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键控技术论文范文

键控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键控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键控技术论文

第1篇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国家进行工程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监控威慑作用。当前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仍然存在着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中时有弄虚作假,试样做假、漏检、少检的行为发生。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市场行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能力,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势在必行。信息化管理方法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公正性、可靠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管理是指在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等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其所属各部门的检测业务进行综合管理,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目前,全国较发达地区已经相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检测机构信息化监管系统,对涉及建筑结构安全的力值检测参数如混凝土抗压强度、钢筋力学性能指标等必须实时上传试验结果,对于非力值检测参数的检测报告必须上传关键页面。除此之外,某些地区如广州市正在推行混凝土试块芯片植入技术,对于混凝土试块一律要求植入混凝土芯片,检测机构不得接收无芯片的混凝土试块,试块必须进行扫描识别之后方可进行试验,无芯片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不得作为验收报告采用。然而目前检测机构的信息化管理运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网络传输不顺畅,导致数据无法实时上传;存储设备容量不够,导致部分数据丢失;监管系统安全性不足,数据被他人利用等。其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信息化管理仅仅停留在对试验数据的监控,疏忽了对试验流程与过程的监管,即无法保证样品的真实性或试验过程的规范性,容易出现“偷梁换柱”等问题,即试样制假或试验作假等现象。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上述问题为出发点,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试验流程与试验数据进行“双控”,确保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检测报告的有效性,为真实评价工程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设计原理与系统架构

2.1技术原理

根据检测监管业务需要,对试验流程进行全过程监控,包括收样、样品制备、数据采集等过程。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通过高清摄像枪对样品接收和样品制备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另一方面通过在试验机电脑上安装视频采集卡,自动采集试验机电脑屏幕的数字信号,通过图像处理器转换成与摄像机信号一致的模拟信号。最后利用现有的CATV技术,将电脑屏幕数字信号与摄像机信号整合在一起,通过光纤传输至硬盘录像机,实现实时的监控、存储功能,通过录像回放功能实现对历史记录的查询。通过登陆客户端软件或ip登录访问服务器电脑,可以实现在办公室对检测过程的动态监控。本部通过现有的vpn网络,连接到检测中心服务器后浏览视频、回放录像,实现远程监控。

2.2系统架构

本系统主要有前端的数据采集装置包括高清摄像枪和视屏采集卡,数据传输介质(光纤),数据接收与存储设备(硬盘录像机)、网络交换机、服务器电脑以及客户端软件组成。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1)高清摄像枪用于监控样品接收与存放、样品制作、抗压试验等过程,对试验过程规范性与样品的真实性进行实时监管,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2)视屏采集卡自动采集试验机电脑屏幕的数字信号,并通过内置转换器转换成与摄像枪信号一致的模拟信号,对试验参数、试验数据、以及曲线的形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试验过程的规范性和数据真实性。(3)光纤作为信号传输介质,将高清摄像枪与视频采集卡的信号传输至硬盘录像机,相比同轴电缆,光纤传输速度快,降低信号延迟;传输损失少,保证视屏质量。(4)网络交换机实现与局域网内的电脑及服务器电脑互联,可以通过局域网访问硬盘录像机。(5)硬盘录像机数据接收和存储终端,实时接收光纤传至的信号并存储,并可以对历史记录按时间进行查询。(6)服务器将若干硬盘录像机通过网络交换机串联至服务器电脑,通过访问服务器电脑可以同时访问局域网内所有的硬盘录像机,实现一机多控。本部通过现有的vpn网络,连接到检测中心服务器后浏览视频、回放录像。(7)客户端软件除了通过ip访问服务器电脑以外,可以通过安装客户端软件对局域网内的硬盘录像机进行访问,相比于ip访问,使用管理更简便。

3系统实施

图2和图3是分别利用客户端软件和iP登陆访问,对试验过程和试验环境进行的全方位监控。以混凝土芯样抗压强度检测详细阐述监控流程,具体如下。

3.1样品安全管理监控

委托方完成登记委托后,将样品放置于芯样样品存放区集中保管,在存放区安装高清摄像枪,配合大门口的监控信号,对样品进行全面安全监视,如下图4、图5所示。

3.2样品制备流程监控

芯样的制备流程主要包括芯样接收、开箱验样、盲样编号、芯样切割、芯样打磨、芯样补平等6个阶段,对上述6个关键节点布设视屏监控,如下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所示。杜绝芯样制备环节的不正规操作,保证样品真实性、试验过程规范性,确保试验结果可靠性。

3.3抗压试验“双控”

“一控”是对样品的真实性进行确认,避免试验人员调换样品,高清摄像枪可以清晰捕捉样品编号,确保是真实样品,如图12所示;对试样的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是否正常进行判定,如试样偏心受压导致提前破坏或样品未完全破坏而试验机误判试验终点等现象;“二控”是对试验机电脑屏幕的监控,监控试验数据采集是否正常,试验曲线走势是否正常,是否发生试样尚未破坏而试验机停止采集数据、曲线下落时间与试样的破型时间不一致等现象的发生,如图13所示。

4结束语

第2篇

1.1开放化趋势

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大多采用大开间设计,不同功能区域间使用软隔断加以区分,如使用低矮屏风、植物、透明物等半隔断不同的使用空间,或是通过赋予不同功能空间相异的色彩基调进行空间的软隔断。

1.2一体化趋势

一体化主要是指空间功能的一体化。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相近或相类似的空间功能进行合并,通过综合服务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二是在相关空间布局过程需要考虑读者具体活动的规划,如读者在展开小组讨论的同时需要检索或独立思考时,希望能够迅速位移至相关区域。图书馆应在考虑到读者具体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相关区域,以模块化形式呈现,以此来提高用户的空间使用率。

1.3灵活化趋势

灵活化是指图书馆空间布局及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用户可以根据其使用情境的需要,对空间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其当下的需要。为实现用户空间使用的弹性化,图书馆通常配备一些可移动桌椅、可调节家具等,方便用户通过桌椅、家具的排列组合设计相应的使用情境。

1.4多元化的趋势

多元化是读者空间需求的必然结果。调查表明,读者需要图书馆提供多元化的空间,包括自习空间、小组协作化学习讨论空间、高科技网络交流平台、娱乐休闲空间等。

2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流程

2.1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交流学习的殿堂,必须是一个能够让读者产生轻松感、愉悦感,激发学习兴趣及创意热忱的空间,因此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2.1.1亲近感

图书馆空间能够让身处其中的用户体会到自己是空间的主人,徜徉在图书馆空间内,用户能够全身心放松,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开展阅读、交流、学习活动,从而找寻到感官体验、心灵体验的内在归属。

2.1.2便捷性

图书馆空间设计布局合理、运作高效,一站式服务便是图书馆空间便捷性的最好体现,用户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基本的综合服务,免去了奔波的劳碌和束缚。便捷性的另一体现便是自助式服务的开启和普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开展书籍借阅、归还,方便快捷地使用图书馆内的各类资源。

2.1.3人性化

我们应将读者需求作为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评判图书馆空间设计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在采光设计中,尽量使用自然光,室内放置多种绿色植物,让读者感受与大自然的贴近。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卡通装饰的迎接牌、标语牌或温馨提示牌,让用户感受到图书馆空间设计细节处的人性化。

2.2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流程

图书馆空间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同于一般简单的建筑物空间设计。用户群构成的复杂性及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科学流程。首先,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有严格缜密的规划过程,即用户空间需求调研活动。图书馆应通过问卷调查、馆内实地观察、小组访谈、一对一访谈形式,收集用户使用图书馆空间的相关数据,开展分析,深度挖掘用户各类空间需求。其次,规划者应该以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分析结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与建筑师的合作,将新技术的预期影响融入至馆舍规划设计中,形成若干空间规划设计方案;将设计方案在用户群中公布,邀请用户对不同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决策。以宁波市图书馆为例,其“第三空间”项目规划设计了6个方案邀请市民朋友参与现场评选。该方案竞赛评选由市民投票评选和专家会议评选两部分组成,其中市民投票评选权重为20%。最后,图书馆还应根据用户的评价及反馈意见对所选定的设计方案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即使是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及项目完工后,图书馆仍应积极地收集用户对于空间的反馈意见,通过适时的持续性评估,不断完善和发展图书馆空间功能。

3图书馆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纷纷通过实施空间再造及服务转型,积极为用户打造无可替代的具有时代元素、充满活力的空间。以浙江大学图书馆为例,其空间再造工程始于2009年,经过3年的规划设计,浙江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形成多媒体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系统体验空间、创新空间及社交空间等功能区域,为用户营造了一种分享的文化和分享的环境。它既是一个用户的信息社区,又是一个打通的空间,将图书馆过去传统的一对一服务模式变革成为双向的、互动的空间服务模式。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领域,上海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别具特色。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为未来图书馆空间定义了一种新可能。“创•新空间”像一个充满现代设计元素的创意工作室,为读者提供智能化、全媒体的专题信息服务,为创客及专业设计人员搭建主题服务的知识平台和体验艺术创意的智能化空间,体现了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图书馆突破了从前只提供书籍、资讯、信息的传统空间角色,通过为用户提供创造工具,激发其创意灵感,引发其思维变革,而真正成为了学习、探索以及开创思维的场所。

4结束语

第3篇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意识的概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中实体和空间是构成环境两个彼此依赖的最为重要的方面,环境设计的主体首先是空间,其次才是创造出适合人类的需求,因此环境艺术的设计者应当着重的认识环境的空间性,在环境艺术教学的环节上加强对于空间意识的培养。空间被分为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甚至还有一种思维空间,在目前已有的环境艺术的建造实例中,绘画的应用是二维空间,雕塑的应用则是三维空间,建筑物的应用就是思维空间的最佳体现,这些空间意识已经是构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元素,由此可见环境艺术的重要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具有多种的表现形式,构成空间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建筑艺术空间成为了环境艺术的主体,并时刻表现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之中,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多维空间的意识以及不同的空间属性整合后的空间意识。

(二)环境艺术空间的特征

1.环境艺术空间的真实性在美术艺术手法的多重表现之中,工艺美术、绘画以及雕塑都是造型艺术中较常见的审美形象,在表现形式之中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的,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在创作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体现出作品中的逼真性和感染力,努力的展现出空间感,但是在真正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具有的空间感是真实的,而不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展现出真实的空间感,也只有环境艺术才可以突出表现出空间性审美特征,倘若仅以平面的照片或者是图画是不可能使得环境艺术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精致以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这些都不符合三维空间中对于艺术的追求,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感的真实性是提升环境空间感重要性的一点。

2.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环境艺术的设计创作必需在真实的地质之上,一旦环境艺术的设计被敲定,环境艺术的装饰品被制作成功之后,就是不能随意的在空间范围内移动,受到空间范围内的因素制约比较多,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时,为了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在完成之后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就一定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涉及到的街道、建筑、公园甚至是一座广场,都受到特定的空间的制约,因此要与周围的环境保持着各种的联系,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保持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只有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之间的关系,才可以成功的创造出环境的艺术设计的意境,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空间意识的锻炼学习方法

(一)学会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创造出空间的情景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一定要掌握环境的空间意识,所以空间意识的培养就成为了环境艺术教学中的重点。为了使得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空间意识的重要性,环境艺术界内的专家认为首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空间意境,使得环境艺术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闻、摸、尝、听以及看等感官感受中增强对于空间的感知。在现代技术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是最常见的,在环境艺术教学中对于创造空间意境也是相当容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设计环境空间情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学会通过感官的感受体验环境的空间意识。

(二)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教师教育学生产生初步的空间感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如何使得学生合理的利用空间感进行环境设计,使得环境展现出更高的艺术性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为了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空间意识,更合理的在环境设计内展现出空间感,所以一定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图片或者是视频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应当积极地参与到空间环境内的体验中,这是学生可以加强对各种各样环境空间实体的了解,对一些空间造型和特征有一个基本的感知和概念,其次,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性的教学的时候,学生应当积极的参与到环境艺术空间观察、体验之中,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些著名建筑的设计,进行参观,布置一些环境艺术设计类的作业,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设计,让教师对于学生的作品进行内容点评,在教师的教导之下学生可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不足,学生在教师的点评的过程中逐渐的树立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空间意识,提升学生对于环境空间感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于空间的体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意识。

(三)加强学生的眼手心的协调性训练,提高学生对于空间的把握能力环境艺术的设计主要是设计者在完美的使用眼手心之间的关系而完成的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眼手心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眼睛对于环境艺术创作具有整体的空间感知,对于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形式的把握具有初步的认识,手对于环境艺术的创作在于对于美术技巧的掌握,也就是接触材料并进行体验的制作技能,心则是对于环境艺术创作的一个整体的感知,将艺术创作能录、个体思想以及个体的主观意识用正确的方法展现出来,对于眼与手的技能进行加工。当眼手心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最佳的协调之后,环境艺术的空间意识就被学生们以最完美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空间情感的把握。

三、总结

第4篇

对文艺的发展变化进行考察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只欲就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艺术真实的含义在赛博空间所展示的新质以管窥全豹。

一、艺术真实问题

艺术真实性是一个复杂而艰深的问题,被喻为文艺学中的“斯芬克斯之谜”。①艺术真实性问题又是个充满了魅力与挑战的问题,吸引无数思想者尝试着攀登这座艺术精神的高峰。

关于艺术真实,经过长期的讨论、争鸣,国内学界大致有了一定的共识,朱立元、王文英的看法具有一定代表性,他们的看法超越了单一的认识论(反映论)观点,注意到了艺术真实是文艺家的创造,但同时又把作品的艺术真实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虚构的、再造的世界,认为其与现实的客观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②,因此,一定程度上又夸大了文艺作品的虚构世界与现实的客观世界之间的分离。

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应用现实、虚构和想象“三元合一”的观点来代替现实与虚构二元对立的理论,认为这种“三元合一”正是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和存在基础。③伊瑟尔的阐释,帮助我们甩掉了为调和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得不假设一种先验的逻辑起点的包袱,也为我们考察赛博空间中艺术真实的特点提供了宝贵思路。

二、赛博文艺的虚拟真实

在赛博空间里,人们能够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创生与现实世界极其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虚拟景象,其所具有的感性丰富程度能让人产生“全身沉浸”的感觉,从而导致真假莫分,虚实难辨的奇特现象。置身赛博空间的网络文学给自己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更加自由地飞翔于人类的“第三空间”。

文艺作品借助数字仿真技术给自身带来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后果:

一方面,是给人以“全身沉浸”式的体验世界。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普罗米修斯因从奥林匹斯山盗火给人类而受到惩罚的故事。在网络虚拟文本中,通过头盔、目镜、数据手套和触觉紧身衣裤,人们可以代替普罗米修斯体验故事的经过。就这样,仿佛从一场梦中醒来,在这种“全身沉浸”式的体验中,我们就像不知庄周是蝶还是蝶是庄周一样,也会分不清自己和那个神话故事文本中的普罗米修斯,感觉自己真真正正体验了一次残酷而神圣的惩罚。这样的文艺作品,“已经使我们的‘冷’环境变得‘热’起来,并由此导致了某种程度的‘感觉化’,我们久久地浸泡在‘电子澡堂’中,一种日益加强和扩大的刺激区域加诸到个人身上。”④在这种全息的艺术世界之中,出现的极端现象便是人们的体验与在现实世界中的体验是一致的,面对的一切都和现实世界中的一样,甚至会觉得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是一种鲍得里亚所说的“超真实”。

另一方面,是虚拟的无限可能性。由于数字仿真能将现实世界事物的观测值转换成以“比特”形式存在的数据流,再利用数据流确定的参数,生成具有光影、声音、色彩、三维时空运动等感觉特性,使虚拟的事物不受现实实在和因果律的限制,不仅能虚拟实存的事物,即现实性虚拟,也可以对现实作超越性的虚拟,即对可能性的虚拟,还可以作背离现实的悖论的或荒诞的虚拟,即不仅是指对事实上不可能事物的虚拟,而且可以是对逻辑上不可能事物的虚拟。从此,世界上就只有想象不到的,而没有虚拟不了的事物。网络文学使文学创作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得到几乎无限制的发挥,前提只是熟练掌握相应的技术和技巧,并使之转化成为上手的艺术表达手段,像传统写作中对文字的驾驭一样得心应手。如果说,“虚拟性范围的扩展意味着艺术真实性的深化”,⑤那么,赛博空间中的网络文学所包蕴的艺术真实将更有可能代表作为人类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之一的艺术真实的最高成就。当然,赛博虚构同样是形象虚构,以“有限”表现“无限”,“在场”显现“不在场”,进行艺术概括仍然是网络文学无法剔除的精神基因。

以上两个方面,无论是“全身沉浸”式的超真实体验世界,还是理论上无限可能的虚拟世界,都表现出网络文学在艺术真实性上的共同特点,即虚拟真实。虚拟真实彻底突破了传统艺术真实观中虚拟与写实的矛盾分野,使虚拟的想象世界与写实中的现实世界在网络文艺文本的创造与构成中实现无缝对接与融合,抹去了二者的疆界。

伊瑟尔所说的虚构与现实的融合是基于想象性虚拟之上的“虚拟的占有”,是传统文学文本形象的间接性所决定的;网络文学中的虚构与现实的融合是基于呈现性虚拟之上的“占有的虚拟”,是一种可以部分实现的虚拟,是网络多媒体文本形象的间接性与直观性浑融所创造的。伊瑟尔用三十万字论著费力阐释的问题,网络文学只需提供一个具代表性的文本就能让人轻松地理解,传统认识论中严格、僵硬的虚实二分观念已经不攻自破。文艺作品对“虚拟生存”的表现,既是艺术的丰富,也是美学的延伸,因为虚拟生存大大拓宽了人类生活的虚拟空间与创造空间,丰富了人的生存方式。在这种新型的审美环境中,人们需要的是更多地发现自我而不是失掉自我,是保持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不是失去,是使其在肉身世界活动中进行的经历有着落而不是使其游离。

三、赛博文艺的互动真实

赛博空间的艺术真实性不仅表现在数字仿真对虚与实二元对立的突破上,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的互动与交流的强化,尤其是对欣赏主体能动参与的吁请的强化。互动与交流在传统文学活动中也受到作家和理论家的注意,但由于文学存在方式特别是传播方式的限制,各要素间尤其是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作者成了隐藏在作品后面的接受膜拜的“上帝”,接受者只能是进行膜拜性、玄思性静观与谛听、而疑问难以得到作者回音的“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少数的“专业”读者才能代表接受大众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因互联网的数字化存在与传播方式,大大增强了接受大众的积极参与程度,甚至颠覆了传统的读者、作者的概念,让文学活动主体在实时交流与创造中体验艺术的真实。

这种在交流互动中创造与体验艺术真实的过程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首先,文学传播由“推”向“拉”的转换使接受者的主动建构地位凸显。数字化信息传输方式适应了现代社会生产消费结构关系的调整,接受者(消费者)的兴趣在文学场中的影响力随之迅速飙升,文学场即使没有完全成为买方市场,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博弈中,接受者也早已成为得到充分重视的存在,甚至成为被瞄准的、打上各种标记的潜在目标。“沉默的大多数”一跃而为新的“上帝”。传统文学活动中,接受者欣赏什么取决于一次单线“施—受”(即“推”)的过程,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界限分明。网络文学活动中,接受者一改以往的被动角色,开始主动出击,自由选择(即“拉”)喜爱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随着接受者地位的异军突起,生产者不得不放下架子,更加主动地靠近接受者。

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学阶段,不仅在欣赏超文本作品、多媒体作品时需要人机互动,要求读者参与文本的生成与角色表演,因之表现为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而且,“读者”更是俨然作者的影子,时刻伴随作者左右,和他交流、争论,影响他的整体创作过程。一方面,读者侵犯了作者的传统疆域,消解了作者单极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读者作为间接作者参与到创作中,改变了传统创作模式,作者—读者作为新型间性主体已初露端倪。这样,网络文学的艺术真实性在创作环节上已显露出与传统文学的不同,艺术真实的创造更多地表现出潜在接受者审美旨趣、欣赏能力的影响。

其次,间性主体在上述网络文学创作中只是初露端倪,而网络接龙小说、合作小说、互动写作,则创造了间性主体多向交互的新形态。另外,网络阅读时碰到的“我要评论”、“网友留言”、“酷评”等栏目,都是生动活泼的交互方式。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孤岛,而是聚集一起的星团,辉映成灿烂、灵动的风景。赛博空间信息传递的实时迅捷性将人们连接在一起,面对面地亲切交谈、或激情共鸣、或友好批评、或针锋相对。窗口递归又可以让人同时存在于不同社区,身兼作者、读者、批评者数种角色。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不再界限分明,而是杂然并存;文学创作不再是作家的独语,而是作者、读者、批评者多主体合奏的交响。

这种互动与交流表现为大众参与的性质。赛博空间为文艺活动者搭建了自由交流的平台,不但让每一个人有可能实现成为“作家”的梦想,更使文学活动的创作、传播、欣赏、批评等环节真正融合成一个动态开放的整体,使文学活动成为一项在赛博空间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集体事业,它的目标将是重建艺术的巴比伦塔。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正是在这种多向交流互动中被创造、体验、并确认的。真与幻、灵与肉完美地交织成一体。赛博空间正在产生一种认识的断裂,这种断裂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心理革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让我们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地越界,也使网络文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质。与一切悲观主义的看法相反,这一革命只能丰富我们肌体的感性能力,我们的听觉和触觉都能得到积极的刺激和诱发。

高楠先生认为,“机体与精神在体验的整体结构中融贯流转,对这样的现实实在达到构成性认识与把握,再将之赋诸艺术表现,就有了一种与时代与历史与社会与民族共在的真实。由于每个人生存并且无处无时不生存,无论创作主体、批评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构入并体验生存,所以这是大家共同构成、共同面对、共同接受的真实,这是至博至深的真实。”⑥他所归纳的生存的有机整体性、融贯流变性和互动生成性在网络文学活动中有充分表现。网络文学的艺术真实正是这样一种共在的真实,至深至博的真实,网络文学因此而拥有深刻的艺术魅力。

①朱立元、王文英著:《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版,引言。

②同上,第126页。

③[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汪正龙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页。

④FredForest:《交流美学、交互参与、交流与表现的艺术系统》,载[美]马克·第亚尼编著:《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和技术》,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第5篇

【关键字】:基础测绘、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基础测绘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其公益服务性在于它是直接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为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其基础性在于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农林、水利、土地、矿产、城建等部门的规划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取代了原来的模拟地形图,基础测绘的应用又有了更加广泛的领域。基础测绘成果所反映的基础地理信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基础地理信息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基础测绘所需经费应当由政府投入。基础地理信息是构建数字城市的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即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多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

一、基础测绘成果就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为基础测绘的手段提供了更先进、更广泛的途径。现代测绘业就是地理信息产业。基础地理信息主要表征地球上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它主要有三类产品:一是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如数字地图,二是地理信息技术产品如GIS软硬件,三是地理信息工程。其集合构成了空间数据框架集,它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的基础

数字城市就是把城市搬进计算机,再现城市,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服务。

数字地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一个广泛概念,发展和形成数字地球必须首先发展城市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没有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也就不可能有数字城市。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空间数据框架集—包括空间定位控制数据、地形框架数据、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地籍测绘数据、航测与遥感影像数据以及交通、水系、行政境界等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基本自然人文信息,作为权威的数据是SDI建设的核心。

2、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和机构,即权威的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协调领导机构,从事空间数据获取和加工的骨干生产组织,专门从事空间数据维护更新和数据分发的单位,作为权威的管理是SDI建设的核心。

3、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包括有关信息共享机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标准,作为政府和各类专业系统权威的应用是SDI建设的关键。

4、空间数据交换网站,是指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者、管理者和用户相连接的一个广域的网络工作站,是SDI建设的中枢。

由此可见,基础测绘成果是数字城市的基础。三、我市基础测绘工作五十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市基础测绘工作自建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经过我院的不断努力下,经过五十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武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覆盖市区范围的约3000km2的Ⅱ、Ⅲ、Ⅳ等及GPS平面控制网,布设和施测了全市Ⅱ等水准点312个,Ⅲ级水准点192个,形成了武汉市基础地理空间的基准框架。

2、施测了主城及近郊区1300km2范围的1∶2000基本地形图,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主城总体规划区范围714km21∶2000基本地形图的数字化建库,并于1996年起利用1∶2000数字地形图编绘了城区1∶5000数字地形图170幅680km2。

3、分别于1960年、1973年对城区的自来水、市政、电讯、电力等主要管线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各类专业和综合地下管网图共计1299张。1996年起组建地下管网整测专班开始对部分单项工程实施综合地下管网测量,并进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立的试点。

4、为配合土地登记、发证等土地管理工作,从1992年至2000年6月共完成城区100余平方公里的单宗权属地籍测量工作。

5、1993年至今开展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已完成八个子系统,目前正在进行系统改造升级工作。

四、我市“十五”期间的基础测绘主要目标和任务

1、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加强基础测绘设施建设,形成以“3S”(GIS、GPS、RS)技术、“4D”(DLG数字线划地图、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RG数字栅格地图)技术产品和数字通信等技术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2、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是全面开展全市1∶500~1∶100000系列数字地形图更新和数据库建设以及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建设“数字武汉”奠定基础,开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新领域。

3、建立健全勘测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勘测产品价格机制。

站在构建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的高度认识来实施基础测绘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现代测绘高新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高水准地推进基础测绘工作,对加快构建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加速武汉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

1、测绘部门要加速对传统测绘技术和产业向数字化技术和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建立规模化的数字化生产和数据管理机制,切实担负起空间数据的及时获取、处理、加工和提供的重任。

2、实施武汉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必须将武汉市基础测绘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确定基础测绘定期更新的周期,建立和完善控制网数据库、地形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名数据库,构成完整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集。

3、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包括勘测院与市政府和有关委办局专业系统的网络以及勘测院内部局域网。

4、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的法规与标准。为强化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进一步确定基础测绘的法定地位即基础测绘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和政府行为属性。确定法定测绘成果的法律地位,以及法定测绘的定期或动态更新原则,以及实施计划投入的原则。在信息标准化方面,要制定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技术标准。

5、建立权威的地理信息管理协调机构。明确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谁是权威的管理、谁拥有权威的数据、谁控制和事实权威的应用。

六、加快基础测绘步伐,构建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工作,为数字城市提供可靠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要作好以下工作:

1、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提高测绘保障能力,要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基础地理信息使用单位和承担基础测绘生产任务单位共同投入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基础测绘项目经费,并实行专项管理。

2、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要充分利用市政测量、竣工测量、地籍测量以及遥感信息等各种手段,确保城市系列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适时更新。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的维护和有偿使用制度。

3、加强基础测绘部门的自身建设,切实做好基础测绘的组织实施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的深加工,开拓基础测绘应用和服务的新领域,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程度,基础测绘单位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成基础测绘的保障和管理体系,从技术标准、人员素质、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吸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尽快建立“数字武汉”并形成新兴的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

第6篇

1.1安全技术资金不足

煤炭的持续开采会受到地质条件的直接影响,过去国家投入众多的设施,使用至今均已出现老化,并且维修量非常大。随着矿井的不断延深,矿压极度强化,巷道的维修任务更是不断的增加,矿井的供电以及通风、提升与排水等都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

1.2安全管理模式传统

与西方发达产煤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煤矿使用技术研究起步很晚。并且人力、财力非常缺乏,某些重大的安全技术问题,比如冲击地压以及煤和瓦斯的突出、地热以及突水等灾害不能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控制。且受到以往传统运营思想的直接作用与影响以及各个企业的经济实力的约束,我国的煤矿生产装备和安全监控设施相对落后。井巷的断面设计以及支护强度的确定、支护材料的型号选择较小。生产设施功率以及矿井的供风量等富余参数非常低,极易出现事故。绝大多数的煤炭企业还是利用以往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各种报表计算仍是靠人工劳动并且精确度很低。信息传送的时间较长,且速度较慢,管理者的工作重复性很大,资料查询十分困难,并且工作效率很低。安全检查以及等级鉴定等总是凭借主观意念以及相关的经验。

1.3安全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

安全信息可以说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它主要包括事故和职业伤害的有效记录与分析统计,职业的安全卫生设施的相关研究与设计、生产以及检验技术,法律法规以及相应技术标准和其变化的动态,教育培训以及宣传和社会活动,国内的新型技术动态以及隐患评估与技术经济类分析和咨询、决策的体系。信息体制的健全是安全体制工程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促使安全工作转型为定性和定量的超前预测,不过大多数矿井还是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并未呈现出健全的体制,真正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2空间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研究行业的持续进展,开始由起初的关系数据以及事务数据挖掘,发展至对空间数据库的不断挖掘。空间的信息还在逐渐地呈现各类信息体制的主体与基础。空间数据挖掘技术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数据,具有比普通关系数据库和事务数据库更丰富、复杂的相关语义信息,且蕴含了更丰富的知识。所以,虽说数据的挖掘最初是出现在关系数据挖掘以及事务的数据库,不过因为空间数据库中的发掘知识,这就很快引起了各个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很多的数据挖掘类研究工作都是从关系型以及事务型数据库拓展至空间数据库的。在地学领域中,随着卫星以及遥感技术的不断使用,逐渐丰富的空间以及非空间的数据采集与储存在较大空间数据库中,大量的地理数据已经算是超过了人们的处理能力,并且传统的地学分析很难在这些数据中萃取并发现地学知识,这也就给现阶段的GIS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急切的需要强化GIS相应的分析功能,提升GIS处理地学实际状况的能力。数据挖掘以及知识发现的产生能满足地球空间的数据处理要求,并推进了传统地学空间分析的不断发展。依据地学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特性,把数据挖掘的方式融进GIS技术中,呈现地学空间数据挖掘技术和知识发展的新地学数据分析理念与依据。

3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3.1建设评价指标体制库

评价指标体制库是矿井的自然灾害危害存在的具体参数式的知识库。模型的组建务必要根据矿井的瓦斯以及水害等自然灾害危害呈现的不同指标体制和其临界值构建一定的指标体制库,危害的警报识别参数关键是采掘工程的平面图动态开采面以及相应的巷道。各种瓦斯的危害以及水害隐患和通风隐患均呈现一定的评价指标库。

3.2构建专业的分析模型库

依据瓦斯以及水害等诸多不同的矿井自然灾害类别构建相关的专业性模型库,比如瓦斯的灾害预测,应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以及煤层所赋存的状况构建瓦斯的地质区分图,再根据采掘工程的平面图动态呈现的采掘信息以及相应的瓦斯分区构建关联并实行相应的比较分析,确定可以采集区域未来的可采区域是不是高瓦斯区域。

3.3构建以GIS空间分析为基础的方法库

GIS空间分析可以说是矿井自然灾害的隐患高度识别的关键性方式,并且还是安全故障警报的主要路径。比如断层的防水层的有效划分,关键是根据断层的保安煤柱来实行可靠的确定。断层的保安煤柱确定可以利用GIS缓冲区域的分析得到。空间的统计分析以及多源信息有效拟合和数据挖掘亦是瓦斯和水害等安全隐患监测经常使用GIS空间分析方式,如物探水文的异常区域确定以及瓦斯突出相应的危险区域确定。

3.4决策支持体制与煤矿管理水平评价指标

体制库以及模型库、方式库与图形库均是矿井的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和决策的最基础。利用矿井的自然灾害隐患识别决策来支持体系具体的功能呈现矿井的自然灾害隐患识别以及决策分析,在根源处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分类构建矿井的自然灾害实时监控体系,进行动态跟踪相应的灾害实时数据,并事实呈现矿井的自然灾害数据或是信息和自然灾害的指标体系库以及模型库与知识库、空间数据库的合理化比较,并运用图形库的数据再通过GIS空间分析方式来确定安全隐患的,矿井自然灾害的隐患实时警报并进行决策分析,以提交空间数据的自然灾害隐患识别以及分析处理的决策性报告。

4结语

第7篇

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大中型抽水蓄能电站,监控系统中的数据量比较庞大,需要保存历史数据的标签达10000多个。为保证系统各工作站各司其职,保证系统稳定运行,计算机监控系统中配备了专用的历史站,专用于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本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历史数据管理软件集成在PGP软件当中,与实时数据库无缝链,因此历史数据的存储运行非常稳定。

2历史数据结构及存储方式

1)历史数据结构。从存储分类上分,包含两类:一类是历史数据,涵盖所有由实时数据产生的内容,不会出现遗漏或者自行删减的情形;另一类是存储部分历史数据的历史报表,这类报表只包含一小部分历史数据信息,是依据用户需求和指定格式,基于EXCELL软件,定时存储成数据表格的方式来减轻运行人员的报表工作,通常称为运行报表。按存储时打包分类来分又分为五种,分为报警、趋势组、playback、posttrip和totalizer。其中报警和playback是最常用的两种,趋势组只在有历史趋势应用时才用到,posttrip只有在有跳闸趋势应用时才用到,totalizer也只有在有总加类型的标签需要存储历史数据时才用到。后三者都是基于playback的高级应用,在我电站中未得到应用。2)历史数据存储方式。历史数据存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定期执行,通过操作系统计划任务来实现;另一种是手动执行,有特殊需求时,维护人员可在人机接口的窗口中通过快捷键完成这一操作。通常,我们选择定期存储的方式来管理历史数据。

3历史数据的管理

历史数据库虽不受时间的限制,但存储媒介的有限性,维护人员需要定期对历史站中的历史数据进行定期的管理,例如检查历史站存储介质容量剩余量、检查历史数据的完整性、定期的备份以及转移等。

4小结

第8篇

它直接影响着下一步设计的发展方向,虽然还没有进入非常具体的设计工作,但是对于整个展示设计工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期策划工作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展示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分析研究,为上层的决策提供合理依据;二是提出整个展示设计的完整的概念设想和设计理念,为下层具体的设计人员提供准确设计基础和方向。

二、技术资料及展示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任何完美的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分析基础之上的。为了保证展示设计合理、预算准确以及最终展示效果的突出,必须熟悉场地的各种数据。首先,必须展示空间的场地的具体情况,现场获取相关空间的尺寸,了解照明设施、供电方式、电路插座等情况。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相关的行业法规和各种文件规定。只有获得充足的技术文件资料,设计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落到实处。

三、展示艺术设计阶段

显示展示艺术设计的艺术风格,空间布局,整体形象,彼此关系和色彩关系,等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是一种规划设计和设计的指导作用的具体的设计活动。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统一的艺术风格。特定的设计来表达特定的风格,或古朴,或光,或怪异,或精神,体现在整体的艺术风格,使用各种材料、造型设计、灯光的处理应根据总体艺术风格。第二个是让空间层次节奏。展示空间的变化对整体设计至关重要,比如起源、过渡,介绍,,舒缓的,最终,安排不同的空间体验,给观众一个不同的心理感觉,以最大化总体设计意图和效果。三是集中在整体形象。它使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建立总的主题形象。四是合理的资本管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基金的总体控制,同样的效果,不同的技术和材料,资金投入差别非常大,这就需要整体设计师熟悉不同的技术和材料的特点,以达到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为了获得最大化的资本利用率。

四、显示技术设计阶段

为了实现艺术和设计的影响,设计师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在艺术设计的过程。在艺术设计的演示中,审批和确定,在使用技术语言和表达需要完全状态的设计意图,即开发技术图纸,施工生产的基础。包括技术设计图纸的具体内容的精确大小平坦,海拔高度,建筑照明和其他配置图等。有时画出不同比例的建筑细节。

五、展览设计和施工阶段

第9篇

从我国传统的锅炉检测设备上来看,主要是通过一些仪器仪表等进行具体的检测,虽然可以得到真实有效地数据,但是却无法进行数据的传输和运行。这样就使得锅炉检测工作缺乏一定的时效性,控制工作不彻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相关的技术人员对仪器仪表等进行了深入设计和研究,将网络技术融入到具体的检测和控制工作中,使得设备通过以太网来实现数据的存储功能。只要数据能够运行,就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这样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促进锅炉检测和控制的工作效率。因此,我国的锅炉检测和改进技术得到了有效地运用。到目前为止,进行锅炉检测的仪器主要以优盘和相应的CF卡来继续拧数据存储,而且可以将容量进行扩展,加快了运行的速度。另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锅炉检测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促使锅炉检测仪器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仪器仪表对于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明显增强。如果由于工作人员的不慎造成数据的误差现象,仪器可以对其进行自动调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工投入量,同时也增强了数据的可靠性。虽然我国的仪表检测系统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在仪表的检测和控制工作上多加努力。

2互联网技术嵌入的仪表发展

进行互联网技术和检测仪器仪表的有机结合一直以来就是技术人员们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复杂性,使得这一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互联网在实现设备连接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协议才可以进行,对于网络的运行速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现如今了仪器仪表的运行都是采用8位或者是16位的MCU,因此,需要采用嵌入式的网络技术。比较常见的就是嵌入式微型互联网技术EMIT。这种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的处理器作为网关,协议就是通过这一网关来实现的。在具体的运行中,网关可以根据红外、射频等总线来和嵌入式的基本设备进行连接,同时嵌入式也将自身的工作情况进行反馈。这就是网关实现检测和控制的整体过程。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相应的仪器仪表中,主要的工作原理就是将设备变成一个微型的计算机,不仅可以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同时也可以进行远程的控制和检测。因此,仪表的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还可以做到对有用的数据和文件进行下载和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检测。进一步地提升锅炉检测和控制的工作效率。

3锅炉检测和控制系统

一般情况是由几个大型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设计的。此模式下,每个锅炉房的终端微机都有温度,压力检测工具及报警工具,水分消耗计量工具,电机控制和保护工具等。此外,调度室的上位机可以实现集中显示,参数设置以及报表打印等功能。在通讯系统上,由于各锅炉房的终端机通过RS-485总线与调度室的上位机相连,其对于参数的设置以及数据的上传和下载都比较快捷。再加上煤量的统计功能,可以使得住户室温平均温度达到理想状态,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

4无线网技术下的锅炉检测及控制

无限局域网是相对于有线的局域网而言,无限的局域网,是通过无线多址信道信道的方式,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简单来说就是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这将大大节约锅炉检测及控制的成本,同时增加网络的灵活性和畅通性。无线网络不需要传统的电缆或者是光缆,这些缆线的安装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会增加物质成本,同时由于这种缆线的需要一些节点,同时在空间上还受到控制,非常的不方便。但是无线网络将会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锅炉检测的网络技术应该超无线网络的技术发展,这样既能够节约成本,同时还能提升网络传输的速度和灵活性。

5基于无线网络的锅炉检测及控制

我国当前的锅炉检测的仪表所依靠的变送器,采用的是两线制,这样就导致仪表和仪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同时还不能实现从一次表到二次表的数据的传输和控制。只有将变送器转换为无源,才能够使得仪器和仪表不受到外界的干扰,提升自身的稳定性,这种情况只能通过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才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应高采用无线局域网的技术进行锅炉的检测和控制,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从一次表到二次表的数据传输,同时通过手机等方式随时进行各项数据的查询。并且,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的成本要远远小于有线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无论是从对锅炉检测的精准性和远程的可控制性,无线局域网络技术都要优于有线网络技术,同时无线技术的成本和灵活性也要高于有线网络技术,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升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加强无线网络技术在锅炉检测和控制上的应用,这样将会大大节约能源,同时还会减轻锅炉检测、数据分析以及远程控制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率。

6结束语

第10篇

1测量技术中装置的基本原理

物理学中的泊松方程的微分形式为2=-ρ/ε,其中ρ代表电荷密度,它在空间上是一个三维方程。若只考虑x方向的泊松方程,则有式(1)。(1)图1为测量装置的物理模型,模型的上、下电极通过侧壁连接,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设装置里面充满了电荷密度为ρ的电荷,同时在它的作用下,在上、下电极上形成电压U0。模型的下电极上装有静电式电场传感器。图1模型中还建立了x轴坐标,其方向以下电极的表面为起点,向上电极方向为正。所建立的物理模型在x方向上的电场只与电荷ρ有关,与外电场无关,即两端电极上只有装置空间的电荷作用,与外电场无关。解方程(1)得式(2)。(/)1duxcdx=?ρε?+(2)式(2)等式的du/dx即为上、下电极间的电场强度。对式(2)求解得式电极间的电压表达式(3)。2u=(?ρ/ε)?x/2+c1?x+c2(3)在边界条件x=0,电压u=U0;x=d,电压u=U0时,求得112dcρε?=×,c2=U0,将112dcρε?=×代入式(2)得两端间的电场强度Ex。()2xdExρε=??(4)当x=0时,012dEρε?=×;当x=d时,12ddEρε?=?×当x=d/2时,Ed/2=0。通过上面分析,在x=0处存在空间电荷密度与电极表面的电场强度有直接的线性关系,即02Edερ?=×所以只要通过传感器测量出E0,就可通过计算求出空间电荷密度ρ。

2测量技术中传感器设计

静电传感器的设计原理模型是基本上是在静电场中放置一个导体,导体表面就会产生感应电荷,当电场变化时感应电荷也变化,使导体内部电荷的移动形成微弱电流。根据微弱电流的变化或电荷移动所产生的效应,就可知电场的变化。但在实际测量中,传感器所在的静电场中电场基本不变或缓变,不易测量所处在静电场的变化。该传感器的设计方法采用静电式场强测量方式,采用遮挡片遮挡的形式对一个导体的屏蔽和去屏装置,可以周期性地实现屏蔽和去屏的动态效果,产生因动态变化感应到的感生电荷。其设计原理如图2所示。旋转叶片和固定叶片都是由金属制作的扇形叶片,旋转叶片在马达的带动下以屏蔽固定叶片电场的方式达到调制作用。设固定叶片在面积S上的感应电荷q=D?S=ε?E?S,在一定的空间电荷密度ρ作用下,电场E是保持不变的,所以可通过旋转叶片的调制作用改变S,从而有式(5)。dqdsiEdtdt==ε??(5)通过式(5)将电场信号转化为电流信号,且电流值与面积的变化率有关。dsdt可通过图3进行分析。图3为旋转叶片开始遮断电场线示意图,有2122?S=×ω×?t×R×则面积S有式(6)。20tS=∫ωRdt(6)将式(6)式代入(5)式得:20200()2tdRdtiEfERdtω=ε=πε∫(7)式(7)中,f表示电动机的频率。同理,当旋转叶片离开固定叶片区域时,调制出的电流方向相反,如此反复,就可得到周期性的方波电流信号,经采样电阻后又可将电流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最后经抗干扰和放大处理后即可被CPU采样。图4为传感器的调制机理时序图,可见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位相反,通过它即可辨别电荷极性。

3测量技术中校正方法的建立

第11篇

1.1桩基问题。桩基是整个建筑最重要的部分,桩基施工是所有施工工作当中最为核心的环节。桩基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因此要求要严格控制桩基的施工技术。在进行桩基的设计之时,必须依据建筑物的承载力和沉降度进行,其中对于沉降技术的运用和控制具有一定难度,且存在相当的复杂性。结合横竖向的压力,计算出桩基的抗压力,最后的施工确立就需要立足于复合受力,以及水平载荷进行。然而在施工当中,对于桩基的技术管理控制却并没有严格依据有关规定标准进行。最终使得桩基无法满足工程需求,对后期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1.2防渗漏问题在进行防漏施工之时,部分工作人员技术专业性不足,没有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施工,防漏技术掌握不到位,最终对施工进度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当中一些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施工较为粗糙,甚至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进而使得防漏施工技术不到位。这将严重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漏水等问题也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损企业形象。

1.3混凝土问题。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当中混凝土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如果混凝土技术不合格,建筑的安全性将得不到保障。在混凝土施工当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剪力墙和框架,因为其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使用状况。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严格要求混凝土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以确保建筑的安全使用。出于环保等目的,在施工当中商品混凝土已经开始被运用其中,相应的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在运送混凝土过程当中,由于距离以及楼层的高度问题使其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再比如,振捣棒问题,如果其插入深度不足,将无法保障密实度,或者是出现了蜂窝麻面以及孔洞等质量问题。针对混凝土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严格的控制原材料,其次根据不同情况,工程管理人员要及时的对搅拌时间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要对振捣的间距进行控制,振捣一定要保证表面出浆才可以,其时间不应该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1.4钢筋问题。部分施工企业在施工当中,出于成本等的考虑,通常会采用再生钢材。然而由于使用过的钢材在抗拉强度之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再次使用之时则可能不符合技术需求。加之钢筋厂家在生产之时存在不规范现象,进一步影响了钢筋质量。并且在施工当中还时常存在搭接位置不合理,不符合抗震要求,垫块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会对钢筋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影响技术质量。因此钢筋进场后首先应对原材料进行抽检复试,其次在对钢筋进行绑扎之后,要根据设计图纸来做好校对工作,及时的对其规格的数量以及位置等进行检查。

2、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工程施工预检是指对工程未施工前所进行的检查工作。预检工作是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减少由于失误而出现的重大质量事故。质量工程师应对以下施工内容做详细的预检工作。对放线施工中标准轴线、水平桩的位置及标高做预检。对基础工程中的轴线、标高、预埋件位置、预留孔洞位置等进行预检工作:在砌体工程中,应对墙身轴线、楼层标高、砂浆配合比及预留预埋的位置等进行检验。在混凝土工程中,应对模板的尺寸、标高、支撑预埋件、预留孔洞等进行检查,对钢筋的型号、数量、规格、保护层、锚固长度等进行预检,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外加剂、养护条件等进行预检。管线工程中应对管道安装标高、安装位置、坡度及交叉布置内容进行预检。预制构件安装中,应对选择的构件型号、安装位置、支承长度及标高等进行预检。电气工程施工中,应对配电位置、电缆布置位置、送电方向进行检验,预检过程中要办理预检手续,预检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3、结语

第12篇

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要生存下去必须转变思路,改变纸质文献为主,学生自习为辅的空间布置,重塑图书馆空间提升图书馆服务。美国社会学家R•Olden-burg提出了人们活动有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和图书馆等休闲娱乐第三空间,即以舒适的空间提供社交和活动机会,达到聚集人气、凝聚智慧和交流思想的目的所在。也有学者将“创客空间”的理念引入图书馆建设中来,如2013年上海图书馆创客空间包含五大区域:阅读空间、共享空间、专利标准服务空间、设计展览空间和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五大空间可以相互利用,集图书馆传统服务、数字化新媒体服务以及各类展示、讲座、共享、交流活动于一体,使得图书馆空间具备阅读、教学、休闲、展示、互动及开发创造等多元功能。近些年,图书馆界相关人士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探索馆内空间设计和构建,纷纷在建筑设计、功能规划上动足脑子,希望将图书馆打造成为生活空间、学习空间之外的最佳活动空间。

2图书馆空间的新功能定位

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以馆藏为主,在功能划分上紧紧围绕印本图书、图书数量和收藏方式、相关书报刊的借阅服务来展开,一切服务也都围绕着印本资源借阅及服务。因此,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设置重点是藏书空间、借阅空间和图书采访加工布局的内部工作空间。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空间设计逐步以用户为核心,一切从用户角度来考虑。在功能空间设计上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方面,图书馆要坚持纸本文献重要职能,尊重图书馆传统,保存藏书和为藏书开展各项服务的空间,但要对这类空间进行布局和改造,以适应泛在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的空间要增加文化休闲区域,比如咖啡吧、展览区、学习研究室、交流空间、创意空间等。这些空间表面上看跟图书馆联系不大,但能启发读者学习和思考,属于文化场所,是未来图书馆空间发展的趋势。

3图书馆新空间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是方便、灵活、便捷的分层布局。图书馆是知识存储的空间,是读者获取信息寻求知识的场所,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得所需的知识。图书馆大多数有4~6层,一般人们把第一、二层作为主层。在功能分区上,应该把读者使用最频繁的检索区、咨询台、借阅台等设置在一层,以方便读者使用,而使用较少的服务,如科技查新室、研讨室、影像播放室等放在楼层最高的区域。此外,现代图书馆注重为读者服务,可以参照营销学中的理念,将图书馆向读者宣传的新服务放置在主层,如图书漂流室、新书(好书)推荐台等。

二是处理好藏书空间与阅览、休闲空间的关系。目前,纸质资源仍然作为图书馆主要资源而存在,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图书使用频率还是很高,外文图书和各类特藏书籍也因稀缺性而成为馆藏必备,图书馆要处理好贮藏空间和阅览、休闲空间的关系。有学者研究表明,目前馆藏建设中,近20年库馆面积比从29%降至24%,预计未来会降至20%左右,书库空间的相对减少使得其他公共空间和学习空间相对增加。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均在所在城市的远郊建设贮存密集书库,以减轻馆舍的馆藏压力,适当增加读者可用空间;也有一些大型图书馆用馆内或者周边地下空间建设密集书库,对原有馆舍进行重新布局,以适应现代社会读者需求。

三是采用模块化设计,空间既有灵活性又有前瞻性。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一般分为:馆藏空间、借阅空间以及图书编目加工等内部工作空间。现在的图书馆强调开放、平等,读者至上的服务原则,追求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开放的信息中心,在服务上做到尽量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此相适应的是新时代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要以用户为中心,以适应用户对纸质资源不断减少的需求和对学习、休闲空间不断增长的新需要。这种动态发展要求新时代的图书馆分区在满足现有职能的同时也要兼具灵活性和自主性,例如各种隔层可以自由移动,馆内家具和摆设可以灵活移动和重新组合,平面布局更是可以随着图书馆功能的需求随机调整等,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

4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新布局

现代图书馆在空间功能划分上既要保留图书馆传统服务机构的地位,又要顺应泛在知识环境的背景,增加大量单纯用于服务的空间。具体来讲,现代图书馆的空间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典藏空间、学习空间和馆内工作空间。

4.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一般包括入口区、总服务台、展示空间。入口区作为图书馆人流交通的枢纽,主要设置在一楼处,入口区可以看到提供咨询和指引的总服务台,以及自助存包柜、自助借还区、检索区、休息等候区等空间。有些图书馆为了增加文化氛围,会在入口空旷地点设置展示空间,用来给学校举办各种展览,如书画展、摄影展、手工作品展等。

4.2典藏空间

作为传统图书馆重要的组成的部分,典藏空间在新时代图书馆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典藏空间又可以分为封闭式藏书架和开放式藏书架,前者主要针对特藏文献,古籍等一类珍贵文献,后者主要针对馆内一般文献。典藏空间也可以按照使用频率划分为一、二、三线书库,也可以按学科专业来设置书库,还有些图书馆以文献语种来划分书库。总的来说要视各馆服务对象和馆藏定位来决定。

4.3学习空间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学习场所,是教师学生进行科研、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学习空间对馆内的硬件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学习空间不仅要求获取纸质资源方便快捷,还要将电子资源、各种资讯等动态资源整合在一起。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设置了小型学习室、中型研讨室和专家研讨室,并配有家具、无线网络、电脑等设备[;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图书馆规划了休闲读吧,与期刊报刊阅览区、新书展示区相邻,书吧设置有休闲座位并提供茶水,无线网络覆盖。

4.4馆内工作空间

馆内空间包括馆内业务空间、行政空间和技术设备空间。业务办公区一般位于顶楼,采光和通风条件要求高,独立于读者使用空间;技术设备空间为图书馆开展服务提供技术环境,一般位于负一楼或者地下室,包括服务器机房、空调机房、监控室和能源管理室等。

5结语

第13篇

1监控范围

利用现代化电子监控技术和安全生产预警系统机制,煤炭企业能够随时动态掌握监控其所有生产管理状态,也就是所其监控范围极为全面详细。人工安全员进行安全检测都只能进行局部点的检测,无法实现全面动态监控掌握,然而煤炭瓦斯泄露爆发也通常都是由点出发,逐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工检测就很难检测出来,也就无法杜绝事故的发生,尤其检测不及时就会错过疏散时间,而利用该监控预警系统就能够对整个作业环境进行实时、有效、详细、全面的自动检测和自动分析,有效实现了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效能。

2及时通知功能

当前煤矿作业模式都是多个工作面和采煤区连续作业,不同工作面距离很远,甚至部分工作面不同巷道距离也较远,因此如果某个工作面或者巷道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影响波及到其他巷道和工作面员工,其他工作人员就容易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届时再进行疏散逃命也就来不及,而煤矿监控预警机制和系统广播功能就能够及时准确通知某个工作面工作异常状态,从而有利于其他工作面作业员工及时洞察安全事故,快速反应疏散,从而减少企业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自动监控设备的扩展

一般煤矿井下各种电气设备较多,不少设备发生故障也很难立即察觉,有的设备故障发生察觉后进行事后维修也较难,而利用其监控预警系统就能够借助现场总线路来及时监控记录重要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有利于及时排除预警故障设备及故障设备点,有利于设备的快速及时有效维修,从而切实保障企业安全稳定高效生产。此外其生产现场总线建立后,就可以利用新的、先进的监测设备来随时升级扩展,如其现场无线广播设备、图像监控系统等等都能够随时接入并升级,能够有效与时俱进,完善企业完善生产管理装备。

4事故分析与防范

由于该安全生产管理监控预警系统能够全程洞察企业生产动态数据,其历史性和实时性的信息数据就能够帮助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全面掌握事故前后各点工作运行状态和所有相关完整信息,使得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寻找事故源头和事故发生原因,从而就能够针对性采取抢救措施,也有利于工作人员总结经验,并结合全部矿井全年不同季节、月份、气候下瓦斯活动变化规律,从而科学有效提出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机制。此外由于现代工业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领域所需的现代电子监控系统和设备成本较低,只需要普通计算机、传感器和现场总线,成本都不高,然而其组成的地面监控系统、安全管理预警机制等所起到的作用却十分巨大,能够有效防范事故发生,从而间接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财产资金,也减少了企业人员伤亡损失。

5结束语

第14篇

1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1.1需求分析排水设施管理处对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系统需采集不同点位的液位、流量、流速、雨量等管网信启、,并实现信自、数据的动态更新显示。(2)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管理、报表统计、数据分析、应急决策支持等功能,并能通过与集合了3D技术和SWMM技术的下穿隧道积水模拟系统的集成,实现对街下穿隧道暴雨时积水情况的模拟预警。(3)系统需支持用户自定义的报警规则,如液位、流速、流量等闺值,并能够将报警数据推送至已有管网GIS平台,同时需具备用户接警管理的功能。(4)系统功能需通过网页展示,同时要求系统访问便捷、维护方便,需支持多种移动设备如手机、Ipad等的访问。1.2总体设计1.2.1管网数据采集方案设计为了监控排水管网运行状态,需要采集管网运行时的各项数据指标,排水管网的主要数据指标有:水管管径、下水井井深、管道内液位高度、污水管道内流速、污水管道内流量。同时为了实现系统雨、洪预警功能,还需采集雨量数据,建立雨量与管网内部液位数据关系。管网数据采集方案选用物联网实现,底层的感知层是各类水信自、传感器,中间的网络层考虑了地下管网的复杂地理环境,选取GPRS尤线传输方案,而最终的应用层就是本文的排水管网信自、管理系统,将采集到的管网数据处理分析,为排水设施管理处等管理部门提供管网建设的决策依据。1.2.2GIS和下穿隧道积水模拟系统的接口设计设计的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为管网已有GIS平台和下穿隧道积水模拟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在系统的信息集成平台中实现对下穿隧道积水模拟系统的接口,系统与管网GIS平台的通信采用报警服务集成平台和通讯服务器实现。下穿隧道积水模拟系统由下穿隧道3D仿真模型和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结合实现,该系统是以成都市羊市街下穿隧道为原型设计,可以根据羊市街雨量站监测的雨量数据,结合SWMM模型计算得出下穿隧道积水情况。由于该系统己经开发完成,所以本文设计的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需提供接口与之集成。本文的接口设计采用ApacheCamel+ActiveMQ实现。

2系统实现

2.1实时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测菜单需具备管网状态监测和站点状态监测功能,以管网状态监测功能为例进行验证说明,管网状态监测功能需显示管网中各个站点在距离当前时一刻4个小时以内的最新的实时数据,如果站点在超过4个小时内都没有收到数据则不在此页显示,该功能是用来体现管网整体的最新工作状态,同时还要求数据可以根据用户设制的报警颜色级别区分显示。点击实时监测,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网状态监测,进入管网状态监测界面,可以看一出系统成功的实现了对管网状态的监测。2.2数据管理数据查询主要分为以下六个子模块:逐条审核、批量审核。由于篇幅所限,验证测试。实时数据、原始数据、历史数据、报警数据、选取实时数据、原始数据和逐条审核功能进行验证测试。2.3接警管理接警管理功能中包括警情列表、警情处理和警情结果,三个子功能项目,该功能主要实现对异常情况的报警和接警功能,是为了方便排水设施管理处人员处理管网险情而做的设计。其中警情列表功能需实现查询当前时间内的警报情况,同时还可以新增警报:警情处理功能可以使用户查看当前警情处理的状态;警情结果则应查询到最终警情处理的结果。2.4数据报表数据报表模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子模块: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季报表,年报表。以日报表功能为例进行功能验证,日报表功能需分析当前站点一天内的数据。得出一天内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同时对数据和分析结果提供导出功能。2.5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模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子模块:单站多参,多站单参,趋势分析,环比分析,因子K线图。以单站多参功能为例进行功能验证。单站多参功能需显示一个站点的若干因子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原始数据的曲线变动情况,通过该功能可以洋细分析、对比具体站点的各因子波动情况。2.6报警管理报警管理功能包括报警参数、羊市街仿真、羊市街模拟三个子菜单功项,这里选能取报警参数功能和羊市街模拟功能进行功能验证说明。2.7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功能:菜单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因子管理,站点管理,设备管理,站点因子配置。由于篇幅限制只对站点管理子功能进行验证说明。站点管理功能的实现对站点信息的管理功能,还可以新建站点,更新站点信息,包括对站点因子,站点图片进行编辑,处理,以及删除站点功能。

作者:何智华 甘庆华 单位: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

第15篇

关键词GPRS;热网监控系统;通讯终端;调度中心

1引言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普遍采用集中供热方式。通常一个城市有几个区域供热网,一个区域供热网包含有几十个到上百个换热站。为了使热网尽可能地在最佳工况下稳定运行,热网监控系统需要将各换热站的运行数据传送给调度中心,以便调度人员随时了解各换热站的工作状况和有关信息,实现全网的热能统一调配。

热网的特点是点多面广,距离较远,现场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我国多数城市的热网监控系统都没有专门铺设通信线路,而是采用数传电台或电话线拨号上网【1-3】。采用数传电台作通信设备,需要向无线电管委会申请专用频点,易受风雨雷电的影响,需要人工巡查维护,并且由于体积大和发射功率大,易对仪表运行造成干扰。利用电话线拨号上网方式,虽然安装费用低,但运行期间电话费很高,速度不稳定,也无法很好的满足系统需要。

针对上述两种通信方式存在的不足,本文采用GPRS无线通信方式予以解决。GPRS是在现有GSM系统上发展的一种新的承载业务,目的是为GSM用户提供分组形式的数据业务【4】。现有的基站子系统(BSS)可以提供全面的GPRS覆盖。GPRS网络具有如下特点【5】:永远在线、按流量计费、高速传输、组网简单灵活、维护便捷、使用安全。因此,使用GPRS构建热网监控系统,可以充分弥补现有通信方式的不足。

2系统结构与总体方案设计

热网监控系统由换热站现场测控设备、GPRS通讯终端和调度中心组成。系统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热网监控系统总体结构图

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现场测控设备实时采集热网运行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换热站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调节;

(2)响应GPRS通讯终端的数据发送请求,将采集处理后的数据上传给通讯终端。通讯终端将数据打成IP包,通过GPRS网络,经Internet发送至调度中心;

(3)调度中心软件将IP包解包,还原数据,并根据热网总体运行情况实现远程监控。

本文主要设计通讯终端和调度中心两部分。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终端硬件电路设计、TCP/IP协议处理、终端与调度中心的互联、调度中心的网络接入与功能实现等。

3GPRS通讯终端设计

3.1硬件电路设计

通讯终端的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最主要的是微处理器和GPRS模块。本设计采用PhilipsLPC2106作为微处理器,它是一个支持实时仿真和跟踪的ARM7TDMI-SCPU。考虑到其内部已带有一个64KB的SRAM和一个128KB的高速Flash,因此无需外扩存储器。

GPRS模块选用SiemensMC39i,可工作于EGSM900和GSM1800两种模式,支持语音、短消息、数据业务和传真等。模块内集成天线、RF和基带处理器等,支持标准RS-232接口,外接SIM卡。它支持AT指令集,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比较简单。

图2通讯终端硬件结构图

本系统扩展了RS232和RS485通讯接口,采用LPC2106的UART0口来实现。RS232接口用于终端与PC机进行通讯,主要用于系统调试;RS485接口用于终端与用户设备之间的数据通讯。整个系统的输入电压为高质量的5V直流稳压电源,共需要4种电压。CPU内核电压为1.8V,I/O口电压为3.3V;MC39i电压范围是3.3~4.8V,取4.3V供电;其余部分5V供电。

3.2终端软件设计

终端软件设计采用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下编程的方法,软件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终端初始化模块、GPRS通信初始化模块、TCP/IP协议处理模块和应用程序模块等。

为了节省费用,通信终端采用了动态IP地址分配方式,即终端每次上电后GPRS网络为其分配动态IP地址和端口号,终端将此动态IP地址和端口号发给调度中心,以便于调度中心访问。终端需要定时向调度中心注册,以维持先前动态分配的IP地址和端口号。

终端上电或复位后,首先等待参数配置命令,如果收到配置命令,则进入配置状态;否则,读取片内用户Flash中保存的配置信息。接着通过串口向GPRS无线模块发送相应的AT指令,GPRS终端开始进行拨号和PPP协商过程。当PPP协商成功,无线模块登录网络成功后,系统通过加载PPP/TCP/UDP/IP等协议,同中心建立起Socket连接,数据的双向传输通道建立,系统进入发送接收用户数据、监测上报故障和定时向中心注册的循环状态。

4调度中心设计

调度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各换热站通讯终端发来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保存各终端的动态IP地址,监视各终端的状态;维护热网数据库,提供用户数据查询、打印报表;实现调度与远程控制等。

这些主要功能由软件实现,使用了VB6.0进行开发。软件设计主要包括6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实时监测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远程控制模块、参数设置模块、换热站自动上传报警信号处理模块,如图4所示。

调度中心有以下几种组网方式:光纤专线方式;ADSL方式,中心需要申请一个固定的IP地址,或使用动态IP地址+域名;GPRSMODEM方式,使用SIM卡绑定固定IP地址的方式。本系统采用ADSL+固定IP地址的接入方式。在对GPRS通讯终端进行配置时,写入这个固定的IP地址,这样终端一开机就能自动与调度中心进行通信。调度中心数据收发的流程如图5所示。

图4调度中心软件功能

图5调度中心数据收发流程图

5结束语

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控热网的运行可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减小环境污染。同数传电台相比,利用GPRS网络传输数据可靠性高,在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对于供热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保证供热质量和热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GPRS网络的完善和费用的进一步降低,基于GPRS网络的热网远程监控系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丁艳华.热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城市公共事业,2005,19卷2期:34~37

[2]林艳,杨建华等.集中供热监控系统的设计[J].控制工程,2003,10卷6刊:539~541

[3]董志国.集中供热管网的监控系统[J].煤气与热力,2005,25卷10期:19~21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