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视新闻编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所谓本位意识,就是没有将观众的兴趣纳入到新闻编辑过程中去,从而呈现的都是一些没有趣味性的新闻,难以激发观众看下去的欲望。对于大多数电视观众来讲,电视新闻能够传递很多的信息,如果新闻报道过程中,内容空洞,新闻价值观不强,枯燥乏味,势必会引起观众的反感,甚至由此使得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进入到固定模式的怪圈,对于激发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是很不利的。在本位意识缺失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工作态度也难以保持到专业化的水平,存在得过且过的倾向,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于电视新闻编辑事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纵观多数电视新闻报道过程,我们发现很多的新闻事件被翻滚播出,但是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但是,现阶段的观众希望看到更加多样化的新闻,其不仅仅对于新闻编辑内容提出了要求,还对于新闻编辑的表现形式提出了要求。如果还以单一的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形式为主,忽视新闻传播规律和观众的需求,势必使得新闻的收视率不断降低,甚至达到被观众所厌恶的程度。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在基层电视台广泛的存在,也是不利于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表现形式单一化,会成为阻碍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倡导将创新理念运用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去,是改变现阶段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现状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目前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存在的缺陷,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进行探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齐头并进,是现阶段我国新闻媒介发展的现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样的态势将长期存在。对此,电视新闻编辑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新闻供应能力,还应该在此过程各种实现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以保证电视新闻信息报道的质量。要想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编辑的效能,首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端正意识。具体来讲,应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明确信息把关人的定位,积极引导和帮助受众去理解新闻信息,做好新闻的加工处理,规避单一的新闻报道模式;其二,合理区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将电视媒体界定到更高层次的解读上,以便补充新媒体快餐式的新闻报道方式的弊端,从而达到更加好的新闻报道效应;其三,在明确自身电视新闻编辑地位的同时,高度重视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改变编辑方式,研究受众的心理,以便实现电视新闻质量的提升。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现实经验为基础。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经验教训,在现实过程中去树立正确的新闻编辑意识,找到自身新闻编辑工作存在缺陷,对照现阶段市场需求,积极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保证自身经验体系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在电视新闻企业内部建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交流平台,鼓励电视新闻编辑参与进去,为促进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其二,积极结合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经验,对于现阶段的编辑工作模式进行改善,尝试以全新的方式去进行革新,以保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仅需要编辑过程的调整和改善,还需要强化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一般情况下,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应该涉及到:其一,政治素养的正确性,避免出现与形势不吻合,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出现相互违背的情况;其二,夯实的理论素质,无论是新闻传播学,市场消费心理学,还是大众传媒学,都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有所涉猎,这是保证其新闻报道专业化程度的关键所在;其三,新闻信息判断和处理能力。尤其在现阶段信息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在这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对应的素材,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素质之一。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其实也涉及到很多技术操作上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技术素质,也是难以保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效能的。因此,在促进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利用先进的编辑技术,以实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效能的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依照实际工作的需求,采购相应的专业化编辑软件,并且组织专业化的编辑培训,使得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可以迅速的适应新技术去进行工作,以便实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质量的提升;其二,鼓励电视新闻编辑人员针对于技术操作经验进行交流,营造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以实现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其三,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应该不断利用空余时间去接触全新的技术,并且将其利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由此实现电视新闻编辑人员技术能力的提升。
除了需要从技术的角度入手,积极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之外,还需要从配套设施体系构建的方面入手:其一,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电视新闻企业的文化建设体系,以营造良好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氛围;其二,对于在参与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应该积极给予鼓励,以此去激发更多的员工参与到实际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工作中去;其三,积极给予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电视新闻编辑创新体系的构建。
4结论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们关注、了解新闻的主要载体。然而实践中,电视新闻节目缺乏创新意识,内容空洞,使观众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最为有价值的新闻消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强,人们的休闲时间有限,关注电视的时间不多,一成不变的新闻编排报道方式,缺乏深度与广度的内容,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与注意力。平淡无奇的语言、雷同的节目内容更不能引起关注电视新闻的兴趣。
2、电视新闻缺乏实效性
实效性是新闻的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报道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与兴趣。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日益普及,手机也成为了人们必备的通讯工具。因此,人们关注、获取新闻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与及时性的特点。而电视新闻的报道往往滞后于网络新闻,人们对于过时新闻的关注度会大大降低。在部分新闻里,时常有“前不久”“最近”或“今年以来”等时间概念的新闻报道。同时,在有些新闻报道过程中所引用的材料过于陈旧,不能准确、及时的专递有价值的新闻,使观众失去了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新鲜感。
3、编排方式缺乏新颖性
多样化的电视节目编排样式,有利于增加观众对于此类节目的关注与收看。固定不变的排版格式、节目报道形式,每档节目均以完全相同的程序化方式进行,会使观众对相同的新闻节目产生抵触感。任何缺乏变化的事物都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在如今网络信息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单一、程序化的电视新闻编排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会降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1、培养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的创造者与制作者,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提高是新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关键与基础。同时,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具有了创新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创新思维,制作出别具一格、具有吸引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善于质疑,其不仅仅是对问题的质疑,而是在一定科学方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于所编辑新闻消息的创新,只有掌握了扎实、熟悉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了解素材的基础上提取有价值、值得报道的新闻点。其次才能对整理的素材进行多样化、多角度的分析,编排,将其合理、高效的融入于电视新闻节目中。电视新闻编辑熟练的理论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根本,但是有效的实践有利于理论的验证与摸索,是编辑对于新闻加深印象的过程,同时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将编辑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与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渐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从而使电视新闻节目充满吸引力。
人力资源、人才是行业发展,提高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创新,电视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人才创新的收获。首先,电视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专门的专业人才开发与管理制度,制定定期的培训、考核机制,使其永远充满活力,具备掌握信息的最高灵敏度。其次,投入电视新闻编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选派管理人员到优秀电视台、同行业新闻媒体进行经验的交流与学习,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先进的思想、理念与本电视台的特色文化结合,培养出更多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型人才。
3、强化新闻“嗅觉”
所谓的新闻“嗅觉”其实就是指对新闻的敏感程度,这一点是身为编辑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最特殊的素质。身为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发掘各种新闻稿件和素材中的新闻要点,特别是对当天新闻报道中头条新闻的发掘,因为这将决定当天的新闻舆论走向以及观众的兴趣所在。
4、创新新闻的编排模式
新闻编排模式的多样化创新程度是创新新闻电视节目的关键所在。因为新闻编排是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步骤和必经过程。电视新闻信息主要包含两大类,主要分为有效和无效两大类。新闻编辑的过程就是将这两类信息按照合理的整理与筛选,以适当的比例安排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将重要的、价值性较高的信息重点突出且置于新闻节目的开始部分,同时让新闻排版模式具有灵活性,让不同种类的新闻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创新电视新闻的编排模式,首先要改变电视新闻官方化的风格,电视新闻面对的大部分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报道的内容应体现出较强的现实性,让人感受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从而提高人们收看的兴趣。同时报到时采用的语言应尽量减少难懂的专业术语,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利于提高观众的接受程度。其次,新闻报道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以将背景分析与现场播报结合在一起,让访谈性报道和动态新闻结合在一起,使电视新闻报道具有立体化的效果。还能突出比较重要的消息,对于观众有一个重要的引导,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舆论对于新闻媒体的监督。最后,可以将电视新闻的播报形式进行混搭,将长短新闻、新闻与评论互相结合,让形式单一的电视新闻变得更加丰富与立体化。
三、总结
创新的基础就是质疑,敢于突破现状,寻找新的亮点,这就要求编辑能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和事物,以科学为前提,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理论上的创新外,编辑还要用大量的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的正确与否,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检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性。实践的过程中,即验证了自身的理论是否正确,又为自己累积了一些实践经验,更有利于促进编辑的综合发展。
1.2创新新闻内容和形式
新闻内容是电视新闻的关键,因而编辑需在新闻的内容上进行创新。在进行新闻内容方面的创新时,首先,新闻的内容要通俗易懂,要明白新闻的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百姓,这样便更加利于观众理解和吸收电视新闻中的信息。当今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大多数人都喜欢直观简洁的新闻内容,不愿花时间多加揣摩,内容复杂难懂的新闻必然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其次,为了确保新闻内容的通俗易懂,编辑应当注重新闻与社会的结合,并对难懂的新闻搭配合适的解说和图文,新闻解说时尽量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最后,编辑要增加新闻内容的含量,但并不意味着要将大大小小的消息全都说一遍,而是要有选择的进行,给大众一些贴近社会生活、价值含量大的消息。除此之外,新闻的形式也是至关重要的,电视新闻形式的创新可采用这些手段:
1)融合各种形式的声音、文字、符号、表情等图文信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融合在新闻中,不仅可以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度,还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技术含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因而在编辑新闻时,可以融入一些文字制作、动画、图片、声音等元素,创新电视新闻的形式。
2)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参与新闻的机会。我国是民主法制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因而在电视新闻编辑中,要关注群众的意见,为群众提供参与新闻的机会,如群众互动,街头访问、电话随机采访等其他创新的参与方式,让群众参与到新闻中来,在尊重国家法律法规和民治法治的前提下,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里所说的嗅觉,就是对新闻的本能认知,依靠以往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判断消息的新闻价值。作为一名出色的编辑,必须能够拥有这样的基本能力,善于区分头条新闻和普通新闻,有追踪价值量大的消息的本能。注重独家新闻的报道,这就要求编辑能够敏锐的把握新闻的舆论趋势,善于挖掘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迎合大众口味,并将其做成新闻,紧跟时代潮流。
电视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对大量搜集到的素材进行删减、编排等加工工作。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充足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各种信息包罗万象,这就要求编辑们除了拥有专业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外,还要有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新颖的思维和良好的观察力。无论是宣传的艺术、手法、心理,还是军事、政治都要有一定的认知,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在工作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力求为广大群众做出更好的电视新闻。
2典型案例分析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在国民的新闻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它从1976年开始开播,并一直至今每晚与观众相约7点首播,甚至在一些家庭中,每晚半小时的新闻联播时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该节目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宗旨,在新闻界屹立将近39年,期间也伴随着许多改革和创新,就从2013年的创新改版来说,内容变得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使其收视率比2012年平均增加了24.32%,改版效果十分明显。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新闻联播》的历史播放记录也可在网络上观看,还可在网络观看直播,虽是电视新闻,却并不局限于电视,这种跟上时代潮流的转变,也为其吸引了更多的观众。除此之外,其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进一步扩大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比起腾讯、新浪等网络媒体新闻和其他新闻杂志来说,有更强的可靠性,更易获得人们的青睐和信任。由此可见,创新对电视新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就更加体现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3结论
电视与传统的新闻媒体相比较而言,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广播的复制阶段,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的区别不是很明显。只是对于其他新闻消息的简单重复,缺乏自己的特色与亮点。第二阶段:在电视新闻的报道过程中融入了形象的画面,形成了文字与画面的结合,此阶段不仅仅要求新闻编辑具有处理文字的能力,更要求其掌握处理视频的技能。第三阶段:可谓迎来了高科技时代,充分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采用了电子新闻采集方式,在传输、接受素材方面利用了现代化的电缆通讯、卫星通讯等技术,增强了新闻素材传播的灵活性与高效性。第四阶段:现场直播时代。电视新闻编辑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熟练应用EFP等室外设备,将事发地的新闻消息,迅速、及时传回电视台,以便加工制作出视觉效果明显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对于电视新闻编辑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科学化与完善化。
1、新闻内容缺乏趣味性与吸引力
实践中,电视新闻缺乏趣味性与吸引力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电视新闻编辑在选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虽然考虑到了受众者的需求,但其报道新闻消息的方式却存在程序化与单调性的特点,趣味性不强,同时缺乏一定的视觉审美感,不能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主要原因是电视新闻编辑受到单位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政治理念意识较为严重,将简单的新闻资讯往往与国家政策相结合,有时完全成为了对于政策的单调解读,缺乏趣味性,而人们的闲暇之余收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取一定新闻消息的同时,能够放松心情。如果将其新闻报道编辑工作趣味化,则会吸引更多的受众者。
2、新闻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信息化的今天,各个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电视新闻编辑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的手段与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使得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时代性。实践中,许多编辑工作人员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同时不能有效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新闻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创新型,固定不变的排版格式、节目报道形式,每档节目均以完全相同的程序化方式进行,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与积极性。部分电视编辑只是在办公室、通过网络、微博等搜集新闻素材,为了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而重复、夸大事实的报道,不能体现出新闻的实际价值。
所谓有志者要学到老,电视新闻编辑更是要具备学习的积极性,电视新闻是一个走在媒体前端的工作,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统筹和把好关的作用,能够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加快学习的脚步,提供编辑的创新性,除了编辑稿子时要统筹全局,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结合社会客观需要,还要增强编辑内容的趣味性,捕捉受众的观看心理,提供新闻播报的收视率。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驾驭能力是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例如对于突发性事件,编辑人员应当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思路,以独特的角度阐述事情的实质,作到及时、有效、准确的为观众提供新闻资讯。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走出办公室,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发现、提取新闻素材,同时通过了解百姓生活,可以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加生活性与趣味性,更能吸引广大观众,因为电视新闻的受众绝大部分是普通群众。电视编辑在新闻传播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信息搜集、整合、及反馈的实施者,在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判断新闻价值、体现编辑意图,实现最佳传播。电视台可以为专业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提供定期、专门的培训与经验交流的机会,培训进行的同时是一个加强学习、积累编辑经验的过程,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分享电视新闻编辑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新闻节目播出后对于观众心理与需求方面进行的研究,从实效性、价值性、政治性等方面予以评级。以此可以不断的总结,提高电视新闻的品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1、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工作流程,提升新闻的互动性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大量的出现,为人们获取新闻消息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电视新闻与“自媒体”特点的相互结合,可以创新电视新闻的亮点,增强吸引力,微博、微信的评论观点可以作为电视新闻的素材来源。要转变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在对新闻稿件进行采集、编辑过程中,可以在恰当的时机插入精彩的网民评论,其时长、篇幅的大小应在严格控制的范围内合理安排,从而加强电视新闻的互动性。所以,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养成广泛阅读网络评论的习惯。
2、增强网络观念,转变受众意识,吸引受众群体
关键词:前期拍摄;后期编辑;音画同步;剪辑
目前,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这个概念已经悄然兴起,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随着新闻节目的“现场性”,电视新闻的音画同步可能与远隔重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步。
现如今,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通常,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一是前期拍摄,二是后期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一、前期拍摄
新闻事实是由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而发现的,事实是新闻得以形成与成立的基础,新闻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获得的,新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存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仅需要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要以实现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为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除了抓拍好现场外,要运用好现场声,同期声也表现的是新闻的现场感,电视新闻能正确地运用好同期声,就会使新闻增强现场感,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也能更强化新闻的主题。现场的同期声,必须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要做相对完整连贯的报道,做到声画同步。同时,要与环境声互不干扰、突出主体。现场感强的现场报道特征是由记者出镜作报道,但更重要的特征是,让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过程。记者应当在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和发展,边观察、边采访、边叙述,同时还要重视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运用他们在现场的同期声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感到更加亲切、真实、可信,也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
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媒介文化正在经历着从偏重单一教化到促进多元沟通的转变。这种转变如此深刻而迅猛,以至于一贯以承载意识形态教化为己任的电视新闻也无法逃避。在平等参与、尊重差异的传播理念下,将谈话与沟通机制引入到电视新闻中就多少带有了必然性。画面信息常常要求每条新闻(以每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镜头”,其他7个系为“基础”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注意;所谓“基础”性镜头是指背景性和过程性的。观众对这类运动方式(推拉摇移)镜头的感知,其注意力是处于“无意状态”的,此刻他们的兴趣大多是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目前许多画面的可看性与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造成这种画面信息缺省、无可看性,与记者任意推拉摇移镜头密不可分。
记者采访时,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追求一个“完形”。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对其加强、减弱或修正,再逐步加深或淡化,这就是单纯性的基本特性。视觉力求以简单、符号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通过精炼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
电视人除了认真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努力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
电视新闻应强化后期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现在,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特技与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随时插播传回的消息,强化感观效果等。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后期编辑、制作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经常是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如遇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电视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所谓有志者要学到老,电视新闻编辑更是要具备学习的积极性,电视新闻是一个走在媒体前端的工作,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统筹和把好关的作用,能够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加快学习的脚步,提供编辑的创新性,除了编辑稿子时要统筹全局,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结合社会客观需要,还要增强编辑内容的趣味性,捕捉受众的观看心理,提供新闻播报的收视率。电视新闻编辑要提高对广播新闻节目的驾驭能力,特别是对于突发性事件,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有新闻的敏感性,能够迅速捕捉新闻发生的内在价值,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新闻编辑,第一时间抢占新闻播报,及时地为受众展现新闻事实。电视新闻编辑要走出去,贴近群众,进入普通老百姓的感情生活,才能使新闻编辑根据生活化,更加具有趣味性。电视编辑在新闻传播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它是信息搜集、整合、及反馈的实施者,在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判断新闻价值、体现编辑意图,实现最佳传播。电视新闻编辑不但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学习,积累编辑经验,还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编辑的日常工作是,编辑做好新闻的约稿、改稿等工作外,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播出后的反馈,对受众心理和需求进行研究,并从政治、思想、价值、事实等不同角度对新闻进行准确评级。同时编辑还要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受众提供高品质的新闻内容,从而更好地应对竞争激烈的媒体工作环境。
(1)转变工作流程,提升新闻的互动性。进入融媒体时代之后,观众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媒体、网络,也出现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观众的评论和微博也逐渐成了电视和广播的重要来源。因此,融媒体时代的编辑需要转变工作流程,首先要对新闻稿件、视频进行编辑,而后选择合适的、精彩的网民评论插入到新闻中,对于插入的位置、时间长短、插入的形态都需要进行严格筛选和控制。因此,新闻编辑除了能掌握之前的编辑技能之外,还得有非常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以及培养广泛阅读网络评论的习惯。(2)转变受众意识,吸引受众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媒体不断崛起“,自媒体”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成了信息的生产者,受众不再只是使用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变为可以采集信息、提供信息、评论信息、反馈信息的全方位受众。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因此有了新的变化,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多向传播,任何受众资源都有可能转换为信息资源,甚至在重大事件发生之时,受众还可以填补专业记者不在现场的空缺。因此,新闻编辑需要转变受众意识。新闻编辑要树立主动的受众意识:作为编辑,应该具备预测受众兴趣及关注点的意识,将媒体的定位和受众的期待结合起来,编辑新闻。编辑可以通过浏览官方微博的粉丝评论,阅读受众发来的电子邮件、微信信息等方式了解受众对媒体的期待。在此基础上,了解其他媒体受众的兴趣点,集合各个媒体受众的兴趣点去制定编辑方针,制定下一阶段的编辑基调,这样,既能满足报纸读者的期待,又吸引了广播听众、电视听众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媒体的知名度。
传统的新闻编辑似乎总是一个隐藏在媒体身后的角色,但是媒介融合的加深,新闻编辑的要求不仅仅是编撰文稿、排列版面、编辑视频这么简单了,新闻编辑要逐渐走向前台,其职能也在不断延伸。媒介融合时代,改变了新闻编辑的媒体生态环境,新闻编辑的角色已从对内的沟通合作者专拣转向为对外的答疑解惑者和观点协调者。媒介融合的编辑除了要将记者采访和写作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和分化外,还要为受众提供更专业化的不同层次需求的解析。新闻编辑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论坛主持人”,定位每期节目的主题,确定是否邀请场外专家,适时加入网民的评论,对所有的相关的信息进行协调和安排。
此外,新闻编辑还要学会策划新闻事件,对于一个简单的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要进行一整套的新闻生产流程,对其进行深加工和后期包装,灵活运用虚拟演播室、3D成像技术、视频开窗等等,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和时效性。近年来,电视媒体行业的竞争越演越烈,要想使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在媒体行业立于不败之地,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字编辑功底,还要有捕捉新闻价值的能力,给受众提供高品质的新闻产品,适应竞争激烈的媒体工作环境,采用走出去的新闻方式,真正的走进新闻事件,为受众还原新闻事实,提高新闻播报的真实性。
作者:贺音单位:中广有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分类的前提是确定分类的范畴。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范畴的界定必然要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出发。笔者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最终以传播新近发生的意见性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电视传播手段。因此,以这种传播手段为核心的电视节目都属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传统意义上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界定为一种节目形态有本质的区别。故本文分类的范畴包括: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一部分谈话类节目、一部分资讯类新闻专题、以“说新闻”见著的民生新闻节目、读报类节目。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根据意见性信息与事实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占据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分为:主评型和述评结合型两大类。
一、主评型。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的比例几近4:1,叙述性信息基本是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闻由头。这种类型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电视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电子媒介,必将要发挥它的传播符号优势。因此,在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承载意见性信息的最佳传播符号必定是口语,而最佳传播渠道便是谈话。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谈话的场景必将影响人们观点的表达,从而制约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加深对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认识,依据不同的交流方式结合成功的案例又将这类节目分为三种模式。
(一)以《时事开讲》为模型的对话式新闻评论。《时事开讲》作为我国第一档“个人化的新闻评论节目”①自1999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凤凰卫视的王牌节目,并引发了凤凰卫视评论节目的成型。该节目采用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评论员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扮演的却是“发球者”的角色,因此评论员成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凤凰卫视也因此成就了曹景行、石齐平、阮次山这些明星评论员。此外,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还有《央视论坛》《新闻1+1》等。
(二)以《锵锵三人行》为模型的家常式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所表现的正是处于私密空间家人、朋友闲聊的场景。三个人,三杯茶,把大家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不设门槛,随意轻松地闲谈,甚至会经常跑题。这正是人们生活中每天都会体验的交流方式,跟家人聊天寻求一吐为快,这些话也是聊给自己听的。这也同样成为《锵锵三人行》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在家常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身兼“发球者”“踢球者”两个角色,主持人成为了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有人评价《锵锵三人行》失去了窦文涛,也失去了它的品牌效应。苏州电视台的《三剑客》也是这种模型的代表。
(三)以《实话实说》为模型的沙龙式新闻评论。这里的《实话实说》是指早期由崔永元主持的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这些节目坚守了“每周一个话题,每题一个热点,每点一次舌战,每战一道火花”的理念。这也正是沙龙式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一虎一席谈》《时事辩论会》以及央视新开播的《我的今日之最》都是沙龙式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代表。沙龙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嘉宾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这时扮演的是“裁判员”的角色。主持人的不参与是为了保持辩论双方观点性信息的平衡,同时为现场嘉宾或者场外嘉宾预留第三方立场,最终使节目呈现出尽可能多元化的意见性信息。
二、述评结合型。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比例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比例近似1:1,另一类比例近似1:4。笔者将比例近1:1且以两种信息交替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边述边评型,将比例近似1:4且以两种信息平行出现来表现节目内容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称为述后点评型。
同时,一方面,依据承载节目内容主要传播符号的不同,将边述边评型又分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焦点访谈》为模型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在这种模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画面是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用事实说话”的“镜头”是叙述性信息的主要表达方式。另一种是以《新闻会客厅》为模型的新闻当事人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这种模式则是以声音作为承载节目内容的主要传播符号,叙述性信息主要是通过新闻当事人的“现场口述”来表达。
另一方面,沿用人们熟知的节目类型名称,将具备鲜明的主持人点评风格的述后点评型分为三大类:一是资讯组合类,以《中国周刊》《世界周刊》为典型代表。在这类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尖锐的点评外,节目新闻信息的特别组合为主持人的点评起到了铺垫作用。二是民生新闻类,以《1860新闻眼》《南京零距离》为典型代表,主持人通过“说新闻”,一语点醒梦中人。三是读报类,以《第一时间・马斌读报》《有报天天读》为代表。主持人
通过解读后的总结来树立节目的舆论导向。
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辨析
根据意见性信息与叙述性信息在节目内容中的不同比例以及不同的组合形态所划分的两大类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时效性、审美性以及受众参与性等方面都具备各自的特点。
一、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要素辨析。主持人和嘉宾(或新闻评论员)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核心要素。随着近年来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已经走出了《焦点访谈》类评论节目“主持人核心式”的一元化模式,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嘉宾核心式”“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等多元化的形态,这些形态也是与新闻评论节目的两大类型相互对应的,主要表现为:
(一)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嘉宾核心式”和“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两大形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嘉宾核心式”体现在以《时事开讲》为模型的对话式新闻评论节目中。在这类新闻评论节目中,用“新闻评论员核心式”代替“嘉宾核心式”更为准确。另一方面,“主持人与嘉宾对等式”体现在家常式新闻评论节目和沙龙式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地位没有主次之分,缺一不可,两者都需要一定的稳定性,才能保证节目的固定风格。
(二)述评结合型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主持人核心式”的形态。主持人在这些类型的节目中,既是叙述性信息的载体又是意见性信息的载体,虽然叙述性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同,但主持人(出境记者)对意见性信息的点评才是节目的关键要素。因此,主持人的点评与这类节目密切相关,是节目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辨析。新闻评论节目中思辨的过程即是论点、论据、论证的构成过程。论点、论据、论证成立的基础是客观性。因此,新闻评论节目的思辨性是建立在新闻事实客观性基础之上的。作为载体的电视对新闻事实客观性的表述方式,因为声画符号的优势,以至于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更多用纪实性来替代客观性。新闻评论节目应以思辨性为核心,当电视的纪实性凸现时,评论节目的思辨性也随之被弱化了,述评类新闻评论节目就是其典型代表。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节目的思辨性将逐渐被凸现出来,而新闻画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思辨性深入发展的空间,因此,有声语言才是拓展节目思辨性较好的传播符号。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对话逐渐成为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表达形式。节目思辨性也并非因画面的缺失而失去了其依存的客观性,众多此类节目的成功说明主持人和嘉宾语言陈述方式的科学性能有效地保证事实的客观性。
因此,思辨性随着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其地位会越来越突出,发展领域也会随之扩大,表达手段更是多样化。目前,它既是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征,同时是所有新闻评论节目的生存之本。
三、两类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辨析。主评型和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因为传播信息比例和节目形态的差异以至于受众参与性在节目中也有不同的体现。
当新闻评论节目的早期形态――言论性短评和政论片出现后,有学者归结了“以言论为主的电视评论节目在接受学上的效果越来越弱化”这样的结论,同时将原因定为“节目对事实的转述及其结论,使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内在要求基本不能实现。”②这种情形在《时事开讲》《实话实说》等一系列言论节目成功后得以改变。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其接受效果并没有弱化,受众“可以选择”和“参与选择”的要求也得以实现。受众的“参与性评论”已经不是《焦点访谈》制片人赵微所说的“通过对记者提供的事实的理性思考,共同参与完成对事件的评论”,而是受众具备了真正的发言权,我们可以在主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随时听到受众的声音,无论是在现场,还是通过电话连线或者网上留言。
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中受众的参与性依然通过提供事实来获得,受众更多是作为新闻当事人出现在节目内容中。此外,众多述评型新闻评论节目的受众参与性还是有限的,主持人的单向主观传递,成为了这些节目的特色。
通过以上对两大类型新闻评论节目的评析,我们应该意识到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将是多元化的,新闻评论节目间的区别将更加细化。只有综合各方面的要素深入剖析,才能找到打造新闻评论节目品牌的关键点。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栏目责编:胡江银
注释: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 编辑工作 编辑技巧
近些年来,随着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兴起,后期编辑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编辑把记者采访回来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加工处理,才能使新闻稿件的广播达到尽善尽美。编辑的工作是贯穿新闻采编始终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前期有效的新闻策划,完全没有目的的胡乱编排势必会影响到新闻的播出效果。那么,编辑到底该如何对原始采访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呢,这里就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遵循一定的技巧来进行。
在编辑新闻处理工作和记者新闻写作中,很多时候需要进行新闻模糊处理。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什么新闻需要模糊处理、什么新闻不能模糊处理、新闻模糊处理技巧等常识性知识。对急发稿件的模糊处理。我们往往会遇到一时没条件弄清的事情或问题,而稿子又必须及时播发,这时就不能盲目确认,而应当采取模糊处理,这样做既保证了新闻时效性,又可以避免新闻失实。对需要防止泄密的稿件进行模糊处理。军事报道中有关驻某地、某部官兵及科技报道中的一些技术数据等,这些是需要保密的内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据权威人士透露”模糊语言,就比用精确的语言表述更合适。为遵守法律和道德对新闻进行模糊处理,新闻报道也必须遵守法律,尊崇社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涉及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肖像、姓名、家庭住址等、性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姓名及有可能引起名誉纠纷的事件和人物姓名,应该做模糊处理。另外,出现当事人清晰图像的,也往往需要打上马赛克或采取侧面拍摄的方式模糊处理。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报道,新闻工作者都应慎重处理,不能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模糊处理的技巧编辑应在事件中不断摸索。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同时,电视新闻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P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民间DV拍摄素材的编辑技巧
不少行业和部门都很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像公安、消防、工商、质监等部门,有的还在内部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比如宣传科(或资料科)、宣传员等等,负责拍摄、整理和保存本单位活动的资料,并部分提供给新闻媒体使用。这些机构及其中的人员,与电视台的联系密切,并逐渐形成一支通讯员队伍。他们提供给电视台的新闻素材,往往具有独特优势:代表单位提供新闻素材,真实性有保障,可信程度较高;在所报道领域较为专业、内行,在表达上不容易出现常识性错误;拍摄及时、全面,特别是一些执法现场的镜头捕捉,常常能够提供记者赶到现场之前的精彩画面,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任何新闻媒体工作都十分注重收视率的提高,收视率提高的关键是能播报出吸引人们眼球的新闻,因此,在新闻前期的采编和后期的制作中,要求记者和编辑都要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尤其是编辑人员,要从众多的新闻采访材料中找到能提高收视率的新闻素材并进行角度选择性的编排制作,因此提升编辑人员的新闻价值判断力尤为重要。但编辑人员进行后期制作工作时,则必须要注重百姓对新闻栏目的态度和反应,也就是说要时刻注重节目反馈,要根据节目的反馈信息来处理新闻材料的后期制作,改进其编辑方法和改变其编辑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编辑不断提高其编辑技巧,才能使新闻栏目收视率得到稳步提升。
新闻播报注重时效性,指在最快的时间内播报新闻,连贯性,强调部分新闻的追踪报道,及时性,强调新闻反应问题的及时性和解决问题的迅速性,灵活性则主要指新闻播报过程中对突发新闻的插播处理。编辑工作是千头万绪的,既要体现出编排的科学合理性,又要体现出新闻播报的质量,因此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编辑人员对电视版面空间做一个全面了解,并做到可控性,即在有限的时间里播报出丰富、活跃和及时的新闻内容。要根据电视制作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成套新闻”、“突发新闻”和临时出现的“可观新闻”的关系,做到科学合理安排。如果是中药的突发新闻,导播可以临时决定进行适时播报,也可以将报道切入现场,达到及时播报的效果。而这种插播,就意味着对新闻节目的临时迅速重新规划,避免新闻播报的超时或者时间不够用,影响新闻播报效果。新闻编辑的这种灵活性、及时性和突发性,经常发生,因此需要编辑人员很好掌握编辑技巧,才能做到完美处理。
新闻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编辑人员具有一定的新闻素养和编辑技巧,才能在工作中科学有效的处理,才能保证新闻播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视新闻; 同期声; 编辑技术
电视新闻是用镜头语言表现事件的过程、现场、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态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表达意念、思想、情感和心中的种种感受。新闻同期声来自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用摄像机记录现场画面时同时录下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包括记者出镜解说,新闻人物的语言,环境背景声和现场声响效果等,比解说词和旁白更加客观,更加真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视听觉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电视节目传达信息、表述事实、提炼观点的主要元素,它与电视新闻的画面、解说等元素一起承担着传播功能。恰当运用和编辑好周期声,可以弥补电视画面的不足,给人一种强烈的现场参与感,使电视作品的整体结构更加自然和谐流畅,提高新闻可信度,达到最好的舆论宣传效果。那么,哪些情况下电视新闻可以运用同期声,电视新闻编辑又应该怎样制作好同期声呢。
1 电视新闻可以运用同期声的几种情况
1.1 正在发生的现场新闻事件
如一些灾难性事故,或重大会议、重要庆典、大型运动会、演唱会等,这些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场性非常强,不但适合做电视新闻采访同期声,而且通常还可采取记者在现场出“头子”,中间插一些现场同期声的形式来报道。例如本台组织记者拍摄的《合川涪江一桥今日成功爆破》就运用了记者出“头子”和现场倒计时起爆的同期声,既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也让新闻“出彩”,从而获得了重庆好新闻奖。
1.2 为当地党委政府创新工作举措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比如合川区委区政府以各级领导与村(居)民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创新开展“村(居)民开放日”活动,对这类新闻报道,它就需要运用真实生动的同期声,观众需要知道他在现场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受到媒体的关注或领导的重视,对党和政府产生更深的信任感,进一步支持政府的各项工作,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3 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电视新闻在曝光过程中也可以让大众来参与
比如本台在制作合川区“五城联创”新闻时,就在记者拍摄的大量素材中挑选出群众面对镜头直接批评街道“脏乱差”的话,提高大家爱护环境的自觉性,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1.4 在人物新闻中,运用同期声反映新闻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比如合川区广播电视台在制作人物新闻《钱塘村民王可仁:二十载春秋写大孝》时,就采用了王可仁大量同期声,其中的一段:“每个人要老,老了子女不孝敬他,那个滋味是很难受的。如果我老了,我的子女象我孝敬我妈这样,我心里就感到很高兴了,我要给他们做个表率”,就体现了王可仁大孝的道德基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新闻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人物新闻的结构更加丰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人物同期声的采访,单靠画面和解说词是很难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2 电视新闻编辑应该怎样制作好同期声
同期声段落的编辑有别于纯粹的画面编辑,它不仅要考虑画面之间衔接的流畅,而且要顾及声音的和谐。也就是说,在组接时既要考虑画面,又要兼顾声音,所以,剪接点的确定往往是二者兼顾的结果。同期声段落编辑的特点是把画面与声音拆开来分别进行剪辑制作。
2.1 在保持语气连贯的基础上,剪去所有的停顿、重复和与主题无关的内
在剪辑时,我们还必须考虑语气的连贯,剪去几句话或几个字后,仍然显得连贯顺畅才行,不能在片中留有太多的剪裁痕迹,对于剪辑点可辅以相关画面进行迭加,这样才能确保采访段落主题突出,详略得当,简洁凝炼。比如我在编辑制作本台新闻《鞠躬尽瘁、勤政为民——追忆合川区优秀镇党委书记蒋琼同志》时,就从一位村级干部的大段同期声中,剪出了一段比较感人的叙述(黑体字是剪辑出的文字):“她曾经两三次冒着酷暑送了很能够吃苦耐劳,冒着酷暑来我们村上检查规划我们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我记得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很大的太阳,我们一个夹一瓶矿泉水一直走到一个荒凉的深沟沟里面去,因为那边我们是两个村,从我们这儿到合南必须要从那个深沟沟里头过去,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很热的一个点,她和镇上的几个干部一起下来,和我们村上的,我们周围还有群众去看,去规划那条路,到合南,那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说实话,说个老实话是大汗淋漓的,要说我们现在的基础设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通过前面那点,要说她当时的规划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路修好了,这么好一个干部,一个好同志,却离开了我们,真的我们深感惋惜。”
2.2 用画外音整理、压缩被采访者的谈话,保留原声,并辅以适当的画面
比如合川区广播电视台播出的《重庆市首批农村民居抗震安全示范工程在合川竣工》,它报道的新闻是,2009年5月12日,即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周年同日,重庆市首批农村民居抗震安全示范工程在合川区竣工,合川区南津街街道花园村村民张世贵第一个领到了新居的钥匙。记者在采访中采录了大量同期声,我在制作时,经过认真剪辑,采用了以下部分:(记者现场采访:老人家,你好,请你带我们参观一下你的新家吧。)张世贵:好,这个房子很适合我们农民住,它客厅也很大。(有多大?)20几个平方,有厨房、卫生间。(我看这儿还有个楼梯,这楼上是怎么回事?)楼上是卧室。(几间卧室?)3间卧室。(你觉得这房子怎么样?)修得好,确实修得好,这个房屋很适合我们农民住。在运用同期声的同时,笔者在中间适当插入农民新居画面,同期声与现实画面的有机结合,为受众显示了一幅农村巴渝新居的美好前景。
2.3 同期声的制作还要注意其所依附于的新闻事件是否存在必要性,能用则用
电视新闻一般是一分钟到两分钟一条,长度有限,而同期声的语速较慢,一般是每分钟120—150个字,现代新闻播音的语速是每分钟250—270字,同期声如果用得太长、太滥,就会使新闻节奏就慢,影响传播效果。比如,本台制作的《我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取得显著成效》的新闻:截止12月8日,我区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端窝打点200多次,查获的假冒伪劣产品标值达到10多万元,狠狠地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技监人员同期声:几乎每天都有行动,共出动200多人次,收缴货值10多万元)。像这样的同期声完全可以用新闻稿表 述,用了只是浪费观众的宝贵时间。
2.4 剪辑画面时要注意景别变化,避免相同景别的镜头相衔接
相同景别的镜头相衔接容易让观众有镜头跳的感觉。只有循序渐进地组合剪辑,才能增加层次感,比如我在制作《合川涪江一桥今日成功爆破》新闻时,爆破瞬间,我第一个镜头用全景,第二个镜头就用中景,第三个镜头就用近景或特写,使画面显得流畅可看,产生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观众感受到较强的画面节奏感。电视新闻贵在声画同步,真实的同期声是它优于报纸新闻的特长所在。追求真实的同期声效果,是电视新闻记者捕捉新闻的要求之一;掌握运用好同期声的编辑技巧,则是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做好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高晓虹,任金州. 电视摄影与编辑.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4).
[2] 吴缦,曹路. 广播新闻业务.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4).
关 键 词:电视新闻 编辑 特点 核心 技能
目前对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
一、电视新闻学形成的原由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二、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1)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2)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3)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三、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四、电视新闻编辑应把握的基本技能
1、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2、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新的编辑艺术和技术
现在许多编辑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还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总的来讲,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电视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
3、电视新闻编辑应注重声音功能
“声音总能引出一个画面,而画面从不引出一种声音”。声音在电视节目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对于新闻节目中声音的把握也应该具备较高的造诣。有声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听觉信息,是新闻现场重要的素材。在动态感强烈的新闻事实中,声音的作用更是十分明显。
4、电视新闻编辑对新闻应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电视新闻 新闻编辑 技巧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67-01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陈规,成功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过在实践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掌握以下几条技巧:
1.1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指导技巧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电新闻媒体的““灵魂”之所在。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全面了解,确定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定位,拟订完备的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和亮点。 也可以经常开展开创栏目、系列报道、发动观众对当今社会上的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同时,电视新闻离不开完善的通讯联系网络, 这个网络的主体正常远作取决于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的沟通与交流。 编辑部应该与他们联系,互相传递和交流信息,及时沟通,定期通报相关要求等事情,给他们 “出主意 、想办法、找创意”,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工作,定期组织学习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使其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
1.2发挥编辑的组织能力是创新的关键
做为一名新闻编辑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这不仅在编辑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来,并且还可以表现在对自身素质提高上面。因此,节目的质量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编辑的自身素质,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提高编辑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做好编辑工作(也就是创新新闻节目)的前提条件是加强编辑自身道德修养和素质提高,随着新闻节目样式上的不断创新与变化,编辑工作的职责就需要有创新,有新点子,新思路,不能仅仅局限在文字的修改和图像的编辑以及节目编排与播出上,所以需要编辑工作人员要有新的思维方式方法。 因此,编辑工作人员的创新首先是怎么样有新的观念,新世界的的创作。
1.3文字驾驭能力和独特新闻眼光
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1.4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电视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要求编辑迅速作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都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如果来不及写稿,则由编辑拟订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1.5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
新闻编辑对DV 的编辑技巧各行各业都在宣传上面都很青睐和重视媒体的宣传,甚至还有很多的部门都有自己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例如宣传部门或公关部门包括信息部门,他们主要是负责记录、整理和保存本单位活动的资料,并将一部分资料提供给新闻部门。这些单位或机构及其中的一些人员,与我们编辑部门有着联系的密切,并逐渐形成一支庞大和系统的通讯员队伍。他们所能给我们提供的新闻素材,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并在真实性上面有很大的保障,并且有很高的可信度,另外报道领域也较为专业和内行,播出时不容易出现常识性和专业性的错误。并且他们对某些事、景、物的拍摄和记录上可以做到及时、全面,尤其是在一些执法现场的镜头捕捉方面,可以提供记者在没有到现场前的珍贵镜头和图像资料,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数字技术与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DV已在国内越来越普及,很多的平常百姓都有条件加入到提供素材的队伍中来。很多电视台都采用了由这些DV 拍摄者提供的画面和图像资料,再由新闻编辑进行加工并加以播放。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新闻素材今后数量上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并且它们还具有其他新闻在来源上有很强的优势。同时也存有不足,经常会出现的现象是如画面素材和文字稿质量良莠不齐。还有就是他们基本上都大多都没有接受过新闻业务的专门训练,因此在拍摄水平和新闻叙事的语立组织上都与记者有相当大的差距的。针对这样的素材,无论从画面到文字都需要编辑工作人员进行认真地改造和编辑。
1.6深入社会的思想
电视新闻飞入千家万户,每一户都可以介入到电视新闻中来“双向传递”,更要求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经验告诉我们,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越能及时获取信息。这对于编辑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制作舆论监督节目是有一定技巧的。例如:第一是坚持建设性监督。 要始终坚持重在质量、立足于党和人民,以宣传政治、维护稳定、增进团结、关注民生、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为出发点。从大局出发,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关注那些群众关心、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舆论监督。使工作着眼于推动问题的解决上,向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第二是坚持科学监督。在这个方面应当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全面、以理服人 第三是坚持依法监督。舆论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同进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报道的内容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不可违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能干扰和妨碍政法机关依法办案和公民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六、后期控制指挥技巧导播常被称为控制者。尤其是直播的过程是非常紧张的,需要我们节目主持人、技术人员、包括栏目的编辑,乃至这个时段准备的消息,都一定要各就各位,听从导播的调遣和指挥。
总之,作好一名新闻编辑不仅要充分认识传媒行业的严谨性,更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来提高业务素质、自身的修养、强化策划意识、提高策划水准和创新意识。新闻报道的创新前提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只有新闻编辑的思维不断得到创新,才能做出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节目。因此,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的创新意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新的形势下编辑和制作出更多吸引观众注意力,搞好典型报道,打造精品节目,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莹.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D].郑州大学, 2006
对一名编辑来说,要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挑战,立足本职,突破自我,创造精品,满足受众的需求。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同事,增强集体荣誉感,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要一职多能具备多方面的业务能力。
一、要有当好记者的能力
虽然电视新闻编辑是与图像打交道的,但是从制作到播出,需要众多环节,如果对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那就很难修改记者采回来的稿子。对于摄像记者拍摄回来的每一个镜头,后期编辑还要运用动画、特技、字幕等各种后期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力求使画面达到最佳效果,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
二、知识面要广泛
新闻能最广泛地反映科技、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基本状况和最新成果,所以,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加强自己在经济、法律、科技、文字等各方面的知识修养,以提高解决实际报道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提高,需要我们去掌握的东西很多,因此作为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思路新颖,各方面都要略知一二,最终才能以完整、连贯、流畅、精致的电视语言,制作出令受众赏心悦目的电视节目。
三、电视编辑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电视语言不同于文字语言,编辑在修改时要考虑到受众听起来顺畅,也要顾虑到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读起来顺口,如果这方面欠缺的话,就有可能导致观众无法领会新闻的内容和思想,如果在关键词上出现了语法错误,甚至会出现背离原意的严重后果。对新闻编辑来说,要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多学、多思考、多观察、多练习,打下扎实的能力基础。
四、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节目从制作到播出需要众多的环节,因此,有时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担任众多角色,不仅要与记者协商探讨方案,有时还要与采访对象及时沟通,在制作的剪接、删改过程中都要参与,只有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全面考虑,才能更好地担当电视新闻编辑。
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电视新闻编辑完成的。电视剪辑是创作新闻节目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作过程,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性质,在进行新闻类节目的编辑时,电子剪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稿件内容、图像资料、镜头的合理选择及连接、现场同期声、字幕等诸多电视语言元素参与编辑,共同完成对新闻事实的阐述和再现,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地传达给观众。新闻编排艺术最重要的就是气氛和节奏。电视新闻的气氛和节奏涉及编辑工作的多个方面,如成套新闻、现场报道等的剪辑。新闻之间的连接也要注重气氛和节奏,例如4条长新闻连在一起播,观众会觉得长,从而心里疲倦,如果在4条长新闻中插播2条短消息,就会使新闻播放显得张弛得当。电视新闻编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新闻节目时,要在技术的基础上,对电视新闻的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进行艺术化处理,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这种素质。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视新闻,在新的形势下,受众对电视新闻的编辑与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电视新闻编辑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电视传媒的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自己编辑电视新闻节目的技术和艺术,增强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才能更加准确的对新闻进行评定,根据新闻的性质进行编排,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更有深度、有内涵、有思想、有意义的电视新闻节目。
参考文献:
[1]尚学宾.试论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
备的素质.新闻传播,2012(11).
[2]曹文露.浅论县级电视新闻编辑所应具
关键词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声音编辑;图像编辑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10-02
0引言
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一般是指以声画统一的原则,把新闻素材和新闻稿件相结合,并进行编辑,以还原新闻原貌并播出。故新闻后期制作主要包括电视画面的选择、剪接以及解说配词等。
图像编辑应遵循逻辑、合乎画面切换规律并把握画面的节奏。
1.1符合事件发展逻辑
符合事件发展逻辑即指画面应根据事物的逻辑进行衔接。
1.1.1 以时间为轴或以发展为轴
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轴或以事物发展过程为轴进行剪接。首先根据事情发展的规律进行顺序报道,同时画面以此规律进行剪接,首先是远景,对事件本身进行整体交代;全景,展示与会的领导;中景,给予事件全貌展示;近景,也就是特写,描述事件的重点或中心。画面的安排应有正确的顺序,如果未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剪接,则会导致图像所表达的意思发生变化,影响观众对事件的理解,对事件的表述也会与实际有所出入。考虑画面内在的逻辑,进行正确顺序的剪接[1]。
1.1.2 环境和人物交代的合理性
在对人物或环境进行介绍时,应保证顺序的合理性。人们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都有一定的顺序,要么从远到近、先整体后局部,要么由局部到整体。在对新闻节目进行后期制作时也要选择这两种顺序中的一种,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进行编辑会使观众在观看中感觉十分流畅[2]。若在一组镜头中出现几个突兀镜头则会导致观众产生不适感,故在剪辑中应保证画面主体为中性的。
1.2符合画面切换规律
电视新闻中镜头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固定镜头,指保持摄像机的机位、机身不发生变化,同时不改变摄像机焦距拍出的画面;一类为运动镜头,指改变摄像机的机位、移动机身或调节焦距所拍摄的画面。在编辑中一定要保证镜头的合理衔接,以主题为基础做好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的剪接。
1.2.1 动接动
两个视觉明显动态的镜头在组合时保证两个镜头的运动方式的一致性,以免在镜头变化时导致视觉突兀。
1.2.2 静接静
在固定镜头衔接中避免出现单一画面时间过长的情况,同时避免出现同机位、同景别的静止画面剪接。
1.2.3 动接静或静接动
通过这样的画面衔接会使画面的冲击感更加强烈。
不遵循该原则对图像进行随意拼接会导致画面混乱,造成新闻事件表达不清。新闻的后期制作应首先掌握全部图像材料,在制作之前做到成竹在胸,之后再考虑换面的剪接[3]。通过流畅的过渡,表达明确的主体思想,同时保证说辞与画面配合严谨,以虚实转化手法实现旋律美。
1.3掌握图像播出节奏
通过转换图像播出节奏以表达新闻的美学价值,能够很好的表达新闻的艺术感。采用合理的画面长度,避免长镜头使观众产生厌烦感,同时避免镜头过短导致观众看不懂。
1.3.1 以景别为基础确定镜头长度
以固定镜头为例,选择不同的镜头长度来保证观众对画面的了解,一般全景的镜头长度为7s~8s,中景则缩短为4s~5s,而近景则为2.5s~3s,特写则保证1.5s~2s为佳。
1.3.2 以所表达内容确定镜头长度
严肃的会议新闻应以沉稳舒缓的节奏为主,应以大景别和长镜头为主,以体现会议的严肃性,同时通过沉稳的表达方便观众思考新闻的内容;而欢快的新闻则应以小景别,短镜头为主。
对声音的编辑应保证语言、音乐和音响和而不同、繁而不乱,从而使其融为一个整体,表现新闻的主题。
2.1语言处理
2.1.1 处理播音语言
播音语言的衡量标准除了基础的文字准确流畅和发音标准之外,还要保证语言与新闻风格的搭配,严肃的新闻、欢快的新闻和悲痛的新闻应有不同的表达标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选择与新闻风格搭配的播音员作为画外音的配音,在录制过程中应保证整体风格一致,处理好情绪的起伏并保证与画面同步,同时使画面与声音对位。
在编辑同期声时要保证内容连贯,如遇内容较长的讲话则应适当配合画面保证播放效果,同时避免因随意剪接导致画面破碎。
2.1.3 音乐的使用
通过使用背景音乐能够使新闻现场感强力,尽可能保证音乐的使用符合新闻风格。
2.2声画同步
在进行剪接时,应保证镜头画面和解说词能够合理配合。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共同表达,保证观众的理解和接受。
3深化主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非线性编辑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了,通过非线性编辑能够使观众在观看新闻时感受新闻的主题,加深对新闻中心思想的理解。
3.1标题模板
新闻是向群众表达政府意愿及群众向政府发出呼声的节目,在内容表达上必须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故在标题字母的模板选择上应秉承字体清晰和颜色端庄,具有不可置疑的强势。故通常选用的字体包括黑体、楷体和宋体等,这样的字体给人端庄、清晰、舒适的感觉。考虑到新闻的紧凑感,在字幕切换时常采用干脆利落的滑向方式。
3.2角标制作
角标的制作通常采用精炼的字和剪接的画面,即点缀内容又增加画面的美感。
3.3数字包装
电视新闻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如果仅通过播音员的口述,会给观众带来繁琐的感觉,通过柱状图或比例箭头进行表述则能够给观众更加直观的感觉。
3.4设计播音员出像画面
播音员出像时,画面一般较枯燥,我们可以选择在播音员的右上方加入画中画,或插入一个图片序列,在播音员出像时滚动播出,这种形式类似于图像主题词。比如这条新闻是关于公交车的,就叠加上一幅公交车的画面;是关于房地产的新闻,就叠加上一幅楼房的画面等等,简洁明了,观众一看就知道播音员现在说的是什么内容。
4结论
总之,只有通过加深自身的职业素质,在细节之处增加创意,才能够提高新闻的质量,使新闻不仅仅枯燥的为观众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朱兵.论如何更好地做好后期制作增强电视新闻竞争力[J].华章,2014,6(1):354-355.
关键词:和谐社会电信业普遍服务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国电信业面临着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电信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缩小这个差异,电信业必须依靠电信普遍服务,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电信业务,而且业务质量和资费标准一视同仁。”
一、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世界电信发展报告(1998)》中提出实施普遍服务的三条标准。而这三条标准即可将普遍服务的内涵概括出来。
1.1可接入性
可接入性指的是有覆盖全国的电信网络,用户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需要电信服务,都可以接入电信网络。
1.2非歧视性
非歧视性指的是各类用户应当受到相同的对待,就价格、服务内容和质量而言,不论地理位置或者种族、性别、如何,应当没有歧视。
1.3可承受性
可承受性指的是电信服务的价格应定位在大多数用户能够承受的水平上。我国根据自身经济、电信业发展状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将电信普遍服务的内涵延伸丰富。到2007年底,我国普遍接入的目标己基本上实现,我国农村地区行政村的通电话率已达99.2%。今后我国普遍服务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镇能上网”。即在已通电话的乡镇,还提供农村互联网接入平台,对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提供宽带数据业务。
二、电信普遍服务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必要性
作为最能体现现代化科技生产力的电信业,已经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电信业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解决更多的问题、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依靠推动电信普遍服务。
2.1社会层面
2.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为只有农村发展起来了,使农民们安居乐业,城乡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乡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就需要依靠推进普遍服务不断扩大农村信息消费需求,拉动信息产业在农村的大发展。
2.1.2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由于收入、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差距。这个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将导致城乡居民在社会中面临贫富分化、机遇不均等问题。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消除数字鸿沟。据《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而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21.6%,城乡“数字鸿沟”差距达4倍。
由以上数据,可发现我国数字鸿沟还是较深的,如何填平这就需要普遍服务。在完成“村村通”工程的同时,为广大的农村提供INTERNET”服务,让广大的农民能够用上互联网、掌握信息。
2.2电信业层面
电信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需要依靠普遍服务,谋求发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电信产业有如下特点:一是自然垄断性:进入、立足电信业都需要高额的固定资本投资;二是规模经济性:电信需求量增加的越多,每一单位电信需求量分担的固定成本降的越来越少;因此,网络的效用和成本与用户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现阶段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在不断地扩大市场抢夺用户,谋求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现有7.45亿总人口,手机甚至固定电话的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而城市里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因此,农村电信市场的增长潜力十分巨大。现在,各大运营商在城市已经争得头破血流了,应避开这红海(已知的市场空间),运用蓝海战略到未知的市场空间发展,把目标投向农村,使农村市场成为电信运营商新增用户的源泉。因此,运营商在承担普遍服务,承担义务的同时,将又获得了用户数及收入的迅速增长,可谓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之事。
2.3用户层面
我国电信业在城乡间的发展及为不平衡,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推进普遍服务,使广大的农村和西部落后地区享受到电信基本服务,这不仅不会到损害城市居民的效益和福利,反而会增加他们的效益和福利,因为电信业有网络正外部性:当消费同样产品的人数不断增加时,某使用者在消费该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也将增加。因此,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使广大农民享受到通讯的权利,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效益和福利;同时也会增加城市和东部地区人们的效益和福利。
三、电信普遍服务中不和谐现象及分析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电信普遍服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谐社会要求实现电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使每个人能够均等的消费起电信业务、享有到通信权。但为只有几户人家的偏远山区用上电话,投资几十万元建设备,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收益。因此,我国的电信普遍服务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政府指导原则“分片包干”失效
我国普遍服务采用的是“分片包干”原则。将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视为31个普遍服务地区,根据各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进行义务分摊,任务的分配依据是对每个省的实施难度进行打分,再乘以任务系数,计算出每个省的电信普遍服务任务量。这种原则好像体现了公平,但实事上不然,而且已经带来了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3.1.1难以真正公平
一是难度系数和任务系数确定过程中指标的选取,非常复杂,难以做到真正地公平。二是任务分到各运营商的总公司,执行者却是其各省公司,忽略了不同地点的成本差异,导致了西部省份难度普遍比东部大。因此,很多运营商的省公司有抵触情绪。
3.1.2没有约束作用
这是“分片包干”致命的缺陷,因没有规定对未完成任务运营商的具体处罚措施,实际上是个软约束。运营商想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导致很多边远山区的普遍服务实施不到位。
3.1.3导致重复建设
当初“包片分干”政策出台是为了防止重复建设,但如今却加剧了在发展较快的农村市场的重复建设,因为这个强制性政策对无利可图的边远农村是有效的,但对于发展较快的农村市场,例如江浙一带富裕的农村,原先的运营商为了利润早已经进入,而“包干”后反而强制性地增加了一个新的竞争者,导致了各大的重复建设。
3.2运营商定位两难
这里的定位问题,是指运营商将普遍服务如何定位的问题。是当作包袱,硬着头皮按要求把普遍服务做完,不管利润;还是当作利润源泉,从中获取用户增长、收入增长等回报。目前,农村通信的实施成本远远高于城市,且农村通信的单位收益都大大低于城市。因此,有些运营商常有怠工的情况出现,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运营商在承担普遍服务的责任同时又想获得高额的回报,使农村市场成为其利润的源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建设好和谐社会。这里就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运营商如何在低ARPU值即低收益的条件下实现低成本的运营。
3.3农村用户只用不消费
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事,外地打工的儿子每星期固定时间给远在边远山区的家里打电话,用铃响的次数来表示是否平安。可以说是不花一分钱却达到了目的,所以很多运营商发现辛辛苦苦建起来的线路,却没有任何收益。不难看到,农村用户消费电信服务的习惯并未养成,而且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用户会从最节省的目的出发来使用电信服务。
四、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策略
我国普遍服务存在着“分片包干”原则失效、运营商定位两难、用户只用不消费的问题,因此本文从政府、运营商两大角度提出若干策略,来化解这三个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1政府做好推动者
推进普遍服务,促进和谐社会,政府要做的就是当好推动者。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为普遍服务提供支持。
4.1.1立法
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电信普遍服务义务。通过制定电信普遍服务的规划政策,激励竞争、激励提高电信普遍服务水平,确保信息安全、通信稳定、互联互通,对各运营商的服务进行监督并将信息及时公布于众。
4.1.2成立专门的普遍服务管理机构
现在,我国经过多次电信重组后,电信市场的垄断已经被打破,有效竞争逐步形成。另外,我国已加入WTO,伴随着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市场,具有外资背景的电信企业也会逐渐增多,因此普遍服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必将越来越大。本文认为,我国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协助电信管制部门进行管理。在设立专门的普遍服务管理机构时,应符合透明何效率原则,接受公众、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监督,定情公告普遍服务的进展情况,并有责任向政府提出普遍服务改进建议。
4.1.3加快建立普遍服务基金
2005年,在信息产业部和财政部达成共识后,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已然确定无疑。现在,没有确定的只是时间和基金的管理方式的问题。那么,普遍服务基金如何进行管理呢,在这里本文想借鉴印度的成功经验。因为两国同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且印度在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中国的背景下,但其农村地区的普遍服务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引入了竞争机制。印度普遍服务基金由电信部下属的基金管理部管理,通过竞标的方式来选择运营商。基金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投标程序,包括投标条款和条件,然后评估各运营商的投标方案,最后选择普遍服务提供商。此外,基金管理部还要持续监控普遍服务运营商每一个环节的情况。在进行招标之前,基金管理部根据招标地区的地理、人口特点,聘请专家计算出这个地区实现普遍服务需要多少投资,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招标的最高补贴数额。在招标过程中,基金管理部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计算好的投资计划和建设方案,然后选择报价最低的(报价应低于政府提出的最高补贴数额)运营商为该地区提供接入服务。
4.2运营商实现低成本运营
4.2.1送科技下乡
各大运营商在推进普遍服务建设的同时,可以送科技下乡,了解农村用户的需求,使他们接触电信基础服务,让他们享受到使用电信服务的好处,培养他们的消费习惯。
运营商在送科技下乡时就可以深入了解农民需求,例如运营上可就农民在农作的时候说关心的气候以及销售渠道等有关于农产品的外部环境问题,开发出相应的业务;也可以专就农村的劳务输出对通信的需求开发新的业务。真正的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
4.2.2补贴农民
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用户不花钱就能用电信服务的心理,除了大力的宣传之外,还要切实让农村的用户感受到电信服务的好处。比如说在只要有了通话,那么按通话的时间,运营商或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笔钱可以从普遍服务基金里拿出来。同时,也可以补贴给使用电信量大的农户,不断拉动农民对电信的消费需求。变普遍服务这种强制性手段为收入的再分配,对穷人、农民进行主动补贴。变城乡间的不和谐为和谐,带动运营商普遍服务的积极性。
4.2.3实现低ARPU值下的运营
普遍服务运营商找准定位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如何在低ARPU值的条件下实现低成本的运营。那么如何解决,本文认为,首先,运营商在建设基础设施时,应利用最为经济合理也适合当地情况的技术。例如选择450M无线接入系统应用于偏远地区的农村通信,经济方便。其次,为农民提供贴心服务。例如中国移动推出了“农信通”的业务品牌和相关业务,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通过“农信通”的平台送到农民手上。而且“农信通”的价格定为1~2元/月,价格低,这对农民有一定的吸引力。到2006年10月,“农信通”用户已经达到1267万。这样,吸引到更多的农民用户,即可在农村低成本运营好。自然,运营商在普遍服务中的位置也会摆的准。其次,培育良好的用户群。例如在刚进入时采取免费使用期或低价策略培育用户群,培养他们真正形成使用电信服务的习惯。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电信普遍服务只有在政府不断地推动下,运营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低收益情况下低成本运营,才能够消除种种不和谐现象,达到帕累托最优。
参考文献
[1]唐守廉.电信管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2]游五洋.国外电信普遍服务简况及我国电信普遍服务的内容和目标[J].世界电信,2002,(05):10-12.
[3]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游五洋.中国电信普遍服务现状分析和研究[J].当代通信,2005,(03).
一、纵向编排
即根据不同时间段听众的偏好编排出最为合理有效的节目放送清单,使得不同时间点的节目形成有机结合,发挥出最优效果。纵向编排可分为以下几类:(1)导引式编排,即在一个成功的节目之后播出一个有潜力的新兴节目,为新节目创造机会,使其被观众关注。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往往具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观众会在特定的时间段观看一个成熟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把一个具有潜力的新兴节目安排在一个成功的节目之后,因为成功的节目本来就具有了稳定的观众基础,对于同一个台播出的电视节目,这批观众都会选择愿意去观看,这样新兴的电视节目就会有了一部分潜在的观众。(2)吊床式编排,即在两个成功的节目之间插播一个有潜力的新兴节目,增加新节目的收视机会。与导引式相比较,此方式为新节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吸引收视率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间插播节目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造成后面成功节目的观众流失,减少收视率。新兴节目穿插在两档成功的电视节目之间,观众会为了不错过后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而把新兴的电视节目当作一个可以用来放松的时间段,在观看新兴节目时发现新兴节目的趣味,随着时间,受众就会发现自己也会定时观看这个中间穿插的新兴节目。(3)柱式编排,即通过一个成功的节目去带动前后两个有潜力的新兴节目的收视率。此方式有一定风险,若中间的强势节目竞争力不足,不但起不到帮助新兴节目的作用,反而会使自身的收视率打折扣。
二、横向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