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校园文化论文

第1篇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一般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核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全体师生所认同和坚持的校本精神文化,它集中反映了学校的精神、价值观、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外在形象,支撑着整个校园文化体系。对学生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因此,一所学校必须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校本精神文化,树立“用文化经营学校”的发展理念,精心打造文化育人氛围。

一、结合学校实际,打造校本精神文化

《__县中小学实施文化育人中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一校一特色”、 “一校一强项”的文化育人理念。因此,在实施文化育人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如和平中学、阳明一小等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成绩显著的学校,可以做好校史文化建设,切实做好校史的编纂、先进人物事迹的收集与成册等校史文化建设工作,尽可能使校史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它是一笔无形资产,可以较好地起到熏陶和激励作用,从而使校本精神文化代代传播及传递,生生不息;四联中学是一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其红色文化的作用,激励青少年一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而__中学、实验初级中学等新办学校,则可以充分利用其环境优势,做到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文与环境巧妙相融,深化环境人文内涵,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增添人文氛围,提升学校品位;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性质与普通中学完全不同,其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文化,强化职业精神,比如,在宣传教育上可以广泛宣传富有职业精神的名言警句、典型事迹;在课室、实训室的布置上,可以参照工厂或企业模式;在管理上,也可以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努力营造出职业氛围,建设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总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灵魂所在,各学校务必结合学校实际,打造校本精神文化,以发挥其目标引领、价值引导、观念统一、情感激励和规范调节的积极作用,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二、结合学生实际,举办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现在,校园文化活动已引起了学校的普遍重视,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存在着层次不高、管理不到位、形式单一、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甚至是纯粹为活动而活动,不能真正取得实效。校园文化活动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活动特色,努力实现校园文化活动从单一的文体娱乐功能向导向功能、熏陶功能、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如和平中学、福和中学、实验初级中学等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高,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可以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文学社、科技创新、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来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阳明中学作为特色学校,学生普遍在体育、艺术等方面有一定的特长,可以举办各项体育运动竞赛、艺术节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特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活动能力相对较为突出,可以通过丰富多彩、而且能够突出职业性和技能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发挥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个性,增长技能,增进合作,如技能竞赛活动,暑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以及各类社团组织等活动。总之,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明确目标,保证实效,大力抓好特色活动,打造校本活动品牌。

三、结合办学目标,彰显特色校园办学理念

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如和平中学、四联中学等老牌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培养了大批在各行各业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大力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打造“英雄”文化,激励学生以这些“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隐含的道德价值和行为规范,让学校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福和中学是一所新办学校,应尽快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一个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学校,除引进高素质人才外,更主要的还是要抓好校本教研文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打造“名师工程”。__中学作为特色学校,必须在“特”字上作文章,打造学校品牌,办出学校特色。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及行业

第2篇

一、创新校园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核,它包括师生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反映了学校师生的群体精神、文明气质、学校风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我校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寻到了“以特色活校,用质量立校”的教育方针,并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园观念文化的口号:

校训:崇德、自强、笃行、创新

办学理念:创新发展

阳明二中精神:敢为人先、崇文尚德、团结协作、自强不息

校园文化的核心:热爱学生

校风:文明和谐、自强不息

教风:塑造人格、诲人不倦

学风:勤奋进取、学而不厌

以上理念的形成,对提高师生的凝聚力,鼓舞师生的斗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创新校园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就是指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文化环境,制造一种气氛,树立一种正气,形成班里大家都喜爱和维护的习惯,并以此为教育手段,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达到此效果,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1、创设优雅的文化环境。

首先,制定班级目标,在班级醒目之处张贴,使学生确立目标和方向,当然这个目标必须是明确、清晰,跳一跳会摘到的,而不是假大空或实现不了的;其次,制定班级公约、班纪班规和制度、量化考核办法等,使之对全班学生都具有公信力、约束力,学生一般不会轻易去违反;第三,各班设计、出版精美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板报。板报可以根据班级实际设计不同的板块,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命名、筹划、收集资料、张贴等全过程。在此理念的感召下,各个班级设计的栏目创意新颖,如: “拼搏争先”、“文海拾贝”、“小小数学家”、“星光灿烂”等等。板报有时结合本班主题班会或根据学校重大活动、传统节日和班级培养重点为内容而进行更新。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营造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让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让他们在“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多彩并健康地成长。

2、精心组织多彩的班级活动。

对于班级的各种活动,我们鼓励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参与习惯。每次活动的设计可以围绕班级的奋斗目标、围绕学校活动主题或依据班级实际情况开展。让学生在每次的活动中都有收获,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主题班会课,组织就学生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讨论、辩论、交流、探讨;每学期举行学校或上级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如艺术展览、校运会,各种学科类比赛、知识类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竞争意识和参于意识,使班级凝聚力不断增强,班级文化形成更好的氛围。

3、激励性管理班级事务。

我校的班级管理主要是通过创“星级班”来实施的。每班满星为“五星”:即安全星、纪律星、劳动卫生星、文明礼貌星、学习星。在创“星”要求中涵盖了所有的班级事务管理。安全星、纪律星、卫生星、文明星每两周评一次,学习星每月评一次。量化管理达到规定的分值相应以“星”给予奖励。这种管理方法,一改以前压制型的班级管理,学生以创“星”为荣,并以此积极进取。

创设充满宽容、鼓励、向上、进取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校实践文化育人的途径之一。

三、创新校本教研文化

自从被教育局定为“洋思教学”试点学校以来,我校以此为契机,着力创新教学研究,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洋思教学”模式的工作实践中,我校着力打好“三张牌”。

一是打好“理论牌”。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蔡林森与洋思经验》及“洋思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料,领悟其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精髓,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课堂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打好“探究牌”。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的实施操作,通过反复观摩、评点、专题研究,并以传、帮、带等形式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操作能力。在探究实践中,学校要求每个科任每节课撰写《课堂教学后记》,每个科任每学期听课达8节以上;每个科组每学期举行3次以上的公开课,并且确立一个教研专题,要求有方案过程有总结有成效。教务处每学年组织一次以教研为内容的“教师论坛”活动,每学期必听教师的“六课”:即新教师的亮相课、青年教师的过关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相同学科的研讨课、随堂检查的推门课、全校举办的竞赛课。以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过程,让每以一位教师达到灵活运用洋思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质量。

三是打好“特色牌”。在探讨“洋思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发现必须结合校情实际灵活体现洋思理念,不能全盘套搬“洋思模式”。于是,在探究中总结出本校的教学特色:具有校本特色的“洋思教学”。如今,我校各科组各教师都能结合学生实际及教学设备灵活操作洋思课堂,并且不断积累,许多教师的教学论文或教学心得发表在各级教学刊物中。去年,学校开设了以“洋思教法与我校教学实际有机整合”为主题的“教 师论坛”,一方面积淀学校的教学文化底蕴,一方面深化并发展我校的教研特色。

四、创新校园社团文化

第3篇

1.1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管理者基于各方面的限制,对高校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媒体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的媒体形式主要以传统的纸质书刊、小功率的电台以及宣传栏等形式存在,而没有应用具有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媒体设备,既有高校购置了先进的媒体设备,但是由于其运行维修费用过高,导致其出现损坏后,不能及时地维修影响使用。

1.2传播内容不够丰富当前高校媒体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管理者的活动、各种学校会务信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而缺乏对高校基础信息的宣传,尤其是与学生个人相关的信息更是非常少,这样的传播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也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对最新发生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一旦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超过了它的新鲜实效,就不足产生其宣传功效。

1.3媒体资源缺乏整合分析高校媒体资源可以说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有学校层次的学报、高校网站以及高校广播站,还有各个院系组建的系报、系信息宣传栏等等,这些高校媒体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结果导致宣传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产生造势增值的新闻传播效果。

2发挥校园媒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有效途

2.1重视校园媒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媒体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高校媒体要切实履行其功能,发挥把关人作用,抵制不良文化。高校媒体要对进行宣传的信息进行仔细地甄别,防止将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校园媒体要发挥其引导、宣传教育作用,积极将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系当中,比如高校媒体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积极宣传高校内所发生的的好人好事,加强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宣传,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内的风气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2高校要提高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校园媒体要发挥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建设作用,需要高校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提供先进的载体,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第一,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媒体的硬件建设,高校要增加对采购先进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购置先进的媒体设备,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科学的设备使用规范,以此延长媒体设备的使用年限;第二,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从事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由于其没有专业的媒体设备使用技能,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用媒体设备的技能,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第三,高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2.3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素材整合高校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可以多方面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素材,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有助于构建具有高校区域特色的媒体宣传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了媒体宣传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一方面要完善媒体管理体制,完善的媒体管理机制是保证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就如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设立的新闻中心,就是通过统一的管理部门实现对高校媒体工作者的集中管理,并且根据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不同媒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理舆论引导。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比如学院的学报主要是宣传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校网站则侧重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宣传,而二级院系的刊物,则主要集中在本院系的日常活动或者好人好事等,因此通过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可以加快信息传播、扩大信息接受层面。

2.4拓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校园文化的丰富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实现:第一,高校媒体栏目要开始互动活动。高校媒体通过开始互动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先进的校园文化;第二,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图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通过媒体对这些活动的宣传,带动周围学生的参与激情;第三,在校园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技能比赛,可以提升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进而带动整个高校媒体工作的发展。

3结束语

第4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高校是社会先进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一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成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与创造形成的过程,其中主要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则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活动当中所形成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包括了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两大阵地,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普通高校侧重于知识文化,而高职院校则是以技术文化为内涵。通过将传统的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进行互补所创造出来的行业技术特色文化,是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职业化是高职院校技术教育最明显的标签,在逐步形成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融入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因素,具有鲜明的自身特征。

1.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地方性特征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分析,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历史、传统校园文化的积淀相对来说是不够的,但是高职院校发展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市场当中的重要力量,正处于积极吸收优秀文化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则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开放性与兼容性;除此之外,站在文化的规范性上来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虽然当前还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与实践经验非常贴合,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加之高职教育的要求与市场联系得十分紧密,在很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习惯。所以,师生的行为或多或少地会带有一定的行业特色,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带有职业文化的特点。

2.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服务性及实用性特征

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学术性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在教学方式、技术服务领域等方面则表现出了创新性和实用性,因为高职院校推行的并不是精英教育,更多侧重于大众化教育,学校的教学与行业的技术动态、就业市场联系得更为紧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使得教学方式带有实用性的特色。

二、行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深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内涵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要“接地气”,即与实际的就业能力挂钩,同时也造就了高职院校职业化的特色。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尽早地去接触自身将来所要从事行业的文化特点,增强行业的认同感,这不仅仅是学校适应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该将其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高职文化建设不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体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品位,同时更要适应学生、适应社会。将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文化,能够对培育新时代的职业人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突显高职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迈入了内涵发展的道路,而要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树立职业教育品牌,自然而然少不了高职院校独特校园文化的参与。应该将行业精神、行业文化的内涵寓于校园文化的发展之中,使其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形成具有行业文化精髓,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盛行不同的校园文化,所锻造出来的学生品格和人才类型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行业就业的岗位需要则是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向标,将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渗透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在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精神引导下,能够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未来职业的文化,并让学生了解到需要学习、需要遵守的相关行业素质要求,为高职学生提前朝着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渗透行业文化的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新体系文化重生的过程。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相互影响,能够让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养,而促使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能够反作用校园文化的完善与内涵发展,为其长远的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行业文化渗透,校园文化的形成与人才培养这三者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这不仅仅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还需要各种保障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建设成“扎根于行业,长成于校园”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一)树立先进的理念,追求先进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这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首先在先进文化当中提取其中的精华,进行提炼,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融入行业特色,逐步形成系统、完整的校园文化。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自身校园文化的过程当中,提出了既能代表办学思想,能够体现行业文化的“地质人三光荣”核心文化理念,经过时间的积淀,已成为学院广大师生认同并追求的价值理念。在笔者看来,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一方面不仅仅要围绕着师生对行业认同、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同时还要融合行业文化于校园文化中出台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要在与时俱进的理念下,指引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共同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立足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规范和优化高职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主要包含了学校的传统、仪式以及规章制度等,这不仅仅是维护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机制,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转变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面向培养一线生产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大多数现代企业来说,不仅仅需要员工会做人,同时还需要会做事。所以,高职院校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当中,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促使其能够形成符合职业规范的良好素质。其次,要建立以教育激励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往好的方向发展,杜绝出现不良现象,这是制度所具备的的导向功能。当然在运用激励机制上要把握恰当,定期对先进集体以及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在学校层次上,应该通过设置推优评奖,激发学生在学业上的进取精神,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注重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同时还应该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度的建设应该朝着基础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精细化、激励机制数据化等方向发展。

(三)提高合作意识,依托平台拓展学校功能

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的平台,打造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阵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实训场、工作室以及与行业系统单位建立进行合作,建设校企对接的教育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机会。二是宣传平台,要对校园文化阵地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在校内树立起有行业精神、行业核心价值观等标语牌,同时还应该实时关注行业动态,在相关的宣传橱窗进行展示。三是交流平台,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互动,构建起有效的交流平台,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需求,来培养相关紧缺性人才,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延伸平台的作用,使其能够为学校开展助学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仅能够让行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学生、教师职工来说也是受益匪浅。充分的发挥出学校的教育功能。

四、结语

第5篇

1.过度的“硬件建设”有失偏颇。有些中职卫校的校园文化过于注重建筑的布局、环境的绿化、内部设施的装修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虽然这些的确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之一,但并没有利用好这个用以宣扬文化的平台,显得缺乏生气,忽视了校园文化这一“软件建设”。而这些将校园文化以过度消耗物质资源为前提的形式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与国家历来提倡的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形成了对比。

2.制度的不完善成为落实的绊脚石。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上的不健全,同样会给校园文化的建设设置诸多障碍。比如,职责划分、方案计划、效果评价等等通过“制度”必须要加以细化、加以实施,否则,在实际的运行上可能就会产生诸多困难和问题,成为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3.与品牌、特色学校的创建分开对待。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品牌中职卫校、特色中职卫校的创建分开对待,没有意识到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凸显“品牌”,只有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基础才能凸显“特色”。

二、如何加强中职卫校校园文化建设

1.领导重视是开展中职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通过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达成思想和认识的一致,群策群力发动集体智慧,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构建出和谐的人文环境。

第6篇

为了提高资源整合的集成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本文对拓展训练理念进行创新,并对训练内容进行多元化设计,提出“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个原则”的训练模式。注重以学生为本,以素质培养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领悟其中奥妙,磨练意志,挑战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进而提升自身素质。具体的训练模式如下所示:

1.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素质培养为核心围绕校校园文化,通过精心设计的拓展训练项目,以同学们亲身参与“体验式”活动为方式,以反思—感悟—分享—交流—整合—再应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高峰体验为提升,使学生感悟不断积累,促进同学心智的完善、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拓展训练项目。

2.坚持主动参加与协调安排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引导教育相结合参与活动的学生大致可归为两类

积极主动参加和被动参加。主动参与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活动阐述以及引导教育,从中获取愉悦的体验,感悟成长的快乐,积累人生经验,提升个人素质。拓展训练中的体验和感悟最终提升为经验和素质,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3.坚持三个原则

多元化设计、多层次互动、多角度提升在拓展训练内容设计上,量身定做,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出不同的拓展内容和方案。对于新生,为其提供各种交流互动平台,设计有利于提高适应力的项目,如过电网、空中单杠、信任背摔等;对于大二学生,可为其设计室内分组群体讨论、户外实施潜能开发项目,如高空断桥、牵引横渡、野外穿越训练、团队体能竞技赛、攀岩、速降等;对于大三学生,设计求职场景进行职业心态、领导能力的训练;对于大四毕业生,设计情景进行择业技能的训练;对于各类社团,设计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的项目。多元化的内容、多层次的互动使得拓展训练更具时效性、针对性,这样不仅解决了大学各个年级最有针对性的和最棘手的问题,而且引导同学从游戏和活动中感悟和提升个人心理素质,增进团队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实现人的全面素质发展。

二、拓展训练融入校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

1.组建一支优秀的拓展

教师团队拓展训练项目的顺利开展须在专业拓展训练人员的安全监控管理下进行。聘请校外人员开展活动不是长久之计,而组建一支校内拓展教师团队才是明智之举。专业拓展教师须具备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户外运动等方面的经验,才能客观地、及时地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和安全监管。因而,可以优先从富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中挑选合适人员进行培训,打造一支优秀拓展教师团队,提高专业教师整体软实力,确保拓展训练能够良性开展。

2.互动式、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出一系列经典项目。为保证拓展训练有序、顺利进行,可以开设相关拓展课程,在体验过程中边教边学、边学边行。这种互动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受挫时及时得到支持与鞭策,进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战胜自我,实现体验中的自我成长,因而大大提高训练成效。

3.校园文化融入拓展

训练教学开展拓展训练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对象、目的,制定“接地气”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让不同层次的参与者都能去体验、感悟。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限于阐释活动具体操作方法与技巧,可以将学风、考风等针对性校园文化巧妙地融入到拓展训练教学中去,两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三、结语

第7篇

1.校园文化是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它与高校面向21世纪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联系,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为目的。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除专业教育课程以外,学校的环境、气氛、学校的风气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品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他主要教育功能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功能。

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系统工程,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学校全员参预、统筹规划、协调运作才能实现。建设校园文化的总的原则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重点突出、协调发展,同时应遵循细致、创新原则。第一,细致原则: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细致原则。关心细节就是关心德育的落实;重视细节就是重视德育的规律;讲究细节就是讲究德育的艺术。第二,创新原则: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高校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校园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在创新中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以传统为基础,做到特色创新。

二、校园文化四个文化模块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等四个模块入手。

1.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学校的物质文化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文化设施、校园美化物态。校园主体建筑指门面、路径、教学楼、学生宿舍及食堂等;校园文化设施主要指体育场、俱乐部、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展览室、音乐厅以及相关的设备器材等;校园美化物态指草坪、雕塑、花坛、亭台、纪念碑及假山宣传橱窗等。它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反映。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持续不断地、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因此,物质形态的德育课程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和创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一个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其优良的传统、精神会被继承和发扬延续下去并代代相传。建设精神文化,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教书与育人切实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改进和完善大学教育体系。为此,大学要重点推进包括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建设,面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出大批具有人文情怀、高尚追求、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德业兼修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以某种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平,改造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大学生牢固的道德观念、崇高的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

3.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的制度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籍管理制度、课外活动管理制度、生活秩序和环境管理制度、奖励与惩罚制度、思想教育管理制度等体系制度以及校训、校徽、校歌等延展性文化标志。制度性导向方面,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不仅仅是刻板、无生命的约束和规范、要求,使师生员工的行为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更重要的是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学校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培养意向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氛围,必然会起到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师生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强调大学生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守纪律、讲文明,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爱护公共财物。学校应通过文化制度的建立、健全来规范大学生的言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风貌。

4.学生活动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指校园内的宣传、教育、文体、娱乐、审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文化活动。它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活动中,寓教于乐。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和行动的准则,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为学生培养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训练各种能力、施展各种才华、促进发展个性、提高审美情趣、协调人际关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的人生、维护心理健康、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服务,使道德教育目标得到具体的实现。高等学校对校园文化活动应该采取积极支持、主动组织、适当引导、逐步提高的方针,使之健康顺利地发展下去,在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第8篇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棗工会棗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棗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棗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棗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棗公安局、派出所棗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蓝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

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9篇

1.1文献资源支撑着校园文化的开展

高校的历史传统、管理人才、校园环境、师资队伍及师德、师风、设施都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其中,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天然的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有力地支撑着校园文化的开展。事实上,一个没有充足的文献资源的高校图书馆,不可能使本校的校园文化有效展开。高校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是文化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高校文化的物质象征。高校图书馆文化同时也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2文献资源可以激发升格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

图书馆是高校收藏各类文献资源的主体,丰富的文献资源及二次开发,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水平,而且直接关系校园文化的开展。因此才会有图书馆、教学、科研并称为高校的三大支柱的说法。一所高校图书馆藏书的多少及质量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教学、科研状况,反映着高校积淀传承下来的文化成果。而这种长期积累沉淀的文明,自然地汇聚成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升本后,不能简单地按其他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建设方案一簇而就,需要通过文献资源的传承和积累,激发本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让这种校园文化能继续传承和发扬。

2文献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学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决对不是简单的录取分数线提高了,也不是从三年制变成四年制的变化。随着我校升本成功,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转变成培养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在学校职能上从以教学为主,转变成以教学科研并举。学校培养目标,职能的转变,反馈给图书馆,最重要的就是文献资源结构的转变。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要适应升本后学校教学、科研的要求。

2.1文献资源可以激发校园文化认知性

高等学校是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场所。随着学校升级为本科,仅靠课堂所学而掌握某一方面、某一专业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本科人才的需要。本科学生应是跨专业、跨学科、跨门类的具有“通才”素养的“知识全面的人”。本科院校的学生,除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外,更多要靠图书馆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文献资源。因此,升本学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除了要保持以前专科阶段藏书的专业性外,还要保证文献资源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性,以此支持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全面需要,推进和强化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度。

2.2文献资源可以强化学生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影响的主要是人们的精神意念或意志行动。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图书馆文献资源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在一个有若良好的学风和优越的学习环境的高校里,图书馆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升本后的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采购中不仅要根据本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方案去组织,还必须考虑本科学生在人格培养方面的需要,精选那些事迹感人、思想高尚、文笔高雅、有正确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人生价值文化用书,精选那些不同时期代表人类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作品,从而在潜移默化和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3文献资源可以提高校园审美文化

升本高校学生不仅仅满足专业学习,也有更多时间追求高雅艺术。高校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包含着艺术性、创造性、娱乐性,是真善美娱乐活动,一般情况而言,本科学校图书馆不仅收藏着专业图书,也收藏着各种类型的艺术欣赏图书,包括美的艺术、实用艺术或民俗艺术等书籍。同时,作为理工科学校,升本后图书馆也需要增加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名画、名曲、名片等经典作品,这些历史美学方面的文献资源,是学生陶情冶性的精神食粮。学生对美的追求,是不会区别专业的。图书馆的审美文化资源对于枯燥的理工生活、对学生全面的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都是重要的精神食粮。

2.4文献资源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创新

升本高校从专业教育转向学科教育,从技能培训转入理论培养。但是创新是学科、产业进步的基本。作为高校学生,他们常常有最新的思想观念,敢于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性变革。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它是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系统。升本高校图书馆需要迅速的转变服务方式,应用现代化技术,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新信息,通过专业性、学科性、前沿性的二次文献的加工和整理将分散在不同载体、不同文种中的同一内容或同一主题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扬、集中和整理,编辑成二次文献,可引导学生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校园文化的创新活动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第10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小编与大家分享校园文化广场景观设计论文,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众多高校都在城市的边缘建立了新校区,同时校园广场的设计也成了校园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园广场的设计,旨在传承本地的历史传统,结合校园独特文化,以师生文本,构筑具有现代意义,集文化、艺术、休闲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景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广场;校园景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大学校园及其在校人数也在不断扩充,新建院校及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大规模的高校数量及在校人数,使得高校在文化营造特别是校园广场的建设上出现了较高的要求。校园文化广场不但承接着校园师生聚会、文娱的功能,同时也体现着该校的校风及文化传承。欧美国家对于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的探索已经初具成果,尤其是在生态建筑和生态社区的设计方面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国内一部分学校也在摸索和尝试新型校园文化技术的应用。现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进行探索和分析。南阳理工学院主要文化广场周围主要是学生教学区、休息区和体育运动区和一个餐饮区,四周以道路景观贯穿,将这几个区连接在一块。

中间的栗河将该区域一分为二。该学校文化广场以音乐作为设计元素,结合周边环境的映衬,凸显对艺术的崇尚和热爱,同时又有水的动感,像一曲跳动的音符,生机盎然而又妙趣横生。以音乐为主题,结合校园文化,充分考虑地质地貌等原始生态,把科技、安全、生态、艺术、人文结合起来运用到设计中去。打造出以人为本、以生态学为出发点、景观与科技共存、教育与管理并存的校园生态环境。校园文化广场与单元建筑、道路、环境协调相统一。该校园广场的设计引入了很多的设计手法: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3)校园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

1平面布局与功能分析

从自然生态的布局上来说,中国人居住环境的理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而该广场的设计同样从自然生态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地形条件,沿河景观,把生态放在第一位回归自然,注重追求创造宜人的、富有情趣的绿色休闲空间,保护与再现特定环境场所的景观特色及空间结构特征,都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和体现。南湖音乐广场设计在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条件下以吉他为造型元素,将音乐符号溶于其中,动静结合。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中间景桥将整个广场一分为二,一半是以绿地景观为主,另一半以水景观为主,而中间的雕塑广场又将两个区域合二为一,组成一个整体。四周模拟成道路环绕。左边的主入口的广场是以音乐喷泉为主,以绿地进行环绕分割,使人们在坚硬的混凝土地上享受着喷泉随着音乐起伏带来的美妙感受。而沿河景观采用曲线组成,有曲线美之称。而在音乐喷泉广场的下方则是绿地景观,也就是所谓的小游园设计,运用音乐符号元素构成,与整体相呼应。临湖景观的设计、音乐喷泉的设计音乐动感区域的设计,将整个广场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2主题建筑结构

广场周围主要是教学楼、体育场,因此为了降低建筑密度,在广场设计上没有明显的建筑物,多为连廊、花架、景观桥、雕塑和景观亭来突出广场的意境。景观亭子主要运用木结构,顶棚配置稻草,与诸葛亮三顾茅庐中的茅草屋相吻合,营造一种汉魏主题风格的味道。水面以木质平台为主,材料主要为防腐木,上下相呼应,与水面相互映衬,配上景观石,构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画面。

3水景的布置

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在设计水景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地域水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如何设计水景更应该值得考虑。从地域分析,溧河贯穿整个区域,而且南部有一块南湖,因此有充足的水资源可以利用,同时有利于水景的整体布置。水体设计分为小水体设计和大水体设计。

首先从南湖的水景规划出发,鉴于南湖面积较大,而且水资源四季丰富,因此在湖面进行大水体的设计符合本地区的现状。其次在水景设计时坚持宜“曲”不宜“直”的原则,在进行湖面的设计时进行了曲线设计,不仅增加了意境,而且进行了变换。亲水平台与水面喷泉相互结合,旱水相结合,则是水体设计的又一重要原则。

4植物的配置

针对植物的配置,首先要了解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南阳市地处中原,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因此植物的配置则需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来确定。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地被。大乔木中心广场以银杏为主,游园里以皂角和五角枫孤植效果更佳,五角枫秋天叶变红,则效果更好,银杏叶子变金黄,更增加了秋天的金黄。

沿溧河则以垂柳为主,配上灌木和植被,形成三层景观效果。行道树则以法桐为主,灌木则以花灌木为主,地被则以喜荫而且生长好的草被植物为主。同时广场游园区内达到四季有花,而且设计了一个牡丹园和花17百草园、果园,要特别注重花灌木的搭配,主要花灌木有百日红、桂花、碧桃、紫叶李、樱花、红枫、杏树、梨树、紫丁香、山楂、腊梅、石楠球等。而灌木则以大叶黄杨和金叶女贞进行搭配,因为耐修剪而且可以随季节修剪成各类造型。

5地面铺装

在开敞的城市多维空间中,地面铺装直接影响到景区的环境质量。良好的步行环境,通过地面铺装的形式,质感和色彩的处理,能使行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舒适、愉快的感觉。就功能而言,步行环境的设计主要是提供一个不易磨损的路面系统,使行人能安全、有效、舒适地步行到目的地。

6道路的设计

第11篇

在“团风”活动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道德修养、政治意识为目的,定期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以报告、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抓好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重点群体,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积极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的优势,组织引导各类优秀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加深对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还注意突出青年者培养工作的连续性,既针对各类优秀青年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又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使用、举荐等各个环节对他们进行培养。

以“团风”为鲜明特色,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精心打造集“团风”精神传承和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智育平台

牢牢抓住“团风”精神这一特有资源,根据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坚持把学“团风”活动与大学生学术活动有机地结合,推出青年科技文化节和校园文化列车等活动平台,搭建大学生专业学习与素质提高相统一的活动载体。学校开展“青年科技文化节”、“校园文化列车”活动,就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活跃课余生活为原则,以专业性、学习性、娱乐性、传承性为特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专业学习,传承“团风”精神,提高大学综合素质。在数理文化节、网络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和外语节等不同特色的活动中,全校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得到发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还能使文化艺术的气息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形成全校参与的新局面,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智、提高素质的有效平台。二是将“团风”精神教育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推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我们充分运用“团风”故乡的资源优势,确立了暑期“三下乡”、寒假社会调查、“团风”志愿服务等寒暑假和平时节假日结合的实践活动体系。在这一实践活动体系中,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上大学期间至少要“看一次团风事迹录像,参与一次志愿服务,体验一次‘三下乡’,写一次调查报告”,并将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写入素质拓展证书。“团风”精神具有“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丰富内涵,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价值取向,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形抓手和有效途径。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将选拔“团风”志愿者和宣传“团风”事迹作为活动的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导向,营造舆论氛围,增进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进而达到锻炼能力和净化心灵的有机统一。三是以“团风”精神所刻画的核心内涵“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源动力,开展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挑战杯”竞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有着重要作用。学校注重通过这样的活动,传承大学生在学“团风”活动中所激发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与意识。我们先后制定了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若干规定,为学生参与科技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金点子”创意设计大赛,提高了创新意识,增进了创业感受,提升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心理品质和综合能力。

第12篇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2问卷调查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选取了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天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嘉峪关市体育运动学校、定西市体育运动学校等6所学校作为本文特定的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采取自编式问卷,内容涉及校园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调查中将上述6所体校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8.9%。问卷的回收率和效度符合该研究需要。

1.3实地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甘肃省6所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主管领导,并与甘肃省体育局相关处室的领导进行广泛交流,了解校园文化在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中的建设现状,为研究提供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1.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后,依据统计数据绘制图表,并做出必要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更多认同校园文化是文化氛围和文化潮流;其次是物质精神综合和意识形态。而研究表明: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层面。

2.2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传统与作风。而学生对所在学校历史的了解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对自己学校精神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表现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就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研。从图表2可以看出,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自身学校历史情况“不了解”的比例占半数以上。由此说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校史校情的教育,值得学校管理者予以深思。为进一步探究学生不了解学校历史的原因,笔者又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进行了调研。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更多的偏向于校纪校规教育。笔者认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的产物,是学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结晶,是学校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对其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认知应该纳入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中。

2.3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物质环境调查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如同知识传授一样同等重要。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设施、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而校区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设计,又是学校特色的反映。为此,笔者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有无标志性建筑进行调研。有标志性建筑的学校占绝大多数。可见,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4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状况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校园文化的“发动机”,是隐形的德育课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另外笔者就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满意的占50.8%,不满意的占44.5%,弃权的占4.7%。

2.5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学校社团举办活动所持态度

学生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同时,学生社团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会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促使其向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绝大部分学生所持的态度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可见,学校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顺理成章的使学生投入到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中。

2.6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学术讲座的举办情况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首先希望举办的讲座是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是对社会、娱乐、学术、思想方面的学术讲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体校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期盼值较高。

2.7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专业性体育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历来都是学校活动中举办各项活动中次数和频率最高的,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这也是体育专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所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理解不全面;对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了解程度不深;学校物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且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所持态度各异,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学生对学校举办的学术讲座期盼值较高;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

3.2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知识结构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是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体育,服务体育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办学定位上,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体”为主,把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作为立足点。但也要适时开设哲学、文学、美学等相关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从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2.抓好校风校纪

实践经验证明,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成败得失与学校管理层的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办学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和学校的校风、学风息息相关。学校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所以,地方体校的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理顺校园文化规范化管理的渠道。

3.提升学校物质文化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将办学目的任务与学校物质设施、校园布局和校园美化等因素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建议学校应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学校环境设施,美化育人环境。通过提升学校物质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提高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生源素质和教师素质

生源素质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办学中,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历来注重学生体育竞技成绩,忽视文化成绩。为此,建议学校在招生时应提高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要求。同时,学生进入学校后除对专业高要求外,更要重视加强学生理论文化课的学习。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竞技水平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对老师而言,如何促使学生实现夺标育人方面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5.加强图书馆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图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图书馆自习室有限;图书馆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图书、缺乏电子杂志等问题。笔者认为,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议购进除体育学科以外的文、史、哲以及科技等类图书。同时,尽量营造图书馆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提供大量的自习室以供学生学习。

6.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优势

校园体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催化剂,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具有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特点,学校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促使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7.通过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建议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多组建诸如艺术团、文学社、体育协会、书画社、影视协会、科技协会、龙谊沙龙等各类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8.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第13篇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分析

(一)校园文化涵义

校园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文明的建设而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校园建设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的成果,是一种校园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加大,高职教育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是摆着我们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市场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涵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通过发展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理念,是一种在发展中的出来的结论,成果,得到了企业员工的贯彻于执行。是一种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共同目标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大,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达到高效能的企业生产,效率工作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可以实现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心。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三)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比较

1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很多不同的内容,分属于不同领域,有着很多不同点

校园文化是针对校园而设定,校园和外面的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以给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培养出符合于市场需要人才的为目标,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赋予。企业文化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制定的,是一种经验文化,企业追求的是一种利益,是一种如果使利润最大化。高职院校是教授技术,是传授学生知识,是培养学生。而企业这是发展人才,为个人提供发展平台,使个人发展成一个对于企业有用的人,能带来利润的让你。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融合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为了学生以后更好的就业,要就业也就是要培养出适合于企业的学生,所以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很多关联和共同点,两者可以融合一般可以实现适合于企业需要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学生们由中学校园进入大学校园,由于中学校园与大学校园存在着许多不同。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突入其他的变化适应不足,从而使他们容易出现迷茫,学生目标的不明确,在人生上容易发生曲折,导致学习动力的缺乏。我们可以通过实践。通过和企业的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强自身的价值观,增强人生的目标性以及学习的动力性。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大量需要符合于市场经济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旅游企业需要,管理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当初校园教育培养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校园文化应该和企业文化联系起来,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优秀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优秀高职学院文化。而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学校和企业的交流来完成。通过交流,把握市场动态,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探索

(一)建立与企业相融合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适合于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的有力保证。高校要树立适合于企业需求,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应树立一种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坚持以技术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思想,必须始终把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

1.完善教学元素。在教学中我应该依据社会经济需求的需要,把相应行业的文化融合教学中,多依据实力,给学生们以指导。

2.建设专业文化。各个专业的企业有不同,我们应该吸取各个行业的企业文化做到教学创新,改革。贯彻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责任心,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们的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建立价值标准。高职院校要对照企业工作需要,确立企业化的价值标准,首先要把为企业服务看成是高职院校的最大价值取向。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是否适用?企业是否欢迎?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二)吸纳企业文化的理念

校园文化的发展应该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校企文化。做为才人的培养,市场发展的需要,让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亲身感受到企业文化,企业的需要,从而是培养适合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关键。学校应该和企业建立关联,共同建立技能模拟平台,以便让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到办公环境,更加真实的模拟训练,从而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的立足,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校企文化”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学生们适合社会经济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有着关键的帮助。全方位的融合”校企文化”,对学生们体验到企业的真实,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从而有了自己学习目标,有了自己的学习动力。从而在以后走向社会,可以满足于企业的要求。

(三)建设高职院校实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实习环境,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多体验,多实践,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由于实训文化贴近职业社会文化,能够为社会职业培训、岗位技能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新的载体和活动基地。高职院校的实训要求,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仿照企业或公司的生产车间设置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聘任专业教师及学生担任各部门主管、副主管,明确职责分工,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如在旅游的实训基地,由实训基地的负责教师担任总经理,学生担任副总经理,实训指导教师担任各部门主管,学生担任副主管。可以模拟一套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多体验,而从总结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道理。

2.制定规章制度。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制定模拟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了解知名企业,做到与企业接轨,与企业融合。

3.按照落实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两项目标,实行模拟公司的目标责任管理。学校的实训基地做为一个工作模拟环境,应该仿照企业工作管理,模拟一些企业标准,企业任务做为学生的实习任务,同时还应该要请一些有经验的,高水平的行业从事者带带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该总结一些经验,发扬自身的优点,同时也要改善自己的不足。做为高职院校我们要以学生实习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工作能力。

4.以各种活动、社会实践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校园和企业的交流,多请优秀的企业,成功人士到来校园和师生们交流,传授经验,举办座谈会,报告等等,是学校师生和优秀企业建立一个合理的交流平台,是学生们可以更好认识企业,认识当今社会的发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在不断接触中日渐完善合作关系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企业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意识。

5.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学生以后能更好立足于社会。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有接触到最真实的企业环境才能提高自己,一般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我们要以”校企文化”为重点,吸取两方面的长处和优势,总结经验,总出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便学校可以更好的发展,更好是学生可以融入到社会。

6.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对于学校来说,培养是学生使自己的使命,如何使学校增强社会竞争力,那么就要建设具有时代意义的,先进的校园文化。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相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作支撑,这种文化就会落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文化,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的、百花齐放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贴合实际的“校企文化”才能满足于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要。

第14篇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中一条基本的原则和道德标准,也成为中国人秉承的一种行为准则。具体说,所谓中庸之道,就是“毋过毋不及”,既不要做过头,也不要做不够,“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枪打出头鸟”,这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现代高校校园文化越来越崇尚脱颖而出,大学生热衷于展示自我,受到众人瞩目。个性化与自我成为大学生中的核心词汇,他们更倾向张扬自己的青春,不愿再默默无闻。中庸之道与当代高校校园文化显得格格不入。总之,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只独立的文化,正彰显他的叛逆,不断冲击和突破对其有着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

二、校园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的归因分析

任何一种文化的变迁与演进,都会遭遇一些冲突与激荡。但是,高校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这种种冲突表现得尤为突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校园文化,甚至以一种与传统文化截然相反的姿态彰显他的特点。二者的对立从某种程度上说会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必须正视目前出现的冲突现状。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量。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延。校园文化的外延界定是冲突存在的溯源途径之一。对于校园文化外延的界定,目前学界的普遍观点有这样几种:第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式。第二,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凝聚着学校的学风、教风、作风和整体素质[2]。第三,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及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等精神内容的总和[3]。无论哪种界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官方的,只包括积极面的文化形态。这种界定是不全面的。任何一种群体文化,都不可能仅仅包括官方倡导和建设的内容,他必须包括非官方的,非主流的,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大学生中形成的蔑视权威、张扬自我、出新立异等思维、行为方式,也应当被包含在高校校园文化里,从这个角度来说,校园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需要强调的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不是学校,而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大学生普遍处在18、19到22、23岁的成年初期,他们受到更多的是当代流行文化和市场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进行的如火如荼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自由和海量信息。使他们敢为人先,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对传统说不。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思想仍然不成熟,在面对海量信息冲击的时候,甄别能力有限。这就使得青年人聚集的大学校园文化良莠不齐,在对待“过时”的传统文化时,容易出现不理智的抵触,造成高校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撞。

(三)高校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背景。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农业经济形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深深地受着我国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形态的影响。而高校校园文化产生的基础是现代工业社会,二者的生长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市场经济中有着明显与农业经济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而这一些更易被青年人所接受。不同背景下的两种文化态势,不可避免会出现差异甚至冲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适应性能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并发挥巨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是万能的,冲突和不适依然会存在。在高校里,这种冲突表现得更加明显。

三、在冲突中构建新型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青年前沿文化的代表,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最为强烈,二者既相互冲撞,又相互融合。二者之间的冲突使本就不成熟的大学生更为困惑,甚至无所适从,给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困境。必须正视冲突,找到二者最佳的结合点,构建新型高校校园文化。

(一)重视非正式性校园文化建设。长久以来,我们忽视了非正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所谓非正式校园文化是指非官方的,大学生群体内部所形成的,最能代表青年人思想行为方式的文化。非正式文化并非都是积极、健康的。我们经常会看到同一所高校走出来的大学生,他们的行为作风、学习工作态度、世界观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有的高校的学生工作更主动,新事物更易上手,有的则不然。这一些区别甚至届届相传。可以说,高校校园的非正式校园文化对此影响颇深。有时候,非正式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甚至大过主流文化。因此,必须重视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建设。从侧面引导,多途径结合,渗透式牵引等多种方法将非正式性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轨道中来。

(二)针对青年特点,坚持学生主体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青年人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独立的文化态势。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不是一句空口号,要将其落到实处,必须在这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给予大学生足够的空间发展他们喜爱的校园文化形式;第二,尊重大学生的喜好,适时加以引导;第三,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避免强加给学生的文化价值形态,尽量让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只有这样的校园文化,才是充满活力,适应冲突的,才能使学生从内心省视与接纳传统文化。

第15篇

1.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母体”和“现实土壤”

中国人民拥有着五千年丰富的物质文化文明,同时也拥有着五千年灿烂的精神明。面对五千年璀璨的精神文明的海洋,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个微生物一样吸取着海洋中的养分,在每一个人吸收养分的同时也使自己深深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怀抱里,从而遗留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主观意识的深处留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和记忆。这个文化烙印或文化记忆不会因为社会的更迭、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而丧失生命力,它会毅然地沉淀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肌体里,发挥着支配人们思想和改变人们主观意识的作用;人作为社会的分子,其活动不可游离到社会之外,必将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从属于社会文化,因此它的发生与发展都不能离开“母体”,离开“母体”的校园文化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文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他首先是历史的结果,同时又成为历史的动力系统,文化是历史精神财富的沉淀,他是与历史的发展同步,并产生于历史的土壤之中,赋有历史时代精神的特点。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概念,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他的变化和发展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开枝散叶、枝繁叶茂、绿意葱葱。

2.校园文化建设是传统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还包含校园景观、建筑等精神文化的建设,包含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行为文化的建设,它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因此,校园环境在建设过程中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价值,都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也是建设校园人文环境的目的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哲学的启示、规范的道德和理想的追求等传统文化的精神因素,都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并获得弘扬;在开展鲜明特色的富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通常都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与目的之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会让广大师生身临其境,乐在其中,亲自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二、建设文明和谐校园文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正处于有史以来社会发展最快、文化推进传播最快、知识科技更新转化最快的时期,大众文化、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等各种不同的文化的浪潮不断地向我们袭来,不断地挑战和冲击着当代的校园文化。想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只有植根并依托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肥沃土壤之上,才能使其成长的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自觉形成并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价值意识,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洗礼和演化而形成的一种人文主义伦理型文化,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勇、恕、让等思想精髓的推广与提升。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在校园中得到传播,能够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优化校园的人际关系,增强校园的和谐氛围;儒家“义利观”的弘扬,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拥有真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塑造学生“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施行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为学思想,都对当前学生发展作用巨大。因此,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师德的修养和学生灵魂的净化,有利于师生创建良好的精神家园,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校园所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的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各个方面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它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通过环境设计和布置等具体物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表现出来,如树立历史文化名人塑像,选择那些经典的词句、谚语、格言作为校训、警句等,这些都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对学生高雅情操的形成,以及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增强大学的人文底蕴,使大学生开拓文化视野,而且还能完善文化品格,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3.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具体行为的展示,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是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诠释,是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格的修养,注重“修身”,这种“修身”思想在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如果师者能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来展示高尚的道德、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果每个学生能够以身作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道德涵养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祖国需要的“四有”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树立形成优秀的师德、师风,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知行和一、和谐共进都具有推动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批判与继承并举,科学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源是人类的重要的思想资源,是除自然资源之外的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是由于经过千百年积累与锤炼,目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部分已经时过境迁,不合时宜,并且在发展进程中始终是良莠间杂的,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其精华部分。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和提高,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才能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才能为人类的向先进的文明迈步贡献力量。

2.传统与现代并行,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备了长期性、艰巨性、广泛性、复杂性等多种特征。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知识的建构,而且还包含校园设施的建设、校园风格的营造、教研队伍的组建、传统文化的传承、品行操守的树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需要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办,要着力开展以思想道德,传统文化,行为规范等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高他们懂得鉴别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操行。要注重加快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加大经费的投入,实现与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一同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继承与创新并重,稳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共同进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进而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一个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例如:开设文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音乐欣赏、美术、影视世界等系列课程,举办名家讲坛,专家学者学术报告等,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从而使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得到更好交融,进而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最终达到建设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目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