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气象观测论文范文

气象观测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气象观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气象观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企业;营销战略;项目管理

一、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市场营销创新

根据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教授菲力浦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定义,营销战略就是业务单位意欲在目标市场上用以达成它的各种营销目标的广泛的原则。营销战略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包括目标市场战略、营销组合战略及营销费用预算。

从营销管理过程的角度看,营销战略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营销战略计划、营销战略执行和营销战略控制。其中,营销战略控制一般有年度计划控制、利润控制和战略控制三种类型。

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在特定的经营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自市场营销学于20世纪初期在美国产生以来,企业的营销观念经历了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指导销售者行为的观念从重生产、轻市场营销这种以供给为中心的观念逐步演变为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进而发展到兼顾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利益的协同和发展的思想。在此进程中,由JeromeMcCarthy在50年代末提出的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策略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营销经理们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1984年,菲力浦?科特勒根据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现封闭市场的状况,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理论,即6Ps战略:原来的4大策略(产品、价格、分销及促销)加上两个P———政治权力及公共关系。他提出了企业不应只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而应该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的战略思想。与此同时,美国劳特朋针对4Ps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Cs营销理论,即瞄准消费者需求、考虑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和消费者的便利性、注重与消费者沟通。4Cs营销理论注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导向的4Ps相比,4Cs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近来,美国学者DonE.Schultz提出了4Rs(关联、反应、关系、回报)营销新理论,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四要素:与顾客建立关联、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关系营销越来越重要、回报是营销的源泉。企业经营者应在了解上述市场营销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营销战略,安排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的。然而,企业经营者如何才能将上述的营销思想科学地应用到市场营销中去,并克服传统做法中仅仅是重开发、靠低价打开市场的混乱无序状态呢?笔者认为,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市场营销创新,使市场营销活动系统化、科学化。

B?汤普生于1996年提出市场营销的关键在于认知消费者的需求,并有效地管理商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市场行为,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有效地管理营销行为的各个因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出新的营销管理理论,但在它们身上都可以看到有着巨大影响力的4Ps理论的影子,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和Promotion(推广)已成为营销决策者合理分配企业资源的主要关注区域。

营销的手段(4Ps)是为企业的销售战略目标服务的,如阶段性的利润计划、目标市场的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等。然而在实际的营销管理过程中,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的管理和日常运营往往过分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和感觉,而缺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整个营销管理过程项目化,使管理工作具体化和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达到营销的战略目的。传统的项目管理仅仅专注于项目的执行,而目前项目管理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项目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战略管理、市场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领域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和互动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市场目标统帅各部门职能的管理理念。

英国学者A?里斯特将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归纳为图1所示。

二、市场营销实施项目化管理的方法与步骤

企业应该如何高效率地组织营销行为?这是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竞争地位的关键问题。根据项目管理中这个计划和控制工具,营销管理的4Ps可以科学地被组织成为一套互动的进程管理模式。因此,营销管理的项目化就是将企业中具有战略性的营销目标视为一个项目,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分解为多个互动的工作任务,并用专业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实施和管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项目组织

市场营销为什么能够成为竞争的焦点?这是因为,正确的营销战略能够合理组织公司的资源,通过与市场和消费者的交流,将潜在的市场消费力量转化为现实的销售业绩,从而配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战术手段,市场营销对达到短期盈利目标和长远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有些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倾向于关注某些营销要素,而对整个营销流程缺乏宏观的分析、计划和控制。在这种不成熟的操作下,即使成功,也是偶然的,暂时的。因此营销流程的项目化管理是为了适应竞争的激烈和加强对市场竞争威胁的控制。

1.确定营销目标

营销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这个阶段,必须研究公司的战略意图,确定目标市场,及市场进入的阶段性目标,如可量化的销售额或市场份额。

2.制定调研计划

对工作目标有了清晰认识之后,对目标市场和竞争状况需要进行详尽的调研。调研的数据和信息的需求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主要数据采集包括:①目标市场的市场容量;②市场细分及细分市场的市场容量;③消费者消费行为及对质量、外观、耐用等因素的偏好;④市场的总体运作方式及主要分销渠道的运作机制;⑤基本消费心理和买家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⑥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及市场价格结构;⑦支付惯例及信用额、信用期调查;⑧调查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竞争对手调查,需要调查的主要方面是:谁是潜在的竞争者?他们的长处和缺陷是什么?他们的主要竞争策略是怎样的?谁是市场的领导者?谁是市场跟随者?谁是市场挑战者?⑨如果目标市场是海外市场,还需进行宏观形势及商业环境调查。需要关注的主要因素是:所在国市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环保、法律的变化;当地经销商的价格策略、销售渠道、促销手段;进入市场的产品安全认证、安全标准要求;成立派驻机构费用调查,等等。

(二)项目组织与计划

1.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现场调查完成之后,统计及量化处理各种数据,形成定量结果;将各种交叉、重叠的一、二手材料进行归纳、统计处理,得出定性结论;进行SWOT分析,形成正式市场调查报告。确定目标市场,定位细分市场。建立理想的产品组合,规范产品组合的宽度、深度和相互关联性。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制定理性的价格架构,建立高素质的销售队伍,构建高效、覆盖面广的销售渠道,根据需要,编制合理推广预算,选择合适的促销方式。

2.任务分解与日程安排

现阶段,需将工作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单元。针对每个工作任务,科学估计出完成时间、所需资源(资金、设备、设施、人员等),核算出直接和间接的运营成本,并落实任务到具体跟进人员。这项工作可采用GanttCharts图等分析工具以保证工作计划的准确性。另外,此阶段关系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团队协作,所以整个工作都必须有各相关部门的参与,以保证工作计划的可操作性。

(三)营销项目实施

实际操作中,项目实施往往从产品阶段开始正式运作。根据前期的调查报告,营销部门需配合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对现有产品组合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和重新定位。结合具体单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有需要,则应按照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开发出新的系列产品,占据有利竞争地位。生产部门和质量控制单位要根据产品调整开发出新的生产流程,以配合新的生产要求。在确立了新的产品战略以后,市场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状况,选择合理的定价目标,只是会计部门提供准确的成本,并参照目标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的价格水平选择适当的定价模式,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体系。

同时,销售部门要根据产品特性、消费者特点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慎重选择分销渠道的层次和宽度。根据现有分销商或新发展的中间商,评估、遴选并建立合适的经销商队伍。对渠道的管理要注意培训和激励,通过各种销售管理手段使产品尽可能广地分布到市场,并畅通地到达最终消费者层面。

根据产品组合中的单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需采用灵活的促销组合,并在各产品系列和各促销工具之间合理分配资源。

(四)项目调整与风险管理

对于营销项目的进程管理,建议使用微软公司的MSProject2000工具软件。其特点就是采用里程碑图表对分解的工作任务和具体任务的跟进人进行严格的时间监控,以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提升工作效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具有各种不可控制因素,因此要对项目进度经常加以调整。但调整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破坏项目的周期和质量。

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市场行为风险必然存在,所以有必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进程须按合理的时间区间进行回顾,对工作绩效和市场表现按照项目预期进行对照,如果发现偏差,就要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绩效评估最好由专业的外部门人员负责,并定期将结果呈报企业董事会,一旦风险发生,则执行预先制定的风险管理计划,以避免决策的不科学性。

(五)项目终结

营销项目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分解任务为前提条件。市场部经理须收集全部的市场营销信息并在项目结束时签署项目结束的工作文件。项目的终结应该有明确的最后期限,而不应该以是否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为项目关闭的标准。如工作计划完成日期之后仍强行争取达到预定市场目标,就意味着追加营销投入,保留现有人力资源,并影响下一个市场行为的实施,如开拓新的区域市场,推出新的系列产品,或攻击现有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参与人员须共同回顾项目实施的进程,找出成败的原因,然后将项目生命周期从第一步开始重新虚拟走一遍,以决定是否正式关闭项目,或延续此项目。

三、市场营销实施项目化管理将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变化

(一)通过市场营销的项目化管理,可以实现营销观念的转变

项目化管理强调的是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而不是仅仅由市场部承担所有的营销工作。财务部、研发部、采购部、生产部、品管部、人力资源部等职能部门参与了部分甚至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有形或无形中培育了“全员营销”的理念。

(二)通过新的营销管理模式,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提升

从立项到项目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各个层面的成员,从高级经理到基层员工,在磨合中必将提高沟通能力,培养以协作为中心的“团队精神”(TeamWork)。项目化管理打破了传统组织架构中的等级观念,鼓励相互尊重和创新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运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wWw.gWyoO

(三)实施营销的项目化管理,将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国内企业多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FunctionalStructure)”,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必将打破现有的职能界限,出现更加扁平和高效的“矩阵型结构(MatrixStructure)”。由于各职能部门的参与,市场部经理逐渐转型为项目经理。其表现就是项目参与者除了向原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之外,同时还向市场部经理报告,减少了部门之间的摩擦,降低了运营成本,有效地利用了公司资源,使劳动力实现了增值。项目参与者通过培训和工作实践成为复合型人才,拓宽了职业发展的方向,公司的向心力得到固化。

参考文献:

1.AlbertLester1ProjectPlanningandControl[M].Butterworth-HEinemann,2000.

第2篇

关键词:无单放货;电子提单;海运单;保函

提单是一种发展了几百年的工具,它在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提单的地位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提单正面临严重危机 。

一、提单在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一)海运欺诈

提单素有"打开海上浮动仓库的钥匙"的美誉,代表所载货物本身,是一种物权凭证。由于传统提单是在形式上是书面化的,流转过程中方式也较落伍,这导致了犯罪分子对提单有了不法念想,随之也出现了如下行为:偷窃和伪造提单;将以少充多或虚构的货物写进提单中,然后开具虚假发票,在保险机构进行投保并取得保险单,接着便凭借这些情况所取得的单证来向银行去结汇,在银行取得款项后消失灭迹;在目的港用假的提单来换取提货单提,仿冒提单提货等。这一系列的提单欺诈现象已经对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造成了很大影响。

(二)无单放货下的保函

在国际海事运输的系列纠纷中,无单放货这一性质的纠纷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然而不管在实践还是理论中,对无单放货这一行为的定性和法律责任的类型的争议始终没有停止过。在对外贸易实践中,由于收货人在目的港是要凭正本提单换取提货单的,而承运人有义务将货物交与正本提单持有人,但现实中为了货物能尽快流通,只能凭复印件加保函来提货。又如提单的遗失被盗等,也只能采取与上述相似的方法才能尽快使货物流通,也减少港口货物的积压现象。

(三)用保函换取的清洁提单,倒签提单,预借提单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有关预借提单、倒签提单、用保函换清洁提单的纠纷案件每年都有所上升,但这类案件的性质的认识是存在争议的,海商法学界为这类行为的法律性质也有激烈的争论。

在海上运输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述三种行为所涉及的当事人中,实际上是双方合谋对第三者进行的欺诈行为。在保函换取清洁提单、签发预借、倒签提单中,承运人明知托运人已经违反了信用证上的相关规定,仍然接受托运人的请求而为相关的行为,而收货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提单并付款, 这就在客观上构成了对收货人的欺诈。其次,用保函换取清洁提单、签发预借、倒签提单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合法的形式掩盖了非法目的。 因此从以上两方面来看,用保函换取清洁提单、签发预借、倒签提单这些行为是属违法的。

二、对策

在提单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上述一系列问题,为了恢复提单往日的作用,确保航运秩序,针对提单面临的问题探讨且提出一系列的解决之法是非常紧迫的。现探讨如下:

(一)使用海运单

海运单是伴随着集装箱货物运输方式产生的。自集装箱货物运输产生以来就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与其船舶速度快,装卸效率高等特点密不可分。 海运单是证明海上运输货物由承运人接管或装船,且承运人保证将货物交给指定的收货人的一种不可流转的书面运输单证。由于海运单不是物权凭证,也不可流通,减少了航运中欺诈现象,也减少了无单放货的风险。当海运单据出现遗失问题时,收货人也能较为方便的收取货物,安全性上也提高不少。

在法律性质上海运单和提单是不相同的,为解决这些问题,国际海事委员会大会通过了《国际海事委员会海运单统一规则》。事实上这个规则属于民间规则,它只有被双方当事人约定采用时才有效力。

(二)采用电子提

电子提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在纸质单证流转方式下容易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为海事欺诈提供可乘之机,第二是提单到达与装船的货物到达的时间上有间隔。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提单具有了快速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提单的流转是通过电子数据的方式来实现的,有利于货主及时提货。同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较之纸质文件来说,其错误、遗失、成本、延误等问题的发生可能也大大降低了。在电子提单使用过程中人们也许会质疑它的安全性,事实上目前在技术上已增设了电子个人身份识别码、对文件进行加密等技术措施,在技术上是保险的,确保了前后数据的一致性。

当然电子提单毕竟不是很完善,在法律方面也有一定问题的。我们知道海上运输合同是属于要式合同的,那么电子提单是否受原有相关法律和公约的制约,它与书面形式的合同是否有一样的效力,货物的支配权又是该如何实现 ,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我国《海商法》的角度来看待电子提单这一问题,其实它在我国的运用主要涉及两问题,其一是我国现有《海商法》对电子提单态度,其二我国《海商法》对电子提单的发展该做什么调整。事实上从现阶段来看,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电子商务基本法律制度的框架,在海上运输中当事人完全能以使用合同方式来实施电子提单。因此修订《海商法》不具有紧迫性。

(三)国际国内立法的完善及其救济措施

在国际上,对于提单的立法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是在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才涉及到了提单的一些规定,单独为提单或其他贸易单据立法是少有的。仅仅有的是国际海事委员会颁布的有关电子提单的两个规则。在《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鹿特丹规则》里都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从这些方面来看,统一的海上货物运输单证立法还没有真正完成。因此有必要制定对提单的独立的完善的统一立法。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欺诈者利用提单的可流通性,文义性等性质, 谋取暴利,损害当事人利益的案件日益增多。各国已有或相继制定了自己的提单法,如美国的《统一提单法》,英国的《海上货物运输法》。然而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提单法,即使在我国海商法中也没有太多的针对提单的规定,这不能说这是我国立法上的一个缺失。当务之急,应借鉴国外现有法律及相关的研究,结合提单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作出规定。与此同时,要把提单制度与票据制度相区别,这也是从有别于票据的政策和风险上来考衡的。

同时在各国可以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开展反提单欺诈等活动,保障相关措施的落实。国际上也可以设立民间或类似于国际海事组织性质的机构,来解决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生在海上货物运输中的提单欺诈活动。在银行审查单证中要规范审单上来减少海运欺诈。

三、结语

世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提单面临了危机和挑战。与此同时,海运单、电子提单也就应运而生。尽管它们仍难免有不足与缺陷,提单制度本身及其法律上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我们唯有以国内外理论为支撑,辅以航运实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创新,不断探索提单完善之路。

参考文献:

[1]郭萍 .《国际货运法律制度研究》. 法律出版社 . 2007 .311

[2]向左胜 .《电子提单法律问题研究》 . 中国方正出版社 . 2007 .424

[3]刘昕 .《提单权利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08 .135

[4]傅廷中 .《海商法论》. 法律出版社 . 2008 .178

[5]高山 ."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单据法律问题研究".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5

[6]王淑敏 ."Incoterms 2010:自由穿梭于国际贸易与运输之间的新规则"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国际法学 . 2011第7期

[7]UN Convention on the Contract of 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 Goods Wholly or Partly by Sea ,"Rotterdam Rules",2009

[8] Carve ,On Bills of Lading ,Second Edition ,London , SWEET&MAXWELL, 2005

第3篇

由于建筑市场从来都是买方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中标承包商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中标只是获得了工程项目的施工权,能否盈利还要看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因此,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

一、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工作弱化。施工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承揽工程,不惜牺牲利润,以低标价中标,甚至垫资启动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企业的风险,损害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成本管理缺乏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一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定期的财务报表,是一种事后检查,没有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与现代项目全面成本管理理论相差甚远。

3、只重视生产成本,忽视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一些分公司只注重施工过程制造成本的核算,忽视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4、成本管理方法落后。一些施工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还是依靠人工报表来完成,项目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处理严重滞后,很难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

5、成本管理没有做到责权利相结合。一些分公司责权利方面不够统一和明确,导致工作相互推诿,绩效无法考核。

二、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的思路与对策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纵向贯穿工程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的全过程,横向涉及企业经营、技术、物资、财务等职能部门和项目经理部等现场部门。结合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提出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的思路与对策,具体如下:

1、建立成本责任中心。成本责任中心是指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责、权、利相统一,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能够加以控制,并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企业内部单位。公司应以项目经理部、各二级分公司为成本责任中心的责任人,按照不同的成本要求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分,纵向分解到各工程项目经理部、班组,横向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各工程负责人,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成本管理格局,并把个人利益与成本指标密切挂钩,严格考核,奖罚兑现。项目经理部依据细化和分解的责任成本,与各责任人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2、确定责任目标成本。责任目标成本是企业对项目经理部进行详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施工方案、制定降低成本对策和管理措施提出的要求。工程中标后,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估。根据工程项目合同条款、施工条件、各种材料的市场价格等因素,按照标价分离原则,以直接费为依据,推算出项目责任目标成本,下达给项目经理部。

3、制定内部施工定额。内部施工定额是编制施工预算的基础,公司根据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按照“成本最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原理,制定本企业内部先进、合理的物资消费定额、劳动定额、设备租用定额和费用控制定额。企业内部定额每年或半年可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内部情况调整一次。对正在施工的项目,根据调整后的施工定额及时调整施工预算成本。

4、编制施工管理费支出预算。工程项目管理费用依据费用项目及其分配率在企业和项目经理部之间进行分配,项目经理部应编制施工管理费支出预算,严格控制支出。对于超计划和计划外开支必须严加审查,由项目经理部集体研究决定。

5、强化索赔意识,抓好索赔工作。索赔是相对降低成本的措施,从施工一开始,就要认真研究设计文件、图纸、合同条款和现场条件等,找准索赔的切入点,适时编制索赔资料,据理力争,把索赔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

6、及时进行完工清算。项目经理部对已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无论是内部还是外包队伍的工程,都要完工一项清算一项。预算人员应办好有关资料的交接,以防丢项漏项。当整个项目完工后,按合同要求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做好竣工决算,核实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分析目标责任成本的完成情况,及时办理财务账目的结算和移交工作。

第4篇

摘要:本文认为,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它是对“以物为中心”的反思、扬弃和超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决策目标人性化,决策程序民主化,决策主体群众化,彰显公共利益价值,弘扬公平原则,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都是人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公共政策,价值取向

改革之初,为了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我国公共政策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政策取向打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僵死局面,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使得自然生态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不谐调。这些冲突和矛盾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全面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偏颇的集中体现。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共政策的人本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次把以人为本提升到了公共政策核心价值的地位,明确了我国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一、我国公共政策人本取向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一,“以人为本”是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对哲学的总概括,是的实质和精髓。哲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在哲学视野中,人是世界之“本”,认为人是世界的本质和终极本质;人是价值之“本”,认为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意义的生命存在;人是历史之“本”,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史,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类创造并主导着历史。

第二,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协心、共同奋斗,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其实,这种小康只解决了人民的物质层面的需求,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而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仅仅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方面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又要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第三,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置于首位,强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公共政策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国的公共政策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愿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公共政策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要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气氛良好。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过渡和变革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利益矛盾尖锐化。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特定状态下,如何有效整合社会各成员、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关键在于我国公共政策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以物为中心”的公共政策的弊端

第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目前,无论从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城乡劳动生产率、工农技术装备水平等经济差距看,还是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差距看,我国城乡差距都很大,并且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衡量城乡差距是否适度的标尺,通常是基尼系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1,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23;到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上升到0.365,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2,从中可以看出扩大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第二,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但由于自然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取向等种种差异,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差距也在拉大。

第三,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失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化,社会公众的利益正在分化,有些人成为市场化的正收益者,有些人则成为市场化的负收益者。因此市场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但无法矫正由自身引起的不同利益群体利益失衡,具体表现为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利益失衡。在现实中,强势利益群体已经结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团体,有能力利用各种资源,以各种形式诉求自身利益,影响公共政策制定。有些强势利益集团在某些地方政府决策中甚至会影响政府,使得政府决策向强势利益集团偏向。但另一方面,弱势群体自身既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利用资源,缺少有效途径和渠道来诉求利益,他们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往往被边缘化。弱势群体本来在市场机制过程中利益已经受损,而其利益诉求在某些公共政策过程中又不能得到反映,因此社会利益格局愈发失衡。

二、人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体应用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

公共决策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决策目标人性化。决策目标人性化就是决策目标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需求,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造福。

其次,决策程序民主化。决策程序民主化,是公共决策以人为本的关键之所在。所谓决策程序民主化,就是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体决策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正确决策。无数的事实证明,凡是坚持以人为本,按民主集中制进行的决策,决策方案一般来讲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即使有了缺点或错误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而凡是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专断所作出的决策,由于没有决策的民主化,决策的原材料不足,信息不够,决策过程简单,缺乏科学可靠的依据,主观随意性大,根本谈不上科学,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

再次,决策主体群众化。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决策一直实行“精英”决策模式,公共决策由少数人操纵,而普通人民群众被拒之门外。这种不民主的决策作风,必然导致决策失误。所以,公共决策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独断专行的作风;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笔者强调人民群众是决策的主体,并不是否定领导者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其在决策中的“拍板定案”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我们只是想通过强调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主体地位,使领导者在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作出的公共决策能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构建“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这就意味着制定任何公共政策时,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彰显公共利益取向。公共政策作为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集中反映了社会利益,从而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因而,许多学者都将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定位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认为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归属、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于公共政策应该与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保持一致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将选择公共利益。”坚持公共利益取向,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必须反映、综合、表达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满足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需要,必须从维护和谋取人民的利益出发。只有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执行政策的热情,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才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次,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将更加重视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尊重人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民主基础上通过充分讨论来完成政策制定过程。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独立自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以及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不断增强。一方面,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如政府组织中加入公民代表、公民训练、基层意见搜集法、听证制度和网上公开征求民意等;另一方面,探索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如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个别接触、舆论扩散、集体推动、游说工作等政策参与渠道。

(三)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应弘扬公平原则

公平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平的媒介、手段。公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它要求消除不同阶层之层、不同地域之间在机会选择和成果占有上差别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尤其把消除贫困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强调,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和需要而掠夺式地使用资源,从而损害后代人发展和需要的条件,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权利。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利用公共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在其目标取向上做到:以横向的代内公平,促进经济社会现实的发展;以纵向的代际公平保障经济社会未来不间断的发展。公共政策要以立体公平为目标,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映.地区差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4

2.文力.多元利益集团下的社会均衡[J].中国改革,2005

3.赵尔奎,占绍文.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J].理论观察,2006

4.潘尔春.论哲学视野中的“以人为本”[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吴湘玲.缩小我国城乡不合理差距的公共政策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6

第5篇

[关键词]企业;治安保卫工作;问题;对策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安状况因为具有聚众性、集中性、突发性强、牵涉面广和影响力大等特点,历来被称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对社会稳定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企业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做好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一)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防范犯罪,为企业减少或挽回经济损失。通过加强治安防范工作,与公安机关相互配合,打击盗窃等犯罪活动,使犯罪分子不敢对企业资产及物资有非分之想。

(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保护国有资产使之不受不法侵害,使企业生产经营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特别是一些高危生产行业,具有易燃、易爆等特点,一旦受到破坏,会给国家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同时还会引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严重的会引发社会不稳定。

(三)为企业职工队伍营造和谐氛围

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职工的切身利益。只有搞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才能使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有了良好的治安环境才能使职工有安全感,没有后顾之忧,使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生产工作中去。

二、当前我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安全观念淡薄

由于企业保卫工作提供的是治安环境的保障,产生的效益往往是间接的、隐性的,导致一些单位负责人在开展内部管理时,只重视生产规章的执行,忽视了治安保卫工作制度的落实;对保卫工作投入较少,物防、技防建设方面欠账较多,致使内部治安缺乏可靠保障。

(二)外部治安环境严峻

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所用的设备越来越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袭击的主要目标。企业周边村民、少数社会闲杂人员及部分单位把“致富”的目光瞄准了企业,大肆盗窃和破坏企业的生产物资和设备器材,给企业正常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三)企业不安定因素趋于增多

随着经济模式的转换、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破产、停产、亏损企业增多,政企矛盾、劳资纠纷、刑事案件相互纠缠,使得企业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使得一些工人下岗后生活困难,部分职工心理失衡,成为各种不安定事端诱发的隐患。特别是企业因银行债务、连环担保、资金到位等问题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和不时出现,给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四)重点部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指向下,企业可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对要害部位安全保卫工作的人、财、物力的投入,使得企业内部的安全防范工作空隙大、漏洞多,再加上外来务工人员不好管理等现象造成一些关系企业经济运行安全的重要场所或物品,如综合仓库,变电所,易燃、易爆物品及设备,仪器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要害部位地位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能否正常进行,也是当前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捣乱、破坏的主要目标,一旦发生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单位内部稳定,还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领导

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治安保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对治安保卫工作要会议上常讲、心里常有、平时常抓。进一步强化保卫部门预防职能、内部管理职能、协调职能、教育职能、服务职能等,把安全防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

企业要依据《全面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国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主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配合,研究制定重点单位的保卫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的行政规章、行业规定以及技术防范工作,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法制化体系。特别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积极主动与公安机关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公安机关整治周边治安问题。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和保卫工作责任的具体落实。根据相关规定要求,要坚决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健全完善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安全保卫制度,落实完善科学治安防范体系措施,使企业内部不出大事、少出小事,努力实现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由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防范。要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特别是事关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企业,要加快建立与社会危机应急机制相协调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单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适时组织演练,以应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环境污染、流行疫病、恐怖袭击、跨国犯罪、群体性治安事件、金融风险、物价波动和缺电缺水等引发的各种危机,切实维护单位和社会的稳定。

第6篇

项目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得到企业普遍关注和应用,已经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提升执行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项目的运营及可持续发展,企业如何通过建立高效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如何建立一支项目管理人才阶梯队伍,实现项目价值最大化,既是企业领导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项目管理业内人士的共同选择和使命。然而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普遍面临着以下制约项目管理快速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

一、无面向业务特色的项目管理方法论?

二、现有的项目管理方法论和企业现状不匹配、和其他体系不兼容?

三、项目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

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造成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浪费。

第一个问题,反映出企业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对关键核心流程的缺失:

1、企业为了增强自身能力和达到竞标门槛,认证了多项资质,比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体系、计算机集成资质等,但往往忽视了实际工作中要用到的项目管理方法论的建设,多数人对项目管理工作不了解,导致项目无流程可循、每个项目方法不一致,松散式管理,完全靠项目经理个人能力,企业缺失项目真实数据,丧失对项目的控制,领导不能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不能够对项目进行指导和有效决策,项目出现到处救火的现象,领导成了解决问题的消防队员,越陷越深,痛苦无比。

2、招投标中也因为只重视技术规格说明,缺乏对项目管理保障的阐述错失机会;或者拿别人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阐述,即使中标了,实际工作不一致,降低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甚至怀疑企业项目交付能力,导致客户关系紧张,项目岌岌可危。

3、重视技术,提拔技术专长的人员担任项目经理,依赖其个人技术能力,项目命悬个人,企业实际不可控,长期导致企业缺乏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一旦项目经理离职,项目将受灾难性打击,企业将蒙受巨大损失。连带效应,影响企业团队建设和冲击公司文化。

4、缺失项目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导致无法衡量项目及个人绩效,容易出现南郭先生,白白占用企业资源,很少给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利益白白受损。

那么,针对第一个问题而言,根据我的项目咨询经验,我的建议是:

1、建立组织级项目管理部门,明确项目管理归口责任单位。

2、组织项目管理基础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

3、组织学习世界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论。例如:全球最佳管理实践PRINCE2项目管理方法论。

4、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对世界现金项目管理体系进行裁减裁减,快速形成适合企业特点的项目管理方法论。例如:PRINCE2方法论是一个非常适宜裁减的项目管理方法论。

第二个问题,在企业普遍存在,反映出企业管理效益低下、相互之间不协调。

1、了解业务的人不了解项目管理,而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的人却不了解业务,更缺少对企业现状的理解,理论与实际脱离,导致方法论推行难,使用难,推行和使用成本高,效率无提升,管理无效果,上下关系紧张,管理人员压力大。据统计,一套脱离企业实际的项目管理方法论使企业项目绩效损失50%以上。

2、一旦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及推广岗位人员离职,新进入者多数重来。浪费企业成本。浪费的成本大致占建设成本的55%,而这还不包含每次浪费的培训推广成本。(据统计,企业项目管理方法论建设周期为6~12个月,建设成本大致为15万~40万)

3、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有效沟通机制,导致拿资质容易,整合流程难,质量部门、业务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各管一摊,沟通不畅,形成利益壁垒。导致企业流程体系太多,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职工怨言大,内部满意度降低,老总很为难,不知所措。而这些资质的维护成本逐年上升,却给公司创造的价值逐步降低。项目管理论坛

那么,针对第二个问题现状而言,根据我的项目咨询经验,我的建议是:

1、建立体系整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最好是企业位高权重的领导,副组长可以是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2、选择能够和其他管理体系有效对接的项目管理方法论。例如:风靡世界的PRINCE2项目管理方法论

3、整合流程。整合的方法可以是按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也可以是按产品分解流程进行。

4、组织培训。这个环节一定不能省略,而且要非常正式,最好将培训考试成绩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中。

5、试点项目。为了稳妥期间,可以拿几个项目作为试点,在试点的过程中进行改进,最后要达到匹配组织现状的管理流程。

6、全部推广。领导签发推广令,明确各部门责任和目标,开始全面推广。

第三个问题,是企业中最头疼的问题,现状而言,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如下:

1、缺乏营造项目管理文化氛围,以及项目职业发展路径。导致个人在项目上没有成就感,对企业忠诚度不够,人力资源招聘成本增大,和用人部门关系紧张,遭受老板责怪,里外难做,责任和压力陡增。

2、项目人员培训不够,能力不足,导致项目交付困难,无法及时回款,公司资金压力大,发展受限。

那么,针对第三个问题现状而言,根据我的项目咨询经验,我的建议是:

1、设计项目管理职业发展路径,并明确项目管理职业标准和待遇。

第7篇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93.07

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保障气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重要性已经为所有气象资料的使用者所公认。各省都在不断加强保障传输气象资料方法的研究。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气象观测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优势,其应用愈加广泛。同时也由于自动气象站资料实时性高、观测内容复杂的特点,其资料的传输质量更显得尤为重。

辽宁省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涵盖了网络监控,故障分析,历史数据分析,数据汇总,趋势分析,重要资源(CPU,RAM,Disk,Space)监控,事件预警和报警,网络设备集中管理配置等一系列故障及性能管理的综合性平台。可以从Windows XP2、Windows XP3和Windows Server SP2任何其他SNMP-enabled的设备中管理,收集和分析数据。以Web方式提供实时及历史状态信息查询。

1 基本概念

1.1 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英文缩写:AWS)是一个自动化的气象站,它不仅能够代替人工观测还能设置在偏远的地区收集并自动发送气象数据,大量的节约了气象观测的人力和物力,扩大了观测范围,所以广泛应用在全国气象观测网络中。自动气象站(简称自动站)通过Argos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实现实时传输和实时回报,或将储存的数据延时传送。自动气象站大多布置在供电网络和通讯网络内。但是目前,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和移动电话技术使自动气象站能在任何地点,并透过无线传输网络将资料上传。

1.2 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

SNMP是“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的缩写,意思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前身是简单网关监控协议,用来管理通信线路。后来人们对监控协议进行了很多次修改,加入了符合Internet定义的SMI和MIB,这就是现在的SNMP协议。目前SNMP已经更新到了SNMPv3。它是基于TCP/IP的应用层管理协议,使用UDP作为传输层协议,能管理支持进程的网络设备。

2 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的开发

辽宁省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主要用于监控辽宁省14个中心自动气象站。建立报警子系统,监控节点、端口和线路实施状态,按照事先设置好规则检测异常状态,并根据实际需求将异常状态信息通过短信,Windows message,监控屏幕和短信等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并将异常情况信息一并发送,帮助相关人员尽快照找到问题的原因,并迅速解决。

平台每30秒检查一次服务器信息,并将信息实时入库,通过对视图的调用,对数据列进行有选择查看,简化数据结构,提高数据库运行效率。使用C#、JAVA等编程语言,将事件信息和告警信息输出到WEB界面和声音报警组件中。WEB界面后台每5分钟刷新一次,监控界面每1分钟刷新一次,服务器信息轮询时间为30秒,故障检验时间为1分钟,这样就确保了故障通告的准确、及时。

3 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在辽宁气象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辽宁省共有区域中心自动气象站十四个,它们主要负责全省重点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我们将这十四个自动站服务器的信息录入监控平台数据空中,通过SNMP和ICMP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自动监控和报警功能。

数据库中的信息通过各部分功能模块的处理直观的在WEB中反映出来。如上图所示通过页面监控点的颜色变化反应被监控点的实时状态,并在被监控点状态发生变化时发出语音提示。点击这些监控点可以进入到该点的详细信息查看界面,在这里可以看到该点网络连通状态和历史信息记录。包括平均响应时间、丢包率、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和设备相关信息等等。通过这些数据的记录分析和事实状态分析,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这些自动站的运行状态和里历史健康状态。为管理和维护自动站的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4 结束语

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的开发应用,标志着气象自动观测水平和气象观测保障水平已经进入到网络时代。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对于提高气象观测数据传输质量和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邢国光,杨永亭,王培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理论与实践SNMP[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太阳辐射,云量,历史资料,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

 

1 引言

太阳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盛夏季节,灼烈的阳光常使人皮肤、眼睛等器官受损,做好紫外线强度预报是中国气象局规定的基本业务之一。2003年,江西省气象局在全省11个设区市建立了紫外线强度自动监测站,并实时上网服务。论文大全,太阳辐射。。但是,到目前为止,全省尚未有可行的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方法,许多气象台站都是根据当天的实况来估算第二天的紫外线辐射强度,这样,难免夹杂许多主观因素,也常常令预报人员“头疼”。本文通过对南昌市气象观测站多年的太阳辐射通量和云量的历史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比较适合南昌市的紫外线强度统计预报方法。

众所周知,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是地面太阳总辐射量中的一部分,与太阳总辐射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量(或者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辐射量)是当地纬度、地方时间、海拔高度、地面反射率、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浓度、空气污染程度、以及云量、云状等因子的函数, 其中,云(云量和云状)对太阳辐射的减弱影响作用是很大的,云对太阳辐射的透过随不同的云状、云量有着很大的差别。论文大全,太阳辐射。。常规情况下,在一固定的无云地点,太阳辐射强度在每年的同一天都是相同的,且其逐日变化很小,因此,在不考虑空气污染、地面反射率以及云状的情况下,云量是影响和改变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但由于目前对云量的观测只有低云量、总云量,因此,本文着重考虑低云量和总云量与太阳总辐射的关系,继而得出低云量、总云量与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关系。

2 资料分析与预报方法的建立

应用南昌市气象观测站1961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共40年的太阳辐射资料和云量(低云量和总云量)资料作为统计分析的资料, 2002年6月1日~2003年5月31日的太阳辐射资料和云量(低云量和总云量)资料以及紫外线辐射强度观测资料作为对比资料,建立南昌市的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方法。

2.1 南昌市太阳总辐射特点分析

第9篇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点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来源于实践教学[1-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3-4]。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设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教学体系;各要素之间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5-6]。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以及培养层次和面向部门的不同,应构建起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7]。应用气象学专业是大气科学应用和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气科学类重要分支学科,实践教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10]。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农业气象学专业。自成立至今,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结合北方区域气象业务特征以及农业院校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近几年,由于自身客观原因和业务单位需求变化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毕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表现出不能与时俱进,在适应实际业务工作上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同时气象业务、科研用人单位也希望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增加学生实践性教学比例,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队伍[11-14]。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创新应用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结合多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5个方面介绍了本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方面的探讨研究。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应用气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

(1)基本技能能力。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从事气象行业业务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气探测中气象测报的基本技能、农业气象观测业务要求的基本技能、天气预报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数据处理及信息处理能力、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能力等。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业务,同时提高我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2)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具有辨别、判断各种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与归纳决策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设计计算能力、撰写科研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应用能力。

(3)创新能力。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学实践课程和科研训练环节,培养创新实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等。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应用气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学校实验模块、实习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和设计开发模块的总体思想,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旨在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原有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并且对没有实验(习)条件的课程进行充分的挖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见图1)。

(1)实验模块。实验模块分为信息处理类和业务基础类两类,主要为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实践能力。业务基础类包括应用气象仪器学、天气分析和预报2个实验课程;信息处理类包括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上机实验、应用气象统计学实验、应用气象程序设计、常用气象统计软件应用等实验课程。

(2)实习模块。实习模块的设计考虑了气象基本业务的需要,设计了气象观测实习和天气预报实习,属于气象行业对人才要求的最基本技能。学生通过这2个实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测报和预报工作训练。

(3)综合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的设计考虑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具体有农业气象业务与方法教学实习、小气候测定实习、设施环境调节、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应用气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学生通过此模块的实习能够提升自己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4)设计开发模块。设计开发模块的设计考虑了学生独立进行科研的需要。具体有课题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通过整合和充分地“挖掘”,在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增加了气象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设施环境调节和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等实践内容,特别是设施环境调节是目前气象业务不断拓展的主要方向,北方地区的很多气象业务单位已经开展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

3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在整个体系中起支撑作用。根据实验课程体系,主要是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1)实验室建设。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室面积和更新现有仪器设备,建设成为4个实验室,分别是气象观测实验室、天气分析实验室、气象信息处理实验室和专业综合实验室。气象观测实验室和天气分析实验室主要满足实验模块中业务基础类实验课程和实习模块中2个实习的进行。气象信息处理实验室完成实验模块中信息处理类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专业综合实验室完成综合训练模块的教学任务。

(2)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①校内基地建设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场和气象综合实习基地。地面气象观测场可保证气象观测实习,气象综合实习基地主要用于满足农业气象业务与方法教学实习、小气候测定实习、设施环境调节等课程的实习与实验、专业综合试验、毕业论文等。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分为3类,分别是以测报为主要内容的观测实习基地,以天气预报为主要内容的预报实习基地和以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习基地,这3类实习基地反映了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过程,依靠实习基地的现有条件,利用地方长处指导学生,特别是到校外气象台站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实习和天气预报实习,可进入实战状态,能全面提高实际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的教师队伍配备以实验室(或实习基地)为平台,通过培养和引进,每个实验室(实习基地)配备1或2名专职或兼职实验教师,负责本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的授课工作。

4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由实验室主任负责日常管理,专职技术人员负责设备维护、实习准备等工作,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实习的开展。主要实验室(实习基地)除了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授课之外,主要的运行方式是对学生全年开放。实行以实验室或课程为单位进行运作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如地面气象观测场、气象观测室、天气分析实验室配备专职和兼职的实践指导教师,效仿气象行业实际业务,学生分组负责的方法进行全年的测报和预报;1个年级如果能够坚持1年,学生测报和预报的技能就能基本能够达到实际业务的需要。气象综合习基地同样在配备专职和兼职老师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分组“承包”,挑选主要大田和温室作物种植,整个生育期内负责“承包”实验地的发育期观测和环境观测;同样1个年级坚持1年,学生也基本可以掌握发育期观测、环境(包括小气候、温室)观测的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指导教师进而加强引导,就会逐渐增强其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5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反馈,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监控作用。结合应用气象学专业的特征,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各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可检查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参考有关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11,15]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可执行的应用气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通过该指标体系,能对专业内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授课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价与比较。

第10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及其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简称,指那些影响企业决策或被企业决策影响的机构或组织(Jones,Wicks,1999)。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定义会计政策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取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故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依照财政部制定和的会计准则,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能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具体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总称。科奈尔和夏皮罗(1981年)指出公司的政策依赖于利益相关者而存在。会计政策选择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相关经济利益集团博弈均衡的结果。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讲,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属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通过一定的约束机制来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

会计政策选择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行为规范,但会计政策的选择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所以企业管理层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是公认性原则。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在公认会计准则给定的范围内进行,会计准则的作用就在于规范会计信息,确保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第二是适应性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应当与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三是谨慎性原则。运用谨慎性的会计政策选择,要求企业使用较稳健、合理、正确的方式,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求在会计计量中全面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后,企业管理层慎重地选择会计政策,以做出有科学根据的判断或估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四是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在运用成本效益原则对某项政策进行评价选择时,需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注意各有关部门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问题,不能偏向于某一主体或某一部分主体。因此,成本效益原则还富含着公平、公正原则。

第五是重要性原则。如果会计政策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进行的经济决策,则该会计政策就具有重要性。重要的会计政策既不能省略遗漏,也不能作错误的表达。另外,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提供收益大于成本的会计信息;反之,就会提供成本大于收益的会计信息。

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一)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来实现的。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其中薪酬是最大的一部分,管理当局会通过分红计划和平滑收益来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如果收益低于需要支付红利的最低水平,则管理者存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动机,即尽可能提前确认“收益损失”,以增加未来的期望利润和分红;如果管理者的分红计划包括了认股权证,那么管理者当局则选择能平滑收益的会计方法,以保持其股票价格的稳定增长。管理者的变动也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管理者的动机是自己利益最大化,所以管理者只会关心自己任期的现金流量,不同的管理者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

(二)股东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股权结构影响着企业治理的方式和效率,同样也影响着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由于股东作为企业的出资人,是企业剩余经济利益的索取者,任何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及执行情况都会对股东的利益产生影响。所以股东需要监督企业各项契约的执行及资源的利用情况、了解真实的会计信息、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股东参与会计政策选择,作为委托人的股东由于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为了维护其产权权利,确保投入资本的安全,在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资本保全的会计政策。但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也会为了其他一些特殊目的对会计政策选择施加影响,如为了操纵股票的市场价格,以便在股票交易中谋取私利,即股东的会计政策选择偏好和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政府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治活动就是一种为财富转移而进行的竞争,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企业的特殊权利,使政府具有向企业寻租的能力政府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诉求也带有强制性的色彩。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主体,为企业及其投资人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利益;同时政府为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也依据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强制征税(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分享企业利益。政府总是期望从企业能较多较快地获得收入。这必然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相关主体的可分配利益,也会减少企业的可支配收益。因此,在会计政策选择上,政府往往偏于激进,因为这有利于增加税前会计利润,进而增加政府收入。但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向政府少缴税,整体上会趋向于保守或谨慎。实证研究证明:企业管理当局为避免引起政府机构的注意,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保护企业的利益。这种对抗性集中体现在税务会计的计量方法选择上,且政府往往处于优势,如对税前可扣除项目的调整,可扣除比例的调整。

(四)债权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条件下将资金以信贷的方式投入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追求非常关心债权的安全性。现实中大的呆账、坏账,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以及股东和管理者合谋通过操纵会计政策选择来侵害债权人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债权人在投资时时往往会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报告,以详细了解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和企业获利能力,从而做出投资决策。另外,债权人身份的特殊性,债权人只能通过与负债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条款对其施加“软约束”,以维护自己投资安全的条款,以限制企业在经营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量等方面做出对债权人不利的选择。对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而言,违反限制性条款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而且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债权人衡量是否违约的唯一评判依据,这样债权人通过限制性条款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和影响了股东和管理者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如果公司违背所签订的债务契约条款,债权人就会通过合约规定对其进行惩罚。这将使企业管理当局选择可减少违约性的会计政策。一般而言,对于有债务合约的企业,管理当局更有可能选择增加企业收益的会计政策和一些能提高财务比率的会计政策。

(五)企业员工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员工向企业投入自己的人力资本和劳动,为企业运行提供必要的劳动要素,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因而有权从企业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以及人身上的保证。由于员工参与到企业治理之中能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员工必须作为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在员工的报酬契约越来越多地转向了与业绩相联系的多样化的分配形式,因此员工和管理者在获取经济利益方面越来越趋向于一致性,员工的经济利益和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也越来密切。一般来说,当所有者为实现资本保全而采取保守的会计政策影响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时,必然会遭到员工的抵制,从而使会计政策选择受到相应制约。但总的来说,企业员工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只是处在一种弱势影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宋在科,王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2008(6).

[3]晋自立.基于政治程度与经济后果的会计政策选择[J].事业会计,2007(4).

[4]李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研究[J].会计师,2010(7).

作者简介:

第11篇

关键词:国企;管理会计;转型;策略

1.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核心地位并加强人才建设

现今的部分管理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比较缺乏专业知识的存储,这就导致了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管理会计人才是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也是更加有效发挥会计工作作用的关键,所以,国企应该对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可以通过招聘的方式从外部引进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促生企业的新活力,开拓企业发展的新局面。另外,企业还可以加强内部管理会计人员的建设,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人员进行培养,企业可以组织管理会计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培训,具体进行时可以开展讲座、网络在线学习以及组织培训等活动,会计个人也应该进行努力,与企业组织的学习相结合,共同提升自身的实力。企业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奖励来调动其余会计人员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以促进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共同发展、积极发展。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重视会计人才团队意识的建设,增强会计人员的合作意识与团队意识,开发团队的共同智慧,以增加解决问题的几率。企业要注重对会计人员协作意识的提升,提升会计人员之间的信任程度,构建和谐有爱的工作氛围,提升全面开展资金预算工作的效率。

2.增强管理会计理念为会计工作的开展营造氛围

管理会计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传统的财务会计往往更加追求企业发展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但是当今的市场是变化无穷的,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发展需求。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将规划未来、事中控制与分析决策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更加合理的规划。所以企业应该意识到经济形势的变化,重视管理会计理念,为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营造氛围。根据市场的运行机制,管理会计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改变企业中传统的会计职能,增强会计的职能,提升管理会计在企业运行中的作用。管理会计应该参与公司的业务活动,增强会计人员在整体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展现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政策方面的意义。企业要让每位员工都意识到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管理会计人员的建设,在整个企业营造出重视管理會计工作的氛围,为管理会计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3.增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国企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提高自身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国企相关单位应该做好信息化的工作,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利用新兴的技术资源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管理会计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推动国企单位的转型升级。国企应该改变传统的部门业务分工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提升,建立起企业内部的财务和业务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有机结合,让财务人员可以融入到业务部门的相关业务中,以加快业财融合的脚步。企业必须要加快提升信息化的脚步,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会计模式。企业应该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引进来提升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经济数据的准确程度,通过先进的电子软件技术来实现网络交易,完成两个企业之间甚至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这不仅能够简化交易的程序,还降低了管理会计的工作量,为国企节省了更多了成本。

4.根据实际情况推动会计转型

在推动国企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转变非常重要。企业不能对财务会计过度的进行贬低,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合理的构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地转型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不重要,二者之间应该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管理会计进行工作时用到的数据来源于财务会计的核算,因此二者之间应该是相协调的关系。所以企业在推进会计转型时,企业应该给财务会计足够的尊重,避免打消财务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要对会计工作进行区分,合理分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工作任务。

5.增强管理会计在国企工作中的规范性

会计工作作为资金的控制部门,日常的工作就是与金钱打交道,所以会计的工作需要严格的规范性。管理会计在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每一次的资金使用情况都做好详细的记录,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规定来进行。例如,当两个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时,首先管理会计应该根据策划书给出准确的财务预算计划,将预算结果上交给企业的决策者,作为企业的参考依据,然后在两个企业合作开始后管理会计要严格的掌握财务收支情况,为相关的领导者提出建议。当在合作过程中出现财务方面的问题时管理会计应该及时的根据情况为企业领导者提出相关解决方案,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为此,国企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建设包括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投融资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在内的管理制度,提升国企的管理会计工作水平。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物,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核心项目。最近几年,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快,以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以及招投标制为基本内容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有了更深入的改革,从整体上看,水利工程质量水平大幅上涨,不过目前,仍有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尤其是施工管理方面,所以,本文主要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制定了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1.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存在的安全问题

现阶段,我国仍有一部分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中存在着安全问题,由于所使用的管理模式缺乏高效性,导致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安全隐患。实际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对于安全生产完全的忽视;现有的施工安全生产体系与安全生产责任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缺乏足够的安全费用,安全机械设备配备不足;施工现场所使用的安全措施及技术等各方面均存在着问题,具体体现在制定假的施工安全资料、所建档案毫无规范性可言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均会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

1.2存在的质量问题

任何一项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是其命脉,水利工程也是如此,主要存在以下质量问题:首先,施工企业现行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其次,政府部门监督管理力度有待增强,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存在很大的敷衍行为,不够谨慎严格。部分工程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经常在相关手续还未全面办齐的情况下,就急于开工,这样一来,就给工程留下了诸多的质量隐患。众所周知,工程竣工验收环节是检查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而有的质量监督部门实际监督过程中吊儿郎当,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导致最后一道关卡具有的功效也未被全面的发挥。最后,建筑材料的质量与工程质量紧密相连;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其自身的安全与使用寿命息息相关,所以,管理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该方面的问题。

1.3存在的成本问题

水利工程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水平,同时,还应适当的降低成本费用,争取用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水利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随着建筑市场投标竞争的越来越激烈,进一步加大了投标风险率,投标费用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项目评估过程中,思想与方法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统一的评估依据;成本管理成为了一种摆设;相关人员缺乏正确的成本观念等。

1.4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

人员素质问题具体体现在缺乏一批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等。比如,虽然有的项目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素养,但是在工程成本、质量、进度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低下。由于这些人员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最终导致工程项目管理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

2.加强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具体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构建一套高效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详细制定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体制与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力度,以项目经理为中心,构建完善匹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实际中应承担的职责权限,互相监督,各司其责,严格根据颁布实施的健全制度对施工的责任制管理体系加以全面有效的管理。其次,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要求施工各环节过程中必须注重安全生产,并开展相关的安全生产培训活动,全员都要积极的参与,特别对于新进施工人员,更要培训他们的安全意识与安全观念。最后,加强场地安全检查工作;场地实际安全检查过程中,通常会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专项安全检查,另一方面是综合性安全检查,其在水利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中是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2.2构建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实际中,应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水利工程整体质量水平。施工现场中,监理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有效的监督设计单位、勘察单位以及工程质量。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效率,我们应从企业实际角度出发,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内部组织的设立。积极构建一套完善高效的质量监督机制与质量责任制,明确各级监理工作者所要承担的责任,严格根据规范标准加强工程验收工作,同时,还要做好详细的质量评估报告。

2.3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始终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认真的制定详细的施工成本定额,并将此作为依据,对工程各项目予以准确的评估。水利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对此项目施工生产的特征与管理需求进行一番确立,并将其作为成本考核过程中的根本性依据。构建高效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检查、正确指导、有效监督项目成本管理全过程。施工管理过程中,若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违法的行为,要及时的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改进,从而防止各项经济损失情况的发生。

2.4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活动

当前,企业应大力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培养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技术与管理水平。由于施工管理具有交叉渗透、覆盖范围广等特征,所以,要求项目经理人员应是复合型的人才,除了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水平之外,工程实践经验与知识面应是丰富广泛的,并且,还要熟知相关法规、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工作尽心尽职,勤劳踏实,只有具备了上述这些条件,工程进度与工程整体质量才会得到有力的保障。

2.5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

工程施工前,相关人员应编制出一套相应的施工措施,积极安排组织排水,有效保护好开挖附近的建筑物,同时,还要对周围山坡的稳定性予以保证。这样就可防止实际施工时生态破坏情况的发生,不得有砍伐场外林木的行为,对野生动植物加强保护,针对所有人员,开展相关的生态教育,以将全员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全面提高以及清楚的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极为复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使得水利施工行业竞争日渐激烈,而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将自身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体制改革力度,增强工程整体质量,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优质水利工程,紧跟时展步伐,创新制度、管理,从而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领域中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尤树芬.浅谈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科协论坛,2008.

[2]王华赛,王卫华.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山西建筑,2011,(01):47-49 .

[3]王政. 水利施工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科技风,2009,(13):63-65 .

[4]李杰,李莹莹. 浅谈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36-38.

[5]蔡海泉. 水利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探析.科技致富向导,2010,(21):13-15 .

[6]陈德前,张德林. 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管理.民营科技,2010,(05):25-28 .

第13篇

【关键词】气象防雷;检测工作;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10-01

我们国家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比如台风、暴雨、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方面的灾难。雷电灾害属于其中后果最严重的一种。由于雷电灾害的影响,我们国家每年都会损失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它导致的严重灾害体现如下:火灾、爆炸、甚至是严重的信息系统瘫痪情况等。全面涉及到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工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困扰。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得到翻天覆地的更新。我国各个区域城市的高层建筑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越来越广泛,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以及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如何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相关单位的重要工作,成为人类发展中无法回避的话题。

所以对于测报工作,需要做好全面的观测和监控工作。合理分析其中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尽量避免误差。气象防雷检测人员如发现数据不正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对自动站的检测设备进行及时有效的检修、维护和管理等,以保证气象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共同财产和基础设备的安全。

一、强防雷装置的检测

我们必须要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起码要一年检查一次,但是对于易燃易爆的危险性场所,起码要半年检测一次。强防雷装置的检测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检测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明确被测建筑物属防雷建筑物的类型,到实地勘察地网的状况,尤其是工接地的工作中需要仔细观察。因为它具有比较隐蔽的特征,我们需要知道接地体的选材、材料量质、布局施工等方面的情况,需要检测接地体的埋地深度、使其和行通道保持恰当的距离,看一下是否符合GB50057—94的标准;假如不符合上述的要求,需要对它的安全措施进行检测。只要符合些条件,才不会产生。“跨步电压”的危险情况,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人工接地体与相邻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必须保持合理性和安全性,不然的话需要采取地网的等电位工作。

2、完成检测前的检查工作

引下线部分及接闪器部分是检查工作的重点内容。需要保证接闪器的完整性,没有出现断裂和腐蚀的情况,特别是在电话线、电视信号线、计算机信号线等方面的检查,避免这些线路和闪装置和直接的接触。检查检查建筑物的顶端,是否存在位连接的情况。或者是避免油站、液化汽站的各种管道保持平行的出现电位的连接,法兰之间不能存在有交集的情况。同时在相应的长度中,不能重复接地。防雷电波的侵入的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关键是其周围不能存在有燃气管道等其它金属管道。

3、检测检验

在对所有的数据检测之前,要对所有的检测器对于仔细的检查。保证各个机器都保持正常运行的高效状态。在检查数据的时候,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反复进行,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在检查各仪器的各个阶段中,记录好它的连接方式、运行情况等,确保防雷装置的合格率。应用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排除区域气象观测站常见的障碍,提高气象防雷检测的质量,保证区域站运行高效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进行减灾减难工作,为地方经济做好充分保障。

二、加强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

防雷装置的检测只限于对当时的当时的防雷装置状况进行检测。符合标准的防雷装置需要避免人为性的破坏,保证它的高效运行。加强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势在必行。我们应该要求执行巡检制度,和明确工作岗位责任。为了提高防雷检测工作效率,造区域站制定巡查制度。值班人员每天在早上、中午、晚上必须要通过监控软件观察各区域的运行情况,发现故障要及时反映,及时解决。检测的技术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具备基本的气象知识和天气学专业素养,依据一定的气象学原理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灵活应用到区域气象检测的工作中。因为防雷装置遭受破坏后,它的保护功能便会失效。接闪器部分及引下线由于遭到破坏,它会在地面上,有时候因为施工的需要,、线路会被折断,导致工作状态的异常。应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对运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修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和中心站或生产中心的联系,以便得到有效的帮助。

三、强防雷工作管理,规范防雷检测工作

气象观测业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其中相关的专业性也很强大。特别是相关的天文知识:包括看云识别天气,天气现象记载、残缺记录的统计和异常记录的处理等。影响地面自动气象站工作的因素多种多样,雷击和雷电电磁脉冲的自然侵害、或者是人为的操作失误等影响。比如:地震、风雨雷电、雪灾等灾害性对外来的外来电磁场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导致了自动站缺测数据的缺失。所以我们要禁止不合格防雷器进入市场,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加强电防护知识的宣传,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防雷减灾意识

我们可以到各个地区进行的防雷减灾活动的宣传,利用讲座和贴海报和标语的形式,减少雷灾带来的经济损失。向人民群众讲解相关的防雷技巧,人们增强防雷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比如在雷雨的天气不能进行野外活动,雷雨天不能在室内打电话等。

广大群众应注意收看收听气象台的关于雷暴天气预警和预报。同时利用新途径、新载体、新方法等,不断拓宽电防护知识的宣传。利用多媒体中的网络、微博、论坛等新渠道进行多方面的宣传。

结束语:地面气象防雷测报工作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必须要做到具体问题加强理论性和操作性的学习。做好日常气象的检测和监控工作,进而使业务技术更加规范,最才能保证气象检测工作的水平和。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安排,加强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文献

第14篇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坚强领导下,气象事业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两大主题,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全力搞好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具有特点的气象服务体系,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防灾减灾水平明显增强

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全市建成195个乡镇气象工作站、2736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197个乡镇电子显示屏,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市气象局与农业、林业、水务、电力、交通、国土资源、卫生、环保等8个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期间,全市9县区均建立了车载式流动火箭增雨作业点,宕昌县和武都区共修建标准化高炮防雹作业点11个,适时、科学、高效开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市县气象灾害防御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正在加紧建设。

(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期间,全市气象部门切实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成了集“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监测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信息”为一体的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和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气象服务信息平台。开通了“10630121”气象预警信息专用代码,全市气象服务手机短信用户达45.1万户,占本地手机用户总数的51.9%。在电视台开通了有主持人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完成了《气象》频道在本市的落地和播出。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达90%。专业气象服务领域覆盖农业、林业、水务、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等行业。开展了针对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畜牧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气象服务。

(三)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明显提高

以强化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为农服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建立完善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为平台的短中期预报预测业务系统、精细化气象要素城镇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县级综合业务平台等业务系统、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平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平台等;充实完善了农业气象、城市气象、交通气象、能源气象、医疗气象、城市环境气象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期间,精细化要素预报最长时效达到7天,0—120小时预报准确率的温度预报质量提高了31.0%,晴雨预报质量提高了11.5%,降水预报质量提高了16.8%。

(四)气象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市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57号)和《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33号),成为全市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气象应急响应队伍,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服务流程逐步完善,应急处置培训、应急服务演练等工作逐年加强。气象应急响应和决策服务内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时效性、针对性,实现了从单纯提供预报向提供预报加决策建议的转变,在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历次公共事件应急、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日臻完善

期间,全市共建乡镇自动区域气象观测站85个,全面完成了9县区七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9个气象台站建成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9套、实景监控系统9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9套,建成L波段雷达一部,大气电场仪一部。市县台站全部建成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所有发报台站配备了无线通信备份线路,升级改造气象广域网设备,市局到省局由2M升级到4M,县到市由64K升级到2M,全市高速气象数据通信系统初步形成,传输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期间,市气象局进一步完善了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了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截止年底,全市气象部门有硕士学历2人,本科28人;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5人,工程师61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比“十五”末提高了63%,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18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10篇,另有4篇论文入选相关论文集。

(七)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台站面貌极大改善

期间,全市气象台站的工作条件和业务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投资5027.8万元,实施市县局部分业务办公用房维修配套设施改造建设项目17个。依托灾后恢复重建开展了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公共服务、信息网络与技术支持保障5大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县气象台站水、电、路、暖、消防、办公条件、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5·12”汶川地震受灾较重的台站通过灾后重建,办公条件、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和单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在加强业务、服务工作的同时,坚持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加强科学管理,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优化,市政府及办公室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陇政发〔〕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陇政办发〔〕3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陇政办发〔〕124号)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进了气象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依法开展气象行政执法,规范了防雷行政许可服务,防雷装置检测行为得到有效规范,气象观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十二五”气象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

国家相继出台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经济社会、关中—天水经济区等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领域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和迫切,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气象防灾减灾的客观需要

位于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特殊的地理区域使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重发等特点,是全省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冰雹、高温、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呈明显增多和强度增强的趋势,特别是“5.12”大地震后,山体松动,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极易发生,强度愈来愈大,灾害造成损失越来越重,增强和提高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气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发展“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特色农产品;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发展壮大有色冶金、农林产品加工、水电能源、医药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打造五大精品景区,提升四大名牌景区,建设“2225”精品旅游线路;交通建设、城镇建设、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适应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更高要求

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我市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资源、山区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开发利用价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气候变化问题研究,揭示地区气候变化事实,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提出气候变化防御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监测、详查和开发利用评估,努力把潜在的气候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防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还存在差距;服务信息传播覆盖面有待提高。

(二)预报预测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预报准确率、预报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需求,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单一。多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还不高。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以及集合预报等新技术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未得到广泛应用。卫星、雷达、区域站等多种观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不足。

(三)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基础薄弱

气象信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对重大气候事件的演变特征、规律和成因机理的研究不深。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定量评估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区域气候变化监测能力不足,缺乏气候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和系统模型。

(四)气象综合观测和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能力有待提高

气象观测站点分布密度不够,不能准确监测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气雷达覆盖率仅为71%,亟待提高;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装备明显不足;专业气象观测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五)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支撑能力不强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仍有一定差距,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现代气象业务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亟待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需要加强,气象科技领军人才缺乏,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雷暴记录、编报技巧

雷暴的记录、编报是地面气象观测中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在于规定难理解[1]。从业务上常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观测中的技术性差错大多数与雷暴有关。因此,应对和雷暴有关的突出技术问题进行归纳、解析,以为雷暴记录、编报奠定基础。

1过去天气现象的编报技巧

陆地测站地面天气报告电码《GD-01Ⅲ》关于雷暴和降水编报的特殊规定,文字难于理解,《电码技术汇编》对此采用文字、列表和符号说明等方式加以解释也不便于记忆和使用。实际上该规定可用如下文字语言表述:如果现在天气现象选报91-99,则过去天气现象W1和W2的编报步骤为:首先剔除过去1h内的所有降水再在剩余时段中优先选编非雷暴期间的7、6、5和过去6h内的4、3为W1和(或)W2若无或缺则按先大后小的顺序补选过去1h的9、8,雷暴期间的7、6、5为W1和(或)W2。即选报3步,后2步可记忆为“76543、98765”。

2当前天气现象的编报技巧

对于现在天气现象选报17或29,选报W1和W2基本同一般天气的编报规定,只不过要优先考虑一点,即如果雷暴期间(或)和雷暴停止之后有降水,则必须选报其中最大的一个降水电码为W1或W2。

2.1雷暴方位的记录与编报

对雷暴系统从整体上做出正确的判别,是准确记录雷暴方位的首要前提。了解天气形势与雷暴路径的关系,可以指导观测,减少误差。

2.1.1雷暴系统。系统是自成体系的组织。雷暴系统可定义为“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对流云单体组成的具有独立结构的中小尺度的对流体”[2-3]。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孤立的雷暴单体、飑线、多单体雷暴群、多单体风暴云等都是自成一体的雷暴系统。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因此,不同系统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实际工作中以雷暴的不同方位为标志,对应于Cb云体的非连续性分布,是判别不同系统的基本依据。

2.1.2天气形势与系统路径的关系。冷锋雷暴是影响山东省的主要雷暴之一,出现的频率最高,路径一般为西北东南在北部、东部地区,东北冷涡配合横槽形成的强雷暴,其雷暴路径多为西北东南江淮气旋生成的雷暴系统影响鲁南地区时,路径多为西南东北。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雷暴路径不能一概而论。此外,参考雷达、卫星云图等非常规资料来判断雷暴的行经也是提高记录精度的一条重要途径[4]。

2.1.3雷暴方位的编报问题。目前在部分担任发航危报的台站电报中的雷暴方位基本等同于雷暴系统,即方位Da为系统中闻雷的方位,Db为X。事实上,观测薄中记录的仅是雷暴的起、止方位(或加记中间方位),即雷暴的行经(路径)。航危报中的雷暴方位是观测时的闻雷方位(发报标准:测站闻雷所在的方位即为发报方位)。一个系统可能多方闻雷,此时Db编报9,而气薄按其行经可只记其中一个方位或不记方位。因此,两者不等同,电报中的方位气薄一中不一定有(天顶“Z”除外),且气薄中记录的方位也不一定能在电报中完全反映出来。对于雷雨形势,依其定义应至少占4个方位,故W2=3对应的Db应为9

2.2其他有关问题

2.2.1电码95、97的编报。雷暴的大小是按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进行区分的,大雷暴97除雷声大、闪电频繁外,还必须同时具备2个条件:伴有大风、伴有大雨(迹线陡升)。单纯以雷声大或雨大编报97,或根据雷暴不分大小均固定编报95都是不合适的,应根据当时实际出现的情况来编报电码97、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