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继续教育学院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会议主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新时期我国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二、会议时间:2013年10月16日报到,17-18日开会
三、会议地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四、论坛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2.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五、参会人员:全国科协系统学会、协会、研究会、地方科协、科技进修学院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政府机关及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
六、会议形式及内容:
1.专家报告。围绕会议主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中国科协等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和军队有关专家做主题报告,介绍国内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2.交流研讨。邀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做专题发言,分享他们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和讨论不同行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开展相关合作。
七、征文要求:
为提高本届论坛的学术水平和质量,现面向全国继续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征集论文。
1.征文截止时间为2013年8月31日,请将应征稿件书面文稿及电子文档邮发至论坛秘书处,注明作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提交的稿件包括:标题、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5个以内)、正文以及参考文献等。
2.应征稿件处理方式。《继续教育》杂志常年设“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择优发表部分应征文章;同时,对其他优秀应征文章将出版《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论文集》,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将在会议上宣读交流论文。
八、论坛咨询:
1.李隽
电话:
(010)62797407
手机:18611426369
2.王爱义
电话:
(一)基于价值观的实践困境,面临培养具有科学人文主义素养的电力专业教师新诉求
面对价值无涉的电力科学本质观的实践困境,电力学界的专家、学者、教师培训专家等提出“培养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素养的电力学界优秀教师”的要求。他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电力学界教师才能具有更高的电力科学教育视野,才能有能力将电力科学教育教学与道德、伦理及精神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基于教学侧重点的变化,面临培养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兼具的电力专业教师
基于电力专业教学特点,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发展应通过基于团队合作的教学诊断以提升电力高等学院的教学领导力和发展力。在电力类高等学院中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业务,也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竞争力。而学院的教学领导力是影响学院效能的重要因素,也往往成为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的分水岭。而这种分水岭性质的质量生存意识,取决于电力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完美契合。
(三)基于教学理念的深化,面临培养既掌握电力技术探究方法又具有实践能力的电力专业教师的新诉求
对电力专业教师的培养而言,为满足教学理念深化的需求,必须同时具备独立科学探究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能力,这是时代赋予电力高等学院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基于电力教学新理念的深化,采用项目化活动组方式改善电力专业课教师掌握电力技术的探究方法和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团训、素质拓展等对其责任感、团队、心理素质等进行重点培养;还可以通过跟其他的项目组交流学习来提高电力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工作技巧、领导力等。(四)基于课程内容组织观念的转变,面临培养综合知识与专业知识兼备的电力专业教师的新诉求在电力专业教师培养过程中,应围绕核心概念组织课程,以克服“广而不深”的弊端,促进课程的深入、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知识的迁移及实际问题的解决等。为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对电力专业教师而言,综合与高深专业知识兼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现阶段我国电力高等学院专业教师培养的新途径
(一)侧重电力专业教师人文主义科学本质观的养成
理性的科学本质观是实现电力学界科学教育目的、培养公民良好的电力科学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电力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大众的行业,电力专业教师应具备为民服务的科学本质观,帮助学生在面对基本问题时能更清晰地做出科学决断,并能促进学生对传统科学主旨有明确而有深度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更好地建设电力文明国家。因此,侧重对职前电力专业教师科学信念和态度的培养,帮助他们在职前阶段形成符合我国科学社会发展观需要的人文主义科学本质观,是新时期我国电力高等学院教师培养的新特征之一。
(二)侧重对电力专业教师教学态度和信念的培养
作为一种隐性机制,电力专业教师教学的态度与信念在班级实践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指导教师在班级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好的教师会不断扩展自己的行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也会通过学生评价和教学总结来科学规划与引导自己的专业教学,并最终基于学生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与其建构稳固的教与学关系,共同成为“电力学习社区”中与时俱进的成员,而这一切的根基需要电力专业教师具有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持久的教学自觉自信。实践证明,教师良好的师德和对电力专业执着而扎实的基本功,对学生而言就犹如磁石般引领他们走向电力事业前沿。因此,电力学院领导层和指导专家团队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干预手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电力学界专业教师的核心理念培养目标,使电力专业教师在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电力科学教学态度及信念,形成自身宽阔的电力知识教学视野是现阶段我国电力学院教师培养的新特征之一。
(三)侧重电力专业教师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电力专业教师在班级系统中的作用是掌握并利用电力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技术工具,营造科学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现实中由于电力专业教师在职前专业技术方面缺乏必要的电力行业实战操作技术与工作经历,从而缺失了对学生指导的真实案例和从业示范作用。如果在电力专业课教学中,能够通过使用支撑材料、电力实验及富有创造性的电力学习环境来培养职前教师的电力科学探究能力和水平,或者通过开设电力科学模拟实验室课程的方式来培养独立专业课教师,并提高他们的从业信仰,促进其电力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依然成为我国电力高等学院教师培养的新特征之一。
(四)注重电力发展前沿高深理论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培养
综观我国电力高等学院教师培养的变化,已经从最初的单一高深专业知识发展到现在的电力综合学科教学知识。在电力专业知识教学中,应让师生均具有能力和水平结合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学习需要。因此,在实践中培养电力专业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已成为目前我国电力高等学院教师培养的又一个特征。
三、我国电力高等学院教师培养未来发展走势
(一)培养理念将从“标准”保障走向合作文化保障,形成电力科学价值判断力
时代文明的科学进步与高度密集化发展需要强大、稳定、安全、无污染、可持续的电力支持及供应保障。因此,作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龙头——电力高等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就应走在时代前列,创新动力教育教学理念,从标准保障走向世界电力合作文化保障,用文化电力促进电力文化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用文化电力促进电力文化的高度文明创新发展,并围绕电力行业核心概念展开,在人与社会关系的广阔框架下,形成电力科学的超前价值判断力,以文化电力、科学电力、创新电力的大电力文化视野创新电力专业教师的培养新蓝图。
(二)培养电力专业课教师掌握“电力生成性知识”
电力生成性知识是指融汇于电力科学的、拥有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即电力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不仅要接受正规、系统的电力科学知识培养,还要接受电力学科教学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以及接受生成性知识的理解与传授的教育,并在传承本土化电力学科知识的同时,继承和发扬电力业界内的前沿科学,运用于自己的学科教学行为并生成学生的内化行动,服务于国家、社会的电力行业健康科学发展。
(三)电力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应尝试更多地利用非正规教育机构资源
非正规教育机构包括电力博物馆、发电厂、水电站、核电站、电力网络教学交流平台、电力QQ群及其他类似的平台。相关资料表明,电力职前教师是非正规电力教育机构资源的最大受益者,因为非正规电力教育机构为教师教育机构扩展电力教育资源提供了场所,为电力职前教师树立正确的电力教育教学信念奠定了基础,并对未来电力专业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四)参与电力专业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者身份更加多元丰富
1.1适应了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该系统利用灵活的分级授权管理功能,使得下属二级单位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员都能够在权限范围内很好地开展工作,充分适应了现有管理结构与人员分工。在开班申请、证书管理等环节引入在线审批机制,使得上下级日常审批能在本系统中便捷实现。这一管理模式的转变,适应了现代化管理发展的趋势,促进了对我院办公室自动化的进程,实现了继续教育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1.2提升了培训质量标准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保证项目质量的稳定性,是控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良好手段[2]。从项目导入、项目分配、开班申请、教师管理、学员管理、课表管理、证书管理、账目管理到统计查询等继教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被纳入本系统中,程序化、规范化流程大大提升了项目培训质量;并且系统能够对每一步重要操作进行自动记录,对项目执行过程起到监督的作用,对提升培训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3提高了管理效率相较于传统的“人工纸介”管理模式,借助一套统一的工作系统平台,将项目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集中在一个平台进行,实行在线三级管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规范化程度。
1.4提供了决策依据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使得大量管理数据沉淀在本系统中,逐步积累项目数据、学员数据和教师数据,不但使查询统计更为便捷,而且连续性的时间序列数据为今后的决策工作也提供了充实、准确的数据参考,将会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化,为今后我院继续教育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系统介绍
本系统包括系统主页和管理系统两部分。
2.1系统主页通过访问系统主页,访问者可以实时了解我院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动态,包括查看我院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目录和短期培训计划;了解最新招生信息和相关管理制度等。同时,访问者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网上直接报名参加即将开展的培训项目;学员还可以通过此网站查询自己的学习记录。对于我院各级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人员,也可通过主页登陆管理系统或快速链接到相关网站,见图1。
2.2管理系统我院共拥有6家直属医院和13家科研院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行院校统一管理,三级管理体系,即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监督指导各个院所继续教育处,各院所继续教育处直接管理其下设各科室。这一管理组织结构决定了本系统管理员结构:本系统权限角色分为系统管理员、二级单位管理员和项目管理员三个层级。系统通过权限管理实现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分工与合作。该管理系统充分结合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流程,将每个具体环节都纳入统一的平台。图2是本系统的树状图,展示了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共包括七个模块:我的工作平台、信息、项目管理、教师管理、学员管理、综合统计查询和项目评价。其中,我的工作台和信息属于系统扩展功能,非项目管理的常规流程,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人员日常管理。下面主要对其他几个模块的功能进行简单介绍。
2.2.1项目管理。(1)项目导入。项目自获批公布之日起便进入计划状态。在“国家级CME项目申报与反馈系统”中可以直接导出我院当年所有获批项目,然后由院校继续教育处(一级管理员)经过模板化处里导入本系统,系统将根据项目所属二级单位自动分配到相应的二级单位。(2)职责分配。二级管理员再将本单位的项目分别指派给具体项目管理员。已分配项目将自动转入“职责已分配项目”中,如果再分配过程中出现分配失误,也可在此子模块中更改项目管理员。(3)开班申请。项目管理员登陆后可看到被分配管理的项目,然后根据计划项目开展时间,完成开班申请。对某项目而言,项目管理员可对项目信息进行修改,其中项目学分只能改小不能改大,而且必须上传招生公告。对于项目管理员提交的开班申请,将由二级管理员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项目便正式转为实际项目。此时,项目信息将被自动在系统主页,并可接受外网学员在线报名。若开班内容有误或未能达到要求的条件,二级管理员可驳回申请并添加“审批意见”,由项目管理员重新提交开班申请。(4)课表维护。在开班申请审核通过后,项目管理员就可进行课表的添加与维护。同时系统还提供了课表打印和导出功能,供教师、学员或管理员下载打印课表。(5)证书管理。按照项目执行流程,证书管理处于培训结束后的环节。在培训结束后,项目管理员需要向二级管理员提交“办证申请”及合格学员列表;二级管理员进行审批通过;并在线填写审批意见。办证申请通过后,项目管理员便可通过证书管理进行证书打印相关操作。当证书被成功打印后,系统便自动记录学员证书处于“已打印”状态,将不可重复打印。通过证书管理功能,成功实现了学员学分证书在线审批、远程打印、系统管理,不仅节约了时间,还提高了管理效率,规范了证书管理,有效避免了以往证书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2.2.2教师管理。(1)教师导入与指派。为了使课表添加能够直接选取配置教师,一级管理员需要在项目开班申请审批通过后对相应项目进行教师导入与指派,可以批量导入、也可按项目添加。指派完成后项目管理员才能在课表添加时选择教师(项目管理员没有添加或更改教师的权限)。此项功能使得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教师的管理更加规范化。以往,由于人工管理的局限性,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常出现不按原计划执行,教师更换率较为频繁,影响了培训质量。而通过该模块巧妙地将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监管机制:一级管理员按照最初项目申报时的教师安排指派教师,若在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教师,项目管理员必须向一级管理员提出书面申请重新指派教师方可继续开展培训。这样一来,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项目执行过程中教师更换率;另一方面也促使各二级单位在项目申报初期,提高对教师选择的慎重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培训质量。(2)教师信息管理。该模块可对教师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包括查看、修改教师基本信息,添加、删除教师,查询重复教师以及查看教师所负责的项目。(3)教师综合查询。通过教师导入或添加,教师信息逐渐被累积并沉淀为一个越来越大的教师信息库,为之后的综合查询奠定了良好地基础。各级管理员根据自身权限与需求,自由设置查询条件进行综合查询。如:按照教师职称、所在单位类型、参加项目属性、所属二级学科等不同的查询条件进行查询。并且在查询结果中可以看到教师参加授课的总学时。这为后期教师评价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2.2.3学员管理。在本系统中,学员分为正式学员和网上学员,正式学员是指由项目管理员自己添加或批量导入的学员,而网上学员是指通过系统主页自行选择项目在线报名的学员。对于网上学员需通过项目管理员审核后方能转为正式学员。以上功能通过“学员管理”下的三个子模块(正式学员导入导出、网上学员管理、正式学员管理)即可实现。
2.2.4综合查询统计。综合查询统计各级管理员均可使用,系统将自动根据每个用户的权限,控制每个管理员可以查询的范围。即一级管理员可以查询全院所有情况;二级管理员可以查询统计所在二级单位的所有情况;项目管理员只能查看自己所管辖项目的各类情况。由于该系统的数据是逐步累积的,因此,随着每年项目的开展,综合统计查询功能将基于一个庞大的继续教育项目信息数据库。连续性的时间序列数据,将为短期或中长期的项目总结、继续医学教育规划提供准确充实的统计资料,为更为科学的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2.5项目评价。督查是保证项目举办质量的关键[3]。本系统的“项目评价”模块便起到了项目督查的功能。我院继续教育处依据以往项目管理经验,借鉴兄弟单位成功的经验,经过调研,设计了一套对项目及教师的评价问卷,将其模板化并嵌入该系统。在每个项目结束后,要求学员及时对任课教师和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借助系统的统计功能直接进行统计分析。从中了解掌握学员对项目举办内容的符合程度、教师更换情况、学分授予、证书发放情况、教学环境等的意见和建议,这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改善项目管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我们基于该系统建立了“按比例不定期抽查”和“自查”制度。各级管理员可借助该系统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经常性地检查项目执行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和管理效率。
3系统不足与改进建议
在体验该管理系统带来的便捷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系统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3.1数据模板与国家级CME项目申报系统对接不良我们在应用该系统的过程中,感触最为深刻的一点是:该系统所设计的“项目信息模板”、“教师信息模板”及“学员信息模板”并不能完全与国家级CME项目申报与反馈系统导出的数据相对接。在项目信息模板中,问题主要表现在本系统的项目信息模板字段顺序、格式不完全与国家级CME系统导出的excel数据库一致,这就导致在项目导入前,一级管理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导出的数据格式调整为以符合本系统的模板要求,方可成功将项目数据导入本系统。而对于“教师信息模板”,由于国家级CME系统中并没有对应的数据,一级管理员必须从项目申请书中一一收集录入(工作量大),且项目申请书关于教师的信息非常有限,远不足以满足模板的信息要求。而通过其他方式收集教师信息的成本太高,且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可行。因此,在系统应用初期,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系统被推广利用程度。
3.2数据模板字段控制过严,数据信息搜集困难由于系统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的实现需要丰富充实的数据为基础,因此系统开发者在设计数据导入模板时,纳入的字段不但数量多,而且对字段格式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只要模板中存在一处必填信息不全或格式不正确的现象,整个数据库都将无法导入系统。然而,有些字段信息的搜集确实存在困难,如教师的出生日期、证件号,学员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学历、所在单位类型等。以上两个问题,我们经过多次与系统开发者研究讨论,要求系统开发者及时作了修改:将本系统数据模板中的字段顺序、字段格式尽量与国家级CME系统导出的数据格式保持一致,能够使本系统的数据与国家级CME导出数据尽量实现对接。对项目管理实际意义不大的字段信息尽量取消或改为选填项,以减轻系统应用的推广阻力。
3.3综合查询统计功能实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强大的综合查询统计功能是本系统一个突出优势,然而这一功能目前还不尽完美,其功能的实现需要完善的数据支持。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部分信息的搜集存在现实性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某些查询统计功能的实现。加之,目前系统刚刚应用不久,库中累积的数据有限,还不能够使得该系统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充分实现。
3.4个别功能模块设计不够完善此外,系统中个别功能模块设计还不够完善,不能灵活地应对处里实践管理中一些特殊情况。例如:
3.4.1教师重名筛查功能实现欠佳。在教师管理模块中,批量导入的教师重复率很高,因为一个教师可能同时担任多个项目的培训教师,筛查出重名教师后,只能一个一个进行删除,大大影响了办公效率。如若不对重名教师进行筛查清理又会进一步影响将来的查询统计功能。对此,我们建议系统开发者在每条记录前添加勾选框,以实现一次删除多条重复记录的目的。
3.4.2教师综合查询功能与项目实施相关的统计连接不够紧密。尽管在教师综合查询模块,管理人员可以按照不同查询条件进行所需的查询统计操作,但这些查询仅限于教师基本信息的查询与统计,而这些查询统计结果与项目执行情况相关性不大。鉴于此,我们建议系统开发者在此模块中增加与项目执行情况相关的查询统计功能。如教师指派次数,参加的项目数、培训的课时数、担任项目负责人的频率等,为后续的教师及项目评价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