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基础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村基础教育论文

第1篇

1.1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农村学校规模普遍小,学校学生间接触较多,这样口语能力强的学生就大胆地走出教室,于是校园内出现的“小小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口语小组,英语阅读小组,使学生在这种交流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并由此转化为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举行英语手抄报、英语漫画、英语歌曲大赛,单词朗读、英语对话,演讲竞赛,英文儿童剧创编表演,英文儿童故事创编表演,组织学生开BirthdayParty,在英语沙龙谈footballOlympic。征集英语格言警句,鼓励学生积极向学校英语报社投稿件,学校设置英语宣传栏,要同学们发挥特长将宣传栏设计的图文并茂等。在寒暑假组织学生英语实践,把英语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接触英语,例如收集街面上一些英文广告用语,公司名称等。

1.2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融洽师生关系,不仅挖掘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还间接作用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据此向学生提出以英语向老师招呼问候的建议。如:“Goodmorning,teacher.”“Excuseme.”老师对此给予赞许,于学生以极大的鼓励。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中我们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对教材的改造,设计成练习题或者表格,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改变成对话,故事,短剧等形式表演出来。通过增加动手活动,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1.3素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要创造英语口语环境,就要有素材来源。引进最新的外文报刊杂志材料,开发创新思维,从外文资料中引入地道的外语观点,是农村英语教学的一大亮点。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认识水平、生活环境和实际状况选择一些新材料,使学生充分获得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些观点与传统观点有较大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资料也能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单纯的阅读理解是相对比较枯燥的,而结合图表让学生边阅读边填表格,或者运用阅读内容画出简笔画兴趣明显要浓厚些。这种活动,使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创造性也得到了提高,对于各学科知识掌握也牢固了。

2校外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1物质形态资源的开发利用

让有条件的学生购买或翻录英语听力音带,学生在家多听多练。在家也能讲:“Let’shavelunch.”“Let’swatchTV”“It’sreallygood.”“Let’stalkaboutthem”“That’sagreatdeal”“we’regoingtohaveagoodtime.”等口语,给家庭增添新意。指引学生多方面订阅英文期刊杂志,报纸,经常开设读书阅读交流感想,讨论活动,慢慢地学生们都置身于英语交流的真实环境中。帮助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好的英语广告词。把袋装说明书上的英文说明配方等整理分类,收集药品的使用英文说明书。在观看奥运会或世界杯的比赛过程中,让一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同学收集比赛运动专用语。在讲到西方文章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去搜集有关的地理、历史、文化、城市、气候、人文等,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农村经济限制他们买不起英文音像资料,看不到真实情景。采用先进的教法,使用更多的资源,给学生创设贴切的教学情景,用实物和直观教具,把教学置于实际生活中。农村中经常有劳动实践课,秋天摘橘子,春天植树,这也是英语实践的机会。如用植树进行语言训练,前一天要求学生写通知,明天在哪里植树、集合,什么时候出发,要求学生穿什么,带什么、工具、食品、饮料等。把劳动当成英语角,山坡上传来一阵阵洋话。

3总结

第2篇

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需要具备的品德和能力

地方师范院校必须立足于地方,关注地方基础教育,研究农村中小学教育和教师的特殊性,特别是要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独特素质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师资。为此,我们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入手,制作了《河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研究》调查问卷,设计了“你觉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需要特别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你在教育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等问题,借助学校“国培计划”培训班和到贫困地区顶岗支教的实习生,对河南省的周口市、商丘市、南阳市、信阳市和驻马店市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本校实习、支教归来的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和访谈。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归结出农村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品德和能力有如下特别要求:品德方面的要求。第一,要特别具有一颗善良、热爱学生的心和高尚的人格;第二,要特别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于寂寞;第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为自己的故乡出把力的心愿;第四,工作要特别勤奋、努力、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第五,为人要正直廉洁,淡泊名利,不攀比;第六,要甘为人梯、默默苦干;第七,要具有勤俭节约、朴实无华的品质。能力方面的要求。第一,要具有应对大班额管理、跨课头多和超负荷工作的能力;第二,要有较强的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有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坚定信念的能力;第三,有较强的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第三,善于激发学生潜能、赏识学生的能力;第四,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灵活运用多种教法的能力;第五,要特别有耐心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基础薄弱、纪律性差、生活无自我约束力、性格偏激等问题的能力;第六,能说普通话并具有积极在农村中小学中推广普通话的能力;第七,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平和的心态;第八,有从生活入手说教结合、管教结合的能力;第九,有强烈的求知欲且多才多艺。

着力探索改变农村基础教育优质教师资源匮乏的方略

周口师范学院作为周口市唯一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周口及其周边地区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培养基地。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根据农村基础教育对师资的独特要求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师范生,使师范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地并真正地成为适合农村基础教育需求的优秀师资。农村基础教育的独特性,要求施教者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了提高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学校首先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用可感、可知、可信的事实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作报告,“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周口师范学院加强师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教学院、系在新生入学之初和毕业生离校之前,邀请往届扎根基层并有所作为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并与学生座谈交流,讲述他们在基础教育第一线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通过交流,在校师范生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了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勇气和决心。在此感召下,学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自愿去农村从教,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而深受地方农村中小学的欢迎。其次,学校还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比如,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各项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曾经说过:“课改成也在教师,败也在教师。”因此,想要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是要转变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为此,要使立志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师范生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知识价值观,实现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推行“(4-X)+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列为众多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根据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性要求,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师资培养的适应性。首先在教师教育类专业实施“(4-X)+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其中的X由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一般介于1到2之间)。在前4-X年阶段,基本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融合。既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后X年是分类培养主要阶段,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多样性的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多样性的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使毕业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此模式经周口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试验,成效显著,师范生每年参加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均取得优秀成绩,师范生就业率高,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此,学校拟在2012年招收的各专业新生中,全面推广实施“(4-X)+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凸显教师教育特色,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周口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师范性、地方性、教学型院校,因此教师教育类课程是师范生的必修课。

传统师范教育的一个很大缺陷就是仅仅面向普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没有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教育对师资的特殊要求。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在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在教师教育类专业开设凸显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师教育课程平台,改变传统的教育类课程“老三门”状况,必修课分为教育理论基础、学科教育基础和教师职业技能必修课,同时增加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该平台课程是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导向的,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教师教育类学生职业理想教育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行政工作者奠定了良好基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提升学生从教技能与技巧。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实践育人意识,明确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贯通、相互结合的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为此,学校提出重视平时的教育见习,认真抓好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教师技能训练、比赛等活动,包括讲普通话、书写技能、课件制作、网页设计、教学技能、摄影摄像,等等;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建立研究基地,促使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的“共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校外教学技能大赛,锻炼队伍,培养能力。同时,学校还要求学生在参加教学实习的同时,应根据各自专业或相近专业特点完成好其他相关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画展、演唱会、专业调研报告、教研论文、专业技能证书考核等。近年来,学校还通过承担“国培计划”,接受农村教师脱产置换研修的方式,选调优秀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通过顶岗支教,了解农村孩子性格特点的差异,探索适合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对策,使师范生具备到农村中小学从教的思想和能力,为日后参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打下良好基础。#p#分页标题#e#

师范院校的教师群体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教学中的第一位重要因素,因此,师范院校要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培养质量,必须注重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群体的教育专业化水平,否则,用旧观念教育新形势下的学生,必然会成为教学改革的直接障碍。为此,学校首先以省级教学团队为引领,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引导教师成为“理论+实践”型的专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加大兼职人才引进力度,把本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拔尖人才聘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进入人才培养过程等,从而推进本校教师的教育专业化发展。其次,学校要求教育学科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虚心向中小学教师学习,充分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高教理论,提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如教育科学系在周口市六一路小学建立了教育研究基地,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每学期双方开交流会2~3次,专题研究会1~2次,联合申报研究课题10余项,零距离地掌握了基础教育状况,也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了校本研究的能力。再次,重视并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其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论、教学系统设计、数学教学论等精品课程,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对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支撑作用。

第3篇

1.农村基础教育功利性与育人性的突出矛盾城市、县镇与少数民族偏远特困地区受交通、文化等因素影响分化明显,加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优良的生活环境对于农民的吸引力愈发明显,虽受封建社会思想荼毒,但他们仍然渴望优越的生活环境,认为教育是孩子进入城市改变人生的唯一道路。就其父母来说,其子女成绩差时他们偏爱速成的技能培训学校,而子女成绩好时则要其全情投入,学历和成绩就是一切。就学校来说,也忽视育人性,重功利,他们抓升学和汉化,轻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大部分教师使命感弱,不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情,教学内容守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对自身成长、人格养成帮助小。

2.学生在校率较早的发生转折,入学率与巩固率形成矛盾2005年,我国6~22岁人口在校率为68.71%,其中7~12岁人口在校率为99.0%,也就是说,12~22岁随着年龄增长,在校率不断呈现出加速下降的趋势。就少数民族特困地区而言,在校率下降趋势更显著,入校率与其巩固率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我国学生在校率。具体表现为: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小学毕业或者未毕业因各种原因辍学,其中女生居多,他们或转入其他职业技术初中学习技能,或14岁前后外出打工,女性则受传统早婚文化的影响,多嫁为人妇在家务农。入学率与巩固率间的矛盾,形成原因主要有三:

⑴初高中教育资源匮乏,初高中数量短缺,导致其招生数量有限;

⑵学校仅功利地为了升学率,同时对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身份歧视”,加剧了他们的辍学;

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父母生活负担较重,加之封建思想观念作祟,加之现有“读书无用”论重新泛起,大学生也不见得找得到工作,现在读书付出的“代价”太大,而收益太小。

3.少数民族地区师资质量与学校硬件构建的矛盾教育资源状况对教育总量结构和教育质量均有直接的影响。教育资源包括很多内容,教师,学校,教育经费即是教育资源核心的部分。国家财政不断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包括新建校舍、完善教学设施等,但与师资质量却依然矛盾突出:①教师分布不合理。由于待遇和居住环境差距较大,条件落后的村小学教师紧缺,而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又人满为患。②教师素质偏低。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较多,受过专业教育少,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③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教师陆续退休,新教师又不愿到条件较艰苦的地区小学任教。④新的外地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语言沟通困难,教学工作开展困难。⑤教师专业不对口。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

4.经费投入力度与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矛盾显著前国务院总理同志在2010年作政府工作报时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农村基础教育更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2007年,全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2,706亿元,占当年预算内基础教育经费总投入的65.7%;到2011年,该项拨款达5,582亿元,占当年该项拨款的63.1%。5年内,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拨款在数目上增长106%。以上数据表明,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少数民族特困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地缘、经济环境等多方因素,其农村基础教育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发展仍面临若干阻碍,一方面国外有关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经验、理论在此很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的农村教育政策中良好的政策意图有时却不能带来尽如人意的结果。如何利用好教育经费结合地区特色,提出适用于教育发展的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对策

1.不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的教育方法,淡化“功利性”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更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在保护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去粗取精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有原则的探索教育发展。针对学校及教师,要淡化一味抓升学的“功利性”态度,大量开展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学校在办学上应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开展素质教育,让学生多参与农村社会实践,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中学则可以适当把课堂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升对未来有帮助的职业技能。对于家长而言,要淡化“升学主义”倾向,破除守旧的少数民族封建,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理解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意义,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树立其对基础教育的正确认识。农村社会及政府部门也要树立对农村基础教育怎样发展的正确认识,结合地区实际,不盲目宣传引进,善思考,淡化“政绩观”,强调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把教育经费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面上。

2.巩固在校率,消除“身份歧视”

⑴政府部门教育事业经费投入应有侧重的投入在农村学生最易发生辍学的方向上,解决农村学生上学其父母及他们自身的后顾之忧,让其充分享受到受教育权利。

⑵学校应扩大招生,不应只以升学率为追求对学生择优录取,树立“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观,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相对均衡的情况下,办出地区特色,留住学生。

⑶消除“身份歧视”的传统思想,减小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身份歧视”让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处于不利的地位,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辍学现象的发生。城镇或城市中小学,及在校学生都不应该对本地学生,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加以严格区分,认为他们学习能力低下。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市民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营造更包容的社会氛围;加快取消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使农民尽快融入城镇;学生家庭应消除教育功利心理和封建落后思想,认识到教育对于人的意义。

3.改善农村学校师资问题,优化教育核心资源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关键点在于改善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它是决定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水平质量的核心因素。

⑴可以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待遇,让农村老师能安心教书。

⑵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和数量。

⑶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教师要具备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现状及文化的能力,能与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沟通交流。

⑷教师应多开多样的创新课堂,多引导学生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