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本土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本土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土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投资效益

企业文化被定义为企业成员共有的哲学、意识形态、价值观、信仰、假定、期望、态度和道德规范。在企业追求其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过程中,企业文化解释了企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基本原因。从企业文化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它已经被公认为影响企业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会影响到企业投资效益(SiehlandMartin,1990;KotterandHeskett,1992)。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公司走上了跨国经营之路,成为跨国公司。在实践中,所有希望通过海外投资来获取高额回报的跨国公司都面临着如何解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制度、不同社会、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无视这种差异,而照搬母公司的全套经营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正如戴维•利克斯所说:“凡是跨国公司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招致的结果。”相反,那种完全抹去母公司的一切烙印,一味地迎合当地文化的做法,也是不可取。跨国公司一方面需要保持母公司的经营特色,分享母公司的战略资源,另一方面更需要尽快融入到当地的本土文化中,实现企业文化的本土化,从经营理念到经营方式都要适应所在国的国情、制度和传统。无数事实证明,跨国经营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本土化战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投资目的地选择在中国。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为了加强其设在中国的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纷纷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并不断加快步伐。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跨国公司在拓展业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更多学者从本土化给跨国公司和国内竞争伙伴带来的利弊进行分析。从文献方面看,国内关于企业文化和本土化问题的探讨大多集中在价值判断和伦理层面。无论是企业文化差异的比较,还是本土化的利弊之辩,其研究思路大体如此。

本文不同于以往关于企业文化简单价值判断的逻辑,而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设计、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等各种技术因素视为一类,它们都属于企业经营中的技术因子。正如企业管理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的那样,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中不仅发挥着理念、信仰和道德规范作用,而且是一个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因子,可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投资效益。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企业文化的技术含量在母公司和东道国之间存在差异。本土化实际上是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在东道国的一种技术转化。这种转化必须而且只能通过企业中的“人”来实现。这就是企业文化本土化中的人力资源同化现象。本土化是一个长期、渐进而持续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除非实施本土化的跨国企业完全不考虑投资的经济效益,而纯粹把本土化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

文化因子及其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像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准则一样可以被企业经营者或员工掌握的实用技术,本文称之为文化因子。文化因子扎根于企业的管理理念之中。无论人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存在多大差距,作为实用技术的文化因子始终与企业经营的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这种核心价值观反过来又影响着企业的具体决策和经营行为。实际上,所有有实力拓展海外业务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或者说有一种体现在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身上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行为,比如如何对待顾客,如何确立规范,如何创新等,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一)文化因子的度量

文化因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内部凝聚能力、经营标准化能力和全面责任能力等方面加以观察,如图1所示。

由于与文化因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因素具有可测性,因此,文化因子是可以度量的。第一,市场拓展能力的衡量。对待客户的态度和方式可以看作是衡量企业市场拓展能力的一把标尺。第二,内部凝聚能力的衡量。对待企业内部员工或人力资本的态度和方式又是一把衡量企业内部凝聚能力的标尺。第三,经营标准化能力的衡量。对待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态度和方式可以被看作衡量企业经营标准化能力的一把标尺。第四,全面责任能力的衡量。以负责的态度对待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以负责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利己又利人,这是企业具备全面责任能力的表现,可以作为衡量企业全面责任能力的标尺。

(二)文化因子的特征

以上四个方面是衡量文化因子这种实用技术的几个维度。另一方面,对于跨国公司而言,文化因子本身还存在一些可以观测和评价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由文化因子作为可操作的实用技术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包括:

寄生性。文化因子可以看作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素质的体现,它不能孤立存在,只能通过企业中的经营者和员工来体现;兼容性。在一个企业组织中不同的文化因子(如文化因子A和文化因子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时共存;滞后性。文化因子的效用只能通过一段时间以后的投资效益来证明,而不能以现有的会计数据直接反映出来;差异性。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由于它们的渊源、规则和实践者(即它们的寄生体或宿主)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可比性。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事后的效用的不同,它们对投资效益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是可以相互比较的;长效性。和所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技术因素一样,文化因子也可以产生投资收益,只不过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比较显著的效果。

在文化因子的上述几个特征中,寄生性和兼容性是文化因子的基本存在形式;差异性和可比性是文化因子所以能够度量的前提条件;滞后性和长效性则是文化因子生命力的表现。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公司与东道国之间不同文化的兼容性。这种文化兼容,使得文化因子得以顺利跨越输出资本的母公司和吸收资本的东道国之间的障碍。

企业经营者和员工都是文化因子的生命载体。其中,企业经营者主要是指企业的投资者或所有者,而企业员工则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它们是企业具体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就投资战略而言,企业经营者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在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文化因子对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的影响力。不过,就一般规模的企业而言,员工在企业总人数中占大多数,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内部凝聚能力、经营标准化能力和全面责任能力都需要通过他们来实现。从这些方面来看,他们是企业文化因子的主要载体。为了研究方便,在本文中,我们把文化因子看作寄生在跨国公司员工身上的一项特定技术,简称为“文化因子-技术”。员工掌握了文化因子-技术之后,在投入生产活动过程中,可以发挥更高的效率,从而间接地促使企业经营者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相反,缺乏文化因子-技术的员工将面临企业的淘汰。借助这个淘汰机制企业有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跨国公司本土化分期模型

本文假定,跨国公司已经决定将资本投资在中国(东道国),它需要在中国的劳动市场找到能够实现其投资战略的具有“文化因子-技术”的员工。由于文化因子的兼容性和差异性,跨国公司内部需要在母公司企业文化和东道国企业文化之间寻找一种和谐共存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包容不同的文化因子。

许多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并不是选择一步到位的方式来实施企业文化的本土化,而是采取分步到位的本土化策略,让不同文化因子分期进入。假定在一个投资周期中,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企业文化主要是母公司文化,可以称之为“文化因子-技术A”;第二期,企业文化由母公司文化向东道国文化转化,即本土化,本文称之为“文化因子-技术B”。在本土化过程中,寄生在企业员工身上的文化因子与跨国公司的投资收益情况在不同时期将有不同表现。

(一)第一期

t=1,跨国公司实施母公司企业文化,本土化还没有提上日程。这时期,跨国公司的文化因子与其投资收益情况如下:

1.跨国公司在本国雇用员工,将他们外派到公司投资目的地中国。由于人力资源缺乏,跨国公司外派员工未必都很熟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如果他们对母公司企业文化很熟悉,则可以认定他们掌握了“文化因子-技术A”;不熟悉者,自然就不具备这种文化技术素养。假定那些来自本国而没有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的劳动可以创造的收益为R,而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所创造的收益就是r+ΔA,且ΔAf0。显然,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能够创造更多投资收益。

2.如果跨国公司鼓励边干边学,那些已经受雇而没有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本国员工就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技术素养,并最终成为“文化因子-技术A”的拥有者。假定他们的努力水平为a∈[0,1],则获得“文化因子-技术A”的概率为s-(1-s)a,其中,s是当a=0时本国员工获得“文化因子-技术A”的自然概率。

3.在人力资源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某种甄别技术来识别那些不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假定跨国公司不允许外派员工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那么,对于那些即使通过努力也无法掌握“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企业将不得不淘汰他们。因此,在这个时期,跨国公司通过淘汰机制确保那些来自本国的员工具备企业所要求的文化素质。

(二)第二期

t=2,跨国公司实施企业文化本土化。这时期,跨国公司文化因子与其投资收益情况如下:

1.跨国公司在投资目的地中国雇用本地员工,这些中国员工可能熟悉跨国公司业务又熟悉当地情况并拥有“文化因子-技术B”,也可能不具备这一文化技术素养。假定那些不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中国本地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为R,那么,那些拥有“文化因子-技术B”的员工(或者称本土化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为r+ΔB,且ΔBf0。

2.跨国公司实施企业文化本土化的前提条件是本土化较之非本土化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掌握“文化因子-技术B”的本土化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大于拥有“文化因子技术A”的母公司员工创造的投资收益,即r+ΔBfr+ΔA。或者ΔBfΔA。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来自母公司的员工可能有一部分将要被本土化员工所取代。

3.在这个时期,由于人力资源比较充裕,跨国公司对于母公司员工和本土化员工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因此,就业竞争促使所有希望获得工作岗位的员工在入职前就应该完善自己的职业技术条件,而不是在入职以后再通过自己努力来提高其文化技术素养。这样,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跨国公司将能够获得它所需要的本土化员工,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向本土化的转化。

4.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向本土化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差异程度。假定跨国公司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和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员工。找到前者的概率是Pr[Am]=s,找到后者的概率是Pr[Bm]=s+(1-s)sμ。其中,s是员工入职前已经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文化技术素养的概率,μ是衡量跨国公司母公司文化与本土化文化相近程度的参数。如果μ的值较大,则意味着两种文化较为接近,此时,母公司员工也能在本土化文化中表现出色;相反,如果μ的值很小,则意味着两种文化差距太大,母公司员工将不能适应本土化文化。

为了方便起见,假定每个员工入职后都可以得到一份固定的工资w,那么,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要达到效益最大化目标,必须使每个员工创造的收益大于其工资成本,即使不具备文化因子-技术条件的员工也不例外。因此,跨国公司雇用的员工创造的收益必须满足最低条件rfw。在此前提下,那些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本国员工和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中国员工自然能够为跨国公司带来更多投资收益。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条件

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投资策略,而不是相反。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时,对于母公司文化向本土化的转化从来都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以企业的战略利益为导向的。

首先,本土化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放弃其从母公司所传承下来的企业文化,它所放弃的仅仅是那些不利于实现其战略利益的文化技术形式。其次,本土化也不意味着跨国公司迎合东道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它只是利用东道国的便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来达到最大化其投资收益的目的。最后,本土化也不意味着跨国公司接受东道国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它所奉行的仍然是母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跨国公司宁可把本土化看作是其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向东道国的一种“技术转化”,这种转化的范围和深度完全取决于企业的投资策略。

根据前面的假定,本土化员工之所以受器重,是因为他们承载着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向东道国转化的“文化因子-技术B”,而且,ΔBfΔA,他们所创造的投资收益比单纯拥有“文化因子-技术A”的母公司员工要多。假定跨国公司以同一标准支付每一个员工的工资,无论是来自母公司的员工还是当地员工,他们得到的工资都是w,而且除非被雇用,否则他们的工资为零。那么,一个母公司员工给企业创造的净收益为(r-w)+ΔA,而一个本土化员工创造的净收益为(r-w)+ΔB。所有母公司员工创造的净收益为,其中,N是母公司员工总数;所有本土化员工创造的净收益为,其中,M是本土化员工总数。

本土化也是要付出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跨国公司企业文化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

跨国公司的目标是要追求更多的投资收益,本土化战略也要服从这一目标。因此,本土化的实施必须获得超过其成本的收益。假定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成本为C,从员工本土化中获得的总收益为R,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策略的必要条件是:

R-Cf0

或者,

上述必要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满足这一必要条件,跨国公司才会采取本土化策略。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也不得不实施本土化,否则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地位。

跨国公司本土化优势与投资效益

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实践来看,本土化的优势是中外不同文化因子在企业经营中的比较、适应和选择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因子必然能够带来更好的投资收益,因而更符合企业经营者(投资者)的利益。

在跨国公司本土化分期模型中,跨国公司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的具备“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的概率为Pr[Am]=s,包括在本土化第一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文化因子-技术A”的员工[其概率为s-(1-s)a]在内,具备母公司文化背景的员工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为:

LA=Pr[A]+Pr[A]×Pr[Am]

=s+(1-s)a+(1-s)(1-a)s

=s(2-s)+a(1-2)2

如果跨国公司不采取本土化策略,而是完全依靠母公司员工以及母公司文化,那么,到第二期,跨国公司的总收益为:

ΠA=(R-w)+LAΔA。

如果跨国公司采取本土化策略,它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具备“文化因子-技术B”的本土化员工的概率为Pr[Bm]=s+(1-s)sμ,而母公司员工和本土化员工在企业所占比例为:LB=s+(1-s)sμ+(1-s)2sμ+a(1-s)3μ。跨国公司的总收益为:ΠB=2(R-w)+[s+(1-s)sμ+LB[2-s-(1-s)sμ]ΔB。

根据ΔBfΔA的假定,显然,ΠBfΠA,本土化给跨国公司创造的投资收益更大。如果把本土化员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考虑在内,修正跨国公司对本国员工与本土化员工的同工同酬假定,那么,本土化的投资效益将更加明显。

结论与展望

第2篇

1.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很多少数民族开始汉化,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濒临失传。学校教育是文化保存、传递的主要渠,而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内容大部分以汉文化为中心,少数民族文化极少得到体现,对于幼儿,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来说,会渐渐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纳与认同感。幼儿园要探索利用本土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这是幼儿园发展教育的责任,也是幼儿园应尽的义务。

2.增强幼儿民族认同感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在社会领域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让幼儿“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这些文件体现了本土民族文化和幼儿园课程结合的重要性,也提供了政策保障。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当同时体现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不仅让幼儿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让他们在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学会去尊重、包容其他民族。

3.园本课程开发和幼儿园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园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园本课程,是立足于本园实际,体现本园特色,符合本园社会文化背景的,以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其办园特色,包括在办园质量和效益两方面。而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工作是创建幼儿园特色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形成园本课程特色,是促进幼儿园发展的重要途径。

4.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内容,使其更多样化,另一方面能够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提高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一味依赖于教材来组织教育活动。对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了搜集素材、筛选材料、合理组织材料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并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活动。这不仅改变了教师教材至上的观念,拓宽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操作空间,也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幼儿园课程中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来看,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比如神话传说、富有哲理的寓言和歌谣等,还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节日习俗,形式多样的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如何筛选出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呢?我国学者吴刚平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三点原则:一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二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儿童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开发本土民族文化课程资源需要遵循上述原则,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现实需要。以下从民族性、兴趣性和教学价值三个方面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能让幼儿获得民族文化知识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资源。

什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该是能增加幼儿对自己生活的地区和社会文化认同感,获得与生活经验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的资源。广西是壮族自治区,除了山歌,还有铜鼓、壮锦、民族服饰等都是壮族特色民俗文化。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社会文化中蕴含着浓郁的壮族文化特色,在建筑和城市建设方面也突出了这一点。比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外形便取材于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铜鼓,在城市内也随处可见铜鼓造型的装饰。南宁市的幼儿园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融入课程的过程中,便可以选取以上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内容。比如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幼儿参观民族博物馆,参观完之后可以就“铜鼓”这一壮族特色开展一次教学活动。这样可以让幼儿进一步获取生活中有关本土民族文化的知识经验,在感受民族文化的优秀的同时体验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2.让幼儿感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资源。

幼儿园教育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切入点,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内在动机。兴趣来源于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需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回归孩子的生活世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也需要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幼儿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本地民族风俗、饮食、歌舞和传统节日等都是幼儿园课程中可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比如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不仅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共同节日,除了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外,还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做呈黑红黄白紫五种颜色的糯米饭,寓意农家当年五谷丰登。即便是在南宁百色等现代化的城市里,大街小巷也会卖这个节日所特有的五色糯米饭。教师可以从幼儿生活中出现的五色糯米饭入手,开展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广西“三月三”节日的风俗。

3.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资源。

主题活动是指幼儿园围绕某个中心内容,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参与的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系列学习活动。从幼儿的学习特点来看,主题活动打破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更符合幼儿的经验和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本土民族文化选择主题活动资源。比如每年的三月三从2013年起已经成为广西的法定节假日,幼儿园可以在节日前以“三月三”为切入点,设计一个民族特色主题活动。这个节日里壮族男女有赶歌圩的传统,除了对唱山歌,还有抛绣球、打铜鼓和抢花炮等民族特色活动。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可以设计以下几个二级主题活动:“对歌乐”、“赶歌圩”和“铜鼓舞”。这样的主题活动在引导幼儿了解民俗风情的同时,让幼儿感受广西山歌的魅力,激发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与民族传统节日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认识了解本土民族文化的契机。

三、幼儿园课程中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应用

1.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

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就在于提供适宜幼儿的又能促进幼儿发展的知识、经验和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首先必须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依据,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原有水平,还要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其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广西幼儿园课程可以适当融入一定的本土民族文化内容,反映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知识经验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习俗等。在语言领域,可以包含民间神话传说、儿歌、寓言、谚语等内容;在社会领域方面,可包含节日、民族风俗、礼节等内容;在艺术领域,可包含音乐、舞蹈、服饰、工艺等内容;在健康领域,可包含饮食、民间游戏等内容;在科学领域,可包含建筑、民间工艺、历史人物等内容。在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体现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使教育内容和幼儿生活得以接轨。

2.用于主题教学活动中。

主题活动选择主题的依据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能引发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本土民族文化与幼儿,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生活紧密相关,可以为幼儿园主题活动提供生活化的素材。幼儿理解和接纳文化不能简单地通过老师的“说教”而达成,而是要在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广西的幼儿从小或多或少都会从生活中见闻、从成人口中或电视上了解到壮族人节日对唱山歌的传统,自然对广西的山歌喜闻乐见,想听想唱想表演。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幼儿园可以以“歌圩乐”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观看经典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让幼儿了解山歌对唱的民族风俗以及表演对歌的场景、改编歌谣等。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把幼儿不感兴趣的、脱离其生活经验的内容加以修改或删除。

3.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第3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己,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使青少年更准确地认识自我,观照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熟悉的情境与经验才能反映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以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为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需求和动机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帮助学生在肯定自己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有热情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思维可通过正确的开发乡土资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教育最终的目标不是累计增加儿童的客观知识,而是为儿童营造一个充满新奇的环境,让儿童学会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主动地学习经验和知识。戴尔的经验塔理论也认为学生用其感官亲身参与的直接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虚席兴趣和动机,能促使学生学会用自己所习得的经验继续发现问题,继续发展其学习。

1.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自己探索和发现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定位更多是以体验性学习为主,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自己通过体验和感受来对生命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对自然和社会的真实认识。因为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感受和生活经历来获取乡土知识与经验,因此学校教育课程中增加乡土课程知识和经验,可以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乐趣,当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现实实际环境联系起来时,会更利于知识的吸收,同时也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认同度,也能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

2.知识要密切联系实际缺乏乡土知识是目前许多学校传统的教学课程所共存的缺陷,将生活体验与具体的学习经验相割裂甚至是相背离,不利于学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更多地融入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经验和问题,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系统知识解决复杂的动态的真实的情境。

三、通过知识和情感影响学生认知

只学习书本知识的学生,最终没有学习的主体性,没有主体经验的存在,也更没有根据主体经验去实践的经验,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经验都是间接客观的,难以被学生内化。重视主体经验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内容应该回归知识的本来面目,让知识真正符合现实中人与世界语自然真实的互动,而非疏离于人主体经验和客观世界之外的笼统概念。教会学生如何爱护环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切实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例如在当地成立定点定期废品回收站,教会学生学会回收和分类各类废品资源,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废品回收、分类整理、集中处理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回收习惯。义卖还能教育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做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人,提高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另外,通过教会学生利用回收的废品进行义卖也能教会学生遵守市场规则。学生可以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初步形成市场经济意识和劳动价值,提高自己的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增强个人理财能力。在课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能帮助学生获得一种归属感,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多设计乡土文化,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发展志向。如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程中带领学生多领略本土自然的美好,多介绍本土自然引以为豪的地方,多去了解和感受本土特色文化,来增强学生对本土的认同感。

四、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自己所属民族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来得以实现,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来传承自己民族属性,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的作用和效果。一个民族经久不衰,其原因就是在于该民族的文化得到了民族大众的认同。各个地方的本土文化非常值得学校和家庭教育将之纳入对学生的教育环节中去,时刻在教育中渗透宣传这些本土精神,让学生对本土文化更加认同,形成积极进取、爱国爱家的正确价值观。

五、通过隐性文化渗透心理健康课

第4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本土文化;艺术;传统文化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但软实力相对落后。随着中国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文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城市建设,原有的中华文明古国城市建设变得更加“现代化”,但随之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城市为了体现“现代化”,毁坏了古迹原有的自然文化风貌,使得城市形象逐渐失去了特色,愈加趋同化。如何挖掘本土文化内涵,使城市具有独有的品格与魅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1城市公共艺术应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完美融合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一种文化元素的载体,它具有美学及象征意义,它以一种象征意义的符号来表现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题材、表现形式等都体现着该城市的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完美融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是公共艺术总的发展趋势。将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完美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展现文化地域特色,每处公共艺术都仿佛留存着文化的痕迹,成为艺术生命的载体,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超越本身之外的文化艺术内涵,将本土文化元素结合得恰到好处,这就是文化立体多义的魅力所在,以形象彰显文化,以实体再现历史。留存的实体成了人们洞悉历史的窗口,也成为城市文化自信的缩影,见证并述诉说着城市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百花齐放的繁荣气象。

1.1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雕塑设计中的应用。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公共艺术不乏优秀的案例。例如,陕西戏曲大观园位于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东侧的休闲区,是一座展示陕西地方戏曲文化的主题公园。通过提线木偶雕塑、皮影戏雕塑等景观小品,将戏曲艺术与当代设计艺术完美融合,展现陕西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如著名的《弦板腔皮影戏》雕塑。此雕塑是戏曲大观园中的彩绘雕塑,是陕西地方戏曲重要的剧种——弦板腔皮影戏。皮影艺人与纱幕的当代设计手法与传统皮影的完美融合,既展现了西安皮影文化,又能够触动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使游客流连忘返。

1.2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井盖设计中的应用。井盖视觉设计在世界各国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尤其在日本,井盖设计得到了广泛而独特的发展,各个城市、乡镇、农村自行设计具有本地特色的井盖,而且大多数图案都不重复,五颜六色的井盖极富设计感。比如日本函馆市的井盖,颜色对比极其强烈,为城市增色不少,同时井盖上的名胜古迹还会告诉你这个城市什么最著名,什么最好玩,有的井盖还具有导视功能,方便外地人游览观光;日本动漫侦探柯南形象的井盖,其漫画作者出生在大荣町,井盖上的漫画柯南形象成为该城市的代言人;北海道函馆市盛产墨鱼,井盖上印有三只跳舞的墨鱼娃娃,其造型会告诉你当地的盛产。井盖俨然成为日本的城市名片,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一种特殊文化。这种以本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的完美融合设计的井盖,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对城市的宣传大有裨益。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公共艺术尽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表达是多元的,但总体上是公共艺术的地域性与当代性的完美融合。这种当代性是在地域性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当代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审美观念的多元发展的新变革,更加关注创新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只注重地域性,展现地域文化特征而忽视当代性的开放、创新、进步,这样的公共艺术是保守的,对公众而言是乏味的。或只注重当代性而忽略地域性,这样的公共艺术是徒具其表,缺乏可持续发展、缺乏人情味的,犹如无根的花朵迟早生命枯竭,对公众而言是缺少文化之根的。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公共艺术由单纯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逐渐转向城市文化的建构与展现,并具有当代性,这样的公共艺术承载着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印记,同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使市民有归属感与自豪感,对提升城市鲜明而独有的城市形象、提升经济与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具有重要意义。

2本土文化元素介入城市公共艺术应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区域性、整体性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包容性,这样的城市才更具吸引力,芝加哥著名的千禧公园不同项目是由来自全球的艺术家设计完成的,这种国际视野使其获得了诸多奖项。在目前“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时代,城市公共艺术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能够跟上并引领时代潮流。有吸引力的城市不一定是大城市,却一定是具有多样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等现代都市风格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征集更应具有这种开阔的视野,在此征集中更是对城市进行了广泛而大力的宣传。公共艺术作品应在公众、艺术家、政府部门在相互交流下建立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下完成,它是检验公共艺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艺术所服务的对象是公众,而非艺术家自身对公共艺术的艺术表达,不必太过考虑公众的喜好,所以公众应具有使用公共艺术作品的决定权,政府部门担任公共艺术作品实现的组织者,协调各方顺利进行,满足公众的愿望以体现民主性,这样的公众艺术作品才是公众所喜闻乐见的。城市公共艺术因其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所以受到其存在的城市空间环境的制约,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有商业区、生活区、休闲区等,商业区也分为综合性商业区和专业性商业区,不同类型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功能的街区、巷道使用的元素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除了符合地理环境外,还要与人文环境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群众需求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升级,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逐渐演变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标准发生很大的改变。城市公共还应具有其城市区域的文化内涵与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以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彰显着该城市区域的文化特色。

公共艺术的实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制约,如美国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主要是指政府用立法的形式,从工程建设投资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应用到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建设当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部分发达国家普遍认同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它对塑造城市环境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体改善人文特色与城市人居环境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公共艺术要长期健康发展,应做好整体规划工作,这样才能使城市公共艺术快速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本土文化平面设计招贴国画汉字

一、国画艺术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画中线、墨形式的研究,在今后的设计中影响会越来越大。设计不能拒绝传统文化,两者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即中国画的线墨形式应该和现代招贴设计的特征融为一体。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线”与招贴相结合,应首先掌握绘画技巧,然后启迪自己的灵感,对招贴设计有所帮助。线的表现由于粗细、长短、钢柔、曲直不同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招贴设计中,线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有明线和暗线之分,是设计元素中十分重要的一点。线的运用,有助于组织、引导视觉信息、丰富画面。如若能借鉴中国画中线的精髓于招贴中,定会提升招贴的艺术品位。

第二,“墨”与招贴设计相结合,要在形式美感上找出结合点,即注意形式美感。中国水墨画讲究墨色的变化,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在国画理论中,黑墨、彩墨属于“色”,白色是画纸本身的白,也属于色。因此,画家尤其注重对画面空白处的处理。(这点对于招贴的设计也很有启示,即对图底、正副形的设计考虑同样很重要,我们也应该关注空白区域在观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

浓墨与淡墨的和谐结合,画面纯粹简洁而又丰富,磅礴大气而又飘逸非凡,大面积的白与或干或湿、或浓或淡不同层次的墨制造出脱俗灵动的意境,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线墨与招贴相结合,要更多地去考虑图像的可变性。招贴的作用是进行宣传推销,具有传达信息、诱导与说服的功能和刺激需要的功能。

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招贴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靳埭强先生创作的《自在》系列,台湾海报展览邀请展参展作品《汉字》,其中包含浓情的“山”、“水”、“风”、“云”磅礴大气让人心仪,以及其中天地万物潜藏的天地合一的阴阳脉动,可谓将水墨的灵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诚然,形与色在乎于创作着之心与神。

我们只有吸取国画艺术的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招贴设计中去,这样必然会使招贴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独特性。且更符合我国的现代招贴设计的审美取向、心理需求,又具备国际化和中国化。

二、传统图形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第一,“形”的衍生。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例如,传统图形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龙的形象,就可谓朝朝有不同,不仅龙形的变化如此,中国其他有代表性的传统图形,诸如凤纹、云纹、鱼纹等也如此。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地结合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将会赋予一种清新的空气及浓厚的历史感。例如,靳埭强先生1999年为宁波海报展设计的“服饰与文化”主题海报,以一把有漆绘的竹尺表现服饰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尺子就是在生活中存在的线的形象,再加上以水墨绘成的圆弧线与勾状的自由弧线,组合成衣架的形象,在中英文标题的处理上,运用了以短幼线组成的虚线,象征缝纫机组成的直线,突出了服饰的主题。

第二,“意”的延伸。中国传统图形背后往往蕴涵着深层的象征意义。这些意义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例如,“日中有月”、“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人们对阳鸟图腾的崇拜,使得中国传统的鸟纹有了阳鸟——朱雀——凤鸟的历史衍变。例如,“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商标”采用中国传统图案“方胜”,取其本意——方形的装饰,美不胜收。象征两个合伙人的合作,亦表现设计师与客户的紧密关系。三、汉字与平面设计的联系

汉字的目的是承载信息,而汉字本身即是一种平面图形,它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敬人工作室标志用一个“敬”字所特有的壁画部首来传达书籍设计所特有的深刻内涵和以人为本的核心概念。陈幼坚的海报设计“设计和生活方式”,设计和生活方式的关系就如同一双筷子的关系,总是互为依存,互相影响。一双筷子也表明了香港和深圳的关系:一支筷子由汉字“香港”组成,而另一支筷子则由“深圳”二字组成。用字体表达这样的主题,恰当、到位,使观者一目了然。

例如,靳埭强先生为上海平面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海报展的主题海报《互动》,采用“互”字作为设计元素,意在表现现代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互”字的结构很有互动的感觉,上下倒对的对称均衡,产生似太极图般对比中互相融合的效果。旋动不息的笔画与余白空间造成气韵流动,虚实互动的感觉。

中国本土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的方方面面,而平面设计思想又作用于本土文化,如若将本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蕴适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则能更深度地传达现代人的平面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靳埭强.觉传达设计实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2.

第6篇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我们已经不能简单的把我们的作品作为一个工具或器物来看待,在强调产品实用性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产品可承载的情感内容,即希望通过产品获得某种情绪感受,满足特定的感情需要,如友情,亲情,寄托希望,向往;展示情趣,格调,追求自然,回归等。产品被要求蕴涵丰富的情感色彩,以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感情需要。

文化影响现代设计,现代设计传承并表现文化,设计是一个载体,设计体现文化的发展,设计的主观意志应体现在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之上。

一、本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而本土文化本身即是本国人民历代在实践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结、归纳。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曾经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设计师都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但本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学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作用。

在人类社会,各国的本土文化都在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在此我们仅以中国为例,以点窥面,从中发现其规律性。 在当今世界里,像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也只有中华文化,所谓四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脉相承,不曾中断。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对本土文化情有独钟。我们谈中国本土文化,大体离不开易学文化,离不开儒道,释文化,即儒学、道学、佛学。在东方,或者说主要在中国,各种文化相互通融,数千年相安无事,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文化巨大的兼容性,也正是这种兼容性才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到了现代社会,中国的文化再传承,中国的设计也在延伸。

本土文化可谓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就像一个家庭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物质与精神的沉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使人类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述情感的工具,物质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得人在精神系统养成的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设计,作为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一些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方面,都可以称之为设计,微观方面,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都包含其中。

设计是"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我们又可以分为两种人:主观形态的人[设计师]和客观形态的人[大众群体]。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社会"这本身就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就像法国印象派兴起的时候,连街头擦鞋的姑娘也会谈论莫奈的油画,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类似情况,宋朝宋徽宗崇尚道教,导致了街上买烧饼的也回说道,这不也就说明了我们的设计在引导人的时候也在引导自己的方向,反过来,人引导设计的时候也在引导自己,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物质影响意识,意识也影响物质。当人们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向前发展了,这时候用什么作为语言呢?无疑,最好还是本土文化。毕竟本土文化离我们较近,就好像中国人用筷子用惯了叫他用刀叉反倒还不习惯。这就是人的一种情怀,设计师如果把握好了这种情怀,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陈汉民老师在设计王府井饭店的标志时,把传统的中国结与建筑墙壁上的装饰融合在一起,使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时,既有中国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

靳棣强老师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贝津铭先生更是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在做中国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文化情怀,形成一种共鸣。

他们这些大师自身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种韵致。

现代设计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个人的问题,寻找相同切如点,那么传统文化的介入应该来说对当代设计文化具有推动作用,这也就是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最大意义了。

二、本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基石

之所以提出以上观点进行试析,其目的也就在于体现本土文化在现代设计所特有的分量,曾经全球十大营销公司世界伙伴公司的执行长说:"本土文化的广告要比国际化的广告效果至少强百分之三十"。因此,他们从来都和当地的营销公司平均持股,使命是增加本地商的力量,使之与全球传播集团的商抗衡。屡获广告大奖的NIKE广告创意掌门人说:"不管他们给不给你奖都别在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广告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惟有从自己的文化和角度出发告诉世界其他角落的人什么是你所认为的广告。

以上两个观点告诉我们,使用本土话语言进行创作与设计,向世界呈现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其所具有的广告效应,商业价值是国际化的设计所不能抗衡的。现今社会都笼罩在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之下,可当文化也到了一体化的哪天,其实也就是文化的终结点,而设计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将遭遇其同等命运。可这一切的操纵者、传承者、发展者皆为人,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 转贴于

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遍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产品本土化设计符合不同民族需要民族识别,民族认同的亲情感要求,是民族表现欲不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识别的要求表现为不同的精神生活方式,即不同的风俗习惯、起居饮食、喜庆节日、信仰祭祀、婚姻家庭、文学艺术特点等等。民族认同表现为同个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即在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中,感觉到大家都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这种心理强烈而集中的体现在共同的风俗习惯、情感需求。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副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石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词,洛可可风格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本土化的问题,设计必须融如当地本土文化中去才能得到持续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本土化并不是对本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融如进去,香港设计师靳棣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五千年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如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性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把人们上升到了对人的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如文化,增强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是设计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周末祥主编. 《中国美术主潮》[M].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2,6.第一版.

第7篇

一、问题的提出

近10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吸引着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纷纷来投资。与此同时,我国许多有特色优势的企业也不甘示弱,将业务范围逐步向海外拓展,如海尔、联想。虽然这些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不可避免地采取了本土化的营销战略。所谓本土化战略,是指一些跨国经营的企业、公司为了在所在国或所在地区获得最大化市场利益,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区经营人才和经营组织生产、销售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而实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的总和。“本土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销本土化。

二、营销本土化势在必行

(一)“本土化”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它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抢占市场份额,而且还要与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分羹夺食。因此,谁更了解市场,谁更熟悉东道国的文化习俗,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从产品差异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来看,为了迎合不同社会和文化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企业必须研究当地社会和文化,开拓当地市场所需的产品。

(二)从哲学的观点看“本土化”问题—营销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而营销的成功与否在于企业是否注意到了所在市场的特殊性,并能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正是“本土化”的精髓所在。世界是多彩的,组成世界的每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爱好、消费观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人文因素都对产品的目标市场开拓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美国人在选择服装时注重张扬个性,追求标新立异;中国人则是追求典雅含蓄,合群合体。由于这些人文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国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购买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只有重视目标市场的“本土化研究”,做到“入乡随俗,适市营销”,才能富有成效的拓展市场空间。

三、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营销的五个方面

市场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营销要素和营销手段,是营销诸要素的整合。因此,本土化营销要从营销组合诸要素等多方面入手,达成营销战略和营销手段的本土化。具体而言,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可划分为产品本土化、品牌本土化、价格本土化、渠道本土化和促销本土化。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界限明朗的,因为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一)产品本土化产品本土化是产品设计要适应目标的需求和口味,它还包括产品研发本土化。例如,海尔冰箱能在美国市场取得一系列成就就是因为它在美国实施了“本土化”策略。海尔冰箱自进入美国市场以来,由于节能指标达到了美国2001年DOE标准,再加上总部设在洛杉矶的美国海尔设计中心专为美国消费者度身打造,而成为美国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当然在实施产品本土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家快餐巨头了。在上海,肯德基的营业状况比麦当劳好,但这并不是因为肯德基进入上海的时间比麦当劳早,而是因为麦当劳刚开始没有了解到上海人不喜欢吃牛肉。后来,为了迎合上海人的口味,上海麦当劳不得不用猪肉代替牛肉,并且用麦乐鸡与肯德基的家乡鸡来竞争。肯德基更是不甘落后,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以取悦于消费者。他们相继在北京推出“榨菜肉丝汤”,“寒稻香蘑饭”;并在上海推出“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等中式早餐。

(二)品牌本土化品牌是产品战略的一个主要课题,由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往往将其从产品策略中分离出来。品牌的一半是文化,跨国公司自进入中国以来,十分注重适应中国独有的国情,主动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偏好和支付能力等因素,为产品准确定位,不遗余力地在产品生产、包装设计、商标名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增加品牌的文化投入,从而创造出本土化的品牌。在商标名称上,跨国企业无不苦心孤诣,力求匠心独运。20世纪80年代,Cocacola公司再次登陆中国,他们在研究了4万个汉字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发音相近,读音悦耳,寓意精妙的“可口可乐”四个中国字,所取得的成功众所周知。“雪碧”是可口可乐公司“sprite”饮料,在美国十分畅销,但“sprite”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魔鬼”、“小妖精”,为了挺进中国,他们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经过几个方案的筛选,最终决定将其直接译音为“雪碧”,意为纯洁清凉之意。还有飘柔、潘婷、海飞丝、舒肤佳、玉兰油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名称,也都是美国宝洁公司的产品。

(三)价格本土化由于运往各国的产品运输费、关税、经济状况不同,跨国企业在向各国销售自己的产品时,面临着产品的定价差异问题。同一种商品如果在世界各地采取同一的价位,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某种商品的价格可能在一些国家被认为物超所值,而在另一些国家却可能相反。因此,跨国企业在进行定价时,往往要考虑各国目标消费者的经济收入状况、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群体偏好和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当然还要参考一下同类进口产品和当地同类产品的价格区间,尽量使产品价格处在这个价格区间范围内。此外,当地的市场竞争状况也是跨国企业制定价格的考虑因素之一。

(四)分销渠道本土化跨国企业在国外进行销售时,必须考虑各国分销渠道的差异。他们在销售商品时要以适应当地的分销渠道来进行,并且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跨国企业(除少数外)在异地销售往往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因为自建渠道会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而且难度大、不易维护。所以,他们经常选择与大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利用知名品牌已建成的渠道。比如说,日本三洋与海尔的日中市场互换策略就已开始利用海尔的网络。

(五)促销本土化在促销上,“本土化”策略被各跨国公司用得极其频繁。他们根据所在国的风俗习惯、民族节日适时地推出了符合当地情况的促销策略,以此来抓住消费者的情感世界。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宣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他们在我国春节来临之前,向顾客赠送对联,上联为“春节家家包饺子”,下联是“新年户户放鞭炮”,横批则是“可口可乐”。这种采用汉民族特有的对联形式的宣传,使我国消费者与可口可乐产品的心理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伊莱克斯更是将它的亲情化营销演到了实处。为了宣传变频冰箱的节能优势,它打出了“还能再省吗?伊莱克斯推出日耗电不足半度的冰箱”,“省是中国人的美德”的广告语。此外,在媒体选择上,跨国企业也颇费心思。

四、本土企业也需要营销本土化

(一)案例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期,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德啤酒曾在武汉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上大打广告,广告口号是“中德啤酒很德国!很德国!”意思是“中德”啤酒是使用德国酿造技术、聘用德国专家、引进德国生产设备、纯正德国口味的一种中、高档啤酒。这一广告至今在武汉市民中仍有较深印象,其广告投资不能说不大,广告效果也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一广告并没有推动产品的销售,“中德”啤酒及其生产厂家最终还是在1995年被“百威”啤酒收购,中德啤酒这个品牌,从此在市场上消失。中德啤酒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没有很好地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习惯,也就是没有做好“本土化”研究。在定价上,“中德啤酒”的价格是主要竞争对手“行吟阁”啤酒的近两倍。当“行吟阁”卖一元时,中德卖两元左右。由于啤酒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低收入的武汉市民,他们不可能不考虑价格上的对比。因此,定价偏高是中德啤酒卖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产品口味上,由于武汉天气较热,市民喜欢喝清淡爽口、酒精含量较低的啤酒,而中德啤酒口味较浓、酒精含量较高,这是产品本身存在的一个销售障碍。在销售网点的分布上,中德啤酒主要通过大中型宾馆、饭店、涉外饭店销售,并通过一些中档以上,装修较好的零售店销售,而不在居民区附近的个体户小店、夫妻店铺,以维持其中、高档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但是,武汉市民购买啤酒一个最大的行为特征就是哪近就在哪儿买,没有人会骑个单车花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去找哪儿有中德啤酒。这是中德啤酒在销售网点上一个重要障碍。超级秘书网

(二)我国企业在本国的营销也应采取本土化策略任何一个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和产品都要进行国际化的扩张,总有不少企业和产品立足内销市场。因此,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对我国本土企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环境不尽相同,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异,城乡差别,各地政治、经济环境差异等等,这一切都导致了各个地区人们的消费口味、偏好、甚至价值观、审美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在做菜的口味上,有一种说法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再比如说,在穿衣上,南方人身材普遍娇小,而北方人普遍偏高,因此,服装厂在加工时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针对不同地区,在尺寸上加工适合当地人身材的衣服。由于我国的这些“特殊国情”,我国企业在本国进行跨区域销售时,尤其应该采取本土化营销策略。在产品上,要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偏好,来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在价格制定上,要考虑到城乡收入差别、地区收入差别来及时调整产品在各地区的价位。对于连锁零售企业来说,应根据连销店所在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当地市场竞争环境来适当地调整商品的价格。在当地的促销上,应深入研究当地人接收信息的来源。比如城市里的上班族、学生、老年人等,他们接收信息的媒体各不相同。老年人倾向于广播、报纸;上班族多通过报纸和电视来了解信息。此外,采用名人促销时,应尽量选择当地人喜欢并信得过的人士,最好这位名人是在当地出生。在分销渠道上,当然应采取当地的渠道,采用当地的分销商、商,通过他们在当地已建立好的一系列营销网络来分销商品,这样可以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五、结束语

总之,营销本土化的核心是关系本土化。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我国的一般性企业,只要进行跨区域销售,就应该处理好与所在国或地区的各种关系问题,即与消费者、分销商以及各级政府等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处理好了,本土化营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张青山,赵忠华.企业人才培养的当地化和内部化〔J〕.管理现代化,2000,(1).

〔2〕何军红.本土化———跨国公司的制胜策略〔J〕.改革与理论,2002,(3).

第8篇

其实,中国文化市场的本土化自觉早已经出现,对原创作品的呼声也一日高过一日。然而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效益为先的原则导致了出版界的急功近利,唯钱是用。一旦某个品种或某位作家的作品受到欢迎,各大小出版社往往一哄而上,争先推出,导致重复雷同之作比比皆是。刘绪源指出:“(即使是)最优秀的儿童文学,比如,像怀特那样的作品,如果真的抢占了全部图书市场,一走进书店,到处都只有《夏洛的网》《吹喇叭的天鹅》《精灵鼠小弟》,那么,除了最初的惊喜,很快,它也会造成一种无法排遣的单调,让人无以承受。”作为经济实体,出版社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以经济效益为考虑的首选。但经济效益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在对手如林的出版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强韧的生命力,必须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走特色之路。在这方面,许多出版社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尝试。如2009年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阅读树”丛书,共21种,内容全部为国内原创图画故事,物美价廉,广受欢迎。

信谊出版社的思路也颇值得借鉴。台湾“信谊基金会”于1978年成立了我国台湾第一家幼儿图画书与教育玩具专业出版社,1987年又创设了“信谊幼儿文学奖”,以促进原创图画书的发展为宗旨。2005年,南京信谊儿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它是信谊基金会在大陆的分支机构。这个出版机构在数年间编辑和出版了大量本土图画书,还设立了“信谊图画书奖”,推出了一系列原创图画书精品,如《团圆》《宝儿》《一园青菜成了精》等。台湾一直很重视本土文化与文学发展,台湾童书出版的质与量都优于大陆,可见本土化发展策略的积极影响。

二、是找宝,还是寻根

在国际市场上要展示“中国制造”的特色,必须扎根本土,以稳定的民族风格为基础,以鲜活的本土生活经验为内容。越是贴近本土文化、具有中国民族风味的作品,越是能在世界范围显出独特性与价值。因此,中国原创作品的出版,必须走本土化道路。中国儿童文学出版业的目光,更应放在凸显本土精神的作品上,这些作品可以从以下三个线索去寻找:第一,回归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艺术、伦理观念,乃至日常生活方式,仍然渗透在当下的现实中,构成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儿童文学作为精神产品,必然离不开整体社会的文化浸润,也同样不能忽视文化传统的绵延。第二,扎根地域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有南北之分,更有地域派别之异,这是土地辽阔的国家必然产生的现象。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事实上也形成了一些以特定地域为中心的创作群体,不仅有南北之异,还有东西之分。这种地域性的百花齐放,正是一个文学大国应有的气象。第三,立足现实文学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即使是幻想之花,也要开在现实的土壤上。真正好的作品是应当有根的,以贴近现实的态度,显示文学的“真”,才能唤起读者的共鸣。

第9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50-02

1 引言

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是指在心理健康服务活动中对已知的事实和经验所提出的一种一般原则或一组相互关联的原则。它既是心理健康服务经验的总结,也是心理健康服务的依据[1]。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根据来源可分为3类:国外理论、本土化理论和本土理论。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在国内的应用存在着适应性等问题,加之目前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就现阶段而言,我们既要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中的优秀成果,又要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构建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体系是快捷、经济发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的研究,阐释该领域目前研究发展概况,同时揭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措施。

2 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进行研究。

2.2文献取样本文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西南大学节点(http://www1cnki1net/index1htm)作为数据源。选择“关键词”选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服务”进行逻辑“或”的组配;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与“理论”进行逻辑“并且”的组配。检索中时间跨度为1978~2008年,按时间排序,在“精确”匹配方式下检索,取得全部统计数据。共获得相关文献1333篇。经过筛选,剔除部分不属于学术论文范畴的期刊年度目录、征文启事、年检报告、招生材料、人物介绍、会议报道、短篇新闻等。剔除之后尚余文献1197篇,对其进行文献发表时间分布统计。对1197篇文献逐篇阅读,删去介绍国外情况的文章、只叙述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等一些泛泛而谈却没有提及理论的文章,剩余556篇文章,对剩余的556篇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所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指其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来自国外,以此为基础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如认识领悟疗法、意象对话等心理疗法。

江光荣[2]指出,研究国人的心理问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即以当代中国国情为背景,研究特定时期国人的心理问题。我们在研究、分析和解释国人心理问题的形成机制、表现及途径等方面,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我们研究方式可以多样化,即可继承古代的优秀思想,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方法,还可从观察开始。

钟友彬等[3-6],将引进的精神分析法进行了本土化,创立了认识领悟疗法。朱建军[6]结合国外的心理动力学思想和东方文化,创立了“意象对话技术”。郑日昌[7]把古代阴阳辩证思想和认知疗法结合,创立了“辩证认知辅导理论”。

3.2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本土化的措施。第一,挖掘和传承:我国古代、近现代都有许多优秀的心理学思想,但被人知晓的并不多,应加强对其研究,挖掘精髓并世代传承。

我国国民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此,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被应用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基于心理咨询遇到的问题,景怀斌[8]探讨了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的9个方面贡献:人生意义、应对、生死教育、哀伤辅导、心理调节、人际认知、社会生活技能、人格发展、心理咨询技术等。但我们从中也看到,对儒家思想的应用,特别是在心理咨询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发掘。另外,我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在研究国人的心理与行为后,创立了许多特色鲜明的理论。如在《颜氏家训》《家书》等书中就对家族子弟提出了教导,其实质就是行为取向的人格培养模式[9]。

第二,鉴与创新:西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史已有一百多年。1976年,美国学者Parolff确定了130多种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到2005年其总数则已超过400种。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多数缺乏有力支持和有效性证实,但它们却展示了心理治疗师们的创造性劳动。国内学者也应该学习西方学者们的创造性精神,立足于我国实际,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本土化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第三,拓展与吸收:中国历来多教崇拜,影响较大的有儒、道、佛等。儒家讲求积极进取,而道家力主清静无为。道家与儒家理想的人格一阴一阳,构成了数千年来中国文人人格内在的矛盾统一。而儒家、道家所倡导的思想中不乏有与心理咨询相一致的观点。所以对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本土化过程,必须得在拓展我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外来的心理健康服务精髓。

4 讨论

当前,在我国心理咨询的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充分的基础理论支持,而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心理咨询本土化研究多集中于实体的理论层面,而对元理论、哲学和宏观层次的研究匮乏。

国内最为著名的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是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这种方法创立之初报道的文章较多,而如今也很少看到相关的实践报道。本土化的方法为什么关注的人越来越少了呢?这与我们越来越强调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好像是背道而驰,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原因。

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建议,但大多以思辩、探讨性为主,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在强调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也许在不带预定套路的情况下,通过观察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操纵过程,切实提炼和概括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或许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4]。

总之,国内学者看到了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的现状和不足,同时学者们反思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低的原因为:在心理健康课主要使用讲授法、单纯地使用心理测验、心理咨询思想教育化、专业人员擅长的方法有限、自编心理测量工具水平低、重复工作多等[10]。故我们得在今后的工作及治学中借鉴美国的“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和英国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模式,在吸收融合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理论,普及心理测量量表的使用知识。将心理健康服务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并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普及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培养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心理疾病易患病人群的追踪研究,并且在推广常用量表及经典量表的同时也积极编制符合国情的本土化心理健康服务量表。相信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投入逐渐增加,我们可以想象经过理论探讨和服务理论吸收消化阶段后,实践研究将会越来越多,经过理论—实践—理论阶段后,我们将会真正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第10篇

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发生的前提是外来社会学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和当地实际情况能够充分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的对象就是外来社会学,而这一过程是外来社会发生转变并且使得理论自身满足当地需要的过程,这种具体的转换过程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起初,当一种外来社会学理论被引入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后就需要充分了解到当地社会的实际需求,理论的转化需要以当地的理论需要为基础,如果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没能和当地的社会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就很有可能使得进入的新社会学理论始终处于一种被研究的“外来社会理论”状态而难以拥有社会基础,更无法谈及更好的发展,最终会成为一种没有社会根基的、不能被社会实际使用的“花瓶文化”,逐渐被本土社会逐渐遗忘。就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上,外来社会和本土社会相结合的结合点一般都选择在本土社会的某个具体现象上,有时也会选取在某个本土社会的传统作为连接点,如上世纪中国社会学理论先驱严复在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时,对社会学理论进行了一个界定,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达到治这一状态的有关社会学理论以及相关常识,所以严复在对外来社会学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将不同文化的结合点选在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学术的群学特征上了。在外来社会学理论和进入环境文化的结合种类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用外来的社会理论对自身环境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用本土的社会经验对外来的社会学理论进行验证,同时也会用外来社会学理论及有关方法为解决本土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资料,这些都是利用外来社会学理论和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是在这些结合的过程中,社会学学者们在这些结合的理论中找到了外来社会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在不同社会学理论的对比中找到了自身理论和外来社会理论的不足,并且在不同社会学理论融合的过程中对双方理论中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和改造,最终这些行为都会体现出社会学的本土化发展倾向,还有一些学者和社会群体甚至会直接提出将外来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本土化,积极主动地去寻求外来社会文化,通过这种积极的引进促进社会的变革,如新民主主义葛敏时期对“科学”和“民主”的引用。最后,社会学理论本土化更高层次的指的是社会的学者在对外来社会学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以自身所处的社会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使用外来社会学理论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从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因为历史和整治方面的原因,社会学起源于欧洲后传播至美国,在这之后两者交替成为世界社会学中的主要发源地,因为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力量的强大,他们所主导的社会学理论成为了强势社会学,而且这些社会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除了欧美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社会学也必然存在一个学习和对欧美社会学掌握的过程,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为了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以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基本研究对象进行先进社会学理论的本土化,在本土化的基础上使得外来的社会理论对本土社会产生积极意义。在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将自身所处的社会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意味这要对本土社会中所有的问题都考虑到,真正科学的理性的社会学本土化是选择和本土文化有差异或者本土文化中的空白作为外来文化研究的突破口和重点,而从社会学本土化的不同角度来看,一般来说社会学者比较重视社会结构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将这些作为最基本的问题突破口,如墨西哥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学者曼努埃尔•加米奥在对土著印第安民族社会文化的研究和非洲学者A•阿格沃沃对约鲁巴人口头文化传承以及日本社会学学者有贺喜左卫门对日本乡村租赁制度方面的研究等等。

二、社会学本土化

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和不同文化进行研究的社会学术活动,其研究重点并不在于对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理论和应用进行改变和修正,而在于通过对外来社会学理论中对于本土社会中问题又帮助的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本土化结合,从而形成能够解决本土问题的具有本土特点的理论和实际方法。从社会学本土化理论更具体的层面来讲,社会学本土化有着这样几个主要目的:首先,社会学本土化的最基础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外来社会学的进一步认识来增强对外来社会的认识,而在研究这种认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虽然欧美等发达地区的社会学学者在较长时间段内的研究获得了几乎大部分社会学理论的共性研究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无论从结构上、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应,具有非常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或“美国中心主义”等西方特征。所以这些社会学理论对于西方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或者和欧美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就不具有相对适应性,这些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也都是有限的,如果通过这些理论来解决当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在进行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外来进入的社会文化的内容上有所了解,还要对外来文化相对于社会本土的适应性进行仔细的研究,这些研究通常是以一些具体的形式进行的,如拓展对本土社会的了解,深化对本土社会的理解,强化对本土社会的有效预测等等。其次,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在于促进全社会对社会本土化这一行为的应用。社会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强应用性,社会学的正确应用以及合理的外来社会学的引用对于解决本土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各种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也能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科学化水平。社会学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解决社会问题时不仅可以根据某个社会学理论提出相应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实施,还可以利用社会学理论中的具体实践方式(如社会市场调查、社会指标统计等等)进行社会组织活动管理。然而在对外来社会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如果没有根据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或者没有以本土社会理论环境为依据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甚至对外来社会学理论机械的照搬照抄,不经过本土化而直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当中来社会问题,就难以实施或者在实施之后无法得到措施实施前的预定效果,还会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最后,社会学本土化的目的在于能够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社会学方法,这个目的和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目的和核心目的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要增强对本土社会认识和外来理论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科学方法,因此在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要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新的社会学理论就需要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本土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对外来社会理论进行合理地改造。除此之外,将外来的社会学理论改造成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这一过程也是社会学理论学者加强对本土社会理论、研究活动以及各项社会活动的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外来社会文化的接受改造能力,也发现了对本土社会有利的社会学方法,获得了更加科学实用的理论。

三、结语

第11篇

政治、宗教的背景席卷室内设计行业。人们更加珍惜从传统内部衍生出来的东西,有意识表现自己的独特性,越来越有目的地发展地区文化,追求地区特性、地方特色、民族文化。21世纪的室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必然会同其他文化一样有回归、反弹现象,这就是室内设计本土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室内设计的技术、理念和方法可以“全球化”,而审美或造型形式,只能体现设计的“本土化”。我们要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运用一切可用的国际化新观念,发掘自己的本土文化,使室内设计真正地本土化。仅强调高度现代化,人们虽然提高了生活质量,却又感到失去了历史上曾经拥有的文化、失去了传统。因此,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就是既要现代,又要传统。日本东京雅叙园饭店及办公大楼的室内设计,传统风格浓重而又新颖,设备、材质、工艺高度现代化,室内空间处理及装饰细部引人入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深受启发。日本各地的大小餐厅、菜室及商店室内设计,均注意风格特色的体现。连临时工餐厅及室内装饰食器等均也进行了配套设计,人们即使在很小的餐馆用餐,也同样感受到设计者的精心安排。

二、“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非截然对立,和“现代化”也并不矛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偏执一方的做法都不利于室内设计艺术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单纯地追求室内设计的“本土化”,必然导致室内设计水平的封闭落后,这也有悖于设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脱离室内设计的“本土化”而一味追求“国际化”,则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真正生根开花,亮丽永恒。真正的“本土化”应该是考虑如何把“本土化”、“民族化”、“传统化”元素和现代物质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时俱进,选择一条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道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审美需求。这样,我们的室内设计才能创造出既有本土特色又有时代感的作品。如由香港设计师唐兆思设计的上海新天地会议厅展览馆,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殖民建筑风格和江浙民居的木顶棚、木透窗、古典木家具结合起来,并且配备了包括隐蔽的光学纤维、空调系统等一些现代化的功能设施,使之成为上海本土化设计的一个象征。

三、室内设计“本土化”的把握

室内设计师应研究本土文化,寻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消费观、审美观、价值观及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等。应用本土文化,做可以真正满足人们审美及基本需求的设计,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把握本土化的方向。受所在地文化环境的影响及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消费者之间形成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这种不同表现为适应室内装饰设计的档次、风格、功能等不同需求,人为地赋予外观相同的建筑以不同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室内空间的最基本的共性要求———功能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室内空间环境独特个性的属性———精神性,使新的居住空间同时可满足人的各个方面要求,这也是使自己设计的作品具有可区别同类作品最有价值的手段之一。因此,考察当地建筑装饰与室内陈设,找出最具特征的装饰符号作为室内设计中体现本土化的语言要素,是最有效的定位方法。

四、结语

第12篇

全球经济一体化,崇洋已成为中国的主流。认为说英语、吃西餐是一种时髦,听音乐会是一种高雅的表现。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去学习西方文化,这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巨大的冲击作用。而老师在教学中只停留在英语教材上的知识,忽略了英语教育方面的实际运用,忽略了英语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忽略了英语与我国文化相融合。

二、英语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

什么是“本土化”?就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又或者一个国家所具有自己独有的语言、文化、民族习俗、地域风貌。所以,若到了一个地方,首先要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民族习俗,观察他们的地域风貌,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其中。所以要想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运用,就得把我们的文化融入到英语当中,这也是英语教育融合本土化的一个必然。更要把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认为文化有一种很强的融合性。从我国历史就可以看出,在朝代交替过中,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不断有新的文化,又与以前文化相互碰撞,直到相互融合。而今天的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也是这样的一种过程,直至达到互相融合的一种平衡状态。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

(一)观念本土化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运用它来学习西方文化和先进技术,同时要传播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所进行的文化交流。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原因,往往就是对自己本国文化知识的不了解,导致的。因此要树立英语教育本土化的观念,不断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自主学习本国文化,并可以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才是实际教学中的目的[2]。英语教育本土化的过程就是学习西方语言文化,同时要传播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过程并与时俱进的过程。

(二)编写具有本土化的英语教材

英语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现在我国英语教材是知识难还有涉及的内容比较老旧,缺少本土文化方面的英语教材,会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单方面了解学习西方文化,没有主动去传播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基于教材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就必须要编写具有本土化的英语教材。也可以融入一些其他国家的文化不要仅限在西方,这对学生文化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理论本土化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方式,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更要让学生参与,比如,老师可以提前把一周的学习计划布置好,以提高同学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中西方知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而学习的内容是文化。而只局限在教科书上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是有些乏味枯燥了,现在科技发达,信息更新速度快,而只学习在书本中知识,就有些落后于当代社会[5]。

四、结论

第13篇

以宝洁公司(P&G)为例。宝洁公司自从1988年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之后,宝洁在中国市场可谓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无论是飘柔、潘婷、海飞丝,还是舒肤佳、玉兰油、汰渍、碧浪、护舒宝,凡是打有宝洁品牌标志的产品都很快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据统计,1997年,宝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超过了10亿美元,其旗下的飘柔占据了洗发护发用品市场29.79%的份额,高居榜首;潘婷和海飞丝分别以14.30%和9.94%的市场占有率紧随其后。到2001年,仅这三个品牌,其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了60%.

应该说,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主要是其国际战略的成功而不是当地化。尽管宝洁公司在中国的员工队伍已达4500人,而其中99%是中国人;尽管中国宝洁所用的原材料由过去90%的进口转变为现在80%的本地化;尽管在宝洁铺天盖地的广告中看不到“美国”的字样,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宝洁公司的当地化是十分有限的。实际上,宝洁是把在美国开发的产品和营销战略即国际化品牌加上强大的广告宣传,不作修改地全盘转移到了另外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大获成功。

宝洁在中国市场真正具有战略意义的当地化是其对销售终端的重组和针对东方人发质特征的润妍品牌的推出。宝洁为什么要做出这种调整呢?原因是中国当地一批企业逐渐对宝洁公司的市场增长形成了挑战。在宝洁最为成功的洗发水领域,1999年以后的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一批当地品牌和其他跨国企业的当地化品牌开始崛起,尤其是丝宝集团的舒蕾洗发水,以其强劲势头迅速跻身中国洗发水市场前4名。当时,宝洁的飘柔、海飞丝、潘婷洗发水虽然占居了中国洗发水市场前4名中的第一、第三、第四位,但位居第二的却是中国当地品牌舒蕾,这使宝洁高层大感震惊。舒蕾品牌之所以能够崛起,关键是它瞄准了宝洁这样的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竞争。丝宝集团“打”市场的武器主要有两种:

一是,组织了上万人的营销队伍深入到中国的各个城市以及县、镇的卖场进行终端促销,并对竞争者品牌实施终端拦截;

二是,针对东方人发质的特点,推出以黑发和深度护理为核心特征的差异化产品。结果,宝洁公司的调查人员发现,在许多卖场,销售宝洁产品的毛利逐渐减少,个别销售商甚至以撤掉宝洁产品相要挟。中国零售渠道的特点给宝洁上了生动的一课。

针对竞争对手在零售终端的冲击,宝洁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传统作法。为了赢得销售商的支持,宝洁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资助和服务活动,力求与销售商建立共赢的伙伴关系。宝洁公司还向中国零售商介绍高效的客户反应系统(ECR)和品类管理,以更好更快地满足顾客需求;组建多部门工作组,向分销商提供有关财务、人事、法律、信息技术、储运等方面的专业化指导,以提高分销商的竞争力,进而提高效益。与此同时,宝洁公司还制定了乡镇拓展计划,目的是建立完善的农村网络销售体系,拓宽销售通道。

在产品定位上,宝洁公司过去一直坚信适用于美国人的洗发水一定适用于欧洲人和亚洲人。但1997年以后,中国洗发水市场的黑发概念愈演愈烈,丝宝的舒蕾、重庆的奥妮以及联合利华从夏士莲衍生出来的黑芝麻系列,逐渐成为市场增长的新亮点。宝洁不得不反省自己的产品定位,宝洁的日本技术中心受命加紧研制开发以润妍为品牌的黑发、润发产品。2000年6月,宝洁公司以“感受黑发的风采,领略发绣之神奇”为主题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推出“润妍黑发节”,向市场强势推出润妍品牌。

从宝洁公司营销渠道策略的调整和润妍品牌的推出可以看出,当地化是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某些独特方面所做出的适应性调整,这种调整是在企业感受到一定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做出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

另外,当地化也是由国别差异引起的。但国别差异并不必然导致企业的当地化。只有当国别差异中的某些因素足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时候,当地化才有必要。这意昧着当地化是对企业竞争优势和经营方式的重新定位和组合。

促使跨国公司竞争战略的变化主要因素有三个:

一是,消费者品位和偏好的差别;

二是,分销渠道的差别;

三是,东道国政府的要求。

前两个因素在宝洁的案例中已有较详细的分析,对于第三个因素,即由于东道国政府的要求导致跨国公司的当地化,可以微软公司为例加以说明。

微软进入中国市场虽然时间较早,但其发展并不顺利,在一系列政府采购项目上曾连遭挫败。究其原因,业界普遍认为是微软与中国政府的沟通不够。由于中国政府在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微软并未将自己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挂起钩来,并且长期不愿意以合资的形式在中国投资。结果,一些比微软晚进入中国市场的软件企业在中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作为行业老大的微软却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总结在中国10年的教训,微软决定赶快补上“当地化”这一课。2000年9月,微软CEO史蒂夫·巴尔默拜访总理并承诺以合资的形式投资中国。2002年1月16日,以微软占股19%,中关村科技占股51%,四通集团占股30%的合资企业——中关村软件公司宣告成立。与此同时,微软宣布成立“中国战略合作部”,其职责首先是促进微软公司与中国政府关系的改善,其次才是投融资、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和应用导向。2002年6月27日,微软CEO巴尔默兴高采烈地对世界宣布:微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因为在前一天上午,微软已与中国国家计委签署了一个涉及金额超过62亿人民币的谅解备忘录。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软件领域最大的一个对外合作项目。毫无疑问,备忘录的履行将使微软成为第一家与中国政府全面合作的外资高科技公司,而微软的目标是要把微软中国公司更好地融入中国,使之成为中国软件企业的一员。

二、跨国公司当地化的特征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当地化突出地表现在管理人员的当地化、产品的当地化、销售渠道的当地化和研发的当地化等四个方面。

1、管理人员的当地化:大量启用具有中国背景的高管人员和本地管理人员。

在高级管理人员层面,跨国公司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是重用华人精英,特别是具有中国背景的海外留学人员。例如,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唐骏、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原总裁赖炳荣、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程美琦,伊莱克斯(中国)公司总经理刘小明等等。

重用华人精英使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明显上升,目前,由华人经理人员替代外藉人员掌控中国市场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企业高管人员结构变化的一个普遍趋势。

在一般管理人员层面,许多在华的跨国公司已基本实现了本地化。如诺基亚公司在中国已拥有员工5000余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公司管理层从总裁到区域经理都由华人担任。摩托罗拉公司明确地将当地化列为公司在华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公司于1993年7月在中国设立摩托罗拉大学,每年为摩托罗拉的员工、合资企业的中方伙伴、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以及中国政府官员提供超过一万人次的培训。通过几年对中国员工的强化培训,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管理人员的当地化比例已由1994年的11%(12人)上升到2001年的72%(528人)。

2.产品的当地化:贴近中国市场的需求结构和消费偏好。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把握潜在的商业机会,跨国公司不遗余力地推进产品的当地化。如通用汽车公司针对中国市场推出赛欧家庭轿车来抢占逐渐成熟的国内低端市场。赛欧率先喊出“10万元家庭轿车”的口号,凭借其高端的配置、低廉的价格在投放市

场之前就拿到了2万多辆订单。

联合利华旗下的夏士莲和中华牙膏原来都是纯粹的本地品牌,经过对其收购的当地品牌注入国际经验、资源和技术,并不断推陈出新后,夏士莲黑芝麻洗发露已成为西方科学技术和中国天然成份绝佳组合的、专为黑发而设计的洗发水领域第一个使用这种成份的品牌。中华牙膏成份包括了金银花和野,成为中国的天然成份与联合利华的技术在口腔护理上成功结合的典范。

3、销售渠道的当地化:着力扭转通路不畅的被动局面。

中国的商业体系较为零散,市场运作不够规范,许多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忽视了中国销售渠道的特殊性,结果吃了大苦头。惠尔浦公司在中国家电市场遭受的挫折即与此有关,结果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撤资决定,宝洁公司早期以广告带销售的模式也不得不做出调整,将整合经销商和强化终端市场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跨国公司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竞争对手最容易发动攻击的是销售渠道,特别是市场终端,谁掌控了销售渠道,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这里仅以柯达为例。90年代初期,柯达在中国市场步履维艰,竞争对手富士公司则是一路高歌猛进。1994年,柯达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还不到10%,而富士则为65%.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柯达决定从销售渠道入手,推出“柯达快速彩色”连锁店计划,以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认识柯达品牌,购买柯达的产品。这种开放式的连锁店既可以迅速地推广和普及,又可以给消费者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量化而美观的产品陈列,并可以增加包括胶卷、相框、相册等经营品种,提供全方位的影像服务和产品,让顾客在更舒适、更自由的环境下选购产品及服务,从而扩大柯达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1994年中国第一家“柯达快速彩色”开业,1995年推向全国,大量开店,1996年全年开店500多家,之后便以每年1000多家的速度增长;2001年“柯达快速彩色”连锁店发展至全国700多个城市6000多家店,柯达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3.1%,品牌稳居中国感光市场第一位。

4.研发的当地化:力求实现中国当地优秀人才与特殊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

据统计,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发中心已达100多个,其中近40个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讯、电子、化工、汽车、医药等行业。包括杜邦、微软、英特尔IBM、通用电气、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北电网络、通用汽车、大众汽车、宝洁、联合利华等世界知名大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独立的研发机构。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引发了研发本土化的竞争,为了巩固其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跨国公司把研发活动定位于满足中国市场的特定需求,从而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中国众多的科技人才和良好的科研设施为跨国公司实现研发的当地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如微软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就集合了数百位优秀的中国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致力于开发和推广适合于本地市场的微软产品。阿尔卡特在中国现有员工5000人,其中研发人员达2100人。按照阿尔卡特的计划,未来3年内员工总数将扩张到6500人,研发人员将达到3500人。同时,阿尔卡特计划在3年内将15%的研发费用投放到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全球研发中心。阿尔卡特最核心的研发成果通过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进入中国。作为阿尔卡特30个全球研发中心之一,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将成为阿尔卡特在欧美之外,第三个核心的全球研发基地。目前中国不仅已成为阿尔卡特的生产基地,而且正在成为出口阿尔卡特最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基地。

三、跨国公司当地化的影响

尽管许多跨国公司在华企业都声称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尽管他们都声称要“植根中国”,“以中国为家”,但是,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当地化只是跨国公司的一种竞争策略而不是他们的目的和归宿。

从本质上说,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产物。正是由于中国市场面向全球开放,才导致了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中国;正是由于中国具有强大的低成本制造优势,才使跨国公司将全球制造中心移向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技术、品牌、商业模式和全球经验等方面,这些优势在全球的每一个市场都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所以我们看到,跨国公司每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都是以其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经营模式作为开路先锋,当地竞争对手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而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全球市场,每一个跨国公司都有其明晰的市场定位,其核心产品是非常突出的,企业的管理风格和文化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虽然在不同的东道国跨国公司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当地化,但整个跨国公司体系是超然于任何一个国别市场之外的,它像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整合全球有价值的资源,将每一项价值活动都安排在对公司的整体运行具有最大贡献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许多活动不是当地化而是全球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许多跨国公司调整其国际生产布局,把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基地。这是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措施,虽然这一过程涉及到人员的当地化、研发机构向中国转移,但其本质是全球化而不是当地化。

真正意义上的当地化是跨国公司针对中国市场的独特性而做出的在产品定位和经营方式上的调整。这意昧着跨国公司不能仅仅依靠原来的优势,而必须创造新的优势,相应地,企业的经营思路和经营理念也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变革。从这个层面去理解,当地化对跨国公司的影响将是十分深刻和广泛的。

其一,当地化将会导致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的调整。

当地化意味着跨国公司不能将在国外市场的经营模式完全照搬到中国市场,它必须重新认识中国市场的竞争规则,寻求企业最为有利的经营方式。前面提到的宝洁公司即是一例。另外,安利公司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安利公司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其优异的产品品质和100%满意退款的承诺,经营业绩快速增长,到1996年销售额已达15亿人民币。但使安利公司始料未及的是,它所设计的不同于传统行业的直销模式,即通过以口碑相传和营业代表的直接面对面销售来推广销售产品的方式,受到了混入市场的各种非法传销活动的冲击,市场秩序大乱。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非法传销活动的蔓延,1998年4月下令所有以直销、传销形式销售的公司一律关闭。安利公司引以为豪的退货制度顿时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公司每月承受几千万元的损失。安利公司全球统一的营销模式在中国遭受重大挫折。为了配合中国政府的政策,安利开始了痛苦的转型。1998年7月,安利公司以“店铺+雇佣推销人员相结合”的方式重新开业,将全国的分销中心转变为超市式或柜台式的店铺,允许经销商开设的零售渠道直接销售安利产品;同时,销售终端进驻大型百货商场,开设雅姿美容专柜。到2001年,安利转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0O-2001财政年度取得了销售额超过40亿人民币的骄人业绩。

其二,当地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当地化意昧着跨国公司利用现有优势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它必须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创立新的竞争优势。不管是产品创新还是销售渠道创新,跨国公司必须重新整合自己的价值活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意昧着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基础将会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以伊莱克斯为例。伊莱克斯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并未对中国家电市场的特殊性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器生产商,在它所有进入的产品领域,90%以上都成为该领域的世界第一或第二。1996年伊莱克斯与长沙中意电冰箱厂合资进入中国市场,按照伊莱克斯的传统模式,对合资企业它只管出钱收购,并不投入具体的管理。在销售方面,伊莱克斯在欧美国家的销售模式是与经销商或商场签订合同之后,发了货就形成了销售,买方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伊莱克斯瑞典总部的管理者把这一套全部搬到了中国,结果,第一年只生产了不到3万台冰箱,销售只有1万多台,而且这1万多台有90%的款没有回来,合资企业每天亏损达30多万元,一年下来,亏损竟达1.5亿元人民币。面对挫折,伊莱克斯认真总结教训,认识到由于消费文化的隔阂和售后服务的弱点,伊莱克斯品牌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太遥远、太陌生。要扭转不利局面,必须把伊莱克斯做成一个本地品牌,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让消费者产生好感与认同感,这样才会产生购买的愿望。为此,伊莱克斯决心实施当地化战略,目标是把“洋品牌做土”,并提出了“向海尔学习”的口号。嗣后,伊莱克斯通过一系列当地化措施迅速提升了伊莱克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据国家信息中心对国内大中城市的调查,2000年伊莱克斯冰箱的市场占有率已上升到12.9%,仅次于海尔成为行业第二。目前,伊莱克斯已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等市场全面出击,目标是在3-5年内在整个中国白色家电市场占据15%-20%的市场份额。

其三,当地化为跨国公司与中国当地企业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第14篇

【摘要】从群体的角度和一般意义来讲,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是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有价值的资源,这种有价值的资源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的资源,既能促进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又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中产生。尽管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但是关系资本并不等同于社会资本。怎样从为个人、小团体和小圈子所拥有的私人产品转化为群体、社会所拥有的准公共产品和甚至纯粹公共产品,是社会资本在完成本土化对接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本土化对接后的现代化转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互惠机制、转换机制、共建机制和共享机制的有效运行,而机制的有效运行取决于组织间的力量的大体均衡、各种组织目标的互补与兼容以及组织体系中主导力量的形成。

【关键词】社会资本公共产品转换机制

自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社会资本成为各学科广泛使用的跨学科概念,是世界各国学者用来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范式。它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因此,得到了学界和官方的广泛认同。

但是,还没一个完全得到公认的社会资本概念。正如“有多少个社会学家就有多少个关于社会的定义”一样,“有多少个社会资本研究者就有多少个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

一、社会资本含义的纷争与批判

国内有人将这些不同的定义简洁明了的归纳为五种类型。通过较为详细归纳和总结,可以发现资源说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下面简单梳理一下它们的具体表述。

1.资源说。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是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这种观点在社会资本理论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布尔迪厄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林南(2001)认为,“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和/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有人甚至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人际和企业关系网络中以及通过人际和企业关系网络所能获得的资源,包括信息、构思、线索、商业契机、金融资本、权力与影响、情感支持、甚至还有良好的祝愿、信任与合作。”

2.能力说。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亚历詹德罗•波茨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获取能力不是个人所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

3.功能说。认为社会资本是能为人的行动带来便利的社会资源。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根据其功能来定义。它不是一个单一实体,而是由一系列拥有两个共同要素的不同实体所构成,这些要素均由社会结构的一些方面构成,而且它们促进了参加者(无论是个人或者法人参加者)的某些行动。”

4.网络说。认为社会资本从形式上看就是社会关系网络。张其仔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关系网络,他无疑忽视了信任、规范以及制度等在社会资本概念中的重要地位。

5.文化规范说。认为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信任、互惠等文化规范。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资本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群体成员共有的一套非正式的、允许他们之间进行合作的价值观和准则。如果该群体的成员开始期望其他成员的举止行为将会是正当可靠的,那么他们就会相互信任。信任恰如剂,它能使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的运转变得更加有效。”

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将有关社会资本的定义概括为三种主要观点,认为帕特南提供了最严格的定义,把社会资本看做对社区生产能力有影响纳人们之间所构成的一系列“横向联系”;科尔曼提供了更具普遍意义的概念,把社会资本看做支配人们行动的所有横向和纵向的社会结构和准则;后来其他学者提供了更加宽泛的观点,认为社会资本除包括前两种观点的内容外,还包括使准则得以发展及决定社会结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然而,正像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必然会引起争论和批评一样,社会资本理论在西方学术界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广泛的论争并遭到了激烈的批评。肯尼思•阿罗甚至主张放弃,因为“度量社会相互影响的概念或许是一种错觉、一个陷阱。不是考虑多一点或少一点的问题”因此极力主张放弃社会资本。

二、社会资本含义资源说的本土化对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人所奉行的关系说和所践行的关系网,是社会资本理论的滥觞和实践。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相对于西方社会来说,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社会本位,而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梁认为中国社会的伦理特性是通过“关系”体现出来的:“不把重点固定放在任何一方,而从乎其关系,彼此相交换;其重点实放在关系上了。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来描述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在提出这一概念时着重指出,这种“差序格局”发生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里,这种乡土社会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社会是一个社会变迁很少而且变迁速度很慢的社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等。从以上这些描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为中心的传统亲属关系占据重要地位的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血缘特性、熟人特性和差序格局是其基本特征。

居延安教授在《关系管理》一书中指出,关系价值包含人文特征和经济特征。的确,在中国这样特殊的人文社会里,对于关系资本的认识要兼顾其经济特征和人文特征。其实,这对于有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无论他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深有体会并深知其妙,都或多或少为自己、家庭、朋友和单位等等建构关系网。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关系资本并不等同于社会资本。杨光飞认为,社会资本蕴含着一种公共性,是对市场和政府功能缺失的有益补充,而关系资本的建构则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工具理性,是在规避正式制度的前提下,通过“特殊主义”的秘密渠道获得的;并进而认为关系资本的升格会引发集体行动的困境——不仅在总体上大大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同时也不利于一种普遍主义制度的建构,而且也不利于现实制度、政策的选择。由此可见,关系资本既有利也有弊。关系是中国社会文化与结构的重要表征,正确地认识关系资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关系资本,规避其不足,更重要的是,要适时向现代化转型,则是中国转型过程中必须学习的一门新课程。

三、社会资本含义资源说的现代化转型

怎样从为个人、小团体和小圈子所拥有的私人产品转化为群体、社会所拥有的准公共产品和甚至纯粹公共产品,是社会资本在完成本土化对接后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

结合学者们的论述,本人认为,社会资本从群体的角度和一般意义来讲,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是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中的有价值的资源,这种有价值的资源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的资源,既能促进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又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社会资本能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从而能避免自身供给的不足。尽管社会资本是群体共享的资源,但对于个人来说,也有着内在的驱动力,个体不仅能以成员资格共享组织内的各种资源,而且能凭借组织平台分享组织外的各种资源,从而每个人都有着建构社会资本的动力。因此,作为特殊公共产品的社会资本是可以内生的。当然,内生是有条件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资源不能处于一种结构锁定状态之中。作为一种结构性的资源,社会资本既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又从本质上来说能满足社会群体共同需要。因此,从本质上讲,社会资本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当然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社会资本本身蕴含着共建、共享和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群体内部和之间长期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微妙而伟大的机制,如互惠机制、转换机制、共建机制和共享机制。

每个人、群体或组织都拥有各自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每个人、群体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对于社会来说,多样化的群体或组织之间的互动能够产生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从群体或组织的视角来探讨社会资本就显得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尽管也更有难度。

尽管个体拥有各自的各种各样的资源,但不足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个体的个人资源要远远小于个体的社会资源,而个体的社会资源更远远小于群体或组织的社会资源,也因此,更多的个人和组织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当今这个网络社会之中,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更深更广的融入当今的全球化之中。

只拥有有限资源的个体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只有融入各种群体或组织之中,在群体和组织内外进行资源交换和投资,互惠互利。在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长期互动中,更多的资源融入其中,并得到了长期的互惠和转换,人们积累了各种各样的共建机制,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共享意识。而这种共建机制与共享机制是息息相关的,有共建才有共享的可能,共享也能进一步推动共建,如果只有共建没有共享,那么共建迟早会瓦解。

本土化对接后的现代化转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那些机制的有效运行,而机制的有效运行取决于组织间的力量的大体均衡、各种组织目标的互补与兼容以及组织体系中主导力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福山.信任一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远方出版社,1998.

[2]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3]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一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4]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6]张其仔.社会资本论一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7]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

[8]C.格鲁特尔特,T•范•贝斯特纳尔.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9]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第15篇

图书馆学本土化,概括来说,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将产生于西方的图书馆学体系,通过引进、消化、改造、创新变为适合我国文。图书馆学本土化并不仅仅是我国图书馆或其他发展中国家图书馆所独有的,它是所有图书馆所共有的一种发展模式。从涵盖的范围来看,本土化涉及的学科范围极广,涵盖的领域宽泛,具有涵盖广、内容多的特性;从发展过程来看,在整个本土化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国哲学、宗教、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本土化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程度和开放程度的影响,社会进步程度越高,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就越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2图书馆学本土化应用对比

纵观我国图书馆学的本土化,主要是从引进图书馆学新理论、吸收图书馆学新技术、形成图书馆学新学科这3个方面全方位地进行。

2.1吸收先进的理论

(1)组织结构的划分。国外图书馆的组织结构通常是两分式、三分式或是多分式。其中,三分式较两分式多划分出一个行政部。两分式的结构划分适用于小型图书馆,三分式在中、大型图书馆中较为常见,多分式则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由于国内图书馆的规模、人员配置等各不相同,因此,一般采用多分式组织结构划分模式。

(2)馆员素质培养。国外较为重视人才的引进、图书馆岗位的创造和重新定位,如数字项目协调员、馆藏与学术资源协调员、数据库编目员等。同时为了留住人才,常常派遣馆员出国访问和学习,到国外图书馆进行定期的进修,或安排馆员到大学继续深造。在国外,馆员有很高的薪金和社会地位,甚至可为国会写报告,德国和日本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国家考试获得资格。我国目前已经非常重视馆员素质的培养。通过定期的馆内培训和不定期的馆外参观学习,图书馆员的个人素养及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大型图书馆的馆员也有机会远赴国外学习国外图书馆先进的技术和工作理念。

(3)成本管理。国外图书馆普遍重视成本核算,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成本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是国外图书馆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如果发现图书馆某项产品的成本高于市场,图书馆就会考虑外包。同国外相比,我国图书馆缺乏全面系统的成本管理实践和意识,技术层面还停留在传统的会计体制下,依靠经验而不是科学的数据,缺乏成熟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普遍采用的分级采购管理制度,让各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眼光,采购所需的高质量文献,既保证了文献的质量,又节约了采购资金。而借鉴国外图书馆成熟的成本核算技术,提高既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保证新资源的采购质量。

(4)多样化的用户服务。国外的服务方式多种多样,服务渠道不断创新。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新传播媒介的开发,服务方式和渠道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而国内的服务方式多受外来影响,个性化服务创新少,偏重于提供服务,关注用户需求变化的少。

(5)多元化的图书馆宣传活动。国外十分注重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并设有专门的对外宣传员,他们要采用读者年度聚会,各种单项活动的宣传材料,采用的方式有通过网站提供服务,特别是利用Facebook、Twiter网站开展服务,博客服务等方式进行宣传。国内目前也充分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图书馆宣传,通过网站宣传,而开展丰富的读者活动,通过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等。虽然图书馆宣传的活动已经开展,但从宣传的渠道及宣传的力度来说,还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

2.2新技术的引进我国图书馆不断引进国外新技术,建设了数字图书馆,开展了联合实时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开通了博客和播客等服务新渠道,应用了移动阅读技术,彻底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和方法。

2.3学科理论的新发展随着图书馆信息论、图书馆控制论、图书馆系统论等新兴的理论的引进,推进了图书馆事业飞跃式的发展,拓展了国内图书馆学理论发展空间,促进了图书馆学与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更多学科的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

3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成果

近些年,随着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发展,我国图书馆在新媒体服务等方面具有同国外图书馆不分伯仲的服务能力。如:移动阅读方面,手机图书馆可以同国外手机图书馆一样提供移动阅读服务、移动流通服务、信息咨询服务、语音导览服务、通知提醒服务等。我国的手机图书馆还具备借阅查询、续借、文献检索的功能。除此之外,我国很多图书馆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读者提供数字化服务。

4本土化创新服务的远景设想

4.1自动化的图书馆通过对系统的操作,实现全自动图书借还服务。读者借书时,通过图书的标志码选择需要的图书;读者还书时,自动将读者归还的各类图书通过识别图书的分类标志,用传送带传送到各个书架区。在未来图书馆的发展中,将减少或取消人工劳动,更多强调馆员的知识服务和智力劳动。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图书馆正在应用这种自助系统。我国部分大型图书馆也相继引进了自助借还系统,但仍处于试验阶段,不能够完全脱离人工的监督和维护。而少数社区设立了全自动借还的社区图书馆设备,真正实现了图书的全自助借还服务。

4.2纯数字化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馆藏储存形态变化的发展方向,纸质文献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馆藏以纯数字化信息和电子出版物为主,各种介质的信息都通过数字化形式采集、加工、整理、储存和传递,电子阅读器为纯数字化图书馆提供有力支持。未来图书馆只需提供阅读器终端、电子参考桌、电子期刊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即可向读者提供服务。我国图书馆馆藏建设模式也在逐步向数字化馆藏倾斜。数年之后,纯数字化图书馆也可能将相继出现。自动化的图书馆和纯数字化的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未来图书馆将以崭新的面貌、更快捷的资源获取方式向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本土化的进程也将更趋完善。

5本土化过程中应坚持的转换原则

本土化过程中要坚持批判的吸收其合理成分,摒弃其中存在的弊端,避免不加分辨的照搬照抄;要坚持发展和创新意识,不断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学习其先进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因馆制宜,不能完全把自身发展维系在国外图书馆的发展上,要创造性地发展新思维、新理论和新服务方式。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