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护理发展论文范文

护理发展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护理发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护理发展论文

第1篇

一、舒适护理模式简介

舒适护理模式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Hiao''''sDouble-CNursingModel)”,为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萧丰富先生是非护理人员,但他出版护理书籍,行销过程中接触了各种行业的人,使他更了解社会对护理的看法,深思到底护理专业要如何呈现其独特的工作本质,才能让大众了解到护理人员的角色与功能,同时也让社会大众了解护理人员为什么要有本科、硕士、博士课程。

于是,他提出了“萧氏舒适护理模式”,认为护理人员应以病人的舒适为考虑的重点。

舒适护理模式的定义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也就是说,护理人员要给予所有的人,包括妇幼、老人、病人一个最舒适的状态。此模式强调护理人员除了作目前的护理活动(Care)外,应加强舒适(Comfort)护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病人,以“舒适护理研究”作为护理专业的代表,此为使病人迅速得益、护理人员立刻被肯定的模式。

二、舒适护理模式对目前护理发展的意义

2.1舒适护理模式明确了护理的主要内容,使病人迅速得益

目前,在临床上护理人员为了提高其地位,强调角色的重要,便从医生的职责里,分些工作来做。另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又给护理人员增加了非医务性工作。舒适护理模式认为病人到医院有两大需求:治疗与舒适。医生给予治疗,护理人员给予舒适,病人在享受医疗的同时,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达到一个人的身、心、社会、心灵的舒适状态,强调护理人员应以病人的舒适为考虑重点,在考虑房间温度、湿度、高度、颜色及其他如冷敷、热敷、姿势、音乐、按摩等各种因素时,发现解决舒适问题的方法。某些医疗行为究竟是医生的职权还是护理人员可行使的职权,舒适护理模式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分界点:属于舒适的,是护理人员职权;属于治疗行为的,仍应还给医生。凡是牵涉单纯的舒适问题,护理人员中的舒适专家有权也有能力给予病人任何方式的舒适处方。

2.2舒适护理模式明确了护理研究方向,能迅速提高护理专业地位

舒适护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舒适护理和舒适护理研究。舒适护理研究是需要科学论证的,当中又可分为较容易的普通舒适研究和较难的舒适护理研究,普遍舒适护理研究大部分是属于物理性因子对人体的影响,如皮肤瘙痒的病人,最好几天洗澡,穿什么衣服,房间温度保持几度合适等等。高级舒适护理研究除了要熟悉护理知识外,还须深入其他领域,如皮肤瘙痒的病人不能使用肥皂,应使用什么来保护皮扶;咳嗽病人什么样的病床角度、什么样的姿势可能减轻咳嗽等等。

专业一定要有高深的理论基础,有专一的研究方向,而目前护理研究涉足很多领域,但不够深入,护理的成就不是没有,而是要引人注目很难,因为护理强调的每样功能,都没有被深入地研究,且不可以被深入研究,因为深入研究便会侵犯其他学科的领域。舒适护理研究终于使护理成为专业,一有独立性,二有发展性,能迅速提高护理专业地位。

2.3舒适护理模式与整体护理模式的一致性

模式是一种规范,是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

第2篇

关键词:老年护理现状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7%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也正席卷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注重人口数量到注重人口质量)的体现。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我国老年护理现状与展望综述如下。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60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10.23%,65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6.96%。预计2000~2025年,老年人口会占到总人口的19.3%。2025~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5.2%。

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达到3亿,2002年达到6亿多,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增加到世界总人口的21%。中国甚至于全世界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下降,患急慢性病的几率增加,就诊率、住院率因此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人也常出现脑衰弱综合征、焦虑、忧郁症、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等心理和精神问题。

三、老年护理的现状

3.1老年护理的概念

3.1.1传统观念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

3.1.2新的观念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

3.1.3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在德国没有统一的概念,其特点是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个性,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与献身精神。

3.2国内外的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史1870年荷兰成立了第一支家居护理组织,以后家居护理在荷兰各地相继建立起来。德国的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1900年老年护理成为一种正式职业。英国1859年开始地段访问护理,19世纪末创建教区护理和家庭护理,1967年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日本1963年成立了老人养护院。我国于1985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护理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在上海成立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院(老年福利院)439家。根据医疗保险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我市家庭病床共有2.1万,根据市民政局调查数据,上海市有95%的街道(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每月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6万。目前上海市的老年护理机构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4个方面。

3.3老龄化所带来的观念转变

3.3.1传统老年歧视观的改变传统观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无价值、贫困的社会边缘人群,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负面、消极的老年歧视观也严重影响着医疗护理服务业,表现为治疗护理环境较差、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低,老年人受歧视、被忽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优先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1991年第46届联大提出了老年人“独立、照顾、自我实现、尊严”四大原则。明确指出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符合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康复,老年人有权利对照顾的方式和生活质量作出自己的选择,老年人应当享有人道关怀、远离歧视,过着尊严、健康的生活。老年歧视观念的积极、正向转变,强烈要求老年护理执业者改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从歧视、忽视老年人,提供低质量的护理,转变为尊重、重视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老年护理,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3.2老年护理模式的转变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跨度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老龄化使老年护理的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护理对象从个体老年病人扩大到全体老年人,护理内容从老年疾病的临床护理扩大到全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能力和预防保健,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展到了社会、社区和家庭。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向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模式”。传统医疗护理活动的目标在于诊断、治疗及治愈疾病。病人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是护理活动成效的评判标准。现代老年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及尊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已经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老年护理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同时也作为老年护理活动效果评价的一个有效判断标准。

3.3.3对健康需求、老年护理需求的改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人们不仅希望寿命延长,更希望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就随之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有更多患慢性病的机会。据有关调查显示,79.1%的老年人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高血压、听力障碍、慢性支气管炎、气喘等。衰老及疾病使老年患者大部分或全部失去自我照顾能力,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仅仅是治疗,对慢性患者来说更是如此。老年人照顾需要连续性(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理疗、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起居协助中心、日间照护中心、老人院、宁养院等)。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可能因独生子女政策而降低,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

3.3.4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老年人问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护理是一个挑战。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慢性病折磨、身体功能下降、经济状况改变等人生大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护理也是一个挑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医疗需求高、住院花费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临终关怀是护理老年人安详、尊严、无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

可避免面临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3.4老年护理各方面的保障

3.4.1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有关政策上海在1998年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以法制的形式规范养老结构的运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努力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模式。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通知。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类寿命最长的地区,也是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在北欧,瑞典人平均寿命已达80岁以上,位于该地区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政府和卫生行政机构非常重视老年护理服务,不仅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如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

3.4.2老年人医疗护理需要的获得根据老龄委的老年人口数据,200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人口有17.5万人。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1年对徐汇区3个居委会65岁以上老人的入户调查,有20%左右老人需要不同程度护理。以此推算,上海65岁以上老人中有40万左右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当前老年护理医院卫生机构的设置、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免出现医疗服务的不平衡。虽然城市退休老人有养老金、医疗保险保障,医保政策又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门诊就医不呈现突出问题。但是病员疾病因素及功能减退、加上家庭照护能力的削弱,则需长期住院获得医疗和护理,就会受到经济限制而带来住院困难,有的则产生住院依赖,从而发生住院时间延长或将“养老”并入“医老”现象,病情稳定后不愿转向缺乏医保、医疗护理力量的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的养老造成床位的周转受滞,使本来有限的老年护理机构失去最有效的利用。农村地区老龄化的居高、经济条件与医疗保障的有限,还由于农村医疗技术服务欠缺的影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要更显得望而不及。

在德国,凡需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须先本人或家属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保险公司根据老人身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定出护理级别,进行评估。护理机构(老年护理院或家庭护理中心)根据保险公司提出的护理级别和信息资料查看病人,明确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澳大利亚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备并独具特色的老年医疗保健评估制度,其实质就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进行分级分流,保证真正需要住院护理的老人的需求。

3.4.3老年护理的医护力量卫生人力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上海市卫生局在1998年对护理院中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显示:22个护理院共有卫生人员1262人,医生310人,护士303人,另有护工393人。22个护理院共开设床位1922张,由此得知:医生与床位比为1∶6.2,护士与床位比为1∶6.3,护工与床位比为1∶4.9。而由1997年上海市卫生年鉴资料了解,本市所有医院中医生与床位比为1∶1.9,护士与床位比为1∶2;街道医院医生与床位比为1∶0.93,护士与床位比为1∶2。护理院的病床使用率很高,达103.2%,因此,护理院的医护人员数量比较紧张。医生的学历构成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护士的学历构成以中专为主,医生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5∶13.3。护士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9∶130。护理院医护人员的年龄:医生以20~39、40~49岁组为多,50岁以上的也占了约25%。护士中20~29岁组最多,占了1/3,30~39岁组占了1/4之多。护理院医护人员年龄构成(%)护工来源结构:22个护理院393名护工中,下岗、退休职工占5.3%,外地民工占59.2%,其他占35.5%。

2002年对上海市67所老年护理医院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共有医护人员2293人,其中医师1181人,护士1112人。40岁以下的医技人员占49.38%,护理人员占73.29%。中青年比例较高。学历结构:医技人员中本科学历的为205人,占17.3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占41.40%。护理人员中中专学历者达970人,占87.23%,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职称结构:医技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占29.85%,医(技)师占45.32%;护理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7.65%,护师占39%;护士及以下职称占53.35%,超过护理人员总数的1/2。护理人员中中高级职称比例低。医疗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以核定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4.93,以实际开放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6.54,护士与床位之比为1∶6.95,医护之比为1∶0.94。护工概况:62所老年护理医院共有护工1581人,男性占15.75%,女性占84.25%。外地户籍护工占54.92%。年龄在30~49岁的护工占69.70%。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比例达67.05%,护工总体文化素质偏低。总之目前护理人员人数和质量,均不能适应老年护理的发展需要。

3.4.4老年护理保险所谓老年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是将因病或衰老而需护理的有关费用由保险系统来支付的一种保险制度。保险人在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后,承担被保险人在医院、康复中心等专门护理机构或家中因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相关护理费用。老年护理保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此后,其他发达国家(如欧洲和日本)相继推出这一保险。这一保险制度之所以在发达国家出现,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人口老龄化。第二,家庭护理功能弱化。第三,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就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日本于2000年4月实施了强制性护理保险,也是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

我国现有的保险体系尚缺乏护理保障,虽然城镇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它们并未将老年护理费用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而目前的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市场上,老年护理保险基本上仍是空白。因此,老年护理风险尚缺乏保险保障,正虚位以待。在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险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存在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2003年我国参加这一保险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8.43%,计入暂时还保留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医疗保障比例也不过10.8%。在有关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方面,已有少数寿险公司涉足。例如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于2002年5月就在上海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中老年人的保险产品——友邦永安保综合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将投保人锁定在50~75周岁的中老年群体;新华人寿也于2002年12月推出名为“美满人生”的老年保险产品。但相对于需求不尽相同的广大老年保险消费者而言,现有的老年商业保险体系存在缺陷,乏善可陈。因此,适时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对完善我国老年保险体系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

3.4.5老年护理教育和专业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老年护理教育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我国1994年才增设社区护理学课程,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虽然在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她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奇缺。

1967年美国护理协会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社区开业护士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RCN(RoyalCollegeofNursing)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而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介护福利士从事老年护理工作。

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士助手”,凡年满16岁,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10年教育),身心健康者均可申请参加培训,没有入学考试,学生经过为期1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能在德国境内的护理院做老年护士助手”。通过3年法定学时学习和考试,毕业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可在欧盟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护理院、医院和社区家庭护理中心工作。1年半制的老年护士助手的培养主要以老年基础护理教育为主。其课程设置包括4个方面: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其特点是突出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

四、老年护理的发展

我国老年护理起步晚,发展滞后,老龄化的到来不同于先进发达国家,他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是“将老未富”。同时,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弱化。面对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国家经济不富裕、医疗卫生资源缺乏、护理保障空缺的特点,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4.1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4.2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4.3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建立系统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确保老有所医日本于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美国1965年通过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贫困医疗补助(medicaid)的立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在长期护理、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hospic)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须抓紧建立和发展与国情相匹配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4.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

4.5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2001,3.

3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第3篇

关键词:护理科研;课题;科研管理

科研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从而发现与发展对有关事物的认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活动,护理科研能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临床护理实践。临床护理研究是研究临床护理中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它有助于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临床护理理论和技术的更新,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但护理科研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的护理科研状况进行分析。按照学科自身特点和固有规律,寻找护理科研管理思路,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医院护理科研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一2008年12月我院共3l项院级护理科研课题;200篇护理论文,其中核心期刊53篇;10项有护理人员参与的科技成果奖,其中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省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l项,市级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我院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有: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制度,各种科研配套经费管理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论文、著作奖励规定,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评选办法等。

1.2方法

通过我院科教处及护理部查阅科研档案资料,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及经费情况、情况、科技成果奖的等级及获奖人员排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我院科研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及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等进行分析,提出护理科研管理的思路。

二、现状分析

2.1护理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我院设有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一系列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条例,但未配备专职护理科研管理人员,未建立护理科研管理制度和条例,无护理科研专项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因为护理学和医学均为健康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医学主要任务是寻找疾病的原因,研究由于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它从分子、原子、基因等方面研究健康和疾病。而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它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2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不重视

我院护理人员本、专科学历占85.26%,但系统的学习过科研知识者较少。各层次护士在使用和培养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无论学历和能力高低都从事一样的工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理管理者重视临床护理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忽视了护理人员获取信息能力、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护理人员难以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影响了护理科研的开展。

2.3护理人员自身的科研意识不强

护理人员每天超负荷运转,整日忙于完成大量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没有养成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没有主动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习惯,一些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撰写论文。缺乏科研选题、设计等知识,缺少课题申报、成果报奖的信息。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的作用,没有认识到护理科研对推动学科的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管理思路

3.1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者的科研意识决定着一个群体的科研意识,护理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护理科研管理纳入护理管理日程,认识护理科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由护理部一科研小组一护理人员三个层次组成的护理科研管理组织。科研小组由护理部一名副主任负责,科研小组成员应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较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较好的中英文阅读能力、较强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科研小组负责收集和最新护理科研信息和动态,负责全院护理科研课题的审核和申报,负责科研成果鉴定的申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护理科研管理制度,推动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3.2培养护理科研领军人才

护理科研的进步必须依靠科研人才,护理管理者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选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规范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如科研设计、卫生统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等。引导她们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动态,护理科研选题的方向和趋势,挖掘她们的科研潜力,指导她们将临床工作经验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然后解决问题。培养一支想做、敢做、会做的护理科研队伍,以此带动全院护理科研工作,逐步提升整个护理群体的科研素质。

3.3指明护理科研方向

护理科研的任务是研究、探索、防治、护理疾病,维护人类生命健康,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护理科研的目的是将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先进的护理手段进行实践,并探索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工作强度、改善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护理方法。英国的Vincent保健中心改变了对护理科研的固有看法,鼓励护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即由创新性研究转变为应用性研究。护理科研应以临床应用性研究为主,把丰富的临床实践作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鼓励护理人员研究患者的需求和安全,研究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暴露的问题,研究和选择最合适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等,提高护理人员参与科研的意识。

3.4开发护理科研资源

在院内争取设立护理科研专项基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与多部门合作,拓宽科研基金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申报护理科研课题,规范科研经费资助程序,争取学会、厂矿、企业、个人等资助。

四、小结

护理科研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护理科研的管理水平影响着护理科研的发展速度,建立完善管理方案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信心和对护理研究的责任感,有利于护理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惠,吕久余。护理研究概述[J].现代护理,2004,10(5):489.

[2]杨红叶,那文艳,姜晓冬,等。护理科研管理流程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内科,2008,3(1):121.

[3]肖春秀,姜小鹰。从管理的五要素浅析我国临床护理科研管理的缺陷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6,6(5):29—31.

第4篇

一、“互联网+”催化新兴产业发展

经济数据显示,到2015年第一季度为止,我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通讯器材消费同比增长38%;全国网上服务和商品零售额达7607亿元,同比增长41.3%。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互联网以及相关产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的主力军。去年,TCL提出“智能+互联网”战略与“互联网+”不谋而合,经过一年的战略发展,TCL市值翻了一倍有余。2014年TCL手机出货量7348万台,成为全球手机出货量第5的企业。2014年TCL集团全年营收超千亿元,净利增长近5成,成为传统企业转换经营理念、拥抱互联网成功转型升级的榜样。

二、跨界合作催生无限创新可能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还未发生根本的改变,运用“互联网+”来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网络和产业之间的融合形成新的价值链、产业链、新的服务模式和业态是最关键的。以大家最为熟知的医院为例,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信息不对称,看病难、就医难一直是大难题。当医疗遇上互联网时,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互联网和医院的跨界合作,整合医疗资源和信息,便捷患者。病患可以直接使用智能手机获取基本医疗服务:挂号、缴费、查看检查报告等,除了诊断和治疗其他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医疗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生了无限创新可能,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已经意识到“互联网+”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未来“互联网+医疗”的市场潜力非常大。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没有企业管理;改革开放后,有了企业管理但是还没有管理的理论,我国的管理理论基本都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然而,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就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管理理念可以用来借鉴,很多企业仍然是自我为中心的,进行企业的运营,尚未形成适合互联网思维的管理理念。

(三)传统的组织架构

我国一大部分的企业的组织架构,仍然是按照传统的金字塔多层级的模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思维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组织架构已经不足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在传统的组织架构中,信息的传递很缓慢,工作效率低下,对于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很差,很难形成战略优势。

(四)传统的管理模式

在我国的基本国情环境下,很多企业都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的改革与创新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使得企业管理在各个方面的创新都受到制约。企业原来的传统的营销模式就是广告,只是通过广告把信息出去,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然而,处于互联网的背景下,顾客所需的信息都可以从网上查到,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形势。(四)滞后的人才管理在大部分的企业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就是严格的对员工进行监督与控制,是对员工不信任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管理的集权,对员工进行外在的严格管理与控制,然而,这是不利于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改革,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的工作自,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度。因此,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重视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信任员工,同时给与适当的授权。

四、“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管理理念创新

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者都是以厂商、产品为中心,追求大规模的生产,形成低成本优势。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生存及其竞争优势,更多的是取决于顾客,而顾客的需求正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理念的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发端。在“互联网+”的时代,新的理念要满足协同、共赢、开放、融合的时代要求,真正意义上地,向以顾客为导向转变,实现新兴商业生态系统的有效发展。

(二)管理组织创新

传统的组织架构,是金字塔式的,依靠一层层的信息传递到一线员工,沟通的效率低下。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对市场的需求做出第一时间的反应,从而赢得顾客。此时,如果仍然采用金字塔式的结构,是无法对市场信息做出迅速的反应。因此,企业必须对组织架构进行创新,减少管理层次,把结构变得更加扁平化。扁平化组织架构,可以消除层级,加快决策,员工和管理层直接沟通,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刺激员工创新。这一结构,很适合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企业的生产、营销、配送等各个供应链环节得到广泛的应用,全新的管理技术手段应运而生,如:即时生产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协同供应链管理等。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建立以顾客为导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和响应速度,进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赢得市场。

(四)管理技术创新

运用信息管理技术,是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创新的一种趋势。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根据企业快速应对市场和有效整合内部资源的需要。企业的运作,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面临着市场的快速变化,企业战略的不断调整,企业的管理技术也必须不断地创新。对于技术的创新,可以引入各种信息方法来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企业的信息化,有利于企业迅速的掌握各种所需的信息,使企业可以快速做出决策,及时的响应市场的变化,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五)人本管理创新

企业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有科层等级之分的,对下属员工及其苛刻、严格的监督控制,员工没有自。然而,这种人力的管理模式,是无法引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企业的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向人力柔性化得管理转变是势在必行的。在互联网的时代,柔性化管理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这种的管理模式下,员工的尊严和人格都是受到重视和尊重的,让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增加员工之间的凝聚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从员工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五、结论

第5篇

虽然我国的医疗护理教育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国外的护理教育发展状况相比,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和社会需求相比,仍然有着种种问题需要解决。护理教学的整体规模以及护理教育的结构体系,逐渐跟不上社会要求。这些年,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层次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就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仍然进步不大。护理教育的体系结构有很多的不合理因素,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教学质量不协调。护理学专业的教育培养定位与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医疗保健的发展需要不一致。现阶段的护理教育在定位上与国际形势脱离,教育模式陈旧没有创新意识,教学安排上也没有体现新时代下对护理人才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临床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很多方面都不够了解,比如,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水平的高低、社会工作能力的大小、护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深浅,这样就使得护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通常片面的注重了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护生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经过这些的发展,部分的高校在护理教学安排中也加入了法律基本知识的学习,但是安排的课时往往非常有限。中国的护理专业教学,不仅学生在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很多老师对这方面的掌握程度也不够。现在很多的护理中出现的问题都和法律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2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策略

加入教育国际化进程首先,护理教育应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要充分认识教育国际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速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速度。第二,要加强国际间护理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国际护理教育信息与技术资源,加速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第三,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政策,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国外优秀师资、先进教材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为我国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服务。另一方面,要对外开放我国的护理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加强护理教育市场化运作的研究,争取在国际护理教育服务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推动我国护理教育产业化发展。

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适虚新世纪需求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国际护理执业资格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应是实用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要立足于培养具有能在复杂多样的卫生保健环境中从事跨学科护理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才;应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评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专业实践和发展专业理论的创新性护理人才;应是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着力于培养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和充分的理解他人、善于合作的工作态度的护理专业人才。

想要建立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和较完整的护理教育机构和教育模式,必须做到紧紧围绕素质培养的重心,将对护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不断探索出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综合起来,使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3结语

第6篇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文中介绍了新时期公路养护工作者应树立创新观念及构建创新养护模式,落实新的养护措施,实现创新养护发展的高度。

关键词:公路养护;管理;创新;发展

一、公路是公路部门提供给社会的最终公共产品,公路部门的一切工作最终集中反映在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上,反映在对公路的养护状况上。各级公路部门要创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一、《公路法》总则第三条款规定:公路的发展应当遵循建设改造与养护并重的原则。但不少地方对养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在建设任务比较重的情况下,养护资金投入不足,甚至挪用养路费搞建设,技术管理人员以及为养护部门配置的设备均无偿用于建设,导致路况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高速路通了、普通路垮了”,“修了一条线,坏了一大片”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是没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思想上存在一种片面的政绩观,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尽全面和完善。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关系问题处理不好,前修后坏,建设成果得不到巩固,还将影响公路行业的形象。因此,各级公路部门的领导一定要克服重建轻养的思想,树立建设养护并重的观念。

第二,要树立养好公路是公路人的天职的观念。公路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养好公路、确保质量、保障畅通、服务社会”十六个字。国家把我们放在公路养护这个岗位上,就赋予了我们养好公路的职责。因此,各级公路部门要把公路养护工作放在中心位置。

第三,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在公路行业改革的新形势下,公路养护理念、模式、技术、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继续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观念,是适应不了新的形势要求的。因此,要围绕“养好公路、保障畅通”这个基本职能和“服务社会公益”的根本属性,积极探索新的思想理念,比方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公路养护如何搞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后的公路养护工作怎么做等等。用市场经济理念,统领新形势下的公路养护工作。

第四,要树立公路整体形象的观念。评价公路部门工作好坏,养护工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天天接受社会的检验,好坏一目了然。

二、公路养护模式要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不断创新,其基本思路是全面实现公路管理机构与养护生产单位的“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全面完成养护生产单位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实现用工社会化、全面建立市级养护市场平台,大、中、型养护工程实现跨县市区招投标,推行“五制”管理。

公路养护的总体模式是:对国省干线公路实行专业化,市场化养护,即由专业养护公司通过投标进行养护,对县乡公路实行分级分类养护,即有的由专业养护公司通过投标进行养护,有的可以实行民营化养护,对乡村公路和其他公路实行指导服务,即做一些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对大巾修工程和专项工程实行招投标,由有资质、有能力的养护公司承担施工任务,其中概算在50万元以上的工程南省公路局按招投标程序组织实施,概算在50万元以下20万元以上的工程由县市(区)公路段按招投标程序组织实施,并报省公路局备案,概算在20万元以下的养护工程由县(区)公路段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养护单位,并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对改建工程按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实施。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实行合同管理,都要把质量放在首位。

积极推行基于道路业绩的养护合同 管理模式,在养护合同中明确道路养护标准和养护工期的时间,对养护作业达不到合同标准和养护工期时间的,规定了扣款标准。

在较大的养护工程项目管理巾,一是前期工作要规范,做好项日立项,工程设计和报批等各项工作,坚决杜绝“三边”工程和先建后批的现象,二是质量管理体系要健全。要建立养护工程 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加大工程质量检测力度,消灭质量管理盲区。三是推行“五制”管理,即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廉政责任追究制。

在规范的养护市场尚未培育形成之前,原有的养护承包责任制、内部招标 制、三定一挂钩、定额计酬、国路民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仍然可以延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规范。

三、随着公路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养护市场的建立和开放,传统的管理方法必将受到冲击,其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因此,要认清形势,把握脉络不断创新公路养护管理措施。

1、要思考一个问题,即养护市场放开了,养护市场主体改变了,养护运行模式不同了,公路部门应当管什么?怎么管?要重新设计和定位公路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管事、管钱、管物的无边界管理转为以市场为平台,以服务为目的、以实现养护投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定位型、服务型管理上来。用科学、公正、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手段为市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公路养护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要明确一个目的,即通过科学的养护管理方法,达到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增加效益,树立形象的目的。

3、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行业管理上下功夫。在行业政策、行业规范、行业管理等方面加以研究,探索出适合养护市场的新路子。二是在职责管理上下功夫。公路部门的职责是“养妤公路、保障畅通”,这是各级公路部门时刻不能忘记,时刻都要做好的事情,但是各级公路部门又有各自的侧重点,在尽好本级公路部门职责的同时,要对上级公路部门负责。三是在“五制”管理上下功夫。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都要按法律、法规办事。养护市场放开后,公路管理者和公路养护企业再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那么一切只能按章、按合同办事。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弯,大家都要研究,认真探求,适应这一新的形势。

四、新形势下养护工作怎么开展,如何发展壮大,笔者认为要做好六个结合:

1、要结合成本抓养护,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是节省有限的公路养护投资的最有效途径。要树立科学的养护观,坚持精细管理的理念,算好养护成本帐,把有限的养护资金用好,提高投入产出比例。

2、要结合建设抓养护。在设计和施工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交养后长期养护的便利问题,形成建养会商机制。养护生产单位要提前介入,主动参与,避免建养工作脱节。

3、是结合季节抓养护,养护的季节性很强。抓住了养护季节就抓住了养护主动权和养护成本控制的“龙头”。要善于总结归纳养护生产的季节特点一做出科学的养护生产计划。因路制宜,因时制宜,把握季节,尤其要做好灾害性天气和突发性公路损毁的预防工作,制定好应急预案,降低减少灾害成本。

4、要结合管理抓养护。养护与管理密不可分,管理相对于养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养护部门要与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管养互动,保护好公路的建设成绩和养护成果,形成公路行业管理的长效机制。养护生产单位要利用点多、线长、面广的特殊优势,及时发现和上报侵害公路路产、路权的行为,同时加强日常巡查和路面清扫、排障工作,认真填写工作日志,,为养工作积累一手资料,也为维护公路部门的合法权益提供证据。公路路政管理也要为公路养护保驾护航,及时制止和清除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侵害公路路产路权的违法行为,确保良好的路容路貌和道路安全畅通。

第7篇

摘要: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对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本文剖析了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并就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和实现对策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财务;财务管理;创新

互联网(Internet)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其强大的信息和服务功能正在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这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企业经营管理全面创新发挥了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适应网络经济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企业只有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先,在网络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一、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防避企业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这一点传统财务管理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下参与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

此外,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下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新的风险是难以防范和规避的。

(二)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定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因为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致使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要求管理人员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办公,因为它是基于内部网的系统,离开内部网将无法办公。而网络经济下,要求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样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而只有实现从企业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由此可见,在网络经济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及时研究财务管理创新,构造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客观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向高层次演变。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的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模式,相应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四)财务管理软件的创新过去国内各财务软件功能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此笔者提几点实现创新的构想: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创新的根本保证,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经济、财会、网络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就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为此,要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资风险。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三)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但目前知识资本的理论尚未成熟,必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对知识资本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理财的重大创新。对此,首先应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市场化形式,探讨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其次,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资本价值,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第三,要对知识资本运作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它是知识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总之,知识资本是网络经济下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介质替代了传统的纸介质,将打破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首先,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其次,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分析,以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优化企业流程。第三,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入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和自己的成本态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人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六)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使桌面管理转化成非桌面化的网络方式有了技术保证,也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

(七)创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的网络经济,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如:在线订货、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谁能占领信息的制高点,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创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等,实现信息理财。

(八)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法制手段来强化网络安全。这主要涉及网络规划与建设的法律、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网络安全的法律、电子资金划转的法律认证等法律问题。其次,从管理上维护系统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第三,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业内部网中的敏感数据。另外,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为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慧丽、张新武。电子商务呼唤网络财务[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第8篇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继电保护技术得天独厚,在4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设备性能和运行技术[1],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阿城继电器厂引进消化了当时国外先进的继电器制造技术,建立了我国自己的继电器制造业。因而在60年代中我国已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时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已在开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是晶体管继电保护蓬勃发展和广泛采用的时代。其中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的500kV晶体管方向高频保护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晶体管高频闭锁距离保护,运行于葛洲坝500kV线路上[2],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国外进口的时代。

在此期间,从70年代中,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已开始研究。到80年代末集成电路保护已形成完整系列,逐渐取代晶体管保护。到90年代初集成电路保护的研制、生产、应用仍处于主导地位,这是集成电路保护时代。在这方面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集成电路工频变化量方向高频保护起了重要作用[3],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集成电路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也在多条220kV和500kV线路上运行。

我国从70年代末即已开始了计算机继电保护的研究[4],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起着先导的作用。华中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北电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都相继研制了不同原理、不同型式的微机保护装置。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首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5],揭开了我国继电保护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为微机保护的推广开辟了道路。在主设备保护方面,东南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保护和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也相继于1989、1994年通过鉴定,投入运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装置也于1991年通过鉴定。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制的微机相电压补偿式方向高频保护,西安交通大学与许昌继电器厂合作研制的正序故障分量方向高频保护也相继于1993、1996年通过鉴定。至此,不同原理、不同机型的微机线路和主设备保护各具特色,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批新一代性能优良、功能齐全、工作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随着微机保护装置的研究,在微机保护软件、算法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可以说从90年代开始我国继电保护技术已进入了微机保护的时代。

2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继电保护技术未来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2.1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已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从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问世,不到5年时间就发展到多CPU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广泛应用。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机保护也是从8位CPU,发展到以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保护。

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一开始就研制了16位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保护,已得到大面积推广,目前也在研究32位保护硬件系统。东南大学研制的微机主设备保护的硬件也经过了多次改进和提高。天津大学一开始即研制以16位多CPU为基础的微机线路保护,1988年即开始研究以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的保护、控制、测量一体化微机装置,目前已与珠海晋电自动化设备公司合作研制成一种功能齐全的32位大模块,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采用32位微机芯片并非只着眼于精度,因为精度受A/D转换器分辨率的限制,超过16位时在转换速度和成本方面都是难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32位微机芯片具有很高的集成度,很高的工作频率和计算速度,很大的寻址空间,丰富的指令系统和较多的输入输出口。CPU的寄存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是32位的,具有存储器管理功能、存储器保护功能和任务转换功能,并将高速缓存(Cache)和浮点数部件都集成在CPU内。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在计算机保护发展初期,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成继电保护装置。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存储容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因此,用成套工控机作成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天津大学已研制成用同微机保护装置结构完全相同的一种工控机加以改造作成的继电保护装置。这种装置的优点有:(1)具有486PC机的全部功能,能满足对当前和未来微机保护的各种功能要求。(2)尺寸和结构与目前的微机保护装置相似,工艺精良、防震、防过热、防电磁干扰能力强,可运行于非常恶劣的工作环境,成本可接受。(3)采用STD总线或PC总线,硬件模块化,对于不同的保护可任意选用不同模块,配置灵活、容易扩展。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2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因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一般的非系统保护,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也有很大的好处。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得到的系统故障信息愈多,则对故障性质、故障位置的判断和故障距离的检测愈准确。对自适应保护原理的研究已经过很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实现保护对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的自适应,必须获得更多的系统运行和故障信息,只有实现保护的计算机网络化,才能做到这一点。

对于某些保护装置实现计算机联网,也能提高保护的可靠性。天津大学1993年针对未来三峡水电站500kV超高压多回路母线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母线保护的原理[6],初步研制成功了这种装置。其原理是将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分散成若干个(与被保护母线的回路数相同)母线保护单元,分散装设在各回路保护屏上,各保护单元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每个保护单元只输入本回路的电流量,将其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给其它所有回路的保护单元,各保护单元根据本回路的电流量和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得的其它所有回路的电流量,进行母线差动保护的计算,如果计算结果证明是母线内部故障则只跳开本回路断路器,将故障的母线隔离。在母线区外故障时,各保护单元都计算为外部故障均不动作。这种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分布式母线保护原理,比传统的集中式母线保护原理有较高的可靠性。因为如果一个保护单元受到干扰或计算错误而误动时,只能错误地跳开本回路,不会造成使母线整个被切除的恶性事故,这对于象三峡电站具有超高压母线的系统枢纽非常重要。

由上述可知,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2.3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目前,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不但要大量投资,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但是如果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设备旁,将被保护设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则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如果用光纤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还可免除电磁干扰。现在光电流互感器(OTA)和光电压互感器(OTV)已在研究试验阶段,将来必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在采用OTA和OTV的情况下,保护装置应放在距OTA和OTV最近的地方,亦即应放在被保护设备附近。OTA和OTV的光信号输入到此一体化装置中并转换成电信号后,一方面用作保护的计算判断;另一方面作为测量量,通过网络送到主控室。从主控室通过网络可将对被保护设备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体化装置,由此一体化装置执行断路器的操作。1992年天津大学提出了保护、控制、测量、通信一体化问题,并研制了以TMS320C25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的一个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装置。

2.4智能化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研究也已开始[7]。神经网络是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或难以求解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应用神经网络方法则可迎刃而解。例如在输电线两侧系统电势角度摆开情况下发生经过渡电阻的短路就是一非线性问题,距离保护很难正确作出故障位置的判别,从而造成误动或拒动;如果用神经网络方法,经过大量故障样本的训练,只要样本集中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则在发生任何故障时都可正确判别。其它如遗传算法、进化规划等也都有其独特的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将这些人工智能方法适当结合可使求解速度更快。天津大学从1996年起进行神经网络式继电保护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8]。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必会得到应用,以解决用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3结束语

建国以来,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经历了4个时代。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开辟了活动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天津市电力学会(天津300072)

参考文献

1王梅义.高压电网继电保护运行技术.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81

2HeJiali,ZhangYuanhui,YangNianci.NewTypePowerLineCarrierRelayingSystemwithDirectionalComparisonforEHVTransmissionLines.IEEETransactionsPAS-103,1984(2)

3沈国荣.工频变化量方向继电器原理的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1983(1)

4葛耀中.数字计算机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继电器,1978(3)

5杨奇逊.微型机继电保护基础.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6HeJiali,Luoshanshan,WangGang,etal.ImplementationofaDigitalDistributedBusProtection.IEEETransactionsonPowerDelivery,1997,12(4)

第9篇

关键词:教育理想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理想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观念,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它通常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并和教育的实然状态相区分。

尽管客观现实对教育理想的产生和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但教育主体对理想的教育形态的追求却是从没中止过的。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充分发展以及个人能力和社会全体成员能力的统一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解放全人类,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组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期望,也是受教育者自我的价值追求,因而是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而且,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理想的实现过程。因此,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

一、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

作为人们的理想追求,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也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

教育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内在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须遵循的规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来认识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相互关系。托尔斯顿·胡森(Husen·T)把教育平等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教育起点的平等体现为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教育过程的平等是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以及其他教育影响因素(教材、教法等)在教育活动中所享受的平等,而教育结果的平等则是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中的主体的最终体现。综合教育平等这三方面的内涵,教育平等就是指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中的平等权利的实现。教育理想的实现,不能不以教育平等这一内在条件作为前提。

社会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外在条件。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必须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处理好与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人口、资源、民族、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并对这些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涉及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应当说,社会平等体现为在同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阶级和经济能力不平衡的存在,人要享受平等的社会权利只是一种理想追求。当教育理想适应社会关系发展规律时,它就会相应得到实现;可一旦教育理想与社会关系发展规律不相适应时,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就会成为教育理想实现的障碍。可以说,教育理想的方向性和可行性掌握在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阶级所能实现的社会平等程度上。

教育理想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随着主体认识的改变与社会背景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理想的设想也会发生转变。但无论这种主观期望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教育理想的实现都不能超出其内部关系规律和外部关系规律。教育理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形态,与教育平等、社会平等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教育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因此被称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如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中的“每一个单个人”的发展。然而,没有教育平等,就不可能实现个体的整个身心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人的发展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而不应是一部分人得到发展,另一部分人却得不到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教育就要通过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来促使个体整体素质的发展,而教育平等则是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人即目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只有尊重每一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做到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育起点的平等,是指教育组织为全社会的各个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应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自由、和谐、全面、充分地发展。各个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接受教育的起点也应有不同。教育起点的平等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起点,个体如果享受不到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连最基本的发展机会都不存在,那么其全面的发展则无从谈起。

真正的教育平等不仅仅是教育起点的平等,而且是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所应享受的受教育的平等,是指每个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都享受到的平等且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思想的本质并不在“全面”二字,而是表现在个性发展、自由发展以及自由个性(即独立个性)的发展。在每一个受教育者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未特定化”都不同的情况下,却采用相同的教学规则、教学方式及教材等进行教育,是无法培养个体真、善、美统一和谐的理想个性的。在我国教育传统中,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学记》中提出的“豫时逊摩”的教育原则,都闪烁着“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之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是否具有平等的理念,与能否实现教育过程的平等有最直接的关系。教师面对在智力、个性、相貌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都应给予尊重。“人格的尊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均等的,不管地位、才智、经济的差别多大,人本身作为应该被尊重的主体,而具有绝对的价值,尊重是对人格的承认,也是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根据教育平等的差异性对待原则,教育应使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得到最大的利益,为有所差异的个体人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有所不同的机会。另外,应重视对从教人员平等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对于天赋较低的、个性素质不好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以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受教育的环境,使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体验到机会的平等,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只有在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实现平等,教育结果平等才会实现。个体在诸如禀赋、能力等生理心理条件方面以及生活环境、机遇等社会条件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也就导致个体在以后各自发展的结果产生差异。对于众多不一样的个体,却用统一的结果来规范,这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教育结果平等的具体体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评价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否引导每一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结果,获得自由的发展。

三、社会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无不是一个历史范畴,受到他所在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制约,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发展也现实地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是人在自身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发展,是人在各种素质综合作用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从缔结社会的意义上说,每个个体人的基本贡献均是不可缺少的,是平等的。也正是由于得益于每个个体人的“前提性贡献”,人类社会才具有自身特有的种属尊严,个体人也才因之具有相应的作为人的尊严。

因此,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应是平等的。

对于教育来说,社会平等是指:不论人在种族、民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社会出身、家庭背景等存在任何差别,都不能限制、取消或减弱教育中的平等对待。它体现在:①某个体或某团体进入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的平等;②不使某个体或某团体限于接受低标准的教育;③不为某些人及团体的利益,坚持分流教育制度;④不使某些人及团体处于与人的尊严不相容的境地。体现社会平等的教育,才“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社会平等是保障教育平等的外在条件、导致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加剧,很大程度是源于社会的制度性和体制,如精英教育政策、重点学校制度、择校高价生规则、教育特权和教育腐败等等政府的教育公平政策是调节教育活动.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根本。提高教育政策的平等程度,不仅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政府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通过完善政策、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教育活动公平运行,使社会各阶层的受教育群体和个体所享受的教育利益相对平等。

社会平等也是人的发展最为基本的外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平等的发展:《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款宣称:“不论礼会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早主张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收门徒。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一夸美纽斯也在《大教学沦》中明确指出:“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社会平等足一个相对存在的范畴,社会平等的程度越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没有社会平等这一外在条件,人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人的身心就不能获得健全的发展,自然也不能做到与社会和谐发展了。

四、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互动

英文版《大不列颤百科全书》“教育哲学”条目称马克思是教育哲学领域最有影响的人,因为他关心的是中心问题,是医治人类的异化和非人化一在他看来,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段,作为解放手段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和喈的发展.规定一个教育目的,就要从理想本身和对教育者的应然要求这两个方面去考虑,教育目的的双重特征在于,它不仅必须被理解为各种“理想”.而且至少在机构化的教育中还必须被理解为各种规章据此,教育目的就是一种对教育者的应然要求“,教育理想也自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完美实现。

第10篇

摘要:当前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已经深入人心,CRM的有效实施铸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催生的众多民营速递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管理、服务的瓶颈。为提高国内速递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本文从客户关系管理的角度,就建立战略客户合作伙伴关系、实施有效的客户细分手段、建立和维护高质量的客户数据库、实施客户忠诚管理体系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推动速递物流企业通过提高服务运作效率,脱离恶性的价格竞争方式,向着改善客户关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迈进。

关键词:CRM;速递物流;核心竞争力;客户忠诚

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即客户关系管理.是指通过信息化技术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集成在软件上.在企业和客户之间搭建起来的一种实时交互的管理系统.以达到企业整体收益的最大化。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其核心是将企业的客户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和深入的客户分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是一种旨在改善客户与企业关系的新型管理系统和运作方法体系。

一、CRM铸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是由C.K.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麦尔在1991年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正式论述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种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价值性、整体性、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经历了以数量取胜、质量取胜、品牌取胜,进而发展到以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取胜的阶段。进入新经济时代,以往代表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规模、固定资产、销售渠道和人员队伍已不再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决定因素。土地、人力、资本、信息等可以很快被竞争对手复制,然而详细而灵活的客户信息,即有关客户及其爱好的信息和良好的客户关系本身,却很难复制。客户关系管理成为一种企业核心的竞争能力,通过正确的工具、技术的应用,CRM可以为所有企业提供“看得见的优势”。企业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将客户数据信息分类.从而设计出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分析和采集技术,发现和更好地了解客户的类型和趋势,从而为企业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竞争优势。

个性化服务是增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CRM系统可以提高为客户创新服务的效率,是以客户为中心并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服务,因此为实施企业带来了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即CRM的竞争壁垒优势。此外,CRM并不仅仅针对第一次接触或优质服务,它针对的是整个客户接触生命周期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接触.它可以使企业从价格、服务和客户知识等方面展开全面的而不是单纯的价格竞争。总之,企业采取这种客户关系管理方式可以使其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利用CRM可以改变企业面临的整个竞争格局。

二、我国速递物流的发展现状

速递物流俗称快递,是指承运方将托运方指定在特定时间内运达目的地的物品,以最快的运输方式,运送和配送到指定的目的地或目标客户手中。速递的市场基础是对于时间比较敏感的运输需求,对服务要求较高,主要是以小件产品为主,附加值相对较高,从内容上主要可以分成文件和包裹。1979年,速递的服务理念和经营模式进入我国。30年来我国的速递行业不断发展,已经初具规模,2008年,中国个人网上购物销售额达到1320亿元,仅淘宝网的日交易规模就达到300万笔,其中75%的交易商品需要通过实物递送。据估算,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带动的包裹量达到5亿件,约占速递服务1/3的业务量。

随着外资快递公司加快进入国内速递市场,使整个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邮政EMS的国际速递业务由1995年的97%下降到2005年的20%左右。在国内速递业务方面,借助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圆通、中通、天天快递等民营物流企业强势发展,形成了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的配送网点.以满足电子零售配送的需求。但是这些本土速递企业不仅要面对国际快递巨头的不断冲击,而且要面对同行业间几乎无序的竞争。本土速递企业,尤其是民营速递企业在这种双重挤压下,面临极大的发展瓶颈,生存艰难。

1、服务瓶颈。国内的速递企业相对于洋快递无论在基础设施上,还是在信息技术上都是相对落后的.这必然会制约其提供服务的能力。由于缺乏先进的自动化装卸搬运设备,运输和仓储设施落后,加之没有性能良好的客户信息平台和结算系统以及高效的货物追踪查询系统,在电子商务的高效、安全、便捷的硬性要求下,这些基本条件的制约是无法保障速递服务质量的。国内速递行业的服务水平偏低,客户满意程度逐年下降,速递物流服务质量在速度、安全:便捷等方面都亟待改进。

2、管理瓶颈。速递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邮政速递长期一家独大的位置使其在管理上缺乏不断提高的动力.EMS服务的速度和水平都与其相对昂贵的价格不能完全匹配。对于民营速递来说,由于其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家族化”和“亲缘化”的管理体制普遍存在,而专业人才的匮乏更使其管理水平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上。低素质的员工在混乱的管理状态下应对庞大的电子商务物流压力.服务问题很多。

3、资金瓶颈。这是导致上面两个发展瓶颈的主要根源,无论是物流设施的增加和系统的升级,还是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高素质员工的培养都需依靠企业的经济实力,这种劣势在民营速递企业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由于自有资金的有限性以及商业贷款的困难性,加之长期低价竞争带来的资本积累缓慢.同时大客户普遍采用月结制度,致使民营速递企业一直挣扎在资金严重匮乏的生存状态之中。很多规模偏小的速递企业不得不饮鸩止渴地长期占用代收货款.以至于有一天资金链断裂只好人间蒸发,这样的教训在全国很多地方时有发生,使很多采用货到付款的客户都蒙受损失,从而导致中小型民营速递企业的信用危机。

三、CRM提升速递物流竞争力的途径

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非是企业单一能力,而是围绕核心能力、核心专长、核心特长所整合的,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技能.能使企业不断扩大、发展、创新与创效的特殊优势能力。速递物流企业是服务性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是通过物流基础设施、服务内容、行业经验、营销能力、网络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定位、创新能力、企业机制等加以反映。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能在市场中获得客户忠诚度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CRM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提升速递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建立战略客户合作伙伴关系

在CRM中,按照广义的客户概念,企业纵向的内部流程体系和外部的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均可以以客户的思维去建立和保持。对于速递企业来说,同一线路的各网点之间的协作关系需要不断协调,尤其是非自营的网点,其标准化和整体意识决定着企业对外形象的一致性和客户关系的维护。而对于行业内的尤其是各自为战的民营速递企业来说,战略联盟不失为当前的一种策略选择。但这种联盟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价格联盟,这种短暂的薄弱的缺乏约束的利益联盟必然成为众矢之的,经不起来自物流市场、外部客户和政府部门等多重的压力而被动瓦解。如2009年年末申通、圆通等速递企业对淘宝联合涨价只历经几天就在各方的声讨中以失败而告终,其长期微利甚至亏损的状况未得到任何实质的改善。如何真正建立一种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放和共享自身的物流资源,共同开发出个性化的高质量的速递物流产品.这才是速递物流企业需要培育的核心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同质化的物流市场上获得满意的服务利润。

(二)实施有效的客户细分手段

客户细分是CRM中最重要核心思想之一,它体现了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对客户价值的权衡和取舍。任何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都将以扎实的客户细分为基础,客户关系管理的一切个性化和差异化都来源于客户细分。全世界的供应商、服务提供商都在千方百计地取悦自己的客户,尽他们最大的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此了解自己的客户、利用适当的细分策略和目标战术变得日益重要。客户细分的目的就是通过更好地了解客户并满足客户需求.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推动收入的增长。对于速递行业这种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必须通过积极竞争才能争取和维持客户的行业而言,客户细分应该被更广泛地使用,成为吸引和锁定客户,赢得进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的重要手段。对于我国大多数速递企业来说,超低价的恶性价格竞争必然催生成本最低化的低层次服务状态.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和服务过程中的个性化都难以实现。而对于任何规模的速递企业来说,都是可以进行客户细分的.只不过细分的标准会因为自身的客户群和经营实力不同而呈现差别。如很多为C2C模式的电子商务进行速递服务的企业,尽管客户看起来极其分散和个体化,但仍能通过两次以上的交易历史筛分出更加追求速度和卓越服务并愿意为此支付相应价格的客户群。如果能依据这些客户的特征重新调整物流资源的分配和服务重点,将能有效地改善当前速递行业的单纯价格竞争模式和客户与企业之间相互对立的不和谐状态,从而形成其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和维护高质量的客户数据库

不管是开发客户还是保持客户,无论是进行客户细分还是一对一营销,客户数据都是速递企业有效实施物流服务的基础。可以说,客户数据是CRM系统的灵魂,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高效的CRM系统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客户数据的准确、真实、即时性已经成为企业扩大市场、增强竞争优势的一大法宝,客户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完成诸如消费者分析、确定目标市场、进行销售管理、跟踪市场产品销售状况等多项任务,为企业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在实施CRM时,首先要构建一个结构科学、数据模型合理、可扩充性强的客户数据库,在实际运作中不断纳入新的数据。因此,数据质量对CRM至关重要,是CRM成功的关键。利用客户数据库,企业可以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与预测.从而制定准确的市场策略、发现企业的重点客户和评价市场性能,并通过营销和服务等部门与客户交流.实现企业利润的提高。对于速递行业这种客户量大、市场策略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企业来说.必须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建立和维护高质量的客户数据库。高质量的数据库可以有效地进行重点客户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出最具价值的客户,并针对这些客户制定相应的保留客户政策;通过快速准确的查询工具.使数据统一规范管理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市场上客户需求变化趋势.及时改变产品性能以适应客户需要.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服务行为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及不同类型客户对于企业的贡献率,从而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今后企业的发展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护理;教学资源;整合优化

在目前临床病人等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加强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校依据护理专业学科特点,将6个实验室优化整合成一个护理实训中心,实现了教学资源和实训场地的共享,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的管理,有利于项目、案例、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开展,在学生进行模拟临床技能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临床实训操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一、中职护理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了多学科的操作平台21世纪需要的护理人才必须具有沟通交流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应用护理程序能力、合作精神、自学能力、创新意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传统中职护理专业教学只注重理论课教学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验、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验课表现出简单、重复的特征,致使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各学校的扩招,学生像过去那样直接在病人身上进行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临床病人教学资源的有限,导致护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护理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低下。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专学生的素质现状是:理论知识记忆能力低下,而操作动手能力则相对较强。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符合中专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操作机会,是所有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校针对以上情况,于2000年依据护理专业学科特点,将原来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护理基础等6个实验室整合、优化组合成一个护理实验中心。该中心建有临床模拟病房,病房里添置了一批模拟临床实际操作的高端教学设备,为各学科提供了临床护理实训操作平台。高端教学设备为各科共同使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利于实验室管理[2]和各学科实训课的有序安排。

二、护理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各学科的资源共享护理实验中心自成立以来,注重组织各学科教师共同开设综合性、协调能力培养方面的实验训练项目

2.1高端智能综合模拟人(ECS)模拟教学系统

2005年该中心购进了一套生理驱动智能综合模拟系统ECS,该设备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综合模拟人,它集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药代动力学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生理学功能、药理学功能以及广泛的临床治疗、护理方法于一体,让模拟人能够实时模拟出真实病例的各种症状、体征和对各临床护理操作的反应,它不仅可以模拟真实病人的病症和病理生理变化,而且还可以通过改变系统设置,模拟无数病人,并可进行基护、内护、外护等多学科的综合操作演练,能够真实再现无数临床环境,使师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帮助教师营造出一个多功能的临床护理模拟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全新的实践体验,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潜力,使得中职护理教学变得更鲜活、具体和形象,有利于学生系统、动态和完整地理解知识和体验病人的感受。该系统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便于教师和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随时相互反馈,为学生在校早期接触临床提供机会和条件,将教学上升到培养学生实践综合技能的水平,能够全面评估出学生理论与实践技能综合水平的高低。另外该设备配有视频系统,可将教师的操作过程同时转播到屏幕上,让更多的学生观看、评价。

为了充分利用该设备为多学科教学服务,该中心的做法是:设备由懂临床、护理的专职人员专管;要求相关教师参加该设备操作使用的培训,平时经常组织各学科教师共同研究、开发出新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并保存在电脑中以便继续修改完善。由于教师乐意使用该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训练,该中心于2009年再次添置了2台同类设备。

2.2模拟心肺听诊教学软件与仿真电子标准化

病人模型交互系统模拟心肺听诊教学软件与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模型交互系统采集了260位病人的心音、呼吸音,配置了相应的心音图、呼吸音图,绘制了大量的静态示意图,将相关的医学理论、血流动力学图、心音图、心电图、X线片、CT片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直观地阐释了心音、呼吸音的产生机理、听诊方法、听诊特点、出现时期、传导方向、细震颤、摩擦感等重点教学内容。利用该系统学生不仅在相应的听诊部位能听到某疾病的听诊体征,同时在其他各听诊部位也能听到正常的听诊体征和与该疾病相关的听诊体征,如同在真实病人身上进行体格检查,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听诊检查要求。鉴别听诊选择了几十对性质差异不大、易混淆、难区别、掌握较困难的心音、呼吸音让学生进行鉴别听诊,交替出现,反复对照,并增配动画直观简述。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

自2005年护理实验中心购进该设备以来,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训要求,选择不同的内容、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实现了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资源共享。

三、护理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各种教学方法的开展和科研课题的研究

护理实验中心的建立,为我校提供了项目、案例、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实施的教学场地。这些教学方法要求以教育新理念、教学新模式为指导,融理论教学于实验教学中,即在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将理论教学化整为零,适时让学生进行临床见习,使职业道德、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紧密结合,讲—示—演—练有机结合,听—议—看—练—合作相结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这些新教学方法的开展必须配有相应的实训场地和教学设备,我校护理技能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实训中心的建立,不但为以上新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是教师进行科研、教改的研究基地。

四、我校护理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及护理

实验中心建立后提高了办学的规模和档次护理实验中心的建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2002年国家教育部将我校的护理专业确定为“全国示范专业建设(点)”,2003年由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6部委确定我校为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认定我校为“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获得中央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支持奖励专项资金150万元。近几年该实训中心增添了价值近600万元的教学设备,高、尖、精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了我校办学的规模和档次,也为该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近年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综上所述,中职护理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及护理实验中心的建立,可改变实验室分散、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实现教学资源和实训场地的共享、实验教学课的协调安排及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多种教学方法的开展和综合性实训项目的开发,有利于教师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朝云.高端模拟一体化教学法在护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66~67.

[2]刘东风,卜晓东.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之我见[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0):3145.

[3]IssenbergSB,McGaghieWC,PetrusaER,etal.Featuresandusesofhigh-fidelitymedicalsimulationsthatleadtoeffectivelearning:aBEMEsystematicreview[J].MedTeach,2005,27(1):10.

[4]RCCoile.“virtualmedicine”:thefutureofAmericanhealthcare(虚拟医学:美国卫生保健的未来)[J].Russ-Coiles-Health-Trends,1999,11(5):2~3.

[5]王志荣,黄一虹,徐晤,等.诊断学虚拟实验室的创意与建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77.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建筑;保护意识;合理更新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147-0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也加速了步伐。但是,作为建筑学子,笔者除了关注新锐建筑的不断问世外,关注更多的是我国历史建筑由于法律的不健全和人们的淡薄意识遭受到的严重破坏。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通过拆旧建新城市的面貌得到了大的改观,但是历史建筑的破坏甚至消失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一、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

(一)保护历史建筑的意义

历史建筑,具有多方面的保护价值,它不仅是艺术品,也是我国文化史和社会史的“实物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历史不能摒弃,文明需要继承。历史建筑自然也是我国城市风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而言,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可能不比古建筑,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优秀历史建筑的价值和意义会大幅上升。无论古建筑还是历史建筑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感情性格、审美追求和理想寄托。保护它们,不仅是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是保护国家的辉煌历史。

二、国内如何依据自身情况合理保护历史建筑

(一)我国目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式

我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相联系的,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规定,保护指对保护项目及其环境所进行的科学的调查、勘测、鉴定、登录、修缮、维修、改善等活动。

保护修复历史建筑是基于保持名城特色、名城风貌、传统风貌和历史风貌的考虑,在实际工程中,除了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古迹文物加以完整保留外,对那些并非文物建筑或者保护建筑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可能也不应该象保护文物建筑那样,仅仅以维持建筑的现状,被动地延长建筑的寿命进行全部原状保存。因此保护方式应当是对外部形象的完整性进行真实地修复,内部加以加固、改造和再利用,以改善居住条件、适应新的使用功能。再利用不适用于那些有着严格保护要求的文物建筑或保护建筑,但却适合历史文化街区中大多不应被拆除的老旧历史建筑。由于大部分年代较久远的历史建筑普遍需要抗震加固和修缮,因此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再利用是目前主要的保护方式。

(二)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最早关注历史城市保护问题的是欧洲的一些国家。经过多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理解不断深入,历史城市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也在逐步完善,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因而,他们各自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理解都不相同,保护的方法也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涉及科学和艺术的内容,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这就说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还是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仍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1.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或缺乏。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政绩,违法文物保护法进行一些项目的建设,使得古建筑遭受破坏。同时相关部门对保护古建筑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在城市建筑过程中造成一些历史建筑物的破坏;2.历史建筑保护经费不足。大多经费都被投用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上,历史建筑的保护经费的不足,使得历史建筑不能得到及时的修缮,加快了历史建筑的损坏;3.建设性破坏。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迎来了建设的热潮。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为了眼前利益,部分建设项目的选址不顾历史建筑的存在;政府部门为了政绩,将一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建筑毁于一旦;对建设区的历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4.开发性破坏。历史建筑特别是历史街区是人民文化游息的好场所,是发展旅游和提高本地知名度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此各地都热衷于对历史建筑开发利用,但在开发利用时历史建筑却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造成了许多人为的破坏;

三、城市化进程下古建筑保护的原则及措施

(一)全面规划

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中,我们要做的是从整体着眼进行多方位的、系统的研究。在城市改造规划中我们要全面考虑老城区的历史性、现实性、发展性。要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地保护古城文化的理念、方式,取长补短。要从人性出发,提倡公众参与,提倡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合理更新

在改造老城区中首先要保护古代建筑的原真性,完整地保护历史原物才能保存下全部的历史信息。在古建筑修缮中要尽可能运用原工艺、原材料,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其次,要保持历史建筑的整体性。不仅要保护建筑,还要保护其环境、街区、景观等。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原貌,使人能感受到历史的延续。最后,要保持历史建筑的持续性。要用发展的观点来修缮历史建筑,要将保护工作一代一代传下去。

(三)延续活力

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历史建筑会增加城市的品位,产生很好的景观效果。发挥历史建筑在观光旅游业中的作用,让开发和利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很多历史建筑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实用价值。对这种建筑要赋予其新的实用功能,挖掘其再利用的因素,使其获得新生。将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融合起来也是一种有效的延续方法。

第13篇

第三方物流”在欧美比较普遍,是由第三方全面负责物流的设计和维护、调货、库存管理、装卸、配送等全部物流业务。专业物流企业发展现代配送,既可以依托下游的零售(连锁)商业企业,成为众多零售店铺的配送中心,也可依托上游的工业生产企业,成为众多生产企业的物流总。在发达国家中,这两种类型的企业互相配合,共同发展。我国铁路一作为专业的物流企业发展成为生产企业总的潜力非常大。

一、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1.铁路运输作为我国五大运输工具(公路、铁路、空运、航运、管道)之一,以其运量大、运输安全可靠、费用低等在货运领域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加快我国货物的流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其他运输工具的不断完善(如多条贯穿全国的高速公路的建设、快捷的空中货运的逐渐兴起等)。铁路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铁道部各级领导相继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制定了提高运输质量的百条措施、组建了独立走向市场的物流企业中铁快运公司、中铁集装箱运输中心、中铁特种货物运输中心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作为现有铁路运输业窗口的外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门到门的服务方便客户随时随地地进行货运,进一步改善了铁路运输业的形象,方便了用户、提高了效率、为铁路运输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铁路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传统物流企业,拥有大量的物流设施,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等方面拥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和丰富的经验。

2.“中铁寻呼”已经建立了一个遍及全国(包括海口、三亚、拉萨)的庞大的寻呼网、现有用户140万(截止到99年12月底)、覆盖城镇1100多、拥有全国统一的服务号码95828、95829,现已开通使用95828、95829的城市已达48个(齐齐哈尔、佳木斯、牡舟江、大庆、伊春、加格达奇、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呼和浩特、集宁、唐山、沧州、石家庄、榆次、保定、邯郸、济南、青岛、徐州、连云港、郑州、武汉、西安、合肥、上海、福州、南昌、长沙、广州、南宁、玉林、海口、三亚、儋州、昆明、贵阳、凯里、都匀、六盘水、遵义、重庆、成都、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在全国范围内还拥有2600多个营业店面及商,经过培训,覆盖全国的撝刑昂魯小姐完全可以成为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的服务小姐,众多的店面商可更靠近用户更好地服务,为配送、包装、管理、装卸等工作还可解决一大批就业问题。

3.铁道部资金结算中心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资金流系统,若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建成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

二、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网络结构

总的来讲,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化的客户服务中心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收集到整个铁路运输网络上物流路径等信息,为整个铁路运输宏观的管理及调控提供决策分析支持功能。其结构如图一所示。

北京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除了作为最高等级的客户服务总中心,用于监督管理各区各地市的客户服务分中心外,还作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中心、业务管理中心、业务中转路由中心、统计结算中心、质量监督裁决中心、决策分析中心负责对全网的业务进行整体的管理及控制。

二级分中心除了负责收集、管理本地的各种信息外,还负责收集、下传下属三级分中心的各种业务需求及处理信息,负责将每月、每日的业务信息、用户数据发送到总服务中心。

三级支中心负责收集、管理本地的各种信息(如货运站,送货人等),并负责将这些信息交由受辖的二级分中心。

在全国中心和分中心之间建立信息通道(数字)以及语音通道,从而加快铁路全网信息的流通,同时紧密结合中铁快运、中铁大货特货、集装箱等公司的物流通道,可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信息货物服务中心。如图二所示。

从图二可以看出,建立中铁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充分利用铁路现有的线路资源进行快速方便的信息>

流通,并且依托铁路快运、大货特货、集装箱等公司的物流支撑网络,开展服务质量高、效率高等的综合的信息货运服务网络。

三、铁路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的功能

1咨询业务

提供有关货运知识、托运资费、承运商信息等咨询信息以及发货时间、车皮情况、到货时间等信息、全国铁路电话(以后还可以查各地铁道大厦客房、土特产等信息)的查询功能。其中诸如货运知识、托运资费等都是静态的信息,可以由客户服务中心制作好后统一下发到各个地市的服务中心子系统;对于其他发货情况、车皮资源等都是实时变化的信息,需要与铁路数据库系统紧密结合并利用中铁寻呼全国联网的优势才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

2托运办理业务

对于大宗的货物托运,可以通过撝刑耸淇突х裰行臄系统进行上门揽收申请。当用户申请上门揽收时,需要提供自己详细的地址、电话、货物种类、大致数量,以便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将详细信息发给快运公司,让他们派出合适的货运工具及人手。同样当货物发送后,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可以将该发货信息及时发送到收方所在地市的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由该系统主动联系收方,除了一方面通知货物发出消息外,还询问是否需要送货上门服务。如果需要,则将送货上门的信息及时通知到收方所在地的快运公司,以便货到后及时送货到用户的手中。

对于电话、传真方式要求办理托运业务的托运资料的填写,则由受理中心代为填写,并可以由快运公司上门揽收时做进一步的确认。由快运公司负责后期的验货、包装、检斤、制单等托运手续的办理。

3实时跟踪

货物的实时跟踪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发送通知、中途实时跟踪以及到货通知功能。

当用户办理了托运手续后,后续的分检入库、送站、交接等实物处理还需要一段时间,当货物上车后,铁路数据库系统就可以将货物发出的信息通知到中铁运输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然后由该系统根据用户登记的信息将发货的时间、车次等详细情况通知到受/发货人的指定电话、寻呼机、手机上。当火车沿途经过各个大站时,可以将目前所在站的信息通过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实时通知到受/发货用户。到货后,根据收货人的选择(自己去取还是送货上门)将相应的到货信息发送给收货人或当地的快运公司,以便货物尽快到达用户的手

中。

4投诉建议受理

主要包括了对客户服务中心系统的服务质量、快运公司的服务质量、托运时间延误、货物损坏、用户欠钱不还等各方面的投诉信息以及有关增进客户服务中心建设、铁路快运建设、路风建设的良好建议的受理。特别是对于欠钱用户的催缴等功能。

5后台处理

包括了日终、月终统计报表的处理及分析,统计可以按照当日或当月货运的总次数、受理的总次数、用户行业、货物种类、上门揽收的次数、欠费用户信息条目等进行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红黑用户名单、当月的货运繁忙情况等,对下一个月的运营(如是否需要调借车皮资源、是否对大用户提供优惠措施等)提供非常价值的参考依据。同时将相关信息定期上传到全国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建立客户数据库,以便为全国铁路运输的宏观统筹提供实际的参考依据。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影响护士职业心态的社会因素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论文,护士执业越来越为人们所尊重,但社会上仍存在着轻视护理的现象,在护士队伍中也有着不稳定的社会心态免费论文下载。

1.社会心里因素

轻视劳动护理论文,落后观念的影响,把护理工作视为又脏又累的简单劳动,把护士看成伺候人的“保姆”护理论文,这种思想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护士职业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

护士专业的科学性、技术性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护士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护理工作既有很强的科学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护理论文,在临床实践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患者的病情突变和心理变化也是护士最先发现免费论文下载。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但患者和家属往往把治病救人的功劳全归于医生护理论文,虽然就全世界的护理发展水平看,护理在其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日益彰显出其独立的功能护理论文,但护理发展还只处于整体护理初期,其工作范围基本限于医院内,因此在某种情况下护理论文,护士为病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他们从工作中不能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满足,许多护士有一种“失落感”。临床护理工作未能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护理论文,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一些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免费论文下载。

2.如何提高护士职业的社会地位

重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护理是诸多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时代在前进护理论文,人们的观念在改变,护理教学必须把握其脉搏,不断给护理注入新

摘要制定出起点较高的规划和奋斗目标免费论文下载。

要重视护理参与医疗和医政决策护理论文,一方面解决好护士按职称上岗的问题,另一方面重视护士参与各种形式的医疗,对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大有益处护理论文,这样才能使护理专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护士队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护士职业的社会地位。

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护士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有待更新而且还需要扩大对社会知识的发展,加强对护士这一层次的知识更新及提高学历的继续教育,不仅可以满足护士的求知渴望,还可以适应社会不断进步的知识更新的需要免费论文下载。对护士的教育和培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待于提高,护士需扮演好自己的职业角色、社会角色,自尊、自强、自爱、自信,方可改变人们对护理职业的世俗偏见,提高护士形象的社会地位。

第15篇

关键词: 中医护理  发展因素  临床应用  对策

        1 中医护理发展的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卫生部和教育部规定:护理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体[1]。1983年恢复本科教育,但内容浅显,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差。所以整体上讲,护理人员基础理论知识较差。中医本科护理从1999年开始起步,而且大多是在原来中等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滞后,对促进中医护理发展意识很淡薄等[2]。总之,促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1.1 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由于传统医学中存在医护不分的现象,所以中医护理学不象中医学一样,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轮廓。因此尽管医护在职责上分了家,可中医护理学的学科特色不显著,定位不准确,使得中医护理发展目标模糊,这大大影响了学科前进的脚步。由于定位不清,所以在高等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体制和培养方案上,表现出对中医的信心缺乏:现代护理学内容占主体,中医护理学内容不断缩减,中医特色在削减,甚至很快要消失。

        1.2 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促发展的意识及氛围

        中医护理科研力量主要包括临床护理人员及中医院校的专任教师。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层次普遍较低,中医理论知识薄弱,知识面较窄,缺乏多学科知识。另外,医院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妇女,护理工作平凡、琐碎,使护理工作人员难以超出自身的工作圈子去开展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1.3 中医护理高等人才的浪费

        尽管中医本科护理从1999年才开始起步,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院校仍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青的大专、本科毕业生,掌握了基本的科研理论知识。但是,较多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由于下临床后与其他护士一样打针、发药、轮晚夜班,中专毕业的护士与本科毕业的护士的实践范围没有明确的区分,使有限的高等护理人员不能人尽其才,甚至流失。

        2  影响中医护理发展的因素

        2.1 现有的中医护士数量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即使是在中医院,中医护士的数量也相对较少。以我院(二级甲等中医院)为例,中医护士只占所有护士数量的20%。

且大部分是中专学历,中医基础理论薄弱,缺乏足够的辩证施护能力,虽能进行简单的中医技术操作,但不能将中医的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她们较少阅读中医护理文献,缺乏中医护理科研的能力。与此同时,可供阅读的中医护理论文数量也较少。这与日益蓬勃发展的西医高护、璀璨满目的西医护理论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