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药学服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调查资料从门诊、住院患者中随机各100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9岁。门诊患者中,男54例,女46例,0~l6岁18例,l6~60岁62例,60岁以上20例。住院患者中,男49例,女51例;0~l6岁13例,l6~60岁71例,60岁以上16例。调查方法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内容包括:影响患者依从性因素(不信任医嘱、用药方案复杂、药物剂型或规格不适宜等)和表现形式(剂量错误、随意停药、自行换药等)。
二、结果
患者用药依从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门诊患者不依从明显较高,为76%,而住院患者明显较低,占17%。(见表1)用药依从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随意停药、自行换药和剂量错误为不依从主要表现形式。(见表2)
三、讨论
作为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有人称患者用药不依从性为“隐性流行病”[2]。本文结果表明门诊和住院患者用药依从性存在显著差别。由表2可知门诊患者不依从性为76%,住院患者仅为17%,原因可能是住院患者每天都有医护人员的提醒与监督,故住院患者具相对较高的依从性。经调查总结,患者不依从性的产生有以下原因:1.缺乏用药指导大多数就医患者不具备医学知识,在缺少医药工作人员用药指导的情况下,用药者会出现不依从现象;2.门诊人口流动性大门诊的许多老年患者随年龄增长,许多细胞功能、组织和器官发生衰退,出现多种疾病于一身的现象,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上呼吸道感染等,形成多院多科就诊,而各科用药方案不一,多种药物治疗,且用药复杂,用量难掌握,使患者难遵医嘱服药,由此产生了不依从性;3.患者及家属不完全信赖医务人员医、药师工作中的失误会对患者或家属造成深刻心理影响,即便及时改正也难以磨灭患者或家属心中的疑虑。这种疑虑不利于患者对医药工作者的信任感和对药物治疗的信心,从而降低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4.不能正确理解说明书的含义也是一重要因素对于中成药来说,配方并不是药物的随便堆砌。由于不能明白中医治疗疾病过程中运用的原理,有些患者会将中医的诊断结果与药品的功能主治进行匹配,未能对应便拒绝使用药物。由于中西医在理论体系上的根本差别,使得药品功能主治上并不能完全与西医的诊断结果完全吻合。而另外,在学术术语上的差别更是增加了患者用药的不依从性;5.产品剂型或包装不适宜一些老年患者不能一下子接受现代新型包装,如金属铝箔、气雾剂、气泡眼或一些螺旋压瓶,也会造成用药不依从性[3];6.一些阿尔茨海默病(AD)老年健忘症患者常会因健忘而错误服药如一些患者把各种药物混装在同一瓶中导致错误服药,还有的老年患者总是服用从同一个瓶中倒出的药。更典型的是老年人会忘记自己是否服过药。类似这样漏服或者用药次数过多,配伍不当和剂量过大的用药不依从例子非常多;7.有的患者会无意违背医嘱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明显感受到症状的改善,或者一些患者对药物疗效期望过高,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丧失对治疗的信心,从而导致随意停药和自行换药。8.患者因经济限制,也会出现停药和自行换药的情况。根据本实验调查结果分析如何改善用药患者依从性:1.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优化药学服务用药依从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医患的信赖程度。药师应主动积极开展药学服务,用通俗的语言简单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特别是中药师,更应将中医原理认真与患者沟通,使患者了解中药,与西药区别开来。这些举措不但可以使患者更深一步的认识中药药物的作用及其机制、合理用药,同时还可消除患者用中药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医药工作者的信赖度,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用药的依从性。2.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加强沟通针对一些老年的慢性病患者,医药工作者应当及时了解其近期用药情况,给予用药指导,要让其知道中断药物治疗或随意加减药量、换药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后果以及遵循医嘱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识。上述举措都将有效改变以往服务模式,将药品销售服务模式转变为知识服务模式,改变患者用药依从性。3.协助医师制订用药方案,降低药品治疗费用根据本实验调查结果,经济原因也是不利于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原因,占17%作为药师,应积极帮助患者收集药物信息,进行药物利用的评价,应药品信息和检测手段,结合实际临床状况,协助医师制订用药方案,面对因高额药品费用而放弃治疗的患者,为患者争取最高性价比的药物供医师参考。
四、结语
本文作者:石李芳工作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中医院西药房
显然在临床治疗中,将所有的用药事宜委任于医师并不能完全的保证联合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同一名患者在同一时间可能需要服用多个处方来源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这些药物联合使用的合理性判断,一般情况下都不属于临床科室医师所负责的范围之内。我院药师在审方的过程中便曾遇见一位患者,同时于多个科室进行问诊后获得了3个处方,分别有头孢氨苄(先锋Ⅳ号),头孢羟氨苄(赛复喜)和头孢拉定(先锋Ⅵ号)等三种抗生素类的药物。在遇到这样的状况后,只有医院的药师对每一位患者的所有处方认真负责的进行科学分析,才可保证患者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避免药物出现重复以及抗拒的作用,有效的发挥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减少联合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目前随着整个医疗科学中的知识的不断细化,专业性的不断增强以及精密程度的不断加深,医院药师对处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包括同一来源的处方)已及成为了极为必要的措施。下面将针对本院2011年5月间1例高血压患者的案例进行分析,此患者为男性,年龄为58岁,经医师诊断为高血压之后,医师最先开出以下处方进行治疗,医师的处方为(2mg.bid.po)螺内酯加(50mg.qb.po)氯沙坦。患者将此处方给予药师后,经我院药师分析,处方中所开药物螺内酯与醛固酮的化学结构相似,属于醛固酮受体的抗结剂,可在患者肾脏的集合管的皮质部位以及远曲的小管起到竞争的作用,在醛固酮对以上部位的钠离子进行重吸收时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并且对氯离子和钠的排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起到了利尿的效果,另一方面又减少钠离子的排出。而与其联合使用的氯沙坦也具有一定的保钾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便可造成高血钾的发生,所以此处方用药搭配的不合理。医师在接受药师的建议后,将此处方修正为双氢克尿塞加氯沙坦两种药物对患者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其中双氢克尿塞为12.5mg.bid.po,氯沙坦为50mg.qd.po。其中双氢克尿塞属于一种效果适中的利尿药物,其可有效的增加患者的血浆肾素的活性,使得醛固酮以及血管紧张素的水平有所提升,将氯沙坦的药效最好的发挥出来,同时氯沙坦又可对双氢克尿塞所产生的副作用起到降低的效果。从本案例中可发现,医师与药师之间进行有效的协作对于联合用药在临床中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
对于整个医院来说,可提高医院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对于医师来说,药师可辅助医师将其意图最有效、准确的实现出来;对于患者来说,药师可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以及用药的质量起到保证的作用。因此应在遵守现代药学服务要求的前提下,将药师本身的专业水平进行提高,增强其相关方面的专业技能,使药师增加临床的药学以及医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在进行临床用药实践的同时积累相关经验,使药师明确的意识到其在处方审核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一项举措。
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防治疾病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药学学科,侧重于以患者为中心研究药物与人的关系。自20世纪50~60年代出现后,通过长期的药学实践和不断创新,使得临床药学服务获得突破进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随着其深入发展,药学服务质量评价成为重要议题。1993年美国临床药学协会(AmericanCollegeofClinicalPharmacy,ACCP)设计了用于临床药师日常工作评估的经典模板,从9个方面规定了临床药师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几乎覆盖了临床药师的全部工作内容。其中,前4部分概括了从选择合适药物到制订合理方案,再到监测治疗效果的药物治疗全过程;后5部分则规定了临床药师在药物评价、用药教育、药学信息收集和药学交流方面的工作内容。美国临床药学会认为,此模板不仅能够促进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的普遍提高,而且能够用来引导临床药学研究项目的发展方向,还能够以简单、灵活且统一的评价工具促进临床药学服务评价的效率。
2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特殊内容
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始,伴随着临床药学的蓬勃发展,中药临床药学也逐渐起步。随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发展至今,无论是医院处方点评、药学查房、用药教育,还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中药临床药学均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中药的疗效评价及质量控制较为复杂,指导其合理应用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也未完全阐明,使得中药临床药学难以沿着西药临床药学的路径深入发展,并且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相关内容。因此,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须根植于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在理清中药治疗学特点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结合国内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现状,中药临床药学工作面临以下特殊情况:
2.1合理治疗方案的多样性
由于中药的多功效、复方配伍、药材选用及剂型选择方面的原因,对于特定患者的疾病,具有多种合理的备选治疗方案。其一,相同性效或相似性效特征的中药很多,中医师的处方选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随着复方配伍进一步增强。其二,中医讲究师承和学术流派,不同中医师很可能对同样的病症开出不同的合理处方,均可获效。其三,配伍组方的过程还会受到医师对于药材质量、药材安全性、药物喜好等方面的影响。其四,各种民间验方的存在。综上,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灵活性较为突出,“同病异治”特色突出。如此之广的治疗思维,为临床合理用药评价的规范化带来难度。
2.2临床用法用量的多变性
中药是多种功效并具的复杂药物,根据不同治疗目的可选择相应的用法和用量。例如,桂枝在桂枝汤中用于调和营卫,而在苓桂术甘汤中则用于温阳散寒;0.9~1.5g的红花在补益剂中用于调养气血,而12~15g则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1~5g大黄具有常规的致泻作用,而0.3g口服则表现出止泻作用。此外,还有先煎、后下、单煎,以及近年的配方颗粒等,均体现了中药用法用量的多变性。理论上讲,任何药物在不同复方或不同医生使用时均无恒定用量,根据患者机体状态和当下病情需要的来加减,也是中药治疗的特色之一。所以,与西药用法用量的精确化趋势相比较,中药用法用量的统一规定有些困难。
2.3现代精确科学方法并非完全适用于中药质量管控
虽然中药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正逐渐得到现代科学的阐释,但现有已知的内容仍然只占一部分。不仅组分疗效无法与原有饮片等同,指导有效成分直接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也尚未成熟。所以,目前治疗仍然是以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为主,而采用精确化学手段进行的疗效解释和质量管控容易“顾此失彼”。大部分情形下,既难以证实“此”成分含量高的中药具有更好质量,也无法证伪“彼”成分含量低的中药具有更低疗效,而近些年不断涌现出的新成分和新活性更是使这种复杂情况雪上加霜。因此,现代精确科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和疗效评估,阻碍了中药沿着化学药物的道路深入发展。所以,传统中医药指导理论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回归也十分重要。
2.4西医师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情形日益增加
非处方药制度的发展和大量有效便捷的非处方中成药的上市,催生了患者广泛使用非处方中成药的心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中成药由西医师开具。据统计,北京市综合性医院西医医师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比例,最高为91%,最低也有67%。而大部分西医师未系统接受中医学和中药学相关教育,对辨证施治、治则治法、复方配伍了解较少,也缺少中药药物警戒理念。因此,临床处方用药时容易造成药证不符、失当配伍、超剂量使用等问题。所以,对于临床中药师,尤其是在综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的临床中药师来说,开展针对西医师的中药合理用药教育十分重要。
2.5中药现代研究结果的临床转化存在障碍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阐释中医药理论实质、寻找中药有效成分、解读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一定可喜成果。但是,怎样将这些研究成果及时向临床转化,怎样开展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的科学研究,此类问题仍未解决。所以,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还需辨证地看待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的关系,既要保证传统中医药理论在指导中药临床使用时的主导地位,并不断地去粗取精;又要尝试将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指导临床的有效信息,并不断地去伪存真。有学者认为,中医师对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更为熟悉,临床药师不易干预,而现代研究可能是医药结合的主要切入点。
3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设想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于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评价作用,应积极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质量评价研究。对比ACCP的临床药学服务内容模板,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内容也基本涉及药学服务、药物监测、用药教育等诸多方面,其质量评价也可从这些方面展开,但需要调整增加中药临床药学的特殊内容。例如中药材质量的管控、强调辨证论治在处方遣药中的主导地位、关注无指征滥用补益剂等,构成了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的特色。结合国内学术界一般认识,在ACCP的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评价模板基础上,笔者系统分析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特点,细化了临床药学各环节面临的特殊问题(表1),初步构建了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应用此评价体系,可以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可进一步形成细化的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
4讨论
经过多年向发达国家的学习和借鉴,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已经起步并逐渐步入正轨,与此相应,中药临床药学应运而生。理论上讲,中、西药临床药学的目的均是保障临床用药的合理和有效,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西临床药师,均应尽可能参与到患者的治疗活动中,与医生、护士一起组成个体化用药团队。但是,现阶段的中药临床药学发展显然较为缓慢。例如,
(1)在理论基础上,西药临床药学是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治疗学、药代动力学等药物相关知识的综合和发展,每一学科的新成果和新发现均可以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而中药临床药学更像是中医药医疗体系与现代临床药学的“组合体”,学科体系和知识范畴有待进一步完善。
(2)在日常工作上,中药合理使用似乎不如抗菌药、麻醉和等的合理使用更受重视,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机会和频率也较小,在药历书写、治疗指南学习、药物治疗效果评价方面的工作也较为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