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栽培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高山茭白栽培技术包括茭种选择、田块选择、整地施肥、挖苗、定苗、栽植、疏苗、补苗、追肥、灌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高山茭白栽培技术的详细介绍,为茭白的反季节栽培获得成功提供参考。
1茭种选择
应选择生长健壮、抗逆性强、产量高、不易发青、产茭大而嫩的茭墩为种苗。
2选地
双季茭选择海拔700m以上,单季茭选择海拔500m以上,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有冷水流动、通风的田块种植。
3整地施肥
茭白生长期长,生长量大,要求土壤肥沃。整地时,先加固田埂,以利保水。冬季栽植施腐熟猪、牛栏粪37.5~50t/hm2或鸡粪15t/hm2、磷肥750kg/hm2、锌肥22.5kg/hm2,生石灰1500~2250kg/hm2;春季栽植另增施45%复合肥750kg/hm2,耕耙平整,灌水深2~3cm,达到田平、泥烂、肥足,以满足茭白生长发育的需要。
4挖苗、分苗
确定好种茭后,在挖茭苗前,先去除田间雄茭,灰茭墩,留10~20cm割去茭墩上部老叶,将老茭墩挖起,用利刀劈开,以一根带根的老茎为1株,劈口要直,不能歪斜,不伤芽,随挖、随分、随栽。
5栽植
高山茭白单季茭以10~11月栽植为主,也可在第二年的3月中旬前栽植,行距宽行1.1m、窄行60cm,株距40cm。双季茭为了提高夏茭的孕茭率,栽种时间以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好。行距宽行90cm、窄行60cm,株距50cm,栽植2.7万株/hm2,栽植深度以不歪苗、不浮苗、秧苗的白色部分埋入土中即可。
6田间管理
6.1疏苗、补苗
在苗高15~20cm时进行疏苗,疏除密、弱茭苗,同时在茭墩中间压一块泥,使茭墩分蘖向四周均匀生长,以利通风透光。单季茭每墩留苗7~10根,双季茭每墩留苗10~15根。6.2灌水
茭白在整个生长期间不能断水,水位要随着不同生育阶段进行调节。茭白栽植后田间保持水深3~4cm越冬;春季茭白开始生长时,水位宜浅,保持3cm左右,以利地温升高,促发棵;4月下旬前后,可视茭白分蘖情况进行一次烤田,后灌10~15cm深水控制分蘖。孕茭期可加深到20cm的水位,但不能超过茭白眼。夏茭孕茭时天气渐热,茭白要勤换水,或活水灌溉,有利延长夏茭孕茭。秋茭收获后要落浅到3~4cm的水位。地上部枯死后的休眠期保持1cm的浅水,水位深会使薹管腐烂,影响次年的萌发。
6.3追肥
高山茭白追肥宜早不宜迟,以促苗早发,早孕茭。结合水层管理,促进前期有效分蘖,控制后期无效分蘖,促进孕茭。茭白生长期长,除施足基肥外,必须适时追肥。第一次可在萌芽时追施尿素150kg/hm2、氯化钾225kg/hm2;第二次在分蘖时施45%复合肥750kg/hm2;第三次双季茭在谷雨前、单季茭在立夏前,施45%复合肥450~750kg/hm2。夏茭采收过程中,可根据茭苗生长情况适量追肥。夏茭采收后可施45%复合肥450~750kg/hm2,以利秋茭生长。
6.4耘田除草
茭白耘田可在茭白株行间用铁耙翻动土壤,达到中耕、松土、除草的目的,并可提高土温,加速肥料的吸收利用。一般耘田进行2~3次,第一次在植株开始返青时进行,以后隔15d进行1次。
6.5清除雄茭、灰茭
雄茭和灰茭不能结茭,应随时加以去除。去除的空位,可用分蘖多的正常茭墩上的苗补上。
6.6剥枯叶、拉黄叶
剥枯叶、拉黄叶是清除枯老的叶片,增加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一般在夏茭采收后期开始,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把枯老的叶片剥清拉光,要求是拉清不拉伤,把拉下的黄叶踩入田间作为肥料。
6.7病虫害防治
茭白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在搞好农业防治的同时,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合理使用药剂。主要病虫害有胡麻叶斑病、锈病、飞虱、螟虫等。胡麻叶斑病:在5月份发病初期用50%扑海因悬浮剂600倍液,或20%三环唑500倍液喷雾。锈病: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交替用药,连防2~3次。孕茭期慎用。飞虱: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螟虫:用5%锐劲特胶悬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选择土层疏松、肥沃、深厚、富含有机质、通气性好、渗水好和保水力理想的砂壤土为宜,于pH值在6.0~7.5、地形开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排灌方便、交通便捷的田块建园。
2栽前准备
2.1整地施肥
藤稔葡萄是多年生果树,根深叶茂才能达到早果、丰产、大粒、优质。因此,在栽植前要平整土地,开沟施肥。最好南北向开沟,挖深60~80cm、宽60~80cm的条状定植沟,沟与沟之间的距离依行距确定。开沟时,上层表土与下层底土分开堆放在沟两边,入冬后冻垡。开春后将表土和腐熟的鸡粪、羊粪、猪粪或厩肥等有机肥搅拌,填到沟的下层,拌腐熟有机肥37.5t/hm2,然后填入底土,做成“牛背式”垄,以备定植。隔2行定植沟挖1条深30cm、宽30cm的排水沟。
2.2苗木处理
定植前对根系进行修剪,剪去枯根、霉烂根及过长的根,用5°Bé石硫合剂溶液速蘸晾干。嫁接口以上3~5个芽,用多菌灵加呋喃丹溶液速蘸晾干。处理时先处理根系,待根系晾干后再处理地上部分并倒置晾干,以免药剂流至根部。
3栽植
以春栽为主,南通地区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最佳栽植时间,宜早不宜迟。栽植行向的确定应考虑光照条件,一般以南北向为佳。株行距的大小应根据立地条件和架式来确定,土壤瘠薄可密些,土壤肥沃可稀些,对藤稔葡萄而言,一般篱架栽植的株行距为1.0m×(2.5~3.0)m,棚架栽植的株行距为(1.0~1.5)m×(5~6)m。为了增加土温,保持土壤湿润,抑制杂草生长,在垄上铺设地膜,挖好定植穴,选择根系发达、主侧根齐全、芽眼饱满、枝条粗壮、生长充实、无病虫害的壮苗进行定植,定植时手握苗木放入坑内,使根系均匀舒展分布,将土层层填
入坑内踏实,并把苗木向上提一下,浇水、覆土。
4整形上架
葡萄是攀缘植物,枝蔓柔软,当年定植的小苗只留1个壮芽,其余全部抹去。当长到30cm时,应将竹竿插在葡萄苗附近,用塑料布条将枝蔓绑于支架上,引蔓向上生长,切不可让幼苗卧地生长。在每行葡萄间立1排水泥支柱,一般相距5~7m,支柱规格10cm×10cm,高2.5m,埋入地下50cm,在其离地面60~70cm处拉设第1道铁丝,并将插在葡萄苗附近的竹竿上部系在铁丝上,以防风吹摇动影响葡萄苗生长,距第1道铁丝以上每隔50cm拉第2道和第3道铁丝。当定植当年的葡萄苗长到50~60cm时(距第1道铁丝5~10cm)进行摘心,摘心口以下保留顶端2~3个副梢,其余的全部抹去。当第1、第2副梢长到50cm时,将其分左右两边绑在铁丝上,并进行摘心,摘心口以下顶端副梢抽生后留3~4片叶反复摘心,其余副梢留1片叶反复摘心。第3副梢留2~3片叶反复摘心,作为培养枝,在摘心去副梢的同时应及时除去卷须。
5肥水管理
在4月20日前后普施1次0.3%的尿素溶液,每株1.5~2.5kg,当幼苗长到5~6片叶时追肥,7月底前以氮肥、磷肥、薄水尿为主,8~9月以磷肥、钾肥为主。结果树,春季开花前进行第1次追肥,以氮肥为主,适量配施磷肥,促进枝叶生长及花序分化;落花后幼果开始生长期进行第2次追肥,也以氮肥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促进幼果膨大;浆果开始着色进行第3次追肥,以磷、钾肥为主,促进果实和枝蔓成熟。9月下旬至10月初重施1次秋肥,施有机肥37.5t/hm2,复合肥750kg/hm2,在距葡萄根颈部50cm处顺行开沟(沟深、宽均约30cm)施入土中,充分灌水后覆土。另外,在花前对地上部分喷0.05%~0.10%的硼酸溶液或0.2%~0.5%硼砂溶液,有利于提高坐果率;若生长期较弱,叶色较淡,还可喷0.1%~0.3%尿素或0.3%磷酸二氢钾。进入结果盛期的树全年应着重施好5次肥。9月底至10月初秋施基肥。2月中下旬施萌芽肥,施薄粪水15t/hm2加尿素75kg/hm2。4月上中旬施新梢旺长肥,施复合肥300kg/hm2,尿素75kg/hm2,或者饼肥1500kg/hm2加薄粪水7500kg/hm2。果实膨大肥施复合肥225kg/hm2,硫酸钾300kg/hm2,过磷酸钙300kg/hm2。8月底施采果肥,施复合肥225~300kg/hm2,以恢复树势。在6~7月黄梅季节大雨过后应及时清沟理墒排除田间积水,做到雨止田干。6疏花疏果
藤稔葡萄俗称“乒乓”葡萄,若长出乒乓球大的葡萄,必须严格控制产量,一般产量为22.5t/hm2左右,并进行花果管理。花前3~4d在花穗以上正常叶片1/3大小叶片处留3~4片叶摘心,顶端副梢留3~4片叶反复摘心,其余副梢留1片叶反复摘心,每个强枝只能留1~2个花穗,弱枝不留穗,花前7d先疏去过多的花穗,始花期再掐除副穗和1~2cm的穗尖。花前7d和花后20d各喷1次果树促控剂PBO50~200倍液,盛花后15d用25mg/kg的GA3浸蘸花序3~5s,可促进果实果粒增大,改善品质。当果实长到黄豆大小时疏除畸形果、小粒果和过密果,用抑快净2000倍液混配40%福星6000倍液喷药后套袋。
7防治裂果
一是浆果生长期,久旱遇雨或灌大水,土壤含水量急剧变化,果肉细胞迅速吸水膨胀而果皮膨胀缓慢,从而导致裂果;二是偏施氮肥,造成碳氮比例失调,使树体营养供求不平衡,使果皮细嫩薄弱,缺乏弹性,导致裂果;三是盲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膨大剂、催熟剂等;四是病虫害,如白腐病、黑痘病、霜霉病、红蜘蛛的危害,导致裂果。防治对策:一是覆盖地膜,能防止降雨后园内积水,在干旱天气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处于充足而稳定的状态。特别是浆果生长期要注意排水,干旱时浇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二是果实套袋,套袋前喷1次杀虫杀菌剂。一方面防止果皮吸水,降低裂果率,另一方面还可减少病虫的侵入。采前7d除袋,以增加光照,促使果实着色成熟。三是加强栽培管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花前追施氮肥;结果后,氮磷钾配合施用,并适当补施微肥。加强夏季修剪,使果穗合理分布,减少病菌侵染,及时绑蔓、摘心、打副梢和适当疏叶疏果,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四是合理用药,综合防治病虫害。严格控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时期、浓度和次
数。
8病虫害综合防治
夏季高温多湿,易发生病虫害。危害葡萄的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黑痘病、灰霉病、白腐病等,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一是冬季清园。秋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枝、枯叶、落叶和杂草以消灭越冬病原菌,冬季清园用5°Bé石硫合剂加1%五氯酚钠喷洒枝干、架材和地面。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三是药物防治。花前以防治黑痘病为主,7~10d用1次药,主要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50倍液,以上药剂应交替使用。梅雨季节低温多湿,最易发生霜霉病,可用72%杜帮克露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50倍液进行防治,用药后如遇大雨,天晴后要及时补喷。果实成熟期以防治白腐病、炭疽病为主,可选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采果后为了保护叶片可喷1∶(0.5~0.7)∶200.0倍的波尔多液,同时注意对霜霉病的防治。
论文关键词:葡萄;优质丰产栽培;高标准建园;栽植;肥水管理;疏花疏果
论文摘要:总结了藤稔葡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包括高标准建园、栽前准备、栽植、整形上架、肥水管理、疏花疏果、防治裂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内容,以供葡萄种植者参考。
参考文献
选用熟期早、单株结薯多、薯块大小均匀、薯形美观、表皮光滑、食味好的品种,如红红1号、心香、浙薯13号等。①浙薯13:薯块外型美观,商品性好,口感粉,食味甜,鲜薯可溶性糖8.00%,薯块烘干率35.80%,出粉率21.96%,可作为食用、淀粉加工和烤薯加工用品种。②心香:薯块干物率34.50%,淀粉率20.00%,可溶性总糖6.22%,粗纤维含量6.22%,鲜薯蒸煮食味佳。③红红1号:薯块外型美观,商品性好,食味香甜可口,鲜薯可溶性糖10.0%,薯块烘干率33.50%,出粉率18.90%,可作为食用、淀粉加工和烤薯加工用品种。
2地块选择与整地
宜选择土质疏松肥沃的壤土,或土层厚、土壤疏松、通气性好的沙、壤土进行深耕晒白。采用高畦栽培,扩大根系活动范围,增大昼夜温差,为番薯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一般要求畦宽(连沟)70~110cm,畦高35cm。
3育苗管理
3.1种薯选择
选择无病种薯,种薯种前用2000倍80%402溶液浸种5min。
3.2苗床准备
选择避风向阳、肥力较好、管理方便的地块作苗床,畦宽150cm,畦高16~25cm,用腐熟栏肥作基肥,平整床面,四周开好排水沟。
3.3育苗
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始育苗,也可适时早育。排种时,要求薯块斜放,顶部向上,尾部向下,相邻薯块间隔3~5cm,排好后浇稀粪水再覆土3cm,然后搭棚盖膜。
出苗前,保持床土湿润,床温28~30℃;出苗后,控制床温在25℃左右。如膜内温度超过35℃,要通风散热。种薯萌发后浇施人粪尿;苗高10~13cm时,再用人粪尿或复合肥加水浇施;苗长15cm以上、有5~7张大叶时,可以剪苗扦插,每剪1次苗,浇水施肥1次。
4大田栽培及管理
4.1整地
要求在晴天深耕整地。采用宽垄双行或窄垄单行栽培,宽垄距110~120cm,窄垄距75~80cm,垄高25~35cm。作垄时,用腐熟有机肥15t/hm2条施于垄心,然后做直、做平垄面,便于扦插。
4.2扦插
永嘉县山区以5月中旬至6月上旬扦插为佳,地膜覆盖的可适当提前。采用浅平插或斜插法,最好采用斜插法,扦插时种苗与地面成35~45°,斜插入土3~4节,有利于早生快发,结大薯。6月上旬扦插,宽垄双行株距25~30cm,窄垄单行株距20~25cm,扦插4.5万株/hm2左右。根据永嘉县山区易旱的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结合本品种个体长势旺的特点,5月中旬扦插,单行株距扦插适宜密度3.45~4.20万株/hm2,即株距28~33cm。扦插成活后立即查苗补苗。
4.3施肥与除草
施肥要少施氮肥,宜增施磷钾肥和腐熟有机肥。一般用有机肥22.5t/hm2+45%~48%复合肥150~225kg/hm2穴施作基肥,第1次在薯苗延藤时进行,以后每隔10~15d进行1次,共2~3次。扦插15~20d后,施硫酸钾型复合肥450~600kg/hm2。在生长中后期,选晴天露水干后提蔓,次数和间隔时间以防止不定根发生为准。宜在插后40~50d,结合提藤和中耕,施磷钾肥为主的复合肥300kg/hm2,为块根膨大期提供足够的养分。
5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黑斑病、紫纹羽病。防治方法:选择无病种薯,育苗排种前用80%的402药剂2000倍液浸5min,扦插苗可用25%多菌灵1500倍液或50%托布津2000倍液浸10min。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番薯叶甲。斜纹夜蛾可在6月下旬用10%除尽1000倍液、5%抑太保800~1000倍液或48%乐斯本1000倍液喷雾。番薯叶甲可在薯苗扦插30d后,用20%三唑磷乳油600倍液或2.5%敌杀死4000倍液喷雾。
6收获与贮存
早中熟品种8月底9月初开始收获,迟熟品种10月中旬开始收获,最迟收获期在降霜之前。禁止雨天收获。收获时要轻挖、轻装、轻运、轻卸,防止薯皮和薯块碰伤。贮存要求温度在10~15℃,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贮存场所应清洁卫生,做好防鼠、防毒工作。同时要有保温措施,防止冻伤和挤压,并注意通风散热。
基地土质以富含有机质的菜园土为宜,选择土层较厚、肥沃、通气性好的砂壤土或粘质壤土的地块,pH值5.5~7.0,具备较好的排灌条件。基地周边3km以内无工矿企业、医院等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农田灌溉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标准。菠菜产地应集中连片,前茬应避开菠菜类蔬菜,以提高菠菜生长势,减少病害发生。
2选择优良品种
菠菜是典型的长日照作物,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耐旱力强,可耐短期-40~-30℃的低温,在-10℃的青海地区,可以露地安全越冬,菠菜生长适温15~25℃,最适温度为15~20℃,青海是栽培菠菜的较适地区。春季和越冬菠菜应选择耐寒性强的品种,夏季和秋季栽培选用耐热品种。即春菠菜和越冬菠菜选用青岛菠菜和东北尖叶,夏季和秋季选用广东圆叶和成都大叶。
3周年生产茬口安排
根据茬口不同,有越冬菠菜(也叫根茬菠菜)或堤头菠菜、春菠菜(也叫顶凌菠菜)、夏菠菜(也叫火菠菜或伏菠菜)、秋菠菜等4种。在青海的具体栽培时间为:越冬菠菜于9月中下旬播种,次年2月上旬至4月中旬收获;堤头菠菜于11月中旬在节能日光温室中播种,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春菠菜于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节能日光温室),次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收获。夏菠菜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播种,次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收获。秋菠菜于8月上旬至8月下旬播种,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收获。
4种子播前处理
菠菜果实的果皮较厚,水和空气不易进入,干籽播种出苗慢,不齐。高温季节播种的菠菜和早秋菠菜将种子用凉水浸10~12h,在15~20℃催芽,3~4d即可发芽。为防止果皮表面带有病原菌,可将种子在1%高锰酸钾或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15~20min,用清水洗净后再进行催芽处理。
5重施基肥
播前用优质农家肥60~75t/hm2,氮磷钾复合肥450~600kg/hm2,施肥后深翻耙耱,让肥料与土混匀,耙平。
6适当调整播种量、平畦条播
以南北方向作畦,畦宽1.5~1.6m,长8~10m。条播时,播前浇足底水,然后按不同季节选用不同行距开沟,在沟内均匀播种,覆土厚2~3cm。越冬菠菜按行距8~10cm,用种75kg/hm2;春菠菜按行距10~15cm,用种150~180kg/hm2;夏菠菜按行距15~20cm,用种150kg/hm2;秋菠菜按行距10~15cm,用种60kg/hm2。
7霜霉病无公害防治
菠菜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湿度大,栽培过密发病较重,在青海发病主要在夏季和秋季。防治以发病前收回上市为主要措施,结合采用低毒农药进行药剂喷雾。
7.1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边缘不明显,病斑正面呈淡黄色或苍白色,背面初为灰白色,后变为紫灰色霉层。湿度大时叶片腐烂,干燥时病叶枯黄。
7.2发病条件
霜霉病是霜霉属的真菌侵染所致,病孢子在病叶内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的来源,借气流、灌水、农具和昆虫在田间进行传播。
7.3防治方法
根据其发病的原因,在防治上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块;选择颗粒饱满、不带病的优良种;播种时掌握好播种量,适度稀植,保证田间的通气;在生长期间保证其对水肥的需要,培育壮苗,增强植株的防病、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及时拔除枯黄植株,一旦发生霜霉病,应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75%百菌清乳油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7~10d喷1次,可连续喷2~3次。
8适时收获
当植株长到20~25cm高时,即可收获上市。收获一般采用镰刀沿地面割起的办法,去根,然后捆把上市。
参考文献
[1]彭美科.高原冷凉地区无公害菠菜四茬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6(12):14.
[2]关婷卉.秋菠菜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06(9):16.
[3]兰孝潭,衣大鹏.夏菠菜的无公害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06(3):21.
池藕对土壤要求不严,凡土壤肥沃都可以做池放藕,但要求阳光充足,水源方便。藕池要求保水性能好,底不漏水,埂不渗水。藕池大小可根据地块决定。池地确定后,要深翻整平,一般深翻30~40cm,使土壤熟化,便于藕节的生长蔓延。可利用沤田、湖荡及浅滩地栽植,养鱼不便于管理的池塘亦可用于栽藕。要在清明节前做池。一般池埂宽83.33cm,埂面40cm,边埂要用榔头砸实。池藕应结合养鱼,在池的中间应留一定面积的水池,为了便于养鱼,结果筑埂,藕池四周挖上水沟,一般宽3~5m、深1.0~1.5m,以便于饲养管理。形成藕鱼共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
2选种栽植
品种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莲藕一般分为2类:一类是藕莲,藕子肥大,开花结果少,甚至无花,多为白花;另一类是子莲,藕身细硬,开花结果较多,花多为红花以收莲子为主要目的。泗县栽种的多为鄂莲4号,种藕选择粗壮、整齐、节细无病的全藕,关键要有完整的2节,但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也可选留节细、2节或2节以上的小藕作种藕,一般在0.5kg左右为宜。这样就降低了下种量,节约了成本。栽种前要施肥整地,最重要的是施足底肥,施氮肥(尿素)750~1125kg/hm2,磷肥1875~2250kg/hm2,土杂肥22.5~37.5t/hm2,然后把土面整平。新建的藕池最好在清明后至谷雨前的15d内栽种为宜。在池里每隔1m犁1道沟,在沟内每隔1m远栽1棵,栽种深度10~15cm,以不漂浮或不动摇为原则,斜插时藕头朝下埋入泥中,藕头稍深,尾部略浅,芽不出水,四周边行藕头一律向内。池藕栽好以后,可适时保持一定水位,对防止长草、预防病虫害都起到一定作用。如结合养鱼,投放品种以花白鲢和银鲫为主。培育鱼种,投放规格为100尾/kg的鱼苗3万尾/hm2;养商品鱼,投入规格为20尾/kg的鱼种6000尾/hm2。
3日常管理
3.1加强管理
栽好后要加强管理,严禁牲畜下水残留,以免造成种藕漂浮水面而影响生长,在进入生长旺盛时期要防止打断荷叶、叶炳而造成地下茎大量腐烂。
3.2调节水位
池藕对水的反应特别敏感,又喜温喜光,而在藕的生长前期往往是气温低,阳光弱,因此应实行浅水勤灌,可保持5cm深的水层。在生长后期,藕茎叶茂盛,加上气温高,阳光强烈,耗水量大,池水可加深到10.0~13.3cm,夏季暴雨后应及时做好排水工作。
3.3追肥
除施足基肥外,一般要追肥2次。第1次在有立叶1~2片时,根据叶片生长情况适当追肥,生长差的可适当多追,生长好的可适当少追,施化肥225kg/hm2左右。追肥时要根据藕的长相灵活掌握,不要追得过多,引起烧苗,施肥时,要是沾污荷叶,需用清水冲去。3.4摘叶转鞭
及时摘去枯叶、浮叶,使阳光能透入水中,提高水温,利于藕的生长。在莲藕生长的旺盛期,莲鞭生长迅速,有时可通过池埂仲入池面水沟,应及时进行转鞭,小心用手托起,向里扭转,用泥土压好,让藕向池里生长。
3.5鱼病防治
养殖密度低,藕鱼共生,一般不易生病。在发病季节,可在池四周水沟里每隔15d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300kg/hm2,起到杀菌和调节水质的作用。
4收获留种
6月底至7月初,莲一开花,藕就长成了,此时的藕白嫩,脆爽可口,无粉、比重小,卖不出货,但价格较高,可适时上市。直到终止叶长出后,其叶背呈灰色,说明藕已成熟,一般终止叶出现在新藕的着生位置。大批采收应在处暑以后,但是可根据其供应期长的特点,结合农闲和市场价格等情况适时采挖上市,以济蔬菜市场,增加收入。藕种要等成熟后才能挖取,时间可安排在春季栽种前。在采藕之前要将鱼引入四周深水沟继续养殖。
论文关键词:池藕;选地建池;选种栽植;日常管理
论文摘要:介绍了池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建池、选种栽植、日常管理、收获留种等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参考文献
黄瓜是对营养元素需求较多的蔬菜,掌握好它的营养特性和需肥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才能生产出优质的无公害黄瓜,及时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获得极佳的经济效益。黄瓜的生长发育周期共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抽蔓期和结果期。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黄瓜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是有所变化的。平均每生产1000k品需吸收氮2.6kg、磷0.8kg、钾8.9kg、钙3.1kg、镁0.7kg。根据植株样品测定,黄瓜叶片中的氮、磷含量高,茎中钾的含量高,当产品器官形成时,约占60%的氮、50%的磷和80%的钾集中在果实中。始花期以前进入植株体内的营养物质不多,仅占总吸收量的10%左右,绝大部分养分是在结瓜期进入植株内的。不同的栽培方式,肥料的吸收量和吸收过程也不相同。生育期长的早熟促成黄瓜,要比生育期短的抑制栽培的吸收量高;早春用地膜育苗后,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得到改善,可促进结瓜盛期以前干物质中的氮、钾的积累以及结果盛期磷素的吸收;秋季栽培的黄瓜,定植1个月后就可以吸收全量的50%,所以对秋后的黄瓜应施足基肥。当土壤中缺氮时,表现为自下而上叶片逐渐变黄,坐果少且发育不良;缺磷时黄瓜苗期叶色深绿、矮化,定植到露地后生长迟缓,甚至停止。缺钾时黄瓜早期叶缘出现轻微黄化,进而叶脉间黄化,生育中后期,叶缘枯死,叶片向外侧卷曲,瓜条短小,膨大不良。
2栽培技术
2.1地块选择
黄瓜栽培要求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弱酸性至中性砂质壤土,最适pH值在5.7~7.2,当pH值5.5以下时,植株就会发生多种生理障碍,黄化枯死;当pH值高于7.2时,易烧根死苗,发生盐害。
2.2品种选择与育苗
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露地栽培,春季一般在3月上中旬播种,可选择长势旺、结果能力强、瓜条大、丰产型的品种;夏季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中旬,正值高温高湿,可选择抗病、耐热品种;秋茬播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苗期遇高温影响长势和产量,宜选用抗逆性强、抗病毒、具有短日性的品种。春播气温及土温较低,一般采用育苗移栽,播前给苗床或营养钵浇透水,随后播种、盖土、覆棚膜。出苗后适时通风,白天温度控制在24~28℃,夜温不低于12℃。定植前1周要常通风进行低温锻炼。育苗用种量为3kg/hm2,直播用种量为4.5kg/hm2左右。为防止黄瓜土传病害,应3~4年轮作1次。2.3配方施肥
黄瓜是浅根性作物,要重施基肥,最好通过测土确定施肥量。确保菜园土有机质含量为3%~5%,全氮含量大于0.2%,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在200mg/kg以上,速效钾含量30mg/kg左右为宜。有机肥料具有延缓黄瓜衰老、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特殊功效,但在施用前必须充分腐熟,严禁施用未腐熟的,腐熟时可添加麦秆、稻草等有机物,调节碳氮比,提高有机质含量,添加动物粪肥时适当喷洒辛硫磷等杀虫剂,消灭虫害。基肥施腐熟有机肥45~90t/hm2,饼肥750~1500kg/hm2,草木灰600~1500kg/hm2。黄瓜在生长过程中应多次追肥,采取少量多次和有机无机交替的原则,幼苗可适时追1次提苗肥,用尿素75.0~112.5kg/hm2,距植株5cm处开沟条施或环施,覆土浇水,或追人粪尿3000~7500kg/hm2。幼苗期适当增施磷肥,可增加侧根条数,加大根冠比值。提苗肥施后,植株生长逐渐加快,此期为黄瓜转折期,切不可追肥浇水,以免徒长而抑制坐瓜,应以中耕为主,促进根系发育防止早衰。此后,每采收1~2次果实都要酌情补施肥料,盛果期要增加1%尿素和0.3%~0.5%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2~3次,以延长采收期;结果期要保持畦面湿润,无雨天每隔1~2d在傍晚浇1次小水。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要求,禁止施用有害的城市垃圾或污水,采收期也不能用粪水追肥。
2.4定植
春露地栽培,断霜后旬平均气温在18℃以上,苗龄为5~6片叶时,选晴天进行定植。移苗时要浅栽,以土坨略高于畦面为宜。根据黄瓜属浅根系这一特性,浅栽易满足根系有氧呼吸,促进根系发育,是丰产优质的保证。夏、秋黄瓜当苗龄达3~4叶或播后30~40d即可定植。架黄瓜品种生育期长的或侧蔓结瓜的品种种植密度宜小,一般为5.10~7.95万株/hm2,株行距为(25~30)cm×(50~65)cm。每畦栽双苗。
2.5大田管理
定植后及时中耕,提高地温,春季雨水多时,要防止畦面和沟内积水;夏季幼苗蒸腾量大,应视苗情及时补水,其间中耕2~3次,收根瓜时停止中耕;抽蔓期距苗7~8cm处插根竹竿,搭成“人”字形,每3~4节绑1次蔓。主蔓结瓜品种要注意及时摘除侧蔓和卷须;当所留的主、侧蔓长满架时打顶,并除去病叶、老叶,以利于通风透光。
2.6适时采收
雌花坐果8~10d采收嫩果,及时采收有利于余下雌花坐果,又能保证果实嫩脆。
论文摘要分析了夏邑县的气候特点,并总结了夏邑县草菇栽培技术,包括地块选择、大棚建造、覆盖遮荫、土壤消毒、整地做畦、备培养料、菌种选择、铺床播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当地的草菇栽培提供参考。
草菇是一种腐生性真菌,主要食用其子实体,肉肥嫩,味鲜美,营养丰富。在商丘市比较集中,尤其在夏邑县车站镇,以车站镇为中心向周围乡镇辐射,种植面积达120hm2,产量达12~15kg/m2。
1气候特点
夏邑县属暖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2℃,高于0℃气温的时间为305d,积温为5010℃;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7℃,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8℃。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16d,最长为251d,最短为184d,在80%保证率的情况下,初霜日10月20日,终霜月4~5月,冻土层为25cm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662.2mm,最多年份为1040mm,最少年份为325mm;年日照时数2220h,年日照率为50%。全年平均辐射总量473.63KJ/cm2,光合有效辐射总量为230.12KJ/cm2。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风速较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日照多,冬季干燥低温多风;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充足,水热同步,蒸发量大,适宜草菇的生长。
2栽培技术
2.1地块选择
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地块。
2.2大棚的建造
塑料大棚的四周及棚顶均用塑料膜制成,棚内面积100~500m2,并用草帘覆盖。
2.3覆盖遮荫
草菇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尤其直射阳光,对草菇有害。所以对选中要种草菇的大棚,应进行覆盖遮挡阳光。方法是在大棚架上的塑料薄膜上再覆盖1层草帘,有条件时,在草帘上再盖上1层黑纱,并用压膜绳绷紧。草帘与黑纱要开盖方便。
2.4大棚土壤消毒
为了消灭大棚内害虫及杂菌,要将棚内土地精细翻耕,在播种前15d,施0.5kg/m2生石灰消毒杀菌。
2.5整地做畦
以畦面宽1m,人行道0.5m,畦长随意的要求,对整个大棚土地进行规划。以畦埂高10cm,宽20cm,整成一个个大小相等的畦,畦面要成微马鞍形。畦整好后,灌足水,水渗下后,均匀地撒施石灰50g/m2于畦面上,以消毒防虫。
2.6备培养料
选无发霉变质的麦秸,曝晒2~3d后压扁,切成4cm,用麦秸20kg/m2、牛粪5kg/m2、棉饼2kg/m2配料,拌匀后测含水量使其为70%左右,然后在水泥地上或铺有塑料薄膜的地上堆积;边堆边拍实,堆宽1.5m、高1.0~1.5m,长随料的多少而定。整个堆成上窄下宽的梯形,每隔1m左右,用粗10cm的木棒从上打1个到底的洞,再于堆中心插上2~3支温度表,而后盖严塑料薄膜。当料堆中心温度上升到60℃时,保持8h后进行翻堆,使培养料上下内外交换。然后再照样成堆覆盖塑料薄膜发酵。当料中心温度又上升到65℃时,保持8h后散堆降温。整个发酵时间约5d左右。发酵好的培养料,颜色金黄色,柔软,表面脱蜡,手握有弹性,无异味,手紧握有水珠滴下,pH值8~9。当料温降到38℃时,立即铺床播种。
2.7菌种选择
菌种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栽培的成败及产量的高低。自制或外购的草菇栽培种,一定要选择优良而无杂菌的壮龄菌种(菌丝长满料后5~7d的菌种)。这种菌种生活力强,生长快,接种后菌丝能很快控制料面,可抑制其他杂菌的发生。用种量为第100kg干料20瓶(750mL的瓶)或更多些。
2.8铺床播种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运进大棚,在整好的畦上,先铺1薄层培养料(中间厚些,四周薄些),压紧后边处约10cm厚,再沿四周撒1圈菌种。照第2层的铺料播种法,再铺第3层培养料,因为这是最上1层,压紧后要满面撒1层菌种,菌种上面再盖1cm左右厚的土(肥沃、湿润、细碎,拌有3%石灰和0.2%多菌灵,并喷上500倍的敌敌畏),最上面还要盖上塑料薄膜。这样铺料播种,出菇面积大,产量高。2.9精细管理
2.9.1温度。播种后,棚内温度32℃,料温在34~38℃之间为宜,高于38℃时,喷水或通风降温。当料温降至35℃左右时,菌丝开始扭结,原基随即形成。低于24℃,高于38℃,都不利于子实体生长。
2.9.2湿度。草菇生长期间对湿度要求较高,播种时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适当大些,以手握料指缝中能有少许水珠滴下为宜。播种后要及时盖上塑料薄膜保温。菌丝生长期间要求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应将盖的塑料薄膜支起一些,以防水珠落在原基上影响其生长。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要经
常保持地面湿润,每天需洒水2~3次。如果需要往畦床上加水时,一定要用喷雾器喷细雾,切忌大水浇灌。
2.9.3通风。播种2d后,每天要掀动塑料薄膜1~2次,每次约15min,以便通风换气。出现原基后要延长通风时间,出菇阶段更应该注意通风。
2.9.4光照。草菇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一般都不需要光线,但子实体的形成,却需要一定的光照。适当的散射光照能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并使其健壮生长。
2.9.5防杂菌。危害草菇的杂菌主要是霉菌和鬼伞菌。霉菌多发生长菌丝体生长阶段,一发现就应及时喷2%~3%的石灰清水或0.1%~0.2%的克霉灵液。
论文摘要介绍了茄子制种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定植、肥水管理、授粉、采摘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茄子制种者提供参考。
茄子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目前,我国推广的茄子品种绝大多数为杂种一代。茄子杂种种子的生产非常严格,除掌握栽培技术外,还需要掌握授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采种技术。本公司从事茄子育种研究多年,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茄子杂交制种技术,制种茄子成本较低,管理比较简单,效益非常可观,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适时育苗
选择坐北朝南、背风向阳、排水方便、温度回升快的地块,床土应是2~3年内未种过茄果类、瓜类蔬菜的菜园土,最好是未种过菜的稻田土、塘泥、新鲜黄土等。老菜园土作苗床要做好土壤消毒,可用50%多菌灵粉剂与过筛煤渣灰拌匀后撒施苗床,作垫籽药土。用猪粪渣、陈煤灰、塘泥、枯饼、人粪尿等,堆沤制作培养土。播种前,采用小拱棚育苗,浸种催芽,1hm2大田需苗床面积37.5m2,苗床密度1500株/m2,播种量750~1050g/hm2,种子发芽出土以后,夜间应保持12~15℃,白天为20~26℃,如果夜间温度在10℃以下,生长不利,尤其是土壤夜间温度不要低于17~18℃,否则根系发育不良。此外在1~2片真叶时容易发生猝倒病,应注意防治。
2定植
为了减轻病害,应实行水旱轮作,制种地选择水稻田或2~3年内未种过茄果类作物的地块,并要求有50m左右的隔离。茄子定植不必过深,与秧苗的子叶平齐为宜,3叶1心即可定植。为了使幼苗迅速恢复生长,定植以后应立即浇水,对新根发育有良好效果。定植的株行距根据茄子的品种而定,我团种植的是晚熟品种,行距60cm,株距35cm。
3田间管理
3.1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施猪粪渣75t/hm2,饼肥1500kg/hm2,磷、钾肥各1500kg/hm2作基肥。轻施苗肥,在定植后至开花前应追2次肥,浓度不要太高,否则会造成植株徒长,引起落花、落果,加重病害,最好用稀释5~10倍的猪粪水或进口氮磷钾复合肥,不用氮肥催苗。稳施花肥,自第1朵花开放到第1批果迅速膨大这段时间为茄子的大量开花期,也是杂交制种的人工去雄授粉期,为防止植株落花落果,在不是严重缺肥的情况下,一般不用追肥。重施果肥,当根茄(或称门茄)长至商品成熟度时,每株茄棵上基本上都挂了2~3层果,这时果实膨大需要大量养分供给,要大追肥,重追肥,一般每隔7~10d追1次肥,以稀猪粪水和复合肥为好,果实转黄即可停止施肥。保证植株充足的水分供应是提高种子发芽力的关键,特别是生长后期,因处在高温干旱季节,更应注意灌水。茄子在开花坐果期即可浇水,一般全生育期浇6~8次水,茄子的单叶面积大,水分蒸腾较多,一般保持80%土壤相对湿度,当土中水分不足时,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引起落花,所结的果实果皮粗糙品质差。当雨水过多时还要注意排水。从结果时即可开始浸灌,但应坚持“一浅”、“二急”、“三凉”的原则,“一浅”是灌水不能超过畦高的2/3~3/4;“二急”是急灌急排;“三凉”是水凉、土凉、天凉。因此,在晚上灌水效果较好。灌水后应及时追肥、中耕除草,其操作同常规栽培。结合浇水,施稀薄的粪肥或化肥;果实结果以后可追浇浓的粪肥或化肥,以氮肥为主,人工追施300~375kg/hm2尿素以供果实不断生长的需要;果实最旺时期,也是需肥最多时期。
3.2授粉技术
3.2.1授粉花朵部位及单株授粉花朵数。最适宜授粉部位是第2~4层花,每株宜授粉6~10朵花,坐果5~8个。
3.2.2父本花粉采集。茄子开花习性是当花蕾长足后,在花冠逐渐开裂过程中,花药逐渐破裂,花粉散出。可在上午8时左右花朵刚开放时,用电动采粉器收集花粉,此时花朵刚开放,花粉多,且发芽力高。也可在上午摘下当天开放的花朵,取出花药散放在铺有厚纸的筛子上,放在太阳光下晒干,约需4h。然后用花粉筛将花粉筛出,或将晒干的花药装入碗中,盖上纸,上下抖动碗几次,即可将花粉抖出,然后放入小盒中备用。3.2.3选择母本花蕾去雄。茄子花在开放前1d至开放后2d,均有受精结籽能力,而以开花当天受精能力最强,结实率最高。选母本植株上花冠开裂的大花蕾,用镊子轻轻拨开花苞,将雄蕊彻底去尽。去雄时,切忌挫伤柱头、子房。
3.2.4授粉。对前1天下午去雄、第2天上午开放的花朵授粉。用带橡皮头的铅笔或授粉棒(粗塑料电线壳中塞入海绵制成)沾取花粉,轻而匀地涂到柱头上,看到柱头上沾有足量花粉即可。如果花粉多,也可当天去雄、当天授粉。
3.2.5标记。用印油涂于花柄上或用有色毛线系于花柄上等方法进行标记。
3.2.6其他管理措施。在杂交制种中发现授粉量增加,其坐果率、单果种子数相应增加。因此,重复授粉可提高种子产量。每次授粉时,如果发现母本田内有未做标记的花朵或果实要及时摘除,以免影响杂交种纯度。每株坐果5~8个后,要将植株上部开放的花朵、自交果及生长点全部摘除,以证杂交种的纯度和果实的生长发育。一般母本田可安排30~45人/hm2去雄授粉。
3.3茄子的落花及防止
茄子落花的原因是气温低于20℃时,影响授粉受精及果实生长,在15℃以下会引起落花,最适宜温度为28~30℃,这种早期落花可以用生长剂来防止,一般用20~30mg/kg的2,4-D处理。
3.4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苗床期猝倒病及结果期的绵疫病,主要害虫为红蜘蛛。防治猝倒病主要是加强温床管理,在幼苗有2~3片真叶时最易发生,在管理上多通风,少浇水,是主要防止措施;果实绵疫病对果实危害严重,尤其在雨季易发生,防治方法是注意田间排水及避免与病菌接触。红蜘蛛防治主要用乐果防治效果为好。
论文摘要:从园地选择、种苗选择、苗木定植、抚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杨梅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杨梅栽培提供参考。
1园地选择
杨梅适应性强,一般山地均可种植。海拔高度对杨梅品质有明显的影响,海拔较高的山峰,风速大、气压低、水分蒸发快,易使的杨梅果肉肉柱形成尖刺形;而海拔高度相对较低的山地,由于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湿度较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低;海拔中等的山地,由于山峦重叠,互相遮蔽,散射光多,空气湿度和温度配比合理,较有利于杨梅果实的生长发育。山地坡向不同,杨梅的品质也有差异,南坡山地太阳辐射强,空气湿度低,可使杨梅果实成熟早、含糖量高、果形小、产量低;北坡山地则相反。因此,杨梅园地一般选择在海拔500m以下的平缓北坡,土壤以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排水性好的砂质红壤或黄壤为宜。
2种苗选择
如当地原有野生杨梅较多,可采用高接的办法改换优良品种;如当地缺乏良种,可考虑从外地引入接穗苗木,如东魁、荸荠、丁岙、水梅等。引种时要注意两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质地等差异及原有品种的熟期,若地域差异较远,必须先少量试种,成功后再扩大,切忌大规模盲目引种。
3苗木定植
根据品种、气候、土壤肥力及栽培管理措施确定栽植密度,为使幼树提高前期单位面积产量,一般可栽375株/hm2左右。定植一般分春植、秋植2种,春植在浙江于杨梅萌芽前(2月中旬至3月上旬)进行。此时冰冻期已过,气温开始回升,有利于根系的恢复和生长。如过早,植后易遇冻害天气,会导致土裂、根断、苗死;过迟,则根系受伤后尚未恢复,未能及时吸收肥水,而地上部已抽梢发叶,影响成活和生长。
定植前,要挖好定植穴,一般长50cm、宽60cm、深60cm。挖穴时间最好在冬季,经冰冻可使土壤风化,利于幼苗根系吸收肥水,并可杀死穴内越冬害虫。定植时,先在穴底施入适量腐熟的基肥,然后放下苗木,理顺根系,分次填入表土,用双脚将四周踏实,与嫁接口平齐,注意不能伤根。定植后用柴草覆盖遮阴,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4抚育管理
杨梅幼苗定植后,约经4年左右开始结果,为了实现速生早产的目标,栽后要加强抚育管理。幼树时要勤除草、松土、培土,保证幼树的正常生长,除草一般每年2次,春末、夏末各1次。在未结果前每年要施肥1次,一般在幼树萌芽前施用,以促进根系和枝叶的生长。当杨梅成林后,每年施肥2次,第1次在春季萌芽前,以速效肥为主,促进春梢开花和坐果及果实的发育;第2次在采果后进行,以有机肥为主,促进花芽分化,恢复树势,为次年丰产作准备。
5整形修剪
5.1整形
5.1.1自然开心形。定植后的第1年以抹芽为主,从离地约20cm起选留第1个主枝,以后每隔15~20cm留第2、3个主枝;第2年在主枝的延长枝上剪去不成熟的秋梢,并将主枝上所有侧枝短截,在离主干60~70cm处选留第1副主枝;第3年在主枝上选留第2副主枝,第1、2副主枝相间60cm;第4年继续延长主枝和副主枝,在距离第2副主枝40cm左右处选留第3副主枝。在培养主枝和副主枝的同时应及时选留大侧枝,通过5年左右完成整形。
5.1.2自然圆头形。苗木定植后,在离地约30~40cm处进行短截,其后除保留主干分生的3~4个强壮枝条,其余枝条及早除去。保留的枝条彼此相隔20cm左右,相互不重叠。在离主干60~70cm的主枝上留第1副主枝,再在其另一侧下方60cm处留第2副主枝。控制主枝、副主枝以外生长过旺的强枝,缓和树势,经过5~6年完成整形。
5.2修剪
5.2.1除萌。春季发芽后到秋季生长停止以前及时除去树体上的无用萌蘖,包括主干基部发生的徒长枝,主枝、副主枝和大型辅养枝背面发生的过强枝条。5.2.2摘心。春季枝梢开始生长后,组织尚未木质化时进行。一方面,利于提高坐果率,减少落果;另一方面,促进树冠空秃部分的徒长枝抽发二次枝,进而演变成结果母枝。
5.2.3拉枝和撑枝。拉枝一般用绳或铅丝系在骨干枝的中部,按枝条要求角度把枝条向水平方向拉开,系着枝条的部位必须有橡皮或其他软韧材料垫铺,以免树皮擦伤感染癌肿病。撑枝用坚固的短木条撑大主枝和主干所成的角度。两者目的在于促使杨梅树冠开张,改善光照,结果均匀,避免平面结果。
6病虫害防治
论文摘要从测土配方施肥、筛选优良品种、选择最佳适播期、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旋耕镇压、分期施肥氮肥后移、科学化学除草、化控防倒、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近几年利辛县全面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竞赛活动,集成小麦高产攻关技术规程,严把各项技术环节的落实,使小麦产量逐年提高,出现了大面积产量超过9000kg/hm2的超高产田块和高产示范区,现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测土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够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增强小麦抗倒性,提高小麦品质。由于以往偏重于化肥的施用,而忽视了对有机肥的积制,对于一些秸秆也随意丢失浪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近几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了解了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增长缓慢,在1.2%~1.4%之间,速效养分含量表现为少氮、稳磷、钾下降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要求秋种时要保证增施有机肥45t/hm2以上,进行秸秆还田2250kg/hm2左右,同时对氮、磷、钾速效化肥,进行合理配比,达到节本、增产、降耗的目的。通过试验,认为速效氮肥的基追比例以7∶3为稳妥,磷、钾一次性基施,具体用量基施尿素300~375kg/hm2、磷酸二铵150~180kg/hm2、氯化钾120~135kg/hm2。通过组织专家测产验收,增施有机肥的田块,产量大部分都突破了9000kg/hm2大关,最高产量达到9525kg/hm2。因此,通过近几年的技术经验总结,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关键所在。
2筛选优良品种
前几年,我镇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比较突出,以豫麦18为主的春性品种播种面积占70%以上,导致了小麦冬前冻害现象年年发生,造成了小麦大幅度的减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加强品种的对比试验筛选工作,通过各项种植对比,选择了一批高产、抗冻性强的新品种,如皖麦50、皖麦52、烟农19、西农797、豫麦70等作为主推品种,搭配有苗头的品种,淘汰豫麦18、豫麦34、郑麦9023等抗冻性差的老品种,为我镇小麦再创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3选择最佳适播期
小麦播种过早,容易造成冬前冻害,不利于优质生产;播种过晚,不利于产量的提高。选择最佳播期,是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要达到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双重目标,适期播种非常重要,通过多年经验总结:小麦要高产,就要适当早播,而小麦要达到优质生产,就要适当推迟播期。这就形成一对矛盾,因此选择小麦最佳播期,是实现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唯一方法。半冬性品种播期以10月10~15日播种为最佳,春性品种以10月18~25日播种为最好,这样既防止了因播种过早而造成的冻害,又提高了产量,也减少了养分的消耗,提高了品质。同时,在适期范围内,足墒播种,能促进根系下扎,增强对养分的吸收,增强抗冻性,从而保证产量的提高。
4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
机播、半精量播种省种、深浅一致,苗情均匀,利于通风透光。加大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技术的推广,提出“少播5kg种,多打50kg粮”的节种增产口号,提高播种质量。一般播种量控制在135~180kg/hm2,行距由20cm扩大到23cm左右,有利于分蘖生长和合理群体的发挥,降低倒伏可能性,为高产丰产奠定基础。
5旋耕镇压
旋耕作为机耕的一种整地方法,被大面积采用,但旋耕耕层浅、表土空虚、漏水漏肥严重,土壤空隙多,不利根系下扎,容易造成冬前冻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广旋耕镇压技术,一是播种时带镇压器;二是在出苗后,用机、磙、耙进行镇压,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小麦冬前出现旺长的情况下,提出全面镇压,对促弱控旺起到了关键作用,确保小麦前期的茁壮生长,防止后期的倒伏。
6分期施肥氮肥后移
大力推广分期施肥、氮肥后移技术。分期施肥,氮肥后移能合理分配肥料用量,确保后期需肥量,对限制节间伸长,促进穗大粒多、粒重至关重要。一般在小麦拔节中期,3月15~20日追施尿素120~150kg/hm2,可有效防止小穗小花退化,促进结实率。
7科学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可以减少杂草与小麦的争水争肥矛盾,提高除草效果。加强不同除草剂的除草对比试验,对不同品种、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进行认真对比调查研究,为选择对路、安全除草剂,提出合理化学除草方法,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多点试验,化学除草以年后2月下旬至3月上旬除草为好,使用药剂以75%的巨星22.5g/hm2对水600kg喷雾为好,或用使它隆600mL/hm2喷雾。3月15日以后,在小麦拔节期要禁止使用除草剂。
8化控防倒
对分蘖多、群体大,出现旺长现象,应早发现、早分析、早预防。在春节前加强镇压技术指导,春节后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喷施助壮素、多效唑化,化控防倒,用助壮素或多效唑450mL/hm2对水600kg喷雾,能有效防止节间的过分伸长,预防后期倒伏现象的发生。
9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产时间长,病虫害发生多,为防止病虫多发,采取统一预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药方法,利用综合配药技术。在返青拔节期用井冈霉素3000mL/hm2加高效氯氰菊酯300g/hm2对水600kg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蚜虫等;在小麦抽穗、灌浆期用多菌灵1.2kg/hm2加吡虫啉1.05kg/hm2对水750kg喷雾,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穗蚜、麦蜘蛛、吸浆虫等。
论文摘要饮用的种植,为菊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在种植过程中,须了解的习性,掌握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繁殖移栽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
近年来,我县饮用种植发展迅猛,为广大菊农带来非常不错的经济效益。但随着面积的不断扩大及种植年数的增加,种植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将的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1的习性
喜温暖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怕水涝,但苗期、花期不能缺水,属短日照植物,对日照长短反应很敏感,每天不超过10h的光照,才能现蕾开花。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应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为好。粘地、低洼地、盐碱地不宜种植,切忌连作。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定植。在11月收摘后,将茎齐地面割除,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植株,将其根全部挖出,重新栽植在一块肥沃的地块上,施一层土杂肥,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开粪土,浇水,4~5月份幼苗长至15cm高时,将全株挖出,分成数株,立即栽植于大田,栽时株行距为40cm×40cm,挖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盖土压实,浇定根水,一般1hm2老苗可栽15hm2左右的生产田。
2.2.2扦插育苗。在4~5月份或6~8月份,选择粗壮、无病害的新枝作插条。取其中段,剪成10~15cm的小段,用植物激素处理插条,然后将插条插入苗床,行距20~25cm,株距6~7cm,压实浇水,约20d即可发根,每隔1个月后追施1次人畜粪水,苗高20cm时可出圃移栽。
2.3移栽
分株苗于4~5月、扦插苗于5~6月移栽。选阴天或雨后或晴天的傍晚进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各40cm挖穴,穴深6cm,然后带土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栽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压紧,浇定根水。
2.4田间管理
2.4.1中耕除草。菊苗移栽成活后,到现蕾前要进行4~5次除草。每次除草宜浅不宜深,同时要进行培土,防止菊苗倒伏。
2.4.2追肥。喜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还应进行3次追肥。第一次在移栽返青后,施尿素150~225kg/hm2催苗;第二次在植株分株时,可施饼肥、人粪尿;第三次施肥在现蕾期。
2.4.3摘蕾。分枝后,在小满前后,当苗高25cm时,进行第一次摘心,选晴天摘去顶心1~2cm,以后每隔15d摘心1次,在大暑后停止,否则分枝过多,营养不良,花头变得细小,反而影响的产量和质量。
3病虫害防治
3.1主要病害防治
危害的病害很多,其中主要病害症状表现为:①白粉病。此病为害叶片、叶柄及嫩梢。病部像撒了一层白粉即分生孢子和菌丝;病叶常扭曲变形,病重植株花蕾不能正常开放、生长停止,甚至整株枯死。②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紫褐色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遍及全叶。病叶枯死发黑,但不脱落。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至全株。③菌核性腐烂病。主要为害茎部。一般先在土表茎基部发生,病斑软腐,潮湿时出现白色菌丝。病斑绕茎一周时,叶片黄化下垂、枯萎,最后整株立枯,病茎中有鼠粪状菌核。
防治措施:①秋后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并集中烧毁。②加强土、肥水管理和打顶修剪等工作,注意选用壮苗,合理密植,不宜过密,保持菊园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③4~10月发病期间,轮换选用化学药剂防治,如1∶1∶200倍波尔多液、20%粉锈灵3000倍液、70%乙磷铅锰锌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1000倍液、70%可杀得1000倍液、40%菌核净1000倍液,以及百菌清、克菌灵、灭病威、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根据病情确定喷药次数。
3.2主要虫害防治
①蛴螬。为金龟子幼虫,在地下为害幼根芽,可用辛硫磷1000倍液浇施防治。②菊蚜、叶蝉及蝽蟓。主要刺吸为害叶片及嫩枝。可轮换选用扑虱灵、好年冬、蚜青灵、快杀灵、大功臣、乐果等药剂防治。③卷叶蛾。主要为害叶片,可选用天王星、高效氯氰菊酯、功夫、敌杀死等药剂防治。
1.1选种
山栀育苗应选用抗性强、果形大、无病虫害、优质高产的品种。果实成熟后,可稍加堆置存放,使果实完全软腐后,除去果皮杂物,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在阴凉处凉干,妥善保管,待翌年播种。
1.2整地和播种
1.2.1苗床的选择。山栀苗床应选择土壤较肥沃、疏松、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向阳地块,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100。土质粘重地、深砂地、涝洼积水地、易遭洪水冲淤的地块不易作苗床。
1.2.2精整苗床。在苗床整地时要清除一切杂物,施足基肥。施优质有机肥料37.5t/hm2或腐熟的人畜粪15t/hm2,饼肥750kg/hm2,结合深耕,翻拌在土中。垄面整细、整平,垄宽1.2m,沟宽40cm,沟深20cm,同时开挖好中心沟和围沟,确保能灌能排。
1.2.3适期播种。播期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宜,可撒播也可条播,播种量为30~45kg/hm2。播时按垄面积分称播种,做到精播匀播。播后盖1cm厚的肥细土,垄面盖少量稻草或用遮荫网,视土壤墒情及时浇水保湿,促使早出苗、出齐苗。
1.3苗床管理
山栀齐苗后,在晴天傍晚或阴天及时揭草、揭膜,揭草揭膜后要及时浇1次水,以利适应生长过程,以后保持垄面湿润即可。待山栀幼苗长到3片真叶、苗高10cm左右时开始追肥,追肥以清水粪或少量氮肥为主,做到少量多次,少吃多餐,促使幼苗生长。
山栀幼苗生长到四至五叶期,进行1次间苗和人工拔除杂草。间苗要留大去小,留壮去弱去病苗,密度保持90株/m2左右,总苗数在75万株/hm2。间苗去杂后要及时上1次清水粪,以防土壤松动所造成的根系损伤。另外在春夏季节,在苗床杂草较多的情况下进行1次化学除草,方法是用10.8%高效盖草能600m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
山栀病害主要为山栀斑枯病,植株受害后叶面有黄褐色病斑,上生小黑点。药剂防治方法:用65%代森锌5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虫害有瓢虫、蚜虫等,可用80%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雾。
2大田移栽
2.1茬口安排
移栽山栀大田宜选用丘陵向阳山坡旱地和岗塝田,在土壤较厚的粘砂适中土壤种植最适宜。
2.2移栽时间
山栀移栽时间以2月下旬至3月之间最为适宜。高温期间移栽一定要注重保湿;否则容易失水枯死,成活率低。
2.3移栽要求
山栀大田移栽规格按株行距1.2m×1.5m打穴,穴径约30cm,深20~25cm,穴内放优质基肥栽植,每穴栽1株,栽植4950株/hm2左右。移栽时要坚持“三带”下田,即带土、带肥、带药,要努力提高起苗质量。在苗床起苗时,严禁人为用手直接拔苗。因为手拔苗,小苗的根系与土强行脱离,根系尖端的根冠和幼根表皮易拉破撕断,折伤严重的难以成活。在移苗时用钉耙轻轻将土破碎,用手轻托轻抖轻放,争取有较多的根系带土,栽后及时浇水,以后看土壤墒情及时抗旱保苗,确保栽后有较高的成活率。
2.4栽后大田管理
一要及时中耕除草,早追肥促早发。春季温湿度较好,应当及时早管促早发。在搞好中耕松土除草的同时,及早追肥。山栀移栽活根后,在第1次中耕松土除草时,用腐熟的人畜粪或少量氮素肥料对水点浇,促进根叶迅速生长,以后根据苗情和土壤墒情进行抗旱与增肥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二要及时开挖好撇水沟、中心沟、垄沟,严防水土流失和渍害、草害的发生。三要将幼苗开出的早花及时摘除,确保养份供应全株生长。
3成年山栀的高产管理
3.1增施冬腊肥
在严寒冷冻之前,即12月中旬至1月上旬,进行打穴深施,施有机肥12~15t/hm2或饼肥1050kg/hm2,复合肥600~750kg/hm2,做到有机肥与化学肥料相结合,确保早发稳长。
3.2修剪和冬管
入冬后,山栀要进行整枝修剪,剪去长枝、老枝、劣枝和病枝,使整株形成伞形或半圆形,确保有足够的枝顶形成花芽。同时进行人工深翻,促进新根再生和熟化土壤,达到保水保肥去杂的效果。
3.3叶面追肥
在8~9月之间,即果实生长中后期,根据土壤肥力水平和叶色进行2~3次叶面喷肥,用磷酸二氢钾1500g/hm2或尿素9~12kg/hm2浸出液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果形质量。
3.4病虫害防治
3.4.1病害。山栀的斑枯病、腐烂病,可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减少病源传播。药剂防治:用65%代森锌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喷3~4次。
3.4.2虫害。山栀在湿度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发生疥壳虫、茶小蓑娥(皮袋虫)和蚜虫为害。防治方法:在害虫的幼龄期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48%乐斯本800倍液均匀喷雾。
4采收与加工
山栀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开花,11月中、下旬就可采果。果皮由青转红呈红黄色时,即可采摘。在采摘时尽量避免损坏新生枝条,以免影响下年新枝结果。而留种的果实要养到老熟采摘,采回堆放软腐几天后,剥出种子,晒干,扬去杂质,放入布袋中,挂藏。分次将成熟的大小果一律摘尽后,将果实在沸水中浸泡1~2min后捞起,曝晒2~3d,堆放在阴凉通风处,隔2d后,放在日光下晒到果肉坚硬干燥为止。山栀青果不能混同成熟的果实加工处理,因青果体内肉质水分大,容易腐烂变质,影响其他果实质量。
早春茬黄瓜宜选早熟、耐低温、耐弱光、高产优质品种,如津春3号、新泰密刺、李氏21等。
2培育壮苗
2.1苗床设置与营养土的配制
苗床选用大棚内阳畦为佳。要求苗床背风向阳,土壤肥沃,阳光充足,东西走向,苗床宽1.2m左右。营养土配制为优质土壤40%、腐熟优质土杂肥60%,每1m3营养土加三元复合肥2.5kg、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掺拌均匀。
2.2种子处理
首先晒种半天,然后用55℃温热水浸种20min,热水量为种子量的5倍,浸种时要不断搅拌,然后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种20min灭菌,后用清水洗种,再放温水中浸种5~6h。待晾干种皮水分后用湿纱布包好,放在背光处28~30℃温度下保湿催芽。
2.3播种
把营养土装入10cm×10cm钵中,再把营养钵排入苗床上,钵间封严土。灌水浇透营养钵,在每个营养钵中心打1.5~2.0cm深穴,把发芽种子播入后覆盖营养钵,盖上地膜或弓棚。也可将种子直接播入苗床上,两片子叶展平心叶吐露时,分苗于营养钵中育苗。
2.4苗期管理
播种后密闭加棚保温,白天温度28~32℃,夜间18~20℃,当70%的种芽拱土时,地膜方式的要揭去地膜,撒0.5~1.0cm细潮土。瓜苗基本出齐后白天温度20~25℃,夜间15℃左右。当第2片真叶展开时,进行大温差育苗,白天25~28℃,夜间10~15℃;定植前7d进行低温炼苗,白天25℃左右,夜间8~12℃。苗期一般不浇水,在苗床干旱时可在上午向苗上喷与气温相同的温水,然后升温排湿。
2.5育苗与定植时间
为提早上市,争取好的经济效益,早春茬大棚栽培育苗可提前在1月中下旬,定植在2月下旬至3月初。苗龄30~40d,3~4片真叶,苗高10~13cm。根据生产设施的保温性能,适当提前或延后。
3定植
3.1施肥整地做畦
在定植前5~7d,施腐熟的优质土杂肥75t/hm2,三元复合肥(15∶15∶15)750kg/hm2,饼肥2250kg/hm2,钾肥150kg/hm2,尿素150kg/hm2,锌肥、硼肥各30kg/hm2。撒施深翻,耙细整平,实现平、松、润的标准。6~8m跨度的大棚,棚两边各留15~20cm,按110cm放线,做沟宽30cm、畦面宽80cm、高20cm的小高畦,畦面中央挖一深7~8cm、宽20cm的地沟,然后盖上地膜,扣棚升温。
3.2移栽定植
棚内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选冷尾暖头晴天上午定植。一般定植大行距64cm,小行距46cm,株距33cm。定植时将地膜剪成“十”字口,挖穴浇足水,水温20℃以上,趁水未干时把去钵苗放入,苗土表面与畦面持平或稍高畦面封好土。
4定植后的管理
4.1缓苗期管理
定植后到心叶开始生长这段时间为缓苗期,一般5~7d。此期间要密闭大棚保温,白天温度控制28~32℃,夜间18~20℃为宜。
4.2根瓜采收前的管理
缓苗后为加速生长可在地膜下浇1次井温水,也称缓苗水。白天温度25~28℃,夜间温度15~18℃,根瓜采收前追肥浇水,追施尿素300kg/hm2、钾肥225kg/hm2。
4.3结瓜期的管理
早春茬大棚黄瓜栽培在管理上采用“大水大肥高温促”的办法促瓜早上市。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夜间温度15~18℃,高温管理也能减轻病害的发生。7~10d追肥浇水1次,每次追施尿素300kg/hm2、钾肥300kg/hm2、磷肥150kg/hm2。同时要从结瓜开始进行叶面喷肥,喷施0.3%尿素+0.2%磷酸二氢钾溶液,5~7d喷2次。结瓜盛期7~10d喷1次90%亚硫酸氢钠15g/hm2对水75kg,喷2~3次。能有效提高黄瓜产量和质量。4.4整枝吊蔓
大棚黄瓜可纵向拉几道(与黄瓜行数相同)铁丝,然后用尼龙绳,下边栓在黄瓜茎基部,上端活扣在铁丝上,尼龙绳长度应是大棚高度的2倍以上,瓜蔓绕绳往上攀援,也可人工绕绳辅助攀援。秧顶要与棚膜保持40~60cm距离,过长秧要落盘。
5病虫害防治
黄瓜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枯萎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白粉虱、螨类、斑潜蝇等,要在病虫害初发阶段,选用高效对路农药及时防治。防治黄瓜霜霉病要以生态综合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加强栽培管理,追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育健壮苗,阴雨天到来前用30%百菌清烟剂熏烟,每次5.25kg/hm2,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次15kg/hm2进行预防。发生霜霉病后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乙磷铅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d喷1次。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可用30%DT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施。防治黄瓜炭疽病于发病初期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阴雨天可用5%百菌清粉尘或7%炭疽粉尘喷粉防治,每次15kg/hm2。防治黄瓜枯萎病要实行茬口轮换或嫁接栽培,进行种子、苗床消毒;定植7d后用高锰酸钾800倍液灌根,每株每次灌100mL,7d灌1次,连灌3次;发病初期用10%治萎灵水剂或用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喷雾防治。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杂交棉种,如皖杂八号、当杂一号、南农九号等。
2整地与施肥
整地时应尽量加深耕层,耕深20cm以上,采用深沟高垄栽培,以利排灌。同时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以前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及一炮轰施肥习惯。积极倡导有机无机相结合、基肥追肥相结合、大量微量相结合的施肥原则。根据蒙城县土壤肥力状况,大田一般施基肥为土杂肥30~45t/hm2、尿素225~300kg/hm2、磷肥750~900kg/hm2、钾肥225~300kg/hm2、硼肥15kg/hm2、花铃期追施尿素225~300kg/hm2、钾肥75~120kg/hm2。
3培育壮苗
3.1苗床选择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土质肥沃、排水较好、管理方便的地块建床。苗床一般宽1.2~1.3m,长10~15m,深12~15cm。四周要开好排水沟,苗床与大田比例以1∶25~30为宜。
3.2钵土配置
选肥力高的耕层表土,掺2~3成腐熟过筛的优质堆、厩肥,加施过磷酸钙150~225kg/hm2,硫铵37.5~75.0kg/hm2,肥土充分混合,可采用营养钵或营养块育苗。
3.3播种
播种期一般由茬口决定,春棉以3月25日至4月5日播种为宜,苗龄45~55d;接茬棉苗龄以40~45d为宜,育苗播种时间以4月15~25日为宜。播种前1d,先将营养钵浇足底墒水,而后每钵(块)播健籽2粒。播后均匀盖上1~2cm厚的细潮土,然后分别用50%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床面消毒,最后覆盖地膜,四周压实。
3.4苗床管理
3.4.1通风炼苗。播种至出苗前以增温保湿为主,一般30~35℃以内不要揭膜,当出苗率达70%左右时及时用拱棚拱起地膜,拱高60cm左右。齐苗至一叶期,白天揭开2~3个小口通风,以后逐步扩大通风口,早揭晚盖,要求适温长叶,床温控制在25~30℃。二叶期开始炼苗,二叶期后至移栽前床温控制在18~20℃,移栽前5~7d可揭膜炼苗,如遇阴雨、低温要盖膜,苗要炼到红、绿茎各半。
3.4.2间苗除草。齐苗后几天内结合晒床进行间苗,每钵留苗1株,并清除床内杂草。
3.4.3搬钵蹲苗。移栽前7d进行,选晴天,结合田间除草,将钵重新排放1次。在2叶、4叶根据苗情长势也可喷施矮壮素或缩节胺进行化控。
3.4.4浇水施肥。一般在浇好底墒水的基础上,出苗前不用浇水,出苗后尽量少浇水。在搬钵后,可适当浇1次水,一般在移栽前7d追肥,可用尿素对水浇施,浇后用清水喷苗,也称送嫁肥。
3.4.5防治病虫害。齐苗后结合晴天苗床用80%乙蒜素1000倍液或32%克菌600倍液,防止苗期病害发生。用10%吡虫啉、20%氰戊菊酯和20%哒螨灵分别防治蚜虫、土蚕和棉叶螨危害。
4及时合理栽植
由于蒙城县棉花主导品种均为中晚熟品种,再加上大部分为小麦接茬,应在小麦收获后抢时移栽,达到早发快长,为棉花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春棉移栽期根据气温、茬口、苗龄而定,日平均气温超过16℃时移栽比较安全。棉花移栽时一般可采用宽窄行或等行距进行,窄行距0.8m,宽行距1.2m,或等行距1m,株距27~30cm。一般栽3.3万株/hm2左右。
5田间管理
5.1苗期管理
中耕松土,促苗早发。移栽活棵后,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苗边轻锄,培土护苗。雨后及时中耕,降低田间湿度,增温保墒。早施提苗肥,移栽活棵后,结合第1次中耕,根据苗情施尿素60~75kg/hm2,对水浇施,促苗发育。
5.2蕾期管理
以促为主,搭好丰产架子。及时摘除营养枝和去早蕾。一般在7月25日左右,做到“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适时打顶。
5.3花铃期管理
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对于肥力一般、长势弱的棉田花铃肥宜在初花期施用,而对基肥足、长势旺的棉田宜在盛花期施用(即下部结1~2个大铃时),追尿素225~300kg/hm2。杂交棉结铃性强,需肥较多,为防止后期缺肥早衰,可进行补施盖顶肥,一般于8月中下旬喷施1%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以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如果肥力较高、生长过旺、已有郁蔽迹象的,应分次去叶枝、抹赘芽、摘老叶、打边心、剪空枝,力求通风透光促进早熟,避免烂铃。
5.4吐絮期管理
防止早衰和晚熟,实现早熟不早衰;做好防涝抗旱、病虫害防治、化学催熟和精收细摘工作。
5.5化学调控
棉花苗期长势较旺时可喷缩节胺溶液进行化控,为确保搭好丰产架子,一般花前尽量少用或不用。蕾期纯缩节胺用量为15.0~22.5g/hm2,盛花期30~45g/hm2,花铃期45~75g/hm2。棉花生育期用缩节胺进行全程化控时,要因苗、因地、因品种、因气候特点灵活掌握化控时期及用量。
6综合防治病虫害
棉花病虫害防治原则以健身栽培为基础,充分发挥棉株自身的抗性,保护和利用天敌,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重点做好花铃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苗期重点防治棉花苗病、棉叶螨、蚜虫、地老虎等。一是做好苗床土消毒,一叶一心期视天气和病情喷施杀菌剂;二是移栽后视虫情及时喷施杀虫剂。蕾期重点防治枯萎病、蚜虫、盲蝽象。花铃期重点防治棉铃虫、棉蚜、叶螨、斜纹夜蛾,8月中下旬注意防治铃病。根据田间发生量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和交替使用农药,达到主次兼治和提高防效的目的。
1.1植株调整茄子平茬后7d左右可发出新芽,长成新枝。新枝长至10cm左右时,选择2个长势旺盛的枝条作为主干,最好是在“Y”形分叉上,每个分叉上选留1个。依然采用双杆整枝的方式,每条再生新枝即是一根结果枝干,多余的侧枝全部抹掉。再生枝长到一定长度,应及时吊秧固定。另外,由于不同植株再生枝发生的时间早晚不同,植株的高度也不相同,应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及时调节植株的生长势,防止植株间高度差异过大,保持田间生长整齐。门茄膨大后要及时采收,以促进植株上部花果的生长。进行双干整枝,及时摘除门茄以下的枝叶,结果枝干上萌发的侧枝也要及时摘除,对茄坐果后摘心,一般每株留有4个果实即可。
1.2病虫害防治秋季气温高,湿度较低,病害相对较轻,因此秋季茄子再生栽培,应以虫害防治为主,主要虫害有红蜘蛛、蚜虫、白粉虱、蓟马等。可用5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的哒螨灵800~1000倍液配合1.8%的阿维菌素乳油800~1000倍进行防治。
1.3适时采收再生茄子长势快,一般平茬后40d左右就可采收第1批再生茄子,隔天采收1次,可一直收获到11月份拉秧。
2荠菜栽培
2.1荠菜播种及出苗茄子中耕后在7月下旬至9月期间在茄子行间可随时播种荠菜。秋播荠菜一般选用板叶荠菜,撒播方式播种,每667m2播种量1.0~1.5kg。由于荠菜种子较小可拌细沙,以力求播种均匀。播后浅覆细土,覆土厚度0.5~1.0cm,并轻拍土面,使土壤与种子充分接触,以利种子吸水,提早出苗。播种后为保持土壤湿度,降低土壤温度,可在畦面覆盖芦苇、麦秸等。出苗前可用喷壶每天喷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出苗,一般4~7d可出苗,苗全后及时撤去覆盖物。
2.2水肥管理由于荠菜需水肥量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茄子栽培过程中的浇水施肥,基本可同时满足其需求,不需另外追加肥水。但前期由于气温较高,如荠菜出苗后干旱,可用喷壶每天进行喷水,以促进生长。
2.3病虫草害荠菜植株较小,与杂草混生,除草困难,因此栽培期间注意防治杂草,对于杂草应做到拔早、拔小,以防止草害。荠菜的主要虫害是蚜虫,可同茄子一起进行防治。荠菜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初发病时(采收前7d)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烯酰吗啉水分散颗粒剂800倍液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