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资本投资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投资行为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国的股权改革持有不同的意见,呼声最高的就是国有股的减持,但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不能一味的要求减持国有股,而要看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而学者们对股权制衡度对资本投资的影响也是存在不一样的观点。那么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股权制衡度与投资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股权改革,本文将以实证分析的方式探讨这两个问题。
一、研究假设
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股权制衡度越来越低,不存在其它控股股东对控制权的分享时,上市公司倾向于对增加公司价值的项目进行投资。但是随着股权的集中,存在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进行制衡时,就会出现投资扭曲行为,因为如果其他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相差不大时,他们对投资项目的选择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出于利己的目的,投资目标可能出现分歧,因此对控制权的争夺导致投资项目的选择就不一定符合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准则。另一方面,股权制衡度的提高对于减轻“大股东控制”和其掏空行为是有利的。从这方面来说,股权制衡度提高又会对投资科学化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我们暂且提出:
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股权制衡度的提高,上市公司投资容易出现扭曲行为。
二、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
在构建投资模型时,通常我们认为,企业的投资同时受到短期投资机会、长期投资机会、企业的内外部融资成本的影响。为了控制规模因素,我们将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用其除以期初总资产的相对数表示。变量描述如表1。
综合以上因素,我们选取了在沪深两市上市的A股制造业企业2001年~2004年的数据,剔除了PT和ST公司,数据缺损的公司以及在四年内股权性质不一致的公司。最终满足条件的上市公司共有359家,所得样本观察值为1436个。本文所有的数据全部来自于北京大学CCER数据库。
2.模型设计及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股权制衡度对投资的影响,建立模型:
回归结果见表2。
上表表明所有模型都是显著的,加入股权制衡度后,调整R的平方没有变化,说明股权制衡度对投资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但是股权制衡度的系数为负,说明了随着股权制衡度的增加,投资有所减少。加入交叉项后,我们发现交叉项的系数为负,表明随着股权制衡度的增加,出现了投资扭曲行为,对样本的分组回归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而非国有上市公司交叉项系数的绝对值比国有上市公司大,可能的原因是随着股权制衡度的增加,非国有上市公司对控制权的争夺更加厉害,导致更加严重的投资扭曲行为。
三、结论分析及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前面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也就证明了理论推导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结果,笔者建议不论是国有上市公司还是非国有上市公司,都要保证第一大股东的绝对控制地位,保证没有其他控股股东和它进行权力的争夺,在这种前提下,增加第二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形成对大股东的制衡。
参考文献:
[1]陈晓江东: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J].经济研究,2000,(8):28~35
[2]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1999,(12):23~30
关键词投资决策投资期权
将期权理论引入资本投资决策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关注。但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国内学者大多否认以NPV法为核心的传统投资决策方法,而从其他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近年来国外学者却并不完全否认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而是将其与期权理论结合,对其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本投资决策问题。这种改进方法的关键是确定基于期权理论的资本投资决策准则。本文将利用资本投资决策的期权特性来对投资决策重新进行评估,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1现阶段投资决策的特征分析
1.1投资的不可逆性
所谓投资不可逆性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不可能在不遭受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专有性是造成投资不可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资本所形成的资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专有性,而专有性资产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较差。换言之,这些具有某个企业或行业特性的资产很难为其他企业或行业使用,投资后很难收回而变为沉没成本。现阶段投资的不可逆性更加突出,每个企业都想开发出具有市场独占性的产品,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产品往往是以前是市场从未出现的,对其的投资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新产品的开发一旦失败,其投资不可收回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银根紧缩可能使国内外投资者无法出售资产以收回他们的资金。
1.2投资的可推迟性
所谓投资的可推迟性是指投资项目在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内可以被推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投资机会是可以选择的。多数投资选择并不是那种“nowornever”的机遇,即“要么现在投资,要么永远不投资”。这是说投资者在投资时机上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投资者可以推迟行动以获得有关未来的更多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某项投资存在可推迟性,则在面临外生风险的情况下,企业就可能通过推迟现在的投资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
1.3资本的未来回报是不确定的
理论上,确定性是指投资者知道其投资在将来的所得回报或收益的概率为1的情况。因此,在严格确定的概率意义上,不确定性是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可能发生的价值状态的联合。一般地,不确定性有两个方面:“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就不确定性变量的性质角度而言,可把不确定性分为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不确定性。经济上的不确定性与经济的总体运行(产业价格、运行成本)相互关联。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与经济行业的总体运行不存在相互关联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由决策过程内生的。不确定性主要产生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在作投资决策时,对投资回报的任何估计总是不精确的。投资的这种不确定性与期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一般来讲,投资的不确定性越大,期权的价值就越大。
2投资决策的期权特性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最核心的特点是,期权持有人有选择买或卖的权利,而并非义务。换言之:期权最后是否被执行,完全取决于持有人,如果最后不执行,其最大损失仅以付出的权利金为限。公司得到一个投资机会如同拥有一种购入期权,它拥有可选择在未来某个时间购入一项资产的权利(但不是义务),以求从项目中获得利润流的权利。因而,投资决策权类似于金融市场中的期权。其中,企业为获取某一投资机会,需先期进行可行性研究、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资本投入等,这相当于支付的期权费。企业在已获得这一投资机会后,就拥有了选择投资或放弃投资的权利,即相当于拥有了买方期权。企业可以在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投资,即相当于行使期权,此时投资机会具有的价值就丧失,转化为投资的成本,而最终获取的投资收益则可能很大。企业也可以在不利的条件下不进行投资,即相当于放弃期权,损失的也只是已支付的期权费。
3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与传统投资决策理念的比较分析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是指以净现值(NPV)法为核心、根据NPV大小判断一项投资计划是否可行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它是目前国内外投资决策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一旦NPV非负,项目即可投资;反之,则投资不可行。
举例说明:假设一个投资项目投资额为110万元,1年后,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有两种可能性:市场向好为180万元,若不景气为60万元,以后一直保持不变。从目前测算,其现金流为100万元。项目的寿命为1年。再假定市场向好、向坏的概率各为50%,无风险利率为8%。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估算出的资金成本为20%。
由传统的NPV法则,可求出:
NPV=E(C1)/(1+k)-I0
=(0.5×180+0.5×60)/(1+0.2)-110
=-10
因为NPV=-10<0,故应拒绝该项目。
由期权理论,可以用二项式定价模型求出其价值。因为该项目相当于一个看涨期权,当现金流上升并超过执行价I1时,便执行,否则放弃。在第0年决策时,现金流为100万元,小于I0=110万元,故放弃并等待。1年后,若市场看好,现金流为180万元,则投资,收入为E+=180-I1=180-110×(1.08)=61.2万元;而向坏时,现金流为60万元,放弃投资,E-=0;S+=180/100=1.8,S-=60/100=0.6。在不严格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连续复利。由二项式期权定价理论可得:
P=[(1+r)-S-]/(S+-S-)
=[(1+0.08)-0.6]/(1.8-0.6)=0.4
项目价值为:
C=[PE++(1-P)E-]/(1+r)
=(0.4×61.2+0.6×2)/1.08=22.67(万元)
项目价值C>0,故该项目不能拒绝。
具体做法是期初不能投资,但也不能否决这项目,而应保留该项目的投资权。或者,应该以C=22.67万元的价值出让该项目的投资权。启示:由上分析可见,以NPV法为核心的传统决策方法忽视了投资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因而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缺陷。而将期权理论引入资本投资决策,可弥补传统的投资决策方法不考虑投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的缺陷。资本投资大多具有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这十分类似美式看涨期权的特性。为了寻找更有利的投资机会,推迟资本投资的权利就是一种期权——可称为资本投资期权。当一个企业进行一项不可逆的投资时,它就执行了投资期权,也就放弃了等待新的信息的机会,而新信息可能会影响投资效果的好坏和投资时间的选择。这也意味着即使市场条件发生逆转,该企业也不能不投资。这种期权价值的损失是一种机会成本,应作为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加以考虑。即是:对一项不可逆的、同时是可推迟的投资而言,推迟投资的权利就是投资期权,且这种期权具有的价值必须在投资决策中予以考虑。
4对传统资本投资决策准则的改进
4.1项目的价值构成
任何项目的价值来自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来自项目的盈利价值(in-the-money-value),该值仅为现在(t=0)投资时项目的NPV;其次,来自项目本身所形成的内含的期权价值,如信誉、市场地位等;最后,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的价值。因此,在评估投资期权价值和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投资期权的价值。
真实NPV(TheTrueNPV)=项目的基本NPV(TheBasicNPV)+(内含的)期权价值+(因资本成本和价格运动所带来的)期权价值
4.2可推迟项目的价值构成
我们知道,考虑投资时间期权的价值(TheValueoftheInvestment-TimingOption,ITOV),推迟投资将增加投资项目的价值。基本NPV按现行(t=0)折现率对项目的所有现金流折现后计算而得。真实NPV与基本NPV之间的差值即为投资时间期权的价值。一个可推迟项目的真实NPV等于考虑了投资时间期权的NPV(TheOptionAdjustedNPV,OANPV),而OANPV可按美式看涨期权来估价。可用公式表示如下:OANPV=NPV+ITOV。
4.3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准则的确定
由于项目推迟的不确定性,则无论利率多大,OANPV总不为零。当利率等于OAIRR(TheOptionAdjustedIRR)时,期权的价值为零,因为此时期权充分盈利,即为了保持期权而推迟投资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执行期权并实现正的NPV在价值上的损失。例如:如果当商品市场价格等于约定价格时,期权的价值为0,此时期权已充分盈利。保持期权而推迟购买所得正好抵消了未立即购买而消费商品而有的损失。也就是说如果OAIRR小于IRR(内部收益率)可保证随时执行期权有足够的价值。
这样,对于现行的短期利率r,有OAIRR准则:若rOAIRR,则推迟投资。注意,这一决策准则实际上是执行美式看涨期权的标准准则。当ITOV=0时,OANPV=NPV,这时对于给定的现行短期利率来说,该项目的NPV达到了它的最高值。此时,如果拥有投资时间期权(ITO)的企业投资该项目,那么该企业就能充分利用项目中隐含的所有期权的价值。这种情况发生在OANPV=NPV时,而此时在ITO的寿命期间内可能不止存在一个利率。这就定义了该项目接受域,即OANPV=NPV时所对应的利率范围。由此,可得到OANPV准则:若ITOV=0,则进行投资;若ITOV>0,则推迟投资。
总之,在给定现行短期利率的基础上,投资项目的NPV能达到了它的最高值,期权能充分盈利,则进行投资;否则推迟投资。
5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的意义
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有助于识别更多的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中包含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定价和对增长期权的分析,它通过给不确定性赋值,将那些灵活性价值大于投资现金净损失的项目识别出来,为企业和国家找到了更多的有效投资机会,拉动了有效投资需求。
改进的投资决策准则,有助于弥补传统投资决策工具的不足,为项目评枯、决策及经营管理提供更客观有效的分析结果。
总之,期权理论应用于投资决策,不是对传统方法的否定,而是在保留传统投资分析方法合理内核(货币时间价值等)的基础上,对传统方法固有局限性(忽视投资的不可逆性和可推迟性)的重大突破,增加了投资决策的灵活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营企业雇佣关系人力资本投资
一、我国民营企业雇佣关系稳定性及人力资本投资实证分析
民营企业可以理解为除外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国有企业之外的企业。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自身也经历着飞速发展的过程。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遭遇到一系列的障碍,最突出的是人力资本积累欠缺。下面结合相关实证调查,就我国民营企业中企业雇佣关系稳定性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做一介绍。
1.民营企业雇佣关系稳定性
翁杰等对浙江66家企业中选择2045名员工抽样调查的结果如下:
不同类型企业下的企业离职率分布
资料来源:翁杰,《基于雇佣关系稳定性的人力资本投资》,2006
从表1看,被调查的34家民营企业中有近80%的离职率在5%以上,有52%的企业离职率在5%到10%之间。另外,通过任职期的比较发现,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应该属于最具灵活性和流动性的一类,企业雇佣关系比较不稳定。
2.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状况
赵曙明在一项调研报告中指出,38.7%的国内企业培训预算仅占工资总额的0.5%甚至以下,只有22.6%的企业培训预算占员工工资总额的1.5%以上。刘湘丽认为,我国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企业办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培训投入相对更低。所以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不足的。结合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认识上存在误区。民营企业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基层员工的培训重视不足。在对民营企业的培训调查中发现,有92%的中层管理人员认为公司并不重视培训。广东贸易学院的调查发现,只有10.15%的民营企业对基层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同时只有10.15%的民营企业愿意对高层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民营企业在用人时都热衷于使用立即能够工作的人,有67.01%的民营企业更倾向于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况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二,缺乏系统完善的企业培训体系。培训忽视了需求分析,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同时培训内容范围比较狭窄,员工的满意度较低。胡孝德等调查发现,只有5%的受训管理人员认为培训有用,50%认为没有用,45%认为有一点用,“听比不听好”。目前民营企业培训往往仅限于简单的技能培训上,而且多以应急式业务培训为主。员工对企业提供的学习和培训不满意率达到60%。同时培训缺少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培训的效果难以量化和显现,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定性资料为主要评价依据,缺乏客观性和操作性。
第三,缺乏与企业培训有关的配套制度。缺少将培训与考核、待遇相结合的整体运行机制,没有发挥培训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一些民营企业很重视培训,并为员工提供了较多的培训机会,但却忽视培训后对员工的激励,培训效果不大。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化,一些企业担心风险,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于是就减少培训投入,但又出现人员流失更严重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使企业处在两难的局面。
二、我国民营企业雇佣关系及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不稳定的雇佣关系会削弱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机,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通过实证研究可知,我国民营企业雇佣关系不稳定,因此有些企业主不愿进行投资,担心自己投资是在为别人做嫁衣。翁杰曾提出促进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应该采取的措施应包括:实施市场稳定措施;允许在劳动合同中加入合适的偿还期条款等。鉴于劳动力市场改革的目的就是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以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故强制性的市场稳定措施在可行性及操作性上值得商榷。同时,当前我国劳动力的廉价程度,以及大学生们普遍为工作而疯狂都反映出,我国劳动力供给是相当充足的。因此,如果劳动力市场制度是外因。那么当前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雇佣关系不稳定更大程度源于内因,集中表现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供给与员工相应需求的不匹配。具体分析如下:
1.企业文化和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在认识上的不足。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目前仍主要采用家族式的管理,企业主个人决定着企业成败兴衰。而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主素质普遍不高,难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如往往忽视需求分析,只是进行应急式的培训;甚至因为担心员工流失,干脆就不培训。
2.企业规模偏小,投资能力有限。调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属于小型规模,这直接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的不足。因为,传统民营企业的发展基本上主要靠自身的积累,融资较大型企业困难。
3.培训不科学,收效甚微。即使有部分民营企业组织员工参与培训,也往往缺乏科学性,收效甚微,甚至可能打消员工参加企业培训的积极性。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从培训前缺乏需求分析,到培训后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体系,导致员工的满意率很低。此外,由于缺乏将培训与员工个人的报酬相挂钩的整体运行机制,没能发挥培训的激励作用。
4.竞争战略滞后。从我国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多数还处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方式仍局限于大规模批量生产。然而,从2004年民营企业50强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分布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所以,着眼于长远的民营企业应积极采取差异化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石是良好而稳定的人力资本积累,尤其是专用人力资本的积累。
5.员工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有增强的趋势。通过调查发现,员工的教育程度在中西部较低,尤其是处在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民营企业,他们对培训的认识很有限。但是,如广东等地区员工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资金密集型行业也好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从2004年民营企业50强调查报告可以看到,这些地区及行业中民营企业员工更加关注培训是否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自身职业的发展。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员工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有增强的趋势。
三、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还不强烈,而部分企业尽管有较强的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供给相当有限。为了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实现我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应该同时兼顾内因和外因,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尤其是实行家族式管理的民营企业中企业主。这有助于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发展的战略作用,并产生较强的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
2.突破规模限制,积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规模较小,仅靠原始积累进行大量人力资本投资不太可行。因此,应该积极实施投资方式上的创新。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允许关键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形成共同治理的企业治理结构。这有助于小企业实现创新,通过开辟新市场迅速实现扩张,同时利于及早形成重视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
3.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提高培训的效果。民营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本就很有限,所以更应该注重投资的回报率和员工的满意度。具体的措施为:(1)培训前,针对员工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受到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现在民营企业员工普遍比较年轻,但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对培训的需求较强。基于一般性投资与专用性投资的互补性,民营企业在培训内容安排上注意两类投资间的互补性,除了专业技能,还应该包括提高素质的再教育,并帮助员工认识到,培训与企业和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以统一员工和企业的培训目标。目前再教育的途径很多,实行起来也很方便。同时,再教育满足了员工在岗培训的需求。因此,在培训时应充分注意培训方式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具体取决于岗位、教育程度及年龄等。(2)培训后,应该及时获得反馈,并建立一套整体运行机制。培训结束,应根据科学的评价体系及时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并努力使培训成果与职工的工资待遇挂钩,以发挥激励作用。而对于企业专用性的培训,可以考虑将评价结果与员工的晋升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相挂钩,这样可以提高职工接受培训以及承担成本的意愿性和积极性。
4.先进的,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应努力强化和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采取差异化战略。前面已提到,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依赖于良好且稳定的人力资本尤其是专用人力资本的积累。其中专用性人力资本是实现企业创新的关键,但是它主要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形成,因而也容易产生所谓的“套牢”问题。基于我国目前的状况,这些“专才”供给还称不上充足,而这些人往往思想又比较前卫,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这些人由于一般性资本存量较高,在相同条件下离职倾向较普通员工高。所以,企业对这些人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雇佣关系的稳定性:一方面,努力提高彼此的匹配程度。可以考虑将晋升制度及其它各种稀缺资源,如出国培训机会等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及其对企业的贡献相挂钩;另一方面,可以允许这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的控制权,参与企业的共同治理。具体可以采取员工持股,期权激励等,它能把人力资本和企业联系起来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此外,政府应该从外因入手,帮助民营企业提高雇佣关系稳定性。具体包括完善人力资本要素市场;制定利于劳资双方形成平等谈判能力的市场政策;维护公平的资本市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等。
参考文献:
[1]广东商学院经贸学院课题组,面对入世的广东省民营企业现状调查报告[J].南方经济,2003年第6期
[2]胡孝德张力: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年第1期
娄文妍、岳晓光(2012)提出用隐含语义统计模型结合的方法探讨企业资产结构和营运能力存在的相关性[5]。杜剑、刘洁(2013)以10家白酒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逐步回归法,得出企业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正相关,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的提升可以达到未来年度增加利润的目的[6]。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知识与知识的竞争。以知识为核心的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价值创造和绩效提升的战略性资源。学者南星恒(2013)认为智力资本是以个人智力资本为根源的、企业拥有的、能够创造价值的知识资本,这种知识资本是在企业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价值创造能力的组织知识[7]。同时,他将智力资本按三元论来进行划分,即将智力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并将结构资本进一步划分为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人力资本是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总和,它凝结在个人体内,通过个人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使企业物质资本效用最大化。创新资本是企业投入于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资本,它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动力,其价值的实现在于企业各项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的形成。流程资本是企业投入用于维护企业内部良好运营,维持企业形象的资本。关系资本是企业为了保护其利益相关者(如客户、供应商、政府等)关系而投入的资本。马弗蒂斯(Marvidis,2004)以日本银行业为样本,研究智力资本与银行绩效的相关性,结果证明企业价值与物质资本有正相关性,但能够将智力资本良好运营的银行,其价值增值更为显著[8]。傅传锐(2007)选取2002~2004年A股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得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公司业绩的不断提高,两者的效应分别表现出逐步增强和减弱的相反的趋势,只有在运营较佳的公司中结构资本才会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9]。李冬伟、李建良(2011)以我国高科技企业为样本,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以知识价值链为理论基础确定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智力资本要素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10]。纵观国内外有关营运能力与企业智力资本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致力于营运能力影响企业盈利能力、资产结构和企业绩效以及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发展能力关系的研究,鲜有探索企业对智力资本的投入与企业营运能力的研究。因此本文从财务指标着手,考察智力资本投入与企业营运能力的相关关系。本研究拟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智力资本与营运能力相关因素的关系,以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
二、研究假设
企业的资产是指某一经济实体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全部资产。按照其流动性可将其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企业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是企业进行盈利活动的主要工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一般是指企业资产转换为现金的能力。车嘉丽(2009)认为流动性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考虑,长期流动性或结构流动性表现为资产和资本的最佳构成,影响企业现金获取的能力;短期的或实际的流动性,影响企业即时支付能力[11]。企业对智力资本的投入,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收益的增加,从而实现资本增值。优质的员工培训、良好的流程运营、可靠的客户关系及企业具有活力的创新活动,都可以使企业现金获取能力增加,及时支付能力变强,也就是使企业资产具有流动性。长期资产,或称非流动资产,是企业持有的、没有及时变现意图的资产,其主要作用是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生产的有序进行。长期资产周转的快慢,主要由企业非流动资产存量及当期收入的实现来决定的。而智力资本是企业长期投资累计得到的结果。企业智力的结晶形成了智力资产,其变现能力差。企业对智力的投资决定了企业智力资产规模大小的同时,它又影响着企业其他长期资产的周转,企业内部流程的良好运营以及对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投资决定了企业收入的实现,研发创新活动也可以提升企业营运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企业对智力资本投资影响企业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过程,也就是影响企业总资产的过程。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H1:人力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H2:关系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H3:创新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H4:流程资本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正向关系。针对以上假设,本文建立回归模型:TATit=α0+α1HCit+α2CCit+α3InCit+α4PCit+α5Size+α6Mperce+α7Bdiligent+α8Dposition+α9Committees+ε其中,it代表第i个样本第t期,IT表示存货周转率(InventoryTurnoverRatio),RT表示应收账款周转率(ReceivablesTurnoverRatio),CT表示流动资产周转率(CurrentAssetsTurnoverRatio),LT表示(LongTermAssetsTurnoverRatio),HC表示人力资本投入(HumanCapitalInvestment),CC表示关系资本投入(ClientCapitalInvestment),InC表示创新资本投入(InnovationCapitalInvestment),PC(Proce-dureCapitalInvestment)表示流程资本投入。此外,企业资产规模会影响规模效应、议价能力等,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导致绩效方面的差异,因此本文选用企业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而公司治理的好坏,也决定了企业营运效率是否良好。因此,本文也采用管理层持股比例(Mperce)、董事会勤勉度(Bdiligent)、两职合一(Dposition)以及四委个数(Committees)作为控制变量,以提高回归方程拟合程度。其中,①企业规模(SIZE):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②管理层持股比例(Mperce):管理层成员持股数/总股数。③董事会勤勉度(Bdiligent):Ln(1+董事会开会次数)。④两职合一(Dposition):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为同一人,是为1,否则为0。⑤四委个数(Committees):Ln(1+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设立个数)。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
1.指标选择本文描述企业的营运能力,采用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衡量指标。其度量指标,本文采用销售收入/期末总资产平均余额,期末总资产平均余额=[(期初总资产余额)+(期末总资产余额)]÷2。针对智力资本的指标选取,本文支持学者南星恒(2013)的观点,智力资本的形成都是企业从设立以来长期不断积累的结果,是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7]。对于智力资本度量的指标选取上,进行如下改进: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替代应付职工薪酬来描述人力资本投入,原因是企业各期计提的应付职工薪酬不一定都以现金方式分配给职工,各期应付职工薪酬中存在一部分重复;用2007年无形资产总额与6年研发支出合计额替代无形资产来描述创新资本,原因是企业无形资产里包含有与企业创新活动无关的土地使用权等,其对无形资产的影响较大,同时,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对研发活动的不重视导致研发支出为零,只用研发支出也无法完全反映出企业的创新资本;用管理费用代替各会计年度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原因是现金流量表中的该项目包括捐赠现金支出、罚款支出、支付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现金支出、支付的保险费等,其他现金流出如价值较大的,应单列项目反映,这一项目并不能够全面反映企业良好的内部运行,对流程资本的描述欠妥。2.数据样本选择本文选取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2012年间所有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进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共1479家上市公司),并对样本公司按如下顺序进行筛选:(1)剔除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的公司;(2)剔除期间曾被ST、PT以及退市的上市公司;(3)剔除期间任一年度所需变量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同时,根据中国证监会(CSRC)制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版),选择了沪深两市1040家上市公司2007~2012年间连续6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所有财务数据取自CS-MAR(国泰安)数据库。
(二)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从相关性分析表中可以看出:企业智力资本投入中,人力资本投入均值最大,流程资本投入次之,关系资本投入较少,而创新资本投入最小。关系资本标准差最大,流程资本标准差最小,总资产周转率均值为0.618,标准差为0.338。智力资本各要素与企业营运能力的相关关系中,总资产周转率与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关系资本投入和流程资本投入在1%的水平上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智力资本的投入对企业营运能力存在积极的推动效应。而与创新资本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我国企业对研发创新活动的不重视导致的。控制变量与营运能力的相关性中,企业规模对总资产周转率、高管持股比例、两职合一、四委个数的相关性不显著,董事会勤勉度与总资产周转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负相关关系。2.回归分析通过回归系数表可以看出,模型R2和Adj.R2均大于0,F值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可用该回归直线解释。D-W值在2附近,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从其回归结果来看,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与其人力资本投入、关系资本投入和流程资本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且都通过了T检验,这支持了假设1、假设2与假设4,说明企业对人力资源、客户关系、流程维护的投入,能够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而创新资本的投入与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并且通过了T检验,拒绝了假设3,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内企业对研发创新活动的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无形资产中包含了土地使用权的价值,致使对创新资本的度量不够精确。
四、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环境;假设;目标;方法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与意义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具有较高使用频率的术语。然而,对于什么是人力资本投资,目前却还缺乏明确、统一的解释,在笔者看来,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人为对象,以开发人力资源,或扩大人力资源存量,或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等为目的的资金运用行为。按投资主体的不同,它可以划分为个体投资、组织投资和政府投资三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企业主体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投资问题,而不考虑个人及其家庭与政府的投资。与人力资本的个体投资、行政事业单位投资以及政府投资比较,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投资的目的主要在于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以期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同时,从人力资源方面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竞争优势:(2)投资的性质主要体现为财务性投资。也就是说,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的其它任何投资一样,是以预期现金流量分析为依据,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为决策原则的一种财务投资行为。(3)投资的知识领域具有特定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从知识性投资方面看,是一种专属性投资,即无论是新聘员工岗前训练,还是在职员工的岗位培训,都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特定知识领域所展开的,这就如一个电器专业的在校本科生,需要学习各类电器的各种(构造、生产、运行、维护等)原理,但对一个电视机生产企业的员工来说,对其培训的内容就主要限于电视机的各种原理。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种财务投资,无疑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员工的操作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够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进而能使企业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的杠杆收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教授在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时曾经说到:“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的不平衡,己经减少了物质资本投资的回报,实际上浪费了本可以用来促进增长的物质资本投资。”尽管詹姆斯·赫克曼教授是从宏观层面来描述在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存在的不平衡,但这一分析同样切合中国企业的实际。长期以来,企业在物质资本投资方面舍得花钱,买设备、上项目不惜一掷千金,而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则斤斤计较,以至物质资本大量闲置或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无疑对实现企业内部的能力平衡,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利润及现金流量的多少,财务状况的优劣,从根本上说是由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能力是巩固和强化企业财务能力,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培植和强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专业知识丰富并能够实现效率平衡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正是适应这一目标要求的一种财务行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专属知识含量,更充分地发挥知识生产力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形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维持企业高效率运行所必需的独特企业文化,因此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系统地构建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理论框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基本理论框架
要构建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理论框架,首先应当明确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基本含义,这就如同要构建财务理论框架,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财务一样。然而,人力资本投资财务作为一个全新术语,想要从现有文献中找到其定义是困难的,笔者认为人力资本投资财务是指与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的一系列价值活动和价值关系。其中,价值活动包括投资前的价值分析、预测以及投资后的价值监控、调节和评估等;价值关系则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如投资额在各类型人力资源或其个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接受投资的人力资源个体对企业服务的契约责任关系等。
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理论框架,包括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理论的构成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两个方面。其中,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理论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环境、假设、目标和方法等几个方面。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环境是指影响或决定人力资本投资的财务价值,因而是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所必须考虑的各种内外条件;假设是指为构建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理论和方法,而对不确定环境所作出的符合逻辑的确定性推定;目标是指人力资本投资在财务方面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服从于企业财务目标;方法主要是指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所运用的财务价值分析方法。上述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理论体系。
上述理论框架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管理时,首先应当了解宏观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内部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环境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立人力资本投资的财务目标,再根据实现财务目标的要求,界定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准则,并运用特定的定量分析方法评估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与风险,确定投资价值,以期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三、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环境
如上所述,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环境是指影响或决定人力资本投资的财务价值,因而是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所必须考虑的各种内外条件。那么,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应考虑哪些环境因素呢?
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影响人力资本投资价值,因而是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所必须考虑的各种宏观经济条件。这些经济条件包括:(1)宏观经济的现状与预期走势。一般而言,宏观经济的现状良好或呈上升走势,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价值则较大,企业可望从这种投资中获得的杠杆收益也较多,因而企业可适度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反之则应控制人力资本投资。(2)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首先,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人力资本的投资规模。我们知道,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在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将成为企业资产的主要形态;在资本结构中,知识资本获得迅速扩展,并将成为企业资本的重要构成内容。可以设想,今后的财务结构评价,重要的不是考察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以及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结构问题,而是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分别在资产与资本中的比重问题,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的比重越大,表明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术含量越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发展前景越好。也可以判定,今后的企业竞争主要不是市场营销的竞争、价格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富有程度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培养人才、积累知识和开发创新能力,进而扩大企业无形资产和知识资本的重要途径,无疑应随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其次,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从财务的角度看,人力资本投资价值是由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两个要素所决定。而无论是投资收益还是投资风险,都与知识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具体说,知识经济的程度越高,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可望获得的预期收益越大,投资价值越大,但由于知识更新频率的加快,使得投资风险也同时增大,进而会对投资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应在客观分析知识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权衡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确保最大程度地实现目标投资价值。
2.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价值,因而是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所必须考虑的各种市场条件。这些市场条件包括:(1)人才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人才市场的供求与价格直接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金流量和风险,因而是人力资本投资应当考虑的首要市场因素。一般而言,若企业的人力资源类型在市场上供过于求,则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使得该类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相对低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投资的交易成本将会高于对外招聘的交易资本,企业内部投资的相对净现金流为负数。何况,当某类人才供过于求时,通常意味着该类人才所适应的产业已趋近夕阳产业,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将可能是风险大于收益,因此,对于这类人力资源,企业应严格控制内部投资。反之,若企业的人力资源类型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则企业内部投资的交易成本通常会低于外部交易成本,并且投资的风险小,因此企业可适当扩大内部投资。(2)科技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一般而言,若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知识的专属性不强,并可以随时从市场上购入,则企业对其进行内部投资是非经济的,何况运用这类知识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通常是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内部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企业对以获取或积累该类知识为目的的人力资本投资应严格控制。反之,若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知识的专属性强,则企业通过内部投资获取该专属知识的成本通常要低于外购成本,并且一旦这种知识形成现实生产力,将会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能够提高企业投资的边际效益。这表明,对于知识专属性强的企业来说,可适度扩大以知识开发为目的的内部人力资本投资。(3)金融市场供求与价格。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需要资金,而资金的来源和成本又与金融市场息息相关。具体说,若金融市场供过于求,则外部融资的价格相对较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净现值也因此较高,这就势必会推进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反之,若金融市场供不应求,则企业不仅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融资难度增大,而且融资成本高,无疑会阻碍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
3.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价值,因而也是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所必须考虑的各种内部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1)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术含量高低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需求的多少,进而也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规模的大小;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术含量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本的投资价值(即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术含量越高,人力资本的投资价值通常越大;反之,人力资本投资价值则小)。而且也将通过企业价值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敏感程度来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2)企业竞争能力的现状。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竞争能力具有因果关系,这一点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得到论证。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暂且不说,就当今影响最为广泛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而言,其创始人潘汉尔德和哈默在解释核心竞争力时认为,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有学者将这里的“学识”理解为支撑公司产品线的独特技术和生产技能[5](P32)。这种理解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至少说明了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进而也说明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知识和技能形成或积累的重要途径,无疑与企业竞争能力的现状息息相关。(3)企业的财务支付能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需要资金,因此,一个企业的财务支付能力是制约其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因素。财务能力强的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支付通常较多;反之,则可能由于支付能力的限制而影响人力资本投资规模,这或许正是为什么大企业在人员培训方面舍得花钱,而中小企业却相吝啬的原因所在。(4)企业管理当局的态度。企业管理当局的态度是决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又一重要因素。具体说,若管理当局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态度积极,就能够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反之,则可能会限制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这里,管理当局对待人力资本投资的态度又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除上述的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企业竟争能力的现状以及企业财务支付能力外,还有管理当局对待风险的态度、管理当局主要成员的学历层次和思维方式等。(5)企业结构资本的状况。结构资本是指企业的组织类无形资产,它包括企业管理当局的领导力、战略和文化、组织规则和程序、管理制度与措施、数据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品牌形象等等。结构性资本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效率,进而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环境因素。一般而言,若企业管理当局的领导力强、战略规划适当、文化氛围浓厚、组织规则和程序科学,则能够提高人力资本效率,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反之则可能限制人力资本投资。
四、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假设
人力资本投资财务假设就是对人力资本投资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事先作出的符合逻辑的确定性假定,它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理论研究与方法构建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的多元性和环境状态的多样性,加之研究问题的内容及其视角不同,对假设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表明,对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给以统一的假设模式,不仅不现实,而且也缺乏必要性。尽管如此,人力资本投资财务作为企业财务的一个分支,一些基本的财务假设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些假设包括理性理财假设、有效市场假设、风险厌恶假设等。除此之外,为便于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决策分析,也有必要建立一些相对具体的假设,如:
1.员工的服务期限可以合理确定。企业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载体,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说到底是以员工为载体的专用知识和技能的投资。根据现代财务理论与方法,任何一项投资决策都无不依赖于投资的受益年限、年现金流量以及贴现率等因素,无不是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预期的基础上,通过净现值分析来决策的。这样,合理预测各个因素的未来值就成为财务决策的关键。然而,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由于企业员工受身体条件的影响以及因比较利益而可能导致的迁移行为,难免使其对企业的服务期限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便于从定量方面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分析,有必要对企业员工的服务期限作出合理假定,如在进行某一层次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可假定该层次人力资本的服务年限为该层次人力资本的平均年龄至60岁所经过的年数,而不考虑其它不确定因素。
2.对相同层次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率是相同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通常不是以人力资源个体为单位,而是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的。而我们知道,同一层次人力资源的各个个体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投资效率的差异,若要确保决策分析绝对可靠,则应以人力资源个体作为决策的分析单位,即分别对各个个体进行收益测算和风险评估,确定投资价值。但这样处理将会因人力资源构成的复杂性,而使决策程序过于复杂,不仅在实务上缺乏操作的可行性,而且也不利于构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理论方法或模型。要构建既具有理论逻辑性,又具有实际运用价值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与模型,就有必要舍去不同个体人力资源的效率差异,即假定处于同一层次的人力资源具有相同的投资效率。
3.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可以独立计量。独立计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分析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然而,在现今的会计系统中,只有成本能够独立地计量,收益则反映了所有投资的综合净产出,它无法区分有多少是人力投资收益,又有多少属于非人力资本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分析,有必要假定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均可以独立计量,至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能够按照合理的方法从企业的综合收益中加以分离。
五、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目标
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目标从总体上应该服从企业理财目标,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从具体层面看,要合理界定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目标,有赖于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作一分析。笔者认为,从企业角度考察,人力资本投资既有与物质资本投资相同的方面,又有其显著的特点。其中,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者都是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财务性投资,不同则在于:
1.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战略性投资。战略是关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策略。如何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关键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植和强化核心竞争力,二是能够及时地实施产业或经营项目的战略转移,三是实现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战略调整。而无论哪个方面,都无不与人力资本投资息息相关。首先,根据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理论,在现代激烈的市场背景中,竞争优势的一个确定性资源就是知识,成功的企业在于创造新的知识,并在企业内迅速扩散新知识。换言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所在,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种以获取企业专属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无疑对于培植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特征的投资。其次,企业要顺利地实施产业或经营项目的战略转移,以及实现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战略调整,其前提条件在于有一批能够在管理、技术、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驾御新领域或新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获取这些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无疑对实现企业的战略转移或战略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2.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以获取专属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投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它不仅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而且也是获取超额收益的根本源泉。之所以说人力资本投资又是一种高风险投资,首先,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而言,由于回收期长,加之人力资源的“活”性特征,使其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除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一些共性因素外,科技环境、人才供求状况、企业组织资本效率与文化氛围、员工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变化都将会影响到人力资本价值,进而加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其次,对于物质资本投资来说,企业可以根据情况随时转让,即使对企业不再具备使用价值的物质资本投资,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外处置来回收部分现金流量。人力资本投资则不同,一旦其载体———企业员工所掌握的专属知识和技能过时,则其价值将会迅速下降,沉淀在这些员工身上的投资也将会随之由资产化为损失,更何况人力资本投资还存在着因员工瘫痪或死亡,而使其价值荡然无存的可能。
3.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投资。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尽管在形式上是投资于有形的人,但其目的却在于获取以人为载体的企业专属知识和技能。由于这些专属知识和技能既不具备物质形态,同时又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符合无形资产的一般特征,因此属于无形资产投资范畴。然而,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无形资产投资而言,又具有其特殊的方面:(1)是一种依附于人力资源个体的无形资产,对其投资的效率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力资源个体的各种因素所制约,这些因素包括思想动态与精神状态、能动性和创造性、智力水平与体能状况等。因此,人力资本投资通常需要相关的结构资本给以支持,特别是需要做好与激励相关的各项制度的建设。(2)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是一种契约性资产,而非法定性资产。也就是说,专利权、专营权、商标权等常规无形资产一般都具有法定期限,在法定期限内受法律保护,而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无形资产主要体现为契约性资产,甚至是可以任意流动的自由性资产,在某种程度上,它类似于企业的专有技术和商誉,不具备严格的法律意义。
基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以上特点,我们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具体目标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战略价值。企业战略价值是一种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价值,它是企业价值的实质所在。一般认为,一个企业战略价值的大小是由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所决定的,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来自于其核心人力资源。因此,从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战略价值考虑,企业应在做好人力资源分层分类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心置于核心人力资源方面。(2)最大程度地获取投资风险价值。投资风险价值是指企业冒风险投资可望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额外价值。从理论上说,它应当与投资的风险程度正相关,即投资的风险程度越大,投资者应当获得的额外价值也越大,反之,则额外价值小。然而,这里所指的额外价值主要是一种正向价值,即由额外报酬所产生的价值增值。事实上,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特征,使得这种额外价值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前者是由额外报酬所增加的价值,后者则是由额外损失而减少的价值。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合理预测投资风险的基础上,做好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力求最大程度地实现正向风险价值。(3)稳定人力资源,保全人力资本。保全企业资本既是企业理财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一项最基本的财务目标。保全资本包括保全物质资本和保全人力资本两个方面。这里,保全物质资本早己成为人们理财的一项基本法则,但对保全人力资本问题却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许多企业的老总看来,设备不能损坏,现金不能短缺,对员工则是进出请便,他们宁愿让员工不满走人,也不愿提高一分钱的工资报酬,以至员工纷纷离职,人力资本大量流失。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的资产属性,没有认识到员工离职的财务实质是无形资产流失。因此,在明确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特性,树立人力资源的无形资产观念的基础上,确立人力资本保全目标,对于稳定企业人力资源,防范人力资本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六、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决策分析方法
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决策分析是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技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性、风险性以及投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决策提出依据。人力资本投资财务的决策分析方法很多,除常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净现值分析法外,我们认为还可将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引入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构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价值链分析法。
成本收益分析法是在对人力资本进行分层分类的基础上,按类别和层次分别测算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进而比较成本与收益,计算净收益,据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净现值分析法是成本收益分析法的辅方法,它是在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基础上,考虑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并按照适当的贴现率折算现值,计算净现值,据以进行决策的方法。价值链分析法是在充分了解企业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以价值活动为单元,以各单元的价值创造分析为基础,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一种决策方法。按照这一方法,企业除分析内部价值活动外,还需要对顾客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等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对实现顾客价值的适应性与薄弱环节,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所在,进而调整人力资本投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获取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T·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7.
[2]李忠民。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谭劲松。智力资本会计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袁宏庆。企业智力资本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张同全。企业人力资本产权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风险一、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最初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与产出差距在不断加大,出现巨额余值时使用,并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及以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牢固树立起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产”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资本研究的热潮。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人力资本既然属于资本化形态,当然就不例外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能在将来获得回。
本文主要讨论通过正规教育形成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问题。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下图显示了学校教育投资的可能分析。一个人面临两种选择:需要S年全日制学校教育,在完成后假如就业,会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龄,比如65岁。更一般地说,年龄T。学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等K。另一选择是不接受学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赚得工资W0,。
这里有一个假设前提:没有能力限制,没有退学风险,收入在整个工作年限内不变。工作经验与决策无关,没有失业风险。
假设投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机会成本W0。而放弃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是成本中较大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中整个生命周期贴现收入,选择贴现收入较高的方案。我们还可以将不接受学校教育的收入从接受教育的收入中减去,假如结果为正,可以猜测该个体会选择投资于学校教育。在第一个S年,每年的差距为-K-W0,
该个体必须付出学费和书本费等K,并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为机会成本,即由于选择了教育而放弃的收入。W0K为每年的投资成本。从整个生命周期看,贴现后收入为图中的BC,在S年之后,两种收入流改变:获取Ws。差额Ws-W0为教育带来的利得。较高的年收入是由于学校教育。同样考虑折现,可以发现贡献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收益差额为A。
假如由教育决策带来的终生净收入为正数,或所得利益大于投资成本,那么该个体会选择学校教育。假如人们可以以市场同期利率进行借贷,则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
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有以下几个结论:假如符合以下条件,则参加学校教育的人数会增加:未来收益增加,即工资奖金对那些已经完成其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增加了。直接教育成本减少,比如学校降低学费或政府增加教育补贴。贴现率降低。由于未来工资收益相对于以前工作阶段中的成本增加了,或者说对那些着眼于未来利益而非当前利益的人来说,贴现率较低会使人们倾向于学校教育。教育筹资变得轻易。如银行更愿意贷款并且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免费的奖学金。
进一步分析,假如给定受教育的年数,与工资增加Ws-W0相对应的年回率是投资决策中必须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会产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长,这个增长的百分比则是教育的回。为了计算它,理论上必须知道某人实现的收入并等到退休。
关于是否投资教育或继续投资教育已经有许多公式化研究,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恩格尔曼认为,人力投资的时间比较长,难以根据已知的投资期限来计算投入量与收入量,为此,他把投资期限限定在一个时期,而把收益扩展到其他时期带来的收入,用来分析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公式为式中,C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的直接费用,W0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而放弃的收入,Xi表示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收入,Yi表示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收入,n表示受了13年教育之后可以赚取收入的总年数,r表示第13年教育的收益率,i表示观察的年份。根据这个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资料可以计算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个人就可根据对投资与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继续投资教育的决策。决策基本原则是,预期收益流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资本投资流量之和,否则,人们就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能低于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否则,人们只进行12年教育投资,而不选择13年教育投资。
最佳投资的决策: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有的个体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学校教育,在做出最佳投资决策时,我们必须分析学校教育的最佳长度。受教育每增加一年,就会增加生命周期的收入,但并不稳定。在最初的几年,假如一个人继续增加教育年份,生命周期收入的增长幅度会增加,但以后年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入学校教育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YoramBen-Porah公式化了教育投资过程并描述了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个人通过已有的人力资本和他自己的时间、其他市场资源相结合来达到产出的增加。Yoram最佳资本积累的模型是个人人力资本生产函数:Qt表示个人在时期t人力资本的总投资;Kt表示个人在时期t初始人力资本存量;St表示个人在时期t内贡献于存量Q的时间;Xt表示积累人力资本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假如初始人力资本较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首先会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全部时间都花在学校教育上。在完成全日制教育后,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他的在职培训。参数B是由Becker在1975年运用同一生产函数时增加上去的,它表示“有限的个人体力和智力”,使Yoram的规模酬递减的假设合理化。原因是随着个人在增加其人力资本累计的过程中,成本增加。个人生命是有限的,随着受教育时间的不断付出,工作年限会缩短,这减少了获得利益的时间,结果最终是收益的增长幅度减少。而且个人继续延长其受教育时间,增加的教育年限的成本是增加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机会成本增加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在同等教育水平下获得的工资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花费。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假如学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边际收益会下降而边际成本会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现在边际成本线与边际收益线相交的那一点。假如教育年限超过S,则产生的额外成本要大于额外的收益,此时再选择学校教育从经济上来看是不理性的。
因此,S为最佳投资点。在此点上,投资者可获得最高的收益率,即内部收益率,是投资成本现值与投资收益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也就是说图1中面积A=B时的贴现率。这个模型也可得出几个猜测:
边际成本曲线较低的人选择更多的学校教育投资。如较易获得贷款的人,资金成本较低。如图中A曲线。
边际收益曲线较高的人会选择更多的学校教育投资。比如由于家庭关系网络、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或智商很高而学校教育恰好能与之互补等原因较易在接受教育后找到工作的人。如图中B曲线。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简单的模型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却轻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风险,下面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风险因素。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少被论及。但事实上,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与证券市场相同,人力资本市场包含许多资产,即各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回不仅与受教育的时间长度有关,而且与所受教育的种类有关。每个人选择与其未来收入的风险和回相匹配的资产来获得最优选择。与证券市场不同的是,教育资产市场有几个重要的限制:首先,多样化不可能。第二,任意调整不可能。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套利来调整投资。投资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一旦你持有某种教育,你就不能再出售它。加之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环境等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些投资风险概括起来说,有市场风险和个别风险。
、市场风险:影响整个市场上或一个受教育群体内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回的不确定因素。
1.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变化
假设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能力获得在任何教育水平的期望回,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投资者,只关心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有最高净收益的教育。则我们只需观察接受每一种教育的人群。在一种教育下,每个人的净收益都是相同的。这种相同可以通过弹性工资来建立。假如太多的人选择同一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下降。相反,假如只有少数人接受这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短缺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上升。只有当工资产生的终生收益相等时才会出现均衡的态势。
2.市场分割
YumingFu和StuartGabriel研究得出结论:教育投资在私人部门的回要高于在国有单位的回。另外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假如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因此,投资回中包含了失业风险和由于就业于不利的行业或部门而导致的低收入风险。
此外,还有市场平均工资、流动限制等风险因素。
、个别风险:只影响个体或群体中少数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率的因素。个体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智力能力、动机、爱好等。这些因素使教育回的估计变得不是很准确。受更多教育者获得较高工资不仅因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由于他们的能力及其他特征。具体地,个别风险有以下:
自身熟悉的不确定性:
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面临几种不确定性。首先,人力投资者对其所选择的教育本身的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比如,许多教育系统在学生步入大学教育之前向学生展示越来越多的选项。而潜在的学生并不知道哪种学科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以及喜欢与否,能否达到学科的要求。第二,在完成学科后,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即便是接受过职业或专业教育,他仍可能缺乏职业所需的能力或其他要求。而个人并不能明确地知道他相对于职业的真实能力。AdamSmith早在1776年就清醒地熟悉到这一点,他说:“任何特定的个体永远拥有资格于他的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很大的不同。让你的儿子去当鞋匠的学徒,几乎毫无疑问他会做出一双鞋;但假如送他去学法律,精通法律的可能性与他会在此行业中站得住脚的可能性相比,至少为20比5。”
生命风险。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将会下降,人力资本受益期也将随之缩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则必须在更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偿。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也随着主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极端地说,人力资本投资也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丧失而全部损失掉。
此外,还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中个人承担的份额、个人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时间的投入、机会成本、经验等。
总之,我们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是否继续进行教育投资的决策以及最佳投资的决策,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风险,能够帮助投资主体做出更客观准确和相关的决策。文章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进一步将风险因素量化,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更加完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研究。参考文献: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
雅各布明塞尔,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
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3
Heckman,James.China’sInvestmentinHumancapital.NBER#9296,200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力资本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在经济研究中大放异彩。舒尔茨(T.W.Schultz)、贝克尔(G.S.Becker)、明瑟(J.Mincer)等创建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罗默(P.Romer)、卢卡斯(R.Lucas)等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并用以解释技术进步、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学原有边界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科学和政策领域。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弗里德曼(M.Friedman)、莫迪利亚尼(F.Modigliani)、托宾(J.Tobin)等因消费者行为方面的杰出贡献而折桂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人力资本投资和消费者行为的联系仍是需要加强的研究工作。贝克尔在时间配置理论中虽然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消费和劳动参与的分析框架,但相对于收入效应和增长效应的研究而言,人力资本研究由于忽视消费而不断地遭到抨击(贝克尔,1976)。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一些研究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张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解决内需不足问题,并据此产生了一些政策实践。居民用于教育、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消费需求的增加并不显著,投资率持续走高,消费率持续下降。由此使得人力资本因素纳入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框架,成为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农村为例,试图对我国高人力资本投资和低消费并存的现象进行解释,并试图说明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带来即期消费增长的条件及其政策含义。文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指居民用来增加人力资本的支出,主要包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迁移投资,分别由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等支出反映。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中扣除政府消费的部分。一般包括食品、衣着、家庭用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居住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各项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居民消费行为,用消费倾向、消费支出结构等反映,文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有特殊说明者除外)。
二、人力资本投资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机制
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框架自凯恩斯以来得到很大发展。从最初刻画短视消费者的绝对收入假说转向刻画前瞻性消费者的跨时消费理论,跨时消费理论也主要由最初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转向预防性储蓄假说,研究焦点从确定性消费行为转向不确定性消费行为,效用函数从二次型发展到了边际效用函数为凸函数,并在预防性储蓄理论中刻画不确定性因素风险。在我国,宋铮(1999)整理了1985-1997年的时序资料,以城市居民的收入标准差和居民收入为解释变量,对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年增加值进行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标准差对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年增加值有显著影响,并由此断言,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是1985-1997年中国居民进行储蓄的主要原因。龙志和和周浩明(2000)利用Dynan(1993)发展出来的理论框架,估计出1991-1998年中国城镇居民的相对谨慎系数,得出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的结论。施建淮和朱海婷对35个大中城市1999-2003年月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城市居民的储蓄行为中确实存在预防性动机,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对当前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孟昕(2001)、孙凤(2002)、罗楚亮(2006)等针对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也同样显示,不确定性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万广华等(2003)运用大样本农户调查资料,构建了转型经济中对各种类型变量(如劳动人口负担程度、税费负担、受教育年限等16个变量)均有所考虑的储蓄模型,发现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工业化等对储蓄率的上升贡献很大,而教育对储蓄的影响很弱,且表现为两个相反的方面。田岗(2004)、杭斌和申春兰(2005)、周建(2005)研究了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田岗认为,在风险预期高的状态下,本着风险厌恶的前提,为养家糊口、子女教育、娶妻生子、自己养老等,农村居民不得不抑制消费,进行储蓄。杭斌和申春兰认为,1997年以来,农村服务项目费用飞涨以及农产品生产价格持续下滑是农户预防性储蓄骤然增加、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其中,教育、医疗支出价格上涨对消费的负影响远远大于农产品价格下跌带来的负效应。周建的研究也同样注意到教育、医疗体制的改革对农民经济安全的冲击和对现期消费的制约,强调完善包括教育、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经济安全感的重大意义。但整个来说,对来自支出不确定性(如教育、医疗保健支出)对消费影响的经验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已使教育和医疗等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中国居民不确定性最大的支出项目之一(李通屏,2005)。因此,对人力资本和消费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寻找相关的经验证据是有意义的。
(一)人力资本投资和消费具有同一性
马克思认为,随技术进步,教育或培训成为工人必要消费的一部分。舒尔茨(1961)曾经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在消费领域进行的,“好多我们称之为消费的东西,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居民消费包括人力资本型和非人力资本型,对人力资本品的购买是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扩大对人力资本品购买,实际上等于增加现期消费。
(二)人力资本投资对现期消费具有替代性
人力资本投资是对眼前利益的放弃,以获得未来更大的效用或使生命周期中的消费平滑化。普兰纳布·巴德汉和克里斯托夫·尤迪(2002)认为,受教育者与不选择受教育者相比,他积累资金来为培训付费,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内将其消费降低到低于c[,u](不选择受教育者的消费水平)的水平。在这个积累阶段,选择一个低于c[,u]的恒定消费流对他来说是最优的。
(三)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居民消费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不同,可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社会性人力资本投资和个人性人力资本投资。前者是指人力资本投资来源于个人或家庭以外的政府或企业;后者是指来源于个人或家庭的投资。按照投资动力的不同,可分为积极性或诱致性投资和被动性或强制性投资。前者是投资者通过功利性计算,在有充分选择基础上主动做出的投资,后者往往缺乏选择性,在特定环境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种行为,前者表现为愿意花钱、想花钱,后者表现为购买同样的人力资本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没有选择性,要么坐以待毙(有病不请医生只是等死或失学、辍学),要么花更多的钱治病或上学。更进一步地讲,前者是面向未来的投资行为,后者是应付现在、求得生存、消费者无可言的纯粹“消费”行为,这两种投资行为虽然理论上不难区分,但统计上很难区分。
1.社会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有利于扩大个人消费。家庭或个人以外的社会性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增加个人或家庭用于人力资本的收入或免除人力资本方面花费的后顾之忧,在人力资本品价格不变时,可购买较多人力资本,或在购买同样人力资本的情况下花费个人或家庭较少的收入,因而有较多收入购买其他消费品或者在购买非人力资本品时没有后顾之忧。
2.个人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而言,个人性人力资本投资是对眼前利益的放弃,是消费者所做的牺牲。在收入一定时,个人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越多,用于即期消费的就越少,二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是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个人同时增加对人力资本品和非人力资本品的购买,因此不会对消费需求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在收入增长较慢的情况下,个人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由此必然会减少对非人力资本品的购买,在这种情况下,消费需求的变化方向取决于人力资本品的增加量和非人力资本品减少量的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会带来总消费需求的增加,反之,总消费需求减少;三是由于人力资本品价格上涨而非人力资本品价格下降,为保持同样的效用水平,消费者会改变支出结构,增大消费支出中用于人力资本品的部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社会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不足以弥补人力资本品价格上涨带给消费者的损失,将放大消费者的支出上升预期,产生替代效应,即消费者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特别是在对人力资本品的需求无选择性的情况下,这种效应会更明显;在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发生急剧转变的情况下,譬如社会性主体迅速退出,消费者支出预期将迅速上升,而在收入预期黯淡的情况下,消费者将谨慎行事,即期消费难以扩大。
三、中国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及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无论是绝对量或相对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水平变化具有如下特点。
(一)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1990-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元提高到2936元,增加3.28倍,人均消费支出由584.63元提高到2184.65元,增加2.74倍,而人力资本投资由58.82元增加到570.82元,增加8.7倍。
(二)随收入增高,收入户间差距扩大,各自消费占比差扩大
随收入增高,不同收入户之间的差距渐次扩大,收入越高的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越大,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越高。2004年,人力资本投资在不同收入户之间的分布为:低收入户为268元,高收入户为1213元,所占比重从21.5%到29.39%。而用现金支出反映的人力资本投资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差距不大,低收入户最低(31.36%),中高收入户最高(32.99%)。2004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而人力资本投资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则相当于城镇居民2000年前后的水平。
(三)高人力资本投资和通货紧缩在时间上同步
从宏观经济看,1996年是中国经济体制的转折点(樊纲,2003)。在1996年前还属于通货膨胀时期,之后发生了转折,其标志是“信贷萎缩”、物价下降、投资增长率、GDP增长率显著下降。如物价水平由1994年的21.7%迅速下降到1997年的0.8%,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负增长,经济增长率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低的时期之一,1996-2000年年均增长率仅8%,比1978年来的平均水平约低1.5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对量则迅速上升,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农村由1995年的13.63%上升至1998年的18.12%和2000年的22%,上升了4.5个百分点和8.4个百分点,城镇由16.78%上升至1998年的22.21%和2000年的28.3%,上升了5.5个百分点和11.5个百分点(见图1和图2)。
资料来源:2003年、2004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363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其他年份的数据来自李通屏:《中国消费制度变迁研究》,152、196~197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图1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资料来源:2003年、2004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363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其他年份的数据来自李通屏:《中国消费制度变迁研究》,152、196~197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图2按现金支出计算的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四)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出“虚假繁荣”
一是人力资本投资品价格总指数上升幅度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物价总指数。1995-2004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了14.9%,而医疗保健类上升了31.7%,娱乐教育文化类上涨了18.8%,其中的教育类(教材和参考书、杂费和托幼费等)均为有涨无跌。二是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不足。1991-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投入比重由12.54%下降至6.59%,社会卫生投入由6.73%降至3.26%,由此导致个人医疗负担增加,农民个人直接支付的费用从80.73%上升到90.15%(李玲、陈秋霖,2006)。在教育经费中,政府投入的比例持续下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例由1992年的84.05%下降到2003年的62.02%。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反映出医疗保健类、文化教育类价格上涨的巨大拉动和投资主体的转换。三是反映在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用途方面,从医疗保健来看,保健仅占20%,①80%的居民主要是用于看病治病,也就是说是“被动”的投资者;在文教用品及娱乐服务方面,主要是应付高涨的学杂费。1993-2003年学杂费由87.15亿元增加到1121.49亿元,增加了11.90倍,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例由8.2%上升到2003年的18.10%,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人力资本品价格的上涨和政府投入比重的下降成了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
四、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居民人力资本支出的大幅度增加导致支出预期增加
由于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福利制度的解体,原来由政府或社会供给的公共物品变成了准公共物品或私人物品,政府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地位明显削弱,使得个人用于人力资本的支出急剧增加。1990-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19元增加到130元,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由31元增加到248元,分别增加6倍和7倍。同时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和渐进式的市场改革,带给人们制度的不确定性预期,担心就业机会减少和收入的下降,医疗、教育方面的改革使支出和支出预期增加。比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试行的教育产业化,强调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仅是培养成本的一部分,以后要逐步提高直到承担大部分或全部费用。另一方面,教育、医疗作为特殊的消费品,几乎没有选择性。这样,本来被当作发展需求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成了事实上不得不优先满足的基本消费品(如孩子上学、生病求医),居民必须用特殊的方式——储蓄应对变化的环境,以满足不能选择的需求,由此形成极强的储蓄倾向和不断下降的消费倾向。1998年和1999年,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连续两年下降,1990-2005年15年间增加不足3倍,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7119.8亿元增加到147054亿元,增加19.65倍。这正如预防性储蓄假说所指出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可以强化消费者的预防性动机,采取比确定性下更为谨慎的行为,从而推迟消费、增加储蓄(臧旭恒、裴春霞,2005)。
(二)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本身是对眼前利益的放弃,从而对扩大即期消费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风险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最初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与产出差距在不断加大,出现巨额余值时使用,并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及以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牢固树立起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产”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资本研究的热潮。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人力资本既然属于资本化形态,当然就不例外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能在将来获得回报(如通过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本文主要讨论通过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形成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问题。
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一)、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下图显示了学校教育投资的可能分析。一个人面临两种选择:需要S年全日制学校教育,在完成后如果就业,会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龄,比如65岁。更一般地说,年龄T。学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等K。另一选择是不接受学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赚得工资W0,(从决策开始到退休年龄T)。
这里有一个假设前提:没有能力限制,没有退学风险,收入在整个工作年限内不变。工作经验与决策无关,没有失业风险(见图1)。
假设投资成本(或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机会成本W0(可能赚得的工资)。而放弃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是成本中较大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中整个生命周期贴现收入,选择贴现收入较高的方案。我们还可以将不接受学校教育的收入从接受教育的收入中减去,如果结果为正,可以预测该个体会选择投资于学校教育。在第一个S年,每年的差距为-K-W0,
该个体必须付出学费和书本费等K,并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为机会成本,即由于选择了教育而放弃的收入。W0+K为每年的投资成本。从整个生命周期看,贴现后收入为图中的B+C,在S年之后,两种收入流改变:获取Ws(超过不接受教育的收入W0)。差额Ws-W0为教育带来的利得。较高的年收入是由于学校教育。同样考虑折现,可以发现贡献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收益差额为A。
如果由教育决策带来的终生净收入为正数,或所得利益(Ws-W0,从年龄S到年龄T,贴现后)大于投资成本(W0+K,从年龄0到年龄S,贴现后),那么该个体会选择学校教育。如果人们可以以市场同期利率进行借贷,则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
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有以下几个结论: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参加学校教育的人数会增加(虽然每种条件的影响大小可能不同):(1)未来收益增加,即工资奖金对那些已经完成其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增加了。(2)直接教育成本减少,比如学校降低学费或政府增加教育补贴。(3)贴现率降低。由于未来工资收益相对于以前工作阶段中的成本增加了,或者说对那些着眼于未来利益而非当前利益的人来说,贴现率较低会使人们倾向于学校教育。(4)教育筹资变得容易。如银行更愿意贷款并且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免费的奖学金。
进一步分析,如果给定受教育的年数,与工资增加Ws-W0相对应的年回报率(学校教育的回报率)是投资决策中必须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会产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长,这个增长的百分比则是教育的回报(Mincer,1974)。为了计算它,理论上必须知道某人实现的收入并等到退休。
关于是否投资教育或继续投资教育已经有许多公式化研究,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恩格尔曼认为,人力投资的时间比较长,难以根据已知的投资期限来计算投入量与收入量,为此,他把投资期限限定在一个时期(例如13年),而把收益扩展到其他时期带来的收入,用来分析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公式为
式中,C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的直接费用,W0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而放弃的收入,Xi表示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收入,Yi表示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收入,n表示受了13年教育之后可以赚取收入的总年数,r表示第13年教育的收益率,i表示观察的年份。根据这个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资料可以计算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个人就可根据对投资与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继续投资教育的决策。决策基本原则是,预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资本投资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则,人们就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能低于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否则,人们只进行12年教育投资,而不选择13年教育投资。
(二)最佳投资的决策: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有的个体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学校教育,在做出最佳投资决策时,我们必须分析学校教育的最佳长度。受教育每增加一年,就会增加生命周期的收入,但并不稳定。在最初的几年,如果一个人继续增加教育年份,生命周期收入的增长幅度会增加,但以后年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入学校教育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Yoram,1975)。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YoramBen-Porah公式化了教育投资过程并描述了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个人通过已有的人力资本和他自己的时间、其他市场资源相结合来达到产出(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Yoram最佳资本积累的模型是个人人力资本生产函数:Qt表示个人在时期t人力资本的总投资;Kt表示个人在时期t初始人力资本存量;St表示个人在时期t内贡献于存量Q的时间(Q:人力资本存量总增加);Xt表示积累人力资本(生产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如果初始人力资本较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首先会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全部时间都花在学校教育上。在完成全日制教育后,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他的在职培训(on-the-jobtraining)。参数B是由Becker在1975年运用同一生产函数时增加上去的,它表示“有限的个人体力和智力”,使Yoram的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设合理化。原因是(1)随着个人在增加其人力资本累计的过程中,成本增加。(2)个人生命是有限的,随着受教育时间的不断付出,工作年限会缩短,这减少了获得利益的时间,结果最终是收益的增长幅度减少。而且个人继续延长其受教育时间,增加的教育年限的成本是增加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机会成本增加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在同等教育水平下获得的工资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花费(见图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学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边际收益(每延长一年增加的收益)会下降而边际成本会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现在边际成本线与边际收益线相交的那一点。如果教育年限超过S*,则产生的额外成本要大于额外的收益,此时再选择学校教育从经济上来看是不理性的。
因此,S*为最佳投资点。在此点上,投资者可获得最高的收益率,即内部收益率(IRR),是投资成本现值与投资收益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即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PV为零时的贴现率),也就是说图1中面积A=B时的贴现率。
这个模型也可得出几个预测(允许成本和收益曲线随个体不同而不同):
(1)边际成本曲线较低的人(总成本线较平坦)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如较易获得贷款的人,资金成本较低(筹资费用较少)。如图中A曲线。
(2)边际收益曲线较高的人会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比如由于家庭关系网络、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或智商很高而学校教育恰好能与之互补等原因较易在接受教育后找到工作的人。如图中B曲线。
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
简单的模型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却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风险,下面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风险因素。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少被论及。但事实上,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与证券市场相同,人力资本市场包含许多资产,即各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不仅与受教育的时间长度有关,而且与所受教育的种类有关。每个人选择与其未来收入的风险和回报相匹配的资产来获得最优选择。与证券市场不同的是,教育资产市场有几个重要的限制:首先,多样化不可能。第二,任意调整不可能。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套利来调整投资。投资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一旦你持有某种教育,你就不能再出售它。加之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环境等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些投资风险概括起来说,有市场风险和个别风险。(尽管在有关研究中有关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的描述,但在本文中为了简洁起见,统称为风险。)
(一)、市场风险:影响整个市场上或一个受教育群体内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
1.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变化
假设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能力获得在任何教育水平的期望回报,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投资者,只关心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有最高净收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成本后的值)的教育。则我们只需观察接受每一种教育的人群。在一种教育下,每个人的净收益都是相同的。这种相同可以通过弹性工资来建立。如果太多的人选择同一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下降。相反,如果只有少数人接受这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短缺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上升。只有当工资产生的终生收益相等时才会出现均衡的态势。
2.市场分割
YumingFu和StuartGabriel研究得出结论:教育投资在私人部门(单位)的回报要高于在国有单位的回报。另外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因此,投资回报中包含了失业风险和由于就业于不利的行业或部门而导致的低收入风险。
此外,还有市场平均工资、流动限制等风险因素。
(二)、个别风险:只影响个体或群体中少数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因素。个体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智力能力、动机、兴趣等。这些因素使教育回报的估计变得不是很准确。受更多教育者获得较高工资不仅因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由于他们的能力及其他特征。具体地,个别风险有以下:
1.自身认识的不确定性:
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面临几种不确定性。首先,人力投资者(即潜在的学生)对其所选择的教育本身的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比如,许多教育系统在学生步入大学教育之前向学生展示越来越多的选项(如课程、专业等)。而潜在的学生并不知道哪种学科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以及喜欢与否,能否达到学科的要求(智力水平、耐心或能力等)。第二,在完成学科(毕业)后,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即便是接受过职业或专业教育,他仍可能缺乏职业所需的能力或其他要求。而个人并不能明确地知道他相对于职业的真实能力。AdamSmith早在1776年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任何特定的个体永远拥有资格于他的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很大的不同。让你的儿子去当鞋匠的学徒,几乎毫无疑问他会做出一双鞋;但如果送他去学法律,精通法律的可能性与他会在此行业中站得住脚的可能性相比,至少为20比5。”
2.生命风险。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将会下降,人力资本受益期也将随之缩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则必须在更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偿。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也随着主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极端地说,人力资本投资也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丧失而全部损失掉。
此外,还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中个人承担的份额、个人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时间的投入(总时间=受教育时间+工作时间+用于消费的时间)、机会成本、经验等。
总之,我们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是否继续进行教育投资的决策以及最佳投资的决策,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风险,能够帮助投资主体做出更客观准确和相关的决策。文章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进一步将风险因素量化,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更加完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2]雅各布•明塞尔,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3
[4]Heckman,James.China’s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NBER#9296,2003.
首先,我们的很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是由政府创办的,很多高等工校也是由政府创办的。学校领导由教育行政部门指派,教育经费由财政拨付,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招生人数也由教育部门管理。教育决策和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教育过度,尽管我们取消了国家分配,实行了自由择业,双向选择,但是由于教育行政部门管住了生产供给的一头,又没有激励,也没有办法掌握需求,更加剧了教育的结构性失衡,造成一些专业人材过剩,毕业后无法就业,另一些专业不足,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由于官办,国家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育经费和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由个人负担的教育成本相当于全部教育成本的1/3-1/4,于是出现了高学历热,大量资源投入价值不高的高学历教育,产生了教育深化过度的。一方面,MBA招生拥挤不堪,某校招收400人,报考的达5000人,另一方面,毕业后大材小用,高能低就。
其次,,由于户藉制度和农地制度,再加上城市政府的就业歧视政策,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不仅城乡之间是分割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和农村之间也是分割的,虽然进城农民工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但其与城市劳动力市场也是分割的。由于市场分割固化了不同城市之间就业机会和未来机会之间的差异,而大城市适合高学历者就业的机会多,未来的发展机会也多,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选择留在大城市,而不愿离开城市,因为一旦离开,就很难再回到城市。由于有太多的大学生,城市相对而言高端市场上就出现了拥挤现象,他们只好追求更高的学历以便在众多求职者突显自己。市场分割不仅造成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而且提高了流动成本,在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或者流动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劳动者倾向于在区域内寻找工作,于是就会出现某些地区高学历人才过剩的情况。
不仅如此,技能投资具有资产专用性,也就是说,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和一定的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的,人力资本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做他用,除非在转移过程中愿意蒙受巨大的价值损失或生产力损失。工人技能投资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虽然工人掌握了某种技能,但是企业内部并没有这种岗位或者这种岗位没有空缺,那么,工人的技能投资就不能提高他的边际生产力,从而提高他的劳动报酬。这就会降低工人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二是虽然工人通过技能投资提升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是,市场风云变幻,他所就业的企业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迫裁员或破产,那么工人就有可能失业。如果企业外部存在很大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那么,上述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降低。在企业内部没有空位的情况下,工人可以选择跳槽,到同一行业的类似企业就业,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技能的岗位。在企业裁员或破产的情况下,只要该企业受到的冲击不是行业性的,那么,工人可以在别的类似企业找到工作。但是,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情况可能就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个地区或某个城市,从事某个行业的只有一两家企业。在一家企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该地区可能就没有其他替代企业了。即使有,吸收能力也有限。因此,如果工人不能自由地跨地区流动,那么,工人的行业技能投资就会迅速贬值为零。他们要么失业,要么从非熟练工人重新做起。
一般来说,劳动力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可以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因为一旦受到冲击,人力资本拥有者容易在流动性大的劳动力市场上找到相似的工作。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大大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业专用风险,提高人们投资人力资本的积极性。由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地域风险,可以部分解释我国大学生奇特的就业观。我国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城市,然后是单位,最后才是职业。而在国外,一般人们就业首先考虑的是职业,然后是单位,最后才是城市。
【关键词】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比较
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本对改善自身福利的重要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利用目前现有的统计指标,可以把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这三类支出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从1990年到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4.91%和16.69%。虽然城乡居民的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增长都比较快,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下面就以1990年以来主要年份的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数据为基础展开比较分析。
一、新疆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证分析
1.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单位:(元、%)
2.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以上两表资料均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06版,表中比例指三类人力资本投资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例
3.人力资本投资的倾向分析
根据1990~2005年主要年份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的数据。排除物价等因素,以绝对收入假设理论为基础,分别构造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倾向函数,其中城镇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URCI,农村为RRC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RUI,农村为RRI。
通过运用SPSS12.5软件分析得出如下函数:
城市:URCI=-416.842+0.307RUI
(-2.224)(10.079)
农村:RRCI=-153.741+0.247RRI
(-4.320)(12.600)
一元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很好,分别是0.935和0.958,并通过了T检验。从人力资本投资函数来看,城市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钱,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将增加0.307元。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钱,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0.247元。
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呈现出以下特征:
1.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人力资本投资数量的平均增长速度城镇低于农村(城镇19.85%,农村26.62%),可见在投资的重视程度上,农村居民一点也不比城市差。尤其是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平均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高出12.22个百分点。
2.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对差距依然很大。从2000~2005年这六年的数据来看,城乡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之比达到5.077,也就是说这六年来城镇居民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居民的5倍多,而城乡的收入差距是3.403,从这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比例大于农村。从人力资本投资的倾向分析中也可看出城市居民投资倾向大于农村。
3.从投资结构上看,城镇投资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通讯投资,平均增长率达到27.41%,其次是医疗保健的22.42%、文教娱乐的15.26%。农村的投资中,增长最快的也是交通通讯投资,平均增长率为27.13%,高于医疗保健的22.55%和文教娱乐的19.49%。
三、造成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原因分析
1.收入差距是造成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城镇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占消费支出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这种差距主要来自于城乡收入的差距。
2.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尤其是文教娱乐支出方面。
3.在交通通讯及医疗保健支出上,由于近几年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以及通讯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乡居民的在这一领域消费增长。医疗保健投资的增长说明农民的医疗保健意识增强,与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也有关系。但仍需要注意的是,城乡之间的社会福利相差很大,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居民的负担。
四、对策建议
下面就缩小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差距,逐步实现其均衡发展提几点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下转第24页)
(上接第16页)
1.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同时由政府出面建立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引导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辅之以配套的激励措施,加快其人力资本积累速度。
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的公共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机构,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1.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增加农民的收入。如取消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等。
2.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和壮大小城镇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政府要采取措施积极地发展小城镇经济,为农村居民增收创造好的经济环境。
3.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各行业人才去农村发展。人力资本的注入可以使知识和技能在农村产生传播效应,有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带动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汉通.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性比较[J].统计观察,2005,(11).
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aryS.Becker)创立的,两位是学界公认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主要观点为:第一,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投资,指人的能力,是对人的投资而形成,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及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其中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集中医疗保健、正规教育、在职培训、迁移、成人学习项目等几个方面。第三,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人力资本投资。第四,教育是一种投资,人的能力的提高,即人的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教育的投资,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加里•贝克尔将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应用于人力资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内容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框架。其理论主要论述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人收入差别与接受教育有关,有能力的人的能力是来自于更多的教育与其他各种培训等。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经济、社会等问题(增加经济收入、反贫困、提高人民基本素质等)的解决提供了另一条思路。在我国,落后地区的农民严重面临着经济收入低、普遍贫困、基本素质低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影响了农民对国家设计的政策的选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以农民为需求主体而设计的制度,农民选择相关需求的行为,成为阻碍制度推行和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国家政策与农民进行互动过程中,并在制度的内在设计和不断发展并完善的前提下,要排除影响农民合理选择的不利因素。所以,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来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可找到阻碍农民选择的因素,扩大农民需要的选择途径,进而影响农民的政策态度和行为倾向,形成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推动。
二、人力资本投资对落后地区农村居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一项国家政策的心理态度和行为选择具有内在独特性。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参保行为选择是基于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状态、自身对现实形势的理解以及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解读与认识而形成的自我理性与自我最优选择下进行的。所以,落后地区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态度、评价倾向和行为偏向这一从“心理行为”到“实际行为”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本质上受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投资对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参保态度的影响———预期行为
保险理念是人们参保行为产生的根源。所谓“晴带雨伞,饱带饥粮”,保险体现的就是一种事前准备,为以后的风险埋单的思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国家为解决农村居民在年老时的基本养老问题,实现“老有所养”的重大策略,其中蕴含的正是这种理念。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蕴含的保险理念的理解与认同程度是影响农村居民参保态度的初始原因。在发达地区,人们对此理念的理解比较深刻、透彻,认同度很高,因而参保态度积极。在落后地区却截然相反,对保险理念难以形成有效理解,参保态度消极,长期秉承着“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究其原因,主要是落后地区农村居民基本素质低下、思想意识受限。而这种状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所以,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着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态度,是农村居民对此制度是否产生预期行为的关键因素。
(二)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参保选择的影响———当期行为
落后地区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关信息的捕获、整合和理解程度是判断制度是否符合自身利益,自己是否做出参保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信息的捕获、整合与理解能力主要是依靠农民自身人力资本投资(诸如接受基础教育、接受成人教育等)而获得。在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缺乏、农民接受教育的途径单一、教育支出不足等原因造成当地农民自身素质低下,信息的捕获、整合与理解能力匮乏,不能产生合理决断力,因此出现落后地区农村居民对制度产生误解,最终产生抱怨制度、排斥制度的行为现象。人力资本投资能让落后地区农村居民有效整合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信息资源,避免因错误或片面理解制度而陷入非科学合理的自我理性境地,从而减少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观望、怀疑、排斥、拒绝等行为。如此来看,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着农村居民对制度是否能做出客观、合理的理解与评估,是否能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做出正确、科学的参保选择。
(三)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居民参保持续性的影响———后期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毋庸置疑。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农民增收能力低下致使大部分农民陷入贫困,使得农民难以承担保费压力,出现大量的不参保、退保、断保现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是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为筹资模式的制度,其中个人缴费是该制度保障作用是否发挥以及发挥作用大小的关键,此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农村居民参保的持续性(农民能参保、农民不退保、农民不断保)。农村居民参保持续的强度与长度的根本途径只能依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所以,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农村居民的参保持续性:一是农村居民承担缴费的能力强弱。农民收入提高后不会因为收入的问题影响参保,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二是当地政府有财力给予补贴、集体有能力提供补助。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增加政府的财政和村集体的收入,使当地政府有财力给予补贴(或提高补贴),村集体有能力提供补贴,从而增加制度的吸引力,增强农村居民对制度的期望。由此,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着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持续性,事关此制度可持续发展大局。
三、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匮乏对“新农保”制度持续发展的限制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利民惠民政策,在制度推行之初,成绩显著。但随着制度的继续深化推进,问题也纷纷暴露。农村居民在制度推行之始,参保热情高,大部分农村居民纳入到制度覆盖范围内;随着制度的进一步推行,却出现了大量的断保、退保行为;农村居民参保率呈现出“倒U”型发展态势,这种现象在落后地区更为显著。落后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决策呈现出反常的态势:收入水平低的农村居民不愿意参保,对新农保存在不正确理解的不愿意参保。而穆怀中、闫琳琳、赵桂玲、周稳海等的研究表明,收入水平高的农民不愿意参保,收入水平较低的更愿意参保;张娟、唐城、吴秀敏、张红梅、杨明媚、马强等的研究得出,对新农保政策了解得越清楚越不愿意参保的结论。而影响落后地区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做出决策选择的因素在个体特征层面主要有农村居民自身理念、农村居民对制度的理解、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对制度的期望等几方面。进一步分析可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而形成的农村居民自身理念传统、陈旧,农村居民对制度缺乏理解,农村居民对制度的期望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等结果是阻碍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建设、推进与发展的关键原因。
(一)农村居民自身理念传统、陈旧
受早期经济模式、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形成了特殊养老理念。在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下,形成了一种以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为主要形式的家庭组织独立自治单位,家庭内部由此产生出独特的家庭制度。于是,在家庭内部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规范、权威,最终形成传统的以尊敬、赡养上辈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从文化角度来看,我国从封建统治时期,一直大力宣扬“忠孝文化”,致力于“忠孝”文化建设,使我国的忠孝文化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理念。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障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得以延续和发展。如今,绝大部分落后地区,受上述传统经济、文化的影响极深,一直遵循“家庭养老”、“以儿养老”等观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落后的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低,新兴的知识理念对农村居民的传统、陈旧理念没有形成冲击。在传统的养老理念、养老方式难以满足如今的养老需求下,农村居民对其他的养老方式避而不选。如此,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和持续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农村居民对制度缺乏理解
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村居民受制于多种原因,享受到的资源十分匮乏,其中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教育资源就是典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匮乏,致使广大农村居民自身基本素质低下,限制了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政策信息的充分准确解读,误以为这些制度是“国家骗取农民金钱的幌子”。例如,在新农保政策推行中,某些农村居民将“年满60岁的农民可以直接领取每月55元的基本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资格的子女必须参保”的规定理解为用子女的钱来为父母养老,认为这种规定违背了参保的“自愿”原则;农村居民不能理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设立的个人账户,不能切实看到自己的缴费是存在自己的个人银行账户上,认为个人账户不是与个人储蓄一样在为自己存钱,是在为自己养老进行积累。而部分尚未达到60周岁需要缴纳一定的参保费用的群众,因个人自身对政策的解读能力有限,无法从相关政策中看到实惠。还有很多农村居民对办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手续、方法难以搞懂,觉得其繁杂、“不会弄”,因此不愿参保。
(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
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受教育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而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原因。制约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受教育水平提高的因素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受教育水平)、农村居民收入之间是一个“封闭循环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造成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受教育水平低)的原因,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受教育水平低)严重制约着农村居民的的收入水平,而农村居民收入的有限性又影响了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的充分和有效投资。所以,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会使农村居民陷入“封闭循环怪圈”。落后地区,陷入“怪圈”的现象较多,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成为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最关键原因。农村居民收入低下,用于维持基本生活的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增高,使得农村居民不再有“闲钱”支付每年的保费。对普通家庭而言是比较细小开支的微额保费,对于落后地区的低收入农村居民而言却是难以承担的。
(四)农村居民对制度的期望低
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期望低,主要表现在制度和缴费时的支持力度不足和享受待遇时保障水平不足上。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农村居民没有获得相应的农业生产生活技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增加收入来源渠道的能力等),限制了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增长,使得地方财政收入低下。地方财政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施行过程中为农民缴费时“减负分压”,享受待遇时“提量增质”的一大力量,特别在落后地区,这种财政依附更为明显。在缴费过程中,制度规定: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应当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得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参保人员,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在养老待遇支付过程中,中央以每人每月55元标准发放的基础养老金额度是统一确定的。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各地经济条件、制度实施的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地方政府承担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显而易见,为农民缴费时“减负分压”和享受待遇时“提量增质”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是由地方财政承担。在落后地区,受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的制约,农村经济无法增长,使得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无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充足的所需资金,降低了农村居民对制度的期望,进而阻碍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以政府供给、农民需求为主体而设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利益归宿点始终是落在农村居民身上。但是由于落后地区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使农村居民不能看到此制度是以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归依。而一项好的惠民利民政策能否持续推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除政策制定者的有效执行外,关键还在于制度需求者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所以,改变过去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的现状,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开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等等,能主导农村居民行为选择和政策态度,进而成为增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力的关键因素。
(一)转变政府观念,重视人力资本投入
长久以来,落后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与当地政府的观念有密切联系。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一直秉持着人力资本投资投资回收期长、见效慢的价值理念,为了追求政绩,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而重视物质资本投资。殊不知,人力资本投资才是最根本的投资,其他投资要通过人力资源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落后地区的政府观念转变,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是改变落后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开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当地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保险制度的理解、认同,增强农村居民参保能力等的前提。所以,转变政府观念,加大落后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势在必行。第一,树立政府是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主体的观念。一方面宣传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有消减贫困、帮助农民增收,使农民生活得到保障,社会得以稳定的巨大功能,进而使政府知道自己有利可得。另外,明确政府职责,认清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农村教育、农民职业培训、医疗保健等人力资本投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公共品,这种公共品的提供主体理应是政府。第二,把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纳入政府工作人员政绩考核指标。首先,把对落后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当地政府政绩的考核体系中,促使他们注重“量”与“质”的结合。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都是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所以联系经济发展来督促地方政府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再次,设定相关的奖惩、监督机制,督促各级地方政府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考核指标,奖惩、监督手段是改变政府态度的直接手段与保证。
(二)重视义务教育,提高未来制度需求者的基本素质
由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缺乏,如今制度范围下的农村居民基本素质低下,不能转变陈旧观念,不能理解制度相关政策,严重阻碍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正在接受或即将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孩子,是未来的制度需求者的来源群体。故而从现阶段重视义务教育对未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和持续发展十分关键。在施行免费义务教育以来,教育费用不再成为家庭的负担。但是,落后地区,由于观念落后、近年“儿童校车事故”频发(校车事故发生让农村居民普遍产生“为了让孩子上学,白白丢了性命不值得”的观念)、父母外出就业忽视儿女教育等,成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绊脚石。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应该作为责任承担主体,重视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其一,加强宣传,重视引导。对当地农村居民进行引导,耐心讲述自己孩子上学接受教育的好处。同时,把因接受教育而明显获利的典型家庭拿出来作为榜样宣传,树立示范效应。其二,加强对儿童校车的监管,保证儿童能够享受安全的乘车环境,做到让农村上学孩子“安安全全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其三,发动多方力量,加大资源投入。落后地区由于贫困,很多地方没有校舍,当地相关部门应该发动、利用社会各方力量,为落后地区捐资助学、修缮校舍,为适龄儿童能够有接受教育的场所。针对落后地区教师素质不高,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重视义务教育教师的选拔、培养、利用,做好教师的“留”与“流”工作。其四,通过“以村带企、以企带村”的方式,让农村居民有途径增加经济收入,并愿意留村就业,进而平衡父母外出就业与留家照料和教育孩子的关系。
(三)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对现行制度覆盖范围下的农村居民,要提高其基本素质和生产生活能力,只能依靠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在落后地区,进行农村成人教育要注重对当地农民的领导与引导,耐心辅助农民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保持教与学的长期性。另外,落后地区的环境的排挤和压迫会导致农村居民的个人无力感,故而应从“增能”的角度提供培训服务。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则需要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注重多方的良性互动,务必确保农民掌握的职业知识、技能可以立马投入生产生活中。在此过程中,要探索符合农村居民的办学模式,如:“学校+公司+农户”模式。根据农村经济和农村劳动力的需要,设立对口专业,开设面向农村、为农业、农村劳动力服务的课程。同时,克服落后地区农村居民享受成人教育、农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等机会不均,资源不平衡的困难,可借鉴美国克林顿政府推行的“农村教育成就项目”(RuralEducationAchievementProgram,REAP),结合我国落后地区的具体实情使其本土化。农村居民通过这类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基本文化水平、提高基本素质,同时还可以掌握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专业技能,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收益转化,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增长。在落后地区,因为农村居民基本素质低、农村居民收入低、地方财政力量薄弱而影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障碍将得以扫清。
(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加医疗卫生投入
落后地区,农村医疗保健条件落后和医疗资源极端缺乏,加之当地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意识不强,农民的健康状况堪忧。忽视医疗保健的投资会从两方面影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人的健康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人一旦失去了健康,制度的建设也就无需再谈;第二,落后地区,如若农村居民健康得不到保证,就会产生大量的医疗费用,对本身经济实力就不强的农村居民就如雪上加霜,几乎全部收入用于治病或防病,致使他们无心参保。所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成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必走路径。在落后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增加医疗卫生投入要求做到:第一,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包括加大医疗物力资源和医疗人力资源的投入,特别是医疗人力资源的投入。落后地区,由于条件艰苦、经济落后,大部分医疗人才不愿到此,所以应该建立落后地区医疗人才引进机制和优惠机制,吸引这部分人到落后地区服务;第二,继续推进落后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新农合”已深入人心,切实让农村居民得到了实惠,政府应该继续从保障水平、报销程序等方面进行提高、优化,促进此制度的持续发展;第三,以公平为理念,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协调,整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五、结语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风险规避
一、人力资本的界定及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本的内涵界定
人力资本(HumanCapita1)的涵义可从内容和形成两个方面去界定。从内容角度去界定人力资本涵义的学者比较关注人力资本所包涵内容,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及其所表现出的劳动能力等的总和。其主要代表是舒尔茨(Shuhz,1990),他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从形成角度去界定人力资本涵义的学者比较关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和劳动力流动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而其中的教育投资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其主要代表是贝克尔(Becker,1993),他指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消费能力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通过有意识地投资活动所形成的,由知识、技能、体力或健康及其所表现出的劳动能力等组成的,能实现价值增值的,依附于某个人身上的存量资本。
2.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以人为投资对象、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的企业投资行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力流动、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实现。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这部分投资往往是由政府支持的,其投资的效果与政府教育政策、教育重点有关。在进行教育投资时,企业主要是支持员工进行在职的继续教育。培训投资是直接服务于现实的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源的技能存量的投资,包括就业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劳动力流动投资指劳动力流动是现代经济社会普遍现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动态中不断地组合,形成最优配置,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卫生保健投资主要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健康状况,使员工保持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
二、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人力资源,但由于被开发主体的原因而导致企业经营后果与经营目标相偏离的潜在可能性,即经营后果的不确定性。
1.人力资本与其承载者的不可分性及其流动性
人力资本是无形的,主要表现为蕴藏在人体内的一种劳动能力,其投资形成的资本形态与其承载的主体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作为生物形态的人力资本主体由于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会出现年老、疾病、死亡等生物现象,因而所投资的人力资本会因为被投资者的年龄、健康、意外伤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力资本的损失,从而使投资者减少或丧失投资收益。既然人力资本依附在人身上,那么它必然会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人的自利性决定着他时时刻刻要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一旦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单位)内不能实现该目的,他就会在流动中寻找自身价值转换以及匹配环境和机遇。近几年落后地区人才向发达地区,落后企业向发达企业转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3.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是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不同的主体,由于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使相同性别、年龄和身体素质相同的人,在进行同样的投资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若外部环境条件比较差,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合理,则很难调动人力资本载体的积极性,其努力程度就很低。二是人力资本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人力资本在受到激励的时候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为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收益;而在受到不利环境和负面影响时,又能够减少或者丧失投资的收益。同时投资是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产出成果如产品研发及管理改革成效的取得都有一个时间差,同时,其成果也不可能像其他物质产品那样可通过市场调查来判断其销售情况及相应的绩效。衡量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时,很难把其它要素的贡献剥离出来,因此我们很难从最终产出中判断出具体某个人的贡献是多少,这就存在“偷懒”或“搭便车”的现象。因此人力资本产出成果质量和数量及其产出时间是很难确定的。
4.人力资本形成的长期性和投资者主体的多元性
一般来说,一方面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在短期内难以收回;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本的收益期限也较长,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财富。人力资本是多方面、长时期投资的结果,投资各方都要得到收益。企业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这样,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承载者和投资参与者,享有所有权、使用权和一定的收益权;企业投资只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享有一定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人力资本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多元化,导致人力资本在使用和收益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三、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规避
1.确立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产权
确立员工的人力资本产权,就是一方面承认职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当期收入,另一方面更要承认广大职工在利润积累中的贡献,这实质上触及了收入分配的问题。职工参与企业分配的方式,一是依据按劳分配分得一定的工资和奖金,二是职工作为企业价值增值的创造者之一应当按比例形成他们在本企业的股份。职工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事实上就是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回报的一种方式,而这个风险是企业和职工双方承担的。比如我国的内部职工股,“持股人”既不是单纯的股东持有,又不是单纯的“管理者”持有,而是包含工人在内的“员工”持有。资本所有者让渡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消除“持股人”、“管理者”、“工人”在所有权上严格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样,“资本”、“管理”和“劳动”这三者之间,存在的是交融、协作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企业形成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保征。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感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一旦形成之后,则会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使企业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是人,而人又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所有影响人力行为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作为社会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人格特性,在思想、感情、经历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时,在投资角度来看是最佳的投资项目时,也可能由于个人的偏好认为该项投资不符合其个人意愿,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使得员工与企业的目标、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相一致,从而尽量地缩小企业与员工之间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分歧,进而使投资收益能达到最大化。企业文化的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目标之一,应当渗透到每一次个体的投资过程之中。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劳动者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率,进而减少人力资投资风险。
3.实施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具有长期性,投资收益不可能当时获得,因此投资周期长本身就意味着不确定的成分多,投资风险大,为了将不确定的因素降到最少,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将员工在投资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减到最小。作为企业首先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计划,并把它纳入企业总的战略发展计划。其次,建立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通过日常绩效考评及专门的人才评估活动,了解员工现有的才能、特长、绩效、经历和志趣,评估他们在专业技术、管理和创新开拓诸方面的潜力,确定他们目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道路,作为制定具体的培养、使用计划的依据。其三,企业鼓励和帮助员工,尤其是对骨干和潜力较大者,要做好自我分析,妥善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其四,企业根据员工个人发展计划、人力资源档案,结合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的需求,便可确定具体的培养与开发目标和计划,通过培训已有员工或在必要时招聘新人,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是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重要内容。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们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时就已经初步探讨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虽不系统深入,但仍富有启发意义。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
首先,指出了教育是一项具有风险性的投资。被西方经济学家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1年《高等教育的成就》一文中,指出了由于个人在评价其先天禀赋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教育投资的风险本质,他说:“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每项投资,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超前的、长期的、对未来承担义务的,因此都被某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困扰。”而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1975)也在其《人力资本》一书中指出:“以上的讨论正好说明了,高等教育上的投资经受着相当大的风险,而且很明显这种投资是相当不易改变的。”舒尔茨还指出了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都具有收益不确定即存在风险的特点:“教育投资的这些收益的确难以确定,但是这种不确定性也并非是它所独有的特点,因为其它方面的投资之收益也很容易具有不确定性。”
其次,指出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来源。1964年,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讨论教育费用时指出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三个来源:对自身才能的不确定、就业的不确定和资本市场的不确定。他说:“学生一般只晓得自己在上学,而不知自己的学习才能如何,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投资能在四十年或更长的一段时期为他们服务,这笔动产的价值就一个人整个一生来说还是未定之数;他们很难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会有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很难肯定当他们一完成学校教育即有职业和收入……即使学生确信他们具有必要的才能,相信将来收入可以保证他们在更多的学校进行投资,他们又会发现,把资金贷给学生的资本市场很不完善。特别在贷金既包括学费又包括学生放弃的收入情况下,这种资本市场就更显得糟糕。”
贝克尔也指出:“人力资本的实际收益围绕着预期收益变动,这是因为某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寿命的长短总是不确定的,这是决定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也不能确定他们的能力,特别是对进行了大量投资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此外,一个年龄与能力既定的人的收益也是不确定的,因为还有许多无法预料的事情。”贝克尔还指出,信息的缺乏是导致存在教育投资风险的重要原因,他说:“增加了预期高等教育收益的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种收入要在非常长的时期内才能收回来。较长的报酬支付期增加了风险,它与收益之间的低联系一起降低了投资时得到的信息的价值。”“得到一笔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要很长时间,这就减少了可获得的知识,因为在能得到收益的条件下才要求获得知识,而且投资与收益之间的平均时期越长,所能得到的这种知识就越少。”
此外,还指出了在风险下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加里·S.贝克尔(1976)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把教育投资当作安全资产的观点[见Glick&Miller(1956),Morgan&David],指出:“从教育中所获得的收益应该与具有同样大的风险和不可转移特征的投资中所获得的收益相当。”
他们并没有完整系统地论述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只是作为经济学家,他们的敏锐直觉使他们意识到了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风险问题。因此,其缺陷是明显的:其一,对影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诸因素缺乏具体化、数量化分析,内容显得较为单薄;其二,虽然已经指出了风险影响人力资本投资,但对其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在机理的认识却显得不够;其三,这时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在收益完全可以预测的假设下发展起来的,并没有建立一个把风险内生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二、西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研究的深入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有关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论文,大大拓展了前人的研究。他们通过把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不确定性予以内生化,从而使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从简单的感性认识阶段发展到了理性认识阶段,同时也克服了前人研究的一些缺陷。这一时期,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作出贡献的主要有赖武海瑞和韦斯、斯诺、罗纳德·瓦闰和约瑟夫·威廉姆斯(A.Snow、RonaldS.Warren、JosephP.Williams)等。他们主要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起源、风险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和如何化解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1.赖武海瑞和韦斯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1974年,赖武海瑞和韦斯(D.Levhari&Y.Weiss)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风险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赖武海瑞和韦斯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把风险内生化的两时期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在其中讨论了风险对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影响。
赖武海瑞和韦斯假设只有两个时期:当前和未来。个人计划包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投资规模决策。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时间消费型的(比如,教育),而且0<λ<1是第一期花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时间比例;第一期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比例是1-λ。效用仅仅依赖于当前和未来的消费;因此,在下一阶段(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完全说是外生的。
赖武海瑞和韦斯(1974)通过这个两时期模型,他们得出了人力资本的期望边际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的期望边际收益率,从而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更大的风险。赖武海瑞和韦斯(1974)研究还指出,在存在风险下最优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期望边际收益率一定相等。
此外,赖武海瑞和韦斯(1974)还考察了初始财富增加、市场利率上升、风险增加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在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和递增风险的假设下,赖武海瑞和韦斯(1974)的研究表明,初始财富的增加会鼓励人力资本投资;当个体在投资期间是一个净借贷者时,利率的上升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下降;当他是一个净储蓄者时,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正好相反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其结果是不确定的;而当风险从零上升到一个正的水平时,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减少。
而对于如何化解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赖武海瑞和韦斯(1974)在其开创性的文章中指出:“为了分散他的人力资本,个体必须获得通用性教育,并且放弃专业化的好处。”
2.威廉姆斯、斯诺等人对赖武海瑞—韦斯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威廉姆斯(1978)考察了在风险人力资本投资与可出售的资产投资之间的联系,指出他们都具有风险收益的特点。他也发现不确定性增加会导致教育投资的减少。威廉姆斯(1979)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在一个人力资本形成的连续时间模型中,不确定性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在这篇文章中,威廉姆斯(1979)考察了当一个人面对几种影响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的来源时,劳动、闲暇和教育投资在生命周期中的最优时间分配问题。然而按照其他的研究,比如,考德(1986)指出,不确定性对教育需求的影响不可能明确地予以确定,而是依赖其在收入函数中引入的方式。威廉姆斯(1978、1979)还指出,应该利用资产组合投资来分散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1990年斯诺和瓦闰发表了《不确定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供给》。在文章中,他们通过把劳动供给作为一个选择变量从而扩展了赖武海瑞-韦斯(1974)模型。他们指出,不确定性会使人们增加相对于未来的现阶段的劳动供给。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如果这种投资是一种次要的活动,且个体表现出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偏好,那么,作为对收益风险增大的反应,人力资本投资会下降。然而,如果投资是正常的,那么,风险增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在一定的假设下,斯诺、瓦闰和赖武海瑞、韦斯的分析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比如,不确定性增加对教育投资具有消极的影响。
约瑟夫·阿尔托内(JosephG.Altonji,1991)、韦森特·豪根和吉恩·沃克(VincentHogan&JanWalker,2001)研究了不确定下的教育选择问题。约瑟夫·阿尔托内(1991)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两时期模型,考察了能力、教育偏好、高校课程、家庭背景等对教育投资决策及收益的影响。在把教育作为一种选择和个体一旦离开学校就无法返回的假设下,韦森特·豪根和吉恩·沃克(2001)应用选择理论的技术研究了教育收益不确定时的教育决策问题,指出风险的增大将导致个体推迟离开学校,即个体将更多地投资于人力资本。
3.西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的最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亚历山大·瑞勒斯(AlexandraRillaers,1998)在前人工作(Michel,1993;delaCroix,1996)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交叠世代模型用以说明不确定性在个人教育投资决策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作用。在这个模型中,人力资本积累通过一个在物质资本中规模收益不变的技术解释了内生增长。亚历山大·瑞勒斯在个体水平上把不确定性纳入到人力资本积累函数中:个体决定教育努力的水平但并不知道它的事后收益。假设每个个体在人力资本形成中拥有不同的利用教育努力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事前无法观察到,将在个体决定他的教育努力后反映出来。结果,同样的教育水平并不一定会提供给每个个体以同样的人力资本水平。
亚历山大·瑞勒斯研究后也发现,不确定性对个人教育努力和经济增长具有消极影响。然而,在一般均衡框架内,亚历山大·瑞勒斯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斯诺和瓦闰(1990)的研究,指出一个面对严重不确定性而又无法予以保险的个体会减少其在教育上的投资。起初,经济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物质资本积累而使人力资本变得相对稀缺。这种开始的消极反映部分会由价格和资源稀缺的影响所弥补。一方面,工资上升利率下降,从而提供给个体在下一阶段以更多地投资于人力资本的激励;另一方面,物质资本积累将创造新的来源来提高储蓄,降低利率。结果会使得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直至回复到原来的水平。但是,当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时,教育投资又会趋于下降。
亚历山大·瑞勒斯(1998)还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减少不确定性的政策建议:首先,帮助个人准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其次,提供最低收入保障,如失业保障或基本收入保障;最后,通过提供补助金或奖学金来减少个人教育的成本以吸引个人投资于教育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肯尼斯·扎德(1997)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不像资产组合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经常是个性化的,而且人力资本是一种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金融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主要区别是:作为对新情况和不断变化的目标的反应,一个人可以改变金融投资,而教育和培训一旦进行则很难改变。而且还由于,第一,人力资本投资的总体风险与投资的规模不成比例,而且个人无法使其人力资本投资多样化。例如,一个人不能部分投资于中学教育,部分投资于高等教育。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常常带来个性化的不变的风险。所以,肯尼斯·扎德指出,我们不能应用来自金融方面的最简单的论述,他建立了一个人力资本资产价格模型(HCAPM),把非线性假设、劳动供给、风险金融资产等纳入到模型之中,阐述了最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肯尼斯·扎德(1997)也指出,应该利用资产组合投资来分散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戴恩·安德博格、弗瑞锥克·安德森(DanAnderberg,FredrikAndersson,2000)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风险的反作用。按照传统的观点(如明塞尔,1974),教育似乎是与上升的收入波动相联系的。然而,他们指出,得出收入波动的结论似乎是与所考察的时间单位相关的,因为一个人的收入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
他们研究证明,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避免低收入或低报酬的工作。有许多证据支持教育在帮助人们避免低收入落入陷阱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很少会失业,因此,教育可以降低失业风险;此外,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降低职业伤害风险。
三、西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文献的评论
西方学者研究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总体思路是: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求人力资本投资主体风险与给定偏好的约束下预期收益最大化。
具体来说,在研究方法上首先是建立了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Levhari和Weiss(1974)等),即人力资本投资供求均衡,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建立起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亚历山大·瑞勒斯(1998)等),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供求均衡。
在一个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内,赖武海瑞和韦斯(Levhari&Weiss,1974)在假设存在一项无风险的金融资产与人力资本投资时,最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确定。而威廉姆斯(1978)则考察了具有一种风险资产与人力资本资产时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决定;而在一般均衡的框架内,肯尼斯·扎德(1997)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建立了一个人力资本资产价格模型(HCAPM)来说明了当具有两种风险金融资产与人力资本时最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决定;亚历山大·瑞勒斯(1998)在前人工作(Michel,1993;delaCroix,1996)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交叠世代模型用以说明不确定性在个人教育投资决策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作用。
西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立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但在肯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西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中一个很大的局限是:它是建立在期望效用理论基础之上的,即分析是以个体预期收益最大化为目的,而现实中的个体投资决策考虑的主要不是预期收益的大小而是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涉及到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但我们在西方现有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中尚未看到有行为经济学的影子;而且虽然西方在阐述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原因时提到了信息不完全,但是分析的还远远不够;此外,与对物质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相比,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仍较薄弱,还缺乏动态分析。
为推进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的研究,我们应该借鉴物质资本投资风险理论特别是金融投资风险理论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因为目前金融投资风险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还应积极引入新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如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在研究内容上要继续深化和扩展,加强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生成机制的研究,以此来推进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美]西奥多·W.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Levhari,D.andY.Weiss.“Theeffectofriskontheinvestmentinhumancapital”.AmericanEconomicsRiview,1974,64(6):950-963.
[5]Williams,J.T.“Risk,humancapital,andtheinvestor’sportfolio”.JournalofBusiness,1978,51(1):65-89.
[6]Williams,J.T.“Uncertaintyandtheaccumulationofhumancapitaloverthelifecycle”.JournalofBusiness,1978,52(4):521-548.
[7]Kodde,D.A.“Uncertaintyandthedemandforeducation”.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86,68:460-467.
[8]Snow,A.andR.S.Warren.“Humancapitalinvestmentandlaborsupplyunderuncertainty”.InternationalEconomicsReview:1990,195-205.
[9]Campbell,J.Y.UnderstandingRiskandRetur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6,104:298-345.
[10]Shaw,KathrynL.Life-CycleLaborSupplywithHumanCapitalAccumulation.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1989,30:431-456.
[11]KennethL.Judd.IsEducationasGoodasGold?APortflioAnalysisofHumanCapitalInvestment.HooverInstitutionStanford,LA94305andNBERMay,2000.
[12]AlexandraRillaers.GrowthandHumanCapitalAccumulationunderUncertainty.61.144.25.119/gate/big5/www-edocs.unimaas.nl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语境人力资本投资
在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快速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多变环境下,企业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力资本指的是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作为企业的活资本形式,它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因此,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是迅速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然手段。
一、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市场竞争的便捷,蕴含着对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新的企业竞争力和经营方式的新思考。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应以一种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本的角色与价值增值问题,建立新的模式和流程来培养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效率和竞争力。
2.社会知识化。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随着知识工作者在企业中的作用的增强,新型的信息沟通方式必然带来企业组织重组和人力资本政策的变迁。
3.信息网络化。电子通讯、计算机、国际互联网和其他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一个不受地理边界限制和束缚的全球工作环境和视野。因此,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对企业人力资本的要求,而且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冲击。
4.竞争人本化。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企业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因此,企业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必要性分析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资本采取的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一般来说,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构成了人力资本。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新的资本资源的投入;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发现;劳动者的平均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知识储备的增加。后两项均是人力资源密切相关的,它们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不合理状况严重。一方面,长期以来都实行“注重物质资本”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从经济角度来看,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这一概念界定的不完全,侧重于物质资本的分析,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判断,在生产要素中只计算人力资源的数量分配,而不注重人力资源的质量分析,致使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注重投资的数量,而不注重投资的效率,结果导致了投资主体的单一化和人力投资的滞后。
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渠道上看,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渠道窄,方式单一,以国家投资为主,且投资数量不足。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依赖政府的教育投资。虽然我国的教育投资总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逐年增加,但是,如果以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作为教育投资,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物质投资,与物质投资相比较,教育投资的相对量还处于较低水平。
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企业为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强烈竞争,凸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竞争策略。它是一个多方位的整体体系,它的投资内容和形式比较多样,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升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激励约束
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在激励约束方面,要因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同的企业文化而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建立心灵契约,留住人才;优化组合,人尽其才。再次,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的技术与知识的更新速度走在行业前列,以长期保持企业的人才优势,进而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最后,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和理念的氛围平台,往往在激励人才成长等正向行为上,产生着巨大的基础作用。
2.强化企业对人力资本的再开发
人力资本再开发的前提是人力资本载体—人力资源的身体健康。这指的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医疗保健投入。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的恶化会使员工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直接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为此,一方面企业需要为员工创造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工作的顺心;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医疗保健。因为工作而使得员工疲惫不堪,或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是得不偿失的。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重点不仅仅是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要想保持并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则离不开对企业人力资本的再开发。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成为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而匹配合适的培训方法,则是取得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
首先,对于核心人才可以采用脱产培训的形式。核心员工是企业的战略层,规划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对他们的培训成为企业的主要任务。让核心员工放下工作进入各个高校学习管理的系统知识,新观念,适时充电,对提高管理效率有良好效果。其次,对于独特人才,根据其工作的性质,安排的培训主要与项目有关。当企业承接了顾客的某个项目,继而组成项目团队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他们的培训。企业高层在项目开始之前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避免工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在项目实施后,可以就某一问题请专家来指导工作,保证项目的实施。
根据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论述,本文把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范围界定为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迁移投资三类,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分析,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论述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收入的机理。
(一)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向来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的内容。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与收入呈正相关,这一理论也在许多国家得到证实。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的文化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东部地区农民文化素质高于中部地区,更高于西部地区,而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职业技术培训教育,其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通常是通过以下几个路径来实现的:(1)更高的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率,因而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回报;(2)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帮助农民改善自身的健康和营养状况,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3)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直接丰富农民的生活,帮助农民拓展生活的空间;(4)农民及其子女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并给人们之间的平等发展提供机会。
(二)健康投资
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的健康资本一部分是先天即有的,一部分是后天获得的。舒尔茨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经济价值,即人的企业家能力、职业技能或者教育水平都会随着其有效寿命的延长而增加。健康投资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健康的人有更加充沛强壮的体力、脑力和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健康的人能够拥有更长的寿命,其职业生涯也有机会得以延长,获得更多收入;第三,强壮的身体可以减少病假所引起的收入损失;第四,更长的寿命和好的健康状况可以刺激人们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增加未来收入。
(三)迁移投资
农民的迁移投资指的是农民迁移流动的成本,它包括:(1)直接迁移成本,如往返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交通成本、获取迁移信息的成本等;(2)机会成本,指劳动者为了迁移而放弃原来的工作所失去的可能获得的收入和福利;(3)社会成本,它是农民为了迁移而放弃原来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适应新环境所花费的成本;(4)心理成本,指农民离开原来的熟悉环境而进入到陌生环境所付出的精神代价,如不安感、孤独感。其中,只有直接迁移成本容易测算,而其他成本都难以测量。不少研究表明,迁移投资能够带来收入的增加,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民通过地区转移,迁移到工资报酬机会更好的地区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其次,农民通过行业转移,到社会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率更高的行业工作;最后,农民还可以转换不同的职业类型或雇主来获得更好的报酬。总之,只有当迁移收益大于迁移成本时,迁移才会发生,反之则不会发生。
二、广东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收入的实证
(一)数据来源
本文中的农民收入(Y)用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来代表,农民迁移投资(M)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反映,农民健康投资(H)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反映。另外,考虑到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是由政府与农民共同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故不用受教育程度来反映农民的教育投资(E),而采用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来反映。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历年《广东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93-2011年。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用广东省GDP平减指数对数据作处理。用GDP平减指数消除1993-2011年广东农民的收入、教育投资、迁移投资和健康投资的通货膨胀影响。另一个需要处理的外生冲击事件是广东在2006年9月正式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造成广东农民的教育投资在2006年突然大幅下降。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广东农民的教育投资在2006年突然减少,使得这项时间序列的分布趋势中断,进而影响了数据的平稳性分析以及整个实证分析结果。鉴于这种教育投资的减少并非由农民自身决定,本文对教育投资的数据作如下调整:假设农民自2006年起的学杂费没有被减免,计算出广东农民1993-2005年的学杂费年均增长率,并以此计算出2006-2011年的学杂费和修改后的教育投资E2。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二)实证检验
广东农民收入与农民的教育投资、迁移投资和健康投资有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教育投资、迁移投资和健康投资对广东农民的收入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这验证了本文前面的理论分析。其中,教育投资的促进作用最大,健康投资的促进作用次之,最后是迁移投资。从具体数字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广东农民的教育投资每增加1%,其收入将增加57.6%;广东农民的健康投资每增加1%,其收入将增加26.4%;广东农民的迁移投资每增加1%,其收入将增加8.4%。在短期内,广东农民的教育投资对其收入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且影响最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期教育投资每增加1%,本期农民收入将增加46.6%;健康投资对农民的收入增长也存在正向影响,本期健康投资每增加1%,本期农民收入将增加7%;而迁移投资对农民的收入增长存在负向影响,本期迁移投资每增加1%,本期农民收入将减少9.4%。此外,短期修正系数表明,每年广东农民的实际收入与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4.9%被修正,即农民收入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4.9%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综合分析EMC模型中各变量的系数可知,广东农民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在短期内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这符合本文前面的理论分析。而迁移投资在短期内对农民收入存在负向影响,说明迁移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存在很大的时滞效应,这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第一,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使得农民进城后未能及时获得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如有些城市工作岗位只招用本地户籍人员;第二,广东省普遍存在的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使得农民的迁移投资回报有所滞后;第三,某些政府出于就业管理需要,要求进城农民工就业前先办理暂住证、婚育证等各种证明,推迟了农民工就业;第四,尽管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已对农民工免费服务,但其服务形式较简单,多是登记介绍和组织招聘洽谈会,农民工一般等待时间长;第五,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其搜索就业信息的能力较弱,因此进城后未能马上找到合适工作。这五点可能的原因使得农民工的迁移投资在短期内未能转化为收入,而在此期间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吃、住等支出使得农民减少了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从而影响了收入。
三、结论
综合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广东农民的教育投资对其收入的正向影响最大,其次是健康投资,最后是迁移投资。
(2)在长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广东农民的教育投资每增加1%,其收入将增加57.6%,说明教育投资对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短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广东农民的教育投资每增加1%,其收入将增加46.6%,说明广东农民的教育投资对其收入的回报速度较快。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广东农民的健康投资每增加1%,其收入在长期内将增加26.4%,而在短期内只增加7%,说明广东农民的健康投资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的投资行为,在短期内并不能看到显著的回报。因此,无论农民自身还是政府,都应重视健康投资,不能因为在短期内看不到健康投资对收入的显著回报而忽视健康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