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引导文教学法论文范文

引导文教学法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引导文教学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引导文教学法论文

第1篇

1.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机电教学开展之前应结合机电教学知识制定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机电理论知识。另外,要合理划分小组,明确教学目标,并制定详细可行的机电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电教学开展的时效性与合理性。教师的引导是否发挥了作用主要体现在课下学生对机电知识的探究,比如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在课下自觉性研究机电知识等这些都属于教师引导的范围。通过课前引导能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机电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交流,可以说机电教学课前准备工作是有效开展机电教学工作的基础。

1.2正确应用及创新行为引导教学法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当然机电教学也不例外,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因此在机电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行为引导教学法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使机电教学始终保持其独特之处,这样一来就可以培养学生对机电学科的兴趣。行为引导交教学法中涵盖了多种子方法,比如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及引导课文法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在机电教学中单项应用,也可以进行合理的综合应用。教师在机电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状况,正确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那么不论是应用单项教学法还是多种方法综合在一起,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及时为机电教学注入新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机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3全面贯彻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机电教学中的应用全过程

在机电教学中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不仅要制定完善的机电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课堂中全面贯彻落实,教师作为机电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合理引导机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注意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意见反馈及疑惑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完成任务。与此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正所谓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只有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个人能力才会得以快速提升。在机电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保证机电教学环环相扣,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把控好学生的活跃度,切不可过分活跃导致机电教学偏离主题,不论是在行为引导教学任务操作中,还是机电教学引导中都要始终围绕教学主题,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为企业及社会培养一批批复合型人才。

2结束语

第2篇

1.1引导自学教学法的构成要素

1)自学。大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自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自学是创新型教学法的主要构成要素。但是如果教师不加引导,让学生完全放羊式地自学,要么无的放矢、要么由于自学内容难度过大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自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

2)授课。该模式下授课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而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为知识点建立关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讲解知识点不求面面俱到,关键知识点要讲深讲透。

3)讨论。围绕重要的知识点和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需要加入讨论环节,讨论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可以采取学生事先制作课件汇报交流、教师组织课堂问题的讨论、学生课后小组协作学习讨论等形式。

1.2引导自学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在课前引导自学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自学内容,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给出学生自学要达到的阶段目标。在这个阶段,可以加入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小组组长可将自学内容划分为更细的知识点分配给不同组员自学,然后定时讨论交流各自自学的内容。在有针对性自学的基础上,进入课堂授课阶段。教师按照提出问题、找出相关基础性原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不求面面俱到,对关键重要的知识点讲深讲透,为学生课后开拓学习其他知识点提供指引。在这个阶段,也可以加入讨论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以主题形式组织若干问题让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后开拓自学阶段,学生除了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课堂上未深入或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开拓自学,通过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向高年级学长请教、成立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部分学生开拓自学的学习成果制成课件,在下次课上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

1.3引导自学教学法的教学监督

为了更好地实施引导自学教学法,需要在各个环节中做好监督检查。在课前引导自学阶段,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小组自学讨论,初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在课堂授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和主题讨论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情况;在课后开拓自学阶段,教师可以参与学习小组的开拓自学交流,查看学生制作的交流课件,了解学生的学习深入程度。根据检查得到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因材施教。

2引导自学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论题,为每个论题建立自学目标,设计课堂授课的知识点,设计讲解知识点的教学主线,设计知识点的讲解深度,设计课堂讨论的主题,设计开拓自学知识点。

(2)教师布置自学内容、自学目标。此时进入引导自学阶段,教师将计算机硬件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论题: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CPU、存储系统、总线、输入输出系统,并将这些论题布置给学生自学,同时给出通过自学要达到的目标。

(3)教师参与学生自学讨论,学生可以采取灵活的自学方式。例如学生可以自由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分别自学表1中的1~2个论题,并约定在课前的某个时间进行自学交流。教师旁听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自学深度,为下一阶段的课堂授课做准备。

(4)教师组织课堂授课。此时进入课堂授课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前参与学生自学讨论所了解的情况,对论题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深度讲解关键知识点及易混淆的知识点(如表2所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以建立关联、构建知识体系为教学实施主线。例如讲解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时,以人的信息处理过程作为引入,将人的各个信息处理器官类比体系结构中的五大功能部件。教师对知识点讲解的深度要恰当,例如,对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不仅要讲清各层设备有哪些,还要讲解为什么计算机要分层存储。而对指令系统,只需讲清组成指令结构的操作码、操作数的含义并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即可,不必深入讲解有哪些指令类型。教师还要适时选择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ROM与RAM有什么区别,计算机中只有ROM或只有RAM行不行。通过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教师布置课后开拓自学知识点。此时进入课后开拓自学阶段,教师将课堂上未展开讲解的知识点及一些具有启发性质的知识点列举出来,布置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展开深入学习。其中有些知识点学生容易自学,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不做深入讲解。例如课堂上介绍了3种打印机:点阵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它们的工作原理完全可以课后自学。

3引导自学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采用引导自学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解决以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该教学法的实施明显改变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通过引入课前引导自学和课后开拓自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尽可能迎头赶上。

(2)该教学法的实施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引入学习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收获,可以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向小组成员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收获,学生的学习动力被大大激发了。

(3)该教学法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课程教学知识点多与授课学时数有限的矛盾。教师在课堂上深入讲解主要和关键的知识点并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课程的一部分知识点被分流到学生的自学环节中。

4结语

第3篇

1.增强动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项目引导教学法以项目的完成为目标,立足于社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深入社会展开调查,分析新产品动画设计的优劣,并且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全程都不参与。这改善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改为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调查期间,学生需要具备各种能力,如市场营销、采访等,不仅仅是动画设计那么简单,其跨学科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改善。

2.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为毕业打下基础

项目的立足点在于社会和市场,这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学生将深入社会探索动画设计给当今的文化产业带来了什么,学习动画究竟有什么意义,理论如何联系实际,这些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很难理解,甚至教师也似懂非懂。项目引导教学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切,无疑是要求学生向社会需求看齐,提早为毕业做准备。

二、项目引导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动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教师分配并指导项目任务

教师在分配项目任务时,首先要慎重选取项目,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分配项目,考虑学生的有利条件进行项目的实施。如要考察某地影视公司的动画设计情况,最好把这个任务分配给当地的学生,这样更方便。除此之外,项目的设计要根据动画行业的技能与目标设定,要时刻把握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从而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如“Flas设计”就是一个大的项目,适宜安排在期末进行,也算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小的知识点也在项目的考查范围内,不仅能锻炼学生接触社会,也能使其巩固知识并有所创新。教师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对于如何开展项目进行简单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方向。

2.启动小组讨论模式

小组讨论是项目引导教学法中的一项重要程序。教师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5到8个人,分别实施不同的项目。分组应该按照项目的便利条件来分,如地域、感兴趣的领域、擅长的方面等,总之要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分组之后,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汇报员、调查员、记录员。汇报员将本组的成果汇报给教师、同学,记录员将调研的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员是进行实地考察的学生,每位学生各司其职。在实际教学中,每位组员都应该去企业考察,并且一同思考讨论,找出创新点,这样才能有效实现项目引导教学的目标。

3.制订计划,实施项目

计划要靠学生讨论得来。如在“调查某影视公司的新产品Flas设计”这个项目中,学生要了解Flas设计中的知识点,如动画设计的原理、思路、制作要点和ActionScript脚本语言编程等,从而学习公司新产品动画设计的优点和特色,并善于发现不足,找到创新之处。计划应包括联系企业、确定采访时间、讨论动画设计、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讨论设计方案等。接着便是实施项目,应将重点放在讨论动画设计与提出设计方案上,因为这体现着教学内容与思维能力。学生应严格按照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

4.汇报项目成果,认真反馈

在项目完成后,每组的汇报员应将结果汇报给教师和同学,说明本组的计划、思路,实际执行的步骤、遇到的困难,以及本组设计方案的创新点。各小组应该认真听取别组的汇报,并且做好记录,以备借鉴。教师听取完所有学生的汇报之后,应该分别予以点评,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并且要求各组将改正后的方案重新整理一份交上来。教师需要对改正后的方案仔细批阅,因为最后一步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学生能否将能力锻炼落到实处。认真反馈过后,教师布置下一轮项目。项目引导教学法每学期不宜进行太多,以2~3次为宜。

三、结语

第4篇

1.1研究对象

我校2010级三年护理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名。两组均使用同一统编教材、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授课计划,由同一位教师授课。A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B组学生采用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

1.2方法

1.2.1A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写出教案,依照教科书的程序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感性认识。

1.2.2B组:采用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以典型疾病为主线,由外科护理学教学组教师联合临床带教老师集体备课,讨论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病例,如乳腺癌、腹外疝、肠梗阻、阑尾炎等,提供病例相关疾病的多媒体资料和参考书籍。学生以10人为1组,分为6个学习小组。课前1周将病例资料发给各组,小组长负责组织病例相关问题的讨论、分工合作及查阅文献,学生结合课本和查询的资料预习相关知识。课堂上每组选派学生模拟真实的病例,授课教师按照病例资料内容,依据教学组编排的诊疗护理评价规范引导学生根据病例设置若干临床情景,每个情景提出若干问题,由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各组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最后,教师引导、补充、完善、总结并提出要求和改进措施。各小组在每次课后相互评价,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1.3考核方法

期末理论考试从本校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训操作考试由学生抽签选取两项操作,占总成绩的30%。同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B组同学对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评价,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问卷有效率100%。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B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训操作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成绩及问卷结果可见,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助于在以下方面提高学生及教师的综合能力:

3.1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需要亲自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参与备课和讲课等活动,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样不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辅导者和引领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2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促使学生完全自主利用学习资源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这种教学法给予了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以便形成他们自己的临床思维。学习过程中,在教育者不断地启发、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共同探讨交流,充分体验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教师设立的问题情境,学生获得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也引导和激励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3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病案引导-情景模拟教学为学生提供的是临床典型病例,情景也大多为临床上遇到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仿佛处于医院工作任务的实际情景中,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角色扮演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把课本知识和临床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相互评价的环节,既能保障学生基础知识达标,又能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以促进他们竞争力的提高,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3.4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5篇

关键词:引导文教学法 体育理论 教育

体育教师培养和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内涵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理论的教学和水平的提高,因为理论知识不只是指导体育实践和体育教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观,从理论回归实践和实践提高理论都是如此.理论教学教予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体育作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巧和能力,以及从严密的分析中培养的体育理论素养能使学生为将来的事业提供更好的技术准备。

以理论研究为核心的体育理论课程很难使驰骋在运动场的专业学生感受到它的威力和丰富多彩,加之体育专业生源素质总体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著名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是崇尚科学技术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倡导教育应从传统的“陈腐公式”中解放出来,把科学技术作为教育的中心,通过实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精确操作的能力和清晰地表述事物的能力,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1]。与技术工人的工作程序相似,引导文法将培训中的任务提出和工作程序分为六个步骤:应该做什么?引导问题2.如何做?计划工作3.确定加工程序和工具。与老师讨论3.加工工件完成任务4.作业达标否?质量控制5.下次要注意

什么?与老师讨论6.采用引导文法。

这六个步骤,从开始就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计划、实施和检查的能力。使他们在学到工作方法的同时,并能用之独立解决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引导文教学法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德国引导文法的核心是提出引导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引导文所给出的重要信息它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和学习进度,在鼓励优秀学生和先进生的同时,也不放弃滞后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或主持人,是学生学习、训练或能力形成、素质提升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避免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知识单向流动,学生被动地接受的弊端。

引导文是专门的教学文件,对工科专业课教学来说,就是来自工程实践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在通过引例讲解了理论的概念和含义后,为了使体育类学生有一个现实的场景掌握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涉及人体科学,训练方法论、运动生理实验课程,心理学,体育统计学等),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老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诸如“引导文教学法” “知识竞赛法”、 做到各种方法结合和创新使用,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共同参与意识的培养,改变了仅由教师单项传输的教学模式,避免过分强调教材、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的统一,缺乏层次性、多样化,引导文资料与其他学科充分地相互补充,避免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协调不够。

得出的结论证明,使用引导文资料教学的教学班级,对于理论课程学习中的知识掌握的具有更好的条理性和深刻的印象,同时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方面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英]斯宾塞著  胡毅译:《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7

第6篇

随着对高效课堂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者的发挥,而是要使学习者获得成就。“高效”绝不代表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实践机会大于学生,“减负”更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少说话。作为教师,课堂上的最佳表现,不是对文本解读得多么高深,不是多么擅长机敏巧妙地串讲串问、旁生枝节,而是能忘掉自己,专心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看教师置身于学生的语文实践组织调控是否得当、欣赏期待是否真诚、叫好称赞是否准确、提供帮助是否管用。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什么时候“说话”才最有效?下面就从我们阅读教学课堂最常遇到的情况出发,谈一谈教师“出手的时机”。

一、“宜将身在此山中”——抓住学生交流思考的时机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正是基于以上思考,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越来越重视对整体实践性问题的交付。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过程中按部就班,预设做好了学生从第二自然段开始汇报的相应练习设计。汇报过程中,学生却“不按常理出牌”,交流直奔倒数第二自然段。这种情况,我们要么打断学生,牵引到教师安排好的段落,要么在学生汇报之前就明确“让我们先从第二段开始汇报”,这样学生就沿着您心中建立起来的“教案”顺畅地进行汇报了。岂不知,学生心中对文章的理解,虽然聚焦于倒数第二自然段,但却是集合个体对通篇文本的思考,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回头路,这样的学习又怎谈“高效”呢?

堵不如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班级交流前往往会有默读思考或小组交流的环节,这是教师参与个别研究、摸清学情的最佳时机。在这个宝贵的时间里,教师要充分“动起来”,力争和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对文本哪个地方感兴趣;准备就哪段文字为出发点进行汇报;哪些段落语句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这些信息都需要教师在这段时间内进行采集、整理。那么,在进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就能够针对所了解的情况选择汇报,做到有的放矢。

二、“且信春来草自生”——调控学生言语交锋的时机

学生就文本的某一词、句、段展开“交锋”,作为教师,我们调控的时机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不做“决策者”告诉词、句是否抓得准;第二,不做“评判者”宣布讨论过程对与错;第三,要做“鼓励者”,肢体语言增强学生发言信心;第四,要做“引导者”,随时关注“激辩”方向控大局。

我们以一段课堂实录为例:

生:我不同意你的意见,那个云它怎么把树给压住呢?

生:就是那个云你感觉它往下把树给压住了。

生:就是看见乌云压着树,不是乌云真正地压着树,是人们的一个错觉。

生:他说的乌云压下来压到树那儿,不是说的乌云肯定碰到树,而是说的一种美,压压压,压下来慢慢地。

生:难道你不觉得压下来很恐怖吗?

生:怎么恐怖呢?

师:所以说觉得课文这部分写的有意思。

学生的六次发言讨论“乌云压着树”带给自己的感觉,前五次,教师并没有在每个学生发言后显示自己的“引导”作用,这是智慧。教育的始点“教”和终点“会”之间有一个永恒的中介,那就是“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的基本过程就是“悟”,无论是学习从先前的知识或智慧出发的逻辑可达的地方,还是逻辑不可达的地方,缺少了这样的过程,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

第六次,学生反问“恐怖”的时候,教师“出手”了,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极有可能转向“恐怖”感觉的讨论,这偏离了文本解读的方向,“所以说觉得课文这部分写得有意思”,既肯定了学生讨论内容的丰富,又提醒了大家研读文本的方向。“试从静处闲听耳,便有冲然道气生”说的正是教师此刻应该具有的心态。

三、“始悟此中有真意”——切中学生实践评价的时机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创作,朗诵,诗歌,教学法

 

诗歌教学如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和强化学员的人文精神,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步骤和方法,领悟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自觉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等培养目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创作性朗诵”教学法。该教学法引导学员对诗歌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不仅能使学员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的内涵,还能提升美感、涵养语感、培养战斗精神,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概念诠释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师生依据自身对诗歌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态势语技巧方面的艺术加工处理之后的朗诵,即再创造式的诵读练习的方法。

二、教学目的

使学员全方位理解把握诗歌的内涵、情感、结构特点,深入体验诗歌作品的语言美、节奏美、情感美、意蕴美,全面提高学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达素质的培育和滋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导学员在初步领会诗歌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悉心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根据自身的认识、理解,对诗歌作品进行口语技巧的处理和标注,即将个人选择的情感基调、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标注在诗文当中,然后反复练习,使学员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文教学论文,读出情感。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初级阶段,学员已初步融入了自身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二步:对诗文进行态势语技巧方面的处理,即对重点词、句所需要运用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进行设计。比如:朗诵“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句诗时,视线是长、是短、还是中等距离,是虚的,还是实的;面部表情是刚强、坚毅,还是豪爽、豪迈;手势是用掌还是用拳,是用双手还是单手;劈刺的动作是在上区、中区还是下区,是横劈、直劈还是斜劈等,然后反复练习,为下一阶段上台表演做准备。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中级阶段,学员在作品中更深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思想和情感。

第三步:上台表演。即以登台表演的方式,将经过自己二度创作,亦即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的诗歌朗诵,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向全体学员进行展示。这一步,是创作性朗诵的高级阶段。这时学员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情感抒发和各种口语、态势语表达技巧已浑然一体,学员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已物我合一,从而创造出我“这一个”的诗歌朗诵作品。

四、优势特点

㈠可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作品内涵。读,是诗歌教学之魂龙源期刊。[1]由于朗读是脑、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化于心,使纸上的诗变为学员心中的诗的过程,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因而作品丰厚的内涵是在朗诵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品味出来的。朗读的遍数越多,与作者交流就越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就更透彻。[2]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就是通过牵引学员的眼、口、耳、心,在有声语言再造文学语言中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激发学员全部的注意力与创造力,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一次次地建立起情感的互动、沟通和共鸣,让学员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与文本、作者零距离的接触中,达成对文学作品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㈡提升美感。文学作品为学员提供了审美对象,而美感的产生还需要学员在实践中获得。创作性朗诵这一实践活动是对精神产品的再生产活动,是人文与个性结合的再创造过程。由于诗歌音调和谐,注重押韵,本来就富有音乐感,[3]而“读”使诗歌的精华润物无声地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中,使学生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4] 所以正是在这种“创作性朗诵”的过程中,学员不知不觉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体会到作品不同风格的美语文教学论文,进而感受到诗的美,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5]

㈢涵养语感。培养语感、训练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6] 而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感情的朗读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即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内心感情的共鸣,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古人就是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的。“创作性朗诵”教学法即很好地传承了这一做法,使培养学员语感之目的得以完成。

㈣培育战斗精神。“创作性朗诵”强调进入、交融、共鸣,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调再创造。因而,当学员双眼放射着豪迈的光芒,口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挥手做出抽刀取剑、劈刺的动作时,当他们伴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做出由外向内归拢的手势时,当他们双手抱拳,目光炯炯,仰视苍天,高诵“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诗句时,学员与作者已融为一体,“我”就是渴望戍边杀敌、建功立业的李白,“我”就是胸怀大志的曹操,“我”就是气壮山河的岳飞,……学员的战斗精神即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㈤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陈丹老师说:“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它具有很强的表演性。”[8]正是这样,学员在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基调、语音轻重、语速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明暗、虚实、连断等口语表达技巧和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态势语言技巧的过程中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思想内涵及情感态度,并将自身认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在物我交融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从而提高解读、建构作品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登台表演的过程中又很好地锻炼了心理素质、形象气质等,从多方面培养了学员的能力素质。

五、注意事项

㈠从理念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员读。学诗当然要从读诗开始,作为语文教员务必要传承这一理念、重视这一环节。其道理在于,“在诗歌教学中,熟读成诵是基于汉语的特点而形成的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数千年一以贯之语文教学论文,自有其独到的价值。宋学家朱熹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之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诗歌教学尤其是这样,只有熟读背诵,才能仔细品味诗句的意蕴,体悟作者的情感与操行,继而咀嚼其中的语文味道。[9]还在于:“诗歌作品的精华都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不读,这些精华是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缎子上的文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通过读,而且要出声地多读、细读,才能让它在你的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最终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10]

㈡教员须加以指导。教员应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对学员加以教导、提示。“可用体态语进行提示,用目光激发学生诵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用手势表示诵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以此来激发学员的诵读情绪,引导学员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11]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龙源期刊。

㈢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在运用“创作性朗诵”教学法时,可穿插采取教员范读、学员领读;按班次、座次,或排、列轮读;单读,齐读,接龙读,分角色读;小声读、大声读、轻声读、喊着读,快速读、缓慢地读;模仿播音、录音、录像朗读;配上音乐、画面朗读,欣赏(录音、录像)性朗读等方法,“让学生观其画、吟其词、入其境、悟其情,教学效果就会事半而功倍。”[12] 这样的训练可使学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兴趣。

㈣大力倡导吟唱古诗词。教学实践证明,“音乐更容易让学生进入诗境”。[13]彭士强先生认为,吟唱古诗词对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健全人格,升华艺术趣味都是有积极影响的。[14]以曲配词诵读,既符合词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融在其中,乐在其中。彭先生说:“曼吟、轻诵、放歌诗词语文教学论文,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语言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古诗词的怀抱,有助于人文底蕴的增厚、精神的升华!何乐而不为?”[15]我们可以选用彭士强先生编著的《古诗词吟诵唱鉴赏》教材,也可选用劳在鸣先生编著的《古典诗词吟唱曲谱》[16],还可选用叶至善先生编撰的《古诗词新唱》增订本(开明出版社1998版)。这本古诗词歌曲集创意极为新奇,是由150首由中外经典名曲与我国经典古诗词配合而成。其经典+经典的配合,使演唱者收获的是双份经典,双份享受。这里热心推荐邵燕祥在文汇报上“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的文章,[17]读后,《古诗词新唱》的精妙之处就了然于心了。

㈤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朗读之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议,而且评价要言之有物,好在哪里教师或学员要进行归纳、提炼、升华,错在何处,教师或学员应针对性指出,并提出订正建议,使学员获得朗读方法的正确导向。[18]

“创作性朗诵”教学法的效果如何?在对本院2006级44名学员的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41份),认为本教学方法不好的无,一般的4人,较好的11人,很好的26人,达63.4%。认为该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达到20%的1人,40%的1人,60%的6人,80%的24人,100%的9人,其中认为效果达到80%以上的学员达到80.5%。

参考文献:

[1]龙泉明.读——诗歌教学之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9):4.

[2]马素娟.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和背诵[J].文学教育,2006,(4,上):48.

[3]魏建主编.文学教育[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30、31.

[4]冯晨辰.古诗阅读教学方法趣谈[J].文学教育,2006,(4,上):44.

[5]江亚平.美读学古诗[J].文学教育,2008,(7,上):45.

[6]李丽萍.通过有效朗读培养学生语感[J].文学教育,2007,(11,下):126.

[7]龙平.语感培养的途径[J].文学教育,2009,(1,下):52.

[8]陈丹.古体诗的朗诵技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71.

[9]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诗歌教学需重视“读”》,(粤教版高二必修)2009-06-08

[10]刘荣.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8,(11,上):36.

[11]黄群芳.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09,(3,下):85.

[12]王跃琳.例谈诗歌的诵读教学法[J]文学教育,2006,(4,上):39.

[13]张守敏.古诗词教学的一些尝试[J]文学教育,2007,(5,上):31.

[14]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5]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彭士强先生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9):54.

[16]劳在鸣.古典诗词吟唱曲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7]邵燕祥.跟叶至善一起唱古诗词[N].文汇报,2009-7-6,11.

[18]丁志珍.新课改中的朗读教学[J].文学教育,2008,(9,下):119.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1 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预先设计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和启发学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课堂讨论的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寻知识。

学生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讨论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锻炼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学生要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与他人争辩,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以便更好地开展讨论式教学。其次,要有民主思想和民主作风,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融洽的讨论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向学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灵活性。

在讨论中,始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言,避免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要能抓住问题的焦点,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或辩论。注意问题要经过真正的讨论才能得出结论,而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能根据反馈信息掌控讨论进程。遇到学生“卡壳”处,可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思路,教给方法。最后总结时,做到语言准确、简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下面举一例说明讨论教学法在应用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对不同而又相近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把事物看得更清楚,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比较中思考、领悟、提高。因此,涉及比较的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完成。如我在讲绪论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文,便让他们讨论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区别,所谈零碎,具体,在此基础上,我从两者反映现实、社会功用、表现形式、语言运用方面总结了学生的讨论,使答案系统、概括、条理。但这样的结论还不够全面,忽略了两者的思维形式,于是我又以具体的小说和实用性文章启发学生分析两者的思维形式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的思维形式属于形象思维,而实用性文章的思维形式属于逻辑思维。通过讨论学生真正地领悟了应用文的写作规律。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课堂的运用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如何把它引入应用文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

在应用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例子,也包括自己的写作体会来阐释写作理论,这种方法属于例子教学法。因为它重点突出,可以讲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是,遇到实际写作问题比如:请示、函、调查报告的写作,学生仍然感到无从下手。实践千变万化,课堂上的例子难以一通百通。案例教学法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方法的大门。

例子教学法是演绎推理,先有权威结论,后用例子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归纳推理,先通过具体情况具体事件的分析、思考,然后再寻找最佳答案。从理论和实践的顺序来看,例子教学法是先观点即理论,后材料即实践;而案例教学法是先实践,后理论,针对具体实践内容,选择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符合布鲁纳认知教学理论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轻信权威的良好习惯。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运用时,首先要注意精选案例。所选案例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目的性是指符合教学目的,与有关教学理论相一致。典型性是指所选案例在某一理论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以写作教学为例,能提供某类文体有代表性的写作技巧、方法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写作过程等。现实性是指案例来源于现实,不是随意杜撰编造的。开放性既指提供案例的背景具有复杂性,不像例子教学具有单纯性,又指结论的多元化,不提供唯一答案,但可根据目的需要选择最佳答案。

第9篇

论文摘要:在应用文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可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等,灵活采用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论文关键词:应用文写作;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1 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预先设计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和启发学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课堂讨论的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寻知识。

学生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讨论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锻炼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学生要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与他人争辩,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以便更好地开展讨论式教学。其次,要有民主思想和民主作风,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融洽的讨论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向学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灵活性。

在讨论中,始终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言,避免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要能抓住问题的焦点,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或辩论。注意问题要经过真正的讨论才能得出结论,而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能根据反馈信息掌控讨论进程。遇到学生“卡壳”处,可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思路,教给方法。最后总结时,做到语言准确、简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下面举一例说明讨论教学法在应用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对不同而又相近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把事物看得更清楚,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比较中思考、领悟、提高。因此,涉及比较的问题,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完成。如我在讲绪论一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文,便让他们讨论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区别,所谈零碎,具体,在此基础上,我从两者反映现实、社会功用、表现形式、语言运用方面总结了学生的讨论,使答案系统、概括、条理。但这样的结论还不够全面,忽略了两者的思维形式,于是我又以具体的小说和实用性文章启发学生分析两者的思维形式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文学作品的思维形式属于形象思维,而实用性文章的思维形式属于逻辑思维。通过讨论学生真正地领悟了应用文的写作规律。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课堂的运用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如何把它引入应用文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研究的。

在应用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例子,也包括自己的写作体会来阐释写作理论,这种方法属于例子教学法。因为它重点突出,可以讲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是,遇到实际写作问题比如:请示、函、调查报告的写作,学生仍然感到无从下手。实践千变万化,课堂上的例子难以一通百通。案例教学法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方法的大门。

例子教学法是演绎推理,先有权威结论,后用例子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归纳推理,先通过具体情况具体事件的分析、思考,然后再寻找最佳答案。从理论和实践的顺序来看,例子教学法是先观点即理论,后材料即实践;而案例教学法是先实践,后理论,针对具体实践内容,选择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符合布鲁纳认知教学理论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轻信权威的良好习惯。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运用时,首先要注意精选案例。所选案例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目的性是指符合教学目的,与有关教学理论相一致。典型性是指所选案例在某一理论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以写作教学为例,能提供某类文体有代表性的写作技巧、方法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写作过程等。现实性是指案例来源于现实,不是随意杜撰编造的。开放性既指提供案例的背景具有复杂性,不像例子教学具有单纯性,又指结论的多元化,不提供唯一答案,但可根据目的需要选择最佳答案。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主要运用情景再现和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可以争论、反驳,也可以与教师持不同意见,但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在教学中,更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推理过程。学生之间通过信息的碰撞,开拓视野,激发灵感,培养发散思维方式。

第10篇

关键词:过程写作教学法;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写作是一个可以展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过程,然而目前我国针对语文写作的教学效果尚不明显,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语文教学中的短板,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僵化使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缺乏写作热情,并且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关注写作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引导,进一步加剧了写作的低质量现状。为此,教师应该强化过程写作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重新塑造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现状分析

过程写作教学法最早被应用于英语写作中,是一种脱胎于第二语言产生的教学方法,在英语写作领域取得了较好成绩后被众多语文教师关注和研究,希望能在语文教学领域同样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但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资料做研究,过程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即使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过程写作教学法,但是很多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无法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写作指导,不利于促进学生产生参与写作的积极态度,并且过程写作教学法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完整,还需要进一步地融合。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按照过程写作教学法的规律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使学生陷入茫然无措的写作困境。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过程写作教学法具有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的作用,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在应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过程中,通过合理地利用前期准备阶段明确写作主题,后期修改阶段丰富内容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写作理念。例如,学生受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影响形成内在写作动力,提升写作的成就感。此外,过程写作教学法还可以起到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维、情感等多种写作要素共同展开的一种语言表达的转换过程,使学生在将语言转换成文字的过程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展开文章的构思、写作、修改等阶段,进一步丰富了写作内容和写作情感,推进了整体写作进程。

(二)帮助教师探索写作思路

过程写作教学法不仅对学生提升写作能力起到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帮助教师进行新式写作教学思路的探索添砖加瓦。比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具体的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高效地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写作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并且在应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同时,语文教师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来,使原本枯燥的写作过程变得轻松且充满趣味性,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写作积极性。但是教师也要重视发现自身的不足,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结合前人的实践经验,取长补短,将过程写作教学法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过程写作教学法的策略分析

(一)为学生提供良性指导

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过程写作法的教学步骤、运用模式,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已经经历了多次反复的研究和探索。借助前辈们的实践研究成果可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过程写作教学法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非常科学的写作指导,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而愿意接触写作、展开写作。写作的过程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写作初稿阶段。(2)写作修改阶段。(3)写作终稿的校对阶段。教师既可以选择在这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前期思考,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具体展开写作的过程中融入个性化的元素,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的窍门。比如,以“酒香不怕巷子深”为论点展开议论文的写作过程。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主题和写作内容的分析确认工作,即督促学生将看见标题之后产生的想法详细地记录下来;其次,引导学生进一步构思主题,帮助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利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列举出论点、论据等与写作有关的关键信息,构建好写作框架,从而保证整个写作流程的顺利展开。并且教师务必时刻关注学生对写作材料运用得是否准确、合理,避免写作偏题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精炼、简化写作语言,减少文章中过多的口语化表达。

(二)开发教材内容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各个环节,如写作素材的搜集、文章的意思构建、写作大纲的起草以及后期的加工修改等。并且由于过程写作法在语文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案例还不够丰富,因此,对学生的教导要事先做好相关写作课程的培训工作,具体可以将写作过程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文章立意的构思训练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与思维聚合能力。(2)初稿起草训练课程。该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做到心中所想宣之于笔。(3)终稿的修改训练课程,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完成后自主修改的意识。比如,在构思环节,语文教师可以选择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进行写作思路的梳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诉求和经验累积展开知识的二次塑造;在起草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采用修辞手法、写作方式等多种手段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反复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自身情感的表达;在修改环节,教师可以设置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不足。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过程写作法的顺利应用,实现写作教学的高效与稳定发展,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即选择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载体辅助教学,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整合写作素材,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例如,在后期修改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列举在网上搜集的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例文,让学生针对其中的错误进行批评式的学习和借鉴,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会更有参与感,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进而提高整体的写作水平。

(三)符合阶段性写作的规律

文章的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四部分,即构思准备阶段、文章起草阶段、反复修改阶段以及文章成型阶段,这四个过程都有着各自适用的写作规律。而想要保障文章的质量就必须严格地按照各阶段的写作规律进行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塑造。比如,在文章的准备阶段,要注重写作视角的正确挖掘和分析、写作素材的搜集与整合、文章结构的合理安排等,既关心学生素材分析能力的培养,又关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开辟写作新视角,增强文章脉络的合理性以及文章内容的新颖程度。此外,语文教师还要经常鼓励学生将自身的真情实感、亲身经历等融入写作过程中,可以起到丰富写作构思阶段的情感素材,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同时建立起筛选写作素材的意识,提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这样的阶段性教学,更有助于对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与教学,逐个击破,从而降低写作难度、缩短写作所需时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整个写作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过程写作教学法有助于更生动、更直观地将抽象的写作过程形象地表现出来,为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增添助益,但事物皆有两面性,在享受过程写作法的价值时,也不能忽视它由于过度看重写作过程而下意识地忽视其他教学环节的不足,会使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写作的含义,长此以往,学生在脱离现实的写作语境中逐渐丧失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为了充分发挥写作过程教学法的价值,必须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实践过程科学地对待过程写作教学法。

参考文献:

[1]贺娟.以高中议论文写作为依托聚焦“过程写作”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邓瑕.探究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

第11篇

一是缺乏学术思维的培养。在以传授课本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和一切为考试服务的教学目标的作用下,课堂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硬性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学生成了“硬性记忆的机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多数学生迷茫于众多法律条文的表面知识,无法探索法律条文背后的深刻法理,更不能在理解法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众多法条的规律。在此作用下,一方面,对于经济法的学习和考试成了学生们学习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死记硬背成了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唯一方法。由于缺少学术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吃力、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索然,教学效果一般,无法实现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二是教学方式陈旧。未来的经济世界中,以高超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辅之以娴熟的外语技能才是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王道。国与国之间在宏观层面的博弈与角逐、跨国私权主体之间在微观交易中的摩擦与较量,都离不开对他国及国际法律规则的准确判断与选用,而这需要过硬的法律和英语实力做后盾。然而,就我院现阶段的经济法教学来说,教学手段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的加剧而有所改变,教学方式呈现出“格局小,模式老”的特点。直言之,单纯的全中文讲授已无法满足国际化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一方面制约了经济法学科的建设和教资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高。

2、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应当遵循“目的性与趣味性兼有”和“客观性与启发性并重”两大原则。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经济法处理具体实务的本领,进而使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面对相关问题时能够表现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从容。经济法教学现状表明,“许多学生尚不能充分认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于学习纯理论问题的兴趣并不高,因此,在法学教学中应尽量选择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案例。”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强化学生对经济法原理的理解和关注。此外,“所选取的案例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这样才能反映社会生活实际,突出法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避免走入误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同时,客观的案例还应当包含着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与法律技能。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和课上施用两个环节上。案例库的建设是课前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学校可通过鼓励师生踊跃参加、开展校际教学资源共享活动、成立教学案例库编纂小组等手段做好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具体经济法教学案例的选取可借鉴现行出版案例资料、符合案例模式要求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论界的经典案例等。规范操作流程是课上有效施用案例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其一,案例选取。授课教师课前从案例库中精心择取与特定专题关联度较高的教学案例。其二,案例导入。授课教师在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后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其三,案例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特定的问题对教学案例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其四,案例总结。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阐释特定案例反映的理论教学内容,以案说法、依案论理。

2.2论文教学法

论文教学法应当紧紧围绕“提升思维能力”这一原则而展开。思维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能独立思考、会独立表达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论文教学则是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论文教学力争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变两者相统一的结果,因此,期末论文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是论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传统的授课模式,无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在期末考核中一般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的方式。并且,考试成绩一律按照事先给定的标准答案进行评判。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使多数学生形成机械的思维和划一的行动,显然,这不利于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校鼓励教师改善期末评估标准,采用更富实效的考核方式给学生期末评分。目前,已有少数教师将结课论文作为期末考核的方式。笔者认为,对于经济法这门课,一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法学学科,应采用结课论文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结课论文、闭卷考试各占期末总成绩的50%。当然,授课之初,应专门拿出一次课给学生讲授法学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评分标准问题。“毕业设计(论文)是学习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大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又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经过之前的阶段性论文写作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在毕业论文考核环节,应进一步加强论文规范性的指导,使学生在选题、资料、结构、注释、见解、相似度等标准上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3双语教学法经济法

第12篇

【关键词】有效写作教学 感悟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

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改以来,由于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堂出现前所未有的生气,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写作教学没有多大改观。教学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写作知识和写作技法指导,教学过程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空洞的理论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让作文课堂也变成具有生命力的知识阵地,使作文教学也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实现有效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两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教学中运用感悟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指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丰富情感,锤炼思想,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教学法。这一教学法的优点是可以引导学生亲自感悟生活,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水平,解决思维浅薄的问题。学生思维浅薄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生活认识了解少。而语文学科“人文性”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语文与思维、生活紧密联系。写作离开了生活,犹如树木离开了土壤。作文是学生对生活深入思考的结晶,所以,我认为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是写作的根本。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丰富情感,锤炼思想。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思维训练渗透于每节语文课上。方法是每节语文课前进行5分钟左右的听说训练。具体步骤是每天课前安排一生上讲台给其他同学讲一件生活中或阅读中对自己有启发或引起感触的事情,老师引导其他同学听后谈自己的理解或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可以达到一石多鸟的教学效果。首先,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的习惯。(尽管大多数学生讲的是自己阅读过的材料,也可以达到让学生间接认识生活,提高思想的目的。)其次,锻炼了每位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会随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增强,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再次,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第四,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经过学生讨论过的材料,学生已将它不同程度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自己的写作材料。第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有一节课前,一生饱含感情地讲了一位母亲在家里发生火灾后,将5个孩子举过墙头脱离险境而自己死于火海中的故事——《母亲的姿势》,其中最感人的是死了的母亲竟仍然跪在墙下,双手高高举起,保持着托举的姿势。这位同学流着泪讲完了故事,情绪激动地说,这则故事让我明白了“母爱伟大”中“伟大”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其他同学深受感染,纷纷表示赞同。我借机启发到,母爱的伟大不仅仅表现在这则故事中,其实在座的大家都沐浴在同样伟大的母爱中,只是我们平时没有用心体会罢了,以后大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体会平凡生活中伟大的母爱。这一课前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又加深了对母爱的认识。又如,有一节课前,一位同学讲了一则故事叫《折翅后的翱翔》。其中,美洲鹰为了让自己的幼鹰将来能翱翔于蓝天,在训练它的翱翔能力的过程中,有一项最残酷的训练就是折断它的翅膀,让它的翅膀在再生中变得强有力。我听后觉得故事寓意很深,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问学生:“大家认为故事中的翅膀指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我觉得大家的说法到位了,就及时做了如下总结:同学们的看法中最贴近原文意思的是“翅膀是与生俱来的优势”,但其他同学说得都非常好,正因为翅膀是与生俱来的优势,老鹰才会那么残忍地折断它,为的是让幼鹰的优势受挫,来激发它奋发向上的精神,发挥它的潜能,磨练它的意志,让它获得成功的经验和能力,否则,优势就会变成成功的包袱和负担,就会让它失去成功的机会。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翅膀呢,你们怕不怕它被折断呢?学生这时候都心领神会纷纷议论自己的翅膀,并表示不怕折断。这则材料经过师生思想的交流碰撞,学生的理解加深了,思维开阔了,各个显得神采飞扬,非常满足。

(二)课下让学生阅读自己所喜欢的内容并对自己所喜欢的内容或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挖掘,从而透过自己所喜欢或熟悉的这扇窗户来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提升思想。有了思想,作文就有了灵魂,有了精神。有了精神的文章,语言就不会贫乏,写作思路也会很流畅。无须在外在形式上刻意下工夫,往往写出的文章却浑然天成。例如,我班有一同学喜欢体育,他平常关注或阅读的范围就是体育。他对体育认识非常深刻,对体育界的事情了如指掌。所以,他能用自己掌握的体育材料写所有的作文题,写出的文章思想深刻,材料新颖,非其他同学所能及。

第13篇

幼儿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2.1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2.2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3.1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3.2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3.3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3.4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4.1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4.2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4.3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4.4 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4.5 注意事项

五、总结

参考文献

5.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实现、实验与计算、论文书写等)及其可行性分析

6.参考文献

[1]林俏霞.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中的儿歌创作训练[J]. 教育教学论坛,2014,01:249-250.

[2]杨宝风. 儿歌创作新探[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2:78-79.

[3]郑黎丽. 基于儿歌特质进行儿歌创作[J]. 语文建设,2012,22:26-28.

[4]周思缔. 谱写孩子心中的歌——与师范专业的学生谈儿歌创作[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8:17-21.

[5]陈小芳. 儿歌:洒向童心的种子[J]. 思想理论教育,2005,10:62-63.

[6]王巍. 小学儿歌教育实践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陈乔芬,郭富生. 激发说写兴趣 引导儿歌创作——《六个矮儿子》教学赏析[J]. 云南教育,2006,11:38.

第14篇

一、课题研究酝酿阶段

早在98年底,*同志参加了盛书山老师组织召开的“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研讨会,于是*同志就在自己所教的初二(1)班进行了课题实验。效果不错,1*9-2*0年,当时教平行班的陈荣胜老师也加入其中,并把整个年级分成三个等级的教学班,到中考时,语文学科喜获大丰收,于是*老师在语文教研组教研例会上作了关于“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专题介绍,随后任家文老师也参与其中,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三位语文老师就选择了“‘异步’点拨与整体‘推进’关系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申报立项,在20*年*月获得县级立项。

二、建立研究组织,明确研究内容

该课题申报立项获准后,课题组就成立了组织。*同志为该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有关理论文章的收集,研究活动的安排,研究成果的整理。任家文老师侧重研究异步层次的划分,侧重于阅读教学的研究。陈荣胜老师侧重于学生学业的评估,侧重于作文教学的研究。整个研究活动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异步层次的划分;二是异步教法的设计;三是异步活动的安排;四是学业成绩的评估;五是个体提升与整体推进关系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每学期开学要制订本学期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的重难点。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期末要进行课题总结。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要上一节公开汇报课,相互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案。每节公开课,力求突出一个研究重点,突破一个难点。在这方面,陈荣胜老师的作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不仅自己有若干或获奖,同时他辅导的学生也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

三、更新教学理念,加强纵横联系。

教学中有一句常用语“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了做好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每位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研究也是如此,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先后认真学习了盛书山老师的理论文章:《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初探》、《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再探》、《中学语文异步推进教学法三探》,同时,课题组成员还把《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读写月报》、《语文报》等刊物作为研究的图书资料,认真研究与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提高研究人员自身的理论素养,避免盲目的实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还积极主地参加外校的教研活动,曾参加了无为中学、无为三中等校的课题研究活动,曾观看了朱宏春老师、马启群老师、丁少国老师、周可学老师的课题观察课,吸收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还积极撰写科研论文,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阶段及其成果

课题研究共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及其成果如下:

(一)异步层次的划分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它属于操作层面、研究的重点是层次划分的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划分层次的标准不唯一,而且是变动不居的。具体来说,依据有语文考试成绩,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情感态度等,从划分依据来看,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环境因素。而且在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原则,同时每个学生的层次是隐藏在教师的心中,且处于变动之中,这样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又不损伤学生的自尊,这一阶段主要是摸清学情。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学对象,要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心中有人。

(二)异步教法的设计

异步层次划分后,接着就是异步教法的设计与操作,这是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本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每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定位问题。②课堂上每层学生的活动问题。③异层学生的配合问题。④师生的配合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看似无法统一,难以控制的异步教法,在实际操作中,能较好地统一起来。通过实试,我们得出结论:恰当的异步目标,打破了齐步走,一刀切的僵化局面,出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活跃局面,有效地利用了教学班级的教学资料,层次不同,目标各异,教法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三)异步活动的安排

教学中的活动是形式多样的,它既有课堂内的动手、动口、动脑(思)活动,也有课外的读说听写活动。异步活动的安排更是如此。在研究中,我们着重研究了如何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引向深入,进而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特长,如音乐欣赏与语言文学;诗画转换;名著欣赏与个人修养;影视广告与语言艺术;网络语言与创新。通过研究,我们感受到,语文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弥补了语文教材的不足。

(四)学业成绩的评估

以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学生还有许多与语文相关的因素没有涉及,它不能代表学生语文成绩的全部。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多个标准来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考试分数、活动开展、组织表演等。只要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呈明显的上升态势,或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我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发挥了学业评定的激励作用。

(五)个体提升与整体推进关系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少数尖子生,而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授课班级全体学生的语文水平。前面的四个阶段可说是分项训练,最终落脚点应在“整体推进”。本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个体与整体关系。②尖子生的带头作用。③后进生的适应问题。④整体平庸与“两头生”的关系。通过实践,我们感受到:尖子生的带头作用是巨大,它能在班级产生“鲶鱼效应”;一个尖子生的作用甚至超过十个教师的说教。中等生的提升是“整体推进”的关键,营造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人文环境,是中等生提升的成功要素。防止后进生的掉队脱变是“整体推进”的保障。

五、课题研究喜结硕果

从课题立项至课题研究截止,课题组成员在教育教学教研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现就教学教研方面的成绩统计如下:

(一)教学方面

1、*老师执教的20*年初三语文中考成绩均分98.4*,位于各完职中第四,优秀率17.37,位于各完职中第四。

2、任家文老师执教的2*2年初三语文,中考均分名列全县第12位,及格率名列第1*位,在所有完职中,均分及格率均名列第四。

3、*老师执教的2*3年高三语文高考成绩:

文科均分87.5*,及格率42%,位于普通完中第一。理科均分84.29分,位于普通完职中第三。

4、陈荣胜老师执教的20*届高三语文,均分、及格率均位于普通完中第一。

5、任家文老师执教的20*届初三语文,均分103.48,及格率98.*5%,均名列全县八十五所学校第五。

(二)实验班级与比照班级成绩统计对照。

2*

六、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开展课题研究,能够迅速地提升研究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是在现行的大班教学的情境下,在如何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异步”分层点拨,让每个层次的学生从由所学到由所得,因材施教,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不歧视差生,不搞一刀切。它能有效地发挥授课班级的教学资源的作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显著。自课题研究至今,“‘异点’点拨与整体‘推进’关系”已成为实验教师的一种教学理念,落实到备教批辅考的各个环节,通过个体提升来推动整体前进的教学策略,既有利于特长生发挥特长,又带动了全体学生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没有遗忘差生。学生通过自愿组合的方式形成学习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迅速地成熟起来,他们已成为我校语文组的骨干教师,课题负责人*老师已由一个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挑起了高三文科重点班的语文教学重任,走上了高三年级组长的岗位,成为教学上的领头人,课题研究工作还得到了校领导和县教科室领导的好评。

第15篇

以详批细改为特征的传统作文教学法,有它产生的历史条件。我们站在现代的高度来审视它,就会发现它带有私塾教育形式的背景,带有手工作坊式劳动的烙印,带有封闭型信息传递的模式。今天若拿它来用于家庭教师辅导,仍然会很适用,作为常规作文教学的辅助形式也无可厚非,遗憾的是它今天仍然作为常规的作文教学法被普遍使用。面对现代集体教育的形式,仍采用作坊式的方法教学,无疑于让一个小炉匠去应付一个现代化大工业的生产流水线。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育形式不适应所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严重困扰着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有多少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这种作文教学中都变成力不从心的“笨伯”了。各种“土政策”应运而生,如规定语文教师批改一半或三分之一的作文本。苛刻地说,这充其量是对现实矛盾的消极应付,根本无法反映和体现教育规律。再如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两周写一次作文,这种训练量是否科学,根据何在?刨根寻底恐怕都是受教师批改的局限。在这种被动、呆板、封闭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缺乏兴趣和热情,把作文看作是沉重的负担。现代集体教育也无任何优势可言,可能利用的优势不仅完全被丢弃,而且反过来还成了教师无法胜任的沉重负担。

作文过程的复杂性和作文能力构成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作文训练不能只是单一局部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而应该是多方面的整体综合训练。

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有年级活动、节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三个系列。我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把自己的经历、感受、体悟形诸文字,他们写出了许多内容新鲜活泼、文笔生动优美的文章。

教师可以出示系列命题,让学生写透生活与情感。在教学中,我建立了两本作文薄:必作本与自作本。我定期出示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情感生活、时令节日、热点问题等系列文题,指导学生写作,力争写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古人云:“才如湖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豪。”学生很大程度上受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影响。如果教师有步骤、有层次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会给写作主体注入有文化含量的“活水”,就能丰富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充实学生写作素材的仓库,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中知、情、意的商值。

一、以能为序,定序授法,优化训练内容

作文训练一定要有计划,既要以能力为序,又要优化训练内容。我制订了“分类、依序、升格――高效率作文训练计划”,该计划兼顾作文教学的点、线、面三个方面,以能力为序,优化训练内容,其主要内容为:

1.定内容系列。高一到高二写透16个写作热点。

2.定文体序列。高一到高二记叙文完成一事类、多事类、剪影类、象征类、感悟类等文章的写作训练。议论文完成阐释类、评述类、寄寓类、批驳类及多种类型的供料议论文的写作训练。

3.定技法序列。记叙文完成倒叙悬念、对比衬托、抑扬法、剪辑组合、隐喻双关、一线串珠等基本记叙技法的训练;议论文完成例证法、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正反论证、因果论证等基本技法的训练。

4.定能力层级。根据先单项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结合考纲单项能力的检测要求,大小作文穿行训练。记叙类训练肖像、行动、心理对话、场面、想象等片段描写;议论类重点将论证方法与组段能力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5.定思维方法和哲学原理系列。前者主要有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辩证思维等;后者则包括发展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必然和偶然的关系、矛盾的主次原理等。

6.定文题系列。即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不同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母题,力求涵盖相关话题。

二、以“效”为“的”,精导重改,优化教学程式

以前的作文课堂教学程序是“导、作、批、评”。这种模式有两大弊病:其一是重导,限制学生的思维,不易写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文章;其二是缺乏补偏救弊的环节。从写作心理过程和作家的成功经验来看,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倾诉欲、发表欲,并培养其自觉修改,使文章更臻完美的良好习惯。

我尝试运用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即“出示题目(师)―巧妙构思(生)―评价构思(师生)―修正构思(生)―写作(生)―完成后自我评价后修正(生)―小组发表(生)―讲作(师生)―对作品的再修正(生)”。这样既突出了多项交流,强化了评改和补救,又提高了作文的质量。

创新的教学思路并不是放弃教师的“导”,而是更重视精导、巧导,往往通过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来强化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以多向信息交流与快节奏来赢得效益。新思路更强调改的环节,学生对文章思路和语言的锤炼也是对思想的锤炼。评改有自改、互改、评改,其根本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纠正能力。

三、以口,手口合一,强调“小”“快”“灵”

弃详批细改之短,扬教师课堂辅导之长;以口带笔,抓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之先,见缝插针,走“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路。在每节常规语文课上,都加一个“楔子”,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每次用三至五分钟,或审题、或立意、或谋篇、或拟纲目、或练修辞、或推敲字句、或训练思维、或训练语言、或练速度等等,主要是单项训练;或事前提供条件、或当场设置情况、或抢答、或指名、或讨论、或采访,形式自由活泼,不拘一格。在每节课开始加一个“楔子”,中学三年至少训练四百次。这几百“楔子” 变“写”作文为“说”作文,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是教师力所能及的,较好地解决了写作教学内容多而训练时间和实践少的矛盾,又能培养出能言善变、出口成章的学生。

在口头作文训练中,学生全部参与,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我的任务主要是实施教学计划,设置教学情景,相机引导点拨,简评“点睛”。我注重把教育的科学性与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特别重视抓学生的兴奋点,将口头作文训练叫做“轻松三分钟”。训练材料多取材于学生感兴趣、新鲜、敏感、有挑战性的、有争议的事物,电视广播、报刊新闻、寓言故事、幽默笑话、中外文学、生活趣闻、社会热点等等,都可以提供口头训练材料。最理想的材料像“小品”“相声”里的“包袱”,展示材料就会引起学生的亢奋,紧接着切入一个训练。可以说,着眼口头训练,讲读课也为口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口头训练又给讲读课带来“无意插柳柳成荫”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