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外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中外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外饮食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外饮食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外语考核;文化渗透;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23-02

如何正视当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如何探寻一系列培养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成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我国高等学校英语类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学与实践的脱节、理性与技术之争、英语课程教材内容陈旧、不重视学科专业知识,忽视师生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忽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同时现实中高师院校很少甚至没有对中小学英语的衔接,理论与实践脱节。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改变现有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提倡应用型教学。本课题所说的“大学考试”一词,指的是大学考试成绩是否全面反映学生水平,对于真正验证学生能力有欠缺。“实践教学”主要指技术和能力。如何提高高师院校英语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促进师范生职前专业发展,是每一所高师院校所负担的重任。本研究将选取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部分教师与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质性研究与田野研究观点出发,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资料收集,并辅以问卷调查,进一步探讨大学考试与教学实践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找出相应对策。

就目前的大学外语考试而言,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考核主要是笔试,虽然我们都知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实际的交流和应用,但由于受到师资和教学条件的制约,要使学生真正能够很熟练地应用一门语言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英语测试中涉及的文化方面的知识主要是出现在阅读理解这个题型里,文化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从理论上讲,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信息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和品质,通识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视野,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外语测试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出现的或者渗透着文化的信息,例如,对欧洲的时间观念、价值观念的介绍,非语言交际在世界各国的不同表现,国外的女权运动,宗教、政治以及大学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使学生对别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在2012年12月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出现了关于文化方面的问题,快速阅读里涉及了诚信的问题,深度阅读里提到了单性教育和混合教育的问题,作者提出单性教育在英国的教育体制中还是应该提倡的,因为这种教育形式更有利于男孩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听力题型里经常会听到涉及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这样的内容。美国和亚洲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是我们在日常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比如个人主义,注重隐私,强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对时间的重视,以工作为重心,热爱健身,喜欢变革和生活中的改变,注重物质生活,不拘理解,坦率诚实等,大学英语文化测试在国内的实践与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即大学英语文化测试原则,测试内容和测试比重。为了解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现在对文化教学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要求和态度。调查结果总结如下:一是学生的语言能力高的并不代表其文化能力高,学生的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二是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65%的学生认为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造成跨文化交际沟通的主要因素;81%的学生现有的英语教学中有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但是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文化能力,而且,他们一致认为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求职和工作将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从实验结果看,学生的文化能力和他们语言能力不是同步提高的,因此学生的文化能力和语言能力需要分别培养;随着外语界对于文化因素的意识提高,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有所涉及,但比重还要加大;学生已经认识到文化差异对沟通的重要性,也迫切希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更好实施文化教学,在编写教材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选材方面可以选一些具文化特色、反映文化差异的材料,并且注意系统性,能够反映文化的不同内容,从日常行为、风俗习惯到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等等方面;同时,在设计练习时,也要遵循贯彻文化教学的原则,尽可能地为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鉴于文化和语言的存在紧密的联系,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内容,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实践教学中也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出国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更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更加苛刻和严格,学生在学校就要为就业做好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未来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对就业的考虑,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对文化能力的考查,大学的英语教育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中实际所需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对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目前的大学英语测试主要侧重考查学生对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四个方面的掌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和测试都在面临着改革,一方面,英语学习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大学的教科书和试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英语水平超出了英语四级甚至是六级的水平,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进行调整,一些文化方面的内容也需要补充到授课内容当中,就文化教学而言,现有的教学大纲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大纲规定的目标是“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为用英语交流信息这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目标,但我们不能保证实际交流过程中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的得体性和使用的正确性;语言交流是非得体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很多都和非语言因素有关,比如眼神、语音、语调、手势语,而这些因素又和文化密不可分,在实际的交流和语言运用中还会有很多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沟通失败。

文化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有四种类型:说教型、经验型、泛文化型和专门文化型。第一,说教型,这种授课方式的特点是课堂信息量大,比较适合传授属于认知内容的知识性信息,尤其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第二,经验型,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感官经验,强调只有从实际经验中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第三,专门文化型,单一文化,第四,泛文化型,涉及多种文化。在这四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组合成四种教学形式:一是说教型和泛文化方法相结合,包括阅读语言材料、讨论、演讲、事件分析;二是说教型和专门文化相结合,包括语言提升训练、阅读大量的语言材料、搜集文化背景知识;三是经验型和泛文化方法相结合,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模拟训练、热点事件分析、自我评价;四是经验型和专门文化相结合,包括语言训练、专门文化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解释词的文化内涵。

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首先,情景模拟表演: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表现人物特点,是提高学生文化交际能力非常有效的手段。角色表演需要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语境,考虑到例如文化习俗、人物关系,语言和行为表达的得体性。学生在表演之前需要搜集资料,排练,这个过程会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并意识到文化存在的差异,为学生将来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很好的锻炼。其次,学校或社团会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给学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社团的活动如圣诞节晚会,文化节等都是文化传播的机会,学校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交流沟通,可也可以学习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例如西方人不同的行为方式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另外,开展与文化知识有关的讲座讨论,介绍英美文化的各个侧面内容,课堂教学和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看原版的英文影片,必要时对文化差异进行讲解,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和英文原版小说,并做读书笔记,这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了解社会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是非常有效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听力,增强了语感,写作能力也会提高。让学生对看过的电影或书籍在课堂上通过做报告或演讲的形式锻炼口语。

本文对文化教学对学生测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文化教学做了分析和总结,但在实际文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强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文化教学要取得效果和进展,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足够多的文化知识和阅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有相当多的英语教师没有出国的经历来真正体验,因此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够准确;另外根据具体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在教学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情景式、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毕继万.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3):66-7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第2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语言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98-01

著名语言学家H.Goodenougd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依赖文化现象而存在的。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

第二语言学习 ,可以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和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这样两种不同的情况。但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的 ,第二语言的获得也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实现的。因此,课堂内的教学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而言至关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导入同样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文化因素应该有机地融合在课堂内的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教学中。

一、词汇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常常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因此,词汇能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相当一部分汉语词汇是与汉族人的文化背景密切关联的。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无不体现在汉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得既直接又明显。汉语中有许许多多饱含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舅舅”,“姨姨、姑姑”等等十分具体的称谓。这些称谓折射出汉民族强调“长幼有序、嫡庶有别、长者为尊”的文化传统,看重亲属关系的态度以及父权宗法制度和观念。这是在汉族社会长久存在的客观现实。不同民族语言中表示相同事物的词,只有很有限的一小部分是等义的,绝大多数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词义指称范围不等,如汉语的“做”就分别对应英语中的“do”、“make”、“perform”等词。汉语词的指称范围要比英语词的指称范围宽泛得多。总之,词语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词语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要使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掌握汉语,仅在教学过程中教授词汇的理性意义是不够的。

二、语法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法揭示了语言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合句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语法差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并培养他们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表达上汉语讲究顿悟,注重意义的结合,即汉语较少借助语法形式的手段,而是用词语意义间的联系来达意。这样,汉语的句子大多结构松散,没有特别明显的形式标记词。而英语注重形合,偏重形式,常用语言形式的手段实现词语、句子的连接,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 ,是一种理性的语言。所以也有人说英语是 “显性的语言”,语法严谨而便捷,汉语是“隐性的语言”,语法宽松而灵活。

三、语用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该语言。要想比较自如地使用一门外语,除了掌握大量词汇与语法外,在语用上也需格外注意。语用,简单来说,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说怎样的话。例如,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被置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因此人们会这样打招呼;而“去哪里啊”,这样的句子也并非是真的想打探别人的隐私。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提问是被认为非常不礼貌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句子仅仅表达一种关切问候,回答者可以不必认真地回答。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对渗透于汉语之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详细的探讨。文化影响着语言,而语言教学势必要体现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已经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无序再到有序的蜕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外联合办学,雅思教学,文化因素

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中外联合办学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与世界大背景的融合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籍此与海外高校合作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甚至引进国外高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师资等。一般模式设置为3+1+1或3+1,即在国内进行本科学习的三年,在国外进行第四年的学习,各方面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以继续进行一年研究生的学习。当前的中外联合办学,主要合作对象为美国及英联邦国家,所以高校在进行联合办学教学时,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获得联合办学方要求达到的语言成绩――雅思考分,为继续的国外学习做准备。

就中外联合办学而言,外语既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生存技能的必要工具。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如何使学生有较强的可以通过雅思考试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本文中,笔者将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听力

雅思听力素材的选取主要包括生活英语(survival English)和学术英语(academic English)两方面。从笔者的亲身经历和对《剑桥雅思真题》的分析,我们发现,雅思听力的考试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国外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如生活英语主要是围绕着在学生在英澳的学习和生活展开的:租房(renting)、面试(interview)、出行(traffic)等都是核心考点。掌握了这些常识后,考生便可以读题后对正确答案进行初步预测。而学术英语则一般是以学习和科研为主。如:课程安排介绍,师资力量介绍(teacher resources),课题的研究(course research),学习方法(learning methods)的讨论等。事先了解英澳人的说话方式及相关词汇也是大有裨益的。众所周知,中西文化在各自的教育制度、生活方式、节日习俗、日常交往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表达的方式也不相同。如果照搬母语文化然后平移到目的语文化表达中,肯定会造成听力理解障碍。

综上所述,善听的人,可以利用他们所有的资源来预测、检验和证实他们听到和看到的东西。在特殊环境――雅思考试中,非语言信息即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考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听力内容时,他们可以通过运用相关的背景知识,来尽量得出答案。

口语

从发音上来看,雅思以英澳发音为主,但其他国家的语音也会有所表现。

从思维上来看,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分别为“螺旋型”和“直线型”。中国考生说一个问题,往往先绕开主题,而身为西方人的考官更希望你开门见山。

一直以来,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英语的发音、语法和词汇,而被忽略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在雅思口语考试的过程中,如果考生还是按中国人惯用的思维模式来回答问题的话,考官就可能抓不住采分点。雅思优越于其他英语考试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口语部分,目的是针对学生在国外留学的实际需要。

写作

在雅思写作的总体命题和测试中,也体现了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生活和学习仍然是两大主题。但是无论是哪一主题,“权利”是西方人最看重的。如2012/2/4日的雅思写作考试要求:Some people think that young people should follow traditions of their society, and others think young people should be free to behave as individuals.考生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西方国家更注重的就是对个人意愿的尊重,所以考生一定要跟上西方人的思维。归纳起来,大致有一下几种:权利、平等、人本主义等。同时,考生针对某个政治倾向的言论,最好都不要过分激烈,温和的观点会比较容易得到认可。

英语作为沟通工具,学习范围远不止听说读写,了解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别同样重要。这样在与外国人交流时才不至于因为风俗的差异而冒犯他们。”

阅读

文化的组成元素有两部分,分别是可见的(visible)和不可见的(invisible)。体现在雅思阅读中就是具体的词汇运用及中西方思维的转换。例如:寻找主题句时,要按照西方人的思维开门见山。推理时,要尊重西方人的权利至上。分析时,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如green一词,汉语中的解释为绿色,而英语中的含义分别为:“嫉妒、眼红”, “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没有经验”等。

总之,文化因素是我们雅思教学中的一个重中之重,它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渗透的过程,承担中外联合办学雅思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定要将语言视为文化的载体,以期帮助考生取得理想的雅思考试分数。

注释:

[1]. 王凤兰.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及发展对策[J] .燕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 蔡永莲. 全球化趋势对高等的影响――关于国际合作办学的一点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2,22(6)

[3]. 杨莉.中外合作办学外语教学的特色与实践《学习月刊》2009,( 10)

[4]. 周文婕. 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发展对策[J]. .教育探索, 2005, (5)

作者简介:孙晶 (1980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从事教学管理。

第4篇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译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DicedChickenwithPeanutsinChiliSauce(2007-12-13).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五、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Jiaozi,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BaoDiced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PoStewedPork’。

4.意译法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料’。如:braisedbeefwithbrownsauce红烧牛肉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鱼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AssortedSweetsBeijingStyle京味什锦甜食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2002.

[1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究,1997.

第5篇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 饮食文化 传播文化 翻译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 bread; steamed 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 dumpling, ball

把“粥”译成:gruel, soft rice, 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 Bao Chicken;

Sauteed Chicken Cube with Peanuts;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i Sauce(2007-12-13).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 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 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 white radish patty’和‘Taro 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五、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 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 Jiaozi, 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 meat 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 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 Po Beancurd 或Ma Po Tofu (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 Po Stewed Pork’。

4.意译法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料’。如: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红烧牛肉

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 stweed fish水煮嫩鱼

Sliced fish with tomato 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 Slice Mutton with 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 Lamb Leg烤羊腿

Fried Eggs with 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 Assorted Sweets Beijing Style京味什锦甜食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2002.

第6篇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 饮食文化 传播文化 翻译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 bread; steamed 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 dumpling, ball 

把“粥”译成:gruel, soft rice, 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 Bao Chicken; 

Sauteed Chicken Cube with Peanuts;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i Sauce(2007-12-13).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 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 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 white radish patty’和‘Taro 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五、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 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 Jiaozi, 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 meat 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 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 Po Beancurd 或Ma Po Tofu (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 Po Stewed Pork’。 

4.意译法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料’。如: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红烧牛肉 

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 stweed fish水煮嫩鱼 

Sliced fish with tomato 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 Slice Mutton with 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 Lamb Leg烤羊腿 

Fried Eggs with 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 Assorted Sweets Beijing Style京味什锦甜食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第7篇

【关键词】城市旅游;杭州传统小吃;开发

现代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选择所居城市周边的旅游景区,二是选择其他城市的旅游景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根据国际市场的调研,大约有60%的旅游者在从事各种旅游活动时会经历城市旅游。城市旅游的纵深度标志着旅游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城市的深度旅游能够满足当代旅游者越来越强烈的渴望参与及文化体验的需求。饮食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从产业要素配置的角度看,“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旅游产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深度发展[1]。地方传统小吃是最能体现当地饮食文化特色的要素之一,可以提高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杭州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城市旅游产品对海外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小,通过开发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小吃,将对杭州城市旅游的纵深发展、打响国际旅游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关于城市旅游的研究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城市作为旅游主要目的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42个(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珠海、杭州等);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32个(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39个,(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等)[2]。作为对城市旅游高速发展的响应,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根据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核心期刊检索(时间为“2001-2010年”,检索词为“城市旅游”,方法为“模糊”),检索到十年来有437篇论文对国内城市旅游进行了研究,研究领域前三位分别为城市旅游资源与产品、城市旅游形象与品牌、案例综合研究[3]。

张玲认为,城市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指旅游者以城市本身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完成其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4]。魏艳等分析城市旅游产品是由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可进入性4部分构成的,城市旅游吸引物包括:城市特色旅游、游憩商业区(RBD)、特色街区和环城游憩带[5]。城市游憩商业区的概念是C.Stansfield和J.E.Rickert于1970年在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时首次提出的,并用以描述这类旅游地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他们给RBD的定义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保继刚等对初具规模的广州城市RBD――天河城地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城市RBD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总结其形成机制[6]。卞显红等借鉴巴黎等国外知名城市RBD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城市RBD的发展状况,对我国城市游憩商业区开发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二、杭州城市旅游纵深发展的必然性

杭州是中国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获得中国旅游行业的最高荣誉――“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然而,杭州城市旅游产品对海外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小。例如,关键词“Hangzhou”在国际搜索引擎Google上的检索结果不及“Beijing(Peking)”、“Guangzhou”、“Shenzhen”、“Shanghai”,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比较,更是差距甚远。在国旅总社的入境线路目录清单中,杭州作为一个国际旅游产品的份额也是很少,不如北京、西安和苏州。在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等指标上分列国内的第6、4、5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作为城市吸引力重要指标的入境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显示,2010年杭州为3.08天,低于苏州(4.3天)、北京(4.3天)等城市。由此可见,杭州城市旅游的纵深发展是未来杭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

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提出推动杭州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历史性跨越,把旅游产业与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城市旅游,让杭州市民与中外游客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谈晓论及杭州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时,提出随着杭州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杭州旅游产品已经不能仅仅围绕西湖风景区景点,需要进行集观光、休闲、会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开发与优化。

三、传统小吃开发要素分析

小吃一般指正餐(午餐和晚餐)以外用作点心及夜宵的各种风味食品,主要为垫饥或消遣之用。传统小吃具有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就地取材、有一定文化内涵等特点,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作为旅游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受到市场、资源等要素的影响。

(一)市场要素

从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传统小吃的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一方面,旅游者在城市旅游的第一需求是品尝当地的特色风味,传统小吃最具代表性,如,北京的宫廷风味小吃、成都的市井小吃、上海的城隍庙小吃、南京的夫子庙小吃、苏州的玄妙观小吃、长沙的火宫殿小吃等都是当地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另一方面,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旅游者的旅游心理、消费模式发生变化,他们反对整齐划一的旅游方式,强调个性,注重体验。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品尝传统小吃的浅层次的旅游需求,需要进一步了解、认知、体验传统小吃的内涵,传统小吃的深度开发是为必需。

(二)资源要素

中国是饮食大国,是世界著名的美食王国,小吃是中国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吃食品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在梁朝,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已经有小食和常馔的区别。“小吃”之名,始见于宋代,当时的汴梁(今开封)、临安(今杭州)等都市,均以各种小吃著称。中国传统小吃体现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例如,北京的豌豆黄、上海的南翔小笼、南京的鸭血汤、杭州的吴山酥油饼、成都的担担面、开封的焙龙须面、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拉面、广州的虾饺、云南的过桥米线、新疆的羊肉串等等,不胜枚举,为各地传统小吃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核心要素

深度旅游产品最核心的理念是“畅”体验和“后大众旅游理念”,具体某个深度旅游产品的核心理念可能偏重两者中的一方,但两者缺一不可,二者是深度旅游产品的本质。

旅游产品的重点在于满足旅游者的体验需求,深度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应包含“体验”这一要素。传统小吃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做足“体验”的文章。

四、杭州传统小吃开发研究

杭州美食自古闻名遐迩,尤其是自南宋以后,大量的传统小吃流传至今,成为旅游者到杭州旅游的主要动机。相对于国内其它旅游城市,杭州传统小吃的开发潜力巨大。

(一)杭州传统小吃特点

1.品种丰富,口味多样。杭州传统小吃主要包括饼酥类、面饺类、糕品类、果蔬类、糯食类、饭粥类等,还有豆品类、卤品类、汤羹类等,目前市场上供应的且广受欢迎的品种有数十种。口味上兼具南北特色,咸中带甜,以甜提鲜;甜点则糯香粘滑,甜纯适口;口感呈现香酥、绵糯、滑爽等多样性。

2.制作精细,应时而变。杭州传统小吃充分展示了南方点心精细多姿的特点,外观精致小型。并且四季有别,应时变换,从馅料、口味、形状上体现了不同时令的特色。

3.经济实惠,方便携带。杭州传统小吃多来源于市井,走平民路线,经济实惠。许多品种为干点,且具有一定的耐储性,便于携带。

4.历史悠久,典故繁多。不少著名品种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经过历史的积淀,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伴随着小吃的出现而出现的典故传说繁多,赋予小吃的魅力使各种小吃名扬天下。

(二)杭州传统小吃的开发思路

在当今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结构不断调整的态势下,传统小吃应不仅仅体现美食的功能,更应作为杭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应紧紧围绕杭州深度旅游的发展目标,通过品牌推广、搭建市场、设计美食旅游产品、培养专业人才等途径,全面提升杭州传统小吃在现代旅游中的作用。

(三)杭州传统小吃的开发路径

1.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品牌推广。杭州的传统小吃有经典的传说故事,如,吴山酥油饼因帮助宋帝赵匡胤凯旋而被命名为“大救驾”,富有传奇色彩;定胜糕,曾表达了南宋时杭州百姓为岳家军出征鼓舞将士的美好祝愿,当今学子为金榜题名必在考前品尝该小吃;“朝糕”是宋代官员上朝前的点心,有黄条糕、水晶糕、薄荷糕、绿豆糕、豌豆糕、茯苓糕、松花团子等十余品种;油炸桧则是人们痛恨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以“莫须有”罪名所害,而发明的点心;另外幸福双、猫耳朵、知味小笼、西湖藕粉、片儿川等都有经久流传的故事。挖掘整理小吃背后的典故,整合小吃文化,将有助于打造杭州传统小吃的新形象。树立品牌意识,切实加强品牌保护,做好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品牌作用,利用品牌价值拓宽产品和服务领域,以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借鉴他山之石,搭建小吃市场。国内不少城市在利用小吃文化促进旅游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如前面提到的北京、成都、上海、南京、苏州、长沙等城市,通过相对集中的美食市场聚集了人气;广州、兰州、西安等城市则凭借广泛散布的网点吸引着旅游者。杭州目前既没有集中展示传统小吃的美食街,也缺乏专营店,虽然市政府在近几年打造了几条美食街,但经营的产品并非本地传统小吃而是引进了国内其它地方的风味,对旅游者不具备吸引力。应该借鉴他山之石,结合杭州RBD的状况,建设若干风味小吃街(区),在河坊街、中山路御街、湖滨步行街、运河商贸街、钱江新城等区域建立传统小吃网点。

3.以传统小吃为载体,设计美食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可以包括三种类型:(1)小吃品尝体验产品。在美食街区或小吃网点,为旅游者提供现场制作的品种,同时开辟场所让旅游者参与DIY,得到体验的乐趣。(2)小吃景点串联产品。作为南宋都城的杭州,有相当数量的小吃与景点蕴含南宋的历史文化,品尝小吃、介绍并游览旅游景点,会加深旅游者对杭州的了解。(3)小吃礼品。购买当地的旅游商品也是旅游者旅游的动机之一,将杭州传统小吃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此延伸来杭游客的旅游印象。

4.根据开发需要,培养专业人才。(1)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传统小吃基本属于手工制作产品,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技艺的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培养小吃制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传统小吃的进一步开发至关重要。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要在专业院校中建立人才的资源库,保证杭州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的传承。(2)专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小吃经营的传统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需要有一批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的专业人才,可以采取人才引进和院校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在杭州建立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做强做大杭州传统小吃的市场,使之在城市旅游纵深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宏.饮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7(2).

[2]国家旅游局.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EB/OL].省略ta.省略/html/2010-10/2010-10-20-10-43-69972.html.

[3]谢燕娜,石培基.近十年来国内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1).

[4]张玲.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化[J].网络财富,2009(4).

第8篇

一、中阿博览会带给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潜力

(一)拓展了中阿旅游的新机遇

宁夏是丝绸古道的要塞和中阿文明的交汇地之一,回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有着共同的以及悠久的经商历史传统。比如,首届博览会签约项目涉及清真食品、基础设施、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签订国(境)外项目51个,签约金额980.99亿元,其中与阿拉伯国家合作项目31个,签约金额664.91亿元,这些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新突破,给宁夏提供了更宽广的国际平台,以经贸促旅游,为把宁夏发展成为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两区”)均归功于三届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对宁夏国际和国内地位的全面提升。宁夏地处新亚洲大陆桥,国内段中枢地位,是呼包银榆经济区的核心地段,最核心的是人文优势。宁夏与中东国家阿拉伯地区民族信仰相同、习俗相近,宁夏的回族特色非常适合阿拉伯人。首届中阿博览会促进中阿经贸合作,“两区”建设推动旅游先行,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拉开了国际国内同步发展的大序幕。

最后,随着中阿博览会的召开,宁夏加速中阿博览会服务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宁夏国际会议中心等投入紧张建设中;加密国内国际航线航班,实现银川至香港、台湾、麦地那、迪拜、首尔、曼谷直飞。8月13日,正式签署宁夏回族自治区博览局和阿联酋航空公司(简称EK)合作备忘录,更是增添宁夏一站式到达国际大城市的民航合作新航道,为宁夏旅游“进的来,出的去,出得快,走得广”提供交通保障。

(二)强化了中阿旅游的新版块

宁夏的国土面积为6.64万平方公里,2012年总人口647.19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5.56%,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的回族在全国所占人口比例最高,其伊斯兰文化主题最鲜明、回族宗教氛围最浓厚、伊斯兰宗教环境最和谐,是天然的中国穆斯林聚集中心。伊斯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在长期包容兼续地发展变迁中形成了一整套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第二届中阿经贸论坛之后,宁夏旅游局分别与埃及旅游部、摩洛哥旅游部签署了旅游业战略合作协议,宁夏国旅还与埃及WALEED旅游公司签订了共同开辟中国(宁夏)阿拉伯旅游市场协议。

回族文化是宁夏面向国际,特别是面向阿拉伯地区及穆斯林地区最具特色的资源。宁夏不但有厚重的回族文化,还具备旅游资源多样化的优势,加上“两区”建设获批,更为宁夏向西开放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宁夏依托回族文化打造特色鲜明国际旅游目的地是明智之选。特别是首届中阿博览会期间世界穆斯林旅行商大会的成功举办,在“中阿经贸”推动“中阿旅游”合作方面又上了迈上新台阶。目前,全球有16亿穆斯林,尚缺一个广大穆斯林游客最满意的客源地。强化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这块中阿旅游的新版块,有助于凸出回族文化,彰显回族特色。

(三) 优化了中阿旅游的新资源

全国十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占有类46种。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历史,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迷人的六盘胜景,美丽的塞上江南构成了宁夏旅游资源的六大特色。宁夏的“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塞上江南景观)均展示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且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旅游形象日益鲜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诸上宏观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大背景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全面发展做了铺垫。民俗旅游是指在有传统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古迹、国家公园等)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融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于旅游者衣、食、住、行的旅游体系。

宁夏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正是中阿旅游合作的“新”资源。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经过700年的孕育,它具有多样性与神秘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特点,属于一种高层次旅游形式,其主要观赏内容是民俗事象。宁夏回族自治区,早在元代就有“回回遍天下”一说。回族拥有丰富历史渊源和独特文化内涵,其服饰、饮食、婚俗、节庆、建筑、礼仪、民间艺术、民间娱乐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独一无二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能吸引异国他乡和异地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以中阿博览会为发展契机,优化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宁夏旅游新的增长点。

(四)增加了中阿旅游市场的新客源

2007年至2012年六年内,宁夏接待海外游客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及总收入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具体数据见图1。2010至2012年宁洽会暨中阿经贸论坛的连续召开,扩大了宁夏的国内知名度,使得宁夏的国内客源逐年递增,且增幅较大。2012年宁夏的国内客源分布:来自宁夏本地的游客占总人数的52.2%;来自西北地区(除宁夏)的游客占21.4%;来自东北地区的游客占1.2%;来自华东地区的游客占3.5%;来自华中地区的游客占2.0%;来自华南地区的游客占0.8%;来自西南地区的游客占1.7%。

近年来,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均已成为宁夏入境游主要客源地。与此同时,全世界57个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拥有16亿人口、2万亿美元的消费市场,是中国也是宁夏海外游客潜在的消费群体。随着中阿博览会开幕,宁夏的国际美誉度再次攀升,势必给宁夏带来更多的旅游经济收入。从国内外的客源市场角度分析,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全面拓宽了中阿旅游的新兴客源市场,必将是宁夏扩充国内外游客的新焦点。

二、发展宁夏回族民俗文化国际旅游存在的问题

从民俗旅游视角来看,宁夏目前已开展了一些民俗文化旅游,例如参观银川南关清真寺、游览中华回乡文化园等,但是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从内容上看比较单一,对回族民俗文化的认知只停留表面状态。如参观清真寺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表面状态,没有配备资深专业讲解人员讲述伊斯兰宗教知识,在弘扬伊斯兰建筑风格方面意识淡薄。

其二,回族民俗旅游项目创新意识不够,民俗旅游活动的策划方面还存在空白。如回族节庆活动,甚至处在开发蒙昧阶段,很多汉民混淆回民的三大节日,对于节日的来源及习俗讲究十分含糊。

其三,从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看,层次肤浅,回族文化韵味亟待加强。如回族的八宝盖碗茶,是知名度较高的民族特产,但市面上的八宝茶,包装不够精美,无法表现回族文化品位和民族饮茶的养生之道。

其四,从国际化旅游视角来看:宁夏的交通问题仍然存在不足,“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需要进一步构建。譬如,银川至今没有开通高铁,银川至日本、新加坡的国际航线尚未开通。随着宁夏“两区”建设的铺开,如何实现宁夏向东、向西、向北、向南的全面开放,是宁夏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其五,在打造“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双重目标下,以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为突破口,还未形成与国际旅游目的地接轨的总体规划。以中阿博览会为国际旅游发展契机,挖掘宁夏丰富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并传承回族民俗文化,在树精品、上档次方面下功夫,深度开发符合国际化旅游要求的回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三、提升宁夏民俗文化国际旅游发展的途径

(一)提升中华回乡文化园的知名度

中华回乡文化园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全国唯一以展示、弘扬回族、伊斯兰先进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综合景区。目前,其一期项目的主体大门、中国回族博物馆、金色礼仪大殿、阿依莎宫、中华回族第一街等全部落成。2008年开园以来,景区营业收入、门票收入及接待游客人次呈增长趋势(见图2),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工程已被列为宁夏“十二五”期间旅游重点建设工程。需借鉴深圳锦绣中华等成功范例,以发掘、抢救、保护、弘扬回族文化为宗旨,以精品景区升华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档次,把中华回乡文化园打造成为全国的王牌景区,同时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使中华回乡文化园享誉国内外。

(二)开发纯正的回族民俗文化村

可借鉴海南三亚黎族村落槟榔谷的营销模式,将回族文化融汇到回族村落中,满足游客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参与需求。中华回乡文化园可以从大尺度角度宏观展示回族民俗文化的磅礴气势,回族民俗文化村落可以从小尺度角度微观填补回族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和本土化。据此开发主题鲜明的回族家访线路,让游客“到民间去旅游”,到农村回族家里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果、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原汁原味的回族特色农家生活。在回族家访选址方面,要选择回族民俗质朴淳厚、交通生活比较便捷、回族人口比例较高的“纯”回族村落,比如永宁县纳家户、灵武市中北村、吴忠市穆民新村、泾源县冶家村等。在设计回族家访的体验活动时,要懂得“留白”,既要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又要给旅游者留有参与的空间,比如让游客学做馓子、学习剪纸、木球比赛、观看“掼牛”、娱乐“踏脚”、学唱“花儿”、欣赏回族武术、使用汤瓶“小净”、使用吊罐“大净”等活动,充分满足游客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意愿。

(三)举办清真美食文化节

饮食是人类共有的行为之一,宁夏回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饮食文化并以制作独特面食而著称。回族面食中尤以油香、花花、馓子、锅盔等油炸食品、烙蒸食品及手擀面为最。宁夏回族的牛羊肉风味小吃如碗蒸羊羔肉、烤羊背、羊羔头、香辣羊蹄、炖羊脖、烩牛肉等久负盛名。2010年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上,签署了《清真食品产业标准互认合作协议》和《清真(Halal)食品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味着宁夏清真食品第一次拿到了“国际通行证”。另外,中国烹饪协会为银川市颁发了“中国清真美食文化之都”牌匾,这些都为宁夏清真食品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保障。回族饮食文化承载着宁夏回族文化,自治区旅游局应提高“中国宁夏清真美食文化节”的规格, 为宁夏的百种回族菜肴和特色回族面点搭建宣传平台,通过“舌尖上的宁夏”推动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全方位发展。

(四)推出赏清真寺建筑风格之旅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古老历史的见证。清真寺不仅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穆斯林经济和文化的集中荟萃圣地,折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回族文化。宁夏境内坐落着各类大小清真寺4200余座,其中最富盛名、最有代表性的是银川南关清真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和同心清真大寺。银川南关清真寺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永宁纳家户清真寺是传统的中国殿宇式建筑风格、同心清真大寺则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阿拉伯地区的清真寺与宁夏的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值得中外游客观赏品鉴。可以将三种风格迥异的清真寺串联成一条旅游线路,满足特殊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五)开发传统民俗岁时节庆游

婚礼是人生仪礼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宁夏回族婚俗旅游的开发尚处在探讨阶段,亦可借鉴彝族、侗族等婚俗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整理压缩回族婚俗资料,包装设计参与性较强的回族婚俗游,比如让游客观摩甚至全程角色扮演参与回族婚礼,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及早填补市场空白。“开斋节”、“古尔邦节”与“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宁夏需开发回族三大节日游,在节日之际举办丰富的节庆活动,比如播放专业编排的情景剧或3D记录片,帮助游客了解三大节日的由来,加深游客对回族节庆民俗文化的印象和理解。宁夏是花儿的发祥地之一,主要在六盘山区传唱,于 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打造“六盘山花儿”品牌,除了举办年度“六盘山花儿大赛”,还应通过大众传媒的方式让游客 “听花儿、唱花儿”,感悟“花儿”文化,体会回族民间艺术的精髓。回族歌舞剧《月上贺兰》多次荣获国家大奖,宁夏文艺工作者还需不断推陈出新地编排更优秀的回族原创歌舞剧,打造类似“云南映象”品牌的“印象回乡”系列精品歌舞剧,与时俱进地增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的神韵。

(六)创新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精品

其一,开发设计回族绣花旅游纪念品。回族绣花是宁夏回族妇女擅长的一种群众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于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可开发手帕、桌布、杯垫、靠枕、窗帘、挂件、针扎子等日常家居用品和车饰用品等,使之成为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亮点。其二,创回族精品服饰品牌。宁夏回族服饰作为一种生活模式和文化载体,沉积了历史底蕴和社会习俗,包涵了伊斯兰服饰文化与汉族主流服饰文化,树立了简朴素雅的民族审美形象,极富开发潜力。在已开发的日常生活服、演艺服、职业装、学生装、儿童装、婚礼服、礼服等七大系列基础之上,进一步将伊斯兰元素融入到回族服饰旅游商品中,注重美学要素地运用,创回族精品服饰品牌,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其三,挖掘宁夏回族剪纸艺术。随着宁夏旅游业的发展,回族剪纸开始从家庭走向市场,除了塑封剪纸、摆台挂件等旅游商品外,还可将回族民俗剪纸运用到宾馆酒店、中阿博览会场等场所的装饰中,借助载体传递回族剪纸艺术。最后,汤瓶、口弦、牛头埙等也是回族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丰富资源。

参考文献:

[1] 贺吉德.宁夏文化与旅游.宁夏2010年导游证年审培训讲义,2010.

[2] 梁向明等.宁夏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96~98.

[3]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0~79.

[4] 齐岳,何建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宁夏文化发展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418~423.

[5] 陶玉芳.对开发宁夏回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一些思考[J].回族研究,2002,(1):106~108.

第9篇

论文内容摘要: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传授,关系着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汉文化的传播,开展文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文化教学策略的选用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可结合文化差异、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以及文化自身的特点来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同样离不开文化传授。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如何在语言教学之外开展文化教学以及运用哪些方式、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到底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它重点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系统性行为。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层次、文化体验几个方面就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1.文化差异比较法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差异影响着语言的习得,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吕必松指出:“文化差异不但要反映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上来,而且要反映到语言的使用上来。因此,人们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外文化差异加以比较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意,如“走狗”、“落水狗”、“狐朋狗友”之类;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最忠诚的朋友,人们常以狗的形象来喻人的行为,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学生明白了文化上的这种差异,便能有效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再如,汉民族世代在亚洲大陆繁衍,英语民族多靠海而居,比喻大手大脚花钱时,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东风”指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作《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总之,中外文化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社会交际。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进行文化差异比较,就难以真正掌握该语言。 

2.语言镜射法 

“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因此,文化教学可以语言来镜射文化,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同时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可将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层面,既让学生学会使用课程中的词句,又能以语言教学内容为依托,让其掌握语用规则和文化意义。 

首先,重视字、词的镜射。在文化教学中,如遇到“背景意义的词”,除了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镜射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讲成语“望子成龙”时,可介绍“龙”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具有至尊至上的色彩,以至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因此,“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再如,从“仁、信”二字可见古代的道德标准;从”贵、贱、货、贷”等偏旁的“贝”字可见古代的钱币制度等。 

再次,重视作品语言的镜射。作品语言常是最规范的现代汉语,也是最得体的交际语言,词语的搭配、语法的典范均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中国文化的内容、中国人的心态、社会生活的面貌、风俗习惯的特点等,也都能从作品语言这面“镜子”中看得分明。如,《博雅汉语 初级起步篇ⅰ》第二十二课《我喝了半斤白酒》中的一段对话: 

玛丽:你怎么喝那么多酒呢? 

大卫:昨天我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吃饭,他们太热情,一直不停地给我倒酒。 

玛丽:有的中国人请客的时候喜欢劝酒,你不知道吗? 

此段对话很好地反应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宴请礼仪习惯和文化心态。因此,以作品语言来透视文化可极大地促进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又能使学生习得该目的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谓相得益彰。 

3.分段教学法 

中国文化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也有“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之分,而留学生本身亦有年龄、教育水平、经历、工作经验等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时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层次和可接受性是解决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关键问题。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尤其是初级阶段)应首先注重交际文化教学而后才是知识文化教学,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 

在基础阶段,学生刚接触汉语,对中国文化也知之甚少。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用语及一些常识性的文化知识上。比如问好、问路、询问时间、乘车、道谢、购物用语(“多少钱”、“便宜点吧”…)、中国饮食文化(饺子、包子、筷子…)等,以解决学生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在中级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文化知识,可逐步增加国情文化知识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人口、民族、地理形势、各地风光、风俗习惯等,这一阶段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高级阶段,学生已基本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且具有一定层次的文化知识,可开设专门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课程。此时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一些历史的、传统的、政治的、信仰的、审美趣味等较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层面上。 

值得注意的是,分阶段教学文化内容时,也要注意适度和适量的原则,不可贪多。 

4.文化体验法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以亲身经历去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使其于潜移默化中习得文化。体验法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极大地调动其学习热情,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4.1校内活动 

首先,应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等直观媒介开展活动。图片、电影、电视节目等媒介提供的场面多,信息量大,语言材料丰富而有变化,同时还是观察姿态、表情、符号、动作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有用的材料。通过视觉、听觉的极大冲击易使学生形成一种较为直观的印象,易于构筑学生的文化认知图式。在此基础上,如能结合“文化表演”或“文化讨论”则能收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其次,定期开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如,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汇演、诗歌朗诵、普通话大赛”等,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民族乐器、音乐、戏曲、相声、小品、舞蹈、太极、武术等众种艺术或武术样式中选择一至两种加以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能领悟到中国文化的丰富、精妙和精深。 

4.2文化参观 

文化参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以参加统一观摩活动的方式来实现预期效果的一种文化学习方式。实地参观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名胜古迹、城市建筑、园林景观或展览会、博物馆等,也可以进行实地的访问或调查,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文化参观一般都在比较宽松和非正式的环境中进行,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动地观察、研究和总结,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文化参观比较适合作为一种辅的教学策略,而不宜作为常规的教学策略使用。 

4.3文化品悟 

文化品悟是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品味、尝试等方式,在所获得的最大体验基础上去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从而丰富其文化图式的一种习得法。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式聚餐,让学生从中餐上菜的程序到中餐的口味、做法再到中国人的餐饮礼仪,最后到中餐反映出来的民族文化等进行品悟,借此加深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再如外出购物,让学生从观察现代人的穿着到接触各类服装款式、花纹、颜色再到设计特点、民族特色、穿着效果等进行体验,进而感悟由此体现出的中国服饰文化与民族传统等。 

此外,学校也应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积极为留学生创建文化品鉴的场所(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如中餐厅、品茗轩、文化长廊等,重视教室的装饰与布置、文化因素的铺排与渲染等,尽量为留学生创设一个富于人文性和精神性的文化品悟环境。 

总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策略多种多样,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共同探讨,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赵永新.语言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 

第10篇

论文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渗透文化,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本文阐述了小学英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呢?

一、善于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的文化

即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互相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结合所学的外语进行,这样就关注了语言和文化共同发展),最后汇总。

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国家、国籍这一模块知识内容时,由于不是直接地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直白地教授相关国家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明显,我就布置了以下的前置性练习。

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了以上的表格,对相关的一些国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熟悉,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铺垫。把这些国家的中文名用英语来表示,同时结合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或者自然风景,了解了异国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并且巩固了相关动物的语言知识,同时预知了有关花朵的语言知识等等。

二、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异国文化并与本国文化对比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unit 6“Let’s eat”时要掌握的单词有cake(蛋糕)、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French fries(薯条)、bread(面包)、chicken(鸡肉);常见的饮料有water(水)、juice(果汁)、milk(牛奶)、Coke(可乐)、coffee(咖啡)、tea(茶)。中国传统的食物(Chinese traditiongal food for good wishes)有汤圆、粽子、月饼和饺子。这样有了强烈的比较,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食物的同时,学会了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食品,真正实现了跨文化交际。

三、通过各种形式体验文化,并运用在语言实践中

1、通过写作

在学会了如何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写作(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或者英雄人物),复习了相关的知识,如国家、国籍、服饰、外貌特征等。

2、通过观察、讨论

在学时间表达用语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各国的时差,并了解到时差是怎么来的。时差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北京下午两点的时候,伦敦是上午六点,纽约是凌晨一点,悉尼为下午四点。

3、通过实践、总结

学习食物和饮料等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国家的饮食文化,并做成手抄报的形式。又或者让学生亲自到麦当劳、肯德基餐厅吃东西,感受异国的饮食差异;同时制造机会,综合服饰、购物用语的知识,让学生表演shopping。通过小学生的语言实践学习,了解了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说、玩、演、做等,尤其是情景对话,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资源途径学习外国文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外国文化。如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查阅复活节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照片等;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等,利用声、光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书本文字的不足。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有关文化方面的音像资料,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自己设计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立体地、形象生动地展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并注意利用图像资料做好跨文化方面的对比教学。

总而言之,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Jean Brewster,Gail Ellis 等 著 王晓阳 等 译 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指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2、洪子锐 惠幼莲 李升平 著 小学英语教学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第11篇

关键词:地铁空间、立体化表达、新兴媒体形式、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成都地铁一期工程规划10条线路,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缓解城市日益紧张的交通状况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都地铁1,2号线已经开通,3,4,7号线同时开建,整个10条线路预计在2020年完成。随着地铁网络的逐渐完善,地铁交通以其方便快捷、耗时短的特点,必将成为成都交通的核心。而伴随着每日巨大的客流量,地铁成为展现城市文化重要的媒介方式。

成都地铁在建设初期,由于施工时间、资金方面的考虑,地铁内部空间设计遵循简单复制、快速施工的原则。虽然在每个站点都结合本站特点在柱础、墙壁、天花等部位做出了相应的文化表达,但表现形式仅停留在单一的界面装饰上,表达内容也不尽充分。

成都作为古蜀文化的发源地,如今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休闲之都,其文化内容丰富且具有时代的连续性和前瞻性。从传统的饮食文化、休闲文化、茶文化、道教文化、三国文化到现在的产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新兴文化,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成都的蜀绣,在三国时期就已驰名天下,现如今更是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事业。此外,成都于2010年2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推动川菜走向世界,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随着城市向着多元化国际性都市迈进,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能够保持历史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并与现代文化结合是现代城市建设必需考虑的问题。

伴随着以新兴电子产业为主导的新时代的到来,文化的表达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和高科技化,但是归其根本,还是要为使用者创造一个易于感知的空间。在以人为本的主题下,地铁文化的建设也应展现出人文关怀气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在地铁内部空间营造恰当的、易于理解和识别的文化元素。例如进站乘坐电梯时遵循左行右立的原则,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这种软性的文化也是设计者应该思考的方面。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能够让使用者得到真正的益处。

成都在表达川蜀文化上最成功的案例是宽窄巷子——通过还原老成都一宽一窄两条街巷尺度,再现成都的街巷文化,同时引入现代商业形式,使过去和现在结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参与成都街巷文化的平台。

在新兴文化的表达上,成都“东郊记忆”公园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案例。该公园由原成都红光旧厂区改造成音乐产业园地,废旧的工业产房和工业设施被改造成音乐酒吧和小品建筑,吸引了各方游客前来观赏、摄影,音乐会、艺术展览等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活动项目也在这里开展。作为一个新型公园,它既满足了年轻人对于娱乐空间的需求,同时也满足老年人对于休闲空间的需要。

通过对上述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一些关于文化表达方面可供参考的经验。宽窄巷子通过场景模拟的方式,把成都传统文化通过立体呈现的方式,调动人的感官,让使用者从各个方面感受到成都丰富的街巷——凹凸变化的墙壁,川剧的演出,美食的品尝等。在地铁站的候车空间中,乘客可以通过欣赏地铁站内的装饰来消磨等待的时间;但是在通行过程中,应创造层次更为丰富的文化展现形式,从感官角度出发,让乘客在通过式空间和等候式空间中都能接触和参与到成都文化中。

成都“东郊记忆”公园最成功的文化表达在于其把旧时代的工业文化和新时代音乐时尚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年轻消费群体的积极参与性。新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城市区域也因为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而被带动,彰显出社区活力。成都地铁在文化的表达上,也应该承载文化的变迁,串联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体现城市文化的传承性与发展性。在成都地铁站内表达文化时,应充分考虑大量青年和中年乘客需求,对于城市新兴文化元素进行表达。在表达的方式上,应当结合新的媒介模式,例如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地铁内wifi的使用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未来地铁内文化的表达方式应结合不同受众人群,把新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城市文化以一个新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延续。

此外,文化的表达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公众的参与。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因素——教育(即人的参与)和空间,有了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作为支撑,成都文化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和传播。譬如美食、川剧这些传统的成都文化项目都是得到了人们的品尝和观看后才被多年的传承下来。

成都地铁的线路规划综合了城市职能和功能片区的发展需要,每条线路的设计都有其经过的代表成都文化特色的区域。地铁内文化表达的方式应结合每条线路各自具有的特点,发展每条线路的主题,使成都地铁内部空间文化的表达成为一个体系,展现城市文化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第一,成都地铁内部空间文化的表达应该是多元的,文化应该包括历史的积淀、现在的发展及未来的规划等方方面面。成都作为一座包容的城市,应该向全世界呈现一个多元发展的城市面貌。第二,在具体的表达方式上,要充分考虑使用者各个感官要素的体验,让文化的表现方式更为立体化,让使用者能够更加直观的对文化进行解读。第三,文化的表达方式应该与新兴的媒体技术相结合,使成都文化通过与时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展和传承。第四,地铁内部空间文化的表达应该切合每条线路的通行站点所在区域特色,系统性的进行规划。

地铁站点内部空间在文化的表达上应借鉴地上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方式,但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其作为地下空间的特殊空间属性,选取适当的表达方式,使文化能够更好的得以表达和感知。

[1][[1]本论文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 ,课题编号为201210613028)指导老师:李异。课题成员:祝学雯,杨文菲,杨浩,赖冰馨,赵嘉谦。]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201210613028)

[2][] 特别感谢小组成员杨浩,赖冰馨,赵嘉谦对本论文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周珣:“成都城市特色与成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第08期

第12篇

李俊玲的父亲是老北京天桥有名的拳师,她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武术,20多岁时,就开始在公园免费传授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李俊玲退休前做了多年医护工作,目睹了患者的疾苦,深知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退休后,她全身心做健身教练,义务传授中国传统功法技能,不仅在天坛公园给中外学生传授太极拳、太极剑,还到老外家里送课上门当家教。

退休后成为职业教练

退休后,李俊玲通过功法演练、论文答辩等考核一路过关斩将,成为真正的国家级太极拳健身教练。北京体协请她做天坛气功辅导站站长,她开始了退休后的专业教练生活,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天坛南门,她给自己定的原则是:学生们谁都可以迟到或不来,我不能。

在音乐声中,李老师带着大家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以意带力,悉心感受太极拳的精妙神韵。起初,李老师练习太极拳时,常常有老外们伸出手脚跟着比划模仿,总有老外插班生加入,她也没想到有朝一日去给他们上门当太极家教。1992年,一次太极表演刚结束,就有位金发女子来邀请她上门授课。自此,李老师在天坛传授太极拳之余,又开始了“中国太极大妈”给老外当家教的经历,让她的退休生活更加充满乐趣。

这些年,李老师不知不觉已经向近万人传授了太极功法,来自韩国、西班牙、美国、英国、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的洋徒弟也有100多位,洋粉丝无数。走在马路上经常有人和她打招呼,她都记不住是谁了。有一次在超市,一位洋小伙亲切地喊“李老师”,她想起来了,这位英国小伙曾和她学了一段时间太极拳,从体弱抑郁的孩子练成健壮开朗的男子汉。在公交车上,一位白发洋老太给她让座,看着李老师惊讶的眼神,洋老太客气地说:“亲爱的李,我是您的学生呀!”李俊玲想起来了,这位美国老太希博丽是个太极迷。曾经常到天坛公园跟着她学太极拳、太极剑,忽然有一天,伤感地说:“我以后不能来了,我先生瘫痪了,我必须守护着他。”李俊玲非常同情她,当即决定送课上门,这令希博丽非常感动。李俊玲每天早晨在天坛授课,下午就去她家做家教。希博丽说:“我的女儿和儿子以后来中国,我要鼓励他们也来学打太极拳。”

退休做教练,给老外当家教,李老师收获了多少这样的幸福?她说,太多了,钵盈盆满。

给老外当老师,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语言障碍,李俊玲教外国学生特别需要耐心,一个步位,一个手势,她会反反复复连续示范十几遍,直到洋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套动作为止。洋学生们开心地说:“有些动作虽无法从语言上理解,但是我会用心跟老师学,慢慢领悟。”

非洲小伙达米尼克学习太极拳已有半年时间了,他笑着说:“太极拳很漂亮、很舒服、很养生。练习太极,让我更加冷静、谦和,还能舒缓压力、放松身体,使我精神饱满!”他的女友芬尼亚也成了李老师的粉丝。

武侠神仙高手+中国派高手

有一个清晨,在天坛南门,一位散步老人突发心梗倒地,人们围上去紧张无比。曾做过多年医生的李俊玲当即阻止人们搬动老人,观察了一下,她拿出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给老人服下,120救护车赶来后,老人得以救治,急救中心的医生说:“幸亏李老师冷静处理,否则再迟两分钟,老人就没救了。”

在李俊玲看来,这是一件简单小事,却在天坛健身群中传为佳话,老外们更为崇拜这位中国太极老太:绝对是来自中国武侠故事中的神仙高手啊!目睹了紧急救人现场的洋粉丝塔米莉,特邀李老师上门做家教,传授中国太极。

塔米莉随她先生在中国生活,平时要带两个孩子,不能每天来天坛学习,就邀请李老师每周两个下午上门传授。一个气温骤降的秋日,李俊玲冒雨去上课,穿着雨衣站在塔米莉家门口时身上还在滴着水,脸也冻紫了。塔米莉和先生看着有些不忍,学习结束后,塔米莉专门给她30美元,李老师笑着告诉她,在中国,这是友情赠送,不需要付小费,入乡随俗吧。这让塔米莉非常感动。她真诚地下厨为李老师制作丰盛漂亮的英式点心款待她。

礼尚往来,下次上课,李老师带着食材上门,下课后,她亲自动手,在塔米莉家的厨房做了一锅菜团子,老外一家吃得喷喷香,塔米莉竖起大拇指:“亲爱的李老师,你做的‘中国派’太棒了!”李老师还教塔米莉夫妇喝交杯酒,他俩乐得像两个顽皮的孩子。

一年后,塔米莉夫妇要回国了,在告别晚宴上,他们把电子邮箱地址写给李老师,塔米莉说:“亲爱的中国李大妈,我们会非常想你的,也会想念你的‘中国派’,一定要保持联系啊。”

李俊玲先后给6位老外当家教,她给老外包饺子、菜团子、馅儿饼,洋徒弟赞她是“中国派高手”。传授中国太极拳的同时,让洋徒弟们近距离接触中国饮食文化,把一份中国心意裹进了馅料里,李俊玲觉得幸福极了。

第13篇

[关键词] 淮扬菜 美食 特色 扬州

淮扬菜,是世界知名的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具的风味特色,倾倒了海内外无数的消费者。淮扬菜是长江中下游(扬子江)、淮河中下游的代表风味。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并且,扬州有着近2500年的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维扬文化,在中国文化领域中独领、异彩纷呈。而美食文化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所以,在2001年7月,经中国烹饪协会组织专家考核认定:扬州为“淮扬菜之乡”。说明大力发展淮扬菜,传播淮扬美食,有助于彰显扬州的美食特色。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树立淮扬菜品牌意识,打造扬州美食特色

在扬州经济发展过程中,餐饮业是较早较快进入市场的,其市场化的程度也随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呈纵深运行态势。也许正是因为餐饮业百花齐放、包容性强的特点,以至于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一直难以建立,在餐饮品牌的创建和维护上与行业发展的红火情形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品牌意识在餐饮行业内还没有“深入人心”,这一现状对于淮扬菜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品牌的理念在现代商业经济中都已被广泛重视,近年来,国外已有人提出了品牌是继人力、财力、物力、信息之后的第五大经营资源。强化品牌理念,树立淮扬菜品牌意识是提高淮扬菜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淮扬菜品牌是对淮扬菜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以及餐饮企业经营特色的一种承诺与保证,品牌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一种形象和荣誉,有助于形成扬州的美食特色。为此,必须树立与实施淮扬菜品牌管理战略,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措施创建好、维护好淮扬菜品牌。要用“经营城市”的思路,挖掘淮扬菜品牌的增值潜力。加大对淮扬菜相关经济、文化、社会等一切可经营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组合,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使淮扬菜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得到升值;通过淮扬菜的品牌效应,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外资、民间资本参与淮扬菜品牌建设,共同培育淮扬菜品牌,打造扬州美食特色。

二、大力宣传淮扬菜,塑造扬州美食特色形象

淮扬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首见于文献,当自《尚书》“淮海惟扬州”始。自先秦发展至汉晋,史载扬州已是“熟食遍列”。隋唐、明清尤见繁盛。特别是大运河开凿以后,扬州成为盐漕两运、物资集散和进出口口岸的水陆交通枢纽。因此,八方辐辏,帆墙林立,商贾麇集,文士如云,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史有“扬一益二”、“淮左名都”之称。清代康熙三次、乾隆六次南巡扬州,促使淮扬菜发展到。其中,文人雅士吟咏淮扬菜的诗词歌赋、著作典籍、风流食趣,更是增添了淮扬菜的文化情调。解放以后,从“开国第一宴”,招待中外来宾到同志宴请美国总统,都选用了以淮扬菜为主的宴席,同志还题词“家乡风味浓似酒”赞美淮扬美食文化。为此,我们更有条件,大力宣传淮扬菜,弘扬扬州的特色。

1.利用强势媒体宣传淮扬菜,介绍扬州美食特色

一个地域的文化传播是通常是多种渠道的,美食文化的传播也是如此。一方面是商业运作,利用强势主流媒体宣传自己;另一方面通过一种自身的打造,打拼,或者是政府支持、文化延伸,宣传自己,提高自己的关注率。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酒好也怕巷子深”。由于国家主流媒体,权威性和可信度高,有助于地方形象和淮扬菜品牌的提升。所以,扬州可以在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上,做了一些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式宣传,策划具有新意,影响力、吸引力、说服力的宣传内容,挖掘淮扬菜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形成共识,达到宣传扬州美食特色的目的。只有致力于淮扬菜地方特色形象和品牌的培育和塑造,以国家主流媒体为对外宣传的窗口,才能充分发挥淮扬菜的品牌优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介绍扬州的美食特色。

2.承办、策划各种特色活动,推介扬州美食特色

近年来扬州一直致力办好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暨淮扬美食文化节,展示扬州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美轮美奂的淮扬美食。除此之外,还可以策划承办一些艺术、广告、设计等体现现代文化发展的时尚展览、旅游形象小姐、先生大赛以及各类体育比赛等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增强扬州城市的时尚感,提高国际知名度,使扬州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实现扬州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也体现了以节会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的主题,推介扬州的美食特色。

3.扩大淮扬菜产业优势,宣传淮扬菜,提高扬州美食特色的知名度

几年来,淮扬菜的产业优势越来越有上升的势头,从扬州的包子、蛋炒饭,到扬州的狮子头、肴肉等都已经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还有一批淮扬美食,正在研究过程中。品牌化的统一标准、严格的工业生产、完备的销售体系,除了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以外,也着实宣传了淮扬菜,提高了淮扬菜的知名度。

例如:扬州的包子,以“鲫鱼嘴、荸荠鼓,三十二道纹折味道鲜”,蜚声海内外。日本人曾将其空运回国,作为献给天皇的食品。如今扬州富春茶社已在东京开设分号,名声传播东瀛。工业化生产后,扬州包子更是远涉重洋,行销美国、欧洲,受到各方欢迎;扬州蛋炒饭也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以其“颗粒分明,花色蛋黄,色似炸金,油光闪亮,如碎金闪烁”的特色,誉满五大洲,如今已经写入了许多国家的食谱里。特别是在海外的很多中国餐馆,扬州蛋炒饭都是一款很有特色的主食。近年来,扬州蛋炒饭工业化生产后,销量直线上升。通过淮扬菜的具体品种工业化生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知名度的双赢。

三、着眼发展烹饪教育,继承、创新淮扬菜,实现扬州美食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要继承、创新淮扬菜,实现扬州美食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烹饪教育。

1.大力发展烹饪教育,培养淮扬菜烹饪人才

烹饪教育是扬州文化中的一大亮点。扬州是全国烹饪教育基地,烹饪院校达五所之多,自1983年8月,在扬州江苏商专举办第一家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以来,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等层次的烹饪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师带徒”的单一教学模式,每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烹饪人才,担负起了继承、创新淮扬菜的使命,实现了扬州美食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改革开发以来,扬州烹饪选手在一、二、三届全国烹饪大赛和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上,连续夺得金杯、金牌。扬州数十位烹饪大师、学者曾先后赴欧、美、澳及日本、东南亚和祖国各地讲学、献艺。扬州厨师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济南、香港,以及新加坡、澳门等地多次举行淮扬菜美食节,受到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也曾经这样评价扬州厨师:“扬州名厨之多、厨艺之高为世人瞩目,在海内外执厨的有万人之众”。

2.鼓励发展烹饪教育,研究、创新淮扬菜

“烹饪是文化、是艺术、是科学”。钱学森长者的话犹在耳边回响。的确,烹饪是一门边缘科学,它与食品科学、物理化学、营养学、卫生学、文学、美术、美学、工艺学、生物学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扬州的烹饪教育者不仅有厨艺、有文化,而且,能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研究、创新淮扬菜。扬州包子、扬州蛋炒饭的工业化生产的相关参数及标准,就是由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的教师参与或直接研制成功的。特别是近年来,扬州大专院校的饮食专家、学者、美食鉴赏家,从多方面研究淮扬菜,出版了海内外较有影响的专著、论文,如:《中国面点史》、《中国菜肴史》、《中国维扬菜》、《淮扬饮食文化史》、《淮扬风味》丛书,《中国淮扬菜》画册、《淮扬招牌菜》、《中国烹饪原料大典》等。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与研究价值,从理论上、实践中,研究、发展、创新了淮扬菜。

3.提倡发展烹饪教育,实现扬州美食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

发展烹饪教育,实行人才战略,是淮扬菜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实现扬州美食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经过考核,市政府已经授予了16位厨师“淮扬菜烹饪大师”称号。市区成立了淮扬菜餐饮名店、烹饪名师评定委员会,已经评定了60多名淮扬菜烹饪名师,21个淮扬菜餐饮名店。还授予天津、泰州、镇江等地一批淮扬菜名店、名师。中国集邮总公司、中国烹协还制作了《淮扬菜之乡――扬州》个性化邮票。

总之,淮扬菜在扬州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扬州文化中的一部分。大力发展淮扬菜,有助于打造扬州美食特色。

参考文献:

[1]诗情画意淮扬菜,新华网 [DB/OL]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礼仪;教学;四个结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讲“礼”重“仪”的优良传统,而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作为社会人群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其礼仪修养如何,是我们高校礼仪课老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不学礼,无以立。”怎样使学生学习礼仪,学好礼仪,并在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得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与规范,成为有文化积淀、科学基础,具备基本社交能力的合格人才,笔者以为,礼仪教学应强调“四个结合”。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

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是需要的,但更需要技能的训练,如果教师仅仅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一些定论,让学生循规蹈矩地被动接受知识,显然不能与这门学科的特点相适应。而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礼仪课上,教师仍拘泥于单纯的理论讲授,忽视实践训练,学生为学理论而学理论,结果是只懂理论,不会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列举师生亲身经历的典型事例,克服空洞说教的弊端。

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启发学生叙述自己亲历和听到过的有关礼仪的案例。如公交车上给人让座,由于称呼不得体,反遭人白眼,好坏事。如聚会聚餐,作为小辈,本应坐在靠门的位置,因为不懂,却坐在了尊位。席间有人不慎打翻了汤碗,隔了几席的“我”,是赶紧走过去,热情有加地清理打扫,还是装作没看见,埋头自吃。学生们这样的经历很多,而且由于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探求符合礼仪做法的愿望是很迫切的,求知欲很强。

其次,教师的现身说法。比如教师作为成年人,按中国传统习俗在年节时避免不了送礼,怎么送?老师自己的囧事在让学生哈哈大笑的同时,也与学生一同感受了礼仪教养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再次,结合中外典型实例。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如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再教授理论知识,学生无疑大受裨益。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最好能选取新近发生的,有时代气息的实例,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礼仪,体会到举手投足都关乎礼仪,学生学习礼仪的积极性才能大大激发出来,学习的自觉性才能大大提高。

二、教学方法必须与当今学生的实际结合

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因而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其实这样会扼杀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失去了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勇于自我表达,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1.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时才能获得充分表现和发展。所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跟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觉得师生平等,学生才会身心愉悦。同时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通过亲切的目光、友好的微笑、得体的手势来表达对学生的感情。

2.采用愉快教学,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给学生创设心灵愉悦的学习环境

比如在有落地镜的形体房进行仪态训练时,可配合音乐,有意识营造轻松、幽雅的训练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意境。集体训练时,针对学生好强心理,适时肯定,表扬优秀学生,树立典型榜样。自由训练环节,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组间评比竞争,组内互帮互学,教师全场鼓励调动,指出问题。课终总结评比,分别进行表扬与鞭策。这样,调动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艰苦、枯燥的学习成了轻松、愉快的活动。

3.根据学生求新求变心理,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变换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性。在礼仪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应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思考与讨论,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所谓讨论式教学方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提出某一个或几个问题,通过充分讨论形成共识,达到掌握它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讲基本礼仪的意义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生活中寻常所见,设计若干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上课开会穿背心、短裤、拖鞋,是个性还是不符合礼仪行为?上课迟到、早退甚至缺课是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还是活得潇洒?不分场合塞耳麦、打电话、玩手机是否是不尊重别人的行为?路遇老师同学视而不见成为常态,是否是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表现?还有举手之劳的小事,如把废纸、果皮扔到不远处的垃圾箱,把便池冲干净,水龙头拧紧是否都难劳大驾?

通过这些简单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能自觉遵守行为准则的人才是真正有修养的人。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兴致勃勃的,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样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讲课之中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模拟演示教学法,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运用模拟演示教学法,就是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强化课堂实践训练。礼仪课很多内容都适合模拟演示。如介绍礼仪、握手礼仪等,教学中,可以分片段让学生模拟演示,其他同学观察评论,指出正误,最后老师点评得失。也可以将片段串成一个小品,设定情境进行表演,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可以先由教师讲授训练的方法、步骤、要领及注意事项并适当示范,再通过情境表演,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投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礼仪知识的感性认知。

例如我们在文秘专业教学时设置了一个商务接待的小品。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创设商务接待的情境,让学生从着装、见面、称呼、介绍、交谈、告别等礼节进行模拟演示,学生热情很高。因为采取的是分组进行,大家可以相互观摩,取长补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大家在掌声和笑声中掌握了基本技能,明白了怎样做才得体,才受欢迎。

事实证明,运用模拟演示教学法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教学更生动直观,能加深学生对礼仪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有机地结合成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功能,使学生从多种感官同时感受刺激,还可将教学内容从不同侧面进行展示,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进行“仪态礼仪”教学时,可以将站姿、走姿、坐姿、致意、鞠躬等标准仪态通过录像演示出来,同时还可以将不规范的仪表仪态进行展示,让学生直观真切地了解哪些是标准动作,哪些是容易犯错的地方,以加深印象,规范自己的举止。对于受教学场地、设备所限,不好、不便或不必模拟演练的章节,多媒体教学更是大派用场。如“宴请礼仪”、“乘车礼仪”、“电梯礼仪”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可以获得很直观的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的综合运用,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1.现代礼仪教育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修身作为礼仪教育的基础和目的

古人强调礼一定要与修身相结合,如果离开修身,行为即使中规中矩,也不能称作礼,而只能叫“仪”,就是徒具形式的虚礼罢了。因此,礼仪教学内容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陶冶性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是礼仪教学的最终目的。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渗透到每个章节中,使大学生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讲授《仪表礼仪》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服饰旗袍、马褂、中山装等传统着装礼仪文化,使学生油然认同中国人着装得体、仪表端庄的美学观点。介绍《餐饮礼仪》,就要既比较中外饮食文化礼仪的异同,更要着力渲染中餐礼仪的源远流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知道即使偏僻的山乡在宴请时都讲究座次安排、饮酒礼节。广袤中国大地传统而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礼仪习俗,会使学生充满求知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中婚恋礼仪的隆重,会使学生感受到恋爱、婚姻是人生中非常神圣的事情,从而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念。因此,礼仪教学不只关注具体的礼仪规则,而应探究其中的道德依据和文化底蕴,着力挖掘出礼仪规则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掌握礼仪规则所蕴涵的道德观念、民俗文化,礼仪教育才不是表面的、肤浅的,才能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才能主动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国家民族观。因而学习现代礼仪,必须继承我国传统礼仪重德重行的良好传统,把握礼仪的真谛,使自己成为内外兼修的合格人才。

2.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对具体的礼仪要求各有侧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联系专业特点,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满足实践需要。如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应侧重服务礼仪,尤其不能忽视服务礼貌用语的训练;市场营销专业应重视商品推销礼仪、处理商务纠纷礼仪等;而文秘专业则需侧重接待礼仪、宴请礼仪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走向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四、考核结果与学生所掌握技能相结合

合理、全面的考核办法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客观检验教学效果。考核宜分三部分进行。一部分是技能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及时考核,结合训练表现,评定并公布成绩,这部分成绩可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得出。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并依据平时课堂上参与训练的次数和质量评出等级。对成绩好、表现出色的学生给足高分让他们的学习劲头更大;对胆子小、言行拘泥的学生也给出一个适当的分数,让他们觉得自己有奔头,达到激发后进的作用。

学生自我评价。指导和帮助学生剖析自己的特点、优势与不足,鼓励他们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选定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避免盲目自信和自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从而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 高级英语 洋为中用 跨文化交际

一、高级英语中跨文化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是英语教学中不争的共识。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英语》除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因此,《高级英语》课程需要注重教学中双向文化认知的导入,创设中西文化的课堂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高级英语教学阶段除了对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进行巩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识、特别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高级英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而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对一定的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包含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的融会贯通。

二、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

(一)英语教育考试导向及其要求。

刘润清先生在(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一文中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这正是有识之士所担心的”。各种英语考试多半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考查,这样.英语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对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却往往忽略。而高级英语教育更是如此。

由于高级英语的语言知识量非常丰富,能力要求绝大多数也停留在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学生没有太多涉猎到文化的内容,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加大了对于文化内容的考核,虽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识性的内容,但由于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文化意识淡薄,课堂文化元素难寻,跨文化教学的路依旧艰辛。因此,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真正提高高级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受我国多年应试教育及高校扩招引起的综合教学水平降低的影响。很多年轻高级英语教师本身就缺乏渊博的中外历史、社会文化知识,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意教那些考试要求的内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会背景。这些状况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反思。所以,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呼唤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较强的文化素养的教师。

三、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措施

虽然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但这不是不进行跨文化教学的理由。不管教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语言学习者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轻易获得另一种文化” (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挖掘教材,顺势拓展。

现行的张汉熙编AdvancedEnglish及杨立民编Con.tempo.r~-’yCollegeEnglish等教材有一个特点是“文化渗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肯尼迪的就职演说时就可以围绕美国总统选举、任期等内容展开,并可以对比中美两国元首等内容,让学生将相关知识铭记于心。又如“VirginiaWoolf’的“Professionsdorwomen”中有关于英国人不愿吃鸡腿的习惯——吃鸡腿等于“sacriifce”,中国学生对此不理解。这种不解源于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Peter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在学动物名称时可以介绍宠物习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dog。喻指“幸运的人”;big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镖”等。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总之,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三)灵活教学,渗透文化。

高级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创造新颖、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实践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由课堂上的客体(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自然地体会到英语语言的特点,教师再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征,归纳出英语的特点与文化背景的联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实质的认识和文化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更准确、更恰当、更丰富地运用英语的能力。另外,高级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实也是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就是反复训练,频繁练习。教师授课时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穿插一定的英语新闻、时事等内容,既可以拓宽学生文化知识面,又可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地道语言表达:让学生课后大量阅读一些英语原版剧本、著作、英语报刊杂志等,收听、收视英语节目,定期参加英语角活动等,增加学习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