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档案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每个场馆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参观者,选择不同的讲解方式和讲解内容。以某个大学的名人陈列馆为例,在接待上级领导时,往往侧重于介绍建馆历程、名人亲友捐赠、展品技术处理等方面,以展示建馆过程的艰辛与成果的显著;接待教师时,往往侧重于介绍此名人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以这种精神感染教师队伍;接待大学生则侧重于介绍名人的求学、求实的心路历程,以这种精神教育大学生们要明确人生目标,有追求,爱钻研;接待中小学生,往往侧重于介绍名人生平,帮助中小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讲解词,虽然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基于一些有据可查的事实。这些所谓的“据”,就是支撑讲解词内容的档案资源。高校档案资源,主要来源于档案馆和各部门,在建设文化场馆时,不仅需要一些文字材料,还需要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和实物。档案资源此时就显得比较单薄,往往需要发动教职员工、老领导、校友等各界力量,广泛征集文物、史料,有必要时还需远赴外地甚至跨洋过海,查找档案。
二、基于场馆展示需求的资源积累
(一)文化场馆展示需求大学文化场馆为达到展示历史、彰显办学特色、弘扬时代精神、宣传校本文化的预期目标,需要精准的文字介绍,展示大量图片,利用视频和音频来表现,以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实物来佐证。这就对档案资源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二)档案资源的搜集途径对于特定档案资源的征集,往往有三个途径:1.档案馆,2.学校各部门,3.老领导、老教职工、校友。如果是建设名人纪念馆或陈列馆,则还需再加两条途径:1.名人的亲友,2.地方档案馆。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吴健雄陈列馆为例,为广泛征集资料,多次赴东南大学参观学习、拍摄照片,到吴健雄的家乡实景拍摄,到她曾就读过的苏州女子第二师范学校查找档案,到扬州、宜兴等地学校和地方档案馆查找档案,走访吴健雄曾工作过36年的哥伦比亚大学,到吴健雄的家中搜集一些她生前生活所用之物,到台湾她生前开展过学术交流的地方去查找资料等。征集到的各种文件、史料、实物,凝聚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和心血。
(三)特定档案资源的积累对征集到的文史资料和实物等各种档案资源,要妥善保管,展馆展出尽量使用复制品。对所有展出和未展出的档案,均应当按照档案保管技术标准要求,进行贴标签、制作目录、温湿度控制等专业化、标准化操作,保证这些档案资源能够长期完好地保存和继承下去。此外,在当下的档案工作中,应当以需求为导向,结合校史编撰,校史馆、名人纪念馆或陈列馆筹建工作经验,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档案进行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和保管,以便于学校和社会查考利用。
三、基于文化场馆主题的档案资源重组
大学文化场馆有若干个主题,这些主题涵盖了办学历史、办学特色、时代精神和校园文化。要充分展现这些主题,仅仅靠档案的查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结合需求,对这些档案资源进行信息挖掘和资源重组。
(一)对档案的信息挖掘展示和介绍一件档案,不仅要解读其内容,还应当对档案所包含的其他信息进行的深入挖掘,获得档案资源背后的信息。以一份书信为例,不仅可以通过书信的内容分析作者当时写信目的,还可以分析形成这份书信的历史时期、纸张、字体、作者和收信者本身的历史地位,深入挖掘这份书信背后的信息,从而形成内容精彩、有血有肉的讲解词,吸引参观者注意,在参观者的记忆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达到宣传和感染的作用。
(二)根据需求进行档案资源重组档案资源重组,不能狭义理解为把档案实物集中存放,或者是归类到同一类别,而是指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档案做特殊标引。以教学活动形成的档案为例,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教师教案、讲课提纲、师生互动、学生作业、试卷、成绩、教具和仪器设备。按照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关于业务的规定,教具和仪器设备应该归到设备类,成绩归到学生类,其余的归到教学类,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教学情况。不同类别的材料,保管的技术要求也不同。从大学校史馆展示需求看,可以从学生作业中抽取一两份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特殊标引,教具和仪器设备也可以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物进行特殊标引,在概念上将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档案资源。
馆藏档案能够相对集中地体现一个地区各种不同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魄,其力量深深熔铸在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上,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通过档案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历史是面镜子,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载,保存档案的目的在于借鉴和利用。在档案中寻找昨天的故事,可以彰显档案文化的活力,用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了解馆藏档案,在档案中挖掘文化宝藏。一是“摸家底”。掌握档案的数量、门类、主要内容、保存形式、数字化开展情况等。二是经常翻阅档案。定期组织人员“蹲到”档案库房中,浏览档案,并记录档案的主要内容。对档案珍品,应做到“烂熟于心”,对普通档案,应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找素材。在翻阅档案的过程中,找出证明历史的有力证据,发现适合开发利用的档案素材。四是编研精品。及时将有故事的档案材料进行二次加工,或整理成册,或制作成专题片,投入社会,唤醒人们对档案文化的热情。
二、依靠媒体,为档案文化造势
1.加强沟通联系,利用媒体宣传档案文化。与电台、电视台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档案材料,开发电视专题片,宣传档案文化;与报纸、杂志建立联系,通过设置档案专栏、发表档案类文章等方式,扩大档案影响面;定期邀请媒体单位参观档案展览和档案馆,适时与媒体沟通工作情况,提高媒体对档案的关注度;将档案做成广告、展板等形式,放在人行道两侧、社区宣传栏、楼内墙壁上等醒目位置,邀请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2.发挥网络优势,引领群众关注档案文化。一是不断加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电子文件中心,实现网上档案查询。二是在网上申请专门的讨论社区,设置不同类别的档案话题,客户端可以进行匿名评论。三是将档案材料挂到大型网站上,也可以挂在博客、空间、微博、微信上,或通过QQ、跟贴、评论等形式,引导群众由关注档案反映的事件开始,进而关注档案工作。
3.正确引导舆论,促进媒体发挥应有作用。在网上对欲发表的评论进行审查,并及时组织人员发表正面言论。召开新闻会,发表官方观点,正确引导舆论。向社会推荐馆藏档案资料,发放宣传册,组织赠书、送书活动。大力推进档案的利用、咨询,开展历史讲座等,让百姓通过文字的、实物的资料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的变迁。
三、紧跟热点,用文化传递正能量
要发挥档案的作用,就要紧跟社会热点,以百姓关心的人物或事件为突破口,传播带有正能量的文化,真正使百姓品味到生活的“幸福感”。通过下基层、察民情、听民意,可以了解到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社会保障、婚姻、学籍、教育、卫生医疗、食品药品等。这些内容,在档案中都有体现,又都离不开文化问题。如果没了文化,即使百姓有再好的福利条件,也不一定能感受到“幸福”,相反,也许会造成各种关系的紧张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紧跟热点,传递正能量的档案文化,可以让人们的心态更加阳光,让社会更加和谐,让生活更加“幸福”。一要形成档案文化品牌。加强高品味档案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口味高雅的文化品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主流。二要实现档案的知识管理。如果档案的实体管理和信息管理还只是简单的“搬运工”式的管理,那么知识管理则涉及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可以为档案文化传递正能量打下坚实基础。三要完善民生档案体系。档案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时事热点为线索,建立制度保障,健全机制,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从而充分完善民生档案体系。四是突出档案文化特色。强调吉味文化,通过建立文化长廊、搞档案展览、制作档案墙报等形式,突出具有吉林特色的档案文化,营造浓厚的档案文化氛围。
四、总结
作为一种高端文化产品,档案文化产品在注重精神内涵的同时,也要在产品的整体设计、制作工艺和生产质量上达到与之匹配的专业水准。单就档案仿真复制品而言,此类消费人群会更加注重产品的这一属性。他们在年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上相对偏大、偏高,因此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整体设计也会有所要求。近年来艺术复制品的大量涌现,使得公众对于仿真复制技术、手段的了解越来越精深,粗劣的复制品从第一感觉上就会使人产生不屑和腻烦的心理。档案仿真复制品重要的是要还原和强调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它的制作工艺不能违背这一理念,更不能因为工艺的不到位而影响其附加价值。档案文化产品虽不同于一般艺术品的复制,但它应该借鉴艺术品复制的工艺水准和经验,比如产品的质地、色彩、尺度、包装样式等不应低于普通艺术品的复制水平。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装帧装裱等知识有所了解。笔者在从事手书和藏画复制品的制作过程中就将这一理念加以运用。基于中央档案馆提供的数据文件和对书法知识以及档案原貌的了解,我们在手书复制过程中,并未一味地追求作品的饱和度,而是在尽可能如实地反映书法特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原作运笔的痕迹,使受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代伟人挥洒自如、气象万千的豪迈书风。再如对藏画的复制过程中,因无法查看、对比原件,笔者通过大量的网络查询、画册、博物馆观摩,对几位画坛巨擘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和学习,使得复制品的画面层次和色彩管理突破了以往的制作水平。如画家田世光先生的花鸟画作,由于色调调整得当,使得画面色彩生动,花鸟纤毫毕现,较完整地向受众展现了原作的信息。在档案仿真复制工作中,应尽量利用相关领域成熟的技术,一是成熟技术的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投入;二是成熟技术有利于制作环节的质量操控,掌控生产周期;三是可以避免因对新工艺不甚了解所带来的产品预期误差和资源浪费。在每一项仿真复制工作之初,还应充分了解所涉产品的文化属性、特定用途和针对性受众,论证规划适合该产品生产的工艺种类,对于档案仿真复制而言,没有最高明的手段,只有最恰当的工艺。如制作量小、欣赏性强、对象高端的产品,可能更加适合珂罗版复制;一般赏析类产品则可考虑采用电脑喷绘制作;特殊价值的产品可以采用手工揭裱等工艺进行复制。总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应该灵活应用目前社会上相对成熟的技术工艺来进行生产制作,这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工期,向社会传达档案部门求真务实的工作理念。
二、开阔思路确定选题
1.档案文化产品与大编研思路结合目前多地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借助新媒体、依托传统媒体传播档案文化,在出版、展览、参与纪录片影视创作、主题档案征集及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大多依然囿于地域的局限,缺乏上层宏观的运筹策划,未能形成档案文化高度发展的氛围,限制了档案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力。大编研思路的成功之处,被历来实践反复印证,如2009年,为纪念60周年,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国档案编研出版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并由当时的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城市解放档案文献图集”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之一,此项目在社会反响热烈,多家媒体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报导,参与丛书编的档案部门近20家,几乎覆盖了全国东南西北各个区片。此书在编研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多地档案部门的资源整合,更有不同区域的档案部门“跨界”支援,为兄弟单位提供图片文字等档案资料。此举被称为“是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整合资源、打造精品的成功尝试”。由此看来,大编研的思路是相当有社会基础的,它不仅可以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扩大影响,更有利于档案部门产出高质量的文化精品。“城市解放档案文献图集”出版的成功经验,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门类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去,重大选题联手策划、联手打造,在出版、展览、文化创作、系列档案仿真制作等档案文化产品开发中实施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协作,这对于档案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剂助推剂,它将有利于档案部门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多出精品,还能克服个体馆藏局限,将档案文化传播提升一个档次。
2.项目设计尽可能地承接地气档案文化产品在设计时要因地制宜,承接地气。各地馆藏都因历史传承、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各具特色。这些特色往往是文化产品的最大卖点,俗话所说“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特色的东西才会具有传播的基础和价值。当然,作为大众精神消费产品,仅仅具有特色还是不够的,如果能够找到与社会热点、大众审美情趣的契合点,才会具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如某地档案馆与当地晚报合作,由档案馆负责鉴定、审核和提供素材,报社派驻记者结合街巷话题,在档案中寻找、整理选题,然后采用固定版面和栏目的形式刊出,这样别开生面的合作形式,赢得了不少读者的青睐,甚至培养了固定的读者群。这样的文化产品,显然是使大雅的故纸堆,通过通俗的途径走向了充满活力的社会舞台。又比如某档案馆在当地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同时,举办老城市图片展,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一时间观者如潮。这些现象说明,只要档案工作者在了解馆藏特色、了解地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关心时政、关心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开发出针对特定受众的文化产品,就不难被社会认可和被公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