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层次分析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前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①口令入侵。计算机网络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的口令入侵安全隐患,主要是一些非法入侵者,使用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些合法的用户口令、账号等进行计算机网络的登陆,并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破坏。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口令入侵安全隐患,在非法入侵者将计算机网络使用者的用户口令、密码破解之后,就会利用合法用户的账号进行登录,然后进入网络中进行攻击。②网址欺骗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其通过方位网页、Web站点等,在计算机网络用户通过网络访问各个网站的过程中,往往忽视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正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的合法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安全问题,为黑客留下了破坏的机会。黑客利用用户访问的网站、网页等,将其信息篡改,将计算机网络使用者访问的URL篡改为黑客所使用的计算机的服务器,在计算机网络用户再次登陆这些网站、网页的同时,就会出现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而黑客就会利用这些安全漏洞,对合法用户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攻击。③电邮攻击。在计算机网络实际运行中,产生这些安全隐患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计算机网络的软件技术、硬件技术不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配置建立不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使用产生危害,为此需要加强计算网络安全的防范。
2.1模糊层次分析法特征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把传统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各方面优势考虑其中的综合型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重视人的思想判断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把人的主观判断数字化,从而有助于人们对复杂的、难以精确定量的问题实施量化分析。首先我们采用模糊数构造判断矩阵替代单纯的1-9标度法解决相对应的量化问题,其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糊数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实施准确的定位于判断[2]。
2.2模糊层次分析法步骤网络安全是一门设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科技化的重要信息平台,网络安全评价是在保障网络系统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实施的相关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并把操作环境、人员心理等各个方面考虑其中,满足安全上网的环境氛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已经牵涉多个领域,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度也日益加深,网络安全成为重要的问题。采用模拟层次分析法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评价,模拟层次分析法实际使用步骤如下:
2.2.1创建层次结构模型模糊层次分析法首先要从问题的性质及达到的总目标进行分析,把问题划分为多个组成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创建多层次结构模型。
2.2.2构建模糊判断矩阵因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组各个专家根据1-9标度说明,采用两两比较法,逐层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上个层次某因素的重要性展开判断,随之把判断时间采用三角模糊数表示出现,从而创建模糊判断矩阵[3]。
2.2.3层次单排序去模糊化是为把模糊判断矩阵转换为非模糊化判断矩阵,随之在非模糊状态下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去模糊化之后对矩阵对应的最大根λmax的特征向量进行判断,对同一层次相对应的因素对上层某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权值。
2.2.4一致性检验为确保评价思维判断的一致性,必须对(Aa)λ实施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I及比率CR采用以下公式算出:CI=(λmax-n)(/n-1);CR=CI/RI,在上述公式中,n表示判断矩阵阶数,RI表示一致性指标[4]。
2.2.5层次总排序进行层次总排序是对最底层各个方案的目标层进行权重。经过权重计算,使用自上而下的办法,把层次单排序的结果逐层进行合成。
3模糊层次分析法在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使用模糊层分析法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展开评价,我们必须以全面科学、可比性等原则创建有价值的安全评价体系。实际进行抽象量化时,使用三分法把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价内的模糊数定义成aij=(Dij,Eij,Fij),其中Dij<Eij<Fij,Dij,Eij,Fij[1/9,1],[1,9]这些符号分别代表aij的下界、中界、上界[5]。把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多个因素考虑其中,把它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决策层三个等级目,其中准则层可以划分为两个级别,一级模块采用物理安全(C1)、逻辑安全(C2)、安全管理(C3)等因素组成,二级模块则划分为一级因子细化后的子因子。依照传统的AHP1-9标度法,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对比标度因素的重要度,标度法中把因素分别设为A、B,标度1代表A与B相同的重要性,标度3代表A比B稍微重要一点,标度5代表A比B明显重要,标度7则表示A比B强烈重要,标度9代表A比B极端重要。如果是倒数,应该依照矩阵进行判断。以此为基础创建不同层次的模糊判断矩阵,根据目标层、准基层、决策层的模糊对矩阵进行判断,例如:当C1=(1,1,1)时,C11=C12=C13=(1,1,1)。采用这种二分法或许各个层次相对应的模糊矩阵,同时把次矩阵特征化方法进行模糊。获取如下结果: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权重(wi),物理、逻辑、安全管理数据为:0.22、0.47、0.31。随之对应用层次单排序方根法实施权重单排序,同时列出相对于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为确保判断矩阵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必须对模糊化之后的矩阵实施一致性检验,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CR数值,其中CI=(λmax-n)(/n-1),CR=CI/RI,当CR<0.1的时候,判断矩阵一致性是否两否,不然实施修正。最后使用乘积法对最底层的排序权重进行计算,确保或许方案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6]。
4结语
关键词: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40-02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工作技能和论文的撰写方法。同时,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工作也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和授予相应的学位,而且对保持学习热情和培养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现状
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同时也为高校毕业设计考核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相比,参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评阅、考核工作的教师人数却相对较少,再加上相关制度的不够完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工作往往落到个别教师的肩膀上,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评阅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工作难免流于形式,重复设计、相似设计、纯理论化脱离实际的设计大量出现。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人数多、答辩时间短,答辩小组成员还没有细看毕业论文内容,学生就已经论述结束了。对于同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不同评阅小组,给出的分数往往差异较大,使毕业论文设计有失真实性和客观性。另外,由于就业形势紧张,学生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往往通过学生在校时获奖的多少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公平性与科学性对学生就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存在的问题
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考核标准设计简单,缺乏专业特色。考核多套用学校统一标准,但实际上,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内容差异很大,采用统一标准,既偏离专业实际,也丧失学科特色。工科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要求较高,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加大对设计内容的考核,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度。
2.考核标准层次不清晰。考核标准缺少细化评价等级,往往仅给出一个总分来表示某个评价项目的所有要求,标准可操作性差,使考核教师在论文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难以准确给出评分值。
3.考核内容不细化,学生认识模糊。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前只知道主题,不了解考核具体要求,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工作,学生普遍缺乏目标性,主动性差。
三、量化考核在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的应用
(一)量化考核的基本原理
量化考核,实质上就是用量化的数据、指标反映工作业绩的一种表现形式。量化考核的方法较多,其中层次分析法就是将复杂的工作问题层次化,形成一个阶梯型的有序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后计算每项的相对权重。该方法将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使得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小组教师具有各自特有的评价指标,互不干扰,评分操作简单客观。考核结果中,学生哪一项比较突出,哪一项比较弱,一目了然,更有利于后期学生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
(二)层次分析法在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中的应用――以工科专业为例
1.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在咨询某高校工科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特点,将工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总成绩A分为基础能力B1、设计能力B2、答辩情况B3三部分(准则层),每个部分含有多个细化的考核项目(方案层)。
基础能力部分主要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度出发,其考核由指导老师负责;设计能力部分主要考虑的是毕业论文设计本身的质量,由评阅老师负责;答辩情况由答辩委员会老师负责。
2.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及各项目权重的确定。
a.比较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确定。采用定性分析中的专家咨询法将准则层、方案层的各因素两两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并确定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引入层次分析法中应用广泛的Thomas L.SAATY九级比例标度方法,对比较结果加以量化,如表1所示。
若元素i和元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元素j与元素i的重要性之比为aji=1/aij。
b.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①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
计算得出比较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为:0.0825(
②方案层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
系统根据方案层中各因素两两间的重要程度取值,构建比较判断矩阵。仅列出方案层中基础能力B1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如表3所示。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最终结果分析。通过调查得出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的各因素所占考核总成绩的权重,各考核指标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为(由高到低):工作作风、创新意识或设计独到性、团队协作能力。可以看出工作作风的总权重是最大的,体现了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对合作及设计创新能力的高要求。回答问题准确度及深度和图表、图纸规范度的总权重比较接近(相差不大于0.002),同样独立查阅文献能力和思路、概念清晰度也是比较接近的(相差不大于0.001),所以它们的区分度较低,容易产生人为误差,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每位学生的各项具体分数输入后,系统按照权重比例分别相乘再相加后得最终成绩,结果明了,便于操作,得出的成绩更具有说服力,更客观。
四、结论与展望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量化考核方法引入工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该方法是基于层次分析法下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特别适用于人的活动的定性判断。用YAAH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简单、实用,使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为毕业论文设计考核结果准确计量提供方法。
参考文献:
首先构建针对西安市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1)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根据影响网络舆论状况的因素,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表1网络舆论状况的判定指标体系(2)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HP)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此方法把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进行层次化,把决策过程中定性和定量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判断矩阵的建立、排序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具有说服力的最后结果。第一步根据表1的递阶层次结构确定判断矩阵针对西安市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层级各因素的重要性给出数值评价判断,具体评价时,邀请5名专家对所有指标进行打分,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形成比较判断矩阵。第二步各级评价指标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值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计算评价指标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值可转化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问题,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确定层级判断矩阵T,根据专家打分来确定每一层级的判断矩阵。(2)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各因素乘积的的n次方根:(3)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则为所求的特征向量。(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这里表示向量TW的第j个分量。(5)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通过,由计算一致性比率,其中为一致性指标。如果,那么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应该适当修正判断矩阵。第三步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列结果,来计算本层次重要性的权重值,再计算总排列的一致性检验,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2层次分析法在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状况评价中的应用
(1)各级指标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权重值和一致性检验表2一级指标层各指标对目标层U的判断矩阵与相对权重(2)评价指标层级总排序权重值和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因而可以认为本研究所采用的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综合评价
按照上述方法确定的二级指标的评价值代表了对该方面具体内容的评价结果。用表示一级指标的权重,表示二级指标的权重,针对具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状况各指标,将各二级指标的评价值与对应的权重相乘并求和,即可得到其最终评价值,最终得出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状况评价值见表8。通过计算出来的评价值可以看出,政府网站、门户网站、政务微博这三个指标的权重值位列前三,在构建网络舆论引导路径时应优先考虑这几个评价指标。相比而言,网络论坛则对网络舆论引导是较弱的指标。基于上述结果,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西安市网络舆论引导路径应着重加强政府网站的宏观指导,督促门户网站具体实施,倡导政务微博提供网络支持,加强传统媒体的深入报道,提倡网络论坛积极反应,以期为网络舆论正确引导提供正确的方向、方法。
4结论
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先计算了单层指标的权重,再对层次间的指标进行总排序,来取代所有指标因素对于总指标的相对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提高了指标权重的精确度和可信度,为网络舆论引导路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并且所有数据可以应用EXCEL软件来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应用综合评价法对西安市网络舆论引导路径状况的评价结果来看,最终得分为0.506,其最终评价结果为中等。可以看出,门户网站的评价值较高,说明现有的门户网站在影响网络舆论方面起到主导作用;政府网站也已经有所作为,但还不够;政务微博也有一些,但需加强;传统媒体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宣传和开展实际有效的工作,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强调的是网络论坛方面的作用比较欠缺。
论文关键词:AHP,成对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在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中,定量指标的评价相对来说较容易,可以利用DEA评价模型,而对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的评价,很难操作。本文针对此问题,就关于层次分析法在高校办学质量分析中的应用做了相关研究和探讨。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正式提出,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管理学论文,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比较有效地应用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课题。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系统模型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时,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分为3个或多个层次:
(1)最高层:目标层,表示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层次分析要达到的总目标;
(2)中间层:表示采取某种方案实现预定总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一般又分为准则层、指标层、策略层、约束层等;
(3)最低层:方案层,表示将选用的用以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政策、方案等。
2.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标度法(见表1)构成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表1 1-9标度法
标度
含义
1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3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稍微重要
5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
7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
9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
【关键词】科研成果 层次分析法 评价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定性方法,如同行评议法、定量分析法。由于定性指标中存在太多主观性,评价结果易偏离公正性:定量指标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如SCI数据库有限及该数据库严重的语言偏见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有失合理性。同时,社会科学领域,由于各种新兴交叉学科不断产生,社会科学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影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因素也愈来愈复杂,成果价值的标准除要考虑其学术价值外,还要考虑社会价值、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其他相关的外围因素。定性评价方法愈来愈不能满足成果评价要求,单独使用定量评价的难度比较大,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使成果评价有更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这里使用最广泛的主要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做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如科研成果评价。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数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更为方便,因而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范围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但是目前将层次分析法在科研成果评价的运用并不多见,本文探讨了层次分析法在建立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
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在决策者做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做出选择。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这样的复杂系统称为一个决策系统。这些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层次分析的四个基本步骤:(1)在确定决策的目标后,对影响目标决策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一个多层次结构;(2)比较同一层次中各因素关于上一层次的同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成对比较矩阵;(3)通过计算,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必要时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修改,以达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4)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计算与成对比较矩阵最大特征值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每个因素对上一层次该因素的权重;计算各因素对于系统目标的总排序权重并决策。
运用层次分析法有很多优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单明了。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也许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提出了层次本身,它使得买方能够认真地考虑和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将问题包含的因素分层:最高层(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实现总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须考虑的准则等。也可称策略层、约束层、准则层等);最低层(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方案等)。把各种所要考虑的因素放在适当的层次内,用层次结构图清晰地表达这些因素的关系。
三、层次分析法与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科研成果的不断产生,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利于克服在评价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科技事业的进步和科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假设用三个指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效益来评价科研成果,并假设在三个科研成果A、B和C中进行考虑,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这个模式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即为从三个备选科研成果中选出一个获奖项目,准则层设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效益三个指标。经济效益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衡量的,在科研成果中,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的产出同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社会效益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的创新程度和先进程度,对整个科研所处学科的带动性和示范性,以及项目对社会的外部效益以及社会对该项目的反馈情况等。学术效益主要指该科研成果在本领域与其他科研成果比较所处的位置,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每个准则层下面还可以包括一些子指标,如学术效益准则层下,可再列出论文被引指数、学术界对科研成果的评价、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培养等等。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后,上下层次的隶属关系已经确立,上一层元素支配下一层元素。现在需要对各层元素相对上层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层次分析主要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导出权重,对指标间两两重要性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每个判断矩阵是同层次各元素对上一层单一准则的两两比较,因此,需要构造4个判断矩阵。首先是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效益这三个准则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赋值。赋值过程中要注意重要性之间的连续。这里如表1所示。
在本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的权重分别为0.539、0.297、0.164。因此,经济效益的权重是社会效益的1.8倍(0.539:0.297),是学术效益的3.3倍(0.539:0.164);社会效益的权重是学术效益的1.8倍(0.297:0.164)。
再接下来就是对A、B和C三个科研成果就每个指标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与建立指标的两两比较矩阵的步骤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每一个指标都有相应的比较矩阵。评价主体,首先就经济效益对科研成果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对其他两个指标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重复上述过程。由于每个评价主体两两比较的结果不尽相同,这里不再详细列示三个科研成果两两比较的结果。
最后再将每个科研成果的四种指标排序与指标的权重进行总排序,即可得出最终结果,假设根据排序总分,三个科研成果次序分别为:A>C>B;也就是说科研成果A是三个成果中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三个准则,进行权重设置后,得分最高的。
四、层次分析法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发展方向
层次分析法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应用的意义在于,在难以对科研成果的目标进行整体定性或定量评价的情况下,采用对目标系统中的多指标逐级进行两两判断,判断结果具有相对强的可信度。在层次分析法的实际运用中,可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运算,从而有助于评价工作更加准确、快捷。层次分析法擅长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科研成果的评价本身就是个多目标的问题。科研成果评价对全社会、科研管理机构以及科研人员具有重要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对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还会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功能。评价是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其工作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机制。通过评价,可以提供成功与失败的有关证据,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向人们揭示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促进研究人员努力使自己的研究符合评价框架内确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影响研究人员的行为。
传统的科研评价易采用统一的客观评价指标,如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看成果完成人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以及论文被引用的情况。采用的计量学指标主要有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论著的公开发表与出版及出版物等级);学术论著的传播与反响程度(被转载、摘录,被权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引文分析(学术论著被引用的频次)。而由于现在科研成果的多样性,传统的评价体系也需要适时改进,需要新的评价方法来解决科研成果评价中出现的多目标、多层次综合评价问题。
层次分析法结合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的优点,能将复杂问题分解不同要素,再按性质分为不同层次,对各要素的定性关系进行两两比较,使之定量化,避免了单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缺陷,当然,层次分析法决策的正确程度判断矩阵的构造和准则的选择和评分;但是,层次分析法适用的领域也还不十分广泛,而且这种方法又是一种高度公式化的方法,而科研成果又带有很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不是仅用数学公式就能计算出结果的。因而,科研成果中还有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指标体系都不能十分全面地反映出科研成果的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应考虑其它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尽可能使决策做到既科学又合理。此外,尽管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人的主观性,但无论是判断矩阵的建立,还是各准则的选择和评分,都是人通过分析,主观确定,从最终的决策结果来看,结果是否正确,取决于判断矩阵的构造和准则的选择与评分,这些都是层次分析法有待完善和补充的,也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彭本红,孙绍荣,吴晓伟.面向知识创新的科研成果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4,(4):33-37.
[2]陈党生.关于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2):389-340.
[3]付静,杨小平.道德激励在高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2):190-192.
[4]马健.科研组织的委托—分析:现状及其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2005,(06):49-52.
[5]任全娥.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比较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工作者,2007,(3):1-8.
【Abstract】As a new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effectively realized the combination of financial indicators and non-financial indicators. Take the commercial bank as an exampl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i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is calculated by AHP,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expert scoring method is translated into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which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dex weight.
【P键词】层析分析法 ;权数 ;平衡计分卡
【Keyword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eight; balance scorecard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80-02
1 引言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简称BSC)是以实现战略目标为前提,绩效管理为核心,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四个维度为统一的绩效评估和管理方法,实现了可量化的财务与非量化的非财务数据的结合,平衡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和主导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绩效观点等各种关系。论文将以商业银行为例,重点阐述层次分析法在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处理中的使用。
2 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的确定
综合运用SWOT法对商业银行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确定商业银行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即五个一级指标维度体系、十八项具体指标。具体如表1。
3 层次分析法应用步骤
步骤一:建立层次结构[1]。步骤二:以某一层为标准,构建各指标的相对判断矩阵。步骤三:根据步骤二调查问卷,形成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并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以避免其他因素对判断矩阵的干扰。
⑦综合分析权重的确定[2]。根据各维度指标的综合权重=所在维度指标权重×指标在维度中占权重×100%计算商业银行平衡计分卡各指标权重以及权数。
5 结语
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有效地确定平衡计分卡指标权数,该方法对于定性问题需进行定量分析,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分析结果受主观影响较小,说服力较强。但是,层次分析法受平衡计分卡指标选取的影响,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时,企业的战略以及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为保证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调查问卷应综合考虑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人群、不同层次环境的数据,同时适当兼顾监管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矿山监控; 人因失误; 层次分析法( AHP)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121
0 引言
煤矿开采作为高危行业,事故频发成为行业发展的现状。国内外大量研究数据表明,80%以上的煤矿事故都可归因为人因失误[1],因此对于煤矿人因失误的安全评价能从源头上发现问题,降低事故发生率。本文通过对矿山监控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结合其实践性,针对煤矿工人失误行为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将矿工失误行为分类并确定相关影响权重,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与预防,对于矿山监控有着积极意义。
1 层次分析法概述
1.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借助模型展开的,一般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展示的是自上而下的从属关系[2],其中准则层因素要根据影响因素的共性进行总结归纳,指标层因素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陈词。
1.2 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的实质就是对层次分析模型的定量化,常采用问卷调查或头脑风暴法对准则层和指标层因素赋值。若评价内容的指标层因素过多,可借助Yaahp软件计算,提高计算准确性和效率。
1.3 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的实质是对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行计算,一致性指标值越大说明其一致性越差[3],一般而言,层次分析法对于其一致性指标达到数值1以下就认为判断矩阵构建正确,否则要对判断矩阵的赋值重新检验。
2 煤矿人因失误模型构建
煤矿生产环境复杂,工人水平良莠不齐,企业管理决策等方面因素都是煤矿人因失误行为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山西某矿井为研究背景,结合相关矿难事故的调查分析资料,构建煤矿人因失误评价模型。
2.1 煤矿人因失误风险指标体系
对于工业安全的研究常从人、机、环三方面展开,煤矿人因失误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可借鉴这种分析方法。通过对大量矿难事故调查资料[4-5]的分析,将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逻辑分析,得到煤矿人因失误层次分析模型图,如图1所示,各指标层因素[6]如表1所示。
2.2 煤矿人因失误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在模型图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矿工的实际问卷调查及对相关事故调查组专家的咨询等形式确定指标层与准则层各因素的判断矩阵标度,并得到两两重要性的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通过软件进行检验,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为0.0077
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心理因素准则层、生理因素准则层、设备环境准则层的一致性比例与权重,在此不多赘述。通过运行软件得到煤矿人因失误指标层权重为:社会心理-0.0567,家庭心理-0.103,个人不安全心理-0.1871,年龄-0.0698,身体状况-0.0277,性别-0.044,应急预案-0.1289,安全教育-0.12,安全文化-0.0582,规章制度-0.0766,环境状态-0.0268,工序-0.0307,设备人机性-0.0703。
3 整改方案
结合分析结果可知,山西某矿井存在人因失误风险,尤其在矿工存在不安全心理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方面,根据以上评估结果,在煤矿的日常安全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防患于未然。
(1)加强矿工技能培训与心理素质培训,通过一些事故案例教育,让矿工主动遵守相关操作规程,降低不安全心理引发的事故隐患,同时加强三级教育与特殊工种专项培训。
(2)加大安全投入,改善作业环境[7],减少不良作业环境对工人行为的干扰,同时注重煤矿仪器设备的常规检查与先进设备的引进使用,将环境治理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3)利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推行本质安全化、工作方法安全化、操作安全化和环境安全化,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尤其是基础工作,杜绝以包代管、安全责任不落实和现场设备管理松懈等问题[8]。
(4)加强监管力度,配备专职安监人员,将安全管理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孙继平.煤矿安全生产理念研究[J].煤炭学报,2011,36(02):313-316.
[2] 张村峰,卞奇侃,蒋军成.基于“事故树-层次分析法”的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风险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10):100-105.
[3]王斌,常显奇,陈浩光.AHP方法中关于判断矩阵一致性的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2(05):100-103.
[4]尉迟晓丽.煤矿人为失误预防与控制的动态安全体系研究[M].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朱月敏.煤矿安全事故统计分析[M].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鲁娜.煤矿安全文化评价研究[M].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孟江.关于煤矿环保工作的建议和设想[J].中国化工贸易,2014(21):50-51.
[8]史波.煤矿企业应急管理系统构建与应急能力评价研究[M].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基金项目:面向矿山监控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过程研究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权重;改进
中图分类号O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2-0130-02
1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将人的主观感觉进行量化得到判断矩阵,再通过对矩阵的一系列运算得到各指标在某一具的判断体情境中的权重大小的估计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构造阶梯层次结构模型(在此假设指标层个数为4,各指标含3种方案)。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比较标度法则,按照下表所示的原则将目标层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标度。
注:若指标i的重要性不如指标j,则按照其重要性程度大小写成上表中相应数字的倒数。
确定的大小后,便可完成判断矩阵,如下:
,
满足。
第三步:一致性检验。
由特征方程确定方程的解,从而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于是。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因此一致性比率。若,则认为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否则,说明判断矩阵的构造存在不合理性,需要进一步修改判断矩阵直到一致性检验通过。
第四步:解判断矩阵,求出个指标权重。
解判断矩阵的方法常用的有根法、和法和幂法。在此采用步骤相对简单的根法。首先计算各行元素的积并求其元素个数的次方根:
;;
;。
然后归一化处理计算。进而各个权重如下:
,,,。即B1、B2、B3、B4分别在、、、程度上可决定A。
第五步:重复上述步骤,分别计算B1、B2、B3、B4的各指标的权重。具体如下:
则方案层各指Cij标在目标层的权重为。即:
2 基于模糊评价的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从上述步骤可以看出,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步骤是构造判断矩阵,而判断矩阵的构造则依赖于对人的主观评价的量化。但往往量化过程并不精确,人们总是较难判断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大小关系。然而考虑一种情况,当采用模糊评价中对各指标给出的平均分数作为衡量各指标重要性大小的标度时,这样的量化过程就显得精确很多。不仅如此,该分数可作为众多人打分的平均分数,因此避免了个别差异。基于上述思想,我们便可改进层次分析法,使其更加精确有效。具体做法则只需在上述的第二步之前完成对各指标的打分汇总,并依照打分修改步骤二中的判断矩阵即可。其余步骤不做修改。具体如下:
第一步:构造阶梯层次结构模型。
第二步:对各层次指标进行评分。
第三步:构造判断矩阵。按照指标层各指标得分情况构造判断矩阵。
,
满足。
第四步:一致性检验。
第五步:解判断矩阵,求出个指标权重。
第六步:重复上述步骤,分别计算B1、B2、B3、B4的各指标的权重。注:在计算方案层各指标权重时判断矩阵的构造同样遵循以上的第三步,根据评分来构造。
参考文献
【关键词】歧义 歧义界定 歧义类型 歧义化解
一、歧义的界定
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语言使用者在交际活动中考虑不周没能排除这种多义性,就会产生歧义。那么什么样的语言现象是歧义呢?歧义如何界定?
1.研究者给歧义下的定义有20多种,很多研究往往将多义与歧义混为一谈,但多义并不等于歧义,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多义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而歧义是在人们的交际中产生的,是可以消除避免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多义性是语言单位的一种特性,歧义是当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的意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解释时产生的,这种歧义是孤立的,脱离了一定的语境或上下文,如果能够给出必要的附加信息、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语境,歧义就会消失,也就是说,歧义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2.歧义与模糊也不相同。歧义是一种语义不确定现象,在结构上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即同一语言形式表达的不同意义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如“热爱人民的军队”一热爱/人民的军队,热爱人民的/军队,两种意义都成立。模糊主要是指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之间存在着界限不明,意义不清的现象。
3.还有歧义与岐解。歧解,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交际双方对同一语句产生的不同理解。歧义是指句法歧义,句法歧义指由句法内部因素而形成的两种语义结构。而语境因素是歧解产生的关键因素,在歧解现象中,常伴随有句法歧义现象,但语境因素仍起关键作用。歧义是句法现象,而歧解是语用现象,歧义作为句法现象,同双关、暗示、模糊是有区别的,而且作为句法现象的歧义一般是可以在一定的语境中消除的。
二、歧义的类型
1.语音歧义。语音歧义指的是由于语音的原因所产生的歧义。主要是由语言中的同音词造成的,一般产生在口语中,一旦形诸于书面,歧义便消失。比如:
(1)一切向qian看。(2)小明qi zhong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名。(1)中的qian可以是“前”或“钱”,(2)中的qizhong可以是“期中”或“期终”,在口语中,我们无法确定这两组音节到底表示哪一个意思。
2.词法歧义。词义歧义指由词义的原因造成的歧义。造成词义歧义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由语言中的多义词引起的。例:小王己经走了一个多小时了。“走”可以解释为“行走”或“离开”。
(2)由语言中的同音同形词引起的。例:小方今天看上去很有点生气。可以理解为“小方今天看上去很不高兴”或者“小方今天看上去很有活力”。
(3)语用歧义是指通常并无歧义的句子,在某种特殊语境的作用下产生了歧义。严格说来,语用歧义才是真正的歧义,前面几种歧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多义,即潜在的歧义。它们的歧义之“义”绝大多数是词的语言意义,而语用歧义的“义”除了语言意义之外,更多的是非语言的意义,即上下文和交际情景所导致的意义,说写者和听读者的联想意义,言外之意等等。
三、歧义的化解
1.哟畏治龇化解歧义。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切分”和“定性”来化解歧义的。对于结构层次相同,结构关系不相同的歧义,层次分析法通过“定性”,即指出相同结构层次所具有的不同结构关系的办法来化解歧义。如对于“你们领导,领导群众,翻译小说,经济困难,害怕起来”这类只有一个层次的歧义短语,层次分析法通过指出它们分别属于“同位/偏正关系、联合/动宾关系、动宾/偏正关系、主谓/偏正关系、动宾/动补关系”,从而化解这类短语的歧义。而结构层次不相同,结构关系相同的歧义,层次分析法通过“切分”,即划分出它们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办法来化解歧义。
2.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是通过句式的变换来揭示句中实词和实词之间不同的语义关系,从而化解歧义的。变换分析的客观基础是“句法结构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以这样来理解:不同的句法格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包含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式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结构联系,这是变换分析能分化歧义句的深层原理。
3.语义指向分析法。补语的不同语义指向所造成的歧义补语在语法上的作用是对动词的补充和说明,一般而言在语义上是指向谓语动词的,有时候补语也和动词以外的成分具有指向关系,如果这种指向关系不止一种时,就会出现歧义。定语的语义指向不同所造成的歧义.例:她在图书馆查了三天的报纸。这一句的歧义是由于其中的定语“三天”的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当指向动作“查”时,是限制动作的长短,意思是“他在图书馆里查报纸查了三天,报纸的范围不定”;当指向“三天”时,是限定“报纸”的范围,意思是“他在图书馆查了报纸,这些报纸是三天出版的,但是他可能一天就查完了”。
参考文献:
>> 基于S―T分析法对延边州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视频的分析 基于词频分析法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思考 对民族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及研究 基于课堂视频分析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陕西地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和应对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分析 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分析研究 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分析与策略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分析与策略思考 基于教育生态学基本规律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信念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蔡丽,张文兰.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原期现象[J].现代教育技术,2008(6):5-7.
[3]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4]张勤.词频分析法在学科发展动态研究中的应用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1(2):95-98.
[5]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2006(2):163-171.
[6]罗昭峰.文献管理与文献信息分析[EB/OL].[2009-10-16].http:///uping/endnote/infomanual.Pdf.
[7]何克抗,曹晓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五:“WEBQUEST”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5-12.
[8]何克抗,刘春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JITT”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9-13.
[9]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8):86-89.
[10]张立国,葛晓晓.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期刊论文的分析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31-34.
对于公共行政管理来说,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学者们对于行政管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2种,即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文中我们重点分析量化分析方法。所谓量化研究是运用统计技术,考察事物“量”的规律性,从而把握事物性质的研究方法。它一般包括:建立理论假说,收集相关实证数据,用统计模型测试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得出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否有关、在多大程度上相关的结论,并进而推之其因果关系。
中西方行政管理量化分析方法的差异
在我国,公共行政学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研究以来,在二十多年时间内,通过学者们的努力,公共行政学研究迅速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公共服务方面都有一定的规模。虽然我国公共政策学科起步较晚,研究方法比较滞后,但从2003年期,随着行政管理的发展,以理性为基础和根据的定量分析室当代性针管里研究的主流。这也是我国的行政管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典型表现,更是我国行政管理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
西方行政学发展至今,量化研究方法在行政管理学中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了,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研究方法较我国来说也更成熟化、体系化。中外行政管理量化研究方法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董建新等对中国行政学界的研究成果中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所有调查范围内的论文基于数据的定量方法用得最少,只有5篇仅占到总数的0.58%。而用来作为横向比较的美国行政学界中,定量实证的论文占到了总数的24%。这些数据显示出了我国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与西方国家相比的差距。另外在行政管理量化方法的课程教育上,在西方量化方法的教育具有系统性;在我国目前虽然形成了行政学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学历教育体系,但是各层次中的量化教育都是很薄弱的。
目前我国行政管理量化研究中量化分析方法主要为:运筹学分析法、系统科学分析法、计量经济学分析法、统计学分析法、数学分析法这5种方法,国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量预测分析中的约束外推法、模拟模型法;政策方案分析论证中的线性规划法、决策数法、效用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特尔菲法;灵敏度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可以看出我国量化分析研究方法就国外来说方法数量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落后。就中外政府绩效量化分析方面举例来说明,中外的政府绩效量化分析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外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定量方法主要有主要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仍然以定性评估为主,对政府机关的评价,往往是凭经验、凭印象、凭感情,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测评,造成了考核难以避免随意性和片面性。
针对我国行政管理量化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正确认识量化方法。根据傅广宛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我国量化分析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不少期刊对于量化方法认同度不高,对量化方法了解不够,缺乏核心研究群体;研究者自身原因等。所以学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量化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致力于研究量化分析方法,才能产生更多关于量化分析方面的新文章和观点,才能使我国量化分析的研究追赶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词:物流;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物流业是朝气蓬勃、前程似锦的新兴产业,尤其是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物流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物流中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的流程不合理,造成了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在市场竞争新形势下,加强对企业物流的管理和控制,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
为此,学者们进行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类加权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线性加权和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评价方法。但上述方法或是过于强调主观因素,或是过于强调客观数据,都只适合于若干场合,针对以上方法的局限性,笔者沿用一种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综合层次分析法考虑决策者偏好及数据包络分析法忠于客观数据的优点,充分考虑到决策者的偏好,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评价及排序,并由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1 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物流水平的发展,企业物流逐渐受到社会各部门的重视,但目前缺乏相应的企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的、客观的手段来评价企业物流运营的好坏。根据企业物流运营的水平,找出企业物流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增强企业的运营质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全面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物流系统特征指标,形成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企业物流的运营过程,本文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废弃物回收物流这4个方面对企业物流运营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将其作为二层指标体系,同时物流系统具有输入输出的基本功能,根据该特点对二层指标体系进一步分解得到三层指标体系,并对每个指标进行定量化描述,如表1所示。
2 DEA-AHP模型原理
2.1 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方法是在评价各DMU时选择最有利于该DMU的权,而且不需事先假定输入和输出的函数关系直接进行包络分析,得到的评价结果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客观性强的特点,并且由于DEA方法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且无需考虑量纲的影响,在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计算、减少误差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优越性。但由于DEA的计算完全依赖客观数据,使得无法考虑决策者的偏好,这与很多实际情形是不符的。
2.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 T L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基于多目标的层次结构,根据主观判断计算一系列备选方案的相对重要程度,由顶层依次向下计算,通过决策者为每一指标层和子指标层提供的主观两两相对重要性的判断,为每一单元建立向下的成对比较阵。先通过计算比较阵的特征向量得到同层次各元素对于上一层次同一单元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再按照从底层依次向上的顺序,计算综合重要度,最后得到各备选方案的排序值。
层次分析法对人们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加工整理,能充分反映决策者的偏好,将决策者的经验予以量化,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
2.3 DEA-AHP综合评价方法
由上述对DEA方法和AHP方法的介绍可知,DEA方法的评价结果完全依赖于评价方案的客观指标数据,没有考虑决策者的偏好,且只能根据二分法将决策单元分为有效和无效两个部分,对有效的决策单元给出的信息过少,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而单纯运用层次分析法时,由于半定性半定量的特点决定了其缺乏严密的客观性,主观因素影响过大。考虑到实际问题中评价指标之间反映的重要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为了体现决策者对各种不同评价指标的偏好程度,使评价结果更具全面合理性,笔者综合考虑上述两种方法的优劣势,沿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主客观集成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方法弥补了传统数据包络分析没有考虑决策者偏好的不足,并且克服了层次分析法及当前很多决策方法主观性强的弱点,其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符合实际情况。
3 实例分析
由本文设计的方法计算可知,3个企业物流运营评价系统中,第一个企业物流系统的运营评价是最优的,第三个企业物流系统的运营评价是最差的,进一步还可通过表5分析得出,哪个物流系统在哪个一层评价指标方面DEA评价结果较差,那么着重应该在相应的方面进行改进,这就为相关的单位或部门提供了明确的改进方向,通过DEA生产前沿面的概念,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结果得出具体输入输出改进的大小。
4 总 结
本文将AHP与DEA相结合的两阶段评价模型应用到了企业物流运营评价体系中,该研究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运用基于AHP-DEA的两阶段评价模型对企业物流运营评价,既考虑了企业物流运营过程中的难以量化的定性因素,又考虑了定量因素,因此可全面地对企业物流运营过程进行评价。
(2)该模型不仅克服了AHP方法过于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倾向,同时也克服了DEA方法忽视人们偏好等不利因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综合考虑得到最优解。
由于数据获取困难造成输入输出指标不完善、方案的个数较少及DEA计算软件的缺陷都可能导致有效方案个数增多,评估功效有所降低,但是对于DEA的特性反映,如只给出方案有效和方案无效的回答,还是足以说明问题的。
参考文献:
[1] 陈芝,单泪源,顾恒平. 基于DEA的企业供应物流系统效率评价的实例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6):68-71.
[2] 杨克磊,高博,卢赫. 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DEA分析[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7-69.
[3] 魏权龄. 数据包络分析[M]. 4版. 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特别是本科生的科研氛围不太浓,学生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清楚不同研究方法的特色、差异及适用条件,更不熟悉这些方法的运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现实中,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错用或乱用等导致相当数量毕业论文的结论难以成立。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也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早就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给出了“标准化”建议。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这些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研究背景
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学院双学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国际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等多个层次。2010届毕业生183人,2011届毕业生130人,2012届毕业生234人,2013届毕业生212人,2014届毕业生211人,2015届毕业生219人。六届合计1189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只有23人(含3名双肩挑人员,还有一些教师出国深造、外出学习),教师年人均指导学生8.62人,论文指导的工作量较重。由于毕业生在毕业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会计证、考驾照等社会活动,大多心神不宁,难以全副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遑论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了。到来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时间,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选择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适用条件?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研究方法和目标
在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0-2015届1189名毕业生中,由于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电子档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资料齐全的毕业论文。因此本文只对这598篇有效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中,试图发现毕业生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基础
1.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输入“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献20余篇。删除一些级别不高、不太相关的文献,余下有近10篇重要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在这些论文中,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的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评判标准》最为经典。虽然该文主要是针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谈研究方法的,但其基点高、立论准,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庆国(2004)认为,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类别(称为四类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事例。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欧阳桃花(2004)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将国外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假设法、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国内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评估法。
经过小组研讨并请教相关专家,本文将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为5大类: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对比研究法,作为几个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市场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三、实证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文主要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频率进行统计,以反映大学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差异(见表1) 。
本文发现,案例分析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达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毕业论文将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其次是对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法,运用最少的方法是实验法。
表1 2012-2014届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研究方法 使用数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 37/6.19
定性分析法 对比法 7/1.17 20/3.34
参与观察法 0/0
访谈法 13/2.17
定量分析法 调查法 74/12.37 152/25.42
实验法 1/0.17
实证研究法 77/12.88
案例分析法 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 53/8.86
合计 598/100
2.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运用大学生身边、所处城市或地区、亲友所在的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去印证某一营销理论或策略,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习中,类似的训练已在开展,只是规模小些。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学位论文中使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毕业论文选择这类研究方法,这说明相当部分高校已经将“科学研究方法”当作“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这类研究方法。这中间,选择调查法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大抵相当。而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比例甚少,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仅仅使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逻辑推理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种方法的可能性较小。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需要长期的理论关注,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在具体运作时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本科生较难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学生较多地选择了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没有人选择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要求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和行业人士就某一个营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一些演讲能力强,与人交流畅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应该承认,仍有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与企业和行业高层,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这些学生没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对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学的指导,精细的规划,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仅仅做表面的比照,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需要训练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还需要与被观察对象的深度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较长时间的相处。这对于处于毕业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说,从网上拼凑一些资料,没有做深入的鉴别,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仍是一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广场做法。如果毕业论文体现不出“论”,说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态度不端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会助长这种风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法和调查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较少使用。
造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条件和难易程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与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大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有关的。
2.建议
(1)进一步营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围
本科生是高校的主体。本科生科研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石。具备了良好科研能力的本科生是更高层人才的前提。高校要加强对本科生科研氛围的营造,鼓励学术研究,讲究大胆创新。特别是要把“毕业论文写作”当成一门必修课,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尽量让每一个本科生都懂得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同时,要严把毕业论文的质量关,不让学生浑水摸鱼。要降低毕业论文的过关率,迫使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把毕业论文撰写当成本科生毕业前的一项重要业务活动来看待,与学分挂钩,与学位挂钩,与毕业证挂钩。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文献包含了学科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动向,分析科学主题文献有助于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I),对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科学知识图谱能够针对科学主题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学科网络机构的生动可视化展示,其相关参数主要包括:①时间跨度(Timespan)、时间切片(SliceLength)、频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设置;②节点(Node)、连接线(Link)、网络密度(Density)、聚类指标(ModularityQ)的分析,③节点圆环大小、连接线、时间的识别。主要指标说明:①若聚类参数0.4≤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高;②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频次成正比关系;③节点圆环外层年轮宽度与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后称CNKI),分步对CNKI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首先,关键词为“休闲农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对已发表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457条记录。其次,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来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检索经清洗后得到博、硕论文228篇。再次,增加“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五个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共得期刊论文1298条记录。最终,经过辨别、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纪录、报道、无作者等,得休闲农业期刊文献1062条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概况
研究成果方面,休闲农业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条,到最高峰2010年184条;前期主要以休闲农业理论基础、概念定义等方面探讨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发展,其中以2013年为最,博硕论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单位则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总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国内农业与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内容方面,休闲农业较多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现有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本身则以规划设计、对策性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主。
2.2研究结果
采用CiteSpace软件,首先,以2000~2014年为时间跨度,以1年为时间切片长度,以“keywords”(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择前50个关键词为每个时间区间被引词,以词频15次进行排序统计,得到174个连接点,288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91,生成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结构图。其次,进行聚类分析,共得16个聚类,形成清晰的可视化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在节点的大小上,频次越多,节点越大。从知识图谱中可知,“乡村旅游”频次最高,其次是“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取关键词频次15次以上,得到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合现有研究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休闲农业的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领域联系较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变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空间计量模型、双钻石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
3休闲农业热点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基本属性,是农业经济的一种,但同时又结合了农业计划、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是农业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载体。本文重点论述休闲农业5个热点研究进展。
3.1基础理论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果雅静等、牛君仪就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较有研究,牛君仪认为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王德刚则对世界旅游农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农业旅游大致经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三个历程,高志强等则对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强等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所促进的产业、资源、经济、城乡之间的融合进行阐述,而在宏观层面,刘春香对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有所研究。总之,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已涉及休闲农业概念、定义、类型、模式、政策、行业标准、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3.2区域性发展问题
唐苏华等研究提出干旱区新绿洲五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郭利田、孙兆慧等、胡爱娟等对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进行探讨,齐永华等对我国城郊型农业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赵玉榕主要以投资机制为主要切入点研究厦门借对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王树进等、王晓峰等、朱华武等则运用空间计量相关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进行研究。就现存研究而言,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仍是休闲农业宏观研究的热点,主要以研究生论文研究为主。
3.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游客满意度方面,陈胜科等、苗红等、赵仕红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费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满意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荣等采用情景变量法分析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而指导休闲农场的科学管理与经营。旅游安全方面,陈水雄等对休闲农业的旅游安全进行过分析,提出海南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的相关措施。旅游开发方面,周丽洁就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过对策研究。乡村旅游方面,王会娟、郭焕成等、杨载田等、耿品富等、张剑刚等则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创新与路径、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此外,王颖晖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服务创新进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总之,主要存在与旅游结合、产业协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
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开发与设计的前提条件,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构建了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黄志红对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肖光明构建了包括7项评价要素、26项评价因子和具体等级的休闲农业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并针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而在大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孔庆书等对河北2011年1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进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刘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等三大系统层的43个评价指标针对湖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规划设计类为主的产业实践应用以硕士论文成果为主,而赵毅、邹宏霞等就休闲农业的规划、产品设计等有过研究。
3.5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周彬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罗文斌等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闲农业的社会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度。钟平等、王圣军、姬汝茂、张胜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较多以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4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 AHP; DEA; 灰色关联分析; 理想解法; 农超对接;
1 前言
决策是人们在经济、政治、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方法和技巧,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作出决定。一般情况下决策指的是多准则决策,它包括多目标决策和多属性决策。解决多属性决策一般涉及三方面内容,各指标的权重的确定,决策矩阵的规范化和方案的优劣排序。
主要方法包括在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中,本文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结合主观和客观的方法,该方法要将层次内各项指标进行单排序和不同层次间各项指标的总排序,决策者在指标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重要程度,构成判断矩阵,计算出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的数据很多时,决策者很难准确的进行判断,甚至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比值,这样也影响了判断的效果。简解数据包络法因此便提出改进权重测定层次分析法的方案,它克服了在属性间比较过程中难以判断的问题,节省计算量,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AHP和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AHP比较,也证实了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可行性。
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对具有多属性的决策目标进行排序,然而层次分析法主观性很强,为了解决层次分析法是过于主观的问题,本文对层次分析法与其他方法进行结合,达到既能满足决策者的主观偏好,又能得到客观的评价目标。
对于多属性决策问题,在进行综合排序之前,必须消除属性的量纲,属性类型和数量级对决策的影响,利用一定的方法把量纲与不同性质的属性值转化为综合处理的“量化值”,通常把属性值变换到[0,1]范围内。本文通过数据包络法,经过搜集各指标下的输入输出数据,得出每个方案在指标下的效率值,得出决策矩阵。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超对接模式也在不断发展,本文以农超对接模式为案例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应用农超对接模式企业的运营能力进行评价,能够为企业提出更好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2 AHP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T. L. 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多目标决策分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中,评价者首先将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要素,然后将这些要素按照支配的关系形成层次结构模型,然后通过对比确定层次中各要素的相对权重,最后结合权重计算各要素的综合评价值,并根据综合评价进行决策判断。AHP法体现了人们在决策判断的过程中进行分解判断和综合的特点,由于层次分析法能够统一解决定性与定量结合得问题,因此具有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的优点,尤其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予以量化,对于目标结构特别复杂而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近年来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1AHP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2.1.1AHP法原理
面对比较复杂的决策问题,首先要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构建出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的层次结构模型。因素可分为三类,包括目标类、准则类和措施类。在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中总体可分为三层,最高层作为目标层唯一要素,表示评价的目标和理想结果;中间层为准则层,包括二级准则层和三、四级子准则层,层次要素用来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最低层也称方案层或者措施层,表示实现目标的方案、方法和手段等。要构造好各类问题的层次模型结构图,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分析工作,要有一定的判断和分析的经验,确定好各层要素的相对权重,才能够得出措施层中各类方案的相对权重,据此判断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供决策者进行更好的选择。
有矩阵理论可以看出,n为特征值,W为特征向量。当W为不可知时,可以根据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得到两两物体间的比值,进而得到各物体间的相对权重。然而决策者采用两两比较时,往往不可能做到判断的完全一致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比较误差,这必然会导致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误差。
2.1.2 构建判断矩阵
当层次结构模型建立以后,层次之间的隶属和支配关系已经确定,为了判断出层次中因素的重要性,就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相互比较,并引入判断的标尺并予以量化,构造出判断矩阵。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了结论:人们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为了使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时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将按照1~9比例标度进行赋值。用近似计算法判断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1.3 计算方法
通过决策者比较得出判断矩阵后,应相继求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一般的讲,在层次分析法中,并不需要特别强的精度,所以可以用近似法来进行计算。常用的方法有方根法、和积法与幂法等方法,在这里主要介绍和积法。
2 建立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
2.1 灰色关联分析基本原理
灰色关联分析指的是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它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列和相关比较数据列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它反映了曲线间的关联程度。
1982年我国著名教授邓聚龙发表首篇中文论文《灰色控制系统》标志着灰色系统这一学科的诞生。1985年灰色系统研究会成立,标志着灰色系统相关研究的飞速发展。1989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灰色系统论文集》,同年,国际刊物《灰色系统》杂志正式创刊。目前,大概有200多种期刊发表灰色系统论文,很多国际会议把灰色系统列为讨论专题。国际著名检索已检索500多我国学者的灰色系统论著。灰色系统理论应用范围涉及到工业、经济、社会、能源、农业、石油、地质等众多科学领域,成功解决了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大量的实际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2 理想解法基本原理
1981年Hwang与Yoon提出了理想解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n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它是一种有效的多属性决策方法,根据接近理想解的程度进行排序。该方法通过构造决策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根据决策方案的属性值靠近理想解和远离负理想解的两个基准作为评价依据。
其中,理想方案就是设想中最期待的方案,它的每个属性值都达到所有备选方案中的最优值。负理想方案便是最不期望的结果,它的每个属性值是所有备选方案各个属性下的最差值。通过结合比较备选方案离理性方案和负理想方案的距x,对方案进行优劣排序。所以最优方案是离负理想最远离理想方案最近的方案。
但是,进行决策判断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方案,它们是离理想方案最近但离负理想方案并不是最远的。于是便融合了称为方案的相对贴近度函数,根据方案的贴近度对备选方案进行择优排序。
2.3 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的建立
在传统灰色关联分析过程中,先计算出备选方案与理想方案的关联系数,再根据算术平均法计算关联度。但是,一般情况下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必须考虑到它们的权重大小。本文则根据加权关联分析(weighted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WGCA)来确定关联度,对传统的关联分析有所改进。
理想解法是基于数据样本本身,具有很大程度的客观性,但是在多属性决策过程中统计数据往往是有限的,再加上人为因素会导致数据波动较大,直接用进行数据分析很难保证决策结果的正确性。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具有原理简单,运算方便,所需数据少和易于挖掘数据规律等优点,将理想解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结合起来,在有限信息的情况下,首先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挖掘数据内在的规律,然后结合理性解法对方案进行排序。
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或改进权重方案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因素进行赋权,然后结合 指标权重和灰色关联系数矩阵确定关联度,建立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灰色关联理想解法中,首先确定决策方案与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或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方案在各指标下进行绩效分析,产生效率矩阵,确定理想方案与负理想方案,再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造出备选方案与理想方案与负理想方案的灰色关联系数矩阵,并利用加权确定出灰色关联度,最后算出贴近度对方案进行择优排序。
3算例分析
3.1 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是一种对农产品实现超市、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建立无缝化衔接的流通模式,由农户与商家签订协议然后向超市直供鲜活农产品的新型农产品物流方式。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质农产品需要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很多地方开展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积极探索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此模式对农产品流通费用的降低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体制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农超对接”的主要环节是超市、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因此超市为合作社与农户的主要对接对象。
判断农超对接模式是否完美的完成了预定目标,及完成的情况、取得的收益水平和付出的代价,要进行农超对接绩效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性的反馈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农超对接模式的绩效评价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至关重要,只要能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找出农超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就能够更合理的制定今后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评价过程中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和角度有很多,本文按照农超对接的业务流程,建立了采购和配送指标、仓储指标,流通加工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四个指标,并在各指标中选取部分子指标以建立农超对接的绩效评价体系。
3.2绩效评价
3.2.1AHP方法的对比
在本文中介绍了层次分析法与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通过确定权重系数对各个指标进行中要素排序。层次分析法计算比较繁琐,检验一致性的时候有时需要多次调整才能通过检验,而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相对简单,它用0和1进行标度,只需弄清两两物体的相对重要性即可,不用进行复杂的重要性程度判断,不需要验证一致性。在此我们通过农超对接的案例来表示结论的可行性。
3.2农超对接绩效评价
农超对接四项指标相对绩效评价的相对权重得出后,需要对决策单元进行DEA效率评价,这样才能对各个决策单元进行绩效评价总排序。经过对调查报告的搜集,本文对某地区8家大型连锁超市和中型便利超市展开调查,对它们的四项指标进行了了解,对考察结果的输入输出进行构造,按照数据包络法中输入指标越小越好,输出指标越大越好的原则,最终得到8家待评价超市的输入输出数据。
依次对8家超市的4个二层指标下的输入输出数据采用DEAP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各决策单元相对二层指标的效率值,构成决策矩阵。
4 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或者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简单或复杂的问题,如何正确的处理决策问题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败,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合理的决策方法。开展决策分析理论方法的应用研究,对指导复杂的决策活动和发展科学的决策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决策的过程中,面临的决策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很难完全用数学模型进行精确刻画,即使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其求解和分析的过程也可能很难进行,尤其是在统计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因此灰色系统理论得到了很好地应用,特别是灰色关联分析法能够有效的解决这种情况。传统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没有考虑指标的权重差异来确定关联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进行加权处理。
决策问题往往有很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凭借一种方法很难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人们会提出很多方法结合的思想,更好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本文根据AHP法或者使用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AHP法来确定多属性决策问题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根据数据包络法得到各指标下方案的绩效值,得到决策矩阵,解决了属性量纲不统一的问题。然后提出理想解法与加权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思想,建立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以关联度替代欧氏距离,计算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根据贴近度对方案进行优劣排序。最后结合农超对接模式的例子,确定该方法的可行性。
本文在指巳ㄖ胤治龉程中,利用层次分析法,体现了决策者偏好的优点,同时提出改进权重确定方案的层次分析法,当使用1-9标度无法通过一致性检验时,为了解决难以精确判的问题,可使用0-1标度法,不再需一致性检验,不足之处是所确定的权重比较粗略,不能精确的得出指标间相对权重的大小。在确定决策矩阵时,使用数据包络法计算二层指标下企业运营的相对效率值,避免了判断的主观倾向,显示出数据包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通过主观和客观数据的结合,既考虑到了决策者的偏好又具有客观数据的科学性,具有主客观分析的优势。一些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传统理想解法的改进方法中,采用算术平均法确定关联度,忽略了指标权重的差异,因而采用指标权重和灰色关联系数矩阵进行加权确定灰色关联度,建立了加权灰色关联理想解法,丰富和完善了在有限信息下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泽宁,张文鸽,管新建.AHP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和修正的统计方法.系统工程,2002,20,(3):67-71
[2] 常丹,王金银.改进AHP主观性的DEA/AHO新模型[J].价值工程,2004,(9):32-34.
[3] 汪浩,马达 层次分析标度评价与新标度方法[J].系统工程,1993,13(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