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国际商务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Abstract: Cultural values often play a crucial part in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t is, therefore, of vital importance to have a clear about various cultural factors. In fact, such factors should be kept in mind by those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so that they can cope with their daily management successfully and can avoid intercultural conflicts.
关键词: 文化价值观;文化差异;国际商务管理
Key words: culture values;cultural differences;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164—02
0 引言
国际商务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的经济运行中反映出来,甚至形成商业冲突。因此,跨文化管理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将国际商务经营活动中的文化冲突降低到最低程度,使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过程中,不仅适应国际商务活动主体之间的经济环境,更能适应相互之间的文化环境,并且取得竞争优势和获得国际经营活动主动权,是企业在跨文化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重视和值得研究的问题。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其目的在于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企业目标,以维系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全球化经营企业只有进行了成功的跨文化管理,才能使企业的经营得以顺利运转,竞争力得以增强,市场占有率得以扩大。跨文化管理是二十世纪末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应国际商务活动的需要而兴起的。主要研究和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组织行为,探讨如何提高管理者在不同文化中的管理绩效。中国人是“曲线思维”,而西方人是“直线思维”。思维模式的差异无疑给跨文化管理带来诸多麻烦。曲线思维是一种曲线式的形象思维和定性思维,先考虑建立一般原则上的共识,再降至具体细节层次。反映到具体的商务实践与习惯上,就是“先务虚,再务实”的解决问题的程序。直线思维是指一种单维的、定向的、视野局限,思路狭窄,缺乏辩证性的思维方式,但同时也被认为是以最简洁的思维历程和最短的思维距离直达事物内蕴的最深层次的一种思维方式。直线思维的特点是,缺乏耐心,单刀直入。
1 文化价值观与国际商务管理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领域里一些现代和历史被重视和被否认的理论及言行所引起的感想!价值观是有生命的。是因时间段的游走,而引起的壮观或低迷的思潮。价值观是有年代作用的,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价值。而价值观的确立,属于自然人本身的认可和衡量的,一个人经历的年代不同,价值观也不相同。文化价值观也是一样。文化价值观不分等级,不分高低,不分贵贱,没有阶级性,所不同的就是在某一阶段是否有利用的价值而已!通俗来讲,所谓文化价值观,即认为什么样的文化是好的,认为什么样的文化是不好的。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取向。
国际商务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有关商品、服务、技术、生产要素、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交易或交流活动。国际商务管理是指在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过程中寻找、分析、评价有利的市场机会和不利的市场风险,作出相应决策并加以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过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和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以国际商品贸易、服务贸易、跨国投资等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商务活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 国际商务管理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管理 竞争力 经营效益
所谓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主要是指银行为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与效益,根据其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以及当时所处的经营环境,对整个经营活动中各项资金的运用等进行合理地计划安排与调节控制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其主要包括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等内容。
一、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市场开放的步伐,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使得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银行的财务管理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促进银行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财务管理是银行适应金融环境变化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呈现大量增加的趋势,金融业的竞争愈发激烈,相比于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却并不理想,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市场竞争力却不断在下降。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金融环境的变化,银行必须转变其发展战略,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来降低银行的成本核算,增加资产收益率,进而实现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其次,加强财务管理是提升银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常常通过银行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状况三个指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而银行财务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将取决于其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财务状况,提升银行的竞争力。而且,纵观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发展经验,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提升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降低银行承担的风险,有利于促进银行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从而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最后,加强财务管理是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体现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但同时银行也体现着企业的性质,其主要的经营目标仍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其效益的最大化,为股东争取更大的盈利空间。
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基本特点
1、财务信息收集难度较大
财务管理工作是建立在财务信息收集的基础之上,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下的分支企业成员众多,而且各个分支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上极其复杂与困难。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准确以及完整的基础上,加大了财务信息资料收集的难度。
2、银行的资金预算较为复杂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预算是根据各分行的资金预算整理汇总得到的结果,但由于各分行的经营状况具有不可确定性,处于不断变动调整的过程中,由此必然会引发商业银行的资金预算随时发生变化,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因而使得银行资金预算的过程极为复杂,增加了资金预算的难度。
3、投资管理工作复杂、多样化
与其他企业相比,作为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其投资业务的范围更加广泛,管理工作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必须要求安排专业的人员来负责业务的具体运行与操作。所以,商业银行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主要是负责投资业务的管理工作,通过对产品盈利能力的分析来进行相应的控制与评价,而基本上都不会直接负责投资业务的运营。
4、财务管理工作承担的风险较大
保证资金的流动性是银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品种多样而且期限长短不一,有的甚至长达10、20年,很可能会导致部分贷款不能及时归还,从而形成不良贷款。一旦长时间以后暴露出来,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也加大了处理难度,所以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随时都承担着较大的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油田企业; 财会队伍; 一体化建设; 精细核算; 学习型组织
胜利石油管理局财会系统现有在岗人员1 800多人。近年来,企业在推进财会队伍的职业化、精细化、复合型建设,培养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精良、德才兼备的财会队伍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为油田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财会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适应新形势,不断调整完善财会队伍体系
1.适应体制机制变化,调整财会队伍组织架构
油田重组上市之初,财务管理实行“三级核算,四级管理”模式,为减少核算层级,从2002年开始,集中财务资源,减少核算层级,变二级财务科为财务资产管理中心,撤销三级核算单位,将三级财务人员行政工资关系上转到财务资产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委派财务人员到三级单位参与管理和监督。将原财务结算中心的资金结算业务和财务监督业务进行分离,突出财务监控,实现职能转型。财务组织架构的优化,为提高财务管控效率提供了组织保障。
2.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调整财会队伍人员结构
随着油田外部市场战略的提出,胜利局外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1年外部市场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4.86%;国内外部市场形成了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市场和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市场;海外市场形成了以中东、中亚、北非、美洲、东南亚五大区域市场。为适应市场变化,提出要像重视外部市场一样重视外部市场财会队伍建设,领导思想上重视,机构设置上考虑,政策上倾斜,待遇上优厚,着力建设一支与胜利局市场战略相适应、相匹配的高素质财会队伍。胜利本土市场,是财会队伍的“主阵地”和“大本营”;国内市场,是企业重要的生存空间,配备了300多名财会人员,参与财务管理、招投标和项目运作;国际市场,是企业生存空间的有效延伸,根据项目需要配备了33名既能驾驭语言和财务专业知识,还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惯例和国际贸易的一专多能财会人员,参与海外项目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商务谈判等诸多环节。人员的充实到位,构建了适应胜利本土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财会队伍格局,较好地满足了外闯市场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市场化的需要,从生产经营领域选拔60多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财会队伍中,初步建立了复合型的财会管理队伍,其中25人具有双职称。
3.适应一体化要求,搭建一体化平台,促进一体化交流
适应一体化管理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和形成了“一个预算管理委员会,一个经济活动分析平台,一套精细管理、挖潜增效措施和标准,一套内控制度,一体化考核”的一体化财务管理体系,以实现资金、资产、投资、成本、市场等资源的有效配置。着力推进上市、非上市人员的经常流,促进胜利油田的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对上市、非上市两个财务处之间、机关和下属单位之间以及下属单位之间进行了交流。其中处级和科级之间相互交流24人,一级与二级单位之间交流21人。通过换位置实现换位思考,切实增强了财会队伍的大局意识和共同发展意识。
4.适应优化结构需要,科学选拔和储备人才
在财会后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不分上市、非上市界限,拓宽选拔渠道,发现和储备干部,建立财会人才梯队。从2007年开始,对二级单位的总会计师岗位,探索建立公开竞聘方式选拔处级干部模式。在全油田范围内先后分三批选拔二级单位总会计师,通过笔试、业绩评价、面试、综合考评等多个程序,从500余名参选人员中遴选出30多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会人员担任二级单位总会计师。同时还从相关专业中选用一批人才,充实到财会队伍中来,进一步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激发了财会队伍活力,增强了队伍后劲。
(二)以职业能力建设和精细财务管理为重点,努力提升财会队伍素质和能力
1.加强财会队伍的培训
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训。胜利本土市场,培训重点是加强财务与生产经营的融合及财会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着力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国内市场,重点培训提高财会人员参与招投标、项目管理和独立作战的能力;国际市场,培训重点是加强对国外语言、合同、税收、金融等方面的能力。我们按照不同管理需求,采取基础培训与提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和针对性。2007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班160多期,总会计师业务提升班26期;举办16期英语和小语种培训班,培养220人;先后举办了22期涉外合同、税收法规、物流、金融等专业知识培训班。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2.强化岗位练兵,增强财会人员复合能力
建立挂职锻炼和基层联系点制度。油田机关与二级单位采取下挂、上挂等方式,每年选派10名以上财会人员进行挂职锻炼;建立各级财务人员定点联系基层单位制度,动态掌握各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反映基层问题。促进财务管理向生产经营延伸。我们定期组织生产经营、定额造价等方面的专家给财会人员授课,财会人员下基层了解生产运行,通过财务管理与生产流程的结合,使财会人员能够较好地把握成本控制的关键节点和效益提升的关键环节,切实增强了财务工作能力。用好经济活动分析平台,提高分析决策水平。目前油田已形成上市、非上市一个平台,“财务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具体分析”、“分专业、分专题、分重点”展开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式。通过分析,使财会人员在对生产经营状况“体检”和“会诊”的过程中,提高了决策水平,逐步成长为财务的专家、管理的行家。
3.多措并举,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学术研究
建立履职报告制度。要求二级单位总会计师和财务中心主任,每半年就工作开展情况形成自己的履职报告,向所在单位主要领导做一次汇报,并书面报油田财务部和组织部门,进一步增强了财会人员管家理财的责任和意识。建立总会计师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财务管理经验交流会。通过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工作,相互启发,提高管理水平。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积极献计献策。我们在系统内开展了合理化建议活动,并纳入油田整体合理化建议工作体系。近三年来各级财会人员共提出合理化建议750多项,获得局级以上成果的有32项,另外有530多项成果被各单位采纳应用。开展会计业务拉力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2008年开始,在全局范围内举办了会计业务知识拉力赛,通过分站比赛和总决赛,财会人员对财经法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掌握更加牢固。参加集团公司会计知识大赛。2010年集团公司组织的“中石化会计人员知识大赛”活动中,胜利局通过培训和层层选拔,选拔出7人参加了中石化华东片区的比赛,其中4人进入集团公司总决赛个人前五十名的排名,其中2名同志分别取得了中石化集团个人第五名及个人第十名的优异成绩。搭建财会人员业务交流的平台。胜利局每年定期组织财务系统经验交流会和财务管理论文研讨会,通过交流与研讨会的形式,促使二级单位培养财会人员在工作的同时,注重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注重业务处理经验的积累和提炼,促进财会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财会人员动手、动脑、动笔的习惯,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三年来在《会计之友》、《财会通讯》、《中国石化财会》等杂志80多篇。
(三)以财会业务发展和管理手段转型为平台,着力打造适应财务管理精细化和效益化的财会队伍
随着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系统(TMS)和会计集中核算信息系统的实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财会人员的职责也由原来的以会计信息获取、记录和报告为重点,转为以资源有效利用、生产经营过程优化、业务精细化等价值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方面。适应财务管理方式的变化,财会队伍建设重点也转向培养财务管理精细化和效益化的财会人员。
1.通过细化预算和严控成本,培养财务人员“细”和“实”的工作作风
在油田一体化预算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管理局从2010年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开展了以精细预算编制,精细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力为重点的预算管控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成本管理上依托全员成本目标管理,油田开展了系统节点管理、区块成本管理、单井成本预算管理、对标追标、项目组运作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成本消耗控制,夯实成本管理基础,提高成本竞争优势,确保挖潜增效任务完成,全面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通过预算、成本管理的“细”和“实”,培养了财务人员的精细化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2.通过优化资金管理、做好税收筹划和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培养财务人员优质和高效的工作理念
资金管理上从研究政策,优化资金源头流入开始,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优势,统筹资金运行,通过优化资金占用和债务结构,控制贷款规模,优化结算流程,来保障资金安全和高效运行。税收筹划从单位成立、公司注册开始进行税收筹划研究,对生产经营过程做好引导,做到合理节税。资产管理以摸清家底,实现资产保全效益为基础,通过加大资产调剂使用力度,最大限度发挥闲置资产使用效益,实施资产运营情况跟踪分析制度等工作,提高资产运营效益,实现整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通过资金、资产管理的“优”和“效”,培养了财务人员当家理财的能力和素质。
3.通过精细会计核算和风险防控管理,培养财务人员的精细和防范意识
精细核算是精细管理的基础,会计核算要在统一核算标准的基础上,从业务处理流程入手,紧贴管理需求,扎实推进会计核算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不断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市场经济环境下,防范风险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以内控管理为桥梁,积极构筑审计、内控、财务稽核、效能监察等多维风险防控体系,确保油田财务风险整体受控。通过规范和精细会计核算,培养财会人员规范处理经济业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多维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培养和提升财会人员的风险管控能力。
二、财会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多年来,财务系统通过有组织地培训学习、考试取证、强化交流等措施,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全局人员配置、人才激励等因素影响,与目前油田生产发展形势的需求相比,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影响着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队伍总体情况的分析来看,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会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不能形成正常的队伍年龄阶梯
从全局目前会计人员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上财务人员占财务在岗总人数的53%,30岁及以下人员只占财务总人数的7.6%,不能形成正常的人才年龄阶梯结构,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二)复合型人才短缺,不能满足海外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胜利油田的情况看,目前已有33名财务人员被派到海外市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这些人员基本上能够胜任语言、财务专业知识,还有国际商务规则、惯例和国际贸易谈判等一专多能的需要。因海外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培养大批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海外市场从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三)目前财务管理整体工作压力大,财会队伍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作
随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集中核算等信息化手段的实施,油田目前的财会队伍中,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稽核和会计档案的仅占财会人员总数的7.62%。从事预算、成本、资金、应收款和存货管理以及资产、内控、税务信息和综合事务管理的人员占总人数的85%。从事这些管理岗位的人员中,有很大部分的工作属于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业务,特别是生产经营管理的业务,随着企业管理的深化和细化,财务人员承担的工作量会越来要多。因此,现在各级财务管理机构都缺员。
(四)人才成长通道单一,人才发展的空间受限
目前财会人员的成长与发展,只能走行政岗位晋级一条路,由于岗位有限,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晋级到科长及以上领导岗位。这种人才成长模式,不符合“发展有空间,上升有通道”人才培养思路。
三、油田企业今后财会队伍建设的思路重点工作
按照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目标的总体工作部署,结合油田企业实际,进一步优化财会队伍结构,着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今后财会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工作如下。
(一)树立四种意识,强化职业道德素质
作为财务队伍建设,德和廉尤为重要。财会队伍建设要注意对增强四个意识的培养。1.增强自律意识。廉洁从业,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身处经济要害部门和关键岗位,要始终常怀律己之心,正确审视自己的岗位和正确把握自己的权利,树立财务人员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2.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财会人员的职责和内控制度要求,树立风险意识,在执业过程中对岗位职责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把握清楚,自觉规范言行,防范和规避各类风险。3.增强主动意识。财会人员要把财务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变事后算账为超前预算和过程控制,积极参与经济运行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按照集团傅成玉董事长提出的从五个环节把握价值创造,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创造效益提供财务技术支持。4.增强责任意识。财会人员要在改革发展中当好主人翁,把本职工作纳入促进油田科学发展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大局中来谋划和运作,不仅要立足本职当好管家,更要为管理和决策出谋划策。强化职业道德作为财会人员从业的重要基础,其中廉洁自律是财会人员从业的标尺。我们要继续将职业道德、廉洁自律教育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反复强化培训,树立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意识。落实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学述职述廉制度,领导干部通过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自觉规范行为,筑牢职业道德防线,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二)加强队伍作风建设,为财会工作提供强动力
继续发扬勤俭节约作风。按照集团公司提出的“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的理念,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搞好挖潜增效活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弘扬精细化作风。大力倡导财务精细管理和精细持家的理念,积极引导财会人员立足岗位,着眼管理,推动细化预算编制,做实成本控制,精细会计核算,努力推进预算分解到单元、成本控制到单元、会计核算到单元,考核评价到单元的单元管理思路;在责任主体上细化到基层队及班组;在重点费用项目上,建立成本项目组管理体制,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建立机制。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油田企业经济运行始终面临经营压力大、挖潜增效任务重等实际困难,这对财务工作和财会人员都是一个挑战与考验。要继续发扬严谨细致、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克服困难,干出一流业绩。
(三)继续改善财会队伍结构,加强财会队伍的知识化和年轻化建设
胜利局财会队伍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47.46%,学历总体比例偏低,财会队伍中有两个不同学科以上学历和两个不同专业职称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财会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2.71岁,偏大的年龄结构已经不能适应高强度财务工作的需要。需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多引进一些新近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改善财会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建议集团公司建立和完善财会人才培训和成长的长效机制,规范人才培养渠道,能够快速并长期培养各个企业财务管理急需的各种人才。
(四)适应“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加大涉外财会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大涉外财会队伍建设,就是要根据“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需要,对财会人员进行涉外税务、法律、招投标和外语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涉外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涉外财会人员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做好“市场经营理念”和“国际化理念”的培养,以适应中石化“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树立市场经营理念和国际化理念,就是要熟悉市场规则,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以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标准来审视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要从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人员培养机制等方面入手,尽快与国际接轨,支持油田“走出去”快速发展的人才需要。
(五)适应“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
“建设世界一流财务”是总部确立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的内涵就是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财务绩效,达到世界一流的财务管理水平,建成世界一流的财务管控体系。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依赖于建立世界一流的财会队伍作支撑。建设世界一流的财会队伍,需要引进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和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财会队伍,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一是从生产经营行业选拔优选的非财务专业人才进行财务知识培养外,通过参加会计职称考试,要求达到会计中级职称,这种途径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更加注重从现有的财会人员中培养,通过举办工程技术、涉外合同、税收法规、物流、金融等专业知识培训班,培养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继续的复合型人才,做到一专多能,满足市场化、国际化财务管理对人才的基本需要。
(六)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学习、学术研究氛围,提升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全体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并保持持续增长的学习力。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论文研究方法 1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指标说明 4
第一节 变量选择说明 4
第二节 变量说明 4
一、R&D投入 4
二、专利授权量 4
第三节 因变量选择说明 5
第四节 总结 5
第三章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数据分析 6
一、R&D投入分析 6
二、专利相关数据分析 6
三、高科技产品进出口额分析 7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9
第一节 模型设立 9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10
第三节 回归性分析 10
一、技术创新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10
二、R&D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11
三、专利授于量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11
第四节 结论分析 12
第五章 提高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政策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革命正席卷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我国计划从.2005年到2020年力争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5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5%左右。这充分表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
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因素有许多,如实际有效汇率、出口退税、技术创新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分析之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对于明确经济调控目标、科学制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战略、改善我国国际贸易条件、增加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浙江省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技术创新放在先导地位,积极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为推动浙江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7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500亿元,比2006年增长22.6%,其中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创历史新高,达到1.52%。发明专利申请量9532件、授权量2213件,分别比2006年增长14.39%和55.41%,位居全国第2位。这些表明浙江省不仅是民营经济大省同时也是科技大省、创新大省。本文以浙江为例,着重分析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建议。
第二节 论文研究方法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对于技术创新和出口竞争力相关概念的阐释,以及对国内外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的分析的是研究中定性分析的部分。而技术创新指标体系与出口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对两者关系进行的实证检验则是通过定量分析来完成的。论证过程中,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紧密的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体现本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二、图表分析与回归分析法相结合
本文对技术创新指标体系与高新技术竞争力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且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
三、文献研究与实地资料收集相结合
文献研究是本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正是建立在对文献的阅读和论证的基础上,才可以提出相关观点。与此同时,就一些相关的年鉴及统计资料进行收集,重视数据对本论文观点的支持。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的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外对技术创新和出口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如下:
Rasiah(2003)通过对2001年马来西亚和泰国71个企业电子产品出口数据的分析,发现单从技术创新对出口的影响看,企业R&D投入强度和工艺创新对两个国家电子产品的出口起促进作用。Loannidis and Chreyer(1997)以出口份额和相对出口价格比作为衡量出口竞争力的变量,以相对R&D存量投入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变量,分析了1977-1990年10个OECD国家22个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对其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同的行业存在差异。Stemand Masku(1981)以R&D经费投入强度、科学家与工程师比重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变量,运用美国制造业数据,分析了1960-1970年技术创新对美国制造业净出口的影响,得出技术创新对美国制造业的净出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也有不同得结论。Narufaand Wakelin(1998)以相对人均出口份额作为出口竞争力指标,采用人均专利授权量、相对人均FDI,相对人力资本等变量,分析了41个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技术创新对其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人均专利授予量对其出口竞争力影响为负。同样Uchklaand Cook(2005)文中也得出,对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东亚国家来说,显示性技术优势指数对比较优势指数的影响不显著而且系数基本为负。
从国外关于技术创新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这个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往往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这其中虽然有样本选取,国家选取和指标选取等方面的问题,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影响带有不确定性,而且关系偏弱。
国内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文献也比较少。通过查找和阅读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上相关的文章,归纳了几篇具有代表意义的观点。
1999年赖明勇、王建华等人就技术创新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技术创新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而长期内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影响显著,尤其是对化学工业、电子及通讯制造业的影响显著。2000年孙文建和黄渝祥提出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动力;是启动市场需求,使经济走出低谷的重要力量;是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唯一出路;是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增加外部需求的重要途径。姚利民、方妙杰(2007)以R&D经费投入强度和每亿元总产值拥有的专利数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写作硕士论文指标,以出口依存度和单位劳动出口作为衡量出口贸易的指标,考察2004年技术创新对中国31个地区的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正的效应,技术创新己经成为中国出口优势的一种重要源泉。
也有不同的结论。魏龙、李丽娟(2005)以R&D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内部支出强度,科技活动人员 比重和从业人员人均拥有专利申请数量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以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比重作为衡量出口竞争力的指标,运用计量方法,分析了1995-2002年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很显著,技术创新还没有在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沈亚军、王宁(2006)通过采用R&D强度、专利申请数和R&D人员比重这些代表技术创新的变量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跟国外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似,对中国来说,技术创新对出口的影响也带有不确定性,不同方法、不同对象、不同指标也会得出不同得结论。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指标说明
第一节 变量选择说明
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与传统产业比较而言,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成长、高渗透、高效益、高智力、高竞争、高风险等特征决定了其特有的发展规律:从技术到产品的周期短,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以人才、技术为本,以创新性、独占性取胜等。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特征也就是它的优势所在,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技术创新。
在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衡量技术创新能力,通常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分别选取指标。目前,投入角度广泛采用的是有关R&D的指标,而产出角度广泛采用的是专利授权量和创新项目数等。这些指标各自都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专利授权量有时并不能反映出技术创新的真实情况,可能出现企业为避免对手使用专利申请的披露信息而选择不申请等情况,导致官方统计有出入。但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情况下,选用这些指标仍然不失为一个次优选择。
因此,在考察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时,本文选取浙江省研发经费投入R&D作为投入变量,专利授权量作为产出变量,代表技术创新能力,来考察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
第二节 变量说明
一、R&D投入
R&D 即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试验发展 ,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根据OECD界定的范围,只有 R&D投入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那些产业才是高技术产业。
二、专利授权量
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第三节 因变量选择说明
进出口数据为基础来分析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很多,如国际市场占有率、净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竞争优势变差指数等。下面主要介绍下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TCI指数-Trade Competition Index)是衡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
品的贸易总额之比。计算公式为:
TCI=(Ei-Ii)/(Ei+Ii)
其中Ei表示i产品的出口额,Ii表示i产品的进口额。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竞争力系数在1~0.5表示竞争力强,0.5~0之间表示竞争力较强,-0.5~0之间表示竞争力很弱
第四节 总结
本文以贸易竞争力指数TCI为因变量,选取浙江省研发经费投入R&D作为投入变量,专利授权量作为产出变量,代表创新能力,分别记为RD和PA。分析技术创新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在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为了保证变量的平稳性,本文将变量分别进行对数处理,取对数后的变量对原方程的解释程度不会产生影响。
第三章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数据分析
一、R&D投入分析
样本数据采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2003-2008年R&D的投入数据及其占GDP比重的数据,并从浙江省科技统计网上获得2002年的相关数据数据。具体见表3-1.
表3-1 2002-2008年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及其占GDP的比重
名称 单位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R&D投入 亿元 57.65 77.76 115.55 163.29 224.03 286.32 345.76
占GDP比重 % 0.74 0.83 0.99 1.22 1.42 1.52 1.61
资料来源: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和浙江省科技统计网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从2002年开始浙江省R&D经费投入增加迅速, 2008年的R&D经费支出是2002年的近6倍,R&D投入是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财力保证。R&D经费总量的扩大,表明浙江省各创新主体执行R&D的能力在提高,反映了浙江省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2008年,浙江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61%,比2002年提高0.87个百分点,比重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GDP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和科学发展的能力。
虽然浙江省的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呈上升态势,但总体来看,仍然偏低。2008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345.7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1%,仅高于全国1.54%的平均水平0.07个百分点,不仅与发达国家(一般占GDP的3%)比差距很大,而且与上海(2.59%)、陕西(2.09%)、江苏(1.92%)等省市相比也存在较大距离,在长三角中是最低的。从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们的创新投入在大幅度增加但任然不够。
二、专利相关数据分析
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是真正建立在知识产权基础上的新产业。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高技术产业。要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就 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上有独创性的高科技产品。近年来,浙江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截止2004年底止,我省累计申请专利137876件,授予专利权85770件,分别位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2004年专利申请量达25294件,授权量15249件,分别比2003年增长17.9%和5.9%,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581件、实用新型专利8980件、外观设计专利12733件,分别占申请总量的14.2%、35.5%和50.3%。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自有专利主要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为主,两者所占比例达85.8%而发明专利仅占比例仅为14.2%,相比之下,国外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其所占比例达到了86.9%。这一状况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所面临的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技术产业中自主开发的技术和产品较少,而且所从事的贸易形式多是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具体数据见表3-2
表3-2 2003-2008年浙江省相关专利情况
名称 单位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专利申请量合计 件 21463 25294 43221 52980 68933 89965
发明申请量 件 2751 3581 6776 8333 9532 12063
实用新型申请量 件 7750 8980 12723 15940 19270 25168
外观设计申请量 件 10962 12733 23722 28707 40131 52734
专利授权量合计 件 14402 15249 19056 30968 42069 52955
发明授权量 件 429 785 1110 1424 2213 3269
实用新型授权量 件 4947 5492 6778 10503 16108 20002
外观设计授权量 件 9026 8972 11168 19041 23748 29684
资料来源: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三、高科技产品进出口额分析
通过数据查找,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如下表3-3.
表3-3 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
(单位:亿美元)
年份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Ei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Ii Ei-Ii Ei+Ii TCI
2002 80.89
2003 121.10
2004 38.71 46.09 -7.32 84.8 -0.086
2005 60.20 46.08 14.12 106.28 0.133
2006 101.70 67.44 34.26 169.14 0.203
2007 101.77 50.26 51.51 152.03 0.339
2008 106.47 56.20 50.27 162.67 0.309
资料来源: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从表3-3可以得知,2002年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为80.89亿美元,到2008年,浙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达106.47亿美元,6年间浙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增长率高达31.62%,并且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不断上升,这都体现出了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最近几年浙江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低于6年来来的平均增长率。
贸易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从表中可知,我省的国际竞争力是逐年提高。从2005年开始扭转了长期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逆差局面,首次实现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顺差,其金额为14.12亿美元,从此我省 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踏上贸易顺差的道路。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立
设立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t+Ax1+bx2+c
其中Y代表TCI,X1代表LN(RD),X2代表LN(PA)
在此模型中,因变量Y表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I;X1表示LN(RD),即R&D的投入量取对数后的值,用来描述R&D的投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X2代表LN(PA),即专利授予量取对数后的值,是用来描述专利授予量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对变量进行对数处理是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影响。
根据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和浙江省科技统计网,获得了变量数据。具体见表4-1。
表4-1 2002-2008年浙江省研发经费投入(RD)与专利授权量(PA)
年份 R&D支出(亿元) 专利授权量(件) LN(RD) LN(PA)
2002 57.65 10479 4.05439 9.25713
2003 77.76 14402 4.35363 9.57512
2004 115.55 15249 4.74970 9.63227
2005 163.29 19056 5.09553 9.85514
2006 224.03 30968 5.41178 10.34071
2007 286.32 42069 5.65711 10.64707
2008 345.76 52955 5.84574 10.87720
资料来源: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统计局
根据对外贸易合作厅,获得应变量数据。见表4-2
表4-2 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单位:亿美元)
年份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Ei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Ii TCI
2002 80.89
2003 121.10
2004 38.71 46.09 -0.086
2005 60.20 46.08 0.133
2006 101.70 67.44 0.203
2007 101.77 50.26 0.339
2008 106.47 56.20 0.309
资料来源: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
由于一些条件限制找不到2002,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额的数据,所以相关分析主要针对2004-2008年。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
我们对出口竞争力与R&D的投入及专利授权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见下表4-1:
表4-1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出口竞争力相关系数关系
Y X1 X2
Y 1 0.959490 0.925720
X1 0.959490 1 0.991372
X2 0.925720 0.991372 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出口竞争力与R&D的投入及专利授权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490和0.925720.相关系数均较大,尤其是R&D的投入,相关性更加突出。
第三节 回归性分析
一、技术创新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根据设定的线性回归计量模型,利用EVIEWS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OLS),得出R&D投入与专利授权量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2 R&D投入与专利授权量对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差 T统计值 Prob.
X1 0.941532 0.426039 2.209964 0.1577
X2 -0.481740 0.357080 -1.349110 0.3097
c 0.088249 1.438468 0.061349 0.9567
R的平方为0.958442 调整后的R的平方0.916884
F统计值 23.06269 Prob(F)为0.041558
Durbin-Watson 统计量 2.535955
由表可以得出的回归方程如下:
Y=0.941532X1-0.481740X2+0.088249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其决定系数为0.958442,R的平方越接近1,说明其拟和优度越好。F检验结果为0.041558,说明在5%的水平下,X1和X2联合起来对Y是显著的。但X1得T检验结果和X2的T检验结果都说明X1,X2对Y不显著。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再加上X2的回归系数是负数,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可知其与现实不符,说明其存在多重共线性。我们可以通过从每个变量对Y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R&D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我们先建立X1与Y的一元线性模型如下:
Y=dX1+f
利用EVIEWS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表 :
表4-3 R&D投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差 T统计值 Prob.
X1 0.371717 0.063018 5.898630 0.0097
C -1.809820 0.338172 -5.351768 0.0128
R的平方为0.920622 调整后的R的平方0.894163
F统计值 34.79384 Prob(F)为0.009728
Durbin-Watson 统计量 2.453068
由表可以得出的回归方程如下:
Y=0.371717X1-1.809820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R的平方为0.920622,说明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变化的92.06%,都可以由R&D投入来解释,越接近1,说明其拟合优度越好。T检验结果为0.0097<0.05,说明R&D投入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还可以从x1的回归系数发现R&D投入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存在正影响,并且R&D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0.371717个百分点。
三、专利授于量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如4.22我们建立X2与Y的一元线性模型如下:
Y=gX1+h
利用EVIEWS软件,对两者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表:
表4-4 专利授予量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差 T统计值 Prob.
X2 0.300585 0.070902 4.239444 0.0240
C -2.907554 0.728953 -3.988670 0.0282
R的平方为0.856958 调整后的R的平方0.809278
F统计值 17.97288 Prob(F)为0.024029
Durbin-Watson 统计量 2.461629
得出的回归方程如下:
Y=0.300585X2-2.907554
通过上表我们可知R的平方为0.856958,说明在不考率因素的前提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变化的85.70%,都可以由专利授予量来解释,越接近1,说明其拟合优度越好。T检验结果为0.0240<0.05,说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专利授予量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还可以从x2的回归系数发现专利授予量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存在正影响,即专利授予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高0.300585个百分点。
第四节 结论分析
通过上文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发现R&D投入,专利授权量与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并且两者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都有促进作用。以下用理论分析方法对技术创新能提高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一般决定一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与贸易伙伴国间的相对价格;二是产品自身的优势。相对价格优势是因一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其贸易伙伴国产品的价格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主要由一国的资源禀赋以及其使用效率决定。产品自身优势是因一国出口产品由于其自身特征而比竞争对手的相关产品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形成的竞争优势。
然而决定一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相对价格和产品优势与技术创新紧密相关,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够影响到产品及其相对价格。虽然制约产品价格的因素很多,但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一般来说,产品的生产成本决定着产品的定价,所以企业的生产成本越低,产品价格就会相对别的相关产品价格越低,从而在产品出口中才能拥有价格竞争上的优势。而技术创新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品规模生产,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发达国家出口的资源消耗低、技术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在其整个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总体上来说存在着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而产品优势则主要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功能差异性与品牌上,众所周知,产品质量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产品质量的高低与技术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另外,国际贸易中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新颖性、独特性、高性能性、高技术含量性等等,与不断增加研发投入,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来实现技术创新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只有依靠技术创新,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才能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价格和非价格竞争力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之地,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第五章 提高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政策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技术创新对出口竞争力有促进作用,要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我们要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以下是针对技术创新提出的几点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技术引进中的二次创新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高新技术是靠从发达国家的引进。但是我国技术引进的有效利用并不是很好,其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改造不足,从而导致了较高的引进成本,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于是我国应在技术引进后模仿、吸收和消化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这样既能提高我国的生产技术,增强我国的生产能力,又能更有效地实现技术引进的价值,减少重复引进现象,降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成本,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大力发展自主创新
我国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因为没有自主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就摆脱不了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也赶超不了技术经济强大的发达国家,我国更加成不了国际上的贸易强国;没有技术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就不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就缺乏品牌竞争力,从而只能在出口贸易中获取微薄的加工利润。所以,我国在引进、模仿、消化、吸收改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应积极发展技术自主创新,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高新技术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竞争劣势。
三、明确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我国的自主创新和研发,主要集中在高校和国立科研机构,企业的技术创新地位不是很明确。但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只是起到一个知识传播者的作用,与实际运用知识的企业联系较少。而我国的国立科研机构虽然在技术与知识创新方面具有相当强的实力,但是在研发时缺乏市场导向性,从而使得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率不高。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单位,它最贴近市场,也最了解市场的需求,只有提高了我国出口企业的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所以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迫在眉睫,只有把产学研结合起来 ,出口企业才能更有效地配置高新技术资源,把研究开发中取得的技术成果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而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促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四、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
人力资本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础,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使经贸发展中既有的资本存量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可以使技术模仿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增强。所以我国应大力发展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应重点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建立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约束机制。
五、加强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应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应不断的提供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加大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商会机制,进一步简化出国人员审批手续,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障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等,进一步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参考文献】
[1] 余道先,刘海云.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基于专利授权量的实证[J]. 国际贸易问题, 2008,(03) .
[2] 林琳. 技术创新、贸易竞争优势与出口绩效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 2008,(11) .
[3] 高书丽,阮铃雯. 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 经济前沿, 2009,(05) .
[4] 高书丽,阮铃雯. 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09,(05).
[5] 姚利民,方妙杰. 技术创新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J]. 国际商务研究, 2007,(03)
[6] 魏龙,李丽娟. 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12) .
[7] 朱海燕.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 现代企业, 2008,(12)
[8] 张明喜.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R&D投入的贡献研究——基于Panel Data的经验分析[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0,(01)
[9] 赵峰. 企业高新技术创新项目R&D绩效评价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02).
[10] 张济建, 李香春. 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11] 李冬琴. 浙江R&D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 企业经济, 2009,(03)
[1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7一20
[13]王瑞旺,徐至展.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3l一49.
[14]傅家雷,雷家啸.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189一224
[15]刑以群,周建华.高技术企业经营管理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5一33
[16]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7]王雨生.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的出路厂[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12一26
[18]吕徽.高技术产业政策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42一44
[19]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72一195.
[20] 李瑜.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
[21] 谢封光.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D]. 同济大学, 2006 .
[22] 徐佳澍. 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研究[D]. 沈阳工业大学, 2009 .
[23] 李庆华. 技术创新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问题分析[D]. 吉林大学, 2009
[24] 王丽. 以技术创新推进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
[25] 黄晓懿. 我国高技术产业R&D绩效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08.
[26]Lev,B.andSougiannis,T.The capitalization and value-relevance of R&D. 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 1996, :107-138 .
[27]Rothwell,R.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4, (11) :7-31 .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1) :184-203 .
[29]Jensen, R, and M Thursby.A strategy approach to the product life cyc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86, (21) :269-284 .
致 谢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敲下“致谢”两个字,心中无限感慨。
感谢恩师李洪教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导师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气质、敬业的工作作风、独特的人格魅力,始终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这些都将成为宝贵的财富让我享用终身。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你们的鼓励和支持,使我能安心完成学业而无后顾之忧,你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感谢我亲爱的同学和室友,因为认识你们,让我大学的生活更加美好。
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让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