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科护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随着我校中职护理专业的扩招,中职学生去医院见习的机会日益减少,原本应去见习的实训课只能在校内实训室完成。结合目前实训课学时及校内的实训条件,我们选择新生儿护理、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3个章节的实训课开展综合实训。综合实训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单一的操作练习或病例讨论模式,搭建融教、学、练、做为一体的教学平台,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训练临床思维的教学目标。同时,为满足学生课余参加妇幼保健员考试及“3+2”考试的需要,我们一直设想在儿科护理实训课中增加一些教材中没有但考试需要的内容,以便学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在此背景下,我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完成了新课的开发和应用。
2集体备课的实施
2.1集体讨论定方案
教学方案及流程的开发首先取决于集体智慧。通过讨论,首先制订出每次综合实训的大致内容和流程:(1)教师示教本章节的常用操作(含仪器使用介绍)及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补充性操作(满足学生考证需要的操作);(2)学生分组操作练习;(3)学生完成任务并展示。确定综合实训的大致内容和流程后,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提炼出教师认为应重点教会学生的操作技能。以新生儿护理章节为例,示教内容有温箱与蓝光箱的操作示范、奶瓶清洁与消毒、配奶过程3项,其中第一项只是教师展示,不要求学生练习;后两项是必练项目。练习结束后的任务则以病情观察和健康教育为主要训练内容,主要针对中职学生的薄弱环节予以训练。当大方向设定后,把任务分配给教研室3位年轻教师,分别完成3个章节实训课的细节设计,包括教案书写和材料准备,准备的材料包括病例、图片和视频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年轻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个人才智和能力,也避免了在第二轮集体备课时“一言堂”或“集体模仿”的弊端,每位设计教师都要向其他教师介绍自己的设计。由于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安排教研室中的骨干教师先完成一份其他章节实训课的细节设计,供年轻教师参照,以完成分配给其的设计内容。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保证了集体备课的统一性原则。
2.2集体备课定细节
在规定时间内初步完成3份教学设计后,教研室内开展第二轮集体备课:由每位设计教师向其他教师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通过集体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重点确定每一步的时间控制、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病例中的任务设置等,以保证每位教师在每个班的授课具有同步性。例如,同样是示教环节,新生儿护理实训由于示教内容多,所以占实训用时比例大,但在消化系统实训时,由于示教内容仅为臀红护理,所以占实训用时比例较小。再比如婴儿被动操和头罩吸气这两项操作,由于有相关的视频资料,可以通过视频集中示教,臀红护理和配奶等操作需要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故以教师亲自示范为佳。教师通过临床进修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对实训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教师也可以分享临床上更新的知识和技能,讨论如何在实训课中向学生介绍临床的新进展,保证了学校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密切联系。在本环节中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规范、统一操作手法,特别是一些在不同医院有不同要求的操作,我们以大纲为蓝本,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标准,统一操作手法。通过集体备课完成的教案和讲稿,凝聚了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劳动,是一种集体成果,可以在组内共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
2.3集体听课定改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尽管有了细节的设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经验、临床经验、教学特点及学生反应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执行仍存在差异,且不同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气氛调节能力也不相同。此外,新设计的实训课是否可行、预计的时间是否够用、教学方法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这一切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考证。由于我校护理专业班级数多,教研室内的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在不同班级的这3章实训课中担任主讲教师。为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要求教研室的每位教师都必须听其他教师的主讲课,以弥补自身的不足。集体听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差距,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教学反思习惯。在听课结束后及时开展课评,进行组内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他人值得学习的方面,并提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继续开展相同内容的综合实训课积累经验。同时,授课者个人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回顾本次课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
3体会
(1)集体备课有利于开发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推广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多样,而年轻教师擅长课件制作和资源收集,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集体备课可以综合双方的优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它比增加上课次数更能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我们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尤其重视这一环节,让年轻教师形成从教学准备到教学反思的全程教学思维,这对他们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2)集体备课营造了交流、合作的学术气氛,激发了全员参与科研的兴趣。集体备课能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为教学改革和创新创造了环境和机会,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路、方法,也有机会学习他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备课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教研室的和谐发展。在智慧碰撞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教师今后的科研拓展了思路,也调动了教师开展科研的主观能动性。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住院患儿,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0.5~12岁,平均年龄(5.36±2.33)岁;疾病类型:小儿腹泻病21例,衣/支原体肺炎18例,支气管肺炎33例,新生儿黄疸8例,所有患儿均接受药物治疗,无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0例,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考组患儿入院后接受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疾病针对性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医临床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对其相关疾病的相关文献、教科书、资料等进行研究并根据中医文献为患儿制定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案。通过饮食、治疗、护理、宣传教育、出院计划等全面的治疗护理方案。②患儿入院后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每天每项均精确治疗及护理,通过望诊、指纹观察等对患儿病情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及治疗;并在每天晚上对当天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及出现的异常进行统计分析。③患儿出院时根据其病情给予饮食健康教育、行为健康教育等,从而保证患儿能够更好的痊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药品、检查费用及总住院费用)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儿住院期间出现3例肺部感染,经积极处理后均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7.5%,参考组患儿住院期间出现7例肺部感染、3例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14.08±0.71)d、(2657.55±154.12)元,参考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23.69±1.31)d、(3832.71±276.52)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更加注重患者的利益,在医疗方案的制定中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环境及心理等因素,并通过有效措施对护理活动、诊疗疗程等进行标准化管理,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并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①疾病观察,通过观面、辨痰、察舌、察鼻等对患儿病情进行观察,面色苍白、神疲肢厥时说明患儿气虚,甚至出现惊厥等,而舌质红赤、少苔则说明患儿疾病为外感所致,患儿平时无痰,突然有痰则考虑为哮喘、呼吸道感染等,通过临床诊断给予患儿相关治疗;患儿住院期间常出现肺炎等疾病,因此需要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防止出现内闭外脱、心阳虚衰等严重症候。②饮食护理,患儿饮食以清淡为主,尽量食用半流食、流食等,严禁食用生冷瓜果、荤腥油腻等,针对患儿病情给予不同的饮食方案,如脾虚患儿可食用山药粥,湿热类疾病患儿可饮用橘子水、淡绿茶,寒湿泻患儿可食用生姜糖茶等。③针对患儿病情给予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注意寒暖变化,经常帮助患儿改变。④患儿治疗时根据其疾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中药治疗,告知患儿家属严格遵照医嘱给药,严禁私自加药、减药等;患儿住院期间可给予玉屏风口服液等,从而有效预防感冒的发生;对于痰多患儿可给予鲜竹沥、鱼腥草等治疗。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在护理其中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治疗,结果显示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少于参考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