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范文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与手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与手机论文

第1篇

大学生利用手机进行线上线下的阅读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结果。目前,手机各类阅读平台也较为丰富,能够给大学生提供各种阅读内容,如手机报、电子图书、电子杂志、漫画、文献等,很多内容也都是免费的。尤其是高校,还有丰富的电子书资源。大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线阅读,也可下载之后离线阅读。从当前的阅读情况来看,大学生对新闻类的手机报,娱乐类的小说杂志需求较多,比例分别占38%和49%,其他占13%。

二、大学生手机阅读SWTO分析

(一)优势和机会分析

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广泛搜索信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的时间都很宝贵,都希望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好时间。对大学生而言也是一样。现在的大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他们也积极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志愿活动、社会兼职、挂职锻炼、学生社团等平台锻炼自己。对今天的90后大学生而言,完全坐在课桌前读书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他们渴望知识,也渴望能力。他们的成才愿望很强,希望及早地接触社会。因为感受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为了找准自身定位,找准将来的发展方向,他们积极去进行各种尝试。他们感觉到社会发展快,竞争激烈,时间也异常宝贵。因而,在公交车上、在等车的时间、在饭后的空闲、在课间、在睡前,这些时间节点都能成为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时间。这是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一大优势。手机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很多人对手机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习惯。随着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网络平台也不断发展,微博微信网游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年轻人尤其大学生是新生事物的主力军。他们依赖手机,很乐于去尝试和体验手机上的新鲜玩意。根据调查显示,手机不在身边心里觉得不舒服不适应的比例高达到71%,觉得手机阅读能够获知各种新潮事物的比例也是高达79%。手机阅读的高度便捷性,加上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手机阅读完全有可能成为主流阅读方式,改变传统纸媒阅读的主体地位,并且扩宽阅读方式的场域,使得阅读能拥有更多形式选择。调查显示,愿意使用手机阅读而非传统纸媒阅读的比例占到52%。

(二)劣势和威胁分析

手机阅读的劣势在于阅读的内容上依然受到限制,受制于手机阅读服务的供应商。这样不管在线阅读还是下载后的离线阅读,接受信息相对而言较为被动。以杂志为例,能够在手机上阅读的内容受制于该杂志是否上传到手机客户端,而且实效性也不强,往往比纸媒慢上几期。手机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不利于深层次的思考。根据调查,大学生手机阅读选择娱乐内容的占54%,选择获取知识的占27%,选择其他内容的总共占19%。可见现在大学生手机阅读更多是浅阅读,消费的是快餐文化。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其异化作用不能不提。波兹曼早在电视诞生之际就提出了“娱乐至死”的理论,手机阅读也完全适用这一理论。调查显示,很多人对手机形成了依赖,而且以娱乐为主的依赖,加上各种从手机阅读中获取的信息缺乏把关人的审核,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不利的。在对各种手机阅读内容的吸收过程中,大学生会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越来越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信息,对日益严肃的话题也以娱乐的形式呈现,并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如今网络段子的大行其道,网络语言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屌丝文化逐渐蔓延,原因就是如此。大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受挫能力差,容易选择逃避的方式处理问题,各种娱乐化的手机阅读内容,服务商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几乎是不会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手机阅读当前面临的问题。

三、媒介素养培养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要求

(一)理想状态

学者鲁宾认为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根据郭庆光的观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三个层次,现在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侧重的是主动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是面对全体公民的教育,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媒介和信息的接收处理能力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要求的是大学生应当具有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具体到大学生手机阅读情况而言,媒介素养教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能够自主的选择手机阅读的内容,能够利用手机快速的找到想获取的讯息,并且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并甄别出有效信息,然后能够进行再一次有效的传播,传播正能量。

(二)现实状态

以“冰桶挑战”传播为例。“冰桶挑战”是由国外开始风靡的旨在关注“渐冻人”这一疾病的公益活动,要么接受冰桶淋身的挑战,要么为公益捐款。现在这一活动在国内也非常火爆,不论新老媒体都纷纷跟进报道。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同时增加这一活动问题,试图调查大学生在手机阅读中的能否主动利用媒介。对问题“你是如何了解到冰桶挑战的内容?”选择在手机上网看新闻了解的占72%,主动在手机上搜索的占18%,其他途径的10%。对问题“你如何看待‘冰桶挑战’这一活动”选择公益活动有意义的占42%,选择“挺好玩的”占37%,选择“作秀,不关心”的占9%,选择“其他”的占12%。对问题“你会转发活动视频或者新闻内容吗?”选择是的占82%,选择否的占18%。对问题“你会转发渐冻人的相关消息吗?”选择是的占37%,选择否的占63%。从对问题的回答来看,大学生更多的还是被动的了解冰桶挑战的内容,主动去搜索更多相关信息的行为少;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还不够到位。例如随着冰桶挑战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加入,被指作秀的声讨不绝于耳,过度娱乐的批评也频频出现,而大学生对此事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信息层面,没有看到应该思考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公益活动的宗旨、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等等,而仅仅是围观看热闹,更愿意转发认为好玩的比赛,而不是传播关注“渐冻人”的信息。可见,当前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情况,不管是从使用现状,理解信息,还是利用媒介方面,都离媒介素养的要求较远。

四、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开展。

(一)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新媒体,形成手机阅读的良好氛围

当前手机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这是手机技术发展的结果。智能手机作为今天的新媒体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校方应该顺应趋势,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接受各类新信息。学生工作部门对此事态度也应该是因势利导。宣传部门还应该主动占领舆论高地,给学生传递这样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们首先也要主动接触媒体新技术,进而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这并不难,可能很多时候中老年教师对这些并不太感兴趣,因而在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过程中就容易限于口头说教的窘境。

(二)高校图书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校的图书馆在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氛围营造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图书馆大都推出了电子书免费下载服务,但是效果还不够理想。一是宣传力度,就广西财经学院情况看,知道使用图书馆电子书下载服务的学生较少,主要是高年级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比较熟悉。因而图书馆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广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了解这一服务。二是提供电子书的内容和数量,当前高校的图书馆提供的电子书更多的是专业类书籍,而学生当下的手机阅读更偏向于娱乐化的内容,因而高校图书馆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选择质量较高的寓教于乐的书籍,先培养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兴趣,吸引学生逐步适应,进而对图书馆专业书籍进行手机阅读。

(三)按照SWTO分析,引导学生注意扬长避短

第2篇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作为移动网络的终端,正在取代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成为数字化新媒体的代表。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都会弥补前媒体的不足,手机媒体是互联网时代,3G背景下的新媒体克服原有媒体的不足,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一种形式。它是以智能手机为媒介,以通讯网络为基础、以互动传播方式为主的信息传输载体。它突破了前媒体的局限性,满足了随时随处随想的传播需求,呈现出巨大的传播力量和魅力。

1.无可比拟的普及性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底中国手机用户达12.35亿,按现有人口数量计算,每1.13个人就拥有一部手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手机早已普及,近乎100%的学生习惯使用3G上网。目前,手机媒体的信号覆盖率高达95%以上,可以说它几乎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传播和互动,实现了传统媒体和个人电脑终端都无法比拟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2.无可取代的便携性

手机媒体拥有超强的便携性,它突破了电视电脑媒体对空间和设备的要求,实现了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行的信息传播与互动。由于设备的限制,大学生过去只能在教室或宿舍才能使用电脑,而手机小巧便于携带,人们保持通讯畅通的习惯使它实现了前媒体都无法企及的“随身使用”。学生们可以在排队,乘车,用餐的同时进行移动学习与娱乐,它已全方位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并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便是手机媒体带来的现实效果。

3.无可赶超的即时性

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终端,己远远超越了通话和短信功能,它整合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信息资源,以手机客户端的方式,在第一时间传播出来。手机媒体成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综合性多媒体平台,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糅合在一起的复杂的传播网。用户可以即时通讯,实时查收短信、邮件、新闻及定制服务,可以与互联网信息同步,实现资讯的同步更新,信息的接收和都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即时响应。

4.无可复制的个性化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不能为个体量身定制,统一的版面、统一的设计、统一的结构都不能选择,无法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可以满足这一现实需求,丰富的手机软件可供选择,根据用户的喜好和需求对资讯进行调整和设计,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效果,根据市场的细分和小众化的需求,提供更多DIY或定制性的服务,这些都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功能。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获取信息的快捷通道

手机媒体的便携性使它成为大学生获取资讯的必然之选,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最新的政策和招聘信息,通过“掌上电脑”随时随地接受就业的动态信息,不错过任何就业机会。避免了自上而下逐层通知的滞后性,突破了电脑查阅文件的设备限制。各地的就业指导机构都开通了为毕业生服务的就业平台,对于奔波于招聘会和面试中的大学生而言,手机媒体提供了信息查询与获取的快捷通道,可以直接浏览就业平台和网站信息,也可以下载各种APP软件查询特定信息。部分省份为了满足学生手机上网的现实需求,已经开发并使用了手机客户端的各种应用,如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创建的就业网络联盟,开发了适用于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个人终端,满足学生手机媒体查阅的现实需求,大大提高了网站信息的传播与实效,是就业服务平台的成功范例。

2.全能服务的私人助理

手机媒体整合了电脑和通讯终端的功能,能够提供全面周到的生活服务,并发展成为大学生就业中的“全能助理”。它可以按照要求锁定相关的就业信息,可以存储简历、照片、证件材料、企业信息等各种相关资料,可以预约提醒各种重要事项或面试约定,可以查询路线地址、收发邮件、办公阅读、移动购物、在线支付强大的功能实现了“一机在手,万事通达”的高效与全能。

3.提升自我的电子课堂

就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个性化的指导过程,在求职就业的实战阶段,大学生需要针对自身的问题寻求方法解决,曾经的资料室、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都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和工具,而手机的出现使得移动上网变为现实,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智能手机提供的多种浏览器和APP应用可以帮助大学生高效率的实现技能的提升和技巧的突破。各种就业指导的素材可以帮助大学生对比反思、查找问题,各种面试攻略和成功秘笈可以帮助毕业生借鉴他人经验,各种职业礼仪的资讯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各种平台和网站可以随时随地答疑解惑。手机媒体可以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紧迫的现实需要中,帮助毕业生完成最后的冲刺与准备。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媒体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毕业生的使用时间更是高达6个小时,3G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主动探索下的移动学习拓展了毕业生的信息渠道,电子课堂的灵活性满足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弥补了就业指导课堂教学难以全程化、个性化的缺憾,成为毕业生就业中随用随学的知识库和智囊团。

4.交流通讯的最佳平台

求职中的大学生忙于自身的就业准备,作息时间不同步,同学间沟通和交流的频率大大降低,非常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经验的分享。手机媒体与生活的融合带来了信息交流的新模式,毕业生们可以借助于微博微信QQ群,24小时在线,实时信息共享,共同的境遇和努力会带来强烈共鸣,学生间的相互勉励会形成积极良好的氛围,顺境中实现经验分享,困境中可以挽手向前。毕业生间的交流沟通极为重要,手机媒体恰逢其时,成为就业工作中最佳的交流通讯平台,丰富的应用软件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容易,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软件如移动公司的“飞信”、腾讯公司的QQ以及“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建立各种特色的交流群和讨论组,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并对学校就业服务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微信”软件更是可以将信息发送者的声音转化为数字信号,以短消息的形式发送到对方的手机,实现了手机对讲机的功能,非常直观生动。促进双方交流,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三、利用手机媒体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第3篇

1.其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信息传达定位准确。

在当代大学生中,人人几乎都拥有一部手机,并且大学生每天接触和使用手机较为频繁。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会用手机上网,并且上网时间较长,手机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就为我们在大学生中利用手机开展法制和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固定的手机号码,这就为信息的准确传递提供了保障。

2.手机媒体的利用,扩展了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时空的广泛性。

一方面,传统的法制和道德教育载体,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在传播过程中不可能实现充分的共享,更不可能实现随时随地地传播和使用。手机媒体克服了这些局限,通过与网络连接,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同时,手机用户在看到有价值的信息时,会通过网络分享给其他用户,有效地扩大了宣传面,提高了大学生法制与道德教育信息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手机媒体便于携带,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的功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手机作为一种媒体,在移动性方面可以说是超越了任何的传统媒体。

3.手机媒体具有多元化的传播模式。

与传统媒体不同,手机媒体的自身特点使得它不再过多地依赖线性传播,而是实现了交互传播,媒体的功能不仅仅停留在传达信息,更加注重的是反馈与交流。手机媒体具有多元化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方式多样化。手机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它拥有自身独特的传播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手机媒体弥补了网络媒体的一些缺陷,让人们在离开电脑之后仍然可以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第二,信息符号的多元化。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手机媒体越来越多地担负起了电脑的职能。现在的智能手机,除了可以安装网络浏览器、视频播放系统、音乐播放系统以及拍照录像等等功能之外,还可以安装各种手机软件开发商提供的应用,手机完全成为一个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第三,交互传播得以实现。手机媒体在互动方面有着传统媒体不可超越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媒体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并且能够实现信息的点对点传播。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是呈“星状”网络的,每一个手机终端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很容易就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向目标受众发送信息,用户在面对信息时可以及时进行回复和反馈,同时会把信息扩散给身边的人。

二、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丰富了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的手段

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在丰富了教育手段的同时,也为教育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在以往的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缺乏多样的教育手段,使得这类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同学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教育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形势。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创造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手段。通过手机媒体,我们可以设计制作以道德和法治为主题的手机报、手机视频等,推送给每一位学生。同时,我们还可以依托校园网络建设校园手机教育平台,将各种各样的法制和道德教育信息发送给每一位学生。

2.有助于更新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观念

在传统的高校法制和道德教育中,工作者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主动性。手机媒体在高校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运用,使得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发生了转化。同时,手机媒体提升了每个大学生的话语权,削弱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改变了原有的一对多的教育模式。此外,手机媒体在法制和道德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法制事件或者道德事件,甚至是身边的道德榜样进行主动的传播,成为信息的者。同时与同学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这些事件或者现象进行评论。这种参与和交互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真真正正地起到了教育作用。

三、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功效

基于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对其加以利用,让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信息的有效传播,这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要开发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

目前的智能手机已经具有电脑的大部分功能,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在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时,要创造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大学生法制与道德教育专题的手机报,然后定期推送到每一位同学的手机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微信,建立大学生法制与道德教育的公众账号,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2.内容上要具有贴近性

针对大学生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在教育素材的选择上要具有贴近性,我们应当考虑到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征,他们往往社会责任感较强,喜欢关注社会事务。在素材的选择上要迎合这一群体的特征,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素材应当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法制事件和道德事件。比如在《感动中国》节目播出之后,我们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对获奖人物的事迹通过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推送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在感受这些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的过程中受到感染,进而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第二类是大学生身边的法制事件和道德事件。这类事件发生在学生身边,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比较大,更具有教育意义。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及时向大学生推送发生在校园的好人好事,同时也要曝光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不道德行为。

3.注意利用手机媒体的互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