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美术教学论论文范文

美术教学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美术教学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美术教学论论文

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21世纪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凌乱知识条理化;使虚幻的美术形象具体化;使课堂容量扩大化。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给美术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高尔基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美术鉴赏对于开阔人的视野,扩大知识领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使人们形象地接触到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和生动丰富的知识,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综合课堂实例,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音乐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并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传统的美术教学虽已注重动手操作和欣赏评论,但美术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艺术教育必须坚持培养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导向,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按照教材上很有限的作品讲解、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多媒体则可以把大量的作品图片、文字、音乐和视频结合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和欣赏,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直观完美地完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美术教材中有诗情画意的中国画,也有浪漫古典的西洋画;有独具特色的中外建筑,也有令人感叹的中外雕塑。美术情感所表现的多姿态的美,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挖掘教材的内在美,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调动学生欣赏美术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学生在美术中感受美的个性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美术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美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的作品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所以,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唤起学生的美感

学生的兴趣集中并偏向于媒体音乐、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电影、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美术教育又是对艺术作品的认识、接纳的过程。中学美术课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接纳艺术作品的载体,适当的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营造与美术主题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美感。如:我在讲《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时,通过电教媒体播放古筝曲子《高山流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屏幕上出示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学生被声像为一体、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中国画陶醉着,感染着……有的学生闭着双眼尽情的发挥想象,有的学生随着乐曲哼唱,有的学生两眼注视画面,聚精会神的倾听。在这里,音乐美加上画面美展现了中国山水画深邃的意境美,使美术如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学生们的心田,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们对美的感受。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电教媒体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

美术欣赏课是学生通过视觉来接受知识信息的。它强调以容纳古今中外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于一体,包含有丰富的美术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美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视觉疲劳。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了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更多的美术知识。当欣赏一些作品时,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讲解感到枯燥、单调,使得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媒体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美术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和美妙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取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空间很大,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化文化的渗透

第2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第3篇

因人而异的艺术素养培养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兴趣,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以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1.学校情景式教学。

积极发展和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大力改进职校美术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提高美术教学设备质量,组织多种形式且与艺术素养有关的各种课外活动,定期做好教学后期的总结和检查,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2.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积极地将课外活动引入美术教学中来,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研究型、兴趣型、综合型等多种形态的艺术教学体系,将传统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与艺术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比赛培训等课外的柔性艺术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培养艺术素养中能够达到虚实结合、刚柔并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艺术素养融入课堂的培养模式。

教师在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增设一些有关艺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美学》、《艺术考察》等。并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发掘出来,讲解给学生听,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更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例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白板等。

二、综合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资源,促进职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美术知识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要积极而又充分的考虑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以及美术课堂所具备的特点。现阶段,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极具探究精神和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高的新型人才,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符合现当代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是教育界的主流趋势之一。所以,积极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资源是加强教学资源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更能有效的促进艺术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当今社会发展背景,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融入到美术教学之中,将美术教育作为桥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以及与美术有关的内容,并将其进行科学的综合,逐渐形成以美术教学为主体,其他学科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思考和学习,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做到全面的认识美术,将美术教学的特征、美术表现出来的相异性、美术发展的规律等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不同的学科资源有联系的放在一起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以几何图形为基础创作的。这就有机的结合了数学和美术两种学科的知识。

三、加强学生美术修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首先,理论知识丰富美术修养,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奠定了基础。在职校美术教学课堂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对美术的学习和艺术熏陶的作用。教师应当避开传统教学模式,泛泛的理论知识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积极挖掘美术教学中的亮点和艺术魅力,并将其呈现在课堂之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感受艺术的发展、学习我国和外国的各个美术学派的风格和特点、了解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美术作品中感悟美、欣赏美,为培养艺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也要积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作品的创作。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将学生带入“美”的世界中去,让他们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同美联系在一起,并用自己的感悟和绘画方式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知、通过自己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不断提升,艺术素养也在不断的上升和提高。最后,在作品中发现艺术的美,在课堂外培养艺术素养。美术教学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各种与美术相关的活动中去,去观看画展、参加美术比赛、拜访一些名家倾听绘画心得,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不断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

第4篇

艺术不等于科学,但艺术利用了自然科学的某些成果来为之服务,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立体投影法以及色彩学、几何学的某些原理。素描在美术创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绘画提供基础保障,还可以成为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素描相对于创作的色彩而言,用的时间短,工具灵活,表现力也不弱,用它收集创作素材,勾画创作草图非常合情合理,并且它能够为创作主体的想法付诸画面提供多种选择,是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根本。正是因为学习素描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和教师要重视素描教学,采取有效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二、素描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教师要坚持严格的治学态度。素描是一种艺术,然而素描却包含着艺用人体解剖学、艺用透视学等不可缺少的内容,既要应用形象思维又要应用逻辑思维。这就决定了素描教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艰巨性和严肃性,因而教师必须坚持严格的治学态度。同时,素描是基础课,也是学生进校的第一门功课,学生中形形的错误认识和不当习惯,自然会在素描课中首先暴露出来。它们不仅给基础训练带来巨大的障碍,也会影响今后的自身发展,因此,在训练中的严格把关十分必要。教师只有端正教学心态,严谨教学,对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学生才会不断获得进步。另外,素描基础训练中存在大量的技术性问题,它要求学生在训练中除激情外,还需要理智、冷静的分析与综合,必须养成严格的学风。

(二)在教学中强化整体上的联系。所谓整体上的联系,就是在素描教学的全过程中,都注意艺术直觉与基本技法的统一。一般而言,艺术直觉统率着对艺术规律与造型手段的认识。出于这个目的,素描作业从一开始就应该和速写训练同步进行,这样穿插安排,较易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养成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加强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加强结构训练。结构是一切造型形式因素的基础,是点、线、面、体、空间、色调等因素的组合变化的依据。作为以线为主要手段的结构素描是以研究结构为中心的;以色调为主要手段的明暗素描也同样强调对结构的正确表达。由此一来,树立牢固的结构概念,训练捕捉结构的能力,是素描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加强结构的训练。为了加强对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在基础训练中应该多以中短期作业方式作画,多画结构素描,多作临摹、默写及创作性练习,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四)将不同的素描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素描基础训练与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素描形式的结合,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他们的素描表现力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注意发挥不同形式素描的特点来逐个完成不同类型的课题,也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将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结合在一起。素描是一种平面造型的绘画艺术。将形态变幻的具有三维空间的自然对象固定于静态的二维空间的画面上,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是艰难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学生固定一视点进行作画,又往往最易忽视对对象的空间结构的认识,出现只记录表面的现象。美术创作为了增强学生的空间立体概念,帮助他们加深对形象的结构、空间、体积、块面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运用雕塑、立体模型来做示范,并安排适当的泥塑练习。通过捏制泥塑训练学生,促使他们熟悉、概括、简化对象,从而更直观、更具体、更明确地理解和掌握造型规律,画出令人满意的素描。

三、结束语

第5篇

记忆与联想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如,幼儿的绘画作品大都是凭借印象进行创作,而认知是印象的主要来源,此时幼儿是没有主观意识的。大部分学者也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过研究,并且给予高度评价,因此,教师可以借鉴儿童画的创作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记忆与想象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影视作品以及图片、视频,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这些场景的现实性,通过记忆与想象结合的方式构思作品。这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能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激发潜力,逐渐提高创新能力。如,作品《丰收》的画面呈现了一位渔家女孩晒渔网的情景。画家采用装饰、拼接和夸张的手法,采用渔民生活的各种材料,用柴杆和铁丝做草木树叶,用蛋壳做鱼,用沙粒纸铺成沙滩,为观者呈现出渔家女孩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此作品的创作理念就是记忆与联想的结合。

二、学会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

欣赏课程是中职幼师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美术欣赏是其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天真和童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大胆、粗放、生动形象等特点,这是成人所缺乏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一致,主要体现作品的童真。一幅优秀的幼儿作品能够表达幼儿的思想感情,呈现出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不同的思维特点,这也是幼儿作品评价的主要方面。第二,对艺术性的评价,如线条的力度和连贯性、图形的清晰完整度、画面的合理配置、色彩的搭配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等。因此,在中职幼师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以上两方面引导学生评价幼儿作品,逐渐提升学生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三、结语

第6篇

(一)教学思路

主题确定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这时想到安教授提出贯穿教学的3个问题:想让学生学什么?怎么教他们学?怎样知道他们学会了?此次模拟课堂的特殊性在于授课的对象并非真实的学生,而是培训班的老师们。老师们具有较强观察能力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丝的不连贯或者细节上的失误都会被他们发觉。面对他们,要上完整而没有破绽的一节课相当困难。对于教学对象来说,45分钟内完成平时教学几个课时的专业课项目也是有难度的。所以我认为在内容上以小见大来阐述课堂上的教学理念最佳。如何控制课堂教学,把握教学难易度?根据对专业的了解,先由我设计课堂教学,再与合作组员对照“SCL”模式一项项讨论分析,提出看法再修改,最后制定出完整的方案。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教学对象在45分钟内了解包装的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鸡蛋包装,共同检验包装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二)课后反思及建议

英国教学法体现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鲜明特征,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对概念的质疑,刺激教学对象互动,鼓励教学对象通过竞争与合作进行小组和独立的学习。形式多样的活动保障了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程度深,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学习于快乐的活动氛围之中,很好地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课堂连贯性很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课件中倒计时的安插,让教学对象把握了解游戏的时间性等等无疑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

二、真实课堂的实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若想要把教育教学搞好,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培训班结束后,我思考着如何将模拟课堂真实呈现在现实教学中。这堂课要展示“教”与“学”的统一,同样45分钟一堂课的授课,不同的是此时的教学对象已转换成中职生。我最多思考的是:想让学生学什么?怎么教他们学?怎样知道他们学会了?同样是三个问题,对于成人与学生来说,两者的教学设计呈现的应该有很多不同。

(一)设计思路。中职美术课堂如何体现当前信息化教学的特色,将英国教学法运用到美术学科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课堂上,利用最新教学资源,如何让学生在45分钟掌握学习知识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范围。

(二)学习需要的分析。本节课教学将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定位目标,具体问题由团队合作解决,提高学生动脑与动手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学对象是一些已具备基本绘画理论、初步了解包装设计理念及手工制作能力的学生。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实用美术类专业教育部规划教材《包装设计与制作》(郑军主编)第一章“包装设计的概要”中第四节“包装的功能”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利用灵活多变教学方式,阐述包装的功能。

(四)教学资源和技术分析。教学活动在教室进行,需要提供有教学的多媒体、投影机等。教室桌椅摆放为分组教学形式,排成8组,每组4-6人坐在一起,不同程度的学生自由选择团队。课前准备小组协作的手工制作材料等。

(五)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高二年级动漫班的学生,共有49人。该班同学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而且已具备基本绘画理论及电脑设计软件应用的能力,同时对包装设计课程有所了解。

(六)课堂特色。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内容、课堂流程预设上保持不变,与模拟课堂不同的是:

1.课堂时间的安排。45分钟时间:组织教学及导入的知识点控制在10分钟以内,手工实践20分钟,展示与评价、总结12分钟,预留3分钟为机动时间。

2.微课技术渗透课堂。10分钟内把组织教学、整堂课的知识点说清楚,若用传统讲授方式时间是不够的。经过考虑,决定把知识点制成微课,缩减教师教学中的时间。

3.图片头脑风暴。为了避免课堂出现学生在时间限制内完成包装设计或是不会做、遇到困难就放弃的状态,我决定在课件上出现思维引导的图片,这样做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更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变化。

4.小品变成FLASH动漫视频。模拟课堂以小品形式开场让人印象深刻,迅速活跃了课堂气氛,缺点是表演时间较长。因此,这次重新设计将小品改成FLASH动漫视频,用中职生熟悉的动漫形象“麦兜”来述说。通过课堂生动地引导学生去帮助好朋友“麦兜”,并知道该如何去做。

三、对比教学实验得到的启发

当我们认真用心去体会教学的点滴时,就会发现打开教育教学之门的钥匙。每一次的实验给自己的都是深刻的触动,每一次的实验都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思路。课堂如预料中顺利进行。比对两种课堂,同一项目,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这种教学方式的共性都是欢乐在进行时,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比较融洽及和睦。实验总结具体如下:

(一)需要发扬的优点。从课堂时间结构的安排,可以发现知识传授者角度的转变,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以自主性获得了知识。在当今信息时代师生之间知识传递是综合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更多应该是促进者的角色,由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从学生作品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已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成人的理解在于如何最快最好地完成目标,而学生的作品更多在于变化,与众不同的展示。让人很惊奇的是,成人常规思维下的创作,竟然不及个别学生的灵机一动。有一学生制作的包装采用了力学原理,既省材料又具较好的包装实用性。小组的协作、充足的思维发散空间,形成了较好地学习氛围,改变了以往课堂中重视教师“教”,而为更多地重视学生“学”,让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需要改进的不足。两种课堂教学中都出现了时间推延的问题。课堂的总结与反馈是画龙点睛之笔,但由于课堂教学中间部分快乐学习完成项目任务或展示作品中花去了太多时间,导致收尾的总结与反馈时间不够。

第7篇

论文摘要:中学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课堂,能使学生在少年青年时期就形成正确、必要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点,进而培养他们从小就受美的熏陶,懂得美丑之分。那种因美术课在中考中不占分值,误认为是一种闲科,把它称作“副课”的认识和做法是极端错误和有害的,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形势下的产物。初中生正处在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的青少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时期的审美教育对他们今后性格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上好中学美术课,提高和创新美术教育课堂艺术,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艺术,按教学大纲要求,任善任美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美术课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得成功与学生学得成功两个方面,这是辨证的两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只有双方和谐到了极至,那么美术课的教学就能取得成功。因此,美术教师必须首先从“教得好”来带动“学得好”,从而走向美术课教学完美的顶点。

由于美术课每节内容和要求不同,上课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可能每堂课会各有特点,因此按照旧有教学模式照搬照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早就跟不上形势与教学发展的步伐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推进,我们在美术课教学中常用“导入”、“示范”、“讨论、合作”、“巡回指导”、“学生作业评价”等多个环节与分阶段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即必须让听课同学来动脑、动手(实践操作),达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想象和创造与实践的空间,想自己所想与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作业),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Www.133229.cOM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教师进入课堂,不能一味地严肃过分,绝不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感到有丝毫的压抑,相反,生动幽默的插曲式的开场白,能给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很快能被教师的话所吸引,并注入自己的兴趣,换言之即是学生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被教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美术教师尤具需要这种课前导入艺术。

“色彩中的三原色是什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美术课中,我这样提问。同学们立即纷纷举起了小手。“杨博士,你来回答”,正当同学们在惊奇我是如何知道这个成绩最差的“杨博士”的名字时,“杨博士”支吾了半天,终于回答出了“红、黄、蓝”这个正确的答案。“非常正确,回答得十分好!看来,杨博士,真是名副其实的啊!您不仅人长得帅,问题也回答得很美,希望在新的学期里你能够成为我们班级中成绩最帅的小博士。”我的这几句赞扬话引来了全班同学善意的笑声,再看看“杨博士”,平时一向低着头的脸早就灿烂成了一朵美丽的玫瑰花,心里当然十分开心。与此同时,“杨博士”对教师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他的自信也就在教师的赞扬与同学的鼓励中油然地萌生。无疑,这几句正面鼓励的话语使这位原来成绩上较差的学生看到了自己并非全无是处的一面,教师和同学给予他的无异是一种由差转优的最好的心理催化剂和原动力。而其他所有的同学也都分享着“杨博士”的喜悦,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上课。当然,今天老师要讲的有关三原色的课堂内容顺理顺章地按备课准备的步骤一步步渐进,课堂上有讲、有问、有答,大家毫不拘束,动脑、动口,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该授的内容已经完成,教学目标已经达到,此时,下课铃响了,然而学生们感到这节课太短了,感觉到言犹未尽呢,至于这堂课的质量,那就不言而喻了。

二、设计引人入胜的导入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一样。美术课中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美术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美术课开始就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入角色,是提纲挈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好了,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服装的搭配》一课中,我预先准备好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服装。上课前我首先请一些同学上台试穿准备好的各式服装,此时坐在下面的同学都纷纷表现出了兴奋的表情,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件款式不适合”、“他穿的颜色不好看”、“那件衣服太棒了”,很多同学都举手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此时全班同学都思想集中到一点上,达到了心往一处想的境界,同时也都沉浸在欢乐中,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大家一致在思考:服装该如何来搭配才好呢?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已经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服装的搭配》,学生也极有兴趣地听着老师讲授《服装的搭配》。这样的导入确实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有个性的示范教学

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需要通过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徒手画校园》一课中,教师展示了很多平时所画的一些速写,先让学生们观摩,这样一下子就让学生们来了劲道,同学们用羡慕和敬佩的目光看着老师的画,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哇!真漂亮!”、“画得真好啊!”此时的学生,最想了解的是这些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呢?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是老师拿出了铅笔快速地画了一个卡通的人物,这时候,全班鸦雀无声,学生伸长脖子,高度地集中在教师的示范动作上,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大家都已经是跃跃欲试,都想自己一试身手了。在老师的简单示范下,学生都不自觉地开始在纸上画起来,而且是那样地认真和投入。就这样,教师的示范教学在课堂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作用,教师示范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完成了一堂极其完美的教学课。

四、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程序

在美术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既能够发挥学生各自的长处,又能提高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作用,能使美术课完成教学目标起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效果。

在讲授《校园环境标识设计》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请几个同学来回答学校中还需要哪一些校园环境标识的设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与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以四人小组交流,最后,再由四人中的一人在全班发言交流。教师提示,让学生感知:哪些地方需要环境标识设计?怎样来设计?最后大家来确定如何为我们学校的公共场所设计出环境标识。如:食堂、多功能厅、实验室等等。学生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如何来设计校园环境标识,讨论中学生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并且都表达了自己对标识设计方案的理念与表达形式,分组集中讨论后,发表意见的学生到讲台上都说出了各组各同学不同的设计方案与表达形式(即图案)。有的说:“用男女不同的体型来设计男女洗手间”,有的说:“用五线谱音符来设计音乐室”,有的说:“用一个在运动的人形表示体育活动室”。还有的人说:“用一台电脑,作电化教室标识”,“用一只手掌,一条腿打上边‘×’作草坪绿化带标识”,“用一本打开的书上放一支钢笔作阅览室标识”如此等等。总之学生们是用足了脑筋,选取最印象最直截了当的图案来作标识,这些标识理念新颖深邃,形象鲜明简洁,很有创意性和实用性。由于学生各自对事物的理解观点、设计意图的不同,结果得出了各种不同的设计思路与图案表达方式,但是这些设计思路都是有依据、有创意,不肤浅。学生的思维创造,爆出了灿烂的火花,使教师自己也大吃一惊。于是,教师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样,我让全体同学体验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小小设计师的成功和喜悦,这一堂课学生们都对自己的作为充满了深深的成就感,不用至疑,这确是一堂收获巨大又十分成功的美术课。

五、引入科学激励的评价体系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客观地分析现实,同时必须建立起新的评价体系。如果我们用:“画得太小了”、“画面太脏”、“画得不认真”等等,去挑剔学生作业,甚至于将学生作业撕掉,要他重画这样的简单粗暴方法来对待学生,只能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受到严重打击而越来越失去信心,渐渐地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的评价显然是教师对评价目的还理解得不够,简单粗暴、专断的行事,对学生的教育也可能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十分注意发现孩子身上各种不同的甚至极其细微的优点和长处,并尽量使其放大和扩展,努力使其能得到正面引导与鼓励,形成进步动力,继而在这门功课上能得到发展。“你能动脑思考,但还须进一步考虑”,“你真棒,再想想、改改,肯定还要好”,“理解了,但总结得不太全面,要再深入一点就会更好”,“相信你再下些苦功一定能行的”等等。这样的评价,以鼓励为先导,话语也温和亲切,使学生能时时感到老师的亲切与温暖,老师对自己的关怀。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做作业,乐于改正作业中的缺憾与错误,同时能促使其进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这种评价,将使每一个学生都努力向“成功”进军,最后成为成功者,这样激励性的评价,不但能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能让学生知难而进,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六、精心拓展美术第二课堂

初中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也觉得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因此,在美术课外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课的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让学生能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美术知识讲座,美术、书法比赛,学生美术作品展、班级校报评比、个人手抄报比赛等各种活动,能促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智,借于丰富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学生们从此类活动中能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他们自身的价值体现,体会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和成功,从而使学习的兴趣渐增和形成良性的循环。

在地方课程21课《东明山森林公园》中,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了部分学生参观了园内及其周围的东明寺、沈括墓、张浚墓、赵鼎墓、瑶山祭坛、土垣遗址、九度关隘等等本地诸多闻名于世的人文历史景观和美丽的自然风景。通过游览和观赏东明山森林公园,学生不但拍下了许多美丽的风景照片,回来后又完成了一幅幅具有东明山森林公园特色的优秀作业,圆满地完成了预先的教育目标。

美术是美的教育,美时时刻刻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美、感受美、欣赏美、享受美。把美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相结合,并以此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课的兴趣。

第8篇

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有限,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对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有着较大的影响。初中阶段美术学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对于学生的中考升学作用不明显,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于美术课程不感兴趣,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为了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创设活泼轻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引入一系列渐进性的教学问题,从根本上展现美术教学的动感与灵性,让学生对美术教学有着耳目一新的体会。活跃美术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升华为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提升艺术修养。例如,在讲解西方名画《蒙娜丽莎》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该作品缺乏基本的认识与了解,教师如不进行生动的讲解,就容易致使课堂陷入枯燥和单调。教师可以将“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子,讲述当蒙娜丽莎正陷入哀痛之中时,达•芬奇请来喜剧演员逗她开心,并通过绘画定格她当时的神情。教师讲述这个故事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二、激感因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相关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掌握知识的主线外,还掺杂着一条情感主线。情感因素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确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与合作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促使美术教学充满情致和趣味,能端正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进而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境界。在桂美版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情感策略。第一,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微笑带入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用循循善诱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将激感因素与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巧,在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功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情感。例如,《角色游戏———面具》拥有很强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彩笔对该作品进行面具制作,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鲜艳饱和的色彩对比,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三、引导合作,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初中美术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知识获取平台。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美术教学课堂任务,教师则进行以下引导。第一,组织学生欣赏卡片,并让学生讨论课堂上的卡片与商场里卡片的区别;第二,让学生动手实践画直线、折曲线、切割、粘和等立体制作方法;第三,让每个小组制作一张立体卡片,学生在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材料的质地美;第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立体构成制作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材料特质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既能够将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主动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美术问题,并以此感受到美术教学中的乐趣。

四、总结

第9篇

要想改变高中美术教学现状,提高高中美术教学效率,就要从高中美术教师的自身素质着手,促使教师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深厚的美术功底,才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获得良好的美术教学效果。因此,高中美术教师要提高学习能力,改进美术高效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要有针对性地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从而使学生吸收美术精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要把自己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结合自身的美术素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有层次地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和引导作用,保证美术教学效果,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二、改革美术教学模式

在高中美术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改革美术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美术教学效率。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师可以在美术鉴赏课上引入国内外大师的美术作品,使教学素材更有影响力,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美术大师的创作理念,增强学生对美术的理解。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和视频可以使教学课堂更为生动活泼,避免课堂氛围死板,更能使学生融入多彩的美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应用多媒体教学,高中美术教学模式改革要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发表对美术作品的见解,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集思广益,共同促进美术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同时使学生拉近与教师的距离,便于教师对课堂进行掌控,了解每位学生的美术情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增加美术教学设施资金投入

要想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学校也要不断加大美术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升级美术教学的硬件设施,可以选择个别班级进行试点,与不配备硬件设施的班级进行教学效果的比较,从而合理扩大硬件设备的覆盖率。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美术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给予教师一定的奖励,从而使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美术教学改革。同时,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美术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有效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发现学生作业的亮点,防止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对学生的作品提出积极意见,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创作意见,增强创作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从而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美术的热情,防止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保证教学效果。

五、结语

第10篇

论文当中引用的学术文献资料,是体现了科学的继承性和论文作者对前人研究结果的尊重,也为读者提供了检验论文是否有价值水平的重要意义。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萍.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郑芳芳.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骈岑.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林颖.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黄菁.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王雅欣.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4

[7]王艳梅.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王盼美惠.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陈艺红.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0]刘德宾.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1]张玲.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4

[12]毛蓉蓉.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3]黄霖清.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4]柳健.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

[15]秦芳.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新疆师范大学2014

[16]王蓉蓉.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7]郑艳.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8]倪婷婷.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9]张永海.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0]洪文峰.花枝春满天心月圆[D].福建师范大学2010

[21]吴晨阳.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2]曾春丽.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1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孟艳双.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4

[2]陈跃.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职业.2010(23)

[3]伍健.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1(02)

[4]葛晋,张文敏.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5]金昊.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田毅.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7]李芹.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5(04)

[8]吴华,宋西红,盛晓明.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数学教育学报.2004(01)

[9]周建明,薛有奎.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10]孙济生,刘向群.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4(10)

[11]彭慧.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成功(教育).2011(03)

[12]周杨静,刘志峰.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6)

[13]马晨.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蔡静.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15]乔韦.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6]姚佳.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7]刘莉.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8]孔瑞娜.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9]高燕.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0]沈霞.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21]孙文蕴.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概率教学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2]籍明文,武女则.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上升为主要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1)

[23]黄国松.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J].才智.2008(17)

[24]赵玲丽,赵海涛.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3(01)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裴书鸿.窥识国画的意境[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郑小艳.时代的映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陈大楚.儿童画教学创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陈梵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米学军.“童心说”美学新解[J].安顺学院学报.2007(01)

[6]吴丽芳.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基本问题的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7]闫慧.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6)

[8](美)罗恩菲德(Lowenfeld,Viktor)着,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9]单媛媛.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0]孙玲.对话式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1]曹英.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评价内容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朱晓霞.浅议威海艺术挂毯与绘画语言的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3]陈敏敏.剪刀下的艺术-高密剪纸[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葛辉.五彩斑斓的空中画卷[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5]刘娟.民间艺术的明珠-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跃华.明清(更迭)背景下德化青花瓷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第11篇

跨入21世纪,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国家的整体教育改革。我国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成为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这一时期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亲自、热情高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纵观现代社会,一切的科技、设备、管理制度及方法都是可以引进的,唯有一个国家的人的现代品格、素质、现代化的灵魂是不能引进的。人是我们在各方面谋求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如法国学者莫内所说,现代化需先化人而后化物。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世界教育思想的先进代表们共同意识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80年代以来,主体、主体性这些富有内涵的概念开始在教育界生根发芽。这既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精神的呼唤。以往,我们的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而只重视教师,只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而忽视其主体性,大大的束缚和限制了学生。如今,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已经成为跨世纪的课题提上了研究日程”。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喆同志在课改报告中指出,现代教育一定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什么时候都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在取得上述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美术教学的实际状况,我们于2001年7月精心选择了以我区青年教师为主,含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从我区东片、中片、西片分别抽取不同层次的实验校和部分教师组成了十几人的课题组,将研究、探索“美术学科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方法”作为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为了准确把握我区美术教学课堂现状,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对学生状况的了解与座谈精心设计了17个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对全区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人数共计780人,从调查结果分析,目前我区美术课的课堂状况和教师的整体水平基本得到认可,但仍突出了诸多不足之处。其中部分数据显示如下:

1.4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不好。

2.50%的学生认为教师仍有“满堂灌”的现象。

3.53%的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己的观点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表。

4.42%的学生认为现行教学活动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没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次问卷调查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我区现行的美术课堂教学没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渴望活泼、幽默、自由、开放、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呼唤着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好的教学方法。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对现状的认识和讨论,确立了我区进行该课题研究的目的、步骤及预期成果。

研究目的:

1.依据学科教学目标,结合我区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以各校课堂教学为本、为主,进行主体性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力求形成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科学而富有实效的主体性教学方法体系。

2.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着眼点,兼顾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教学要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投入,自主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1年6月----10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收集学习参考资料。

4.进行课题研究的问卷调查。

5.制定美术学科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二)初始运行阶段(2001年10月----2002年7月)

1.学习有关资料、理论专著。

2.举办专题讲座。

3.举办教学方法研讨会。

4.教学录像课研讨。

5.外出学习。

(三)完善提高阶段(2002年9月----2003年7月)

1.修订课题研究方案和制定主体性课堂教学建议。

2.组织主体性课堂教学评优课。

3.召开主体性课堂教学研讨会。

(四)成果归结阶段(2003年9月----2003年12月)

经验筛选,理论升华,成果归结。

预期成果:

1.探知美术学科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系列方法,以报告、论文、实验教案等形式完成,并期望在全区及全市等范围内得以推广。

2.切实提高美术教师在体现主体性课堂教学上的理论水平、教科研能力及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3.完成有关课件、录像或以其他方式发表。

二.初步的体验与探索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从教学设计入手。

科学的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从本质上讲,主体性教育是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点也决定了课程设计要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教师则应成为把握、统揽大局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我们认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的设计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大纲、教材、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在此,我们强调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

2.科学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我们主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适度的选择、调整。对重难点的把握要准确,要有预测学生未知问题的能力,做到有的放矢。

3.教学组织形式力求灵活多样,要力求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更好的组织形式。注重学生即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方式。

4.对学生活动的方式与进程,教师要适时加以指导和调控,力求严密而科学。

5、美术教学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二)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探索主体性教学方法。

1.导入:一节课能否一开始就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导入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好的导入好比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小石子,使课堂打出一个小的,促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氛围中力图寻求更多更。

长辛店三中何代坤老师在讲授《美丽的色彩世界》一课的导入环节时,很好的利用了大家熟悉的广告,一开讲便赢得了学生的满堂笑声:“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快速抢答的游戏,好吗?”“好!”“请问草是什么颜色的确?”学生答:“绿色”。“我的衣服呢?”(上课前,何老师特意换了一件蓝色的上衣)“蓝色!”“我的牙齿呢?”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便传出阵阵愉快的笑声,师生相视一笑,顺风就势,教师导入新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实验学校的高英老师在《美术资料册的设计与制作》一课中用实物激励学生直接引入新课。在课前,高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设计并制作了多种外观精美而实用的资料册,有单独纹样的动物、植物、人物,还有连续纹样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各种形象简练而又新颖,非常适合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年龄特点,正因如此,当教师每拿出一件作品展示的时候,学生不时表露出羡慕与渴望的心情,跃跃欲试。教师的一句“你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美术资料次吗?”师生双方一拍即合。

游戏、故事、谜语等都会使导入更好地吸引学生。在讲《体会线条的美感》一课时,云岗中学的滕美丽老师采用游戏引入正课,她让学生分组比赛完成一个趣味游戏----画图接龙。游戏规则:一个同学画一笔或几笔成一物,下一个同学接一笔或几笔使之变成另一物。学生情绪高涨,黑板前人头攒动,各组不相上下,他们笔下的物象也发生着千奇百怪的变化,一会儿出现了电视机、小汽车、小房子,一会儿又变成了风筝、机器人、布老虎。。。。。。由于游戏本身就有很强的智力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促使每一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脑力游荡。课堂沸腾了。

(三)注重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价值。

对教育而言,学生全面而多样的活动是实现其主体性价值的基础,它能使学生的主体性获得发展,并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满足需要的对象。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活动并不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单方面行为,在此,活动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学生在教师有效调控下自主而又合作地学习活动,即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活动指的是师生双边的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在实验研讨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在这些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我们评价课堂活动的宗旨是:

1、美术教学是否注重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美术教学是否加强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索的能力。

3、教师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教学活动中能否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作用。

以下介绍几节课,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1.“设计师”的灵感创意----造型奇特的帽子。

十二中(初中)的王率老师在《造型奇特的帽子》一课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集体合作与个人分工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在学生展示积极收集的资料和对造型构成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她让各组分别抽取一道有关帽子设计的题,如:时装帽、钟表帽、小丑帽等。各组成员分工合作,有负责画的;有负责剪的;有粘贴的;有试戴的。。。。。。一时间课堂成了“设计师”的“工作室”。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他们大胆稚拙地表现着自己的灵感。教师此时已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设计构想。一件件作品问世了,伴随着音乐和各组(学生)解说员的解说,看着本组表演的同学戴着他们亲手制作的作品在前面走台展示,同学们开心极了。在有限的课堂上,他们得以将自己创作的灵感与冲动充分展示出来。

2、动物图案与皮影故事。十二中(初中)胡晓瑞老师

同学们已经深深地被故事所吸引,仿佛正在观看一场皮影戏。台前幕后忙得不亦乐乎。该到狐狸上场了,蜗牛与狐狸在对白:“小小蜗牛走天涯”,道出了富有哲理的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同学们热烈鼓掌。幕后,每个同学拿着本组制作的动物图案模型,随着故事的发展,做着相关的动作,“观众席”上,个个面露兴奋,那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从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龙与凤的特殊寓意,到同学们手中简单而又独特的动物图案造型,再到独具匠心的皮影故事,也许在愉悦的背后,同学们已经能更清楚地领悟到祖国文化的某种韵味了。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尝试着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方式参与美术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使得课堂充满了和谐、竞争与欢笑。他们之间、他们与教师之间在以美术的方式传递着思想情感。当学生准备好并渴望与同伴一起工作时,他们的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种自由、平等的氛围。很多时候,他们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步入一种活泼生动的自我调控的良好状态。

(四)花样小结与评价

以往,小结是教师的“自弹自唱”,是教师在发表最后的“演说”,造成教师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后的真实状况,使学生一言不发,教师一字不落,生怕丢了知识点和重难点。造成小结的单调和乏味。我们认为美术课堂小结的目的在于激励全体学生并能突出展现个人的才华与思想情感,更注重学生在小结过程中的自我认识与体验。借此,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体验、情感及潜能,以便给予针对性的建议与指导。我们给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舞台展示自我,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甚至利用奖励个别而激励全体。我们认为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观点与看法,而要更多地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才是融洽、开放、自主的教学,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和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试行)〈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强化美术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美术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我们首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与状况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知识水平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方面。在对作业的评价上我们鼓励不同学生可采取不同表现手段与形式,重视对其个性的发展,而不必建立单一的绘画与设计技能的表现等级。另外,我们主张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和听取学生的合理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以上是我们初步体验与探索的点滴收获,难免零散和不够系统,但我们从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了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从中感受到主体性教学带给师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愉悦。我们力求将实验过程中体悟到的方式方法得以提高和推广,力求借以推进丰台区的美术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那”在壮傣语中为“田”的意思,稻作民族常用来命名其地名。在中国西南的云南、广西以“那”命名的城镇和村寨分布广泛,诸如那坡、西双版纳、那伦、那楠等。据统计,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内,冠以“那”字的地名有518个。而且在“那”这一地名的范围内不仅显示出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样显示出了共同的地域性文化类型特质。其在物质层面主要体现在稻作生产、生活工具、民间风俗、艺术遗存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而内在的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在长期的稻作劳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性格、包容和谐和拼博创新的精神等方面。“那”美术是文山学院地方性美术教学、研究和创作的命题。其概念与内涵是在地域性、民族性、艺术性背景下的自然拓展与升华。“那”美术是建立在“那”之上的一种和谐,其灌注了“稻作文明”类型的艺术图像,是对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另一种解读。“那”美术教学是文山学院美术学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尝试。

二、“那”美术题材与美术教学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化表现的主要内容,艺术的主体环境和客体存在方式与地域性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域性文化与创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文山这块红土地上的艺术家们,在其艺术创作和研究上必然晕染上这块土地的色彩。同样在这块红土地上的艺术教育也必然烙上地域性文化的印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文山的民间美术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族文化,即“那”美术的文化。其在美术展现的方式上,主要有原始岩画、青铜器及纹饰、木(雕)刻、陶器、建筑、剪纸、绘画、刺绣、服饰纹样、生活手工品和叙事符号等方面。它贯穿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和实用性强等特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因此“那”美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美术课堂的特色教学如何借助“那”美术元素来丰富专业课程及在专业创作与教学中找到适合于表达语言特征的突破口,成为文山学院美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生活和工作在“那”美术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那”美术文化的影响。能否将现有的信息同新生信息碰撞产生的文化认同的敏感性,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出来,使潜在的意识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意识和责任感,成为当前美术教学中的难点。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了解古今中外美术的历史、美术的种类、当代美术的发展状况,还需要掌握美术相关的制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能运用“美”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宣扬个人情感,并能对身边的事物通过自身的理解,运用一定的手法表现出来,使美术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面貌。而后者正是我们所提倡并予以重视的。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美术教师双年展已经连续举办四届,每年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创作中要求以地域民族为主题,这都是对“那”美术创作与教学的具体实践。

三、“那”美术造型设色特点与美术教学

“那”美术在造型上,具有线条简洁优美、图像夸张和笔法简洁的特点。如:《坡芽歌书》中记载的81个符号,每一个符号代表一首山歌,把歌以图案的形式保存记录下来,程式化的造型,符号化的特征,图像憨厚,笔法简洁,写神传意。“摩”经《故仲》《故版壬》中,人物、动物姿态各异,造型饱满,忠厚可爱,线条流畅,夸张而具有意味。在设色上,具有深沉、大胆的特征。如:在岩画中,用磨成粉的五彩岩石与动物血液或胶质为粘合剂调合后绘画而成;在宗教绘画中,大量采用线条勾勒,略施朱砂;在服饰上,以沉重色调为主,略施装饰性的鲜艳色彩,使人在庄严中带有一些愉悦之感;在刺绣纹样中,大多以深色作为底色,手工绣以彩色的纹样,更加突出图案的精美和技艺的精湛。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把这些丰富的艺术资源引入课堂,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原始岩画的意象形象、青铜器的金石味、陶器的古朴、剪纸的干脆、刺绣的俊美、服饰的肃美、手工品的巧美和叙事符号的简洁美等,都是美术教学中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正如马奈、莫奈、梵高等被东方之国燃烧出的艺术的热情,“印象画派”的产生给整个欧洲画风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龙纪峰创作的教学示范画《三王植四王造》具有典型的原始古朴意味,《褡裢》采用了岩彩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具有时代的美感特征;孙华的《草马系列》版画作品结合了地方民间活动中的题材,运用版画的语言对其进行表现;毕海强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一个下午》《广南印象》等版画作品,其主题鲜明,色彩鲜艳,给人一种愉悦的亲切感;张建林的油画《远村系列》,传递出一种强烈的、静谧的、令人神往的“远村”景象;刘刚的油画《牧猪少年》给人一种纯朴的人文气息;田万文的《泉》《晚秋》等纤维艺术更是直接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棉、麻、棕等材料运用到创作中;晏飞的《那香系列》卡片设计、《老布——木语坡芽》产品设计与制作,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符号展现得尽善尽美。“那”美术是千百年来文山的地域性民族文化自觉形成的一种人类情感表达形式,是我们艺术学院美术教学内容最具独特性的地方。用好或做好“那”美术这一品牌,不仅可以提升学院办学的特色,而且为地方高校美术群体的创作提供很好的基础。文山学院艺术学院在美术教学中引入“那”美术的造型与色彩元素并进行创作尝试,取得较好成果。

四、“那”美术审美特点与美术教学

第13篇

一、比较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

所谓比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一些相关联的知识要点放在一块,然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从而建立一个新的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比较教学模式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与突破,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国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授课,学生听课,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顺应了教材设置的基本规律,但是其忽视了各个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变得孤立,也无法使学生在宏观上整体把握各个美术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比较教学模式则可以把整个美术课程当作一个整体,经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实现立体教学,使学生从整体上对美术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学习。

二、比较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其一,导入阶段。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美术教学中,导入阶段也是关键环节之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就可以大幅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要想将比较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到美术教学中,首先便需要在课程导入阶段就出现比较,将比较作为课堂的开端。高中生的审美素质和思维能力正处于不断发展的形成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比较的方式,对将要学习的美术内容与其他学习内容之间的差异进行讲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外国绘画欣赏时,可以先将这一内容同已经讲过的中国绘画进行比较。我国不管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大多是自成体系的,在审美方面与西方绘画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差异,将其作为课堂的切入点,然后进行深入讲解。教师应该把握好美术知识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美术教学的基础。其二,对比阶段。对比分为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首先,横向对比指的是对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归属种类、分属流派和思想等内容的比较。一是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不同时期产生的美术作品的风格与美术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宗教题材在文艺复兴时期与在巴洛克时期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并直接体现在建筑、绘画等艺术领域。二是对于相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美术作品种类的比较,如,部分古希腊、古罗马雕塑与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基本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是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比较鉴赏可以实施更有效的教学。三是对于美术作品分属流派和思想的比较。美术分为很多的流派,对于这些流派和思想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于美术的深层次了解。四是对于艺术家本身的比较。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经历的艺术家,其绘画作品的风格也是不同的。其次,纵向对比。纵向对比主要包括:对于相同题材或者相同类型的绘画作品在不同时期发展状况的比较,如,肖像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对于同一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作品风格的比较,如,伦勃朗的前期绘画以宗教画为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但在后期由于遭遇生活的不幸和折磨,所以在画风上表现得深入和含蓄。总之,通过这些比较教学具体分析美术的发展变化实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三,讨论阶段。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环节,是将比较的结果进行深化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将对知识要点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这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在讨论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教师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并仔细分析,然后对学生进行评价,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让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美术课程得到发展和进步,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语

第14篇

1.教学拘泥于传统形式,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近年来随着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总体来说,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美术理论教学仍以绘画技能的讲授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没能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和需要;教学中忽视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之间的特殊性。二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美术教育不在于培养出多少画家和艺术家,主要是在教会学生美术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多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却没能抓住这个目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三是部分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不足。如,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板书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用多媒体教学。

2.美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高校美术教师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美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高校由于基本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紧张,对美术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在教学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培训资金上投入不多,导致学生实践教学分组率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二是美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美术教学改革必须紧跟形势。但是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少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法,只是在教学和工作中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老化,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美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3.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目前我国教育考试制度还是“严进宽出”,这就造成了高考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家长和考生面临高考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有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选择美术或者音乐,但是自己并不喜欢美术或音乐这类专业。另外,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对艺术考生放宽上线分数,艺术生相对于普通考生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种制度和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忽视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自己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只要把美术专业课学好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事实上,美术的内涵和精神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理解,美术的创造力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只有绘画技巧而没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人不是新形势下需要的人才,这样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术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和训练,但是有些高校缺乏美术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4.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美术学习兴趣不浓。当前,大多数高校把办学效益放在首位,单纯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生源的综合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而且,受到社会功利性和浮夸之风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90后”学生的非主流思想的广泛存在,导致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只追求另类和独特,忽略培养扎实的绘画功底,不能体会真正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内涵。高校美术教师很多时候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对学生的个人内涵、品德和思想养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学风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如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沉迷网络等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共性问题,高校和教师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完善人格、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同样需要在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一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思想的改革要求师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美术家,而不是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美术匠”。如在进行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先让学生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能熟练搭配色彩后再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校在确定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的技师和工程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想提高美术学生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国内外研修和项目支撑,培养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二是通过选送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教师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实施校外美术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校内专任美术教师“结对子”,兼职教师全程参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以上三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美术教师成为具备深厚艺术知识底蕴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传授者,并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中渗透人文精神,使教师可以借助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华。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是高校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美术专业基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学校设计的课时量是有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决不能泛泛而讲,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因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专业学生由于从小就侧重艺术理论和专业课学习,忽视文化基础课学习,导致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基础不好。但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对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历史、文化、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感受领会高雅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寓意,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因此,高校在做好美术学生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重点加强学生文化国学等课程教学,切实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而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启迪、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和想象力,这是教师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三、结束语

第15篇

一.情感对美术活动作用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把教育评价分为三个方面,即三个纬度:认知纬度,情感纬度和动作技能纬度.而在这三个纬度中、情感纬度往往被忽视.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良好的情绪使一个人的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而不良的负情绪,则会抑制,干扰一个人的各种认知过程,使已有的能力也无法获得正常施展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为师者应创设学生间为他人的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氛围,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某种成功,如出色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成功地创作、在课堂上有明显的进步时,不仅受到老师,还受到同学们的赞赏,这无疑是积极情感的积累,不仅增进了学生间的友情、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幼儿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很低,他们喜欢什么就要什么,心里有什么嘴里就说什么,所有的情绪、情感都可以从表情上表达出来,现实的情感是不需要用绘画这种复杂的表现形式来表达的。但我在美术的领域中,不能缺乏情感教育,在儿童绘画中,情绪与情感在儿童绘画中起决定因素。在潜意识情感对儿童绘画的中,儿童是画他们感觉到的东西,而不是他们知道的东西,图画是儿童的情绪、潜意识的思想和感情的一面镜子。只有在情感智慧的带动下,才能深入地感受心灵的呼唤,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的欲望积极评价,巩固情感情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因此,情感激活在幼儿美术活动中起主要作用。

二、运用情感激活童心进行美术创作:

(一)从感受中得到表达再从感受中激活童心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是相当复杂的。由于我们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感知、理解、想像、联想、情感等活动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就形成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如在《认识色彩》活动中:1.孩子们观察各种颜色,体验不同颜色的感觉。2.大胆表达。3.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把它画在心形里。4.说出自己对这种颜色的感觉。结果心的色彩五颜六色,孩子们说:橙色代表太阳下山的时候,天蓝色是在海洋里游泳的感觉,土黄色代表紧张,黑色是大地,粉红色感觉在雨中散步的浪漫。我问:“什么是浪漫呀?”“不知道。”虽然孩子对词义不太清楚,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感觉与理解。

(二)从感受联想到迁移表达激活童心

审美过程中的联想和想像。审美过程当中,由于审美者面对的是很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一种美的形象,所以呢,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和想像。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反过来又会加深感受和理解。如在《情绪脸谱》美术活动中:1.引导孩子感受当时的心请,找一个表情去表现。2.把当时的表情与脸谱的画面联想在一起。3.迁移变化创作成各种各样有趣的脸谱。虽然以成人的眼光看不出所以然,但孩子们能清晰地告诉我:这是奇怪、开心、气愤等。这证明幼儿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与情感。

(三)以感觉反思表达诱导思维激活童心

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情感智慧为激发点,不但能开拓艺术题材的空间,体现美术与情感的关系,有效激发幼儿进行美术创作,而且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儿童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因此,该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在制作《贺卡》活动中:我们注入了这一思想:1.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孩子们感受往日亲人对自己的关怀。2.想想自己是怎样关心亲人的?3.做一张心意卡表达对亲人的祝福。结果卡上都写满了祝福语。

三.激活童心启发、诱导幼儿的创作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