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儿科医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对象
选取2013年6月—2013年11月在宁波市某三级专科医院儿内科3个病区实习的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60名全日制护理专业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儿科病房每轮实习学生4人,实习4周,共5轮完成儿科实习。病房的选择根据病房总带教老师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床旁教学的把握程度确定。其中2名学生因身体原因延迟实习。实习生全部为女生;独生子25人(43.1%),非独生子33人(56.9%);省内生源52人(89.7%),省外生源6人(10.3%),年龄(20.21±0.70)岁,在校成绩(80.29±6.59)分。
1.2方法
1.2.1形成性评价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查房中的实施
每个科室的4名学生组成两个小组,每组2人,分别在实习的第2周和第4周各举行1次查房,第2次查房时两组学生的角色互换。整个护理查房由学生准备和主持,以其中一组学生所分管的患儿作为床边查房对象,过程涵盖采集患儿病史、护理体检、健康教育、现场专科操作等环节;另外一组学生以PPT形式汇报患儿主要病情,提出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和措施,然后采用学生自己、同伴和科室总带教老师分别现场反馈的方式,反馈内容为本次查房的组织管理,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对患儿的人文关怀,参与和合作程度,体检和操作的规范性,病例分析准确性,PPT汇报材料的制作质量等查房中表现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最后由科室总带教老师组织学生填写教学查房质量评价表评价本次学习质量。
1.2.2评价方法
由研究者自行设计教学查房质量评价表,共25个条目8个维度:教学准备(3个条目)、病史汇报(2个条目)、护理评估(4个条目)、护理问题(3个条目)、护理计划(4个条目)、护理效果评价(2个条目)、综合能力(2个条目)、教学效果(5个条目)。问卷辅以相应的指导用语,运用Likert5级计分法,4分为很好,3分为较好,2分为一般,1分为较差,0分为差。问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查房质量越高。经检验,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7,内容效度由5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护理教育专家(1名学院老师,4名医院主管护理教学老师)2轮评定,CVI为0.98。每次查房完成后请学生填写,两次共发放评价表116份,回收有效表格11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2.3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因收集的教学查房质量评价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2.1形成性评价能促进学生形成结合病例深入分析的临床思维
Rolfe等强调,形成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帮助或促进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以学生为主体的床边教学查房是针对临床真实病例展开的教学活动,需将实践、讲解、讨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全面护理患儿的学习机会,这是学生在院校学习期间所无法学到的,学生刚接触临床,查房既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又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为及时指出和纠正本次查房过程的不足,弥补学生知识的不全面,在查房结束后安排学生、同伴和老师进行现场反馈,以确保学生查房的质量,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现场反馈紧紧围绕所查病例展开,让学生对自己刚才的表现做出积极主动的反思和回顾,清楚自己当前的表现与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同时从其他同学身上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经验,同伴评价能帮助对方发现错误,老师则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或未提及的内容进行补充指导。表1显示,前后2次查房质量中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效果评价、教学效果和总得分差异经Z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现场反馈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明确的反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病例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深入分析的临床思维能力。
2.2形成性评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2.2.1护理评估技能不熟练
面对一个不是十分合作的小患儿和关切的家属,学生在床边容易出现紧张、不自信,表现为体检时手法的不熟练,如囟门大小的定位不清楚,听诊时痰鸣音和湿啰音难以区别等。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在4周儿科实习中跟着老师学做体检,譬如在吸痰前后听诊呼吸音的变化,判断腹泻患儿的脱水程度等。另外,在医生收治新患儿时尽量让学生跟随查房,倾听医生如何向家属了解病史,观察医生如何做全面体检等。护理评估技能也作为学生出科操作考试项目,督促学生平时就要有意识的多看多问多做,不断提高护理评估能力。
2.2.2寻找护理问题准确性不够
某肺炎病例查房时体温已稳定3d,“体温过高”仍作为护理问题提出来显得不合适;某患儿咳嗽有痰但无气急症状,提出护理问题“气体交换受损”不妥,存在过分依赖教科书,未与实际病例紧密结合现象等。解决措施:护理问题是针对具体病例目前的健康问题提出的,告诉学生并不是每个患儿都按书上所写的症状、体征而发病的,应根据该病例的临床表现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及措施,当患儿部分症状或体征经过治疗已经稳定或消失,要及时予以效果评价,不能继续作为当前的护理问题。
2.2.3健康宣教内容太笼统
如学生指导家属给10个月龄腹泻患儿的饮食要清谈,家属日常照料中会难以具体执行。解决措施:健康宣教活动可以增加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促进康复。反馈时提醒学生,今后对腹泻患儿家属宣教清淡饮食时一定要具体说出来可以喂养的食物,如白粥、烂面条、馄饨皮等,便于家属选择和喂养,而且平时要多关注患儿的实际进食是否与医嘱相符。
2.2.4获取新知识能力不足
查房需要补充临床新进展,但学生的知识局限于学过的专科教材,偶然会搜索公众网站,对哪些专业网站或数据库可查找医学文献基本不知晓。如雾化吸入是肺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生不能解读各类雾化药物作用机制。学生在本次查房中利用和获取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与王丽娟的调查一致。解决措施:对每批新来实习生介绍本市图书馆开放的医学信息检索免费网络资源,并提前3d确定查房病例,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检索文献,要求教学查房中有反映医学文献中最新的相关护理研究成果与动向的内容。高质量的形成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查房中的各种问题,反馈的内容做到清晰、专业、相关,并针对问题采用措施进行纠正,便于接受者理解和改进将来的学习和工作。Cotter等指出,学生的自我评价技巧和高质量的教师反馈可使整个评价更加完整。同时,带教老师在现场反馈时要做好引导,既要发现问题,又要鼓励学生多捕捉其他同学的每一点进步,避免互相评价氛围太紧张,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减。
3小结
随着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灌注式教育的不足日渐明显,这种经验式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提出,使医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培养他们的临床创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模式可在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病例,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寻找科学的证据来解决问题,从而树立医学生严谨、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从基本的理论教学到病例讨论,最后回到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临床教学的效果,达到了很好的实践教学目的。医学生的培养,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探索适应医学发展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法,强调循证医学和以问题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式的学习方式。结合我国目前医学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儿科专业特点,在儿科研究生临床学习阶段引入EBM教育是可行的,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4个步骤:
⑴根据处理病人时遇到的情况提出临床问题,即要找什么样的证据;
⑵检索回答相关问题的文献,即如何发现证据;
⑶迅速评价所找到证据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准确性;
⑷把这些证据有效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即用这些证据做什么。这4个步骤概括了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是该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顺应了临床教育的发展趋势。
2循证医学教学在儿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1在儿科领域应用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儿科学是一门特殊的临床医学学科,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儿童年龄及个体差异都非常大,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儿童的健康和疾病状态。儿科疾病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如果抢救不及时、处理不当则会错失抢救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儿科医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跨专业的临床经验,同时更应具有良好的临床思维和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随着社会进步及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医学变革的主流。循证医学是评估医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在儿科专业人才的教学培养中应用循证医学原理,使教、研、学一体化,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科发展。
2.2在儿科研究生培养中采用循证医学教育的意义
儿科研究生一般掌握了初步的诊断及治疗技能,但他们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和应变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他们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不断总结,才能迅速提高诊疗水平。这就要求每一个儿科专业研究生必须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大量阅读专业最新文献及诊治指南,从而用更科学、准确的临床证据来指导患者的诊治,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而循证医学教育模式为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弥补了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不足。儿科研究生在本科学习阶段都受过正规系统的医学教育,积累了一定专业知识及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和文献检索能力,但他们对循证医学的理论比较陌生。传统的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往往只依据教科书或自身临床经验为依据指导他们去处理病人,而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理论或临床经验的堆积。所以在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习中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可以将理论知识、临床经验与科学证据相结合来为患者作出最佳诊疗,使医学生具备科学的临床思维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打下良好基础,更是为他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创造有利的条件。此外,EBM强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充分体现了良好医德医风的基本要求,可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主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循证医学中,医生有义务将诊疗方案及制定该方案的证据如实告知患者,使其参与临床决策,帮助患者行使知情权及选择权。这对医学生确立医患沟通的思想观念及掌握沟通技巧非常关键,这也是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2.3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在儿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实施
那么,在儿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呢?医学研究生进入临床实习后,迈出了他们专科医师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研究生不仅要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逐渐熟悉临床工作流程,亲自参加病人的诊断、治疗、抢救及疑难危重症的处理,还要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于临床,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过渡,因此他们每天都会面临许多临床实际问题。各级带教老师不仅要定期给研究生讲课,进行基础及最新的专业知识培训,还要带领研究生进行日常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自觉应用循证医学的理念,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探讨及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效率,在锻炼他们临床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临床思维及创新能力。从而真正体现了循证医学利用科学证据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所在。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实施,应在研究生进入儿科临床工作阶段即开始进行,在他们熟悉科室工作环境及流程之后,就应安排有循证医学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讲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该医学模式的特点及其对日常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时临床带教中除直接传授经过EBM验证的知识外,应鼓励和引导研究生不断阅读国内外级别高、有价值的专业医学文献及疾病诊治指南,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从社会、经济、伦理的角度评价其可行性。培养他们进行循证医学实践及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针对临床典型疑难病例科室可进行集体交流,由主管住院医师带领研究生详细询问病史,搜集并总结第一手的临床资料,结合病例特点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并要求他们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来解决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临床诊断,同时对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最后是诊疗计划的制定、预后判断。上级医师指导整个过程并进行总结,同时介绍一些专业前沿知识,针对具体病例提出一些有科学依据的新观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2.4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
1.1研究对象选择
随机抽取新疆医科大学自2011~2014年在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临床实习的30名维吾尔族医学生,其中男生20名,女生10名。并根据30名维吾尔族医学生的年级和入科时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6人,对照组14人,两组年龄及性别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
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开展儿科临床实习质量评价研究情况和我校维吾尔族医学生临床实习带教实际情况,制订“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经试用和专家论证后使用。
1.3研究方法
试验组采用汉族学生和维吾尔族学生“一帮一”带教实习;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带教实习。两组均采用“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统一评估考核。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实习质量量化评价结果
包含专业能力、团队意识、病人满意度、笔试成绩等共12项,总分100分。实习及考核完毕后,量化指标对比发现,试验组除笔试成绩以外的11项指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维吾尔医学生儿科实习合格率与满意度结果
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实习及考核完毕后,试验组实习合格率(93.7%)高于对照组(6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试验组实习生对临床实习带教满意度(100.0%)高于对照组(57.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经实习带教改革,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实习质量明显提高,对教学的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3讨论
本研究基于新疆维吾尔族医学生的实际,结合在维吾尔族医学生中的适用性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医学生对采用“维吾尔族医学生儿科临床实习质量量化评价指标”考核的教学改革持肯定接受的态度,且出科考核成绩也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经对照研究,总结维吾尔族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
3.1教学方法及教材不完善,教学精力不足
目前我国维吾尔族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方法研究及教材编写都才刚刚起步,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临床带教老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也承担医疗任务,加之儿科临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对每一位带教老师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讨,也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法。首先每周2次的大查房,明确要求查房过程中实习生汇报所负责病人的病史、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需完善哪些辅助检查、检查结果如何、哪些结果支持目前诊断、下一步的临床思路是什么等相关问题,主任听取汇报后给予指点,提出不足。第二,查房过程中主任选择性地对各种疾病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其余学生可以补充内容,表达不同观点。第三,完成4周的儿科临床实习后,要求实习生提出对儿科实习的满意程度及建议,以共同提高实习质量。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建设性建议:
①学生认为医师工作过于忙碌,与病人家属交流相对不足,增加了因缺乏沟通而引起的误解;
②儿科的临床实习整体不错,但细节上存在不足,科室中英语教材缺乏,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述过多,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等。对此,我科针对性进行了改进。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结束后对实习合格率及对实习带教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现了教学相长;此外,试验组在病例汇报、问题解答与互动、建设性的建议方面的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3.2汉语基础薄弱,主动能力欠佳
对于维吾尔医学生而言,由于汉语基础相对薄弱,医学临床知识还未深入学习、课堂以大班为主等原因,过分依赖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还须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导入PBL教学,集2种方法之所长,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4个转变,即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地位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能力层次从“单纯知识传授”到“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
3.3畏惧心理与重视不足
当前各大医院的儿科整体呈下滑的趋势,病床周转率较高,同时多数实习生认为儿科临床实习工作比其他科室更为忙碌。患儿易哭闹、无法诉说疼痛不适、体格检查不能配合、临床操作难度大,加上“1个宝贝,6个家长”的局面,极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儿科在临床实习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不是热门专业,今后不一定选择从事儿科,而且,儿科学的很多内容不同于成人,从而轻视了儿科学的临床实习,直接影响了实习质量。在排除畏惧心理上,不管是在教学查房中,还是在日常交流中,给予实习生学习的信心并告知儿科的重要性及医患沟通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通过教学视频、多媒体等形式更详细地讲解疾病。采用PBL教学模式,每周四上午安排1名学生以该科室的1名病人的病例为主题以PPT的形式向全科医生、护士讲述该疾病及最新进展,作为考核指标中重要的一项。其次,在主任查房前一天,安排学生以在院病人相关疾病,向所有参加查房的人员及病人家属讲述,进行床旁小讲座。儿科带教教师在医患沟通及与实习生交流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及亲切感更是吸引了维吾尔族学生在儿科的实习。实施该教学改革后,将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科室病例讨论、床旁小讲座、自主学习能力等3个方面的成绩进行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试验组各项成绩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由此得出,经此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3.4出科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