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环境工程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1):61-63.
1引言... 1
1.1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1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的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的研究现状... 3
2目前国内城市滨水设计的利用状况... 4
2.1滨水区在城市中的作用... 4
2.2目前国内城市滨水设计存在的问题... 4
2.2.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
2.2.2滨水与城市在空间上缺少整体性... 5
2.2.3土地使用形态片断化... 5
2.2.4表面化的照搬照抄... 6
2.2.5对生态概念模糊... 6
2.2.6交通组织混乱... 6
2.2.7护岸景观缺乏连续性... 7
3城市滨水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8
3.1城市滨水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8
3.1.1自然性原则... 8
3.1.2整体性原则... 8
3.1.3连续性原则... 8
3.1.4多样化原则... 9
3.1.5安全性原则... 9
3.1.6亲水性原则... 9
3.2城市滨水设计应遵循的方法... 10
3.2.1人文设计... 10
3.2.2生态设计... 10
3.2.3景观序列... 10
4以广州新电视塔滨水区为例... 12
4.1珠江滨水区的过去及不足... 12
4.2珠江滨水区的规划建议... 13
4.2.1大珠江理念... 13
4.2.2文化珠江理念... 14
4.2.3多功能复合珠江与生态珠江... 15
4.2.4亲水性珠江... 17
4.3以新电视塔滨水区为例看滨水设计的成果... 17
4.3.1景观的二元性... 17
4.3.2对功能空间与生态的协调... 17
4.3.3亲水性的体现... 18
4.3.4公众参与理念的深入... 18
国家近期在环境保护方面相继出台了《“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等政策,对提升基本环境公共服务、实现节能环保、改善环境质量等重大环保民生工程显得更加重视,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毕业生不仅需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尤其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教学和死抱书本的学习方法都无法满足这一新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实践教学作是高校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纽带,学生可先进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开展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毕业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打下基础。
一、现阶段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毕业论文积极性不高,就业压力大
传统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是由指导教师先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出现多个学生做同一题目、一个指导老师连续几年题目不变现象,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真题少,缺乏针对性、综合性和知识的更新,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教学资源和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教学资源紧缺已成为众多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如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只能满足平时教学环节的需要,对于毕业论文这样特殊的教学环节略显不足;还有毕业论文教学中出现一个教师指导十多个学生的现象;经费不足,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科学数据的获得是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收集,有的还需要进行实验、试点、走访、调查等工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由于体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时间不足,因受就业压力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忙于求职应聘,一部分学生忙于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相关考试,以扩大他们的就职面,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考研,忙于研究生的复试、调剂。
3、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增强
长期以来,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匮乏,工程技术师资队伍弱,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形成了重视课堂书本教学“轻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校内完成,学生很少有真正面向生产实际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优势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是指利用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企业的经费、场地、设备优势联合指导毕业论文,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拟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以学校为主实行双导师制度,共同监管。
1、有利于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的社会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实习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论联系实践,并深入了解所从事的专业,拓展视野,增加社会经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2、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模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毕业生从企业中获得了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为未来的工作进行了一次预演,缩短了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增加了实际工作的经验。企业通过学生在现场工作的表现对学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可以从中聘用适岗的员工,降低了企业人才聘用的风险和成本。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环境工程是培养具有扎实环境污染预防与治理基本理论;掌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等污染控制技术;具备环境工程基本设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操作、环保项目施工与管理及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环境保护一线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管理和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专业。莆田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是莆田学院第一批开设的本科专业,办学历史已有13年,先后为社会输送了近千名优秀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现为福建省环境工程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环境工程专业成为莆田学院“卓越计划”培养试点,期望通过计划实施,促进环境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为莆田学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卓越计划”建设中,毕业环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仍然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理论和实践机会。因此,毕业环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素质和其步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是反映“卓越计划”成功与否的标志。本文就莆田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环节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调整毕业环节进度
对于普通毕业生,毕业环节教学是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环节时间在10周左右,扣除写论文、答辩等时间,学生真正进行毕业环节实践的时间非常短,而且目前就业越来越困难,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要还去应聘、面试、找工作,还有部分考研的学生,他们的考研面试也在这段时间进行,这些事务占用了大量时间,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产生了强大冲击。为此,莆田学院在制定“卓越计划”培养计划中,毕业环节工作大大提前,其中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工作在第六学期期末完成,第三学年暑假就进入“卓越计划”合作基地,开始边实践边做毕业论文/设计,整个毕业环节时间跨度超过40周,这样既能保障毕业环节的时间,也可以解决与找工作、考研的时间冲突问题。
二、加强指导教师综合能力培养
“卓越计划”要求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莆田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学校,办学历史积淀较浅,校内教师虽然都具有高学历,但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实践经验缺乏,为了保障实施“卓越计划”的优秀师资资源,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指导教师综合能力培养。(一)加强指导教师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在原有教师考核系统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师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理论研究中,忽略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培养,逐渐脱离了实际应用,工程实践经验缺乏,使得许多教师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学校出台的制度和政策,学院要求所有中青年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教师的实践锻炼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间,连续进行或间断式开展实践。由教师自行联系到企事业单位实践研习、与企事业单位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活动、参加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办的研习班或实训班。第二,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全职在企事业单位开展研究和深度服务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不少教师被企业聘请为技术顾问或客座研究员,这既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了教师科学视野,也为教师指导毕业实践环节提供了很多素材。(二)推进指导教师的学术交流学习学院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福建省重点学科和“生态环境与信息图谱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平台,设立交流基金,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中青年骨干前往国内外科研院所进修深造。在此政策激励下,近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先后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等进行进修访学。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为他们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提供更多机会。通过这些交流,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保证了环境工程“卓越计划”的毕业环节的指导质量。
三、建立高质量的“卓越计划”合作基地
学院“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分为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实行“3+1”模式,第4学年在合作基地培养,他们的毕业论文/设计基本都在合作基地内完成。因此,合理选择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较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卓越计划”合作基地,是保证毕业环节的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学院从常年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卓越计划”合作基地,比如,莆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普罗达克森(莆田)水处理有限公司、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厦门中迅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碧水蓝天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等。这些合作基地都具有较强的从事环境专业的研究和工作的基础,有技术骨干力量作为合作导师,且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改的项目,可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通过与这些企事业单位合作,有力促进了“卓越计划”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的提高。
四、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指导
普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环节通常是在单一的校内教师指导下完成,大部分课题来自教师的科研前沿课题,本科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且易使培养的学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卓越计划”的毕业环节中,实行“双导师”培养体制。“双导师”中校外导师由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学术背景,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或有一技之长的专家组成,他们长期工作在环境工程设计和解决环境实际问题一线,与他们合作可以加强学生在毕业环节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在毕业环节实施过程中由校外导师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任务书,并提交到学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具体毕业环节的技术指导,按照课题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毕业环节过程管理、毕业论文的理论提升、资料整理,并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作为不断改进的依据,不断更新校内教学内容,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在实行“双导师制”后,所有选题都直接来自校外导师单位的实际工作,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双导师制”的实施还使学生提前融入社会。一些合作单位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可以在毕业前对实习学生进行考察,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实习学生就业的机率相应得到提高,用人单位由此缩短了试用期限,节约了培养成本。
五、强化过程管理和监控
“卓越计划”的毕业环节大部分在合作基地完成,其质量监控难度较大。学院据此制定了毕业环节管理和监控的计划,除了校内导师实时跟踪监控指导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环境工程系都定期到合作基地检查,包括学生出勤、实验记录本、毕业论文/设计进度等,基本做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汇总。在毕业环节期间,“卓越计划”的学生回校三次,以组会的形式向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汇报他们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进展。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卓越计划”下的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时,学院邀请校外专家、校外导师和部分用人单位参与论文答辩,避免了毕业论文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同时现场气氛明显活跃,学生认真程度也明显提高,倒逼着“卓越计划”毕业环节的教学质量提高。
六、结束语
教学内容是整个专业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使之后的实践探索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枯燥的授课方式,单单的知识灌输往往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应在讲解枯燥的专业知识时增添一些专业相关的时事、趣事。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只依靠课本,要以课本为主其他资料为辅,通过辅助资料给学生丰富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将以后的实验、实习的内容加入其中,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为实验、实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探究
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每个专业课都要附加实验教学,实验能够很好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专业课的实验课题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讲解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以后的厂房实训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创新小组团队,由责任老师负责管理,以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探索。
三、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四、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五、结语
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每个专业课都要附加实验教学,实验能够很好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专业课的实验课题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讲解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以后的厂房实训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创新小组团队,由责任老师负责管理,以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探索。
2厂房参观、厂房实习
外出参观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双重教学后,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接受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在污染物处理厂的参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厂房的实际操控技术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束厂房参观后,可组织学生做参观演讲,让学生总结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交流达到强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厂房参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通过厂房参观,学生将对厂房的一些仪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厂房实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厂房参观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本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厂房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厂房实践、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学生的厂房实习需要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实习计划,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确保学生在厂房实训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4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5结语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教育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对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提出了建议,并提出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在此背景下,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1979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工科环境类本科专业;1981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9年开始,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土后流动站。至此,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工科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已由1977年的7所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47所高校、每年2万余本科毕业生的规模。据相关报道,2010年应届生创历史新高,达630万人,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上普遍受冷遇,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1]。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着“缩招,减招”的尴尬处境,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普遍有了认知,于是在“就业”这个指挥棒指挥下,更多的学生全倾向于其他更为“热门”的理工类专业。环境工程就业的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很强设计、动手能力,同时懂管理、懂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多会倾向于选择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我国高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单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适当提高专业课学时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一般都遵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所规定主干课程,设置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主干课设置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水处理工程展开的,或者说主要偏重于水处理工程[2]。
为了适应时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改革应以9门核心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为主干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教育。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普遍较多,如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比为46:38:16,学分多,专业课课时少。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一般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规定为64学时、4学分,但很多高校此课程的学时低于此值,甚至只有30-40学时,这种课时安排,学生很难对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无法胜任工作。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增加专业性实践环节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教学和可视化教学相结合[3]。
(一)基本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培养严谨工作作风的基本方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对于基本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各高校环境工程实践性环节学时普遍不足。以课程实验为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等实验环节,一般在10-20学时,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若一味压缩课程实验的学时,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升入研究生后科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2)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传统实验教学往往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应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设计,精简教学内容,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性实践环节,往往并未真正的深入实际,研究实际问题。以专业实习为例,一般高校安排学时为三周左右,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并未使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因而很多学生在从事工作后会“纸上谈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设计方面,需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利用现有条件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应通过能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内容的课程设计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大工程意识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模拟工程应用的实际训练过程,真正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形象直观的学习专业知识,拉近与专业的距离[4],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论文(设计)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综述性论文、实验及污染治理工艺设计,依据不同高校的硬件设施实际情况,三类毕业论文形式比例不同。对于实验性毕业设计(论文)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5]。
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选择方面,存在着课题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很多课题只是导师课题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简单重复,导师将相关资料如实验方法等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按照导师指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另外也使得学生参与毕业课题缺乏主动性。因而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选题除了要从实际出发外,更要着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意识,设计创新性的开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实践。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面,可采用“目标”培养模式,比如允许和安排考取研究生同学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做毕业论文,让已经就业同学做其相关工作领域的毕业课题,题目设置面可以放宽一些,以保证同学能够较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
三、面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知识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和特色型人才较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将应用性强的课程引入课堂,还可以实行“工程师进课堂”、“将环境工程课程体系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等形式。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是我国高校制定教学改革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进行课程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管理知识水平。以注册环保工程师为例,学生除需要掌握环境专业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化学、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相关内容,更有如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工程法规等专业课内容[6],实施环境工程课程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备,也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7]。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而生,现在被广泛使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加应强创新教育,例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引入通识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方面变“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特别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重要,所以应建立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选课题,自由探索,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07-108.
[2]徐惠忠,王德义,苏宏.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出路分析与课程设置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j].2003,22(5):109-110.
[3]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休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35-36.
[4]黄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0增刊:61-62.
[5]杨景亮,沈洪艳.罗人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96-99.
目前多媒体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日常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在课程中增添一些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对于一些仪器的安装操作原理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性的互动教学关系,适当的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采用随堂讲随堂问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也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活跃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是整个专业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使之后的实践探索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枯燥的授课方式,单单的知识灌输往往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应在讲解枯燥的专业知识时增添一些专业相关的时事、趣事。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只依靠课本,要以课本为主其他资料为辅,通过辅助资料给学生丰富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将以后的实验、实习的内容加入其中,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为实验、实习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
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每个专业课都要附加实验教学,实验能够很好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专业课的实验课题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讲解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以后的厂房实训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创新小组团队,由责任老师负责管理,以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探索。
3厂房参观、厂房实习
外出参观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双重教学后,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接受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在污染物处理厂的参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厂房的实际操控技术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束厂房参观后,可组织学生做参观演讲,让学生总结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交流达到强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厂房参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通过厂房参观,学生将对厂房的一些仪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厂房实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厂房参观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本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厂房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厂房实践、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学生的厂房实习需要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实习计划,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确保学生在厂房实训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5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6结语
教学内容是整个专业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使之后的实践探索顺利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枯燥的授课方式,单单的知识灌输往往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应在讲解枯燥的专业知识时增添一些专业相关的时事、趣事。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只依靠课本,要以课本为主其他资料为辅,通过辅助资料给学生丰富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将以后的实验、实习的内容加入其中,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为实验、实习奠定基础。
2实验探究
在经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每个专业课都要附加实验教学,实验能够很好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并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专业课的实验课题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能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探究中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讲解改变学生的一些错误的操作方式,为以后的厂房实训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校曾多次建立创新小组团队,由责任老师负责管理,以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探索。
3厂房参观、厂房实习
外出参观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离开熟悉的学习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的双重教学后,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接受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在污染物处理厂的参观,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厂房的实际操控技术相联系,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结束厂房参观后,可组织学生做参观演讲,让学生总结在参观中所学到的知识,通过总结和交流达到强化专业知识的目的。厂房参观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强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通过厂房参观,学生将对厂房的一些仪器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厂房实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厂房参观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会对本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厂房实习可以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实习是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生产实习是环境工程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实践课,通过该教学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厂房实践、组织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环保治理设施以及设备的运行管理知识。学生的厂房实习需要通过学校联系实习单位,由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好实习计划,针对实习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实习指导教师,选择所带核心课程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实习中遇到相关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来进一步讲解,丰富实习内容。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做好生产实结,确保学生在厂房实训过程中学到了真本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归纳、总结、应用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即是总结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情况选择毕业设计导师,导师则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采用一人一题,毕业课题要来源于科研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课题确定后,由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学期内,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通过实验等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探究,最终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要严格要求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由负责课题的老师之外的教师参加论文的评定,从学生的选题、查询资料、开题、实验设计、开展试验、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严令禁止论文抄袭的现象,最后综合各个老师的意见,给出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5考核方式
专业课传统的考察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形式,为了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的增加期末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评定,避免学生因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快”,无法掌握专业相关知识的问题,将传统的“应试型”教育理念转化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育理念。
6结语
关键词: 环境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和翻译环境工程英文文献的基本技能。一方面,为毕业论文服务;另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和专业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少,任务重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学时安排少。很多学校往往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此外,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短短的20~30学时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不明确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公开出版的很少,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选文大多来源于欧美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教材、硕(博)士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从网站下载的材料、报刊科技评论等,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难度深浅不一,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时少,很多任课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筛选相应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采用翻译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板书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有枯燥的词句翻译,没有图示讲解,也没有相配套的语音辅助资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训练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任课老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对词汇掌握、阅读翻译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能力缺乏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课文中讲解过的,这样主观上给学生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无法真正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材建设
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不仅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还包括进入社会后的诸如英语面试、基本专业资料的阅读等应用。因此,文章难度选择应该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导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文体的选择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文献,还应增加广告、产品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体。
2.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滞后,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水、气、土壤等介质中的环境现象与过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
讲解各类除尘器(precipitator)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类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动画,使之生动易懂。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学时的课堂上完成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就下次课即将讲授的新词汇短语、新课文、背景等进行预习,并采取课堂随机点名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写译练习,要求用英文回答每个单元后的问答题,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复习了英语。
(3)课堂注重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训练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还有科技文体、句法结构、语态、时态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是专业英语课程需要重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也不能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听力训练可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用双语讲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教光盘,如discovery中关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科普类的环保小短片。在锻炼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开口锻炼的机会。正式上课前,可以开展“3分钟演讲”之类的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轮流安排让每位同学朗读3~4个句子,或者就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读。要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环境工程专业词汇很多都是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因此在每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构词法的分析,介绍一些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以及词性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硝酸盐(nitrate)、亚硝酸盐(nitrite)、硫酸盐(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
专业英语注重行文连贯、简洁,力求客观和准确,句子以长句和被动语态居多,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和后主定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语文体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杂长句句子结构能力。通过典型句子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训练学生分清句子种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颜色和字体与修饰成分区分开,将谓语以粗体字显示,并让学生共同参与朗读,使他们在读句和断句的同时了解句子的语法构成。
写译。对于很多高校,大三学生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毕业论文服务。这一点直接表现为毕业论文的外文翻译任务和正文中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图表的英文翻译。根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很多学生往往借助电子工具或在线翻译软件来完成,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因此,除了加强课堂讲解训练,课后布置适当的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要求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课堂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适当的测试,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尽量多样化,可以增加口试、摘要写作等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还需要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不能随意指定。其次,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或访学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英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月生,夏祥翔.论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乐.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江教育论坛,2010,(1):56-57.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环境工程高等教育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原有的实践教学己不能适应新时期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分析近几年来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对我院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优化。
1.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2.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建立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将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模式运用于实验教学过程中。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一个完整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从学科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我们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基础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三个基本模块。每一个基本模块都是由若干具有自身特点的单元组成。整个体系是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从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专业知识的拓展,实践能力的提高,逐步完成由理论到实践到能力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
(一)基本实验教学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模块,主要包括基础实验、技术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课等实践教学环节。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这一模块的教学已有比较成熟的模式,但仍存在问题,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优化原有实验教学内容,増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缺乏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实验的主要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优化设计,更新、精简传统教学内容,増加设计性、综业课程实验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占87.5%。
2.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提高实验效果。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实验教学用房日趋紧张,学院虽然加大了实验设施的投资力度,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源紧张的局面。为此,我们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相似性建设了“多功能实验室”,女“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课程实验安排在一个实验室,既解决了实验室总量紧张的问题,又克服了实验室功能分割、闲置时间长等问题,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解决了实验室用房与教学要求不匹配的难题。
(二)校内实践教学
1.加强课程设计份量,増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提出课程设计任务和技能动手的机会。具体措施是:主要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均开设课程设计,使设计思想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如“化工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安排了1至2周的课程设计,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演练有机结合。
2.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为了真正发挥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重点实施了如下改革:
(1)严格审查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学院建立由教授和退休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严格把关,要求论文选题要有一定研究或应用价值,并以科研或工程实际为主。
(2)探索“目标”培养模式。近年来,毕业生因去向不同对毕业环节提出了不同要求。为此,在加大毕业设计类论文比例的前提下,尽量安排考研同学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做论文类课题;准备就业的同学尽量安排设计类课题。
(3)探索“多途径”培养方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増多,但师资总量变化不大,毕业论文期间出现了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等问题。为了保证毕业生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多途径保障毕业论文顺利开展的方式,如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通过采取上述方式,学生提前参与了实际工作,为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4)督促指导教师加强毕业环节过程监控,并进行前期、中期和期末阶段检查,严把答辩关,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水平和质量。
3.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科技平台,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是河北省重点学科,依托学科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先后组建了“河北省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可开设开放性实验,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和开发;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负责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学校课外科技活动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创建“教授论坛”,邀请校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就专业最新热点问题和进展作学术报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校外实践教学
近年来,面对实习经费紧张,招生规模扩大的现实问题,我们在实习方式上动脑筋、想办法,在组织上周密安排^保证了校外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1.认识实习内容多样化。综合考虑实习时间、经费和条件等因素,安排2周的认识实习,并尽量保证实习内容多样化,如参观重点企业环保设施、实验室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模拟装置;观看污染防治技术的光盘录像、现场调研等。由于实习内容多样化,且考虑到学生步入社会后需具备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生产实习与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结合。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按照学生技术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进程,将生产实习安排在三年级。采取的具体措施是将生产实习和“产学研”三结合实践教学基地有机结合,建立起学生、学校、实习基地之间的联合培养方式。
3.毕业实习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例如针对污染治理设施实习中,要求学生通过实习掌握其工艺过程、设备(构筑物)的功能及设计、操作运行条件、工程的平(立)面布置,了解土建、配电及暖通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通过实习找出污染治理设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和言传身教,提高其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
4.社会实践内容注重突出专业特点。社会实践是学生以社会为课堂,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主动参与进行人格塑造、角色转换、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的实践活动。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方式上采取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形式,在实践内容上主要包括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现状,群众的环境意识,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发展及应用情况,环保产业发展,历届毕业生发展等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深入地了解专业内容,并将所学内容运用于社会实践中。
三、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措施
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条件,又要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发挥科技平台作用。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是决定实践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我院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开放性实验的设置创造了良好条件。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障。我院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的原则,在省内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开发的相关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及考核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修正,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及考核体系。主要包括编制实践教学管理办法、考核细则、奖惩办法等,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四、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实践证明,我院从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三个方位展开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1.基本实验教学改革成效。自2004年我院开始设计性实验的建设,多名教师积极编写设计性实验指导书,在实验指导书中仅给出实验目的、内容、要求和设备操作规范,要求学生根据指导书的要求,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三年来,每年有40余名同学参加开放性实验,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锻炼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完成了多篇优秀实验报告,有的学生还撰写了学术论文,论文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在自主参加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挑战杯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
2.校内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环节中,引入工程经济的观点、工程最优化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技术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锻炼,改革成效显着,每年都有一些学生被工程类单位接收并成为业务骨干,同时学生良好的综合技能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三年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与科研项目、工程设计结合率达到100%。
3.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其一,我院多年的产学研合作结出硕果,目前有12家企业与我院合作建立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有大批学生到实践基地锻炼和实习,通过深入现场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污染处理效果等方面的情况,通过亲身经历让学生将理论和工程实际有机结合,完成了理论到实际的跨越。其二,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现状和发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要求的重要手段。学院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地点选择上兼顾学生的专业和兴趣,让学生在看、做、体会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増强社会责任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环境工程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和翻译环境工程英文文献的基本技能。一方面,为毕业论文服务;另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和专业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少,任务重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学时安排少。很多学校往往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此外,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短短的20~30学时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不明确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公开出版的很少,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选文大多来源于欧美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教材、硕(博)士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从网站下载的材料、报刊科技评论等,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难度深浅不一,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时少,很多任课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筛选相应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采用翻译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板书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有枯燥的词句翻译,没有图示讲解,也没有相配套的语音辅助资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训练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任课老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对词汇掌握、阅读翻译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能力缺乏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课文中讲解过的,这样主观上给学生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无法真正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材建设
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不仅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还包括进入社会后的诸如英语面试、基本专业资料的阅读等应用。因此,文章难度选择应该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导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文体的选择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文献,还应增加广告、产品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体。
2.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滞后,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水、气、土壤等介质中的环境现象与过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各类除尘器(pre
cipitator)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类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动画,使之生动易懂。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学时的课堂上完成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就下次课即将讲授的新词汇短语、新课文、背景等进行预习,并采取课堂随机点名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写译练习,要求用英文回答每个单元后的问答题,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复习了英语。
(3)课堂注重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训练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还有科技文体、句法结构、语态、时态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是专业英语课程需要重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也不能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听力训练可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用双语讲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教光盘,如discovery中关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科普类的环保小短片。在锻炼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开口锻炼的机会。正式上课前,可以开展“3分钟演讲”之类的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轮流安排让每位同学朗读3~4个句子,或者就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读。要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环境工程专业词汇很多都是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因此在每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构词法的分析,介绍一些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以及词性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硝酸盐(nitrate)、亚硝酸盐(nitrite)、硫酸盐(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
专业英语注重行文连贯、简洁,力求客观和准确,句子以长句和被动语态居多,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和后主定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语文体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杂长句句子结构能力。通过典型句子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训练学生分清句子种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颜色和字体与修饰成分区分开,将谓语以粗体字显示,并让学生共同参与朗读,使他们在读句和断句的同时了解句子的语法构成。
写译。对于很多高校,大三学生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毕业论文服务。这一点直接表现为毕业论文的外文翻译任务和正文中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图表的英文翻译。根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很多学生往往借助电子工具或在线翻译软件来完成,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因此,除了加强课堂讲解训练,课后布置适当的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要求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课堂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适当的测试,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尽量多样化,可以增加口试、摘要写作等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还需要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不能随意指定。其次,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或访学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英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月生,夏祥翔.论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乐.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江教育论坛,2010,(1):56-57.
[4]李取生,尹华.关于本科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4):160-162.
关键词: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50-02
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存在工程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较薄弱,适应能力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应试教育的模式升入大学,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重个体、轻协作,重传统、轻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一项紧迫任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是围绕国家环保产业的需求和发展,围绕高等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的定位,围绕课程理论教学有特点地开展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构建和发展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成了课程体系。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实践教学有是理论教学的应用和目标[1]。因此,在教学中各环节相互协调,有机结合,避免出现脱节和重复。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思维视角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在坚实的基础知识积淀基础上,较好地解决实践中各类问题。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重点强化工程教育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能力。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针对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建立演示验证(必修)、综合设计(必修)、研究探索(选修)的“三层次”实验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坚持以“创新与工程设计两个能力”培养目标为中心,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效果。
二、“三层次”实验教学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如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实验方法和技术来支撑、扩展和延伸自己的内涵和外延[2]。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验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整地、系统地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以及实验技巧等。同时,学生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实现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掌握技能,并能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促进思考,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达到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原实验课程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改革,改变原来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学习同时进行,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进行调整,在完成基础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将水、气、固、声的专业实验整合为一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共48学时,集中在第七学期末的两周内进行,其中水方面专业实验25学时。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训练分析、判断、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强化演示验证的实验内容。专业实验中演示验证实验内容是不可缺少的,相关的实验内容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演示验证实验中设置了水中常见阴离子的测定、颗粒自由沉降实验、离子交换实验等内容,同时注意专业实验内容与环境监测实验内容不重复设置。
2.突出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开设综合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进行实验。设置了混凝+过滤(吸附)实验、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实验。学生根据实验的基本原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所需药品、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关键设备进行讲解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训练,学生对文献查阅、实验方法、分析仪器使用等方面知识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开设研究探索型实验。在研究探索型实验中开设了生物转盘处理生活污水的动态实验和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的研究型实验。在生物转盘处理生活污水的动态实验中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路线,设计诸多影响因素对生物转盘生化处理生活污水的各指标的去除效率,自行选择1~2个影响因素和1~2个指标的去除效率完成实验。掌握实验原理,完成实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和水质指标的测定方法,进行了文献阅读训练,迫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合理性,分析生物转盘后续四个生化池溶解氧,回流比等对去除效率的影响。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的研究实验中是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每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参与部分研究工作。通过科研经历养成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学会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两个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更好推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多渠道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建立多家典型水处理运行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场所,有力地保障了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由于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有一定环境工程设计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训练。实践教学环节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得到较系统的训练和全方位的提高。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每2~3人一组,在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后进行。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设定进、出水水质工艺方案的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计算,绘制图纸、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完成一个典型水污染治理工程的方案设计,使学生进行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
认识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包括对企业生产和典型工艺的感知、对职业的成就感,主要以查阅资料结合实地参观为主。生产实习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结合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熟悉典型水污染控制工程处理工艺、单元处理技术与设备、处理效率,加深和巩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生产实习选择企业运行稳定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各工段跟班生产,掌握企业概况,工艺技术和运行参数,主要构筑物和设备的原理、结构和运行指标,自动控制和能源状况。提高学生水污染治理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施工能力。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第七学期末根据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严格做到一人一题,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第八学期开学提交开题报告进行答辩。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到相关企业再次进行实习,依据任务书内容资料收集;选择毕业论文的同学按照任务内容要求进行大型仪器的操作学习、主要实验手段和方法的学习、完成实验材料设备的准备工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工程实践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突出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的训练。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两个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可以达到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建设的环境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郝桂珍,杨国丽.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学研究,2014,37(4):41-43.
(1、2.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3.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针对目前教育观理念及环境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选拔的要求,本文结合西安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交流、提高实验室信息化程度、增加“中试”实验、整合专业课实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实验课题相结合等创新与改革,旨在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 :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教学创新;教学质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18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39—03
项目编号: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244)。
收稿日期:2014—10—08
作者简介:赵璐(1988—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聂文杰(1981— ),男,河南项城人。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工程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与管理。
刘晓玲(1989— ),女,陕西汉中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岩土体稳定及环境地质灾害评价。
21世纪,全球性环境恶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迫使各国政府和民众在环境领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来应对。为解决这一系列环境问题,社会急需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环保领域的优秀人才,因而将理论知识、应用技术及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环境工程专业应运而生。[1]西安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地方骨干高校,旨在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与独立的工作能力的应用型工程领域人才。专业实验教学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来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专业操作技能,因而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现行的实验教学体系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2]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综合考虑我校环境实验教学现状和其他高校相关教学实践及理论创新经验的同时,总结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一、实验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一)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缺乏重视及有效管理
首先,对实验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重视程度不足。长期以来,实验人员在教学中一直被视作教辅人员,严重缺编,很少或根本无法直接参与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晋升、成长慢,享受的待遇差,队伍难以稳定。以我院实验示范中心为例,共有八名专职实验人员,仅占学院教职工总数(78人)的10.3%,八人中高级工程师一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有三人,其余四人均为初级职称。没有形成一支具有充分凝聚力、层次衔接紧密的梯队,实验人员应有的价值便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对实验人员专业水平的培养力度低。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实验人员应为学生提供最贴近现代科技的平台,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成为“三师型”(技师型、讲师型和工程师型)实验师。[2]但仅靠实验室人员自身的不断学习是不够的,还需学校、学院提高对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力度,着力于提高每一位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素养。
(二)实验室信息化水平低
在高校管理改革日益推进的新形势下,现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弊端:1.管理体制落后,多头管理,分工不明确,信息反馈、信息共享不及时,工作效率低下;[3]2.实验经费投入失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实验设备老化与闲置;3.药品、仪器的管理方法落后,未能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这使得管理工作繁琐、效率低;4.教学系统未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不利于学生更直观、快速地理解课程内容,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三)实验安排开放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欠缺,与实际生产环节脱节
传统的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陈旧,创新不足,实验安排缺乏组织性、系统性,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实验项目单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受到教学模式和条件限制,创新性、设计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较少;贴近实际生产的“中试”实验没有开设,学生很难真正了解实验所涉及的工艺或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上问题使得学生消极地对待实验课程,导致其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对实验项目的操作能力以及在实验设计方面的发散思维能力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四)各门专业实验课独立开设,缺少综合性实验
实验教学安排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仅仅为本课程的某一个知识点服务,有时存在与其他专业课实验重复的现象。例如:分析化学中铜离子的测定与环境监测中铜离子的测定实验仅仅存在样品预处理的差异,大部分为重复实验。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将这些实验课程相互联系,未能形成一个有很强综合性的整体。此外,多门专业课之间的知识点可以相互联系,形成1+1>2 的结果,例如:利用环境微生物实验中讲到的菌藻培养,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水质检测的内容开设微生物对某种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的综合性实验。
二、创新方法探讨
(一)加强具有工程背景的校内外实验教师梯队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有阶梯层次的师资队伍是尤为重要的。引进高水平人才,建立一支分别由学术带头人、中坚骨干教师、有培养潜质的青年教师组成的实验教师梯队是必不可少的。[4]实验室教师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因此,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应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大对具有深厚工程教育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的引进,以壮大实验师资队伍,并努力增进企业和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实验人员去企业参观、培训,聘请专家对其进行实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与本专业实验发展相关的前沿动态。第二,创新用人机制,拓宽进人渠道。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可聘请专业背景深厚、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足的工程技术人员,定期为专业的培养方案把关,完善培养环节,并将其供职单位发展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平台,为学生和实验师提供提升自身的平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二)提高实验室信息化程度
可以通过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举措,提升实验室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5]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要将各种资料、教学软件、药品、设备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结合,实现实验室工作的现代化、开放化和高效化。
提高实验室信息化程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构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降低实验人员重复工作的强度,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增加信息交流途径,建立起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从而规范实验室管理工作,实现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6]2.优化仪器设备配置。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了环境工程实验室,必然要求实验室对仪器设备实现合理配置,提高其使用率和投入产出比。大型仪器设备要分类、分人管理,根据实验需要,在不同功能的实验室中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并确定管理人,将基本信息(如产地、价格、设备生产厂商、型号、规格、存放地点、性能、保管人、维护状况、开放时间和可预约时间等)进行登记,教师和学生可根据需要,按时段预约,经管理员批准和确认后,按时使用。3.危化品管理科学化。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危化品数量较大,品种较杂,难以管理,对此应采取实验中心、实验室、实验员三级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工作分解落实到个人。由实验中心统一购买后,在化学药品档案库系统中入库,登记化学试剂的信息(如库存化学试剂名称、生产厂家、存放位置、注意事项、性能、规格、数量、产地等),各实验室、实验员需要使用时,必须按照规定流程申请、领用,并将领用品种、数量及使用情况、退还情况录入系统,做好记录与跟踪工作。4.开展网络教学系统。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浏览实验教学大纲、讲义、课件等;此外,还可以将实验步骤录制成相应的视频,放在互联网上,供学生随时观看。同时,开设网络课堂,设置网络作业,让学生的学习更方便,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增加“中试”实验,整合专业课实验
传统实验课主要以演示型实验、验证型实验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状况,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中试”实验将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将实验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时进行扩充、整合和更新,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7]设计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中试”实验,由学生完成。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想,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验证理论正确性的同时,对工程应用中的设计方法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一方面,可将实验室拓展为生产模拟现场,在课程中增加“中试”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实践环节是每一个工科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阶段。例如: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验教学中,为了再现工业生产过程,除了絮凝沉降池、生物膜转盘、普通快滤池等传统的水处理设备模型外,可增加一些“中试”实验设备,如成套的反渗透过滤系统装置,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废水水源,自行设计运行参数,并对水质进行监测,验证设备运行结果。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更清晰、直观地认识装置的内部构造、功能和运行原理,这是参观生产场地无法做到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中试”实验,模拟污水处理等实际生产过程,这能够让每一位学生深刻理解生产中各个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充分认识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体会实践的重要性,加深与实际生产的亲近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打破传统的按理论课划分实验的方式,将各科目实验整合,增加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环节,尝试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科研”。综合实验的题目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大赛”、“挑战杯”等学生竞赛为契机,申请部分实验经费。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验开始前,首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确定选题,提出立项依据,完成项目报告书,教师协助审查;在操作过程中,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课题涉及到的实验综合性较强,知识点较多,实验操作较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查阅文献、设计安排实验、实际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等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学生整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可以保证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研究动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及创新意识。同时,通过训练,学生可以了解科研项目书的编写思路及过程,为日后参与教师实际科研项目及企业工程项目打下基础。
(四)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实验课题结合
本科生毕业论文多以综述性研究为主,这类论文的撰写多以堆积文献为主,[8]学生总结知识、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的科研思维无法得到培养。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撰写以工程研究为背景,通过工程实验或综合性实验得出相关结果或结论的毕业论文(设计)。此前,经过多门综合性实验的实习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可将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与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相结合,完成项目的一部分工作,或基于自己之前完成的某个综合性实验再进行进一步探究。在此过程中,如有需要,可聘请校外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将学生的实验研究与工程项目巧妙结合,从而使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性更强,研究意义更大。如我院2014届毕业生以教师现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煤/聚乙烯亚胺交联复合螯合吸附剂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作为毕业论文实验研究素材,撰写本科论文《不同变质程度煤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该项目涉及学科广泛,如材料学、化学等,因此,不但要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具备充足的与环境相关的知识,还要求其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实验具体操作前,学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根据目的查阅和总结大量国内外文献,提出实验设计方案,并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材料,学习实验方法,测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研究结论,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积极思考、充分交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科研数据,补充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1]汪怀建,周跃龙,熊江波等.新世纪高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研究,2007(1).
[2]刘潘,李圣楠,任百祥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5).
[3]穆松梅.对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58).
[4]李玉刚.关于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5).
[5]刘锡建,徐菁利,唐博合金等.化学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索[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9(5).
[6]曹威,姚湘娥.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3).
目前,地方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实施各环节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指导教师力量不足,毕业论文实施全程缺乏质量控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在指导工作上力不从心,无法对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指导;有的指导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繁重,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或者缺乏科研经验和指导经验,对学生指导没有到位。所有以上问题均影响了论文水平的提高,导致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各院系在毕业论文工作布置上要求严格,但缺乏必要可行的监督机制,致使毕业论文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制度形成虚设。以上诸多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因此,很有必要对现有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以适应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完善。
2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2.1科研导师制的内容
“导师制(Tutorialsystem)”是源于14世纪英语牛津大学,是近年来国内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中正在探索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导师对少数学生的学习法、课程安排、科研训练、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个别交流和指导,是一种有别于本科生班主任制度的新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而“科研导师制”是以科研为纽带,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从而提升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项制度。科研导师制以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主旨,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适度的科研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台州学院环境工程系从2007年开始导师制,是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从第三学期开始实施,每位学生根据意愿选定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在第一阶段(二年级),导师帮助学生熟悉学科和专业的研究内容、方向和发展前沿的介绍,使学生及早了解和明确学习的专业内容与发展方向,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简单基础的科学研究。在第二阶段(三年级),以科研训练为主,导师应切实安排学生进行课题研究,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的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导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学术和科技咨询活动,阅读专业书籍,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术讨论,参与生产实践,扩大视野,活跃创新思维。在第三阶段(四年级),以毕业论文工作为主,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撰写毕业论文,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2.2基于科研导师制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实施途径
2.2.1鼓励学生尽早介入导师课题
国外很多国家都采用的是大学二、三年级就进入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科研思维及创新性思维都很强。而我们很多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实施与毕业实习、找工作的时间相冲突,,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锻炼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毕业论文也大打折扣。实行科研导师制,可以将科研导师制和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尽早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在研课题推荐、指导学生检索阅读相关科研论文,组织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为后面的毕业论文进行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同时,低年级学生能较早地和高年级学生一起融入科研环境中,共同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使他们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亲身体验导师严谨治学、严肃科研的优良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2.2为导师增设学生科研助手岗位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发挥学生助学助研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自2012年起为正主持厅局级以上课题的教师增设“学生科研助手”岗位,帮助教师管理实验室,指导低年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运转效率,推进教师科研的顺利实施,帮助学生出科研精品。学生作为科研小助手,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实验突破点,验证实验方案,帮助教师摆脱繁重教学工作,使教师能在宏观上把握整个课题的进展,有效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得到导师的指导,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进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2.3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进行选题
导师可以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自身在研课题进行有机的结合。选题要针对现有的实验条件和专业培养目标,大小适中,难度适宜。例如,我院教师主持的“半导体多元纳米晶复合膜生物诱导仿生合成及可见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解设计或拓展延伸,拆解出若干不同的子课题。通过该选题,学生对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废水的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熟悉了光催化装置和光催化处理废水的工艺流程,并掌握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常用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2.2.4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广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如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开放实验室等。依托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与本科毕业论文结合起来,部分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即可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平台申请各级各类科研创新项目,尽早地进入实验室并参与导师的一些课题研究工作。学生申请科研创新项目,需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做实验和撰写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能够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直接将科研课题深入研究转为毕业论文,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从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历届学生科研立项完成情况看,凡作为科研项目主持人的学生,能顺利结题的毕业论文质量高,成绩均为优良,且多数在国内中文核心二级刊物上。学生在文献阅读、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因此,鼓励大学生申请和参加科研创新项目,本结合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既是对创新实践项目的延续和深入,而且因研究时限较长,研究内容系统深入,研究经费充足,一般来说,论文质量较高。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