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相关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DAS;NAS;SAN;iscsl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网络服务器对存储的需求随之发展,但由于商业企业规模不同,对网络存储的需求也应有所不同,选择不当的网络存储技术,往往会使得企业在网络建设中盲目投资不需要的设备,或者造成企业的网络性能低下,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因此商业企业如何选择和使用适当的专业存储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高端服务器所使用的专业存储方案有DAS、NAS、SAN、iscsl几种,通过这几种专业的存储方案使用RAID阵列提供的高效安全的存储空间。
一、直接附加存储(DAS)
直接附加存储是指将存储设备通过SCSI接口直接连接到一台服务器上使用。DAS购置成本低,配置简单,使用过程和使用本机硬盘并无太大差别,对于服务器的要求仅仅是一个外接的SCSI口,因此对于小型企业很有吸引力。但是DAS也存在诸多问题:(1)服务器本身容易成为系统瓶颈;(2)服务器发生故障,数据不可访问;(3)对于存在多个服务器的系统来说,设备分散,不便管理。同时多台服务器使用DAS时,存储空间不能在服务器之间动态分配,可能造成相当的资源浪费;(4)数据备份操作复杂。
二、网络附加存储(NAS)
NAS实际是一种带有瘦服务器的存储设备。这个瘦服务器实际是一台网络文件服务器。NAS设备直接连接到TCP/IP网络上,网络服务器通过TCP/IP网络存取管理数据。NAS作为一种瘦服务器系统,易于安装和部署,管理使用也很方便。同时由于可以允许客户机不通过服务器直接在NAS中存取数据,因此对服务器来说可以减少系统开销。NAS为异构平台使用统一存储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案。由于NAS只需要在一个基本的磁盘阵列柜外增加一套瘦服务器系统,对硬件要求很低,软件成本也不高,甚至可以使用免费的LINUX解决方案,成本只比直接附加存储略高。NAS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由于存储数据通过普通数据网络传输,因此易受网络上其它流量的影响。当网络上有其它大数据流量时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2)由于存储数据通过普通数据网络传输,因此容易产生数据泄漏等安全问题;(3)存储只能以文件方式访问,而不能像普通文件系统一样直接访问物理数据块,因此会在某些情况下严重影响系统效率,比如大型数据库就不能使用NAS。
三、存储区域网(SAN)
SAN实际是一种专门为存储建立的独立于TCP/IP网络之外的专用网络。目前一般的SAN提供2Gb/S到4Gb/S的传输数率,同时SAN网络独立于数据网络存在,因此存取速度很快,另外SAN一般采用高端的RAID阵列,使SAN的性能在几种专业存储方案中傲视群雄。SAN由于其基础是一个专用网络,因此扩展性很强,不管是在一个SAN系统中增加一定的存储空间还是增加几台使用存储空间的服务器都非常方便。通过SAN接口的磁带机,SAN系统可以方便高效的实现数据的集中备份。SAN作为一种新兴的存储方式,是未来存储技术的发展方向,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1)价格昂贵。不论是SAN阵列柜还是SAN必须的光纤通道交换机价格都是十分昂贵的,就连服务器上使用的光通道卡的价格也是不容易被小型商业企业所接受的;(2)需要单独建立光纤网络,异地扩展比较困难;
四、iSCSI
使用专门的存储区域网成本很高,而利用普通的数据网来传输SCSI数据实现和SAN相似的功能可以大大的降低成本,同时提高系统的灵活性。iSCSI就是这样一种技术,它利用普通的TCP/IP网来传输本来用存储区域网来传输的SCSI数据块。iSCSI的成本相对SAN来说要低不少。随着千兆网的普及,万兆网也逐渐的进入主流,使iSCSI的速度相对SAN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劣势。iSCSI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新兴的技术,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厂商较少,对管理者技术要求高;(2)通过普通网卡存取iSCSI数据时,解码成SCSI需要CPU进行运算,增加了系统性能开销,如果采用专门的iSCSI网卡虽然可以减少系统性能开销,但会大大增加成本;(3)使用数据网络进行存取,存取速度冗余受网络运行状况的影响。超级秘书网
通过以上分析,下表总结了这四种方式的主要区别。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四种方案各有优劣。对于小型且服务较为集中的商业企业,可采用简单的DAS方案。对于中小型商业企业,服务器数量比较少,有一定的数据集中管理要求,且没有大型数据库需求的可采用NAS方案。对于大中型商业企业,SAN和iSCSI是较好的选择。如果希望使用存储的服务器相对比较集中,且对系统性能要求极高,可考虑采用SAN方案;对于希望使用存储的服务器相对比较分散,又对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可以考虑采用iSCSI方案。
参考文献:
[1]白广思:CSAN与IPSAN架构比较新论.情报科学,2007,(9)
关键词:计算机CAD软件开发暖通行业软件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暖通行业中计算机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的使用不仅可以解决原来人工很难完成的任务,如精确的数值计算,环境参数模拟等,更重要的是它加快了设计者的工作效率,可以使工程师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设计工作。
目前计算机在暖通领域的应用主要有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前者主要是一些科研机构做流体仿真的研究,用来模拟建筑环境参数的分布状况。而后者正是广大设计单位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实用性技术。本文主要讨论后者的发展概况和国内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根据自己的CAD实践经历提出一种面向实用的CAD软件开发思路。
CAD技术在设计院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计算机辅助计算,这主要是解决在设计中的负荷计算,水力计算,湿空气分析等问题。另一方面为计算机辅助绘图,这主要是代替过去费时、费力的手工绘图。方案阶段可以手工示意,初步设计和施工图及最后的竣工图一般单位都要求计算机出图。
1发展概况
在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暖通领域起步于80年代。当时主要精中在辅助计算上,主要包括冷热负荷计算,水力平衡计算等。主要使用的语言为FORTRAN,BASIC等高级语言。由于计算工作的基础和规律性很强,有固定的计算公式,与计算机特征相吻合,到80年代末暖通的计算程序已基本定型。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程序只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语言上的调整,没有本质变化。本阶段的代表人物为陈在康,武建勋,施鉴诺及他们合著的<<暖通计算机方法>>,该书曾在一些高校被列为暖通专业规定的选修课。
在80年代后期国内出现了美国AutoDesk公司的AutoCAD绘图软件,它以普通的PC为平台,拥有强大的绘图功能和稳定的系统结构。基于以上的特点AutoCAD开始在国内一些机构被学习和使用。AutoCAD的使用可以说是暖通CAD历史上的一次飞跃。至今为止,AutoCAD已成为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CAD软件。
国内暖通绘图CAD的应用是随着建筑CAD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80年代末,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许多单位开始进行建筑CAD的研制与开发,并且很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此基础上暖通计算机绘图也迅速崛起,并渐渐和建筑CAD脱离,至90年代初形成了多套相对完整、独立的暖通软件包。这些软件包主要功能包括:建筑条件图的绘制、冷热负荷计算、供暖空调平面图与系统图的绘制和自动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设计人员的需要。这时期的软件基本上有两种平台。一是自己独立的软件平台,但是与AutoCAD的数据共享比较困难。而更多的是在AutoCAD基础做出的二次开发。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软件有国家机械委北方设计研究院开发的暖通CAD系统,北京华远公司开发的HOUSE软件包及铁道部6个设计院联合开发的HVAC-CAD软件包。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硬件已不再是计算机在暖通领域上应用的障碍。人们研究的重点都精中在了应用于暖通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上。到了90年代,由于有多种方便又快捷的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出现,编写面向暖通方面应用的计算程序已相对简单,并且可以方便的制作出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甚至一些普通的编程爱好者就都可以独自完成焓湿图分析,负荷计算,水力计算等软件。这时一些科研机构就把精力转到了CFD这项国外一直比较领先的技术上,开始学习和研究一些国外的流体分析软件。
在进入21世纪的同时,我们经历了整个世界信息化和网络化带来的变革。整个世界的信息交流变的比从前任何时期都方便,这时如何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快速的得到软件更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开发者的面前。国内一些高校又开始了CAD应用集成及网络化的研究。由于国家对建设的投入,工程建设中工作量的日益增加,加快了对绘图速度的要求。国内出现了更多的CAD辅助绘图软件,而在暖通方面,发展完善和应用较多的基本上都是在AutoCAD平台上二次开发的软件。上世纪开发出的软件又进一步得到了完善,而其中一些则是从其它软件中脱影而出,以其高度的集成性和一体化程度在国内的市场上杀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目前国内常用的软件我们看到的有建研院的ABD软件包、北京(洛阳)鸿业公司的ACS软件包、北京天正公司的THvac软件包等。
相比之下,国内的CAD技术要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落后,这主要还是体现在自动化程度不高和图纸深度不够两方面。国外的暖通设计工作相对建筑设计比较独立,如在英国和日本专门从事建筑设备设计的设计院很多。这些单位往往只做建筑工程中除土建方面的设计工作,这些工作又分为空调、给排水(日本称卫生)、电气的设计。由于发达国家强调建筑以人为本宗旨,建筑的室内标准要求又偏高,整个建筑在设计过程中的投入就会很大。这就使得暖通设计更加独立和分工,相对的暖通软件也比较独立。这些软件很多都是在施工单位对图纸作进行深化时使用,图面表达非常接近施工。在英国的CAD软件很多,面向建筑设备的有400多种,其中面向暖通空调的有100多种。它们当中多数是辅助完成某种计算的独立软件。而辅助绘图用的也是独立平台的集成软件,它可以先前将建筑的AutoCAD的图纸输入作为条件图,再进行设备图的绘制。其中应用较广的是Hevacomp和Cymap公司的CADlink软件。日本对暖通设计图纸深度要求很高,施工图一般都出到1:50的比例甚至更高。使用的软件也多是独立平台的2.5维的设计软件。当前应用较广的绘图软件有CADWe''''llCAPE、CADWAEvolution等。总而言之,以上两个国家在暖通CAD方面,由于有功能强大的软件支持,施工图纸深度和国内图纸都有质的差别。
2国内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在很早就开始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发,但是就目前的市场应用来看,国产软件正在困惑中求生存。国内钻研CAD的多数都面向机械行业,要不就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所以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家真正独立平台的暖通CAD软件能够占有一定的市场。暖通行业中几乎都是AutoCAD的天下,从工作效率到出图的质量我国的CAD水平明显和国外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使是二次开发的软件,一些单位往往刚拿到手时的争相学习,然后不过多久,人们就又回到了最原始的AutoCAD。分析其中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CAD应用和工程设计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2.1标准有待普及和完善
标准化是实现暖通空调CAD系统集成化,并提高开发效率的关键问题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内一些机构已经对CAD的标准化工作做过很多的深入,但是针对暖通行业方面的CAD标准化工作近几年才开始有人探讨,离步入应用阶段还相距甚远。由于标准相对落后,从事设计的相关人员很难做到一些软件的数据共享,造成重复的数据输入工作。由于相关的图纸深度及表达方式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一些软件不适合有自主样式的设计单位使用。软件开发者也不知用什么样的数据输出方式和绘图样式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目前国内也存在暖通CAD软件与设计相关的技术规程接合不紧密的问题,例如没有使用技术规程指定的负荷计算方法,计算书样式等。一些软件的计算结果也没有经过可信度的认证。在制图方面,相关的制图标准也有待完善,如现行GB/T50114-2001暖通空调制图标准也只是针对当时手绘时期中一些主要的表达方式作了规范。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针对计算机制图,且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绘图特长的制图标准面世。如GB50114-2001中对制图时的线宽要求是b、0.25b、0.5b,这很难实现计算机和手绘的通用,特别是对日常打印机绘图很难适用。再如双线风管是否画中心线,各种设备在图面上如何表达,标号如何制定,图层名如何设置都没有明确的说明,这就造成了各单位的图面格式不统一,图层和图元样式相对杂乱的局面。
2.2体制完善和重视程度不够
国内的暖通设计工程师多数都是在建筑设计院工作,制定标准的单位一般也是建筑的科研单位或主管部门。这就给一些人造成了一个误解,他们总以为暖通只是一个与建筑配套的工种。有的人会说“人家建筑的图纸也没有那么多讲就,就甭说我们暖通了。制定绘图标准也是他们建筑的带头,不用我们暖通掺和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很不理智的。虽然暖通没有建筑专业的出图量多,但暖通专业必竟在图纸特点和计算机的应用上有比较接近机械的特点,所以我们更应该以自己的专业职责去对待自己的成果。特别是暖通CAD涉及到的参数之间关系众多,相对其它专业,暖通专业更应该注重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具体的实现形式。
现实中一些人还认为:“计算书只是一个形式,我有那么多年设计经验了,估的比你算的都准。”还有些人认为:“设计院画的太细了没用,到了现场可能改的面目全非,还要有多年安装经验的人才能施工。”还有人甚至认为:“一个简单的系统,根本不要计算机画图,找个老师傅比划两下都能做的出。年轻人把电脑摆弄的再好,也不如老师傅两句话”。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以上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们更应该看到,随着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仅仅几个老师傅怎能满足大量工程建设工作的需要。从另一方面讲,经验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通过优秀的软件在图纸上解决了所有的问题,问题不再会压到施工安装上去了,那时施工单位也就不再去急需寻找老师傅了。所以在现阶段,优秀的CAD绘图软件还是必不可少的,这应该引起更多人对它的重新认识。
在其它一些国家,设计院出图只出到设计阶段,不出施工图。这里的设计阶段不代表国内的扩初设计或初步设计,这一阶段如果和国内的施工图阶段相比,只是没有给出定位和标高,管道的具体连接方法和施工也有一定的距离,可是设备表和系统图都很详尽。他们所谓的施工图一般是指施工单位(国内的安装公司)另外进行深化后的图纸。这里的施工图纸就应该和实际非常接近了,它一般只包括平面图和机房详细图。由于是在设备施工前期出图,建筑和结构和资料也相对比较完善。日本的施工图上都会把梁精确的表示出来,建筑资料中也会有明确的吊顶高度及灯的布置资料。以上这些资料,就使得对施工图纸的绘制有了更确切地把撑。正是有了国外这种体制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给绘制精确施工图的软件带来了发展空间,并且软件也能够真正地满足施工统一、拍图完整的要求。我们从国外的一些经验可以看出,对于国内的一些安装公司,如果单凭设计院出的图纸无法完成安装的话,就必须进行再深化。综上所述,这也是我国建筑和设备安装行业的一些体制问题,我们也期待着这种体制更进一步的完善。
2.3开发导向有误区
软件开发者应该从暖通工程师实际要求出发,并且最好有一定的设计经验再去从事开发工作,就会对开发方向有更大的把握。在笔者接触到过的一些国产软件当中,发现很多软件经常会犯一个通病。那就是往往在操作上追求华丽,以能一瞬间自动完成某些连接,或绘出三维图型而自豪,恕不知某些连接或样式在现场根本无法安装实现。这就造成了软件中看不中用的后果。
开发暖通软件不同于开发建筑软件,建筑软件多数只是图面表达上追求快捷和华丽。而暖通专业中的每个图形元素(我们或将其称作管道及部件)都具有一定的扩展实体参数。如记载管道材质,重量,用途,风量等参数。相连接的部件参数的如何交换、套用、合算都存在着很深的专业性。这要求软件开发者要同设计院、科研单位、施工单位进行广泛和深入的交流。由于这些原因,有时一些以建筑辅助设计软件开发为主的公司的是很困难完成上述要求的。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就希望开发者在开发前期多作论证,作好方案,提出合理可行的现实手段和预期目标。避免不假思索地去写代码,否则到最后就会得到费了很多力却没有得到别人认可的后果。
3面向实用的软件开发
对于发展国内的暖通CAD技术,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小规模的设计单位可以聘用专门的CAD技术人员,制定适合自己的出图样式,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做二次开发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做,最后的出图质量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大规模的设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也应投入资源去开发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立平台CAD软件,特别是对CAD出图的标准和深度应该有更明确的规范。下面笔者就以上述两种CAD类型软件的开发作为立足点,提出面向实用的软件开发思路及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1二次开发和样式制定
二次开发主要是指开发应用于AutoCAD基础上的插件,用户必须先在计算机上安装Autodesk公司的AutoCAD,之后再运行开发出的暖通工具包,最终加强AutoCAD的功能,使AutoCAD适合暖通绘图,以及符合自己公司制定的绘图样式。AutoCAD在R14版本之后就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允许用户方便的进行自定义和二次开发。并且在AutoCADHelp文档中有详细的参考和教程,便于用户查阅和学习。
目前面向AutoCAD二次开发的主要工具有AutoLISP/VisualLISP、VB/VBA的ActiveX及C/C++的ObjectARX。其中前两种比较适合个人开发和短期开发,后一种适合软件公司的长期开发项目。这里主要推荐前两种语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AutoCAD中集成了两种语言的开发环境,并且有详细的帮助文件。LISP语言是人工智能学科领域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程序设计符号语言。这种语言在参数化绘图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且可以实现一定的人工智能。LISP开发出的程序可以象运行CAD普通命令一样在命令行中直接键入自己定义的命令运行,保持了用户的绘图习惯。VisualBasic(简称VB)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面向对象的Basic程序设计环境。它沿用了大家熟悉的Basic语言的语法和习惯,又引入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念和功能强大的调试环境,使编程效率和操作智能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它引入的ActiveX技术,使的很多其它的应用程序与之有了相应的接口,且通过面向对象的操作,使程序有了更高效、更明确的实现途径,以及更容易完成各种其它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VB本身简单易学,可以很快的制作出对话框和用户界面,是很多编程爱好者的首选。
二次开发的首要步骤是制定暖通绘图环境,就是指在绘图初期对新建图形中的一些参数进行初始化设置,这很像AutoCAD中模板的概念。类似建立一个暖通绘图的模板,当然这里的模板比AutoCAD中模板包含的数据要多。加载绘图环境也不像是在AutoCAD中打开模板,而是通过命令来实现的。加载好的环境有自己的操作界面,同时按要求新建一个空文档,再在其中绘出必要的图形元素。绘图环境可以根据绘图的比例和种类进行分类命名。当用户开始作图时,按作图要求加载既可,如可以建立像“风管平面图1/100”、“配管平面图1/100”、“水系统流程图”一样的绘图环境。
绘图环境中可以按自己的暖通设计特点定义菜单和工具栏的布置,如绘制平面图时出现平面图用工具栏,绘制详细图时出现详细图用工具栏。绘图环境设定好后,即绘出图框、设定好了图层、文字样式、标注样式、打印样式等。同时进行建筑设计的设计单位图框需要和建筑专业保持一致。专门的暖通设计单位可以自己编制,介意使用包含公司标志且占图面整边的标题栏。图层应该根据图面元素的种类进行分类,分层也不易太多,一般按定位轴线、建筑底图、房间名称、机器、风管、水管、标注等分层即可,层名一般按英文简写编制。文字、标注等样式一般按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50114-2001)选取。
二次开发当中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就是辅助绘图命令的开发。怎样让用户通过软件的应用使绘图更标准化,高效化是衡量软件成败的关键。当然做这些工作的前提是统一公司内部的图面样式,这里包括图面中一些细节因素表示方法的统一。如风管法兰要画几根线,中心线超出边界的长度,隐线处理的方法、常用图例的尺寸等。
辅助绘图命令中的一部分可以称为辅助操作命令,如对图层的快速操作、对象的过滤和编辑等。这些命令有时在Autodesk的Express中也有包含,如孤立一个层、显示所有层等。这些辅助操作使绘图过程更佳合理化,高效化。基本的暖通绘图命令应该包括风管绘制、风阀风口插入、水管绘制、管径标注、标号插入等。这其中包含的一些具体连接的处理方式一定要和现场施工保持一致。二次开发的初期一般不把风管,水管生成块,以追求修改的方便。辅助命令中的快速标注,可以方便地标出管道种类、标高、管径等。一些辅助绘图命令以可以是常用符号(即块)的插入等,如水管上下翻标记等图例符号的插入。
二次开发中一个长期的工作是常用图库的建立。常用图库可以按类别进行多级分类,如分为“风口”、“机器”这样的大类,“机器”又包含“风机”、“空调机”、“泵”这样的中类,“风机”中又包含“离心风机”、“轴流风机”这样的小类。这些图库应该对于用户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用户自己增加、改修图形。这些图形也可以通过厂家得到完全符合实际尺寸的样本来建立。图形单元插入时,图形应以块的形式插入,以追求修改的方便。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技术;高校图书馆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它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网络技术的形成和迅猛发展,信息机构以网络为传输手段,以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个性化和全程式的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可能。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冲击和挑战。
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最深刻的环境因素。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在变革了人们生产、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与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日常工作,改变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还提供所有网络上的可利用的文献,协助教学和科研是目前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网络技术将带来信息的聚集、包装、检索、传播、复制、再生产的变化。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佳效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受到了哪些影响,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开通了网上预约图书,预约书到馆后的管理很重要,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管理状况。必须按照到馆时间专架存放,便于预约者快捷取书借阅。若是同其它的还书一样入库,则不方便其他读者借书,而且容易引发借阅争端。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思维定势支配下,国内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服务实践中,对用户服务工作并未充分重视,在理论上表现为大学图书馆未能站在读者角度,制定适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发展政策,往往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馆藏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提供,常常缺乏对本校专业和用户对象的针对,从而造成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与信息用户需求脱节。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大多是学生,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渠道是否畅通,问题能否得到及时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将常见问题以FAQ的形式张贴在图书馆的主页上,供学生查阅;同时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和实时问答等形式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外,图书馆应设置咨询台,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优良的服务。尤其是学生在做毕业论文,需要查找专业的书籍和资料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指导他们充分利用馆藏和网络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有可能多的找到有用的资料。高校图书馆除了具备完善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法规、政策外,其网络信息服务还随着图书联盟和数字图书馆发展而发展。因此图书馆必须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的生命线。
三、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时间的影响
时间管理是实现图书馆全面管理的必须条件。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的大量出现,海量信息蜂拥而至,增大了用户检索和利用的难度,那么,为读者过滤垃圾信息,让他们汲取信息精华,让他们查全查准自己所需的信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责无旁贷。因而,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时间管理,避免浪费读者富贵的时间。
高校图书馆保证足够的开馆时间,才不至于让用户吃闭门羹;科研人员在查新、科研立项、研究中期、结题等阶段,他们特别希望在图书馆获取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工作人员应该竭尽全力为他们做好文献保障工作,提供快捷的文献传递服务;教师在学期准备暑期用书,在开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时,都应该保证他们到馆时,图书馆能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支持,保证他们的文献查阅时间。如果开馆时间完全与学生上课时间重叠,用户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增加开馆时间,就可以有效地保证馆藏文献的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源被重复利用,进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节省用户的时间就能创造价值,因此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的角度上看,要千方百计地节省读者的时间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进,图书馆专业工作者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并非取代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桥梁、导航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网络信息服务实际上汇集无数最新科技成果,并随技术发展而发展,国内大学图书馆目前在基础网络建设上与国外差距并不大,但在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和其它相关技术上仍需紧紧跟随国际最新进展,希望能够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刘晨,美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
[2]龙叶,宁凤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