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想品德职称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

第1篇

 

导读:本文就会计教学中的会计观念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职称论文范文同时依据高职会计教学改革关键提出了详细的探讨。

 

高职会计教学应树立的新观念

1.树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共振教学观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提高,以达到离开教师能独立研究、创造性劳动的目的。

2.树立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发展教观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知识则谈不上能力。但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多未必能力强。会计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还必须具有创造能力。硕士毕业论文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创新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训练和创造方法的教育。变革陈旧落后的“知识”型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对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要同传授知识的要求一样纳入教学计划,写进教学大纲,安排在教学全过程之中。

3.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学观加强素质教育是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的客观要求,试想,一个不懂会计但思想品德高尚的人能做好会计工作吗?或者一个懂会计但思想品德败坏的人能做好会计工作吗?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与协调发展,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4.树立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全面教学观不可否认,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会计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若因此将会计教学蜕变为纯粹方法技能的介绍,就会使学生对会计的认识停留于感性认识阶段,高职会计教学也就因此而变成一般业务人员的训练,而非出于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考虑。长此以往,我国会计工作的开拓提高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只有树立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教学观,在进行实务教学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理论介绍与研究,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从而推动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摘要:论述了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观念,毕业论文格式高职会计教学应树立的共振教学观、发展教学观、素质教学观、全面教学观等四个观念。

 

关键词:会计教学;观念;素质教学观

第2篇

关键词 政治教学;自主思维;激发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变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经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张自己的经验”。① 因此,我认为必须以思想品德课为载体,不断创造可行性条件和自主交流机会,激发学生践行思想道德价值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真切体验更丰富的情感,为学生将来适应“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 基础。

一、良好的教师形象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出发点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认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②在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能使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产生较强的记忆力和活跃的思维,进而发挥其潜在智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长期以来,教师被看作权威,学生始终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师生交往因此受阻。师生之间应当互相尊重,教学相长,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和谐相处。在教学中对学生必须具有责任感和约束感,帮助学生摆脱自由散漫状态,避免出现因少数几个学生的破坏性言语或行为而导致教学失败的现象。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当做朋友,从认可、尊重、成就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其始终处于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中。只有师生双方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有可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使他们在自主思维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优势,体验成功的快乐,拥有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关键点

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设计改革。当代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的职能由过去单一地传授知识转变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备课时,教师要充分尊重班级间的学情和学生间的个性差异,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塑造其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设计方案指的是教师相信和依靠学生,以具有不同个性差异的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既定目标,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而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切合学情的设计。初中学生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的逻辑思维较弱,有思想又乐于表现。因此,教师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用性和紧凑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实事求是的重组,补充更具说服力、更贴近本地学生生活的课外素材。同时,还要在教学实践中适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思考并备课。以《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的教学设计 为例:

三、提高学生对课外作业的自我监控能力是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落脚点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何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下的应试教育常常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思想品德课地位的尴尬,学生根本不想在这门课上下功夫。脱离教师监督,学生的“自主性”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可避免地使学生把“自主理念”当成“放任自流”,让政治教学实践困难重重。因此提高学生对课外作业的自我监控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指学生为了保证高效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验、调节和管理,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③思想品德课的课外作业一般比较少,主要以课前资料收集、预习和练习册为主。提高学生对课外作业的自我监控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习题、有选择地安排作业进度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懂得深入收集、挖掘与课本教学内容相关的、能激发及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不同层次的问题素材,使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如《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课后作业“根据主题设计一句广告语”就很好体现了这一初衷。作业的进度要求也要因生而异,可根据学生自学进度选择作业进度。每节课后,我都要求学生预习下一框题并完成该框题的相关习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建立起四人一小组、两小组一大组的互相监督检查机制,并采用教师抽样检查、局部检查和全体检查相结合的作业批改机制,不时利用面批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对于进度较快的学生,教师要适时帮助他们解决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热情,特别鼓励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设问”和“自我解答”的学习行为。

2.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外作业评价

教师应根据课外作业难度值的不同来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难度较大的作业,教师可先批改小组中水平和能力较好学生的作业,与他们探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由他们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帮助水平和能力较低的同学。对于难度较小的作业,要先批改学习水平和能力较低同学的,并适时指出其不足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作业评价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做为评价人或被评价人,发挥其自身特有的作用,实现了作业批改的及时性,拓展了作业评价的互相交流、学习、竞争功能,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育教学反馈过程之中,真正实现“当家作主”。

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教 师最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制胜法宝。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才不会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才能成为用科学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 主人。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3篇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渗透;素质;体验

0.前言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学生教育的最主要的部分。 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完美的人格一直是我们教育者所提倡的并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当近社会形态、价值趋向、审美观念等人生观、世界观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客观的改变。如何才能在如此复杂的社会形态下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德育工作者一直研究与探索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笔者也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研究结果。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以及近年来在德育工作中的一些工作积累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进行了研究与概括。一是充分利用体育课堂过程进行深入德育教育。二是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方法。

一、充分利用体育课结构。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对学生包括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的身体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充实智力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培养感情智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出色的体育教师必须能充分了解和利用每一次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在课堂常规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常规是课前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等结合起来。比如每堂武术课教学中,课前与课后的抱拳礼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礼节,在每次课堂上让学生形成这种习惯,这样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武德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

2. 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毕业论文 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手段。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F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在武术教学中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宽广的心胸,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尊师重道,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另外还应积极开展拓宽一些教学新内容,新形式。比如近年来在社会上逐渐风靡的素质拓展培训。其内容新颖、形式机动。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后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对我们平常德育工作所提及到的各种道理及素质有更加深刻而直观的认识。甚至不需要老师(培训师)的引导自己都能够做到反省与升华。这点在我校的新生素质拓展培训中体现的很明显。

3.在组织教法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过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进行技术性较强的动作,通过同学间的保护与帮助练习中.可以增强同学间互相帮助意识.增进友谊,培养情感;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在健美操等教学中,需有音乐设计的一种情境下,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就会既能达到学生身体锻炼,又会使学生陶冶情操教学的目的:在课堂小结中,评价和肯定一个学生时,会更加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这些种种都会使学生个体进行内化,从而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4.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硕士论文 必须做到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在具体的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探讨追求的目标。

1.暗示法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如在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l ,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体验法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3.激励法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职称论文 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JE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形式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努力、去研究,以便使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4月刊.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第4篇

一、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体系还未能充分发挥出高校、企业、政府、社会这四方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的作用,未能充分调动起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到高职院校办学和教师培训中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大多数都设置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这些学校承担着“双师型”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我们在承认这些高校对师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高等学校承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也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高校对于“双师型”教师培训应开设何种课程以及采取何种办学形式的问题,专业知识培训是否能赶上专业发展速度的实效性问题,应聘请何种人员来担任“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者的问题等等。此外,在“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青年教师是刚从高等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尽管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但实践动手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未必能真正达到双师的标准,尚缺乏足够的职业技术岗位和生产管理一线的实践经验。同时,他们的课程教学经验也相对不足,未能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他们新进教学岗位的重要掣肘因素。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中,还有一部分教学资历深厚、实践经历丰富的资深老教师,他们在积累教龄的同时,还积累了不少行业技术岗位生产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识技能表达能力和传授能力,但在他们身上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他们对当今社会的新兴专业和新知识还较为生疏,原有专业知识也逐渐老化,学生对他们一些过于陈旧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我国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未建立起健全的“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以满足教师队伍中各级各类教师的在职培训需求。 

(二)忽视“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交流工作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每一位“双师型”教师也都不可避免地与外界进行周而复始的交流,因此,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正是基于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信任、协作、互助”的共赢方式,才能营造出一个“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成果共享”的教育大环境。然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的对内和对外交流。例如,在校内举办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或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相对较少,组织各高职院校之间交流访问、考察学习的机会相对不多,把本校“双师型”教师派往发达国家交流学习或从发达国家聘任优秀高职教师的数量也屈指可数。长此以往,将导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固步自封,高校无法准确定位本校教师综合素质在我国高职教育行业所处的位置和水平,无法吸收全国先进模范院校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可贵经验,同时,教师队伍建设的速度也跟不上国际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到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双师型”教师职称和能力考核标准模糊 

教师职称评定不仅是对每一名教育事业工作者思想品德、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学术成果的综合性评价,而且还与他们的薪酬水平、绩效奖金、晋升幅度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保持他们足够的工作热情、持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起步阶段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由早期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形成,或是普通本科学校下设的二级学院,因而至今为止,国家也没有独立出台有关高职院校这一层次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政策,致使现如今的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出现套用其他层次学校评定办法的状况,并不能对他们实践技术经验丰富的教学特点做出具体的评价。众所周知,作为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技能,更应掌握娴熟的操作技术、系统的一线经验,可见,对此类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应只是落实在科研能力方面,应更多地体现在专业知识教学、实践操作引导和科研成果推广和实施上。但由于国家对此类教师缺乏一套独立的考评系统,一方面,考评无法从本质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色和教师实际的“双师”能力,在无形中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使他们对教学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考评误导了此类教师的教学发展方向,导致许多教师朝着发表职称论文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力求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也使很多高职院校迷失了自身的办学方向,逐渐向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靠拢。因此,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双师型”教师教学精力涣散,对高职院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必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培训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双师型”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体系 

1.促使教师教学工作改进 

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一劳永逸的,对他们的资格认定也逐渐转变成了“五年一审”,越来越突出其职业时效性的特点。尤其是随着当前劳动力市场新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不断涌现,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职业要求和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加之高职院校为顺应经济市场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调整学校专业的设置,致使新的专业层出不穷。面对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双师型”教师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上不能停滞不前,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带动实操水平的提升。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高效的“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方案和在职学习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从源头和途径上促进教师更好地投入教育教学中来。一方面,负责职业教育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高职院校应给予“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更多的政策支持,力求从观念上和制度上改变“教师在职培训只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等观点,把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建设提到高校管理的关键议程上来;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师在职培训和教学工作改进方案,并找寻落实方案的各种途径和具体操作方法,可通过专题座谈的方式,引导教师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方向和学术科研的前沿动态;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探讨更多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观摩、教学成果评比等方式,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利于吸收先进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调动企业参与“双师型”师资培养 

“双师型”教师普遍被要求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技能,更应掌握娴熟的操作技术、系统的一线经验,但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并不一定能达到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完全掌握该专业复杂操作技能的水平。因此,针对部分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但尚缺操作技术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言,高职院校要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水平,关键在于完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教师培养的机制,探索有利于校企“零距离”接触的合作方式,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更多机会让高校教师投身到企业管理、产品设计、技术项目的改造计划中来,由最了解本专业所需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又具有最直接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教师实践工作,并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与操作经验的融会贯通,使他们时刻走在经济社会对本专业发展要求的最前沿。我国不乏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引入企业参与培训的成功例子。例如,湖南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定期安排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等专业的教师到企业中参与生产过程的操作和现场实践,并由企业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要求新晋教师第一年不能参加教学工作,而是参与计算机机房实验管理和建设,同时,每年暑期均指派“双师型”专职教师到富士康、微软、泰和、支点等大型企业中参与企业一线生产活动。北京师范大学高职教师培养基地长期与神州数码、中软国际、幸星国际影视动漫学院、美国Autodesk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让教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不断更新的用人需求,使教师更有目的性地学习企业先进的操作技能和管理理念。上述高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无不重视企业参与的机制,可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离不开一个稳定且有效的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营造更多的是通过校企之间良性互动来实现。 

3.加强教师进修培养 

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一部分资深老教师而言,高职院校应合理利用这部分教师的师资力量,引导他们向新进教师传授自身独具特色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学术成果和行业技术岗位生产实践经验。在充分发挥他们教学指导优势的同时,学校还应发掘他们在教学中的可提升空间,为他们有效克服自身在教学过程和知识更新过程中有待改进之处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开辟更多的培训途径。高职院校可委派此类“双师型”教师到当地科研院所或全国知名的高校进行短期全脱产进修培训,在校兼任重要行政岗位的老教师可采用半脱产的培训形式。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当今社会的新兴专业和新知识,同时,还应提升老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适应能力和教学设备的使用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资深老教师可在一定程度上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系统,加快他们的专业教学理念与时代教流的接轨,使毕业于高职院校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更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受到社会行业的青睐。此外,对于拥有一定教龄的资深老教师来说,薪酬、福利甚至休息休假时间等未必都是最具激励性的因素,他们更多地会看中学校对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因此,在职培训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有效激励,无形中会提升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