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

农村青年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青年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青年论文

第1篇

泾源县农村信用联社对信用良好的农村青年推出“接力贷”“富农卡”等信贷产品,满足了农村创业青年长期性、灵活性的信贷需求。为了帮助农村青年成功创业,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专门建立了定期问卷调查和回访的长效工作机制,了解情况,解决困难,听取意见和建议,努力提升工作质量。自2014年以来,共回访信用示范户100多户,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0多个。为了有效满足农村青年创业者多样化的支付需求,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村手机支付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等自助设备的建设和维护力度,充分发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机、ATM机等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为了搭建起农村青年与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桥梁,交流创业经验,促进银农合作,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举办了全市首届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论坛,对涉及农村青年创业的金融优惠政策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各金融机构对各自的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流程做了全面细致的推介,农村创业青年代表结合各自的创业经历作了经验交流。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论坛将围绕不同主题,每年举办一次。

二、争取政策扶持,构建考核体系

为推动实现农村青年创业信贷需求的“满足率”,增加农村青年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努力,向当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为农村青年创业示范户争取到了财政贴息、减免税收、利率优惠等15项扶持政策,推动当地金融机构建立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贷款实行“优先调查、优先评级、优先授信、优先发放”,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农村青年拿到所需创业资金。为强力推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部门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纳入地方金融生态示范县、乡考核范围,推动共青团固原市委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纳入到共青团工作考核范围,进行季度考核、半年通报和年终排名;当地人民银行按照金融机构在农村青年创业工作中支持度和贡献率,对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表彰和奖励。同时,综合考核各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中的贷款额度、利率、贷款条件等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动态调整支农再贷款额度,向重点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的信用社倾斜。

固原市辖区内金融机构依托评选出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农村经济信用示范合作组织,加大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力度,真正实现了金融机构与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互惠共赢的双赢格局。截至2014年11月,固原市四县一区已全面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县域覆盖面达100%,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200户,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合作组织10家,共发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和农村组织信用示范合作组织贷款5000多万元,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减免利息支出250多万元,累计发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业贷款1.8亿元,直接受益农户达4600多户。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探索,全力推动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较好地实现了“信用惠农、信贷支农、政策助农”的工作目标,使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固原市广大农村青年已把参与信用示范户创建作为走向创业致富的桥梁“,青年要致富、信用来铺路”的理念已成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成才的重要法宝。固原市农村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的开展,还大大调动了农村青年创业热情,有效扭转了农村青年一无项目、二无技术、三无资金,只得选择外出打工的局面。“农村青年+征信+项目+信贷”的这一融资扶贫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青年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拉近了基层央行、金融机构和农村青年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基层央行服务青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青年流失;原因;影响;解决措施

众所周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我们和谐新农村的蓝图。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范围太大,内容繁多,管理缺乏等原因,导致新农村建设还有诸多困难,而且农村自身发展产生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障。产生农村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农村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重视这个农村青壮年外流的问题。

一、农村青壮年流失现状及原因

70年代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经济体制村实行,这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农民也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间的差异也显现出来;另外,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农村的收入要相对低很多。相比之下,城市有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近年来关于人口流动限制的放宽,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在城市寻找发展机会。他们或在工厂打工,或经营其它小本经营,如小卖店或是早餐店。这已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另外,农村每年都会有一些人通过努力读书而考取大中专院校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近年来伴随着大中专院校的扩招,这部分人的数量大大增加了。他们在“飞”出大山之后往往留在了城市或者小镇工作,没有回到农村,这也是农村青年的流失。

二、青年流失的影响

农村青壮年外流的影响,我在这分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及对城市的和对乡村的影响。

首先,综合来看,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青年外流的比例达到80%。这有其积极影响,为城市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解决了城市某些行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农民共外出务工,可以接触外面的新技术,通过打工挣钱,可以有效的配置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家庭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治安,环境,交通,住房,人口控制等带来很大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下面主要谈青年流失对农村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对改善农民的生活作用明显,但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表现在:缺乏精壮劳动力,土地被荒芜,而且被粗放经营;新技术难以推广。这样致使农业结构得不到调整,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偏低;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由于大量青壮年都外出,领导全村建设的担子自然被年龄较大的人来承担。

第二,留守儿童问题严重,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十分突出。青壮年的大量外出,往往留孩子在家,交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看。据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新增了1000万的留守儿童。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给子女教育造成的缺陷已严重失衡。

第三,农村文化建设主力军缺乏。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致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首先,青壮年的缺失,使农村文化建设缺少富有生机的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其次,由于青年的外出,现在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此外,青壮年的主体缺失使农村文化活动人力不足。

三、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点思考

要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青年大量外流的问题,就要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流速、流量上进行宏观的调节,保证转移的适度性、合理性。要让一大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能够在农村安居乐业。这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为此,我认为需要做好两项基础性的工作: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第一,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不少人认为,解决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悬殊的收入差距是吸引人才和农村青年留在农村的关键。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也不高,而且生活费用远比农村高。对大部分农民来说,到城里务工,主要原因不在于城市收入高,而是农村缺少谋生的门路。只要有能够维持日常生活收入的工作可以做,很大一部分农民是不会背井离乡到异地打工的。要让一大批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留在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才是关键。为此,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扶持农村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在农村发展种植业以外的行业,千方百计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机会,让农民在农村有自己的谋生门路,让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有巨大的区别也是农民兄弟向往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生活环境包括卫生、医疗、交通等关乎日常生活的基本条件。当前,不管从发展农村经济出发,还是从建设农村文化出发,都必须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显示: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因此,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不仅仅是留住农村青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其本身就是最基础的,能够让更多农民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青年流失;原因;影响;解决措施

众所周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我们和谐新农村的蓝图。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范围太大,内容繁多,管理缺乏等原因,导致新农村建设还有诸多困难,而且农村自身发展产生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障。

产生农村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农村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重视这个农村青壮年外流的问题。

一、农村青壮年流失现状及原因

70年代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经济体制村实行,这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农民也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间的差异也显现出来;另外,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农村的收入要相对低很多。相比之下,城市有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近年来关于人口流动限制的放宽,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在城市寻找发展机会。他们或在工厂打工,或经营其它小本经营,如小卖店或是早餐店。这已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另外,农村每年都会有一些人通过努力读书而考取大中专院校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近年来伴随着大中专院校的扩招,这部分人的数量大大增加了。他们在“飞”出大山之后往往留在了城市或者小镇工作,没有回到农村,这也是农村青年的流失。

二、青年流失的影响

农村青壮年外流的影响,我在这分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及对城市的和对乡村的影响。

首先,综合来看,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青年外流的比例达到80%。这有其积极影响,为城市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解决了城市某些行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农民共外出务工,可以接触外面的新技术,通过打工挣钱,可以有效的配置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家庭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治安,环境,交通,住房,人口控制等带来很大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下面主要谈青年流失对农村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对改善农民的生活作用明显,但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表现在:缺乏精壮劳动力,土地被荒芜,而且被粗放经营;新技术难以推广。这样致使农业结构得不到调整,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偏低;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由于大量青壮年都外出,领导全村建设的担子自然被年龄较大的人来承担。

第二,留守儿童问题严重,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十分突出。青壮年的大量外出,往往留孩子在家,交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看。据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新增了1000万的留守儿童。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给子女教育造成的缺陷已严重失衡。

第三,农村文化建设主力军缺乏。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致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首先,青壮年的缺失,使农村文化建设缺少富有生机的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其次,由于青年的外出,现在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此外,青壮年的主体缺失使农村文化活动人力不足。

三、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点思考

要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青年大量外流的问题,就要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流速、流量上进行宏观的调节,保证转移的适度性、合理性。要让一大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能够在农村安居乐业。这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为此,我认为需要做好两项基础性的工作: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第一,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不少人认为,解决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悬殊的收入差距是吸引人才和农村青年留在农村的关键。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也不高,而且生活费用远比农村高。对大部分农民来说,到城里务工,主要原因不在于城市收入高,而是农村缺少谋生的门路。只要有能够维持日常生活收入的工作可以做,很大一部分农民是不会背井离乡到异地打工的。要让一大批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留在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才是关键。为此,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扶持农村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在农村发展种植业以外的行业,千方百计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机会,让农民在农村有自己的谋生门路,让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有巨大的区别也是农民兄弟向往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生活环境包括卫生、医疗、交通等关乎日常生活的基本条件。

当前,不管从发展农村经济出发,还是从建设农村文化出发,都必须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显示: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因此,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不仅仅是留住农村青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其本身就是最基础的,能够让更多农民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