传授给教师,进而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能力。⑷通过“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等形式聘请企业高级技术程师做兼职教师,充实的师资队伍,注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学校教学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⑸全面推行新教育教学改革,大刀阔斧的推进课程改革,通过由来自企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学名师组成的测评组对学校每一位专业教师进行职教能力测评考核,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年度考核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举办“说课大赛”、“微课大赛”、“实践操作技能大赛”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程改革创新能力。
2.3优化完善课堂教学组织,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多的组内讨论与组间互动,组间学生相互探讨、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势必使学生离开原来的位置,相互走动像“逛超市”,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度。因此,教师应详细周密的设计课堂讨论的各个环节,设计好讨论的“剧本”或纲要,并有必要的应急预案;严格控制讨论的时间,做到“收”、“放”自如,有自由有纪律;实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言语与举动,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因此,条理有序的课堂教学组织和收放自如课堂教学管理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
2.4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深化小组成员凝聚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
学习小组的分配要充分考虑学生基础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注重组内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将具有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组,强调组内成员构建的多元化。同时,保障所分配的各小组间的综合能力水平要相当,整体素质基本统一。慎重确定小组长,应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逐步充分地了解小组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力和整体素质,选择具有较强理论和实践水平,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积极主动,具有奉献精神和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能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来当小组长。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明确组内合作的重要性,培养每位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深化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引导和强化小组内成员的沟通交流、探究探讨,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合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进而从整体上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结语
【关键词】文化情境;美术教学;互动模式
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是当前高职美术教学的新理念。这一理念与先进国家提出的“以多元文化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相吻合,两者都主张美术教育要和潜在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联系起来。这一理论的提出符合当今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要把高职美术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就必须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对待,对美术学科实施人文性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在有意增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艺术了解的同
时,应用互动教学模式,才能使高职美术教学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1重视学生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备受重视。创造力被认为是一种行为方式,美术创作的创造力具体表现为对创作素材的敏感性、接受能力和变化能力。其中敏感性和变化能力是美术教育最重要的学习目的。美术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有敏锐的眼睛和触觉,能将视觉艺术领域作品本质的东西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现代教育的一切手段都是为培养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才服务的。要把高校美术教学提高到新的高度,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条件。比如拓宽美术课程的范围、建设设备良好的专用美术教室、开设金木艺术加工车间、建造陶瓷窑、购置编织机等,以满足学生美术创作的个性需要,学生可根据他们的兴趣选取不同的材料与手段去学习美术。在教法的选择运用上,教师应当把目标定位在激发和鼓励学生的敏感、趣味与想像力上,把培养创造力作为美术教学的终极目的。
高职美术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审美情趣。而审美情趣的培养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在主导审美理想的引领下,必须采用多方位、多渠道、多手段的开放式教学策略。为此,美术教师必须善于发掘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透视其内在的健康情感因素,开通诸如参观、欣赏、写生和临摹等多种形式的教学途径,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爱美情操的陶冶。此外,还可以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民俗采风,把学生带出学校或到其他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地区从事美术创作,使学生在更广泛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感受美的具体形式,获得更多相关形式美的体验,从而能在较为直接的情境中提高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提升其美感品味,并在性情陶冶、情感进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审美情趣的升华。
2帮助学生创造独特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进行了深入改革,更强调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借鉴。高职学校已开始摒弃传统教育中的不利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传授知识的方法,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教育回归教育的本体。文化的其它一些分支近年来也逐渐引起学校的重视并有形成主流文化的趋势,如地域性乡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等等。在传统中国画传世名作中,学生可以欣赏、分析、体会到很多的传统文化精髓。以明代初期著名画家王绂的《山亭文会图》为例,整幅画面气势恢弘,表现的是当时文人清高、洒脱的一个生活侧面。我们伟大的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美术教学中更应该站在传统文化的丰腴土壤之上,决不能盲目排古,认为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是陈腐的;在美术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方面,传统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哲学内涵形成了传统艺术的本质特征。万物附阴抱阳、虚实相生;一开一合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这就给学生提供了艺术创作和学习的深刻理论,这是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就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西方风景画是物象在画面上客观的、科学的再现,而我国的山水画不仅是客观的再现,更是中国人的一种观念的表达、一种意象、一种心境、一种情思。“搜尽奇峰打草稿”画面是采用散点透视归纳综合了多角度、多地域的景物,神游于景物之外暗合于自然之理,正如齐白石所言:“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明人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写到:“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中国的山水画追求的是意象和神韵。在传统文化中,宗教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其神秘的哲学精神,将儒、佛、道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会得到提升。
3挖掘互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互动美术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行动可以划分为两类:控制型和综合型。所谓控制型,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控制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和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所谓综合型,即在教学中,教师认同、赞赏与鼓励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不框定模式和风格,引导学生多探索、多研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对画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应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表达的快乐。这会激发学生画画的强烈愿望,并逐步产生“我一定能画好”的自信,为其以后的创作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把高职美术教学与文化情境结合起来,应用互动教学模式,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调动其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只有当教学中的引导、启发真正指向学生个体时,互动的教学模式才会显得更有力量、更有意义,才能更好地引导、调整学生的自我掌控力。不然,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如果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特点和审美心理的培养和发挥,就很难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一等奖
董 影 《“教学工厂模式”给技工学校的启示》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金奕 《技工院校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探讨》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项目案例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体现了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力。我国的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非正常损失货物的进项税额应及时转出”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何珍芳、吴利群主编的《税收基础》书中的“增值税”一节,本节课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学习领域的全部课程具体化。
二、教学理念
1、教学方法多元化:本节课的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围绕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项目化案例教学,整个工作任务(图1)分为创设情境――角色分配――任务分割――分组讨论――实施――验证――总结和评价七个步骤,学生能够在教学训练中,完成由专业的认知到职业角色的转变。此外,本课还结合了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体验法及讨论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图1会计项目教学工作任务七步法图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会计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如果2所示。
三、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增值税的概念、特点、征收范围、税率;熟练掌握增值税的计算。
2、能力目标:资料检索、信息收集、案例阅读分析讨论、口头表达及撰写报告的能力;自主性、探究性及尝试性学习能力;小组成员间具有相互讨论、评价、合作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企业生产销售等活动中有关增值税的计算,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及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起正确的纳税观,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仿真的职业情境,设置会计模拟实训场景
师: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案例,创设仿真职业情境,引发学习探索的兴趣。
首先明确主体单位是一家服装生产企业,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7月某市国税稽查局在对该企业2008年度的税收缴纳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在2008年10月份的一次火灾中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学论文,刚刚采购不久的一批原材料被全部烧毁。企业对此的账务处理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1,200,000
贷:原材料1,200,000
借:营业外支出1,2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1,200,000
经进一步核查发现,该批原材料购进时的进项税额174,358.97元已全部申报抵扣。某市稽查局认定该企业在发生非正常损失货物时,该货物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不予转出的行为构成偷税。
师:任务1:该服装生产企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任务2:市国税稽查局认定该企业这种行为是构成偷税,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列举出相关的法律依据。
任务3:该服装生产企业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
任务4:该服装生产企业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理?
2.分组讨论、分析案例
分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达成共识不可。最终形成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
3. 各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各小组代表就问题一、二公布各自的结论,并提出依据,结论较为一致。对问题三,学生存在争议,教师不急于评判,让各小组发表他们的看法,尊重和肯定他们的讨论成果。
学生代表:归纳总结两种不同看法,一方认为该服装生产企业及时改正,补交税款就行了;另一方认为该服装生产企业应该完善各项制度,从企业领导到基层员工,特别是财务部门的员工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职业操守。双方均认为该服装企业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但是却没有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
4. 师生研究讨论
老师与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之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社会一些企业的偷税、漏税及抗税等现象的思考,让其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5.总结及评价
(1)案情分析
增值税相关法律规定了进项税不予抵扣的多种情形,如果企业错误的,在此种情形下将增值税进项税予以了抵扣,则依法应当作进项税额的转出。该企业原依法可以申报抵扣,并已实际申报抵扣的所购原材料进项税额,应当在发生火灾烧毁后,即予以转出该部分货物的进项税额,但该企业却没有依法及时转出,在发现当期申报增值税时也没有将该转出在纳税申报表上予以反映,并据以补缴税款,从而造成了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结果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该企业的行为属于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偷税行为。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总结性评价
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总结评价。表扬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灵活,有独特的见解。在案例分析讨论中,学生能准确应用与增值税相关的概念,科学地发表自己看法,可见学生对其中相关的知识有独到的理解。同时,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违规企业处罚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引用不够准确等。
6.教学反思
(1)本节中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认为“重要的不是你受到了多少训练,学到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你怎样接受训练,也就是你思维、行动训练的方式和过程”。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一个会计人员所必需的。
(2)通过项目及任务的分析,学生学会了如何合作交流、撰写报告,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按要求完成了项目任务,体验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感受到通过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欣赏美创造美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宣胜瑾.对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08~110.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二、目的和意义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教学实际 ,经过调查、统计、分析、实践 ,研究出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考试考核模式等能指导教学实际的方法 ,对本校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一种指导、推动作用,而要达到教研目的。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考试考核模式、基本措施、基本方法,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全面推行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模式;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变革。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大纲对比研究、职业学校大纲与普通高中大纲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计划编制时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注意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项目确定时注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对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力求切合学生实际。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合理区分学生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不同小项目、小目标,并逐步缩小目标差异,最终全部实现整体目标。
为配合项目驱动教育的实践,正确引导师生的“教”和“学”,使学生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将对传统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新的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分为平时考核(含学习态度考核,小项目完成情况)、期末测试(理论测试在试卷库中抽取,组织集中考试;实践测试采用工厂生产模式测试,要求完成成型的综合产品)。
3、针对学校目前实习工场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隐患,进一步明确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时根据新大纲要求,调整学生专业课与文化比重,优化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加大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范围,创造学生实践良好环境,进一步突出实习实践。
(二)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重新编制机电类的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秩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完成的教学任务,确定项目教学中的各项目任务。
2、创新校本教学内容。从农村市场对职业学校的需求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精心编写一到二本具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优化教学模式、技术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使技术、手段、方法优化。在方法上改灌输式为启发式,改单一接受式为重视发现式、导学式、分块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专业实践。
5、建立测评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教学成果的检测考评,建立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学期的成绩测评等环节,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生政治思想评价体系,完成对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化工作。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3、专业指导计划的修订。
4、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实习实训操作流程;学习和借鉴有关项目驱动教学的实录案例的方式方法;补充质量测评体系的漏洞;完善指导性计划的内容等。
2、问卷调查法:设计制定面向全校师生的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和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
3、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 ,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五、研究进度
1、前期准备与开题阶段:
时间为XX年6月至XX年11月。内容为实施方案的制订、相关文件的出台、专家讲座、教师培训。预期成果:各种方案、文件的制订。
2、专题研究阶段:
时间为XX年9月至XX年8月。阶段工作为:(1)XX年9月至XX年3月:调研、讨论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新体系并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教材初稿,同时在09级各专业中的《机械加工》、《c语言》、《作文教学》、《静物色彩》、《职业生涯》课程中试用。推行“项目教学法”教学方法,举办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总结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不断进行完善,并推行到其它的课程中去。(2)XX年3月至XX年8月:完成各项目内容电子课件制作工作,归纳、总结使用该方法在教学中的优缺点。预期成果:过程监控体系方案、评价体系方案出台,完成若干篇论文。
3、综合研究阶段:时间为 XX年8月至XX年11月。阶段工作为:(1)XX年8月-XX年3月:在XX级学生中试用教材并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完善各专业项目教学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2)XX年3月-XX年8月:在XX级学生中继续试用新编教材。预期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科研论文4篇,教学论文2篇,教材出版。
4、课题结题阶段:XX年12月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项目驱动教学法校本教材开发
负责人:
组成人员:
2、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分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探讨,学生心理教育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完整的项目教学法过程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
负责人:
组成人员: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与成果推广
负责人:
组成人员:
七、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机电专业教学指导计划的完善,课程项目的确立及开课规划的形成,校本教材的开发,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项目教学过程评估体系、效果评价体系。
成果形式主要有:⑴完成《机械加工》等适合项目驱动教学的相关校本教材;⑵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及教育教学论文10篇以上。编纂论文集《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3) 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各一份。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预期先在校内机电专业进行实践,然后进一步向校内和校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取得预期效果后进一步申请成果并争取在湖南省范围内的广泛推广。本课题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此项目受益面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于社会而言,为国家终生教育体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并且能以此进行扩展,优化了社会教育资源,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职业教育类学生也有了技能终生发展的道路,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2)其次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由于确定了专业指导计划,明确了各项目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设置方法,对于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促进各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3)再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更多有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在就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根据情况,能随时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4)最后企业也是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为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八、经费概算
1、图书资料、材料费:0.8万元
关键词:中职;精品课程建设;激光加工设备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完善的配套教材、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我校与时俱进,以激光加工技术这一新型特色专业的《激光加工设备》课程为切入点,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了其他课程建设的全面提升,为培养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职精品课程的内涵
中职精品课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为主体、人员稳定、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效果优良、素质过硬、实训指导教师占比合理的教师队伍;二是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三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独特,手段先进,善于运用任务驱动式、教练式等好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相关课程标准、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完善配套,要有精品系列教材体系;五是大力开展实践性、实验性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要丰富;六是管理机制健全,拥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1.以特色、新型、专业的优势学科为切入点
根据《关于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我校立即行动起来,首先精选了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激光加工设备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来创建。大家知道,作为服务于当下新兴产业的激光加工技术,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凸显它的独特作用,目前,我校此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全国占据领先位置。激光加工设备正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特色鲜明、特点突出,学校作了综合布局,重点建设、精心打造,以此为突破口,拓展到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其他课程,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课程建设。如《激光基础》、《激光加工工艺》等课程。
2.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了名师工程
创建精品课程《激光加工设备》,是由我校一位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省级专业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三位从事激光专业教学一线的老师作为主讲,以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机械类、电工电子类、软件操作类等集机光电、软件控制为一体的共十位老师,组成立一支具有一流教学水平、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中,在省级以上教师个人单项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有三人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以上的有九人次,国家级裁判员一人次。与此同时,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带动了一批年轻老师,他们年富力强,富有干劲、闯劲和激情,软件操作熟练,积累了大量地课内外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资料信息,为完成既定的任务做出了贡献。
3.优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等等。建设过程中,我校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精品课程:
一是结合《激光加工设备》的特点,改革不适应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使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全面建设相适应。如将《激光加工设备》课程删繁就简,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技能作为前提,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体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是教学内容先进,广泛吸收目前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使之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三是教学方法以导、学、教、做、评为主线,将教练式教学、师徒制教学等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将对应的激光产业、企业和学校教学相对接,将校企合作引向了深入。
四是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在校园网上开辟精品课程网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4.编写了理实一体化系列教材,丰富了教学资源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质教材与精品课程相呼应非常有必要。在武汉弗莱茵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以我校主讲为主体,整合部分高校、激光加工企业,以及全国开设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50多所中职院校的优质资源,历经六年时间一起编写了本专业理实一体化系列教材共11本,如《激光基础》、《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加工工艺》、《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上、下册)、《AutoCAD技术及应用》、《EzCAD2.0》、《设备控制技术》等。同时,配合激光加工设备的教学,又相继开发了多功能旋转激光标刻机、多功能激光内雕机等4种课程的教学软件,以及3门核心课程的全部教学课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5.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规范了操作程序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关键词: 小学生 英语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 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笔者有了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 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Do you like baozi?”这一内容时,笔者就运用实物展示、课件辅助教学的办法,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进行操练,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向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脑并用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现代英语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任务型教学法,更能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英语课的趣味性。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授“Ask the way”一内容时,笔者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还有的“Ask the W.C.”,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 “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年度教师发展计划1
过20xx年的努力,在年终工作总结中,我被评为校级骨干教师。为此,我感到高兴和欣慰,一来是自己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想要的结果;二来感谢学校领导及各老师的指导和协助,为使自己的教学事业更进一步提高,我做出了20xx年教师工作计划:
一、预期目标:
作为校级骨干教师,本学期我要认真贯彻学校新学期学校主要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依据区进修学校教学会议精神,以课改为中心,以科研为导向,注重课堂常规教学,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自然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研究,开辟教学改革新领域,进一步让自然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分项发展目标:
1、专业技术方面:
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苦练基本功,一专多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承担学校安排的自然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我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中获得知识和锻炼的能力。
在自身素质方面,做到在理论上多学习,实践中多摸索,总结中多讨论、多反思。在学生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探究能力为重点,辅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
实验中要加强安全观念,学生实验应在教师指导下按操作规程和步骤进行,确保人身和仪器设备不受损害。
2、具体措施:
本学期里阅读两本教育理论的书籍,并写好读后感。
研究一项课题《自然课长期作业的设计与研究》,并写好中途报告。
针对课题研究,上一门自然科学拓展性课程。
本学期12周左右上一节片级公开课,开展与本学科教师的手拉手活动,要有实效,积极进行研讨及反思,共同进步。
在课堂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学生爱游戏,好动的特点,创新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学、会学。
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本学期尝试对学生的评价改革,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制定评价表格,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结合学校“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自学、集中学、反思、交流、网上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理论和新课标学习,以学导行,以学促教,以学提升个人素质。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要灵活、合理使用网上下载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恰如其分的使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乐学、爱学。
课堂教学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继续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多学习,修完本科学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及修养。
以上是我担任骨干教师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我的计划只是20xx年学校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我的一切向学校靠拢。相信在不懈地努力下会使本学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年度教师发展计划2
一、师德方面
(一)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向身边的一实验老师学习学习他们永不满足的钻研态度;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与时惧进的创新意识;爱生如子的崇高品质;认真踏实的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规范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教师威信。详细了解学校制度,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规范和要求。长期坚持,力求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德育方面本学期德育工作以构建魅力德育为目标,以行为习惯养成和法制安全教育为重点,力争通过德育目标的优化,德育内容的细化、德育工作的长抓不懈,从而在德育实效上有所突破,最终能培养出具有我院特色的、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魅力学生。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2、发挥我的特长,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去喜欢信息技术,热爱信息技术。
二、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其次是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追求简洁明了,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研方面
1、积极实施学院教学改革,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本学期中,在教学中我将对教材要认真分析,整合个工作流程模块,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种实际操作能力,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同时争取本年度能有1-2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交流或获奖。
2、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从教育科研过程上来看,参与教育科研就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过程。比如,课题的确定、论证,研究的实施,报告的撰写,无不需要广泛地学习多种理论,在这样的主动学习中,教师水平的提高是飞跃式的。这样的教科研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可使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升。在本学期里我将自主寻找与专业教学项目相关的实际问题,制定既有前瞻性和研究水准,又有具体措施的问题解决方案,并认真实施研究方案,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更有利于自己专业课教学。同时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确立课题,作好笔记,及时反思。多读书、多积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文学素养,更好的做好科研工作,及时把自己的文章感悟上传博客。
四、努力争取尽早完成研究生学习学业,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和完善。
五、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丰富自己,加强自身建设。
2、请领导、同行多听课、多指导,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年度教师发展计划3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初二11到20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初三8到14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信息学奥赛小组的辅导工作以及学校安排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日常工作等。同时本学期还有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做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课题——初中信息技术基于小组协作竞争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为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保证学生的信息学奥赛辅导质量,特做如下计划安排:
一、认真做好备、讲、练、评等常规教学工作,上好每一节课。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但它的地位却越来越重要。对学生来说,它虽不是主科,但却胜似主科。所以,本学期,我将认真做好备、讲、练、评等常规教学工作,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我们的第一任务,也是首要任务。同时,在上好每节课的同时,精心备上几节有特色、有水平的精品备课,既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和素养,同时也为做课题做好准备。
本学期初三的信息技术课主要是以下内容:
第一章数字化声音
第1节数字化声音播放
第2节数字化声音录制
第3节数字化声音编辑
第二章数字化视频
第1节数字化视频播放
第2节数字化视频编辑
第3节视频的拍摄与采集
第三章电脑动画初步
第1节走进缤纷的电脑动画世界
第2节逐帧动画
第3节我来当大师——形状补间
第4节我来当大师——动作补间
第5节我来当大师——引导线动画
第四章电脑动画精彩实例
第1节精彩banner
第2节创作片头
第3节音乐贺卡
二、认真钻研教材,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发展如此之快,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别说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教研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从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作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继续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创新型的开发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做好学生的信息学奥赛辅导工作。经过开学初的'调查,我们在初一新生中发现了不少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学生。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我们将从这批学生中挑选一批尖子生,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同时,对原有的信息学奥赛小组进行进一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据结构和编程水平,为参加今年的noipXX打下基础。以往我校学生参赛的成绩不理想,今年我们将从兴趣爱好小组成员中挑选出几位特别突出的学生,从近三年的noip试题入手,利用上、下午的课间操和音、体、美、微课,按计划开展好培训工作,力争在这次竞赛中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为学校争光。
四、配合学校其他教师和部门,认真完成好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以上几点是本人这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我将严格按照计划中所述做好各项工作。若有遗漏及不对的地方,望各位领导和同事指正。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竞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020-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近几年,我国在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的过程中,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已经逐步为人们所理解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时期,高等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一理念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近几年来,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嵌入式教学团队,经过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自主研制了适合实验教学、创新竞赛、课外活动及毕业设计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仪器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科技立项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课外科技竞赛,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表1列举了学生在2010~2012年间获取的国家级奖项。通过一系列比赛,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备较高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也提高了学校声望。
笔者作为“挑战杯”“研华杯”等创业大赛的指导教师,连续几年参与计算机学科竞赛指导工作,深切体会到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如何借助课外科技竞赛平台,采取有效的途径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值得探讨。
1 课外科技竞赛平台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目标的一项极其紧迫的任务。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各高等学校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除了把创新创业的内涵渗透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应当充分利用课外科技竞赛这一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它可以考查大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也可以检测大学生的信心、意志、勇气、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借助校内外科技竞赛平台,有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们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力、科学的冒险精神、出色的管理能力、博采众长的学习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2.1 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也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必须认真分析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和区域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和分析区域和学校的有效资源,明确产业发展对计算机类创新人才的合理需求,运用资源配置优化理论,通过工程应用、校企融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
2.1.1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环境
良好的物质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高校可从实验仪器、教材建设和网站建设等多方面构建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环境。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进行了如下实践。首先,我们自主研制的“飞思卡尔嵌入式开发系统”实验仪器已形成系列,包含MT-S08、MT-S12、ColdFire、Kinetis等多个应用开发套件。各开发套件中均包含扩展板、核心板、评估板、写人调试器、集成开发环境、规范源程序、配套教材、实验指导书(或讲义)及课件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并可用于构筑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开展课外创新竞赛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目前,该实验仪器已推广至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其次,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先后编著了《单片机原理及其嵌入式应用教程》《嵌入式应用技术基础教程》《嵌入式技术基础与实践》(“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嵌入式系统:使用HCS12微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基于32位ColdFire构建嵌入式系统》以及《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践:ARM Cortex M4 Kinetis微控制器》等近十本教材和专著。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还于2010年5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最后,为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下载相关教学资料,我们开办了“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网站和“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精品课程网站,并与“与非网”合作开辟了“苏州大学嵌入式学习社区”网站。
2.1.2 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决定一所大学实力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只有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才能使学生的科技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要选拔和培养一批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技能,且富有耐心和责任心的高素质教师充实到指导教师团队中去,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教学团队由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带领年轻教师成立与教学相关的科研小组,并积极和IT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与设计中,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为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我们教师团队已完成的横向科研项目有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获得发明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几十项,并发表30多篇与此相关的科研和教学论文。
2.1.3 组建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骨干队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发掘具有科技创新活动兴趣和能力的同学,将那些“有兴趣、基础强、肯吃苦、善钻研”的学生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培养对象,鼓励他们参加研究生的科研例会,在日常的科技创新研究中给予场地和设备的支持,积极为这些学生提供参与学校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推荐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以教师团队的各类科研项目为依托,组织大学生申报校内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由此来培养具备较高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骨干队伍。此外,高校还可积极鼓励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传帮带”刚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以保持队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2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新模式
基于教育部“卓越计划”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按照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高等教育应当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重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在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以达到校企共赢互促的合作效果,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外经验证明,开展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不同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的优势,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可构建企业与学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积极有效的合作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参与技术创新的机会。同时,高校可从项目中深入开发竞赛功能,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2.3 设计并实践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在产学研实践教学中,我们进一步设计并实践了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的专门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再由学校聘任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兼职导师来协同指导学生,由此形成全新开放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参加公司研发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012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当前要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要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更广泛的协同合作,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促使广大的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积极参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担当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基于这一主导思想,“双导师制”已在我国很多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双导师制”已经在我院计算机专业的部分高年级本科生中试行多年,且已有多项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本科生课题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已经和摩托罗拉、宏智科技、快捷半导体、奇梦达资讯、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创新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从而全面保障了双导师制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2,4
建立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为此,高校应当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建立健全具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与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系列文件,组织并实施基于自制实验仪器的实验教学、暑期自主生产实习、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零距离模式的毕业设计特色教学等教学和教研活动,由此有效地保障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3
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创新人才培养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和双导师制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等,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实施。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外科技竞赛平台的重要作用,全面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燕,曾凡智,杨广发,科技竞赛驱动及多知识点融合的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6):19-22
[2]蒋华伟,袁秀珍,李琳,等,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14):8-11
张军老师是北京市第八中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从事中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教学工作。
张老师从小酷爱无线电制作活动,从制作电视机,到自行设计晶体管特性图示仪,他总能够找到乐趣,乐此不疲。这些一方面锻炼了动手能力,为张军老师从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从这些制作活动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他受益终身。除此之外,张老师兴趣广泛,参加过北京的环城长跑和冬泳表演,至今还坚持锻炼,看书和上网学习更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张老师为人谦逊,热心指导青年教师,深受教师喜爱。在培训过程中,张老师侃侃而谈、深入浅出,从教学案例入手,深入探讨、分析学科教学基本问题: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到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从指导教师如何说课到如何写教学论文,从指导教师做公开课到为教师讲解评课的艺术。此外,张军老师被北京师范大学聘请为免费师范生的兼职导师,被首都师范大学聘请为特级教师指导中心成员。张老师还多次在中央电教馆、中国教师研修网、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进行高中新课程的讲座和现场直播答疑工作。张老师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青年教师。
张老师在教学岗位上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已经成功地创建了一套适用于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计算机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他创新性地提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进行角色转换、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互动、培养自学能力,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张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张军老师重视知识更新,不断自我完善,时刻关注前沿的知识、课题,并与学校教学相结合。1999年将单片微型计算机引入中学课堂;2000年策划创建了机器人实验室和八中业余电台;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教育节目部聘为科技讲座的主讲教师,讲座的内容已在全国播放三次;多次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计算机》、《计算机教程》、《高中信息技术》等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望3D轻松入门》、《乐智机器人简明教程》、《走进电子世界》等著作。
此外,张老师分别被市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优秀园丁、优秀科技园丁、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所谓的技术学习领域是高中新课程的一种提法,它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在此,我们将分别对大家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比较困惑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课堂教学,是当前每位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近些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已悄然进入我们的课堂,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模式。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角色转换
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师是当然的主讲教师,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教师讲课,教师让干啥就干啥,教师教、学生学是必然的。
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主讲教师,而是引导者,学习的指路人,带领着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经过努力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加以适时指导和讲解;对学生经过努力获取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地提问和安排相关任务,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而这种设计绝不是第一步讲什么,第二步讲什么,怎样讲。这种课堂设计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确定好教学目标后,应考虑如何导入,展示问题,凸显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怎样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了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可以有多种方法,为学生自学创设一些有益的环境和资料。整堂课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安排,为此教师为这一节课的安排(教学设计)要付出比以往多几倍的艰辛。正是如此,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实验,表现出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学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考评与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不匹配。但是也有很多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已经设计了很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例。大家的感受是:这样设计一节课,好比写一个小剧本,进入课堂时,教师相当于一名“导演”,整个课堂教学完全是围绕怎样安排和带领学生去完成学习目标。
案例一:北京44中杨翠英老师在讲授《体验、发现、思考——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一课中关于人工智能的魅力的片断,就是按照以上思路设计的。杨翠英老师备课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下载了一些体验人工智能的软件,亲自实践后筛选出其中的三个,并为每款软件设计了体验报告,以引导学生操作。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各组体验不同内容,然后进行交流。四组分别体验了五子棋博弈(人机大战)、手写识别、 机器翻译(中英文互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试验,兴趣浓厚。随后各组推选代表发言,阐述学习感受及体会,各组发言后教师针对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问题给予了指导,起到了总结的作用。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个 “学习共同体”。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探索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学中收获了知识,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增强了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教学真正成为了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案例二:北京31中牛英会老师在Excel应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家庭拥有电脑、汽车、宠物等情况,在各班小组范围内开展调查,然后各班将小组调查结果用Excel建立数据表并进行统计,再将统计结果数据表上传到教师机。教师再将各班统计结果数据表发送给学生,学生应用Excel建立年级数据表(注:年级数据表中的数据引用的是各班统计数据),并进行统计。最后,学生根据年级统计表创建图表进行分析,学生们在分析中感受到:“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数量的增多,不仅会造成地面环境的污染,还会浪费资源。如果每一个人有一只宠物,那么全世界就会有N多只宠物,每天将会为这些宠物花多少精力、时间和金钱呀!” “汽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但是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排出的尾气会污染空气,伤害人的身体,能源会不断地减少,堵车的‘长龙’也会越来越长。” “电脑这一类高科技产品所占比例较大,消耗电能较多,淘汰的废旧电脑无法处理,将成为电子垃圾。”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扮演好学生学习引导者这一角色。一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二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四是创建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互助的课堂气氛,采取各种适当有效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五是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六是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七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我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首先应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者。
2. 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更好地承载教学任务
好的课堂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思维量充分发挥到最大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情境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就应成为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呆板的、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事物,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时学生的学习意愿几乎为零,这种抑制的状态是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当刺激物发生了变化,具备了新异的特点时,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容易被课堂上新奇情境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
案例三:北京八中李宁宁老师在讲授《图像合成》一节课时采用如下方法创设情境:教师采用TOP2000进行广播教学,展示一张本人在背景中的照片。教师问:“大家看老师展示的这张照片,是什么地方呢?”学生集体回答:“布达拉宫。”很多学生齐声说:“啊!老师什么时候去的呀?”教师说:“老师没去过,那照片中怎么会出现我呢?”学生答:“修改过了。”教师说:“怎么修改过了?通过什么软件修改的呢?我们在网上能看到很多这样的照片,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成照片。刚才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老师合成的。”通过一张照片,创设了一个小的教学情境,几句对话引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感受是自然、明了。
案例四:北师大实验中学的马静老师在讲授 《电子表格的应用》一节课时 ,为了让学生对电子表格的一些常用功能留下深刻印象,创设了一个警察抓小偷的破案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扮演警察,某学生扮演报案人。一上课报案人向警察报案,家里被盗,警察(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报案人的描述,提取出作案人的许多特征,然后给出一个有若干犯罪记录的人的电子档案,该档案包含这些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态、发色等特征,接下来让学生对照已提取作案人的特征,利用电子表格的筛选、查找等功能,找出最有可能的犯罪嫌疑人。在这一破案情境中,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电子表格的一些常用功能的应用,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教学情境很好地承载了教学任务。
引发思考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于提问的状态,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结果事先展示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在心里想:“老师是怎么做到这种效果的呢? 我应该怎么做呢?”恰到好处的设疑,可造成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尤其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层层推进式设疑,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教学生利用Flash 制作雨滴效果时,可以先把自己做好的效果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看,然后分析是如何一步步制作的,层层递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设计还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出适当的情境,做到师生同步、互动,就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3. 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积极实践与探索,把学习间接知识的活动变为学习直接知识的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归纳结论,教师适时点拨、评价和积极引导,及时地“推波助澜”。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挥想象力,对学生出现的明显错误,正确对待,在分组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鉴别,总结规律与思想方法,既要鼓励学生“爱讲”,还要引导学生“会听、会讲”。实施以“活动——探究——发现——交流——反思”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进一步完善在反思中创新的教学理念。
案例五:北师大实验中学董玥老师在讲授 《视频剪辑——蒙太奇剪辑手法》 一课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让学生提高视频剪辑的艺术性。为了能把通过观看就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本课采用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知识讲义,同时让学生观看视频素材,并布置任务,让其找出每一个视频例子所对应的蒙太奇剪辑手法(平行式组接、平行交叉式组接、积累式组接、比喻式组接)等,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理由和各种蒙太奇剪辑手法的特点。由于自学材料对概念和特点的叙述简单明了,学生是在带着任务的情况下学习,因此课堂气氛紧张有序,每一位学生都全神贯注地看视频素材,而后又非常认真地在自学材料上找对应于视频短片中的蒙太奇剪辑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六:北京八中李宁宁老师在讲授《数字化图像加工及简单合成》一课时,采用贯穿任务驱动与评价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教学流程依次是:看图分析——抠图——合成——评价——提出创意——引起兴趣——自主学习——思考实践——互相观摩、增长知识——激发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现成作品的问题、让优秀作品的作者介绍自己的做法、让学生互评作品成为当堂课的亮点。
当然,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于明显的问题比较敏感,对于复杂的问题还难以发现,拿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还不多。还有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时不够全面、易受其他同学影响。这说明什么呢?不是教学模式有问题,而是学生的适应性不强。长期以来受“师讲生听”模式的影响,不爱思考,懒于发现,被动接受成为这一代学生的通病,尤其在学习比较复杂的信息技术课时,学生的畏惧心理更为明显。因此,教学时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要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围绕信息技术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特别是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得出结论,并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是学生“习得”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1.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没有课标怎么办
信息技术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目前从全国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也有信息技术教师。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的位置始终没有确定。因此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还没有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据悉,有关专家正在努力做这方面的工作,有望近期得到解决。
在此我建议,在没有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各地区教研部门应建立本地区的临时性的课程标准。这个标准的建立可参考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和2004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同时参考众多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课本和参考书,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制定一个临时课程标准。如果当地没有人做这事,教师还可根据本校情况自己确立一个临时性的课程标准。总之,这是有利于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大事。
案例七:北京西城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朱慧老师经过多方调查,组织了部分小学兼职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经过学习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和2004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编写了《西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标准参考》。经过三年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和教研工作。
2.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之间计算机知识差异不断扩大,怎样解决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之间计算机知识差异不断扩大是一个普遍问题。曾经有人提议分班教学,但在实际操作时学校管理部门很难实现。为此,我们也做过多种实验。新课程倡导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经实验,我觉得只能在教学设计上想办法,应采取任务分层的方法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这样做同样加重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教师要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很多不同水平的任务,来满足全体学生。对于有显著专长的学生,还可以请他做专题讲座。
案例八:北京八中××同学,对计算机病毒特别感兴趣,见我面经常问:“张老师,最近有什么新病毒吗?”他到处收集病毒,有些痴迷。这位学生上课听课不够全神贯注,因此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在班里也不受关注。通过聊天我感觉他对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懂得很多,有一次我和他商量,请他为全班做一次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讲座。他听了很振奋,在家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星期,甚至家长都找来问我:留的是什么作业,孩子天天在看计算机的书。讲座那天,他从容地给全班同学介绍了病毒的形成、发展趋势、如何判断和防治等,全班同学听得非常认真,结束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每一位同学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掌声。事后很多同学很感慨:××同学是怎么学的,懂那么多病毒知识。同学们有紧迫感,觉得一定要认真上信息技术课,比起××同学,感到自己太无知了。××同学对我说:“老师,我这次可感受到当好学生的滋味了。”我鼓励他说:“如果你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同学们对你会更佩服。”××同学由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内动力被调动出来,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反过来又得到同学、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形成了良性循环。毕业时,他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军校。
通用技术课的热点问题
1. 什么叫通用技术?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是怎样的关系
媒体上经常这样报道:开设通用技术课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难点”。亮在什么地方呢?这门课的开设引人瞩目,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一大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国民的科技素养和技术素养。现在自动购票系统和自动取票系统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智能手机也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一定的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是现代人生活所必须的。那么什么叫“通用技术”呢?它与“信息技术”是什么关系呢?
在技术课程标准中,对通用技术有一个说法:除了信息技术以外的,所有技术都叫“通用技术”,在课标解读中同时有这样两句话:通用技术不是专业技术教育,也不是职业技术教育。而通用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根据以上这些要点,我认为,开设这门课,不是必须让学生学会某种专业技术,而是将尽可能多的技术介绍给学生,对重点的技术加以体验,从而达到提升技术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是当前最大的通用技术,由于内容很多,又很重要,因此被单独分出来,成为技术领域的一个分支。
2. 通用技术课和劳动技术课的关系
高中新课程中,将原有的劳动技术课取消,随之而来的是通用技术课。由于劳动技术课的取消,很多学校都安排原有的劳技教师教通用技术课,这些教师有很好的优势,他们动手能力很强。但通用技术课与劳技课有本质的不同,劳动技术课以劳动技能的培养为主,而通用技术课是理论和实践并重,不但对重点的技术要加以体验进行实际操作,而且要明白很多科学原理,并学会设计方法。因此通用技术课对教师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对重点技术有较好的操作水平,又应有比较宽泛的、多学科的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研部门的努力,相信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也会逐渐成熟。
3. 很多教师感觉,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教材内容空泛,缺乏教学载体
通用技术教材和教师一样年轻,由于是一门新开创的课,编写这样的教材是一件很难的事,是创造性的工作。技术与设计1和2教材中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处理不好就会变成纯理论课的讲解,因此在讲解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进行教学。
案例九:月饼盒做外壳(废弃物)制作的电容充放电学具。
我校使用的是地质版的教材,我们将第三章《体验设计实践》、第四章《展现设计成果》、第五章《再创设计新意》三章内容选择了一个作品为载体,即“电容充放电实验学具”的制作。
图1为电容器充放电的原理图。电路接通后,先按下K1,VD1红色发光管亮,表示充电的过程。松开K1后,电源断开,此时按下K2,VD2绿色发光管亮,表示放电的过程。
制作内容:自行布元件、布线;焊接元器件;设计外壳(包括选材料);选写使用说明书。
教学目的:学会根据原理图安装实物(巩固设计的“表达与交流”这部分内容);通过实验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现象(很好地配合了高二物理教学,同时认识了发光二极管等元器件);学会布元件、布线(体验设计实践);学会焊接、安装元器件(练习焊接技术、学会使用工具、体验工艺的一般过程);学会设计外壳(体验设计实践、画草图等、学会使用工具打孔等、选择材料并学会加工、体验工艺过程)和撰写使用说明书。
在制作选材时我们提倡废物利用,下面展示的两个作品分别是选用月饼盒(图2)和坏鼠标壳(图3)制作的“电容充放电实验学具”。
图2 用月饼盒制作的电容充放电学具
图3 用鼠标壳制作的电容充放电学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