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试卷管理论文范文

试卷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试卷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试卷管理论文

第1篇

无论何种考试,都只是一种抽样测量。这是因为,测试的内容(如一个单元或一册课本)是十分丰富的,包含大量有测试价值的具体内容,每一具体内容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及不同难易度编制成许多测试题目,但是,由于一次测试的时间不可能过长,所以不可能完成从待测的内容中编出的全部问题(被测的总体),而只能从全部待测问题中选取部分内容(被测的样本)用于测试,从对样本的测试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即考生对被测总体的掌握情况)。这样,抽样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也就是试卷“效度”的控制,就成为编制试卷的关键。

效度,是指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它是评价考试质量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对考试准确性程度的估计,也就是指实际所测的东西与所要测量的东西间的吻合程度。

由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是一种诊断性的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检查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便进行补偿性教学,因此,语文单元过关试卷编制中的效度控制是否得当就直接影响能否达到单元过关的根本目的。

效度可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对于语文单元过关考试,我们着重应探讨的是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考试作为一种抽样测量,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如何,也就是一项考试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的内容及预期行为反应的程度。

以语文单元过关考试为例来说,“所欲测量的内容”是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本单元的全部教材内容,“预期行为反应”是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学完这些教材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也即行为目标,例如对单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等目标,如果测试题目恰当地代表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行为目标,理解这份单元过关试卷就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要使单元过关试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试题编制者必须明确单元教材内容和行为目标要求、划分单元双向细目表。

作为试题编制者,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本单元教材全面掌握,明确教学大纲对该单元的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明确该单元的重点、难点所在,罗列出该单元的全部知识点(被测的总体),并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水平层次目标,将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同时将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教育目标的层次高低,列出该单元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二维层次模型。根据二维层次模型,具体划分双向细目表。

下面以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加以说明。本单元共四篇课文,《这不是一颗流星》(下称《这》)、《羚羊木雕》。(下称《羚》)、《北影》(下称《背》)和《短文二篇》。其双向细目可列表如下(表附后)。

(附图{图})

2.试题必须是所界定的内容和行为目标范围内的代表性取样。

所谓代表性取样,必须包括:

①知识覆盖面:

命题的知识覆盖面是评估效度的一个主要环节,单元试卷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测量出学生对所学的该单元知识的掌握的深广度,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规定的该单元的知识点的个数和命题中出现的知识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就越大,效度就越高。

②方法覆盖面:

命题对测量学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方法上的掌握程度,是考查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对这一内容的评估要参照教材及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点的个数及命题中出现方法点的个数的权数比值,权数越接近1,命题方法覆盖面就越大。

③重点覆盖面:

命题作为从学生所学知识的总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能否代表知识总体,重点内容的考查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说来,大纲及教材规定的重点内容,都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性内容,所以命题力求避免考查那些偏僻的非重点内容,而应着重考查教学重点。

以上几点明确后,即根据双向细目表,进行代表性取样,选取最能代表某一知识点的试题样本,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与行为目标,具体编制试卷。

这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人们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不注意取样策略,哪方面编起来容易,哪方面题目就占较大比例;同时也不讲究命题技巧,结果打算测量较高层次行为目标的题目只能测出低水平的目标,这就严重降低了内容效度。

所谓代表性取样,就意味着必须根据内容与行为目标的重要性来选题目,而非随机取样。测验题目并不需要包罗被测总体的所有材料,但应包含最重要的材料。

3.根据各水平层次目标的权重比例,确定每道题的权重分值。

样本试题除了有较广泛的覆盖面能基本反映测试内容的总体,还要求为每道试题赋予符合其自身价值的权重分值,使分数分布合理,分数分布不合理,样本同样说明不了总体,必然影响试卷的效度。

第2篇

试想,考试成绩公布后,学生看到的是答案和分数,教师看到的也是答案和分数,而答案和分数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个客观存在的结果,受很多因素制约,可以说毫无生命力可言。透过这个既成事实或结果,教师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而学生的具体问题却往往存在于做题过程当中,即思维方法的运用上(这里撇开知识因素)。对某一道题的思维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做题的答案正确与否。学生一道题做错了,一定是做题时思维上遇到了“拦路虎”。所以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跳开学生的思维误区,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思考、分析直到得出最后答案,才能够形成学生做题时的一种敏感和警惕,也才能够有效地避免以后出现同类问题。而我们现行的做题讲题模式(一做二析三评),学生做得模模糊糊(不会做),教师讲得模模糊糊(不了解情况),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做了等于没做,讲了等于没讲,“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去评讲试卷,取不错的效果,现介绍于下,以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首先,改变学生的注意点,由原来的重答案重结果变成重思维重过程。由于知识和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做题时喜欢囫囵吞枣,似是而非地选择答案,久而久之养成了猜答案的不良习惯,因此,学生的做题注意点完全集中在答案和结果上。标准答案一出来,大家议论纷纷,然而令人痛惜的是,教师听到的往往是“哇!又对了一条!”“唉,又错了!”之类的话语,很少有人去考虑题目做错的根本原因(指思维方式上),至于教师的讲解过程就更无关紧要了。教师费尽口舌,起到的效果却微乎其微,真的是事倍功半,让人寒心。而我的方法是抓住学生做题的思路,考察其思维过程。答案和结果的对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思维过程上的差错,所以,只有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种种误区着手,才能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这样,既为学生下一次出错打下预防针,也为教师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改变学生的做题过程,由原来的学生一人独做变成师生多人齐做。过去的做法一直是学生从头至尾全部做完,教师从头至尾全部讲完,强调做题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其实这在平时的练习中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平时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将基础知识系统梳理和细化。由于思维有间歇性和跳跃性,学生做题时高度兴奋,而做完了就几乎什么都忘了。如果能抓住大脑高度兴奋时迸跳出来的想法和思路,定能找出思维上的许多误区,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打破传统,提倡师生共同做题,学生做题时理清思路,适时写下旁批,记录思维过程,教师也做题,前提是不参照任何工具书和标准答案,并要写下详细的解题过程,即思维过程,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步骤,然后师生一起交流,谈思路,谈做法,分析探讨为什么会做对,为什么会做错,找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并研究出对付的办法,为下次做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做法削减了学生的题量,但起到的效果却令人满意,因为这其中抓住了做题的关键,即思维过程。

第3篇

一、试卷讲评的特点

讲评除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外,还具有自身的教学特点。

1.突出针对性教师要准确分析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出复习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针对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讲,另外对内涵丰富、有一定背景的试题,即使这个题目解答无多大错误,也应以它为例并对它丰富的内涵和背景进行针对性讲评,以发挥试题的更大作用以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2.强调层次性讲评是全体师生的双边活动,但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因而要调动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讲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讲评内容的层次性,使内容层次与学生层次相吻合。

3.注意新颖性讲评课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但评讲内容决不应是原有形式的简单重复,必须有所变化和创新。在设计讲评方案时,对于同一知识点应多层次、多方位加以解剖分析,同时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在掌握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讲评训练学生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过渡,提高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能力。

4.讲究激励性小学生的情感,经常表现出强烈的两极性,一场考试后常会引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因而试卷讲评时,不可忽视各类学生的心理状态,要用好激励手段。对各种优点的表扬要因人而异,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应包含殷切的期望,使学生都能面对现实,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振作精神,积极地投入到下一阶段复习中去。

二、试卷讲评的方式

讲评的方式是由试题的内涵和外延所决定的,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疑引导的诊断性讲评

这种讲评主要针对考试中出现的有共性的典型错误,通过评讲查“病情”,找“病源”,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辨析能力的目的。

在讲评方法上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帮助学生弄清楚错误根源。例如:甲、乙、丙、丁四人合买一艘游艇,甲付的钱数是其余三人所付总钱数的1/2,乙付的钱数是其余三人所付总钱数的1/3,丙付的钱数是其余三人所付总钱数的1/4,丁付了1300元。这艘游艇值多少钱?

这是一道较难的分数应用题。从表面上看,甲、乙、丙、丁四人所付的钱各是“其余三人所付的1/2、1/3或1/4,但“其余三人”不是同一的三人,也就是说1/2、1/3、1/4不是同一个数量的1/2、1/3、1/4。讲评时为了对症下药,疏通障碍,我出示“甲班人数是乙班的51/2”,要求学生进行如下变换叙述:

(1)以甲班人数作为单位1,那么乙班人数是甲班的()

(2)以两班人数和作为单位1,那么甲班人数占两班人数和的()

(3)以两班人数差作为单位1,那么甲班人数是两班人数差的()

这样铺垫、引导,调动了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讲评,有效地理顺了学生对题意理解的复杂头绪,使难题迎刃而解。

2.典型解剖的发散性讲评

发散性讲评针对试卷中具有较大灵活性和剖析余地的典型试题作进一步“借题发挥”,引起学生思维的发散,开拓思考的视野,发散性讲评倡导一题多解,倡导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同时重视介绍解题者运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才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例如:某乡政府拉一车精白粉和标准粉救济困难户,每到一户从车上卸下2袋精白粉、5袋标准粉,最后恰好把精白粉卸完,还剩下11袋标准粉。

这时他们才想起原来的标准粉比精白粉多2倍,问车上原有精白粉和标准粉各多少袋?

第4篇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相乘效果;创新能力;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28-02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采用“A+B”式的教育模式。比如:本硕连读、双学位、主辅修模式等。但是,这些模式普遍具有以下几个问题:①在两个(以上)专业的学习中,课程之间只是单纯累加,互相脱节,课程间很难发挥相乘效果(1+1>2的效果);②学生不能平衡专业之间的关系,“由二择一”现象严重;③培养周期过长,教育成本过高,难以及时提供社会急需人才;④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法等沿用传统的“单学科”培养方式的做法,培养效率低下。

因此,本文将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以下:大外)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课程之间发挥相乘效果的可能性,探讨教学中的创新可能性,力求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大外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大外日语学科的人才培养已经从单一的语言学扩展到了“日语+专业”、“专业+日语”等多元化途径。

“日语+专业”模式充分体现了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对应。2010年,大外对“日语+专业”模式进行整合,将原有的“日语+国贸、商务”专业调整为“日语+物流、金融、工商管理、国贸”专业,注重语言应用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制4年,颁发语言学学士学位。

“专业+日语”模式包括“营销、经济、金融+日语”三个专业,分别与日本亚细亚大学(2007年开办)、冈山商科大学(2008)、城西国际大学(2008)进行合作培养,采用“2+2”方式,三年级编入合作院校同等专业三年级,毕业后获双方颁发的经济学学士学位。这种国际化培养方式为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缩短培养年限、培养国际化视野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两个模式的共同点之一就是:学生课业负担重,难免在日语与专业课之间进行取舍。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提高课程间的相乘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两种模式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学法改革、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

三、课程间相乘效果的发挥

寻求课程间相乘效果的最大化是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效率的关键。同时,创新性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也是学生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教学法改革都需要为这一终极目标服务。

1.模块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对应。其中,“日语+专业”模式中,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是“模块式”,各模块相对独立,强调“应用性”的培养。这一模式中,经济类课程除了经济学和数学等共通的基础必修模块外,还分别设立了物流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以及国际贸易模块,每个模块包含10门专业必修课,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这种模块式的课程设置便于快速调整专业结构,快速地为社会提供急需人才。除了以上5大必修模块之外,大量的选修课也为学生开拓视野、加强自己喜好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条件。目前,学生可以从60门相关课程中任意选修。“专业+日语”模式中,课程设置采用“二二分段式”与“四年一贯制”。学生一二年级在大外学习,要求日语与专业能力分别达到同等专业的同等水平。三四年级编入合作院校同等专业三年级,按照当地的教育模式,与日本学生同管理、同要求。

因此,一二年级要同时学好经济类专业课和日语,以便三四年级顺利融入日本课堂。对此,一二年级的日语课程,与日语专业同教材、同课时、同试卷,进行强化训练;经济类专业课基本采用日语教材日语授课的方式。目前,随着经验的逐渐积累,由任课教师执笔的日文版经管类教材陆续出版使用。由于执笔教师同时也承担日语教学,所以这些教材无论在难易度还是在内容安排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日语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巩固日语,在日语的学习中探寻专业知识,提高趣味性,以达到“1+1﹥2”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有一支语言娴熟、专业知识过硬的复合型教学团队,这一点将在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中进行介绍。

三四年级学生在日方合作院校着重经济类课程的学习,在四年一贯制的前提下,由日方提供广泛充实的课程表供学生选择。比如市场营销专业中,亚细亚大学除了专业必修课外,还开设了专业选修课60余门、公共选修课100多门供学生选修。并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专门教师进行课程选择等方面的指导。

2.提高语言与经管理论相乘效果的关联性教学法。大外的日语复合型培养模式中,大部分的经管类课程都由专职教师参照学生日语学习的进度,选用或自编日文教材,采用日语授课,使日语学习与经管理论的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除了双语教学外,引导学生探寻语言学与经管理论的关联,也有助于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提高日语能力。比如,“寻找俗语中的经济学”活动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寻求经济学理论、提高理论学习的乐趣,也可以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来巩固和提高日语,启发学生养成勤于发现、勤于思考的习惯。

3.复合型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课程之间互相脱节,比如经管与外语模式中,越是小语种,课程间互相脱节的程度越明显。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复合型师资。这也是传统的专才教育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因此,大外积极从国外引进复合型师资并进行培养。这些教师均在日本取得了经济学或管理学博士学位,拥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日语能力。这些教师在担当经管课程的同时,也担当日语教学的主干课程,有利于掌握专业课教学与日语教学之间的平衡,也有利于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

当然,这些教师的日语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一点上,学校的多种特色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集体备课”制度不仅给教师提供了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机会,更为这些教师提供了将自己的日语知识系统化的机会。同时,“评价式与学习式听课制度”也给大家提供了吸取他人宝贵经验、改善自己教学方式的平台。

四、注重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

1.教学目标的师生共有。大学生与高中生的最大不同点就是,高中生只须按照教师的指令来学习,而大学生需要学习如何确定前进的目标并掌握达成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要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的交替逐渐频繁,“授之于鱼”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更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引领时代潮流。李开复说,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是大学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共有这种意识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前提。所以,这种意识的培养,成为课程表之外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这种“授之于渔”的教学方式,是大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小导师”制度。“小导师”制度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由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角,教师进行引导并答疑解难。这种方式既能增强师生互动,又是教师了解学生兴趣点以及学生能力水平、学生深度进行系统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准备讲义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当今热点,搜寻大量的资料以应对来自其他学生以及教师的提问,既锻炼了组织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又提高了洞察力。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增强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掌控局面的能力,有助于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客观正确的评判。

3.提高创新意识的“课题领养法”与“课题申报法”。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追求个性化发展,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利于其创新意识的养成。“课题领养法”与“课题申报法”为他们提供了发表见解、弘扬个性的机会。“课题领养法”由教师提供题目供学生领养,“课题申报法”由学生自行申报题目,最后二者均需提供学习报告。两种方式均不占用课堂时间,通过师生之间非正式的指导逐步完善。调查表明,大部分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就业计划都与其领养或申报的课题相关。这种积极性可以从佩鲁兹与安德鲁斯(Pelz & Andrews)的“被管理的自由”这一概念中找到证明。对于教师来说,虽说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却有助于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与喜好,提高教学针对性,可谓教学相长。

4.项目式中日共同讲义。项目式的中日共同讲义也提供了提高课程间相乘效果的途径。讲义从2006年开始每年于暑假集中进行,邀请日方师生参与。合作院校有龙谷大学、立命馆大学,由双方师生共同对中日经济等事先选定的内容进行理论探讨与实例分析,并到外企进行实地考察。这种方式便于平时课业负担繁重的学生参与,学生不仅开阔了视野,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而且提高了日语水平。

五、结语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源于专业之间难以发挥相乘效果,从而变成专业之间的单纯累加,造成时间的浪费。而培养周期过长又必然会导致教育成本提高,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外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灵活的模块式课程设置来应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通过关联性教学法、复合型师资的培养、双语教材的开发等促进课程间的相乘效果;通过小导师制度、课题领养与申报、项目式中日共同讲义等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人才培养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开复.与未来同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基础演习教材编集委员会.如何在经管学部学习[M].日本:文理阁,2009.

第5篇

关键词: 教师威信 任课教师 树立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只认为班主任才是老师。非班主任的任课老师在学生的心里似乎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老师。在任课老师的课上总会出现“见风使舵”的现象,并不是从心里真正信服这个老师。这对课堂教学是一种挑战。要想改变现状,任课教师就要树立威信。如何树立威信?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应从下面几点着手。

一、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只有像班主任一样全面了解学生,任课教师才能因材施教。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基础、心理素质、个性特征等。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不同性格的学生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待,才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前段时间我碰到了这样的事情。我在激情洋溢地讲解学生刚做过的英语试卷,一位女学生却在不知何原因地笑个不停。说实话,看到这种情形,我并没有生气,只是用半开玩笑半批评的语气说:“某某同学笑得那么灿烂,一定是对我所讲的理解透彻了吧。”其实,我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善意地提醒她要好好听课,没想到她误解了我的意思。突然,她微笑的脸变成了铁青色,把书重重地摔了一下。这时,我特别火,让她站起来到办公室反省。没想到一向看起来很老实的女孩竟然瞪了我一眼,很不情愿地走了出去。当时,我真是火死了,真想狠狠地扇她一耳光。但是,我最终忍了下来,继续上课。课后,我到了办公室,心情平静了许多。她的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向我承认了错误并向我道了歉。在我和她沟通、交流后,她对我说,她也知道我是为她好,只是我用的方式让她误解了。她认为我在讽刺她。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也有错的地方,我没有完全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或许,我应该给她一个示意的眼神,这样她更能接受。这样,既能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又能增进师生感情。因此,对学生全面了解并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严爱结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刚毕业那年,我总是想运用所学的教学理论教育学生,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和睦相处,学生认真学习和生活”。可是,事实和考试结果让我备受打击。当时,我觉得所学的教学理论都是假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明白:学生毕竟是孩子,是缺乏自主和自觉性的。教学中只有爱心和耐心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还要有严格的要求。并且,要求一旦提出,就要严格执行,无论何时,无论男女。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以“上课迟到”为例,学生在班主任的课堂几乎没有迟到。可是,在我的课堂上总有几个人迟到。起初,我认为迟到的学生或许真有特殊情况。本着宽容的心,没有批评,更没有惩罚。可是,迟到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时间越来越长。我意识到我的宽容似乎变成了纵容,给了学生得寸进尺的机会。从那之后,我提出课堂要求:无论男女,一概不准迟到,否则将受到惩罚。没过多久,我的课堂上再也没有学生迟到了。我们必须严格要求,把爱和严结合起来,平等地对待他们。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幸福地学会学习、生活和做人。

三、课堂自己管理和做主,坚决不借助外力

有些任课教师总是认为班级管理完全是班主任的事,自己课堂上发生的事,一概交给班主任处理。在学生心中,只有班主任才是他们真正的老师。非班主任的老师成了“只会向班主任告状的人”。虽然任课老师可能确实省了心,却没有了“威信”,学生不能从心里真正的“服”。我不是这样做的,我始终认为自己的课堂要自己做主,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借助班主任的力量。当然,这些年我也是这么做的。在英语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我从不让班主任插手,都自己处理。我会和学生沟通、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的真心,这样既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我相信“威信”是潜移默化的,不靠外力。

四、师生互相尊重,坦诚相待

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课外,还应和学生一起参加一些能够增进师生感情的活动。例如,可以和学生一起举行拔河比赛、演讲比赛等。随时与他们谈心,相互沟通,以诚相待,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教师应对自己严格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严格要求,治学严谨,上课从不迟到早退,做事高效、得体,那么学生会受其感染,跟着学。反之,则会出现另一种不良局面。“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严于律己在树立威信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不仅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还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并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

参考文献:

[1]高汉君,邱贵苹.浅论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09(19):38-40.

[2]晏祖才.上高县南港中学.浅谈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N].宜春日报,2009.

[3]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第6篇

论文摘 要:作者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理论知识难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以致用以及技术工作中对技术的掌握不够和技术使用缺乏指导思想的问题,并结合大学专业教育期间的实际情况,针对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从理论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及学习过程缺乏实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技术工作中的问题从专业引导不足和对教育技术缺乏深入认识分别展开相应分析,最后针对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加强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注重专业引导等对策和建议。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革命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对教和学的规律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的思考和研究,但不论是教学规律还是教学过程都需要大量实践的支持,实践活动提供了专业领域相关研究的数据、案例、资料等等,也揭示了学科隐含的一系列问题。

作为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几年之后,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现了一些问题,结合大学阶段所受专业教育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分析了问题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能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今后更好地为中学教育服务出一份力。

一、出现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在中学主要涉及10项工作内容:①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②协助各学科教师做课件;③参与电子阅览室的建设;④利用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做学校纪录、宣传用的带子和相片;⑤协助财务处做工资表;⑥参与建设学校的课件库、素材库等资源库;⑦参与学校网站建设;⑧期中阶段协助各学科教师做试卷;⑨对教师备课机房的管理;⑩参与校园网络的布线、建设和管理。这些内容可分为两类:教学工作和技术工作。

1.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难以将所学的教学设计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理论渗透进实际教学中,来指导实际教学实践,支配教学行为,并转化为教学能力。

2.技术工作中的问题

(1)技术掌握不够。

(2)技术使用缺乏指导思想。

二、问题探究

1.教学工作

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科阶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知识体系构成、培养过程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作出分析:

(1)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教学设计理论是教育技术基本原理的核心部分,它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并具有某种教学功能的综合体。它由教与学两个子系统构成,教学设计的内容之一就是设计“教”这一子系统中各要素间的不同联系方式,使不同的联系方式形成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的教学过程结构又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然后从多种不同的方案中,选择出最好的系统方案,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9]

在大学本科阶段的理论知识课程中包括教育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和教学设计。在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①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授课教师没有关于这两门学科和教学设计相关性的讲解,即: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设计在理论知识体系中成为了各自没有联系的三部分内容。

②没有关于系统方法的理论介绍,使系统方法论成为知识空白。学生在知识衔接上出现跳跃,在知识结构的建构上出现断裂。

③传播学课程没有突出教育传播的特殊性。学生看不到传播理论和教育教学过程有什么不可分割的联系,无法领悟传播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必然原因。

(2)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学习的支持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应用”的关键就在于要能够把一切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依靠传统讲解,检测标准以期中和期末成绩评定。所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表面,至于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深刻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就不得而知。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肩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实际教学过程有很好把握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尽管理论知识依靠教师课堂讲解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做了基础铺垫,但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必须依靠大量的实践来支撑,所谓“实践出真知”。

2.技术工作

(1)专业培养过程缺少足够的引导造成学生对技术掌握不够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大学教育不可能再包罗万象,教给学生所有知识,而需要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去学更多知识。出于技术知识的特殊性,实践中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大学专业教育在不占用课堂教学计划时间的情况下,要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学掌握日益更新的技术知识。

(2)对教育技术缺乏深入认识,造成技术使用缺少指导思想

教育技术的应用基于两种需要:一种是因为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运作时,基于教学策略的考虑;另一种是从技术出发,考虑解决某些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渗入理论的指导。 转贴于

教学策略中的技术应用,重要的是考虑解决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用现代媒体呈现,从而使教育效果更好。

在教育部积极倡导并制定了《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背景下,各中小学已积极建设学校的教育资源库。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仅停留在将各种资源进行归类、整理的阶段,同时存在同学科教师不断做重复劳动的现象。不论是资源库的建设还是其中各模块的组建,都没有注重“资源性”的原则和“散”的概念,没有实现由教师从“散”的资源中通过“积”的方法完成“整”的转变,但是对广大教师这种意识的培养又正是教育技术人员通过师资培训、合作项目各种形式应该传递的思维理念。

综上,不论是教学策略中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还是教育资源库建设中的技术工作,烙上了教育印记的技术,就不单纯等同于会使用媒体、软件的技术,最主要的是怎样运用思维上的技术。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1.加大教学设计课程比重,延长教学时间,对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性学习

在理论基础课中,以教学设计作为核心,对系统科学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进行分块的系统学习,并建立理论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使理论知识体系既有系统性又有针对性。

2.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对教学的把握能力

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实际教学的锻炼机会,如:尽量发挥微格教学的优势,可选择某一微型教学内容及其相应教学策略作针对训练。

3.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加强高校、专业和社会的联系,做好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分析,从而通过入学专业导论、明示教学计划、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等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方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自我发展,进行技术的自我扩展,以使时间能够得到高效利用,学生自身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开发。

4.通过建设专业的资源库(如:虚拟实验室,积件库、课件库等内容)为技术学习提供实践的平台,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深化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通过虚拟实验库、积件库、课件库的建设,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学习技术知识,实践可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搭建桥梁。

参考文献

[1]刘美凤.教育技术的定位——美国学者的观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3,(3).

[2]冯秀琪.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2).

[3]蔡宪.教育技术实践:新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0,(1).

[4]孔惠洁.走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2,(6).

[5]徐学锋,裴纯礼.教育技术及其在发展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6]戟锋,杜爱明.也谈课件与积件[J].电化教育研究,2001,(7).

[7]冯秀琪.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J].电化教育研究,2002,(6).

[8]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第7篇

【摘要】 为适应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强化教学管理,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提高了基础医学部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本科;教学;管理;水平

基础医学部是我院规模最大、人员最多、教学任务最重的教学部门,在整个学校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复杂性、繁琐性和重复性,是高校管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关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1]。为适应学院改革发展,近几年来我们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研究和探索基础医学部管理新模式,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2005年,基础医学部正式将迎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迎评促建的要求,确定了基础医学部基本工作思路:面向学院各专业,研究、实施、改革和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抓住一个契机,做到四个促进,即以评促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快发展为有利契机,促进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建设、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精力向教学的投入。几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基础医学部以“夯实医学基础,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工作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加强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1 领导重视确保教学工作为中心 教学工作是基础医学部的中心工作,为确保其中心地位,首先领导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由部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并指导分管副主任做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确保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顺利运行[1]。近3年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48余次。每周召开部领导例会,研究、布置、总结近期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每学期到教研室、实验室调研;巡视考场,参加教学研讨会。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把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近几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2 制度健全强化管理 (1)为了保证管理水平上层次,首先确保有一支得力的管理队伍。通过竞聘上岗选聘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其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为医学博士,实验中心主任为医学硕士,均为高级职称。通过举办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培训班和经验交流会,聘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年资教研室主任介绍管理经验,使教学管理队伍更加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提高了管理艺术和水平。(2)教学、科研、思政、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聘、考核评优的主要依据,并实行教学事故一票否决。(3)健全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3次;期末领导巡视考场;实行各级听课制度:部领导听课>4次/每学期,专家组成员听课>3次/每学期,教研室主任、教师相互听课>3次/每学期;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各教研室之间交叉进行试卷评阅、成绩录入的全面检查,确保差错率低于1 %。

1.3 加强培养确保师资水平 (1)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和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年均90%,并保证授课质量。以教学评估对教师授课的要求,严格训练教师的授课过程,以教学名师的观摩教学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2)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每年基础医学部对新进青年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请相关专家教授分别开设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如何书写规范的教案、如何备好课、如何讲好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及网页制作、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等课程,安排观摩教学等。各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定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教师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的专门培养。1~2年内主岗位在实验室,兼顾专业的学习。定期进行专业理论闭卷考试、实验技能考核。提供外出进修学习、培训机会,并鼓励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鼓励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授课比赛、教案比赛等。要求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岗位。近几年青年教师获国家课件比赛优秀奖2人,授课及课件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优秀奖3人,学院授课比赛一等奖5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2人,学院教案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5人。

2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2.1 学科重组调整与更名 多年以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同在一个教研室,微生物学教学占优势,而免疫学从教学时数到师资配备等各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是新知识、新理论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必须予以加强。另外,寄生虫学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则是相对萎缩学科。为此,2005年将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免疫学教研室,由4名免疫学硕士组成,提高了免疫学师资力量,强化了学科特点,提高了教学水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师兼任微生物学课程,弥补了课时不足,改变了教师资源闲置的现象。达到了优势互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三个学科师资积极性的目的。为顺应国际国内潮流及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2004年将生物化学学科更名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基础医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特别是大型、较贵重仪器,成立了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将原来附属于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为5大实验室,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该中心被内蒙古教育厅评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2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并推进课程负责人制。2005年进行的首批精品课程评选,在上报的全部3门医学课程中,基础医学部的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两门课程入选;2006-2008年又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三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为自治区示范课程。近三年基础医学部主编或参编各级各类教材、参考书83部,其中十一五规划教材16部;基础医学部自己组织主编了实验教材《基础医学实验教程》和《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均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包头医学院的知名度。

3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基础医学部重视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完成自治区和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13项;发表教学研究及管理论文20余篇。获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18项。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1)没有完全建立起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体系;(2)部分学科缺乏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带头人。今后还需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加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素质好、后劲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队伍整体水平的跨越,力争使基础医学部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姚海英.论以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指导高等医学教育[J].中国医学论理学,2004,(17):55-56.

3.1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 药理学开展PBL、SGD教学法;病理生理学开展病例教学;生理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组织了四届生理学知识竞赛,开设实验设计等,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课题在教育厅立项,并获教学成果二等奖;病原生物学开展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调查、实验技能竞赛。多数教研室都开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

3.2 积极开展多媒体课件教学 基础医学部率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举行课件教学研讨会。现在基础医学部所有教师均有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积极参加课件竞赛。“生理学互动辞典式多媒体课件研发”课题在教育厅立项,获首届课件竞赛一等奖,主持人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全国课件竞赛优秀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参加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3.3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从2005年开始,在医学主干课程部分章节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共计开出12门课程,以后每年都逐步增加开课数量和开课学时。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利弊,取长补短。2008年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材(选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并在本科生教学中使用,由听课组、学生反馈意见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多数同学对双语教学给予肯定,认为对他们学习专业外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授课和编写教材,对授课教师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3.4 探索考试方法改革 病理生理学连续两年开展了无人监考考试,经过严密组织,收到了良好效果,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学生诚信考试的教育;生理学开展人机对话考试、口试等,有效地遏制了考试作弊的恶习;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的改革。

4 科研促进教学

4.1 异常Hb筛查 生物化学血红蛋白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将科研应用于教学,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自1985年起,生物化学教研室将异常血红蛋白筛查的研究课题应用于本科生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例异常血红蛋白,并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目前,学生实验已筛查近2万人次,检出异常血红蛋白4例。该课题荣获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4.2 血栓形成仪的应用 由药理教研室研发的血栓形成仪,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88103071.6)。该仪器成为医药学领域研制止血药、抗凝血药及抗血栓药必不可少的仪器。2002年至今,在我院本科各专业药理学实验课中应用,开出了“药物对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的影响”的实验。已发表3篇论文;2004年正式编入本科实验教材中;2005年度获包头医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全区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4.3 开展创新性实验 为了鼓励各学科积极探索新实验及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基础医学部设立了“创新性实验教学研究奖励基金”,近三年有14项创新性实验得到资助,学生参与4篇。

5 加强学风建设

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学,教授、副教授硕导、博士联系学生班级,成立学风检查组,不定期深入课堂检查学习情况。发出倡议书,开展签定“诚信考试、杜绝作弊”承诺书,举办“无人监考”考试等各项措施,以加强学风建设,倡导优良学风。

总之,近几年通过迎评促建,基础医学部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经过基础医学部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提升了基础医学部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教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成效显著,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1)没有完全建立起教学型大学的学科体系;(2)部分学科缺乏与教学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带头人。今后还需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优势与特色学科,加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素质好、后劲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学科队伍整体水平的跨越,力争使基础医学部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8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33-03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特别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许多经济、金融部门需要大量既通晓国际金融理论、又熟悉国际金融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建设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探索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一直以来,国内外对“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有很大差异。在国外,许多大学的商学院和经济学院都开设此课程,但商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课程等同于“国际财务管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即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讨论相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许多内容都属于微观层次的研究;而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则以“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为主要内容,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在国内,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相当广泛,里面既有理论的分析(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金融危机理论等),还有实务的介绍(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也有政策的研究(如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等)。

2.实践性强。《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真正学以致用。如针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变动的浮动和频率加大,如何强化外汇风险管理,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针对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中国目前的国际收支状况这一事实,如何调整国际收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等问题都是国际金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即期、远期、掉期、套汇与套利、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互换交易等)、外汇风险管理(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等)、贸易融资业务(福费廷业务、保理业务、出口信贷业务的运用等)。通过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做应用型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时代性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国际金融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事件层出不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华尔街投行的“绝迹”,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融资企业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相继被政府接管;伴随着全球出现的流动性危机与信贷紧缩,欧美掀起金融机构国有化或半国有化的浪潮,金融系统出现空前规模的去杠杆化,还有法国兴业银行事件,越南发生的金融动荡,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等等。

日新月异的国际金融实践也推动着国际金融理论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国际金融》课程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不能采用传统的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很好地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录像等形式讲述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要讲好本课程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网络教学手段。在上课过程中,可随时利用网络,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观看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如在讲外汇与汇率这部分内容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带领学生浏览华尔街日报、伦敦金融时报等网站查看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和汇市评论。在讲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可带领学生在凤凰财经网上观看一些专题讲座视频,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了解最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在讲外汇衍生金融工具时,可带领学生浏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查看相关的合同交易数据。在讲国际收支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讲欧元时,可带领学生浏览欧洲货币联盟中央银行网站了解欧元的实施情况。在讲外汇储备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界等网站查看中国最新的外汇储备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许多图形、表格等。在讲汇率制度时,可带领学生浏览香港金管局网站了解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相关情况等等。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添加较新的统计资料、图片等信息,也有助于学生对最新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利用专题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如在讲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外汇市场交易概况”的光盘;在讲金融危机时,可让学生观看“亚洲金融风暴”的光盘等。通过观看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比较强的形象认识和直观体验,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3.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PPT演示工具。《国际金融》课程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理论的逻辑性较强,为了讲清楚、讲透彻这些概念或理论的来龙去脉,在制作PPT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多用示意图、纲要图和简单的动画,避免将word文件中的大量文字直接贴在课件中而将PPT变成了教材的翻版。如用示意图给学生介绍汇率理论的发展脉络,用示意图将汇率理论中资产市场说的模型分类展示给学生,用纲要示意图给学生讲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用简单的动画来描述套汇或套利的过程等等。这些示意图虽然简单,但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与优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1.要继续用好讲授法,不过讲授要改进方法,不应该灌输,而应该引入启发,将学科专业最新进展和前沿呈现在学生面前,讲清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容器,他们必须主动建构知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

2.《国际金融》课程中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国际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在国际金融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时,可引入二战后日元汇率走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的案例;在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越南金融动荡的案例;在讲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时,可引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住友商社巨额亏损事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案例;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在讲最适货币区的理论及实践时,可引入欧元诞生的案例等等。

3.国际金融领域经常出现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信息与知识得以相互补充,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如在讲人民币汇率问题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这一问题;在讲外汇储备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几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有哪些;在讲国际资本流动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年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数量及途径等问题;在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三元悖论”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问题;在讲外汇风险管理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外贸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来规避汇率风险;在讲国际收支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等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对于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绘图、列表等方式,把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罗列比较。如在讲解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概念时,引导学生寻找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讲站在报价银行的角度求交叉汇率的方法及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套汇的内容的时候,由于这两部分内容容易混淆,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讲解,以避免引起混淆。

5.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入“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对培养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活泼的气氛,采用问答式、讨论式、解决问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教育对象的思维活动不断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对象的思维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将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融汇到教学内容之中,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改革要和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授受、生成、创新的基本素材,显然,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去教陈旧、无用、缺乏意义或价值、模糊、混乱的教学内容,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科最新知识和创新方向的介绍,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

(三)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

为了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革《国际金融》课程的考试内容,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试内容方面,创新能力的考核应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要尽量减少试卷中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尽可能地增加创新能力的测试。试卷中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论述题、分析题等要占较大的比例。考核成绩不但考虑期末的考试成绩,而且考虑平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讨论等情况。要灵活采取开卷、口试、论文等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把学生引向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答题。成绩的评判要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发挥学生个性化思维在探索知识中的作用。在考核方式上不但有闭卷考核,还应有开卷考核。要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在教材的选用上,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作为课程的书面载体形式,不仅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材观,而且从深层次上还影响着他们的课程观及教学方法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辩证、客观、科学、发展地对待所选用的教材,即做好教材的“二次设计、开发及实施”(指教案),而不是“照本宣科”,即要求教师按照继承、借鉴及创新的课程原则积极做好所用教材的“纠正”与“弥补”工作。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参考文献:

[1]殷宝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24-125.

[2]党亭军.论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四个维度”及其基本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59-160.

[3]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0,(8):40-42.

[4]王俊.《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31):144.

[5]R Barr et al.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hange,1995,(6):13-24;D Kember&D Gow.

Orientation to teaching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4,(1).

On “International Financ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JINQiao-lan

(Yangzhou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Yangzhou 225009,China)

第9篇

关键词:名师 成长 思考 愿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我认为教师首要的是,使自己具备丰富而广博的知识,特别是语文教师,文、史、哲、天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为此,要做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首先是大量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如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等当代教育专家的教育教学理论等。其次是学习专业知识。每一个教学专题,我都要把历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模拟卷和其他优秀测试卷上相关题目,认真做,广泛积累,细心筛选。既积累知识,也积累解题的方法。另外,课本上每篇课文相关的课外书籍,都尽量涉猎,如《论语》《孟子》《史记》《后汉书》《鲁迅选集》《朱自清散文集》,以及古今著名作家的人物传记及其作品集等。再次是要研究教学法,这方面则需大量翻阅各种优秀教案、学案,观看教学录像等,学习别人好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另外,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要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包括优秀诗歌、小说和散文作品。所以说,名师首先应掌握丰富的知识,是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特别是在新形势下,作为名师还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成为自己快乐从教、并使学生快乐受教的良师 ,成为业余作家、学术团队的领军人物,以及名师工作站的组织者。

名师应擅长本学科的研究工作,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摧生着教师新的职业生存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所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而且还是一名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中学教师也应该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如何做研究呢?我认为首先要学会反思。这也就是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反思,而且还要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将反思作为汇总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基本手段。

其次,切忌盲目追风,要结合实际。第一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要从自己的长处和成功处入手进行研究。那样,更容易展开,更容易出成果。如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方面,本人从1996年开始,参与学校研究性学习工作,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经验教训,参与编写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我都亲自参加了。所以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教的教学研究,我做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参加编写了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校本教材,如《研究性活动手册》《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的撰写》《如何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如何设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等。并编写出版了三省一市高中选修教材《教研性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管理》等。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每年均获市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一等奖。如《新东湖十景的设置》《奥运之年说唐装》《话解地震》等。第二还要结合学校的条件。上面提到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借助学校大规模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一大的研究环境。这样的研究会得到学校人力、资金、时间、场所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也就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等方面的条件。学生和老师的兴趣是研究成功的保障。而兴趣来自需求,对学生来说是升学和发展的需求;对老师来说,是教学评估的需求。世纪之交,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学主管部门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估,将素质教育活动课的开展列入评估考核的范围。所以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老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普遍都很高。所以在当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容易出成果。但现在不同了,高考制度的改革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研究性学习面对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已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所以现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开展也只是流于形式,难出成果。

针对以上现实,我认为教师的研究要与时俱进。我们既要注意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也要有超前意识,把目前还没有人或很少有人研究的新问题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比如说,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研究铺天盖地,“创新”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但是我发现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追求创新时,往往忽视了或者抛弃了我们优秀的教育教学传统。而这些传统是从古至今乃至未来教育教学成功的法宝,绝对不能抛弃。为此,一个研究课题在我脑子里酝酿,这个课题是《优秀教育传统应回归中学语文教学课堂》。这个课题确定之初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这一课题研究,很少有人涉猎,成果也不多,而且我还考虑到这一课题研究对未来教育教学影响意义重大,很有研究价值。于是我就确定了这一研究课题,成功申请了省级立项,现已结题,课题的教学实践仍在继续中。

另外,教师研究切忌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研究面不要广,课题要小,但研究要持续、深入。

要做到研究深入,首先在选题的时候一定要选定自己和研究伙伴较感兴趣或平常有较多思考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持续地关注,收集并积累与之相关的各种材料,进行不断的思考、分析与研究。研究成果出来以后,一定要用于教学实践,不断地检验完善,指导实践,再完善、再实践。

名师应掌握快乐教学的手段,成为自己快乐从教、并使学生快乐受教的良师

当名好的教师仅有内秀不行,还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表现能力。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强不强,关键看他能不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你传授的知识。

第一,教师要学会一点幽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结合课文内容准备一点幽默的语言,或者在课上结合学生的活动表现或语境适时插入一句幽默的语言。这需要教师平时的功底和积累。但幽默要把握分寸,不能漫无边际地开玩笑,讲笑话,更不能借讽刺挖苦班上某位同学来让其他学生开心,或者说些粗俗的玩笑话。这样的幽默只能一时让同学开心,但过后会让学生厌恶。

第二,用语文活动课激发学生兴趣。要不时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读书活动、语文沙龙、野外采风、写生等。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快乐的活动中提高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风趣。表达问题的语言方式多种多样,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方式的语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学会用趣味性语言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加强语言的锻炼和挖掘。

第四,灵活应用课件等电话教育系统,适时加强教学直观效度。

第五,关注时事新闻,灵活运用于课堂,拉近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第六,备课时,要广泛阅读相关知识,增加背景知识,活学活用于课堂。

第七,教师讲课要全身心投入,身体姿态、表情、动作,随讲解而到位。

第八,课堂注意一张一弛,有缓冲,有。

第九,讲课最好能联系生活实际。

第十,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

语文名师应会写一手漂亮的文章,成为业余作家

语文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应该会写书,写一手漂亮文章。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该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会写文章。只有自己具备这些能力,你才能鉴赏、评判学生作文的优劣,同时也才能发挥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语文教师,特别是语文名师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经常在各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或写书,一定会让学生对你肃然起敬。

另外,在教学一线的名师,写一手好文章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如文章的命题,如果老师能“下水”写一写,就能感受命题是否恰当,能否写得精彩等。这对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激发写作灵感,促进师生间的感情融洽是很有积极作用的。

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当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布置一个作文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候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墙,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

语文老师不能仅仅做教书匠,还应该是学者,是业余作家。

我从中学时代起就喜欢写作,发表过一些文章。当教师后,尽管时间很紧,仍写写小豆腐块,不时在报刊上发表。后来搞教育教学研究,写了不少论文,出了几部论著。觉得挺有成就感的。我一岁时就随下放的父母在农村生活。童年生活很充实,接触和亲身经历了许许多多城里孩子所不知的农村生活趣事。如水沟里捉鱼,水塘里游泳,上山打柴,摘野果子,偷西瓜、甘蔗,晚上捉迷藏,爬树,用手电筒照泥鳅、黄鳝等。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一直有创作童年农村生活题材作品的冲动。所以下一步目标,我想写写农村童年生活题材的散文或小说,形成系列文集,过一把当作家的瘾。

名师身边应有一个好的团队,要学会借力人才的合理使用,不仅要看每个单个人才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而且要看整个人才群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发挥人才群效能的决定性因素,要使人才群的结构趋于合理,必须在人才管理论的领导下,从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管理结构、智能结构、职能结构等方面认真研究,以便组成比较优化的人才队伍。

怎样发挥身边团队的作用呢?

第一,要充分发挥中心学科组的作用。组织中心学科组,本人当组长,配好学科委员。中心学科组是由教研组中的骨干教师组成的一支教科研活动的核心队伍。它是具体实施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机构。中心学科组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骨干教师、选择学科英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名师要充分发挥中心备课组的作用,利用它的功能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目标,发挥自己在教研组和中心学科组的模范引领作用。

第二,通过集体备课这个平台发挥名师在提高课堂效果,加强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每篇课文都要指定中心备课人,由他对该篇课文作中心教学设计,其他每位备课组成员也要备课。大家都要提前准备,在备课组集中活动时,由备课组长主持,中心备课人作中心发言。备课组其他成员也要根据中心备课人的发言作补充、修改发言。然后由备课组长(可以是名师)作总结发言,会后由中心备课人形成文字教案,以这个教案指导全组教学。在这个活动中名师一定要起到组织、评价、难点点拨、最后把关的作用。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名师个人成长、发挥教学引领作用的一个主要平台。

第三,课题研究是一个最能体现团队互助合作精神的教科研活动。作为一名名师,课题研究成果是他个人教育教学成果中必不可少的业绩。名师应该是课题的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而在他周围应该有一个课题研究团队,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我近几年主持并结题的两个课题,第一个是国家级课题《学生的写作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由我和另外两名学校领导担任课题主持人。教研组中十几位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研究的成员。另一课题是省级课题《优秀教育传统应回归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由我独立主持,另三位老师担任课题研究成员。在这两个课题研究中,我的任务是负责组织队伍、组织研究、制订计划、申请立项、结题材料把关,并参与整个研究过程,以及协调各方面关系。但在研究过程中各成员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

第四,开展教研组集体学习或集体读书活动。在集体学习活动中,大组要制订学习规划,每个老师也要制订相应的个人学习计划。采用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并规定每周教研组集中学习一次。可以学习新课标,读好书,如教育教学理论性文章以及好的教学案例、课件,也可以看优质课录像等。名师在一边学习一边讨论中做好组织、点评工作。

示范引领是名师成名后一项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

示范引领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上文所提到的一系列的团队活动中,也体现在平时一言一行的为人师表细节上,更体现在人格魅力、高尚的师德师风上。平时的言行、师德师风这要落实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难以细说。我这里重点说一下如何在团队活动中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我在前面只说到了在学校范围内的团队活动。而一位名师,他的引领和辐射范围不能仅局限于一个备课组或一所学校,他起码应该辐射所在县(市、区)或更大范围。全省学科带头人或特级教师,其影响应放眼全省。

那么如何发挥名师在更大范围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呢?

我认为应该为他们搭建与外界交流和向外界辐射的更大的舞台。这个舞台不能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全省或全市范围的研究会和学术交流会。那样的会议只是杯水车薪,只是个临时性舞台。我们要为名师搭建一个永久的、永不落幕的舞台。那就要利用网络,创建名师工作站。名师工作站可以将在全校范围内的团队教研活动扩大到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这样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大的范围、最大的限度。

创建名师工作站

首先,要组建一个好的团队。团队成员要志同道合,团结善战。成员要以名师为核心,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对工作站的工作要有热情,有责任心。同时还要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即善研、善写、善战。成员主要来自本校,另一部分来自外校或外地。

其次,工作站要设计好栏目,要有个性鲜明的主题。所谓个性鲜明的主题,也就是创建的主要栏目,要根据团队或者负责人自身的特长,开辟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栏目,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工作站主题风格。

再次,工作站的活动要与本校或者本区域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工作站成为本校教研活动的一个宣传和展示的窗口,一个时间和空间延伸的平台。

另外,工作站各栏目上传的内容既要有系统性、延续性,又要如源头活水,常换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