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三语文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情感教育,需要厘清情感的真实含义
通常情况下,谈及情感教育,教师关注更多的是情感这个概念,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又通常是经验性的。比如笔者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不少人就认为情感教育,就是与学生感情或感情波动的有关教育,更有人提出情感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在高中学习中不要轻易动感情。这说明情感教育的专业性还有待加强,对于学科教师来说尤须重视这一点。心理学中对情感的定义是这样的:情感(也包括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体验”是情感体验的基本特征。情感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处于高三阶段的学生一方面由于身体生理的发育,另一方面由于学习压力、家庭压力等,情感体验常常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研究还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与学生的信念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如果有极强的信念,往往也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理解了这些,就会发现高三学生的情感教育并非机械地面对情感,而应当根据学生的需要,积极根据课程的特点,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以让学生生成能够促进学习与身心成长的情感因素。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抓住了情感教育的关键。
2.情感教育,需要与课程进行有效融合
根据以上理解,笔者以为高三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师努力想办法,让情感教育与英语课程产生实质性联系。而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情感体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以及英语知识运用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以让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教师所明确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之间产生良好的契合性。通过观察和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高三的学生的情感需要主要体现在这样的几个方面:一是对学习目标的认可;二是对学习任务的认同;三是对自身需要尤其是情感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关注;四是对关注对象(体现在部分学生身上)的情感投入能否得到满足等。一般来说,高三阶段的英语教学可以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以上的心理满足。下面举两例分别说明。词汇短语以及重点句型语法的掌握是高三英语复习期间重要的基础性任务,而机械的默写让学生获得的常常是消极的情感体验。这个时候如果转换教学思路,从激发学生乐学的角度去思考,通过一个个的主题去串联起相关的词汇短语或句型语法的话,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笔者在复习中常常结合热门话题,让学生用彼时复习的内容组合成一个个关于媒体热门(热档电影)、时事(领土争端)等主题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让学生用相关的英语知识去组织,这样通过以写促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对英语词汇和语法进行有机的组织,同时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此类话题往往有积极的动机)。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是高三英语复习中的两大核心内容,重复的训练同样不能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笔者采取的方法是:通过自身的广泛阅读,到相关的英文网站或书籍中寻找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然后结合当前高考要求进行复习材料的自组织,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吸纳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参与,通过他们的视角去编制出一个个完形填空或阅读理解的材料,这样从材料刺激的角度来看,符合学生的需要;从训练方式上看,符合考试的需要。而从具体的训练过程来看,则是在激活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之后,让学生在答题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3.情感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需要
情感教育不是空洞的关于情感的教育,情感教育应当是基于学生情感体验并自然生成的具有教育意味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情感教育还应当关注学生个体。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个男学生因心仪的女孩远离而失落,高考在即,这样的情形让身边所有的人都着急。笔者在与该生几次谈话之后,一次给了他一份特殊的作业:一则英语阅读材料。材料内容丰富并不易一下子读懂,而其后提出的问题却指向了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坚定信念。后来这个孩子花了近一周的时间读懂了材料,并在材料后附了百度总裁李彥宏的一句话“不动摇”。解决了学生的这一认识问题,其情感自然就摆脱了消极状态,从而专注于自身的学习……因此,情感教育往往并不是一个宏大概念,而是基于具体学生而实施的个性化教育。
作者:姚丽芳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1)三维动画课程方向不明确
三维动画如果单纯软件技能操作上考虑,它包含的模块很多,大致可以分为:模型、材质渲染、动画、动力学,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量相当于一个二维软件的教学量,比如PS,FLASH这些软件。所以,在开设三维动画课程的时候,如果单是命名“三维动画”,没有明确课程重点或者专业方向,仍然按照一般课时量的安排,三维动画课程只是让学生对此软件的所有命令都操作一遍而已,还不能保证完全掌握。这样的课程教学,不仅会削弱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还会让学生有一种学了但是还是不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感觉。
2)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三维动画课程教学多以各种三维制作软件基本命令、菜单讲解为主,以简单实例操作为辅,忽略了三维动画制作中角色表演、运动规律、时间把握、节奏掌控等要素应用的重要性。以3DSMAX为例,按学习顺序可划分为软件基本操作、基本模型创建、多边形建模等内容。每个部分单独讲解,且没有设置与企业实际所需的场景设计、角色动画、动作设定、影视特效等专题内容,导致学生无法将动画理论知识融入于软件实际操作。
3)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高职院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教师多媒体理论知识课堂讲解与学生机房实践练习依次进行的模式;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在机房同步进行的模式。虽说后者解决了前者无法实现的教师演示与生练习连续性问题,但容易导致学生完全机械式模仿教师操作,缺失了自己理解和思考。
4)师资短缺
由于中国高校的动漫教育起步于21世纪,因此最开始几年的动漫专业大多数是由原来的影视艺术专业演变而来,动漫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影视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调转过来,所以早期的高校艺术教育培养高等人才,要么出现偏重学生理论基础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要么就偏重软件技能的培训,结果高校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相当大的困难:社会上的生产企业需要聘用的是立即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人,需要的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能够熟练掌握动画制作的工具手段,还需要能够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企业对聘用者的继续学习和深入培养缺乏信心和足够的物质、人力支持,在对人才的二次开发上,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成本。这一矛盾的出现,促使社会上一批以社会办学形式出现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长并壮大起来,但也只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教育和社会生产实际需求间对于技术工种的空白,对于动画艺术的发展并没有多少贡献,模式单一、缺乏想象力的教育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5)引进企业外聘人员
现在不少高等职业院校能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通过对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的积极引入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主要还是偏向于制作技术、动画规律的提高。这类行业专家的教学技能是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因此缩小了学生技术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实际操作技术和能力。可是,这类行业专业也分为两类,一类是80年身于动画行业,现在都是导演级别,他们教学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原画、动画运动规律的学习和应用,这些专家擅长手绘动画,或鼠绘,大多数限于二维动画的教学;另一类是现在从事动画行业5年的年轻技术人员,他们教学的课程集中在软件技能的培训,他们教授的软件技能更加实用,也更加与行业企业接轨,大部分能够在教软件技能操作的过程,融入一些动画规律、原画方面的知识,但很少能从导演设计的角度考虑三维动画的独特艺术效果。因此,前者不能讲授三维动画实操,后者讲授三维偏重技能实践。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一般质量和缺少创意、缺少艺术感的三维动画已不能满足观众对于高质量、富逼真感和有视觉震撼力的动画作品的强烈需要。在前行中,数字动画教育者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数字人才呢?三维动画人才又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
2常用的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1)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我们常使用的课堂教学方法,特别是以实践技能为学习要求的课程设计。将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融入到一个个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的实例任务中,驱使学生带着任务完成此单元知识点的学习,并且允许学生完成任务的差异性。此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学习的活跃度,快速有效地完成一个课堂知识点的学习。在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本人亦采用此方法,除上述的课堂效果外,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能够很好完成课堂的任务教学,但如果换一个任务作业时,学生多数不能完成;另外由于是以课堂知识单元为基础建立的学习任务,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三维动画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2)项目驱动
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围绕工程项目案例展开教学,让学生在项目研发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在项目驱动教学中,项目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要在项目的驱动下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锻炼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项目驱动可以弥补教学中知识点独立脱节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把课程学习内容整体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克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学习问题。以李景欣在《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法在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飞机起飞场景动画教学”项目为例,可以很好地完成了飞机模型、材质贴图、音效、动画、特效、渲染各个环节的任务,最后实现项目完成考核的学习效果。本人亦尝试过此方法,不过是以角色动画为驱动的项目,制作一个卡通熊在森林跑跳的一段30秒的短片,教学内容涵盖了三维动画的全部模块,问题在于项目的制作流程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其中一个环节的任务完成不及格,会影响下一个任务的完成质量,在角色动画中,甚至会影响下个任务是否能够开展。以目前动画专业的招生情况,保守估计,假使一个班级30个学生,教师如何能够保证30个学生能够在同一个时间段完成某一环节的完成质量,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出现1/3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将面临是照顾2/3的学生还是照顾1/3学生的两难局面。况且,动画专业的三维动画课程最主要实现的是三维角色的动画,而不是场景物体的动画。
3)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项目驱动模式的进一步延伸。“工作室”教学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成为教学过程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建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课程设置不再以章节式知识结构划分,整个课程以三维动画项目制作为依托,按照项目的生产流程实施教学。在其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专业技能,还能够培养费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要有一段时间的企业相关岗位的实践实习,否则教师很难把握工作室项目的质量和产品要求。只有当教师能够独当一面,独立完成一部符合市场要求的三维动画作品时,才能带领学生以工作室的模式学习,不然还是回归到课堂教学。二是工作室模式需要有相关动漫企业的合作,有企业人员带进真实的商业项目实操,并按照企业一线专业技术、工作标准、管理模式等职业能力和规范传导给学生,达到缩小学生面向社会和企业接轨距离的目的,否则,工作室模式也只是个“花架子”。而是否能够与有实力的动漫企业合作并引进项目,需要该动画专业在当地良好的教学质量口碑,同时也要考察当地的动漫产业发展是否蓬勃,是否有足够的企业人力和项目带进学校。
3总结
关键词: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78-1
“针对性”是高三二轮复习的关键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软肋”,然后有针对性地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达到有效复习。
一、切准学习“软肋”,抓住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复习,首要的是需要学生找出学习的“软肋”,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如何找?一是从解题做题中找“软肋”。学生找出自己“软肋”与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加强解题做题,假如学生对某种题型难以理解和把握不住,那么,这种题型就是自己的“软肋”。二是从核对答案中找“软肋”。学生对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题等,都能写出一部分的答案,然而写的答案正确与否需要核对参考答案。如果写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吻合率很低,甚至大相径庭,那么这种题型自然就是自己的“软肋”。三是从检测或考试的结果找“软肋”。学生自己每次考试的成绩处于班级的何种层次,某种题型得分如何,这些都是衡量自己实际水平的标尺。如果自己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下游,而且某种题型得分很少,那么这一板块就是自己的“软肋”。
二、学习解题方法,强化做题训练
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软肋”,教师要在二轮复习中对症下药,努力克服薄弱环节,提高复习效率。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笔者认为重点应抓好两个方面:
1.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方法指导。对正确答题而言,最重要的是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方法其实就是学生答案时的思路。正确、清晰的解题思路是答题成功的根本保证,如果学生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地答题,那必定是或言之无物,或离题万里,或不知所云。由于高考语文试卷中不可能直接考到答题方法的知识点,因此,学生对此会掉以轻心,以软性任务对待,没有记住、掌握、理解和运用,导致考试时想不起来,更无法运用其去解题,最终错误迭出。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重视学习解题方法,突出重点,掌握理解,学会运用,练就看到某种题型就能想到它所对应的解题方法的本领。例如:在做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部分王昌龄《送魏二》中的“‘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时,学生就要能马上想到这种题型的答题程序:第一,解释“醉别”“江风引雨”在诗中的含义;第二,展开丰富的联想把“醉别”“江风引雨”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写出“醉别”“江风引雨”烘托了怎样的惜别意境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丰富情感。学生按这样的答题步骤组织的答案是不会有太大的偏差的。
2.有针对性地进行做题训练。做题是了解和克服自己“软肋”的重要方法,做题可以有效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学生甚至还可以从大量的做题中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在以后的高考中遇到类似的题目,就不会意乱心慌,可以从容应对,驾轻就熟。关于做题,教师要提醒学生力戒的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只看题而不做题。一些学生看到某些题目比较简单,对解此题的思路也比较清晰,就不想再做了。现实中,很多的题目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并非看看就可以的。有些题目看似会做,但真正做出的却是错的。另一种倾向是先看答案再做题目。尤其是解答主观题,万不可在答题之前看参考答案,一些学生看了参考答案,感觉解题十分简单,并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强项就是这种题型。事实上,如果自己不看参考答案写出的答案,就很难与参考答案吻合。
做题既要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完成,而且还要对做每部分题目进行严格限时;之后,让学生再比对参考答案和自己组织的答案,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反思,找出“软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做题训练。二轮复习中最关键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做题,在做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理解掌握的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还可以强化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学生必须大量地、认真地做题。
三、发挥教师作用,提高复习效果
学生自己“找问题”、“看方法”、“做题目”是二轮复习的主要方法,在这其中语文教师也应发挥这样三个方面的作用。
1.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难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诸多的疑难问题,对于这些疑难问题单依靠对答案或者看资料是无法解答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并且详细地把疑在何处、难在哪里讲解给学生听,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解决这种疑难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2.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测验或者考试。尽管学生从大量的做题中了解到了自己存在的“软肋”,但这种自己做题自己批改的准确率还不是很高。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项测验或者进行综合考试,并进行认真批改。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便于学生更准确把握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 熟悉了解《考试说明》,有效复习对应考点
《考试说明》在相当程度上涵盖了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列出了各类考点,为我们的复习提供了可靠坚实的依据。因此,在整个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读浙江省的《考试说明》,领会其中对各考点的要求。根据浙江省《考试说明》所附样卷的题型结构,把握试卷结构;对规定考查的各个考点、涉及的知识一一复习,并通过训练逐个落实。如此复习,我们才不会偏离方向,盲目地行走在复习的弯路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
二 切实提高听课效率,有效落实考点知识
高一、高二的课堂都是针对教材的,对于浙江省来说,就是苏教版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选修的《〈论语〉选读》和《外国小说欣赏》7本教材,偏向于语文素养的熏陶涵养。而高三的课堂是针对《考试说明》上的考点逐一复习的,偏向于知识点的落实。因此,学生的听课习惯要有所改变。
1.学会调控情绪,尽量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高三的课不能再以高一、高二时听课文赏析时那般轻松惬意地来“欣赏”,而要适度地紧张,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本着汲取新知识的态度来听高三的考点复习课。
2.适时、及时地做好课堂笔记
考点复习课,学生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更要适时、及时地做好记录,把知识要点、解题思路,答题注意点等重点摘录在本,以备课后及日后解题时随时可用,巩固已学知识。
3.争取在课堂中便能掌握知识点,甚至能够运用
高三的课堂无疑是内容盈实的,知识要点也是复杂的,记忆要点也是繁多的。此时,学生应尽力在课堂中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否则,长此以往,积压的知识要点将无法个个落实,况且知识点之间本身相互关联,一个不掌握,其他相关的知识也无法落实。
三 选择做好讲义练习,及时整理“高考宝典”
高三复习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高考题型的一般思路及解题技巧,更少不了“实地演练”。但如果只是盲目地无重点地做试卷,对已做过的试卷不进行有效的分析及反思,那么学生就会深陷“题海”,不仅对自己造成十分沉重的负担而且收效甚微。我们的周围并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学生整天“埋头苦干”,做遍“天下真题”,答尽“各省模拟”,依然“一头雾水”,一到考试,便是“满眼金星”,无从下手。但有的同学,却是轻松应战,一本“高考宝典”在手,打遍“英雄”无敌手。
这又是为何呢?“高考宝典”,通俗点说,就是“错题集”,将自己的知识漏洞整理成集,平时多看多反思,自然“扬长补短”,面对各个考题、考点,能够应对自如。而前一类学生,对于自己的知识训练按部就班,长项与弱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侧重,没有选择,会的知识重复无效训练,而不会的终究还是模棱两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可谓收效甚微。
因此,学生在做完一份讲义之后,可以对自己的得分、失分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分析找出自己出错的症结所在,把握住此类题目的特征、所需的知识要点,并将之整理入《高考宝典》,以备来日查缺补漏之用。
四 确立目标扎实行动,力争得分万无一失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目标看起来一时难以实现,但把它们分成若干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然后集中精力想办法去逐一实现这些小目标。当这些小目标全部实现时,大目标也就实现了。对于高考语文复习,不妨可以设定以下三点小目标。
1.背诵部分,确保满分
背诵名句名篇是保证考场得分的有效方法,因为能考到的名句都不会超出《考试说明》要求的范围,且背诵属于基础能力层级,不需要什么技巧。所以,学生要尽早背诵《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的名篇,重视课内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高考前要经常背,经常默写,确保课内名句名篇的默写拿满分。况且背名句不仅仅能拿到名句名篇部分的分数,也可把有关名句用到作文中去,这样可谓一举两得。
2.文言翻译,争取字字能落实
这就要求平时学生要加强大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积累一些重要实词的常用意思,熟记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学会推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掌握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同时还要掌握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一些固定句式。
3.写作部分,规范合题意
在复习写作的过程中,注重文体意识、审题意识、抒发真情,能根据要求写出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的、合乎规范的、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同时,写作过程中要避免写错别字,平时坚持阅读报刊,仔细观察体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丰富作文内容。
五 结束语
高三的语文复习本身就是一张大而重的网,学生要想把握住这张网,并让它为自己随心所用,必定要付出长时间的艰辛劳动。但高考是一个定时的比赛,只有最早练好技能,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才能最终胜利。如此看来,提高高三语文复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高三教学经验,针对当前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有主观愿望学好语文而不知如何行动的同学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建议,以期这部分同学能结合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语文复习效率,从而能够较好较快地提高语文成绩,决胜高考。
参考文献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呢?
第一,认真备课做足课前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以考点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安排配套资料,重在方法指导,设计师生互动,是高三备课的主要内容。备课要做到个人潜心备课、高效集体备课、借鉴优秀备课资料相结合,具体备课要重点注意以下两点:
1.要有明确的课时观,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复习目标要明确集中,一个专题的复习内容,一般都要几个课时,因此每个课时的复习目标和内容应有明确的分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专题内容很多,课时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全面开花不如各个击破,要敢于放弃懂得取舍。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2.精选精编训练材料,优化设计语文作业
要精心选编复习题、练习题、测试题、反馈练习题:选题数量要精,涵盖的知识点能力点要全,题型要典范;教师要提前做题,杜绝错题无答案题偏题过难题,要思考答案整理答案,总结原因方法规律;要配套安排好每节课的课前预复习训练材料、课内巩固训练材料和课外迁移训练材料;要精心挑选综合测试试卷;要收集和改编与高考命题思想相吻合的训练题,把全国和省市高考卷模拟卷作为训练材料,发挥这些材料的权威性;讲评前要做好三项工作: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具体讲评什么),找到讲评的突破口(具体怎样讲评),选编针对性强的反馈练习题。
第二,用好课堂45分钟,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教学关键无疑就在课堂45分钟,这里我只重点谈一下要根据复习课的不同课型,特别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1.知识复习课。各种命题角度典型实例导入知识要点高考命题角度归纳典型例题训练评讲点拨解题思路和方法归纳迁移训练(包括高考试题未出现的命题角度试题)。
2.阅读鉴赏复习课。课前布置预复习(课上讲练的文章预先发下,要求学生阅读并完成文)上课第一环节指导整体把握文章(全文和各个局部写了什么,文章思路和结构,文章重点和特点)进入答题环节进行答题程序与方法指导(要求学生通读题目,把握每个命题指向;审清每个试题的题意,明确解答要求;锁定每个题目的研读区间,探究答案;分析解答要点,规范表述)课末小结环节归纳文章阅读程序和解答试题基本步骤布置课外训练作业。
3.综合试卷评讲课。每次考试后要认真进行质量分析,采取后续措施:认真采集数据进行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的质量分析,全面清楚地了解每个小题答题情况和每个学生薄弱环节,从而对一个阶段的复习作小结,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后续措施。
第三,还课堂于学生,实现师生真正互动,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唯一途径
1.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使参加实验的学生水平分别达到三个不同层次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讲阅读与写作结合到一起,将语文学活。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自己的资源进行有侧重点的课堂重组。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但可以实现“三多一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实现学生自主登台,多登台多讨论多展示,而教师少讲解的教学模式,开展阅读指导科,练笔交流课,作文评改课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先行课、研讨课、指导课以及诵读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每一种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都要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课中分别达到三个不同的层次。
2.制定每周任务,重在平时落实,努力创建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每周任务,有布置有检查。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并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检查学生默写、口头提问背诵。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积累,并将这种积累加以梳理运用。如在《过秦论》的教学中,课前教师可以按照三级分层达标对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目标,让学生不但能够学习作者研究历史和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了解过秦论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二、多种形式进行三级分层达标训练
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的训练必须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在课内阅读文本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还原作者感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课堂中注重落实学生的三级训练。为了强化学生的三级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将积累到的字词、好词佳句以及完成的小练笔、随笔感悟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进行积淀,以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而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阅读训练重点让学生进行积累,并将积累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最后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三、结语
关键词: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疏散楼梯;疏散通道;避难间
一、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特别是出现了不少大体量的综合性的高层建筑,这对改善城市景观和人民居住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建筑能够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作用,除了合理的功能分区之外,还必须有合理的安全疏散和交通组织设计,尤其是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大型公共建筑,功能多样,交通路线错综复杂。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安全疏散设计成了高层建筑中的重要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从已有的火灾案例来看,高层建筑存在较大的火险隐患,特别是在安全疏散方面问题突出,其防火设计必须受到重视。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设计在满足《高规》规定的基础上,还应有其更严格和具体的要求。
二、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层建筑的特点,一是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长,人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疏散到安全场所;其二是发生火灾时,在“烟囱效应”作用下,烟气和火势竖向蔓延快,增加了安全疏散的困难,而平时使用的电梯由于不防烟火和停电等原因停止使用;其三是人员集中,容易出现混乱,拥挤的情况。而且在疏散过程中人往往具有一种恐惧心理,往往是向熟悉的路线疏散,向明亮的路线疏散,也增加了疏散的困难。
高层建筑的功能分区合理,交通路线通畅,人员安全疏散快捷,不仅反映了一个建筑物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同时还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性问题。对高层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应从其建筑及使用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建筑功能与消防安全的合理关系。安全疏散和避难设计攸关人员生命安全,要求高、难度大,无疑是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若干对策
对于综合性的大型建筑,主要安全疏散设施是指疏散楼梯、公共走道和门;对于高层旅馆、饭店和写字楼,还有安全疏散辅助设施,如疏散阳台、缓解器、救生袋等,超高层建筑还有避难层或避难间等。合理布置安全疏散设施,为人们安全疏散创造条件,对于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事故和严重经济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合理布置安全疏散路线。
在发生火灾时,人们在紧急疏散时,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安全性高,即人们从着火房间或部位,跑到公共走道,再由公共走道到达疏散楼梯间,然后转向室外或其他安全处,一步比一步安全,不会产生“逆流”情况,这样的疏散路线即为安全疏散路线。因此,在布置疏散路线时,既要力求简捷明了,便于寻找、辨别;又要不致因受某种阻碍反向而行,并要特别注意疏散楼梯的位置,一般地说,疏散楼梯靠近电梯布置是恰当的,因为发生火灾时,人们往往首先考虑并经常使用的路线和火灾时紧急使用的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迅速而安全的疏散人员。同时,要防止疏散楼梯与消防电梯合用一个凹廊作前室。因为这种布置方法,在火灾时会发生疏散人员与消防人员的流线交叉和相互干扰,有碍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
2、合理布置环形、双向走道或无尽端房间的走道。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不同使用性质、采用结构类不同等因素,尽量布置环形走道、双向走道或无尽端房间的走道、“人”字型走道。这样布置交通的优点是,既方便平时使用,火灾时又能迅速使人们安全疏散。现举有代表性的高层住宅、办公建筑、旅馆实例如下:高层住宅建筑,一般采用无尽端房间的外廊式或内廊式走道,对于塔式住宅,其特点是以电梯、楼梯和公共走道组成一个平面核心,所有的住户都分布在核心的四周。这种平面形式布置紧凑,既方便平时使用,又便于火灾时紧急疏散。办公和旅馆高层建筑,凡采用大空间办公室的,大多采用环形走道或双向走道。
3、合理布置疏散出口
为了保证人们在火灾时向两个不同疏散方向进行疏散,一般应在靠近主题建筑标准层或其防火分区的两端或接近两端出口处设置疏散出口。在火灾时人们常常是冲向熟悉、习惯和明亮处的出口或楼梯疏散,若遇到烟火阻碍,就得掉头寻找出路,尤其是人在惊恐、失去理智控制的情况下,往往会追随他们盲目行动,如只有一个方向得疏散路线是极不安全的。
在建筑物中任何部位最好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散方向可供疏散。避免把疏散走道布置成袋形,因为袋形走到的致命弱点时只有一个疏散方向,火灾时一旦出口被烟火堵住,其走道内的人员就很难安全脱险。
在条件许可时,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应尽量靠近外墙设置。因为这样布置,可利用在外墙开启窗户进行自然排烟,从而为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创造有利条件;如因条件限制,将疏散楼梯布置在建筑核心部位时,应设有机械正压送风设施,以利安全疏散。
有的综合性高层建筑有多种用途,如地下一、二层为汽车停车库,地上几层为商场营业厅,商场营业厅以上若干层为办公室,在办公室以上若干层是旅馆或公寓。为了便于安全使用,有利于火灾时紧急安全疏散和营救,在设计中必须做到车流与人流和消防营救安全分隔,百货商场与其上各层得办公、住宿人员分隔。
安全出口(门或楼梯出口)的布置应均匀,具有不同方向的出口。如北京长城饭店,但必须注意的是,有的高层办公建筑,将两座楼梯相近布置,而且在同一个方向,这样的设计是不合理的,不利于火灾时紧急安全疏散和营救,两者之间至少应保持5m以上的间距。
4、合理布置疏散楼梯
这是疏散道上的第二安全区域。为保证在火灾时人们迅速安全疏散,对于旅馆、办公建筑、教学建筑、科研建筑、医院、商业建筑、邮政建筑、电力调度建筑、广播电视建筑、通廊式住宅等或其每个防火分区,应设有两个不同疏散方向的疏散楼梯。
从安全疏散角度看,上述布置方式有以下作用:
(1)由于是两个不同疏散方向的安全出口,就可以避免将两个疏散出口(主要是楼梯)布置在建筑物同一层平面相距很近的一侧,在发生火灾时就可避免人群拥挤而出现混乱的情况,也可避免两个出口全被烟火封住,失去两个出口的作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可为人们迅速安全疏散创造有利条件。由许多火灾实例和试验得知,人们常常寻着平时的行动习惯进行紧急情况下的行动。例如,在火灾情况下,首先向熟悉的疏散路线冲去,但由于争相逃命,惊慌异常,有可能奔向窄狭地点,以致不能很快脱险;再次失去理智控制的人,往往追逐别人盲目行动等。若有了不同疏散方向的安全出口,就能较好地与平时疏散活动结合起来,火灾紧急疏散就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看来,只设有一个疏散方向的安全疏散出口是不够安全的,而在建筑物或其每个防火分区的走道端部或走道端部的附近,设置楼梯,形成不同方向的安全疏散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建筑物类型的不同,标准层面积和性质不同,不分清红皂白地一律要求高层建筑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双向安全出口,实际上对一些塔式建筑和单元式高层住宅的每个单元就有困难。因此,《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此作了规定。
对于那些平面面积较小的高层建筑,设置室内楼梯有困难,可设置一座室外疏散楼梯或在面积较大的其他公共建筑设置两座及两座以上的室外疏散楼梯。室外疏散楼梯的优点是不占用使用面积,有利于降低建筑造价,又是良好的自然排烟楼梯,因为烟流到楼梯前室(敞开前室)很快就扩散了,比较安全。为了保障人员的安全疏散,在设计室外疏散楼梯时,需要满足一下要求:为有利于迅速而安全地进行疏散,室外楼梯的最小净宽按通过一个消防员携带灭火器所需的尺寸,其净宽不应小于0.9m,倾斜度不得大于45°,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m。
为了防止火灾时火焰从门内窜出而把楼梯烧坏,则室外楼梯和每层处平台,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h,在楼梯周围2m范围内的墙面上,除了可以设置疏散门外,不应开设其他门洞口,疏散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且不应正对楼梯段。
5、合理设置疏散门
建筑物底层公共疏散门各种高层建筑(如高层医院、旅馆、饭店、酒店楼、商业楼、展览楼、综合楼、财贸金融楼、科研楼、办公楼、住宅楼),有的安全出口与楼梯的数量与宽度相同。这对整个建筑物人员安全疏散式十分有利的,在设计中如遇到上层工作人数(每层)和底层工作人数基本相同的情况,可以仿效。不过,在许多情况下,高层公共建筑物的底层或其上一、二、三层为公共活动用房(如商业、餐厅、大会议堂、多功能厅、酒吧、舞厅等),人数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分别设置,其外门的总宽度要比楼梯总宽度宽些,出口数量多些。
房间的疏散门安全出口的疏散能力,除了与总宽度有关外,还与一个房间的安全出口数有关,如果人员较多的房间,只布置一两个宽大的出口,平时通行不便,火灾时应急困难,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凡人员较集中的房间,既要考虑平时疏散的方便,又要满足紧急情况下的需要。应在安全出口的数量、分布、距离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6、避难层(间)的合理设计
设置高层建筑避难层(间)是十分必要的。设置避难层(间)是保障高层建筑内人员在火灾时安全脱险的一项有效的措施。就高层公共建筑来说,人员众多,紧急疏散是个大问题。层数在25层以上的办公、旅馆等人员较多的高层公共建筑,均宜设置避难层(间),但为既基本满足安全疏散需要,又能节约投资,宜缩小设置范围。在一般情况下,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旅馆(含饭店、宾馆)、办公楼和综合楼,应设置避难层(间)。
设置避难层(间)的歧视高度,主要与当地拥有消防登高车的作业高度和消防队员能承受的最大体力消耗等因素有关。目前某些城市的登高、举高消防车,最大作业高度在30-45m之间,个别少数城市的登高、举高消防车在50m左右。根据对消防队员实测,登高超过10层时,心跳和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不适应扑救的需要,会给灭火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根据上述因素,自地面层起到10-15层设第一避难层。避难层(间)的层数亦为10-15层。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置层结合(采用的较多),另一种是专用避难层。前者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专用避难层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关键词] 班级 ;人文精神;基点
人文精神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它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作为整个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最根本的自我完善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和人生追求,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一种追求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想态度,,即强调人的作用和地位,关怀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由,追求人性的完善,致力于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同一等。总之,是一种立于现实去追求理想、实现信仰的观念形态,诸如自由、民主、公正、仁爱、宽容、和谐、尊重、追求美好、为理想献身等。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等专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兢兢业业,功不可没。然而,由于受历史贯性形成培养方向的偏重、学制的限制、课程安排的弱化、班级管理没有相应的重视体现、进入高职的考生素质较次等诸多原因左右,高职学生人文精神比较缺失已成为不争之实。主要体现在相当部分学生重技能学习、轻人文认知;重商品意识、轻理想信仰;重个人主义、轻团队合作;重感官享乐、轻内涵构建;重金钱实利、轻理性道义。从目前我们对部分高职学生的调查情况看,学生商品化、私利化、享乐化、游戏化现象比较严重,凡于赚钱无实用价值的知识一概弃之于弊履,他们自以为在高职学院学会掌握了技能,而其实是被技能所掌握,这样的学生感情干瘪,思想空洞,不知道社会会把自己带向何方,也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他们以为掌握了一些技能就有一切,鄙视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结果被最低级甚至肮脏的所谓“文化艺术”所俘虏,变得粗鄙浮浅、自私猥琐、毫无责任意识。
人文精神培育是时代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发展的要求,也是现实社会潮流进步的必然。班级是高职院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首先的落脚点在班级,班级人文环境的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具有辐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就必须十分注重班级人文环境的建设,从具体实践看,我们认为班级人文精神培育应立足三个基点进行发展。
一、明晰班级人文精神培育目标
大学新生入学之后,班主任应有序的组织班级全体学生通过召开如“谈谈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生的理想”、“我最敬重的人!”、“一本好书对我的启迪”、“什么样的行为最美丽?”、“我的责任和荣誉!”、“高职大学生,难道只会技能妈?”等班会、竞赛、辩论,引导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定位,对班级建设培育人文精神有比较明确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一起确定未来三年班级要营造的班风和追求的精神,例如我所带的班,班级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近景目标是“建设和谐班级,每个同学都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人”,远景目标是“成为优秀班级,每个同学都成为优秀的人、有使命感责任感的人”,为此目标,之后班委、各宿舍又组织学习先进班、先进团支部的相关条件,制定班级、宿舍、个人制度规范、使命责任、努力方向,让同学们思想清晰,行动明确,目标有指,深刻的认知和理解班级人文精神培育建设的意义所在:没有一个优秀的班,就不会有每一个同学成长的肥沃土壤,同时,每一位同学作为班级的一分子,应切实履行好自己应尽的义务、责任和使命,品行向上、学习向上、能力向上,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做一个理想的自己,最一个健全的自己,班级应通过全体同学不懈的协作努力,成为学院“三一”班级,即:品行第一、学习第一、能力第一。
二、精心营造班级优雅人文氛围
高职院校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精神追求,这对学生会产生深刻持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学校、班主任应当共同致力于营造一个优雅高尚的班级人文氛围,充分发挥它的隐性育人作用。
首先,通过主题班会、参观走访、宿舍小组讨论、学习座谈、名师讲坛等多样形式,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校训、班训的高尚文化培育,让校训、班训所凝聚的内在精神、文化气质有机溶入大学生的心灵。校训是一所高职学院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的集中表述,它最能反映一所高职学院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是最富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因素,它深刻而持久地陶冶和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价值观、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励志、崇实、强技、尚新。充分折射出学院所追求的高新发展理念,这个校训明白无误的宣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只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更注重学生做人高度和宽度的养成和训育,更注重在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上做功。班训是在谨守校训大方向的前提下一个班级个性化、目标化、理想化发展的追求,如我所带的班级班训是:集体、责任、荣誉。是希冀全班学生贯穿始终的把自己融入团队集体建设中,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急人所急,理解、明晰、履行好自己肩头的义务责任,养育强烈的荣誉感、使命感促进自己精神的健康成长。因此,高职学院要特别重视培育校训、班训精神,精心设计校训、班训,不遗余力的利用一切有利时机、优良形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进行校训、班训教育,让学生秉成和发扬校训、班训的内涵和精神,以启迪激励自己在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上不断奋进。
其次,学校、班主任要有这样的认识,人文精神的获得,需要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熏陶,需要繁荣人文科学,因为人文知识的宝库中积累着人类的优秀文化,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历史的智慧,思维的启迪,可以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使大学生得到高雅审美情趣的陶冶,所以应通过举办班级人文读书沙龙、人文讲座、人文演讲比赛,如:“读读古希腊,谈谈古希腊”读书活动;“走进哲学,走进美学”讲座;“大学生心中的不朽经典”演奖比赛,让高职大学生在读、听、讲的积极参与中,使学生产生共鸣,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受到文明思想的感染,形成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从而产生强大的人文精神辐射力和教育效应。
再次,班主任积极组织、介绍、引导班级学生加入学院学生会、团委、各种协会、社团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组织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如:摄影活动、书法活动、舞蹈活动、旅游设计活动、辩论活动、征文活动、绘画艺术欣赏活动、观看高雅文艺表演等,一方面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在各种优雅高尚的文化活动中提高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欣赏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品格,陶冶人文情操,逐渐培育其人文精神,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完善精神品格,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专业教学有机渗透人文教育
高职专业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大学生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的主阵地。
我们的专业教学必须是关心人的教学,以人性完善为终极目标,专业教学要充分体现正面的时代精神气息,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所以在高职专业课堂学习中,必须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又要塑造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为此,班主任应就此问题多向学院建言献策,协调班级的课任教师,如在学院的统一组织安排下,召开班级课任教师关于“专业教学如何渗透人文教育?”、“专业教师应如何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我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观”、“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等主题研讨、主题座谈,通过一系列座谈、对话、沟通、研讨,力求班主任与课任教师在对班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目标上达成共识,由此激发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是努力挖掘和把握教材包涵的感情底蕴,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特点,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唤起他们积极的内心体验,特别是面对困难的学习问题,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情感宣染,使学生能被教师所吸引,勇敢面对学习困难,积极思考、积极破解,增强学生战胜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二是通过专业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矛盾的普遍存在原理,在专业学习中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严谨求是,理智自律,执着求真,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完善学生的精神品格;三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讲授课程中要有意识去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各种思维活动,使得学生因人制宜地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达到学习创新的目的,力求在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里,打破因循守旧,崇尚权威的文化气氛,让清新、有生命力的人文精神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
机遇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他与怯懦,懒惰无缘,他更不相信眼泪,不会同情任何一个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把握机遇的议论文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把握机遇的议论文1机遇,总会是在人们的不经意间从手中溜走,然而机遇往往掌握在最需要他的人手中,一直感动于这个故事:
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出色的报社记者,当然凡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她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报上有关记者的招聘广告。但无一次不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她没有一天不是在掩面叹息:唉!看来还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呀!她每天迷茫着,徘徊着,终于有一天,她在一张觉定她命运转折点的报纸上看到了这样几行字:朋友!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未来迷茫,如果你向往文学记事类理想工作,请在本段话中找出14个错别字,并于今日5:30之前前往本公司报到。她决心一试,同一宿舍中还有与她拥有同样愿望的一名女生在看到这段话后,却只是忍俊不禁,并不屑的嘲笑她道:呵!那是骗人的!你不可能找不到工作,疯了吧!哈哈哈哈哈!女孩不顾那室友的侮辱,仍旧傻傻执着的坚持她的梦想!最后当女孩奔向自己梦想的终点(那家公司)时,老板不停握住她的手激动不已的说道:“你是我们这次招聘的第一个人,却也是最后一个!我们需要你这样懂得抓住机遇的人才!”
我想,我们身边也都在演绎着一个个关于机遇的故事!机遇,可遇而不可求!这东西往往是捉弄人的,真正的陷阱通常会伪装成机遇,而真正的机遇往往会伪装成陷阱!只有真正需要机遇并懂得抓住机遇的人,才能从社会这一装满了诱人蜂蜜的蜂窝里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佼佼者!
别去等待机遇,因为人的一生永远不可能在等待中虚度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寻找机遇,否则只会在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迷失方向!迷茫的心灵像划不亮的火柴,机遇不会停留于懒惰者手中。也觉不会永驻在勤劳者身边,机遇每个人都拥有过,只是不曾抓住。当机遇来到受宠若惊的你身边时你却不懂珍惜,白白浪费掉,此时再来痛心疾首也晚了......别去惋惜已经逝去的东西!世上一切都是如此,拥有的时候不曾珍惜,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
所以,抓住他吧!
高三把握机遇的议论文2人生就像一场赛车,许多人抓住了机遇,在人生的转弯处超越了别人,更超越了自己,这些人的人生可能从此“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有些人没有抓住机遇,在人生的转弯处落在了别人的后面或者坠入山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会成就一生,犹豫不决就会失败。有些人一生平平淡淡,他们不想改变,总是安分守己,不思进取,而有些人他们不安定平淡的生活,他们喜欢冒险,他们不停的换工作,他们的人生有很多机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挑战,不断地进步。
比尔盖茨高中时不喜欢学习,他喜欢电脑,于是他离开了学校,很多人都不理解、支持他,认为他“脑子进水了”,后来他创立了微软这一品牌,如果他当时继续读完高中,可能会无所作为,不会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亿万富翁。比尔盖茨抓住了人生机遇,成就了自己的一生。
诸葛亮也抓住了机遇,他自号“卧床先生”于南阳躬耕,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出山,他抓住了这个机遇出山辅佐刘备,成为了蜀相,为蜀国出了很多好的计谋,也使蜀立于魏,吴之间,与其成鼎足之势。吴国的孙权也抓住了机遇,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发书让他北面称臣,他与吴国的大臣商议,有的主降,有的主战,意见不一,他拔剑斩文案一角,曰:“吾意已决。”于是吴、蜀联合,大败曹军八十万于赤壁,也挟东吴大乔、小乔免去了被锁铜雀楼的命运。孙权在决定命运的转折点上抓住了机遇,保全了自己的国家与人民。
李白在仕途不顺,离开皇帝后,他没有消极的生活,而是依剑游历大唐山河,他的足迹遍布美丽的大唐,他走到哪便写到哪,所以为我们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他“笔落经风雨,诗成泣鬼神”。正是因为在人生的转折点他没有放弃,才成就了“诗仙”的美名。这样的人物不可枚举,他们有爱迪生,毛遂,管仲,陶渊明、刘邦……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只有有迎接挑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功。
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机遇来临时,不要犹豫,要果断的抓住它,成功就不会太远了!
高三把握机遇的议论文3人生中会有弯道与挫折,然而正是人生中难以预料的弯道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过:“天才无非是忍耐”。大写的人又怎能逃脱苦难的磨砺?在困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铸就人生的不屈与辉煌,何足畏哉?
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你,一个柔韧的奇女子,王嫱,演绎出让人感伤的出塞的神话。一个江南水乡浸透温婉气息的女子却要在风沙裹蚀下把青丝熬成霜白,枯萎了红颜。又有谁可以承受这样的命运,而你,昭君,只是怀一幽怨的琵琶,留下了夕阳下无语的青冢。你,变坎坷的人生际遇为华夏史册上为民族和平而牺牲的永世光辉,熠熠生光。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你啊,旷达的子瞻,泛舟赤壁。你心中何尝不想“至君尧舜上,再使风流淳”?可你逃不了“乌台诗案”,你选择了黄州,造福一方百姓又何尝不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雄姿英发的周瑜,你仰慕他,然而,你终是你,变人生的轨迹未尝不可?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岂不快哉?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消!”郑袖的谗言,子兰的诽谤,怀王的昏聩,那儿不是你的容身之所啊,三闾大夫!痛心与失望,如此被排挤,命运多舛,可你依然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试问,还有如你一样的忠主人么?感念朝廷的日益衰败却无力相助,于是,你,自沉汨罗,多么可歌可泣的举动,《离骚》中句句都是你的一片丹心!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美景,三月小雨润如酥,你,范蠡,携西施泛舟西湖,散发扁舟。何必留恋勾践的高位名利?你深知越王的可以同苦难,难以同甘,世人谁不留恋名利权位,可你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和功高盖主皆殒身的教训。走吧,陶朱公三置千金,你,写下了最完美的明哲保身的人生准则。放弃名利,成就了最善的命运。
菜市口人头攒动,一辆囚车押来披头散发的你,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变法会有牺牲,那就从我开始!”你大义凛然,昂着高傲的头颅,绝不会向顽固派屈服,用鲜血来唤醒民族意识的觉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你,变短暂的一生荣华为民族气节的不朽。
人生会有很多充满艰辛的际遇,充满荆棘,扑朔迷离,可是,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高三把握机遇的议论文4总是止步于青山绿水处,倾听不经意的鸟鸣虫叫;总是流连于山穷水尽的路口,期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也总是沉醉于灯火阑珊,回首刹那默然的惊喜。机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许正是怕错过稍纵即逝的它,才会如此珍惜上天赐给我们的每一个时刻。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立于乌江之上,你那深邃的眼神让人迷离,此时的你大概已了然了吧,犹记得,鸿门宴上,优柔寡断不仅让你错失了杀刘邦的机会,更落得个“竖子不足与谋也”的评价,也许你是后悔的,怎奈“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当四面楚歌之声响起,你知道一切都晚了,霸王颈血浸染乌江,苍天抽泣,大地无语。人这一生实在没有过多的机遇供你去把握,一次的错过足以让你身败名裂,当然,一次的把握也足以让你光辉一生。
没有资本,再好的机遇也是枉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花费了六年时间,不断观察,不断摸索,像神农尝百草,日复一日的在一簇簇野草堆里搜寻,最终开创了震惊世界的一次“绿色革命”。因为努力,因为善于抓住机遇,更因为他那丰厚知识的沉淀积累,让他在机遇面前,有了更进一步对自己人生升华的资本,没有这些,即使机遇仅仅是与他一步之遥,这一步也永远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世称“卧龙”的诸葛亮可谓三国时期一颗明星,然而世人尽知其神机妙算,却不知他隐居隆中边种地,边修学,静观天下,待机而出。刘备的三顾茅庐,为他的出山提供了的机会,多年的知识储备让他早已按捺不住寂寞,大干一场才是他所追求的。也许无边的等待是痛苦的,但只要相信机遇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那么当机遇来临,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分外辉煌。
当破晓的光晕驱散西湖之畔的水汽,当混沌的尘灰又一次隐没在潮动的人流之间,当一切暴露在阳光底下,就连那机遇也无处遁形之际,伸出双手,紧紧地握住它,去创造另一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时刻。
高三把握机遇的议论文5机遇和诱惑就好像是一对矛盾体,在人生道路上,机遇可能只敲一次门,而诱惑总是按着门铃不放。
当机遇敲门的时候,要是犹豫着该不该起身开门,它就去敲别人的门了。人生路上,会有很多十字路口,会有很多的选择,选对了,也许你就成功了,选错了,你所面对的可能是万劫不复,选择,其实意味着放弃,聪明的人懂得如何去把握对他们有利的机遇,所以他们学会了取舍。愚笨的人被表象所蒙蔽,最终失去了机遇。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机不可失,时不在来。万事都皆求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若不能慧眼识辨,它就会瞬间消失。就好像福利彩票,它是机遇也是诱惑。有的人抓住了机遇,就赢得大奖,而有的人无法抵挡内心对于金钱的渴求,一而再,再而三地陷进去,那么他就失去了机遇,彻底沦为了金钱的奴隶,因此,适当地取舍也是掌握机遇的手段之一。我们常说:“机遇总是身着最朴素的衣装来到你的面前,唯聪慧之人方能识其庐山真面目。诱惑总是面戴最美丽的面具来到你的面前,而怯弱浮华者往往沦为其阶下囚。”,因此想做出正确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正确的认识机遇与诱惑。
亚当和夏娃便是因为承受不住大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最终遭到了上帝的惩罚。而如今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身边到处充斥着诱惑,各种高科技的延伸产品,在便利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麻痹了我们的视线,因此当我们面对着接踵而来的诱惑时,便失去了防御力。如果你能掌握好诱惑,那么它们就会变成机遇,反之,你将为它们所累。
马克·吐温说:机遇给人的机会只有一次,但诱惑常常提供给我们更多。如何去把握就要靠个人的努力了。然而我认为,机遇可能不止一次,但想要抓住它,不仅需要聪慧的大脑,也需要有伸出手的勇气。的物理学家牛顿,当他看到苹果落地是,他勇敢地伸出了手,所以抓住了机遇,发现了万有引力。再反观,他没有抓住机遇为百姓做实事,反而为诱惑所累,没有抵挡住金钱与利益的诱惑,最终害了自己。
第二轮复的指导思想是: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提高能力、养成规范、回归课本。紧扣考纲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以专题复习和训练为主,适度穿插综合训练,突出语言表达运用、古诗文鉴赏、现代文阅读和作文训练四大块的内容,进一步加强知识积累和方法的总结归纳,发挥考生自身的主动性,查漏补缺,建立知识网络,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强化得分意识,培养应试能力。
具体措施
精研各省市最新《考试说明》以及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力争搞好专题性的突破,如病句辨析、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知识运用和表达等。对于没有列入突破专题的,如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成语、文学常识等比较零碎的知识点,考生可以把它们贯串于平时的复习中,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一、病句辨析
语病试题,一般有相应的规则,考生只要熟记病句类型,运用检查病句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一般来说,“语法判断”是解答病句题的最主要的解题方法。这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策略。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要特别注意熟悉这种解题的套路,要按“梳理病句类型――突出重点病句――挖掘重点病句常见错误”的步骤复习。
二、古诗文鉴赏
1.对于古诗词而言,一是分类掌握古诗词的特点,比如边塞诗、讽喻诗、山水诗、怨情诗等,了解一些诗人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掌握每一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二是从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强化。考生要熟记相关的常用术语,通过适当地练习,明确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具体特点,了解运用某种手法和技巧的具体作用。
2.对于文言文来讲,一是抓好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典型文言句式等内容,认真归纳梳理,分门别类,时时翻阅熟记。二是精选练习题,总结答题技巧。三是强化翻译,规范方法。对文言文的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词的通假、活用及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等,要抓住关键词、得分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
强化答题技巧,针对相关题型做好积累与归纳。对客观选择题,要巧用筛选法、排除法、代入法、分析语素法等,要重视第一语感。一旦作答,没有绝对把握,决不随意改动。对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观性试题,考生要注意审题,即注意分析题目背景、考查方向、情境设计、设问角度等。具体复习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题进行训练:
1.压缩类题目:新闻抓导语,概括抓特征,描写抓特点,议论抓观点,推理抓结论,信息抓关键词。
2.扩展类题目:认真审题,读懂题干;多用手法,丰富内涵;定位填补,丰富句意。
3.选用句式题:语意要流畅,意境要和谐,情调要统一。
4.变换句式题:认真审清题目要求,分析原句特点,明确做题的“方向”。
5.仿写句式题:话题的一致性,内容的确定性,修辞的限制性,句式的相似性,事理的逻辑性。拟写的句子,不仅要做到“形似”,还要做到“神似”。
6.语言表达准确:要符合情境,符合语法、逻辑,符合对象特点。
7.语言表达鲜明:观点明确,色彩分明,修辞恰当。
8.语言表达生动:多用描绘性的词语和具体形象的写法,多用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格,要倾注自己的主观感情。
9.语言表达简明:无多余的词语,无歧义。
10.语言表达连贯:根据表达的需要,依据时间、空间、难易程度和心理变化等顺序,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
11.语言表达得体:注意场合,注意对象,注意目的,注意方式,注意身份。
四、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复习,一方面要培养在较短的时间内读懂文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熟悉各种题型,掌握解题技巧。无论是相对简单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还是难度较大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生都要从如何读懂文章和如何答题两方面备考。在做阅读题时,考生要先认真通读一遍文章,读完之后要想一想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思路是什么?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文章怎样达到写作目的的?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要先自己认真解答阅读题,然后再与答案比较,探究答案形成的理由。只有这样不断将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反复比较与琢磨,才能弄清自己的失误所在,准确把握试题的意图,缩小与标准答案的差距。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可按以下几步来做:
1.巧用信息,整体把握。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文章主旨大概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
2.认真审题,预测推想;浏览首句,了解梗概。
3.确定区域,圈点勾画。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话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4.摘录原文作答。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原文原话,考生要大胆摘录引用。
5.规范答题,标出次序,语言简练,全面到位。
五、作文写作
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除了要在审题、立意、选材、文体、结构等方面反复练习与多做储备外,还应有意识地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培养审题和立意能力。审题须准,立意须稳,在此基础上力求新和深。近年来,高考作文题日趋开放。考生在作文时一定要仔细地审题,对题目内容了解得越透彻,写出的文章就越有分量。
2.要有材料意识。即随时储备材料、熟悉材料,形成自己的特色材料。要多挖掘自身材料,多关注社会材料,多整理书本材料;要注重思想和生活的积累,从内容、语言、体裁上寻找自己的特色。在这一备考阶段,考生可按道德、亲情、成长、友情等进行分类,做好素材储备。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融入“三生教育”,需要通过教育的力量,让高中生感受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存观,可以对生活有正确的认知行为和过程。通过整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实践行为,最终帮助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知、尊重并珍爱生命,能够积极主动的发展生命,保证生命的质量,这才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自然,可以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了解到个体的生老病死过程,进而认识到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存在的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可以将个人的生命作为着眼点,并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需要教育学生对于生命有尊重的态度,无论是残疾人还是正常人,都需要在人格上有所发展,才能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保护生存的环境,强化自身的生存意识,了解生存的能力,并提升自身的适应和发展能力,只有正确的生存观念,才能更好的实施生存教育。要能够和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能够有自己的判断方式,对于出现的危机,要能够进行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出现的生存困境。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生存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自然,爱护自然。生活教育是指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可以更好的接受生活,能够在自我认知和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对于未知的实践性。无论是任何一方,都需要充分发挥生活教育的本质,让学生健康的生活“。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他们密不可分,是统一的整体,能够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2.1创新“三生教育”的组织形式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三生教育”不仅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认可教师能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入,将所有的知识能够系统整合传授给学生。将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整合协调,形成教育的推力,共同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三生教”。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创新“三生教育”的组织形式,要能够亲自管理并负责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对“三生教育”有更加立体的理解。例如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才能维持生命并保证有长久不衰的动力,在未来能够充分发展自己,并促进自身的长远进步。
2.2创新“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在实施“三生教育”的具体方法上,需要采取正确的现代教育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积极性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人文和科学精的融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不断创新生物学科的理论教学方法。改变生物教学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倡更加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保证有积极的教学模式,推崇自主教学模式,能够积极的进行研究,将高中生物教学之中的经典更加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学相融合,充分展现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推进三生教育融入高中生物教育。
2.3创新“三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方法
整个高三这一年经过了第一轮,第二轮复习,到最后的冲刺阶段。如果说,第一轮复习的特点是“广”,第二轮复习的特点是“深”,那么,这高考前最后一个月的复习就在于“精”了。
为什么说这一段复习要“精”呢?原因是:高三的学生们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知识体系已经大致具备,各种题型也差不多都做过见过,也能够对试卷的结构有一个整体把握。但是,学生在真正面临试题的时候,明明感觉到“会”,却往往得不到全分甚至不得分。这说明,他们以上的学习训练比较粗略,做题方法也较粗糙。那么,这里的“精”字就在于,梳理并真正掌握已有的知识,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力求理解精确,答题精当,提高得分率。
一、 复习要点如下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
字音、字形和词语运用这些都是属于识记的东西,前两轮复习积累的东西比较多,容易出现记不准、记不牢的情况,这就需要“学而时习之”。紧张的复习时间,不可能拿出太多来重新识记,但是可以在平时多留心,训练讲解的时候,老师尽力拓展得广一些,把以往记忆里的东西强化一下,以便需要的时候能随时调出来。
病句辨析修改及标点符号应用,这两块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老师基本上都给总结出了规律性、条理性的东西。现在可以重新梳理一遍。比如病句的几个常见类型,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如问号应用时的几个注意事项:选择问句,倒装问句,非疑问句等,做到心中有数,遇到具体题目时迅速归类,能很快得出正确的答案。
语言表达部分,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用、选用、变换句式等,属于应用的范畴,也可以说属于广义的写作范畴。像扩展语句、仿写句子,就不仅仅要注意理论上的知识,更要实际训练。很多同学手头的语文资料,模拟试卷也不少,但我发现他们往往只做试卷的第一部分(选择题),对于第二部分,只是浏览一下,不实际去做、去写。事实表明,只有做的题目多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做题感觉。光看不动手,会造成眼高手低的情况:看起来不难,但是由于表达不好,组织语言的能力不强,出现得不到全分的现象。如果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是可以弥补的。
2、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近年高考有很多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考察结合起来的试题。试题类型也趋于灵活多样,不再是单纯的填充或默写题了。这就考察同学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一些重点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要熟记,还要特别注意书写正确。以往考试过后,好多同学说,这句我会背呀,为什么没得分?须知,默写的时候,错一个字,本题就不给分。目前复习的“精”字体现在这一章里,就在于记忆准确,默写正确、规范。
3、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的前几题都是选择题。实词的意义,文段内容的理解,对于久经考验的高三学生来说,不算太难;而文言虚词的比较选择失分较多,原因就在于学生不能把以往学过的文言知识与现在的考题联系起来。这最后的复习阶段就要帮助同学们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算一句从没学过、见过的文言语句,也可以从记忆里找出与之相似的虚词用法,回到问题上来,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4、现代文阅读
科技类文章,我曾这样对学生说,我们不求全懂,但一定要能选择,整合我们需要的信息。因为许多高科技的东西,在很短的时间内浏览几遍是不可能完全吃透的,但只要能针对文后的题目选择、整合就可以了。这一段复习就尤其要训练,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5、写作
以前的写作训练都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那么在最后的阶段,不妨教给学生一些得分技巧。比如,如何打动阅卷老师?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向阅卷老师展现你的亮点等等。
二、 学法指导
1、梳理知识体系,找出薄弱环节,逐个击破
复习的“精”字事实上还体现在补缺补差方面。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引导、提示他们找出自己的“软肋”,强化之,提高之。
2、回归课本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高考语文科目的考查,特别是文言文的考查,范围不超过学过的内容,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可以指导学生在考前把六册课本特别是文言文再通览一遍,为知识迁移做好最后的准备。
3、强化实践,提高应试技巧
高三一年题海遨游,学生们普遍感到疲惫了,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阶段更不能放松,要善始善终,每一道题都要完整地做,积累做题技巧。事实证明,用心地做好一道题,找出规律性的答题技巧,比走马观花地看几十道题都有效果。
4、关注命题动态,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思维僵化;联想法;两极分化;因材施教;科学规划
高三的历史复习量大任务重,如何适应新高考模式,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每个高三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学生思维僵化,前后知识断链现象严重
一般而言,文科班女生偏多,纪律较好,但学习往往容易停留于表面。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背诵某一节内容,效果肯定很好,但如果是综合考核几章甚至几本书的内容,或者换一种问题提问时,效果就不太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通过联想法强化思维训练,效果很好。比如,我们在学习“三省六部制”时,单纯地死记硬背那六部,很困难。但是,如果采用联想记忆法,效果立竿见影。首先我们把六部进行谐音,如下:“吏”“猎”,“户”“工”“礼”和“兵”不变,“刑”“行”;其次,我们再把它们进行串联并增减字,变为“猎户(遇见)工兵(要)行礼”,最后将这句话联想成“猎户向工兵行礼”的情景储存大脑即可。而六部的职能也可以通过联想法记住,如“吏”与“官吏的考核管理”挂钩,“工”与“重大工程建设”挂钩,“兵”与“军事管理”挂钩,“户”与“户籍管理、赋税征收”挂钩,“刑”与“刑事案件的审理”挂钩,“礼”与“礼仪制度和科举考试”挂钩,再将它们变成图像储存大脑即可。另外,联想学习法还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二、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进入高三下学期,特别是二轮复习期间,许多自认为学习无指望的学生基本就放弃了学习;而少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考个好点的大学,学习更努力了。面对这种状况,如果教师仍然因循守旧,继续采用同一个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状况不但不会改进,反而会更糟糕。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实行因材施教。
首先要把班级的整体状况和学生的个人状况向学生分析清楚,让他们有清醒的认识,从而确立自己的目标。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区别对待。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授课方式。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设计:(1)准备好不同的教学方案;(2)按不同层次把一个班级分成甲乙两组,按不同的能力要求和方案轮流上课,各上20分钟;(3)轮空的班级明确任务;(4)在最后五分钟时间里,老师给予解答疑问或个别辅导。这样就能够解决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问题,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三、学生不太重视“+2”科目的学习
由于高考录取依据发生了变化,“+2”科目不计入总分,只是作为“等级”进行参考,所以许多明知无望考上本科的学生,更是对“+2”科目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科学规划,强化感情投入。
(1)抓两头保中间,即保证优等生人数,减少后进生人数,提高中等生人数。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中间这一块。优等生人数现在基本定型,后进生和中等生仍有变化的余地。在剩余时间里,作为历史科任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指导和帮助,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其真正想学、愿学。
(2)复习中要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经过若干次考试后,学生很容易疲劳、厌烦。这个时候,历史教师有必要谈一些历史小常识、小故事,并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进行阐述。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不但不会耽误复习工作,反而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其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如俗话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
(3)以历史教师的才学去感染学生,以历史名人去教育学生。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另外,教师还应通过讲述历史名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目标,燃起斗志,乘风破浪。
总之,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我认为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利用好联想教学和因材施教等手段,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语文;关学教育;文化教育;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119-04
高职语文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合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特征和综合水平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职语文毫无疑问应该是高职院校人文精神重要的传承基地和宣讲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工程中最为厚实的元素,是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倍增器”。它超越功利性的课程规划,不依附于任何其他课程,但它是隐藏在所有专业背后的“超级航母”。近年来,围绕高职语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些教学改革模式中,美学教育、文化教育和开放式教学最值得关注。
一、美学教育成为启动高职语文“动力航母”的“芯片”
词有三境之说,语文教学也有三境之论:一是文本教育,即课文本身的教学;二是美学教育,即审美主体对文本的审美观照和审美体验;三是文化教育,即教学主体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阐释,并进而接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约束。美学教育是达到文化教育这一最终目的的方法和手段。每一次主体对文本客体的审美观照和体验,都是主体思想的一次掘进和境界的升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艺术水平将大大提高,有利于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创作实践的投入。
高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感情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传输的重要发力点之_二。美对人作用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也不是道德的灌输,而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理,通过反复的情感、心理的浸染陶冶,积淀审美感悟,并形成一种直接看待周围世界的美感直觉,使人从中得到某种教益,获得人格的升华。中国近代美学家十分重视美学对人的重要作用。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他指出,美的作用还在于“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即审美的超功利性。“人们在审美中获得的情感自由,却超越了个别、具体实践的有限自由而成为一种普遍的自由。它是在个别、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普遍形式力量,是在有限的、暂时的实践目的(功利目的)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无限的永恒的自由本质。所以,审美是人类对自身有限存在的超越和解放”-2 J。美育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载体。
高职语文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媒介,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宣扬美、培育美和凝聚美的历史重任。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苟子在《臣道》中说:“崇其美,扬其善。”谈的都是文学所带给人的美学社会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和美感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情感的舒张和心境的自由,突破定式思维,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品味洋溢在对象形式中的更深一层的生命活力和人生意蕴,把握不朽和永恒的价值。教师在引导同学欣赏文本时,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心灵、人生阅历等极富个性化的角度去解读、感悟,并与文本所蕴涵的审美情感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感受美的共鸣,体验思想的本真。我们要拒绝标准答案式教学方式,代之以主体自身体验后的批判性接受,只有尊重欣赏者的主观异性,欣赏主体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一次美的历程和美的感悟,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洗礼和飞跃。
高职语文教学仅仅立足于文本本身是不够的,只有站在更高处,才能看得更远,才能知道我们所肩负的使命。没有历史使命的教学是平庸的教学,是不称职的教学。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嵌入这一核心“芯片”,启动大学语文这一“动力航母”。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曾感叹“美是难的”。黑格尔也曾说:“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主体对美的体验千差万别,美学研究千头万绪,美学教育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这些不能成为我们不进行美学教育的借口。只要我们充分认识美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就会迎难而上,不断充实自我,提高教学质量。就美学教育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美感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浸染着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它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广泛地渗入到其他心理因素之中,成为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一种诱因,而审美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其综合运动过程,最终都要化成审美情感表现出来。从审美感知开始,情感就介入各种心理因素之中。而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更推动着情感体验的自由扩展和抒发。
作家在编织文学作品时,更是以情感为纽带,可以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作品。《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情者,文之经。”“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艺术家对所反映对象的情感体验是极重要的。艺术作品浸透了艺术家对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的情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文本的阐释,设置特定情境,发掘文字间所蕴涵的作家审美情感,让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和对象的感性形式紧密相连,从而产生带有主体自我色彩的情感体验历程和情感积淀。经过多次的情感洗礼,让主体寻找出并确定审美情感的临界点。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动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谈的都是情感的萌发离不开外界感性的对象,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具有高度审美情感的人对外界感性对象会更加敏感。另外,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过程中不可追求整齐划一,应强调个性化体验;也不可急于求成,应强调循循善诱。
事实上,学生的主观体验是永不满足的磁石,他
们有能力进行美的感悟和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文本内在的意蕴,寻找触发美感的原动力。教师通过反复的引导,让学生体验《哈姆雷特》凝重的悲剧美、《浮士德》崇高的理想美、《登幽州台歌》旷世的孤独和悲怆、《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破涕而笑的喜悦。在各种情境的渲染中,体验出各种美的感受。同样是写愁绪,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美的表达和个人感悟,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写出愁的恒长和诗人的无可奈何;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国愁家恨的永恒和宏大,更具悲剧意义;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出愁的廓大和缠绵;而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却独辟蹊径刻画出愁的沉重和悲哀。同样是愁,却各具情态,深含不同的美的感悟,让我们在体验愁绪的同时,也感受到人创造力的伟大和想象力的无穷。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联想和想象借助于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知和思维联结起来,使审美感知得以超越当下对象的时空限制。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既取得了对审美对象感受的相对自由,又取得了更为深广的理解了的感受内容,所以,就审美认识来说,联想和想象是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深入。
联想和想象是语文教学的翅膀。在语文教学这个互动的平台上,在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穿过眼前的文字载体,幻化出引人入胜的美妙天地,才能真切细致地体验出作者的情感历程,才能完整地实现一次美的体验历程。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文学语言扩展文本的意境内涵,要求学生联系自我的生活阅历、情感的心理沉淀以及个性化的体验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填补文本所留下的想象空间,突破文本这一方寸之地,体味人世间的真情。
相对于现代文学的外向形式,古人的诗词韵赋,从情感伸展方向来看是内敛的。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想象和联想将内在的审美意境和审美情感转化为更清晰的外在形式,就无法真正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在之美。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只有二十二个字,文本本身描述不多,对于这样的诗歌,如果我们不能想象出诗人登上幽州台时那种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人物形象,如果不能想象出广袤无垠的空间背景和无止无尽的时间背景,就无法体验作者高阔的视野、宏大的取象、深远的托意,就无法理解诗人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后的历史见识,就无法体验诗歌所表现出的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清朝人黄周星在《唐诗归》中评价道:“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就该评论本身来看也是一次审美想象和鉴赏过程。
文学语言潜移默化的美学滋养胜过任何枯燥的说教,它在塑造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职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深化,也是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正确方式。
二、高职语文课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道者”
高职语文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它通过对五彩缤纷的文本的审美观照和审美体验,在形象的感知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与诉求,并进而在处世、交友、学业及工作等方面自觉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道德准绳和审美标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约束。语文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教育,高职语文要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道者”之重任,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宣扬和传播中华五千年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文学一直非常发达,时有奇峰叠现,代有高峰矗立。历代统治者都将文学作为“载道”的重要媒介和体现对象。《诗大序》中指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教化,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文学被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称为“千秋之盛事,不朽之伟业”,成为科举考试、选拔精英的必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哲学、宗教、历史、教育等方面的主张和内涵常常以文学的形式得以展现和阐述,或珠矶毕现,或云蒸霞蔚,或含蕴通幽。就文化教育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主要注重以下内容:
1.以文本为切入点,提示形象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文学以其跳动的文字、精美的韵律和五色斑斓的历史画卷,犹如无数只漂泊在历史长河中的彩舟,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格和内涵。所以,以文本为切入点,更能体现文学的审美特质和包容性质,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体验文学的审美形象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高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要引导教学主体向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延伸和渗透,完成古人与今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交流,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职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帮助同学踏上彩舟,采撷文化精华的船坞和码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体验文本审美形象的同时,有意识地提炼、提示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比较完整地介绍与之相关的宗教、哲学、伦理、教育、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容,并以此作为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最本质内涵之一,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潮流,也就更接近人性的本身,也就更容易建立自己独特的评审世界的人生思想体系。
《孔孟语录》是语录体散文,十则语录把十条人生最真挚的体验形象生动、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深深地震撼于两位哲人的智慧和伟大的思想。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介绍儒家的思想文化内涵,学生因而能更好地理解后世仁人志士的总体思想特征,并成为解读后世许多不朽文学作品的钥匙。因此,才有了杜甫一生坎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依然要“穷年忧黎元”;陆游一生受排挤受打压,临终前依然表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终生命运不济,杀敌难酬,依然表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还有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伟大的不朽诗篇都从儒家思想文化中汲取了力量。
《秋水》探讨的则是存在与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道家思想的思辨性和哲理性。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通向人生终极的另一条蹊径。在人生关怀和心灵思辨上最具特色,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后花园。通过教师对道家思想文化的提炼与宣讲,学生更易理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淡泊和悠闲,以及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洒脱和旷达。这些思想文化的揭示与引入大大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让学生在感悟文学魅力的同时,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强化思维的变通性,激发他们想象的空间。
2.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阅读
所谓有价值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将自我的阅历以及体验方式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感受、
创作风格与潮流相融合,深入地欣赏作品本身的文学特质,提取作品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这是达到美学教育、文化教育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我们知道,离开孕育作品的时代背景,离开作者当时的感受孤立地理解作品,就不能正确解构作品的真正内涵和作者真正的意旨,更不能正确体味作者真实的审美情感。同时,我们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习古代的文化知识和审美情趣,这是学习古代人文精神最直接也是最形象的一种方式。另外,对作品文学性的强调,又保证了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的正确方向,使它有别于庸俗的文化社会学和文学形式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先生曾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文化诗学”理论,他特别强调要把文学作品放在原有的历史语境中去解读,以获取原汁原味的历史精神文化。他以杜甫《羌村三首》中“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为例,阐述了一句普普通通的大白话,在“安史之乱”特定背景下,却能显得如此宁静、安祥和温馨。如果我们能更深入地解读,就会更深入地体会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激励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充分了解文本发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有价值阅读,展开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联想,体验文本本身所蕴涵的审美情感,汲取其中所包容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取值。
文化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以文本为依据,以美学为滋养,三者融为一体,并没有十分分明的界限。如果画地为牢,以本为本;则难免割裂高职语文教学的延展性和融合性,与当今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趋势相背逆。
三、开放式教学成为高职语文课堂新的亮点与特色
开放式语文教学这一概念虽然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真正成为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宠儿,还是近年的事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学主体的思想日益个性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需要将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与教学主体的需求、教学文体及时代精神与文化潮流相结合,需要将课堂内容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相联系,将教学客体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相联系,将教学主体的差异性与自主性相联系,需要将大学语文课堂变成思想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平台。
在此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师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语文教师部分教学功能退隐。学生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能很轻易地查到所需求的文学作品和资料,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介绍或板书,甚至不需要教师对一些方言作品逐句逐段地翻译,教学主体需要教师对搜索出的文化典籍进行深入的阐述;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自身学术修养、学术研究能力需要不断地提高,不能仅仅满足于比学生多懂得一些文学知识,还需要涉猎更多的文化典籍,需要有更高学术研究能力,需要相当高的文学创作的能力与水平。
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有如下特征:
1.文本链接的无限延展性
这是开放式语文教学向人展示的最醒目的新特征。绝大多数课文关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等的解说,都能通过搜索方式找到,并加以学习消化j搜索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比如作者趣闻、相似主题的作品、相似创作方法的作品、时代背景与创作潮流等,也是轻而易举的事。由文本之一点,链接出浩如烟海的文本材料。当然,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其搜索内容的差异性,有的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及时有效地增加课堂新鲜内容,并进行内容疏通及范式赏析,扩大课堂容量;另一方面,还需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提高甄别、鉴定网络材料的能力,找到正确的文本材料,缩小阅读范围,学习并吸收有益的内容。
2.作业布置的全新模式
高职语文中的课后习题在互联网面前已无任何秘密可言,教师无权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答案,所以,语文教师需要革新作业布置模式。对于传统的知识性作业形式,比如字词理解、主题评说、艺术阐释,可根据学生自身语文素质情况,量力而行,灵活处理。在作业中要加大思考的深度,延展思考的广度,引入研究性任务,增加作业的难度,比如将相似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及评说、阐述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创作自己的一些文学作品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学水平,量体裁衣,布置一些与其水平相适应的挑战性作业,以适应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发展趋势。
3.教学方式的开放互动性
关键词:效率教学;培养兴趣;方式多样;教学创设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模式应被积极运用和发扬,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和利用其巨大优势来付诸于实践中,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内涵。
教师应在新程课越来越深化的大背景下,积极不断地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积累所需的知识层次,转变和创新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要积极加强自身素质教育修养,要深化研究教材有关内容,深刻理解教学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组织和创设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潜力。
一、创设积极且有效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高三年级语文教学创设中要多运用多样化、现代化教育方式和理念,比如心理学、数学推理论及语言传播学等有关的理念与方法来解析高三年级语文出现的问题,创设中找到问题、剖析中解析问题、定估中实践问题结果,在实践证明的基础上改进、发展、创新出一种新的理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高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讲解,大部分都停留在书本基础内容的解析,教师通常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被忽视。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发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有很大的出入。最根本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在创设教学目标时没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我认为有效性课堂教学创设应重点把学生放为中心,鼓励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针对性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化的环境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性的特点,制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案,促进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进一步创设科学性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加强自身素质,同时也要对高三年级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解析,剖析教程基础教材内容中出现的问题,来明确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真正地理解语文的中心思想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践和学习交流,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创设更加合理、科学。
3.课堂教学理念、方式要多样化
在课堂上教学的理念、方式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创新时,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化差异性的特点,制定出差异化的方案,积极运用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来激发和培养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二、积极培养和营造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氛围
在学习中最好的导师是兴趣,它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泉。正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何为兴趣呢?兴趣就是指学习语文时很乐意做的事。大量的心理实验表明,兴趣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而成就感是诱发兴趣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没有成就感而言,这样很可能打击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就对语文学习厌恶了。反过来,如果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了,就会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效率自然就会相应得到提高。
而成就感如何产生呢?它基于学生的进步思想,想要取得进步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多组织和实践自主学习的活动,比如开展语文知识大演讲活动等等,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要根据每一个学生身上差异性的特点,制定最佳教学方式,使其学习能感到成就感,积极去学习语文知识。
三、落实、实现目标并有效利用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高中三年级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此我们要充分保证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同时积极去探索、研究和创新出一些新的课程必要的课程资源,来充分地保障课堂教学能顺利实施。教师处于课程资源的中心地位,这也是由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和积累既有特征决定的。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积极地创新理念,深化探究性教学,开发、创新新的语文教学资源。
总之,我们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其中的主力军,要积极运用优质而高效的教学方式,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方法,焕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创造有利条件,使其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