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 绿色壁垒绿色发展道路可持续性发展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作用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直接或间接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它是技术壁垒的形式之一,目前已成为技术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普遍较高,他们对环境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样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常常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所要求的环保标准而拒之门外,这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设置了很大的障碍。目前,我国每年因“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近100亿美元,这种影响将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出口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从这一层面上,绿色贸易壁垒的确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中的“绿色消费”已成为新的时代潮流,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在不断提高,人们更注重“绿色消费”,因为这种消费适应了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认可。
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上的一股强大的潮流,各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必然会反映到对外贸易上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它将使我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走向绿色发展道路。
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生态经济,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现实中,世界环境危机和能源紧缺问题已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节能、环保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随着“绿色壁垒”愈演愈烈和消费者“绿色意识”的不断提高,这都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用“绿色意识”来制造环保的“绿色产品”,以“绿色制造”来提升竞争力,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如何让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方向是否正确首先取决于发展观念正确与否。随着中国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目前在许多方面也呈现出难以持续的迹象: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生产率过低。这也就说明了我国企业环保意识较淡薄,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经济的模式上。
因此,要确立全方位的绿色发展观念这就要求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的观念,注重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的“绿色意识”,从而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思想;第二,我国要健全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国家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环保认证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和检查,促进环保产品认证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从而,迫使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第三,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我国的企业也必须认识到ISO14000认证的重要性,让外部竞争的激烈性变成自身发展的动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行业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发展道路,就是指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 如何走向并走好绿色发展道路呢?
论文关键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关系
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主张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将人类的利益置于首要的地位,并以此作为生态道德行为的终极目的和尺度。它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先地位和目的地位;第二,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它强调整体和长远的人类利益高于暂时和局部的利益;第三,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是要求通过肯定人对自然界的依赖,进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自为的和谐状态。它包含了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国际公平、国家主权、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
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伦理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解决当代生态伦理问题的一种积极探索,它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第一,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可归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在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文本《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指出:“人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2]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目的要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在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因而把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内涵总结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出了和谐原则;在人与人关系上提出了公平原则。因此,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指导实践的方法,即用“最优化”代替“最大化”,二者在实践上具有广泛的一致性。人类对自然的保护责任是一种伦理要求,只有人类认识到自然的现状,才能自觉的进行道德选择和作出道德决定。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
第一,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可以把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归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体系。而我们之所以说只有以人类利益或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才能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也就是因为只有它才是一种真正能够帮助中国消除当代人与自然、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不和谐、不协调状态,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伦理价值观。
第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能够现实地规范人们处理自身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活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它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而人类的共同利益存在于各种特殊利益之中,并且是各种特殊利益得以实现的最低限度的保障。因此,即使人们仅从自身的特殊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最终也不得不认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不得不自觉地维护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所强调的人类的共同利益。
综上所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它将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全国民众中大力培育现代人类中心意识,并真正实践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参考文献:
摘要:新技术革命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面对当前飞速发展的科技变革和创新进程,对于全球的环境和资源方面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何把握新技术革命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是我们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研究内容。本篇论文对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利用和不断地促进当前的新技术革命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技术革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全球性问题
当前全球范围内各领域的新技术革命和创新,对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改变,这些新技术革命扩大了人类改造我们当前自然界的能力和范围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各类问题。比如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浪费、人们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世界各地动植物种类的消亡等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作用直接影响到人类当今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以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于我们人数众多、资源相对较少、能源消耗严重的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国家适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了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1新技术革命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面革新,人类扩大了改造自然的领域和范围,提高了向自然界的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和创造的各种方法和知识,把当前文明的进程在物质、精神、文明方面都推到了新层次和新境界。但是这些变革不可避免的引发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问题,例如人口的迅速增长、食品和药品的供需矛盾、自然和生存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浪费和低利用率以及最近屡屡见报的各地核电站和核废料的污染威胁等问题。上述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得以控制和限制其恶性发展,人民的生活和环境都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科学技术进行全面认识,不能只看它对经济、利润及GDP等的贡献,还要衡量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发展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1新技术革命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农业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随着生物和农业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在资源优化和环境保护前提下推动新型农作物培育、育种和防病等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革新和普及,农业发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进而改变过去靠天吃饭和被动的耕种模式,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如新型灌溉技术、优秀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预警及农业信息化革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大大促进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和进程。1.2新技术革命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和技术保障:工业发展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进步和增长。新技术革命的各项成果促进传统工业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的转化,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壮大。我国能源消耗量居世界首位,如何开发绿色及可再生能源,提高石油、地下原煤等化石类资源的利用率,离不开相应的技术革新和各产业的改革创新。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核发电厂技术、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必然对我国的资源节约和新技术的研发的提高起到更高的水平和要求。全世界的航空航天、信息革命、农业现代化和新材料技术等不断的发展和革新,必然对整个世界的工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2新技术革命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不断感受科技革命带来的丰硕成果和便利的同时,也深切的感受到新科技革命是一把不折不扣的双刃剑,在提速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粮食问题、人炸等等。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大趋势,但是不应该以牺牲自然和子孙后代的生活为代价,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和创造对于人类的未来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应当在不超出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的状况下,完善自我和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和人文素养。不能等到自然以猛烈的灾难反馈给我们以后,我们才开始想到要依靠技术改革去弥补过去的错误。我们不能打破环境平衡,然后再去不断攻关和努力修复,那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和补救方式。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不断对交通运输、资源需求和物质满足方面的指数提升,新技术革命在促进各个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比如我们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污染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很多城市的悬浮颗粒浓度常年严重超标,地下水资源和生活用水污染与短缺情况越来越严重,很多行业如造纸、冶金、化工及采矿等重污染行业治理困难,废水、废气、废渣等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和减排,我们只有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技术革新,才能对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起到根本性的发展和促进作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同时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所以必须发展经济和国民急需的各类工业和生活物资。我们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和富强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面对历史性问题,我们绝对不可以走西方国家过去犯的错误。他们曾走过只注重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弯路,让后代来承受他们过去的错误和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
我们不可以把当前的经济繁荣建立在对子孙后代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也不能把当前的发展和成功建立在对当前一次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甚至破坏的绝路上来。唯有不断创新去发展可持续的道路,才是当今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所应当选择的正确和光明之路。当前我们常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一九八七年全球环境与世界委员会的基础上倡导和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各项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在一九九二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依据联合国所提出指定的《二十一世纪议程》,结合本国的各项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自己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方针、政策和相应的行动目标和大纲,制定并且了基于本国实际情况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文件。当今我们要本着对自己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以及为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来关注自己国家和全球的科技革命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不是只顾眼前利益和当前的经济现状,而应该踏踏实实的去不断解决好我们国家的人民生活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和民生问题的协调和发展,把这些事情当做一个国家和政府的主要事业来完成和研究。我国政府非常有战略眼光和思维,从很早就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调查,并且在巴西的全球之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上,就对着全世界代表作出庄严承诺。在一九九四年我国政府就审核和了我们国家自己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在其中明确说明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纲领和任务、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关产业、从上到下的对应举措和评价方案等,我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当作自身的需要和必然选择,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它同现代化建设,同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紧密结合起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重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论
中国作为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口数量巨大的这样一个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的大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面临这种两难境地的,新技术革命是带来根本性转机的一条道路,必须依靠知识和科技革命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只要我们不断抓住全球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两者的相互提高和促进,我相信在21世纪我们的祖国必定可以取得辉煌的成绩,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建立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光明未来。
参考文献
[1]何曼,当今科学技术革命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学与研究,1997,(11).
[2]张立.环境科学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湖北技术学院学报,2001,(5).
[3]张大云科技革新对当今时代的影响[J].江西社会研究中心学报,2002,(7).
[4]李毅.自然环境保护与相关理论分析[M].上海:人民文化出版社,1999.
[5]张一鳌.当代科技革新与历史发展的关系[J].长江大学学报,2000,(3).
关键词:生态设计 循环经济 书籍设计 再生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16-02
1 书籍设计的生态现状
1.1 书籍设计的国内外生态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现阶段,设计领域也开始把关注焦点集中到生态设计上。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书籍装帧设计上,由此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都是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在装帧设计过程中太过注重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而忽视文化内涵价值,没有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造成资源大量消耗,出版成本提高,出版效率降低,读者经济负担增加。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发表其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这本书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他认为,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资源有限问题,设计应当服务于环境保护。在当时,很少有人支持这一观点。然而到了70年代,人类面临全球性资源危机,巴巴纳克的“资源有限论”才被人们广泛认可。自此,很多人都开始逐渐关注绿色设计理念。
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在他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中谈到“RE-DESIGN”也就是再次设计。其内在追求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这也是生态设计理念的核心,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实现循环利用。降低油墨使用量,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很多书籍都是采用白色,这也能够体现出日本文化特色。此外,日本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也指出:“书籍是一种生命”。即强调关注书籍设计各个环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书籍再生设计。
最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资源问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文件《关于禁止出版发行“黄金书”等包装奢华、定价昂贵图书的通知》。同时,我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指出,现阶段,我国书籍装帧存在很多问题。最近几年,一些装帧低俗、过于追求形式的书籍开始进入图书市场,因此,怎样解决该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1.2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研究价值
(1)促进书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看,书籍产业属于商品经济范畴,所以书籍设计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商品经济发展。基于生态设计原则是先书籍再生设计,这是书籍设计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做出的重要贡献。从局部上看,这是对传统书籍设计理念的一次改革创新,把生态设计原则融入书籍设计中,有利于提高书籍设计档次水平。
(2)增强人们适度消费观念。作为一项重要文化消费,书籍设计为我们提供良好阅读环境,因此我们应当树立适度消费观念,提倡节俭生活,避免铺张浪费。人类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不能超出资源环境承受范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3)突出书籍设计根本内涵。目前,我国书籍设计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书籍设计根本内涵。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再生设计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书籍设计根本内涵。设计本质在于服务人类,这也是书籍设计理念的核心所在,不仅要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和感官体验,还要防止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4)进一步扩宽书籍设计渠道。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生态设计原则实现书籍再生设计,减少书籍浪费,尽可能循环再利用,把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设计过程中,让书籍设计体现生态思想,不断丰富书籍设计内涵,改变原来单一消费的资源利用模式,实现循环再利用,促进出版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打造书籍设计新形象。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为打造书籍设计新形象,提高人们审美品位。通过书籍再生设计方式,即改变原来单一的文本书籍设计模式,提倡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经过再生设计后形成新的书籍产品,可以供人们使用,体现出书籍的生命力,通过设计全过程来传递书籍价值。
(6)开发书籍新功能。从生态设计原则出发,重新评价书籍设计开端、过程和结果,实现书籍再生设计,使得各环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开发出更多新功能,延长书籍寿命。
总而言之,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于书籍结构、材料、版式等有了全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书籍进行再生设计。实际上就是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设计中,这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书籍再生设计为设计者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扩宽了创作渠道。
2 书籍的生态设计原则
2.1 注重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把生态元素加入到传统审美艺术中。阅读环境营造更加注重生态自然美,不刻意描绘,突出简洁、淳朴。同时,它要求遵循生态自然规律,基于审美规则,通过技术手段来改造加工出版物,实现自然、人文、艺术有机结合,用人工方式呈现生态美。它倡导人工绿色环保媒介应当融入书籍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的并非一时视觉刺激,而是长时间停留在人们心里的快乐享受,带给人们持续的精神愉悦。
2.2 倡导节约
把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融入生态化书籍设计中,这是实现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体现了生态化书籍设计本质。基于生态理念进行书籍设计,不断丰富书籍装帧设计内涵,提高设计档次品位,改变原来单一消费的资源利用模式,实现循环再利用,促进出版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3 适度消费
作为一项重要文化消费,书籍设计为我们提供良好阅读环境,虽然书籍装帧设计目的在于带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但同时也要重视适度消费理念,提倡节俭生活,避免铺张浪费。人类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不能超出资源环境承受范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2.4 注重功能设计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设计也应当更加智能化,书籍装帧设计要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智能化设计。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环境存在差异,所以功能需求也不同。生态设计要求关注功能变化,满足读者实际需要。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强调体现功能优越性和人文主义关怀。
3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
3.1基于循环经济的书籍再生设计条件
(1)再生设计主要针对废旧书籍和未使用过的书籍;(2)再生设计主要通过设计方式,对书籍进行重新定义(通常是在书籍未使用时或者在使用寿命结束后进行),从而开发出更多新功能,但不过于依赖技术手段;(3)书籍经过再生设计后要符合生态设计原则;(4)再生设计出来的新书籍应当具有实用性。
3.2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方法
3.2.1 减量化设计
减量化是指重新定位未投入使用的传统书籍,通过改变部分功能来减少书籍纸张使用量和工艺环节,防止材料浪费、重复劳动。
(1)书籍材料的减量化。
书籍材料减量化主要通过书籍版式设计来表现。通过各种元素合理使用,使书籍文字疏密有致,搭配相应的插图,丰富书籍内容,增加更多情趣,这才是理想的版式设计。书籍版式在保持书籍原有功能、结构前提下,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对内部版式进行调整优化,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纸张消耗。
(2)书籍结构的减量化。
所谓结构型是从书籍结构出发,纵观我国书籍设计发展历史,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对于书籍装帧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书籍装帧形式不断改变演化,从最开始的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到后来的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精简装等。其中,蝴蝶装仅利用糨糊来粘贴,不用穿线,十分牢固,能够有效节省材料,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而且书籍造型精致、新颖。
3.2.2 再利用设计
所谓再利用就是多次反复使用。从书籍再生设计角度说,再利用就是在开始制造书籍时就要考虑经过一次使用后再利用问题,延长书籍使用寿命。
(1)书籍结构的再利用。
书籍再生设计融合了创新性和实用性,例如一些书架、搁板都是用废旧书籍做成的,设计者用木板来支撑书页。有趣的是,这些书籍被做成书架后,书籍名字可以起到很好的分类作用。像一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戒》,显然这一层书架上主要是奇幻类书籍。另外,一些书籍再生设计还运用了一些装饰创意。
(2)书籍材料的再利用。
倡导一物多用。全面评价分析书籍功能,综合考虑书籍结构、材料、版式等因素,开发出更多新功能,为废旧书籍回收再利用创造条件。书籍再生设计要体现创新性和实用性,像把一些材质相当硬的废旧书籍的整个封面可以用钢链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再生设计成为新颖的座椅。
3.2.3 再循环设计
再循环指的是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涉及到两方面,首先是在保持原有形态基础上,通过加入其它物体实现再循环设计;其次是彻底改变原有形态,重新循环再利用。
改变再循环书籍形态指的是基于保持废旧书籍原有形态,加入一些其他元素,对废弃环保材料进行降解处理,同时合理设计废旧书籍循环再利用,这是再循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书籍再生设计就是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并渗透其他艺术领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书籍再生设计融合了创新性和实用性,对书籍形态进行重新塑造,基于三大结构原理把废旧书籍制作成其他物品,像书架、座椅等;通过对书籍内页纸张的重新定义,文字类的纸张可以用于灯罩来创造出渐变灯光,图片类的纸张可以通过重新构图加之后期制作可以产生另外所需要的插图,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书籍的再生设计基于装饰性的创意设计,书籍通过改变它的结构可以用作立体墙装饰品、室内花瓶等等,具有一定的装饰价值。
4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的现实意义
真正能够吸引读者的书籍,除了内容精彩外,还包括装帧、材质等。书籍再生设计应遵循减量化原则,实现循环再利用,不仅体现生态环保理念,也要体现人文主义关怀,这是未来书籍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
书籍设计应立足于人本主义思想,不仅要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还要尽量做到绿色环保,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过程中,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研究生态化书籍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将生态引进书籍装帧设计领域,向印刷行业和书籍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点,开辟了一个新的创造空间。作为设计师更需要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体系和美学思想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提倡书籍设计的绿色生态化,营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和人性化的文化氛围,必将成为书籍设计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 贺克,李越恒.关注绿色包装和绿色设计[J].包装与设计,2002(6).
[3] 岁月铭记论文集[C].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二、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东莞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过去比较低,尤其是地理教师。近年来,东莞地区经济飞跃,新进地理教师几乎都是由市教育局统一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这提高了东莞地理教师整体师资水平。在整体师资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学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些老教师缺乏系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新技能,许多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一项必需的、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为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随时“充电”、自我“增值”,成长为一名专业化教师。教师专业化过程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全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师专业化。为了让学生学习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转变角色,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带来了新挑战。在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角色应由过去简单的地理课程知识讲述者转变为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评价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者,由地理教师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教师。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担任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的主力教师,要通过校本培训或制度化学习,尽快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任务艰巨,这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需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升华到意识需要学生将课堂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为此地理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渐上升为成熟稳定的价值观。
平时,地理教师要多进行教学反思,多结合教学案例与同事进行讨论、分析、思考。另外,地理教师还要根据发现的问题确定研究问题或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方案设计,收集、分析资料,撰写教育论文或体会。
三、教师要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
可持续发展知识和技能与日俱新,对基础地理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地理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地理教师而言,面对新知识,要增强学习意识。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个要素。涵盖了自然、经济与社会三个层面,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其基本目标是达到人类与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一定规律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的协调统一和共同繁荣,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地理教师要先掌握、理解这一思想,不断充实、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效开展的根本途径和策略。地理教师只有注重激发自我提高动机,积极反思与实践,才能紧跟可持续发展潮流,为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关键词】海洋经济;SWOT分析法;慈溪市
迈入21世纪,海洋正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随着陆地经济的不断饱和,陆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占地球总面积70.8%的海洋,正逐渐成为开发的新目标,海洋经济得到重视,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纪经济的发展。据专家预测,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21世纪初的6%上升到16%左右,海洋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题。
一、海洋经济概述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海洋经济的认识和表述都不尽一致,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洋经济概念体系。国内有学者按照经济活动与海洋的关联程度,把海洋经济分为三类:(1)狭义海洋经济,指以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2)广义海洋经济,指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的经济活动,包括与狭义海洋经济产生上下接口的产业以及陆海通用设备等。(3)泛义海洋经济,主要是指与海洋经济难以分割的海岛上的陆域产业、海岸带的陆域产业及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等。本文认为:海洋经济是以海洋资源为基础,海洋产业为载体,海港优势为依托的经济活动及其总的结果。
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SWOT分析
1.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优势(strengths)分析
(1)区位优势——慈溪市地处宁波市北部,杭州湾南岸,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上海-杭州-宁波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次,处于河流的下游,含沙量高,滩涂区位优势明显。再有,属于新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头堡位置,地处交通黄金段,交通优势成为新的亮点。
(2)陆上优势——329国道、杭甬高速公路、萧甬铁路贯穿本区域,在一小时交通圈内有宁波北仑港和栎杜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便利的交通把慈溪与内陆紧密联系在一起,慈溪工业发达,宁波成为资源补给地。机械电器、塑料电子、轻纺化纤等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为慈溪市提供巨大的经济资源。
海上优势——滩涂面积广大,并且开发密度较低,滩涂围垦造地、“耕海牧渔”的潜力大,发展空间广阔。地处下游位置,河水带来大量河沙中的矿产资源与淡水资源,且河水的注入淡化该区域海水盐度,为慈溪的用水提供潜在优势。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带来大桥经济,为慈溪缩短与上海的距离,开阔海上作业的空间,更好利用上海的繁荣优势。
2.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港口劣势分析——虽然慈溪地理位置临海,处于杭州湾岸,但是由于河水的注入,带来大量河沙,处于河流下游的慈溪,受河沙的影响,水位并不深,要发展海洋运输业,开辟港口,将是一大挑战,挖沙的劳动量,资金的投入,可能造成的海底层结构变化而导致的生态破坏,都是慈溪人要面临的难题。
(2)模式劣势——慈溪市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是却也是地域、资源小市,能源的缺乏,滩涂资源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可供建设用地有限,水资源、森林资源与环境容纳力更不充裕。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迫使慈溪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对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步伐造成阻碍。
3.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和《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日前通过国家海洋局二所、宁波大学等单位专家的评审,在分析慈溪市海洋资源现状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慈溪市自身的海洋资源,研制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4.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分析
环境威胁——慈溪市工业发展,造成环境污染是必有的,加上河流所带来的印染、电镀、熔炼等的上游行业的污染,由滩涂发展而来的慈溪地质对雨水贮存的能力差而导致的地面干涸,都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必将面对这些污染的治理、防御难题,也影响其海洋经济的发展步伐。
大桥经济威胁——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带来巨大优势机遇,但必须得面对突变期的过度、负面因素凸现的威胁,即由于企业、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是流动的,大桥经济从本质上讲也是流量经济,更是开放型经济,大上海的繁荣是机遇,更带来更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
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占用农地的现象日趋严重,造成耕地的不断减少。除地表生态发展得不到维护外,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加及难以为继,使慈溪本来就稀少的资源更难利用。
通过以上SWOT分析得出,慈溪市发展海洋经济就得走一条科技的生态之路。
三、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物有两极,慈溪发展海洋经济有优势,也存在劣势,如何发挥优势,尽量避开劣势或者减小劣势影响,让慈溪海洋经济发展能取得成功收益,笔者有以下三点看法:
1.科技兴海
慈溪人要用科技的眼光看待海洋,发展海洋经济。首先,利用经济实力优势,加大对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专业配置,加强在海洋高技术研究前沿和海洋科学研究热点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其次,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行资金倾斜,支持对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再有加强对本地区海洋的勘测研究,探寻出一条适合慈溪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道路来。
2.可持续发展道路
《21世纪议程》提出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目前沿海陆域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海洋资源破坏严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资源,实现资源的长期循环利用,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强海洋资源管理,特别在渔业上,要制定许可捕鱼政策,发放捕捞许可证,防止围渊捕鱼,每年设定日子对鱼苗放养和成鱼的禁捕,形成捕养循环结构。如宁波象山的开渔节,就是一条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被称为“海洋清道夫”的梭鱼,不仅能铲食网箱底养殖鱼类吃剩的饵料及它们的排泄物,还可有效修复生长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慈溪海域滩涂面积广,适合梭鱼的生长,大量养殖梭鱼,不仅丰富了鱼类资源,更能对环境生态起到保护及修复作用,一举两得。同时,科技兴海,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体现。
3.创新实现“海陆互动”
海洋经济是陆地经济的延伸,海陆经济在空间上相互衔接,在产业上相互渗透,以海洋资源带动陆地相关经济的发展,弥补了陆地经济的不足,以陆地经济在资金、设备、劳动力等上面的优势,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动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作为海陆联系的纽带,是海陆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对慈溪来说,运作好“海陆互动”,充分发挥陆地优势带动海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使慈溪成为小康城市的战略之策。
慈溪市要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路子,就要不断的利用发挥优势力量,科技兴海的同时,不要忘了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保护;政府应该牢固树立海洋权利意识,坚持依法管海、用海,做好海洋管理、开发和保护工作,加大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和严格执行《慈溪市海洋功能区划》,及时做好海涂围垦用海等项目的申报以及水利设施建设用海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慈溪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取得成功,要放眼长远目标,积极培养高科技海洋人才的同时,不懈的对海洋高科技进行研究,对本地区的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做全面的探索,拒绝照搬成功模式,吸取经验,争取在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管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海洋意识,扩大传播,使慈溪人成为有素质的海洋开发者。
发展地区海洋经济,带动海洋相关产业的进步,促进海洋产值的增加,不仅有利于该地区的生产总值的增加,(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3页)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对整个国民经济都起到促进作用。对慈溪来说,在21世纪海洋世纪的浪潮推动下,把目光定向海洋经济,跟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走出一条具有自主特色的路子来,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向东.现代海洋经济理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61-63.
[2]徐质斌,牛福增主编.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0-31.
[3]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l.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69-73.
[4]朱凤岚.经济与区域合作[J].当代亚太,2006,135(3):21-26.
[5]陈军,罗立峰.沧海桑田——浙江省慈溪市[J].新湘评论学习报,2007,24(2):1-20.
[6]沈庆琼,王成超.基于港口物流的产业对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45(2):53.
[7]黄明生.中国海洋经济问题研究[J].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2007,37(2):56-58.
[8]吴姗姗.大连区域海陆经济互动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经济学研究论文,2006:2.
【摘 要】 本文以延安市为例,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探讨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认为必须使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渐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适当的升级产业结构,增加产业多元化,同时,在资源红利期就应该考虑利用资源产业高速发展提供的资金优势,为发展有成长潜力,技术含量高,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做准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资源要素;内生增长模型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消耗,一方面为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资源基础的削弱和退化,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困境,本文依托对资源型城市——延安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现有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主要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经济的持续增长归因于无法解释的技术进步,因此不能揭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以Romer、、Grossman and Helpman等一批经济学家为代表,通过运用“干中学”模型、人力资本积累、R&D理论等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由此揭示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如果将资源变量加入内生模型,是否可以探讨出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找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困境
资源型城市顾名思义就是依托于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学术界对资源型城市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张秀成(1999)认为资源型城市是指其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张米尔(2002)认为资源型城市是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总之,在资源型城市中资源产业必然是其支柱产业,例如延安市,其石油和煤炭化工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其总体生产总值的80%左右,其经济几乎完全依托于资源产业而发展。
由于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型城市的兴衰是由资源储量决定的,其发展呈现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可以说资源型城市是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而败。当资源储量丰裕时,资源的开采难度小,开发利润高,资源型城市就处在生命周期的成长和成熟阶段,资源产业边际收益也处在递增阶段。而随着开采时间的延续,资源的储量也会与日俱减,资源的开采难度逐渐增大甚至面临资源枯竭,大部分资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边际收益递减,以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均会处于停产临界点甚至停产状态,资源型城市也处在了生命周期中的衰退阶段,主体产业停滞,城市经济困难,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并在模型中考虑到资源要素与经济产出的关系,以理论推演的方式试图找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为延安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模型分析
在资源型城市中,自然资源的投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可假设在此类地区资源的投入对经济产出是必需的,S为资源的存量,Y为经济产出若:so则Y0;若s=0,则有:Y=0。资源要素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同其他要素与经济产出的关系相同,即经济产出是资源要素的增函数,且资源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设R为生产中使用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必须逐渐摆脱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即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R的增长率应当随时间递减。为了研究如何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可以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以下模型:
由此可得出:为了降低gR必须提高技术的产出弹性γ,通俗的说就是要提高科技水平才能保证经济逐渐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结论
由模型分析可知,提高技术的产出弹性(γ)可以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使用率(gR),当 γ无限大时,gR就会无限趋于0,此时经济就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这可以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即提高经济体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使用率,走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
但现实问题是,资源型城市实际的经济增长方式恰恰是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量大的粗放型增长。这也是由于资源产业技术结构普遍偏低,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技术进步速度较为缓慢,因此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不可能拥有较高的技术产出弹性。另外,资源部门扩张又导致了传统制造业萎缩,新型制造业发展不足。而制造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沃土,其萎缩必然也会阻碍资源型城市提高本地经济体的科技水平,不得不继续依赖过度开采资源发展经济。
因此,资源型城市应适当的升级产业结构,改变单一依赖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增加产业多元化,同时,在资源红利期就应该考虑利用资源产业高速发展提供的资金优势,为发展有成长潜力,技术含量高,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做准备。
本文的结论为延安市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证检验和具体优化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
[1] 徐霞,王育红.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 王海建,耗竭性资源、R&D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J].系统理论工程方法应用,1999(8).
[3] 刘海洋.资源禀赋、干中学效应与经济增长[J].经济经纬,2008(1).
[4] 陶磊.能源要素与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5.46-49.
论文摘要:可持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关系,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时存在的困难及应对策略,以期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这种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之上而又高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减和生态环境恶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的矛盾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之上。而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即GDP核算。现行的这种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经济社会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中就包括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而这些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样势必造成在以片面追求扩大GDP总量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既然存在可持续发展与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矛盾人们就要想办法来解决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为此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环境经济综合核算2003》权威文献。其中对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进行了全面阐述详细说明了把资源耗减、环境保护和环境退化等问题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方法和基本准则,构建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基本框架可以就环境对经济的贡献和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一致的分析。这样,构建一套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呼之欲出,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之间联系紧密交相辉映。可持续发展推动和促进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和发展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又进一步完善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不尽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核
心是包含反映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GDP总量核算这种绿色核算相当于在现行GDP总量核算中扣减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和生态恶化的代价。因此自然资源耗减代价和生态环境恶化代价的核算成为绿色核算的关键。(1)自然资源耗减代价。若要核算自然资源耗减的代价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对自然资源进行定价。如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由于自然资源产权不明晰和实物储量不确定我们无法通过市场交易来获得一个合理的价格。(2)生态环境恶化代价。对其进行核算的困难主要来源于生态恶化代价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时间因素是指工业发展引起的生态破坏和健康损失,是污染发生之后逐渐呈现的有的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被发现其核算成本难以分摊到哪一年。空间因素是指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所包含的污染因子范围。2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的绿色与可持发展的思想意识不足。(1)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总量的增长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有时候仍不令行禁止。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严重后果。(2)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追求自身的利润,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且产生负外部性.造成整个社会的福利下降。(3)从居民个人来看。居民个人的生活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如生活垃圾的不分类丢、农民化肥农药的过量或不正当使用等都对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我们建立绿色国民经济的内涵。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克服:
1.完善资源和环境法律法规。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以及我国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相应的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顺利推进为可持续发展立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2.完善统计法规.协调各部门统计。资源环境统计部门协调机制还不完善应成立由统计、矿产、林业等部门参加的资源环境统计协调委员会制定相关统计标准,由各部门分工协作组织实施。
[关键词]竞技体育 人文关怀 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作为目前我国体育发展的主流,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竞技体育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似乎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竞技体育的大发展并没有真正促进全民体育的大繁荣,竞技体育似乎更关心的是成绩,而缺乏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等等。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回顾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起点,标志着竞技体育的诞生。“它既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竞技体育的踪迹,它已成为人类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的确,竞技体育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得到了普遍发展,竞技体育的目的也从单纯的娱乐性向竞争性过渡。我国在建国以后,参加了1952年在芬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虽然没有获得奖牌,但也开启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竞技体育不断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到了1984年7月30日,在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射击选手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60发慢射项目上,以566环的成绩获得了我国奥运史上的首金。从此我国选手在奥运会上不断刷新好成绩。2008年在我国本土上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我国选手更是以51块金牌100块奖牌,历史性地取得了奥运金牌榜第一和奖牌榜第二的好成绩。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在许多项目上更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二、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不足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似乎这些年,我们共同关注的都是我国选手在哪些项目上获得冠军,我国在这届奥运会上一共得到多少块金牌,可是,有谁会关注那些退役运动员的伤病情况,有谁愿意安慰没有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呢?还有就是,虽然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如此之好的成绩,但是全民体育的目标并没有充分完成。
(1)过分注重金牌数量,缺乏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
一届奥运会以后,国人往往记住的都是我们取得了多少金牌,而很少有人认真研究这位运动员是如何获得金牌的,他的金牌精神如何促进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不仅是要挖掘金牌运动员的人生发展道路,更是要关注整体运动员是如何艰苦训练、克服伤病情况的。将他们的运动精神,推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使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在工作和学习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此外,作为竞技体育,为了获得更多的金牌,教练员不得不加大训练强度,缺乏对运动员的心理指导,如果运动员做的不够好,一个动作可能要反复做上成千上万次,而又有了变相体罚的味道。
(2)过分注重对金牌运动员的关注,缺乏对退役运动员的抚慰
金牌运动员理应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爱戴,但是这一届奥运会之后,似乎他们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在他们退役之后,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抚慰他们伤病的身体和寂寞的心灵。有人曾说,中国的运动员是最幸福的。其实,这仅限于退役之前。大运会冠军张尚武曾经坦言,“希望媒体对我的关注不是一时一刻,而是长期的,无论在我辉煌还是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区别,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大家的关心和鼓励。”
(3)过分重视竞技体育,缺乏全民健身的长期规划
竞技体育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论文荣誉,受到了过分的追捧,但这并没有拉动我国全民共同健身行动。体育,作为一项强健体魄的运动,不仅仅局限在于竞技领域,而应当大力发展到群众之中,让全国人民都运动起来,强身健体,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多更长久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就目前状况而言,大众体育发展不畅,基础运动设施不健全,体育课很少有人问津等现象,将严重影响着我国体育业的可持续发展。因奥运带来的健身热潮,在奥运之后,迅速降温。
三、将人文关怀引入到竞技体育之中,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
把人文关怀引入到竞技体育之中,对促进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将对金牌数量的关注转移到对运动员终身发展过程的关注上;将对金牌运动员的关注转移到对全体运动员的关注上,尤其是要关注退役后运动员的伤病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经济支持和心理安慰;将对竞技体育的支持转移到对大众体育的扶持上,树立全民健身的意识,加大对体育运动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动员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之中,同时借鉴世界各国体育运动的成功经验,最终实现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Abstract】The existing coal production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pollutio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policy constraints and others,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status, influence factor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lean technology of coal industry in Xuyong county.
【关键词】煤炭行业;清洁生产;问题分析
【Keywords】coal industry; cleaner production; proble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39-02
1 课题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煤炭是不可或缺的燃料资源。但是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挖掘,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没有注意煤炭行业附近的生态环境,使得在煤炭开采完成之后,煤炭行业附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
这种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不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重要,目前,世界范围内都在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煤炭资源的发展也急需做出改变,如何改变,怎样利于生态平衡,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些问题摆在政府、企业面前,因此急需做出相关调整[2]。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煤炭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研究
曲格平学者在其发表的论文《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中,在煤炭生产的行业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详细地论述了煤炭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杨文澜、李多松在《煤炭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紧迫性及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分析,指出了“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了煤炭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煤炭行业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2.2 煤炭企业清洁生产的可行性研究
张明慧在其硕士论文《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经济分析及对策研究》中,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保障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可行性,建立了煤炭清洁生产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清洁生产和利用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
3 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现状分析
3.1 基本情况
四川省叙永煤矿隶属于四川省煤矿产业集团,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国有大型企业,2015年年末总资产3亿元,矿井属于古叙矿区中段落叶坝井田,开采煤层分别为C19、C20、C24三层,平均煤厚为0.8~1.2m,煤质为特低硫、特低磷、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矿井属高瓦斯矿井,无煤尘爆炸危险。矿井总面积8.343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年末,占有资源储量为3800万吨,可采储量2560万吨。
3.2 自然环境概况
井田位于永宁河水系,井田地处山区,内河流不甚发育,仅在井田西部有后面河、水落坡河两条小溪,流量较小。区内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常有雷雨和暴雨,冬季及初春常阴雨绵绵,有短期积雪和霜冻。年将雨量1000~1300mm,年蒸发量909~1067mm,4~9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90%,最高气温为40.8℃(1991年5月24日),最低气温为-1.9℃(1993年1月24日),年平均气温为17.6℃、相对湿度为79%。风向受地形影响较大,局地风场明显,主导风向为N(白天),次主导风向为S(夜间)。
矿区周边虽然有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黄荆自然保护区、古蔺二郎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区和保护区,但这些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均远离本矿,矿井开发不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
4 废气排放及处理现状
在叙永煤炭生产活动中,所a生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其产生的来源为燃烧煤炭进行供电供暖的工序。根据相关的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所制定的标准要求,叙永县的供暖设备不再由燃烧煤炭加热锅炉来实现,而是采用一种更为节能并能循环的方式来实现,即采用发电煤炭燃烧后的废气进行供暖,这种技术的采用,有效地降低了当地大气污染气体的含量。
5 生态保护方面问题
据现场统计,井田及周边0.5km范围内共有2个村7个小组,320户,1300人受到地下开采诱发的地表沉陷影响,工业场地的空地、道路、选煤厂地表有,堆煤场无防护措施;煤矿矸石场占用耕地,目前正在使用,场内矸石大部分未覆土也未及时绿化,不符合环保要求。
6 产业结构问题
叙永县的煤炭生产行业当中,对于煤炭的开采挖掘以及筛选清洗的作业,占了煤炭产生利润的90%以上,相对于其他产业如煤炭发电产能,煤炭化工行业等的利润而言是巨大的,因此,可以分析得到叙永县现今的清洁生产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对于其煤炭生产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制约着煤炭产品附加商品价值的提高,也影响着煤炭行业生产清洁化的发展道路。
7 人才机制问题
制约叙永县煤炭行业生产清洁化生产的问题还有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力的带动,而创新能力源于人才的提拔和使用。而因为当今叙永县的煤炭生产行业,乃至全国的煤炭生产行业都处于一个发展的转折点上,一个从原有的粗放型生产模型向高效益的生产模式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种种体制问题以及经营问题,致使企业难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利用人才力量进行产业结构链的扩展与外延,这种人才机制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叙永县煤炭生产行业的发展。
8 管理体制问题
经过了解叙永县煤炭行业生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其前身为国有企业,现今也有地方政府的控股,因此,其在管理体制结构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沿用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制度方式,这种管理的制度方式导致企业的经营陷入管理僵化、制度冗余,生产效率低下等管理局面,严重地制约了叙永县煤炭生a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转型的发展,降低了生产的有效性,以及清洁化生产的效率。
9 提高清洁生产的对策措施
根据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的对策措施如下:
①延伸煤炭生产加工产业链。加快瓦斯发电建设和产业结合,提高废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②强化污染防治措施。提高储煤场及矸石场洒水等设施使用效率,矸石堆场周边设置固定绿化带,对于破坏的耕地、林地等,采取耕地或林地补偿措施,采空区上方采区适当措施增强稳定性[2];
③建立清洁生产的制度、政策和管理方针、提高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对应的清洁生产决策。严格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保证正常生产,避免不必要的停产、失控造成的污染和损失。另外,加强清洁生产宣传,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及管理意识教育,定期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将清洁生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1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构建较为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监管体制、考核体制,实賴院的长远发展。在医院籠工作中,借助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与三级综合医院评价评审工作,藤院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与完善,逐渐提高医院医疗能力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医院医疗作用。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可以采取分类髓的方式进行’将全院科室分成临床管理、职能管理、医技腋务管理、后勤服务管人…也^理这4个级别,并且进行定期考查,主要包括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工作鮮、髓_、断龍、自身賺龍等’_核成绩作为评优选先、年终奖細依据,提高医护人员工作_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医院管理的人性化、规范化,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2创新万法’增强服务质量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对医院分开管理成果予以巩固,强化合理用药管理,并且对开具处方进行定期检查,将一些不合格处方、不规范处方、超常处方等纳人医生绩效考核P]。在开展具体管理工作的时候,由主管院长对没有落实管理制度的科室进行管制,要求其限时整改,禁止滥用抗生素,对开具处方进行抽査统计,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医护人员与药剂人员进行监督,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3创新技术,提出全新措施
在医院工作中’鼓励医护人员进行新业务,掌握新技术,落实奖励机制,充分挖掘与激发医护人员的潜力与积极性,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宣教工作,特别要重视心理调适工作的展开,逐渐减轻其心理压力,设立心理门诊咨询室、宣教室,主动为人们提供服务,强调预防工作的开展,降低人群发病率,减少住院患者人数与诊疗次数。除此之外’加强对医疗技术的研究与创新’通过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提高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技能,充分发挥医院公共服务能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4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在医院工作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丰要包括理论知识、业务技能、自身修养、医德医风等,以此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自身素养,并且更新理论知识,规范操作流程,主动和患者沟通,面对患者保持微笑,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用心关怀、照顾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让患者可以越来越信任医生,进而积极配合医院治疗,树立良好的医院医疗形象。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就要完善优质护理,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打造医院品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且逐渐获得患者及社会的认可,促进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
2.1管理、技术两手抓
近些年来,医院管理人员越来越与时俱进,在贯彻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对医院进行了大力改革,在加强管理理念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管理、技术两手抓的局面。针对管理工作而言,在满足医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尽可能让患者群体收益,将管理目标定为以事业发展为主,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坚持经营管理准绳,实现管理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精准的设备、到位的服务、先进的技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计对技术工作而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树立品牌理念,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目标,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效益、质量同等重要
效益是医院生存的根本,质量是医院立足的基础。医院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是医院长期经营过程中,医疗劳动与服务成果的比值,通过对现代化管理手段、理论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提供最佳的优质服务,积累工作经验,促进医院长远发展,提高医院经济实力。社会效益是E院提供社会医疗服务期间,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提高社会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生命质量,其主要就是卫生事业人性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医院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医院服务效益也是社会效益的一个方面,与患者就诊情况、病情变化有着一定的关系,对社会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医院工作中,必须遵循以患者需求为核心的原则,为患者提供舒适、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成本,强调质量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结语
[关键词] 观光花木产业园 休闲产业经济 可行性 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其中园林苗圃的建设对城市绿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十几年来我国园林苗圃行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限制了园林苗圃行业的发展前景,面对这种形势,如何深入挖掘园林苗圃的发展潜力,开拓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使传统园林苗圃行业重异彩,是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花木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园林绿化花木产业化程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决定花木科技术含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化程度较低,专业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都有待提高。
1.产业化程度低
现有的花木园多以苗圃形式经营,其规模、质量都参差不齐。很多花木园都是由没有受过科学专业指导的“门外汉”来经营管理,有些乡镇则采用农户家庭承包制,但政府却没有提供专业指导,也没有进行资源宏观调配,导致承包者各自为政。目前这种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高消耗低效益的花木行业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大规模环境建设与改造所需的高质量、规格齐全的花木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绿化工程的实施。
2.花木结构不合理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缺乏长远的预见性,没有注重对花木结构的长远规划,苗圃在长期经营中也不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在灌、乔木不足,特别是缺乏高规格的优质花木,新优品种少,原有品种单调积压,提高了育苗成本,使外地低价位花木抢占了市场[1]。花木生产的长期性决定了苗圃只能进行长线生产,而目前大部分苗圃由于急功近利进行大量的短期投资用于花卉生产,而园林树木的生产周期过长导致无人问津,以致长线投资严重不足。
3.经营模式单一化
我国现有的花木园多延续着传统的“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道路,采取着“生产――销售”单一的经营模式,导致竞争实力的下降,以致花木品种更新速度比较慢,也无法开发引进新品种,经营不济又无力更新基础设施,长此以往愈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单一化的经营模式最终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性循环。
二、观光花木产业园发展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花木产业日趋激烈的竞争,设备产品陈旧、国有苗圃制度老化、私人苗圃经营不济等问题的不断出现,近期兴起的观光休闲性质的花木产业园让我们眼前一亮,苗圃不仅可以生产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还可以作为观光休闲地,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在四川、广东、江苏、云南等省份先后出现了观光花木产业园的雏形,一些有商业头脑的花农借鉴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对自家的苗圃进行改造,改变经营内容及方向,开拓观光苗圃的形式,成为花木行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观光花木产业园的经营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苗圃经营的新思路。
1.花木产业园自身发展需求
长久以来传统的花木产业园被简单的定义为一种纯生产性绿地,因而花木产业园疏于科学合理的规划,甚至不规划,简单得在基地种植花木就大功告成。这样单纯的生产性绿地往往较少地具备观光休闲的功能。这样使得花木行业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窄,竞争愈发激烈,不利于花木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应充分挖掘生产性绿地的景观价值及开发潜力。
将传统苗圃重新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增加观光、展示、休闲的项目,并改善经营理念,苗圃除了进行“生产”外还可以进行“贸易”,这样能为传统苗圃带来多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花木产业园可以作为一个科普基地通过展示新品种,演示先进的炼苗手段等方式传播园艺、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并设置一些供游人参与的活动,其次合理规划花木产业园,打造花园式苗圃,满足人们休闲游览的需要。这种将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功能、科普展示与休闲娱乐功能相结合的规划思路虽然在国内还不常见,但在台湾以及国外都已十分普遍,是传统苗圃发展的一个趋势。园林行业急需一种现代型花木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思路,将苗圃规划从单纯的功能性布局向着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布局方面转化。
2.休闲产业经济和体验消费经济的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的休闲经济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其影响力渗透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论断:“休闲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如果合理开发休闲产业,就会造就出庞大的消费市场,成为一种商机,并可派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在更好地满足一部分人群的休闲需求的同时,给另一部分人群开辟出创造财富的空间,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体验消费经济不以销售产品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从中体验精神享受和快乐的消费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体验消费经济是文明进步的产物,是相对于物质追求型经济之后的更高级追求型经济。体验消费经济的重点在于让消费者在参与的过程中,长久地记忆过程的体验,由于体验美好、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使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
休闲产业经济和体验消费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休闲和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为现代观光花木产业园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
3.发展观光花木产业园的意义
观光花木产业园将科研、展示、观光、休闲、游览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是对传统苗圃经营方式的有益尝试,是活跃苗圃市场,搞活苗圃企业的一针“兴奋剂”,对提高花木园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观光花木产业园以其自身独特的景观特性与休闲特点为城市居民服务。它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乡土文化为内核,以观光、休闲、求知、劳作等为载体,在规划建设中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沟通,推动了城市生态结构的调整,有效发挥了空间环境的人文价值,给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创造了无形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观光花木产业园建设思路
观光花木产业园的建设要以生态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生产,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投入,经济上可行的花木生产系统,同时赋予观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把观光花木产业园建成集生产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公园,拓展花木行业的传统职能,增加其文化内涵。
1.科技兴园
科技兴园就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各种花木的生产向着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型、效益型方向迈进,实现苗圃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发挥土地优势,按城市规划需求育苗。
实现科技兴园必须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根据市场发展及需求,投入研发适合当地条件的新品种,促进苗木产品的结构调整;二是科学规划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布局与花木结构,确保观光花木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采用新设备和技术,以及引进专业人员,为高大规格花木和新品种花木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提高苗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花木产业园的全面发展。
2.景观特色化
观光花木产业园的环境规划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在构思设计上区别于城市公园景观,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体现野趣天成、返璞归真,以乡土植物和当地材料创造出质朴、简约的园林景观。以原有地形为依据,合理布局;保持各类植物专类生产区的特色,并适当丰富植物群落景观;在保证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加强特色景观观赏效果。以特色化景观为根本营造具有文化性、自然性、参与性与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产业花木园。
3.平衡生产与观光
观光花木产业园具有两大主要功能――生产与观光休闲,是辨证统一的两方面。花木生产是苗圃的基本属性,有着不可动摇的本质地位,而观光休闲是对传统苗圃经营模式的有效拓展。这两者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平衡”两者关系。观光花木产业园中生产与观光休闲的比例是决定了其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生产比重过大,观光可发挥的空间就会受限,对游人的吸引力就会减弱。倘若生产区域过小,用于观光的用地比重过大,则花木产业园的基本性质则会变质。
因此我们需要辨证地处理观光花木产业园中生产与观光休闲之间的关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分配苗圃用地,生产与观光紧密结合。
四、结论
面对传统的苗圃现存的诸种隐患,急需为花木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而发展现代观光花木产业园正是为实现苗圃价值的多元化,拓展苗圃企业的经营形式,挖掘苗圃在生态与景观上的潜力,以及保持花木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续梅:城市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对策[J].内蒙古林业,2007,(10):36-37
[2]王伟军:以经济学观点探讨城市苗圃问题之我见[J].中国园林,2005,(4):50-51
[3]吕军辉:株洲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