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弘扬红色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
一、推进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革命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
教育是革命纪念馆的核心功能,已被社会广泛认可。革命纪念馆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基地建设的同步推进。推进基地建设,要加快红色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宣传和引导,发挥革命纪念馆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推进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凝聚全社会强军力量。革命纪念馆中因收藏有战争年代留下的诸如机枪、步枪、手榴弹等军事武器,逐渐成为青少年和广大群众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推进国防教育基地建设,要求革命纪念馆在深入研究军事武器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探寻国防教育新路径,提高资源利用率。除在主展厅内配合文字、图片陈列外,军事武器可以应用到特色展览和国防园建设中。将军事武器根据类别、功能、使用年代等进行重新组合,以军史展的形式展出,视觉冲击力更强,有利于观众对军事武器进行系统了解,强化国防意识。条件成熟时,革命纪念馆可以考虑创建国防园,调动观众参观和学习的热情,在社会范围内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民国防素质,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力量。
(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纪念馆社会价值和意义的体现,是推动纪念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要善于整合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挖掘其历史内涵,放大其教育功能。革命纪念馆要立足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对红色资源进行加工再利用,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
(三)推进德育教育基地建设,培养有为青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做好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教育是革命纪念馆的灵魂。
二、开发红色旅游,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来,红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来革命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日益增多。红色资源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和灵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重中之重[2]。顺应形势发展,革命纪念馆要主动作为,加大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争创高品质、有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为游客奉上一份精神大餐。
(一)坚持“红文结合”,提升旅游品位。发展红色旅游的第一要务,是要抓住红色文化这条主线,找准旅游和文化的切入点,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方式传输给观众,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培植时代精神支柱。革命纪念馆要对已有的红色资源进行二次加工,以革命歌曲、戏剧、小品、电视剧、纪录片、邮票、明信片、首日封等形式回归游客视野。这些红色资源的衍生产品不仅发挥了红色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而且有助于宣传推介红色景区,社会效应显著。
(二)加强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同一地域开展红色旅游的景区往往不只一家,借助政府或媒体力量,展开同步宣传可以实现共赢。革命纪念馆要进一步挖掘和扩展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整合区域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景区精品线路,做大做强红色产业。
(三)融入市场,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红色旅游既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新形式、新途径,又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3]。因此,革命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要因地制宜,融入当地特色产业链中,推动经济繁荣发展。如,向旅行社和旅游团体推介特色文化产品和地方特产,扩大产品宣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挖掘红色资源,深化党史研究
革命纪念馆丰厚的红色文化为研究党史提供了广阔平台。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学习、研究、宣传好党的历史,有利于党史工作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注重基础研究,推出系列研究成果。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历史人物、革命文物、战斗遗址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革命纪念馆要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鼓励员工加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致力于高造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做好党史研究工作,首先要从基础研究抓起,对革命纪念馆的陈展内容、文物出处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循序渐进地学习中国革命史,厘清历史发展脉络,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个或多个点由浅入深进行研究,形成论文、专著、书籍等研究成果。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与科研成果的取得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新的科研成果将作为红色资源的一部分推动党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保定地域文化;核心;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71-01
一、保定地域文化发展现状
2006年,保定市颁布了《保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特色地域文化的战略。在经历近十年的建设发展中,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体而言,保定的地域文化建设立足如下几个方面: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推进创作发展,丰富艺术文化;重塑古城形象;红色资源开发;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创造特色文化发展的配套环境。
根据《保定文化资源概览》的相关内容,结合保定市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已经利用的文化资源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古都建设资源过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曲艺与工艺文化特色传承困难;特色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失衡;校园文化资源开发的专业性有待加强;广场文化资源经济开发与文化传承失衡。
二、保定地域文化的核心及其作用
保定市是我国文化古城之一,拥有戏剧之乡、民间音乐之乡、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等美称。同时,保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保定市兼具燕赵文明,更富明清及抗战文化。同时,保定市古建虽以明清为主,但丰富的曲艺文化则覆盖更多的历史,因此,以上特色文化资源作为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应该做到全面协调、一体性综合开发。从文化的传承来看,保定地域文化丰富广博,是燕赵文化的源流、载体,是红色文化的摇篮、支撑。对于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地域文化是窗口,是名片,是动力,也是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挖掘、研究、弘扬、开发利用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保定增强地域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三、保定地域文化传承的路径及对策
(一)构建特色文化符号。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保定的地方文化资源情况,甄选具备保定地域特色、能够被受众所接受的特色文化定位,设计鲜明的特色文化符号,提升保定特色文化与城市形象的鲜明性。
(二)整合地域优势文化资源,深入保护性开发。保定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采取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模式,必须注重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提升文化资源开发高度,进行品牌开发的模式,配合现代化博物馆和会展等方式对短暂性、季节性文化旅游资源产品进行大力宣传,并逐渐形成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模式,将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联动。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是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并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创造力的必然选择。京文化体现了皇城文化、政治文化、工业文化、科技文化;津文化体现了沿海文化;保定则是直隶传统文化,且更为丰富、多元、厚重。保定文化与京津文化同根同脉,将具备延展性的文化资源作为支点和粘合剂,弥补保定文化产业的弱势地位,促进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培养保定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进而依托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来全面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文化空间规划与建设。
(四)全面构建地域文化建设的配套环境。保定市地域文化建设离不开完善的配套环境,尤其是政府必须增加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开发的政策引导、扶持与保护,为其发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等,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保定区域文化建设发展。
(五)提升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参与。在本专题保定市居民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提升城市文化的宣传途径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占40.05%;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占31.30%;学校加强基础教育占15.92%;加大资金投入占11.14%。因此,要充分的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宣传。围绕地域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制作特色文化宣传片,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进行宣传,着重强调保定的历史人文、城市形象、投资环境、发展空间等,提升保定特色文化在全国甚至在世界的知名度。保定是省内高校最多的城市,要加强高校文化活动参与度,发挥大学生群体力量,促进大学生活动与社区文化活动联动,提升特色城市文化活动频率,实现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徐李全.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3]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2020年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心得体会理论文章课题论文
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要通过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文化宣传、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凝聚着x大地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重要价值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生态宜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明乡风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互促共进的孪生体。农村的生态宜居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乡风文明蕴含着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劳朴实、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强大动力。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治理有效”创造有利条件。乡风文明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引领作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全景式呈现。如村民通过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实现邻里互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不仅彰显了乡风文明,还为农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更加丰富的内涵。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能够赋予农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农产品文化品牌效应,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实现文化禀赋和生态资源的深度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农民增收。x特色文明乡风的培育还会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达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效果。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路径选择
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一是开展x乡村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明确牵头单位,并会同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对全省乡村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现状进行登记造册。二是立足全省,制定保护和传承规划,研究制定分类保护、分级管理方案和相关政策,同时对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进行相应划定,构建高效的联动机制。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资金支持、荣誉奖励、建立乡村博物馆等形式,让村民认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工作,增强人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加强x优秀文化宣传。一是在农村地区大力弘扬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x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把乡风文明宣传融入农民生活。积极组织开展体现x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对标先进,反思错误或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
用优良党风政风引领乡风文明。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培育文明乡风,优良的党风政风是关键所在。要以基层微权力腐败治理为抓手,通过制定微权力清单、规范村务运行流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培育多元监督体系等举措,实现正党风赢民心树新风的效果。充分发挥党员的率先垂范作用,鼓励和监督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村规民约,以良好作风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围绕教研组计划和历史学科“一科一案”落实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做一个简单总结。
一、围绕主题,落实常规,突出特色,加强教研组建设
(一)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研效益
1、强化理论学习,注重师德建设:开学时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学科素养方面的学习。加强师德教育理论、教育法及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学习,在教育教学总严格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履行教师职责,为人师表。
2、注重经验积累,开展专题讲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专题讲座,本学期围绕今年高考高三两位教师进行专题讲座。
3、分类别听评课,推进听课效益:以徒弟和师傅为抓手,以备课组长和老师为主体,以教研组长和老师教师为辅助开展了各类听评课活动,有助于教师相互取长补短。
4、注重学情,各有侧重:高一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习惯,夯实基础,突破学考;高二一轮复习,构建体系培养历史思维品质;高三抓好复习关键,打造高效课堂,整理好高考真题,高效训练,学法指导。
5、参与远程教研,弥补资源短缺。参与自治区高中历史“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共听了三节优质课和两场专题讲座,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先进学校老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睿智和新颖,也感受到了老师自身素质对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6、优化资源库,打造共享模式:完善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库,查找相关资料,并做到资料共享,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题教研,彰显学科特色
1、凝练课堂模式,有效推广示范。在上学期分年级探索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总结提升,通过组内示范课、汇报课进行推广示范。高一:情境导入——情景教学——升华主题——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高二:情境导入——基础回顾——主干梳理——高考热身——课堂小结。高三:情境导入——(单元体系构建)——主干梳理——重难点突破(横向、纵向关联)——强化高考真题——小结归纳。
2、研究新教材,构建新体系:为适应新高考,我们在专业方面最大的活动就是提前熟悉部编版课程体系,构建必修2本、选择性必修课程3本的知识体系,开展部编版教材研究。目前我们已经组内分享了部编版教材电子版,利用教研活动先梳理《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然后对整本书进行了单元知识体系构建,对《中外历史纲要(上)》这本教材整体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3、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科功能。开展“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活动:2021年5月12日我们组在风雨操场开展“铭记党史 筑梦”历史红色经典演绎大赛。本次活动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经典演绎为形式,分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国篇、强国篇五个篇章来演绎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丰富学生党史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红色文化意识,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发挥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和心灵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训,加快技术融合课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训和运用,针对重难点或者党史教育进行制作微课,公开课、钉钉课、录播课教师都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撑,鼓励青年教师使用其他类型的技术教学。比如我组青年教师王妮媛在本次经典演绎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厂、迅雷下载等手段帮助我们完成视频剪辑、字幕呈现,消音、去水印等多种需求,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录制党史微课。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自身优势,收集党史丰富史料,并针对党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微课。
二、注重专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
1、注重业务读书,强化做题:组内老师利用线下休息时间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比如鲁庄阅读《大国崛起·欧洲篇》,李建平阅读《中国大历史》,开阔视野以提高专业知识,以年轻教师参加二模和所有教师参加三模为契机,强化高考真题(2018——2019年)和老师做高考真题的能力,高考结束后我们正对今年高考真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今年文综偏难。
2、针对有效课堂,打造精品课:本组围绕教学模式在组内开展示范课,依托和田地区“智慧云”平台,我组在组内群策群力之下推荐了赵阳和李建平两名教师上了示范课并上传了相关资源。
3、开展“红色活动”,强化育人功能:加强老师红色教育意识,在组内集体学习“学习强国”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映象、“文献纪录片”等资源,促进教师红色素材的积累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为突破口,加强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区教学论文大赛,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强化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5、申报了地区级课题,撰写了申报材料。
三、优化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力量,优化备课方案: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落实集体备课,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探究,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整体的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2、以模式为突破,开展课例研讨:围绕“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结合《我的模式我的课》进行交流讨论并结合总结出来的课堂模式进行高一教学课例的讨论,不断探索国语授课形势下历史学考课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3、注重学习过程,落实笔记作业:三个年级的学生都要求做好笔记,养成听课就要动笔做记录、做批注的好习惯。教师按要求跟进学生作业批改和讲解。
4、遵循学科特点,注重学法指导:各位老师给自己所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了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发挥援疆教师资源优势,引领本地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关键词】重庆卫视 节目内容 改版
2011年3月1日重庆卫视改版,其以建设“主流媒体、公益频道”为目标,着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打造自办精品文化栏目,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公益电视服务和良好的收视体验。这次改版的突出变化体现在不播出商业广告,减少电视剧和外购外包节目,增加新闻节目、自办文化栏目、公益广告和公益宣传片几个方面。
一、重庆卫视改版后面临的问题
不播商业广告,使得观众看节目更加方便,但是在电视剧的播出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电视剧的题材选择上,是不是仅仅局限于播放弘扬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其它题材的电视剧可不可以播?在我国,衡量“主旋律”电视剧有三条标准,即思想积极向上、艺术质量上乘、观众喜闻乐见。①在选电视剧的时候,如果只遵循前两条标准,而忘记了第三条,电视剧播了都没人看的话,收视率也就很难上去了。还有一个问题是,面对其他卫视的竞争,重庆卫视能不能原创些影视作品出来?这些都值得思考。
重庆卫视改版后收视率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收视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电视台的价值,外国的很多公共电视台的收视率也常常不如商业电视台。但是从节目内容上看,诸如英国的BBC、日本的NHK电视台,都是更多地呈现一个社会的多元性,尤其是那些比较弱势的声音,所以,公共电视有更多文化性节目,更多深度报道。重庆卫视倡导“红色文化”本无可厚非,但是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因此笔者认为,重庆卫视应该在以“红色文化”为主导的前提下,同时传播一些其它的文化,让节目的内容更加充实些,应该倡导文化的多元化。
现在在同质化节目泛滥的环境下,节目的形式是很容易被模仿的,因此媒体想要突出重围,吸引受众,就要靠自己不可替代的节目内容。内容为王,才是媒体确立其形象的关键。因此,重庆卫视的改版,要把重心放在节目内容的创新上。但从重庆卫视的电视节目单可以看到,在很多时段播出的都是重播节目。重庆卫视应向国外的一些公共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以及其它省级卫视学习,借鉴它们中办得好的公益节目。当有重大事情发生时,要制作大型专题栏目来弘扬主流文化,这点很重要,符合重庆卫视的“主流媒体”的定位,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民俗文化这块,要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多发掘地域文化,为优秀的民俗文化提供舞台,这样更能体现重庆特色。
二、对重庆卫视改版后节目内容的几点建议
我国目前的电视公益节目的主要类型大致分为电视公益广告、服务类节目、以救助与帮扶弱势群体为目的的民生记录、公益电视活动产品四类。在这四点上,重庆卫视可以进一步创新。
1、重庆卫视改版后增加了公益广告和宣传片
每天播出60分钟,比改版前增加了52分钟。我国的公益广告以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优秀民族文化、倡导社会公德观念为根本,立足于使更多的公民树立健康文明的行为规范。②正因为这一点,吸引观众注意力就非常重要了,要使观众“想看”并“想继续看下去”,吸引注意力是施加影响的前提。我国的公益广告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宣传味太浓,更像是一个说教短片。从思想意义上来看,公益广告与公众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而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重庆卫视为了展示重庆改革发展生动实践、颂扬先进模范和感动重庆人物等方面推出的公益广告和宣传片,主题立意没有问题。关键的是在诉求方式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传播的层面上,而应该加强人性化诉求,将自发的一次转化为自觉的终身行为。因此无论是公益广告或是宣传片都不能忽视观众的情感需求,要以情动人,在情感上让观众产生共鸣。重庆卫视现在播出的公益广告都是自己制作的,还可以选择和企业联手,由企业出资来制作公益广告。这样一来,既宣传了企业的形象,也为电视台带来了一定的资金来源,也不违背公益的宗旨。
2、服务类节目也是不可忽视的类型
它可以不是一个完整的节目,甚至可以以节目中的小版块形式出现,但要做到以下两点:
(1)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和生活中的小常识、小窍门。比如怎样叠衣服可以减少空间等生活中的小窍门。
(2)无偿为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比如气象信息和旅游资讯等等。除了平时介绍这些零散的服务信息外,还可以提供多个话题供公众讨论,比如房价、养老保险、高考政策等有关民生的话题,这样不仅满足了公众的参与愿望,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关注焦点热点问题,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公众的生活品质。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这类的服务性节目很多,推陈出新的关键就在于要给观众提供实用性的信息。如何在泛滥的服务信息中,找到对观众切实可用的信息,值得认真思考。
3、以引起社会公众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帮扶为目的的民生节目,也可以当做一个重中之重来做
这种节目类似于深度报道,深入到公众中去,挖掘弱势群体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揭示他们的生活矛盾和情感。此类节目渗透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为主要内容,唤起人们的同情与关爱之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弱势群体。通过真实、朴素、温馨的节目格调,给电视屏幕带来一股暖流。此类民生记录能“从时代关怀、社会关怀、现实关怀出发选取那些社会群体性的题材,正视与反映生活的矛盾与现实,并进行及时的整体性的摄取,运用电视叙事与归纳分析,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以此引导人们作深层思考,希望引起社会的重视,且尽可能地缓解矛盾,解决问题。”③如果这类节目做得成功,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们,也能够提升电视台的品牌形象。成都电视台公共频道在其民生新闻栏目《成都全接触》中,推出大型人文关怀环节《特别帮助》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4、电视活动产品指的是以受众参与性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电视媒体为主要的手段,在活动进程中向观众进行同步展示的数量上形成一定规模的电视文本
电视活动产品既不同于单个编排的电视节目,也不同于固定播出的电视栏目,而是阶段性编排的电视内容产品,整体来看具有较为明显的层层递进的仪式感。④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以受众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为核心,以创意和创新铸造强大的传播力,追求社会影响力的最大化。重庆卫视推出的《重庆好人》节目,其实就可以升级为一种电视活动产品。《重庆好人》展现重庆各行各业平凡人做出不平凡事迹的节目。当这些事迹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以此为主题办一个主题晚会,来表彰那些平凡人做出的不平凡事迹。除了表彰类的电视活动产品之外,还可以推出一些有关慈善类的,让企业和观众都参与其中,多做慈善,既可以宣扬主流文化,也满足了大众文化中受众希望参与的需求。
公益节目关注公共利益,彰显人文关怀,因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重庆卫视的很多节目都有涉及,但是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这两块还需加强。制作出反应人与自然关系的节目,倡导公益环保,邀请全市人民一起参与其中,正好可以呼吁“森林重庆”的口号,既可倡导人们保护环境,也可向外界展示重庆良好的宜居环境。
经济是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最好能聘请一些有专业的经济知识的主持人,播出一档演播室互动式财经类谈话节目,采用谈话的方式,可以把财经类节目从单调、乏味、枯燥的形式中解脱出来。因为纯叙事性的小人物大故事这种类型的节目已经有了,而财经类的节目比较缺乏,需要加强。
还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经验。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全公益性质的教育频道,不播广告,不播少儿不宜的节目。借鉴教育台的模式,可以播出一些知识型讲座,或是有关旅游、健康等方面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节目,适合各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看。在观看电视公益节目的时候,观众能得到视觉、听觉和心灵上的极大享受和满足,在这种情绪状态中,“教化”的内容能够转化为公众内心的一种需要,应该说,电视公益节目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指出:电视对观众施加的文化和哲学影响无以伦比,它正在取代家庭、教会和学校成为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⑤
如果说可以另辟蹊径的话,社区类的节目也是个很好的突破口。重庆卫视可以和社区团体加强联系,将社区里的一些活动搬上电视荧屏,这些节目的制作者可以是非专业的社区居民,用他们的视角拍摄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这样不仅能随时反映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动态,也使公益电视与社区融为一体,有了更多的节目素材。
电视公益频道应该以好的节目内容来吸引受众,让观众参与到公益中来,这样才能凸显公益节目的属性。如果节目不能吸引人的话,观众不愿意看,传播效果肯定为零。因此,重庆卫视节目内容的创新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①蔡尚伟:《影视传播与大众传播文化――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75
②马玉梅、周云利,《论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学术交流》,2000(2)
③黄家雄,《监守媒介精神立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对湖北卫视公益特色的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3)
④唐洁,《论公益类电视活动产品对频道品牌的提升》,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⑤蔡凯如、黄勇贤等:《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2003:28
近年来,贵州文艺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在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方面,已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在全国文艺界将迎来新格局新气象的时下,贵州文艺界积极学习贯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贵州文艺发展新篇章。
勇担时代责任
“不禁想起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参加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全国作协主席铁凝如是说。与铁凝一样,对于此次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不少投身文艺、关注文艺的人很自然地想到了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彼时,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一番讲话,奠定了社会主义文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此次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是全国文艺工作的里程碑会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深刻影响新时期中国文艺的发展。正如铁凝所说,对于激励和引导全国文艺工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去,意义深远。
对文艺工作的要求,贵州社会各界尤其是文艺界反响强烈。10月17日,贵州文艺界召开座谈会,学习贯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与会代表结合自身体会,畅谈贵州文艺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
10月18日,贵州省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推动贵州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开创贵州文艺工作新局面。
11月11日,以“落实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我们怎么干”为主题,贵州文艺界代表再聚首,包括文学界、影视界、新闻界、戏剧界、美术界、音乐界、文艺评论界的代表围绕着如何打造精品力作、如何实现文艺服务于人民等话题积极发言。
“彰显贵州的声音和形象,关键还是要出作品。”这是与会者的共识。省文联主席顾久认为,的讲话表明了我们这个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贵州文艺工作者应该勇于担当,深入挖掘贵州的文化资源,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及中华文化精神,追求文艺作品的厚度、高度和温度。“新时期文艺工作需克服碎片化、平庸化,要扬崇高之美,蕴涵养、修善德,切忌逢场作戏。”
文艺发展异彩纷呈
盘点近年来贵州文艺发展,用异彩纷呈来形容并不为过。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等多个方面,贵州都有了新突破新成果。这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多彩贵州”这个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依托于“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多彩贵州风》民族歌舞、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舞蹈大赛、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国际摄影展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取得了成功。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挖掘、展示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加强贵州形象宣传、助推旅游发展、繁荣贵州文化市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比较于“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声势浩大,贵州影视创作则可谓奇峰突起。《绝地逢生》《雄关漫道》《奢香夫人》《近距离击杀》《幸存日》《云下的日子》……一大批影视作品应运而生。《绝地逢生》等作品还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佳作,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传统文化弘扬方面,孔学堂作为贵州学习、传播、交流、分享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邀请名家开坛讲课,名气日盛。《孔学堂》杂志的出版、孔学堂书局的成立,为贵州传统文化的弘扬注入新的活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贵州民间文艺工作者积极推动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采集了《苗族古歌》、《苗族古经》等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完成了诸如《亚鲁王》、《布依族摩教艺术研究》等国家级项目,众多研究作品和舞台作品在全国赛事中获奖,扩大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歌曲创作方面,《醉苗乡》、《好花红》等一批贵州民族歌曲广为流传,唱出了贵州的民族风情和人文特色。《天蝉地傩》、《仰欧桑》等民族舞剧则对纯朴、本土的民族民间文化推陈出新,创作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鲜明,符合当今观众审美的舞台艺术佳作,在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地演出广受好评,体现了高水平的艺术性。此外,画院、音协、摄影家协会、杂技团、交响乐团、木偶戏团等各类文艺团体,都积极活跃于全国乃至世界舞台,成为一张张展现贵州形象的文艺名片。
贵州文艺蓬勃发展的同时,文艺人才不断涌现,尤其是中青年文艺工作大显身手,成绩斐然。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编剧的多部影视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丑丑、陶明喜等贵州籍导演用影视作品演绎着贵州的人文故事,阿幼朵、阿鲁阿卓、张超……他们不同风格的歌曲,却都能让世人闻歌声而知贵州的美与魅。
为推动文艺繁荣,贵州积极出台鼓励激励措施,2009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出台“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办法”,从2012年起每年新增设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2000万元,强力推动文学艺术的“原创振兴计划”等政策、机制,这些举措为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9年至2013年,共有近300件精品佳作获得贵州省《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办法》奖励。近年来,贵州文艺作品已先后荣膺“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戏剧奖、全国戏剧群星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音乐群星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国家级奖近40次(件),全省文艺发展势头良好。
文艺创作期待新突破
“向主旋律作品倾斜,向农村题材倾斜,向原创作品倾斜,向青年作家倾斜,着力打造贵州文艺主力军。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省文联名誉主席徐圻表示,新时期,贵州文艺界将以出作品、出人才为核心内容,创作代表贵州特色、中华文化的文艺作品,搭建贵州文艺起飞的新平台。
贵州文化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还有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三线文化等等,可以说,贵州是一片文化的沃土。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贵州文艺创作敢于探索、斩获颇丰。但站在全国的角度来看,贵州文艺作品中真正叫得响、真正具有全国影响的精品力作为数尚少,打造贵州文化主力军,首先要在精品力作的创作上实现新突破。
“‘五个一工程’奖的获奖作品还是太少。”欧阳黔森认为,在如何打造精品上,贵州还需下大力气,推出一批全国“五个一工程”项目。
“五个一工程”包括五个方面: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电影)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首好歌。但从目前贵州的获奖情况来看,仅有《夜郎新传》《》《那山刺梨花更红》《绝地逢生》《雄关漫道》《奢香夫人》《醉苗乡》《近距离击杀》《仰欧桑》等27项作品获奖,相比较于整个“五个一工程”已经评选出超过千部作品的体量来说,贵州获得的奖项数量太少、占比太少,与北京、上海、江苏这些100部左右获奖作品的省市比较,贵州差距还很大。此外,不难看出,贵州“五个一工程”获奖项目主要集中于电视剧(电影)领域,而其他领域获奖作品寥寥无几,这意味着贵州的文艺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平衡,贵州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都是喜歌善舞的民族,但在戏剧歌曲的评选方面,贵州却难见优势。
“文艺创作要讲究规律,什么都想表达,等于什么都没表达。”欧阳黔森表示,对于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来说,在制作时往往想把很多素材都装进去,但这却会破坏作品本身的结构,最终影响作品的质量。“一定要遵循艺术规律,抓住一个方面讲透彻。”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晨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三要突出文化产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积极培育和提升骨干旅游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现代旅游业要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提升旅游形象力、旅游营销力和旅游产品竞争力上做好文章。因此要大力扶持旅游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重视挖掘在我市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及文化名人,创作出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若缺少了本地文化底蕴和特色,就反映不出独有的精神内涵,就会失去它强大的吸引力。地域文化是发展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灵魂,更是旅游业突出特色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必须在发挥齐齐哈尔地域文化优势上动脑子、下功夫,使北疆鹤城成为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城。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石阳小学明确提出“重文化、厚积德、树品牌、创一流”的办学目标,扎实有效的管理给学校带来了“校风盛、教风正、学风浓”的良好校园风貌,整个校园处处充满文化气息,处处洋溢勃勃生机,处处彰显教育的魅力。
■
一个民族因为有文化,而变得更强大,一个人因为有文化,而显得更尊贵,一所学校因为有文化,而更彰显魅力。石阳小学以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巧妙设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
走进石阳小学校门,可以看到一扇由中外名人画像组成的墙,被称为“励志墙”,它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室走廊上,张贴的“弟子规”“古诗词”像一本无声的“国学教材”,是教材的延伸,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上下楼梯,随处可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由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图案组成的温馨提示语,像一本行为规范手册,无声地滋养孩子的心灵,规范着孩子们的行为。学校精心设计的“庐陵文化厅”,内涵丰富,列举了庐陵名人、庐陵书院、庐陵名胜、庐陵将军、庐陵特产以及井冈山红色文化等知识。孩子们在课间畅游其间,得到心灵的启迪。
“润物细无声”,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内涵丰富、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成为石阳小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为了让校园文化深入师生的思想,融入师生的行为。石阳小学编印了《石阳小学校园文化读本》,每天早读前10分钟,由教师组织学生诵读,然后由思品课教师利用思品课给孩子们进行解读,每学期还要求学生写校园文化心得。这样的品读,让校园文化在学生中得到了很好的内化。
石阳小学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解读活动,将校园文化融入学生的行为。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进行“诵读校园文化、弘扬民主精神”和“品读经典、诵读人生”等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活动,热情高涨。师生们在诵读中积淀知识,在诵读中感知世界,在诵读中明白人生哲理。如今,常规化的诵读已成为师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了。
■
课堂教学的魅力源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快乐更来自学生。学生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成功,教师的成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石阳小学积极倡导“和美课堂”的课堂文化建设。“和美”就是和谐美好之意,和谐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和谐,以及课堂氛围的和谐,美好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美好,也就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美好的过程,取得美好的效果。
学校以构建和美高效课堂入手,努力探究其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和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体现师生的生命活动过程,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享受学习、享受成功”。让课堂成为孩子的最向往的地方,这是“和美课堂”永恒的美丽追求。
打造专业团队――和美课堂的关键。教师是和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要拥有精良的师资,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尚的师德,健全的人格、和善的态度、合作的意识、精湛的技能及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石阳小学坚持通过专题研讨,专家讲学、异地取经、岗位练兵、同上一堂课、青蓝工程等多种形式与渠道锤炼教师的教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形式多样的磨炼活动,盘活了师资,提高了教师的“底气和灵气”,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勤于奉献、勇于开拓的教师团队。学校现有省、市、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4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彻底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意识,尊重学生,给学生安全感,让孩子们在和谐、宽松、民主的状态下学习,孩子才会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活泼开放的语文课,自主探究的数学课,寓教于乐的英语课,充满人文情怀的阅读课……孩子们陶醉其中,幸福并快乐着!
多元合作,自主探究。新课程下的和美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谐而智慧的课堂应是充满问题探索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给他们以帮助,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解答走出课堂,让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构建开放的和美课堂。学校提倡将和美课堂向校园、家庭、社区辐射,变封闭性课堂为开放性活动课堂。如带领孩子们前往农村与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做农家饭和种花种树,每月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劳动实践基地白鹭洲公园,开展捡拾果皮纸屑、垃圾清扫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趣味盎然的体验考察活动,进工厂,下农村,爬青山,钻树林,踩沙漠,参观纪念馆,考察文化楼,游览北京城,驻足科技馆,让学生尝试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不竭的学习动力。
■
科学精神使教育有魂,人文底蕴使教育生根。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文化土壤,而且民族的文化积淀越厚,越能造就自己日后成长所需要的文化底蕴。石阳小学倡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让“唯有学习的精彩才有人生的精彩,唯有学习的成功才有事业的成功,读书的人最美”的理念深入人心。
做书香教师,促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学校始终把读书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书香教师、奠定书香校园的基石不断夯实。为此,石阳小学成立了“小橘灯”读书会。学校要求教师制定读书长远规划,使读书内容层次形成体系,让教师读好书,多读中外名著和教育理论专著,且做到读书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开展了“最是书香能致远”“学名师做名师”“名著陪我成长”等活动,促使教师从读论文到读专著,从做摘记到做笔记,从写学习笔记到写教学反思,使读书真正收到实效。
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近两年,石阳小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古诗词吟诵活动。以“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为主题,以《石阳小学校园文化读本》为基础,让学生直面经典,从传统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学校每周开放一节“古诗诵读”指导课,自编了校本教材《校园文化读本》《经典诵读步步高》,全体师生还自编、自导、自演大型文艺汇演――“读经典 庆六一”活动,师生们或诵读,或吟唱,或表演经典,多种形式的解读,活跃了校园,更滋养了师生的心灵。
亲子共读,延伸阅读空间。充分发挥社会、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建设者,通过家校活动,要求家长每天半小时时间定为“读书时间”,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提高。如今,“开门见书山,推门闻书香”的家庭读书氛围已悄然形成。
与书同行,与书为友。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和学识的重要途径,是形成精神财富的有力保障,学校坚持不懈地开展“与书同行,与书为友”的读书活动,不断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领域,为了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学校自编校本教材《经典诵读步步高》供学生阅读。
Abstract: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as a regional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it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reflects loess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ethnic psych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riental culture and art, also integrates the a philosophy of life and emotional consciousness of long-term practice of people of northern Shaanxi. The paper studies the valu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new perio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关键词: 陕北民歌;文化背景;产业化;价值
Key words: folk songs of northern Shaanxi;cultural background;industrialization;value
中图分类号:TV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291-02
――――――――――――
作者简介:王东方(1966-),男,陕西延安人,研究方向为文化经济学。
0 引言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无论是高亢豪放的信天游还是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无论是抒情流畅的小调还是悠扬纯朴的酒歌,都以广泛深刻的内容,生动质朴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手法,高亢悠扬的曲调,豪放犷达的风格,由勤劳勇敢的人们一代一代创造和承载,口传心授,绵延不绝。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社会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诸多因素,对陕北民歌的生成、演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这些诸多因素都与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文化特点和历史面貌有关。
1 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
1.1 生态环境培养了陕北人的性格和人文精神 远古时期的陕北地区,黄土高原优越的生态环境形成了陕北人民初期理想的生存场所。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唱响了的那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信天游。如果说陕北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那么陕北人种的变化也是一个历史变化的过程,而正是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土著陕北人与外乡迁徙人的融合,如南方将士戎边、边贸交易中的商贾人等。土著陕北人与临界的少数民族的融合,如与胡、匈奴、鲜卑、西羌等人,发展成为一代又一代的新陕北人,而现在的陕北人就是这种一代又一代的新的陕北人的延续。
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这一区域社会和历史条件的产物。根据考古发现的材料,从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生息。1923年在靖边县杨桥畔采集到一枚左上外侧门齿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河套人”[1](P4)。漫漫岁月,陕北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得这片黄土地上的生命也在开始新的构成。当陕北黄土高原初期形成的农业文明被森林草原替代后,陕北地区开始了人烟稀少的时代,从而形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牧地。随着匈奴势力的扩大,他们经常由此进出而骚扰侵犯汉民族,于是就有秦代大将军蒙恬率军到此抗击匈奴、并屯田戎边、筑城守固、迁徒内地罪人移居陕北[2](P98),从此,陕北开始了由畜牧之地向农耕的转移。在漫长的岁月中,陕北地区不断有内地人的移入,与匈奴族和平共处,杂居相生,两个民族在黄土地上融合同化,所以,就陕北人种而言,身体中流淌着匈汉两族人民的血液,造就了陕北人男性多壮实、剽悍、倔强、豪放、女性多窈窈、俊秀、心灵、手巧。陕北人从土著人到多民族融合同化后,使得陕北人在人种上有了一新的优势。同时,在这种地理环境下的特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精神造就了陕北人特有的心理性格和精神气度。“这就是守的耐心和走的冲力的不协调统一;忍让的本份与反叛的倔强的不协调统一。这样就使得陕北男性多表现一种外静的内热、厚重木讷的秉性,陕北女性多表现一种情真意切,热烈似火的风韵”[3](P293)。
陕北人特有的性格和人文背景影响和决定了陕北民歌所抒发的感情。有生离死别的悲歌,也有久别重逢的欢歌,有愤怒、有自由、有欢乐、有伤感的;陕北民歌以其率直而含蓄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率直是情感的反映形式,含蓄是抒发感情角度的表达,在情感的表达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活细节的叙述过程。
陕北人的普遍性格特征中就有这种内在与外在的情感统一和自然心态审美的协调统一。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创作是一种表达人内心的精神活动的行为,是把内心体验改造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像活动。”而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内心精神活动或内心体验往往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自身性格的影响。因此,可见陕北人的性格特点在陕北民歌中得以表现,也是自然影响陕北民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人文背景。
1.2 地理环境与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的大文化背景就是黄土黄河文化,它的形成与这一区域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地理环境以及相应的经济发达程度和物质生产类型与文化艺术的关系至为密切。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着不同区域的人类和文化,地理环境也是影响人类生活激发内心情感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人们生息繁衍,为人类和社会生活提供便利;恶劣的地理环境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发展和滞缓和文化落后,但同时又会影响和激励人们去改造自然。陕北高原的黄土黄河文化作为一种带有自己风采的地域性文化,实际上也就是半农半牧和农牧互补为典型特点的地域文化。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陕北地处陕、晋、蒙、宁、甘中央,地貌大致分为沙丘区和山壑区,长城以北称为沙丘区,长城以南称为山壑区。由于陕北人民与游牧民族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俗风情长期处于不断交流的状态,互为借用、互为渗透、互为影响、互为吸收,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二合一体的基本格调。在这种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凝重古朴的黄河文化。陕北民歌就是在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形成和发展的。
除上述生态、地理环境对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影响外,生活习性、地方语言等方面因素对陕北民歌的形成、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音乐风格变化的重要因素。语言的不同也是造成音乐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探讨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从更深的层次上分析,应该认识到陕北民歌艺术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黄河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是陕北人民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的艺术反映和生活体现,也是黄土黄河文化中的艺术精华。
2 产业化价值
陕北民歌具有深厚的人民性、罕见的纪实性、独特的艺术性、较强的包溶性,是品位高、生命力强、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开发价值和文化产业化价值,研究陕北民歌的文化产业化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陕北民歌文化产业化价值 按历史与逻辑统一性来看,表现出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是历史赋予的,它是一切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点。文化教育功能是民族文明的需要,文化娱乐功能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的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也有个文化价值取向问题,也就是要“寓教于乐”。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文化,有两种文化现象是并存的,即文化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的认识现象。研究文化的社会现象,接受本土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研究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首先要研究陕北大背景文化,而研究陕北文化的认识现象,意在发掘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及现代产业化价值等。陕北民歌的文化产业化价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先进的要求出发,从文化的社会价值、认识价值和产业化价值把握陕北民歌的发展目标,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化功能和现代产业价值。
2.2 延安红色文化的产业化价值 延安革命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人民性,随着延安革命文化人民性地位的确立,其文化价值的功能动力作用更大更强。陕北文化中心延安文化是一种深厚的民族自尊心与满腔的爱国热情的自发宣泄。陕北文化中的延安文化凝结着陕北地域文化固有的各种价值,陕北文化中的延安文化体现了把人民大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思想,体现了民族意识的大觉醒与人的意识的升华,也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新的文化精神风貌。陕北文化中延安文化以其刚健粗犷的美构成了它朴实的美,延安文化与一般其它内地文化比较,更多地接受了西部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又独具黄土高原的风骨和品格。
陕北文化价值还体现在中华文化传统精神现代张扬的延安文化上,这是人民当家作主自觉创造文化的新时期。这个时期赋予陕北文化发展崭新的形式和内容。陕北文化功能的动力,就是来自于自由奔放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文化和革命的延安精神。
研究陕北民歌的文化产业化价值,对提高新时期的文艺创作,促进发展区域性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可以起到文化奠基、艺术提升的作用。近年来,陕西省和一些地市多次举办陕北民歌大赛,榆林民间艺术团创作演出的《米脂婆姨绥德汉》,志丹县歌舞剧团创作演出的陕北民歌舞剧《兰花花》和延安歌舞剧团七十年代末创作的民间歌舞剧《兰花花》等,优秀陕北民歌音乐题材的剧(节)目,大力弘扬提升了陕北民歌的艺术水平,既宣传和创新发展了陕北民歌,也对推动地方区域性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大力开发创新发展陕北民歌资源,创办地方民间文化产业,是陕北民歌产业化价值新的思维理念和产业化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研究陕北民歌产业化价值其目的就是研究应用陕北民歌传统的传承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要与时俱进,用新的理念、思维、视角,不断创作反映新生活,讴歌新人物,抒发新感情的鲜活、优美的陕北新民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逐步形成创造巨大财富的文化产业。
3 结束语
在纵横逶迤、古老深厚的黄土高原上,奔腾不息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这片热土流过,这片雄伟壮阔的黄土地上曾孕育着华夏文化的根源,成为炎黄民族的摇蓝。
黄土黄河文化,经历了世代无数民间艺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与锤炼,它集人民智慧的结晶,将陕北民歌演化发展成为今天独特的艺术形式,并赋予了它鲜明的陕北地方艺术特色和艺术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陕北人民特有的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
探究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艺术特征、文化产业化价值,从更深层次的分析,应该认识到陕北民歌艺术是北方文化大背景下黄河黄土地汉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思维的艺术折射,是古老勤劳的陕北人民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艺术体现,也是黄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其主要表达的是陕北人民强烈的生存斗争意识和集中反映黄土文化的生活哲理。
陕北民歌艺术是永远有自然粗犷而又坚韧不拔充满生命活力的强劲气质。陕北民歌是勤劳智慧、善良质朴的陕北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探究它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产业化价值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陕北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只作浅略概述,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使更多学者更深层次地探究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文化产业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姬乃军,黄土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2]郑云山,藏威霆.中外史地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摘要:目前,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显著问题是高端原创人才严重缺乏。高校系统建设创意写作学科,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创意写作人才,可以为中原文化创造力的提升提供新的支撑系统。只有将高校创意写作学科资源与本土中原文化充分结合,发挥高校的社会资源共享与本土文化建设的责任,才能实现中原文化创意产业和河南高校改革的双赢。
关键词:高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
根据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河南经济的未来发展,必然是以消耗能源为主的制造业提升到能耗低、价值高的创意产业为重要内容。2012年初,河南省出台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更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
目前,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显著问题是中低端人才市场饱和,而高端原创人才严重缺乏。河南当前专业的创意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速度远远滞后于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迫切要求。河南文化创意人才的匮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文学艺术教育滞后的观念和体制。在文化产业被提升为未来支柱产业的今天,高校系统建设创意写作学科,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创意写作人才,可以为中原文化创造力的提升提供新的支撑系统。创意写作学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中原地区文化产业创意写作人才需求状况
“‘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是以文字创作为形式、以作品为载体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文化创意产业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环节。”[1]马正平在《高等写作学引论》中指出,“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写作,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依赖写作……人类社会已经真正进入写作时代。”以蓬勃发展的河南会展业为例,2015年12月14-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召开。这标志着河南会展业发展的新的高峰。而值得关注的是,全省目前有100多家涉足会展行业的公司和机构,从事会展工作的人员达1000多人。然而,会展从业人员一般都是来自各个行业,没有经过专门的写作技能培训,没有系统地学习会议议案、会展剪报、展品介绍、会议通知、展览手册、参展和观展邀请函等会展文案会展基础写作知识和操作技巧就急急上岗。这些人的业务水平将从内在制约了河南省会展行业的飞腾。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会展业、动漫产业、网络游戏、影视传媒业等支柱型文化创意产业若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然依赖于高素养的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
二、创意写作在河南高校的发展现状
20世纪20年代末,创意写作学首次出现在于美国爱荷华大学,随后在美国高校大力推广。二战后,美国的知名作家大多拥有创意写作学位,普利策获奖作家多数出身于创意写作训练班。创意写作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彻底改变了欧美文学教育教学的思想体系,为欧美文化创意产业的强盛奠定了学科基础。
国内高校逐步意识到创意写作学科的重要性。2004年上海大学成立了葛红兵带队的“上海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陆续开设了创意写作本科、硕士专业。2014年教育部审批通过中国第一个创意写作博士点。
相对与上述高校,河南高校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把写作依然定位于传统的《基础写作》和《应用写作》两门基础课上,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以专业知识分类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专业能力实践和社会实践;3、培养模式单一,忽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4、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按照既有的模式,高校无法满足文化创意产业亟需写作人才的需要,必须要改革。
三、高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与中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接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上,培养成熟的、高品质的创意人才是保障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美国和国内知名高校的创意写作学科发展道路告诉我们:只有将高校创意写作学科资源与本土中原文化充分结合,在高校人才资源平台上进行系统化的产业分配,才能真正发挥高校的社会资源共享与本土文化建设的责任,文化产业的整体系统才能奠定最为扎实的基础。
(一)河南高校逐步申报开设创意写作专业
目前,河南高校的文学专业中心是文学史知识教学和文学理论方面,写作学处于边缘的尴尬位置。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往往有基础文学知识,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徒有文化修养而非文化技能。河南高校文科教育应该把教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中国高校不仅仅是科学创新的发动机,同时也应该是文化创新的发动机――中国高校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把创意写作学科当做核心学科来创建。”[2]河南高校应当逐步申报开设“创意写作”课程,师资、生源好的院校申报“创意写作”专业,并逐步建立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层次,真正为中原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高端写作人才。
(二)利用民间资本设立创意写作工坊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创建写作工坊,并利用写作工坊模式成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引进创意写作工坊,意味着高校与中原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接轨。创意写作的教学课堂将促使传统写作方式的革命,不再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以创作为中心,课堂组织翻转化,资源国际化。
为了适应中原文化产业的具体情况,原创性高端写作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线上写作由创意写作的研究机构建立相关网站,并建立线上虚拟写作工坊,并通过完善的推介平台将创作者的作品推向文化市场。线下写作由高校创意写作研究机构组织,定期邀请知名的中原作家,通过活动、讨论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在线上、线下的推广中,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投入文化产业。
(三)将创意写作与中原地区特有的文化有效结合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并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传统文化产业。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离开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又高于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高科技的技术优势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
不同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是构成差异化创意写作的根基。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浸润着悠久的中原文化传统,如以古有黄帝、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流芳千古的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商城遗址古都文化资源;新郑拜祖大典为代表的寻根文化资源;登封少林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资源;豫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资源;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武术文化资源;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等民间表演艺术资源;红旗渠为代表的红色创业特色文化资源等。河南高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重心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并立足于根亲文化等品牌的打造,创新“中原文化丝路行”等活动载体,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
十三五期间,创意经济的发展,将带动和实现河南整体的发展战略转型。河南高校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将为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从而助力中原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葛红兵,高尔雅,郭彩侠.高校中文教育改革与“创意写作”学科建构[J].当代作家评论,2014,(05)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美学;用户体验
图书馆起源于文化,致力于文化。现代图书馆就像一部立体、富有魅力的无声教科书,它以开放、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来访读者进行审美的熏陶和塑造,将知识文化内化于人的所思所想,促进人类继承和发展知识。作为公共建筑,空间规划利用对图书馆是否能够充分发扬文化特质、表现艺术审美具有重要影响。提升图书馆空间规划的艺术意境与文化品位,能够更好地将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展现出来,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的职能。
一、图书馆空间研究现状
随着国外诸多探讨空间先进理念的推动,图书馆的空间价值被重新发现,国内图书馆界针对空间这一主题的探索也日益深入。颇受关注的图书馆空间研究涉及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空间)、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Commons,LC空间)、第三空间(TheThirdPlace)以及公共空间(PublicSpace),研究的主题方向扩展到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学习空间、创客空间、阅览空间、共享空间、空间布局等。从空间理论的研究层面来看,图书馆界对空间主题的探究从最初的建筑空间、空间布局等物理空间,发展、延伸至对图书馆价值理念层面上公共空间和第三空间等的研究。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美学理论为指导,旨在从艺术审美及用户体验的角度把握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表现,探讨设计美学视域下的空间规划办法。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一)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美学要素
现代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是集馆舍环境建设、知识信息建设、文献资源建设、用户需求建设于一体的综合设计,是通过风格定位、功能划分、空间布局、动态流向、光照设计、色彩装饰、材料运用等环境艺术手法,创造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者基于使用功能和设计美学的要求,综合考虑绿色生态、陈设艺术、空间色彩、声环境、空间采光、通用设计、家具形式、视听环境和通风系统等,将图书馆总体空间艺术和建筑之美深度融合,利用局部空间的特定环境,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年龄、性格、职业读者的多元化的艺术场所。设计优良的图书馆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雕琢,使图书馆的空间功能丰富为美学展示和价值引导,将美的内涵全方位地展示给读者。图书馆在知识收集与资源保存的基础上,其空间功能也融合了立体的美学拼贴,在无形中创造着一种综合效果。
(二)图书馆空间规划引入设计美学的必要性
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的重要特征。现代图书馆不仅要呈现出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纵深,更应是人与人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创新知识的集合地。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通过美学引导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连接,转变读者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获得吸引读者到图书馆的持续动力,在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同时,借助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实现对受教育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审美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全、完善的品格,从而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和价值导向的树立。因此,设计者应当综合考虑图书馆自身、读者、美学、使用体验等多种因素,打造功能设计、审美情趣和使用体验都让人满意的图书馆空间。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凸显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而且应该充分实现图书馆空间审美的文化传播功能。
三、燕山大学新图书馆空间规划中利用设计美学的实践
燕山大学新图书馆(以下简称“新馆”)通过理性的空间组织和造型手法表达了简洁有力的现代感。主体建筑由若干个类似盒子的形体组成,设计概念取自古代线装书,建筑外观体现了中国线装书书函的雅致结构,自然地围合出内庭院──内含中国传统书院中的园林精神理念。竖向排列的玻璃幕墙与石墙形似书架,规则地排列着,体现出韵律感,象征理工院校的严谨学风。外观界面的透明玻璃使读者在室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室内的空间开阔、自由、流畅,也为读者与行人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性,流动性的空间设计将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和接纳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一)以燕大文库表现文化传承
大学文库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藏阅空间,建立大学文库是高校图书馆对学校智力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收藏、保存、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中国高校图书馆纷纷设立大学文库,有研究学者认为,中国高校文库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高校文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则处于实体文库与虚拟平台共建阶段,也有少数一流高校的文库已经达到根深叶茂、资源与服务日臻完善的阶段。燕山大学图书馆于新馆规划设计燕大文库,在收集燕山大学名师、学者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学名师与优秀校友的学术著作、教案、讲义、笔记、手稿、手绘图纸等进行收集、陈展。名师是有着深刻思想、业界公认的专家、学者,是能够感染学生的教师,他们一生中产生的大量著作、手稿,使用过的教学教案,批注过的学生论文等文献资料,能从不同侧面彰显学校的教育科研、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成就。燕大文库秉承“弘扬学术精神,传承燕大文化”的设计理念,承担了燕山大学文化传承的责任。除收藏和展示区外,燕大文库还设立了接待区和阅读区。设计师将文库功能与建筑美学相结合,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元素,延展文库藏、展的功能至交流和阅读,通过室内设计实现文库收藏与展示、阅览与交流的功能,吸引读者驻足与利用。
(二)以主题书斋展现人文情怀
现代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之一是把图书馆作为多种目的使用者长时间停留的空间,图书馆正走向高度的空间复合化。长时间处于开敞的大环境容易让读者产生疲劳感,设计者应根据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打破单一的藏阅空间界限,将功能单一的传统图书馆演变为容纳学习、科研、交往等多样化、多功能需求的复合型学习场所。新馆于开敞的传统阅读区域以书斋的方式规划设置了6个特色主题阅读厅,借助建筑结构,打破单调、机械的开敞式阅读环境,根据所处区域藏书的内容定位书斋的设计风格和主题意向,例如,社会科学藏书区设计了红色文化与馆史典藏两个文学主题;自然科学藏书区展示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科普类主题;样本藏书区规划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史学主题。6个主题阅读厅的装修设计及家具选购与所在大区的室内设计风格相互呼应,形成了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体系,既可以单独使用,成为开敞阅读环境中的点缀元素,又可以巧妙地成为共享空间中的衔接空间,将公共开敞的藏阅区域通过设计美学合理地配置,构成良好的空间序列体系。同时,利用角落空间和边缘空间围合出的半透明环境,可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研究和交往互动需求,实现领域感和独立空间体验。通透的玻璃隔断使读者在书斋之外就能够感受到内部的阅览氛围,书斋内的包容、自由、流畅也为读者创造了联系交流的可能。书斋的设计不仅使图书馆的公共性与阅览空间的开放性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增加了过渡空间的阅读氛围,凸显了空间的艺术审美与人文情怀,是充分发挥设计美学指导意义与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的实践之一。
(三)以创意梦工厂实现多样化文化服务
图书馆空间的多样性表现在兼具个人与协作、开放与封闭、安静与嘈杂等多种属性,随着读者学习行为、阅读习惯和研究目标的改变,更多的研讨、交流、协作、创新、展示空间横空出世。保持公众兴趣是现代图书馆设计的目的之一,趣味性的空间体验让阅览环境不再乏味单调,通过空间的层次性打破实体边界,同时延伸心理空间。图书馆的开放交流场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新馆利用大厅上空的连廊开放讨论区域设计沙龙性质的创意梦工厂,借鉴奥地利设计公司BeneGmbH的BOX概念,以盒子为基础模块,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灵活地组合为桌子、长凳、案台、阶梯等,轻松改造家具结构和空间形态,为团队工作和沙龙文化注入新维度,激发团队活力和创造力。创意梦工厂创造的自由、灵动的空间特质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变化,更催化了服务创新与空间融合的化学反应。燕山大学是理工科类高校,燕山大学图书馆在努力营造科学、严谨的学术氛围的同时,竭力为广大师生提升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文化支撑。新馆通过布置开放的交流空间,努力为读者营造集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创新体验、社交体验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为图书馆多样的文化服务提供更多可能。
四、设计美学视域下图书馆空间规划利用的思考
(一)融合时代文明特质,展现文化育人内涵
图书馆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刻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明轨迹的重任。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与文化背景良好地融合,将当下时代的文化底蕴充分地体现出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群体主要为高校的师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结合本校历史底蕴,立足学科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艺术性;区级、市级或省级的公共图书馆则应当结合当地的文脉,有效地挖掘地域文化,将图书馆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习俗与空间艺术设计联系在一起,让读者一步入图书馆就能感受到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善用科学规划理念,提升空间美育价值
良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读者对文化的探索与交流,现代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放眼于图书馆整体环境构架,合理地布设多样化的功能分区,设计流畅的交通动线,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内光环境和装饰环境,提供人性化的室内导向系统,同时对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研究,充分权衡暂时与永久、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期之间的利弊关系以及计划与实施的差别控制等问题,最大限度、最为合理地利用图书馆人文及现有的景观资源,创造出集生态美学、环境效益于一身,适合读者学习行为和满足读者精神需求的环境。
(三)发挥设计美学优势,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艺术性是图书馆空间规划的灵魂。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和对话艺术。设计师应以审美的视角规划图书馆空间,提升空间的意境与品位,根据馆舍建筑风格及文化定位,将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于图书馆内部大环境中,使空间的环境氛围协调统一,通过满足读者深层次的心理追求,达成读者追求美和感受美的强烈愿望。总之,设计师应将图书馆建筑之美与艺术之美高度融合,努力让每一个室内区域的设计都能够体现出现代化、开放化、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魅力,从而打造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图书馆,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的特殊使命。
五、结语与启发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近年来,在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多数图书馆开始意识到空间规划的重要性,且针对空间规划带来的环境美化、服务延伸和管理探索等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活动。目前,国内图书馆的空间环境构建已经呈现出艺术氛围营造与理性空间构建相结合的趋势,功能空间设置也从为单纯阅览、单纯体验、单纯艺术表现而设置的直接单义空间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发展。但是大部分图书馆的规划设计仍以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和业务服务为主,较少丰富空间内涵,更不用说融入空间美感。加上受经费投入、服务主旨、治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图书馆在全方位考虑和融入用户价值感官、审美需求、文化传承等方面还有所不足,设计中仍然存在不能与功能充分融合,无法与区域、校园和图书馆文化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将设计美学融入图书馆空间规划,将美学和文化要素场景化,通过空间功能的人性化设计和艺术元素的高度融合提升图书馆服务动能,打造有温度、有灵魂的学术文化公共空间,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著,廖薇.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空间演化及再造的驱动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2):22-28,41.
[2]B-architecten.合成美学布鲁塞尔Muntpunt图书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4(3):112-117.
[3]程妹芳.基于LC服务的图书馆空间整合与重组──以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36(12):68-70.
[4]彭悦莹.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J].当代旅游,2019(2):235.
[5]兰小媛,潘卫,郭晶,等.大学图书馆文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9):70-74.
[6]胡惠琴.日本图书馆设计的时代性[J].建筑学报,2003(9):66-69.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06.011
班级是学生在校成长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中,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是否学会做人,是否能快乐健康地成长,与班级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教育、凝聚、激励、导向等功能,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入到班级集体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一个班级的灵魂。那么,如何创建特色的班级文化,营造学生成长的和谐家园呢?
一、抓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让教室的每一处都会说话
这里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室环境建设,即教室的自然环境的建设。如教室墙壁布置、标语口号的拟定、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近期,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了一次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德育科研评比活动。在上交的几百篇班级文化建设的论文及班级文化建设设计方案中,我们注意到在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实践中,必须要考虑这几方面的内容:
(一)教室环境设计的原则
教室环境的设计,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教育性。班级文化有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功能,要进行有教育意味的教室布置,减少传统口号性、教条性的标语,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浅易语句,以营造教室整体的人文气氛和文化气息。如:笔者在近期的高考视导活动中,发现许多学校在高三教室里贴着一些激励性的标语,譬如:“努力!努力!再努力!成功的坦途已离我不远了!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就得付出超人的努力。”此外,还贴有老师寄语、家长寄语、同学寄语及我理想的大学等等来勉励学生。
2. 整体性与美观性。教室布置忌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因为这会令人眼花缭乱,不知该注视何者才是。因此,用来布置教室的色彩不可太多,且要讲究色彩间的和谐性,更重要的是暖色系的比重(如红色)不可占得太多,以免学生进到教室,便有躁郁不安的感受。
3. 创造性与生动性。教室布置的设计应考虑让学生有创造思维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室中应保留一块可供学生自由挥洒的角落,如设计涂鸦区,在教室后面放置一块白板和几支彩笔,供学生任意彩绘图案;还可以设计心得感想区,供学生把当天所学的心得与感想写出来和同学分享等等。
4. 经济性。教室布置由于要经常更换,所需材料和经费应考虑其经济性,原则上以废物利用或社区资源为主,由师生共同设计,减少成品购置,以达经济实用之效果。如用不完的墙报纸和图画纸等可统一收藏,当下次要再重新布置教室时,便可再拿出来使用。
(二)教室环境建设考虑七个“让”
通过教室环境的建设,我们应让教室具有如下浓厚的氛围:
1. 让教室成为一个认知的环境。教室是书的海洋,知识的世界,创造的乐园。教室里的所有东西都应当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一年级的小学生需要识字,教师就可以在教室里贴满文字图片;春节到了,可在教室里贴春联,挂灯笼,让教室充满节日的喜庆气氛。这种环境,就是认知的环境。
2. 让教室成为一个散发书香的天地。书香教室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风貌,是班级文化的集中显现。班主任要努力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班级”,让学生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智慧的启迪,汲取成长的养料,使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让阅读引领学生成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的教室里,设立了专门的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他们喜爱的书,为学生创造自主、温馨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去领略知识的魅力,感受浓浓的人文气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同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教室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是老师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
3. 让教室成为一个回归生活的家园。教室如何回归生活?比如,随着季节的变化,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把教室布置成“春色明媚”、“星光灿烂”、“金秋丰收”、“冬日浪漫”等不同的风格,让学生在绿绿的草地上、五彩缤纷的花丛中识字学文;在蝉鸣的林间小溪旁、浩瀚的星空中探究学习;在稻浪滚滚、瓜果飘香的丰收园里吟诗作文;在千姿百态的窗花和圣诞老人的祝福中进行言语交际和实践活动。除此以外,还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在教室里开辟养殖角,让美丽的鲜花、可爱的小动物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些班级,在教室后面的侧方,设有“爱心雨伞”和“爱心小药箱”角,也让学生感悟着大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带来的一股股暖流,使学生感悟到我生活在班级的大家庭里是那么幸福、快乐。
4. 让教室成为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即班级要有“心语”。正如上文提到高三毕业班给学生的鼓励留言,就是让墙壁与学生“对话”,也就是班级的“心语”。在班级中,黑板、课桌、墙壁是“心语”的开发地。
黑板留言――格言警句。有一个班级,在黑板的固定角落,每天由一个学生写上一句名人名言、哲理警句。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我觉得格言警句,像一盏盏心灯,常在学生心灵中点燃,会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朝着自己理想的高峰攀登。”天天点亮思想的“心灯”,将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桌留言――座右铭。座右铭可从几个方面来选取: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班级里自己竞争对手的名字,三年后的目标,针对自己不良习惯的警示语等。如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有一位班主任就让自己的学生在课桌右上角写上三年后自己最想考上学校的校名,下次考试的竞争对手,自己的成绩目标等,以此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墙壁留言――写满快乐与自信。这一块,可以悬挂一本“好人好事”记录本;可以是班级活动剪影;可以是学生引以为豪的图画作品、手工制作、书法笔墨;可以开辟一块“优乐园”,把所有学生的照片和优点卡贴在里面,卡上的优点还可以不断增加,让学生在班级里快乐地成长,自信地微笑。如在隆安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教室里,黑板的右边,设有一棵理想树,教师让学生把自己自信能考上的大学写在类似树叶的纸上,贴到理想树上去,以此鼓励学生自信,激励学生学习。
角落里,也可以成为“心语”的开发地。如有一位班主任,把放扫帚的地方写成“天将降大任处”;在靠门的墙上写了一句温馨的提示语:“如果你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同学,请检查灯、窗、门是否已关好。谢谢!”如此开发班级“心语”,让每一个走进这个班级的人觉得这里的桌 子、扫帚都会说话,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生命的芬芳!整间教室在有意无意中,拨动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5. 让教室成为一个不断生成的空间。教室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教室的布置,必须注意知识的探究与生成。有一位小学班主任作了以下尝试: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室张贴了很多字卡,学生没几天就把一个学期要学的生字都认得了。为了巩固识字效果,班主任要求学生给这些字找些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把字组成词语,还可以用它造个句子,说一段话贴在它的旁边,别的学生还可以给这些创作作一些评价。此外,在教室设计涂鸦区,即在教室后面放置一块白板和几只彩笔,供学生任意彩绘图案;在教室设计心得感想区,供学生把当天所学的心得与感想写出来和同学分享等。这些举措都会使教室成为一个不断生成的空间。
6. 让教室成为一个挑战自我的场所。教室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地方,学生在学校中的自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都源于此。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让他们自信地走向生活。比如,每学期开学初,班主任可让学生们在自己班上设计的“心愿树”或“成长袋”上挂上这学期制订的一个奋斗目标,让学生们许下心愿。在随后的日子,教师及时提醒学生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使学生体验挑战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
7. 让教室成为一个人性化教育的阵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对于教室布置,要做到人性化教育,视人为人,重视人的生存价值。因此,教室的布置,必须创造以学生需要为基础的教室气氛,尊重学生的文化氛围。有一位班主任在学校组织“开放日”时,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学生的作业和老师的批语放在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教室周围的成绩布告栏里张贴着学生的作品,每个学生只有两张,每人都展示自己最好的作品,他们都是自己和自己比。一个小小的成绩栏,是大家智慧的结晶,在这里杰出的学生得到了认可,而成绩平平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成就感。这样,好的不至于骄傲,差的也不至于自卑。让每个学生能自豪地对来访者,对来参加家长会的父母朋友说:“瞧,这是我的!”教室就成了每一个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成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性化教育阵地。
(三)教室环境建设要注意的问题
要使教室环境的建设真正发挥功效,在布置教室环境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 师生共同布置。教室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教室布置活动应由师生一起设计制作,但主角应为学生,老师可从旁辅助。以学生为主,学生会觉得“班级”真正是我“家”。在这里,学习环境自行设计,温馨的成果大家分享,学生会感到温暖、愉快、幸福。在教室的布置中,老师应或参与布置或做顾问,不要作为单纯的旁观者,要从旁给予辅助。师生一起布置教室,会使学生和老师更加容易建立起互信的桥梁,关系会更加密切。
2. 要善于创新。教室情境布置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像家一般温馨的地方,又对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起潜移默化作用,它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室要一改过去单调乏味及内容固定的布置方式,有所创新。每个班级因成员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在教室布置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发挥其搭配创意来创作属于自己特色的教室。如此,既可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又对学习有相当程度的帮助,使教室成为师生互动的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生动教室。
3. 注意个性化与动态化的统一。教室的布置如长期没有变化,学生就会失去新奇感,对之不闻不看不管,久而久之,教室作为一种教育的因素、教育的资源也会逐渐失去应有的活力。因此,对教室的布置应该不断更新变化,使整个教室资源不断地动态生成,让学生不断获取进步的动力和养分。如黑板报上设立每天更新、每周一改、每月一变的内容和栏目;公开张贴表扬的作文或绘画作品等可逐一累积起来装订成册,作为班级阶段性精神财富传阅或保存。同时,由于学生在不断地成长,教室布置也要适应学生的发展,经常更换布置内容,并体现不同年龄段的班级特色。如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陆艳珍老师就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七年级她侧重渲染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氛围;八年级侧重渲染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升华学生的感恩思想;九年级则大胆将传统的名言警句换成富有青春朝气的学生们的真实写照――“最美妙的年龄、最纯美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以此来激励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4. 形式与内容协调统一。教室布置不要太过花哨,“装修”太奢华,应用最少的成本将自己班的特色体现出来,设计要有实质内容。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智慧,把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为自己和集体创造出一片有生命感的天地。
二、抓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以人文的制度文化规范人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以班规、班纪为内容的班级师生共同制定、认同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班级各种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社团章程等,体现着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班级精神的具体反映,对班级成员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规范和制约作用,保障着班级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抓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呢?
(一)制定班规班纪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良好的秩序,而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是靠班规班纪来保障的。因此,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全班学生一起制订班规班纪。
1. 制定班规或班级公约。制订班规或班级公约即对班级每位学生的行为予以规范。例如,有一位班主任制定了这样的班级公约:遵守学校各项制度,不迟到早退;爱护班级公共财产;认真做好值日工作,平时注意保持教室整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自主学习,自习课不讲话,不讨论;独立完成各项作业,不抄袭,不迟交;诚信考试,不作弊;离开教室,随手关灯、门、窗;集体活动听从安排,积极参加,为班级争光,维护班级荣誉;尊敬师长,同学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2. 制定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是对一定职务的职责予以规定。这是以空间为序的班级制度文化,制定的原则是: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商定制订岗位责任制,如常务班长职责、班委会委员职责、值周班长职责、值日班长职责、科代表职责、物品承包责任制等。
3. 制定各种常规。班级各种常规是以时间为序的制度文化。其制订的原则是: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制订一日常规、一周常规、每月常规、学期常规等。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与学生制订的《每月常规》:(1)每月1日即制订本月的自我教育计划,包括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要做的实事,计 划的可操作性要强。(2)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互测。测验题由每位学生出,出试题要按照班级规定的出题大纲,确定试题范围、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覆盖面和试题分数比例。每份试卷的几张卷纸必须装订在一起,每份试卷的卷头格式,必须统一写上出题人姓名,估计分数,每道小题及总分实得分数,留出答题人姓名空格,供答题人填写。(3)每次互测,90%的学生要达到80分,不足80分者参加补考,另10%的学生补考分数线由自己确定。(4)每月末进行一次备品大检查,由生活委员检查各自承包的备品是否清洁,是否完好无损,是否能充分利用。(5)每月最后一天,对照月初的计划,总结任务完成情况。
4. 制订其他制度。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的需要制订其他制度,如寝室规范化条例、考勤制度、班费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如有一位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订了如下的考勤制度:(1)考勤范围。上课、自习、班会、集会、卫生公益劳动等,学校安排学生必须参加的集体活动,均属考勤范围。(2)副班长负责考勤并认真做记录,每周在班内公布,并向政教处报告情况。期末班主任将学生个人考勤统计登载在学生成绩册上。(3)上课铃响后进入教室为迟到,迟到15分钟记旷课一节。(4)因病、因事不能到校上课,必须事先(急病则在事后)办理请假手续。向班主任送交医生证明,两天以内上报政教处备案。无故不到校作旷课处理。(5)凡伪造假条者,一经查清,按有关规定予以纪律处分。
班规班纪的制订,可先由学生参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起草,然后小组讨论,拟出草案,再在班上通过,最后定下来,并遵守执行。在班规班纪的制订中,要突出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给制度以灵魂,使制度人性化。因此,班级制度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应该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们自己来生成,这样的制度由于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才充满着活力。
(二)组建班级管理机构
班级是一个组织系统,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以保证其顺利运行。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机构也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方面。所谓班级管理机构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以班长为首的班委会。班长和班委会成员的产生可以采取竞选制和轮任制。班长由学生轮流担任,班委会由班长提名。学生表决通过,形成一种班主任-班长-班委-同学的管理体制,同学能做的事情,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事情,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事情,班主任不做。每个学生都成为班主任的助手,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全方位的轮流竞争上岗,不仅加强了班级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必须与上级部门颁布的法规、政策、条例等一致。(2)要符合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班级实际。(3)要注意突出班级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4)要师生共同制定。(5)不仅学生遵守,老师也要遵守。另外,我们的制度不要总板着一张冷冰冰的面孔,举着“禁止”、“不许”的权杖,应更多地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要充满“人情味”,体现浓浓的文化味。
三、抓精神文化建设――以高尚的精神文化净化人
“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是一个班级的本质、班级风貌、个性特点、人格魅力的集中表现,具体体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那么,在班级工作中,如何培植、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呢?
1. 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能够增强班级凝聚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有强烈的荣誉感,热心班级活动。塑造班级精神,可以通过这两方面来进行:一是设计班级标志物,如班训、班歌、班微等。通过班级标志物,激励学生刻苦努力,积极向上,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二是通过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如学科兴趣小组、写作小组、阅读小组、体育小组、美术小组等,开展诸如班级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晨会、班会、体育比赛、歌咏比赛、春游、秋游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弘扬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和人生态度。
2. 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的更高层次需要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是这种深层次需要。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嘉奖交流”。班主任经常把班级取得的成绩、科任老师对班级的良好评价以及家长的肯定及时与大家交流,提高大家对班级的认同度,让学生感到在这个班级里学习非常荣幸和骄傲,从而产生自豪感,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进而也无法让集体成员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想让班级集体充满活力,让学生对班级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必须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如在班与班之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文体比赛等。由于比赛是在班与班之间进行的,“我们班”是否赢,自然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如果“我们班”又赢了,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自然而然,对班级就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即使是“我们班”输了,为了下次赢,大家也要齐心协力出谋划策,班级自然就有凝聚力。这凝聚力就是班级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体现。
历史到了新的拐点,推进文化产业化人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何继往开米,再创辉煌,将黄梅戏的特色与电视技术的优势进一步融合,使黄梅戏电视删成为安徽文化新的品种和新的业态,从而支撑起梅开三度的大旗,一切的一切,就在于我们要认清优势,抓住特色,理清思路,整合资源,集全力打造精品剧目。具体说来,首先,要从重温往日的辉煌中增强丌拓未来的信心;其次,要在总结历史经验上荻取创新发展的动力和启示;最后,要在科学的理性思考指导下勇于实践和探索。
一、金芝改编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考
金芝埘黄梅戏艺术拓展性的贡献、也是他艺术人生的最辉煌的亮点,就是他顺应艺术发展潮流的需要,将一人批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使历史文学名著与当代传媒、一批文学大师的思想精华、广大观众的审美、传统的戏刷艺术与现代电视技术做到了完美的联接与整合。于是一种崭新的戏曲形式即戏曲电视剧应运而生了。
(一)金芝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的改编
金芝呕心沥血、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创作改编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名著和黄梅戏电视剧,在时代转型和现代化时期,为黄梅戏的拓展新生面和创新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先后改编了巴金的三部曲《家》、《春》、《秋》;改编了张恨水的长篇社会言情小说《啼笑因缘》;改编了“五四”时期的作家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了安庆当代人物传记作家石楠的《画魂》;改编了当代优秀红色题材小说《红岩》;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文学作品。在将这么多文学作品改编为黄梅戏电视剧之时,金芝先生进行了大量的二度创作,其辛劳是可想而知的。
黄梅戏电视连续剧《祝福》是金芝先生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2005年伊始分别在安徽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金芝说:“关于《祝福》的改编,我曾于2004年撰写一文,陈述文学本的构思和期盼.要把鲁迅的名作《祝福》改编为四集黄梅戏音乐电视连续剧,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策划,闻之已感惊讶,受之更觉艰难。那是2002年11月的事。当时深感有三难:一难:为时正当对《阿Q正传故事》等鲁迅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大兴讨伐之时,本来改编鲁迅作品就很难,此时如何把握?如何增删?如何发展?更添难度,更有压力。二难:
《祝福》早有袁雪芬主演的越剧改本《祥林嫂》,成名在先,要想跨过这两道高坎,那就好比《二月》之比电影《早春二月》,
《潘张玉良》之比电影《画魂》更有难度。即使只求避同求异,也非易事。三难:当然,我们有主要的优势,那就是黄梅戏的抒唱。乍一看,黄梅戏那带着淡愁浅悲的唱腔与祥林嫂的悲情苦泪是非常贴合的,其实,仔细想来,鲁迅笔墨是高度精炼的,人物是非常典型的。祥林嫂是悲连着苦、苦连着悲,很少透出一点亮点,这就与黄梅戏洋溢着青春、亮丽、温馨的风格又相去甚远,乃至格格不入,还是一难。”
(二)金芝改编文学作品的经验和体会
金芝先牛乐此不疲,自觉自愿地长期为之。为什么?这要从金芝先生对此举的深刻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准备说起,主要的体现在三个方而:
一是金芝对把优秀作品改编为戏曲电视剧的意义有其深刻的认识。金老很重视现代传媒的作用,很重视黄梅戏能与现代科技、大众化媒电视、电影、VCD、磁带的结合。他认为,黄梅戏在上个世纪50年代能迅速地崛起,上个世纪80年代后存多数剧种走向衰落,黄梅戏仍挺立于戏曲舞台中央,其生产和传播手段得到了多种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的扶持、资助有很大关系。对此,金芝先生有自己的独特表述:“借助了黄梅戏的声誉,又扩火了黄梅戏的声誉;借助了黄梅戏的观众,又扩大了黄梅戏的观众;借助了黄梅戏的艺术,又传播了黄梅戏的艺术。”这是金芝先牛把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为黄梅戏电视剧的重要的工作理念和思想基础。
二是金芝先牛对改编的原则、方法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把名著改编为戏剧,重点和难点都是如何做到人物关系、精神风貌等一切戏剧要素不脱离原著,但又不能等同于原著。在这里,原著相当于实际牛活,改编相当于原创。改编必须既“源于”原著又“高于”原著。对此,金芝先生也有自己的经验之谈。他把原著改编为戏剧的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就是对原著要尊重,对原著要理解,对原著要感悟。金芝先生认为,改编也是创作,是一次有规范、有约束的再创作,只有做到了心态上尊重原著、思想上理解原著、理性认识上感悟原著,才能写出好的戏剧作品,拍出的戏曲电视剧才会有人看、有人赞。具体的改编方法,他说,他每次改编都要过三道关:首先是剧中的人物关。其次是情景关。要彻底搞清何时、何处、何事、何故、何景物等。第三是观众关。要熟悉观众的心思,知道他们存哪里要哭、要笑、要赞扬、要唾骂。这就是创作、改编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道理。三道关都过了,才会写人物、写唱词,才能做到情景交融,人、情、词合一。
三是金芝先生认为要准确地把握小说、戏剧、电视三者间的同与小同的关系。把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戏曲电视剧,实际上就是把三种不同的东西往一起捏,难度是很大的,关键是要准确地把握各自的特点,努力整合成一个有机体。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对事物的捕写是不受限制的,可以任意地发挥。戏剧不同,它必须受到时空和表演的限制。戏曲是演唱的艺术,具有综合性、虚拟写意性、以及程式化的特点。但是,电视剧不是这样。电视剧是画面艺术。它的叙事和抒情是直观、具体的画面直接地去表达。真实、直观、具体是其艺术的灵魂。金芝先牛的改编,使三者达到了有机的结合。
(三)金芝关于搭“三座桥”的设想
金芝一生创作改编用之不竭的动力和不懈的追求,也是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埘一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传承、如何做一点奉献的深层次思考与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实践。金芝先生在《搭三座桥――由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勾起的联想与思考》这一长篇论文中说:我们将优秀文学名著改编为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究竟要做什么?究竟为什么?蓄积心中的一句话,就是要搭二座桥。哪三座桥?“第一座桥:名著与时代感应之桥。名著所以成为名著,就是它那个时代出现的一座丰碑。故而,名著的改编,就是为名著和当前的时代搭一座桥。这是一个根本的出发点。第二座桥:戏曲与电视的艺术融合之桥。这是我们在一连多部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创作中,一直艰难建造的一座桥。最人的难点还是戏曲之虚与电视艺术的之实如何更好地糅合、融合为。体。应该说,我们有过探索、有过收获,但并未完善。第三座桥:戏曲电视剧与观众的审美沟通之桥。戏曲电视剧的诞生,是基于戏曲要生存与发展的渴求,电视要拓展与丰富的需求,观众既想守着电 视、又想看到戏曲的要求。在这三人需求中,观众的需求是决定性的。他们守着电视,不想上剧场,但却还想看戏曲,初始只想看看转播舞台的剧目,渐渐地觉得只从电视上看舞台,并不能达到剧场里看演出那种直接交流的,还应该把电视艺术的优长也发挥出来,于是便有了融二者之优为一个艺术整体的‘戏曲电视剧’。金芝先生作为一个文化人和戏剧工作者,从这里,他道出了他改编文学作品为戏曲电视剧的精神境界、艺术追求和最终目的,同时,在这里,也强烈地体现出金芝改编创作生涯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社会文化学的理想。”
二、胡连翠导演黄梅戏电视剧的成就和思考
胡连翠将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结合,将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开拓并举,使已经走出安徽、走到全国,并走向海外的安徽文化事业土特产――黄梅戏,在紧密贴近时代中走向未来,在更加大众化豹过程中走向现代,在保持民俗传统的同时,走向更加辉煌。
(一)胡连翠导演黄梅戏电视剧的艺术成就
1987年,胡连翠开始运筹黄梅戏电视剧的拍摄,从此拉开了这一宏图美梦的序幕,从而也使她进入到其艺术历程的更加辉煌的第三个阶段。1988年,她导演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该片获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创新奖”利全国第三届戏曲电视剧“金三角”奖。1989年,胡连翠导演了黄梅戏音乐电视刷《朱熹与丽娘》,该剧获全国第九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二等奖和第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1990年,她导演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遥指杏花村》。该剧获得了全国第十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二等奖,以及全国第赢届电视剧多本剧二等奖和全国第二届“乌金奖”特等奖。1992年,胡连翠导演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桃花扇》,该剧获全国第十二届电视剧“飞天奖”戏曲二等奖,以及第十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和全国第七届戏曲电视剧三等奖。1993年,她导演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半把剪刀》,该剧获全国第八届戏曲电视剧二等奖和第十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1994年,胡连举导演了黄梅戏电视剧《玉堂春》,该剧获由中国艺委会、中央台举办的首届戏曲展播优秀戏曲片奖,以及第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戏曲片奖。1995年以后,她及她培育起来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编导及摄制团队,先后制作了《啼笑因缘》、《家》、《春》、《秋》、《孟丽君》、《二月》、《潘张玉良》、《祝福》等多部影响广大的戏曲片。这是一条创业、丌拓、探索、追求之路。胡连翠成功了。在全国第七届戏曲电视剧的评奖巾,胡连翠获全国戏曲电视剧优秀导演奖。
(二)胡连翠导演黄梅戏电视剧的若干思考
现代电视与传统戏曲的结合,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产物。传统戏曲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促使自身的牛产过程和表现形式的现代化时尚化,这是传统戏曲艺术的创新和进步。胡连翠在导演制作黄梅戏电视剧的战线上捷足先登,一马当先。存风格特色上虽说不上已成流派,但不同点还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在对戏曲电视剧的思想认识上,明连翠在《戏曲电视剧走向的探时》一文中说:“作为一个戏曲电视剧的导演,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艺无定规,技无定形,怎样去摄制都有自己的道理,无须用框框限制自己,也不必求全责备。应该在实践中反复探索,促使戏曲电视剧迅速发展,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展现它的光明前途。”(《胡连翠导演艺术》毛小雨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P91)。二是在剧目生产的选材上,胡连翠所选的是重大历史事件题材或者是古典名剧题材。三是在电视剧表现的形式上,胡连翠所展现的是优美的电视画面加黄梅调,就是电视话剧加唱,而有的导演展现出的是源于舞台,“逼真”和“具体”于舞台。就是说用足电视长项,允分展示传统戏曲的魅力。四是对传统戏曲元素的运用j二,即要不要和如何保留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和特长,如音乐唱腔、语言、锣鼓、人物造型、表演程式等,胡连翠的做法是以电视艺术的需要为主,不太顾及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写意性和程式化的特点和要求。而有的导演做法则是力求保留戏曲文化的精髓和表现剧情的传统特色。五是对电视画而与戏曲嘴段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置上,胡连翠的处理是唱段为画面服务,唱段必须服从画而,要长则长,要短则短,要则要,小要则略。而有的团队则认为,电视画面必须为唱段特别是核心唱段服务,画面必须服从戏曲人物的演唱。六是存启用剧组演员上的不同点,胡连翠躯于她对戏曲电视剧文化传播性影响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考虑,刚的演员人多是话剧演员,然后邀请一些黄梅戏演员米配唱,可以称之为演与唱两套制。而有的导演用的基本上是戏曲演员。将以上六个方面与他人的不同高度地概括起来,总之,胡连翠的做法靠近电视近一些,有的人贴近舞台近一些。
(三)胡连翠导演取得成功的若干因素
胡连翠导演为什么能取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在笔者看到的一些评论文章中,有的论者提出胡连翠之所以成为获奖大户,是因为胡连翠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虽然论者对其没仃展开分析,但我细细想来,此话不无道理。
所谓“天时”,是指胡连翠把握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两个时代人潮:一是电视技术和艺术迅猛发展的人湖,二是传统的戏曲舞台艺术在恢复中迎来大发展,同时又迅速衰落萎缩的大潮。卜一届三中伞会后,巾央提出要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家用电器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电视机很快成为普及性的商品,迅速进入到寻常百姓家。电视机由黑白到彩色的更新换代也很快。存此情势下,只有将浩如烟海的民族的火众的传统的文艺形式充实到电视文艺中去,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于是乎电视台文艺节目播送传统戏曲就成了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戏曲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普及、繁荣和发展。各地各剧团翻箱倒柜、搜肠刮肚地寻找可以演出的剧本。但好景不长,各行各业实行责任制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牛活的多元化的变化,随着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整个社会联系方式和交往形式的变化,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戏曲舞台很快萎缩、滑坡。底蕴深厚的传统戏曲一定要存留下米。于是,这两股大潮合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产生了电视戏曲这一新的文化艺术形式。
所谓“地利”,简单地说,是指胡连翠充分利用了安徽“两黄”的得天独厚的两火资源。安徽既是黄梅戏艺术的发源地,又是戏剧艺术之乡,安徽还拥有数以千万计的黄梅戏迷,因此,安徽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推进黄梅戏文化创新发展的土壤、空气和阳光条件。安徽是人杰地灵之境,自古江淮多豪杰、吴头楚尾多悲歌,因此,安徽拥有太多太多的人间真情和悲欢离合需要借助戏曲影视形式进行诉说和抒发。安徽是山川秀美之地,皖江两岸河川纵横景秀,皖南皖西山峦叠翠,因此,安徽的山水为影视文化艺术外景地拍摄可提供众多的目不暇接的瑰丽的天然景致。这一切都在胡连翠的思想理念与视野之中。
所谓“人和”,是指胡连翠充分发挥了人才优势和闭 队精神。在胡连翠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的团队里,除摄制组外,演员队伍是流动的。为了创作质量的需要,胡连翠不拘一格地选择人才和使用人才。
二、再创辉煌与今天的思考
黄梅戏电视剧是新时期安徽文化艺术品走出安徽走向全国的最为耀眼的亮点。数以千计的安徽艺术家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贡献。剧作家金芝和电视剧导演胡连翠是这些创造者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温故而知新。金芝先生的“搭三座桥”的思考没有过时,搭三座桥的基本要求是希望传统戏曲与现代电视能成功对接。胡连翠的成功经验也没有过时,所谓天时,就是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时代机遇;所谓地利,就是我们必须要十分珍视和彰显安徽黄梅戏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人和,就是我们必须要继续发扬集体拼搏的团队精神。当前,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新的艺术品种和文化业态在不断地涌现,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必须振兴黄梅戏电视剧这一一特色文化。为此。特作以下思考。
(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文化定位
振兴黄梅戏电视剧的文化艺术,要以文化创新的思想为指导,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要求,坚持“两为方向”和“”,在坚持传播民族的、大众的、先进的思想文化过程中,争当主力军,唱响主旋律,占领主阵地;以创作更多的立得起、传得开、站得住的精品佳作,更好地彰显黄梅戏电视剧的个性特色和艺术魅力。
为此,要努力做到“四个立足,四个面向”,牢牢把握住自身的文化定位。一是立足安徽,面向海内外。振兴黄梅戏电视剧首先要强化地域个性特色,无论是选材和观众群的设计都要立足于皖风徽韵。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才是珍贵的。实践证明,一件艺术作品,只有在本土真正热起来,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引发轰动效应。二是立足新的文化业态的创建和发展,面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文化生态,特别是日益增强的产业化,商品化,时尚化、多元化的社会人文环境。三是立足黄梅戏艺术的优势和特色,面向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氛围和未来发展。黄梅戏剧种是在农业文明的时代萌发和生长起来的,其风格特点深刻地打下了民风民俗等那个时代的烙印,历史前进了,时展到以科技进步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如何改革创新使其发展,但又不使黄梅戏这一艺术奇葩变味变种,这是…个难以把握的课题。能否在振兴和推进黄梅戏电视剧的进程中加以破解?我们认为,这既是‘次机遇、挑战,也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四是立足雅俗共赏,面向广大城乡的人民大众。戏曲的根基在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以及赖以生存的民间节气和民俗活动,一句话,在于民众的广泛参与和喜怒哀乐。黄梅戏电视剧的文化品位,只有得到精准地确立,受众而才有可能扩人。
“四个立足和四个面向”,反映了振兴和推进黄梅戏电视剧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振兴和推进黄梅戏电视剧的发展思路、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表明了振兴和推进黄梅戏电视剧的经营理念。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发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大胆探索的精神,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中,把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商业性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振兴和推进黄梅戏电视剧的创新发展。
(二)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
传统戏曲和现代电视虽同属文化范畴,确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各有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表现肜式、手段和方式方法,各有各的发展规律。戏曲艺术具有综合性、虚拟写意性、程式化的特点。它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等程式化的表演,把虚拟假定下的一定时空场景中发生的故事情节叙述出来,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和人物感情的抒发。从观众说来,观看和欣赏戏曲要靠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想象,往往是情绪得到发泄、慰藉,心灵受到感染。电视剧则不同。电视剧对故事的叙述强调的是真实、自然、具体、直观。电视剧对故事情节发生发展过程和人物思想行为的交待,一切靠流动的镜头配以人物语言来表现,电视剧表现方法和手段主要是依托具体真实的时空场景和人物故事而变换电视画面图景来实现。观众观看电视刷与看传统戏曲的心理要求和感受也不相同。传统戏曲与现代电视剧的共同点尽管都是“说故事”,但不列点是显而易见的,表现的平台不同,戏曲以固定的舞台为中心,电视剧则以流动的外景地为主轴;表现的意念和品位不同,戏曲是以虚拟的时空场景为理念,电视剧则以具体、真实、直观的时空场景为理念;表达和叙述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戏曲是讲究演员的唱和程式化的表演,电视刷则要求演员进入角色的“说”和生活化的“做”;还有其他一些差异和区别。如何从异中求同,如何突破非此即彼的僵化模式,如何在二者中寻找到相互联系的纽带和结合点,如何在艺术的综合和融汇中创建出新的艺术形式,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把传统戏曲与现代电视融合起来,特别的作为一利,新的艺术形式来创造,必须做到对各自都有取有舍且有轻有重,使其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一定的审美观念指导下,着力创建独特的艺术个性,独特的美学追求和文化品位,最后形成独特的文化业态。那么,这种独特性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实现呢?笔者想着重指出三点:
一是在叙事和表达方式上,要着力强化和发挥黄梅戏音乐的优势。戏曲艺术的音乐声腔是戏曲艺术的主要特色,是戏曲剧种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全吲各地人民群众喜爱黄梅戏,主要是受到黄梅戏音乐声腔的魅力吸引。黄梅戏的音乐声腔清新优美、好唱好听,我们要深刻地认清这一优势、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想方设法地发挥好这一优势,我们要利用好黄梅戏电视剧与其他的电视剧相互区别的这一特色,想方设法地强化好这一特也。不仅要把黄梅戏音乐声腔作为整个电视剧的外包装,也要作为全剧的核心和内胆,全剧重要的不可小视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地讲,一要将黄梅戏音乐作为故事情节的推进和表现的有机部分,贯穿全剧的全过程,还要将黄梅戏音乐渗透到故事情节的一切方面,使全剧自始至终、坐里外外都有黄梅戏音乐的氛围和戏味。再说白一点,黄梅戏电视剧就是“戏曲人物故事”和“戏曲音乐美感”的“二元结构”的电视剧。二要用黄梅戏音乐喝腔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塑造。这里特别强调,丰要人物要有火段人段的核心唱腔,不能都是“花腔”、“四句一回头”。男女平词是黄梅戏剧种的标志性唱腔。以平词为核心的成套的大段唱腔强化了突出了,剧中主要人物的情绪情感才能倾泻出来,戏味才能溢出,观众的心理才会满足。任何削弱戏曲唱腔的做法,都是在淡化戏曲电视剧的韵味,都是一种有害行为。三要用黄梅戏音乐描绘全剧的环境背景,烘托全剧的气氛,渲染情境,用黄梅戏的音乐特色将整个电视剧的格调提高到诗化的境界,使观众的听觉、视觉、感觉都有传统戏曲的感受。黄梅戏电视剧在叙述和表达的方式方法上的侧重点必须靠近传统黄梅戏,这是打造和创建戏曲电视剧艺术上的个性特色的首要条件之一。如果剥黄梅戏的音乐声腔这一优势重视不够,运用得不到位,黄梅戏电 视剧那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艺术品位将难以展现出来。其审美个性也将被淹没。
二是在艺术品位上要集中打造意境。“意境”是艺术品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志。集中打造情景交融、见景生情、触目兴叹的意境是传统戏曲的特长。传统戏曲中那些喜怒哀乐、悲欢离散,叫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的倾诉场面,都是通过打造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景场面来实现的。现代优秀电视剧也有一些感人肺腑、撼人心魄的画面镜头(如“韩剧”)。可以说,打造富有悬念和情感的意境是戏曲和电视剧的共同点。现在的问题是,要自觉的主动豹把打造意境作为黄梅戏电视剧创作和传播的艺术重点和着力点,使“戏曲”真正做到电视化,电视剧真正做到戏曲化。从这个角度上说,创作“戏曲电视剧”与创作纯戏曲和电视剧是各不相同构,黄梅戏电视剧《家》中“鸣凤之死”,《七仙女与董永》中的“寒窑托子”,《讨饭国舅》中“李娟欲嫁”等,都是黄梅戏电视剧中的一些意境经典佳作,都是该剧中的精美的亮点。
三是在选材上,黄梅戏电视剧的创作有其独特的要求,主要是以人物故事为主,注重表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即使是历史事件的题材,也是在事件的来龙去脉展开的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侧重于对人物命运的刻画、交待,着力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传统的戏曲对传奇的人世间故事和传奇的人物命运情有独钟,将来黄梅戏电视剧尽管题材将会扩展,但万变小离其宗,不能丢火戏味,只有坚持人物命运和人的情感作为着力点,戏曲电视剧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特色才能凸显出来。“人”和“情”是戏曲电视剧的两大支撑点,二者不可偏废。如果戏曲电视剧不把调动人的内心情感即感染人作为吸引人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它的艺术生命力也就会失去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否以人的命运和情感为工心,足戏曲电视剧与其他电视剧豹重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