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安全评价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安全评价 安全检查表 分析方法 选择
安全生产是企业开展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前提,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才会得以实现。目前,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虽然已经得到普遍的重视,企业也建立起了相应的安全评价管理体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对自身环境、安全风险因素等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够准确和深入,企业在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给企业的安全评价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有的甚至导致安全评价失败。因此,加强对安全评价方法选择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一、安全评价方法的种类
安全评价方法从种类上来说比较多,其中几乎每种方法都有较强的针对性。综合各种安全评价种类的划分方法,可以将安全评价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照评价指标的量化程度来进行划分的,这类评价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另外一类评价方法是按照评价对象进行整合,此类安全评价方法有设备安全、物质产品评价法,安全管理评价法以及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法等。
二、安全评价法的选择
(一)选择原则
安全评价法德选择要在坚持充分性、系统性、适应性、合理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下进行合理选择,发挥安全评价的最大作用。
首先,充分性原则。充分性原则是指在选择安全评价方法之前,应该对评价系统进行充分分析,掌握尽可能多的安全评价方法,并且充分了解各种安全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与此同时,为了安全评价工作的充分开展,要准备充分的资料。其次,系统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安全评价方法与被评价系统能提供的安全评价初值和边值条件应该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换句话说,安全评价方法的实施要获得可信的结果,必须要建立在合理、真实以及系统的基础数据之上,被评价的系统应该要能够提供所需的系统化资料和数据。再次,适应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安全评价方法应该要适应被评价系统。一般来说,被评价系统通常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不同子系统的评价重点各有不同,而安全评价方法具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要根据被评价系统、子系统的系列具体情况,选择与之适应的安全评价方法。第四,合理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在能够满足安全评价目标的基本前提下,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该要选择所需基础数据最少、计算过程最简单的安全评价方法。最后,针对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安全评价方法能够提供所需的结果。这些安全评价所需结果通常表现为:事故发生的原因、概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系统的危险性等,选择的安全评价方法要能够给出所要求的这些结果。
(二)过程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一般是按照先后顺序分为如下五步来进行的:第一,对被评价系统进行分析。第二,收集各种安全评价方法。第三,对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第四,明确被评价系统所能提供的基础资料和数据。第五,选择具体的安全评价方法。
不同评价系统,应该选择相应的不同评价方法,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过程也不尽相同,但是通常情况下,可以按照上述五个步骤来选择安全评价方法。
三、几种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一)安全检查方法
安全检查方法很大程度上说来是第一个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在建设项目的任何阶段都适用。对现有建设项目使用装置进行评价时,传统安全检查法主要包括安全检查、巡视检查以及正规日常检查。
首先,安全检查方法的目的在于对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公共环境重大负面影响的操作规程或装置条件进行识别。
其次,安全检查的目的是提高整个装置的安全操作程度,不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操作或干扰正常操作。在安全检查完成以后,评价人员需要及时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安全检查表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工程、系统中的各种物料、设备设施、操作、工件以及管理和组织措施中存在的有害和危险因素进行查找。在使用该方法前,先对检查对象进行分解,将大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再以打分或提问的方式,按照检查项目表逐项进行检查,以避免出现遗漏,这种方法称为安全检查表法。在笔者参与的淮北众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淮北市黄山水泥用灰岩矿安全评价工作中,将评价内容划分出5个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即露天矿山证照文书单元、总平面布置单元、生产采掘单元、安全管理单元、应急救援与职业卫生单元。在五个单元的安全评价中均采用了安全检查表方法进行安全评价。
(三)预先危险分析方法
该法源自于美军军用标准安全计划的要求方法。主要运用在危险物和装置的主要区域分析中,其运用阶段包括了设计、施工、生产前。该法首先是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的类别、发生的条件以及导致的后果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对系统中潜在危险进行识别,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潜在危险发展成为安全事故。预先危险分析安全评价方法可以达到四个目的。首先是对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进行大体识别;其次是对危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鉴别;再次是对事故发生会对人员和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最后是判别危险等级,提出对危险性进行消除或控制的具体措施。预先危险分析方法通常是用于项目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对潜在危险了解较少,且对潜在危险无法凭经验察觉。
(四)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该方法是一种针对系统工艺或操作过程进行安全评价的创造性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要求评价人员对概念有了解并能将其用于具体工作中,这种方法在工程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会经常采用。这一方法一般是要求评价人员用“假设”的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考虑,任何与工艺安全有关的问题,无论与之联系程度如何,都可以提出来加以讨论。
四、结语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是一个对工程项目具体实施环境、项目具体类型、施工工艺流程以及建筑设备设施等因素加以分析考虑,针对性提出安全评价方法和改进安全管理措施的复杂过程。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要按照充分性、系统性、适应性、合理性和针对性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在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安全评价方法有不同的选择,因此要特别注意安全评价方法的针对性和动态性。由于项目建设的复杂性,在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灵活运用,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评价方法,而要根据实际需要在同一项目或项目的某一阶段中采取多种评价方法结合使用的模式,提高安全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安全评价还应该注重全员参与,在企业内部营造全员参与安全评价的安全意识。
(作者单位为淮南永泰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李磊(1986―),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安全评价。]
参考文献
[1] 陆君花.浅析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完善[J].化工文摘,2008(2).
[2] 张军.建筑施工危险源安全评价及管理的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等技术的应用性人才,是我国现阶段实施科教兴国及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虽然《安全评价》课程在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处于空白状态,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门课程的教材已趋于成熟化,已形成服务社会、适用企业的知识体系。(1)现有的相关课程为《安全评价》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阶段高职院校已开设的相关安全课程与《安全评价》课程的内容有相似或重合之处,如已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学原理》、《消防工程》、《职业卫生及工程》、《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安全法律法规》等。这些课程虽然是独立的,但均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特定的内容,它们在某些章节和内容是一致的。如果我们从安全评价的角度对这些课程进行整合,再借鉴《安全评价导则》和国家安全评价师鉴定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可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更具有实用性,可实现节约教学时间,优化教学资源的目的。(2)化工企业的需求满足了《安全评价》课程开设的现实条件。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适应市场的需要。近年来化工行业发展迅速,化工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国家对化工安全生产的问题越来越重视。要想化工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想提高国内化工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安全工作的力度。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危险物品单位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人员必要具备的一定安全生产知识,并对学历提出了化工专业大专以上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人才的缺失,懂化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会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2我院增设《安全评价》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安全评价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安全评价涉及的规章制度繁多,安全问题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专项的安全评价应用范围及方法各有不同,遵循的规章制度更是有很大差异,想在有限的时间全面掌握是非常困难的;②安全评价教学内容很多,本身是一门复杂的边缘学科,涉及到安全、数理统计、管理、系统工程等多个方面;③安全评价相应的规范更新较快,如果脱离实际,必定很难适应实际需要,教学要与时俱进。结合以上实际,在安全评价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2.1课程教材选择目前,市面上安全评价教材种类较多,多为安全类本科教材,真正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不多。经过专业教师筛选并结合我院学生学习特点,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安全评价》课程教材采用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安全评价技术》,该书由蔡庄红等主编,主要介绍了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及评价单元的划分、安全评价方法、安全对策措施及安全评价结论、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及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等内容。该教材系统性强,能通过较多的实例说明安全评价方法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高职学生容易接受掌握。除此之外,结合专业自身情况及本地区化工企业现状,专业教师还编制了《安全评价实践讲义》作为本书的辅助教材,提高学生的安全评价实践应用能力。
2.2教学内容改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化工行业发展迅速,呈日新月异态势,需要进行更多危险种类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专业教师要时刻关注精细化工行业发展现状,改革教学内容,注重把当前安全评价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式及其在现场评价实际应用的内容反映到教学内容之中,对选用的安全评价实例或评价报告尽量贴近化工企业生产实际,又要融进社会上的热点、难点或焦点问题,有利于知识的学以致用;《安全评价》课程要结合专业特点,对化工企业的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要精辟讲解,如危险预先评价法、概论分析法、指数分析法等;第二课堂作为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阵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道化学是化工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课堂教学时采用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方法,课后布置大作业或要求撰写小论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直至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在安全评价教学中,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案例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所学的安全评价知识和理论来对模拟场景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出事故案例或设计命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如可以给出我院化工实验实训安全分析、学生宿舍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等命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手段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保证,对初学安全评价课程的学生而言,仅靠“灌输式”教学进行抽象理论的讲解效果是甚微的。多媒体不但可以呈现丰富的语言和文字,更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性认识,使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易于突破。如在进行危化品安全事故进行评价时,由于人们没有亲生经历或目睹,对危化品事故认识难以达到想要的结果,因此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或录像,将危化品爆炸、辐射、腐蚀等产生的严重后果展现给学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危化品的重灾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危化品安全评价的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4实践教学改革安全评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我院从安全评价公司或化工企业聘请经验丰富、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指导老师,经过探索,结合本地区的企业实际,安排了以下实践教学内容。2.5教学效果本专业自增设《安全评价》课程以来,学生的安全意识、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毕业的学生素质高,安全能力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在学院校园安全活动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名次。专业教师反映学生在其它课程的实验实训课程中,安全操作技能规范、熟练,已初步养成了分析及解决各种安全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安全习惯。
3结论
【关键词】G1法;判断偏差法;主客观赋权法;高校学生;安全评价
1.导言
近年来,高校校园内学生各类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学生自杀,盗窃等安全事故常见诸报端。学生安全事故暴露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反映了当前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1]。经查阅文献发现,有关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研究较少,对评价指标的概括和选取缺乏代表性和科学性,评价模型多数建立在层次分析法(AHP)[2]-[3]与模糊综合评价[4]的基础上。然而,AHP法存在以下缺点:①要求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②计算量大;③当元素过多,人的判断不明;而模糊综合法过度依赖评判专家对评价指标的评分。
因而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的改进算法——G1法,其具有以下优点:①不用构造判断矩阵,更不需要一致性检验;②计算量较AHP法成倍减少,计算简洁、直观;③对同一层次中元素的个数没有限制。且G1法在油港储运安全评价[5]、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6],社会发展评价模型[7]、城市燃气事故应急能力评价[8]等方面已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又由于G1法依赖专家判断,专家判断的可信度可通过其与其他专家的差异程度决定。因而,文中综合运用基于序关系分析法(G1法)的指标主观赋权法,基于判断偏差的专家客观赋权法,构建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主客观综合评价模型,以深化我国高校内校园学生安全管理的理论研究,为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指标的确定
影响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从外界的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的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到校内关于教学、交通、饭堂等方面的管理,都能够成为高校校园学生安全发生的导火线[9]。
为了使测评结果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考核评估体系的实际水平与发展趋势,考核指标一般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10]。本研究根据相关资料[11]-[14]对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评价指标的分析,以及人、环境、事件是构成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的三大要素,定义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指标的赋权
文中选择层次分析法的改进算法——序关系分析法(G1法)为评价指标进行主观赋权;根据赋权者与其他赋权者的偏差,确定赋权者的客观权重。
3.1 指标主观权重赋权法
文中的指标主观权重赋权法,即G1法,其原理及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序关系
对于评价指标集,可按下述步骤建立序关系:
1)专家(或决策者)在指标集中,选出认为是最重要(关于某评价准则)的一个(只选一个)指标记为;
2)专家(或决策者)在余下的个指标中,选出认为是最重要(关于某评价准则)的一个(只选一个)指标记为;
……
)经过次挑选剩下的评价指标记为。
这样,就唯一确定了一个序关系。
3.2 专家客观权重赋权法
主观赋权法给出评价者的主观偏好信息,可以反映评价者的经验和直觉,但容易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专家的客观赋权法可以克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减轻工作量。客观权重反映的是由具体的判断信息及其相互关系所决定的赋权者的可信度[15]。本文根据赋权者与其他赋权者意见的一致性程度,确定各赋权者的客观权重。
3.3 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
关于主客观综合赋权方法,近年来已引起了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6]。下面介绍本文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方法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根据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及对问题的定性分析结果,采用G1法,得到第k个专家对指标的赋权结果,m表示指标个数。,其中,n为赋权者的个数。
第二步,根据专家对指标的赋权情况,计算专家的客观权重,m表示专家个数。
4.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模型的应用
应用以上基于G1法和判断偏差法的主客观综合评价模型对该校校园内学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邀请16位专家对高校校园内学生安全的评价指标进行判断。
由表2可知,该高校校园学生安全的综合评价得分为3.5161,因而其综合安全评价结果为较好。
该校积极开展校园安全的活动,具有完善的安全制度、保卫机构和后勤机构;重视学生心理辅导以及安全教育,因此学生个人素养较高;校园内各项预防措施符合各项规定以及该校的特点,取得一定的成效;安全事故处理迅速有效,但该校的环境建设一般,安保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并且该校还经常传出宿舍、实验室等小火灾事故,宿舍火灾主要起因是电热棒的使用,虽然学校明令禁止,但很多高校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一旦遇上冬天热水就供应不足,学生为了能洗上一个热水澡,所以也选择了屡屡违规。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校园学生安全评价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5.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1)G1法作为层次分析法的改进算法,具有不用构造判断矩阵,不需一致性检验;计算量较少;对同一层次中元素的个数没有限制等优点,应用于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中,计算简洁、直观,且方便实用。(2)利用专家与群体的判断偏差作为其可信度的判断依据,确定专家的客观权重,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可克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3)建立了基于G1法和判断偏差法的主客观综合赋权评价模型,并结合实际给出了应用模型评价的步骤和方法。评价结果表明,建立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简单易行,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然而,由于作者的研究能力以及研究时间等有限,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还有很多理论和方法需进一步研究和开拓。(1)高校校园学生安全评价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可以考虑采用定量化指标,并对定量化指标进行等级划分。(2)指标的评价主体还可以将学生考虑在内,并赋予学生与专家不同的权重。
参考文献:
[1]李楠,黎霞,程根银.正视大学生安全教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0):39-42.
[2]余志红,任国友.基于AHP的校园安全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50-56.
[3]刘焕春,于建新,王文静等.基于层次灰色理论的高校校园安全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6):43-47.
[4]王文静,许振,刘焕春等.高校校园安全水平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建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10(5):184-189.
[5]曹鑫.油港储运综合安全评价和预警应急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的研究[D].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9.
[7]迟国泰,赵光军,李刚.基于逼近理想点和G1法的社会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9,(04).
[8]尹贻林,林广利,付聪,陈伟珂.基于G1法城市燃气事故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04).
[9]康棵飚.高校危机管理研究——以S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
[10]谭跃进,陈英武,易进先.系统工程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社,1999.
[11]刘焕春,于建新,王文静.基于层次灰色理论的高校校园安全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6):43-47.
[12]皮祖训,刘河清.校园安全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及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
134-141.
[13]余志红,任国友.基于AHP的校园安全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
50-56.
[14]王文静,许振,刘焕春.高校校园安全水平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建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5):184-189.
[15]宋光兴,邹平.多属性群决策中决策者权重的确定方法[J].系统工程,2001,19(4):83-89.
针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平台的构建,结合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为例,阐述了其“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模式和内涵、初步的实践。该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成效,为安全工程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1]。高校、研究所虽然拥有较强的科研优势,但由于产学脱节,使得高校、研究所处于科研成果脱离产业需求和有市场需求的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尴尬境地[2]。“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很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始关注这一创新模式,从以前的“产学研”过渡到“政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代表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市场五方面为了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政策服务、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是政府、生产、教育、科研、市场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1-4]。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运用安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程实践,它既与安全理论息息相关,又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4-5]。如何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初步探析近6年来重庆科技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的安监部门、安全产业、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科院和企业集团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阐述了该机制的模式和内容,以及其实践成效,为我国工程高等教育及其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初步实践及成效
(一)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情况
1.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概况
我校安全工程学院始建于2006年,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重庆科技学院管理和建设,是集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安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三届学生,共180多人。学院及安全工程专业在重庆市安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安全技术及工程于2011年被列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建设二级学科,安全工程2012年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专业之一。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00余人。拥有一支专业背景、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的国家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和安全技术培训二级资质。2008年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在学院挂牌成立。2010年,国家安监总局批准的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学院。学院拥有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2个省级中心实验室———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鉴定实验室;已建成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等6个专业实验室。学院坚持政产学研合作,搭建多层次的政校企协同办学平台、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服务石油与冶金两大行业以及重庆市区域经济与安全生产领域。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为石油、冶金、化工、建筑、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安全技术服务和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近年来学院在安全生产政策与规划、非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安全风险控制等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的支撑了安全学科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工程本科办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实施困难
安全工程本科实践教学实施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践基地建设难。安全工程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安全工程专业校内外的实习环境和条件较差,学生的实习不能有效结合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差,实习实训效果不好。(2)实验室建设经费筹措难。仅仅满足本科教学的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经费非常有限,而且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验室难度较大,不利于安全工程实验室向更高层次的发展。(3)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就业难。安全工程专业为新办专业,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缺乏,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质量还没有得到完全认可,同行业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就业渠道,就业品味较低。
2)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难以提升
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大部分是近5年的新进教师,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理论难于在实践中得到深化,课堂教学不能有效结合工程实际,案例教学难以实施,有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科专业特色和方向不明确,亟待凝练
一方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在全国及区域内的影响力较小,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还未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另一方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和学科方向也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凝练;再次,专业建设和办学层次也尚待提高,应根据社会及行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需求。
3.采取的措施及解决途径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的系列问题及面临的困境,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办学。
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办学和大力支持,在招生就业、科研项目申报、实验室建设方面采取政策倾斜;行业协会推荐专兼职教师队伍,采取柔性引进办法,充实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和师资。
2)科技企业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政府主管的国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所、安全生产协会等,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开展“项目式”工程教育,学生结合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全程参与安全评价和标准化评审,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发挥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和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政府监管、技术服务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安监部门作为纽带,搭建了行业企业和学校办学的桥梁,使教师和学生深入安全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合作,便于掌握安全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并理论联系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到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4)实验室建设与行业需求、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实验室建设不仅仅满足于现有本科教学体系的需要,更紧密联系行业需求和科技服务,实施动态发展。一方面,根据行业内最新技术需求、发展动向以及科技服务实时增加功能。另一方面,根据行业需要建设科技服务反哺实验室,不断充实和完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适应性。
(二)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内涵
1.“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形成
安全工程学院是由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市安监局于2006年共同组建,双方成立办学协调组,由重庆市安监局局长任协调组组长。安监局作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发挥引导作用,从政策倾斜与导向、科技机构设置、实验室建设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大力扶持安全工程学院办学,引导、推进安全工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企业则围绕安全工程人才能力需求,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工作,并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学院作为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主体,负责全面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实施途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介入安全生产领域,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高危企业的安全监管、安全培训、安全评价、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另外,依托学院,还组建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启动了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学生“对路”、成果“管用”的教学思路,全面推动教学和科研深度融合。
2.较完备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目前,学院构建了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函授学历教育和安全生产培训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的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安全工程成为了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拥有国家安监总局认定的安全技术培训“二级资质”。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设有油气生产安全、化工生产安全、矿山生产安全、建筑生产安全等4个专业方向。以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能力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依托学院的安全评价所(国家甲级资质)和职业危害检验检测中心,围绕安全评价、职业危害检测检验开展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学生在安全评价和检验检测方面的培养特色。
3.“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学院全面拓展安全检测检验、安全生产科学研究、安全评价领域和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在市安监局的支持下,建立了“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和“重庆市职业危险检测与鉴定实验室”等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训练实验室、安全风险预测与评价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000万元,实验室面积4000m2,构建了高水平的安全工程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该实践教学平台不仅满足了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要求,也是重庆市安监局对高危企业开展安全监管、执法检查和检测鉴定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依托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科研新平台,提升学生科研创新的新能力;依托学院国家安全评价甲级机构,提高学生安全风险评估的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另外,在市安监局的协调支持下,还建立了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长寿化工园区等1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导师责任制,推进学生顶岗实习到位,全面促进学生与岗位的深度融合。
4.具备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打造
学院通过实施“四大计划”,培养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背景深厚、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一是实施“高水平师资引进计划”。引进20名高水平中青年教师;二是实施“团队培育计划”。打造了安全生产专家教授和中国安科院、中国科学院兼职教授担纲的4个教学及科研团队;三是实施“特聘教授计划”。聘请了国务院安全生产专家组、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市安监局等一大批学术造诣很高的兼职教师;四是实施“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2名优秀青年教师出国深造、2名到国内知名高校访问进修;举办“中国-加拿大职业卫生国际论坛”和“安全大讲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根据青年教师专业特点或岗位特点,选派部分教师到市安监局相关职能处室挂职锻炼,全面参与安全监管和科技服务工作;落实与区县安监局和相关企业的产学合作协议,选派专人与之对接。目前,学院有31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9人,占29%;副教授10人,占32%。国家级安全生产专家3名、安全检测检验专家2名,重庆市安全生产专家10名,12名教师具有国家安全评价资质。在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安监局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近4年承担了各类安全工程相关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4项,省部级科技项目、教研项目20项,承担横向合作项目300多项,完成科研合同金额达1200多万元。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科研、教研论文100多篇,其中国际论文30多篇,SCI、EI、ISTP等收录和检索50多篇。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1.构建适应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
“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是以服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重庆市安监局为主要政府依托,安全工程学院为主要载体,整合重庆市安监局和主管行业的政策、行政资源,联合高危行业企业,构建联合办学协作体系,共同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实现了政校企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运行格局。目前,产学合作、联合育人的机制已步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2.依托“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先后与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开展合作办学,成立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正在建设国家级职业危害实验基地等科研机构;建有国家二级安全培训基地、国家甲级安全评价机构、重庆市安全标准化评审组织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安全文化协会、爆破协会也挂靠在学院。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政府决策咨询为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平台,不仅为行业企业提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政府安全决策咨询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还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为安全工程专业教师提供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良好平台。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应用成效
1.为重庆建设全国首个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09年,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决定在重庆建设全国首个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进行推进。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打造高素质安全生产人才队伍,是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通过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重庆市全国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和“平安重庆”建设。
2.有力地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依托重庆市安监局等政府部门和企业,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道路,形成了完备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在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建成了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成立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3个科研机构,启动了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建设,拥有国家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和安全培训二级资质。安全工程学科已成为重庆科技学院乃至重庆市高等学校最具发展潜力和实力的特色学科。
3.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通过协同办学,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更趋合理,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优化、有效;通过建立政校企互动机制,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多渠道投入机制,实验、实习及工程训练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市安监局和市教委在学院设立了300万元的“安全工程奖助学金”,部分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多种奖学金;为推进学生就业,市安监局专门发文,向监管企业和单位推介应届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多次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竞赛活动,4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5个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获学校资助;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均在85%以上,升研率达1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就业单位涉及安监部门、企事业单位、工程设计、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学院的生源质量也逐年提高,历届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报到率达到10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4.为其他专业的建设与教改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发展途径
安全工程学院作为组建6年的新学院,牢牢把握了安全生产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重庆市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等新机遇,探索和实践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新机制,形成了政校企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的新跨越。经过6年多的不断发展和内涵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新机制不仅为我校应用型的消防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办学模式借鉴,还为重庆市同类高校如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定期指导办学。
三、展望
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有效地改变了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实践证明,依托政府和企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是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证和最明显的特色,也是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成功实践,为国内同类高校以及我校进一步开展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作者:王文和 邹碧海 徐茂 刘春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2]张瑾.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3]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委员会.第23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安全评价;建筑施工;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6-0123-02
安全评价技术是目前安全管理领域内出现的新的管理方法,这一方法的出现,使得安全管理工作变为一种自主控制性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于事故发生的控制能力。而建筑行业相对来讲,又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业,因此安全管理工作构成了建筑行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何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是目前建筑领域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综合评价研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并结合建筑施工现场,提出了适合施工现场应用的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有效的促进了施工现场的安全运行。
一、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的方案研究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
安全管理工作是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采取和推广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是目前施工领域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在对施工现场及施工集团工作进行广泛调查与参与的基础上发现,目前一些建工集团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仅限于对施工现场的一些检查,而对施工现场的整体性安全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要有效促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需要定期对施工工地进行安全评比,组织专家科学的制定方案与指标,并根据检查经验制定出一套合适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评价的方法。
(一)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建筑制作过程中存在模糊性,而建筑设计方案的评价更是存在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本身设计到关于建筑安全、施工技术、工地现场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方案本身就是一个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方案优选过程就是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模糊评价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的方法,克服了以往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主观定性分析的弊端。
为正确的建筑决策提供需要信息,应用模糊评价的过程中,应对评价项目及权重和评价尺度进行必要的分析。具体叙述模糊评价法主要表示如下:
X={x1,…,xm}表示评价指标的集合
Y={y1,…,yn}表示被评价对象的集合
Z={z1,…,zl}表示评价等级集合
X*Y上的模糊关系A表示X中的指标对于评价Y中的元素在X中的指标下与Z中的元素的贴近程度,因此模糊合成AR可表示X*Z上的一个模糊关系,表示X各指标的综合评价Y中对象时属于Z各等级程度。
(二)层次分析法思路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三)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综合评价的基础首先是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可以影响中和评价,所以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安全综合评价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建筑施工现场的条件相对复杂,各种施工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一次要建立一项适合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困难。
目前的施工现场安全还存在诸如安全生产、卫生防疫、安全文化以及劳动保护等诸多问题。由于我国的施工现场有大量的外包工程存在,并且具体的施工单位以农民工等团体为主。生产与生活区域的划分不是很明显,因此更容易产生安全的生产事故。针对这些问题对于评价指标的建设主要应该包括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生活与卫生、宣传、外包管理等五个方面。
建筑施工现场有别于其他工作,根据工种的分工可以将容易出现的伤害分为机械伤害、电力伤害、物体掉落与主体掉落等四种安全事故。根据安全保护的条例对上述四种伤害类型进行特殊的保护是保障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其中安全的监控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场地相对开放,多种部门同时作业,因此施工现场比较混乱,如何有效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合理安排施工现场的各种信息流动及人员流动,能够有效保证安全生产,减少并且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按照我国伤亡事故报告得出的结论。操作人员的失误与操作人员的违章操作是造成大部分施工事故的主要原因。由于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而工作与人员的密度又相对密集。因此该部分的安全隐患格外需要引起企业与政府的重视。通过对直接劳动人员的理论教育、安全宣传、安全施工的企业文化建设等诸多手段来提高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与安全责任心,能够有效降低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此外,建筑施工属于流动性作业相对较强的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的生活区与施工区处于重合部分,因此做好生活区的安全与卫生管理是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工人生活区,有效加强安全管理,在生活卫生方面不断完善食堂卫生、生活卫生,做到有效管理,促进预防保健。
劳动保护是我国建设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劳动保护一直都是我国建筑领域工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施工人员、政府主管部门、卫生部门、施工企业等诸多方面的调查建立了施工现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专家的论证与筛选得到如下结果,具体见下图:
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模糊评价系统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模糊评价系统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实时的安全综合评级
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往往都是大型事故。此类事故除了要对事故做出及时的处理之外。还需要对事故出现的可能性进行及时的评价。建立以评价为手段,以预防为目的的评价系统。具体的措施是针对如上提到的诸多指标,定期的对施工现成的安全体系进行评价,评价采用三级标准。当N在0~1之间表示安全等级为安全,N在1~2之间时表示施工现成的安全等级为一般安全,当N在2~3之间时表示施工现场的安全等级为危险级。当出现一般安全时应该采用整顿的方式对安全隐患进行排除。当等级为危险级时应该马上停止施工。对企业的安全隐患进行清除之后在进行
复工。
(二)综合评价因素
所谓的综合评价因素为上诉所讨论的实时安全综合评级的各项指标之和,用U来表示,具体的公式表达为U={U1,U2,…,U20}。
(三)模糊关系矩阵
所谓的模糊关系矩阵是利用综合评价因素在矩阵的关系下建立的一个施工条件与安全施工之间的模糊矩阵,用R来表示,综合考虑每一个评价因素。构造函数用iv1(x),iv2(x),iv3(x)来表示,输出结果为1~100之间的整数。
(四)施工现场安全评级
施工现场安全评级是利用模糊关系矩阵得到的评价向量结合经验标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模糊评价的最终输出结果,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整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产岚,杨静,秦嵩.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9).
[2] 卢岚,王令东,卞立平 ,秦嵩.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模糊评价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2003,(6).
[3] 田元福,李慧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模糊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1).
[4] 凌志飞,张镜剑.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风险评价[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3).
[5] 刘辉.人―机―环境系统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
关键词:电网企业 资金安全 岗位标准 风险管控
一、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意义
资金流作为贯穿电网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关键要素,其风险的管控能力、精益化水平、运营效益与效率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资金全过程管理首先对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电费回收、如何严格防范小金库和“账外账”、如何进一步提高资金计划准确性、如何应用推广资金监控与管理系统、如何深化资金内部控制建设,全面、系统提升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是当前我们从集约化资金运营阶段到精益化资金管理阶段,再到未来5-1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体系化资金管理阶段,所亟需研究的重要内容。
开展常规的年度或季度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目前已不能满足电网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精益化管理要求。笔者认为,资金流入、流出安全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的业务根源,主要由业务部门控制。因此,财务部门应对业务根源传递的资金安全风险通过资金管理手段进行控制。研究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管控体系可以保障电网企业资金、资产安全,加强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的事前监控、事中预警,防范资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有序运作。
二、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分析研究
(一)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现状。电网企业每年都有巨大的资金流入项目及资金流出项目,资产规模庞大,运行维护工作较多,本文根据广东电网公司的一体化管理流程,分别从预算管理、资金集约管理、风险内控管理、财务基础管理等几方面分析电网企业的资金安全管控现状。
1.预算管理。建立了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组、预算执行单位组成的三级预算管理责任网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管理架构。规范预算全过程管理,建立“财务管理业务化、业务管理财务化”的互动机制。实施预算标准化管理,运用标准化的工作表单,分层、分业务地定期向局各单位提供标准化的预算执行反馈服务,提升决策支持能力。实施划小单位核算,将EVA管理评价延伸到一线生产单位和供电所,客观反映不同区域细分市场的价值创造,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2.资金集约管理。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资金集中支付和资金零余额管理,资金集中支付率占全部资金支付总额的90%以上。持续精简账户体系,精简率达66%,有效缩短资金归集链条,降低资金风险。强化资金安全管理,形成“检查―整改―验收”持续改进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电费集中核对,撤销区局四大银行收入账户,建立营销财务对账机制,有效提高电费对账效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3.风险内控管理。建立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三级风险管控网络,实现风险管控全覆盖。构建供电所内控闭环管理机制,建立三级“纪检、监察、内控”大监督组织机构,促进内部控制管控措施有效落地。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机制,做实内控管理基础;组织开展内控体系的自我评价和检查评价,总结内控体系实施效果。
4.财务基础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网省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制定《资金结算资料规范》、《成本费用开支范围规范》等业务操作规范。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覆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资金开支、会计核算等核心业务。
(二)电网企业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的紧迫性。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若资金安全管理存在缺陷,电网企业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安全风险,一旦发生资金舞弊事件会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损失,因此,电网企业有必要加强资金安全管理、保证资金安全。目前电网企业缺乏系统性的资金安全管理体系,不能做好资金安全管控的事前监控、事中预警、事后补救。在实际工作中,资金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存在资金安全管理漏洞,且各资金安全岗位对实际工作开展理解不一致,造成执行上存在偏差,给资金安全带来风险。一般来说,资金安全事故不仅发生在财务部门,也会发生在业务部门,业务端口的资金安全犯罪不仅会导致电网企业资金流失,还会造成电网企业资产损失(电表失窃案件等),影响电网企业资金的回收率,威胁电网企业资产安全。由此可以看出电网企业迫切需要制定符合其业务特征的资金安全评价管控机制,从财务端口、业务端口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建立量化的评价方式,全面掌握资金管理状况,落实岗位资金安全责任,改进企业资金管控措施,持续提升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水平。
三、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
(一)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目标。规避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加强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电网企业动辄几百亿元甚至过千亿元的资金流转,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管控体系,可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建立电网企业资金岗位安全评价标准,推进管控措施落地执行。通过以风险为导向构建和实施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使资金安全管控措施得以量化,建立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评价的长效机制。完善电网企业资金岗位绩效考核手段,将风险管控落实到岗位。资金安全岗位评价后结果同组织绩效、个人绩效挂钩,加强资金安全管控力度,使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思路。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的基本建设思路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规章制度为依据,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形成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基本模型。
1.建立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在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并以资金流动向业务延伸和业务流程梳理的方法,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以风险为导向,框选资金安全重点业务事项。
2.梳理资金安全岗位及工作标准。以风险为导向,与资金安全相关的机构层级、部门、岗位建立起映射关系,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岗位工作标准,从业务源头把控资金安全。
3.建立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作机制。划分准备、检查、整改及报告共三个阶段,设计运转流程、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内容,指导地市供电局开展资金安全岗位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有效运转。
4.建立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运作机制。根据资金安全检查结果,对违规事项扣减风险分值,并评出单位“资金安全星级”、岗位“资金安全警示灯”,使单位、岗位资金安全质量显性化,推动绩效持续改进。
四、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流程
(一)梳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不应仅局限于资金管理(财务端),应将评价端口前移至涉及资金流入、资金流出(业务端)的相关业务。梳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分析资金安全风险特征,二是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三是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
1.分析资金安全风险特征。资金安全风险来源于资金流入安全不确定性和资金流出安全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地市供电局资金流入安全的不确定性包括经营收入、投资收入两大方面;资金流出的不确定性包括经营支出、投资支出两大方面。资金流入、流出安全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不确定性的业务根源,资金管理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不确定性的财务根源,资金管理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流入、流出不确定性综合作用,表现为资金安全风险的终极不确定性,即资金安全风险,如图1所示。
2.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基于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分析,按照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将资金安全风险分为资金管理风险、资金流入风险、资金流出风险共三大类,从定量、定性两个维度分析、分解三大类型资金安全风险,由粗到细逐渐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框架。
(1)资金管理风险框架。资金管理风险框架主要以一体化框架进行搭建,具体如表1所示。
(2)资金流入、资金流出风险框架。财务部门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财务数据,梳理出经营业务、投资业务主要的资金流动项目。其中,电费收入作为地市供电局资金占比最大的资金流动项目,价量管理、欠费往来、收款核对等关键营销业务对电费收入有重大影响。
(3)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对资金安全风险框架中的风险进行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业务流程类以及资金流动类。对于业务流程类的风险,根据业务环节辨识风险事件以及分析风险源/控制源。对于资金流动类的风险,辨识风险事件后,以资金支付申请或资金收款为起点,向前延伸业务环节以分析、梳理风险源/控制源。
(二)形成资金安全岗位工作标准。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中的每一个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控制源,循序渐进地映射到机构层级、部门以及岗位,梳理与风险源/控制源密切相关的资金安全岗位工作标准,从业务源头把控资金安全,如下页图2所示。
(三)建立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作机制。划分准备、检查、整改及报告共三个阶段,设计运转流程、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内容,开展资金安全岗位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有效运转。本文主要分析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转机制中的资金安全检查主体、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重要内容。
1.资金安全检查主体。组建资金安全评价工作小组,根据年度资金安全工作部署、上级单位提出的资金安全评价要求,成立评价工作小组,选定工作小组成员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结合评价对象业务性质、评价工作量、评价任务难易程度等,按照资金安全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构成要求进行评价小组的组建;评价中若有特殊需要,评价组织机构还应考虑外聘专家,以协助评价人员完成特定的评价取证和评价工作。
2.单位、岗位评价方法。
(1)自评价。职能部门、区局、二级机构根据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对相应现金安全工作进行评分,检查的问题需填写在单位自查问题整改表内,制订整改措施,实施有效整改。
(2)独立性评价。工作小组通过现场检查、访谈、抽查样本、重新测试等方法,检查各部门资金安全工作实施情况,检查自评价问题整改情况,根据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对实际资金安全相关工作进行评分,同时填写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记录表。
3.资金安全检查方法。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评价的方法不仅包括访谈、观察、重新执行等常见的检查方法,还增加了穿行测试和抽样测试法。
(1)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法是指工作小组根据资金风险动因,向前延伸一项或若干项业务环节,从头到尾检查业务实际处理过程,以评价该资金安全风险从业务端到财务端工作控制情况的评价方法,穿行测试一般用于风险极高的业务事项。
(2)抽样测试法。抽样测试法一般用于重大资金风险工作的检查,可遵循评价对象抽样表中的规定以确定最少评价样本数量,如表2所示。
(四)制定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运作机制。评价机制包括单位评价、岗位评价,设定单位评价分值及岗位评价分值,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组织绩效考核、年中个人绩效考核内,有效分解资金管理责任,便于资金管理长效机制有效落地。
1.单位评分标准。设定职能部门、区局、二级机构单位层级评价总分值为100分,考评过程中发现未按照《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开展实际工作的,违规一次按照以下规定进行扣分:
(1)可承受风险。风险极高:扣除5分;风险高:扣除4分;风险中:扣除3分;风险低:扣除2分;风险极低:扣除1分。
(2)不可承受风险。对于违反不可承受风险的工作规范,一律一票否决,单位“资金安全星级”直接评为最低,岗位“资金安全岗位预警灯”直接为红灯,按照表内分数相应在组织绩效考核、单位绩效考核内进行加(扣)分,激励各部门、单位加强资金安全防范工作。
2.岗位评分标准。在检查各单位资金安全情况时同步进行岗位资金安全检查,记录未按照资金安全标准开展资金工作的岗位,根据违规条数形成该岗位五颗星(红色)、四颗星(黄色)、三颗星(红色),将资金安全责任落实到岗,有效分解资金管理责任,加强资金安全控制。如表3所示。
五、结论
通过合理的资金安全管控措施,结合电网企业业务现状,实现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管控,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有效降低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是将资金安全评价的范围从财务部门前移到业务端口,部门范围涵盖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业务范围涵盖全部资金流入、资金流出、资金管理业务;二是将资金安全涉及的全部业务流程还原,制定资金安全工作标准及具体的检查方法,客观、有效对资金安全业务进行评价;三是将单位、岗位评价后分数同组织绩效、个人绩效考评相结合,提升财务人员对资金安全的重视性,加强资金安全管控的力度。S
参考文献:
1.金艳丽,丁晓红编译.经济大家的声音[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卢利娟.电网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李祝平.市级供电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钟云南.省级电网公司战略财务分析[D].厦门大学MBA学位论文,2009.
作者信息:
关键词:铁西区老工业区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安全格局
一.引言
在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我国陆续建立了一批的老工业基地,正是这些老工业基地的建立,推动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为我国工业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老工业区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生态安全评价在老工业区的功能置换中的关键步骤,是区域国土安全、生态安全与人居安全的重要保障。长期工业生产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以及烟尘、污水的任意排放,对城市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威胁;随着产业结构等的调整,原有的产业纷纷迁出,导致了人口失业率的上升,伴随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此外,随着产业的迁出,劳动力的外迁,使得内城逐渐衰落、城市的中心地位消失、工业污染得不到及时的治理等。这些都是旧工业区社会问题较为严重的主要因素。如何保证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对于老工业区这一特殊资源,我国在土地空间规划、宜居建设等方面都缺乏系统和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体系,更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结合当前形式需求,急需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促进特大工业城市功能完善和生态建设,保障老工业区居民健康,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更新城市旧工业区,使其可持续发展?初期的城市旧工业区的更新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多会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没有意识到工业遗产、遗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使用价值,造成了城市旧工业区历史记忆和城市文脉的割裂。沈阳的铁西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对于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不仅聚集了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也记载着沈阳工业与建筑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历史,并充分的体现了具有丰富特色的沈阳工业文明。将铁西区老工业基地放在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大背景下,进行有机更新,使其既能保证文脉的延续性,又能满足生态安全的要求。铁西区目前的建设是否符合生态安全的要求,对其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构建铁西区生态安全格局提出建议策略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的,这些研究对于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研究区分析
2.1铁西区概况
素有“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铁西工业区,一度成为中国重工业的代名词。但在产业结构转型,土地使用性质政策性调整的历史背景下,大量工业旧建筑面临着去留的选择。各大中型企业如纺织、机械及重污染企业等相关行业纷纷调整、合并、转产或改建、搬迁,留下人量废弃或闲置的厂房、仓库。近些年来,旧工业建筑全部推倒重来大行其道,由于缺少完善的旧工业建筑价值评估,铁西旧工业建筑的保留、改造再利用实施程度并不高。随着鳞次栉比的高楼迅速取代了当年的红砖烟囱和钢铁厂房,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景象也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所替代,近百年的铁西工业区历史在这一刻停滞了。还未来得及留给人们片刻时间以理性思考、全面衡量,大批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便消逝在这座工业城市面前。类似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情况在全国各工业城市中普遍存在。当前,全球范围以可持续发展态度看待建筑遗产,建筑界更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越发关注,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也成为工业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外扩速度不断加快,周边市郊逐步被吸纳入城市中,原来处于铁西工业区边缘的重工业厂区逐渐变成城市中心区,厂区所处位置地价也随之上涨。而推动老铁西工业区改革进程的关键便是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以解决企业改革成本。运作土地资源,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的重要途径就是企业搬迁改造。通过企业搬迁,可以全面盘活企业的土地资源,解决如何筹集企业改革成本这一问题。
铁西工业区共有20平方公里厂区土地可供置换,其中包括厂房、院落、铁路线用地等,每平方米可以产生1500元左右利润差价。于是,铁西区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变土地资源为启动资本。首先由区政府先做出开发地块规划,由银行向区政府提供该地块企业搬迁的贷款资金,腾出净地,经整理后进入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挂牌竞标拍卖,交易成功后再由银行收回贷款本息,以此创造出级差地租,不但为企业筹集到解决冗员、债务和产业升级的资金,也为城区解决了基础设施改造的资金、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资金。据统计,搬迁的100多户企业共腾迁面积595万平方米,获得土地收益140亿元。其中50亿元用于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55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发展,35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2.2铁西工业区价值分析
(1)铁西工业区承载的历史价值
铁西作为构成沈阳城市中心区的五大主要行政区划之一,面积为39.66平方千米。由于它单独坐落在铁路以西,与其他政区之间被贯穿于沈阳城内的长大铁路所隔开,故称为“铁西”。这是一块满铺着几百座大中型和超大型工厂的市区,无论是以它的恢弘规模还是它的壮观形象,称之为“东方的鲁尔”都毫不夸张,而且,它是一个坐落在城市中心区的“鲁尔”,是一个工厂更加密布,厂区容积率更高的“鲁尔”。
铁西工业区是中国工业的代名词,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地方。铁西的工业文化无论从物质角度还是从精神层面,都是一种无价的人类遗产。即使当这个充满历史刻痕的老城区,这些过了时的老工厂迈入了全新的时代,它们给人们的记忆仍将是深邃的、永恒的。
(2)铁西工业区更新创造新价值
旧工业厂区区位往往较好,基础设施较完整,工业建筑大都结构坚固,具有大跨度、大空间、高净空等特点,其建筑内部空间具有使用灵活、结构坚固等特点,通过更新可以减少拆迁和建设费用,注入新的产业功能,满足不同需求,如商业、办公、展览、物流、居住等,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利用工业文化背景这一优势,旧工业区可以开发相关业态,例如创意产业,工业旅游,旅游纪念品出售等,不但延续了工业历史文化,还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带来新的社会价值。
三.铁西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影响城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从辽宁省的范围来看,铁西区是沈阳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发达,具有丰富的水利、森林、水产及生物等资源;其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植被茂密相连。通过对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生态安全的评价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这除了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受到人类自身知识缺陷和认识边界的限制,生态安全评价也不是某个单一学科能够解决和承担得起的,它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科学家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成果。具体到生态安全评价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很多问题,包括生态安全因子的确认与计量、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指标阀值(安全边界)的确定等等。从指标设计的宏观思路上看,不仅要反映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安全状态,还要反映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行为主体的安全意识、应对能力和应对措施的效率等。
通过对国内外老工业区更新的成功实例的比较研究,总结经验方法及教训,分析我国以铁西工业区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宜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弊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铁西工业遗存,改善老工业区生态环境,从长远战略的角度对老工业基地更新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并通过景观格局优化,为使铁西工业区能够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设策略及建议。
参考文献
[1]沈渭寿.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0
[2]杨雪.欧盟国家传统工业区改造中的就业政策及其启示.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3]叶冬青.旧城衰败片区高密度开发改造中的历史保存与延续――以北京大吉片区改造为例.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张卫宁.改造性再利用――一种再生产的开发方式[J],城市发展研究,2002(2):51-54
[5]李东生.大城市老工业区用地的调整与更新――上海市杨浦区改选实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食品 分析与检测 实践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43-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1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率先以特色专业招生,2002年该专业正式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本科专业。[1]邵阳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批准于2006年开始招生。
邵阳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 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分析与检测类实践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的一类课程,是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包含了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等多门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抓好课程建设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邵阳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安全评价、生产经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通过调研、总结和借鉴,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着手,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风险评估、食品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在分析与检测方面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三、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内容
1.根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以及食品原料、食品加工、食品流通、食品消费、食品监管等领域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和能力结构,构建分析与检测课程类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2.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4.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四、实践效果
(一)构建四模块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邵阳学院构建了四模块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包括独立实验课、课程实训、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优化了教学内容。
1.独立实验课。独立实验课由基础化学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仪器分析实验、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组成。
有别于很多院校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我们开设了基础化学实验,包括四大化学实验的经典实验和综合训练,侧重分析化学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综合训练,如电泳、层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基础培养基的制作方法、无菌操作技术、大肠菌群的检测等。这两部分实验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背景方面的实验技能训练,规范、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同时培养其分析、推理、总结的能力。
仪器分析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熟悉一些分析检测仪器的构造、用途、方法原理以及操作,重点是与食品分析与检测相关度比较高的一些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着重让学生熟悉、掌握食品常规检测项目的方法、原理以及操作,进一步熟悉有关仪器的使用,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层次合理衔接、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对学生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了较系统的训练和提高,训练、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训。食品分析与检测类课程实训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实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实训,采取开放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指导、答疑(根据食品行业的要求及发展,教师在有些项目上也可作些引导)。
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实训、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实训、食品微生物检验实训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训方案。学生根据一种样品(可以是买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食品;可以是水果、蔬菜、牛奶,也可以是水果罐头、酒、奶粉……),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样品的常规分析检测项目、质量控制指标以及安全卫生指标,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样品处理,配制相关试剂溶液,分析检测其中的几个项目并作出评价(有的分析检测项目在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中没有开过,需要学生根据资料、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实训)。另外,在实训过程中将一些在食品分析与检测实验中不便以单独实验形式使用到的一些仪器设备,如快速检测的仪器、糖度计、酒精度计、质构仪、电子鼻、电子舌等融入到项目检测中,对快速检测、感官评价、小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内容作一补充。这样一来,学生对食品样品的质量、安全指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分析检测过程有了较深的体会,初步掌握了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方法判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方法和技能,也锻炼了文献查阅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将食品分析与检测融入食品工艺学课程实训中,看着自己生产的产品,吃着自己检验合格的食品,学生感到新鲜、兴奋外,对从原料到食品的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学生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参与,激发了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结合食品生产链从原料到产品,融合生产工艺和分析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实习。加强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缩短与食品企业生产实际、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及监管要求的距离,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
以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百威英博(湖南)啤酒有限公司等单位为实习基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分析与检测等工作,熟悉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评价等相关岗位要求,促使学生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形成和提升职业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分析检测方面的课题以及一些新方法的研究课题,对学生在食品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性总结和检阅。
(二)建设教学经验较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双师型人才、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重点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了一支教学经验较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
(三)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改变传统的一份报告定成绩的做法,根据不同模块实践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考核办法。独立实验课的成绩由实验报告、基本操作成绩、实验理论考试成绩等组成;实训课程成绩由学习态度、方案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实习成绩由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评价等内容构成;毕业论文成绩按三部分评定,即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分、毕业论文质量分、学生答辩情况分。
同时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2]
(四)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拓展学生研发能力
依托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省级)和食品俱乐部(系级),以项目承载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素养,拓展了学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和产品开发的能力。
通过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认真实施,学生的分析与检测能力达到了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相应的要求,毕业生活跃于食品流通、食品监管等各个领域,工作在质量与技术监督局、药监局、上海城市超市、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百威英博(湖南)啤酒有限公司等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销售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管、质检、品控岗位上(当然不局限于这些岗位,这里只针对分析检测岗位而言),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2]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法律规制;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高新科技,它有着一定的危险性,但是不能因此就否定了转基因食品的优势,而应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利用转基因食品为人类造福。我国转基因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因此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行进行法律规制就是眼下的迫切要求。
一、转基因食品安全概述
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修饰食品,是指利用由转基因技术获得的含有外源基因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其衍生物生产的食品。[1]在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的今天,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对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等领域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契机,转基因食品对人们的生活正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当然,转基因食品作为试验中的新型食品同样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第一,危害的潜在性。与一般食品安全产生的危害问题的直观性、确定性不同,转基因食品安全涉及的危害,由于人类对之认识并不充分,难以清晰把握其有无危害,因此,转基因食品安全涉及的危害将是潜在的、不确定的。第二,致害一旦发生,其危害可能影响深远、后果严重。由于转基因食品的特有的优势,转基因作物已经、还将进一步在全世界广泛种植,加之,人类认识的局限,如果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害一旦爆发,其影响恐怕难以预料。因此,为防患于未然,我国法律应该未雨绸缪,要加强注重风险预防,完善监控的法制供给,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法律规制
(一)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相关法规。
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一百零一条关于法律适用的规定中,涵盖了转基因食品,自此,结束了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层次不高、只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规制的局面。[3]可以说,食品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可以用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规制的法律,对于从前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善,代表着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的长足的进步。但是,正如我国转基因技术本身一样,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立法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不足
(1)立法内容上的不足——立法过于简单、模糊。
《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安全与营养评价指南》就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评价原则、评价制度、标识制度、监督制度、责任制度等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作了一些规定,但总共25 条的“管理办法”,无法真正将这些制度一一明确,以致存在立法过于简单、模糊等诸多问题。[7]例如,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的原则问题上,我国采用危险性评价、实质等同、个案处理等原则。就实质等同原则而言,实质等同概念的反科学性、不公正性非常明显。在基因标识制度的规定方面也不完善。因为,我国在规定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转基因食品、不允许进口和销售的同时,又规定了必须标识的列举范围,即只有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五大类十七种转基因产品,才须标识。 在评价制度方面,《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二章第4~10 条一共有四条,就质量评价规程、标准、主体等做了极其简单的规定。如其第七条是这样规定的:卫生部建立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制度。卫生部制定和颁布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规程及有关标准。换言之,质量评价方面以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出现,基本的原则与制度均不出现在该规章中。这赋予了卫生部过多的自由裁量权,于依法治理转基因食品市场不利。
(2)安全评价体系未建立。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是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体系中一个独立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标准方面的规定仍然比较模糊,即使新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也没有对转基因食品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安全标准作出明确说明,应该由哪些机构来进行安全评价,这就使得实际操作中没有标准可以参考。
(3)标识制度不健全。
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还很不健全,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标识标准不具体,许多转基因食品生产商之所以不进行标识的原因就是有关法规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转基因食品应该如何标识,缺少相应的具体标准,这就限制了实际的操作,而监督部门也没有依据来对此进行监督管理。[4]不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就相当于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得消费者很可能在不知情的状况下食用了转基因食品,产生过敏反应等不良症状;许多消费者有特殊的民族信仰,而食用转基因食品很可能就与其民族信仰相冲突,这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与转基因食品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类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4)行政监管不到位。
现行法律制度赋予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而且互不隶属,多头管理,容易形成扯皮想象与“三不管”局面。例如,农业部、商务部与卫生、质检、工商、环保等国务院直属局或署,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各自独立,执法不衔接,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冲突、造成监管环节的重叠或空白。[5]另外,政出多门,各自寻租,标准不一,难以形成良好的管理秩序。事实上,监管机构在监管时本末倒置,普遍存在着“监管就是罚款、管理就是收费”的“以罚代管、以罚代刑”现象。这种罚款现象不足以制止违法,并且给市场主体一个错误的信号:交钱可以继续违法,侵害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完善
(一)健全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法律制度。
首先,制定一部效力层次较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转基因产品安全法》。[2]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采取转基因食品安全专门立法与其它相关法律专门条款相结合的立法体例,分别对转基因食品及其相关环节予以规范。要进一步明确转基因食品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和宗旨。其次,完善评价、监督等制度内容。即在我国拥有的转基因食品许可证制度、转基因食品表示制度、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制度、转基因食品监测制度和转基因食品标准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安全控制制度
(二)健全安全评价体系。
与急速发展的基因技术相比,我国目前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仍显滞后,其安全性评价和管理体制还处在起步阶段,首先应建立和完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机构体系。[6]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应用将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必须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严格评估和监管。[8]我国应加强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工作,加快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和评价技术的步伐,就需要法律法规制定可行的依据和标准,包括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标准、风险评估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系数等内容。还要统一检测机构,保证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的结果唯一确定。
(三)完善标识制度。
如前所述,转基因食品优点多,但也存在着安全方面的忧虑。对消费者来说,他们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6]而权利的现实享有,则首先必须让消费者知道,货架上陈列的食品哪些是转基因食品,哪些是含有转基因成份的食品,食品中转基因成分所占的比例有多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办法就是
在转基因食品或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包装上加贴特殊标签,向消费者明确标明“自己的身份”,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四)行政监管体制的完善。
我国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强化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改变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众多,政出多门的现象。当前各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模式主要有二种:一是“齐抓共管”型,即多机构联合监管、共同负责食品安全的体系。二是单一机构型,即有一个单独的、统一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的体系。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看,由于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逐步趋于统一、协调、高效运作的架构。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中常出现的扯皮等负面现象,我国应该成立一个类似于欧洲食品安全局或美国的食品安全与药物管理局这样的机构,统一协调、管理转基因食品安全有关事宜,减少监管部门数量,全程监控与协调。当然,政府要加强监管信息的透明和公开,确立全民参与制度。
四、结语
转基因食品越来越走近人们的生活,以它高产量、高品质的性能,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现如今,人口过多、粮食不够、土地资源不足成为阻碍人类发展的重大因素,转基因食品将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转基因食品毕竟是供人类食用的,因此其安全性密切关系着每一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这种能造福人类的高新科技,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直以来,学者们就在不断地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至今仍然没有准确的科学证明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不存在威胁。但是不能因为转基因食品存在风险,我们就放弃它将为造福人类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法律规制是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立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尽快建立完整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于洋、司辉清.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2)22.
[2] 刘秀娟.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J]. 菏泽学院学报,2009(3)86.
[3]陈乃用.生物技术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4):53-59.
[4]汪萍.《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法律保障机制的具体制度构想[J].经济与法,2004,(4).
[5]王广印,韩世栋,陈碧华,贾文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与标识管理》[J].食品科学,2008(29).
[ 6]梁 鹏. 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D] . 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5. 35- 36.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认证;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基于问题学习
1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山西大同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由原煤炭工业部大同煤矿学校的矿井通风与安全专科升本科而成,于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3年10月被确立为山西省高等学校服务转型综改试验区专项特色专业。该校安全工程专业以煤矿安全为特色,不断拓展领域范围,分为煤矿安全和建筑安全两大方向,已逐渐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学研结合、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随着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该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将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4]。目前学校安全工程专业共有五届毕业生,共540多人,年均就业率达90%,且主要集中在考研继续深造、煤矿单位和建筑施工单位,这说明本专业就业的专业相关度较高,社会需求上升,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5]。
1.2安全工程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西大同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执行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采用“三平台一环节”模块,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选修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组成。该校安全工程专业最低学时要求为2200学时,最低学分要求为169.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要求为54.5学分,占比达32.15%,可见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占比较高,作用十分重要。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专业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为了确切掌握目前该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向参加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发放问卷共计199份,收回有效问卷174份,问卷回收率为87%。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将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1)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目前,尽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能正常运转,但是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监控较薄弱,对于目前该校的教学实习实践教学方式和效果,仍有30人(17.24%)不太满意,90人(51.73%)基本满意,54人(31.03%)很满意;有23人(13.22%)认为通过教学实习对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程度不明显,105人(60.34%)认为提升效果一般,46人(26.44%)认为提升效果明显;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有126人(72.41%)认为实习流于形式,外出实习好像“工厂参观一日游”,只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对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等帮助不大。(2)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目前该校的实验设备只能满足基本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很难开展[6],且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配套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该校安全工程专业未涉及VR教学方法,有129人(74.14%)未接触或未体验过VR技术,表示对此很期待;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该校还缺少安全监测检测、电气安全和防火防爆方面的实验室[3]。(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领域不够宽广。目前该校安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多为煤炭行业,学生实习受限[7]。有122人(70.11%)认为学校应拓展实习基地,优化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挑战性。(4)实践教学缺乏科技创新。其原因是:有91人(52.35%)认为是学生自身参加安全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53人(30.23%)认为学校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度不够,30人(17.42%)认为缺乏老师的有效指导。
1.3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统计了该校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根据选题内容分为煤矿一通三防类、建筑施工类、安全评价类、安全管理类、消防设施设计类和软件应用类。该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类型逐年增多,基本上每年都会增加选题范围,尤其2018年使用BIM、Pyrosim等软件进行可视化研究的选题数量增多;煤矿一通三防类的选题比例逐年减少,建筑施工类和消防设施设计类的选题比例不太稳定,选择安全评价和管理类的选题比例稳中有升。这与学生毕业当年的就业形势有很大的关系。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范围有待拓展,应结合当下社会需求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②学生在选题时存在避重就轻的现象,多倾向于选择重复性课题,缺乏选择新颖性题目;③每届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都存在(且是大部分)按部就班地套用设计过程和程序的情况,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能力无法得到锻炼。
2解决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使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尽快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深入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教育改革方法,本文从关注学生的需求、提倡教师终身学习、虚拟现实仿真实践教学方法和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下具体解决措施:(1)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激发学生求知欲,处理好“鱼”、“渔”、“欲”的关系[8]。“鱼”指固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灵活获得;“渔”指可有效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策略和习惯,教师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重点指导,并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创新性思维;“欲”指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动机,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引导和因材施教,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2)提倡专业教师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专业教师要多联系实习场地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毕业设计的选题范围及就业范围;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为契机,结合新工科建设和安全产业发展的要求,指导学生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3)采用虚拟现实仿真实践教学方法[9-12]。为了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互联网+”教育,本文提出安全工程专业VR实践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煤矿安全和建筑安全两个模块,通过VR仿真系统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事故现场(如煤矿安全事故、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火灾等),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解决实习经费不足、实践教学设施不全、实践基地受限的问题,也可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4)采用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以后逐渐被推广[13]。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强调把学习设置于现实问题中,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获得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达到用以促学的目的。
3安全工程专业基于虚拟仿真和问题
学习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本文综合考虑以上四个方面的解决措施,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安全工程专业基于VR+PBL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其具体实施路径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如下。
3.1实施路径
(1)在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前,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学习进度和学生基础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题,5~6人一组,明确任务分工。(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通过查阅文献,到安全工程专业VR实验平台或现场参观学习并收集资料,与现场指导人员交流,按照进度完成实践教学内容。(3)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提交实践成果,并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估,包括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老师点评。
3.2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山西大同大学2016级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认识实习进行基于VR+PBL的实践教学探索案例分析。该年级学生已学习的专业课程有安全科学导论与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及安全心理学。在实习进行前,根据认识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基础,老师给出6个方面的实习题目:①煤炭生产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控制;②建筑施工企业事故类型及安全措施;③某企业的安全管理、应急救援现状及改进措施;④某企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调查及控制;⑤某商场的消防安全现状调查和评价;⑥某煤矿工人的职业病现状、原因及应对措施调查。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实习题目,并形成实习小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选择的实习题目准备相关材料并联系实习场地,实习小组内成员共同完成调查工作和实习报告的撰写。
3.3效果评估
通过虚拟场景和现场实际的感受及调研,学生认为本次认识实习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但相比以前的实习更累。教师通过评阅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发现学生反映的内容不再空洞和雷同,但实习小组内成员的分工还不够明确。
关键词:专业认证;安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88-02
一、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现状及标准要求
1.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现状。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增强高等教育与工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可以促使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的互相认可,同时可以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影响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国际互认[2]。因此,我国于2006年开始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并于当年开始了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安全工程专业列为新的认证试点专业[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于2008年首先通过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大学于2009年第二轮通过专业认证,随后设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相继开展认证工作,截止到2015年,共有15所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认证。
2.安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以及专业补充标准。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相应专业领域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专业认证除满足相应的通用标准之外,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支持条件方面规定了特殊要求[4]。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的课程体系内容中,尤其对于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二、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是以博士学位点――矿业工程学科为依托建设起来的,于2004年开始招生,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采优势,逐渐形成了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两个专业方向,同时该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为品牌专业。对照安全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专业补充标准,在课程设置内容上基本达到认证要求,但在实践环节有所欠缺[1]。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课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如下。
1.实践教学设施投入方面不足。专业实验课方面,工业安全之前侧重危险化学品实验,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包含消防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建筑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等课程。因此,目前的实验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验教学,学校近几年已经对本科实验设备投入资金,但是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配套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涉及到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目前,学校教务处承担了本科专业的工程教育实习安排,但是学校指定的实习地点和环节,没有专业针对性,而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是被动的,有的学生只是盲目地进行参观,达不到实习目的。而对于安全工程生产实习,由于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之实习经费不足,导致教师不愿参与到生产实习环节中。
3.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改革。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虽然正常运转,但是实践教学的管理监控比较薄弱,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进行改革,需要建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安全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三、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随着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不断地快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贯穿主线,依据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中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构建“专业基础理论培养、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四级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系中的四级实践教学层次之间逐层提高,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贯穿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形成了突出特色、重视实践、强化能力、多元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依据专业认证对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践方面建立了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并分为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方向进行设置。其中主要包括工程教育、金工实习、电子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物理实验、矿井通风与矿井空气检测实验、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矿山安全生产实习、工业安全与危化品实验、工业安全生产实习、安全评价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均为必修,共计40学分,毕业学分要求175学分,占23%,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同时,本专业注重对理论课程的建设,其中“矿井通风”课程在2011年被批准为精品课程,为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以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为阵地,注重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按照专业方向已经建立了矿井通风与安全、瓦斯防治、矿井防灭火、粉尘与有毒有害气体防治、工业安全与危化品管理和煤质分析6个实验室,加之学校近两年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引进了新的实验设备,在建的有消防与安防工程和安全人机工程2个实验室。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保证基础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反馈渗透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性,使学生将课程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能力。
3.以实验、实习、设计环节为依托,注重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鼓励在保证基础实验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内容,使实验教学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逐步向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靠近,并且逐渐加大此类实验的比例[1]。同时,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开展安全人机工程实验、校园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宿舍消防疏散模拟实验等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方向分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实习基地可按专业方向进行建设,比如建立矿山实习基地、化工园区实习基地、建筑施工实习基地等。在保障原有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为学生创造工程实践应用的机会,为企业培养合适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实践环节分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设计与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包括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安全评价课程设计,可在对应的理论课程开课之初告知学生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提前对课程设计有所认识,并自主选择设计任务,让学生在该课程教学中理解课程设计的重点。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一体化,鼓励学生在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确定毕业设计内容,或者以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确定毕业设计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注重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积极申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鼓励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安全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同时学校还对本科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比如工业防火防爆安全装置设计、煤矿“一通三防”安全装置设计等,通过这些活动,将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再次理解与应用,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可以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进行前期研究,也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方向,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让学生学习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通过构建四级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四个方面展开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对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为核心,为培养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燕,王筱虹,张发根.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10):215-216.
[2]李颖.工程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化工,2014,31(8):59-61.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公选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4-0091-03
0 引言
自1995年1月第一例转基因食品在美国被批转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转基因品种已有87例,涉及大豆、棉花、玉米、小麦、油菜、哈密瓜、番茄、马铃薯等共17种植物[1,2]。世界范围内共有28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已达到1.7亿公顷,1996年~2011年转基因作物产值达到923亿美元,共计节约了4.73亿公斤化学杀虫剂的使用,约有1730万人口从事转基因作物的种植[3]。可以说,转基因作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我国也在不断加大对转基因研究领域的投入,2008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培育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4],截至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不断升温,从而引发社会性的争议。笔者在2013年底进行的社会调查问卷表明,合肥市高校院所较为集中的蜀山区,不仅普通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存在误解,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高达75%,就连在校大学生甚至食品专业本科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误区。因而,从科普层面上加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宣传,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保障民众的选择权,显得迫在眉睫,而从高校层面提高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认识,继而推动社会层面的科学认知,促进普通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知识的了解,以消除民众的疑虑甚至“妖魔化”的偏见,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有效方式。
笔者所在的食品学院并未开设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本科课程,只在《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中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在《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选修课程中介绍了转基因食品检测的部分内容,因而并未系统和完善的形成一个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本专业同学尽管学习了相关课程,对于转基因食品还是缺乏系统的认识,缺乏对某些网络流言的辨别力,因此,尽快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关注新技术、新问题、了解行业前沿,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与公众决策的意识,也有利于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培养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管理政策、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的人才。
1 公选课程面临的难点与突破
公选课作为无专业限制的公共选修课,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共同构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设公选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方面的公选课,感兴趣的学生很多,对教师来说却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公选课的学生专业背景相差太大,而本门课程需要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背景知识,又涉及基因组测序、蛋白组质谱、营养与毒理学检测等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专业跨度大,涉及面广,部分概念较抽象,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理解的反馈上面临较大的困难;其次,公选课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也无法安排实验课程,这样就难以采用实验等较为直接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增强理解;最后面临的问题是考核方式的选择,公选课的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实力,考虑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接受和感知程度的不同、兴趣与关注点的差异,必须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才能较为准确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6]。
本课程开设之初就针对以上困难进行了预测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主要从精心选择教学模块、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以及采用不同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从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教学模块的确定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充分讲授完成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在课程开设之初就对教材进行了精心选择,最后选定科学出版社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一书作为教材,同时确定了“转基因技术的诞生与发展”、“转基因食品营养与毒理学评价”、“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四个模块作为课程主体,针对每个模块确定一个课题讨论的主题,如“三头六臂的转基因”、“有毒?还是无毒?这是一个问题”、“美洲的蝴蝶被毒死会在亚洲刮起一场风暴?”、“如何用高大上的技术来找茬?”。每次讲述一个新模块时先根据主题引入课堂谈论,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诱导他们各抒己见,但此时老师并不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在本模块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对主题进行重新归纳与总结。
2.2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了“翻转课堂”与“科普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把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教学模式。通常是通过在课外观看教师制作的视频来进行的[7]。在课程讲授初期,为了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推荐他们观看“孟山都眼中的世界”和“崔永元美国转基因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引出讨论主题,不论学生是“挺转”还是“反转”,都列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随着课堂内容的深入,利用Flas+自录视频等多种形式演示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动态过程、PCR操作流程、Bt毒蛋白晶体对靶标害虫的毒杀机理、不同转基因植物花粉的传播方式等内容,让学生在课外轻松熟悉课程内容,较好的解决了公选课受众背景知识不均带来的认知困难。
同时,在公选课的授课过程中必须时时注意课程内容的科普化倾向,比如讲到转基因作物的毒理化评价流程或者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筛查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差异从而适当减少教材中的原理讲述,转而采用科普式表达方式,注意使用生活化的科学语言、简明的技术流程图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同学的理解与记忆。在授课过程中,收集和参考了日本、美国等国家转基因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手册中的内容,以比较轻松的方式展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流程[8,9],达到消除疑惑、促进理解、加强认知、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的考核机制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调控,好的考核方法既可以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可以充分、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认真程度及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认知程度[10]。大多数国家的公选课程考核主要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而非单纯的考核记忆[11]。对于本门课程而言,开设目的主要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科学性和安全性的正确认识,从社会认知层面加强学生对于转基因涉及的食品安全管理、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辨识,从科学技术层面加强学生对于生物技术新发展的认识,对新兴的分析、测试技术产生兴趣。因而,本课程针对文理科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文、法、经管类的学生以考核社会认知与思辨能力为主,课程论文占70%比重,在以下范围内自选:“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议与我见”、“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的应用现状与前景”、“我心中的理想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等;平时考察占30%,包括课堂出勤、课程提问与讨论的参与度。而对于理、工、农科的学生以考核科学性和创新性为主,课程论文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新型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前景”等自选,占60%比重;平时考察占40%,包括课堂出勤和学生汇报,其中的学生汇报部分为学生自制类似“谣言粉碎机”的内容,至少列举一个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谣言,说明其在科学性上的硬伤,并假想自己会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新型转基因食品,这部分内容平时完成,老师上课时会挑选一部分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既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知程度,又可调节课程气氛,受到学生的良好评价。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转基因技术带来了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也将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一门学科[12],目前除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有专门针对本科生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及检测技术课程外,其他大专院校较少有针对本科生开设该类课程,这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专门技术人员的培养、相关方向的深入研究与发展都是不利的。甚至该类课程的教材选择、教学和实施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经验,需要不断进行教育与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摸索,这是从事该方面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机遇与挑战,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与知识的推广普及,尚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长青,王凌健,毛颖波,陈晓亚.植物转基因技术的诞生和发展[J].生命科学,2011,23(2):140-150.
[2]黄昆仑,许文涛.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JamesC.GlobalStatusofCommercializedBiotech/GMcrops:2012[G].ISAAABrief,No.44,2012,ISAAA:Ithaca,NY.
[4]巩鹏涛,黄东杰,黄昭奋.中国转基因作物机遇与挑战[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2):209-215.
[5]刘勇兵,袁桅.高校公选课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4,(10):24-26.
[6]王颖,卢素改,周新健.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2(2):132-135.
[7]耿冬艳.美国翻转教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学园,2014,(7):21-22.
[8]连丽霞,王永佳.美国与欧盟各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5):51-56.
[9]孙静.美欧日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对我国的重要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658-661.
[10]杨少辉,王洁华,宋英今.多元化考核体系在高校公选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0):141-143.
关键词:岩土工程 锚固 新技术 发展趋势
一,岩土锚固的概念和历史
岩土锚固技术是指埋设于岩土体中的受拉杆件,用以将结构物的拉应力传递给深部的稳定地层或加固不稳定的岩土体,形成拉杆与岩土相互作用,共同工作的体系。岩土锚固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在岩土工程中采用锚固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岩土工程加固手段,它不仅能充分调用和提高岩土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强度,还可以大大节约结构物体积和自重,减小造价,并有利于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锚固技术现已经成为提高岩土工程稳定性和解决复杂的岩土工程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岩土锚固已在我国边坡、基坑、矿井、隧洞、地下工程,坝体、航道、水库、机场及抗倾、抗浮结构等工程建设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我国大力兴建基础设施,特别是对交通、能源、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岩土锚固将展示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岩土锚固工程技术的现状
2.1锚杆的分类
目前工程中使用的锚杆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分类。按照锚杆和岩体的锚固方式,可分为黏结性锚杆、机械式锚杆和基地扩张式锚杆。根据一个钻孔内安装锚杆单元的数量,可分为单孔单一锚和单孔复合锚。按照是否预先施加张力可以分为预应力锚杆和非预应力锚杆。按照锚杆受荷后锚固段内的灌浆体的受力状态可分为拉力型锚杆和压力型锚杆。
2.2锚固系统可能的失效方式
锚杆在发挥作用时,荷载通过锚杆与灌浆体、灌浆体与岩体的相互作用传递到深层岩体中,根据锚固系统的组成与特点,锚固系统在承受荷载时可能以下列一种或几种形式发生破坏:
(1) 锚杆的强度破坏:发生这种破坏的可能原因是锚杆的设计或材料选用不当;
(2) 灌浆体被压碎或破裂:锚杆与砂浆的机械咬合作用导致砂浆中产生横向和轴向开裂,砂浆强度不足时易发生此种破坏;
(3) 周围岩土体破坏:可能由于岩土体强度太低或锚固段长度不够;
(4) 灌浆体与锚杆接触面破坏:是拉力型锚杆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多数情况下是锚固长度不足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注浆体强度较低。
(5) 岩土体与灌浆体接触面破坏:这种破坏多发生在软岩和土层,主要原因是围岩较软,接触面附近抗剪强度低。
2.3锚杆荷载传递机制的改善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测结果证实,传统的拉力(集中)型或压力(集中)型锚杆受力时,其锚固长度上粘结应力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当采用长锚固段时,粘结应力分布长度是有限的,粘结效应会呈现渐进性破坏现象。随着锚杆上荷载的增大,在荷载传至固定长度最远端之前,在杆体与灌浆体或灌浆体与地层界面上就会发生粘结效应逐步弱化或脱开的现象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拉力型锚固方法的弊端,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等单位成功研制了单孔复合锚固方法。该方法时在同一钻孔中安装几个单元锚杆,而每个单元锚杆有自己的杆体,自由长度和固定长度,而且承受的荷载也是通过各自的张拉千斤顶施加的,并通过预先补偿张拉,而使所有单元始终承受相同的荷载,承载力可提高30%――200%。
2.4软土锚固取得重大突破
软土主要由细粒土组成,一般具有松软、含水率高、孔隙率大、压缩性高和强度低的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高层建筑蓬勃兴起,并要求快速经济地建造一大批深基坑工程,它为软土锚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我国的软土锚固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采用可重复灌浆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软土中锚杆的承载力。
2)基本掌握了软土中锚杆蠕变变形和预应力值变化的规律。对塑性指数大于17的软土(不包括淤泥)在锚杆荷载作用下的蠕变变形及锚杆荷载随时间的变化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基本认识。
3)在实践中,找到了控制软土基坑周边位移的若干有效方法,主要有:
①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软土地层中开挖基坑,应设可靠的止水帷幕,组织坑边地下水的流失。
②适当加大桩墙结构尺寸和加密锚杆,以提高支护结构刚度。
③锚杆成孔采取“跳钻”,即在水平方向上每隔2――4个锚杆孔位钻孔,并随即完成扦筋、注浆作业,使单位时间内对单位体积土体的扰动范围降低到最小程度。
④土方开挖要分层实施,使荷载作用的应力调整缓慢发生。基坑周边应随开挖,随锚固,使无支承条件下坑边所暴露的时间尽可能少,所敞露的时间尽可能少,所敞露的面积尽可能小。
⑤当坑边有密集建(构)筑物时,可在建(构)筑物周边设置垂直向的微型桩,以改变应力传递途径,减少基坑周边位移对建(构)筑物的影响。
2.5锚固结构的长期工作性能
锚杆的长期工作性能一直困扰着岩土工程师们,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岩土锚固技术在土木、水利水电、铁(水)路交通以及市政基础工程建设中取得了空前的广泛应用,其规模之大,应用量之多已跃居世界之首。因而研究岩土锚固的长期工作性能,对重大岩土锚固工程实施安全性评价,对安全度不足或出现病害的锚固工程采用有效的处理措施,对永久性岩土锚固工程的设计、施工、防腐以及岩土锚固工程标准制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土锚固结构的使用寿命取决于锚杆的耐久性,对寿命的主要威胁则来自于氢脆和电化学腐蚀。
清华大学、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以示范工程渝黔公路的一段岩土锚固结构实例进行腐蚀程度评估研究,将物元理论引入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锚固段(自由段)和锚头等岩土锚固结构腐蚀程度的多层次评估模型及其评估指标,并确定各项指标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模型各部分的初始权重。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结合在长期荷载传递机制、长期性能和安全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锚杆锁定荷载(初始预应力)变化量、锚杆现有承载力降低率、被锚固的岩土体和结构物变形速率以及锚杆的腐蚀损伤程度为主的安全控制指标;建立了包括风险源识别、长期性能检测、监测项目于方法、安全评价的临界技术指标以及安全度不足锚固工程的处治方法等项内容的安全评价模式。并对所收集到的国内外17项被检验的岩土锚固工程长期性能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足够安全度的锚杆设计、锚杆全长完善的防腐措施,采用能改善力学与化学稳定性的锚固结构、规范的锚杆验收试验、完善系统的长期性能检测盒维护管理体系是提高岩土锚固的长期性能、确保锚固工程的长期安全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2.6岩土锚固的无损检测方法
岩土锚固具有隐蔽性,发现其质量问题比较困难,而一旦发生事故处理起来怎更难。要保证锚固系统的质量,除了需对其进行合理设计、施工之外,对岩土锚固工程的健康监测也必不可少。通过对岩土锚固系统的检测,在施工阶段可以验证并优化锚杆支护参数,保障施工安全;在锚固系统运营期间,可以实现对其安全状态的监测,评估。
目前,我国规范中规定的及实际工程中使用的锚杆锚固质量及受理状态监测方法是对其进行拉拔试验,锚杆拉拔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其整体的抗拔性能,即可以确定锚杆的极限承载力、变形特性、设计合理性和施工质量等,但仅靠此来对锚固系统进行评定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拉拔试验本身存在着如下问题:
首先,拉拔试验不能反映锚杆真实工作状态下的性能,不能确定锚杆各段的锚固力。当锚杆发挥作用时,其不同部段的功能是不同的,因此,锚固质量的好坏不但跟锚杆的整体抗拔力有关,还和各段的锚固能力有关。
其次,拉拔试验不能对锚杆的锚固质量作充分的肯定,如对于全长粘结式锚杆,对锚杆承载力起作用的是锚固段,而在拉拔试验中,张拉段与锚固段共同向外受力,会导致结果偏大,给人一种满足承载力的假象。
第三,拉拔检测手段既费工又费时,抽检的样本数十分有限,难免以偏概全,不能满足对锚杆进行大面积检测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拉拔试验是一种破坏性的检测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对经锚杆加固的岩体产生新的扰动,降低锚杆对围岩的加固作用,这对软岩或较破碎岩层尤为不利。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白金超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构造出FBG-FRP锚杆及其智能检测系统,监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钻孔过程监测。通过位置和压力等传感器来记录钻入深度随时间、工作气压等参数的关系,结合地质勘探报告,可以分析围岩的力学性能。(2)锚固力监测。该文采用FBG传感器,此传感器具有耐久性好,抗侵蚀能力高等优点,且体积小、易布置;另外它还能方便地使用波分复用技术在一根光纤中串接多个传感器,实现多点线式分布测量。(3)锚固密实度监测。通过应力波的反射和透射特点,通过特定的传感器接收信号并传输进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锚杆的长度和锚固状态。(4)围岩压力的监测。采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周智等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原理开发出的新型的光前光栅土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具备FBG的优点,对岩土工程有着很好的适用性,另外其还具有温度自补偿和温度测量的功能。
三,岩土锚固的前进方向
为了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和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应紧紧围绕以下课题,展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1)新型锚固结构及其综合配套技术研发;2)岩土锚固结构与周围介质传力力学机制研究;3)地震、冲击、交变等动荷载作用下,岩土锚固结构力学性能及破坏机制研究;4)永久型岩土锚固工程长期性能评估及安全评价;5)岩土锚杆工厂化生产及其标准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程良奎,岩土锚固的现状与发展[J].土木工程学报,2001,34(3):7――16
【2】 程良奎,胡建林,张培文,岩土锚固技术新发展。工业建筑,2010年第40卷第1期
【3】 程良奎,张作眉,杨志银。岩土加固实用技术。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4】 陈奕奇,郭红仙,宋二祥,陈肇元,罗斌,唐树名。岩土锚固结构腐蚀程度的评估。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7月第26卷第7期
【5】 白金超。岩土锚固的FBG-FRP锚杆及其智能监测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7月
关键词:交通工程设计;科研;教学模式
《交通工程设计》课程又名《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是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1]。由于《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理论概念多、知识结构复杂,一些高校老师提出了该课程改革的设想,探讨了多种新型教学模式[2]。但现状教学改革研究多为单纯的案例讲解和分析。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对科研项目进行教学化再开发,使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效果最大化[3]。考虑交通学科的综合性,将科研项目研究全面结合理论教学,有助于《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交通工程设计》课程特性
《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交通专业的交通规划、交通安全和交通控制等领域,且与光学、电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知识密切相关,因此该课程知识体系较复杂,公式和原理数量较多,学习难度较大。
二、基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交通工程设计》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旨在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通工程设计方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队合作的科研精神,同时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探讨,引导学生自发进行文献阅读,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一)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依据教材内容,结合相关规范和指南,编制多媒体课件。同时采用视频制作软件,以驾驶员为第一视角,制作生动活泼的公路沿线交通工程设施视频。在此基础上,灵活展示交通安全设施、收费系统、监控系统、照明系统等交通工程设计方案。(二)案例式教学(1)依据教师参与的科研课题,进行典型案例探讨。引入“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安全专篇”等实际工程案例,结合科研成果,在教师进行案例分析后,组织以案例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将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实际案例的优缺点,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2)开展师生专题案例研讨会。在讲解一定数量的案例后,要求学生归纳该类科研问题,提出《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的若干研究方向。(三)科研项目研究(1)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针对《交通工程设计》课程涉及的各个具体交通工程系统,设置特定的科研型课程项目。该项目研究周期短,研究目的明确。例如预先给定校园周边某条道路的初步设计方案,要求学生依据现行标准、规范和指南,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在课余时间完成现场调研,进而通过路线、路基路面、交叉口、交通特征等交通安全要素分析,进行该道路的交通工程系统设计。(2)研究方法培养。根据学生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度与问题,教师及时讲解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并指导学生有效处理相关工程材料,要求学生以标准格式撰写研究报告和画出CAD设计图纸。(3)团队精神培养。工程项目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材料收集和数据调研,并能够在小组内部形成研讨的氛围。(四)项目成果汇报与点评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推荐一名代表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在汇报过程中,要求其余学生发现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疑问,并让汇报小组现场回答。在各研究小组结束项目汇报后,首先教师总结本次项目研究的经验与不足,然后各小组进行科研效果自我评判。对学生而言,通过交通工程设计项目研究,可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了解交通工程设计的诸多专业技术。(五)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典型成果。通过项目成果汇报与点评,发现学习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指导他们参与学术论文写作。(六)指导学生作好课程学习过程记录要求学生在听课与实践后,完成学习过程记录。通过记录与总结,促使学生将该课程知识系统化,并能及时总结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进一步活跃,保证学习经验和方法得到稳固发展。课程学习过程记录包括理论知识总结、案例问题归纳、项目研究经验、项目汇报方法、学术论文撰写过程等内容。(七)考核方式改进根据学生的案例探讨深度、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能力、项目成果汇报效果、学术情况和课程学习过程记录,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将科研项目的内容适当放入期末试卷中,结合理论知识考核,给出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
三、结语
[关键词]煤矿 通风系统 探讨
中图分类号:TD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052-01
通风系统可靠性的研究目的,就是及时发现系统正常运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和事故隐患,给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为通风系统整体或单元性能评价找到更加全面而合理的指标。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是防止和减少矿井通风系统事故发生,保障其合理、经济、高效运转的关键;也是优化通风设计、促进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靠性基本概念
可靠性数学起源于20实际30年代,最早被引用于机器维修问题,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可靠性问题才被重视,原因就是军事上需要可靠性理论知识来提高军事设备的性能。
矿井通风系统中主要应用到的数学模型主要是概率模型,该模型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单元的寿命分布,以及修理时间分布等信息出发,来推断系统的寿命或各种可靠性指标,为系统的最优化设计以及维修方法提高数据及方法支持。
产品丧失了规定的功能,我们称为失效或故障"通常对于不可修产品,我们称之为失效,对可修产品我们称之为故障,在讨论问题时,由于概念的相似性,一般不具体区分,所以从广义上认为“故障”与“失效”含义相同。
产品的寿命与许多因素息息相关,比如产品本身的质量、产品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为规定使用时间的长短等等。所以产品的寿命可认为是一个随机变量,我们常用X表表示,分布函数规定为:
寿命分布函数意义表征了产品寿命不超过t的概率。
同理,我们定义:
R(t)=P(X>t)=1-=
上述函数表征了产品寿命大于t的概率,也就是产品在(0,t]内都保持正常工作、不失效的概率。
从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可靠度的定义: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可靠度函数R(t)与失效分布函数F(t)以及失效密度函数f(t)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失效密度函数分布
在公式中,产品的寿命用随机变量X表示,规定的时间就是(0,t],上式就是可靠度的数学表达式。
前苏联在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深入,他们将矿井通风失效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失效是整个矿井通风系统失效,也即通风系统瘫痪;二级失效是指矿井通风系统的子系统失效,也可认为是区域失效;三级失效是指矿井的个别采区的通风系统失效,通过进行可靠性分析,他们得出保证可靠性的参数,维持这些参数,即可确保通风稳定,其主要评价方法可分为结构法、模拟模型法和统计评价法等
1.结构法
该方法是以巷道单位长度的相对工作系数为基础,可靠性指标值与矿井通风系统可工作系数成正比,表达式为
式中:
w――风网中的巷道数目;
n――风网中的节点数目;
Li――巷道i的长度;
l――单位巷道的长度;
―― 巷道i单位长度的绝对可工作系数;
―― 基准巷道单位长度的绝对可工作系数;
=―― 巷道i单位长度的相对可工作系数;
―― 巷道i内通风设施s的绝对工作系数;
―― 巷道i内通风设施s的相对工作系数;
S―― 巷道i内的通风设施的数目;
对通风系统进行可靠性指标的计算,然后进行比较,即可遴选出最优方案,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单,缺点也比较明显,就是需要的参数比较多,必须具备风网的拓扑结构、巷道长度、构筑物数目等等。
2.模拟法
该方法以网络解算为基础,通过矿井通风的参数密度来模拟矿井通风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将通风过程的时间进行离散化,求解各种可靠性指标,比如各个单元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维修时间"在模拟过程中,可靠性的计算精度决定了运算的次数,且计算过程要进行风网解算和统计一记录失效情况,将模拟情况进行汇总,可得总的系统可靠性指标,该方法由于计算方便!模拟情况基本符合实际状态,所以是一种具有深度挖掘的方法"
3.统计评价法
该方法认为,矿井实际运行的风流应以风网解算的结果为基础,不能超过其固定的范围,如果风量超过其范围,就可以视为通风系统发生了故障"一般风量发生变化是由于开采过程的进行导致巷道发生变化,同时通风构筑物的的状态也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情况取决于矿山的地质和采矿工艺条件"通过分析可以得到评价矿井通风系统的各个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指标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发展展望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矿井通风、统计分析、安全评价、可靠性工程等多学科领域,包含深刻的科学问题和巨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以下问题将是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研究的重点:
(1)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性。
(2)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3)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的决策支持系统与矿井其他系统的耦合。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该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
是为了提高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水平,降低通风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防止和减少
灾害事故发生,保障矿井高产高效的实现"因此,对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的研究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海桥.矿井通风网络的通风有效度分析[J],煤炭工程师,1990.6.
[2] 马云东.矿井广义可靠性理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11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