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范文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计算机专业本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

0 引言

由于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校内外获得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的完成。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训练,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撰写文章的能力。然而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普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达到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

1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1.1 学生不够重视

一方面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教学环节的一个过程,不管完成的质量如何,都能蒙混过关,学生从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扩招,毕业生人数增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找工作、面试或考研中,对毕业设计只能应付了事。

1.2 日常教学与毕业设计没有有机结合

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内容涉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包括算法设计、软件开发流程、数据库的设计、程序调试等方方面面。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教学学时的限制或缺乏硬件设备等诸多原因,导致课堂教学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学生没有达到独立开发系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不了解系统开发的流程等,导致毕业设计时多数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指导老师给出的设计任务或完成的质量不高。

1.3 所选的毕业设计题目不恰当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从理论、软件和硬件等方面进行选择,然而多数学生由于起点低,基础比较薄弱,毕业设计做软件或硬件的较多,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生很少,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般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指导老师给出题目,并指出题目类型、题目来源、题目主要内容、预期目标、要求解决的问题及重点、题目难易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之后由学生进行选题。二是学生自己命题,然后找老师指导完成。不管哪种方式首先都要由指导老师给出任务书,明确给学生提出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 、研究方案和目标、任务要求等,指导教师针对选题提供相应的参考文献,学生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任务书,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包括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预期目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步骤等,然而学生在选题时,由于老师给出的题目,理论性强或学生不感兴趣。不能进行深入思考导致无法完成。学生自选的题目,由于缺乏经验,没有进行切实的调研,所有的功能需求全凭想象完成,导致做出来的成品功能不全毫无应用价值,且题目多为各种类型的管理系统缺乏创新。

1.4 论文写作不规范

毕业设计后期,要求学生根据其系统的开发过程撰写出毕业论文。有的学生由于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写论文,直到答辩前期才匆忙完成,导致毕业论文大多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更缺乏对系统中关键技术进行论述,更多是靠粘贴代码或对系统界面进行截图来充当篇幅。

1.5 指导老师缺乏责任感

按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开题之后,指导老师每周都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设计进度,及时与学生一起解决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填写指导记录,设计中期还要进行中期检查等相关工作,然而由于指导老师往往忙于教学或科研,加上学生不主动联系老师、老师也不找学生进行指导,到最后指导老师只是在设计方向和论文写作上把把关。从而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1.6 毕业设计答辩流于形式

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最终成绩由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及答辩成绩三部分构成,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侥幸心理,觉得毕业设计做了,答辩就能通过,不重视答辩,对评阅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置之不理。另一方面由于本科生数量过多,答辩任务很重,答辩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从质量上把好最后一道关的作用。

2 相关应对措施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在本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理。

2.1 加强思想教育

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毕业设计的意义、毕业设计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等,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加强指导老师的思想教育,将毕业设计与教师教学评价挂钩,从而提高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2.2 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稳步发展校企合作基地。一方面通过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同时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研,熟悉科研环境及流程,为毕业设计独立完成系统的开发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毕业设计进行命题,让老师、学生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双向选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需求选择题目,比如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选择其科研方向相关的研究性题目,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奠定一定研究基础;准备就业的学生,选择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具有实际开发背景的题目,这样就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积累相关的就业实践经验,为就业打下基础。

2.3 加强制度管理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对老师和学生形成约束,规范毕业设计流程,严格执行各种检查制度,制定规范的毕业论文书写格式,在答辩过程中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设计不仅要检查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还应该从学生调研、选题、毕业设计和论文完成的过程进行监控,尤其对不合格或达不到指导老师要求的毕业设计作品要严格执行淘汰制度,对其进行多次的补答辩,对抄袭、买卖设计或论文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在制度上纠正不良的学风。另外,为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应该对毕业设计质量高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奖励。

3 总结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项任务,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是教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环节,毕业设计质量高低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上接第119页)[1]胡小燕.本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滑坡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5(11).

第2篇

1、工学结合,构建课程体系

分析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角色,开展广泛调研,科学合理的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跟据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以往的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对大连、沈阳、鞍山等省内城市的IT企业和市场需求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及企业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中职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即要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教材选取,也要根据学院特色和相应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根据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设置课程系统、并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努力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懂技术的专门人才。

2、依据专业就业岗位素质和技能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中职学校本教育是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要以实践应用化为原则,这也符合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点。但实际上是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同学都不能胜任本专业的相关工作,甚至连组装电脑、安装系统都不会,office办公自化也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有选择的调整教学内容,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即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大学生实习、实训、下企业实践的机会。接近未来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积累了工作经验,实现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机制的紧密衔接。中职本科学生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就要强,才能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适当减少或削减学时,而动手操作的课程要尽可能的多开,强化C++、Java等课程,增开ASP、Oracle、Apache、C#、等课程。也可以分方向教学,加开英语班、日语班等。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多在软件公司,接触外文的机会相对要多,应该提高计算机专业外语水平。

3、以赛促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人才

学不在多而在于精,学院即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某一方面专项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编程语言可能有多种,但对于他来说只要精通一种就足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当然是多多益善。鼓励支持学生多参于工程设计及各种技术大赛。比如动漫制作、手机编程、系统开发等专业技能竞赛。竞赛的形式很多,即可以是个人赛,也可以是小组赛,近年来,通过技能大赛,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勤奋出成绩,技能走天下“,学习技能热情高涨,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即提升了个人能力也获得了相应的行业认证证书,为日后的就业也增添了一份法码。

4、加强就业培训实习环节,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就业竞争力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实施校内校外联合办学,学中做和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检验教学成果,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中职本科是四年制,而且大部分在中职学校的时候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大一大二的时候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大三或大四则是应偏重校外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有充分的时间去完善和提升自己。实习的过程,就是一次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了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学习,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从开始的浮燥到心态的稳定,学会服从,学会收敛,学会遵守规则。

二、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主体,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中职学校本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足,如果按照常规的四年制本科教学方式学生及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即要有雄厚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不但能做学生的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师傅。

三、总结

第3篇

1.1没有充分利用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

目前财经类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大都效仿理工类院校,普遍没有将计算机专业的工程特性与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更没有突出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这使财经类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具有竞争优势。

1.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课程结构和体系,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出于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考虑[4],一些难度大、应用面小的理论课程都纳入课程体系中,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和汇编语言等,课程体系“大而全”,学生学的“杂而不精”,课程的设置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而实践训练不足,偏重学科建设而应用技能不足”的现象,使学生毕业后感到没有学到什么真东西,其知识泛而不专,无法学以致用,没有形成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课程体系。

1.3师资队伍缺少工程能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乏职业实践经验,技术更新滞后,而计算机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技术更新较快的专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致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

2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在财经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中,应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创新创业实践,从知识体系更新、增强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几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实际技能的应用为核心,选择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实用技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学校充分利用财经类优势学科,突出交叉学科特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企业经济管理的情况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工程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人才。

2.2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应充分利用财经类优势学科,让学生在主修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辅修财经管理类的主干课程,建立一种以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项目设计的进程为主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财经管理类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三大部分组成。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专业技术基础,又重视培养学生在职场上所需的技能应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经历项目构思与设计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达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3教学模式

2.3.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以具体的实践项目贯穿教学,坚持“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原则,讲解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3.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突出课内、课外实践并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进行综合的创新创业指导,构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课内实践以单元实验为基础,使学生巩固每个知识点。课外实践以课程设计为目标,在开课初期就把课程设计的综合项目布置给学生,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分阶段完成综合项目。以Java程序设计为例,我们在课程教学初期(基础知识理论授课完成后),从企业引入资深专家给学生讲解目前Java语言的应用现状、应用前景及Java编程思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学生布置实践项目(课外完成),对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完成项目。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既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分析能力。另外,我们还通过组织校内的技能大赛、大学生全国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4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就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能力,强化专业教师的工程背景。一方面,可以建立校企深度协作关系,每年选派骨干教师,以技术员身份去企业参加项目研发,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升教师的项目开发经验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由兼职教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及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指导,本校专职教师负责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课外辅导。

2.5学生学业评价

研究制定一个课内教学与课外创新创业成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标准。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要实行多元化,增加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通过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既知晓在知识体系中取得的进展和成功,又能清楚不足,找到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使考核评价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明灯。

3结语

第4篇

Abstract: Aiming a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ion design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t present, through analyzing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oar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help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graduation design work.

关键词: 教学管理;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Key words: teaching management;graduation design;practical teaching link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174-02

0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各大学都非常重视本科毕业设计。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了毕业生本身的质量,同时也直接反映了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1]。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同时也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这就决定了其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与其它重点院校有一定的区别。作者长期从事地方性院校计算机类相关本科专业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评价工作,针对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1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应该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存在不同程序的下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1 毕业设计选题不科学毕业设计选题不科学是制约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既然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其毕业设计的选题就应该与知识的应用相关。实际操作中,选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选题关管理不严,学生选题随意性很大,即不科学也不合理。因而存在选题过难时无法完成设计,最终只能匆忙通过换题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购买设计论文来完成设计任务,这样毕业设计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或者选题过于简单时,无法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②选题重复性大,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选题与MIS系统或者简单的网络应用软件相关。以作者所在单位为例,近3年毕业设计选题中有近50%的选题是MIS系统或者简单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且有近10%的选题是陈旧的MIS系统如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之类的选题,同时这类选题也是最容易通过非法渠道获取。③选题没有应用背景,设计过程变为虚拟过程。学生在做需求分析过程几乎是凭空想象,由于学生本身就没有实践应用的经验,其虚拟出来的需求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体现在需求分析不合理和不科学,导致设计的不合理,自然无法保障其设计质量。

选题不科学的原因主要是:①导师课题和学生自拟比例不合理。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指导教师不如综合性大学指导教师有更多的科研课题和接触更多的新知识,导师的课题经常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者导师给出的选题不符合学生的兴趣方向,因而学生自拟选题就占有一定比例,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第一次综合性实践,学生选题自然难实现科学性。②指导教师的知识面限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应该是宽广的,即可以涉及软件开发、硬件开发、网络设计、信息安全、嵌入式开发等众多方向,可地方性院校的指导教师因知识面限制自身因素,也无法做到每个选题都符合科学性。

1.2 毕业设计指导不到位目前大多地方院校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都安排在第八学期,随着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大,这段时期恰恰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到实习单位实习的时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毕业设计上而是放在找工作上,学生在这学期基本不在学校,导师也无法监控其设计过程。另外,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扩招,地方性院校引入了大批年轻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这些年轻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实际的工程项目实践经验不足,而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没有这些实践体会,就很难理解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技术如何应用到生产这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2]。

1.3 毕业设计时间无法保证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一个学期中,学生将进行资料检索、选题、调研、相关开发软件的学习应用、程序设计、论文撰写等几个阶段,不要说设计质量,就设计的时间上都不能完全保证[1]。

1.4 毕业设计评价不科学尽管各院校对毕业设计的评价都有一个指导性体系,这个体系是对所有本科专业制定的,具有普及性而缺乏专业性,大多数地方院校并没有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这样就会出现对同一个设计评价差距很大。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选题环节的管理加强对学生选题的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限定学生自拟选题的比例。指导导师和学生自拟的选题比例应该控制在7:3,学生自拟的选题应该通过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核。原则上学生自拟选题应该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方向和已有一定研究的方向,或学生亲自参与过的项目。②选题尽可能是指导教师正在研究或已研究过的科研课题的子项,是指导教师熟悉的专业领域,或者是导师正在开发的一些系统项目。③选题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原则上不允许选择通用MIS系统如网上购物、工资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网络考试、进销存管理等系统作为选题,除非此类系统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④当选题不足时,可以选择摸拟一些常用软件如聊天类、防火墙、浏览器、写字板、简单游戏、简单小工具等作为选题,通过不同的开发技术来实现这些软件的功能。⑤适当控制理论型选题,加大工程型、应用型选题的比例。地方院校既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设计选题就应该加大工程型、应用型选题的比例,一般要求达到70%以上。⑥选题初定后,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应对学生选题进行汇总和、统计,尽可能控制选题重复的现象,对重复选题进行重新选题。⑦重视开题报告的审定。通过开题报告可以对学生设计目标和设计路线进行分析,以确定选题设计的难易度和工作量,判断学生能否按时完成设计任务,以避免学生无法完成设计任务。⑧选题确定后,应该原则上不允许学生更换选题。确实需要更换选题的,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应该严格把关。

2.2 毕业设计过程指导的管理加强对设计过程的管理,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加强与学生对设计的沟通,建立可靠的沟通方式,定期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学生在设计期间可能在校外实习和找工作,应建立制度规定学生定期通过电话或E_Mail向导师汇报设计过程。②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需求分析的质量监控。需求分析决定设计的技术路线,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原因就是需求分析没有仔细深入,常常是凭空虚拟。建议指导导师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单独审核,需求分析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管理的一个单独环节加以管理,只有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设计。③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第一稿的质量监控。论文第一稿体现了整个毕业论文的框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论文写作方法不熟悉,不会组织论文内容,指导老师应该多指导学生学会论文的组织,突击论文重点描述的内容和写作方法。④设计技术路线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参考文献获取,也可以通过指导导师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进行指导。⑤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派遣指导教师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进修,多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开发技术。

2.3 毕业设计时间的保证由于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一般要求较长的时间,建议毕业设计的工作从第六个学期末开始。在第六个学期末进行选题,利用一个暑假进行参考文献的阅读,在第七个学期初开始进行开题,然后进行需求分析,学生利用一个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需求分析、技术路线和总体设计的设计,在第七个学期末毕业设计总体框架就基本形成。学生在第八个学期在校外进行实习或找工作过程中,只需要完成详细设计即可,从而保障了设计的时间和质量。

2.4 毕业设计评价的管理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的评价,应该包括对设计的评价和对论文写作水平的评价,应该分别建设两个评价体系:①建议对设计的评价主要从选题的科学性、技术设计路线的选择、需求分析的能力、设计目标的实现来综合评价,并细化评价指标。对设计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设计答辩过程来实现,应该认真组织答辩过程。②建议对论文质量的评价应该从文题相符、论文的结构、表达的能力、用语的科学性和格式方面来综合评价,并细化评价指标。对论文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评阅教师对学生论文的仔细评阅来实现。③对毕业设计与论文的综合评价,需要综合设计的评价和论文和评价。由于地方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在毕业设计与论文的综合评价中,设计的评价和论文质量的评价的比例控制为6:4。

3小结

提高地方院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永恒的课题,同时也是学生通过大学四年本科学习后的知识总结和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评价。通过探索和研究毕业设计管理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更多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加对毕业设计管理的探讨,以实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0-0140-03

Abstract: Graduation design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cess. The graduation design of computer majo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duation design of computer major is presented, and then many reform ideas o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system, the topics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cess monitoring of graduation design, incentive system of graduation design and the funds of graduation design are proposed.

Key words: graduation design; computer major; undergraduate; practical teaching

1 概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教育振兴计划中对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1, 2]。近年来,各个工科类高校为了提高学生课外实践动手能力,以不同方式压缩课程理论学时,让学生回归实验室,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其中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提高知识应用综合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3],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学院专业教师,都希望加强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切实发挥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体现了本科学生前七学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综合情况,是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一般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毕业设计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攻克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学生本科阶段最后一门综合学习环节。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招生比例逐渐扩大,学生生源质量下降,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4]。课堂教学质量出现下滑,教学资源出现短缺,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每况愈下,特别是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因为找工作等因素对毕业设计兴趣不够,对毕业设计题目盲目选择,出现论文粗制滥造、抄袭现象严重,甚至有的学生花钱在网上购买相关论文,这些现象与高等教学制定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初衷严重不符[4-5]。因此,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分析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出现质量下滑的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

2.1 学生方面

多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任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往往在第七学期结束时安排,这时学生处于找工作、考研、期末考试的阶段,多项任务让学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在学院下达毕业设计选题任务后,很少有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与指导老师沟通题目涉及的具体知识和具体要求。多数学生无暇顾及自己能否完成相关题目,匆忙中盲目地选择题目了事,然后等待老师主动找他们,成为当前毕业设计选题的非正常主流现象。同时学生选题后,往往忙于期末考试等相关任务,根本没有查阅资料了解题目,又恰逢寒假过春节,毕业设计虽然已完成选题,但是几乎处于未启动状态。另外,第八学期开学初,学生通常是一个月左右的毕业实习,他们无法投入毕业设计研究工作中。同时,每年学院毕业设计答辩通过率相当高,几乎都能顺利通过,因此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通过比考试一门课程通过要容易得多。思想上放松警惕,把精力投入其他事务中。

2.2 教师方面

一方面,随着教师考核任务的加重,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奖大都以科研为衡量标杆[6],因此教师大都忙于科研工作,很多老师不愿意指导毕业设计,因此,很多时候出现题目数量不够的情况。就算在学院行政干预下勉强指导了学生的毕业设计,部分老师对学生也是放羊式指导,认为毕业设计是学生的事,学生会自觉按照相关规定完成,疏忽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和指导。部分负责人的指导老师通过QQ、电话等联系学生,但是学生往往因为找工作、毕业实习、研究生复试等原因对老师不理不睬,让老师有时失去对学生指导的热情。另一方面,部分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命制了一些科研课题中的问题,本科学生在短期内无法深入研究,最终可能肤浅的应付了事;而还有一部分教师命制的毕业设计题目过于简单,类似于课程设计题目,因此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这些太难或者太简单的题目都违背了本科毕业设计的初衷,无法达到本科毕业设计的基本目的。

2.3 管理方面

毕业设计是学生第八学期的主要学习任务,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从学院层面都缺乏像课程教学任务那样的教学管理制度,就算有这样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大打折扣。第一,学校虽然有相关的毕业设计管理条例,但是毕业设计毕竟不等同与课堂教学,过程监控难度较大。第二,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毕业设计抽查或者督导小组,但是不同学科的毕业设计标准也不相同,因此,抽查或者督导工作往往停留在毕业设计的形式审查上,对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监控缺乏相应的机制。第三,学院层面虽然也及时提醒老师督促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学工系统的辅导员也在强调学生抓紧完成毕业设计,但是学生和老师真正互动讨论的时间很少,从学院管理层面上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管理制度。

3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探讨

针对上述情况,要想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需要改变方式。转变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自己工作的教育观念,不断优化毕业设计题目,探索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新途径,科学组织毕业设计选题,精心指导并落实毕业设计要求的各个环节,规范化管理,把毕业设计这项最重要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3.1 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首先学校层面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包含毕业设计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基本目标的规范化构建,这是一个粗粒度层面的设计,具有广泛性和示范性。第二,学院层面应该在学校设计的整体框架下构架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毕业设计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具体要求,相应的毕业设计管理条例、毕业设计题目规范条例、毕业设计选题办法、毕业设计指导细则、毕业设计指导记录、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管理办法、毕业设计评分原则、毕业设计答辩规则、毕业设计评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定,采用“制度管人,人来管事”的基本工作思路,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第三,在系(部)层面,结合专业的特点,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质量把控,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但又要防止过难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同时,指导专业教学部教师学习毕业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宣传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导新老师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从题目和指导老师两个方面进行把关,并制定毕业设计答辩基本要求和相应的毕业设计评优管理办法。第四个层面,教学秘书是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纽带,应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进程安排,及时提醒指导老师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具体环节,并及时告知学生每个环节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完成哪些表格和任务。这些工作从制度到细节都需要规范化、程序化,顺利推进毕业设计各个环节,避免学生最后突击毕业设计的情况。

3.2 毕业设计题目需要进一步考究

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指导老师只能进行指导而不能代替学生写作。因此我们选择的题目既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要尊重现实学生的基本能力,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只有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感到一定的难度,又能凭借一定的文献深入下去,他们才能主动投入到资料的查阅、程序的编写等工作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确保论文的毕业设计顺利完成[7]。另一个方面,很多老师多年指导学生,而毕业设计题目变化不大,为了避免毕业题目与往届学生的题目重复,老师们应该拓宽思路,既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研究内容,又可以是科研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对自己曾经选题过的题目的立题依据、主要设计内容等进行修订,为下届的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提供了参考;同时,学院毕业设计督导专家可以对每个指导老师最近几年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对于相同或十分相似的题目,建议导师更换题目,避免本届学生直接拷贝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

3.3 注重毕业设计的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的关键环节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不重视已是多数老师的共识,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够。首先,我们应该像研究生开题那样,在第八学期开展开题报告工作。通过开题报告,至少有三点明显的作用,第一,学生在开题报告前会查阅大量的文献来了解毕业设计题目的相关内容,初步把握题目的主要任务,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预期效果;这些比导师反复强调让学生查阅资料的效果好得多,基本可以达到毕业设计查阅资料的目的。第二,导师或者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开题报告,了解学生的进展,初步判定学生的基本能力,预测学生能否顺利完成该毕业设计,并及时和学生商议调整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既定目标。第三,通过这种正规的开题报告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务必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否则中期检查或者毕业答辩很难过关。换言之通过这种过程监控,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学生的综合能力自然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避免出现多数学生最后一两周突击应付的情况。

3.4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成绩不是太好,但是毕业设计非常重视,究其原因,他们因为某门课程未通过,或者学分绩点不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获得优秀才能顺利毕业。这个现象让我们知道,只有通过激励机制,才能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第八学期,面临毕业,很多奖励申请失去机会,特别是毕业设计获得优秀后对多数学生没有任何作用,他们反而因为参加优秀论文的评选要反复修改,要求更严格而放弃申请优秀毕业论文。同时,指导老师也不会因为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或者没有答辩通过而受到任何牵连。针对这种想象,我们必须推出有效的激励机制,从学生和指导老师两个方面激励毕业设计工作。第一,制定科学的毕业设计优秀奖励机制,通过不同层次优秀毕业论文可以冲抵未通过考试的课程,或者提高相应课程的绩点等制度,并在各种评优评奖中予以充分体现,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调动起来,解决毕业设计的内动力问题。第二,制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奖励制度,除去基本的工作量计算外,对于指导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老师予以不同程度的奖励,特别是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中应予以充分考虑或者冲抵相应的科研、教研成果,这样可以解决毕业设计工作的外动力问题。通过这两方面的激励机制,使得毕业设计工作走上正轨,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5 提高毕业设计运行经费,并有效落实到位

目前,相比研究生来比,本科毕业设计运行经费非常微薄,无法保障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相关的工作经费。从学生缴纳学费来看,第八学期仅仅只有毕业设计教学任务,相比其他学期来讲,学校省去课堂教学课时费,因此,应充分保障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关费用,确保毕业设计工作顺利推进。

4 结束语

全国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很多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8]。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状况下,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本科培养质量和就业压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尽快能够适应社会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是IT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大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9]。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学生和指导教师来完成,但是学校和学院在整个过程中如何发挥其引导作用、管理作用,促进各个部分和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0-11]。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现状和问题,然后提出从毕业设计制度管理、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关键环节、毕业设计激励制度和毕业设计经费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路。总之,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设置的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何高效地发挥这个环节的作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我们每个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07(3):9-11.

[2] 张丽, 杨怀卿. 完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条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8):46-49.

[3] 刘军.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探讨[J]. 福建电脑, 2009(12):202-202.

[4] 温艳冬. 关于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9(5):103-106.

[5] 张媛, 孙全玲, 赵彦强.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与改革[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11):20-22.

[6] 王玉锋, 刘保旨, 李雪梅,等.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10 (1):77-79.

[7] 聂希芸. 提高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4(4):62-65.

[8] 刘荣佩, 史庆南, 何蔼平,等. 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与质量评估研究[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4):57-61.

[9] 吴国祥, 虞庐松, 肖蒙.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刍议[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2, 31(5):175-178.

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产学研模式;教学质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579-04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本科生毕业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深化与升华,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理工科高校对人才培养成效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多方面总结,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组织协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的办学存在着同质化的趋势。为了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不少地方本科院校都加强了对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倡导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改革毕业设计教学,为此过往有不少学者就“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展开过探讨、实践,并取得许多经验。如,梁静(2006)[1]将“产学研”模式运用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上,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姚国胜等(2006)[2]介绍了常州工学院化学专业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周边地区集化工生产、科研、教育于一体的优势条件,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实践的情况;伍栖等(2007)[3]提出一种“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的新模式,并将其应用在独立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中且取得初见成效;李向民等(2009)[4]等探讨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并指明了运用该模式展开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李飞等(2012)[5] 分析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投入不足等难题,着重探讨了“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可行性、团队组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任勇(2012)[6]分析了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在指出其中问题与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改进思路与措施。

对于实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毕业设计的问题,以往学者在选题、指导方式、激励措施、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譬如,实施这类教学改革的多为国内重点高校,其办学时间久、师资力量强、生源素质高且学校所在地多为省会或重要经济城市,工商企业云集,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密切。各名校的改革方案多从本校自身特点出发并结合高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情况而展开研究,其经验有很强的局限性,对地方本科院校虽有参考意义,但不能照搬;又如,实施教改的专业多见为化工类、机械类等传统产业,鲜少见有信息类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以智力劳动为主,并需要结合高效的管理行为的高新技术产业;再如,“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改革较常见诸于独立学院或高职高专类院校,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这类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学生派出到这些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其选题相对简单,难度较小,合作的深度也较浅,对本科院校的参考意义有限。因此,该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理论偏离实际等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联合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毕业设计指导方法,论文答辩等方面探讨了新模式的构建方式和具体的运作方法,为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多由地方上的师专升格而来,本科办学时间短,肩负着培养大量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的重任,通常多为传统的教学型高校。在这种高校里,理工科,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均较高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问题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师资力量欠缺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校扩招的主力军,常年的扩招,摊薄了原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力量。对于计算机类专业,重点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原本是地方高校师资的重要补充来源,但是由于这类专业应用性强,本就为数不多的高素质的博士毕业生经常早早被各地的高新技术企业、跨国公司高薪聘去,真正愿意到科研条件较为欠缺的地方高校任教的十分稀少。师资补充不上来,就直接导致了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师生比常年不达标。

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科研业绩,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毕业设计这种费时费力且难出成效的实践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教师们而言就形同鸡肋,难以引起重视并提升其指导质量。

⑵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经费短缺

地方院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底子薄、投入不足,可供学生展开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场所通常都难以满足要求,而有限的资源又经常优先提供给基础性专业课、必修课的实践教学使用。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我院为例,学院拨付给工科类学生每人160元的毕业设计实验经费,连补充最基本的实验耗材都不够,为了出成果只能将经费集中于少部分尖子生使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则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利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其毕业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

⑶与学生就业时间冲突,学生投入不足

通常本科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段时间正是公务员考试、考研、教师招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的关键时期。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忙于各类考试与各地的招聘会之间。甚至,不少企业不顾及学生学业,要求签约学生立即到岗上班。升学、就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学生大多只能顺从于就业压力,无法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上,

3.3适度调整考核标准与程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指导的毕业设计有其特殊性,因此最终的考核——毕业论文评审、毕业论文答辩——也应有别于在校内完成的传统学术型论文,在评价上需结合实际并适度倾斜。首先在选题的评价方面应首先考察学生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对于密切结合研发的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且是研发过程中的重点或难点的选题,应该给予肯定;在毕业设计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量,并对于毕业设计的原创性、真实性予以认真的考察,即毕业设计必须是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的研发过程中的若干具体问题;评审人的构成方面,可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人员与校内专家一起组成考评小组,企业专家的参与将增强评判的客观性、公正性,也将强化学生毕业论文中实用性的评价;学生毕业设计的考核也应包含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在企业进行研发工作,如完成一个软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过程,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应该进行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团队协作;最后,毕业设计的成果形式也不应仅局限于毕业论文,可将学生在“产学研”过程中实际参与或完成的智力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计算机软件登记、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工程设计报告、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等。

4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

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从2004年成立起就一直非常重视与惠州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主动与旭日集团电脑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等当地十多家IT企业输送实习生,充分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资源。从2005年起,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在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下,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完成毕业设计,并初具成效。从客观数据上分析,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成绩得分较高,且易取得突出成果。以2005级为例,该年级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共计有3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近20%,其中9人的毕业设计被评为“优等”,2人的毕业论文获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从学生主观感受上看,学生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研发课题,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自信心陡增,对学习的满意率也有大幅提高,这一点可从毕业论文的“评教”得分上得以体现。我系对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展开了调研,汇总“评教”得分,将其与不参加“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的“评教”的得分进行了对比,具体情况如表1。

注释:①“I类”为参加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II类”为非”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学生;②“评教”得分百分比=I类(或II类)学生中评该等级的人数/I类(或II类)学生的总人数×100%

此外,计算机科学系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高校派出教师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企业遣员工到高校进修,申报、设立横向课题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合作攻关等,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5 结论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环境。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将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主线中,使得三者融合成为一个互相交叉、相互渗透、互助提高的有机体,是一种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广东惠州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牢牢抓住毗邻的深圳、东莞、惠州等诸城市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云计算产业的契机,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摸索并实践了一套毕业设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毕业设计得到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提升了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趋势,使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研发第一线,面向实际,走出了以往过于偏重书本理论,偏离具体实际应用的误区。

⑵有效地缓解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提高了企业与生产单位实验设备、研发装置的利用率,缓解了地方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的紧张状况。

⑶有利学生就业。“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可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的第一线,尽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该模式也可使学生较为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直接实现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紧密对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进入企业后培训、适应时间大大缩短。

⑷建立、巩固了产学研基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及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模式,为地方高校教师

深入企业研发第一线提供了机会。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师能及时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动向、最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探讨研发、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校企合作申报科研课题,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静. 关于计算机类专科学生毕业设计阶段产学研模式的思考[J].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29-31.

[2] 姚国胜, 陈建欣. 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 加强高校毕业设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 19(1): 86-89.

[3] 伍栖, 赵初元, 杨子华.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新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7(10):65-67.

[4] 李向民, 任宇石, 张晓芬. “产学研结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134-136.

[5] 李飞. 开放教育中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规范和提高的探索——以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23(3):63-65.

第7篇

1.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

就本科毕业设计而言,总体质量滑坡,已经到了有高校甚至想取消毕业设计的地步。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在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的本科教育还采用“严进宽出”的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校一般都希望学生能顺利毕业,因此本质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难以支持指导教师严格按照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规定要求学生。那么为什么本科教育还采用严进宽出的老模式?究其原因一是习惯使然,精英教育阶段就采用这种模式,而且效果较好,但目前学生、教师所处的环境与当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区别,这种模式已不太适于现今的本科教育。二是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因为就业率影响着学校声誉进而影响着招生,而“宽出”从表面来看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其实,从长远来看,“宽出”最终会导致用人单位的不满,无益于提高就业率。然而高校管理部门大多为了近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个人分担的高等教育成本比例过高。目前,由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机制已初步形成。

然而高校收取的学杂费标准远高于很多民众的承受能力,这也是导致高校难以下决心“严出”的重要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在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之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不足、生师比过高、教师职称或评优考核过于倾向偏理论的项目和论文研究成果。目前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师往往要承担相当于15年前两倍以上的教学任务,而且从职称评定上可以看出当前本科院校很重视科研,然而科研的含义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并重了,而是极度重视偏理论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申请与研究论文的发表。为了生存和发展,大多数属于工科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不得不选择务虚,即崇尚所谓的理论研究,轻视务实的研发,不再积极争取横向的研发类项目。这在客观上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既忽视也畏惧研发,工程设计与实践技能每况愈下。而实用价值较高的横向项目其实最适于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最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主动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此外,从时间上看,多数高校教师每年要花较多时间申请不同级别的纵向项目,还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程教学,这样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当有限了。

2.教师方面

在目前的教师考核体制下,年富力强的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几乎全都把课程教学以外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上,即参与纵向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上。这些项目相关的研究内容,对于少部分即将成为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但对于其他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由于研究内容一般偏理论,与当前的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就未必合适。但高校教师由于近年来多忙于追求高质量论文,对真正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最新热门技术反而可能疏于跟踪和学习,尤其是更新很快的计算机科技,因此很容易缺乏有效指导毕业设计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和现实针对性。同样,教师为了自身发展,往往关注某特定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缺乏对计算机发展的宏观了解,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容易产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越来越与纵向项目的评价标准看齐,相较于实用价值,更看重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的理论价值,有些选题虽然新颖但完全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围,导致学生们不再重视踏踏实实、系统地解决问题,而是学习如何通过“包装”解决问题。此外,一些高校官本位现象严重,甚至教授(无行政职务的)在学校都几乎没有话语权。由于教书育人的教师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容易缺乏作为园丁应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以及自我牺牲精神,进而追求科研上的成功而对几乎不能带来成就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不够重视。

3.学生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存在的诱惑如网游、音视频也越来越多,意志力稍弱的学生就可能成为网络控。因此,网络会耗费本科生大量的时间,导致他们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另外,网络也会滋长学生的惰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四年中会有数次课内实验和多个实践课程,然而不少学生会借助网络轻松获得答案,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实践机会。等到毕业设计时,他们的实践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这也是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不可忽视的原因。同时,就业压力对学生影响很大,有些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不断地考取各种证书,然而这种迫于压力的以记忆知识为主的考试对于不少学生来说,不能起到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此外,毕业设计往往与学生找工作或考研复试的时间相冲突,这也是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

二、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1.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方面

提高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及软硬件建设,提高师生比,为一线教师提供学习、培训、考察的机会,以快速更新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自上而下全面改革本科院校教育体制,将“宽出”逐步改为“严出”,为保证“严出”合理且可行,应降低个人分担的高等教育费用比例,或者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无抵押助学教育贷款,同时还需要切实改变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状。必须还学生一个轻松的小学阶段,才有可能切实激发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欲望,进而要求他们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业。也只有学校制定并切实支持实施“严出”,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管理才可能有成效,学生才可能将压力转为动力,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确实成为工作前的一次实战演练。制定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并重的教师职称和评优考核政策,以利于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长进行理论研究或技术研发,而不用违背自己的兴趣全都追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的申请与研究。从政策上鼓励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科技研发,可以为本科生创造更多了解科技动向和社会需求的机会,更多实践与思考的机会,对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水平大有裨益。

2.教师方面

在尊师重教的体制下,教师也应通过参与课题、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等方式,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最新热门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跟踪最新技术和社会需求,不断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依据计算机相关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分析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并结合技术最新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有针对地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有科研项目的还应结合项目的具体任务。另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确定毕设任务)、教师把关的方式确定毕业设计课题,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应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重视过程检查,将课题分为若干子任务,每个阶段都予以指导和检查。此外,还应优化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鼓励理论创新和实现原创,决不纵容抄袭和伪造,设置毕业设计合格标准,并严格执行。

3.学生方面

除了通过规章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外,还应在思想上教育学生主动抵制互联网上的诱惑,主办讲座指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作为学生应认识到在本科学习期间,除认真学习理论课程外,对于每一次实验或每一门实验课程,都应坚持在教师指导下、与同学讨论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完成,只有这样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应该通过查阅相关信息,精选要考的技术证书,以免耽误课内学习,本末倒置。学生还应学会缓解就业压力,合理安排做毕业设计和找工作的时间,尽早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并将毕业设计作为自己的实践经历用于就业面试。另外,学校还应重视就业指导,并尽力为学生联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推荐等,做好牵线搭桥工作,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坚实桥梁。

三、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能力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29-02

【Abstract】How to cultivate scientific creative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s has always aroused common concern. This paper advances analysis in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aspects, presents some discussible suggestion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the undergraduates of computer science major and reflection about this issue .

【Key words】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ability Teaching

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教育投入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出大师级人才成为教育专家们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在本科阶段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将为学生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很多教师和学者都在致力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探索,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高校目前本科生科研能力欠缺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从宏观上改善本科生的科研环境,提高本科生的科研水平。本文以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为例,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注重理论教学中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强调学好基础课的重要性

本科生科研的首要原则是鼓励学生首先学好基础课程,而后进一步发展其探索学习的能力,这样就充分保证了科研活动参与者的学术研究基础和潜力。[1]以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为例,一些重要的基础课,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等,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夯实基础;此外,计算机学科对学生的数学和英语功底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打下扎实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对他们日后从事科研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学以致用”的课堂教学理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现,但许多计算机专业课教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教师在授课时,一般会习惯地详细介绍所谓的“知识点”,缺少与实际相距合的应用实例和前沿信息。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距甚远,因而上课提不起兴趣,这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缺乏生命力,同时由于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前沿信息无从了解,也限制了他们在该领域进行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成熟的理论,还要关注该领域的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联系当前该领域的新技术、新概念,教给学生“新鲜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将科研氛围融入课堂讲解过程中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应适时加入当前该知识点的最新技术信息和研究现状。比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当前各类网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了解到这些技术问题的原因所在及进展难点,知道他们所涉足的这一科学领域尚有大量发展空间值得探索,从而增强他们掌握本门课程基本理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从事研究探索的热情。同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准备一些优秀的国内外计算机技术视频材料,穿插在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营造活跃的多维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新鲜感与吸引力。此外,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创造情景,[3]提出启发式问题。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中TCP协议的连接管理时,可提出“为什么要进行三次握手?”“你是否有更好的想法?”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告诉学生科学技术从不排斥新鲜的主张,让学生各抒己见,并针对他们的一些回答组织分析、比较,提出质疑,这不仅会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他们主动研究问题的兴趣,并有助于自信心的形成。

4.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习惯

(1)注重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

对于本科生而言,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比单纯学会某些“知识点”更加重要。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对学生提供便利的网上学习资源,应教会学生针对某个特定问题查阅相关参考文献的一般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这其中应包括一些优秀的外文原版资料。为激发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引申讲解某些内容或讨论某个问题后,告诉他们这段内容来自哪些资料以及查阅哪些资料可以获得更多相关知识,或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不同的参考文献得到答案,训练他们独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他们今后一生的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教师可在每学期组织一两次“研讨班”,提出或由学生自己确定研讨主题,如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某个研究热点、某个实际网络或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调查及优化意见或当前一些流行软件的使用等,让学生分组准备材料,每个学生都要在小组中承担部分任务,培养他们相互交流、承担责任的团队协作意识,最后,要求他们写出书面报告并上台演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使他们在团队协作中,增强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

(1)鼓励学生参加新技术专题讲座

现在大多数高校为活跃学术氛围,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与著名学者同场交流的园地,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和理性思维能力,但实际情况却是许多同学对此漠不关心,或即使参与也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旁听者的角色,听不懂也不敢提问,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参与此类活动的兴趣。为此,教师应首先关注这些相关领域的专题讲座,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这些专题讲座的相关知识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讲座,并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还可亲自带领学生与讲座者共同探讨,让学生开阔思路,打破以听课为惟一获取知识手段的传统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研究”问题的习惯,[2]增强创新意识,体现出学术上的独立思考的精神。

(2)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竞赛

教师应鼓励并亲自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诸如:挑战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种比赛活动,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意志品质,培养创新性思维。此外,教师还应允许部分优秀的本科生加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与他们一起研究探讨,让他们尽早进入科研角色,许多教师认为,在指导本科生科研时,本科生的热情、无拘无束、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不断激发他们的灵感,为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使他们收益良多。[1]

二、注重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验环节可使学生对自己的新思想、新方法进行验证,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途径。但目前计算机学科的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①实验项目编排不合理,缺乏规划性。实验内容单一,或实验内容比较简单,没有挑战性;或偏于过程化,没有发挥的余地,使学生很难获得创新性思维的训练。②网络实验管理欠规范。实验教学管理松散,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此建议教师在编写实验教学大纲时,在实验项目的编排上,应合理把握理论与实验实践的比例,在不影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并验证自己的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独立解决问题。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治学习惯。

2.重视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受到一次专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毕业设计阶段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设计课题的前瞻性和应用价值

选题是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很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专业兴趣,许多学生希望能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前沿的有挑战性的课题,为此,教师应选择一些新颖的有实际应用背景的课题,让学生感到有机会施展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避免脱离实际,老调重弹;设计开始前,应向学生推荐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使学生的设计方案基于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比较,有助于他们形成系统的设计框架和新颖的设计思路。

(2)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

在毕业论文阶段,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长,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须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多数课题都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需认真考虑,准备充分后再予以回答。对整个设计过程,应要求学生认真踏实,戒除浮躁情绪,对待困难问题,应有韧性,持之以恒,对每个问题、每个实验细节都要认真,使学生逐渐养成一丝不苟的科研习惯。这种治学态度不仅保证了设计建立在坚实可靠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之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科研活动中具备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科学精神。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能仅满足于完成设计,还应力求新颖,有独到之处,不要盲从他人的做法,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寻求一个最佳途径。对待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是如此,要使学生不仅懂得撰写科技论文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论文中将自己的创新点表述清楚;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需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指导学生将优秀的毕业论文正式发表,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三、将科研创新能力纳入考核成绩

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应将科研创新能力纳入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评定。对课程考核成绩不能仅仅通过一张试卷就下结论,一般而言,总成绩可分为三个部分:卷面成绩、日常科研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班、专题讲座以及其它科研活动等)和实验考核成绩,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一定要在总成绩中有明确的体现,以此激励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此外,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评定,也应重点突出其科研能力,将创新性作为优秀论文的主要评价依据。

高等院校作为高级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的使命,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学和科研同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翼,只有大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之时,才能说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整体上升了一个台阶。[4]本文基于作者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和科研过程的实际经验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给出了一些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提出一些探讨性建议,作者希望这些措施能够有助于探索出一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事实上,提高本科生科研水平是一项综合工程,它要求我们以发展的思想,不懈地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郭孝锋、陆 伟、葆乐心.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理念与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6(3):52~54

2 郑彩莲.校园讲座的现状及建设途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3):33~36

第9篇

关键词:操作系统;双语教学;教学实践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826-03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of Operation System(OS) Course

TIAN Jun, LI Dan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Jiangsu 221008,China)

Abstract:Bilingual teaching of Operation System(OS)course i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original teaching requirements.Then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operating system desig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hrough the bilingual study about technical terms and algorithms. In the basis of the training goal of OS bilingual teaching,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three major aspect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Key words:operation system; bilingual teaching; discovery of teaching practice

随着科技发展与国际交流的关系日益密切,我国对双语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提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其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1]。在专业课授课中引入国外原版教材以及技术资料,开展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近年来已成为徐州工程学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作者承担了我校“操作系统”双语课程建设的工作,该文就将从操作系统双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1 OS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从计算机科技研发的发展过程看,重要的技术革新都源于欧美,这也局限了我们所接触的核心学术论文以及软硬件产品的技术资料等都是以英文来编写,计算机专业外语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2,3],因此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双语教学是实现我校计算机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手段,势在必行。

《操作系统》是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作为一门原理课程,各类算法以及学科前沿的相关资料都是英文版的,通过双语的学习,有益于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计算机专业外语,具备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此外,该课程开设在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大三学年,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也是比较适当的。

2本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

5考核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考试成绩只是考虑了期末成绩以及平时作业、实验报告,难以体现出学生对OS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中引入了专题讨论成绩,实现了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每章节作业以及实验报告占10%,期末考试成绩50%,主要考察学生对OS原理的掌握;专题讨论占40%,而专题讨论又细化四部分(发现问题10%,算法改进15%,算法实现5%,比较分析10%),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改革后课程成绩考核方法如图3所示。

6结论

对比我校近两届学生操作系统课程综合成绩,尤其是毕业设计选题及完成情况,学生平均课程成绩以及毕业设计选题的前沿性都有显著提高。说明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操作系统原理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可见,我校操作系统双语教学立足专业注重实践的基本方案是可行有效的,本方案的实施也为我校其他课程双语课程的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苏晓云.地方高校双语教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

[2]蒋隆敏,凌智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高教, 2006(3):87-88.

第10篇

关键词:软能力;实践教学;项目实训;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067-02

1 概述

“软能力”主要包括就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就业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是学习以及从事某种工作所采用的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协调以及自我反省的能力。

为了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的职业“软能力”素养,对一些软件企业进行了岗位调研,对部分毕业生跟踪调查,获取反馈信息,并且在企业资深软件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协助下,深入分析软件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软能力”素质要求,努力探索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软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2面向“软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学目的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培养程序开发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努力改革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通过软件专业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软能力”。

《计算机导论》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以及其他常用计算机软件;《C程序设计》对学生初次接触的编程语言细致讲解,讲练结合,建立面向过程的编程思想;《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实践操作,加深理解;《数据结构》借助于C语言进行编程实践,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形象化。

《数据库系统概论》使用Oracle进行实践教学,《SqlServer数据库应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另一个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魅力;《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文档写作》既能使学生体会软件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思想,也掌握了运用软件工程方法分析、解决和描述问题的能力。

《Java程序设计》、《Java高级编程》、《Java Web开发技术》、《网站设计与开发》、《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XML应用基础》、《Java项目实训》等课程帮助学生构建面向对象的编程思路,熟练掌握Java项目的开发方法;《C#程序设计》、《.Net WinForm编程》、《.Net多媒体》、《.Net项目实训》等课程则为学生介绍了.Net软件项目的开发思路和方法,为日后的.Net软件项目开发奠定基础。

以上课程大多采用上机考试,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借助于软件系统进行试题库的保存和维护,还开发了专门的考试系统,使用多套试卷,保证相邻座位考生试题不同。从抽取试题,到监考、批卷、登记成绩,步步把关。尤其是对试卷的管理格外严格,考前加密,防止漏题;考后加密,以防徇私;流水批卷,公平合理;多人复查,减少错误。

还有一部分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以团队为单位完成大作业,进行成果演示和答辩,进行综合能力考核。成果演示和答辩,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反应能力;以团队方式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和综合考核,以考督学,以考督教,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善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也有效减少了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现象。

3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旨在让学生把大学期间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融合在一起,以完成系统开发和毕业论文的形式为本科四年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也引导大家体验软件开发从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到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的各个阶段,为学生日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积累经验。

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软能力”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开题阶段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领学生阅读文献,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快速领悟能力。通过分析、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锻炼学生对所学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教学生如何组织论文内容,培养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专业文档撰写能力[1]。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考核阶段的最后环节,通过答辩,学生不仅展示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效果,更展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2]。

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被广大高校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师生所认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我校与多个知名的软件企业一起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共享资源,统一流程:先确定论文题目,然后中期检查软件系统和论文,论文盲审,答辩,资料最终提交和验收。毕业设计的成果物为:软件系统、毕业论文和相关文档。

1)软件系统

学生参照个人喜好和前期积累,选择熟悉、能够驾驭的技术来开发系统。要求毕业设计所开发的系统规模不能太小,功能不能过于简单。最起码有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功能,逻辑设计较为严谨,没有明显漏洞。页面的数量不能太少,控件布局比较合理,内容清晰,页面背景色不要太深,使用一定的动画效果,界面美观、友好,方便用户使用。

系统一般具有用户登录、注册、密码修改、用户信息修改和删除等功能。至少有两种用户,每种用户所具有的操作权限有所不同。系统所使用数据库表数量不能太少,而且表的结构应该合理,符合规范化的要求,表与表之间的关联比较科学,程序中尽量用到存储过程。程序命名要合理、规范,代码中要有合理的注释。程序有足够的异常捕获和处理,保证系统的健壮性。

2)毕业论文

拟定论文题目后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论文结构包括:封皮、英文和中文摘要、目录、绪论(项目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概述等)、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的实现、系统测试、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论文内容尽量充实,尤其要重点突出自己所做的工作。

中文摘要为整篇论文菁华的浓缩,简要介绍系统开发的意义、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开发手段等。英文摘要是对中文摘要的翻译,尽量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目录中有“致谢”,但不包括摘要。目录层次不要太深,系统开发一般是遵循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的步骤来做。

每一章中的图、表都是各自排序,不混在一起排。图、表应该清晰,不能模糊不清,图、表必须有序号和名称,而且图的名称放在图的下面,表的名称放在表的上面。参考文献在正文中都要按照次序引用,引用标记在右上角。

3)相关文档

《开题报告》记录题目、拟选题的意义及研究(设计)方法、拟选题的研究现状、拟写作内容及写作大纲、拟写作进度时间表,指导教师意见、院系意见等。《指导记录表》记录指导教师辅导的情况。《中期检查记录表》记录指导教师进行中期检查的日期、检查内容、意见及建议、学生的中期检查成绩等。《指导教师评语表》记录指导教师评语。《评阅人评语表》记录评阅人意见、是否同意参加答辩等。《答辩记录表》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论文中英文题目、答辩日期、答辩组长和答辩小组成员名字,以及答辩时问题回答情况。《诚信承诺表》承诺论文是学生本人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的引用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

4 结束语

计算机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内实践的教学质量,鼓励以工程化的方式开发和设计软件,着重培养学生作为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素养。面向“软能力”培养的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探索过程中,较多地运用了基于项目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素琴,韩念杭.毕业设计中大学生软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176-177.

第11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梯级型;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51-03

一、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2]

(1)专业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明确,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社会需求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但目前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仍集中在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上,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2)专业范围宽泛,培养方案雷同。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绝大部分参照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培养方案,形成千校一面、毫无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陈旧,专业方案雷同,不能跟踪新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工程实践缺乏,实践能力差,实验环境落后。目前众多地方高校缺乏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缺乏有项目经验的教师,没有培养学生超强实践能力的意识;另一方面实验条件不足,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使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所需差距甚远。

(4)考核评价与教学管理方式存在问题。高校扩招后,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学班级合班上课非常普遍,课程考核以理论考试为主,学习缺乏过程考核和有效监控。

二、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梯级型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有三个:应用型人才、开发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现阶段的高校本科教育既不是职业教育,也已不再是精英教育。我国大学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对象是一大批入学时对计算机专业知之甚少的学生,因此应实事求是,走“大众教育”这条路,以培养满足业界要求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满足业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3]

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出发,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创新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1.梯级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所谓“梯级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高等教育四年的学制要求及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划分成不等高的六个梯级,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纵向全过程培养中, 以就业为导向,从培养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出发,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和有机衔接,使实践能力的训练构成一个体系,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使专业贴近产业、教学贴近企业,缩小以至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偏差,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梯级型培养模式总体模型如图所示。[4][5]

2.梯级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梯级型培养模式的六个梯级,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以下特点:

(1)全方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纵向全过程培养中,有机结合横向全面发展的专业素质教育。

(2)多元化。打破以往理论讲授配合少量实验的单一形式,增加课程设计、项目实训、科研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环节,并提出以专业达标的形式进行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精功考核。

(3)阶梯化。即逐阶向上,逐渐升高。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科学结合,形成一套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级型培养思路。

(4)合理化。阶梯的宽度表示持续时间、学生参与人数、教师辅导程度等。不同梯级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其宽度也不同,选择合适的宽度比例对于最终教学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3.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根据IT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层次、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针对主要职业岗位群,整合课程内容,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与计算机应用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由五个课程群组成:公共基础课程群、职业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和应用能力课程群。

(1)公共基础课程群

公共基础课程群位于培养方案的最底层,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物理基础和电子学基础,侧重于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2)职业素质课程群

职业素质课程群位于培养方案的最底层,主要包括英语、政治理论课、德育和体育等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侧重培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

(3)专业基础课程群

专业基础课程群位于培养方案的第二层,主要包括软件基础课程、硬件基础课程、理论基础课程等,涉及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为解决某些实际应用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4)专业选修课程群

专业选修课程群位于培养方案的第三层,主要是专业限定选修课,课程内容具有学科知识覆盖面宽、理论深度适度的特点,并能不断把最新学科知识加入到课程内容中。

(5)应用能力课程群

应用能力课程群位于培养方案的第三层和第四层,课程侧重于特定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计算机行业的用人需求来构建,主要培养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课程群包括专业课程群、专业能力实训考核和专业综合项目实践三个方面。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将专业课程群划分为三个方向:Java方向、.NET方向和嵌入式方向。专业能力实训考核包括专业基本功考核和专业精功考核,其中专业基本功考核主要考查中英文录入、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计算机软件安装与维护、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办公软件应用与信息检索五个模块;专业精功考核基于学院各专业二、三年级专业课的实验实践内容,并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进行,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三、计算机本科教育梯级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梯级型培养模式总体方案

梯级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不同层面实现梯级型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基础课理论脱离实践和学生不重视、学习无兴趣的弊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就业需求和梯级型培养模式总体模型,确定总体方案,如表所示。

其中,1级、2级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相辅相成,贯穿始终;3级是1级、2级的提升,在相关课程的后四分之一时间安排。梯级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三级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梯级型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梯级型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梯级型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一年级强调工科基础,主要学习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以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前两学期除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外,分别开设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程。实行小班化教学,任课教师同时担任班级兼职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通过编写小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编程思维、培养基本编程能力。这个阶段注重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编程风格。在学年末安排专业基本功实训及考核,鼓励学生参加全国ACM程序设计竞赛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

(2)二年级以数据库原理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和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发的能力。

通过开设数据库系统原理、Java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等课程和短期实训,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发小型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基本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获得权威的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积极参与国家及省、校级各类科技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三年级侧重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择某个专业方向,完成基于项目的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精功考核,以具备该方向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同时吸收学生参与学校或教师的科研项目,继续鼓励学生参加省及国家的科技竞赛活动,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4)四年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侧重工程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学生用一年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项目实践,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学生充分参与实际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3.几点改革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走出去”,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使用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教师通过到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二是要“请进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让青年教师尽早进入学院的课题组和教学团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

(2)为弥补学校教育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缩短学生到企业后的岗位实习期,利用假期为大二学生开设职业训练班,与东软、北京国信蓝点、安博教育等联合开办“人才培养就业班”;与沈阳赛思特、大连华信等知名软件企业合作,选派学生到培训机构实训;在学生中成立虚拟公司、科技小组、计算机爱好者协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勇于创业的实践精神。

(3)以考查学生职业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改革考核评价机制。

不再以一纸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来衡量,积极实施过程考核和项目综合考核。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求,尽可能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仿真测试、实物制作、课程设计、答辨等方式作为评价手段。部分课程实施以证代考、以项目开发或省及国家级科技竞赛对接课程学分、引入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机制等措施,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借此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效果分析

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基于就业导向的梯级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两年来获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2个,计算机网络智能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校级优势专业。在全国和省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学生参与人数比例大、获奖面宽、层次高,我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顶岗实习供不应求。

梯级型人才培养模式瞄准IT人才市场变化,以满足业界要求为宗旨, 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调整模式,突出特色,缩小以至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示范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育坚,鲍泓,鲍有文.应用性本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8(10):134-136.

[2]郭银章,曾建潮.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3):6-9.

[3]赵朋飞.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0):430-432.

第12篇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导师制;本科生;动态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76-02

Exploration on the Tutori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LI Zhao-cui, YIN Xiao-feng, WANG Li-qun

(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Computer College, Jin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Tutorial system is a kind of effec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In order to train the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of computer specialty, we develop the service condition, job responsibility, appoint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upervisor, implementing the tutor system in the undergraduates. Tutors guide students' living, learning, plan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direction, guide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 practice, obtain employ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s students'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utorial system; Undergraduate; dynamic culture

1概述

本科生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自14世纪在英国许多大学特别是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实施以来,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始于1938年,由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倡导实施,在当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部分高校曾经尝试实行专业班导师制,由于本科生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导师制因为缺乏足够的指导教师而逐渐淡出。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实行导师制。

我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14人,助教2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在读硕士研究生占专任教师的92%;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目前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1个班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较易开展导师制教学。

2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1]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我院为将本科生培养成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采取了以下四种措施。一是推行了“2.5+X”多方向动态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三是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导师制是成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2.1 基于计算机行业技术发展,构建了“2.5+X”分方向动态培养体系

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学生入学后的两年半时间里,重点进行人文社科类、外语、数理类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使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即“基础扎实”。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学习“分方向专业教学动态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即“专业知识面宽”。

每个专业设置了两个应用分支方向,每个方向都确定4到5门核心课程并配以项目实训,再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变化,在教学计划中规划了2到3门动态选修课,从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就业创业的实践出发,培养学生,使不同的专业方向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本体系使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侧重专业知识理论教育向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转变;二是将单一规格的培养要求转变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三是将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2.2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

实行多证书培养[2],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学习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学位证书,还能通过考取获得国家劳动部高级职业技能认证证书。同时在校四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计算机类竞赛,获取比赛获奖等级证书。多证书教育模式使学生专业能力更强。

2.3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较高,大部分课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比例为1:1,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更高。我院除理论性强的课程在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他课程均在专业实验室采用边学边练的模式教学,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模式,该模式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每个学期的期末会有一至两周的课程实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提高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并且在每年的暑假,学院组织选拔学生到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企业暑期实训,通过企业实训更好地了解现在软件公司的研发环境、研发过程、项目组织实施等情况,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将所学到的知识,也能更好的体验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在大四的最有一个学期学生将要到企业里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通过在实际生产、研发、管理等现场的实战,是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

学院注重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与多家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场所,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产品的开发、测试和安装,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态度和习惯。学生毕业后可称为这些公司的正式员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3 导师制的实施

为更好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院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教学模式,导师从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学习都要进行实时的引导,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同时导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大一学生主要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基础课程,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引导和管理。从大二开始,学院组织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导师组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讲授的课程、学习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或特长选择导师。对双向选择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和导师,可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领导进行统一的协调。

3.1导师的任职条件

为了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我院担任导师制的教师都是优先选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热爱学生和教学工作,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科研学术水平高。

3.2 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以身正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关心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分方向培养中,帮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对准备考研的同学,进行考研方向和专业复习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导师的课题研发和学术论文的书写发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乃至学生就业。

导师的指导工作既要关注本小组集体发展,又要关注个体发展。每个学期的集体指导次数不少于5次,每个月个体指导不少于2次,期末对每个学生进行生活学习评价,及时调整指导计划。

3.3 导师的聘任

新学年开学后,学院组织大二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导师不超过5名学生。为保证导师的师生比例,学院适当聘请校外导师,由我院助教职称的教师担任外聘导师的助理指导老师,有效协调师生之间的联系。导师制实施后,导师和学生无特殊情况,不得随便更换,任期为三年,直至学生顺利毕业工作。为保证教师的权益和导师制的顺利施行,教师在担任导师工作之后,由学院发放一定的津贴补助[3],纳入学院年终考核指标,并与学院评优和岗位聘任结合起来。

3.4导师的考核

每位学生一本《导师指导记录册》,用来记录导师指导工作情况,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导师指导工作的有效进行。导师工作每学期考核一次,根据学生的评价、导师组学生学习或参加各种比赛获奖情况,对导师进行等级评价。成绩突出的导师,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失职,未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

4 导师制实施意义

4.1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师生间充分沟通

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使导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经常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较易形成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4]。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及时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向,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计划,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发、讨论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导师的科研精神、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实现教书育人相结合。

4.2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

大二大三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同时跟随导师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专业实训或暑期到企业实训,提高动手能力。大三学生们基本要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的课题中,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向导师请教、和导师进行探讨。导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指导计划,安排好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能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同时导师担任

毕业论文[5]与设计的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4.3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考研和就业

学生从大二开始跟随导师学习,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目标和发展前景。大三开始考虑自己的学业发展,是继续学习考研还是准备就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发展方向。如果选择考研,指导老师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和学生一起制定复习计划和选择学校,一路扶持指导考研结束。如果准备就业,要在导师指导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指导老师可帮学生选择实习企业,推荐到相关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

5 总结

我院对计算机本科生施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导师制的施行既提高了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应用型人才百度百科EB/OL].http:///link?url=cJO3ntZB7J-HLAYT4z9JzJbhCHYH7mY77Dr_ITY5s-ZK8LU dk9kaztuCAYoY5EPgC3Vj5ZsGcw1k3-szdLBqCK .2015-07-21.

[2]李兆翠.浅议软件测试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0).

[3] 陈友荣. 本科生中导师制的时间与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6).

第13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所有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通过该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初步掌握设计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在设计态度、工程思想、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和提高,为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工程素质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指导教师的治学态度、学术水平和指导设计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1].尤其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预演,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思想重视不够, 投入精力不足

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一部分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和公司面试, 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精力甚微。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实习、顶岗或长升本(接本)时间重合,在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 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工作或接本为主, 而不是做毕业设计。

1.2 选题不恰当

选题恰当是做好毕业设计( 论文) 的前提, 我院制订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技术学院专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若干规定"规定了选题的基本原则。

尽管如此, 但是选题不当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表现在:(1) 论文题目大多由指导教师给定,学生并不感兴趣, 因此更谈不上对题目的意义有比较深入的思考; (2) 论文题目与学生的发展方向不一致。例如有的学生是软件方向的, 但指导教师指定的题目却是硬件方向的等等, 对于所用到的一些技术学生知之甚少; (3) 论文选题陈旧,图书管理系统题、学生管理系统等类似的题已经做了多少年了, 每年都在做, 又没有发展, 毫无创新性可言; (4) 选题脱离社会实践, 所使用的技术属于基本已经淘汰的技术, 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帮助不大;

1.3 指导教师缺乏经验, 指导强度大

由于计算机专业发展比较晚, 具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十分稀缺。而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扩招, 高校引入了大批的年轻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这些年轻教师本身充满活力, 敢想敢干, 不足之处在于他们多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实际的工程项目实践经验不足, 而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 没有这些实践体会, 就很难理解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技术如何应用到生产这些问题, 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4 毕业设计过程缺乏监督

一般按惯例, 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每星期至少应见面两次, 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然而由于受到学生找工作、升本(接本)等特殊情况的影响, 很难坚持下来。学生缺乏主动性, 不愿意主动找指导教师交流, 因此使得毕业设计的过程缺乏监督。

1.5 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生

我校对论文抄袭现象处置甚严, 这也是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的培养, 然而, 部分学生报着侥幸和偷懒心理, 往往将网络上检索到的多篇论文稍加修改, 重新组织加工, 从而就变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有的学生甚至一字不改, 原文照搬。

总的说来,目前有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少了一点“规矩”,即使有规矩也是“老规矩”。对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化而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及时的改革。

2.毕业设计(论文)的定位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门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该专业软件、硬件及系统的开发、应用、维护等工程领域,是一个纵向较深,横向较广的复合性、综合性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接受高等职业技术人员所必需能力的基本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首先具有教学与教育功能,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设计科学教育,培养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强化工程意识,进行工程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经济意识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质,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检验。其次,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具有直接或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生产、科研服务的社会功能。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的拓宽改造,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更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和质量评价,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怎样主动做好毕业设计(论文),使指导教师更清楚地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管理人员知道怎样抓住实质问题管理到位,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有关应对措施

3.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如何提高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 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教育界关注的话题。笔者陋见, 根本措施应当是加强学生教育, 使学生引起重视。其实多数高校和指导教师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都深有体会, 但具体实施起来总觉得效果不如想象中好, 关键是在于“循循善诱”几个字。笔者今年指导的几个学生中, 也有个别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设计时敷衍了事, 做好毕业设计,是为了对自己四年学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是对个人责任心的一次考验, 从而端正了态度, 主动性大大提高。

3.2 在毕业设计之前做专题讲座

由于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毕业设计, 所以对如何进入状态, 开始毕业设计工作, 如何查阅资料, 如何分阶段完成, 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 如何对毕业论文的章节规划、内容安排和格式规范等知识缺乏认识, 因此在毕业设计之前有必要做专门针对毕业设计如何开展的专题讲座。

3.3 选题是关键, 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

选题是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 正确、恰当地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 应首先把好选题关。在我系首先原则上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少数课题比较大时, 可以分成几个小课题, 但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是单独完成自己的课题,防止学生互相“帮忙”的发生。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需经过教研室讨论、教研室主任审核、系主任批准。对于一些过易、任务过轻或所使用的是一些过时技术的题, 坚决要求进行重选。通过这些做法,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质量, 学生也反映良好。

开展学生毕业设计的一种新做法, 是让学生到就业单位去做毕业设计, 利用企业的经费、场地和技术力量, 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 实行校企联合指导方式。一方面, 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际工程设计和科研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工作单位的实际课题, 任务明确, 要求具体, 时间性强, 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 便于用人单位和学生较早互相了解, 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人工作角色。我系目前对于这种新的指导方式正进行尝试和摸索,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很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2]

3.4 过程管理很重要

开题报告完成以后, 就进入了漫长的实际设计过程。要增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督促机制, 防止学生偷懒。其一,要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其二,可引入现在一些软件公司常用的做法,要求学生写周报,让学生每周对自己毕业设计的工作进展, 取得的成果或碰到的困难做一次记录。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临时报佛脚,不做设计只写论文的情况发生,又使学生的整个设计过程都有案可查, 增加了对毕业设计评分的合理性和公正性。[3]

3.5 如何杜绝论文抄袭现象

论文抄袭是学术界十分不齿的行为,应当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学生大多都是第一次撰写学术论文,一旦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则日后对己对人都贻害无穷。一方面,应当将“对毕业论文抄袭进行严厉惩罚”写入到毕业论文的要求规范当中去,一旦发现,绝不姑息;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可通过耐心教导,击溃学生的侥幸心理,让学生明白,抄袭的论文是无所遁形的。

3.6 改善评判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由两部分来衡量:

一是设计成果的质量, 包括软件的功能、所采用的开发技术、人机界面等部分组成, 可通过现场演示和答辩来评分;

二是毕业论文质量,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分别按毕业设计(论文)评阅、评审评分标准采用“结构分”进行评定,其中指导教师成绩占30%,评阅教师成绩占30%,答辩小组成绩占 40%

(1)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根据指导教师评审评分标准从学生工作量、工作态度、技术方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论文)质量、创新等方面进行评定。

(2)评阅教师评阅成绩

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由两位熟悉相应课题内容的教师(可以是外聘教师)进行评阅,评阅评分标准从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学生工作水平以及论文撰写规范共同确定,每位评阅教师必须单独填写评阅表。

(3)答辩

成绩主要由答辩小组根据答辩评审评分标准从学生的报告内容、报告过程、回答问题以及学生在毕业设计 (论文) 中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评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优秀(>85分)、良好(75分一84分)、中等(66 分一74分)、及格(60分一65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分评定,其中优秀比例控制在 20%以内。[4]

总之, 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受到了扩招、学生就业、升本(或接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做好这项工作,根本在于思想重视,重点在于制度保证,只有学校、教师、学生都加以重视, 做好各项制度保证, 才能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艳 一种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方法[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9):94~97

[2]廖志凌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 4(2), 82- 85.

第14篇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考试 改革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40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non computer professional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course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his kind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and the ability to adjust the classroom computer 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real-time interaction with the screen broadcast, will lecture and experimental fusion, the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fusion, using a variety of means of examination coverage of the whole teaching course,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but also make the classroom lively and lively,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computer teaching; examination; reform; ability training

为了鼓励和督促学生通过课程真正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应用的技能,许多任课教师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很多方法和措施,值得我们参考。①②③④笔者认为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改革和教学改革必须同时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学院教务部门的支持下,笔者在讲授“Matlab语言及应用”课程中,对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创新,现就有关教学实践的经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问题分析

1.1 传统思想造成考试方式的固化

“笔试”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严格性的优势使其成为长期且普遍采用的考试方式。以至于造成很多师生固执的认为“只有笔试才是考试”。另一个原因,由于教师们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和熟悉笔试操作流程,使得即使在程序设计和应用类的课程考核中,也往往倾向于采用笔试来考核。⑤实际上,笔试的考核方式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政治类、原理类等课程中适应性更强。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又是教学的指挥棒,采用笔试考试直接导致了日常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会偏重理论讲授,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中客观上会造成实践教学的减弱。计算机程序设计应用类课程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核心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或者使用专业软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电脑上独立操作实现专业所需的程序设计或者软件操作,而非演算纸上写出步骤或代码。显然,笔试的考核方式制约了这类课程教学过程,影响了教学效果。考察国外大学的课程考核形式,主要包括了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小论文、专题讨论、教师口试、答辩、小组研究项目、资料分析、课堂表现和社会实践笔记等等,他往往根据课程内容确定较为适合的考核方式。⑥这些考核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开展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将有利于我们客观、合理和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而调整教学思路和实践教学步骤。

1.2 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

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下,获得学分、取得高分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目的,真正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被大家严重忽视。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我校本专业免试推荐研究生时,入围的资格是考试成绩,复试内容是专业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在这一环节中,高分学生表现出较差的技能或专业素质的现象非常常见。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也往往过分重视分数的价值功能,特别是奖学金、评优等几乎完全看考试分数,使学生产生了“分数高于一切”,“考试分数高的才是好学生”等问题。客观上引导学生以考试成绩为第一,而并不关心是否真正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上述做法严重削弱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在类似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很多科目中,笔试分数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试成绩高也不能代表高的实践能力。理论上,切实开展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让学生知道每门课程在未来职业中的用途,这需要由每一位任课教师渗透到所负责的专业课程中,需要结合课程知识点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技能在未来的工作或研究中有什么用途。实际教学中,还可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来督促鼓励学生,如本文的方法。

2教考综合改革实践

2.1 考核方式

为避免学生平时疏于学习、期末恶补考试,使学习效果得到客观、公正评价,更为了鼓励学生真正学好技能,在“Matlab语言及应用”教学中取消原来的期末统一笔试,改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全程考核,将考核点设计为作业、小实验、讨论和课程设计等,表现为“考教融合”。在本门课程中,将成绩构成分配为期末程序设计考试成绩占40% ,平时实验成绩占30%,课后作业占20%,课堂讨论占10%的模式。

课堂实验和课后作业部分要求所有学生教学过程中同步完成,属于完成性考核。所有W生都被要求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和技能。讨论部分和程序设计考试阶段是提高的部分,属于提高性考核,学生如果想取得好的成绩,就要在完成基本实验和作业的基础上,认真思考问题,上课积极参与讨论,针对问题提出更优方案,努力掌握软件应用技能,并在期末程序设计考试中顺利完成考题。讨论课的内容包括了如专业数据处理需求、特殊功能实现方法等广泛的扩展性内容,大家讨论给出程序设计方案和步骤,这能考察出学生的基本素质、思维能力和知识熟悉程度。在期末程序设计考试阶段,通常会设计包含了多个教学知识点的专业有关应用型程序设计题目,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在教学机房独立完成程序开发。这部分的考核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考核目标,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压力。但由于这部分比重只占总成绩的40%,也没有给学生过多的精神压力。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学习过程丰满而充实。

2.2 教学方式

为了配合上述考核形式,需要深刻改革授课方式。在讲课风格上,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通过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演示,使他们了解直至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实践中掌握。在上课地点上,抛弃了原有的讲台和黑板,将授课地点从教室改到计算机室,学生每人一台电脑,既能观看教师演示,又能动手实践,还能随时与老师交流。在授课方式上,不再划分讲课学时和实验学时,将授课与实验融合起来,边讲边练边讨论。

具体操作,将每2学时的教学内容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屏幕广播方式,利用案例教学,为学生讲授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约30分钟),将空洞的理论性的知识点穿插到实践中,让学生看得见;第二阶段,学生独立练习前述教学内容(约30分钟),完成老师的演示内容,通过操作理解知识点;第三阶段,集体讨论,启发式教学,并采用屏幕广播方式,为全体同学重复解释教学难点,讨论知识扩展;第四阶段,布置需在课堂完成的与实验内容和课后思考作业,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实验需要当堂提交,不能按时完成的或完成不认真的,直接影响成绩评定;课后作业完成时间由学生掌握,按完成水平给出成绩。⑦

上述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觉得“每节课都在学习,每节课都是考试”。

2.3 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都设计到各个实验中,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基础的命令和方法,学生会在反复训练中掌握,结合专业需求理解,经过大家多次讨论后自然就可以熟练掌握。对于生僻复杂的知识点或模块,更没有死记的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学生在遇到或用到时,能知道其解决方案并能查找相应资料就行。关于教学内容,重点引入学科专业有关的应用内容和常用热门模块,不但使学生学有所用,还跟踪了知识前沿。

3教学效果分析

多轮的“Matlab语言及应用”教学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有选课学生都获得了学分,且都取得了良好以上的成绩,70%以上的学生在期末的程序设计考试中都能独立完成程序设计。与授课前相比,学生的编程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课程的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均有所提高,两年的授课前与考试后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有好感的比例都是从约30%上升到约70%。编程基础较好的约20%的同学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已经能够熟练掌握Matlab语言,在毕业论文和研究生阶段可以自由设计所需专业程序。考察2015、2016两年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数据处理环节,50%以上学生采用了Matlab软件设计程序,包括自主设计和改造他人程序两种情况。上述教学效果完全达到了本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本门课程的目的。

4结语

从计算机语言应用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Matlab语言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了教学和考试改革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好发展,编程实践水平普遍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一直采用的是小于20人的小班教学方法。在这种师生比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强度是可以承受的,学生发生抄袭现象也是容易被发现并制止的。非常明显,当学生人数增多时,这种教学方案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很大负担。因此,不断完善教学和考试改革,使教学和考试体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以满足优秀人才培养的需求任重道远,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注释

① 张贞贞,宋连公.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111-113.

② 金蓉,庄红,黄德生.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145-148.

③ 张居晓.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2):54-57.

④ 吴春明,邹显春,杜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240-243.

⑤ 刘智运.大学教学机制必须改革[J].教学研究,2011.34(3):9-11.

第15篇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信息化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67-07

1背景

作为我国著名的财经院校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财经、政法、管理等学科具有较大优势,为了更好的满足这种需求,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200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得上级部门批准,正式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收计算机本科生,为办好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应该明确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财经类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作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了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IEEE/ACM CC2005系列规范,研究了MIT等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了香港最好的3所大学,实地考察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具有财经背景的大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

2国内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为了开设好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有用的人才,我们对国外、香港和内地的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开设情况作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原则。

a 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外出学习调研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能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系成立了学科调研小组,首先对国内外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院)进行网上资料搜索,对所搜索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将不同学校分为三类:著名大学、与我校同性质的大学和该专业办学有特色学校,确定调研重点学校;其次,根据我校特色及所开专业属性,定制调研内容;即在充分准备基础上,制定调研方案。

b 多方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

根据调研方案,我系组织部分老师多批次外出调研,具体地域有:北京、华东地区、武汉,具体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等。调研的重点是新专业开设的学科定位、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到一处,尽量与对应的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专业建设、师资结构、毕业生定位、就业、教材建设、实践性环节,今后的发展方向、远景规划以及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观考察部分单位的实验室。

c 耐心求教,以期得到办学真谛

调研期间,由于诸多原因,调研工作也不顺利。我们就采取“狗仔”战术,跟踪采访求教,不达目的不罢休。由于有时有关人员工作很繁忙,我们就一直等候,直到他们开完各种会,再向其讨教有关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国内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情况。

2.1国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从著名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到现在尚未完成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目前称为CC2005),中间经过了十多年。万维网Web的出现以及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使得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C1991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在一起,而CC2005包含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CCCS(计算机科学)、CCCE(计算机工程)、CCSE(软件工程)、CCIS(信息系统)和CCIT(信息技术)。其中CCIS与我们国内的“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比较接近。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01-2005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于2006年也正式推出了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以有效地指导不同办学单位的定位,鼓励按照多规格发展思路办学。

我们研究了UC Berkeley、Stanford、Princeton、GeorgiaTech等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发现各大学在保持其各自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也逐渐吸纳了CC2005的一些课程改革理念,例如Berkeley在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工程方面都开设出系列的课程;Princeton开设了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方向;Stanford的选修课程非常丰富,可以分出算法理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图形和人机交互、网络与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设计等方向。而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始采用全新的ThreadsTM培养方案。ThreadsTM培养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课程的方法,代表了课程设置多元化、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并构建了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自我调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并给予了学生在广泛的领域中选择专业方向,以及将个人学习计划纳入市场大环境中的机会。

2.2香港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上的资料收集,我们发现香港的同行也十分重视CC2005的课程体系,在他们的课程改革中也参照了该体系的思想,而且大家都非常重视数学基础和编程基础。港大和中大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基础,在人文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

香港大学率先完成了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他们的课程方向基本上体现了CS、CE、SE、IS这4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他们关于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而过去国内外大学都很少开设。学生毕业后很多都从事系统集成工作,即使将来做研究,具有系统集成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大学的CS、CE两个方向的设置非常明显。而且他们正在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准备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高年级能够进行专业分流。中文大学有一个非常成功的work-study项目,学生保留学籍到公司工作半年到一年(相应地延长学籍),然后回来做毕业设计,每届学生有50%以上选择参与该项目。

香港科大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也有CS、CE两个方向。他们非常重视程序设计能力训练,有5门编程课程。另外,科大对于程序设计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设置了“honor track”(优秀学生班),进入优秀班的学生大约为全体CS、CE学生的1/8,共30名左右。学生并不固定,需要通过任课教员的考试或认可,并没有强制的成绩限制。优秀班授课广度深度和教学进度都高于普通班。优秀班的成绩评定不受正态分布的限制,完全是教员说了算。

2.3国内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开设情况分析

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中,对知识结构要求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

根据实地考察,分析国内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现状可知:

1) 工具性知识基本普及,其中最好的是外语、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也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方法论、科技协作和科技方法等“软科学”方面还需有所提高。

2)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备了普及条件,各校普遍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起到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如:上海财经大学通过4个限选模块突出强化法律类课程。

3) 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各校表现出差异不大。数学、物理教学在各校中普及,只是在数量上的差异。

4) 工程技术方面,各校表现出较大差异,也体现出部分学校对该方面教学的差距。传统的工科高校,课程偏“硬”,硬件试验课程比较多;而综合类特别是以社科类为主的高校课程设置偏“软”,以原理课和软件分析设计的课程居多。教学较好地进行了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素质培养。

5) 经济管理知识方面,各学校基本上开展了这方面的基础教育。

6)工科知识方面,有些学校结合自身背景,开设了有关光电、机械、微电子等工科基础知识课程。

7) 各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的实力和条件,专业知识的组织有层次,能够适时更新;同时都努力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教学的实效。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类。统计表明,各高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类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强、前后衔接有序,注重基础,勇于开设新课。但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各有所侧重和不同。课程的命名细节不尽相同,个别课程在归类上不尽相同。

公共基础课的普遍性最强,仅存在少数非普遍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如英语等。专业必修课的普遍性也较强,但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普遍设置的课程:如武汉大学的计算机图形学等等。

差异充分体现在对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在计算机学科的纵深层次、实用计算机技术、理论基础与技术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各具风采。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方向一致,但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差异。

3财经类大学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建议

3.1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需求与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 ,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构上不合理。

如图1所示:计算机人才培养应是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金字塔结构,为了保障国家根本利益:必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科学型人才;为了大部分IT企业的发展:主要开发满足国家信息化需求的产品――工程型人才;为了企事业、国家IS的建设与运行(主流需求)――信息化技术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已经不能容纳目前的办学规模,而信息化社会有很大的、长远的对信息化建设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哪个专业在满足,而 “计算机专业”应该是最靠近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 ,实现总体结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

图1 人才需求金字塔结构

科学型:以知识创新为基本使命,研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

工程型: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不仅要考虑系统的性能,还要考虑建造系统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可以是以硬件为主的系统,也可以是软件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

应用型:承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于我们对于保险、民航、气象、地震、大学等中国大型机构中信息技术部门人员所占百分比的调查,信息技术人员占2%~2.5%,同时,在各种企事业机构中信息技术人员占比率在逐年增加。信息技术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知识体系,其基本目标是:围绕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以及个人)的需求,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

财经类大学一般具备经济和管理的特色,培养的学生懂经济,通管理,特别能理解各种组织机构的需求,所以其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懂经济、通管理同时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较好的创建信息系统。所以财经类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适合培养目前比较紧缺的人才――应用型(信息技术型IT)人才。

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应用复合型人才为主,具有较广泛的通识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技术应用、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行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和技能。他们在理论上,应理解各种计算技术,这样一种理解应该能够直接指导为满足用户需求对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在实践上,应善于系统集成,善于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提供最优的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路线,有效地对系统运行实施技术性管理。

3.2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

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比较适合信息技术型方向,表1主要是CC2005中IT与其他三个方向的知识取向比较。

表1 CC2005中IT与其他三个方向的知识取向比较

从表可以看出,IT方向的主要知识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集成程序设计技术,人机交互,信息保障与安全,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架构与集成,社会知识与专业素质,Web系统和技术。

1) 信息技术基础

其中包括基本概念(17学时)、组织机构的信息化(6学时)、信息技术发展史(3学时)、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学时)、典型应用领域(2学时)、数学与统计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3学时)。

2) 人机交互

人的因素(6学时)、应用领域中的人机交互问题(2学时)、以人为中心的评价(4学时)、开发有效的人机界面(时)、易用性(1学时)、新兴技术(2学时)、以人为中心的软件开发(5学时)。

3) 信息保障和安全

基本知识(3学时)、安全机制与对策(5学时)、实施信息安全的相关任务和问题(3学时)、策略(3学时)、攻击(2学时)、安全域(2学时)、计算机取证(1学时)、信息状态(1学时)、安全服务(1学时)、隐患分析模型(1学时)、漏洞(1学时)。

4)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概念和基础知识(8学时)、数据库查询语言 (时)、数据组织和体系结构(7学时)、数据建模 (6学时)、数据库环境的管理(3学时)、特殊用途的数据库(1学时)。

5) 集成程序设计技术

程序语言概述(1学时)、系统间通信技术(5学时)、数据映射与数据交换(4学时)、集成编码(4学时)、脚本技术(4学时)、软件安全实践(4学时)、其他相关问题(1学时)。

6) 计算机网络

网络基础(3学时)、路由与交换(8学时)、物理层(6学时)、网络安全(1学时)、网络应用领域(1学时)、网络管理(6学时)

7) 程序设计基础

基本数据结构(10学时)、程序设计的基本要素(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时)、算法和问题求解(6学时)、基于事件驱动的程序设计(3学时)、递归(1学时)

8) 平台技术

操作系统(10学时)、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3学时)、计算基础设施(1学时)、企业级软件、固件、硬件。

9) 系统管理和维护

操作系统(4学时)、应用系统 (3学时)、与系统管理相关的活动(2学时)、管理域(2学时)

10) 系统架构与集成

需求(5学时)、采购 (4学时)、集成(3学时)、项目管理(3学时)、测试和质量保证(3学时)、组织机构环境 (1学时)、系统架构(2学时)

11) 社会知识与专业素质

信息技术专业写作 (5学时)、信息技术行业与教育发展史(3学时)、计算的社会环境(3学时)、团队合作(3学时)、知识产权(2学时)、信息技术应用涉及的法律问题(2学时)、组织机构的环境(2学时)、职业操守规范与责任(2学时)、隐私和公民权利(1学时)。

12) Web系统和技术

Web技术(10学时)、信息体系结构(4学时)、数字媒体(3学时)、Web开发(3学时)、漏洞(1学时)、社会软件。

同时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科类是强势的特色,计算机专业目标定位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既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具备基本的经济、法律与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技能、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要能从事财经、政法领域,兼顾其它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还应该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等相关课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求总学分为166学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占了50学分。公共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占8学分,实践环节占14学分,只有94学分可用于专业课程,下面是专业相关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

(1) 专业基础课

(3)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中我们提供了较多的课程,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学习。

3.3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学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对实验教学来说就是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训与校外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共同实现了“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实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本着“厚基础、强理论、重应用、促交流”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水平的、适应性强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开展基础操作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综合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与团队精神;通过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最后,要搞好实践教学,需要做好实践教学规划,我们实践教学规划的原则如下:

a) 以教学改革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b) 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基础,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既独立于课堂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c) 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敬业爱岗、人员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

d) 加强实验教材和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出版系列特色实验教材。

4结束语

我们认为办好计算机专业“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

1) 定位和特色。我们认为在中南财经类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教学应该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既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具备基本的经济、法律与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技能、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要能从事财经、政法领域,兼顾其它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

2) 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方向)专业规范,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法、管特点,改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建立相应的全程教学计划。同时将专业课程下放,在第一时间与新生见面,提高专业稳定率。

3) 强调学科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体系上,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搞好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实习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推进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CC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of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portal/cms_docs_ieeecs/ieeecs/education/cc2001/CC2005- March06Final.pdf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讨论稿)[J]. 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4,(11)。

[3] 2006-2007 Computer Science Threads General Catalog, Georgia

Tech. catalog.gatech.edu/colleges/coc/ugrad/comsci/

threads.php

[4] 黄维通,许忠信,朱小梅,李秀. 中外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比较[J]. 计算机教育,2005,(5).

[5] 潘洪军.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5,(4).

作者简介

骆正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系 430074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