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堂体育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

第1篇

1.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引发个别学生对教材的藐视。

初中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小学,他们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有不同的认识。如在篮球教学中,稍微会打篮球的学生就会不屑一顾,不听讲,有的甚至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课。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要求,不需要再听教师的讲解,自以为是,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

2.长期缺乏关注引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

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是身体素质的练习,有的学生天生就不喜欢运动,课堂上教师不顾及所有学生。这类学生在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他们的行为是破坏课堂纪律的“慢性毒药”,慢慢影响周围学生。这类学生往往长期受到冷落,形成对周围环境淡漠的行为,练就一身刀枪不入的“本领”,对于教师的要求、指责,学生的嘲笑视而不见,习以为常。

二、针对体育课堂中不和谐学生的维护技巧

1.加强组织纪律教育,留给学生表达的空间。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常都是无意间违反了课堂纪律。教师只需要稍微点出,给个手势或眼神,大部分学生就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做。然而,仅仅约束学生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表现欲望得不到满足与释放,便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兴趣转移的现象,这样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在约束学生行为的同时,还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表达见解和展现自我的空间。这样既有利于正常教学的进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加强深入学习。

学生的个别差异,导致某些学生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教师应加强集体、团队意识的培养。学生个体是在一个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这个集体。教师要培养、利用学生骨干,营造好带差、强带弱的团队学习氛围。学生在相互带领、相互帮助下学习不仅发挥个别学生的优势,而且带动整个集体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与教学质量。

3.关注“特殊”学生,使其尽快融入集体。

对于长期受到冷漠的学生,最直接的办法是重视关注他们,让他们了解很多人都是理解、重视他们的,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因此,温暖和谐的课堂是治疗冷漠最好的良药。对于这类学生,他们的适应能力、运动能力和合作能力都是比较差的,教师应多关心鼓励他们,并教会其他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并制止部分学生非善意的言谈。

三、体育教学中和谐课堂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1.教师积极参与,师生课堂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学习,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转变角色,“蹲”下来看学生,贴近学生,真正成为“孩子王”,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进而在与学生共同参与中构建和谐。

(1)师生互动,共同进步。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讲,青少年都是最喜欢体育活动的人群。在体育教学中,青少年总是能够很快全身心投入练习。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加入游戏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应该有和学生共同上体育课的想法和做法。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当教师和学生共同练习时,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知识,比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效果好。

(2)正确示范,优化表象。

正确的示范是学生获取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最直观的方法。正确的示范可以达到缩短教学时间,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每当教师做完示范后,学生都会被教师的完美动作所感染。这是学生学习练习的最佳时间。根据动作、时间、地点的不同,教师应该做不同的示范,如背面、镜面和侧面示范,使学生更直观、深刻地认识学习动作。

2.积极创设机会,拓展教学形式,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点,教师应拓展多种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的课堂环境,搭建开放的舞台,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体育干部轮流做。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推行“体育干部轮班制”和“小组长轮流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担任体育干部。教师可以根据学号或前几节课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担任体委或小组长,负责本节课的课堂管理,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管理的苦与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并且多协调,多合作。采用“体育干部轮班制”后,学生都体会到管理的苦与乐,这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沟通,同时有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

(2)人人都来露一手。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的示范能力,表达能力。以往体育教学中,都是教师示范的单一教法,每次都做的学习和游戏都是教师事先规定的,学生的示范讲解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师可以发挥个别学生的强项,让学生平时多观察,多关注,多理解各项运动的方法和动作,可以请这些学生做示范,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平时对体育知识的关注程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一问多解的拓展。

发展能力指向学生的参与能力、表达能力。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学生拓展思维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会相互讨论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如,体育教学中,针对一种游戏,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么玩,学生往往会说出很多种新方法。以“长江黄河”游戏为例,学生会提出用特殊起动姿势起跑;跑前要做附加动作;经过简单运算的“结果”作为追逃信号,等等。再如,“喊数抱团”游戏,以往教学中都是喊几就是几个学生在一起结合。笔者在教学中,把规则稍微改了一下,效果不一样。以往抱团后数的是人的个数,笔者改成抱团后数落地脚的个数,这样学生就不是简单地死板地听数字结合,而是需要动脑筋思考。一开始,学生比较茫然,但经过几次尝试后,学生就能总结出相应的结论:喊数字“5”时,这时学生的人数只要不小于3都是可以的,3个人的时候,其中一个人抬起一只脚,4个人的时候其中两个人各抬起一只脚……但人数超过5个人时,学生又有了新办法:把多余的人背起来;把脚踩在别人脚上;坐在地上把脚抬起等解决办法。同一种游戏突然多了几种方法,或者增加了游戏的强度难度,效果就会有所强化:一是调节了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和谐度,二是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合作的能力。

四、结语

第2篇

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氛围中生动活泼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根据二期课改“以人为本”理念,在日常体育教学采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个性,体验练习快乐;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等。为学生创设多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真正品尝体育的快乐。

关键词:体育快乐

跨入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在社会健康观和体育观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所以,快乐体育思想就运用而生,它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离不开的,特别是与当前进行“二期”教育改革以及整个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的。

快乐体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所在,追求所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会方法。它重视体育课中所具有的独特乐趣,以此来满足运动的欲望,发展体力和智力,驱散疲劳和烦恼。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

一、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教师转变观念、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而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采用灌输方法,一切以教师说了算。已经无法让孩子发挥主动性,严重妨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正是在“二期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喜欢怎样的教学环境且学生之间可以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制订,甚至可以参与教学进度与制度实施,只要学生喜欢教师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

2、树立学生自信心,敢做课堂主人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堂教学,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育学生课堂是他们的,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能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的方法教师都应该主动接受,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能品尝体育的快乐。。

二、改变课堂模式,激活课堂氛围

1.导入新颖,气氛活跃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既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得到快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也乐于接受。例如:我们改变以往军事性的导入方式(小干部整队、向教师汇报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以游戏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孩子自由结伴按自己的练习倾向有序地进行活动:还可以利用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作为练习的背景音乐,既对课堂气氛进行烘托,又能通过听觉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愉悦。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得到心理上的,同时也起到了整备活动的辅助功效,也激活了课堂气氛。

2、师生共练,融洽师生关系

俗话讲得好: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溶入到学生中去,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利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如:身体的接触、抚摩孩子、蹲下来和学生说话等。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行动感染学生,以微笑服务学生。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模仿老鹰的动作,幽默的脸部表情等都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练习欲望,满足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

3、学生自由结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和同龄人进行交往是内在的心理倾向,能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做游戏是意见非常高兴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兴趣爱好相同的结伴”——可以使学生在练习和交流中得到快乐;练习能力相仿的结伴——可以使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得到成功的快乐;练习能力不同的结伴——可以使练习能力好的学生在帮助他人时感到快乐——助人为乐。这种方式的采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激发学生个性,体验练习快乐

1、多器材教学,品尝练习的快乐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兴趣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个性倾向,把选择权让给学生,就是形式有权在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和器械练习。一般而言,学生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熟悉的、能容易掌握的运动项目,如男生喜爱足球、篮球、乒乓等一些竞赛项目,而女生则较接受羽毛球、毽子、跳绳等文雅的项目,这样学生不仅接触器械时间多了,而且运动量也同步加大,练习的意识加强了。学生练习兴趣高涨,教学气氛活跃,自己做主,满足需求。

2、改变练习形式,感受成功的喜悦。

有人曾这样说“如果教师给学生都是具体的东西,规范的东西,那么学生就没有创想了”,故而,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利用场地器材进行各种变化和组合进行练习,以此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在障碍赛跑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垫子、健身棒、短绳等来作为障碍物,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从新对障碍物的次序进行重新组合来缩短比赛的时间。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有的组把四个障碍物交换了位置,有的改变障碍物的形状等,在比赛中品尝创新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有不同的练习形式,教学场面气势如宏。有思则必有疑,有疑则必有探知的欲望,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习惯,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带来的魅力。

四、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

1、正确优美的示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正确优美的讲解与示范是一种最直接、最实用的教方法。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学特点:儿童的第一信号发育比较完善,而第二信号系统发育比较迟缓,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敏感,且他们天生模仿能力很强。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熟练、轻松、优美的示范来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让他们跃跃欲试,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对练习动作的恐惧心理。例如:在“单杠后摆下”动作教学时。由于是学生初次尝试练习,为了避免产生恐惧心理现象,教师可先进行规范、优美的示范,从方向、部位、时间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既有利于学生直观模仿便于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以及容易掌握动作,使他们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又有利于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多媒体的运用,体现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手段更趋向人性化,其唯一目的是让学生在情绪和心理上体现独一无二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如录像、投影以及电脑等手段使学生更直接,零距离的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如2002年4月在上海同洲模范学校进行的二期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事先运用了多媒体制作,学生通过录像看到上课时的自己。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历历在目,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课堂气氛空前高涨。也培养了孩子平时锻炼的好习惯,增强了竞争的意识,知道了自己爱好运动是多么有价值、有意义的。

3、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色彩的运用

场地器材的合理运用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它不仅体现教师资力的内涵也能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让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激发他们练习的欲望。课堂中教师可以把体育器材布置成小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如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给学生清新的情境和直观的感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除此以外,还可以在器材上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利用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课前产生兴奋的感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加锻炼。

五、建立评价体系,从成功中体验快乐

1.教师鼓励性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即用肯定、鼓励、尊重、信任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鼓励性评价能使学生改变消极的我不行的自我概念,增强其参与的信心和主动性。如:试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勇敢一点你一定能跳过去;你重新再做一次,改过来好不好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小组竞争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勇气,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超越自我、战胜他人过程中享受达到目标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学生相互评价

学生互评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无法知道或体验的效果。如:在做“前平举和侧平举”的时候,学生可通过同学的评价来了解自己所做动作的到位率。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的信息来提高自己动作质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互评不仅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培养。

3.学生自我评价

第3篇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学生的当前发展及终生发展。衡量的指标是学习时间(即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效果(即学习的收获)和学习体验(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

二、从教的角度保持体育教学有效性

1、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生理状态及能力水平,可操作性强,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走在发展的前面”,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标要“跳一跳、够得到”,促使学生认定目标,集中注意力,有的放矢,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行为活动是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达成度要以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基本教学标准。下面关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课教学目标可以借鉴:①认识综合素质,能简单说出综合素质对身心发展的作用;②会两种至三种综合素质的练习方法;③能简单说出练习后的情况表现;④能与伙伴合作设计一至两种综合练习方法。

2、教学内容的精选化

新课标规定教学内容具有开放、动态及发展的特性,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有更大的自由度。教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应对教材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运动强度和技能水平,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抛弃、精选及整合,使之更加符合新课标的精神。教学时将内容分解、分段,让学生选择练习,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格性,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教学过程的灵活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可提前预设而灵活加以生成的,是持续的“生成”和智慧的“生成”。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识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和风格灵活应用各种教法,实现教法的优化结合。教学反思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明得失,实现“再教设计”,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若过分强调“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则欲速而不达;相反,教师点拨启发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合作、持续学习,可能学会的更多。“不讲先做”效果更好。

4、教学氛围的和谐化

教学实践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学习的可能性就越大。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课堂上带动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重视情感投入,增加教学情感色彩,善待体育课程,增强讲解、示范导引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良好的教学氛围水到渠成。

5、教学评价的激励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此,在评价学生时要提倡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意学习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过程;不仅要注意定量评价,而且要重视定性评价;不仅要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要重视相对性评价,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学生厌学现象发生,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三、从学的高度关注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精心的课堂设计,严格流畅的课堂组织,新颖、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完成的。教学效果要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学生对示范动作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缺少指导,学生“视而不见”,有时虽然看到了,但应该看的都没有看到。比如一个教师在做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由于忽视了学生如何观察这一方面,结果学生只是观察教师是否投中,而没有观察整个示范动作过程,本末倒置,降低了演示的效果。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对此将倾注更多地时间及精力,产生恒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的记忆及丰富的想象。由于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也较易产生疲劳及厌倦,若有兴趣,则会精神饱满、痴情投入。如中学女生大多不喜欢长跑,但若变为在音乐伴奏下的跑步练习,在生理负荷同等条件下仍然情绪高涨,感觉不到疲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提高。

学生的体育兴趣有着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兴趣差异。初中阶段都喜欢竟技性强的项目,因此,在教学中要安排了比赛竟技方式,可通过“成功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学得轻松,学的高兴,效果自显。而在高中阶段则突出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

3、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评价

第4篇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全面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还要认真研究教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学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安排,精心创设语境和实践活动,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情景法、视听法、全身反应法等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让理论化的教学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采用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

二、拓展课堂教学的宽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化和机械化,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英语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灵活整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入到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并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始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将阅读文章改编成故事讲述、看图说话、对话表演,或者把课文编成英文课本剧来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现力。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小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高高兴兴的玩乐中轻松学习英语,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教师授课内容,课堂也就更具有生命力。

三、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设计教案。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想学生所想,及时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控,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另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师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实践的使用率,减少不必要教学环节的时间,多创设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思维活跃,并合理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通过优化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内容密度增强,节奏明快,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保证,因为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并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在英语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情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更加融洽愉悦,这样各种教学活动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加以鼓励,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动力。让学生有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自然、恰到好处的动作和神态、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这样学生就会加倍努力学习英语。这样,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轻松,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活动就可以得到良好地开展。英语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并学会接纳学生的意见、建议,学生就可以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学习英语,敢于提问、敢说敢为,自觉学习的热情高,主动愉快地学习,始终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有所提高。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高,就会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并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宽容的、积极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五、恰当科学的评价,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在课堂上,学生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学习成就感就会得到满足,自信心增强,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和语言实践的积极性提高。相反,如果学生得到负面评价,就会产生消极影响。不仅让学生难堪、破坏课堂气氛,而且挫伤学生自尊心,打消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当尽量讲正面的话,时刻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经常对学生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和优点进行鼓励与表扬,并抓住各个时机将自己的关心和期望传递给学生。如果学生说错了或者发音不准,教师也不可指责,应及时指出或加以适当指示,引导学生趋近正确答案,并用激励性语言都给予鼓励,让学生时时充满自信,因为激励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不应吝惜对学生的表扬,表扬不能过于笼统、模糊,而应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用准确的、具体的语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还可以用肯定的点头、赞许的微笑等肢体语言,这些都能提升表扬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恰当科学的评价,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六、小结

第5篇

“友情式”分组的特点是学生之间心理相容、志趣相投。因为这种分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之间坦诚相待地说出“心里话”。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因教师组织形式的失当而导致学生评价失控的现象屡见不鲜。如随机分组因操作简便使用率较高,教师倘若缺少必要的指导,学生互评往往演变成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总在不停地训斥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场面。这种现象在分组竞赛之后尤显突出。这样的学生互评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地干预,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两极分化。当然,严格地说,“友情式”分组只是更适合于对话式互评的教学实施,并非不可变通调适。具体而论,以这种分组方式组织互评通常容易显露学生之间相互吹捧、言过其实的弊端。因此,对话式互评时的分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依据教材的特点与班级具体学情等方面而定。

二、体育课堂心理氛围

体育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一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等。体育课堂心理氛围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它是逐步形成的,而其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积极的体育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畅通交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此可见,学生意义对话式互评既需要“友情式”分组的“心理小环境”,更需要积极的班集体课堂心理氛围的“大气候”。

三、身体自尊

身体自尊是学生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敏感的组成部分。如果在体育教学中由于不正当的评价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自尊,那么学生就很难具有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好感。学生正确评价的态度与能力的有效形成也是新时期考量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艺的基本要求之一。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一种“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从而有效规避了互伤身体自尊的教学评价现象。“学习卡片”的评价手段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在体育课后针对同伴在课中的学习态度、拼搏精神、任务完成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不伤身体自尊的书面评价。实践表明,学生经过长期的评价训练,正确的评价态度与能力得以提升,反映在课堂中的相互评价也逐步趋于规范和精彩。

四、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第6篇

在初中教学中,体育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课前应该作好充分准备,避免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体育课前,教师应该先对场地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熟悉,考虑学生取器材的时间等,再合理的安排课堂步骤,充分的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例如在铅球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再由组长负责组员学习,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上课时,出现拥挤抢球等现象。在有效的45分钟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教师们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合理的安排和设计课堂时间,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视学生习惯性习惯性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习惯性,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育课的常规教学方式,大多由集合、报数、实践上课内容组成,当集合、报数这些步骤结束后,再进行上课内容的实践,这就会浪费了不少的课堂时间。然而,让学生养成在体育课时,习惯性的集合、报数,这样便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不迟到、及时整队等,通过这些细节的改进,以此来节省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采取实效性的教学手段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选择上面,教师应该讲究其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帮助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体育课中跳远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直强调学生的姿势,向前上方腾空跳起,充分展体,落地时,收复,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落地缓冲。但是教师这样只是一味的强调标准,学生只存在概念上的认知,并没有完全的动作印象,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面,教师可以将跳远的动作,进行分解,并作出示范,利用这样实效性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在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体育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羽毛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进行一场小型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羽毛球的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性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理念中,教师们应该明确互动性的重要性,充分将互动性教学融入到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性是初中体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创造出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这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

三、重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7篇

(一)教学过程需要树立“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十分的强,其中包括了自然、社会等等很多的知识,内容十分的全面,所含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的广。其中很多的知识如果仅以平面去想象立体的空间、以枯燥文字去想象外面的精彩的世界,这样是远远不够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为此,我们地理教师必须要树立起“生活地理”的教学概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过于的依赖于教材,也不能够迷信教材,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地理,同时还能够将课堂中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例如出门后如何分辨东西南北,了解家乡各种信息等。只有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和事物,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勇于突破教科书,从学生的生活中充分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撷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设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发展。 要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就必须要充分的结合乡土资源。例如在教学《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时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我们南京相关的知识设计以下的问题:

(1)南京处在长江的什么位置;

(2)长江沿岸地带东西部地形的差异以及地势的变化如何,南京又具有什么特殊的特点;

(3)南京的气候特征如何;

(4)南京有什么特殊的资源;

(5)总结南京有什么优秀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如果课上学生们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让学生们课后从其他的途径进行了解,然后在给出时间进行统一的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的穿插,让同学们更加的了解我们南京的地理特征。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经验分析地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如今因为社会的发展,外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仅靠死记硬背虽然能够拿“高分”,但是学生们却得不到任何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肯定。如今如何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地理学科也不能够例外。地理中有很多的问题所涉及的面都十分的广,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有更高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的经验去分析,通过生活的感受去思考,从而真正的提高他们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个人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众多的人口》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泛泛而谈、照本宣科我国有多少人,人口多又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们就会感受到很空洞,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良好的条件下,对这些根本就没有什么切实的体会,因此对这些知识即使当时背得滚瓜烂熟,不用多久也会忘记。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以下的一些问题:

(1)我们江宁区有多少人,南京市有多少人,南京全市总面积是多少;

(2)全国像南京这样的一级城市有多少;

(3)南京的人口增长如何。然后在通过这些问题延伸到全国,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对我国的人口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8篇

1.1巧用多媒体,化解教学的难点和疑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相对较差,通过多媒体,能够把知识和内容形象化,方便学生理解。在课程教学中,每篇课文都有难以理解的段落和句子,这些句子学生常常会搞得晕头转向,在讲解这些重点难点时,利用多媒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课文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文《詹天佑》中,文中提到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铁路,在小学生的印象中,铁路都是一条条的直线,他们很难想象为什么是人字形铁路。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能够生活化地表达出在陡峭的山路上,两列火车头共同作用于一列火车的画面,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詹天佑设计的智慧。

1.2巧用多媒体,拓宽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程在知识面的广度和宽度上都较原来有了很大的提高。现代社会,学生接触世界接触新知识也比较多,只是固守课程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多媒体,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很多的补充,从而进一步扩展学生学习的宽度和广度。例如,在教授诗歌《赠汪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李白的相关情况,对作者李白的成长背景、对诗歌的时代背景、发生的场景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浓浓友谊,也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1.3巧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课程内容转变成优美的图画或者有趣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而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能够创设教学的意境,从而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比如,在教授《》这首诗时,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生动地表现出诗句中所描写的形象。“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用视频画面的形式展示出过程中的景象,将红旗飘扬、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画面和意境展示到学生面前,并结合画面进行讲解,从而更能让学生理解不怕困难无所畏惧的精神。

1.4巧用多媒体,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知识复制和照搬的过程,而是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学习吸收和更新的能力。而多媒体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课文《小马过河》一文中,教师可以制作动态的教学课件,展示出小马过河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让学生懂得深浅不是由河水决定的,而是由老牛、松鼠各自的不同感受决定的,让学生明白实践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动画对教学内容进行引申,如对于比较深的河水,松鼠怎么才能过河,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2多媒体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9篇

摘要: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内容之一,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0引言

学校体育学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各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在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l把握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环节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陈旧的教学方法培养不了创新人才,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仍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不少教师还是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原始教学模式;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满堂灌的方法。其根本原因是对教学改革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认识缺乏深度。教学方法改革表面看似一种形式,其实质却是教学观念问题。

1.1转变教学观念是搞好《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

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价值观,要把教学着眼点从在校期的时空转向受教育者终生。所以《体育学》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此引导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2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体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其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以教为本:并广泛阅读,收集最新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全面了解国内外体育教学的最新动态;特别要注意吸收一些国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

1)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材时,在不忽视教材给学生获取知识价值的同时,重视内含于教材的文化价值,并利用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去促进学生社会主义伦理道理观念的形成。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趋向为主线去设计教学方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心理认识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性和外在实践性的统一。3)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既要认真探讨理论教学的研究,要重视实践教学的探索。要克服那种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技能水平。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建立以运动实践为手段,不断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同时要把理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1.3学生自主学习是《体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保证

课堂内外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铸造素质,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而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只能在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阅读有关资料、书籍,以期达到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1)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否则就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灌输“三带”原则。带脑子:一边看书一边想问题;带本子:记录重要经验和信息;带票子:复印有价值资料。这样学生可以搜集大量课外资料,课上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就显得活跃,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提高素质,增强能力。2)教学相长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如果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得死死的,没有或很少有自,那么也就用不着自己去动脑子、想问题,一切惟命是听,那还有什么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学生在教学中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每一节课均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商量探讨;同时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磋商、彼此取长补短。这样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情感,有利于在轻松愉快之中做学问、求知识、炼素质、长能力。

2抓住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内容认真开展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涉及面广、难度大。通过这几年对《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我本人总结出一下几条经验。

2.1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课前一个“思”字每节课上课前l0分钟,在黑板的左侧.板书3~5个“思考与讨论”题,内容一般为上节课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也可为课外阅读到的有关内容或者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自主地积极地阅读教材。想问题。写提纲,激发学生进行个案钻研:从而克服学生上课前思想涣散,精力不集中的状况。

2)课上一个“论”字。上课后,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发言,展开讨论?一个同学讲述的同时,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表达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课中一个“讲”字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将有关的疑点进行详细讲解,强化“传道、解惑”功能:并就该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小结,使学生能举一反,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动、深入地进行钻研,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巩同教学成果

2.2认真抓好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改革

《体育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堂内的理论教学与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体育学》教材本身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其教学才有生命力结合教学实践,特别是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课和本校一年一度的讲师、助教教学比武课的现场.把学生带出去实地观摩学习,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通过学生亲临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同时也使学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现场实践教学的熏陶,使学生有超前步入社会的感觉,增加了紧迫感、责任感。这样学生就能更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之中,认真地探索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就能更主动地了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体现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素质的提高及能力的培养。

2.3利用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如“电视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都发展起来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如利用有关体育教学录像片的放映,帮助学生了解有关体育教学的信息,获得大量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教师讲课难以达到的效果。实践证明,《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各级学生在实习汇报会上肯定了《体育学》教学方法改革带给他们的乐趣与帮助:学习主动了,胆量练大了,知识增长了,能力提高了、适应性增强了。这充分证明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效。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效提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教学改革创新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明确提问切入点与教学目标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关注适当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关注问题的适当性就是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度。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及思考能力,更要关注语文教学目标。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如果课堂提问的难度过大,会挫伤小学生的学习信心,因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课堂问题的难度过小,小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问题,这会让小学生变得懒惰,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那教师最好将课堂提问的难度适当降低,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比如,在讲解《东方明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东方明珠是什么?为什么它被称为东方明珠?”这样的问题,引导小学生仔细读课文,从文字中找到答案。如果教师这样提出问题“东方明珠是不是在上海?是不是一个电视塔?”就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不利于学生思考。了解与把握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点。

二、关注明晰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关注课堂提问的明晰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清楚地提出问题,让小学生能够听懂。这主要是考虑课堂问题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思维逻辑,课堂提问的方式不同,小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会对这一问题有疑问,会进行怎样的思考,会思考到什么样的深度。

比如,在讲解《小河与青草》的时候,教师提出“文章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难度,也会让小学生一头雾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小河与青草在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能够像我们一样对话呢?”从而促使小学生意识到小河与青草都像人一样在交谈,进而引出“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促进问题有效性的提高。

三、关注趣味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趣味性的课堂是小学生期待的课堂。在课堂中进行趣味性提问,有利于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成长时期,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较强,但耐力较弱。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利用学生可以回答的问题进行提问,尊重小学生的自尊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问题趣味性的增加,可以通过教师面部表情的丰富以及语调的调节、手势的应用来达成。教师利用多种课堂技巧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小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

比如,在讲解《美丽的丹顶鹤》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并为他们布置一个“了解美丽的丹顶鹤的特征”的学习任务。当小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下面哪些动物可能是丹顶鹤?”在说出每一个选项的同时,为学生进行一次模仿。如在说“A”选项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长颈鹿,说“B”选项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大猩猩等。这样一来,提问就变得十分有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也被教师所吸引,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关注启发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得他们不能喘气。但是,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虽然有时具有难度,但却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小学生创造思考的平台,促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比如,在讲解《木兰从军》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可能具有难度,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她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样具有阶梯性的问题会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那个难度较大问题的答案,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课堂提问就是其中一个。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直接关系着小学生进行的思维运动。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点拨为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内容,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第11篇

在所有的学校中,教师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这一观点是不容置疑的。虽然书本教科书仍在教学地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它的内容是书面的、限定的。因此,全国的大部分学校都开始引进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如今,它已然成为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教学工具,帮助教师进行多元化教学,也帮助学生进行有声有色的学习。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是需要学习者不断付出的,不是每个人从一出生起就愿意不疲不倦的学习,在漫漫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与教育程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己应该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没有形成对语文的一种基础认知,他们只是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新鲜的事物都能吸引住他们。而多媒体恰恰符合这一点,它的声态教学与动态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创造了一个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能够充分展示课本内容。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一味的书本教学是古板的,枯燥的。然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讲透教科书,让学生理解到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这在另一层面上也是影响学生听课和学习的一个因素。多媒体教学的引进,很大程度上地帮助语文教师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多媒体教学能通过图像、文字、音频等相关情景去直观地讲述课文里所要教的内容,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学生们去更加生动简单地学习新知识。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的是超媒体的结构,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快速地学习到新知识,当然,从一定角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升语文教学的综合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比起之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具有表现的张扬力与带动学生的吸引力。它能快速地吸引到学生的目光,让学生自主产生想学习的想法,这就很大程度上地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因为,只有当学生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学习渴望的时候,才能开发学生大脑思维,从而能够快速有效的找寻到所需要学的知识点,然后聚精会神的学习。再加上这种教学工具可以进行无限压缩,让教学信息可以无限储存、利用,这就更加方便学生细致的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三、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学会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优化教学条件,并不是借用多媒体给学生大脑里强塞进各种新知识。采用这种方式教学时,不能有因为多媒体的科学技术很先进,很高超,那么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的想法。我们要学会从实际情况入手,不能把多媒体的技术质量与教学质量划等号,要明白怎样才是更科学的选择,不要每次上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最好把教学知识与教学方式相互统一,相互结合。

(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问题。

多媒体采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因为它采用的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学生依赖网络,然后单方面的学习语文新知识。因此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懂得更科学化的、合理化的去有效使用多媒体,不要让学生淡然与老师的关系。

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熟练掌握多媒体科学信息技术。

引进多媒体教学,就要利用其丰富性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生动的相结合。要想使一节课讲授的有趣生动,使学生都愿意主动学习,那么教师就要熟练多媒体的操作,发挥多媒体许多可用的优势来进行高效率的教学。如果操作不够熟练,就会耽误课堂教学时间,打乱课堂的教学进度,这样可能就会打断学生的学习思维,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熟练多媒体的操控,才能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作用。

(二)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语文是所有学科里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书本里会描写到各种各样的情境,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虚拟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意境,使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新事物的认知,更加细微的、感同身受的去了解和学习新知识。这也迎合了当今教学时代的趋势,与时俱进。

五、结束语

第12篇

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领悟更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研究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

课堂提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设计出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提问 设计一、引言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设计的。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可见,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教师有效提问的引导下学会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语文提问设计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与催化剂。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理论

(一)课堂提问的过程

提问行为是问题编拟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行为的简称,共包括问题编拟、发问、应对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排列顺序显示问题行为的全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将隐含学科知识的授课内容演绎为一个个极具启发性的思考题的过程即可视为问题编拟。问题编拟是课堂提问行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下。

(二)课堂提问的功能

对课堂提问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提问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课堂提问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学生注意力;2.激发学习兴趣;3.启迪学生思维。

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利因素,随时控制那些价值不大或毫无意义的提问,保证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是科学的,而且要求语文教师使用的语言也是科学的,语言的科学要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遵循逻辑规律,简单明晰地表达客观事物和情感世界。

(二)普通性原则

同一班级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品质必然会有差异,学习能力会有上中下的不同层次,口语表达也会有愿不愿,善于不善于的区别。班级学生因个体差异,提问也应该体现一个普遍性原则,让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话语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问对象的大众化,全班化也是重要的一个手段和方式,即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使一部分学生能对提问产生积极反应,而置另一些学生于不顾。

(三)启发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还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思索、探求,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学生必须通过己有的一些信息展开思考,初步寻找其中的奥妙和趣味,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知道,显然价值和意义不大,不值得一提。

(四)目的性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清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某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一些问题,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内化学生语文知识。

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自主性相对较弱,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匮乏,这使得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更能发挥其引领示范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应该精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学生行走期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疑问,产生参与活动的力量和冲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提问的技巧

巧妙的提问,犹如微风在平静的水面上卷起涟漪,能激起学生点点思维的浪花,教师要善导善控整个教学过程,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和技术。

(三)把握好提问的四个“度”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前就需要有疑。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1.掌握难度。怎样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2.安排梯度。学习活动的过程如同人类认识其他事物的过程一样,先易后难、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调节密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并且效果甚好,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主要是看提问是否激发兴趣、集中注意、达到提问的作用。不恰当的提问,高频率、高密度的问题围绕学生全面轰炸,其实不能实现提问的价值,反而阻碍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宽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我发挥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这是探究性提问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说,探究性提问没有一定的答案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具体明白;二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宽泛,不着边际,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

五、结语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是有其独特之处的,主要取决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践探索,笔者深深感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是个难度极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不可控性以及诸多的干扰因素。尽管如此,源于教师提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对学生发展的重大影响,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者还是坚定不移地奋斗在求索的路上。真诚地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再添光彩。

参考文献:

第13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改革。然而,城市与农村教育质量仍达不到同步。城市教育无论是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或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英语教学的新教材及教学方法推广方面。城市的孩子一般在幼儿园时期就会系统地接触到英语,而农村许多孩子是在进入小学甚至初中后才正式接触英语,并且大多数农村英语老师没有专业知识的装备,学校只是为了进度而教课。不少农村学生进入中学后,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的“听、说、读、写”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英语的学习上比较吃力。因此,改善农村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学状况变得十分迫切。

英语语法既是英语学习的难点又是突破口。语法是英语的实际用法,是通过不断研究、分析、综合总结出来的。任何人使用英语,都必须依照语法。当然,学英语不是为了学语法,而借助语法来学习英语可以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痛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很多中国人在英语语法的学习上感到棘手,甚至“谈语法而色变”。教师在讲授语法时枯燥无味,学生消化得慢不能很好的运用。调查发现,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语法尤其薄弱,对基本的英语词性、句型、时态等的掌握仍存在较严重问题。这将导致他们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困难重重。

现今的课堂上,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老师讲授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做题技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的英语水平,这些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做着不懈努力。以助学案为载体,问题导向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助学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导学为方法,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助学案不同于“导学案”、“讲学稿”等以教为主的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和基础知识,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实现师生合作达成教学目标。

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在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讨甚至多次实验尝试,最终得出可靠的结论。它旨在让学生通过主体参与,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从而不断构建他们新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鉴于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为促使农村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将以“助学案”为载体,“问题导向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到初中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是当务之急。

作为教师,我们要首先明确,语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法,而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最终融入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语法学习是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从机械的语法讲解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将语法教学更好地渗透于听、说、读、写每一个环节中,勇于创新,使语法教学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

一、以助学案为载体,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进行语法教学要利用助学案设置模拟情境,并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演练。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运用外语的实际语言环境,设计形象化、真实化的情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将学生置身于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可以进行图片、实物、动画的展示并通过讲解、手势、图解等方式教学生体验,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

例如,在现在完成时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如开关门窗、实物模拟、黑板上写字等动作来创造简单的情景。然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归纳出规则:have(has)+P.P。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例如学习现在进行时可以把主语及主语的动作写在纸条上,如Jack,playfootball.然后把这张纸条给一个学生,并要求这个学生到讲台上向全班提问WhatisJackdoing?Guess!其他学生举手提问:IsheWatchingTV/…?如果学生答错,说:No,heisn’t.答对则说:Yes,heis.接下来教师可以给猜对的学生另一张纸条继续游戏。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多做一些类似的游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观察和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研究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

二、以助学案为载体,优化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方式,组织学生模拟备课

目前中国大部分学生学英语依赖于教师,教师通常会在课前归纳好教学内容,学生在课上边听边记。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课前不进行预习导致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影响课堂效率。组织学生模拟备课便是针对学生这一弊病提出的解决方法。

所谓模拟备课,是指在教学开始阶段让学生自己去熟悉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并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乃至每一单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教师应首先树立“先学后教”的理念,明白学案要以“学”为中心进行预设,让学生明白自己要解决学什么以及怎样学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学生的思维反应有别于以往学生,认识能力也有所变化发展。教师应事先深入学生,接触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模拟备课,能使学生整体把握单元内容,在讲课时才能思路清晰,印象深刻。

首先是参考资料的准备。教师在计划本部分内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感知教材,用初中学生的思维研究教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问题。除了必备的英语教材,学生还必须参阅一些课外资料和工具书。学生手头的参考书在数量和质量上参差不齐,所以组织学生模拟备课之前,教师应事先为学生挑选出可供参考的书籍。只有配以一定量的资料,学生才能互相借阅,并像老师一样在备课中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从而互相商讨高效学习的方法。

其次要优化分组,便于学生分散讨论。在我国,英语教学是在非外语环境中进行的,课堂教学往往以班为单位,每班学生人数至少在四十人以上。基于这种情况,可以把学生分成三到四人一组,由其中一人负责本组活动,要求各小组同步活动,互相合作。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自行拟设相关的语法情境。在课堂开始时,由每一小组先发表一下本组同学对该语法知识的理解和看法,并举出相关的实例等。

模拟备课方式中,教师可以事先提出预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自己在课程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课堂反馈中生成的问题给出指导,对学生的错误予以改正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自觉搜索出语法规律,加深其对该语法点的理解和掌握。

三、适时激励评价,养成自主研究的习惯。

第1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语言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而教师提问语言是否准确对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本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教学流程中,有时一个过于深奥的问题抛出以后学生没有任何反应,只在我单方面给出预设答案后,学生的脸上才会有一些反应,就这样,学生的陪衬显示了我提问的“高明”。有时一个问题又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气氛热烈,其实学生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反而容易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例如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时,有这样两个教学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看课题《土地的誓言》,结合预习情况想想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还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是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师:谁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生:端木蕻良。

师:你们知道端木蕻良吗?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生: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师(补充):他是东北作家。那么他对哪儿的土地发出了誓言呢?

生(齐答):对关东原野发出了誓言。

以上教学流程很顺畅,教师在提问时教学语言用得很准确,因而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回答问题,准确理解题目含义。

但是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够准确,教学效果就不太理想。

教学片段(二)

师:本文是抒情散文,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泛滥着一种热情。

生2:爱国热情。

生3:炽痛的热爱。

生4:很强烈的爱国感情。

生5:爱故乡。

师(归纳):刚才有同学回答了“炽痛的热爱”,从课文第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话:“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作者的确是怀着这样的感情来写的。

师:如何理解“炽痛”?

生:热烈而深切。

师:为什么要怀着热烈而深切的感情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文写于什么时候?

生:“九・一八”十周年。

师:同学们知道“九・一八”具体事件吗?

生(激动地答):是。

(下面学生一片哗然。)

师(适时纠正):“九・一八”和东北有关系,不太了解的同学们看一片段就知道了。

(适时用课件展示跟本文有关的“九・一八”的视频介绍,学生有了形象的感知。)

师:“九・一八”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作者怀着难以遏止的感情写了这篇文章。

(适时展示有关图片给学生看,学生看了神情严肃。)

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本意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教师抛出了问题:“同学们,想想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预设答案是想让学生能准确找出文中的“炽热的热爱”,这样教师就可以据此为感情的契机引导学生一步步去理解课文内容,可是学生大都不是这样回答的,究其原因,是教师提问时问得不够准确,范围太大了,学生无法捕捉到文中正确的信息,所以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语言不是有效的。

可见“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教师的提问语言对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提问语言精准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正确理解文本,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要想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教师必须先正确理解文本。王富仁老师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三个主体性》中这样说: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在于语文教师有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来解读文本和独立的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语文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文本,并且理应是一个对课文有着更丰富的体验和更细致的感受的读者。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才能起到将这个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为一个活的语言肌体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是最需要自由的活动。最真实的语言,最美的语言,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都是在自由的心境中从人的真实的感觉、感受和理解中流露出来的。

二、紧扣住文本,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当学生真正有了阅读障碍,需要帮助时,教师的点拨式提问方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仍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将阅读看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其间包括了感知和理解两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因此,了解学生,根据其认知水平巧妙设题,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知识迁移、拓展。而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起不到如此效果。

三、提问语言要规范、简洁、科学,有鼓励性和审美性。

1.规范、简洁。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其次,教师在遣词造句方面要讲究语法,要符合语法规律,在叙述事例方面要符合逻辑,不出或少出错误。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简洁。

2.科学性。教师提问的语言要符合文体特点,做到因文而异,正确、完整、周密。

3.鼓励性。教师提问的对象是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自尊心强,也很敏感,所以在提问时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带有鼓励性。

第15篇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严重限制了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打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问讲式的主体课堂”向“研讨交流式的自主学习课堂”转变,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和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坐井观天》时,可以给学生设计“青蛙说的话是真的吗?”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再用纸折一个青蛙进行试验,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此一来,教师便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的留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创新空间,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如此不但对教师的主动授业有所帮助,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大大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教学艺术的水平和成果,也让学生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老舍先生的优美散文――《草原》时,可以先让学生将这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散文进行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文中的草原,欣赏草原美景并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等。在讲解“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话时,教师可以设计“老舍先生会低吟什么呢?”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如此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了整堂课的质量,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始终遵循“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占主体地位”的原则,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