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范文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贯穿在教学当中的,因此,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的创设和实施上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1.课堂提问只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

部分教师会将课堂上的提问数量当作衡量学生活动质量的标准,却忽略了问题的质量,从而使整个课堂学习变成了随心所欲地提问,并进行频繁的回答。在提出很多低质量的问题的情况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所以只能从口头上应付回答,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2.课堂提问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有些教师在教学提问中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会习惯性对那些学习成绩优异或具有表达能力的学生进行提问。因此,当被提问的学生在课堂中兴致勃勃地作答时,其他学生就容易产生抱怨心理,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就不会进行积极、深入的思考。

3.重视问题的提出,而不注重问题的解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会紧接着进行课堂讲课或其他问题的提问,这样不仅会造成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并且会造成他们对教师的依赖和对问题提问的麻木。因此,教师课堂提问的急促和紧迫,会让学生来不及对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结论,而大量的问题又让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的回答。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方法

1.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的民主与和谐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教师的课堂提问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创建和谐、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主动参与问题的回答,并且敢于提出质疑。所以,教师在平时要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认真对待学生的提问,并对学生的作答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以互动交流式的方式进行提问,可以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味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自由。

2.有效创设问题的悬念,鼓励学生提问

问题的情境是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出发点。而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引向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在数学概念和专题上,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想使初中数学的课堂学习具有活力和生机,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科的质疑和探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动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因素及逆行那个课堂提问的创设,从而吸引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和质疑。例如,教师对某一数学问题进行情境设计,当学生对情境问题无法解答时,就会将自己引入对显示生活的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而很快进入该单元的数学学习中来。

3.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体验进行提问

数学来自生活,特别是基础性的数学学习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可以体验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无所不在,进而有效培养学生以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及对实际问题的初步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发表对某一知识概念的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从而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生思维灵活、喜欢幻想,所以他们必定会有不同于成人思路的丰富多彩的理解,这样课堂的学习氛围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理解并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利用游戏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游戏活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效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寓教于乐。在教学游戏中,学生可以体验合作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竞争意识,能够有效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有效消除学生自身的疲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游戏法教学主要是以直观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情境中。

5.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和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问答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以实现课堂提问的效果反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严格把关,不仅要有效保护学生作答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学生的回答内容不着边际。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审时度势,积极、有效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进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如果学生能够的回答是正确的或者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思维;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那么教师要对其中正确的部分加以肯定,同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回答进行修正和完善;而嘘声的回答如果是错误哦,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对他们自身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给依次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古灵精怪的回答,教师不可以对他们进行盲目的批评,而应该耐心地进行引导与解答。另外,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学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肯定和激励学生,对于不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启发,调动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注定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总结:

课堂提问的优化和有效性很好地符合了当下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有效地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学的互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徐步苗. 有效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 华章. 2010(23)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教学实践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沿用“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而且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满足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国当前的初中教学中,其教学要讲究应用性原则,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自主能力为主要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就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课堂一直是以老师为主导作用,老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当老师提问时,往往是老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进而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老师存在“严师出高徒”的观念,在课堂上露出一副严厉的表情,学生有问题不敢提,进而影响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2.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面临的问题

2.1教学观念落后

在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学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话不能讲、不敢讲,同时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另外,许多老师大都照本宣科,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这种以本为本的方式不仅使得课堂学习乏味,而且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专业的教师队伍匮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课堂有效提问的主体,老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目前来看,我国初中数学教师大都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观念,也就是看重优等生,忽略后进生,进而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另外,老师在课堂上对数学知识的解答大都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没有给予学生考虑的时间,进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措施

3.1转变教学观念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教学方法所教导出来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我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进行主讲,我布置任务,学生必须就函数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不理解的地方,然后由学生进行回答。这种有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提问,使得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提高了提问的自主性和活跃性,使得学生在提问互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3.2情景教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进步。情景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把生活化的场景带入数学课堂,以景宜教,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例如,在某所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日常售货的场景,由学生自己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这种场景顿时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争先恐后地尝试这种体验。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利用数学课本上的知识不仅学会了计算消费总数、找钱的方法,还掌握了购物流程,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积累了生活经验,体会到了数学的生活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3对学生一视同仁

在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限,学生不同的水平对教学效果同样也存在很大的影响。为此要想确保课堂教学效果,任课老师就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补缺补差,关心“差”生。例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班上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划分,统计好班上学生能力较差的学生名单,每次检测后,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考查成绩做好详细的分析和记载,并进行跟踪调查,关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多一点关爱。鼓励教师关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用爱心感化这些学生。对这些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寻找闪光点,挖掘学习潜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召开谈心会或家长座谈会,尽一切力量“挽救”这些学生。做好补缺补差工作,利用课余时间给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进行补课,补课内容针对性要强,从最基础的知识补起,一步一个脚印,不搞一刀切。对进步显著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通过补缺补差,将学生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从而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策略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据国内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小学教师,每节课平均提问110次左右,每分钟平均达2.4次。[1]如此多的提问,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值得探讨。课堂提问是进行数学学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让数学课堂在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中进行,使学生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教师的引导有条不紊地进行数学学科思维训练,潜移默化地提高数学素养,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习惯性无意义提问

一是教师的语言习惯问题,如习惯问“是不是啊?”“为什么呢?”等问题。说得多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注意教师的这些习惯性语言,对实际有价值的问题则漠然置之。二是忽略了教学的内容,也是“是不是啊?”“为什么呢?”等之类的问题。所提的问题没有多少思维容量,通常在课堂上使用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语言,只追求课堂热闹,造成课堂上的“虚假繁荣”,却无任何教学效果。

(二)偏离集体式提问

教师在提问前往往已经有了回答的对象,结果这种提问只能引起某个同学或者某些同学的注意,而忽视了其他同学的利益。这样做既是对全体学生的不公正,又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缺失性提问

这里是所说的评价缺失是指对学生思维过程缺乏有效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思维的结果,有时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结果更重要。如果对学生的积极的思考过程进行有效的、鼓励性的评价,那么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缺乏导向性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往往没有注意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指明学生思考的方向,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搭桥”,导致学生在思考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思维无法集中在某一点上,造成思维过于扩散,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惯性思维提问

这种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既有同学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理解,又有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安排,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思路。这种提问很容易操作,流程清晰流畅。但是对学生的思维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发作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六)环节密集式提问

学生的思考总有一个先后的过程,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变成了满堂问,而且在问的过程中,抛出问题的过程是连珠式的,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七)背景缺失性提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做了解和分析,就直接抛出了问题,结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八)答案控制性提问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记一些死板的教条,而对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过程中的那些精彩的思维和火花熟视无睹。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源泉,也是决定课堂提问效果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能够用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不断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挥着导师的作用,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不断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应该首先从提升自身素质的角度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也要对其他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技巧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学生的心理,为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这就为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各方面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初中数学教学也是这样,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改革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也要适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学内容的变化,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加有效的知识量。

(二)展示教师良好的教学风格

一个成功有效的问题必然是教师良好教学风格的结果,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教学风格,例如尽量避免用方言来叙述问题,而用普通话来表述教师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提问的重点;在叙述问题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口头禅等不好的习惯,因为这样容易干扰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提问的有效性。在表述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适时加入一些肢体语言就能够帮助学生感性地认识抽象的问题。可见好的教学风格体现在教师一言一行上。注意细节的教师一般都会有良好的教学风格,教学时一般学生听课的热情都会非常高,相应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这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三)包含关怀精神和责任感

具有关怀精神和责任感的教师一般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对自己的学生也会非常关心,很容易与学生交流,在不断交流中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度、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关心下教师会不知不觉地认识到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就非常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对每位学生都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此时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因材施问”的目的,这样提出来的问题必然是最有效的。[2]

(四)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提问从整体目标出发,要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从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提出,要有利于完成该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哪些知识点需要提问,提怎么样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方式提问,如何进一步提问,还要考虑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形成何种能力与品质,都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问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够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五)提问应根据知识分类

根据布鲁姆的理论把提问分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类型。这些类型的题目在课堂中都会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题量的设计。记忆性的提问是属于低认知水平问题,理解应用综合评价的提问是属于高认知水平的问题。目前,课堂提问绝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记忆性的低水平认知问题上,应该提高高认知水平的问题的数量。问题的难度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变化,螺旋式上升的。因而设置的课堂提问,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行,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也就是问题的设置不能太难或太易,太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课堂时间;太难,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长久保持探索心理,反而使问题失去价值。问题设置的最佳点是“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在此设问,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美,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因此,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已知水平,然后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经过理解分析后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能力。

(六)提问后应有及时正确的反馈

学生回答问题后都会期待着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采取的评价手段不当就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学生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是正确的,教师应该响亮地肯定他(她)说“对”“没错”。还要再原问题的基础上延伸问另外一个相关的问题,以此来检验一下学生是死记硬背还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如果学生回答出来的问题答案只对了一部分,教师也要进行中肯的评价,对说对的部分要给予肯定,然后对错的部分要耐心引导该学生更正或寻求正确的答案。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应该针对一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很胆小,他(她)能够站起来回答就不错了,即使回答得不对,教师也要表扬其勇气可嘉;有的学生懒得动脑筋,站起来就毫不犹豫地说“不知道”,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可以尝试降低问题的难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最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以真诚的态度投入倾听中,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低效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参与率低。课堂讨论的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分为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集体讨论是由教师主导、组织和控制的,有利于有效的解决问题。但是,根据观察,大部分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仅有13%或更低,大部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参与率也往往在15%或以下。小组讨论一般又分为多人小组讨论(4—8人)和同桌讨论两种。在多人小组的讨论中,一般只有42%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而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50%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出现冷场的现象。而同桌讨论一方面冷场的多,充分展开讨论的少;另一方面也很难就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2.组织效率低。小组讨论时,由于教师的控制力降低,以致小组中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在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或意识,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在讨论时,有部分小组的学生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不同意见的同学,而产生争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失去了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的机会。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讨论中回答问题的学生多,而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却很少。

3.“走过场”。“走过场”、“形式主义”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在数学课堂集体讨论中,很多教师的着眼点是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怎样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说白了就是只考虑怎样用学生的嘴来说出教师心中的问题,甚至情急之下,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点到为止”。②在小组讨论中,由于教师对全体的控制力减弱,暂时使小组处于相对开放的自由状态之中,加上教师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信心,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往往讨论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教师终止。这将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讨论问题能力的培养。③有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怕学生把问题岔开,对学生思维上的束缚很多,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极低。在讨论时,很多学生揣摩教师的思路,思考的是什么答案比较符合教师的心意。甚至有时,有的学生因为对问题的看法或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心意,而遭到老师的指责或嘲弄,使学生不敢提出不同的问题,不敢发表不同看法。

二、低效问题的克服方法

1.明确讨论的目的。在数学课中,开展讨论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什么结论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学生想了什么、怎么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2.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课堂讨论的良好氛围应是民主,宽松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成为学习过程的辅导者、组织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意见和建议,不随意代替学生作出决定。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建议或在教师预设之外的内容也给予关注,并保护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即使有时学生的意见和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偏差,但也决不能加以指责和嘲笑。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去,在讨论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得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

第5篇

【关 键 词】 课堂提问;有效性;初中数学

一、明确提问功能

1. 提问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也可以通过提问来理解学生的种种错误,如果不向学生提问,就可能意识不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 提问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更确切地说,是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精力集中”“或集中注意力”。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全部学生的参与欲望,表达学生自己的想法。

3. 提问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瞬间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或真正弄懂,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批评思维技能”。课堂提问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课堂提问存在的弊端

目前初中数学提问还存在很多弊端,有待教师们去进一步完善。弊端一: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回答。重数量,轻质量,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弊端二: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弊端三: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弊端四:提问之后,学生的思维还未形成,学生没有思考时间,教师便强加答案。弊端五:教师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知识零碎不系统,逻辑性不强,不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弊端六:提问措辞不清,指向不明,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课堂提问应该避免以上六大弊端。运用提问的技巧,提出有效问题,达到提高和优化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设计任何一个课堂提问都应有预期的目的,绝不能随心所欲,提问的题目应来源于教材的具体教学要求,既不能简单化,又不能走过场,更不能出现过高、偏怪的问题,否则就是对正常教学的淡化。

如在讲解“如何画平行四边形”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提问(1)平行四边形有哪几种识别方法?教师可以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加以提问。并进一步提问(2)利用一些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木框,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比较迅速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之后,再提出问题(2)是否可以看成问题(1)的一种特例的应用?

这样既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掌握,又能把它们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预期目的。

(二)课堂提问要有思考性

思考性是提问的价值所在。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17厘米、11厘米、8厘米,然后在上课开始时作如下提问:问题(1),这三根塑料吸管能首尾顺次连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的三根塑料吸管能连成一个三角形。问题(2),三根塑料吸管都剪去2厘米后,还能首尾顺次连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现场的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的三根塑料吸管不能连成一个三角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问题(3),最短边再剪去2厘米后呢?问题(4),怎样的三边才能首尾顺次连接成一个三角形呢?在上面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第四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地解决了。

这样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渐进性,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使学生能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

(三)课堂提问要有生成性

应该说,有许多提问是可以预设的,这些问题的设计要到位,课堂进程往往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但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因此,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回答中产生的。但是强调了问题的生成性,并不等于教师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更多的预设。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学生学习活动过程,预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预设得不留痕迹,如何在教师高超的预设下,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动创造很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

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吗”一课时,有教师设计了以下的问题:问题(1),“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字是1,小红获胜;朝上一面的数字是6,小明获胜”,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问题(2),把规则改为“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偶数,小红获胜;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奇数,小明获胜”,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问题(3),把规则改为“任意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字是6,小红得10分;否则小明得10分;谁先得到100分,谁就获胜”,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

教师让学生解决上面3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后,又要求学生着重解决下面的新问题。问题(4),有22颗小石子,游戏双方轮流拿石子,每人每次只准拿1颗或2颗,规定其中一方先拿,拿到最后一颗石子者输。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请你与同学一起玩这个游戏,并想一想:有没有必胜的策略,使后拿者一定取胜。经过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的方法:由于两人一定能够拿到3颗石子,所以,后拿者拿的石子数只要与先拿者的和是3,先拿者就一定要拿最后一颗石子了,所以,先拿者必输。

接下来,教师有意识地尝试将“设计问题”这一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去做。问题(5)请你对问题4的游戏规则进行修改,使游戏变得公平。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设计问题,还有的通过合作交流完成,回答如下。生1:通过抛掷的骰子,决定拿石子的顺序,当骰子停止运动后,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奇数时,第一人先取;朝上一面的数字是偶数时,第二人先取。这样,游戏就公平了。生2:每一次抛掷之前,也可以通过抛掷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先谁后,这样游戏就公平了。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内容,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处理、灵活发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监控,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引导到数学学习中来。

(四)课堂提问要有发散性

发散性提问就是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呈多点、多方向联接,由一点向多点、多面扩散。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这类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并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一题多解、题目引申推广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五)课堂提问要有思考时间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六)课堂提问要有情境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创建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当设计一个教学情境时,应注意要做到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和开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如在初中数学教材因式分解的教学中,根据学过(下转55页)(上接53页)的平方差公式,教师把易错的地方讲解清楚,利用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逆用,转变成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就不会发生知识性错误。教师通过这样去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思维活动。

(七)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能专门针对个别或部分学生,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教师喜欢采用向一横排或一竖排学生提问的方式,这种方式忽略了很大部分学生,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好的提问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位学生,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不能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如题目较容易,可让一后进生来答,使其在答对后,具有“征服感”,产生向上进取之心。如题目较难,应先请好学生回答,为后进生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完备自己的答案,避免其因答不出或答错而产生“受挫”心理,丧失信心,这样以优带差,形成帮、带、促的良好风气,使学生携手共进。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的浪花。”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而那样问,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原因就在于提问,能否科学的设计出新颖、巧妙、击中重点、触及难点、激发思考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曾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之一的具体学情设置课堂提问,使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第6篇

1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模式

1.1 双组

双组,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组建的数学学习组和数学兴趣组.

1.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和数学兴趣发展的教学活动.

1.3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的实施

2.1 实施原则

2.1.1 循序渐进原则

初中学生刚从小学过来,学习依赖性较强,加之受注入式和应试教学的影响,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教改应循序渐进.

2.1.2 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接受力不同,兴趣也有差异,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优势,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2.1.3 优势互补原则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使学习效益最大化.

2.1.4 及时激励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努力寻找闪光点和成绩,及时激励或奖励,让学生不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增强学习信心.

2.1.5 减负原则

“双组”教学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不增加课时.

2.2 实施步骤

第一步,宣传动员.农村学生和家长对教改陌生,在教改之初广泛宣传,让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了解教改目的与意义,以营造家长支持、学生配合的教改氛围.

第二步,组建双组.将全班30名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为5人一组,全班共6个学习小组.由各组学生自选组长,学生按小组就座.同时,又将全班30人按数学兴趣分为2~6人不等的多个活动组,以同样方式选组长,但两类组长不兼任.

第三步,开展活动.在教学中每周有1节课开展兴趣活动,学习活动、兴趣活动分两条线在教学中交叉进行.

第四步,反思总结.在“双组”教学中,教师不断分析总结.同时,让学生不断总结反思,谈(写)学习和活动中的体会、收获与问题.

2.3 开展“五学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学”,指在课堂上各学习小组开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竞赛学习和督促学习.“五小”,指在数学兴趣活动中开展的小论文写作、小先生教学、小调查研究、小测量和小设计制作.

2.3.1 开展“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应有“四个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可见,学习能力是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一个人的在校时光短暂,新知识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自主学习.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让学生预习新课,回答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才能回答的问题;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如抓关键字句、概念,借助图表分析问题,归纳例题的解答步骤,提炼例题中的思想方法,遇省略的解答过程在草稿推演,等等.

②开展合作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力.

古人云:学习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增长知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彼此交流、相互争辩,能够加深知识的理解,从而学得更牢.

③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特别倡导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探究能力.数学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对数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1]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在较短时间解决的问题,就让小组讨论和探究完成.因为“讨论是一种培养创造性品质的好方法.讨论可使一种想法启迪另一种想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解题方法的范围.”[2]但不可能什么都让学生探究,也不是什么学生都能探究.有的探究要延伸到课外,有的探究只让少数学生做,有的探究学生不可能探究出结果.

④开展竞赛学习,培养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各行业竞争加剧,学生在校能感觉到的多是升学竞争,还体会不到未来的生存竞争和就业竞争.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班上开展竞争式学习:一是小组内竞争学习,二是班内小组间竞争学习.例如:课堂上竞争答问,看谁的回答正确且表述清楚;看谁的作业书写工整且错误少;看谁考试失误少、成绩进步大.同时,对学习进步者和成绩优秀者均给予奖励.

⑤开展督促学习,培养自控能力.

初中生学习自律性差,尤其是数学学困生.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实行监督学习制,组内一对一监督,为小组共同进步打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2.3.2 开展“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福禄信尔).前不久,《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在澳门、宁波的发言中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3]因此,开展数学兴趣活动很有意义.

①开展小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

“数学中的写作是以过程为目标的学习活动,指学生将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体会、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对学习方法的总结等写成文字的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元认识”水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情感;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可以为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信息.[4]另外,丘成桐教授在2004年6月22日的《文汇报》中撰文指出,常见我国数学家解决外国人的猜想,却几乎没有听到中国人有过什么重要猜想,这一点源于基础教育中“中国学生提的学术问题很少”.而写数学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学术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和数学表达.

②开展小先生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小先生(优生)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小先生感受师生角色换位后的体验,认识到教师的不易和艰辛,从而有助于尊重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小先生通过备课写教案、讲课、批改作业,既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辅导了学困生学习.

③开展小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协作能力.

开展小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编问卷和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调查中同学的互帮互助与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在今天,学会与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共处和处世技巧”(戴尔・卡耐基).

④开展小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数学,尤其是几何,有大量涉及测量的内容,通过实地测量,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⑤开展小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刘佛年在《数学学习论》中指出:“创造并不神秘,非要有科学理论才能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都称得上创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数学兴趣小组中开展了小设计、小制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开展“四评四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与学习自信力

2.4.1 开展“四评”活动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比不了解学习成果的学习积极性要强得多,学习效果也好得多.[5]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学中及时的评价与激励十分必要.我在教改中就开展了“四评”活动:①自评.每学期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成绩与活动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交作业情况、小论文、小设计等)自评,分A、B、C、D四个等级.②组评.每学期小组对组员的学习和活动情况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③师评.每学期对全班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④校评.每学期学校领导对教师指导的学生成果进行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其结果与教师的教改津贴挂钩.

2.4.2 开展“四奖”活动

在精神奖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奖笔者发表的书刊等.设四类奖:①学习优胜奖.对数学定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最高的都奖.②学习进步奖.奖励学习进步者(分为阶段进步者、学期进步者),让他们看到学习数学的希望,以增强学习成功感和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森).③作品优秀奖.对评出的数学活动优秀成果给予奖励.④作品发表奖.对在校刊和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的作品进行奖励.

3 初步成果

3.1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通过教改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3.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教改实验,数学学困生有了转变,学习的态度更端正了,学习目更明确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了.

3.3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通过教改实验,班上学习的氛围更浓了.特别是通过小先生(优生)教学,在小先生得到锻炼的同时提高了学困生的成绩.中等生在与优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活动中,积极向优生看齐,为争取获奖和当小先生,学习更努力,进步较快.这样,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3.4 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数学小论文、调查报告、小设计、小制作),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例如:赖小林、徐川等同学撰写的数学小论文《“大边对大角”的证法探究》发表在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学生数学》初中版2008年第7期上;杨杰、罗超等同学撰写的《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调查报告》,赵俊雄、文欣等撰写的《初中生学科兴趣与偏科调查报告》,均发表在校刊上.另外,一些有一定创意的小设计和小制作在学校展示.

4 反思

4.1 防止单一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具体到一节课,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取学习方式,防止固定用某一种方式学习.例如:难度较大的内容较适合讲授式学习;优生较适合探究学习;学困生适宜与优生合作学习.

4.2 防止合作探究表面繁荣,注意学习有序和实效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课堂上容易出现表面热闹且教师难于控制的局面,其结果并效果不好.因此,注意活动监控和有序,确保学习取得实效.更何况,目前“在分数和名次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远远超过‘合作、交流、分享’的欲望”[7].

4.3 加快初中升学考试改革,努力为课改定向导航

“对学生而言,追求分数是学习的一种意义,而不是全部.”[6]当前,升高中主要还是以一次性的文化考试为依据,虽然现在很多地区有了学生综合评价,但在录取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或者说,目前综合评价力度还很不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难怪有论者说,“当前,教育改革如此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社会的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强烈支持.国家利益和老百姓的个人利益似乎是矛盾的,前者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显示出对教育的高瞻远瞩,而后者却没有那么‘时髦’,他们更关心教育的直接结果,而不是那些难以评估的教育价值.”[8]

参考文献

1 金晔.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8(3)

2 吕传汉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4)

3 2006-2007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4 胡耀华.数学写作的价值及若干教学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5 张定强,赵宏渊,杨红.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与实践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08(1)

6 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培训;反思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47-03

2011年9月7日至26日,我有幸在保定学院参加了河北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回来以后又参加了三个专题的网上学习研讨。这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家讲座引领,有教学实地考察,有学员互动交流。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大,提升了教育理念,夯实了专业知识,开阔了教学视野,更新了数学观念,增长了教研技能。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展示,更让我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由衷地感叹教育的天空如此湛蓝高远,三尺讲台如此绚丽精彩。通过培训,我备感教书育人的责任厚重,在这份厚重的责任面前,我愿为之上下求索,奋斗不息。现将培训学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例如:如何解放学生?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设计?如何进行双基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问题越来越困惑、烦恼着我的教学。我带着困惑和烦恼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得到教师指点和引领,使我对课改有了全新的认识。

例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新课标研制组组长王尚志教授讲的《整体把握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王教授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沿革、实际需要三个方面讲解了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特别谈了当今认识数学新课程变化的三个基本视角――数学视角;教育视角;学生视角。

(一)从数学视角看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鼓舞和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数学是科学、理论、语言、工具、技术、文化、伙伴。

(二)从教育视角看数学

数学教育不仅仅限于关注那些将会成为科学家或者工程师的人,更需要关注确保国家将来的劳动力需求,无论在足够的数量上,还是在技术的熟练上都应该超过现在。建立适合所有人的良好数学教育,是国家利益所需要的。文科、工科、理科等不同专业方向需要不同的数学,不同人对数学需求的不同,在数学发展不同。

(三)从学生视角看数学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不仅学习知识的本身,还要掌握认知的手段;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这些观点与提法,使我加深理解了解放学生的含义。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思想。有关新课程理念要告诉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环境的特殊性、学习资料的典型性,以及如何用学到的知识和智慧去创造未来美好的人生。从我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如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教师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对于学生来讲理想和思维决定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同时,我觉得我们要围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教育教学,转变教育升学观念,从而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谋划。

又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课程教材研究员章建跃教授作了《有效改进课堂数学》报告。章教授首先介绍了课改的基本共识,就是教育的核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强调“启发式”讲授,突出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接着,就有效教学话题谈了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引进概念不自然。2.缺乏问题意识。3.重结果轻过程。4.重解题技能技巧轻普适性、思考方法的概括。5.机械模仿多思维少。

听了章教授的讲座,我真正认识了三维目标,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中一味套用三维度,凑三维目标是盲目的,是对三维目标认识的扭曲。通过学习、反思,我总结了自己看法和观点,完成了论文《关于三维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思考》。我清醒地认识到,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有内在统一性的,是交融一体不可分割的。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心理维度,不是教学目标的维度。教学目标是落实课程目标的目标,其设计应遵从“最近发展区”原则,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来确定。要聚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维能力、理性精神。不要机械套用三维度,凑目标。

此报告无疑是对当下教育教学弊端的一次警钟,更是对一线教师落实三维目标的一次拨乱纠正。

又如,保定学院黄英副教授讲的《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专题报告。黄老师借用很多实在的教学实例形象地简述了双基教学对数学教育的作用,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既不能把中国教育成功一律归功于双基教学,也不能把中国教育的缺失一律归罪于双基教学。我们应在双基十分坚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育。不能为搞创新而丧失了坚实的基础,也不能因强化双基而禁锢了思维能力和淡化数学思想的培养。我突出的感觉:我们对双基教学认识不够深入,对课改改什么不很清楚,留什么也不清楚,过去教学过于注重双基忽略创新精神培养,现在又过于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双基培养。课堂上讲的不够,练得不牢,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得基础知识理解不深。

几位教授站在新课改的前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现状给学员们一个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梳理,让我们找到了课改与实际教学的结合点,使我们从新的高度客观地、理性地认识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理念。

二、加深了对数学教学的理解

我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刻。真心感谢培训老师的点化引领,特别是河北省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保定市高级教研员徐建乐老师的讲解,徐老师长期从事数学教学法研究,长期扎根数学课堂,有理论有实践。很多提法值得我学习。他在《进一步理解新课程下的教与学》指出:

1.对数学教育意义的思考,要从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教育性思考。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在数学知识学习中,人的智慧、情感都要获得发展。

2.对教学的思考,要关注学习理论的学习;要关注默认知识的理解;要关注思维方式训练;要关注有效的教学设计;要关注弗莱登塔尔教学原则;要关注教会学生会学;要重视合情推理;要重视直观;要注重内容呈现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要注重数学的认知规律。

3.“过程的教育”不是指在授课时要讲解、或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

4.我们要为了理解而教;教学的过程对非智力因素要给以关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领域的开发不可或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是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重要的因素。

这些观点让我深深的懂得:数学知识赋予了数学思想,便有了数学灵魂,便彰显了数学的生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生命延续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和数学素养积累、开发、提高的过程。数学教学不能失去本色!

三、增强了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学然后知不足,过去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很有水平,很优秀。听了保定三中分校高级教师章巍《把握数学本质,打造有效课堂》的精彩讲解,我突然感到心痛!在日记里我是这样写的――有一种痛叫黯然无声却痛击半生,半生的痛曾是无谓的伤害,这伤害曾令我恍惚自豪。这痛便是教学的心痛,这痛是今天才感觉到,这痛令我半生的教学成绩忽略为零,面对你,我的小老师,我觉得我像是没有进入教学的学生。章巍老师年仅二十七、八岁,在全国做过无数次示范课,多次参加世界数学年会。面对他优异的成绩我自惭形秽,聆听他对数学教学高深的见解令我由衷敬佩。如他由实践总结出的:

1.数学教育的本质是寻找数学知识恰当的教育形态,数学有三种形态:原始形态、学术型态和教育形态。把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是所有数学教师的责任,把火热的思考变成冰冷的美丽是理想的数学教育。

2.维持学生高水平的认知很重要,教师过早介入学生思维过程,学生高水平的认知就在教师的所谓引导下逐渐下降。教师对学生思维支持与帮助应是隐性的,应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近似于在发明创造;教贵在度,学贵在悟。

3.低效或无效的课堂常常是教师自身低效或者无效劳动造成的。

小小年纪有如此丰富的经验,真的很佩服!从他身上我看到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的化身。我感到学习的急迫!不学习不提高就是落伍,专业知识不更新就是低效教学,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是课改赋予的使命。作为骨干教师要处于领先地位,就要学习在前。学习改变观念,观念决定成败。

四、增长了教科研技能

参加培训是自己成长路上的一次重要经历,更是一次教学技能的提升。

从保定学院韩素兰教授讲解的《求解中学教师科研难题》中,我学到了选取适宜的研究课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抓住有价值性、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的小课题,运用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总结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进行研究。学会小题大做,需要“胡说”“八道”。

从保定学院周和月教授讲解的《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我学会几何画板的操作方法,几何画板使几何图形通透灵性,体会到了几何画板带给教学的直观和效率。

从保定学院沈建平副教授讲解的《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研讨》中,我学到基于数学文化的初中数学探究教学技能、学会了基于数学文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明白了探求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背景知识的过程。

从保定学院庞晓丽副教授讲解的《创新教育下的课堂――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索发现》中,我学到了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方法,了解了数学课题学习的内容,如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数学探究学习、数学主题阅读,学会了数学课题教学模式。等等……

另外,通过网上近90个小时的听课观摩,反复学习了北京市丰台区实验学校吴文丽老师主讲的《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诊断与教学调控》;北京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王玉起老师主讲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北京十二中初中二部杨竞老师主讲的《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研究》,我掌握了诊断问题的方法,学会了提问的技巧,强化了习题课的思维程序教学。

五、网上论坛,取长补短

第8篇

关键词:数学实验课 建模 主体性 实践能力

数学实验是一种新兴的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模式,它是实验者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经反复思考和研究后,做出某些合理的假设,使问题在不致失真的情况下得到简化,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与算法,求得结果并将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和解释。它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与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开发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现实意义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是:从学生角度看,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感到数学枯燥乏味,有些学生甚至对数学越学越怕,感到数学太难接受;从现行新课程教材角度看,教材的应用性不明显,平时很少涉及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运用数学建模载体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实验课中通过自身参与的实验活动发现数学,应用数学,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广泛的基本的数学能力。要真正实现数学教学两大转化:一是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向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转化,二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转化,从而为培养理论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创新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能做到让学生不仅懂得一些数学知识、数学思想,而且让他们能够在一定的地方用数学,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觉得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觉得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靠已有的数学知识是不够的,进一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能更好地学习数学,那么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新颖的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探讨

1.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型实验课

此类型实验课主要以解决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传统型应用题为主,即有一定的实际背景、具有明确条件的求解问题,或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的纯数学背景下的数学问题,如定义、规律及公式的发现、推导等等。它主要由下列流程构成:创设情境问题提出自主探讨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得出结论。例如,我们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按照以上流程逐一落实,条件从一个增加到两个、三个,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通过数学实验操作,的确能自主解决数学问题。

2. 教师仅给予必要指导的数学建模活动型实验课

此类型实验课就是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构建数学模型,即如何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经过适当的条件限制加工抽象成一个数学问题,并进而选择适当的正确的数学方法来求解。这类实验课可分五个主要阶段:收集整理素材、进行模型假设、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求解模型、模型化归研究。

例:攀岩植物葛藤总是绕着大树干螺旋而上(如图1),现测得一棵大树的直径是40cm,葛藤绕它一周上升25cm。测得葛藤绕它攀爬了17圈。

(1)求葛藤绕树干一周的长;

(2)求这根葛藤的总长。(八年级数学作业题)

学生感到求“葛藤绕树干一周的长”比较难,认为是曲的,从未见过,如果我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空间图形展开以后(如图2),转化为利用“勾股定理”的模型来解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 课题学习型实验课

此类型实验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学习、然后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数学思想实验。即根据研究目的,人为创设、改变和控制某种数学情景,在有利的条件下经过思想活动,以研究某种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从而体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数据、建立模型等应用数学的过程。这类实验课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成果总结和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4. 结合计算机运用数学软件型实验课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此类型实验课协助学生利用计算机与数学软件包来完成一些典型的习题,一方面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及数学软件包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对有关问题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数学概念及方法的理解。如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几何画板》∠C的大小与三边大小的关系充分地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对于a、b、c三个不同的数值,只有当a、b、c满足a2+b2=c2时,∠C才会是90°。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使得他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思考

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在实验课中积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解释现象、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收集素材,用所学的知识建立模型,使学生真正感到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验,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数学实验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的。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

在实验课中应用计算机结合数学软件,让学生用现代化的方法处理数学问题、发现问题,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可获得真实、鲜明、生动的具体过程,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主动建构数学概念,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广大的初中学生确实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培养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主动地利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中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实验课的素材均来自生活,即是生活数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仅起指导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选材、建模、求模等环节完成实验任务。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教师的安排,而且可以有自己的设想,可以自己做数学实验。因此,由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这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因此也是数学实验课中尤为重要的方面。数学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基本的数学能力,但它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构建模型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评价和处理的能力,等等。数学知识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大都是开放型的,其解决的模式和方法并非是惟一的,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建勋.对初中数学实验教材修订的若干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12.

第9篇

一、课题名称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2)实施具体方案。(3)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出来,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四是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结合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1、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边板书边领学生总结了五字方针:设、列、解、检、答。学生按照这五字方针,就能较规范地完成类似的数学问题了。

2、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习惯。

3、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如在学习“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一平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在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后,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的用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或与同桌互相

进行交谈。在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的同时,教师逐步地要求学生答对所问,用词准确,语句完整,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长期坚持下去,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4、榜样力无穷,用学生去影响学生。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用语言表达有困难的问题,我让那些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先说,使其他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怎样去表述问题,怎样表达才有条理;另外,让那些书写规范的学生到前面板演,这样要远比教师一遍一遍的强调作用更明显。对于刚刚接触的问题,我让同桌之间,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在解答问题后,互相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在作业或试卷的解答中语言表达比较突出的学生,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用他们的规范解答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中,就是以几何教学为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学习数学证明方法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当指出,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即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或错误。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新课程中关于几何教学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合情推理与证明能力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讨论、探究,最后再逐步引导到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敢说,想说,会说,能说的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力争规范。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如何把数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何更好的照顾到那些超弱势群体;作为老师都希望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时间从何而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若学生就是不肯说,该怎么办?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第10篇

1 “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多少年来一贯制,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特别是如何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包括作业批改的改革。因为批改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初中数学作业的批改方法多采用 “全批全改”。目前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对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明显地暴露出作业“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1.1教师花费在评改作业上的时间过多。初中数学作业天天有,学生天天做,教师天天改。如果一个教师任两个班,每班按45人 计算 ,每次要批改90本作业;若每次留4个题,一次要批改36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3个多小时的时间。尤其是批改几何作业,还要花费更多的一些时间。再加上平时小测验、单元测验、班主任工作、备课……忙得团团转。探索教学改革的时间难以保证,当然教学改革也难以付诸实施。

1.2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素质教育下突出的特点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可是作业的“全批全改”是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天天忙于按时完成作业,不管对与错。学生主动思考,自我检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1.3师生双方获得的信息失真度很大。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通道。可是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作业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很差,因为学生为了老师“批改”只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由于时间紧,教师批改作业常用“×”等简单符号,学生由这些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作业的 “全批全改”教师很辛苦,但束缚了教改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所以,改革数学作业批改方法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2 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

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还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能使师生双方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加快信息反馈的速度。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但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此做了以下尝试:

2.1随堂批改作业。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完成,采用集体讨论答案,当堂集中统一批改。

2.2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成前后两桌,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把批改的情况向老师或信息小组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

2.3教师抽查和面批。教师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要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和批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2.4建立作业信息小组。由科代表和几名同学组成作业信息小组,及时做好信息交流。其主要任务是:

(1)汇集班上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供学生参阅。

(2)收集作业中做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时向全班进行交流。

(3)每一单元授完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作业信息小组及时 总结 正、错两种典型,向全班同学作交流。以达到消除错误,开阔眼界,巩固知识,掌握方法的目的。

3 作业分层批阅

第11篇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身心投入,还会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注重直观,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字母在表示数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和“变”的抽象性,他们原来就对数的认识就感到不太适应,所以老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数学文化,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数学在其发展各个时期就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诸如讲圆周率时,讲一讲祖冲之的成就;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一下华罗庚的故事;在乘方概念引入课上,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小欧拉智改羊圈;金冠之谜等等。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还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课外活动,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1、指导学生学写数学小论文。我们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必须自学有关的书籍,广泛地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和数据,并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提炼和概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最后才能形成文字写成论文。事实证明,指导学生写数学下论文,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2、数学游戏。经常开展数学游戏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我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与结尾的数字,我都能够立即说出其平方的结果,学生都认为我是神算,我告诉学生规律,只要将5前的数字与其大1的数字相乘在其后补上25,即得结果。数学游戏将科学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

此外,指导学生创办数学小报(报纸或墙报),由学生自己组稿、编辑定期出版,组织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思考题征求解答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都能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方法指导,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枯燥的概念,法则总是让学生头痛不已,背不出,记不住是最大的问题,往往教师的教总是有些给学生“灌”的感受。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浅谈数学 思维培养

论文摘要:新课标是当前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大胆尝试了初中数学活动与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现体会如下。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设计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怎样将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很好把握,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的研究课题了。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下边,我就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克服困难,积极的探索、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 ,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转贴于

三、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综上所述,结合自己在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我认为在新课标的要求指引下,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认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导学生极积思维、分析、判断,让学生从直观实物中去感知、认知,实现让学生从“做中学和学中做”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互动探究;现象;教师

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互动,作为新课改的产物,互动式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实施互动教学还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养成自我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互动中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参与进来,由双方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作为“导演”,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探究的背景

1.探究领域的变化

数学课堂互动探究的一个新趋势便是从最初的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变为更加注重剖析学业成就的背后影响因素,分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引起学生学业优劣的原因。

2.探究方法的变化

任何领域和学科的研究都与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课堂互动探究也不例外。以往的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现场观察、访问等方法进行。近来,录像分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录像拍摄,使对复杂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成为可能,这有利于从多角度进行重复研究,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及准确性。

3.课堂互动探究的原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一轮启动在我国各个地方陆续展开,此时的课堂互动探究也随之被建立起来,可以说,对课堂互动进行探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起点,是新世纪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的关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取其所长,去其所短,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改进,努力跟随新课标的改革步伐向前迈进,使学生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师也能够在新的环境下为教学的改革不断创新。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开展互动探究教学,避免填鸭式教学继续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二、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探究进展

1.课堂互动的类型

依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论,师生课堂互动的行为被分为知识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教师中心式三种类别。其知识中心式指课堂的进展是通过教师运用知识来控制的,学生可以带着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疑问进入课堂中去;学生中心式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给予指导,积极鼓励学生自觉参与;教师中心式则指教师为教学主体,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

2.课堂互动的模式

课堂互动的模式并不是单一的,它有着丰富多样的内涵。课堂互动的一般模式是启发-回答-反馈/评价序列(IRF/E),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控制课堂互动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讨论,然后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由老师给予一定的意见从而结束整个互动。

3.课堂互动的分析方法

课堂互动的分析方法有多种形式,其中由弗兰德斯(Flanders)所提出的“互动分析系统”(简称Flash)被广泛采纳。“互动分析系统”是通过记录师生间互动的重要事件,并了解其影响,从而帮助教师了解教学中的不足以便加以改进其教学行为。弗兰德斯将师生语言互动分为10个类别,1~7类记录老师对学生的说话情形,8~9类记录学生对老师的说话状况,第10类主要记录教室里出现的安静或混乱状态。观察人员以此为标准每三秒钟记录一次。

三、初中数学课堂互动的注意方面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在遵循传统教授型师生关系的同时,更要发展交流型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应该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应该倾向于朋友关系,从而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完成传授和接受的学习过程。

2.互动所占课堂比例

一节课不仅要完成新课标所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还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参与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根据以往的研究和自身体验,我认为每节课8~10分钟的课堂互动时间最为适宜,当然,根据教学进程和实际情况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3.班级桌椅摆放位置

新课改下,很多班级率先着手改变教室布置。这对于加强课堂互动的效果是非常有效的。再美的东西,时间久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经常性地改变教室布置和座位顺序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四、课堂互动的具体做法和实例

课堂互动、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学习的一种模式。经过论证,数学合作性学习是必要的、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才会出现师生共融的场景。课堂互动的具体做法和实例如下:

1.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当问题呈现之后,我们不妨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在小组内开展交流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争执,有争执才会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案例:不用开方、查表和无理数知识,让学生求出一个带根号数的数值。学生苦思冥想一段时间不得其果后,他们会自发组合,通过查找资料,激烈辩论,借助计算机,终于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2.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当学生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应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40名同班同学生日相同的可能性问题。学生凭直觉认为,一年365天,班级40名同学生日相同的概率会非常小。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根据等可能事件概率公式计算出40个同学生日都不相同的概率,结果大大超出人们意料,部分学生对计算结果还是半信半疑,教师又指导学生进行5人小组合作,利用学生档案对全校各班学生的生日情况进行调查,从而使学生坚信计算结果。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立解决比较困难,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

我们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到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探究的现状以及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应注意和加强的一些方面,并且结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实例来论证我们的观点,说明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数学合作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产生师生共融的场景。我们常听一些学生说,学习数学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通过这种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我想数学不会再那么让人头疼了。因此,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数学上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来使课堂互动的效果达到最佳。这就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但是,在课堂互动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很多老师在实施互动式教学时不能真正领会互动的精髓,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呈现,没有发挥其实际作用。所以,在互动教学实施时要注重对老师的培养,使之领会互动的内涵,发挥其功效。

参考文献:

[1]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M].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晓红.数学教育国际比较的方法论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第14篇

【关键词】课外作业 初中数学 课外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54

课外作业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数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更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可是面临考试的压力,学生的作业依然沉重,呆板、重复、单一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常常将课外作业作为填满学生课余生活时间的填料,这将严重压制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在现今减负提质的背景下,作业的内容必须做到内容精炼化、形式多样化、开放探究化、应用实践化、布置层次化、形式趣味化。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趣味”设计在课外作业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发现、鼓励、发展学生的这种需要,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切入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二、把“生活”设计在课外作业中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中学生学习的田地很宽阔,把学习的触角伸向中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把课外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生活化的作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巩固已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三、把“开放”设计在课外作业中

新课标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多设计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背景新颖,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开放探究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途径,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把“实践”设计在课外作业中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为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也应给学生创造进行实践的机会,不拘泥于教材,既关注课本,又关注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五、把“自主”设计在课外作业中

新课标指出数学要体现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建立作业“超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的方法。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更深层次地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

六、把“多样”设计在课外作业中

课外作业的形式要有变化,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力,给学生提供自主程度高的作业,以此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做作业的过程富于挑战性,给每个学生有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设计的作业形式有:自编作业、数学日记、数学小报、数学小论文、成长记录、数学小课题研究、实践作业、阅读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合作作业等。

“教育有心,学者得益”。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我国学生的课业负担之所以无法减轻,关键在于我国的升学评价制度没有改革,在单一的用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进行选拔的考试评价体系之下,学生要考出高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题海战术。目前的教学现状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合学生发展的地方,家长和教师的观念都有待于改变,教学方式也有待于改进。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从根本上说是落后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质量观,狭义人才观造成的。因此,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首先必须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贯彻执行教育计划,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规范学生作业数量。与此同时,要大力研究课外作业的设计,积极改进课外作业的质量,让学生的课外作业突破应试教育的框架,走出“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圈子。针对学生的实际,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作业练习、评价形式,努力把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学生的自交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优化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的数学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从而赋予数学课外作业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柯香琴.探究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9(15).

第15篇

——成都师范学院国培数学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蒋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又要有一定的教研能力。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研能力,使我们兵团团场教师的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呢?国家加大了教育的投入,开展了“国培计划”团场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项目,于是在2019年10月这个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里,我很荣幸参加了成都师范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培数学班的培训,成都师范学院给我们请来了优秀的教育专家;安排我们去成都最好的中学观摩、听课;参观了成都的博物馆、图书馆初步了解了成都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通过这样培训,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今后,无论做教师还是教研活动都会有目标、有方法争取达到自我能力的再一次提升。

一、通过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的学习,提升了专业理念

开班典礼上兵团教研室的领导及师范学院的领导、老师们对我们培训的教师提出了学习要求,了解了教育教学动态,当前面临的大好形式,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下午正式上课,优雅美丽的曾磊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教师的礼仪和师风建设》,使我觉得教师这个行业更要注意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声音、语言等,教师只有掌握了教学中应当应用的礼仪规范才能与人和谐相处,令学生喜欢数学这门功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善于分析的汤强讲授的《初中数学教材的深度解读》知道了要生活数学化而不是数学生活化。风趣幽默、不拘一格的赵思林教授讲授的《初中数学的理解与教学》让我们知道了所有的学习都与记忆有关,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就是培养好的生物钟。和蔼可亲的牟天伟教授给我们讲解了《小课题的研究与论文写作》听取了权威专家的观点和见解,反思自己写作的不足教师想在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该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教学研究中去。治学严谨的潘绍茂教授给我们讲授的《初中数学课例分析》让我知道了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的灵魂问题。成都名校何明老师的《不忘初心,合作探究提素养 逐梦前行,智慧务实抓实效》的讲座给我们带来了借力团队力量提升数学质量的理念。等等这些著名教授和数学教育专家的新颖的观点和教学方法,风趣的讲解,都让我们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让我们树立了现代教育理念,了解了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方向,掌握了相关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新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更加贴近和符合中学教师教学的需要转变教学方法,更好的开展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另外,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些著名教授和教育专家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教育教学的敬业精神,实在令人感佩。他们精彩的课堂讲授,精心的教学安排,平易近人的交流,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国家昌盛,系于教育;教育昌盛,系于我身。

二、通过参观学校、听课、讲座,感知了教学魅力

德行为先,聪颖才智次之,德才兼备最佳。教师的最高标准是“培育人才和塑造灵魂”。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即教师不能只当一位“教书匠”,而是要把教育当成是有生命的事业。课堂是动态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同一问题或现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疑问和兴奋点。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和接受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智慧挑战。这样的课堂才是人的课堂,这样的教师才是名副其实的“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如渔。”即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此外,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批判和创新能力,还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心理把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我们参观泡腾书中学、温江二中、成都师范附属中学以及在德育教育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

三、通过教师之间的切磋学习、展示、交流收获了友谊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