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贸营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文所分析的市场主要是指交易的地点和场所,即马克思所界定的“狭义的市场”,诸如集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形式。
“建一个市场,兴一门产业,富一方经济”曾是农村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一幅形象生动的画卷。许多地区正是由于通过兴建市场,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段时间内,投资兴建市场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大热点。但是问题也很快显露出来,不少市场生意清淡,日趋衰落几近“空壳”,还有许多市场完全闲置。调查中,笔者见到不少杂草过膝的“机动车交易市场”,天天晒地皮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卷帘门紧闭、空荡荡寂静无声的工业品交易中心,也见到一些昔日十分繁荣、人气兴旺的市场在二期三期扩建工程后却走向衰败。
一个市场的兴衰成败,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对市场的经营管理是否得当,是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十分重要的变量。而这正是目前被人们所疏忽的。本文试图从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的层面对此作一些分析。
二、市场营销什么——顾客、价值与营销
在市场活动中,市场的投资兴办者和市场的使用者构成“营销者一顾客”关系。市场的使用者分两类主体:售卖者和购买者,当然他们之间构成另一层面的“营销者一顾客”关系。
市场的使用者——不管是其中的售卖者还是购买者,他们在市场的投资兴办者——市场的营销者所提供的“适宜的场所”相遇、发生交易、实现各自的目的。由于使用了这种“适宜的场所”得到了“交易的便利”而向市场的营销者付费(摊位租赁费、市场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当然这种付费在形式上是由其中的一方——售卖者统一“理单”的。可见,“适宜的场所”是市场的营销重点,而“交易便利”则是顾客价值之所在,也是市场的营销核心。
那么,什么样的场所是“适宜的”?“交易便利”的标准是什么呢?显然,对售卖者而言,是足够多的购买者和低廉的交易成本;对购买者而言,则是足够的售卖者和低廉的交易成本。所以最终答案可以明确地归结为一个:最有利于汇集售卖者和购买者之间的交易且交易的成本费用最小。因此如何汇集市场交易,如何降低市场上的售卖者和购买者之交易成本,是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因为这是顾客的核心价值和利益所在。
具体而言,以下一些方面体现着售卖者和购买者的利益,决定着能否汇集足够的交易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是市场营销的主要方面。(l)合适的地点:要求市场的营销者在投资建设市场时广泛研究,科学选址。(2)合适的时间:要求市场的营销者确定合适的开市时间。(3)合适的设施:要求市场的营销者提供适当的附加设施,方便交易。(4)良好的秩序:要求市场的营销者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5)良好的形象: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重视市场的形象建设,建立美誉度。(6)良好的知名度: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重视市场的宣传,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7)适度的规模:要求市场的营销者注重研究和分析,搞好发展规划。(8)低廉的费用:要求市场的营销者适度收费。重视市场使用者的经济利益。这八个方面的营销管理任务,可以通过具体的营销组合加以落实和完成。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三、市场如何营销?——产品、价格与促销
市场的营销策略在战术层次落实在营销组合4P’S方面,和一般的产品营销不同,市场的营销不需要考虑分销渠道决策方面的任务。
1.关于产品策略
在现代营销管理的分析框架中,能够提供给顾客(市场),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事物都构成产品的范围。而且围绕某种核心利益(价值),产品还是一个呈现层次性并具有扩展性的“产品的整体”概念。
在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中,其核心产品(价值)是“交易便利,成本低廉”,其形式产品是“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设施”,其扩展产品(附加产品)是“良好的秩序”、“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务’、“良好的知名度”等等。市场的产品策略,包含了上述诸多方面的决策。
第一,科学选址是个关键。
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是在我选定的地点等待售卖者和购买者前来相遇并发生交易,可见这个地点十分关键。其他工作再出色,如果选址不科学不合理,这个市场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很大。调查中发现,很多空壳市场之所以空壳,选址不科学是十分明显的“先天性”缺陷。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城市中建设的“农贸市场”冷冷清清,而附近的“马路市场”生命力十分顽强,有关管理部门屡禁不止,除了管理上的问题外,选址的不科学可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
选什么样的地点是科学的呢?答案是能够汇集足够多的交易者且交易费用最小的空间区位点。对售卖者而言,购买者越多,成交的可能性越大,越有价值;空间距离越近,或交通运输越方便,交易成本越低,越有价值。对于购买者而言同样如此。当成交的可能性与空间距离不一致时,会呈现某种替代,最终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均衡。这种均衡表现为市场具体的辐射范围或“商势圈”(关于市场建设中商圈理论的应用笔者已另撰文分析,见《中国流通经济》2000年第一期)。所以,成功的市场在区位上会有某些共性,形成种种市场模式:或者是一种产地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常熟招商城,这类市场由于靠近生产基地容易汇集足够多的售卖者,以致购买者觉得跨越一定空间距离依然有交易的便利和低廉的采购成本。或者是一种销地市场,这类市场能汇集足够多的购买者,以致售卖者觉得跨越一定空间距离依然划算,如诸多的城市农贸市场。或者是一种中转型市场,这类市场因为交通运输特别方便,以致售卖者和购买者都觉得在这个点上交易,完成一次转手是一种节省交易成本的形式。
因此,科学选址应该考虑:一是能否汇集足够多的售卖者,如在某个产品的产地建市场的成功可能性较大。二是能否汇集足够多的购买者,例如,城镇农贸市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汇集和方便足够多的购买者,所以规划布局很重要。三是是否处于大的流通的中间地带,作为中转地能在商品流通特别是“物流”中明显节省交易成本。调查发现,不成功的市场绝大多数不符合上述三条中的任何一条,许多地方政府的热情很高,但没有作认真研究,凭想象造市场,认为只要有市场就会引来交易,还美其名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殊不知,“凤凰”栖树,是趋利而择,凭空造市,没有区位优势,造出来往往只是“壳”而很少能成为市。
第二,“市场”这个产品是个丰满的整体。
重视市场的硬件建设,忽视市场的“软件”建设是目前许多地区市场建设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硬件设施不断上档次,从露天市场变成全天候室内市场;从一期工程到二期三期工程扩建,许多地区确实舍得投入,但市场的生意并没有同步兴旺,有些市场甚至不如从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里存在两个明显误区。 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脱离实际的需要。盲目上档次,追加投入最终加重了“交易者”的负担,减少了他们的赢利空间,进而减少了该市场“价格”的优势,减少了该市场的广泛吸引力,导致生意日益清淡。二是忽视“软件”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点更突出。有的市场缺乏良好的秩序,不法商贩欺行霸市;有的市场假冒伪劣横行,声誉日益败坏;有的市场治安不力,交易者蒙受损失,缺乏安全感;有的市场帮派林立恶性竞争;有的市场缺乏良好的服务等等。所有这些最后的共同结果是增加了交易成本和费用,销蚀了该市场的核心利益,从而失去了市场存在的基础,逐渐空壳。
现代营销管理强调产品的整体性、层次性和拓展性。对于“市场”这个产品也是一样。场所、地点、设施只是其中表层的东西,仅仅只是提供给顾客的价值的“载体”,营销管理的任务是提供给顾客一种“综合价值”(利益),而不仅是载体本身。对于顾客而言,“合适的地点’、“合适的设施”、“合格的时间”、“良好的秩序”。“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服务”都是其利益的构成。因此“市场”这个产品同样是一个丰满的整体。拓展市场建设的工作范围,纠正忽视‘嗽件”建设的偏差,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和利益,是目前市场的营销管理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
2.关于价格策略
在市场的营销管理中,价格策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收费,包括摊位的租赁费、管理费以及各种有偿的收费决策。在市场收费中,有些收费属税费和行政性规费,除去这一块以后的其他收费则属于市场的营销者价格决策的范畴。 在市场的营销管理活动中,不少市场投资者存在认识上和工作上的偏差。认为一个市场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相对垄断性,因此,市场一旦建成就是“聚宝盆”,就是“提款机”。所以巧立各种名目滥收费,使商贩们不堪重负、怨声载道,许多市场由此而衰。
我们认为在市场上存在着三方主体同时进行着两场交易游戏。作为市场投资者的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和作为市场服务需求者的售卖者(商贩)、购买者,在市场的营销管理者与售卖者、购买者之间存在着交易游戏,在售卖者与购买者之间存在着另一场交易游戏。从动态上看,两场游戏得以维持的前提必须是“三赢”。“双赢”或者是“单赢”都是不可持续的。三者之间是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不是荣”的相互寄生关系。市场定价过高,首先影响售卖者的利益,影响其经营成本和商品价格,进而影响购买者的利益,最终使市场失去吸引力。一个缺乏广泛吸引力的市场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市场。当然,售卖者不能赢利的市场也不可能长期存在。所以必须是“三赢”,而且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和帮助售卖者和购买者“双赢”,在这个基础上达成自己的赢利。从营销实践看,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实在太多。为什么各地的马路集市屡禁不绝,而规划建设的农贸市场商贩却不愿进场?各种繁重的收费就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浙江市场能成气候,从小小的集市发展出一个个大型专业市场,同样和良好的服务、优惠的入市条件有密切关系,广泛吸引全国各地的厂商和商贩进场交易,最终形成辐射全国,甚至东南亚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在一定的区域内,市场是否存在垄断性,值得怀疑,除非这种垄断是由区域发展规则所规定的行政性垄断,但即使是这样的垄断也是很脆弱的,如果不能实现上述“三赢”,同样不能生存。
实际上,从市场的价格构成看,十分明显的成本特征是其成本结构中主要部分是固定成本,而变动成本所占比例甚小。这样的成本结构适用“薄利多销”的原则,只要能吸引足够多的客流量,增加成交额,就能从薄利中盈大利。在市场开放初期或缺乏人气的特殊时期,甚至可能采用只考虑弥补变动成本的“边际贡献定价法”吸引售卖者进场。这是培育市场的“造市”手法之一。
3.关于促销策略
促销是一个十分重要但普遍没有引起市场营销管理者重视的问题,和铺天盖地的商品促销相比,有关市场的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活动寥若晨星。其实,市场的促销同样十分重要。一个市场的吸引力有多强,辐射圈有多广,商势圈有多大,都和这个市场的知名度有密切的关联。通过有力度的促销,通过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市场完全可能进一步拓展其商势圈的空间范围。曾有媒体报道,某非法废旧机动车市场一经媒体曝光竟使其生意火红偌于先前。这从反面佐证了市场促销的功效。从流通经济学的角度讲,市场是经济活动流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其中信息流是商流和物流的基础,畅通的信息有助于商流和物流的进一步壮大,各种“流”越是通畅顺达,越有利于流通的实现,有利于这个汇集点对外扩展,而市场的促销从中起到了的作用。
市场的促销方式很多,广告、宣传报道是最适宜的方式,因为这两种方式具有覆盖面广的性质。市场的营销者应该增加促销预算,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上下功夫。对于市场的营销者而言,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其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财富之一,有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招天下商客”,才能兴旺发达。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四、市场的营销管理的总体把握一一环境分析、优势定位和竞争
市场的兴衰除了和上述战术层面的营销管理把握正确与否相关以外,和环境变迁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受其影响。深入分析市场面临的环境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营销规划和营销方案是市场的营销管理中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影响市场兴衰的环境因素很多,有政治法律方面的因素,诸如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等。也有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诸如人们的价值观念、经商传统等等。调查中发现浙江不愧为“市场大省”。一是浙江的各类市场数目繁多,规模大,经营繁荣;二是全国各类市场中的经营者浙江籍的为数最多,各地市场的摊位几经易主,最后大多会落入浙江人手中;三是全国各地市场别是工业品、日用品、小商品大多为浙江货。这种现象可能只有在社会文化层面才能找到最终答案。除此之外还有经济环境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诸如产品结构、商业周期、经济发展阶段等等。(p.308-329)还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技术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影响,诸如交通运输条件、自然条件、通讯技术、物流技术、商流技术等等。环境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影响。前者是一种新的潜在发展机会,而后者是一种“环境威胁”。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要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有利于市场兴盛繁荣的因素,同时识别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威胁”,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和避免其不利的影响。这是现代营销管理的一种基本思路,在市场的营销管理中同样十分有效,需要营销者足够重视。
一个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必定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表现为某些相对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市场发展之本。
市场常见的相对优势主要有:(l)区位优势,例如靠近产地,容易汇集厂商;靠近交通运输枢纽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等等。(2)信息优势。由于有足够的信息流,能灵敏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变化,发现“真实价格”。(3)声誉优势。良好的声誉能增加交易者彼此的信任感,减少其风险预期和交易成本。优势越明显,就越具备吸引力,越有可能成“市”。缺少优势的市场最终可能只是“宽”,不大可能是兴旺发达的“市”。因此,作为市场的营销管理者,营造出自己独特而又明确的相对优势是营销管理中的战略性任务。
不同的市场之间会有一定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对购买力的分割。在城市农贸市场布点、工业品市场规划等方面这一点尤为突出,规划布点不合理会影响市场的发展。但市场之间的竞争有时会是一种共生关系,甚至是互补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在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汇集更多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优势的增效,构建出一个影响力更大覆盖面更广的市场群。因此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竞争性营销策略的设计有别于其他产品的营销。互补、共生、优势放大(增效)是处理竞争关系时必须认真研究、充分利用的重要方面。
总之,市场的营销和其他产品的营销一样必要。重视市场的营销有利于提高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需要,也是提高市场效益的重要方面。将现代营销管理的框架和方法引入市场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有助于目前市场管理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市场的兴旺发达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
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是指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进行需求、价格等电子信息的与收集,利用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系统,为地方农产品提高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络销售渠道并最终扩大销售。由于网络营销离不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商务技术的支持,因此建设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中心的农产品“网上展厅”信息体系,并且在农业部的统一规划与支持下,全国30多个省、市、区也建立起了地市级的农业信息网站,县一级的农产品网上信息体系也正在加紧建设。农业信息网络的建立,极大的促进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如中国农贸网在2008国际农展会上成果丰硕,网上与网下参展企业共达到1300家,国内外采购商达到15000多家,贸易成交金额达380亿元,网络销售区累计实现销售额6800万元(中国农贸网2008年10月20日报告)。但是,实施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国现行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产品营销网站的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
虽然我国建立了以农业部的农产品信息网为中心的营销网络,但是各地方政府建立的农产品的营销网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各级农业网站与农产品的生产部门、物流企业等机构的联系紧密度不够,造成了商品交易信息往往有滞后性,或者网上交易后的网下物流配送不及时;各级农业网站的建设进度不一,如全国现在绝大多数的省份建立了省级农业信息网,但少数边远地区尚未开通农业信息网;各级农业网站的名称不统一,如“农贸网”、“农业网”等,影响了农业信息网体系的严肃性和整体形象。
(二)农业营销网站功能不齐全
现在的农业信息网中,其主要功能还停留还仅提供农产品的信息服务上,不能在网上提供完全交易的功能。那么加强农业网站与银行、物流公司的合作,建设保障网上支付安全、提供快捷物流服务的农产品交易网站也是农产品网络营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农业网站信息时效性有待提高
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易腐性等特点,如果农产品交易网站的信息更新不及时,将会使农产品信息失出其经济价值。
(四)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的配套措施、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制约着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开展
实施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离不开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农产品销售机构、农产品物流机构的支持与保障。但现在大多数的市、县一级的农业信息网站也仅是政府农业信息的一个窗口,与商业银行、销售单位、物流机构等其他市场主体的联系相当少。
二、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构建模式
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是实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技术保证。完善的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由支撑体系(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保障体系和配套措施组成,其中支撑体系的3个层次是框架体系的主体部分,结构如图1所示: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建设
(一)支撑体系的建设
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网络层是指网络基础设施,即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实现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最底层的硬件基础设施,包括远程通信网(Telecom)、有线电视网(CableTV)、无线通信网(Wireless)和互联网(Internet)。以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和农业信息的综合网站为基础,让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上网,通过互联网、无线移动网等把市场、生产者、客户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信息充分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和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2、建全农产品信息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的建设是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系统和进行客户化服务的基础。在网络层的建设基础上,要拓宽信息资源渠道,建立农业网站的信息资源库。农业产品的信息数据库以市场信息库为主,辅以科技信息库和资源信息库;同时,要建立忠诚客户的数据库,记录和保存客户的相关资料,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维持稳定的供应关系。
3、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体系的建设。建设涉及范围广、信息时效性强、页面新颖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网站,是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体系的必要条件,主要从3个方面开展应用体系的建设:第一,建立农产品市场调研系统。首先通过网络调研系统了解相关农产品的各地市场信息、供需情况、价格走势;其次深入了解需求群体的需求特征、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方式,辨识潜在需求群体;最后通过顾客反馈信息了解其对农产品的满意程度、消费偏好、对新产品的反应等,与顾客建立起“一对一”的亲密关系。第二,建全农产品信息系统。农产品信息系统应该具有全面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信息不仅包括农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规格、品质、产地等信息,还应包括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农事企业和广大种养殖大户等的详细信息,而且保持实时更新,从而便于需求者获得农产品的供应和订购信息。第三,加强农业贸易网站的建设规划,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与服务系统。农产品的网络销售系统是应用体系的核心,也是体现农业贸易网站的市场竞争能力地方,要求能保障网络交易中的支付安全、信息安全和为顾客提供方便的各项售后服务。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实现途径很多,既可以在自建的农业网站上直接销售,也可以通过农业贸易网站的贸易平台进行销售。
(二)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保障体系的建设
1、加强网络营销法制建设,完善制度保障。法律的不完善是制约我国网络营销的一大瓶颈,在信息系统安全、隐私权、知识产权保护、物流、进出口关税、税收等方面的立法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建立完整的保障网络营销安全的法律体系,对于互联网域名保护、网上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信息数据的保护、网络交易纠纷的解决等都有重大的意义。同时,积极建立一种农民合作组织制度,设立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协会,提高农民从事网络营销的组织化程度,让其成为当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真正主体。
2、加强资金保障。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商务技术的新兴营销方式,就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政府要利用当地信息化专项资金,建设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提高硬件配备水平;其次,制订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共同推进网络营销体系建设;最后,各地区政府还应及时地向农业生产者传递农业政策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给予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产品市场经营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让他们参与农产品网络营销系统的建设。
3、培养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网络营销是在传统营销基础发展而来的,具有高技术性,全过程服务性,离不开网络营销人才的支持。建立有效的农业信息化培训制度,把农产品营销主体作为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简单网络维修知识、网络常用工具的使用、网络交易流程、网络安全知识等。并可以农产品销售的集中区域,由主管部门设立专职的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信息员,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网络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配套措施建设
1、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标准化程度。为了便于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农产品的生产应制定生产经营技术规范,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管理,按照统一、简化、选优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农产品的加工标准、检测技术标准、包装规格标准以及品质等级标准等,从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使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在标准监控下,以优良外观形象适应市场竞争,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2、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通过创建和宣传农产品品牌,可以向需求者传递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信息,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需求者对这一品牌的忠诚度,巩固和扩大其市场份额,增强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首先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其次要重视品牌的宣传工作,扩大影响面;最后要重视商标注册的保护意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3、提高农产品的物流配送能力。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一般通过互联网完成农产品的订购与支付过程,再利用现代物流网络把农产品配送到购买者手中,因此,加强物流建设是保障农产品网络营销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标准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平衡发展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物流管理,加强物流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训等手段,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规划和建设,建立大规模基础物流体系系统。针对农产品易腐性、季节性、区域性的特点,在物流系统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建设,而且还需考虑农产品销售的物流合理化问题,确保农产品新鲜上市。
4、建立安全的网络支付体系。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最基本的活动是建立农产品的宣传网站,但经过一段时间必然发展到农产品实现直接在网上交易,即在线交易。因此对银行账户管理系统、资金清算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银行建立了值得人们信赖的网络支付系统,人们才敢利用网络进行资金支付,这样才能让农产品的网络交易完全在线进行,真正体现出网络营销的方便性,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开炽.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12).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渠道;对策
1 农产品营销渠道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呈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覆盖了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90%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农产品超市脱颖而出,对城市集贸市场造成一定冲击。超市作为一种现代新型营销业态在近几年开始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竞争。目前国内的大型超市遍布郊区、乡镇,以连锁方式经营生鲜农产品,其农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近两年来大幅上升,发展势头迅猛,对原有农贸市场的经营业绩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农贸市场“唯我独尊”的销售地位正倍受挤压。另一方面,各个地方政府也都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活跃,各省市都相继出现了一批批农产品运销大户和农产品大王,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对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渠道层次过多,环节过长。我国农产品的主要流通形式是以多层中间商销售为主的营销渠道。以蔬菜流通为例,生产者(菜农)——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要经过多个环节。即使是目前的生鲜超市,大多数也只是市场中间商与零售商的合二为一,并没有有效地减少流通环节。多层次的渠道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交易成本过高,每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必须获取相应的利润;流通时间过长,而农产品具有保鲜时间短、易腐变质的特征,时间越长损耗越大,使得交易成本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受限。多层次的渠道模式也阻碍了信息的流通,从需求市场反馈回的信息无法快速有效地到达生产者,生产者在缺乏信息或信息被扭曲的情况下盲目进行生产,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
(2)渠道组织过于分散。生产者、中间商、零售商无一不是参与者众,缺乏组织和规模。从生产者方面来看,小农户、小规模的小生产方式与现有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产品生产者成为整个营销渠道中最弱势的群体,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生产者权益得不到保护,同时也没有太大的积极性用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中间商方面来看,职能单一、组织分散,基本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企业集团。整个中间商层面的现状是: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为数众多充斥市场,成分复杂,大多数完全缺乏现代企业的营销管理,对上不关心农产品的质量,对下不关心消费市场需求信息的反馈,使得农产品质量和资源配置失去市场控制。从零售商方面来看,分散化的零售点是符合消费者便利购买农产品的实际情况的,关键是如何解决零售终端的分散与经营规模化、服务规范化的问题。
(3)渠道交易活动传统,缺乏创新。从交易方式看,大多数农产品交易仍沿用传统的现货交易,即买主现场看货,实物交易,增加了物流负担和农产品储运损耗,限制了农产品交易的时间和地域范围,使得交易效率低下。现代交易手段如网上交易、拍卖交易、期货交易方式所占份额仍有待大力提高。从交易对象看,不仅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成交量份额很低,就连关系到所有家庭膳食的只需初加工的净菜产品的消费也未普及。保守估计,农产品垃圾要占到家庭生活垃圾的2/3左右,于是每天大量初始形态的农产品运入城市,与此同时又有大量农产品生活垃圾从城市运出,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在西方国家,只有加工好的农产品才可运入城市直接使用,节省了不少城市资源以及职业女性的家务时间。
3 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对策建议
(1)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培育各类农产品营销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当前,要解决我国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就必须大力培育各类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营销主体。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各级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各类农产品营销主体的生长与发育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对农产品营销主体的成立、运作等给予优惠政策和大力支持;三是政府部门应在市场信息、法律咨询、价格协调、纠纷调解、工商登记等方面为农产品营销主体有效运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四是应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如建立农产品市场的信息、质量安全检测、电子结算制度等基础设施,为农产品营销主体的成长与发育提供保障;五是各级、各地政府部门间应加强合作,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区划,以主导农产品为纽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产品行业协会。
(2)对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集贸市场进行拓展升级,以提高流通效率。
改造升级原有的渠道组织,提高流通效率。主要是要对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要载体——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进行拓展升级,具体措施有: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加强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组织软硬件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扩大批发市场辐射范围,实现规模经营;批发市场在交易方式、管理模式、服务功能等方面要进行完善和发展,提高流通效率;集贸市场的发展则要继续推进超市化改造,改变过去集贸市场“脏、乱、差”和“食品安全无保障”的状况,促进农产品营销渠道的规范化。
(3)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提升营销渠道绩效。
针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存在渠道环节多、流通链条过长等问题,必须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结构进行优化。一方面,可以通过渠道环节的减少来提高流通速度、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如美国78.5%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这一渠道通路完成其分销过程,只有2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商农贸市场消费者”的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农民的集贸市场只占1.5%。这种渠道环节少,物流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渠道结构值得我们借鉴。另一方面,渠道结构优化可以通过渠道系统的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渠道集成化来进行。垂直一体化是由生产者和中间商组成的一种合体。水平一体化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渠道成员利用各自优势联合开拓农产品市场。渠道集成化是指同时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营销渠道通路进入某一细分市场。
(4)加强各行为主体的诚信建设,规范农产品营销渠道行为。
一方面,中国农户是规模非常小的经济个体,大部分农户依靠非常小的土地规模进行简单再生产,多数农户的财富很少,因而其违约成本很低导致其容易选择违约行为;另一方面,工商企业等营销主体的强势地位,使其在选择违约行为时很难受到分散的、弱小的农户的追究,从而更易发生违约行为。各行为主体没有良好的信誉,就必然导致各行为主体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和更多的违约行为,从而势必影响整个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因此,必须加强工商企业、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农户等各营销主体的诚信建设,规范农产品营销渠道行为。如强化合约管理,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以保证正常履约,增强工商企业和农户等营销主体的履约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互诚互信的市场环境,同时强化对合约的规范管理,实现从签约到履约的全程监督。倘若出现违约,要加大对违约方的惩罚力度,如要求其全面赔偿合约对方的一切损失,并在网络上公示违约方违约行为信息,使其承担由于违约所带来的形象和声誉损失,提高违约的机会成本——违约不仅需要赔偿直接的经济损失,还要损害其形象及信誉,严重的会导致其直接破产,由此促使契约双方履约。
[论文摘 要]随着近年来网络营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下农产品购买行为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就在线消费者特征和农产品营销因素分析探讨,对农产品网络营销提出针对性策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网络群体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快速增长的农村网民构成了新增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这一群体因其经济基础好、文化素质高、思想创新快、发展潜力大而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其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特定阶层、一定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起到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因此这样的一个消费市场是任何营销者都不可忽视的。故在互联网技术下农产品购买行为便迅速成为营销研究中一个重点关注领域。
一、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气候丰富多样,适宜于多种农产品生长,农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充足。但多年以来,受传统营销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产品存在“卖难”问题。随网络营销的兴起,农产品销路也有了新的扩张渠道,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在网络上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较低,这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自身特点、农产品市场特征和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的。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家庭收入较少,网络普及程度还比较低,而由于地方财政局限,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甚至欠缺,致使农民很难成为网络营销主体,而专业性的网站或者经济实体又较少,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缓慢。
2.农产品自身特点。由于农产品本身存在周期短、标准化程度低、运输难度大等特点,导致其在营销过程中对物流技术和保鲜水平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农产品单位价值又较低,对环境依赖性强,难以承受高额的运输成本,目前我国物流水平发展有限,专业化物流企业和人才欠缺,难以满足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要求。
3.农产品市场特征。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产品分散在千家万户,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组织较少,农村现有农村合作社水平较低、规模较小,不利于农产品的迅速集中,致使农产品网络营销缺乏规模效应、聚集效应,不利于进行统一快速的网络直销。
4.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还没有适应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使得农民难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工具进行网络销售,农民难以成为网络营销的主体。而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和网络营销人才在农村分布十分稀少,导致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程度一直较为落后。
二、农产品网络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环境因素。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账户的安全性和可靠度,其次是进入网站的方便可行性和产品特点。而农产品大多是食品,直接关系人体健康,产品的安全度就尤为重视,相关的法律环境和保护政策也较受关注。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者维权中出现救济成本过高、管辖权不明确、责任主体难以界定、立法缺陷等障碍因素,影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积极性。
其次,居民社区环境的网络普及程度也直接影响了网络信息受众人群数量,消费者家庭周边交通的方便性,超市、银行、邮局等的有无对网络营销的影响极大。部分人群由于居住地周围没有大型农贸市场或者超市,购买农产品耗费的时间和交通成本较高,也会选择尝试网络购买农产品。
2.网络营销水平和策略。网站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重要平台,是农产品网络营销组织提品、宣传产品的窗口,部分地方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高质量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站点。而在线产品或服务质量则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与否的直接要素。由于实体店铺可以选择最能展示商品特点和美感的商品陈列方式,而网络交易只能通过商家提供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去了解商品,因而商品的图片展示效果和文字描述对消费者就显得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产品的网络宣传力度和促销手段的适时运用也会有效提升产品网络购买力度。
3.消费者网络认知程度。消费者对网络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其对网络购物的接受程度及网上交易的流程。此外,网络购物经验也是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网络购物经验越丰富,进行网络交易时的知觉风险也越低,直接影响其对网络产品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4.网络消费者特征。目前网络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注重自我、有强烈好奇心、追求新鲜事物、崇尚时尚便利的生活方式,网络消费者最早的一批就是被网络这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尝试与时尚接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以同样的心理推测,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追求时尚购物方式,用网络满足日常所需农产品。而部分年长者,虽然也在逐步熟悉网络信息时代,但受传统购物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难以接受网络的虚拟购物环境。同时,由于消费者职业和文化程度不同,对网络认知程度和接触时间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网购条件、购物理念和消费档次也不尽相同。
三、结论及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网络销售现状,以及对农产品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立足于无站点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考虑到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主体自身实力较弱、经营规模小,不主张投资兴建自己的网站,而是优先选择在农业专业网站上供求信息,既节约成本,又实现了网络营销的目的。
2.加强网站建设和宣传力度,采取适时促销手段。
3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包装标准化,方便物流配送。
4.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养。
5.注重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吸引有需求的现代消费者,引导时尚消费理念。
参考文献:
[1]于慧.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关键词】 生态农产品 可视化 营销策略
丽水是一个美丽的生态城市,地处浙江省的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秀山丽水,养生福地”之称。经济虽居浙江省之末,但其生态、自然、旅游、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其生态农产品优势日益显现。食用菌、茶叶、水果、高山蔬菜、畜禽等五大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生态优势要通过市场来转变成经济效益,因此,市场建设和培育至关重要。丽水在扩大生态农产品知名度,创新营销策略方面仍需提升。
一、丽水生态农产品营销现状
丽水在农产品生产上致力作好“生态”文章。以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以长豇豆和四季豆为代表的蔬菜;以柑、蜜桔为代表的水干果;茶叶、竹笋、畜禽等经济农产品生产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阔。
在丽水生态农产品的营销活动中,丽水市政府大力度扶持。从依托生态环境优势,策划“一县一品”的生态农产品的品牌体系,到对“三品(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定专门的奖励制度。丽水的生态农业发展呈蓬勃之势,产业化水平也不断攀高。至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90.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703元,同比增长12.9%,增幅居浙江省第一。
二、丽水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丽水生态农产品营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生态农产品的营销也从无名到有名,从无品牌到有名品牌,从无流通体系到初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流通体系,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多个有影响的城市。但其存在的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对其扩大影响力、提升竞争实力将有着深远影响。一个产业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政府的极力扶持,但其能否可持续地发展最终还是要经得住市场的检验,丽水生态农产品的营销,从目前来看,具体表现为网络营销平台优势的利用不充分、生态的市场说服力有待提升、营销模式传统而单一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网络营销平台优势的利用不充分
(1)搜索工具利用的不充分。抽选两大搜索引擎百度和Google,进行搜索,发现“农产品”、“原生态农产品”等关键排名中“丽水农产品”映入网民眼帘的机会比较少。“遂昌的原生态农产品”出现机会较多,链接的网站是相关软文,从营销角度看,其对“丽水生态农产品”的推介力不强。丽水生态农产品在网络营销中要想提高知名度,树立其“生态”形象,对搜索引擎的利用尚需加强。
(2)网站吸引力不强。同样使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关键字“丽水农产品”,首先映入眼帘的多是关于在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地区开办丽水农产品展销中心的报道及关于丽水农产品相关的学术论文,在第一页中仅有一家“浙江丽水农产品有限公司—农贸在线”的链接,点击链接,进去后也只是一个只有几个标题的首页,二级网页多是空白链接,只有“联系我们”是有二级网页,但也仅有联系人、电话、公司名称、公司地址等内容。虽有公司地址,但不详细,只有丽水市字样而已。与其说是企业网站,不如说是一张网络名片更恰当。没有产品的展示,没有与消费者有效沟通的平台,更没有促进销售的基本诉求。如此网站,假如消费者能点击第一次,那他肯定不会有第二次。
目前,丽水农产品网络宣传与销售的主要窗口之一是丽水信息港—农贸在线,在农贸在线首页上点击其九个丽水生态农产品经营企业的链接网站,有着共同特点,即都是“公司联系方式+产品图片+文字说明”,相对完整的企业网站会有二级链接,在二级网页上会有与消费者的互动留言。除互动留言外,网页以静态为主,其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仅有几幅美丽的图片而已。再深入观察几家丽水生态农产品生产与经营企业网站,在其网站主页下面比较隐蔽的位置会有淘宝店铺或商家大全店铺的链接。整体看来,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经营企业网站的促销效果与其他地区农产品经营企业网站相比,没有格外的吸引力,更没有突出其“生态”的差异性,至少吸引更多网民多看一眼的优势没有被凸现。
2、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中的生态说服力有待提升
丽水市是“中国第一生态市”,源自丽水的森林、水能、矿产、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的总量,居全省首位,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80.79%、81.62%,林木蓄积量占全省的25%;可供开发的水利资源储电量占全省的40%,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500亿元以上。丽水建成了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所属9县(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全部进入全国前50位,其中有4个县进入全国前10位,庆元县为全国第一位。
如何将被评为“中国第一生态市”的标准,宣传到位,尽人皆知,使丽水成为生态的代名词,对丽水生态农产品营销,是至关重要的。就目前丽水的知名度来讲,其“欠发达”更容易成为“生态”的代名词,而对于生态农产品,除了丽水特有之外,其余与浙江省内其他地区同类农产品之间的“生态”差异如何区隔?似乎没有一个有效办法。比如金山龙牌山茶油(丽水)与纯野牌山茶油(衢州)同样是有机食品,如何使丽水生态农产品更突出,更令注重健康的消费者心仪。“中国第一生态市”已使丽水农产品具备了“生态”的硬实力,但是在消费者心智中抢占“第一生态农产品”的位置还有待时日。因此,丽水生态农产品要想赢得更大的市场,要在营销手段上强化其“生态”的说服力,即更加重视丽水生态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生态”形象。
3、营销模式比较传统而单一
丽水生态农产品的营销模式目前主要以展销为主,在产地与销地建立以“农户+龙头企业+丽水特色农产品展示营销中心或展示营销专柜+农贸市场+连锁网点”为主的营销模式,兼营批发与零售,并且以丽水为根据地,主攻全国的大中城市。具体营销渠道表现为:丽水市内:农户专业农贸市场连锁网点;丽水市以外:龙头企业丽水特色农产品展示营销中心或展示营销专柜(农博会)连锁网点。
可见,丽水生态农产品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间接销售,大部产品走的依然是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这一传统营销渠道。虽然有中间商的介入会分担农户的经营风险,但中间环节增加会增加产品的经营成本。尽管有“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但是,如果在营销模式上不创新,也很难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生态”特征。
三、丽水生态农产品可视化营销策略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加重视生活质量。但近年来所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使得人们对健康的安全食品的正常需求竟然演变成了“爱并怕着”的奢求,因为健康与生命的代价太大,如吃咸鸭蛋、辣椒酱认识了苏丹红;吃三鹿牛奶认识了三聚氰胺;吃双汇认识了瘦肉精;吃馒头竟然染了一手的黄色……但消费者如何识别健康的安全食品,其依托主要来自监管部门的责任,但守法经营的企业又如何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丽水生态农产品又如何能证明自己是来自“中国第一生态市”,自己是无公害的生态食品呢?只有可视化营销策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基于网络的原产地形象可视化营销
以网络为基本手段,突出丽水生态农产品的原产地形象效应,以表明丽水生态农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如图1所示。
原产地,指某产品的来源地,且由于来源地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不同,而赋予该产品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的特性、品质、信誉或者其他特征。原产地,可指一个国家、国家集团或一个地区等,其可以是产品的制造地、设计地、组装地或者品牌来源地。原产地类似于产品的地理标志,离开该地域生产的同类产品不具有这些特点,因此具有地域的不可更换性。
原产地形象,是产品的原产地给目标消费者留下的内在印象,是消费者对该国或地区形成的一种固有的认知模式。市场上的产品都有原产地,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原产地形成的不同感受或认知,即原产地形象。一个积极、正面的原产地形象将有助于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如果给消费者长期灌输这种形象和意识观念,消费者就会对该国或地区及其出产的产品形成固有的、模式化的印象,这些印象在产品购买决策过程中通常会作为外在线索而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消费者辨别不同产品质量的时间成本。显然,原产地形象树立会促进其农产品的营销活动。
原产地效应,是指与某国或某地相关的产品或品牌原产地形象,给消费者评价产品及作出购买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即原产地效应就是原产地形象所带来的效果,就是消费者基于对产品原产地形象的认知而对产品评价与购买意愿带来的影响。原产地效应普遍存在于各国各类市场之中,只是效应的表现形式、效应程度大小会因产品类别、国别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通过网站把证明生态的数据标准图像化,即把丽水市的居全省首位的森林、水能、矿产、野生动植物等生态资源总量,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林木蓄积量占全省的比例,可供开发的水利资源储电量占全省的比例,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动物种类占全省的比例,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植物种类占全省的比例,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单体总量及优良单体总量,以及建成了浙江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50位,其中为全国第一位的庆元县等相关数据资料呈现为多姿多彩的视频资料,并随着生产季节,应季定期推出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短片。同时利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工具,对视频材料及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推广,使网民点击相关关键字时,便会弹出。同时,也可以利用腾讯QQ农场来拓展宣传空间,以丽水的森林、水能、矿产、野生动植物的“生态”形象吸引网民眼球。在消费者心中抢占“中国生态市”的第一位置,使“丽水=生态”深入消费者心中。从而产生丽水生态形象效应,当消费者购买生态农产品时自然先想到丽水产品。
2、终端可视化营销
终端可视化营销可以分两个方面进行操作,一方面是丽水生态农产品要在可能的终端铺货到位,不可因缺货而丧失销售;另一方面,在铺货的终端能够证明丽水生态农产品与其他同类农产品的差异。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助理教授Pierre Chandon曾说,“除非你是可口可乐”, “否则,让你的品牌在货架上让消费者看见就至关重要。”在“看得见”与“品牌”之间相比,首先应是“看得见”,才能实现销售,否则再有名也没有价值。品牌在销售终端的“可视化”比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更重要,这是因为,首先,它是消费者选择的前提,如果消费者看不见你的品牌,即便他对你的品牌有好感,这样的品牌好感也无用武之地。其次,即便大型超市、网上商城有你的品牌出售,但2/3的商品可能无法与潜在购买者见面,因为他们不可能看到所有商品。所以实现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终端可视化营销,无论在批发市场的专区、超市的专柜还是农产品的专卖店,都要保证在恰当的位置首先映入消费者的眼帘。此外,终端可视化营销还应包括证明丽水生态农产品特性的光盘或个性签名。这样既可以说明产品质量的可靠,同时也可以在光盘中重现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产品的食用方法等为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
3、构建创新的营销模式
对于丽水生态农产品来说,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第一生态”农产品形象后,在巩固原有的“农户+龙头企业+丽水特色农产品展示营销中心或展示营销专柜+农贸市场+连锁网点”营销优势以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商品类别,把其所面对的消费群体进行深度细分,对于不同需求的消费群体选择恰当的营销模式。
(1)进社区,卖“档次”,以丽水生态农产品专卖店提升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生态”地位。开设丽水生态农产品连锁专卖店,构建统一配送的一阶(兼顾0阶电子商务)扁平化营销模式,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产品档次。在高档次、中心地带的小区附近,开设前店后仓式的丽水生态农产品专卖店,提高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经营档次,目标市场定于高端消费者,价格定位于“高档品”,市场定位为“礼品”,核心卖点为天然及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同时兼顾网上订货及送货上门服务。在专卖店的装潢方面体现着“秀山绿谷”之山青水秀之原生态特点,在口号、企业理念、广告语等方面突出产品的丽水产地与其他农产品产地的差别,提升生态农产品的丽水产地形象。在服务意识、产品陈列、推销技巧等方面要制度化、标准化,使其与“第一生态农产品”的定位相符合。
在促销方面,可以实行会员制消费,在消费者累计消费不同档次金额时,可以为其免费安排丽水一日、三日及五日生态旅游、自驾游,或参观“庆元香菇”、 “松阳银猴”、遂昌“龙谷丽人茶”等生产基地,这样既鼓励了消费者的消费,又使丽水生态农产品与生态旅游业相互助力,强化了丽水生态的原产地效应。
在高档礼品定位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简化包装、根据产品储存期的长短定期推出特价产品、酬宾产品等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开设丽水生态农产品专卖店,可以使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放心、养心与舒心,从而满足其追求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
(2)进大学校园,卖“文化”,以丽水文化助力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生态”特征。丽水不仅在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方面有着“中国生态第一市”、“华东天然氧吧”、“浙江绿谷”、“浙南林海”等天然优势,在文化方面也有着深厚的底蕴,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最典型的现象在丽水都有体现,如,器物型文化—丽水三宝;物产文化—茶叶、香菇;艺术文化—古堰画乡(摄影之乡);民族文化—景宁畲族;山水文化—龙泉山、南尖岩、云和湖等;侨乡文化—青田等。“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高度概括了丽水文化和生态资源的相得益彰。大学生是对文化最敏感的群体,也是最能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又是最善于传播的群体。同时,大学生既是现实消费者,又是未来潜在消费者。如能将深厚的丽水文化渗透到大学校园,并与学生的专业、课余爱好、课外活动等接轨,对于在大学生中提升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知名度,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丽水文化的传播也寓意深远。另外,在挖掘与推广丽水的“浙江绿谷”文化同时,把已经取得的“国字”号品牌传播到位,如“中国麻鸭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石文化之都”、“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神龙谷”、“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地”、“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以此强化丽水在消费者心目中“第一生态”的原产地形象,来促进丽水生态农产品的销售。
(3)进企业卖“休闲”,借力休闲文化,强化丽水生态农产品的“生态”特征。近年来,白领阶层 “过劳死”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多的白领随着工作环境中的竞争加剧,其内在心理压力增大,再加之现代通讯、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提高,导致过度依赖网聊、缺乏宣泄排遣渠道等,导致白领阶层心理问题高发,身体健康遭到严重威胁。缓解压力与放松身心需求自然浮出水面。丽水的空气、水、山野、舒缓的生活,以原始、古朴、真实、满足了现代白领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丽水可以借助绿色度假,即把生态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等综合起来,推动丽水生态农产品的可视化营销,在活动中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推出不同的促销主题。比如:针对白领市场推出“重温之旅”重在感怀;针对老年市场推出“回味之旅”或“养生之旅”重在怀旧,缅怀岁月,健体养生;针对城市中年和自驾车市场推出“回归之旅”或“养心之旅”重在体验和放松。消费者亲身体验到丽水“养心、养肺又养胃”的高质量生态环境,对丽水生态农产品就会情有独钟。
(注:本文属2012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顾客让渡价值”提升丽水养生福地竞争力研究》(LB2012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曹美娟、毛玉清:丽水市农村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9(9).
[2] 丽水市支持农产品大营销体系建设[EB/OL].,2010.
[3] 丽水特色农产品营销市场布局辐射全国各地[EB/OL].,2010-11-05.
[4] 丽水凭啥获中国生态第一市美誉[EB/OL].http://.cn/c/2009-09-19/033316321828s.shtmlhttp://.cn,2009-09-19.
[5] 崔丽辉: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原产地效应分析[J].中国商贸,2010(20).
关键词:农产品 成本 创新流通模式
最近几年来农产品的价格不断的上涨,致使消费者在农产品的消费商迅速增加,出现了“买农产品价格高”之重,但与此同时农民却由于“卖农产品价格低而并未得到实惠。为此在农产品的买卖中就出吸纳了“一高一低”的现象,从而说明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农产品流通的运行绩效。
一、现存流通方式的问题
1.农贸市场仅仅解决了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各大城市开始建立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卖难”与城市居民“买难”的问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这种农产品流通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但是这种传统的农贸市场环境较之现代化的大型超市存在着卫生及购物环境的差异。例如在农贸市场中普遍的存在着菜叶、淤泥等杂物,致使道路不整洁;在活禽宰杀或者水产区由于清理不及时,难闻气味弥漫;此外摊位出租的分散经营模式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为管理者对市场的统一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此一般的农贸市场就被当地人冠以“低劣商品”的集散地,商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商贩往往不能有效解决或者干脆逃之夭夭,从而无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现存的流通模式无法改变农产品价格的“一高一低”
我国很多的大中城市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各类以批发市场为中心而城郊贸易市场为基础的流通模式,但是随着新兴流通模式的出现,这种流通渠道逐渐被“农户+龙头企业+消费者”、“农户+批发商”、“农户+供应商+超市+消费者”以及“农户+批发商”四种模式所取代。尤其是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最为重要。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不难发现,以上不同流通方式依然具有自身的优劣势:例如在最常见的农户与批发商构成的流通模式中,农户 仅仅作为初级商品交易的主体进入市场,为此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在农户与合作市以及龙头企业的模式中,合作社作为中介,提升了农户进行交易的快捷性;在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模式中,由于产品价格随着各种因素而波动,致使农户的农产品一般是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消费者;而在农户与供应商以及超市所构成的模式中,农商产销被进一步分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通对生产的带动。
为此不难发现,以上基于农贸市场发展起来的四种流通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流通渠道稳定性高、运行绩效高。但是不足之处是无论是对于水果、蔬菜还是粮食等农产品,农户仅能得到产品价格大约的30%的收入,从而没有真正的实现增值;而产地市场的经销商作为产品流通的经纪人可以获得大约价格20%左右的收入,剩余一半的收入则被农产品的终端市场所获取,从而最终消费者获得的依然是高价农产品,“一高一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降低农产品成本的创新流通模式
1.推广“农户+终端市场”的流通模式
(1)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农户+超市”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农村+供应商+超市”的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产销分离现状有一定的突破,向完善与构件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模式依然存在着各种的进场费等一些其它明目的费用,总体来讲还是会导致成本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中小超市的淡季时甚至比农贸市场卖的贵。为此在“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链中要减少供应商这一环节,从而减少农产品的进场费用,最终使消费者得到实惠。
(2)完善“农户+社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可以在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中将产品直接送到社区农贸站、社区菜店或者是农副产品平价店等,从而省去了流通中的进场费用。通过这种销售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达到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一般来讲消费者买到的农产品要比农贸市场或者超市低廉30%―50%。尤其是“蔬菜直通车”可以将新鲜、廉价的蔬菜直接的送到社区门口,更是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但是由于现存使用的社区农贸店、社区菜店的条件较为简陋,卫生条件较差,为此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或者政策扶持建设或者改造一批公益性质的农贸市场、农产品市场等。与此同时也要相应的扩大“蔬菜直通车”规模,并解决其专用停车场的问题。
2.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1)加大对“农户+消费者”的推广力度。这种创新的流通模式作为最近出现的新生事物,只是在几个大型城市刚刚兴起,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农户与消费者的好评。这种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的“农户+学校”、“农户+批发商”、“农户+企业”等农产品流通模式具有更少的中间环节,只需要通过物流公司就可以将新鲜的农产品送达到消费单位或者消费者。尤其是近年来新兴的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在城郊租地点种农产品,规定农户使用绿色方法生产农产品,更是一种经济、安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2)大力推进“农宅”对接。这种全新的农产品流通方式是一种可以方便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方式,但是一般出现在北京等大城市。例如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在社区设置农产品配送柜,社区居民如果想买农产品只需要在网络上点击鼠标,通过提前预定的方式就可以在规定时间获得商品。这种方式类似于订奶、订报一样便捷。以上各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均通过减少中间环节而有效地控制了流通中的损耗,促使菜价降低,对于农户来说卖菜价升高了,而对于购买者来讲又买到了便宜菜,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新与完善政府支撑体系
1.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准确、快速的加快农产品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强化省级、地市,尤其是县乡级对于农产品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农产品的信息制度;其次要建立蔬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供应、生产、监测以及预警体质,尤其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波动的应急机制,保护农户的利益。
2.建立农产品流通基础设
各级政府要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基础市场的建设。尤其是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不断的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及配套设施吸音批发商、贩运者以及生产者进入市场;对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以及运输等环节进行更新,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扶持产地建立冷藏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社区农贸市场改造,引导现有各级集贸市场实行“退路进场”以及“退路进市”。其次要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方式。传统的批发市场要按照当下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改造与升级,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此外要积极地引导市场进行网上交易,实行网上订单交易、结算等。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农产品市场较之其它行业,具有社会效益大、回报率低因公益性强的特点,为此降低了一般主体的投资意愿。为了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发展生产以及搞活流通的要求:首先要在税费政策上给予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一定扶持。其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投入。例如进一步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保证用于装载运输新鲜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对流通领域的各种收费行为,例如零售商供应商收费以及农产品市场收费等;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减免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房产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当地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于当地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大对于连锁经营、产销挂钩 、配送、等新流通方式的支持力度。最后还要对于一些龙头企业进行补助,支持龙头企业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及营销服务。
4.健全市场法规制度
首先政府要制定法律法规来对市场交易的双方进行干预或者引导,利用购销双方已经形成的资产交易性频率与专用性来进行锁定,从而构成双方规制结构;其次要放宽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政策,简化农产品经营者手续的办理程序,从而保证他们真正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公平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办市场”的法规,从而规范市场经营设施的租赁制度。
四、结束语
通过流通模式的创新发展可以在解决“一高一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切实的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农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生产组织。例如在农产品的种植管理过程中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引用高新技术来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通过国家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管理、政府扶植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宏观调控力度等来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同时通过发展与培养农产品物流组织、强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支持以打通地区封锁、改进生鲜农产品物流、建立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体制、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来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如此就可以在相对提升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降低购买者的买进价格,从而有效地解决“一高一低”问题。
参考文献:
[1]黎元生,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
[2]杜红梅,应对WTO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5).
[3]邵乐群.陕西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毕玉平,陆迁.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演化的关键要素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2010 (8):70-73.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成本对策
嘉锪鳌⑴┎肺锪鞒杀镜哪诤?(1)低碳物流是伴随着低碳经济发展起来的新兴概念,是指人类在发展社会物流的过程中,以节约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其目标,在物流的流通、加工、运输、装卸等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中,采取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手段等方式尽可能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2)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物流是指以农产品作为服务对象,对于农产品运输、仓储、包装、配送、加工等各个物流环节提供服务,实现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的合理流动。 (3)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构成。农产品物流成本主要是由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流通加工成本、装卸与搬运成本、包装成本、配送成本、交易成本等所构成。其中运输成本主要包括物流运营过程中的运营费用、人工费用及事故损失、罚款等相关费用所构成。这一部分成本是农产品物流成本中主要组成部分,毕竟物流成本的高低不但取决于运输的合理化,同时也取决于运输整体费用的高低。仓储成本主要是由仓储的运营成本、缺货成本、库存损耗等因素所构成。农产品总体物流成本的高与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其仓储成本的高低。例如农产品企业签订了某销售合同,但是农产品在仍未支出前,企业就需要承担大量的仓储成本,其中包括资金占用成本、产品损耗等。流通加工成本主要是由流通加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企业需要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所产生的费用。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这部分成本需要根据不同农产品而各不相同。装卸与搬运成本主要是指在产品在装卸与搬运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主要由人工费用、运营费用及合理的损耗费用所构成。配送成本是发生在将产品从企业配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中的所有费用。交易成本主要由交易前的信息成本、交易中的成本和交易后的成本所构成。
2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2.1 吉林省农产品发展分析
吉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从2007年至2011年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农业总产值在不断增加。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2011年吉林省农林渔牧业的总产值从1414.9亿元增加到2275.15亿元,且每年增有增长(表1)。
2.2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
农产品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从吉林省2010年物流总额变化来分析,2010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为22632亿,同比增长12.4%,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16790亿,同比增长14.1%,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74.2%,仍是带动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外省市流入货物物流总额4199亿,同比增长1.3%,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18.6%。农产品物流总额、进口货物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流物品总额分别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3.3%、3.6%、0.2%、0.1%。由此可见,农产品物流增长保持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速度。(见表2)
2010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达2.26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比2009年提高了1%。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达到741亿元,同比增长15.3%,增幅比2009年提高7.9个百分点,占全省物流总额的3.3%。
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产品物流总额的增长幅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与工业品物流总额相比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显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吉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而对于农业物流而言,物流成本是影响农业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找出吉林省物流成本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可能地解决其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3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分析
3.1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偏低
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物流所占成本一般不到产品成本的10%,而在我国其花费物流方面成本基本都要超过总成本的20%~30%,而农产品物流成本所占比例昜高,约占30%~40%,例如粮食的成本占40%,鲜活农产品甚至会达到60%左右。吉林省本身而言,其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偏低,其物流成熟度远未达到理想水平。在美国 ,如果某农场主想要销售粮食,就会有相关的行业协会出面代表他与政府及其他部门进行协商、沟通各种问题,为其发展提供各种便利,同时还会承担农产品物流中的加工、包装、配送、装卸等重要职能。而对于吉林省而言,大多数普通农户仍然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虽然不是面对消费者,但离组织化仍很遥远。这就非常不利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同时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也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3.2 吉林省农产品物流设施投资不足
农产品物流需要大量的物流设施与装备。如果设施与装备不完善不但会影响物流的运输、配送、装卸等环节,同时也会造成大量产品的腐烂、浪费。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一般都采用的是自然环境下的常温物流,因而也导致了类似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物流环节上造成重大的损失,每年我国在果品与蔬菜上的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这比发达国家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吉林省本身经济总量不大,在农产品物流设施的资金投放上相比我国其他经济发达省份就更少一些,进而使得吉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相对更高。
3.3 吉林省农产品流通体制仍不完善
吉林省内大多数农户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以各类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作为其流程范围。通过各级的分销商、中间商或者直销等形式进行销售。在这种流通体制下,其交易手段单一,而且市场管理也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农产品的销售需要向各级市场上缴不菲的交易费用。一般农贸市场都是企业或者单位开设,需要收取费用获得生存,因此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再次升高。
4 降低吉林省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对策
4.1 提升吉林省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
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是提高吉林省农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提升吉林省农产品物流组织效率是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多点开花,媾合各个地区的行业协会,同时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提高其服务职能,进一步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尤其是对于农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尽量在各地区鼓励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动零散农户,将农产品物流进一步流程化、标准化、统一化。
4.2 加大吉林省农产品物流设施投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
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物流网点的建设,尤其是对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支持。2012年吉林省提出将要推出“三个三”工程,在吉林省30个县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在300个乡建立物流配送站、在3000个村建立物流配送点,以期解决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建立更多的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例如吉林省大成集团玉米深加工、吉粮集团的大豆加工、华正的肉产品加工等企业。
4.3 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大部分的经济发达国家都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地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流通设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化组织机构,这在某种程度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物流成本的降低。反过来看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但收费高,其在物流配套设施的投入上也不尽人意,进而又导致农产品物流的成本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向国外发达国家来进行学习,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而降低农产品物流的成本。
参考文献:
[1]胡玉莹.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港口经济,2011(8).
[2]赵晓霖.吉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12.
[3]雷蕾.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12.
[4]万媛媛.陕西省农产品物流成本降低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6).
[5]李琰.农产品流通中物流成本节约优化问题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2(1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吉林省发展“低碳物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吉教科文字2011第324号。
论文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上饶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应当根据上饶市的农业发展特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以十二五为契机,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上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上饶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指在稳定的前提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如何变我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格局为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市场衔接起来,促进上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是必由的路径。
1 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
(1)龙头企业数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6家,市级龙头企业120家。
(2)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全市6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3家,亿元以上达到22 家。列入全省“双十双百”工程的14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3亿元。
(3)带动农户总量增大。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8.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3.8亿元。如万年生猪集团大力推行“协会+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猪模式,带动农户养殖1.2万家。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成员总数230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截止2008年底,我市获着名农产品商标24个;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47个;获绿标343个;获有机食品标志216个;无公害农产品68个。万年贡米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婺源县成为中国绿茶核心产区金三角之一,德兴的“源森”牌红花油被评为江西省名牌(农)产品。
2 上饶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饶市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和转化率都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单一的粗加工产品多,系列开发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内向型产品多,外向型产品少等“五多五少”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资源开发层次浅,造成农业后续利益流失,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难以实现。
(2)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现在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所以只能走组织化经营这条道路。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发展,但是总的来看组织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20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95个、其它49个,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仍是社团法人,以技术咨询服务、交流生产经验和有关信息为主,在引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正确把握市场、顺利走向市场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办法,真正能够实现有效开拓市场的非常有限。
(3)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
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辐射能力不强是上饶市大部分龙头企业面临的情况。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饶市级以上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188家,省级以上为6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22家,过10亿的3家。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受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导致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难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4)品牌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对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认识不足,一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抢注,没有把商标作为拓展市场营销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饶市农产品的少有大品牌,处于牌子少又不响的处境。
3 上饶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路径
3.1 突出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抓农产品加工业,抓加工业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培育大品牌,从而才能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拧紧利益链。抓住了农产品加工,就抓住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1)粮食加工。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鄱阳湖更是全国闻名的“天下粮仓”,2008年粮食总产达286.5万吨。要想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扶持年贡米集团、弋阳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
(2)茶叶加工。以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为重点,加大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品链条。整合茶叶的品牌资源,全市重点培植3-5个精品名牌。加强绿茶加工企业的改造与建设,提高绿茶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重点扶持婺源绿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机茶叶、“源发”牌绿茶、“林生”牌绿茶、“绿露”牌上饶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产加工。依托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代表的全市水产养殖优势,以渔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扶持以鳗鱼加工、龙虾加工以及常规鱼的熏、糟制品为主的系列加工企业。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等,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饶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2058.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57.7%,活立木总蓄积3836.9万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积158.4万亩,毛竹18314.6万株;用材林面积876.0万亩,蓄积1861.6万立方米,林木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以林木原料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笋、竹工艺品、细木工板、高(中)密度纤维板、贴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实施无公害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规模大、牵引力强的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引进一批有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的新企业。以加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生产适销对路的袋装冷却肉为主的卫生方便食品,逐步实现畜产品由农贸市场走向超市、餐桌。
3.2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培育农产品品牌是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转变的重要手段。要使上饶农业发展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必须积极推进上饶“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优秀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培育战略。
近年来,我市在树品牌、创名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市农产品品牌杂、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如婺源的茶叶品牌就有近40个,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有400余家,这种“百茶齐放”现象导致过度竞争,谁也成不了名牌。所以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品牌经营意识,以地理标志保护、原产地保护为平台,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叫响一个品牌。
3 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已经转向到了市场流通领域。发展是硬道理,卖出去更是硬道理,所以要大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放眼全球开拓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1)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企业。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经营公司,力促三个转变,即从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苗种、生产资料供应、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由以本地营销为主转向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际营销并重,深购远销,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由注重农副产品的现货收购经销向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方向发展,发挥好信息在引导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
(2)发展超市农业。超市系统代表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对农产品加工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们都是货架销售为主,摆上货架的东西与零售店里摆进柜台的东西不一样,与进农贸市场的更不一样,同样的水果玉米进入上饶市区的超市销售与进农贸市场的价格相差接近50%。因此我们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主动与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连锁超市挂钩,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为农产品销售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3)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工配送、电子结算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集团购买、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落实国家和省、市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3.4 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1)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重新定位政府的投融资作用。虽然上饶的经济和财政实力还不足以大规模反哺农业,但是政府财政支出新增财力的使用应当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于法定支农支出要确保落到实处,并最大程度去争取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此外,政府亦不能充当投融资的主导力量,而是要正确定位在其中的角色,即在努力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
(2)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比较方面,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员和网点优势,加之对农村环境的熟悉,在向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这样可以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在这方面有较低的边际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为农业融资创造金融环境。
(3)充分发挥利用外资潜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农业产业的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的资源禀赋,而上饶在许多自然资源上有其独特优势,如上饶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良好的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等,这意味着投资上饶农业产业化能带来良好的收益,再则近年来上饶基础设施和投资大环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资成为现实的可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外资,积极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
3.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和扶持由农民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为原则,以产权为纽带,大胆探索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以农户入股的形式,与合作组织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质量,还要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
(1)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更要不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在财政、技术、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淡化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2)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市场运作的前提下,把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登记、照章纳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同时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下自我组织、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农民从合作组织的服务中得到利益、合作组织通过服务获得收入。
3.6 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农民在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1)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涉农部门信息网的作用,在扩展容量的基础上,规范信息采集、分类。增加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电视和广播电台对农业信息的传播量。
(2)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条件具备的村要配备农民技术员,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在农村科技的示范、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解决村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动物防疫网络的断层问题。
论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农业产业化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指在稳定的前提下,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牵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如何变我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格局为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解决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的问题,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市场衔接起来,促进上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是必由的路径。
1 上饶市农业产业化取得的成绩
(1)龙头企业数量增加。截止2008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6家,市级龙头企业120家。
(2)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全市6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为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3家,亿元以上达到22 家。列入全省“双十双百”工程的14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3亿元。
(3)带动农户总量增大。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38.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3.8亿元。如万年生猪集团大力推行“协会+集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猪模式,带动农户养殖1.2万家。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4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农民合作社成员总数23000人。
(5)农产品品牌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截止2008年底,我市获著名农产品商标24个;获江西省名牌农产品47个;获绿标343个;获有机食品标志216个;无公害农产品68个。万年贡米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婺源县成为中国绿茶核心产区金三角之一,德兴的“源森”牌红花油被评为江西省名牌(农)产品。
2 上饶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
上饶市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型的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能力和转化率都相对较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单一的粗加工产品多,系列开发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内向型产品多,外向型产品少等“五多五少”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资源开发层次浅,造成农业后续利益流失,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难以实现。
(2)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能力弱。
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现在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所以只能走组织化经营这条道路。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发展,但是总的来看组织化程度并不高。2006年全市只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201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7个、协会95个、其它49个,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仍是社团法人,以技术咨询服务、交流生产经验和有关信息为主,在引领千家万户的农民如何正确把握市场、顺利走向市场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办法,真正能够实现有效开拓市场的非常有限。
(3)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能力不强。
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辐射能力不强是上饶市大部分龙头企业面临的情况。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3月,上饶市级以上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188家,省级以上为6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22家,过10亿的3家。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受到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导致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难于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
(4)品牌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对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认识不足,一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山名湖被外地抢注,没有把商标作为拓展市场营销的有效手段。二是目前上饶市农产品的少有大品牌,处于牌子少又不响的处境。
3 上饶十二五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路径
3.1 突出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抓农产品加工业,抓加工业必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必须培育大品牌,从而才能延伸产业链,完善服务链,拧紧利益链。抓住了农产品加工,就抓住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1)粮食加工。我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鄱阳湖更是全国闻名的“天下粮仓”,2008年粮食总产达286.5万吨。要想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从粗加工向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从简单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化。重点扶持年贡米集团、弋阳大禾食品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
(2)茶叶加工。以名优茶、有机茶、保健茶为重点,加大茶饮料、茶多酚等茶叶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品链条。整合茶叶的品牌资源,全市重点培植3-5个精品名牌。加强绿茶加工企业的改造与建设,提高绿茶的质量和档次,扩大出口创汇。重点扶持婺源绿茶、婺源的“大鄣山”牌有机茶叶、“源发”牌绿茶、“林生”牌绿茶、“绿露”牌上饶白眉茶等知名品牌。
(3)水产加工。依托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为代表的全市水产养殖优势,以渔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扶持以鳗鱼加工、龙虾加工以及常规鱼的熏、糟制品为主的系列加工企业。完善优化产品结构,研究开发精深加工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冷调理食品等,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业,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4)林木加工。目前,上饶全市林业用地面积为2058.2万亩,林木绿化率达57.7%,活立木总蓄积3836.9万立方米,其中竹林面积158.4万亩,毛竹18314.6万株;用材林面积876.0万亩,蓄积1861.6万立方米,林木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以林木原料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重点发展竹胶板、竹地板、竹家具、竹笋、竹工艺品、细木工板、高(中)密度纤维板、贴面板等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5)畜禽加工。要大力实施无公害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培育和扶持一大批规模大、牵引力强的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企业改制,引进一批有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的新企业。以加工冷却肉、分割肉为突破口,生产适销对路的袋装冷却肉为主的卫生方便食品,逐步实现畜产品由农贸市场走向超市、餐桌。
3.2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培育农产品品牌是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转变的重要手段。要使上饶农业发展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必须积极推进上饶“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优秀品牌”农产品的品牌培育战略。
近年来,我市在树品牌、创名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我市农产品品牌杂、规模小、档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如婺源的茶叶品牌就有近40个,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有400余家,这种“百茶齐放”现象导致过度竞争,谁也成不了名牌。所以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品牌经营意识,以地理标志保护、原产地保护为平台,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叫响一个品牌。
3.3 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已经转向到了市场流通领域。发展是硬道理,卖出去更是硬道理,所以要大力培育形式多样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放眼全球开拓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1)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企业。以优势产业为重点,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经营公司,力促三个转变,即从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苗种、生产资料供应、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由以本地营销为主转向本地与外地、国内与国际营销并重,深购远销,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由注重农副产品的现货收购经销向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方向发展,发挥好信息在引导商流和物流中的特殊作用。
(2)发展超市农业。超市系统代表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对农产品加工业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他们都是货架销售为主,摆上货架的东西与零售店里摆进柜台的东西不一样,与进农贸市场的更不一样,同样的水果玉米进入上饶市区的超市销售与进农贸市场的价格相差接近50%。因此我们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主动与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连锁超市挂钩,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销关系,为农产品销售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3)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加工配送、电子结算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集团购买、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落实国家和省、市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3.4 破解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
(1)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重新定位政府的投融资作用。虽然上饶的经济和财政实力还不足以大规模反哺农业,但是政府财政支出新增财力的使用应当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于法定支农支出要确保落到实处,并最大程度去争取国家各项支农资金。此外,政府亦不能充当投融资的主导力量,而是要正确定位在其中的角色,即在努力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
(2)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比较方面,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其人员和网点优势,加之对农村环境的熟悉,在向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风险管理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这样可以相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在这方面有较低的边际成本。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为农业融资创造金融环境。
(3)充分发挥利用外资潜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农业产业的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的资源禀赋,而上饶在许多自然资源上有其独特优势,如上饶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良好的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等,这意味着投资上饶农业产业化能带来良好的收益,再则近年来上饶基础设施和投资大环境的改善,都使利用外资成为现实的可能。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外资,积极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
3.5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积极培育和扶持由农民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在自愿的前提下,以“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为原则,以产权为纽带,大胆探索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以农户入股的形式,与合作组织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促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从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农民实际出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质量,还要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
(1)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除了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更要不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托政府在财政、技术、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淡化兴办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
(2)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市场运作的前提下,把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登记、照章纳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同时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引下自我组织、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农民从合作组织的服务中得到利益、合作组织通过服务获得收入。
3.6 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农民在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1)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涉农部门信息网的作用,在扩展容量的基础上,规范信息采集、分类。增加报刊杂志、电子网络、电视和广播电台对农业信息的传播量。
(2)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条件具备的村要配备农民技术员,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在农村科技的示范、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解决村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动物防疫网络的断层问题。
[关键词]新常态;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
所谓农产品品牌,即农产品品质与经营者、产地的综合性识别标签,是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影响企业信誉度与消费者诚信度的关键标示。农产品品牌与其他工业商品或服务品牌相比,其特征在于:第一,独特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健康有直接关联,所以需要标准化、产业化与安全化的生产管理体系;第二,自然资源的优势,不同农产品存在着特色化的产地资源优势,彰显其产品品牌的差异性与核心竞争力;第三,原创性技术对农产品品牌价值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牌价值,都将受科技水平的影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农业产业也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外贸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采用现代化的品牌战略管理模式,才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项具有复杂性、持久性与动态化的系统工程,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在于匹配和企业一致的市场理念、企业文化理念、竞争理念与营销理念等,要求企业自身以先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优势产品为主,全面带动品牌战略的发展,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突出优势。创立与发展名牌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目标,需要透过战略管理提升品牌价值。所以在此背景下,必须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在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交易额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企业要建立起长久的发展战略与目标,通过充分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产业与产品群,推动产品在市场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第二,强调整体带动。“先谋势,后谋利”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即企业需要透过打造名牌活动,构建严格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通过全面带动营销战略发展的活动中,提高品牌的声誉度。第三,坚持不断创新。农产品的发展需经过多年的努力,品牌的建设亦是如此。纵观目前市场上的诸多知名农产品品牌,其发展历史并不长久。而想要创立长久的品牌,使品牌升级为名牌,则必须要开展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通过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创新的技术保持名牌的市场吸引力。
(二)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原则
第一,坚持市场导向。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产品品牌的创立与发展,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流程中,需要立足于现实市场环境,根据市场的导向进行整体战略的规划,通过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发展。第二,注重比较优势。对于农产品品牌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同质化发展趋势下,尤其要注重特色化的优势建立,借助资源优势创造区域农业特点,打造产品群链,实施聚焦战略,通过顺应政策引导,奠定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坚实基础。第三,轻重结合发展。利用“二八”定律,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对一般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区分,在市场发展进程中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也要维护一般发展渠道。面对重点发展规划区域,要强调新产品的营销战略与规模化的产业发展。第四,坚持科技支撑与动态发展。农产品品牌虽然与其他工业品牌的属性有所差异,但是都需要以科技为支撑,通过较高的产品科技含量,确保产品的品质安全,进而形成较强的品牌实力。现代科技不断革新,产品不断创新,所以在品牌战略管理中,还要坚持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在保持企业优势的同时,不断充实品牌的内涵,打造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的竞争力。
二、新常态下影响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制约要素
(一)传统思想理念制约要素
新常态背景下,对农产品品牌及其价值的错误认知和理解,相对滞后的传统思想理念,显然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发展的首要因素。在现代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对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正确认知和全面了解。为了能够扩大生产与推动发展,很多企业竞相贴牌生产。殊不知贴牌生产虽然有助于推动发展,但是却属于国际国内分工的低端层面,利润较低且缺乏持续发展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经营企业轻视品牌建设而重视贴牌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2006年我国山东的一家企业出口创汇高达1.6亿美元,然而却没有品牌商标,所以在几年后就丧失了品牌竞争力,于2010年倒闭。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下,农产品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不仅会影响对外出口贸易额,而且在市场开放化发展的环境下,在国内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二)传统品牌营销制约要素
根据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营销现状可知,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还存在着营销策略的制约。一方面表现为营销意识薄弱,营销主体不成熟。部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企业没有及时更新营销理念,缺乏整合性的营销理念,更缺乏科学性的分析。在营销策略上,没有结合农产品的整体特点进行发展,无法解决产销失衡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缺乏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表现在品牌营销意识不足,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在现有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营销策略中,很多产品缺乏品牌性的包装设计与推广,尤其是特色性的农产品品牌,更是在同类产品竞争中缺乏竞争性。目前我国农贸市场内的很多农产品均属于初级产品,在生产加工方面均属于初级加工产品,在流通、质检与管理等环节,也由于缺少整体性、标准化的监管体系,导致农产品的质量非常不稳定。与此同时,缺乏品牌形象的塑造,重视品牌炒作而忽视品牌建设的情况也非常明显。在市场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品牌营销还面临着假冒伪劣品牌的干扰,不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大力推广。
(三)新常态下市场制约要素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中,市场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氛围。作为农业大国,在我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产品市场份额巨大,且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往往存在着多个区域内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在此背景下,为了强化地方经济发展,部分地方政府限制了商品的自有流通,阻碍了农产品的品牌发展。以双汇集团为例,为了能够开展全国化的发展战略,双汇利用十余年的时间才突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围栏”,在全国建立了两千余家销售网点。据我国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我国农产品在20个省市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品牌还面临着贸易壁垒的限制与阻碍。根据中国海关2016年的关于2015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数据显示,我国从美国和巴西进口的农产品占我国全部进口农产品50%以上,而由此产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也占到了逆差总额的47%。我国农产品对外逆差的高度集中产生的原因在于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国际影响力较高,部分国家对于外来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并且本国的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较强,有着一定的贸易壁垒,美国、欧盟和日本等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限制。与此同时,关税措施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四)政策引发价格波动制约要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发展,并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然而对农产品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却始终考量不足。尤其是在新常态背景下,政策法规的约束力还并不足以推动农产品品牌的持续发展,缺乏整体规划,还需要不断构建具有约束力、便捷性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我国的基层政府在公共财政稳定农产品价格上,还存在政策使用的科学性不足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看到有的地区通过建立集贸市场维护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于是在本地区也开始大量建设集贸市场。但这种集贸市场的建设往往缺乏科学的论证,最终难以有效实现对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引导。农产品价格监督的信息化体系与法制化保障不完善,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人员。与此同时,我国当前也缺乏农产品价格监督的法律保障体系。导致在农产品市场监督过程中,经常出现违法侵权行为,从而削弱了部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三、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建议
(一)树立农产品品牌的名牌战略理念
现阶段,我国新常态经济正在从粗放型转向专业化、精细化,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在国际范围内,缺少知名品牌,即使在国内也十分缺乏优秀的品牌产品。企业的名牌战略,即在生产、经营及销售等阶段,根据名牌战略严格要求自身。其特点需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其目标在于长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关键在于“名实循环”,就是要实践与名气相等,实践方面包括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等,而名气就是名牌的效应,名牌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名牌战略会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树立名牌发展战略,预示着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将有更高的标准与更长久的发展规划。根据《2015年我国农产品行业品牌建设趋势分析》显示,以我国四川省为例,在两千多个农产品品牌中,品牌价值在1亿元以下的占12%,品牌价值低于平均值的占37%。由此可见,四川省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还有待挖掘,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发展,必须要先建立起名牌发展战略,才有助于推动农产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二)结合互联网创新品牌营销策略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政府迎合时展趋势,提出了“互联网+”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可以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与网络技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平台的移动营销形式受到企业欢迎。在此背景下,农村或农产品的销售企业可以采取定制移动营销的方式,联合移动广告平台,借助短信、微信与微博等方式,开展与市场终端消费者的交流活动,传递农产品销售信息,建立信息平台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在互联网时代农产品的销售离不开中间平台,很多中小型的农业企业以及一些个体农产品销售商,基本上都是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自己的店铺而后从事互联网销售。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一般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实时通讯的工具,帮助企业和消费者进行销售事宜的沟通。此外,在第三方平台上,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功能,来为农业企业提供相关消费需求信息,帮助其寻找到合适的顾客。而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电子商务,农业企业也可以在物流、信息安全、支付安全等问题上减少自身维护的投入。当前我国最为典型的第三方平台就是淘宝(天猫),根据关键词搜索可知在淘宝上的农产品销售企业数量不低于1000家。众多农产品销售企业的集聚为平台赢得了市场声誉,也为企业增加访问量提供了条件,帮助农产品构建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利用工业思维奠定农产品品牌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是农产品品牌的有效支撑。在新常态背景下,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产品龙头品牌与龙头企业的培育。构建大型标准化的原料基地,以标准化规范化农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内在产品价值,丰富品牌的内涵,树立品牌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策略中,还需要不断重视技术创新发展,保持农产品品牌的活力,无论是生产还是加工,都要注重每一个环节,提高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借助信息化建设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科技,将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全程把控,无论是在产、供、销的哪一个环节,都可以实时了解真实的市场情况,开展有效的品牌战略管理策略。在信息化的支撑体系下,还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
(四)发挥政府职能塑造良好环境
营造强势品牌,除了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之外,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通过政府建立并健全品牌的保护制度,构建品牌推广和促进体系的完善,打造生态型品牌关系,为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策略的开展。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规范化发展,做好标准化的监督;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公共服务项目的提供与资金的援助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进程,促进农产品品牌的特色化发展,为农产品品牌发展打造一个多层次、多成分与多渠道的市场流通格局。
[参考文献]
[1]戴程,杨建州.中国农产品品牌结构模型及实证研究——以中粮集团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8-62.
[2]邓贝贝,颜廷武.关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622-626.
[3]李敏.国内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9):165-168.
[4]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定位和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2):90-92+107.
[5]宋志金.我国农产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316-1319.
[6]孙巨青.烟台市福山区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4.
关键词:城西A广场项目 SWOT 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5.6文献标识码:A
1项目概况
城西A广场由浙江省B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浙江省B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始建于1998年,是由浙江省C局投资设立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已建和在建了近160万方经济适用房、商品房以及政府工程项目,具备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
]开发建设。项目地块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东邻政苑小区,西沿古墩路,北沿萍水西路,南临西湖区某小学,与规划地铁出口(2、5号线)相接。项目共分南北两个区块,北区由A、B两座富有动感的犹如一对展翅欲飞的蝴蝶状板楼组成,一至四层为配套商业用房,四层以上为精装修小户,南区由C、D两座东西板楼组成,其中C座由二层裙房商业和商务办公用房组成,D座为配套社区医院。其中北区A、B地下室为三层,南区C、D地下设置一层。建成后的城西A广场将成为杭州大城西,集商铺、写字楼、精装小户型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城西A广场项目总规划用地25096平方米,容积率不高于4.99,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8.4万平方米,地下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形式主要为高层,部分为酒店式精装公寓,其它为毛坯。城西A广场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建设规模:115919平方米;用地面积:25096平方米;建筑占用面积:6689.3平方米;绿化面积:6402平方米;建筑限高:75米;地上面积:84128平方米;地下面积:31791平方米;绿化率:20%;车位总计:573个(地上34,地下539);地下层数:北区1-3层,南区1层;裙楼层数:北区4层,南区2层;容积率:4.99。
1.1区域位置
城西A广场位于古墩路与萍水路交界处,古墩路的东面,萍水路的南面。从住宅板块看,属于申花板块区,是城西延伸段的新兴板块。从地理位置看,项目之北是被定位为杭州市12个区域商业副中心之一的三墩镇。从商业规划看,项目位于新城西商圈(西城广场、三墩、闲林)之内,承接着大城西的商业需求。
随着地铁规划出台、浙大紫荆港校区的起用、富强广场(欧尚超市)、银泰天地(规划)、新武林商业中心等入驻,项目所在的申花板块未来将形成浓厚的商业氛围。城西A广场正处于商业中心腹地,被不同的商业地产包围,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东边,以银泰天地(规划)为中心,包括富强商业广场(欧尚超市二店)、新武林商业中心等多个项目已在此落户。南边,以沃尔玛为主力店的印象城项目2010年开张营业,该项目同时配有外婆家、棒约翰、肯德基等餐饮连锁店进驻。西边,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学军小学紫金港分校以及文鼎苑等高档住宅校区。北边,有华东陶瓷建材市场和新时代装饰市场,该市场规模较大,较为成熟。
1.2交通环境
商业活动的经营,人流的畅通和聚集产生的影响最大,特别是交通是否通畅会直接影响该区域商业经营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拥有良好的交通网络是商业地产成功经营的必备条件之一。
从路网规划来看,古墩路南北走向的城市主干道依次穿过天目山路、文三路、文二路、文一路、萍水路、申花路、石祥路,萍水路东接莫干山路,西接浙大紫金港校区。丰富而灵活的路网规划,为A广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环境。
从交通配套上分析,城西A广场地处地铁2号线(规划)古墩路出入站口;地铁5号线(规划)经萍水路与地铁2号线相交。规划中地铁2号线南起蜀山车辆基地,西止良渚瓶窑区片,是未来连接钱江新城、文教区和三墩的重要交通路线,也是推动三墩片区商业升值的重大助力。目前现已开通并运行的公交线路有:快速公交2号线、K900、74、17、303、89、817等。丰富的公交路线不仅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也为聚集商业人气提供了可能。
图1.1 城西A广场项目周边交通环境
1.3生活配套
完善的生活配套是消费者选择购买本项目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项目周边的生活配套服务范围广、种类多,能满足购物、娱乐、学校、医院、银行、运动场地和菜场等多方面生活需求。
购物:世界500强欧尚超市(在建)、银泰天地(规划)、印象城项目(沃尔玛)、物美超市、西城广场、新武林商业中心、浙江国际商贸城(规划中)、紫金广场购物中心(在建)等;
娱乐:西城广场银乐迪、物美格莱美KTV,翠苑电影大世界等;
学校:有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文一街小学、闻裕顺幼儿园、保叔塔实验学校申花分校、学军小学分校;
医院:浙大医疗中心规划、浙江医院分院规划、省立同德医院等;
银行:工行、农行、建行、杭州银行等;
运动场地:政苑健身中心和室内游泳池、西城广场青鸟健身、物美一兆健身、亲亲家园菲力伟健身;
菜场:政苑小区农贸市场。
1.4市场潜力
齐备的生活配套设施和良好的居住期望吸引了众多居民来广场周边定居,包括6万浙大紫金港校区师生人数和来自耀江文鼎苑、圣苑小区、三坝雅苑、西城年华、政苑小区、芳满庭、橡树园、万家花城、翠苑、蒋村、三墩、祥符等大型高尚居住区的50万高消费人群。庞大的居住人口带来了生活服务的渴求,形成了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市场。
图1.2 城西A广场项目周边住宅、学校
2 项目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 即分析项目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罗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SWOT分析能帮助确定项目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项目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项目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1 项目优势
(1)交通优势:由矩形路线、规划地铁和众多交通路线形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使项目的可达性更强。
(2)位置优势:项目周边配套设施比较完备,文化、医疗、休闲、体育设施齐全,直接接受浙大紫金港校区的辐射。
(3)区位优势:处于三墩中心商圈内,周边规划或在建的商业物业密集,商业凝聚力强。
(4)人口优势:周边住宅密集,居住人口消费能力高,5分钟车程范围辐射人口接近60万,未来消费潜力大。
(5)团队优势:项目开发商实力雄厚,具有160万平方米的开发经验,品牌认可度高,资源整理能力强,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6)规模优势:11万平方米的旗舰式运动主题商场,大城西首个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餐饮、居住于一体的“一站式”休闲运动娱乐商场,有利于最大化功能配置组合,这是单纯的步行街或百货商场不可以替代的。
(7)成本优势:本项目的土地在2008年取得使用权,土地总成本40006.79万元,单价3451.27元/平方米,相比于目前周边地块,有较大的低成本优势。
2.2 项目劣势
(1)市场压力:大城西新兴商圈,周边规划或在建中的项目很多,产业环境尚不成熟,商圈成熟需要一定时间,对项目资金链的要求更高;
(2)交通压力:地铁2号线和5号线的具体动工日期尚不明确,项目的地铁商业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无法发挥;
(3)竞争压力:经过市场调研发现,项目的区域未来将会形成充分市场竞争,物业种类丰富。城西A广场只能在现有的市场状况下合理准确定位,吸引中高层次的消费人群。
2.3 项目机会
(1)政策性机会:2002年国家正式审批通过《杭州三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立了三墩为杭州市十二个副中心之一的城西核心地位。根据中长期规划,三墩区域规划人口33万,规划商业面积49.5万平方米。政府有意将三墩打造成为“店多隆市”的未来杭州的“徐家汇商圈”,在软硬环境方面可得到强大的政策支持,广场周边的市政配套建设将进一步完善。
(2)竞争性机会:地区土地资源稀缺,市区内相似产品较少,使得本项目的竞争压力小,同时区域内在建项目体量不断增加,将导入更多消费人群。
(3)需求性机会:周边有多个大型居住楼盘,消费潜力巨大。但目前商业核心缺少上档次、上规模、硬件设施较好、购物环境较好的集购物、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商业设施,为本项目的开发创造了机会。
(4)发展性机会:地铁一旦开通,将实现大城西与市中心的无缝对接,直接接受钱江新城CBD、滨江发展区的商业辐射,届时整个杭州市区的商业将融为一体,位于地铁沿线的物业发展空间将大大增大。
2.4 项目威胁
(1)政策威胁:目前国家关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使房地产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走势不明朗。
(2)金融风险:商业地产投资会由于利率的变化给收益带来不确定性,商业地产的开发投资投入巨大,一般需要贷款支持,贷款利率的提高,会直接增加开发成本。贷款利率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商业经营主体的投资能力。
(3)竞争威胁:市区老商圈的地位难以动摇,武林商圈、吴山商圈和湖滨商圈目前仍然是未来消费的集中区域。大三墩的内的商业地产项目较多,包括大型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在客户层面肯定会造成竞争。区域内商业地产竞争日趋激烈,主要竞争对手品类设置相当齐全。
3 项目发展战略
通过上述商业业态的优、劣、机、威的分析,本文可以借助SWOT分析的战略分析矩阵进行项目的战略比选,它提供了四种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
表3.1 SWOT战略矩阵框架:
优势(S) 劣势(W)
交通优势
区域优势
…… 市场压力
竞争压力
……
机会(O) SO战略(增长性战略) WO战略(扭转型战略)
政策性机会
竞争性机会
…… 依靠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机会 利用外部机会
克服内部劣势
威胁(T) 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 WT战略(防御型战略)
行业威胁
竞争威胁
…… 依靠内部优势
回避外部威胁 减少内部劣势
回避外部威胁
SO战略是一种最理想的对策,项目凭借优势和资源来最大限度的利用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多种发展机会。“资源整合、建立优势”的市场竞争策略——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竞争优势,形势项目“商业高地”。具体做法为把本项目定位为功能多样,定位高端,集大型商场、写字楼、酒店式公寓、停车场等商旅服务、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抓紧实施,发挥先发优势。
ST战略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应对外部环境中的威胁的打击。“经营主导,商住互动”的市场营销策略——建立“后期经营”主导观念,“重销售、轻经营”的传统思维,以市场机会弱化项目劣势,并通过多种手段,实现顺利销售。具体做法就是统一业态规划,培育商圈,引入大型商超主力店;超前定位,领导市场,提供专业经营管理服务;分期投入,降低风险,酒店式公寓销售带动商业销售。
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弱点的战略。“品质优先,引导市场”的产品开发策略——通过精心设计,改变现有建筑形象,提升产品品质,以“高性价比”建立产品竞争优势,从而引导市场,创造良好的商业经营环境。具体做法就是引入知名的物业管理,战略合作伙伴;别具一格的商业规划理念,提高规划设计与招商经营水平,独具风情的特色商业经营;发挥大股东专业优势,强化成本管理。
WT战略就是直接克服内部弱点和避免外部威胁的战略。“尽快入市、抢占先机”的风险控制策略——充分发挥项目优势,在竞争威胁较小的前提下抢先入市,打“时间差”来规避市场风险。具体做法就是缩短商业开发周期,建立项目比较优势,把握入市时机及销售节奏,变劣势为优势,采用租售经营。
综合分析三墩区域各业态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该区域正处于一个商业起飞的初期阶段,各商业业态均蓄势待发,正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蓄力期。经过对项目业态发展的SWOT分析,可为项目制定相关的业态发展战略提供战略层次的指导,面对不同的情况,根据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灵活应用SO、WO、ST、WT战略。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明确本项目:
1、具有商业开发的先天条件,基本满足商业经营的可达性、能见度、商业经营环境、人流量的要求;
2、项目最大的优势是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大,处于大城西核心商圈内;
3、项目面临较好的市场机会,同时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机会与挑战共存;
4、结合市场形势和项目自身条件,提出商业开发策略:
“资源整合,建立优势”的市场竞争策略
“经营主导,商住互动”的市场营销策略
“品质优先,引导市场”的产品开发策略
“尽快入市,抢占先机”的风险控制策略
5、在上述策略知道下,本项目商业策划必须做到:
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效率营销
参考文献:
菲利普·科特勒. 营销管理(第十一版)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
黄建斌. 商业地产及其项目定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
何鑫强.盛业物业开发前期策略[J]. 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03,(11):15—16
李东鹏. 购物中心商业业态规划与建筑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
作者简介:
新&&镇地处安吉西部,西北与安徽广德交界,南与章村、报福相邻,东与赋石水库、孝丰下汤接壤,是一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在原三乡镇撤并后,行政区域面积达266.56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40个村民小组、10780户农户、人口35241人,人均收入为4182元,山林面积33.5万亩,生态公益林20.1万亩、毛竹林15.4万亩、小竹林3.3万亩、用材林7.2万亩、经济林10万亩(板栗2万亩、青梅2000亩、山核桃300亩)、水田1.7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000亩(以吴村为主,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树桩盆景)。全镇有特色效益农业基地7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等村的冬鞭笋基地,尚梅、大坑村的高山果蔬基地,吴村、桐杭的花卉苗木基地,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桐杭千亩毛竹低改基地,尚梅有机笋基地,兴旺黄枯竹低改基地。中介服务机构4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专业协会、缫舍板栗协会、桐坑小笋干协会、&&竹木行业协会。
㈠粮油生产情况:
2008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6000吨,作物播种面积22370亩,其中春粮3500亩、油菜6500亩、夏秋蔬菜3800亩、瓜类2600亩,粮油总产值达5200万元。
㈡效益农业情况:
由于&&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所以效益农业开发以效益林业为主,主要有竹笋类开发、花卉苗木开发、干鲜果类开发、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土家禽土畜牧业开发等。
1、竹笋类开发:主要是以唐舍村的“安吉县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为主,全镇现有冬鞭笋开发基地四个,分别是唐舍、岭西、文岱、中潭,共计样板林600亩,度产冬笋200吨,产值达350万元;今年冬笋供不应求,最高市场价20元/公斤。桐坑的小笋干基地每年产优质小笋干150万斤,产值达300万元,尚梅村与东光公司合建的有机笋基地,春笋年产量150吨,产值80万元。
2、花卉苗木开发:全镇现有花卉苗木面积达1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吴村、缫舍、桐杭、新桥、高村等,主要品种有天竺、桂花各类绿化苗木、各类树桩盆景,产值达1500万元。
3、干鲜果类开发。目前全镇有干鲜果基地四个,分别是塘河布朗李基地,面积297亩,去年产量8000余斤,产值6万余元;缫舍板栗基地,面积4000亩,去年产量500吨,产值400万元;杭狮公司的青梅观光园,面积1500亩,去年产量10万斤,产值12万元;尚梅、姚村、杭河的山核桃基地,面积500余亩,产量1万余斤,产值30余万元。
4、反季节高山果蔬开发:全镇高山果蔬基地有四个,分别是尚梅村林场300亩、文岱村和杭河村200亩、唐舍村林场50亩、大坑村800余亩,其中高山西瓜380亩,合计全镇高山蔬菜达1000余亩、高山西瓜380亩,产值达800万元。
5、土家禽土畜牧开发:土鸡养殖全镇去年约8000余只,山羊养殖全镇约3000余头,主要分布全镇的养殖大户,岭西村特种动物养殖梅花鹿现已有30多头,预计今年可达40余头等,合计全镇家禽养殖业产值达300余万元。
㈢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
&&镇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课题项目有二个,分别是桐杭毛竹林低改课题、姚村片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现有县、省级效益农业基地有三个,分别是唐舍冬鞭笋基地、缫舍板栗基地、桐坑小笋干基地。
㈣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镇目前有农业龙头企业28家,年销售收入达4.9亿元,以竹木类加工为主,以“公司基地
农户”的企业有4家。共带动农户数4200户,解决劳动力2900人,年支付工资4000万元。
二、当前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㈡农民科技水平低,农户产业经营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相对滞后,影响了农业经济市场化步伐。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分析原因:
针对以上制约因素,分析如下:
㈠“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思想的普遍存在与农业结构调整必然的风险存在,影响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部分农民存在着“种田吃饭”、“自给自足”和“早上栽树、下午乘凉”等等小农经济观念;还有一些群众,虽有着强烈的致富愿望,渴望通过发展效益农业来发家致富,但在发展效益农业特别是发展尚处在探索起步阶段的农业项目时,往往缺乏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信心,因此而错过机遇的不胜权举。
㈡在农业发展各要素中,特别是农民经营规模过小,经营管理粗,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小,科技成果应用的空间就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大部分农村农业生产仍依靠传统技术维系;经营管理粗放型,农产品附加值自然不会高,所以农民增产不增收。
㈢区域条件限制,交通、信息等滞后。&&镇地处安吉西部山区,距县城递铺37公里,11省道&&段正处启动阶段,交通、信息相对滞后。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不仅如此,还经常受骗),信息服务也很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收集、辩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作出决策时,将很困难,很不适应,经常表现为市场主宰他们,而不是他们主宰市场,这时广大农业生产者仅有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已远远不够,传统的勤快和懒惰似乎已不是富裕和贫穷的主要原因了。他们或贫或富,更多的是取决于市场。
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技人员自身条件限制与农民需求的矛盾和农民观念的更新。
政府职能与农民需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和脱节,农民奔市场靠谁带领,有种说法是靠政府带领,现实证明靠政府带领有很多弊端,是行不通的,政府只能是引导。乡镇农技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的有限性和农民需求信息的广泛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农民依赖思想的存在,什么东西都由政府来指导,很大部分的农民还没有真正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
三、应对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我镇农业发展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动和促进我镇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基地、创品牌。
根据新&&镇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布局,2008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将继续围绕我镇主导产业:一是,念好山字经,做深竹文章,着重抓好以唐舍村为主的万亩无公害冬鞭笋示范基地建设,今年新增样板林400亩,使全镇冬鞭笋样板林面积达1000亩,切实搞好培育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改造提升传统的竹林抚育水平,在省、县科研单位和业务主管局的帮助下,实施低产林改造和高效林培育,以及“一寸、十支、百元、千户”工程,实现&&镇人均竹产值增收250元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小笋干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二是,着力开发生态型干鲜果基地建设,对板栗类等落叶干鲜果实施套绿、补绿技术。可以套种黑麦草、杨梅、香榧等,加大干鲜果的更新换代(如青梅),对原永和及&&的老龄板栗林实施高枝嫁接等。三是,建立1000亩绿色无公害绿茶基地。同时扶持新品种的发展与推广。建立200亩吊瓜基地。建立3000亩高山果蔬基地,建立2000亩花卉苗木基地,新增1000亩,重点在档次、规模、大户上下功夫,建立500亩山核桃基地,规划种植百亩连片基地一处。重点加强对镇属农产品品牌建设,如冬鞭笋、小笋干、板栗都将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品牌。
(二)闯市场、抓龙头。
建立专业市场,以市场促营销,可充分发挥唐舍冬鞭笋、桐坑小笋干、缫舍板栗三大专业市场的作用,把镇农贸市场逐渐建成土特产专业市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专业化营销队伍,联姻外界市场,通过加工贮藏,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抵御抗风险的能力。具体目标:培育建立农产品土特产营销队伍30人,建冷库房1—2座,农产品进超市1—2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如杭狮等企业,使其建立更可靠的“公司基地农户”联姻关系,体现龙头带动辐射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主导规模产业。
(三)政策促活机制。
一是政策引导要“四化”要求种养业要基地化,规模化,资源要绿色有机化,营销要品牌化,加工要深度化、高附加值化。
二是政策扶持,运用经济政策加大对镇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机制创新。加大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山林承包,流转机制。
四是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参数(或公务员等),实行奖励政策,对农业招商人员加倍奖励。
(四)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在“万里河道清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和“水资源开发”等项目上下功夫,结合本镇实际,切实做好各项水利工作。进一步投入资金搞好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对林道路建设。确保每年全镇净增50公里林道路(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五)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支持劳动力进城务工,实现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通过经济、政策等杠杆作用,引导农民向&&村、梅村村等中心村集聚;2008年计划再转移劳动力2000人,争取转移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80%以上。
关键词:商贸物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圈;交易市场;物流园
商贸物流是指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城市的商贸物流产业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效、安全、通畅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有利于促进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与繁荣;有利于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为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垫江是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的重要接点,川渝东部的陆上交通枢纽,川渝合作新经济区的重要门户。为了充分发挥商贸物流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的作用,垫江县提出加快建设渝川东部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决定,并委托相关单位编制《垫江县商贸物流发展规划》,通过构建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大开放的格局,形成渝川东部地区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辐射中心,促进垫江县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联动发展,推动渝川东部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
一、现状基础与发展环境条件
近年来垫江县商贸经济发展实现了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在渝东北地区名列前茅,相对于渝东北地区其它10个主要区、县,2014年垫江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列第三位,仅位于万州、开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列第二位,仅次于万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列第四位。
2014年垫江县商贸流通各项指标快速增长,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0.73亿元,同比增长14%。
表2 垫江县社零分行业比重
垫江大型商业网点持续推进建设,新世纪百货、重庆百货、国美电器、永辉超市、重客隆超市、苏宁电器顺利营业,县城核心商圈逐步形成;拥有现代化设备、科技含量高的商业网点逐渐增加,电子收款机、计算机、自动消防、电动扶梯等在综合商场及超市得到运用,现代商业理念、营销方式和管理技术已不同程度地进入企业,商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温州商贸城入驻商家累计达500多家,12个乡镇规范化农贸市场建成投用,另外渝东建材市场、澄溪木材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以及正在建设的渝东汽摩城、渝东粮食仓储物流园区,为打造渝东北商贸物流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用地规模来看,截止到2014年,垫江县共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28.4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4%,人均用地面积约为1.8O/人。物流仓储用地8.4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73%。商贸物流发展用地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分布较为零散。现状商业设施多以底层商业的形式布局于居住地块而未单独占地,因此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量偏小。
图1 垫江县城商贸物流用地现状分布图
二、发展思路
垫江县的商贸物流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为构建集批发、零售、休闲消费、农产品流通、物流仓储、及其他相关服务为一体的商贸物流体系。包括六方面内容:
1、交易市场(批发与零售):专业市场、综合市场;
2、商圈(零售):城市商圈、特色商业街区、社区便民商圈、镇级商贸中心等;
3、休闲消费:休闲消费园、农家乐;
4、农产品流通:县城、乡镇、县外销售中心
5、物流仓储: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配送网点;
6、相关服务:会展、住宿餐饮、电子商务。
三、规划目标
垫江县商贸物流体系的总体目标为:依托地处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以转变商贸物流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区域聚集辐射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商贸物流一体化、集群化、特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强化区域性商贸物流平台建设,着力建设大商圈、培育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做强大企业,努力打造渝川东部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特色区域。具体包括:
1、建成县城核心商圈,形成以核心商圈为龙头、社区便民商圈和乡镇商圈为基础,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商业新格局。
2、建成专业市场集群,形成以特色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市场新格局。
3、建设渝川东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物流仓储基地;建成物流产业集群,形成以综合物流园区为基础、专业物流园区与产业配套仓储区为补充的物流新格局。
4、建成餐饮休闲消费产业集群,形成以品牌餐饮企业、特色美食街、休闲消费园、地方特色招牌菜品为支撑的餐饮休闲消费新格局。
5、建成农村流通网络,加快建设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形成以综合批发市场为主体、产地集散市场为补充、冷链物流为支撑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四、规模预测
2014年垫江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04亿元,商品销售总额为95.22亿元。其中西欧商圈(老城中心商圈)交易额达到18亿元。预测垫江未来商贸物流业发展规模如下: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到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20年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2%;远景到2030年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1%。
2、商品销售总额
到2017年,商品销售总额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0%;到2020年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远景到2030年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1%。
3、住宿和餐饮业
到2017年,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30亿元;到2020年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9%;远景到2030年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5%。
4、物流业
到2017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2020年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9%;2030年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16%。
五、商贸物流业体系构建
图2垫江县商贸物流体系构建示意图
六、商贸业总体布局
县域商贸业由县城商贸业、镇乡商贸业、休闲消费产业及农产品流通体系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县城商圈、特色商业街、社区便民商圈、交易市场和现代服务业均属于县城商贸业范畴;镇乡商贸业包含镇乡商圈(商贸中心)及农村便民商业;休闲消费产业包括休闲消费园和农家乐;农产品流通体系包含县城、乡镇及线外销售中心三个部分。
县域商圈布局方面,县城商圈采用“1+N”布局方式,形成“一主三副”布局模式;镇级商圈统称为镇级商贸中心,并分级布置,分为市级商贸百强镇(3个)、县级商贸重镇(3个)、一般镇乡商贸中心(14个)三个层级。
图3垫江县域商圈布局规划图
七、物流也总体布局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垫江县的区域交通优势,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构筑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公共配送中心为支撑,以物流配送网点为基础的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发展,尽快形成以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区域性物流基地,逐步建设成为渝川东部区域性物流枢纽。
图4垫江县物流总体布局规划图
八、结论
商贸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在带动农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和解决就业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贸物流规划是加快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推动商贸物流产业合理布局,完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商务部,商贸发〔2011〕67号)
[2] 高敬、雷敏.商务部:六项举措促商贸物流发展[J] .珠江水运;2013年22期
[3] 张建国.抢抓机遇 加快省会城镇化进程[J].济南政报 2010年02期
[4] 张晓洪.构筑商贸物流中心的策略思考[A] ;2008湖南商务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获奖论文专刊[C];2008年
[5]卢扬.辽宁省各城市商贸物流发展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殷东宝、姚志明.加快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基地的构想[A];“亚细亚杯”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创新即产生某个以前不存在的东西。当你产生出一个东西,不论是一个产品,或是一个过程,乃至一种思想时,你就展现出了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所必需的能力之一。对于此能力的培养教育日渐为世界高等教育所重视,这是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趋势。创新能力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情感与人格,从而造就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一、经管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众所周知,经管类专业是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专业人才的专业,而经济建设工作对于实操能力要求是极强的,换言之,对于这类专业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绝对程度依赖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校虽是刚升本的综合性地方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开办至今只有两年,但经济管理专科班的开办则已有多年的经验和基础。在农村区域发展本科申报并成功开办以来,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要求
从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热点。如何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铺设道路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毕业生就业难的一方面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实操能力,纯粹的理论知识难以适应企业、机关单位的要求,从而导致无法对接。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国家经济发展和转轨所导致的就业岗位难以适应高校扩招的人才数量激增。
从国家政策层面以及一些高校的教育改革思路来看,我国开始倡导高校的创业教育,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上,即处在为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而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有效组织,没有有效地形成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必须是在学生具备创业所需的各项能力与思维的基础上,其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就是创新能力。从而,不论是对口专业的就业还是学生的自主创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难点问题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材创新
教材是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基本工具。在高校教育不断进行改革深化的今天,各级各类的学校出于各种目的,总是在想方设法地订购所谓最佳教材,选购的依据大多是各专业名师或教育部规划的所谓权威教材,以满足教学计划中教学任务的要求。而实际上,多数教学计划在制定之初对人才培养的能力架构问题很少涉及,导致教材的革新处于“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境地。而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就是教材的滞后现象,这在对于实践应用能力有更高要求、时代感更强的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教材来说,更是如此。
经管类专业应侧重培养创新型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即要求学生对于所学各个专业能够融会贯通,更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准确摸准问题症结、分析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那么在教材选择上,就不能只听一家所言,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比如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我便针对所教专业应该选择多本专业权威教材,依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整理。并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建设案例库,并更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本地方经济特色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综合。
(二)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实践教学在我国各高校来说,近年来都进行得如火如荼。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花大量资金购买教学仪器和设备,认为花钱进行基础设施配置就符合了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要求,但现实绝非如此。以我校为例,现在大多数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设施,大多数课程也都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是好事情,大多数课程也达到了理想效果。可有些课程却由此走入误区。
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变成了如何丰富电子教案,如何添加更多的信息案例和动画,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是授课方式来看,还是为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讨论大多是应付式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激发。经管类的学生更多的就业对象是社会企事业单位,如何让他们能适应这些单位的需求了?肯定就不能局限在学校和课堂,必须走入社会,进入到企事业单位中去进行切实的实践操作,这才是最有效的实践培养。创新和实践,是新时代教育的大趋势和主旋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理论予以验证,才能将理论学习中的疑惑进行解答,也才能从中寻求出规律,激发出新的认识,形成新的理论,即进行创新。可以反观世界上的所有发明创造,无外乎都来自于实践,而非闭门造车。
(三)创新能力培养与考试改革创新
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被探讨了若干年,关于其中的考试改革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息。一致观点都认为,现行的各类考试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规定考试重难点,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从而使得整个命题和评分过程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考试改革的重中之重。
(四)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创新型教育方式的践行则需依托于创新型的教师。高校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渊博的学识素养及创新的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教育方法和手段,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学方式创新中,首要的就是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摒弃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倡导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学生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再来就是营造必要的教学和实践环境。
对于经管类专业教学来说,不同于数理化,在实验室里就能有所创新突破,而必须要突破课堂教学的藩篱,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践行理论提供条件。在教学中,也应该突破课本的掣肘,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的一些经济理论和社会热点经济问题,营造一种激励学生探求科学结论的探索精神。此外,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机制的设立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
三、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方式探讨
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具体来说,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再现、外出调研、分组策划、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最大可能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其理论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晦涩性和难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学好该门课的要点,笔者认为,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三类:
(一)抛砖引玉法
抛锚教学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上,用老师抛“锚”引发学生的创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一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锚”的设计,即典型案例与现实经济问题的选择上。
1.典型案例分析的应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案例,可是因为该课程的起源在西方,其经典案例不一定适合中国,另外一些重要的案例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更缺乏亲近感。案例要想具有典型性,最好是选择学生曾见过或感受的经典实例,并最好具有一定的创意,能给予学生较大冲击。譬如说,在讲述边际效用这一理论的时候,除了运用经典的面包的案例之外。在课堂一开始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初恋是最美好的,最难以忘怀的”。或许这个案例并不恰当,可是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现实经济问题的选择与应用。课程设计基于真实企业,最好以学校附近或所在城市知名企业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来设计问题。因为,学生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所处环境较为熟悉,方便其进行调研,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在讲授市场竞争模式时,给学生出了到课外调查的题目,让学生去了解铜仁地区加油站、超市、服装业、农贸市场四个行业的企业数量、产品内容及价格、消费者人数等状况。对于大家调研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之后,让学生来判断各个行业对应的市场模式及其特点。进而让学生更深刻了解这一知识点。
(二)开放式拓展能力培训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性理论,从而要求学生对于这些基本的理论方法深入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该课程必须实施开放教学策略。一方面走出课本,既不局限于本门课程的限制,与其他科目融会贯通,又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而是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和接触前沿理论,形成系统的知识构架。另一方面走出校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开放教学。首先,我们系已经与若干当地企业(包括有证券公司、水泥生产制造企业、超市等)联系并建立起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到这些企业或自主寻找一些企业单位进行调研或实习,在实践中发现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回到课堂上可以就此进行讨论和分析,增进理论认识。其次,可以请知名企业管理人员与知名学者到学校讲课,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以及经验教训,并从中学习到相应的实战方法和技巧,充实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三)团队学习法
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很多理论性很强的复杂问题,学生往往无法独立解决,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思想上的辩论碰撞,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认识的集中、修正,即通过团队合作学习才能有效解决。笔者在教学中,因为受教学时长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做到一一指导,从而开展了分组学习的策略。依照班级人数来进行分组,但每组人员不宜过多,5~7人比较合适。各小组里成员性别、性格互补。分组之后,通过自荐或推选方式产生团队负责人。为了激励团队成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小组名称、口号等方式,制定小组目标,增强小组凝聚力;并通过分工等方式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组长轮流制则可提高团队责任感。让每个团队明确团队目标之后,老师以团队任务的形式布置课堂或课外作业,以任务来驱动学习团队的运转。团队的讨论结果以专题总结或小论文形式呈现。而在呈现团队成果的形式上,采取师生角色互换方式,即由小组推选代表上台阐述自己团队的结论,并以小组间相互打分、互相质疑辩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总之,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而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大难题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便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和改革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光明.基于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7(综合版)
[2]王卫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策略探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5)
[3]林嵩.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06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河北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7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现状
保定蠡县麻山药已有3,000年种植历史,是当地农民长期栽培、生产过程中培育出来的特色产品,2004年12月,蠡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麻山药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列为第五批国家级示范项目。2005年,蠡县麻山药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5~2010年蠡县麻山药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千元左右,安置富余劳动力2万多人。2011年,全县麻山药产业实现产值10.5亿元。
二、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基地规模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生产的“小农”格局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果农业进入市场的“原”字号产品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即使形成了一定优势的产业,但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有基地、没规模,有产品、没品牌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蠡县麻山药基地走访中发现大多数农户仍然是“小而弱”、“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与当前现代农业大市场、大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麻山药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加工技术含量低,初级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更缺乏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精品产品、名牌产品,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跟不上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有些专业经济服务组织与农民的联结就会处于松散型状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设的市场比较少,已建成的专业市场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农贸市场上,缺乏专业特色,仍是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加工、运销等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不紧密,带领和组织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市县财政紧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不足,导致诸多龙头企业和农户资金短缺,难以实现规模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大部分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普遍存在贷款难、筹措流动资金难的局面。
(五)现行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要求。目前,蠡县抓农业产业化还停留在就产业抓产业、就企业发展企业、就项目上项目的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缺乏整体把握和规划。政府部门提供的现行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广大农民的需求,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服务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三、加快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议
(一)种植户方面
1、联合种植户,走农业合作道路,实现种植规模化。蠡县是麻山药之乡,麻山药种植面积全国最大,但蠡县麻山药的种植是小农户个体种植,种植业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而且种植户收获麻山药之后也是自行销售,销售没有统一,就是说蠡县麻山药没有形成种植销售一体化,虽然有个别地方有麻山药收购销售的企业,但为数不多,也没有种植销售一体化的企业,这导致种植户融资只能通过个人向亲友借款和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获得资金,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金额有限。所以,我们建议蠡县麻山药真正形成产业化,首先要联合种植户,建立特色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种植,统一管理。
2、建立供销一体化,形成品牌企业。在种植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麻山药企业,形成麻山药产业,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将全国各地的销售商组合成销售连锁,形成蠡县麻山药品牌销售,供销无间断、有关联。专做麻山药供销,既方便收购销售,又有利于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改变融资现状,扩大企业声誉,带来更多效益。更可以在供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做麻山药加工企业,做麻山药饮料、麻山药粉等,充分利用麻山药,丰富麻山药产品,发展成品牌企业。
3、学习新技术,做新型农民。麻山药的种植加工需要技术的支持,必须坚持技术的创新,以技术改革带动产量增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现代农民应是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由于生产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麻山药产业中,农民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凭借自身力量提高产量。
4、借助政府或银行政策,实现种植户和银行、政府的相互对接。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需要资金的支持,但仅凭种植户和企业单个的力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产业化的发展,这些年来,政府出台了惠农政策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也就根据相应的宏观政策调整贷款投资策略,种植户如果根据这些政策进行种植,会更加顺利,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也会越来越好。
(二)政府方面
1、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特色农业发展。政府对麻山药产业的大力支持对其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政府的支持可以使麻山药的产业化之路更加通畅,还可增加麻山药产业中相关人员的信心。具体做法有:引导种植户走合作化之路,为麻山药的规模种植搭建平台,给予相关政策指导;以政府的力量寻求种植中先进的技术帮助;实施奖励优惠措施,对于突出的种植户、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和优惠等。
2、坚持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麻山药不可在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重茬影响产量,而且麻山药地面鞅长,鞅杆的搭法都需要新的技术,新技术的引进让种植户自己去搞会面临一定困难,政府出面更好解决。对于麻山药企业,政府需要提供技术信息,支持技术改进创新,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化发展。
3、重视人才兴业。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人才的投入,麻山药产业也如此。在麻山药种植阶段需要技术人才来改进生产提高产量质量;在加工企业,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来操作机器,还要有科研人才搞创新;在销售阶段也需要营销人才;将来产业化做大后,企业中少不了管理经营人才。所以,人才要从现在抓起,它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农业发展银行方面。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支持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利息低、投资大的优点,但是要取得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贷款),要走相对复杂的程序,并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行,农业发展银行并不支持个人贷款,这些制约着麻山药产业化中向农业发展银行集资以促进麻山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以下建议:
1、适当扩大投资规模,降低投资门槛。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投资要求必须是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不对个人投资,并且企业在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时要有两处房屋作为抵押,因此投资规模有局域性,这就限制了贷款。银行可以在制度允许的基础上对投资要求稍作调整,降低投资门槛,争取更多的投资项目。很多小企业对于银行的高门槛投资项目望而却步,若投资门槛降低一些后,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贷款。
2、加大宣传力度,透析投资制度。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项目并非很多,有它本身投资条件限制,但也有农业发展银行及它的投资条件不为很多企业所熟知而不去寻求贷款的原因,并且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对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条件都不了解,所以我们建议银行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农业发展银行,了解相关的支持政策,促进麻山药企业的形成,使企业向银行要求的条件迈进,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额贷款,实现互利共赢。
3、建立合理的还款督促制度,降低信任风险。银行贷款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最关注的就是企业的信用,有些企业即使达到了条件要求也会因为信用的问题无法取得贷款,或者有些企业往往无法及时还款,这就要求银行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还款督促制度和一系列的失信处理措施,降低信任风险,让银行放贷放心。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建国.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