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族舞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族舞蹈论文

第1篇

1.审美特征

舞蹈本身会带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作为藏族舞蹈来说,又有着自己的审美特征。外开美: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以及跨腿、抛腿等动作,都会出现外开的脚型。协调美:举例来说,在藏族舞蹈中,有不少动作是通过同手同脚来完成的。这本身即是一种平衡和协调,因此,表演者在跳舞过程中,经常会做使用手和脚顺边的运动。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很可笑,甚至很荒谬,实际上,顺边的运动却刚好是他们在跳舞时用来保持协调感的一种方式,这也是藏族舞蹈的艺术特色所在。另外,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温度、服装以及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藏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略有不同。但其精髓是不变的,如基本动作所特有的神韵、姿态等;还有配乐的节奏、动感、风格也非常类似;舞蹈也以圆圈舞为主;表演者的穿着也配合舞蹈,大多是宽松、肥大、色彩鲜艳的服饰。

2.民族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样地,作为能够反映民族特色的舞蹈来说,也是别具魅力的。藏族舞蹈也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点。高原上特有的气候特征,饮食的差别,以及日常生活的种种,再加上时间的推移,藏族舞蹈在发展变化,但是自身的特色并不会消失,只是稍作改变,更加完善。比如,他们特别注重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因此,人的身体的部位如手、脚、膝、胸、腰、肩、头等都要发挥作用,才能使整个舞蹈更加有力度美。其中,腰部的作用尤其重要,无论男女,腰部的动作都相对讲究,也丰富很多。另外,细分的话,可以这么说,有的舞蹈活泼、动感十足,体现出高原人特有的热情与豪迈;而相反,也有的舞蹈相对舒缓、稳健,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当然从中也透露出些许古典韵律之美。

3.动作美

其实,舞蹈是由不同的动作组成的,藏族舞蹈就特别强调各部位各动作的配合。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双手和腰部的动作,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舞蹈的质量和效果。双手要非常灵活,要能够配合身体进行多角度的旋转。腰部的活动要更加灵动,在似动非动中给人视觉上一种玄幻的美的享受。另外,就男女来讲,女子比较注重前倾、垂臂等形态特征,力求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给人一种典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则比较注重用懈胯、垂臂等体态特征,来表现一种豪放、粗犷之美。无论怎样,都是想要给观者视觉以及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以展现藏族舞蹈特有的魅力。

二、关于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思考

1.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藏族舞蹈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因此一定要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这不仅仅是藏族人民的骄傲和财富,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此。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在传承中发展,二者密不可分。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变,如果只是传承,怕是会影响藏族舞蹈的魅力的持续。所以,应该结合经济形势,加以创新。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得不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要想吸引大众的眼球,使藏族舞蹈更加地发扬光大,就必须了解消费者的想法,并切实地采取措施加以改善。比如舞蹈的某些动作,某些细节,以及配乐的挑选,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来具体地做些改变。

2.民族舞蹈与时代的结合

在时代的浪潮中,停滞不前只会被淘汰。作为舞蹈来讲,虽不会这么严重,但也要有所警戒。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舞蹈形式。因此,与时俱进,具体到藏族舞蹈,就是要吸收现代元素,合理利用,将民族舞蹈与现代舞相结合,给民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加强宣传的力度,如视频、整理图片集锦等,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藏族舞蹈。有关人员还可借助网络自行学习、请教他人,多交流,并根据自己的灵感来编出更多更好的舞蹈。

三、总结

第2篇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第3篇

要淡化“权威”意识,减少“专业”作风,帮助学员,相信学员,积极主动地做学员主体的指导者。在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中,舞蹈系始终坚持各班课前半小时辅导制度,由学习委员带领学员复习所学舞蹈,反复练习,强化记忆,纠正动作,力求基本规范,效果非常好。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发现模仿能力强,动作规范,跳得好的学员,鼓励他们做示范性表演。高级班和中级班有几位年龄在65~75岁的学员,她们上课认真,勤奋刻苦,踏实训练,从不懈怠,她们的精气神影响着其他学员,感动着老师,老师经常表扬她们,激励她们。由此可见,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员,用变化的观念评价学员,用赞赏的态度去欣赏学员,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员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老年学员的共性,也要关注他们的个性,让学员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去寻找、探索、体验、分析、思考,提高其自学能力。教师始终以学员为中心,把学员放在第一位。突出差异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员的个性差异,努力为不同的学员提供适合其个性的教育,使所有学员都能受到应有的尊重并得到充分发展。要坚持面向全体,实施分层教育,加强个别指导。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分组练习,个别辅导,各小组长负责辅导和纠正组员的动作,帮助他们把动作跳好跳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员,保护她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要求严厉但不能挖苦讽刺,更不能冷言冷语对待学员。所谓实用性,主要有两个要素,即使用价值和应用性。多年的民舞教学,使学员的舞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纷纷把所学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好多学员参加了社区舞蹈队及各种民间团体的演出,反响良好,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朝气”。今年举办的吉林省首届广场舞比赛,舞蹈系学员代表老年大学参加比赛,最后夺得了冠军。学校瞄准了广场舞的发展趋势,当即决定开设广场舞班,现已全部招满。这就是教学实用性的具体体现。

二、课堂教学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一)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式把民间舞蹈课上得具体生动,让学员产生身临其境之美感。如,学习朝鲜族舞蹈,教师就要先播放一段有关朝鲜族人民生活、劳动、舞蹈的片段,借助鲜活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员,让学员由被动理解到主动接受。

(二)运用创设情境教学。精心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审美感受力。可根据不同民族的特色及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的不同来加以区分创设,以各民族舞蹈美、智、趣的特点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员的距离,运用多种手段来向学员揭示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如,学习藏族舞蹈,教师就要强调:藏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体态是腰部和胯部的“懈”,这一体态特征与藏民生活、劳作、服饰穿戴以及审美情趣息息相关。由于藏地海拔高、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等原因,当地老百姓需常年穿宽大的藏袍、厚重的藏靴;腰间爱系挂满配饰的宽腰带;生产劳动时要背水、背牛粪等,这些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都形成了藏族人民身体前倾,腰部拉长的体态特征,使得藏族舞蹈的腰部的“懈”和“撑”成为一个典型特殊的民族符号。基本内容是踢踏部分、脚上的步伐及协调;弦子部分,重点是靠步与撩步及膝盖的屈伸。要强调用腰部带动的韵律意识及藏舞柔中带刚的特点。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员置身于舞蹈艺术情境中,用心去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第4篇

一、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一)民族舞蹈展现民族风情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人情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在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运用音乐、舞蹈的节奏与肢体语言不仅体现舞蹈者的表情与舞蹈的意蕴,还展现舞蹈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风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民族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舞蹈通过音乐、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容与情节,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族地区生活与风俗,体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凝结的智慧,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记录,反映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而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风格也存在差异,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与风俗,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及人们生活相联系,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游牧民族的舞蹈《贝依力格》,舞蹈表演者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一幅壮阔的草原生活景象,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境。又如舞蹈《传承》采用祖孙学舞的故事描绘方式,舞者精湛的舞姿展现舞蹈的文化传承,孙儿舞者从爱好舞蹈,为向爷爷学习舞蹈而刻苦努力的练习,其精神感染周围的一群孩童,他们也加入向爷爷学习舞蹈的行列,舞蹈的部分是爷爷将代表民族舞蹈的道具传承给孙儿,祖孙二人一起舞动起来,一起创新舞蹈,将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传承》体现的不仅是民族舞蹈的魅力,更是展现祖孙对舞蹈的一种交流与学习,一种民族舞蹈代代相传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二、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鼓舞与激励人民战胜困难

(一)民族舞蹈具有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它是由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创作并相互进行流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展现民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56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各异、文化与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的舞蹈,不仅是展现他们的劳动状态,更是激励人民乐观积极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舞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战争的场景或胜利的激动与喜悦,这些舞蹈可以激励人民敢于战斗与拼搏。民族舞蹈以丰富的内容著称,民族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塑造的故事人物性格突出、故事发展情节完整,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内涵也各异,有的民族舞蹈故事体现追求真爱的感人情景,有的民族舞蹈展现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民族舞蹈描绘的是一副恢宏的战争场景,通过战争中感人或激励人的故事描述,用再现战争场景与事迹来感染观众。如《英歌》描绘的是众多好汉汇集梁山泊,为了正义,反对黑暗的封建压迫攻打大名府,舞蹈不仅形象的描绘出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形象,更是通过舞蹈展现的故事情节――群雄攻打大名府,激励人们反对封建压迫,勇于斗争。又如福建民族舞蹈《大鼓凉伞》,通过舞蹈刻画郑成功的性格与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描绘郑功成练兵的场景,展现出郑成功积极抵御外寇的故事。

(二)民族舞蹈有教育人们团结奋进的作用

我国的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着表现人们生活的舞蹈,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舞蹈庆祝抓捕猎物与收获粮食,人们通过编排舞蹈展现抓捕猎物的场景,体现人们的一种斗志的同时教育人们要团结奋进。德国著名的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舞蹈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人们挥舞肢体的同时散发着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原始的人们利用舞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通过简单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重复的传达一个涵义――教育人们要团结进行狩猎,要维护本部落的稳定与秩序,要遵循共同的生活准则。民族舞蹈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民族舞蹈不仅可以娱乐放松精神压力,更为有效与有益的影响是民族舞蹈能够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与激励族人奋进,为共同的理想与生活而努力。

三、民族舞蹈的娱乐价值:抒感与自我娱情

(一)民族舞蹈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也高于人们的生活,民族舞蹈作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丰富着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有限,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多数是通过自己传统的文化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民族舞蹈是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新疆地区的姑娘都善于舞蹈,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其用来表现情感,抒发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二)民族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

民族舞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人们从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民族舞蹈,可以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历史。

四、民族舞蹈的国际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

第5篇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背景差异,自然积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传说。彝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透过文化的表层形态揭示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民族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各个民族文化中的“外来影响”增加也是必然的。但这种“冲击”不应是消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以宏扬本体文化为立足点的,只可惜,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人类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不仅说明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说明人类“民族素养”的变化程度加剧,民族观念的自我意识走到了“丧失”的边缘。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必然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彝族民间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实的彝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文化资源丰厚的彝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特色的旅游业,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电脑媒介接受的最新信息。当代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丰实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青睐,传统的彝族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这些地区的多数领导和有关人士,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程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凉山州文工团将彝历年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围成圆圈踏歌》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达体舞》不仅突出了民间舞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90年代初位于中国滇西北高原上的华坪,风光旖旎,民风古朴。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彝、傈僳、汉、傣等26个民族,他们习俗各异,聪慧纯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在火把节的夜晚,他们将粗犷的民间舞《打跳》和从西方传入的自由激烈的迪斯科在同一舞台上表演,打破了千年戒律,既娱乐又娱人,形成了华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两种不同形态、不同文化内涵的舞蹈出现在同一空间,并为人们所接受,这只能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结果。

在文化转型期间,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视野去看待分析“异文化”的不同之处,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就能跟其他的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和平共处,而不是自我孤立或贬斥他人。把本土民间舞蹈与国外舞蹈进行比较且如此,吸收外来舞种也是如此。正如80年代初,当西方现代舞大量传入我国时,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而10年后,现代舞不仅没有被挤出中国国门,在舞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奋斗下,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1993年秋在北京舞院创建了第一个现代舞专业。中国现代舞艺术以百花一枝的芳姿,正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国土上生存、开花、结果。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宽松政策,使之从西方移植的现代舞、迪斯科等文化娱乐形式,已经拥有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丰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20年来,对于彝族民间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的。12年前凉山州文工团编导们就对彝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提出疑问的思潮进行了探讨。当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8年,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引起彝学舞蹈界对传统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反思。12年后,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伟绩,面对彝族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以自觉的理性思辩重新审视当年探讨的种种问题时,就这些疑问和困惑就显得清晰而明朗了。越来越认识到,彝族民间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彝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近几年,城市生活中悄然兴起的《达体舞》、《青年舞》、《打跳》、《押搓》,就是生动的一例。彝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彝族民间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我们无视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环境,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动作用,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

第6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28-01

民族舞蹈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艺术价值。而舞蹈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民间舞蹈素质,继承、发展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舞蹈教学法,有必要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及相关知识进行探究。

一、民族舞蹈文化传承

文化传播的过程兼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民族舞蹈文化同样是时间和空间的共存艺术,兼有文化特质与传承的个性特征。民族舞蹈文化主要是某个民族在长期处于特定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以及劳动习作方式等生活环境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有别于我国其他民族审美特征、道德关键以及思维形态意识的民族舞蹈文化。可以说,民族舞蹈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是其存在以及传承的重要载体,且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舞蹈文化也相应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本质上来讲,民族舞蹈“传承”就是其所赋存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过程。在此过程中,民族舞蹈文化的本体、传播与发展形成了文化发展的统一体,有利于民族舞蹈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促进文化的整合、积淀、增值和变迁。由于舞蹈是人类不同个体以及群体所共同构成的,所以其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文化特点以及文化艺术特征,涵盖了社会形态、历史背景、舞者技能知识与肢体动作、民俗风土、文化形态、意识行为、精神资源以及艺术特色等文化行为。因此,在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民族舞蹈文化的具体类型,切实做好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工作和发展工作,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工作,以便借此来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快速传承和发展。

二、民间舞蹈教学对策

(一)挖掘文化底蕴,探寻舞蹈动律

文化兼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既包含心理、制度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含人类精神活动及相关产品。无论身处何种文化环境,舞蹈文化总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生相应改变。通过挖掘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可以充分明确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及其动作规律,即便是舞蹈动作也会受到舞蹈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从舞蹈历史文化中去找寻切入点,充分了解和掌握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和精髓,充分了解民族舞蹈文化与乡土特色,必要的时候需要顺应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这些民间舞蹈动作。

首先,在开展民间舞蹈学习之前,要以民族文化概述着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舞蹈文化的生态环境、历史沿革以及美学特征等基本概念。其次,要深入实践来开展调查,搜集和掌握第一手舞蹈文化方面的资料,了解和体验原生态民间舞蹈表演神态、心理以及肢体动作,探索民间舞蹈同当地民族居民生活之间的联系。再次,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借助民俗学、历史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明确民间舞的文化现象及具体成因,必要的时候可以从历史文化角度来探索动态舞蹈形象,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现象,使学生可以自行探索和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和韵律。最后,要鼓励学生多借鉴其他国家的舞蹈精髓和内涵,从而借助多元舞蹈文化来进一步推动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

(二)发散创作思维,传承民间文化

在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为了使学生树立文化传承理念,需要以文化为舞蹈教学的切入点,深入挖掘舞蹈深层的文化内涵,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独立的舞蹈创作意识,同时还要使他们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些现代舞蹈动作的技术和风格,培养和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逐步促使民间舞蹈教学向创新教学方向发展。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民间舞蹈教师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下述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具体为:借助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来激活民间舞蹈形象;通过对比舞蹈节奏来深化学生对于民间舞蹈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借助音乐情感来辅助学生构建民间舞蹈形象;通过富有动律的舞蹈风格来启发学生创作民间舞蹈形象的创作思维;借助情景教学来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民间舞蹈形象,从而借此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间舞蹈文化,为学生民间舞蹈技能的提升奠定重要基础。

总之,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加快了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传统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顺应时代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此时为了进一步加快促进民间舞蹈文化及艺术的传承,就必须要创新民间舞蹈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动态知识观来开展民间舞蹈教学,从而全面提升我国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原生态舞蹈;生命;艺术特点

随着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广,人们被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这些舞蹈中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舞者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这些舞蹈表达的人性的光辉与众不同,散发着一种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类一样古老。舞蹈的这些最原始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怀着对这些珍贵的原生态舞蹈的敬仰,笔者对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体现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例如,基诺族太阳鼓舞中象征神灵的太阳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玛尼石等。所以,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内容极其生活化

西南少数民族的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对原始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多数的原始舞蹈运动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只要一追溯我们的童年时代,就会记起这样的用力和迅速的运动,倘使持续的时间和所用的力气不超过某一种限度是会带来如何的快乐。因这种运动促成之情绪的紧张愈强,则快乐也愈大。人们的内心有忧动。而外表还须维持平静的态度总是苦的:而能籍外表的动作来发泄内心的郁积,却总是乐的。”

比如打歌(跳土风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择偶的最常见的方式。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屋里屋外,只要一把芦笙或一把三弦,人们就能欢乐起舞。歌舞者白发而成,边歌边舞,舞步时而激烈时而舒缓。歌舞者的情绪随着山歌的变化而变化。有打歌调称:“蚂蝗叮着鹭鸶脚,生生死死扯不脱”,姑娘们又喜欢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说:“为人不跳乐,白在世上活”;他们还有许多生动的说法:“太阳出山来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湿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脚”;“打歌打到太阳落,只见黄灰不见脚,打起了黄灰做得药”;“采花来来采呀采花来,一家一个采呀采花来,阿娃花下说给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来挂是挂,不想不挂咋在着……”;“想你不能搭你去,爱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鸡么吃了针穿线,牵肠挂肚挂心肝,啊苏噻呢么哟嘿”……

再比如烟盒舞,这种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带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以传统的装烟丝盒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弹响作节拍,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舞蹈随着清脆悦耳的烟盒节拍,铿锵的四弦声、笛子声翩翩而起,善舞者,套路形象生动,妙趣无穷。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围在篝火边,弹着四弦,唱着“海菜腔”等曲子;之后,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开始斗“蹄壳”(鞋子),互相用脚去碰对方的脚,进行试探;聚会的是跳一种摹仿各种动物交尾、男女青年身体亲密接触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蜒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虾蚂虫扭腰”等;接着小伙子开始“抢姑娘”,到密林中幽会……“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彝族人极为喜爱烟盒舞。

再比如佤族的甩发舞,佤族妇女大部份披长发,甩发是从佤族妇女发式特点及生活动作中,经过提炼发展成为具有佤族特色的舞蹈。甩发可以表现内心的强烈感情,可以表现力量,头发的摆

动也可以象征熊熊大火。这种源自内心的欢乐情绪通过歌舞的形式更强烈地“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原生态舞蹈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舞蹈的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在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例如,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的“采茶舞”,也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等。这些舞蹈中的动作模拟采茶劳动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盘茶、送茶等动作,还有彝族的“海菜腔”,它发源于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鱼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歌声就象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极其优美、复杂、动听,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难学、最难唱的民歌。舞者们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在原生、经典舞蹈中堪称一绝。生活在石屏县哨冲、龙朋、龙武一带的花腰彝,彝族人有句俗话:“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有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再比如傣族的《象脚鼓舞》是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脚鼓,演奏时用糯米饭粘在鼓面中心调试音的效果,象脚鼓流行于德宏、西双版纳、临沧及云南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群众说:“象脚鼓一响,脚杆就痒”。

这些舞蹈内容生动、丰富,反映的是鲜活的生活状态和场景;甚至可以说,它已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舞蹈,舞蹈就是生活。

三、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突出体现了仪式化和图腾崇拜

“桑林中,崖壁下,或面向着咆哮奔腾的宽江长河,或围绕在柴芯的烈焰四周。火把的闪光映照出崖壁上的若隐若现的神秘画像,击石的铿锵伴随着鼎沸的呐喊欢唱;头饰彩羽,身披兽皮的人们……从日出跳到日落,从黄昏舞到晨曦。”(引自《中国舞蹈史》)这就是少数民族仪式舞蹈精彩的描述。仪式舞蹈的主题是生命,它用富于宗教感情的既定舞蹈动作程序。以使人们以神圣的心理从这些程序中体验并深信不疑地感受到神灵对生命本体的佑助。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中,仪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潜在能动性。人们深信舞蹈可以超越现实,沟通神灵,于是不同部落产生了各具代表性的舞蹈,而这些舞蹈往往都是用于祭祀仪式的。

例如,哈尼族的芒鼓舞,鼓声是人们向“摩米”(即天神)对话的道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上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芒鼓舞有清山净寨、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还有铜镲舞,这种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爱尼支系的一种舞蹈。先民们用两片铜镲相撞发出的洪亮声音来与神灵沟通。神鼓流传于云南绿春一带,当地人叫“热波比”。现在,绿春县牛孔乡只有一个妇女能打这种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打鼓前要“祭鼓”,打鼓时边打边唱。

再例如,佤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木鼓舞”的习俗。他们将“木鼓舞”看成很神圣的仪式。在佤族人们的历史上,“木鼓舞”通常在本族人受到外族人入侵时、村里的老人过世时、取外族人的头颅祭祀古神时,敲鼓而舞。现在“木鼓舞”在佤族大多在两种情况下跳,一是村民拉木鼓回村寨时跳,二是有重要的活动在木鼓房中所处的村寨中跳。“木鼓舞”原始风貌浓厚,动作丰富。舞者时而站成两横排或两竖排交错变动,时而相互拉手将木鼓围成圆圈伴随着鼓点而舞,舞蹈情绪激烈,狂野粗砺。在简单奔放的律动中勃发出生命的情感。

还有,面具舞也是当地先民举行驱鬼逐疫的祭仪。云南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有面具舞图象。先民们戴着面具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发展为傩戏,至今一直遗存在云贵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东巴舞是在东巴祭祀仪式中跳的一种舞蹈,其中的一类是为了超度亡灵。原始东巴教认为,人的躯壳死了,人的灵魂没有死;这样就必须由东巴跳舞祭祀,超渡亡灵,沿着“神路图”升入天堂。

西南少数民族人民除了认为万物有灵外,还信奉氏族的图腾。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象征和标记。涂尔干在分析图腾崇拜时认为,在氏族成员之外“存在着支配他们同时又支持他们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群体成员所激起的情感,这种情感已经深入氏族成员的内心,并且对象化了。为了对象化,这种情感就被固定在某种客体上,如图腾。于是某些东西就变得神圣了。图腾崇拜在于部落和氏族成员对图腾神圣感情和心理归依感。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的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讲:“原始艺术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这种超凡的力量就是“图腾崇拜”。

西南

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常常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这种方式强化了群体认同的标记性。例如,我们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常常见到牛头的出现。这就是体现对农业生活和力量的崇拜的牛头舞。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动物。“中国人的先民很早就和牛发生了关系。传说远古时候‘葛天氏’之乐,是表现农业生活的。表演时三人手里都拿着牛尾巴,顿足踏地,边舞边唱”。这在当地的民间舞蹈中得到了体现。舞蹈中,持牛头者是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领舞人,只有此人用线条画出身体,而其他几人都是用颜料涂满身体。牛头象征着力量和财富。牛可以耕种、有力量,还能带来更多的粮食,在原始社会,有粮食就有生命,就有财富,所以牛的多少可以衡量财富的多少。对牛的崇拜,可以看到原始先民对农业的重视。

还有,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所以他们的太阳鼓舞是其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的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鼓舞反映出云南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器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显的交合象征意味。原始先民相信阴阳协调,天地交和,生命乃成。对产生生命的行为和器官有着近乎神灵的崇拜。他们把这种崇拜隐含在舞蹈动作中,以乞求获得孕育生命的能力。从这些舞蹈中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对待情爱、生命的态度。

再如,傣族人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图腾,他们的孔雀舞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内容多为表现孔雀的动作和生活习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地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这些舞蹈虽然道具不同、舞风各异,但都体现了对氏族图腾的崇拜、对生命的崇拜。

四、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是人类的艺术瑰宝

这种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舞者动作的内涵,舞蹈的内容,舞蹈所表达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义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而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密切相关。所以,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艺术品。

五、结语(下转第182页)

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作为中国舞蹈艺术圣殿中的一枝奇葩,处处体现着信仰和崇拜,体现着那一方水土人民对生活的真诚和感动。他们的舞蹈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热爱,没有粉饰与浮躁。因为大山里的人们深信天地可以交合,阴阳可以协调。他们跳舞是为了示爱,打歌是为了庆丰收,击鼓是为了交媾,这些充满人性的东西完全不同于一般舞蹈形式的单纯炫技。他们的舞蹈不是技巧,而是生命本身。他们是在用生命舞蹈!

【参考文献】

[1]于平.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2002.

[2]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商务印书馆,1984.

第8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 文化功能 方法 特点

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 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慢慢沉淀和积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舞蹈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被看成是各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舞蹈所包涵的思想、精神和情感,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象征。受国情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市场不容乐观,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发掘,从而发挥其潜能。

一、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现状

就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状况而言,长期以来,少数民族舞蹈的价值和功能被人们所低估。最初,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文化环境的制约,少数民族舞蹈仅仅是为创作和教育需要而开展。直到21世纪才进入以保护、传承和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跃进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全球化的到来、人们观念的改变,一些偏远或不发达地区,除了主科教育外,也开始重视和普及舞蹈教育,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被逐渐确立起来。少数民族舞蹈越来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各种文艺活动中,少数民族舞蹈的表演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这类舞蹈没有更深层次地表现出各民族的新生活,其教育和传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对当代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又要反映当代生活。

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

(一)具有群众性、娱乐性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植根于民族的兴衰。在远古时代,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而存在,作为对人类生活方式、、民情民风、道德规范等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形式,它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舞蹈经过长久的沉淀和积累,已由最初的抒发、表达个人的情感而具有了群众性和娱乐性。在民族节日、婚庆、祭祀等活动中,人们赖以民族舞蹈而表达情感,并在跳舞中陶冶情操、传播文化。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地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之一。

(二)具有丰富的感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由自娱向娱人过渡,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长期保存下来。少数民族集聚地,有特定的场地供特定节庆活动欢乐、舞蹈,男女老少在跳舞中抒怀。他们民族的信仰、生活习惯、风格特色在舞蹈中都有体现。比如蒙古舞蹈的豪迈和激情,反映了他们在大草原生活的状态;傣族舞蹈的温柔和柔美,也是其生活状态的反映。正是因为舞蹈是民族生活、情感多方面的体现,使它得以生生不息地流传至今。

(三)体现本民族特色

各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服饰、语言及生活观念、风俗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体现本民族特色的舞蹈。例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生活在大西北的裕固族,他们逐水草而居,从事牧业生产,因而其舞蹈反映了该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彝族火把节,人们要围着篝火跳《打歌》;傣族泼水节,人们要跳《嘎光》、《象脚鼓舞》。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舞蹈与该民族的特色、人民的生活状况是相融的。

三、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功能

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人民无意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行为(如宗教活动、民俗节日活动、婚丧嫁娶等)承担了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文化的主要任务。专业化、正规化的民族舞蹈研究、教育机构的出现,使得民族舞蹈文化走上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使少数民族舞蹈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有效地展示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是当前乃至今后各少数民族舞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文化传承功能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赖以其独特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他们通过民族舞蹈来表现民族迁徙史,传授生产技能、生育知识,传播等等,以此抒感,自娱自乐,且相沿至今。这些舞蹈所特有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下去。

(二)文化积淀功能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遍布大江南北的各少数民族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沉淀了独具一格的文化风韵和特点,也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在长期的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和交融,同时又强调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将少数民族舞蹈纳入民族舞蹈体系,给予其主体的地位,重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积淀,是保存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必经之路。

(三)文化交流功能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提倡的“软实力”,就包括以文化为主导的“软实力”。少数民族舞蹈作为文化“软实力”之一,以其特有的地位与价值促进中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华民族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发挥了独特作用。如驰名中外、横贯亚洲的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上,促成唐代舞蹈达到辉煌的高峰。印度舞蹈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交流而传播开来的,如《天竺乐》至今在我国广为流传。

(四)文化创新功能

总书记曾经对经济科学界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创新。《云南印象》红遍全国,正因为编者杨丽萍大胆地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加以创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才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这个舞蹈的最大成功就是创新,创新使大家了解云南的文化,从而传播了云南文化。这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了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当今社会,少数民族舞蹈独特的文化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保存和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目前,传统舞蹈文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极为保守的“博物馆”式文化予以保存,其艺术价值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传承,更会让它落入“原始”、“落后”的境地。保护的责任确实重大,但只有创新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而这创新的根本是来自少数民族自己独有的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四、创作优秀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一切理论必须要回到实践当中。要创作出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必须掌握关于舞蹈的发展历史、内涵、类型等基础知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作。由于牵涉到民族的文化特性、风俗习惯、民俗民情,创作者必须亲自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例如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者,要么就是该少数民族的人,要么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过。

(二)创新与继承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

我国的舞蹈资源十分丰富,还有一些舞蹈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被发掘出来,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挖掘的舞蹈文化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又不能损害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地发挥特色,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舞蹈创作也一样,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如《云南映象》,它表现的只是村民们普通的生活,它的演员是土生土长的,舞者70%来自云南的各个村寨,正因为杨丽萍用了创新性的现代手法才使得古老的东西栩栩如生。

(三)提高创作者个人素质的方法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也积累了许多具有文化特色的经典舞蹈。《雀之灵》、《云南印象》、《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红色娘子军》……这些作品无不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铸就。目前,好的舞蹈作品稀缺,这是很多原因导致的,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是重要原因。政府提倡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多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创作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既要深刻反映各民族的新生活,又要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这些无不要求创作者极大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并充分发挥个人的独创性。

如上所述,日益改观的人民生活水平、繁荣昌盛的民族文化使得少数民族舞蹈焕然一新。少数民族舞蹈承担着传递和丰富我国民族文化的重任,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将历经多重的淘洗,以崭新的民族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四川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资华筠.中国舞蹈[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4、于平.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2002.

5、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6、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贾建文.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启示[J].舞蹈,2005,(4)

8、罗辛.对民间舞发展道路的思考[J].舞蹈,2004(1) .

第9篇

一、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类型和狩猎文化的呈现

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生产中的情景,将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由于鄂温克族是以狩猎为生,所以在民间舞蹈音乐中充满了狩猎文化的特征。从音乐形态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将民间舞蹈分为呼号型和歌唱型两种类型。呼号型民间舞蹈与鄂温克族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中,可以感受到浓烈的狩猎氛围,所用的舞蹈元素中大多比较质朴。在舞蹈创作中,呼号声、拍手声、跺地声以及人们的欢笑声都是重要的舞蹈元素,其节奏比较鲜明,力度的强弱以及速度的快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具有独特的舞蹈韵律。呼号型舞蹈对人的感官会造成非常震撼的冲击力,其舞蹈元素中大多是鄂温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形态,具有非常原始的特色,这也是其表现狩猎文化特征最直接的形式。歌唱型的民间舞蹈由于加入了歌词,所以在音乐旋律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在现代的鄂温克族民间舞蹈中还加入了器乐的伴奏,艺术特色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由于受到原始狩猎文化的影响,所以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音乐也具有浓厚的狩猎文化氛围。不论是带着原始呼号声的爱达哈喜楞(公野猪搏斗)舞、巴勒那?晕瑁ㄌ?虎)、聂那肯舞(犬斗舞),反映近现代用猎枪打猎的狩猎舞,节日庆典的奴克该勒舞,还是围着篝火边唱边跳的伊堪舞,都带有鲜明的狩猎文化特征。

二、舞蹈音乐的文化基因

鄂温克族的人口较少,其语言文化比较特殊,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其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依据口头传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音乐承担了艰巨的使命,在舞蹈中所承载的狩猎文化在实用功能以及教育功能方面要大于娱乐功能,所以说民间舞蹈音乐是鄂温克族传承狩猎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了鄂温克族人民对古老文化的全部寄托,所以民间舞蹈音乐中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从目前的流布范围来看,鄂温克族游猎舞蹈不仅流传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这样“最后的狩猎部落”之中,而且还广泛地流传于已长期告别狩猎生活,习惯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农区、牧区。从舞蹈动作等方面来看,阿罕拜舞、奴克该勒舞等节日庆典舞已经融入了很多近现代的生活内容,但是其音乐内涵与舞蹈内容仍然传递着古老狩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与多位鄂温克族朋友的交往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狩猎文化对于鄂温克人的影响之深,感受到鄂温克人对大自然那种无以言尽的热爱和深厚情感。无论是鄂温克族的哪一个分支,也不论他们现在从事驯鹿饲养业、牧业、农业还是远在他乡,抑或融入城市,狩猎歌舞和狩猎文化都承载着他们最原始的民族记忆,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之根,是鄂温克族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文化符号”。

三、族群文化基因的流变

游猎舞是鄂温克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在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历史比较久远,从呼号型的游猎舞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是对原始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能够明确的展现出狩猎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所以其是原始狩猎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在经过后期的艺术加工后,形成了歌唱型的舞蹈,在舞蹈元素中加入了音乐,在艺术形式上更加的生动活泼,能够赋予原始狩猎生活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来说,其初始、古老的艺术形态通常都是歌舞一体的乐舞形式,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会出现歌与舞的分化。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游猎舞应该是鄂温克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其渊源最为久远,这一点从其表现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狩猎生活即可得到印证。尼玛罕(以及礼仪舞、节日庆典舞等)的产生应该晚于游猎舞,其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宏大的叙事风格,使其在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教化方面的功能已远远超过原始游猎舞,具有中古音乐文化承前启后的阶段性特点。也就是说,在鄂温克族音乐历史上,反映狩猎生活的游猎舞、带有说唱和叙事特点的尼玛罕和具有山歌、小调性质的扎恩达拉嘎,这三种艺术形式虽然长期并存,但却是先后产生并“各领数百年”。

第10篇

关键词:舞蹈服饰 民族舞蹈 相融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30-01

随着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舞蹈服饰也在打破和革新民族盛装中。在这个过程中,为适应艺术创新民族舞全力打造民族舞蹈艺术形象的要求,民族舞蹈服饰设计总是在民族盛装的基础上,对其款式、色彩、面料、饰品、材质、图案纹样等服饰语言,做全方位的艺术筛选、解析、重构、演化和兑换等,从而富有创意地设计出既有利于舞蹈肢体活动和动作表情的、又蕴涵着舞蹈作品形象精神话语的、同时还具有新鲜视觉艺术效果的民族舞蹈服饰。

一、舞蹈服饰的概念

在探究舞蹈服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服饰的一些基本问题,而服饰也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饰,即指服装上的装饰,诸如服装上的饰品、色彩、图案纹样等。广义的服饰是服装和装饰的总称[1]。

服装,我们众所周知是指穿戴于整个人体的衣物,其中既包括遮身蔽体的衣服,也包含人的帽子和鞋子。装饰,则是指对人的整体外形进行全面的修饰打扮,其中既包括各种饰品、色彩、图案纹样等对人进行的装扮和点缀,也包含对人的头发、脸面等所进行的发型、化妆等修饰打扮。

所以,广义的服饰概念内涵,事实上是与人的整体形象相关联,它既包括对人进行全面包装的服饰,又包括对人的整体外形进行全面修饰的装饰。

这里所谈及的舞蹈服饰概念内涵,不言而喻是与塑造整体舞蹈艺术形象相关联的。用书面语言来讲,它既包含使用首服、足服和各种躯体服,又包括对舞蹈演员的整体外形进行全面修饰的装饰概念,如使用头饰、腰饰、足饰等各种饰品、图案花样、色彩搭配和各色珠片等对舞蹈演员进行装饰点缀的部分;还包括对舞蹈演员的头发、面容等所进行的发型、化妆等修饰打扮的部分。

概括的来讲,舞蹈服饰的内涵,实际上包含着服装与装饰两个部分。通常iii我们的平常演出为塑造舞蹈作品的艺术形象,在舞蹈表演开始前我们总要根据舞蹈角色造型要求,使用既定的舞蹈的服装和装饰,来对自己进行全面的修饰和装扮,从而使自己由生活的状态,更好的跨越到舞蹈作品中的角色状态。

二、舞蹈服饰的萌芽

注视舞蹈服饰,我们会不由得为那些“模拟与奇幻、写实与浪漫”交织整合成的造型语言和造型方式怦然心动。在这里,人类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精神景观等,几乎都能以舞蹈服饰自有的造型语言和造型方式得到体现。从自然界的宇宙星辰、山川兽石、花鸟鱼虫,到人类社会的精神情感、、审美观念、地位身份等等,都能做成头饰戴在舞蹈者头上,或调用色彩绘绣、镶嵌成图案饰在舞者的衣服上,或制成某种形式的衣服穿在舞蹈者的身上,或做成饰品戴在舞蹈者的身上,等等。而探究这些问题的由来,我们探索的视线便会被引向舞蹈的起源。

在最原始的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就要通过劳动来获得食物。最开始的劳动指的是狩猎,以狩猎为生存方式的原始人,从本能地模仿狩猎对象中,发现了披戴兽皮兽角、挂饰鸟羽等,装扮成鸟兽模样、做出鸟兽动作所带来的神奇效果――它使得不易被原始人靠近和捕获的鸟兽,由于被原始人的模样形象所迷惑而变得容易靠近和捕获。狩猎成功率的提高,生存利益的获得,又给他们以舞蹈的激情。这种身着兽皮鸟羽的行为,就是最初原始人舞蹈中的舞蹈服饰。

随着生活水平的渐渐提高,原始人开始有了自己的信仰和崇拜。于是,有些自然体,诸如动植物等,被看做是与某氏族有着亲属或其它特殊关系的,则被尊崇为本氏族的图腾神、保护神,而有了图腾崇拜。而原始人落实崇拜所采取的具体步骤手段,往往是以“原始宗教舞蹈”为重头戏的宗教祭祀仪式[2]。为了感应和召唤神灵以降,仪式的展开总是伴随着带有自觉角色意识特征的对各路神灵以及与神灵有关的多种角色的装扮、模拟、迎送、取悦、求祷和借助神力打鬼驱疫的种种舞蹈情节。

显而易见,就在这种明确的、有意识的角色扮演中,舞蹈服饰不仅悄然萌芽,形成了自己的原始造型特征,并且这些原始造型特征,还将舞蹈服饰引向了创造发展之途。后来的舞蹈服饰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跟随者社会历史的发展步伐,滋润着舞蹈文化的阳光雨露,而逐渐成长为舞蹈服饰的参天大树。

结语

通过本篇论文我们不难了解到舞蹈服饰是舞蹈形象最外显的形象造型。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首先它的舞蹈服饰就应是成功的。幻想当大幕升起,舞蹈形象开始的一刹那,首先闯入观众视线的往往是舞蹈演员的身体着装,演员妙曼的身姿与服装揉为一体,令人不禁叹为观止。随着民族舞蹈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舞蹈服饰也在不断地“弃旧创新”,它不仅是作为舞蹈作品的包装品,它也在一定的基础上点缀着整个舞蹈作品,适当的遮盖弱点,突出着舞蹈者的优势,为整个舞蹈作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民族舞;原生态;民间舞蹈

中国舞蹈的前辈孙颖先生曾说过,要把舞蹈当作一种文化形态去认识,文化的民族印记来自于民族文化沉淀的流程,舞蹈的艺术定位只搞技法不搞文化只能使民族的面孔在舞蹈行业中消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是一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为舞蹈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大量的舞蹈素材。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一、舞届前辈对当今舞蹈的思考

“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的结果在今年刚刚揭晓。一等奖的论文每届只有五篇左右,我们就能知道这殊荣来之不易。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及第四届和第五届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的两篇论文,他们分别是资华筠先生的《繁荣中的忧思》和孙颖先生的《说古论今》。资先生的论文有一个副标题,叫做“舞蹈创作现状的思考”;孙先生的论题颇为阔大,但据其论述似可标上一个“振兴民族舞蹈文化的思考”的副标题。

在资先生的论文中,可以看到其所忧所思是由“大晚会”综合症所引发的。它所说的“大晚会”是指围绕一个主题而进行的“综合拼接型”的制作,这种制作少有独特鲜活的形象塑造和创造的灵性,因而形成了雷同化的艺术模式并衍生出“综合症”,其最本质的呈现便是“舞蹈本题的萎缩”――舞蹈在歌声云集的晚会“主动脉”中成为速效制作流程中无法摆脱的蹩脚陪衬。与此同时,资先生指出了与“大晚会”综合症相关的倾向性问题,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是“民族舞属性的淡化”――这突出体现为打着“民族舞”旗号把“劣质洋荤”当“创新”。也就是说,是“舞蹈本题的萎缩”和“民族舞属性的淡化”激起了资先生深深的忧思。

而孙先生的《说古论今》,着眼点在于强调今日的民族文化振兴不能脱离对民族历史传统的心理感应,不能脱离对民族荣辱、民族功利的感情认定。无独有偶,孙先生也认识到“洋荤”――从芭蕾的“科学”到现代舞的“自我”乃至蹦迪、摇滚的“时尚”对民族舞蹈艺术的“”。他反对强调自我“就绝不理睬历史传统和民族群体”,他反对大搞舞台机巧的“时尚化”而导致舞蹈本体丧失的“创新”。为此,孙先生强调说“要把舞蹈当作一文化形态去认识”,强调说“文化的民族印记来自于民族文化发展积淀的流程”,强调说“舞蹈的艺术定位只搞技法不搞文化,只能使民族的面孔在舞蹈的行业中消失……”

从上述中国两位舞界前辈的思考中可以看到,他们十分担忧舞蹈的民族属性的淡化,十分担忧民族的面孔在舞蹈的行业中消失。这种现象是我们在当代舞蹈文化发展别应当自我警醒的危机意识。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盟诸国当代舞蹈文化发展中都可能发生并必然为之担忧的意识。这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伴随强势经济而至的强势文化对我们潜在的威逼和无言的胁迫所引发的意识。这是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要积极克服的意识。在全球文化趋同的今天,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问题确实值得讨论。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说:“古典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等各类舞蹈的互相交融和渗透,是当代舞蹈艺术发展无法回避的事实,这种交融有利于舞蹈艺术的创新,但是,也带来了另一个严重问题――生硬地互相模仿而不是真正地吸收,使各类舞蹈,尤其是民族民间舞在所谓的‘交融’名义下丢失自己的特色,归于一种‘大杂烩’。”对其它舞蹈动作的照搬、结构的复制等现象在很多民族民间舞创作中反而被误认为是“创新”,以至许多“原创”的民族民间舞毫无特色,动作、造型、结构等惊人雷同,民族舞看不出民族特色,民间舞找不到民间风味。专家们由此强调,必须重新理解民族民间舞的“原生态”概念。“原创”不应是简单的“七拼八凑”,一部“大杂烩”式的作品,尽管是编导自己编排的,也称不上“原创”。其它舞蹈的表现形式,在吸收和借鉴中必须符合民族民间舞的“根”,而“根”是从原生态的民族风俗和民间生活中挖掘提炼出来的独具特色的舞蹈语汇。我们提出重新理解“原生态”,就是为了反对打着创新的名义来破坏民族民间舞艺术的健康发展。杨丽萍的《雀之灵》《云南映像》等经典作品,同样大量借鉴了其它舞蹈艺术的语汇,绝对是创新,然而,其民族特色之鲜明,无论任何人都无法否定。这样的创新,才称得上是对民族民间舞的保护和发展,才是真正的“原创”作品。舞蹈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表达,而情感表达与民族的文化渊源、生活习俗、地域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两者在编导的创作中真正和谐一致,作品才能够达到“原创”的境界。简单追求技术难度,或者毫无道理地模仿、抄袭其它舞蹈元素,必然让人感到文不对题而产生厌倦。杨丽萍的动作难度并不很高,但她的舞蹈语言是独特的,看了好多遍,仍觉得充满新意。但有的舞蹈,就算是第一次演出,看起来却觉得十分老套。原因何在,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二、继承和发扬中国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

我认为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应注意保护,尤其要保护濒临灭绝的形态。因为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凝结着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也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变、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些自然传衍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可能失传,尤其是原本依托于一定的民俗仪式存在的舞蹈,更易失传,绝非耸言,在我国濒临失传的民间舞蹈比比皆是。据了解,如土家族毛谷斯舞,掌握完整调发的人已所剩无几,这些人一旦辞世,将无人知晓毛谷斯舞的完整跳法。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看,文艺作品是满足人类希望、寄托的空间,是人类发挥自由想象的领域。从艺术学角度说,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的、自由的、创造的产物。因此,对舞台上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应允许个人风格、个人审美爱好、个人创造性的介入即民族的或民间的风格应与创作者的审美个性相结合,允许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使舞台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与时俱进。

我们应该对不同层面民族民间舞蹈关怀的着眼点有别,对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应强调保护;对教学用的民族民间舞蹈应注意保留其风格特色;对舞台上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应既注重保护,又强调舞蹈创作的个性、自由性、创造性,这也就是在我看来的分类指导。例如,今年第五届“荷花奖”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参赛的大型人文艺术舞蹈《天地之上――云南幻想 九章》被评委认为最具诗的属性,且有史诗味道,其音乐、舞美、灯管及舞蹈本身做得都比较讲究,常常使人徜徉于天与地、神与人、真与幻、现实与历史的交界地带。其第七章民族迁徙中的鼓舞(胸鼓,用舞者搭臂挂着的两个小锤击鼓),十分奇特,原以为是从哪里新挖掘出来的,后来方知,是编导依据该族民习进行的崭新创造。果真如此,那的确是了不起的发明,正如当年的贾作光、张毅、章民信、陈翘、冷茂弘等众多艺术家对民族民间舞的发现、发明一样。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不同层面的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生态、存在的方式、形成的形态各有特点。既然舞台上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也有自己的特点,就应该依其特点对这些作品的价值做出判断。我认为,一个好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至少应有以下几个特征:(1)主题要深刻。(2)形象要鲜明。(3)注重艺术性。(4)注重创新,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5)注重个性,就时代而言,个性化的时代要求个性化的作品。(6)注重民族特点。

三、综述

原生态民族民间舞是中国民间舞最基本的语言元素,抛开它或打破它,盲目地将其他地域文化的舞蹈语言拿来代替或是改变自己千百年来已经习惯的语言方式无异于是一种异化和生产怪胎,而在自己的语言习惯中掺入现代因素才是中国民间舞发展的必须。一部优秀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是要表现一个民族的个性,其节奏、动作、手势、姿态、眼神,并不是形式化的,都有深刻讲究,要体会这一点并能够表达出来,就要真正下功夫发掘这个民族的文化积淀,还要去研究这个民族当代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文化状态,最后表达在作品中的不是作者个人的小体验,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

总之,我们应更深入地研究、探讨不同层面民族民间舞蹈存在的方式及形态特点、价值取向,保护好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完善风格浓郁、体系严谨、有训练价值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创作出更多受观众青睐的作品,从而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1998.

[2]朴永光.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价值取向.舞蹈,2006(1).

[3]李楠.民间舞蹈形式的意味.舞蹈,2006(1).

第12篇

    论文摘要:舞蹈创作者根据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时代要求等多种因素编创出体现民族自我的舞蹈,让每个舞种裂变出许多异彩纷呈的剧目,具象地绽放在舞台上。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时期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来探讨风格的变化及形成原因。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风格彪悍矫健。传统的舞蹈有: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盅碗舞等。这些舞蹈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的健康气质。建国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舞蹈风格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编创者个性的升华,各有特点。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蒙族舞蹈:《牧马舞》《奔腾》和《搏回蓝天》来分析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及形成原因。 

    一、从生活中激发灵感,捕捉朴素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舞蹈语汇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是在生活中形成的。着名的表演艺术家贾作光曾说到:“要学好一种舞蹈就必须掌握它的全部特点和标准,讲标准就要谈‘规范化’;而所谓讲‘规范化’就是将生活中产生、又在生活中经过无数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形成的、能鲜明体现本民族生活和性格的舞蹈特点固定下来。” 

    贾作光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将情、舞、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早在50年代《牧马舞》的创作中,他就意识到舞蹈动作要从生活中去提炼并积极从事着继承、借鉴传统的工作。《牧马舞》从牧民生活出发,他在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从牧民骑马、训马、摔跤、挤奶、射箭等劳动生活中,观察、捕捉、提炼和创造了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了牧民放马的典型形态,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典型动作,表现了蒙古民族朴实粗犷、剽悍英武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迈、马术高超的牧民形象。 

    从《牧马舞》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贾作光创作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却并非单纯模仿,而是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把舞蹈技巧紧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结在一起。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不论是观察还是模仿,都着力于强调舞蹈形象的“生活源泉”和“舞蹈本体”。 

    二、从时代中汲取精神,抒发浓郁的民族情感 

    20世纪80年代中叶,内蒙古草原乃至整个中国大地沉浸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之中,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地奔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特点,这一时期创作的舞蹈风格都极具强烈的民族情感,其中《奔腾》就是一部代表作。 

    《奔腾》由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创作并于1986年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生动的气韵、磅礴的气势、浓郁的民族风格引起强烈的震撼。《奔腾》的编导马跃正是重塑了民族舞蹈素材中最重要的语言风格,他不仅仅让舞蹈停留在马姿,马步,马舞的舞蹈形式中,更着力于刻画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的“马背民族”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还有对待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展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其中更以“人”的“信马由缰”与“马”的“奔腾飞驰”交相挥映,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蒙族人骑马奔腾朝气勃勃的画面,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使这个舞蹈更贴近民族情感。 

    《奔腾》这部作品代表了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生命状态。表演者激昂的神情,气势蓬勃的舞台气氛,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全都囊括其中,直到如今还是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不断活跃在舞台上。这一创作不局限于舞蹈形态上,使整个舞蹈看来无形的民族力量大于舞蹈形式。这个舞蹈是对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民族风格展现,而是通过体现蒙古民族须臾难离的马的"灵魂"搏击,揭示这个民族对生命的感悟。 

    三、从审美中创新思想,追求自我的个性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虽然根植于民间肥沃的土壤中,但它们的风格特征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是时代的原因,也是编创者思想创新的原因,所以,在这一社会时期,民族民间舞蹈出现了符合当代社会情感、运用编舞技巧表达主题乃至情感的舞蹈作品。其中《搏回蓝天》可以称为一部代表作。 

    《搏回蓝天》是由万马尖措编导的蒙族独舞,舞者从一只鹰的角度刻画了被剥夺生存环境和自由意志与生命的悲哀,带有一定故事情节与主题,舞蹈中动作元素的设计,虽然大部分是课堂组合的变形,但不乏是一次大胆地尝试。它的诞生符合当代的审美取向,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运用方法非常生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像万马尖措一样,运用民族舞蹈语汇编创出具有当代审美倾向的舞蹈作品,是一种新风尚。这些舞蹈的编创者已远远不满足于单一模仿动物或象征祭祀性的舞蹈形态,需要创新,在保护好民族民间艺术原始魅力的基础上不断输入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艺术血液,从原生态、课堂训练中的舞蹈转变为符合时代精神的舞蹈艺术。这不仅需要编导在观念、意识和思维上的创新,更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但无论怎样,舞蹈最重要的是打动观众的内心,不管民族舞蹈艺术随着时间流逝如何发展,与观众的沟通、与心灵的对话是舞蹈艺术亘古不变的追求。 

    结论 

    从《牧马舞》到《奔腾》到《搏回蓝天》,我们无法定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孰好孰坏,就像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原生态艺术和舞台艺术的话题一样。对于今天的民间舞蹈创作而言,当代有许许多多作品从反映真实、纯朴、热情的社会生产到奔放、唯美的民族民间舞蹈,这为民间舞蹈带来了新的生命。从而使民族舞蹈具有了新的品格。时代在前进,民族舞蹈这种活跃的艺术形态就必然不会停滞,编创者在继承原有舞蹈风格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拿来”与“创新”,既彰显民族舞蹈“母语”的文化特异性,又具有时代性。在各个不同时期向我们展示不同的风采,而每一种风采都是民族舞蹈文化发展长河中不可缺少、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贾作光着.《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自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陈卫业 纪兰蔚,马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第13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艺术风格;教学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23-01

中国民族舞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含蓄蕴藉、清新悠远、中和简约、谐调空灵、委婉曲折。之所以形成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及美学精神密切相关,也与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民俗、伦理、艺术、政治、经济及民族心理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讲究“尽善尽美”,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强化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在文化思想与美学精神的制约、影响下,中国民族舞讲究韵律和意境、强化精神和气韵,强调写意传神,追求艺术真实。因此便形成了上述独特的民族风格。

1.完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面。完善教学内容设置,将舞蹈基本动作和技巧、理论知识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风土人情、舞蹈动作等学生视野,让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风土人情、舞蹈动作等现舞蹈表演的大胆创新。教学内容设置要完善,丰富教学知识面,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2.强化民族舞蹈特色。民族舞蹈教学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是突出民族舞蹈特色,因而教学中必须掌握好民族舞蹈特色。根据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有步骤、科学、族舞蹈特色。根据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有步骤、科学、学效果提升。例如,蒙古族舞蹈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学效果提升。例如,蒙古族舞蹈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先为学生展示舞蹈表演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对其中的动作,技并将其与现代舞的这些动作区别开来,更好突出蒙古舞的特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结合民族舞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师资、教学等资源等,对其进行有效配置,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校应该注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注重优秀人才引进教学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资历的任课老师,注重聘请舞蹈专家、知名学者等开展学术讲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为他们进修、访问、学习等创造更多机会,促进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要注重教材资源开发,完善教学内容设置。选取典型的、适合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专业教材。同时还要合理选择相应的服饰,突出民利开展的专业教材。同时还要合理选择相应的服饰,突出

4.注重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融入。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肢体、学生表演技能方面,还体现在文化表达和情感融入方面,这是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例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母亲》的时候,要先了解该舞蹈的创作背景、当地人们生活状态等内容,并介绍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在对舞蹈的这些背景知识有全面了解之上,更有利于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相关知识,深刻领悟作品内涵,取得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促进民族舞蹈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提高学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增强学生舞蹈艺术创作水平的双重目标,推动课程设置专业化。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提高双重目标,推动课程设置专业化。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合理设置各民族的代表舞,例如,蒙古族的蹈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舞蹈教蹈特点和教学要求合理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舞蹈教与训练、创造结合起来,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舞蹈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应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想推动互动模式应用,首先应该建立融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舞蹈教学在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任课老师应该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答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在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闲难,让学生在握动作要领,从而更好组织课堂活动,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6.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分组学习和分组训练法,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有效掌握舞蹈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分给学生相应的仟务,互相学习和交流,明确不足.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掌握舞蹈训练技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境当中,能够增加相互的了解,提高舞蹈学习效率,增强舞蹈课程教学质量。

7.提供学生表演机会。课堂上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由其他同学和任课老师作为评委,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指正。学生表演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但必须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完成之后应该给出相应的成果展示。并在展示过程中增进师生的了解,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增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更好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第14篇

关键词:鄂伦春舞蹈;市场经济;服务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56-01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常常表现在生产和生活中,如《熊舞》、《野牛搏斗舞》、《树鸡舞》、《依哈赖舞》、《红果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转圈舞”是一种带有自我娱乐性质的群众性歌舞,男女都参加,边唱边跳。“假面舞”是融进了宗教内容的由“萨满”跳的祈求狩猎获得丰收的祭祀舞。

萨满神舞是非物质文化遗存之一。萨满舞蹈实际上是萨满跳神行为的外在动作显示,诚则祭,祭则拜,拜则手舞足蹈,以发崇敬之情。鄂伦春萨满跳神过程中通过歌舞这种形式与神术和神o相通,代达夙愿,召请善神,驱除邪秽恶魔,以保证氏族或部落的平安和繁衍。舞蹈的动作依神鼓的鼓点而跳。舞姿因祭祀内容而定,既有即兴性,也有随意性,边唱边舞,并模拟巫师与妖魔搏斗和媚神娱神的情景。其中萨满舞中的呼喊声和激烈的鼓点恰恰似鄂伦春猎民围猎时“合围”的形象,这也是鄂伦春古代民族狩猎和游牧生活的再现。

2007年12月9日在哈尔滨北方剧场举办了题为《恩都力乌拉》的大型民族风情歌舞晚会,其中鄂伦春族的萨满神舞以其震撼的鼓点、纵情的跳跃以及神秘色彩的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观众。鄂伦春族萨满神舞作为一种中国原始舞蹈的遗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承演变。在鄂伦春人一年一度的古伦木沓节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舞蹈艺术。这种新颖的萨满舞,既具有传统的萨满跳神祭祀中鄂伦春人崇拜英雄、驱除邪恶、歌颂伦理道德的原始风貌,蕴涵鄂伦春人抒发美好生活的情感,弘扬精神文明的现代气息。

一个原始的宗教形式,演化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引起了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赏,从而将萨满和萨满舞的探究提升到学术理论高度,因而萨满舞也成为代表我国鄂伦春族的特色典型舞蹈。

在国家推动振兴东北,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鄂伦春族会被纳入一个更大的环境中以获取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果能将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则文化可以大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并使文化自身得到保护、传承、发展;如若不能很好地结合,则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会逐步消亡,最终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取代。科学合理的加大力度对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鄂伦春旅游产业开发中加入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就可以很好的可以和游客进行互动。鄂伦春人民在节庆时载歌载舞,很具有艺术魅力。如果在旅游开发中,加入鄂伦春舞蹈音乐,可以使整个的旅游过程更具吸引力。在对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也丰富了鄂伦春旅游业的内涵。

同其他精于骑射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样,舞蹈具有自己独特的北方民族风格并且在鄂伦春民族的生产生活中间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了解鄂伦春民族的舞蹈对于保留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鄂伦春人的舞蹈继承了千年来萨满跳神、野兽动作、和生产生活传统的舞蹈动作和唱曲韵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传承,逐渐演变为现在鄂伦春人一年一度的古伦木沓节即篝火节活动中的一种舞蹈艺术。这种独特的舞蹈,既具有传统的萨满跳神祀祠中鄂伦春人崇拜英雄驱除邪恶,歌颂伦理道德的原始风貌,又有蕴涵如今鄂伦春人抒发美好生活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保存。

第15篇

摘要 舞蹈不仅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而且还是原始人类生命展现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并且舞蹈也是随着人类肢体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中国民族舞蹈是在人民群众中被广泛流传的,并且民族舞蹈都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的,我们所指的中国民族舞蹈大多是指中国近代的舞蹈。中国民族舞蹈作为审美对象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而对于中国民族舞蹈的欣赏就是通过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特有的韵味来体会其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以便能使欣赏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关键词:中国民族舞蹈 审美特性 欣赏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民族舞蹈的溯源

各国的学者对于民族舞蹈这一概念的看法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各自在不同的书籍、著作及论文当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给民族舞蹈做出了诸多不同的解释。虽然这样的状况让人难以给民族舞蹈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样的情况却大大拓宽了人们对民族舞蹈的了解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民族舞蹈的理论知识。

虽然四五万年以前的中国就渐步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但是在母系公社时期和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出现了随葬的装饰品,这些随葬品证明了中国早期的人们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及宗教意识。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宗教意识的增强就产生了非常多的宗教祭祀活动,这些宗教祭祀活动基本都是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进行的。这些最原始的祭祀舞蹈虽然没有留下后人可以直接看到的具体形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现存的古老民间舞蹈遗迹来想象出那些富有神秘色彩且具有无限魅力的原始舞蹈艺术。就是这样中国古老民族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通过人体动作创造出了富有节奏美和律动美的舞蹈,因此可以说中国民族舞蹈是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及日常生活的。

二 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解读

1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性。舞蹈最为重要的审美特性就是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不同民族都有其独到、特有的舞蹈形象。这些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目前已经成为了不同民族风格的特有标记。可以说只要是艺术,都是要用形象来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通过具体形象来对人们具体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展示,一切艺术都不能脱离根本性的要求和规律。因为艺术如果完全脱离了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就很难给人带来真实的美感,缺少了美感当然也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而作为一种艺术的舞蹈也必然会受到这个艺术特有的基本规律的制约。但是作为舞蹈艺术来说,她又有着自己本身的形象美,很多地方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形象美的,因为舞蹈艺术是通过人的具体动作姿势的形象性及连贯性去展示自我内心美和外在美的。如果对过去舞蹈素材进行研究就会发现,古代的舞蹈艺术素材基本都是对劳动的模仿,或者是对禽兽动作的模仿,模仿的同时还会加入部落图腾和氏族祭祀等活动元素,古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模仿舞蹈艺术来加强人们之间的团结或者来活跃生活的气氛。最为典型的丹寨苗族的锦鸡舞就是舞蹈艺术形象性的最佳展现。

2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风格各异的民族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产生的民族舞蹈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民族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因为产生的基础不同,再加上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对于中国民族舞蹈审美特性来说,风格各异的民族地域性也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特性。例如,中国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就因为最初是来自中国的北方草原,随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又逐步迁徙到了西域地区,在这个迁徙期间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由过去草原游牧式生活发展成为了正式定居式的农业生活的原因。所以她们的民族舞蹈《赛乃姆》就有着自己特有的风格艺术特性:节奏非常明朗,舞姿也非常明快活泼,手腕及肢体变化也异常丰富。再如,优美的傣族舞蹈,就以表达感情含蓄,舞蹈动作丰富及舞姿也富于雕塑性而出名的,傣族舞蹈中的四肢身体各躯干基本都需要弯曲,这样的艺术特色就同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傣族基本都是生活在水边,他们爱水和赞美水的内心情感注定了傣族人及傣族舞蹈就像水一样的纯净和柔美。又如,以豪放彪悍为特性的蒙族舞蹈,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舞蹈特性,这和他们的生活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方辽阔无垠的蒙古草原使得蒙族人不但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而且还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了这种粗狂豪放的民族舞蹈形象。蒙族舞蹈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民族舞蹈的民族地域性。

3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超越现实的动态性。舞蹈可以通过人体舞蹈的动态美来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可以对人类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人体美进行有秩序和有规律的加工整合,然后创造出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人体舞蹈动态之美。还有就是舞蹈是需要动作的,而舞蹈动作恰恰是可以通过有节奏的变化来展示人内心情感的波动状态,例如,在傣族舞蹈中最著名的孔雀舞就是能够超越现实动态性特点的表演性舞蹈,虽然傣族的孔雀舞因为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风格各异的跳法,但是不管哪种跳法都实现了用丰富的舞步来展现孔雀静态及动态的娴雅优美,也都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舞蹈具有的超越现实的动态性特征。

三 中国民族舞蹈的欣赏艺术

作为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舞蹈可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因为观众通过欣赏舞蹈中的舞蹈形象就可以从内心产生出一种精神感应,就可以对舞蹈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内含思想情感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舞蹈还可以通过其美的动态和美的韵律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可以说舞蹈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并且能把人类感觉、知觉实现完美统一的内心精神活动过程。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需要观众的感受、理解、联想及想象等诸多积极心理活动来参与对所观察到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观众对舞蹈作品真实内涵的具体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欣赏过程必须要同舞蹈形象思维紧密联系,观众对舞蹈艺术的美的欣赏首先要对舞蹈展示的形象有明确的感知,然后从内心产生对舞蹈形象的感情反应,最后才是从认识和感悟到的舞蹈艺术作品中理会到其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及舞蹈的主题思想。另外就是在舞蹈欣赏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要努力通过自己的感觉、想象和体验等心理因素进行融合,然后对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后产生出适合自己审美心理的形象,这样一来欣赏者就能对舞蹈艺术形象有更为深刻地感受,从而对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及形式美产生出强烈的感情共鸣。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欣赏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悟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真实魅力。

首先,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情感之美。舞蹈艺术具有自己的情感特点,那就是特别擅长抒情,对于叙事却不怎么注重。舞蹈艺术就是通过借助动物或植物的自然形态特征来用人类自身的肢体语言表达和传递这些自然景物的形态变化,以便达到借物比兴和托物寄情的效果,最终能用舞蹈的外在形式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波动。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但是不管什么民族的舞蹈,我们都可以从中分析出人们想要表达和体现的情感之美,这种情感美也许是人性之美,也许是人情之美,也有可能是人类道德品质之美。中国民族舞蹈可以说在各个方面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同时,还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进行了折射。例如,最为著名的当代舞蹈家杨丽萍的双人舞《两棵树》就充分表现出了青年异性之间对真挚爱情的追求魅力,该舞蹈就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相思树或夫妻树,然后舞蹈家就借助了这种自然界的植物来展示了人间的深情,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人体情绪,然后观众就会从内心产生出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和向往,这就是受到了舞蹈艺术家情感艺术感染的结果。再如,探戈舞及恰恰舞,这两种舞蹈都是通过借助其自身优美的动作旋律来展现彼此间强烈的感情交流,观众通过欣赏这些舞蹈的时候就会收到舞蹈本身的感染,就会从脑海里想像出每个动作组合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及生命意义。总之,中国民族舞蹈就是通过那如诗如画和含意隽永的舞姿及动作展现出了独有的情感美,舞蹈的这种情感美能给观众带来发自肺腑的情感呼应。

其次,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韵律之美。不管哪个民族的舞蹈都会有令人折服的人体旋律,也可以说人体的旋律美是舞蹈艺术最为基本的特点之一。舞蹈通过和谐的音乐节奏及肢体的规律动作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愉悦美。舞蹈艺术作品能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舞蹈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国古代的敦煌壁画就是以其绝妙的想像来表现中国古典舞蹈的人体动律美。舞剧《丝路花雨》就是以敦煌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该舞蹈作品以其绝美的艺术特性及独特的东方韵律和造型让整个世界都为其喟叹。再如,作为宁夏歌舞团演出的《羌笛舞》更是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感染了人们,以其流畅的舞蹈韵律感动了中外友人,更是通过把舞蹈的艺术韵律同历史的真实性实现了完美融合,再现古老党项族的古朴民族风貌。还有就是如果你欣赏陕北的《安塞腰鼓》,仿佛就能看到古代边塞沙场上两军激战,看到武士们的威武雄壮,这些场景都能把观众内心的畏惧洗涤掉,振奋人们的精神。

再次,欣赏中国民族舞蹈具有景情交融的意境之美。如果能把景与情实现完美融合,也就是实现了客观的境同主观的意相结合,就会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舞蹈的意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好比一首诗的“意”;第二,是好比一幅画的“境”。其中的“意”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创造舞蹈形象的时候所要表达的主观上的思想情感。舞蹈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非常讲究意境的艺术,舞蹈必须要做到通过直观、可感及动态的人体律动来传情达意,这就要求这些律动必须要生动、多变和新颖,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基本的要求就不能创造出“情”与“景”有机统一的舞蹈美的意境,舞蹈艺术也就等于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例如,傣族舞蹈《邵多丽》就用那美妙的舞姿和优美的旋律充分表现了傣族的民族特色,尽显了傣族神秘的特有文化;舞蹈《荷花赋》更是表现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舞蹈《黄土黄》充分展现了黄土高坡人的粗犷和奔放的情调意境;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则运用了各类线条上的变化表现出涓涓细流奔向江河大海的一种美妙意境。

最后,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雕塑之美。同音乐艺术不同,舞蹈是一种空间艺术,因为舞蹈动作之间的间歇及停顿能够在观众的视觉中形成相对稳定停留的映像,这些影像能够给观众以视觉的冲击,可以给观众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原型,所以说舞蹈在造型上是非常富于雕塑性的。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不仅可以欣赏到民族舞蹈的韵律美,还可以欣赏到其特有的雕塑美。舞蹈艺术家创作舞蹈作品的时候非常注重将每个瞬间都给观众造成一个个美的形象,然后观众就可以将这些富有节奏性和动律性的雕塑串接成完整的舞蹈画面,这种艺术形象对观众的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例如,敦煌系列舞蹈就是取材于敦煌壁画,或者取材于雕塑中的造型,古代的雕塑家把这些舞蹈造型凝固化,今天的舞蹈家就是把这些凝固了的造型和雕塑进行活化性的艺术再造,然后融入到现代的舞台艺术中,观众就可以在欣赏这些舞蹈艺术美时达到陶冶自己情操以及升华自己精神境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中国文化模式转型中的几个问题》,《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胡肃容:《民族舞蹈基本动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杨铮:《谈中国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艺术教育》,2011年第2期。

[4] 孙晓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 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 孟令刚:《浅谈舞蹈的欣赏》,《青春岁月》,2010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