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非艺术类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相比,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难度较大。本文作者分析了目前诸多高校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当前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有一些帮助。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教学安排特殊,入学考试特殊,专业、文化两条线。生活规律与生活方式也特殊:上午上公共课,下午、晚上都上专业课——声乐、钢琴、舞蹈、素描等。他们的衣着、发型总会有所不同,给校园带来了几丝前卫和个性色彩,他们构成了校园的特殊一类学生。这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也是综合办学、多元办学的具体实施的结果。
由于艺术类与其他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设置、学生来源、学生心理及毕业以后的去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英语教育方面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低,教学难度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入校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每年九月份新生入校,我校都要对学生进行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的测试。这类英语测试并未将艺术类学生单独分离出来。所有学生均使用同一种试卷,试卷的难易度以一级测试水平为准,满分为一百分。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差悬殊,极少数学生成绩能达到五十分以上(但最高分甚至能达到八十分左右),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在三十分以下,其余学生的成绩在两者之间。也就是说,在艺术类专业的班级里,有个别学生入校时的英语水平相当于甚至可能高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平均水平,而最差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音标都还不会读。究其原因,艺术类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艺术类大学的附中学校或艺术类专科学校(只有较少数的学生来自非艺术类普通中学)。这类学校对文化课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学生入校前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中学课程学习。上述情况就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师既要有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水平,又要有中学甚至小学英语教师的经验和耐心。而大学生又不同于初学英语的中小学生,怎样使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赶上并达到大学英语的水平,这是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师长期以来希望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情结浓厚,文化基础薄弱。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其专业,大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专业学习上。并且他们的高考录取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考生要低得多,而英语成绩的最低录取线一般控制在60—80分。进入大学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并且在对待专业技能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另外,这些学生英语基础差,从心理上讲,他们恐惧英语,即使想学,也没有信心学好;从行为上看,他们又缺少自觉性,再加上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预习,不复习,这些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造成他们消极地学习英语,对学好英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往往对不理解的内容提不出任何问题。由于很少上自习学英语,常常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慢慢地便开始厌恶学英语,越厌恶,越不记,落下的知识就越多,越弥补不上。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远远达不到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
3.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近年来很多高校虽迫于学校发展的压力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但学校教学更多的精力还是放在非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上,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而艺术类学生则不要求通过四级。这样,学校首先要考虑到建立起一支良好的非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队伍以保证教学质量,而艺术类英语教学教师队伍则常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不是很稳定,而且大多由青年教师担任,缺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带领这支队伍。
二、艺术类英语教学的几点设想
1.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自己的教学对象。
虽然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优点,艺术专业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联想丰富,思维活跃,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对文学和艺术有极强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作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发掘学生的这一优势,使其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马丁·威德尔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曾经指出,有些学习者并没有明确的工具性或结合性动力;对他们来说,鼓励他们采取积极态度尤其重要,至少保证有一部分语言输入能满足学习者的实际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灵活多变,以适应自己的教学对象。如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教师可把音乐引入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课堂,不失为投其所好的极佳的教学方法。现在随着交际法语言教学的普及,我们认识到必须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使用目的语交流的语言环境,重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获得无障碍、无停顿的思维和表达,确保语言的恰当流利和交流的顺畅。音乐正是真实语言应用的文化现象,歌曲的特性恰好是重复性、连贯性强。很多英文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如影片《铁达尼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乐曲起始处很容易吸引学生随之哼唱。而歌词本身又相当口语化,远离了繁琐的语法及冗长的词汇,学生很容易接受。
2.采用分流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对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进行分流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已在很多高校使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分流教学,就是学校可根据学生入校时的成绩,将达到某一成绩(如70分)之上的学生放到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班里学习英语,且要求他们也通过四级;而对低于某一成绩(如30分之下)的学生,则单独开设一个预备级班,可从英语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教授,毕业前要求通过一种校内的水平考试;其他学生正常开设艺术类大学英语的课程。分流教学的直接优点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有足够的动力,而且学生基础相当,相互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更大。当然,这种方法在实际的操作中,不同学校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3.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且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艺术类英语教学教师队伍。
任何一位业务出色的教师一定都会有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因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正是在这点点滴滴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而青年教师则恰恰缺少这种积累。所以稳定的教师队伍就为青年教师在艺术类英语教学上能够更好地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奠定了基础。此外,如果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指导,则更利于艺术类英语教学。但在这一方面,很多教师也许会不愿进入这支队伍,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观点都认为艺术类英语教材简单,备课量小,而且又没有四级压力,所以课程系数也会定得较低。但却没有考虑到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是很复杂的,有的几乎是英语初学者,有的相当于中学水平,也有的已达到大学水平。此外,相对于非艺术类大学英语而言,艺术类英语教学疏于管理,教学要求不是很明确。所以学校应切实地重视艺术类的英语教学,稳定教师队伍,制定并完善艺术类英语教学的规范和要求,保证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作为教师应当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独特之处,观察和掌握他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表现,以此为基础开动脑筋,不断探索英语教学规律,设计出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情和自信,教学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活动。而作为学校管理部门,也应重视艺术类大学英语的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师队伍,制定合理的教学要求,为其提供更好的外部条件,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德杰.对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与教材的探索[J].社科纵横,2005.6,VOL20,(3).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学生,闲暇生活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大学生扣除正式上课和满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及其生活状态[1]。近年来,有关高职生闲暇生活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却缺乏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的专业异质性研究,加强和重视高职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化论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生闲暇教育的成效[2]。同时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传媒艺术类学生存在自卑感强,学习兴趣低,集体观念淡薄,功利性强,责任感和道德观较弱,虚荣心强,相比一般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更为浮躁,甚至出现对课堂上老师的说教不感兴趣等问题[3]。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闲暇生活现状开展闲暇教育,对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学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及原因
本文以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回收有效问卷402份,其中艺术类学生202人,非艺术类学生200人。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在闲暇时间利用的合理性和满意度以及对学校如何丰富闲暇生活的认识上基本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平均闲暇时间多
表1 每日平均闲暇时间
小于3小时
3-6小时
6-9小时
9小时以上
艺术类学生
13.9%
40.6%
16.8%
28.7%
非艺术类学生
31.0%
47.0%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学生,闲暇生活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大学生扣除正式上课和满足生理需要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及其生活状态[1]。近年来,有关高职生闲暇生活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却缺乏针对高职生闲暇生活的专业异质性研究,加强和重视高职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化论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生闲暇教育的成效[2]。同时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传媒艺术类学生存在自卑感强,学习兴趣低,集体观念淡薄,功利性强,责任感和道德观较弱,虚荣心强,相比一般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更为浮躁,甚至出现对课堂上老师的说教不感兴趣等问题[3]。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闲暇生活现状开展闲暇教育,对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学生闲暇生活的差异及原因
本文以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回收有效问卷402份,其中艺术类学生202人,非艺术类学生200人。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在闲暇时间利用的合理性和满意度以及对学校如何丰富闲暇生活的认识上基本一致,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平均闲暇时间多
表1 每日平均闲暇时间
小于3小时
3-6小时
6-9小时
9小时以上
艺术类学生
13.9%
40.6%
16.8%
28.7%
非艺术类学生
31.0%
47.0%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世界关注的问题,文章以艺术专业为例,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指出了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专业技能、审美观念及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共同要求。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
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混乱等问题。以艺术专业为例,艺术类学生是以专业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专业课和文化课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艺术类学生要低得多,再加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偏爱专业、对文化课重视不够的现象,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多集中在文化课上。为此,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与结构,培养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全面提升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艺术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工作者,它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艺术人才,必须坚持社会道德与艺术的统一。艺术专业由于专业教学的活动多以小型、分散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观念,忽视集体荣誉,甚至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必须加强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加强组织观念,使学生熟悉并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一直就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又是理论学习的充实和发展,是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早已逐步形成及完善“订单式”“产学合作”等多种新颖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在相关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培养与提升技能创造条件,使其在毕业后能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三、加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艺术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就业的压力大,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和都放到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给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这样势必影响了其审美素质的发展,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这些都束缚和制约着其向高层次方向的发展,折射出艺术专业大学生审美的严重缺失。
要提高审美能力,还应注重审美情趣的养成,如知识储备、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审美素质,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在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时说:“在清华大学生物室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
其实审美,就是一种精神与心智活动,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不断能发现身边的美,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提升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四、关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鉴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和谐、和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成才的热情。因此,应该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与技能的训练,开展心理问题的咨询与指导,在教学与专业活动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要想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抓好思想道德素养作为基础,抓好专业技能和专业审美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保障,只有把上述三方面工作都抓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艺术类专门人才。
注 释:本文出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团建课题《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英,石凡.浅析艺术类学生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的失衡[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G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16—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前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关系重大。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在作为本科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如何针对我们艺术类学生的情况,按照既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艺术专业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管理。近年来,我们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获取了一些经验。
回顾和总结几年来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笔者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完成,但这个时候恰恰是学生们找工作、应聘考试的时间。学生忙于就业,找工作是学生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因而对毕业设计就大打折扣。
其次,现行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对艺术类专业缺乏针对性,也无法体现艺术类教学的特色。客观上凭现在艺术类学生的实际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要按非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评价标准来做,的确是勉为其难,结果导致一些学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抄袭拼凑,甚至购买的办法完成任务,这使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陷入了无奈的境地。
再次,近年来不断扩招,指导教师缺乏,他们还要承担教学、科研等任务,出现教师精力不够、指导不到位现象。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够强,对学生抓得不紧,指导质量不高。此外,学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少数学生联系不上,又不主动跟教师联系等给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我院对2010届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了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改革,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分家的模式改为毕业设计(创作)解析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不断推进和提升学生毕业作品的水平。毕业创作作品解析是以毕业设计(创作)的作品说明为主线,说明创作意图,解析作品创作过程,探讨艺术创作的本质及规律,总结创作经验教训的文章题材。毕业设计(创作)解析报告虽然是对毕业设计(创作)的说明与论证,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对毕业设计起到了促进作用。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构思开始就能全面考虑相关内容,如创意构思有所根据,做到从历史中挖掘内涵,从文化中感受民族风情,从各种事物中获取灵感;充分考虑整体塑造与适应性的预测,使学生的设计更完善,并考虑服装的实际用途与市场。同时对美术学和绘画专业答辩程序也做了改革,将答辩安排在毕业设计(创作)展览现场进行,毕业生要针对毕业设计(创作)作品进行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改革可以将学生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成果结合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通过毕业创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将先前学习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导,更有针对性地查阅专业文章和书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总结出经验。而且,由于作品解析是毕业生个人作品的理论解读和创作实践的总结,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使学生把文字写作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抄袭拼凑造假等现象。通过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方法、内容、管理到评分标准的一系列配套工作的改革,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得到全面的训练,整体上有所提高。下面是我院在毕业设计管理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做法。
一、精心组织,提前做好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
毕业设计整体工作量很大,为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让学生在最后阶段的综合性教学训练中多学一些专业知识,稳步地进入社会专业行业,学院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建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整个工作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序地展开。同时还成立了毕业设计答辩小组,为该项工作在组织领导和专业指导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毕业指导工作中指导教师是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指导水平,根据指导教师资格要求,学院与系挑选了专业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学院与系共同明确了指导教师的责任,对各专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毕业设计各个阶段作了合理的、科学的统筹安排和实施。
二、对毕业设计时间进行调整,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我院根据各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方案要求,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进行了调整,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在第七学期中后期就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由学院向各系或教研室分派指导毕业设计任务,各系上报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确定指导教师、拟出选题,报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批,然后学生选题,各系上报毕业设计选题汇总表,同时还要完成学生对选题的调研、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工作,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样在放寒假前学生已经选好了题目,便于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因而避免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面试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调整毕业设计时间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
三、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抓紧时间,抓住指导教师。认真指导
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如何?指导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我院毕业生的情况来看,艺术设计、美术学和绘画3个专业11个专业方向的创作情况各异,要求不一。为使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毕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最终完成质量,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始阶段,我们先向毕业学生详细介绍各位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毕业学生可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研究专题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专题的具体情况选择毕业学生。指导教师确定后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答疑和指导,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我们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时间作出合理的、科学的安排,既要在统一时间内完成任务,又要统筹就业学生的工作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还要兼顾指导教师平常教学和指导教学的关系。因此,对每一个小阶段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机动地协调、衔接这些关系,既有保证毕业设计、实习阶段、论文写作的工作量的时间,又使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不能草率敷衍。
四、对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监控
论文摘 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日益繁荣和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行业和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个高等职业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提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高职教师队伍中的一批重要力量,艺术设计专业的青年教师在学院发展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对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
随着艺术设计行业和市场的蓬勃发展,各高等职业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高职院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挑战。在师资力量引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从事艺术与设计专业的青年人投身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当中,成为学院发展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点
与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及教学对象等方面均有自身特点。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从事艺术设计行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是以培养艺术设计应用能力为主线,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专业结构等都充分体现应用性。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设计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沟通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培养中更为强调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始终以“应用”为主旨,强化商业性的设计实践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设计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多以实际设计工作案例为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工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设计要求、明确设计目标、制定设计计划、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对从事该专业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现状分析
1.思想波动起伏和生活压力困扰青年教师。高职院校艺术类青年教师年龄大多集中在25岁到35岁之间,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社会上,都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工作中,由于教学科研、职称晋升、学历提高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思想上会有一定的波动。这个阶段的青年教师,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面临着许多生存和生活现状,如:工作、家庭、住房等因素的困扰,部分青年教师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承担一线教学任务的同时,在外兼职。因此,思想和经济上的压力大迫使青年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上精力投入少,教学成果无起色。
2.招生压力大,工作存在不稳定性。随着高等院校艺术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综合性大学和非艺术院校都纷纷开设和新增艺术类专业,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扩大艺术类招生规模提高生源面临着挑战。部分院校会制定政策,给教师增加招生任务,给青年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转贴于
3.缺乏教学经验,影响教学质量。高职青年教师大多工作时间较短,在
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科研方面缺乏经验,给各方面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些
艺术类青年教师是没有师范类院校背景,讲课过程中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弱,教学
准备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把握课堂氛围和管理课堂的上都有有
待提高。部分教师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对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
培养目标不清晰,对教学大纲教材研究不透彻,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自我满足,不思进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觉得自己是高文凭高学历又是专业出身,应付教学绰绰有余。不主动学习新知识、扩展各个知识面和知识结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许多陈旧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得不到改进,知识的不到更新,在教育教学中缺乏动力,工作主动意识弱,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提高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措施
1.学校应提供较为宽松的教学和工作环境,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行有效的疏导,协助青年教师缓解思想负担和经济压力,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使青年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为青年教师提供实践和培训的机会。
2.抓好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为青年教师走向讲台奠定基础。针对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认识不足、对专业教学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准、对学生基本情况不了解等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培训,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师职业素质素养等方面做系统的指导和要求,让青年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自身的学习。
3.建立新进教师导师制,进行“一帮一”指导。老教师一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进行一帮一的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将会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很大帮助。
4.养成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注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应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所学知识与时俱进。
5.深入到企业基层锻炼和学习,实现“双师型“教学 。现代高职教育特点要求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要求了解设计实践全过程;了解岗位规范、技术要求、设备性能;能够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和主持设计实践。多数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设计市场的了解和设计实践经验,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应深入公司企业中去提高设计实践能力,实现“双师型”教学,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一、存在问题
1.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结构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很多学校通过组建、合并其他校区,建立了综合性大学。但这类大学所设置的美术教育院校的美术老师组成比较复杂,有外聘的美术老师,也有从公共美术教育等专业抽调的老师。这种教师队伍虽然数量可观,但是没有专业的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对于美术院校以及该专业的学生来说会造成很大影响,无法培养出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
2.美术院校的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重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论性学科的教学评估往往可以通过对教师的理论考核得出评价,但是美术教育的教学评价重点应放在教学技能和技法上。目前,很多美术院校对教师的考评内容多限于论文模式,忽视了教师在绘画技能和教学手法上的考核。这种重“理论”轻“技法”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影响了美术教育的质量。
3.效仿专业美术院校,博而不专
专业的美术院校对学生的美术能力比较重视,着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技法,培养了专业的美术人才。但是这类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也有其弊端,即重“技”轻“道”。很多综合性大学虽然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上较专业院校丰富,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并没有认真对待。这就使现代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造成了“东施效颦”,博而不专的尴尬局面。
4.教育经费不足,教学硬件不“硬”、
众所周知,美术专业是个“烧钱”的专业,是一种“贵族”教育,这从美术专业学生的学费和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据调查,其他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学费每年大约需要5千到7千元,而美术专业的学生的学费则需要万元以上。但是,高价的学费并没有让美术教育的硬件“硬”起来,究其原因,是大学的扩招、扩建、开设美术专业时间短、美术专业没有得到校院领导的重视等影响了学校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资金投入,教学条件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应对策略
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促进事物的前进和发展。因此,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是促进大学美术教育事业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
1.培养专业骨干、强大师资力量。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大学的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美的知识,更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不仅需要泼墨丹青,更需要多掌握阐释美术的技巧,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所以,各大美术院校应增强教师对美术专业的正确认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组建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大学美术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如可以聘用有较高专业能力的教师或专家来校任教,还可以外派教师到其他专业院校或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从而解决师资短缺、力量薄弱等问题。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法,完善教师考试机制。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不仅适用其他学科,对美术教育专业同样适用。美术教师不应把课堂停留在画笔、画纸上,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不仅能从画册、雕塑上看到美的创造,还能从世界各地的美术展览、世界名画或是电影、电视上感受美的存在。教育工作者只有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中尊重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培养出既有美术爱好又有美术热情的专业人才。在考核机制方面,除了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不可或缺文化底蕴,更应把教育模式的创新性、教育方法的独特性等加入其中,成为考核一名合格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标准。
3.着力体现自身特色。专业性美术院校的特色不容置疑,即培养专项的美术人才。但是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在于“通”,在于同和性。所以,各类综合性大学的美术院校要逐步创立自己的教学特色。
4.学校领导多调研,为美术院系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美术专业学生的学费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已经很高了,因此,通过提高学费来增加经费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因此,美术院校应让领导和相关部门多入院系调研,让他们能够更多的了解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明白资金投入的必要性。同时,也可以寻求校外的资金帮助,如开展学生的画展、和某些企事业单位形成互帮互助关系等。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好的锻炼机会,也能为美术院校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源,从而完善专业硬件,吸引更多的美术考生报考、参考。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表现在:校园艺术文化的熏陶;艺术教师人格的感染;不同艺术门类和优秀艺术作品的影响;课外艺术社团活动的塑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教育研讨会对新一代人的呼吁是:“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正如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所说的:“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1]艺术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它最能穿透某些人的感情麻木的铠甲,使受教育者在内心留下深深的印痕。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一)让艺术文化“润物无声”
校园艺术文化是指校园中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潜在的艺术教育资源,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积淀下来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育人优势,对学生的心灵涵养、美好灵魂的塑造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校园艺术文化包括物化的艺术文化与非物化的艺术文化。物化的艺术文化,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文化,如校舍建筑、场馆设施、花草树木、园林景观、雕塑饰物等各种散发艺术气息的东西。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独特风格的外化与体现。绿树成荫的校园大道,芬芳四溢的花苑草园,错落有致的雕塑景点,独具特色的艺术长廊,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学校的精神文化在校园非物化艺术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虽不具备校园物化艺术文化直观可视的特点,但它是学校艺术气息、生命活力的体现,对学校师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高度认同,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二)用人格塑造人格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与教师朝夕相处中,不仅观察、模仿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方式、艺术表演技巧和风格,而且还模仿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精神风貌、气质等,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格就刻上了教师的人格特征的印记。艺术学科教师一般都毕业于艺术类专业,在人格特征上,与毕业于非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相比,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好奇心较强,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性;擅长形象思维,有较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自我意识突出,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等等。艺术教师如能充分发挥其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以充沛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去感染、教育学生,去影响并陶冶他们的情感,学生的人格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艺术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所谓“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为此,艺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以人格去影响、感染、塑造人格。艺术教师应该牢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
(三)挖掘艺术学科及优秀艺术作品的教育力量
舞蹈艺术通过优美的动作、婀娜的身姿、独特的造型及其所塑造的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古今中外许多的事例表明,舞蹈艺术造就了人坚定不移的事业心和满腔的热情;诚实、认真、正直和顽强的意志。音乐艺术通过多样的节奏、丰富的音色、悦耳的音响、优美的旋律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2]有研究者专门研究了合唱艺术对学生人格美的塑造作用,指出:合唱的艺术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合唱的节奏规范能磨炼学生的自控力,合唱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合唱的高度统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绘画、书法等通过直观的形象、优美的线条、巧妙的布局、多样的造型等等,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艺术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各艺术门类的人格教育因素,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丰富的情感、善良的人性,易引起学生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正如滕守尧先生所认为的:“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进一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4]为此,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选艺术作品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们认真地欣赏、细心地品味、真切地感受,从中使他们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升华。
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综合发挥作用,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注释:
[1]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4).
[2]谢红梅.音乐教育对人格素质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4).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表现在:校园艺术文化的熏陶;艺术教师人格的感染;不同艺术门类和优秀艺术作品的影响;课外艺术社团活动的塑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21世纪教育研讨会对新一代人的呼吁是:“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正如北京大学美学教授董学文先生所说的:“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1]艺术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它最能穿透某些人的感情麻木的铠甲,使受教育者在内心留下深深的印痕。艺术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有巨大的塑造作用。
(一)让艺术文化“润物无声”
校园艺术文化是指校园中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潜在的艺术教育资源,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积淀下来的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文化,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育人优势,对学生的心灵涵养、美好灵魂的塑造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校园艺术文化包括物化的艺术文化与非物化的艺术文化。物化的艺术文化,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文化,如校舍建筑、场馆设施、花草树木、园林景观、雕塑饰物等各种散发艺术气息的东西。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独特风格的外化与体现。绿树成荫的校园大道,芬芳四溢的花苑草园,错落有致的雕塑景点,独具特色的艺术长廊,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学校的精神文化在校园非物化艺术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虽不具备校园物化艺术文化直观可视的特点,但它是学校艺术气息、生命活力的体现,对学校师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震撼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高度认同,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二)用人格塑造人格
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与教师朝夕相处中,不仅观察、模仿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方式、艺术表演技巧和风格,而且还模仿教师为人处世的态度、精神风貌、气质等,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格就刻上了教师的人格特征的印记。艺术学科教师一般都毕业于艺术类专业,在人格特征上,与毕业于非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相比,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好奇心较强,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性;擅长形象思维,有较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自我意识突出,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等等。艺术教师如能充分发挥其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以充沛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去感染、教育学生,去影响并陶冶他们的情感,学生的人格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艺术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所谓“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为此,艺术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以人格去影响、感染、塑造人格。艺术教师应该牢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
(三)挖掘艺术学科及优秀艺术作品的教育力量
舞蹈艺术通过优美的动作、婀娜的身姿、独特的造型及其所塑造的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古今中外许多的事例表明,舞蹈艺术造就了人坚定不移的事业心和满腔的热情;诚实、认真、正直和顽强的意志。音乐艺术通过多样的节奏、丰富的音色、悦耳的音响、优美的旋律影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2]有研究者专门研究了合唱艺术对学生人格美的塑造作用,指出:合唱的艺术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合唱的节奏规范能磨炼学生的自控力,合唱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合唱的高度统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绘画、书法等通过直观的形象、优美的线条、巧妙的布局、多样的造型等等,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艺术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各艺术门类的人格教育因素,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刻的寓意、丰富的情感、善良的人性,易引起学生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正如滕守尧先生所认为的:“通过创造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和艺术品,人的情感就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进一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之成为一种有道德的行为。”[4]为此,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选艺术作品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们认真地欣赏、细心地品味、真切地感受,从中使他们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升华。
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各方面综合发挥作用,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注释:
[1]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0(4).
[2]谢红梅.音乐教育对人格素质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4).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等艺术院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作为培养高层次艺术人才的重要领域,其科研成果以及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到艺术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准。然而现实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很多艺术院校的科研人员存在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现象,这就给新形势下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为切实强化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相关院校需要结合当前导致科研人员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在缓解这一现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及科学性。
关键词:新形势;艺术院校;科研人员;思想政治意识;对策
引言:作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摇篮,高等艺术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三大重要职能。这三项职能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尤其是其中的科学研究更是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高等院校,教育与科研都是密不可分的两项因素,没有科研做支撑的教育,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所以,艺术院校想要让自己的教育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就必须要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并着重培养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将学校的发展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以此来提高艺术院校的生命力以及活力。
一、当前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的内涵
从高等艺术院校的角度来看,科研指的就是那些参与研究过程的艺术老师及其学生进行的活动。其中,艺术院校的科研人员主要包含以下群体:第一,本科生。这里主要指他们进行的与毕业设计或者论文相关的科研项目;第二,研究生。他们既参加学习又从事研究;第三,大学老师。他们是艺术院校科研项目的主力军[2]。现在的艺术院校科研工作,主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和整理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人才资料的有机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织成立一支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并通过科研来推动艺术院校的进步。以往一成不变的呆板教学模式,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可见,科研对于高等艺术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二、导致艺术院校科研人员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的主要原因
艺术院校的科研团队是一支以老师为主体专兼职结合的队伍,他们不仅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以及艺术实践等职责,同时还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就目前来看,受大环境影响,艺术院校中的很多科研人员或多或少的存在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的问题,使得新时期艺术院校的科研工作进展缓慢,甚至于有些科研项目极其缺乏独创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艺术科研起步晚,对科研认识不足
目前,艺术院校在我国艺术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老一代艺术家徐悲鸿、李叔同以及刘海粟等人都拥有极为深厚的艺术功底,且这些艺术大师们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高雅的艺术性影响并指明了中国艺术创作的前进方向。但是由于艺术类专业更注重技法和创作,所以,目前很多高等W府的科研工作往往集中于那些大学科,作为主攻艺术教育的艺术院校对于艺术学科的科研也相对贫乏[3]。另外,艺术院校的很多老师艺术感觉十分敏锐,且过分追求高雅艺术,在完成本身的教学任务后,常常会将时间以及精力放到各种艺术活动以及艺术项目科研上,以期为今后个人职业发展积累宝贵经验。但是与其他科研团队不同的是,艺术院校的科研人员似乎将心思都放在了专业教学以及艺术演出上,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以及国家宏观形势政策的参与度以及关注度都较低,这就导致部分科研人员因认识上的不足,而缺乏奉献意识以及主动付出意识[4]。另外,有些艺术院校多年来一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巧,并通过各种方式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悟性,却没有在传授技巧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也是老师缺乏对科研正确认识的又一表现。
(二)因价值取向偏颇导致思想政治意识淡化
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这也获得了广大教师群体的支持和拥护。在这一背景下,个人利益被充分肯定和认可,但是市场经济自身固有规律性导致收入差距拉大,这就让很多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存在严重偏颇,即重物质而轻精神。在这种思潮下,艺术院校的科研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难免会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影响,从而因个人主义泛滥、功利主义流行导致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被进一步弱化[5]。
(三)缺乏对政治的重视
相较于其他高等院校,艺术院校的专业老师普遍存在政治意识淡薄、远离政治倾向较为严重等现象,他们在进行科研过程中,从不会谈政治、谈大局,且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倾向于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对于政治活动的兴趣不高。与此同时,有些艺术专业老师会将多余的时间以及精力放在艺术科研项目上,很少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在人生、信念、理想以及道德等方面不思进取,甚至于有些专业老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学以及科研,其他的思想政治学习以及思想政治意识的培养是多此一举[6]。正是由于艺术院校老师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认识,忽视其重要性,才阻断了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意识的道路。
(四)艺术院校的不科学管理,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现如今,很多艺术院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由于政策乃至操作上的不尽合理,使得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甚至于有些老师在开展科研工作时,感到迷茫,甚至出现了消极、抵触的情绪。举例来说,有些艺术院校在职称评聘、业务考核、提拔任用等与老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不可避免的与部分老师的预期相背离,使得这部分老师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随意的在生活或者课堂上向学生传播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导致老师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严重淡化。
三、新形势下培养和提升艺术院校科研人员思想政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化解科研人员的消极情绪
在艺术院校的管理中,艺术科研工作的主体是从事艺术研究、艺术教育以及艺术创作的各类专业技术老师。如果没有老师的加入,那么任何艺术科研成果均难以顺利获得。可以说,他们的思想情绪乃至精神状态等都与艺术科研工作的进展密不可分。但是就当前形势下,艺术科研工作受“重实践、轻科研”趋势的制约,再加上科研实践中必要的设备、经费等因素,都会给科研人员的思想情绪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另外,一项艺术科研成果的获得,除了需要相关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后勤服务人员提供有力保障,但是在艺术科研成果中却很少直接体现出这部分人员的贡献,从而使其在实践中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到艺术科研工作的进展。对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手段,来化解所有参与科研工作人员的消极情绪[7]: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到如何解决科研人员实际问题上。在艺术科研工作中,时刻关注科研人员遇到的各种困难,并积极主动地与其进行良好沟通,真情实意的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科研人员不仅能感受到了校方对于艺术科研工作的支持与关心,同时还能更深层次的领悟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强化自己的主动奉献精神;第二,一项艺术科研成果的获得需要相关科研人员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以及物力等来实现。但是工作时间一长,科研人员的消极情绪也会慢慢滋生。尤其是在晋升、评优等环节,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因为没有获得优秀或者晋升而出现消极情绪。因此,在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科研人员的情绪以及精神状态,一旦发现有消极情绪出现的迹象,就立刻采取有效行动,防患于未然,以此来促进艺术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打破偏颇观念的桎梏
长久以来,人们总是单纯的认为从事艺术技能就不能从事研究,这是一种极为狭隘的观念。事实上,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创作能力以及专业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良好的理论素养作支撑[8]。就像法国著名作曲家奥利沃・梅西安,他的音乐创作作品蕴含了对宗教、爱情以及大自然的感悟及精神内涵,且他在音乐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到如今依然为众多音乐爱好者所推崇。而梅西安不仅是一名优秀的作曲家,同时也极为擅长利用文字来对自己的创作思绪、经验等进行概括和总结,并给世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科研文献。从这一点来看,他也是一名出色的理论家。由此可见,艺术创作与艺术科研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第二,积极抵制不良学风。艺术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获得多少经济利益,而是要使人们通过该成果获得有益的思想、学术养料,从而满足人员对知识的渴望。目前,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人无法完全脱离社会而存在,但是太过于依赖社会,就很容易受到世风浮躁、物欲膨胀等不良风气影响,因此,要求艺术院校的科研人员要加强定力修养,以此来为正确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优化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想要提升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9]。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与其他非艺术类院校的沟通交流,消除其对于艺术院校的偏见。目前,很多从事艺术科研工作的老师以及学生,之所以存在思想政治意识淡化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界对于艺术院校存在很大偏见、不理解、不支持。偏见的产生通常是因为对对象的了解的不够深入,仅凭自己的臆想来判断他们的表现和工作成果。对此,相关艺术院校可以时不时地邀请其他非艺术类院校的师生组织开展校园联谊、各类艺术活动等,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让艺术院校师生与非艺术院校师生相互影响和熏陶,这一方面能够提高非艺术院校师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还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信心以及积极性;第二,削弱大众传播媒介对于艺术科研人员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很多负面信息经由大众传媒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巨大冲击,这一现象在艺术院校科研人员中也十分突出。基于此,我们应该通过净化媒体,来让世人感受和看到更多的美。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常常采取一些暴力的表达方式来公布一些误导性极强的信息,这就给很多非艺术院校师生对待艺术院校师生的态度以及方式等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引发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消极情绪。因此,应该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管控,最大限度的为艺术院校科研人员创造和提供一个好的舆论环境。
(四)坚持原则,强调创新,灌输与疏导相结合
任何形式的科研成果都必须具备独创性,对于艺术院校而言更是如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要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并正确处理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10]。不同于其他非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艺术院校科研人员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认真灌输理论等科学真理,同时还要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各类艺术文化活动,比如文娱比赛、知识竞赛、书画展、音乐会等,让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提高觉悟。同时,要根据科研人员的思想意识特点,将大道理转化为科研人员能够接受的小道理,并帮助解决他们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深入挖掘每一位科研人员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从而在提升其思想政治意识的同时,为其指明前进方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也让人们的思想政治意识日益淡化,甚至于有些人存在严重的思想偏差,这都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艺术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的重要平台,其科研工作的进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艺术院校的办学水平。但是从事艺术科研工作的老师与学生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思想政治意识淡化现象。所以,相关院校应该积极化解科研人员的消极情绪,打破偏颇观念的桎梏,优化艺术院校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坚持原则,强调创新,灌输与疏导相结合,从而在提升艺术院校科研人员思想政治意识的前提下,推动艺术院校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凤.高等艺术院校推进科学研究的探索[J].理论观察,2012(05):189-191.
[2]官圆媛.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探索[J].当代音乐,2015(05):35-36.
[3]张莉.高校艺术专业科研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6):142-143.
[4]刘忠心.扎实做好艺术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3(10).
[5]郝娜.艺术院校青年教思想政治状况浅析[J].中国职工教育,2014(10):33-33.
[6]周建军.试论艺术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8(02):102-103.
[7]王宗铭.化解 调适 服务――思想政治工作与艺术科研[J].艺海,2002(02):88-90.
[8]高启光.关于艺术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齐鲁艺苑,2006(03):86-90.
[9]尹振永.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关键词 高职 商科专业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Establishment of Art and Design skill in
Tertiary Vocational School in Business Major
CHEN Ying, WANG Yuji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anghai Vocation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Trade Union, Shanghai 201415)
Abstract First of al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art and design skill for the student in Business Major. Next, the paper discussed how to build art and design skill from three aspects. At last, the paper gives the suggestions on course module design of art and design skill in business major,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business major; art and design
1 商科专业学生艺术设计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从广义上讲,商科专业在中国大都表现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几种学院形式下开设的大多数专业;而从狭义上来讲的话,仅仅指一级学科“管理学”统属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及财务管理。高职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商务管理人才。因此,对于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其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体系的综合性;培养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培养方式的实践性。
1.1 高职商科专业培养体系的综合性是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技能的现实基础
高职商科专业培养的是企业中某一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他们需要掌握企业整体运营的知识及技能,学生在职业生涯之初大多数为执行层的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涵盖了基本的作业管理之外,还要做好下属的劳务管理以及辅助上级做好更进一步的企业管理工作。因此,高职商科专业培养必须围绕培养学生成为集“操作―管理―领导”能力为一身的技能型、全能型及高级型的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往往注定了高职课程体系会呈现一种大而全的构架,学生在高职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就不应该仅仅包括纯商业及管理类的内容。艺术设计技能的掌握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商业管理活动中把抽象的、隐性的内容以更为具象的、显性的方式表达给客户、老板以及同事下属。
1.2 高职商科专业培养过程的复杂性是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技能的必然诉求
首先,商科从业者的工作本身是复杂的,商科专业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人而不是物。高职商科毕业生从事经济管理、商贸经营等工作,主要都是与人打交道的,人由于有不同的经历和背景,存在信仰和价值观的差别,因此工作者要能够根据不同的人去处理好与各自之间的关系,这原本就是复杂和困难的。那么,其次就高职商科教育来讲,其培养过程也必然是复杂的。对于商科类人才培养而言,或许思维的模式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可以固化的,而具体的实操应用则需要进行灵活变通和创新。学生在具备商业管理能力的同时,倘若能够掌握好艺术设计技能,那么将更加有利于商业管理能力的综合运用。
1.3 高职商科专业培养方式的实践性是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技能的执行保障
商科专业的综合性及复杂性就为该类专业培养方式的实践性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学生必须在各种实践过程中才能使得知识成功转化,所以学生只有在各种不可重复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不断提升实践能力。高职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在国际上可借鉴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制度”、日本的“产学合作”,它们都强调实践性。艺术设计技能的训练也是需要在一个不断实践的环境中才能养成的,而商科专业培养方式的实践性特征就为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技能提供了可执行的保障。
2 商科专业学生艺术设计技能构建的原则
艺术设计技能在商科专业学生培养过程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计划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才能使得商科专业的学生热爱艺术设计,运用好艺术设计。因此,如何在商科专业学生中培养艺术设计技能必须从现代商业特点、学习对象和商科专业自身特点三个方面去剖析。
2.1 以分析现代商业特征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技能构建原则
(1)科技引领性原则。在“科技风暴”的影响下,许多艺术设计工作者已经开始从手拿画笔转向了坐在电脑面前,许多绘图软件的出现使得艺术设计工作变得更为简便和时尚,也能够更好符合现代人对于审美的诉求。由于商科专业学生在艺术设计技能方面并不要求精深,所以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尽量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一来学生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软件运用,二来学生掌握艺术设计工具后,也能更好传达艺术的商业价值。
(2)知识前沿性原则。在商业世界中,永远不变的往往是变化。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内容可能会在毕业后就滞后了。学校在艺术设计技能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技术和知识的前沿性及前瞻性,否则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
2.2 以分析学习对象特征出发的艺术设计技能构建原则
(1)艺术设计技能教学方式的恰当好处性原则。高职商科专业学生大多都是文科生,没有艺术设计的基础。倘若教师在教学的内容过于难和深,在教学效果上是难以实施的。因此,教师在教非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设计技能的时候不应该仅从纯艺术的高度教授,也就是说商科专业学生所掌握的艺术设计技能的宽度和深度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是明显不同的,他们要做到的不是设计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而是要学会用艺术设计的手法更好去表达商业价值。商科专业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的定位在于指导性、应用性和判定性的层面上。
(2)艺术设计技能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原则。学生由于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念都有所不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对艺术设计感兴趣,甚至有不少学生会对这类教学内容有所排斥,觉得没有学习的意义和必要性。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中同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学会从商业的角度去分析艺术设计的意义,从简单易会的内容入手,还要将艺术设计技能的教学结合其他商科类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在综合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逐渐运用好艺术设计技能。
2.3 以分析商科专业特征出发的艺术设计技能构建原则
(1)专业对应性。商科专业学生最为通识的艺术设计能力就是文案的美化,但是不同的商科专业学生因为其将来的经营对象不同,所需要掌握的艺术设计技能的内容、层次和掌握程度都是不同,因此商科专业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掌握必须要有专业的针对性,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POP设计的能力;会展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版式设计及场馆搭建的能力。
(2)岗位适用性。商科专业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的定位在于指导性、应用性和判定性的层面上,在这一大框架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的行动领域设置不同的学习领域,以此来展开应知应会的教学内容。会展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行动领域为展台空间的设计与搭建,以及相关的展会产品的平面宣传海报设计等,那么针对这一显著的专业特征,在展示设计的学习领域课程中就可以加入有针对性的展馆布置以及展台设计等细节设计技能,并巧妙地与设计主题策划和展览展台主题策划融合在一起。
3 商科专业学生艺术设计技能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针对当前国内商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结合商学院各自的实际情况,明确界定培养目标,适时调整现有课程体系,稳步推进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应该是商科类专业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合理模块设计与学分安排
首先,需要统一认识,艺术设计类课程是否应该纳入培养方案的课内环节中,如果纳入,应该置于哪个模块以及安排多少学分。鉴于艺术设计技能是为完善学生商业管理技能所服务,同时又是学生掌握商业管理技能中的一项内容,不同的专业对于这一技能掌握的要求又有所不同,所以可以有两种方式构建艺术设计技能模块:其一;将艺术设计课程模块嵌入商业管理课程之中,如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相关平面设计软件进行平面广告的制作,以此掌握广告的内涵。同时,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也可以在毕业综合实践阶段再次运用艺术设计技能,增强实战经验。其二;对于某些对艺术设计技能要求较高的商科专业,如连锁经营管理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除去将艺术设计课程模块嵌入商业管理类课程同时利用综合实践阶段巩固知识以外,还可以单独在大一、大二年级循序渐进、梯度晋升式地加入单门的艺术设计课程,设置4~6个学分,以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
3.2 软硬件环境的必要保障
首先,良好的师资是商科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技能的软件保障,这类教师不仅仅要有良好的艺术设计技能,也要对商业管理内容有所掌握。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兼职行业专家,如果商科院校中没有懂艺术设计的老师,也可以让商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双方教师的配合下,共同将教学工作完成好。
其次,在大多国内的高职商科专业中已经配备有了完善的实训中心,能够做到集公司筹资、采购、生产组织、国内外营销、证券经营等一系列虚拟业务流程的整合,但是并不一定配备艺术设计技能的实训中心,因此学校有必要去完善实训中心的构建。第一:学校可以将某些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实训内容融入到商科实训中心中去,既可以做到资源合理配置,又可以做到资源的合理共享。第二:学校也有必要留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艺术设计实训中心的建设中去,在这一类的实训中心中可以放置集平面设计与打印制作、三维设计与搭建及商品陈列与演示、多媒体技术与硬件配套为一体的全面型商业艺术实训中心。
课题项目:2013年度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专项建设项目课题《高职非艺术类专业“艺术设计技能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以商科专业为例》(项目编号:07C-01)
参考文献
[1] 朱璋龙.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社会科学,2010(12).
关键词:素描;兴趣;形式语言;风格化造型
按理说,大学里的艺术类学生在入学前都已经有几年的绘画功底,不存在从零开始的问题。本人之所以会探讨从零开始的素描教学,缘起于我近年来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一类特殊专业:非艺术类招生的设计专业。这些专业方向虽然和艺术有关,却是按文科,理科专业招生。例如:广告学(文科),工业设计(工科),数字媒体技术等等专业。学生们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艺术教育。而且,他们入学后所学的主要科目不是艺术类的课程,而是文科、理科、工科等方面的课程。但是为他们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又不同于仅仅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公共课,因为它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工作中会部分地用到艺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素描,是一切艺术科目的基础,这些专业亦然。但是,目前艺术类专业主流的素描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欧洲文艺复兴建立的写实传统为主,强调真实再现自然对象的技术能力,特别强调造型的准确、空间的深度、质感的表达等等。而这些都需要常年的严格训练才能达成。面对这样的高门槛,这些零基础的学生难免望而生畏,产生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无法获得这样的写实能力,于是对于素描课兴趣索然,干脆随便应付了事。
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如何让这些学生学出兴趣,在有限的几周时间里获得明显的进步?这成了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又引出了进一步的思考:这些学生究竟需要获得哪些能力?在哪些方面获得进步?他们和拥有一定美术基础的纯美术专业或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的需要有何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最需要的是首先对素描产生兴趣,在画素描的过程中体验到游戏的。其次,是对于画面形式美感的把握能力,最后,是运用风格化的语言表达具体形象的造型特征的能力。
根据这个判断,我把素描课程的实践训练分为三个阶段:涂鸦阶段、临摹阶段和写生与照片改造阶段。
一 涂鸦阶段
(1)感受材料
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画素描可以使用的工具材料。我不把素描限定在用铅笔或炭笔在素描纸上作画,而是要鼓励学生尝试任何材料。我甚至也不把素描限定在只能使用黑白两色,而是可以出现其他色彩,但是不以色彩变化为重点。作为载体,我会介绍各种不同的纸张,除了常用的素描纸、水彩纸、铅画纸、新闻纸、宣纸之外,也可以使用牛皮纸、硫酸纸、彩色卡纸、报纸这些不常用的纸张,甚至厚纸板、木板、布料、树叶等等其他材料。在笔和颜料方面则分别软笔、硬笔、固体颜料和液体颜料,例如铅笔、炭笔、木炭条、色粉笔、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笔刷、毛笔、水粉、水彩、墨水、墨汁等常用的绘画材料,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滚筒、刮刀、草棍、铁丝、大头针、硬纸片、塑料片、牙刷甚至自己的手指等其他工具。
在介绍的过程中,我先向学生演示各种材料的组合使用带来的不同痕迹效果,同时用一些作品图片做辅助。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尝试使用这些工具材料,在各种工具和材料之间自由组合。
这个初始阶段的诉求是在触碰材料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最原始的游戏:勾勒、涂抹、刻划、拓印、喷绘、粘贴、泼洒、滴流、刮擦、揉搓等等,总之一切能够产生痕迹和新形态的方法都可以鼓励,而不要求产生任何具象的形象。简单地说,这个阶段就是涂鸦的状态,宣泄的状态,画出什么东西都可以,评价标准是产生的效果越多越好、差异越大越好。
(2)形象联想
接着,我在这个阶段中进行延伸,让学生对刚才获得的那些抽象的痕迹和肌理进行观察,看看像什么东西,再通过有意识的加工进一步发展出具体的形象。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游戏,我们都有在各种各样的云朵中发现一匹马、一张人脸的经验,人们也经常根据山岭的形状给他们命名,比如“美女峰”、“象鼻山”、“九马画山”等等。这同样也是一个被画家们广泛使用的方法,达芬奇在他的日记中就记载过他如何在墙面的污渍中看到一幅千军万马的壁画构图。恩斯特则是用画纸铺在地板上拓印出地板的肌理,再根据这些肌理画出各种神秘的形象。
这个阶段属于自发性的训练,类似于超现实主义者的“自动绘画”。通过这个阶段的尝试,学生对各种绘画材料的特性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它们的组合使用能够产生什么效果,并且激发了对于新形象的想象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绘画行为中获得了游戏一般的兴趣,进入一种比较放松、自由的状态。
二 临摹阶段
在自发性的训练之后,我们会进入有限制的阶段:临摹。
(1)图式分析
在真正的临摹之前,首先需要一个预备阶段,即图式分析的阶段。如果之前已经上过构成基础课,这个阶段就比较简单,否则的话,还需要先把构成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就是以抽象的视觉元素的观念看待画面,把一幅画面转移成为点、线、面、黑、白、灰的排列组合。这个阶段所选择的范本可以是任何风格的绘画作品,学生尽量用几何造型来归纳、简化范本,只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构图即可。经过这个训练,学生将会养成以构成的观念审视画面的习惯。
(2)完整临摹
在临摹的阶段,我们尽量回避古典时期的,写实性的作品,突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绘画。但是不必拘泥于素描作品,即使是水彩和油画作品也可以临摹,但是可以摒除其色彩因素。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风格化倾向,画面以平面造型和几何建构为主,有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平面形式语言的学习,而不是写实造型方面。另一个可以临摹的资源是“素人艺术”,即那些未经过专业训练、但在形式方面有独特天赋的自学成才的人。这一门类概念最先由法国艺术家杜布菲提出,法语名为“Art Brut”,英文翻译为“Outsider Art”。这些人的作品没有圆熟的技巧,却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原始直率的视觉美感,其造型也更具特征性。这一类作品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亲近,更容易学,但在临摹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学习到形式语言的审美规律。在完整临摹的过程中,学生仍然要保持以构成观念审视画面的习惯,但不要再归纳、简化,而是要尽量地接近原作的面貌。但重点关注形式语言方面的因素,比如线条的轻重缓急,黑白灰色块的虚实变化,不同材料所制造的笔触痕迹与肌理效果。对于具象绘画中独特而强烈的风格化造型,学生也可以着意学习,预备在以后的阶段中运用出来。当然,也不必要求学生想复印机那样严格地复制范本,而是要强调学习范本的特征,得其风神即可。
这一阶段虽然从构成的观念开始,但不同于构成课的纯抽象演绎,这里强调的是从具体的绘画形象中归纳出构成因素。不是直接从审美规律开始研究,而是从具体形象范例开始,其效果更加新鲜生动。
这个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学生通过临摹储备了一批形式语言图式和风格化造型模式,这也为下一步从自然物象中研究形式语言做好了准备。这也是为什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传统艺术学习都强调临摹的原因。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学徒们是必须先师法古人,而后才师法自然的,其目的就是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心中能有图式来应对。临摹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学生看到自己也能画出像模像样的画面,从而增强他们对于绘画的信心。
三 写生与照片改造阶段
在临摹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入写生或参考照片作画的阶段。写生的题材可以涉及人物、静物、风景、组合场景等等,尽量的丰富多变,这有助于保持学生的视觉兴奋。每个对象可以速写和慢写相交替。速写可以迫使学生抓取对象的大致特征,对其进行大胆的夸张强调,而不会早早陷入细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放开手脚。慢写则可以帮助学生仔细观察对象,尽量画出丰富的细节。并且可以对作品的构图、造型、用线、黑白灰关系等因素反复修改,力求达到形式语言的协调。但慢写也不宜太长时间,最多用一整天的时间画一幅画就够了,不能搞那种连续画几周的长期作业。一是课程时间本身就不允许,二是初学者没有能力对一幅作品进行长时间的雕琢,太长时间面对一幅画会令他们产生厌倦。
在慢写训练中,我仍然要求学生们先做图示分析,使他们保持以构成的眼光看待自然和画面的习惯。这在写生中具有更大的意义,因为它可以使学生以整体的观念去观察对象。
写生阶段比临摹要更生动,但难度也更大,因为临摹的范本是已经由艺术家经营好了的完整形式,可以直接照抄,而当初学者第一次面对自然本身的时候,他们需要从自然到画面的转译过程。而自然比最丰富的绘画还要丰富,并且经常处在变化之中。初学者难免不知所措。因此,这个阶段可以通过拍照,借助照片的方式来帮助完善作品。照片首先把空间中的自然对象转换为一个平面图像,自然为初学者降低了描绘的难度。但这个平面的图像仍然是未经过艺术处理的,中性的图像,仍然需要学生们利用前阶段已经习得的形式语言图示来进行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我给予学生们更大的自由度,鼓励他们把自然对象仅仅当做一个视觉的起点,主动地改造自然对象,甚至会取得比照片更“像”对象的效果。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写生与借助照片来画素描,使学生在面对自然的时候能够自觉地使用习得的形式语言和风格化造型方式来进行归纳提炼,自主地建构一个特征明确的造型形象和具有美感整体画面,这也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英语学习 策略 教学手段 思维方式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特征
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突出,形象思维活跃,创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强,但缺乏条理性。面对英语这门严谨的学科,他们特殊的思维方式、积极性与心态决定了他们在接收语言信息方面的能力要比其他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迟缓。
如何使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重视成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笔者就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结合该院教改方式及多方教学理论成果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各方研究。
二、调查问卷的研究设计及研究对象
(一)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是以问卷形式为主的定量研究。问卷内容从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学习观念、外语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调查。旨在通过收集多方数据从中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安排、习惯思维、问题所在及功利性等。
(二)研究对象
笔者对广西艺术学院2010级设计类及音乐类的新生共2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及态度,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科学参考,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当中,59%来自县城和乡镇。所收到的问卷中显示,自我估计所掌握单词量在2.000个以上的只占3%。可以看出,西南部地区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发达省市,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输入上对于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学习策略的压力不言而喻。
在主动学习性方面:70%的被调查的学生表示除固定正常的英语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一周不足5个小时;能主动阅读外语刊物的仅占11%;能主动收听外语类音像资料的占92%(音乐、电影剧集为主);上课能主动用英语回答问题或提问的占32%;每日保持写英语日记的占2%。在使用英语习惯方面的调查当中:能立刻用英语表示所见物品,能用英语描述所见所闻细节的占12%;在希望改变自身不足,提高利于自身学习方向的调查中(多选项):66%希望能在写作方面有所提高,100%的学生希望能在听力上有所长进,100%的学生同时希望在口语方面有所突破,37%的学生希望能进行流利的朗诵;在挖掘自身问题,调查自己为何在英语学习中不能取得进步的原因当中(多选题):认为没有天赋的占37%,缺乏耐性的占93%,缺乏方法的占61%,没有自信的占44%。
从本次调查研究所反映的学生普遍呈现的问题当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与目前英语水平成正比。具体体现在因自主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而影响学习效果,个人差异和性格特点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不一,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选择和运用高效学习策略的能力欠缺等。
根据学习策略的涵义,再结合此次对学生具备的学习策略和习惯的观察和了解,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相关的学习策略知识。大多数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策略方面的理论知识。传统的外语教育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低级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高级技能的培养,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学生不会有效地学习。这不仅使整体外语教育质量下降,而且间接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使学生感到外语学习是一种痛苦。学习策略的匮乏导致学生只会一味机械、独立地背诵单词,对自身的认知风格、认知兴趣及个人水平进行策略调整时无法作出合适正确的选择,更谈不上随意运用。
第二,策略消极。有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当中已经养成了自己所谓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而且不愿意改变他们的习惯和策略,也不太愿意尝试其他的学习策略。
四、改善学生学习策略的思路
(一)阅读策略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专家catherine wallace提出,在交互模式中阅读者应用了语言、背景、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内容和阅读目的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即阅读策略。在以往英语教学当中,授课教师一堂精读课当中都将侧重点放在单词及结构上,过多地强调语
法及句子结构而忽略学生阅读前的动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提升,以及灵活多变的阅读策略的采纳。在最初慢班的教学过程当中,本身英语基础就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于铺天盖地的语法与句子结构只能被迫囫囵吞枣式的接受,在实际应用中也只能零存零取。这就常常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应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并强调词汇的认知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应激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兴趣培养、模拟竞赛机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彼此间竞争的活跃度,从而引导出本节课所要教授的课文内容。合作学习的分组通常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应利用创造性想法为手段,集体思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例如,《大学英语精读i》unit 1“som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english”一文中,学生通过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图式对即将要阅读的材料进行预测、推断出文中可能会谈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学习策略,并在小组的模拟竞争中提出更多更有益的方案,更好地触发讨论焦点。这就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宽思路与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同体裁的课文则采用不同的引导思路,如记叙文的特点是围绕着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展开,利用课件图片提出when、where、who、what、how等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寻读、略读,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章结构;议论文体裁的文章则列出文章中出现的论点、论据并加以打乱,让学生通过有时间限定的竞争机制加以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进行推理,进行论点与论据间逻辑关系的匹配,同时解释作出这个最终定论的理由是什么,由笔者进行最终的梳理总结。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议论文的写作特点、篇章层次以及作者的思路,为日后的学习建立了良好的铺垫。课后提供大量各类英文阅读材料来提高学生精读和泛读的训练。
(二)听力策略
听力策略是再听音过程当中,听者为了获取和分析新信息而被激发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在听力过程当中体现和运用的。保证学生有相对固定及足够的时间用以进行听力训练,摒弃“听力速成论”。听,主要还是服务于说的,应引导学生从自身特点和爱好出发,细化学习任务,通过在阅读课、口语课当中输入大量的背景知识及语感培养,探寻出适合自身的听音方法及材料。但首先还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弱势必会产生出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可采用以下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爱好广泛收集时下具有时代性的新颖的歌曲、影视材料,扩大信息量。材料特点在于集中了英语国家人士进行的简单对话,语速适中,思想表达简单,内容活泼,使其适应英美人正常的语音速度。此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要求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英语听说教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达到基本听懂英语授课,能够熟练地掌握日常用语进行一般性的交流,能进行个人意见、情感的表达以及陈述事实、理由等,而且表达思想清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条件支持,学生能清楚地获知其他同学在进行表达中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例如流利程度、措辞、语音语调等,并针对不同组别学生的展示情况让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挑刺”,让学生在良性的竞争中反思自己的不足,改变学生先用中文思考再反映出英文的习惯,慢慢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方式。同时,教师应对材料当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和背景文化进行解释,再度深化巩固学生思维当中刚刚建立起来的对于所接触到的知识的初步印象。课后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循序渐进地增加阅读量及难度,多听各类英语音像材料。
(三)口语策略
绝大部分学生都想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然而,学生想要说就必须激发练习口语的兴趣,对此,应本着生活性和实用性,注意保持教学的鲜活性。为了让水平较差的学生能投入更多热情到课堂讨论中,教师可给学生创造体验英语,使用英语的环境,如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新闻播报、设置情境对话、朗诵美文、播放热门欧美剧集片段等。学生在此过程当中是主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通过这样的机制能大大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扩大学生练习口语的参与面,形成主动练习口语的持久动力,培养其英语输出的无意识行为。而教师要做的则是帮助学生纠正其发音,把握节奏。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充当的不仅仅是表演者,并不是在课堂上展演或讨论完毕就似乎完成了自己使命,往后的课程中又重新回归到一个空洞的状态。这种趣味型的交互式能力的展示,能快速渲染并影响周围的同学,带动学生踊跃参与的积极性。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应强调语言表达的流利性比准确性更为重要,如果忽略了语言要表达的意义而着重句式的结构就会造成对口语输出能力的焦迫感与不自信,学习提高之路只会渐行渐远。
综上所述,没有持久反复的练习过程,就不可能在短期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及思维方式。现
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这就要求英语教育者探索的思路要向纵深发展,摸索改进更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利用现代教育新技术提高外语教学当中的准确性、趣味性以及实用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良好风貌。
【参考文献】
[1]顾晓乐,黄芙蓉,王松.合作学习与情景剧表演——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讨论[j].国外外语教学,2004(2)
[2]wallace c.read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英语学习 策略 教学手段 思维方式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特征
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突出,形象思维活跃,创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强,但缺乏条理性。面对英语这门严谨的学科,他们特殊的思维方式、积极性与心态决定了他们在接收语言信息方面的能力要比其他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迟缓。
如何使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重视成为了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笔者就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结合该院教改方式及多方教学理论成果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各方研究。
二、调查问卷的研究设计及研究对象
(一)研究设计
本次调查是以问卷形式为主的定量研究。问卷内容从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意识、学习观念、外语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调查。旨在通过收集多方数据从中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安排、习惯思维、问题所在及功利性等。
(二)研究对象
笔者对广西艺术学院2010级设计类及音乐类的新生共200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及态度,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科学参考,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当中,59%来自县城和乡镇。所收到的问卷中显示,自我估计所掌握单词量在2.000个以上的只占3%。可以看出,西南部地区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发达省市,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输入上对于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学习策略的压力不言而喻。
在主动学习性方面:70%的被调查的学生表示除固定正常的英语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一周不足5个小时;能主动阅读外语刊物的仅占11%;能主动收听外语类音像资料的占92%(音乐、电影剧集为主);上课能主动用英语回答问题或提问的占32%;每日保持写英语日记的占2%。在使用英语习惯方面的调查当中:能立刻用英语表示所见物品,能用英语描述所见所闻细节的占12%;在希望改变自身不足,提高利于自身学习方向的调查中(多选项):66%希望能在写作方面有所提高,100%的学生希望能在听力上有所长进,100%的学生同时希望在口语方面有所突破,37%的学生希望能进行流利的朗诵;在挖掘自身问题,调查自己为何在英语学习中不能取得进步的原因当中(多选题):认为没有天赋的占37%,缺乏耐性的占93%,缺乏方法的占61%,没有自信的占44%。
从本次调查研究所反映的学生普遍呈现的问题当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与目前英语水平成正比。具体体现在因自主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而影响学习效果,个人差异和性格特点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表现不一,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选择和运用高效学习策略的能力欠缺等。
根据学习策略的涵义,再结合此次对学生具备的学习策略和习惯的观察和了解,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相关的学习策略知识。大多数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策略方面的理论知识。传统的外语教育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低级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高级技能的培养,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学生不会有效地学习。这不仅使整体外语教育质量下降,而且间接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使学生感到外语学习是一种痛苦。学习策略的匮乏导致学生只会一味机械、独立地背诵单词,对自身的认知风格、认知兴趣及个人水平进行策略调整时无法作出合适正确的选择,更谈不上随意运用。
第二,策略消极。有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当中已经养成了自己所谓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而且不愿意改变他们的习惯和策略,也不太愿意尝试其他的学习策略。
四、改善学生学习策略的思路
(一)阅读策略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专家catherine wallace提出,在交互模式中阅读者应用了语言、背景、结构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内容和阅读目的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即阅读策略。在以往英语教学当中,授课教师一堂精读课当中都将侧重点放在单词及结构上,过
多地强调语法及句子结构而忽略学生阅读前的动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的提升,以及灵活多变的阅读策略的采纳。在最初慢班的教学过程当中,本身英语基础就相对薄弱的学生对于铺天盖地的语法与句子结构只能被迫囫囵吞枣式的接受,在实际应用中也只能零存零取。这就常常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应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并强调词汇的认知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应激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兴趣培养、模拟竞赛机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彼此间竞争的活跃度,从而引导出本节课所要教授的课文内容。合作学习的分组通常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应利用创造性想法为手段,集体思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例如,《大学英语精读i》unit 1“som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english”一文中,学生通过脑中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图式对即将要阅读的材料进行预测、推断出文中可能会谈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学习策略,并在小组的模拟竞争中提出更多更有益的方案,更好地触发讨论焦点。这就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宽思路与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同体裁的课文则采用不同的引导思路,如记叙文的特点是围绕着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展开,利用课件图片提出when、where、who、what、how等关键信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寻读、略读,理解文章大意,掌握文章结构;议论文体裁的文章则列出文章中出现的论点、论据并加以打乱,让学生通过有时间限定的竞争机制加以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进行推理,进行论点与论据间逻辑关系的匹配,同时解释作出这个最终定论的理由是什么,由笔者进行最终的梳理总结。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议论文的写作特点、篇章层次以及作者的思路,为日后的学习建立了良好的铺垫。课后提供大量各类英文阅读材料来提高学生精读和泛读的训练。
(二)听力策略
听力策略是再听音过程当中,听者为了获取和分析新信息而被激发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在听力过程当中体现和运用的。保证学生有相对固定及足够的时间用以进行听力训练,摒弃“听力速成论”。听,主要还是服务于说的,应引导学生从自身特点和爱好出发,细化学习任务,通过在阅读课、口语课当中输入大量的背景知识及语感培养,探寻出适合自身的听音方法及材料。但首先还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弱势必会产生出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可采用以下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爱好广泛收集时下具有时代性的新颖的歌曲、影视材料,扩大信息量。材料特点在于集中了英语国家人士进行的简单对话,语速适中,思想表达简单,内容活泼,使其适应英美人正常的语音速度。此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要求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英语听说教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达到基本听懂英语授课,能够熟练地掌握日常用语进行一般性的交流,能进行个人意见、情感的表达以及陈述事实、理由等,而且表达思想清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条件支持,学生能清楚地获知其他同学在进行表达中所呈现出的种种问题,例如流利程度、措辞、语音语调等,并针对不同组别学生的展示情况让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挑刺”,让学生在良性的竞争中反思自己的不足,改变学生先用中文思考再反映出英文的习惯,慢慢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方式。同时,教师应对材料当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和背景文化进行解释,再度深化巩固学生思维当中刚刚建立起来的对于所接触到的知识的初步印象。课后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循序渐进地增加阅读量及难度,多听各类英语音像材料。
(三)口语策略
绝大部分学生都想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然而,学生想要说就必须激发练习口语的兴趣,对此,应本着生活性和实用性,注意保持教学的鲜活性。为了让水平较差的学生能投入更多热情到课堂讨论中,教师可给学生创造体验英语,使用英语的环境,如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新闻播报、设置情境对话、朗诵美文、播放热门欧美剧集片段等。学生在此过程当中是主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通过这样的机制能大大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扩大学生练习口语的参与面,形成主动练习口语的持久动力,培养其英语输出的无意识行为。而教师要做的则是帮助学生纠正其发音,把握节奏。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充当的不仅仅是表演者,并不是在课堂上展演或讨论完毕就似乎完成了自己使命,往后的课程中又重新回归到一个空洞的状态。这种趣味型的交互式能力的展示,能快速渲染并影响周围的同学,带动学生踊跃参与的积极性。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应强调语言表达的流利性比准确性更为重要,如果忽略了语言要表达的意义而着重句式的结构就会造成对口语输出能力的焦迫感与不自信,学习提高之路只会渐行渐远。
综上所述,没有持久反复的练习过程,就不可能在短期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及思
维方式。现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这就要求英语教育者探索的思路要向纵深发展,摸索改进更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利用现代教育新技术提高外语教学当中的准确性、趣味性以及实用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良好风貌。
【参考文献】
[1]顾晓乐,黄芙蓉,王松.合作学习与情景剧表演——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讨论[j].国外外语教学,2004(2)
[2]wallace c.read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摘 要: 随着就业市场的需求,新兴的行业在日益增长。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作为近年来的热门新兴专业,该专业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特性和群体特征。本研究针对这一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共性问题,提出管理应对方法。
关键词: 艺术类高职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 管理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在满足基本需求后,对自身的形象管理方面的消费投入日益增加。近年来,艺术类学生生源稳定增长,且新兴专业的出现愈发受到追捧。在目前的市场上,人物形象设计从业者鱼龙混杂,接受高等教育、系统学习的较少。随着消费者的要求愈来愈高,市场上急需有美术素养、专业理论、规范操作的高端从业人员。因此,受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导向,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很多高职院校中都成了热门专业,学生群体日趋庞大,该专业学生管理方法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学习方面,两极分化。
由于近年来招生政策的变化,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主要由艺术生和文理生组成,学生在专业和理论不同方面的学习基础、态度、方法等方面出现两极分化。
高职院校学生在进校时,对成绩的要求相对较低。有的学生专业功底过硬,只是由于文化成绩不好进入高职学习,这部分学生对公共课、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课兴趣浓厚;有的学生是以文理生的身份进入学校学习,在专业成绩方面不佳,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比较感兴趣,对专业课的学习有畏惧心理。部分学生将艺术专业作为一种进入高校的捷径,这类学生对学习没有目标,且普遍家庭环境较好,对未来就业没有规划,迫于父母的期望和压力来到学校学习。
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成绩,除了学习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参与过硬的教学实践,该专业对理论文化的学习及手操实践的学习都十分重视,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是需要重视的。
(二)男女比例,相对失衡。
兴趣目前,中国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大陆人口中男性占51.27%,女性占48.73%。在高职院校中,这样的比例恰好反过来,出现倒挂现象。个别艺术类专业这个现象更突出。这是由大众对专业的传统印象及专业就业过程中存在性别要求导致的。例如,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虽然现在男性从业者不少,但在家长学生们的传统印象中,是相对女性化的专业,因此在报考时女生较多。另一方面,在毕业就业时,个别方向还是会对性别有要求。因此,目前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女生人数就明显大大高于男生。
(三)班级人数,基数过小。
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很多课程需要一对一的专门指导,师生配比不同其他非艺术专业,因此班级人数基数都很少。例如,人物形象设计(美容方向)一个班仅22人。
目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状况明显紧缺,一个辅导员需要管理六七个行政班。班委队伍作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其机制的健全、人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班级人数较小的情况下,一套成熟的班委大概需要8人―10人,每每遇到班干部选拔时,个别岗位出现无人竞选的现象。
大学期间的集体活动是加强班级建设、提升班级荣誉感的绝佳机会。然而,处于一个综合性的学校,在以班级为单位参加篮球、拔河等集体活动时,由于人数过少,参加活动没有优势。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及方法
(一)针对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要重点狠抓学风建设与就业指导。
学风建设是在学习过程中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完善奖惩制度,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严抓到课率、返校情况等,遇到违反规章制度的同学,了解情况后,要严肃处理。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学习优异的同学,阶段性地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2.重视入学专业教育和日常教学质量的提高。入学专业教育是打开学生进入大学专业学习前的大门,学生了解到专业的方向前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目标性。日常教学质量是一切学风建设的基础,日常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保证学生持续积极学习的途径。辅导员、教师、专业负责人定期碰头,了解讨论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才能不断更新教学,保证教学质量。3.重视学习方式方法的引导。学习方式方法用得好,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艺术类的学生结课后可以结合课程举办作品展,不但为课程做总结,而且提高学习投入程度和兴趣。例如,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完美甲课后,可以免费为学生做义务美甲,不但督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准备,还让学生提前预练面对顾客,处理课堂上没有遇到的突发状况。
就业指导是在思想上为学生做好准备,定好目标,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业观和成才观。采用各种有利形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他们对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信心。其次,必须让学生明白学习和就业的必然联系,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任何时候都要勤奋刻苦学习。学校还要积极与用人单位和就业机构联系,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定期组织相关就业活动,让学生实地参观、实习,亲身体验职场环境,让他们了解只有刻苦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
在学风建设及就业指导两个重点方面认真做好工作,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性,不断补齐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成绩。
(二)针对男女比例失衡,女生较多的问题,工作中重点抓人际关系与及婚恋观问题。
女生过多在管理方面带来了特殊的问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较集中的问题为人际交往及婚恋观问题。
研究报告指出:女大学生中具有较少人际关系困扰的人数所占比例偏大,占44.06%;具有一定程度困扰的人数所占比例稍小,占35.66%;具有严重人际关系困扰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小,占20.28%。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受人际交往问题影响的是占较大比例的。主要表现为,青春期的女生相较于男生更加细腻敏感,刚从独生家庭中走入校园,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有集体生活的体验。近距离接触后,她们在生活习惯、个人卫生、作息时间各个方面都容易产生矛盾,所以积极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针对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认识矛盾存在的合理性,由于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生活学习等习惯都不相同,有矛盾不要担心。认真对待矛盾和解决矛盾才能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不要害怕或是逃避矛盾,被集体边缘化,更难建立起人际关系。2.表明态度制定规矩,在让渡自己一部分权利的同时,也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底线。大家一起制定集体生活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并自觉遵守。3.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抗压力,学会接受他人,认可自己,不断提高素质素养,用人格魅力交朋友。
近年来大学生结婚的案例屡见不鲜,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逐渐成熟,对恋爱产生需求的年纪。对恋爱、性、婚姻的思考与态度是他们大学生活的一门必修课。然而,一部分学生家庭保护过于严格,特别是女大学生,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对婚恋观,如何健康地处理两性关系等简直是谈之色变,因此很多女大学生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感情处理也没有经验和指导。如果不进行婚恋观的健康教育,处理不好就会引发一些负面事件,对学生的学业、人生、家庭、社会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针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应该强调下面几个方面:1.认识恋爱是一个两性相互吸引的过程,恋爱的开始是要以爱情为基础的。恋爱了就认真对待,没有恋爱也不是失败。大学生活还有亲情、友情、师生情值得珍惜。2.恋爱是一个使彼此更好的过程,在恋爱中不要以牺牲自身的学业、兴趣、前途、发展作为代价换取感情。要有独立自主的个性品格,不自卑、不依赖。3.恋爱过程中要了解正确健康的性知识,学会自我保护。这类婚恋观教育主要可以通过班会、讲座等方式进行宣讲。遇到身处其中的学生,要具体了解情况,一对一地进行引导。
(三)针对班级人数过少的问题,工作中重点发挥主动性,积极抓班风建设。
班委是一个班级的班级的重要部分,一个班委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除了人数较少这一因素以外,艺术类学生还容易出现“不好意思”、“互相推诿”等现象,在参与班委竞选时不愿意站出来。针对这一现象在人物形象设计班级里试行班委轮班制度:在大一第一学期,除了班长、团支书以外,每个同学都体验当一次班委。这样在每个学生担当班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有管理能力、有责任心、有实力的人才,第一学期过后就可以固定为班干部。同时,其他学生也可以在担任班委的过程中体验作为班委的付出和责任,在日后的班级生活中更体谅和配合班委的工作。
针对人数较少,参加集体活动没有优势的问题,要积极加强班风建设。一方面要开展有自己专业特色、展示自己班级优势的活动,邀请其他班级或学院参加。另一方面,班级人数较少的班级可以两两合并,组成一个更有特色的大集体,一起参加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自己班级的班级凝聚力,而且可以和其他班级做好交流沟通。
总体来说,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性格活泼、形象靓丽、吃苦耐劳这些积极的共性是非常值得继续发扬的。如果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殊性问题,认真地引导、教育,该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管理上就会更轻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