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

教育硕士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硕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硕士论文

第1篇

1、多方求证,明确目的

对于课题的选择,一般是针对中学教学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在阅读文献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是导师给出的研究课题。不管课题怎么选定,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思考做这个课题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做?从哪些方面收集数据?在自己对课题研究有了一定认识后,在学科组做开题论证会,汇报自己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以及预期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导师和其他教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后,完善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结合实际,吃透理论

由于现在的研究生学习目的不太明确,且学习时间减短(教育硕士为2年),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只是知道大概的观点,根本没理解理论的本质意义,无法把所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论文撰写时不懂把理论内容和所研究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在导师上课或和研究生开课题组会时,多进行相关理论的研讨,让研究生在基本弄清楚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的具体内容,多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教会学生把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在具体内容中的应用,强化对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理论的目的。

3、不断训练,凸显核心内容

第2篇

东北师大05届温州部分教育硕士将于本月底和月初赴师大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很多学员对答辩的应当注意的事项不是很清楚,心理有点不安。我就本人答辩的经验,整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全力消化自己所写的论文

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的论文。对论文内容要了如指掌。写好5-10 分钟的答辩陈述。陈述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原始资料;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下面附上我的英文陈述稿)

(二)物质准备: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

1.硕士论文的底稿。2.答辩陈述稿。3.主要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

(二)硕士论文答辩程序

1.研究生向答辩委员进行陈述(约5-10分钟,具体时间由答辩主席决定)。

2.答辩委员会专家(5位)提问,每人基本上有2-3个问题;

答辩老师一般的提问类型:对选题意义提问、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对论文新意提问、对论文细节提问、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对建议可行性提问、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对格式是否规范化的提问。

3.答辩委员会专家讨论、投票。4:1勉强通过;3:2不予通过。

整个程序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good luck to you!

附:我的答辩陈述稿presentation

in academic year, i studied here for my med degree. a group of teachers in our college began a research program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s. huang, my supervis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research task o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she knew my interest in the issu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so she asked me to join in her research. because of her, it was easier for me to get the chance to attend various kinds of in-service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province.

in the same year, zhejiang province launched a project of 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regions. wenzhou teachers education institute, where i am working took on the task of providing training courses to primary school english backbone teachers from rural regions around the city .as a part of the provincial project. as a teacher educator majored in english teaching, i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whole arrangement of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se bakbon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september , i finished my med studies and returned home. on 25th, sept of , i organized a training class for in-servic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and decided to take this class as my study subject.

enlightened by the socio-cultural view o f learning, that is, teachers learn best through active involvement and through thinking about and becoming articulate abou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 arranged the whole training course to promote trainee teachers’ active particip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eample, i took trainee teachers to observe class and encouraged them to make a comment afterwards; i invited professor huang who guided trainee teachers to narrate their teaching eperiences in order to draw wisdom from themselves. in this sense, i named my training courses as “participatory training courses”.

the training course lasts for five days, during which, i participated in as an organizer of the whole training course, a teacher educator for one subject, a peer learner of the trainee teachers, and meanwhile, a researcher.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 the study are ethnography, narrative inquiry, case story method, interviews and so on. the data collected include field notes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 interview recordings, teachers’ feedback journal, and discussion groups’ recordings.

the paper attemp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kind of knowledge do teachers really need? (2) how do teachers get developed through learning in this in-service training program?

第3篇

一、写“毕业论文”及“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必要的科研能力,而写毕业论文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核和验收,如同任何学校的学生通过毕业考试来检验其学习是否合格一样。应该说,写毕业论文从本科班学生就开始了,只不过要求没有研究生这么严格罢了。

写“论文开题报告”实际上就是为写毕业论文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指导教师(一般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通常是一位)的帮助下,对论文的选题、论证、意义、价值、依据、内容、结构、写作、创新等等,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再经过更高一级的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决定论文写作是否可以进行下去。所谓开题报告,是指在个别指导教师指导下具备了开题资格(即得到了自己指导教师的认可)的学生,再向指导教师小组(通常有几位教师组成)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教师(开题时自己的指导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集体指导的过程。在开题前,有多少指导教师学生就要提前印多少份开题报告送到教师手里以便接受指导。

如果多数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开题报告有问题,不适合进行下去(即写论文),就会以“不允许通过”的方式,使原来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废,这样的学生就必须对论文构想进行调整,重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下一次的论文开题报告,直到被通过为止。(现在,通常一年一次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开题的学生另寻时间开题,尽量不耽误年度完成论文,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个学年度,如果再通不过,再往后推移,直至通过为止)而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学生,则继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

可见,写“论文开题报告”还不等于“写论文”,只是作论文的前期准备,写教育硕士论文与写别的论文也存在一定区别,应该弄清楚以下两个重要的不同。

二、写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毕业论文”和“论文开题报告”的区别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论文开题报告”同写“论文”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论文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论文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论文的开题报告,把论文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论文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论文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论文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的区别

一般说来,同本科班学生相比,教育硕士的论文比较专业化、深入化、要求理论深度、实践证明更精深一些,开题报告就是为此服务的,有的本科班学生甚至没有这个环节。

而同其他研究生论文比较,教育硕士论文还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理论方面可能要求没有这么深入、专业、系统;但在实践、可操作性方面却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面,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其论文要求必须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求所写论文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硕士论文既有写作劣势又有写作优势,劣势可能更多地是在理论方面,在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方面;优势则在实践方面,在教学经验方面。所以,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在实践教学方面找到研究课题,选择适宜的题目写开题报告。

三、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通过几年对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指导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的经验教训,我把论文开题报告的大致要求归纳如下:

1、选题: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关键词等

5、创新点(要重点考虑)

6、论文的理论部分

7、论文的实践部分

8、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论文写作提纲

我觉得,写好开题及论文的关键是先确定好“创新点”和“关键词”,有的学生写开题报告时根本就没有思考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弄清楚写论文是为了什么,把写开题和论文仅仅当成了完成任务或应付学校的考察。

写论文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要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都是别人早就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关键词”恰恰反映了你的论文,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应该围绕着关键词来写,关键词也是写作的中心问题,如果连考虑这个问题都没做到,可想而知以后的论文会是怎样了。

那么,写论文开题报告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四、写论文开题报告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写。

第一,是确定“论文题目”。尽量选择比较小的或具体一点的题目,学会“小题大做”。一般来讲,论文题目是提前(分配指导教师之前)已经确定好的,而且被学校所认可的,如果没有极特别的原因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不能影响整个论文构想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变论文题目。

第二,搜集材料。题目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自己想要论述的问题去搜集材料,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什么样的材料几乎都可以找到,要善于充分利用网上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时,尽可能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论文创新点寻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袭,把别人的东西不经过消化、整理,完全照搬过来算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科研恶习必须杜绝。学会利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在这种思考、整理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实习或教学经验,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体会进行理论升华,通过论文写作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四,确定关键词。找出自己论文的关键词,作为论文写作的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自己的论文写作,写好开题报告。开题中的安排要围绕自己的关键词来确定,它们构成了论文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议随时编一个“开题目录”。把目录放在前面,后面所写的内容,随时检查同目录是否一致,写完开题后目录是可以删除的,但在写开题甚至写论文时是很有用的,你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论文进行修改,不要小看目录所起的作用。

第六,论文依据。应该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献为依据,文科论文应该注重搜集、引用经典理论,许多人把根据仅仅放在非主流思想文化上,不重视主流文化,这是在写教育硕士论文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有人在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成果、介绍研究方法等的时候,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目的性,没有把这些介绍同自己将要写的论文结合起来。有时安排写作内容、写作逻辑结构时,也不能很好地为论文中心思想服务。其实,论文的一切安排,都应该围绕着论文主题进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参考文献”的作用。通过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现着论文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表现着研究水平和范围的不同,也表现着论文说服力和全面性,应该注重这个方面。

第九,实践部分是重点。这是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学生应该把实践、操作当作自己选题、论述、创新的重点,这也是对教育硕士论文的特别要求,开题报告一定要把这部分写好,论述完整。很多学生把参考文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意义等等论述得非常详细,到了“实践探究”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论文结构。这部分也可以叫列出“论文写作提纲”,这部分一般放在开题报告的最后,通过这部分使人能看到将来论文写作的大致情况,对论文的基本情况有个概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进行一个写作规划,开题一旦通过即将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写作。

第十一,多向指导教师请教,主动接受指导。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作为学生要学会利用写开题报告和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学到在平时所学不到的东西。许多优秀论文,都是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有的学生,把写开题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当成应付差事,天天忙得被指导教师催着写,这样的论文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提纲”大致有以下部分组成:

绪论(导言、引言、引论等,总体情况介绍)

论文的理论部分(理论论述)

论文的实践部分(具体方法、技巧,应有创新性)

反思与对策(有一定的实践证明材料及其对材料的分析)

结束语及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4. 

第5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各级法院在执行工作者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以缓解“执行难”,在这些努力中,说服教育的原则保持着重要的位置,几乎能够说,说服教育是法院针对“执行难”而采取的种种对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一般而论,说服教育比起其他执行措施来更容易节省法院或具体办案人员的资源或成本,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序上弥补法院执行力量的不足。

这不仅因为成功的说服教育能够减轻乃至免除采取其他执行措施的负担,而且更体现在说服教育方法广泛的替代性上。在其他所有的执行措施都无效或无法采取的情形下,常常仍存在着做说服教育工作的余地,而且有时也能够取一定成效。

其次,在法院针对种种验证以执行又似乎不宜中止或终结执行的复杂情况而采取的各种对策中,说服教育都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这些对策或措施既包括“以物抵债”、“劳务抵债”等灵活的清偿方式,也包括在执行的期限、金额、方式、主体等方面的种种变通做法,而有名的所谓“放水养鱼”更是这种种灵活方式及变通做法的综合运用。

说服教育在法院克服“执行难”问题的种种努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决不是偶然的。作为转型期特殊的法律现象,“执行难”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功能相当有限的法律程序直接面对过于复杂的社会现实,不得不处理远超过其制度容量的问题而引起的制度扭曲或制度紧张。

我国强制执行程序功能的有限性不仅体现在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负担过重、执行组织等内部关系并未理顺等问题所造成的“绝对力量不足”,更集中地表现为转型期制度总体供应不足所导致的“相对力量不足”,如果存在较完备健全的担保、银行存款及证券的记名、不动产登记、公证、拍卖等制度,则不动产及担保债权、存款及证券等财产的执行能够通过法定程序简单地完成,强制执行的措施将有可能像许多国家那样,主要集中在动产的扣押和拍卖上。这样,事情就会单纯得多。恐怕这也是尽管不少国家的强制执行成功率相当低,却并不认为存在“执行难”问题的原因之一。

此外,尤其就经营性组织而言,目前我国的强制执行实际上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应该由破产制度来解决的问题。

由于上述制度以及其他类似的制度缺乏或者不健全,同时也由于制度间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或制度间关系没有理顺,需要运用不同的原理、不同的法律技术来解决的许多问题都集中到强制执行领域,使得这个制度不堪重负而验证以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说服教育原则的作用在于,通过加强法院裁量的因素和引入当事人同意的契机以减轻执行制度的负担,它使过大或过于复杂的问题也有可能在强制执行的范畴内得到处理,从而加大了制度的容量,在一定程序上弥补了其他制度的不足。说服教育不仅在通过获得当事人同意而满足程序的正当性要求这方面必不可少,而且在运用得好的时候确实能够解决问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作为确实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制度供应不足的整体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之前,从强制执行取消作为原则的说服教育看来是不可行或者是不可取的。

“说服教育也强制相结合”被视为执行程序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整个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要用国家的法律,对当事人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教育义务人遵守法律,自觉履行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只有在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方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从教育入手,以强制作保证,将二者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执行工作的一项原则,这项原则要求执行人员自始至终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又要适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时,首先要立足于说服教育提高当事人的思想认识与法律意见,促使其自动履行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但是,没有强制执行作后盾,说服教育就不易奏效,就无法保证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针对执行义务人,以发动强制措施的可能性为后盾,先作思想工作,进行法制宣传,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这些工作无效才采取强制措施。这样,说服教育可以贯穿整个执行过程,与强制措施相伴或交替使用,以确保法律文书元宝的义务最终得到实际履行。

强制性是执行工作的特点,《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的各种强制措施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各种生效法律文书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执行。:

第6篇

1.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工作负荷过高

目前培养研究生的大学院校附属医院往往是各地区级别较高的三甲医院,医疗任务重,门诊住院患者较多,医生需要完成大量的临床工作。研究生成为此项工作的主力军,工作负担巨大。另外,医院硬件资源有限,电脑软件操作繁琐复杂,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为了完成工作,研究生需要经常加班。导致他们没有时间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可能使部分研究生身心俱疲,容易出现身心问题。

1.2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陈旧或认识不到位

一些导师最初为科研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模式陈旧,重科研,轻临床,导致临床实践时间减少,临床技能提高有限。反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也需要毕业论文答辩,他们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有部分导师重临床、轻科研,导致他们科研能力低下,偏废一方[1]。

1.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轮转实习落实不到位。

1.3.1按照轮转计划,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至少在其他相关科室轮转1年左右,但目前研究生轮转时间较短,约4-6月。

1.3.2轮转期间,部分同学对轮转不重视,缺乏自觉性,未去轮转科室轮转,或轮转科室要求不严格,轮转流于形式。

1.3.3各轮转科室缺乏有效、规范的管理体制和流程,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轮转一团糟。

1.3.4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导师所在科室在分院区,部分科室床位数较少或是病种单一,导师未安排研究生去病种全面的综合科室轮转,限制了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1.4缺乏专业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及理论讲座

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故培训结束后应该掌握临床上常见的操作技能。部分研究生反映医院或科室没有相关培训,导致他们常见操作技能低下,或难以按照最新的标准操作。医院或教研室没有安排针对研究生的理论讲座或课题汇报讨论,使得研究生缺乏理论学习的动力,而且科研课题进行中遇到的难题无从请教和解决。

1.5实习科室、轮转科室缺乏考核或考核不严谨

临床能力考核是检验临床能力培训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各个医学院校、科室具体情况不同,在临床能力考核工作,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及形式均不统一,存在较大差异。据调查,相当多的科室缺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研究生的评估和管理。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不能完整有效的评价,也不能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必要的反馈。临床能力的提高急需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这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急需解决的难点。

1.6部分临床活动缺乏权限

大部分研究生为应届毕业生,无临床工作经验,而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才可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故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后不能从事临床工作,缺乏正规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部分研究生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但却不能在实习医院注册执业,不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没有处方权,难以独立进行临床活动,毕业时临床能力难以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要求相应的临床能力。

1.7缺乏临床工作中沟通能力的培训

部分研究生反映,他们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因为缺乏一定的临床诊治能力,同时也缺乏沟通技巧,往往难以有效的、全面的跟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1.8缺乏对研究生的心理关注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需兼顾临床及科研,心理压力较大。在目前较差的医疗环境下,研究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也容易成为医闹针对的对象,身心容易受到伤害。所以,预防性心理关注也是有必要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策略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2我们在把握原则基础上,根据我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优化临床资源、简化工作流程,减少临床工作量,给研究生减负;

(2)更新理念,明确学位特点,临床工作及科研并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应按照专业学位的标准,调整培养方案和要求,要注重拓宽知识面,突出应用和强调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加强临床能力和考核。医学院应该加强带教医院及导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识和理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理解专业学位特点。

(3)建立并健全轮转、培训、考核制度,规范管理a.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入临床后应该与导师仔细计划好轮转实习计划,医院或教学分管部门应严格按照轮转计划安排研究生实习轮转。b.研究生进入相关临床轮转科室后首先进行登记,向科室负责人进行报道,由科室负责人分配带教老师进行带教,轮转期间需全面了解及熟悉轮转科室业务及疾病特点。在科室轮转期间,科室需安排业务讲座。同时,医院教育科也应定时安排适合专业研究生的讲座。c.出科时建议完善考核制度,不仅需测评思想道德,而且要进行理论考试,同时还建议进行轮转科室相关技能的考试。对于不能达到轮转水平的,应该增加轮转时间。医院按照国家培养要求分阶段、定期进行考试,定时评估,优化培训考核制度。考核体系包含初期的课程考核,计入学分,进入临床之后还有参加学术讲座规定学分考核,轮转科室考核,毕业考核及论文答辩考核。

(4)开拓新的培养思路,事半功倍,培养全面研究生2010年,上海市开展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基本思路是医学本科生毕业以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和住院医师招录,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具有住院医生和研究生双重身份。学生毕业时,合格者可以获得四证,即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执业医师执照。我们也应借鉴上海甚至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思路,力求高质量的培养能力全面的研究生。

(5)开放执业权限,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

第7篇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一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例

学科专业: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网络教育资源开发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人类社会己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技术对教育的革新作用显著,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纳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探讨如何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在教育教学领域轰轰烈烈地展开。为深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效果,一方面要求我们应熟练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教学应用方式,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时,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运用知识的交互发生机制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究依托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也是适应目前教学资源微型化、个性化、交互性的发展趋势。结合视频学习特点,笔者通过Adobe captivate4屏幕录像软件,以SPSS中数据初步分析和数据高级统计为例,开发SPSS微视频教学资源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便于其自主建构数据统计知识,并灵活运用到相关课题的数据分析中。文章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0级5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学习,对学习者而言,能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拓宽其知识视角,深化知识建构的层次。

    具体来讲,该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

      (1)明确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基于多媒体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形象、直观,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首先,单一的文字教材呈现方式易使学习者感觉枯燥,产生疲劳,继而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多媒体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将画面与教师的讲解配音融为一体,学习者可以边学习边操作,便于他们进行持续的探索。其次,微视频独特的播放方式,可以供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可以反复演示观看,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尤其是对于操作性知识而言,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效果显著。

(2)探讨微视频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方式,方便教师的利用    将微视频教学资源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微视频的多媒体技术优势。与此同时一,教师可对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引导,解决学生在利用微视频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两者结合,既发挥了微视频辅助教学的优势,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前后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传统模式与借助多媒体视频片段进行辅助教学的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而发现传统学习中的不足。至于教师应该在课前或者课后将微视频教学资源呈现给学习者,文章在后文的结论中也给予明确的解答。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 1微视频相关概念

    一般认为,视频是相对于文字、图片等单媒体而言,集图像、声音、文本于一身的综合性媒体,具有表现力强、蕴含信息量丰富、形象生动等优点。随着3G网络的普及、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移动互联时代已全面到来,它全方位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视频而言,更是在逐步进入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的微视频时代。[}l微视频的出现及其“普众化[z]”的趋势,意味着我们真正进入了“超视像”的新媒体时代。

    对于微视频的概念,整个网络视频行业乃至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甚至其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从开始的短片、短电影,到后来的数字短片以及现在的微视频、短视频、微电影、短电影等。[3]其中,数字短片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借助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播放媒介盛行起来的,在短时间内播放结束的数字影视内容。[4]根据其定义及相关的网络释义,微视频与数字短片、微电影、短电影等,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称谓的差异。

    学界对微视频的定义,大多采用优酷网总裁古永锵的表述:“微视频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 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上传至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30秒至20分钟左右的,内容广泛的,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记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5]短精快、用户参与、操作便捷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6]

    本文主要探讨微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前述学者对微视频的相关研究,笔者界定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是多以3-5分钟的长度呈现,依据教学规律制作的供学习者自控学习步调,自主的去实践,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频片段,它是一种可以让学者通过手机,电脑,MP4等视频终端随时随地反复播放的视频资源。

2. 2微学习理论

    移动设备的普及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了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微型学习的到来。[']2004年微型学习的概念第一次提出,随着媒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情境的改变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广泛深入,微型学习已然成为教一育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g]

    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微型学习来代指微学习,两者都来自Micro-Learning这一概念。微型学习是一种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的双向互动交流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奥地利学习专家林德纳(Lindner )把微型学习定义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的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内容和微媒体的新型学习方式。[9]具体来讲,微学习是一种“以多媒体、跨平台、小容量的网络微内容为学习单元的个人学习方式”。[10]从实践层面来讲,“微学习”欲处理的是规模相对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及时间相对比较短的学习活动;从研究层面来讲,“微学习”指的是在多样化的教育境脉情境下对学习研究采取的一种微观视角。[川

    微媒体承载的微学习内容,是指以实用短小的内容组块来呈现学习内容,并由此组织起来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松散连接和自包含的知识内容或模块,常以移动终端作为终端载体,如便捷式终端(手机、PDA等手持设备)。[12]大多数学者认为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密不可分。移动微型学习是微型学习与移动学习融合后的结果,是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微型化学习方式。[13]微型学习由于其具有的移动性、片段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达到一种实用的学习目的,从而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14]李娟等从学习理论和情境创设两方面出发,对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总体构架进行了分析。[IS]微型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有效形式,应发挥广大学习者的智慧与热情共建微型学习资源。[ 16]

    微型学习以其具有的短时间、小片段、个性化、多媒介等特征,在未来的非正式学习及混合学习等的普及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把微视频引入教学过程中来,利用微视频时间短,播放内容精确等特点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让学习者更加充分的利用数字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文章研究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进一步丰富微学习的相关理论。

2. 3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1954年,斯金纳针对当时传统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以操作性条件和强化的原则来重新安排教学程序,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_民学习的每一步骤都得到强化。‘’‘,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做出的反应之间的连接的形成过程。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一强化。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办法,用简单的行为连接而成。

    具体来讲,程序教学是一种以行为主义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以及积极强化原理为其理论基础,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其具有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的原则。U91关于程序教学内容的编制,斯金纳分解出许多方法细则:如编制者必须先熟悉整个教材内容,找出具体的终端行为;据此,分解出许多中介步骤或细目;将细目分布均匀,编写简单明晰;细目与细目之间密切联系;选择个体有效的反应予以强化;单元大小应符合学生的反应限度;己学过的术语或事实,应间断性地呈现在后来的细目中,等等。[ZOO

第8篇

教材内容精心选自原汁原味的电影,力求真实反映英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同点,在优化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再现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提高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的应用能力。该课程强化视、听、说三个感官对语言习得的综合作用,对教学模式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相比较,它具有以下特色。文化特色:有别于传统“情景对话”,大学英语视听说在电影片段遴选上注重文化导入,内容丰富多变,有助于全面认知西方文化;真实特色:所有语料都来源于原版电影,为学生提供真实语境;实用特色:课程各板块由不同主题支撑,这些主题涵盖了言语交流的方方面面;技术特色:多媒体辅助课件中容纳了所有遴选出的电影片段,针对课内教学和自学两部分,切实反映了多媒体技术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递增特色:课程各环节遵循从易至难的形式,逐步递增,由此适用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包容性: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了课堂和课后的安排以及不同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师生均有更多自主选择。

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整体目标是以能力为本位,实际工作为导向,以行动导向为基本出发点,遵循“应用为主、学以致用”以及学习者为主体,教授者为主导的教学准则,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表达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当的词汇量和口语表达策略方法,提高兴趣,拓宽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总目标涵盖下属五个子目标。知识目标:各个交际语境模块中的语言知识点,包括词汇、短语、句型、主题相关知识点等;能力目标:学生能听懂第一母语者的语言并且能适应不同语境和地方口音的变化,能流利表达观点,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语言交流技巧,并能适当使用常用非正式场合的口语,能熟练使用自主学习系统,在课外增加对听说的训练;情感目标:通过电影片段的引入和视听感觉带动,拉近学生与语言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爱上学习;策略目标:利用语用策略,如对会话涵义的理解,对语码的切换,对于合作、礼貌、顺应等语用原则的遵循,以达到最佳交际目的;素质目标:提升语言文化素养,全方位体味跨文化交际,拓宽视野。

三、课程体系内容设计

该课程以视听说为核心,分为六大模块,每个大板块又由下级具体的交际小板块构成,小板块中的主题覆盖真实交际各个层面。它们分别是:生活模块(包括孩子、成长、家庭、节日、健康、运动、音乐等主题)、工作与学习模块(涵盖学校生活、学习、留学、找工作、升职等主题)、社交模块(涉及娱乐休闲、旅游、冒险、信息交流、聚会、社会仪式、特殊场合、社交礼仪等主题)、自然环境模块(包括人与自然、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科技模块(涵盖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魔力等主题)、人文模块(涉及战争与和平、伟人与英雄、梦想、神秘现象、信仰与宗教)。每一个板块的主题由不同的教学单元来承载,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题与主题间的语言文字和听力表达的难度等级呈现递增的趋势,有助于能力层次的逐步提高。

下面以一个交际主题音乐为例具体介绍实施步骤。主题引入:教师以文化为切入点,为学生介绍与音乐相关紧密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该交际主题有大致了解。电影片段视听:教师先对整部电影的剧情和所选片段的场景简要介绍,使学生明确剪辑片段的位置和背景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片段中的重点难点词汇短语并讲解所含文化负载词;以任务型习题(简答、选择、填空、复述、判断、连线等)为导向使学生进行视听,促进学生对片段内容的理解和对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基于该主题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设计口语交际活动,形式力求多样灵活,例如角色扮演、电影对白配音、小组讨论、辩论、陈述报告、给题目演讲、即兴表达、诗朗诵等。表达拓展:补充与该主题语境相关联的口语句型和表达法,可以是教师讲授,也可以是学生预先搜集整理,或者二者相结合,由此而强化拓展学生的言语输入。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或课堂外对提供的电影片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设置的学习任务,巩固和加强该主题相关信息。

四、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应遵循灵活、互动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能力主体进行工作和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交替并进。让学生尽可能成为课堂的积极元素,而不只是被动接纳知识。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灵活地贯穿各种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站位法、关键词卡片法、旋转木马法等。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时,课程实施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功。在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中,教师的主旨应是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是达到学习效果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模式,合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把联想记忆、循环法、归纳分析等方法融入教学之中,而指导学生自己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方面,本课程主张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融合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多媒体课件作为本课程的一大特色和必要工具,需要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进行支撑。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学生分享优质教学资源。

五、考核评价方式

第9篇

一、温故启新式。即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以前(尤其是前一、二节课)所学旧知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的教学上来。由于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的联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新旧知识之间连接得自然、顺畅。例如,在上《经济常识》中“劳动力成为商品”一节时,我们安排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前一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商品,以及商品的二因素,说的都是普通商品、一般商品。我们已经知道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旁动产品,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属性。(这里,可以先提问,后总结,也可用设问以引导学生共同回 忆、复习)。那么,什么叫劳动力?劳动力也能成为商品吗?如果能,那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劳动力成为商品,当然也应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什么呢?与一般商品相比,有何特点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运用这样的导语,从旧知层层推进到新知,学生接受、掌握的难度就小多了。

二、悬念诱思式。即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二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因此,安排这种悬念诱思式教学导语,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内心世界里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教师设置的悬念,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如此一 段简短的导语,可以诱导、“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

三、情境切入式。即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则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一次上《师德常识》中“个人离不开集体”一目时,刚上课,一支横卧在讲台上的粉笔被风一吹,顺着桌面掉到地上,跌断了。我们没有忽视这个细节,觉得它是切入这节课教学主题的一 个很好的情境。于是,就将跌断的粉笔从地上捡起来,又拿了一盒粉笔(纸包的),沿着刚才那支粉笔下滑跌落的路线,把它轻轻推下讲台,拾起来让同学们仔细查看,竟无一支跌断。这时候,便说了如下一段导语:“同学们,刚才的情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你们思考过它说明了什么吗?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有限的,而由多个乃至无数个个人所组成的集体的力量则是强大的、无限的!你们说呢?(学生们会意地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个人离不开集体’----”。这种由具体情境切入教学主题的教学导语,因势利导,生动活泼,其效果当然也比较好。

四、提问吸引式。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语类型。它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问巩固旧知,强化对旧知记忆和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提问,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学生及时作出注意、思维等心理的自我调整,把学生分散、无序的思维转移、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我校每学年举行的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重大活动期间,或者像前两年的“迎评估”、“迎国检”期间,学生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多是当时学校、班级、寝室里等发生的事情。这段时间的政治课教学,我们便经常使用提问吸引式的教学导语。

第10篇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在组织结构、制度建设等方面严格按教育部和辽宁省招考办相关精神和要求,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学校根据国家和辽宁省相关文件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考生的复试过程中,特别注重考核考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考查,以培养层次高、社会需求多的复合型人才。一直以来,我校坚持全面考查、公平公正、择优选拔的原则进行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录取工作。

2完善教育保障体系

目前,我校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研究生教育经费比较紧张,为使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学校准备从完善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入手,实施以下改革措施:

(1)加大科研经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2)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校友、科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为平台,吸引校友、行业企业通过教育捐助和设立奖助学金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经费提供支持。

(3)建立研究生培养导师承担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使学科、导师之间就创造研究生培养条件、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展开竞争,提高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学校通过调节招生指标,对科研课题及经费充足,培养条件好,培养质量、管理水平高的学科、导师实施招生,研究生分配名额倾斜,但倾斜增加的研究生培养经费由导师承担。

(4)开拓与用人单位产学研办学的渠道,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承担研究生培养的集中实践环节和做毕业论文所产生的费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1任课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的培养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绝大多数为具有工作实践经验,学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起步比较晚,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因此,选用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且具备良好师德的骨干教师来担任任课老师尤为重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关于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每年都会选拔具有丰富农业推广理论和经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来担任授课任务。与此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农业推广师资队伍的综合培训工作,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教育研讨班和师资培训班,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教育理念、专业实践、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工作。

3.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研究生管理的关键力量。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科技创新、责任心强、师德高尚、有能力跟踪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渔业领域专业型硕士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为了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非常注重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积极引进人才、支持在职教师进修、加强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科梯队建设。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外双师制。学校既注重扩大导师数量,又非常重视提升导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首先,实施导师遴选条件改革;其次,建立导师学习和学术交流制度。一方面,通过导师指导小组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发挥老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对新导师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对新导师就导师职责、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鼓励并组织导师参加国内外实践教学培训活动,促进导师业务能力提高,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充足的师资力量为保证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严格规范质量管理

4.1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和规范学习要求

课程学习是渔业领域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既要使研究生掌握更多的农业推广理论、专业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国内各培养单位普遍存在农业推广硕士课程的课时少、缺乏专门教材的现状,我校教师在授课时充分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课程设置需求,着重加大实践应用方面的课程量,增加案例教学研讨的比重,在保证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的基本要求外,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安排教学计划。为充分保证授课质量,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考勤制度。除了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期间加强考勤外,还会派专人定期进行课前和课后的考勤。

4.2加强课程考核及考风建设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积极认真地学习课程知识,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进行了严格规范的考核。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或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借鉴学术型研究生考风建设的经验,学校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日常的考勤记录,确定学生考试资格。每次均由研究生学院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和考场,在校内抽调责任心强的教职工任监考、巡考人员。严格的考勤制度、规范的考试安排不仅端正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更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证明,在农业推广(渔业领域)硕士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展实习、实训考察,能使研究生实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和启发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和写作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应用所学的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实践推广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安排研究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学习考察,要求授课教师在实习中结合实物授课,进行案例教学。在学习考察过程中,学校还聘请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使研究生们能与这些专家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和探讨。此外,学校还定期聘请校内外渔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专场讲座,以拓宽学生们的专业视野。近年来,我校先后在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金砣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大连汇新钛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设立了研究生实训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为渔业领域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场所。

6规范学位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对学位论文质量、研究成果水平至关重要。学校要求渔业领域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取自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我校从单纯的研究类论文过渡到研究类、调研报告类、规划与设计类、研发类和总结类这五种类型的选题。要求选题应当具有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近的先进性、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可行,更强调其社会需要性。选题能充分体现选题人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现代渔业技术推广、渔业资源保护、开发、水产品加工利用等问题的能力。为使研究生做好选题工作,我校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和学生应定期进行论文选题研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在研究生确立选题方向后,由其导师组织相关专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研究生学位选题无创新点、重点不突出、研究手段滞后、缺乏社会专业特色,或者研究生不能按时完成论文,研究生学院则要求其限期修改或重新开题,由导师组织专家再次进行检查。

7规范论文评审答辩

7.1学位论文盲审

我校对专业型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审制度,着重审核以下内容:

(1)综合运用理论、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保护、开发和利用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研究的工作量大小和技术难度;

(3)论文研究所体现的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论文研究(或项目设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7.2严格规范答辩程序

第11篇

关键词 说作文 大学英语 写作教学 必要性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aying

Composition" Writing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HUANG Mei, LI Yunhui

(Xingzhi College,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zhou, Jiangxi, 344200)

Abstract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English. Though the importance of writing has been realized increasingly, the actual writing result is not satisfactory.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n several major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a writing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named "saying composition" in theory, and several questions in usage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y words saying composition; college English;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necessity; question

“说作文”,就是在课堂写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先进行口述后形成文字的写作教学方法,通过调动师生的听、说、思、行、看、读、写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互动效应,进而形成的既有教师的积极介入,又有学生的主动习作的先说后写,以说,写后再说,说写结合的写作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构思活动,强调写作过程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之间的关联,是“说作文”写作教学法的核心思想。①在我国,英语写作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说作文”法就是力图让学生在写作观念上发生彻底转变,使他们能够以一种新的认识来看待大学英语写作。

1 写作教学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当前国内外几种主要的英语写作教学法均有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提出“说作文”法的初衷。自1997年6月以来,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开始实施“作文最低分”制计算CET考试成绩。②然而笔者发现,在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上的应试教育严重;过于重视学生的写作“一次性成品”,而忽略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和情感因素;学生存有心理障碍和畏难情绪,汉语思维表达现象严重。③

(1)成品写作教学法强调写作的结果,容易忽视学生如何学习写作,忽视学生自己创作的主动性,把错误看作敌人以至于使学生害怕犯错误。(2)过程写作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写作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标准范文,将使得使用人工辅助语言的时期延长。同时忽视对写作原则和技巧的系统学习,一旦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会失去写作的目标。(3)体裁教学法是随体裁理论的发展而出现的,但存在教学方法呆板、枯燥,忽视创造性的语言操练活动,学生难以掌握所有体裁的种类等不足。(4)过程体裁教学法是Badger和White在成品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写作步骤。特定的体裁,特定的语篇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学生写作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都不利。(5)王初明的“写长法”。提倡“以写促学”,主张通过加大语言运用量,促使学生的外语能力向运用层面高效转化。④但该法所导致的结果很可能与其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相反。对英语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而言,写作本身已是令人头疼的事,兴趣没有提高的话,再让他们将作文写长,结果可想而知。(6)“体验英语写作”。该法试图通过自然学习法则的应用解决写作教学过程中“如何启迪思维,如何创新写作”两大主要矛盾,以帮助写作者完成从“痛苦写作―快乐写作―学术写作”这样一种发展模式。⑤该法设计方案详尽具体,操作程序复杂。如果在普通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普遍推广,很可能将使学生回到“痛苦写作”的境地。2010年杨永林在“体验式”语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又将其发展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写作教学新模式。⑥

凡此种种,均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培养学生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则是“说作文”法的核心。

2 “说作文”需注意的问题

“说作文”写作教学方法,是在借鉴和反思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和奥苏贝尔德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将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和要求紧紧围绕“思”来进行,致力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当然,笔者此文提出的“说作文”写作教学法,对当前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不能说是包治百病,其自身也有不少需注意的问题。

2.1 把握基本原则

(1)激发兴趣原则。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就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赏,赞赏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添加剂。(2)主体性原则。教师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主体意识,让学生大胆地尝试,放手让学生评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者不仅要说清其写作构想,还要说清其写作构想的理论与实际方面的依据,将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4)循序渐进原则。宜采取“小步调”的办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2.2 关注课堂管理

教师应注意控制课堂,尽量给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同时注意调控学生说的内容的可行性,避免部分学生有意起哄。师生在评说学生说的内容时,应尽可能多的鼓励,提一定的参考意见,切忌完全否定。同时评说应先从词句入手,然后是立意,结构等,由易到难,使学生意识和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

2.3 合理进行评价

以学生字词句等方面的准确度,以及写作的非智力因素是否得到强化为评价依据。采用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写作能力形成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随时随地进行,同时实施同伴互评等评价方式。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没有好坏之分,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语言习得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⑦

从一定程度上讲,“说作文”写作教学法还有待完善,但值得肯定的是,“说作文”法将使学习者和教师对大学英语写作有一种新的认识,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写作,对提高大学英语写作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帮助。

注释

① 李云辉.大学英语“说作文”写作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10(6).

② 刘宽平等.提高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3(6).

③ 蔡慧萍,方琰.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

④ 王初明.外语写长法[J].中国外语,2005(1).

⑤ 杨永林,罗立胜等.体验英语写作研究__来自清华大学英语夏令营“体验英语写作教学”团队的报告[J].中国外语,2005(6).

第12篇

英语新闻视听说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是对该课程教师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二、建构主义下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的实践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强调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而教学则为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促进、指导和合作。学生应该转换态度,从原来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的构建者。该理论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和探索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力,教师也应更新观念,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转变为引导、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搜集分析相关学习资料,提出问题和假设,将所学内容与已知事物联系起来并加以认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以掌握视听说为目的

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不仅仅能解决书本和课堂上的问题,学生要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突破英语学习的基本层次,把握英语新闻中想要真正传达的信息和意义,提高英语新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英语新闻的视听说课程,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基本英语知识,例如一些单词句子,同时理解英语新闻中的信息和含义,并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议。

3.以协作为方式

语言的学习只有在于他人的交流中才能充分掌握,所以进行语言意义的建构,要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多方交流,而且教师和学生需要进行学习资料的交换和探讨。协作方式在英语新闻学习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整个学习团队共同目标的达成,并能够激起学习团队的合作和进步精神。在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自行组织下,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学习经验和相关知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并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4.以情境创设为手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获取新的知识并赋予其某种意义,或者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重建,达成新的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学生熟悉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常见的表达方式,以适应现实中多变的语言环境。所以,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选择真实的符合现实情况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和知识面,支持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达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英语新闻视听说教学实践策略

1.科学安排教学实践过程

英语新闻视听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前的准备,课程中的操作和课程后的扩展三方面,下面对这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课程前准备的程序是,首先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材交给学生,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和媒体信息,整理相关词汇句子,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其次教师在播放视听说材料之前提出问题,播放自己整理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进行思考。再次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与学生互相交流,根据他们自己的学习材料对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播放时的技巧,让学生能够在安静专注的环境中进行视听,减除外在干扰,让学生能够掌握材料所要传达的信息,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和听不懂的语句。在重复进行播放视听材料时,教师要为其设置的问题提供线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疑问。在精听环节,教师要针对问题进行具体必要讲解,补充视听材料和更多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视听材料的内涵和所要传达的真正信息,并为他们传授视听技巧。最后,教师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一系列的视听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英语新闻知识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视听说教学结束后,首先,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课下对英语新闻材料进行认真聆听跟读,学习英语表达语调和语气;其次,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视听内容,让他们在课下进行泛听以提高听力能力和理解能力;再次,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或比赛,或者鼓励学生自己组织竞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英语新闻的导入形式多样化,合理使用视听材料

英语新闻进入英语专业学习课堂,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体现学生差异性,将听、写、译、说多种方式结合。报纸、广播和网络英语新闻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差异,又有基本的结构和模式。所以,学生首先要整体掌握英语新闻的构成和布局,在分析不同形式的英语新闻的区别和联系,再进行视听说时就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将慢速与快速英语结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在选取视听教材时,教师要精挑细选,尽量选取具有真实语言环境并涉及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教学内容,扩展英语新闻的内容层面,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1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

一、选题缘由

1984年,厦门大学获得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截止到2014年恰好走过了30年的历程。学位论文是传播学科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普及学科知识的重要资料,统计分析一个学科以往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勾勒出该学科发展的历程,明确该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促进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研究重点。而且,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水平高,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较高水平,其涉及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对高等教育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二、选题概况

以高等教育学实力最强的14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2所(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师范类院校8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综合类院校4所(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这14所高校均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较高水平。

选取“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网络检索,学科专业名称为“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0-2014年”,学位为“硕士学位论文”,以这14所高校为学位授予单位,经过两个论文库的比对和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检索出共1056篇硕士学位论文,其收录情况如表1所示。

在所选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最后入学时间是2011年,该年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6个。其中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近5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为0,因而本研究未对这两所高校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

三、选题领域分析

将所选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研究领域分析,所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或分类标准如下。一是李秉德先生的教学七要素说,即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等七个要素。如,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高校课程教学和科研是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二是参照《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关于高等教育学杂志的分类标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经济与财政、院校研究、民办与职业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学生工作与学生事务、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史、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等基本栏目。三是受陈学飞分类方法的启发,并借鉴赵苁蓉有关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划分法,对1056篇高等教育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主题分析,得到如下分类结果及主题释义表。

原则上每篇论文只统计到一个主题中,如果研究内容涉及两个主题,则以比重较大的主题为准。

按照本研究的统计标准,对近10年刊载的1056篇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进行数量统计,并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排列,刊载论文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第一类是大于10%的主题,有高校课程、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研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和高校管理研究,总计比例为51%,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在100篇以上;

第二类是大于5%而小于10%的主题,有高校学生研究、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和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总计比例为38%;

第三类主题的研究比例低于5%,分别是高校教师研究、高等教育史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总计比例为11%。

通过对CNKI和万方论文库数据库中有关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可以明晰当今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重点所在,为今后硕士研究生选题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第14篇

一、选题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是教育硕士学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开始,也是导师指导教育硕士学员工作的重要方面。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得当与否,关系到专业学位论文的成败。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工作应尽早考虑,要求在入学第三学期着手进行。论文题目的选择可以是在教育硕士学员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和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者是在导师对教育硕士学员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由导师首先提出,征求教育硕士学员的意见后确定。选题时一般掌握以下原则:

1.选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3.要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确定选题,必要的实验设备要基本落实,必要的实验条件要基本具备。

4.要结合教育硕士学员本人的基础和特长,使教育硕士学员通过论文工作,得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5.题目要大小适宜,难度得当,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有相当的把握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硕士学员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

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的论证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

3.课题研究过程中,拟采用哪些方法,目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论文工作量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

三、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应于第三学期。凡未按时开题者,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2.教育硕士学员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然后写出3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教育硕士学员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3.开题报告必须在各自培养单位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员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教育硕士学员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第15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毕业论文;培养质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设置的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它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自1997年首次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走过了10余个春秋,随着培养院校的增加,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已初具规模。在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管理和指导下,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实践、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各培养单位之间不断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整个教育过程有了日渐明晰的认识,初步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如何完善这一体系,继续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问题,仍处在不断摸索之中,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和毕业论文两个方面来探讨进一步加强教育硕士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育制度的灵魂,教育政策最终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如何从课程设置上提升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须从教育硕士坚持的职业性方向出发,紧密结合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实际,适当压缩政治理论和英语等公共课的课时比重,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性强、实践性鲜明的实践型课程,并增加观摩教学等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突出实践能力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硕士。

1、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史面向中小学教师职业及课程教学实践需要的,因此教育硕士课程必须贴近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现实,要考虑到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践需要,必须提供有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策略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务实性,以适应和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现实需求为宗旨。教育硕士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纵深度和前沿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要提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为此,必须打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以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据,创造性地设置课程。务实性与创新性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对哪一方面的忽视或弱化,都会直接影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2、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针对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教师职业为依据,且其培养对象具有多学科专业的特点,这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不可能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那样围绕着单一性质的学科专业来组织安排,而是要围绕多重性质的学科专业需求来组织安排,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的纵深度,而且要关注其知识体系构建的宽广度、前沿性和应用性。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拓宽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既要进行跨专业或跨学科的学习,还要积极主动地了解限定教育科学的发展、变革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等问题,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既要拓宽教育硕士的知识背景,又要及时反映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变化及趋势,将现代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纳入课程之中,使教育硕士在学习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促进教育改革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复合性。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范围和数量的限定,也不意味着众多科目的随意堆积,还必须本着重质量和高效益的准则,依据学生需求,少而精地、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

二、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教学管理的最后的教学环节,也是教育硕士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可以全面地衡量教育硕士培养的效果,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水平,所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1、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直接影响到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和水平。题目选得不好,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难以完成学位论文。国务院学位办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他们的本职工作,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可以说,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将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创造能力结合的集中表现。因此在学位论文选题时,我们不是以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见解来框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志趣,而是从教育硕士入学开始,就向他们宣讲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让他们理解专业课程设置与学位论文的侧重点,要求论文选题应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推行实证性研究,促使他们在课程学习开始就思考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一般我们要求教育硕士首先自己选定几个题目,然后学员之间进行讨论,避免选题冲突,在自我研讨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然后交导师审定。

2、论证开题报告。

争取在校学习期间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根据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和课程学习的排,我们要求在第一学期中期就确定每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使导师与研究生尽早接触;在第二学期开始就确定论文的选题范围,以使他们利用在校学习的时机尽早开始积累资料,确定论文主题和完成开题报告的论证。为保证教育硕士论文质量,我们高度重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工作。开题论证是教育硕士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由于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真正具有教育学科背景和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导师不足,往往导致教育硕士论文选题不合理,论文写作难以顺利完成。我校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采取脱产一年的培养模式,为此,我们要求导师组最迟在学员入学的第二学期末组织开题论证会,论证会成员要求包括教学论专家和基础教育一线专家,人数不能少于5人。

3、督促学位论文写作。

由于教育硕士多数为基层教学骨干,回单位后都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工作紧张,加上中学文献资料的限制,许多教育硕士回原单位后将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搁置一边,寄希望于最后的突击,这必然会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我们规定教育硕士在校撰写论文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整个学位论文的撰写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校开发并运行了研究生管理系统,研究生论文开题后管理系统自行记录时间,至答辩申请不到1 年的系统将不同意答辩申请,这一措施更加规范了学位论文的管理。实践证明这对保证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是非常有效的。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我们实行学位论文预审制度。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由导师组对提交的论文进行预审,符合要求的方提交答辩申请,避免由于导师要求不一而导致论文水平差别太大,影响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加大学位论文盲审力度,进一步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盲审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校一直坚持实行学位论文双盲抽查评审制度。这一制度不仅给教育硕士学员一定的紧迫感,而且对指导教师也起到了督促作用。学校除了统一按比例进行抽检外,鼓励各学科方向自己进行论文盲审。对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论文要求其修改,并推迟其学位论文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对提高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育硕士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而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这两个教学环节正是考核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所以这两项工作也是各培养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应该对这两项工作严格把关,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行工作条例(第三稿)[A].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