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务系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据库快照是sqlserver2005的一个新功能。是个指定时间点上数据库(源数据库)的只读、静态视图,相当于用户在某一个时间为数据库拍摄的静态图像。多个快照可以位于一个源数据库文件中,并且可以作为数据库全程保存在一个服务上。数据库快照是一个数据库的只读副本,是数据库在创建快照时刻的所有数据的映射。在意外或恶意损坏数据库中数据的情况下,数据库快照作为快速还原点将非常有用。但是,它不能用来替代备份,因为它不包含数据库中的所有记录。
在SQLSERVER2012中不能使用SSMS创建数据库,我们必须使用CREATEDATABASE语句来创建数据库快照。其语法如下:CREATEDATABASEdatabase_snapshot_nameON(NAME=logical_snapshot_name,FILENAME='os_file_name')[,…n]ASSNAPSHOTOFsource_database_name首先我们创建好JWGL数据库,并在其下面创建了student,teacher,score,course等表,然后在JWGL数据库库下面执行如下有操作:新建查询在命令窗口输入发下命令:CREATEDATABASEJWGL_DATA_8888ON(NAME=JWGL_DATA,FILENAME=’E:\JWGL_DATA_8888.SS’)图1数据库快照的创建ASSNAPSHOTOFJWGL至此,JWGL的数据库快照就创建完毕,见图1,我们可以查看到其和源数据的内容一样,但是其后来对数据库和数据表做的修改就无法还原。
三、模拟灾难的发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灾难没有发生的情况下,查询到的学生信息表的情况我们删除student,DELETEFROMSTUDENT此时分别查看下我们的源数据库和数据库快照中的数据,USEJWGLSELECT*FROMSTUDENT这时想看到的STUDENTs表中的数据已经删除。再次执行查看快照USEJWGL_DATA_8888SELECT*FROMSTUDENT此时我们仍可以看到STUDENTk的数据没有改变,因此我们知道,删除STUDENT后,快照中的文件并没有受一影响,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灾难中奖数据恢复。
四、灾难的恢复
据库库快照不会因为某个表的删除而受到影响,并且因为有数据库快照的存在,你也不能删除数据库,除非先删除数据库快照,才能删除数据库,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原理来恢复开始的灾难。首先我们可以将快照中的表数据插入到JWGL数据库中的STUDENT中去,这个只影响指定的表,不会对数据库造成影响,因此是局部的恢复,执行以下的命令。USEJWGLINSERTINTOSTUDENTSELECT*FROMJWGL_DATA_8888.DBO.STUDENT执行后结果见图5,从前面我们知道有5个记录,现在已恢复到了STUDENT表中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执行全局的恢复,就是恢复整个数据库,这样其中的表肯定会恢复,只不过是这种恢复会对没有破坏的表也恢复,时间上会比较慢。全局恢复,就相当于我们已经删除了JWGL数据库及其下有表文件,因此我们只能从MASTER中能恢复,执行如下的命令。USEMASTERRESTOREDATABASEJWGLFROMDATABASE_SNAPSHOT=’JWGL_DATA_8888’
五、总结
1.1客户机/服务器模型
本模型的主要工作方式是,需要将某项任务分配在两台或多台机器中,作为客户机来说,其功能是运行用户接口和前端接口所需的应用程序,而作为服务器来说,其功能是提供客户机用户使用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从另一方面来看,在软件上,该模型需要将各种应用或者软件系统依照逻辑功能,从而区分为客户端软件和服务器组件。作为客户端,其主要负责数据表示和应用处理,用于处理客户的界面,并能够接受系统传来的数据处理请求;作为服务器端的软件系统,其主要负责接收来自客户端软件发来的请求服务,并进行处理。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融合了许多大型机的多种功能,具有中央控制的模式,同时也结合了PC机的低成本和高性能。本结构的工作模式是: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相应的网络协议(例如TCP/IP、IPX/SPX)等,及时进行连接和通讯活动,经由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各种需求服务,服务器可以进行响应并提供服务。
1.2三层Client/Server模式
该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两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模式中,需要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引入一个应用层,从而将应用逻辑转移到应用层中。需要将客户端弱化,并成为一个图形用户接口。与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相比,此种应用模式优点很多,比如具有可伸缩性好、安全性高及节省开发设计等。中间的应用层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实现负载平衡,改善系统性能。
1.3Browser/Server模式
B/S模式也就是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服务器端(Server)为一方,浏览器(Browse)为另一方,通过浏览器来运行软件。它的发展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兴起,是对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一种发展和改进。其结合了WWW浏览器技术和多种Script编程语言,与其它技术相比,它是一种新式的软件系统设计技术。在B/S体系结构体系中,当用户需要服务时,需要通过浏览器发送请求,那么分布在网络上的服务器则可以接受请求,并对接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搜索处理后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浏览器。作为此种结构,其优点有很多:比如分布性强、运营维护方便、程序开发简单,用户共享性强、使用成本低等。但是这种结构也具有数据安全性低、硬件要求高、网络数据传输速度慢等缺点。
2系统分析与设计
2.1需求分析
在设计系统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经验可以看到,作为典型的基于网络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其内容主要包括:院系所的设置、教学学习计划的管理、在线选课管理、学生各科成绩的管理等。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就是对本系统潜在的使用者进行调研,了解其关注的内容,本次调研主要针对教务管理人员、教学秘书、各系教师等,从而找出其最想实现的内容。根据调研,可以知道大家主要关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系统的管理功能,能对院系、专业、教职员、教学条件等进行管理和维护。二是可以设置教学计划。三是可以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四是可以提供网上选课功能。五是可以对成绩进行管理。六是具有数据分析、统计等功能。七是容易使用,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功能模块:该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即教学计划管理模块、教学资源管理模块、网上选课模块、课表编排模块、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事务、教学实践、教学考评、教材管理、系统管理等。
2.2系统设计
2.2.1总体架构
经过对系统需求的深入研究分析,本次系统总体架构的设计定位为:在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需使用专用客户端,数据采集与信息的则需要使用浏览器来实现。因此,本系统主要采取B/S或DBMS结构模式,也就是说前端采用浏览器,中间则采用Web服务器,后端则为数据库服务器,其功能主要是查询和收集数据。比如学生查询成绩、查询选课结果等。对于比较复杂的功能,如管理控制与数据处理,则需要采用C/S结构来实现。
2.2.2逻辑结构及数据表现层
为了实现更好的功能,本系统采用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三层结构模型,系统中的业务逻辑层功能强大,不仅可以负责业务逻辑功能,还能直接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并提供对业务数据库内数据的完整保存、更新、删除以及查询操作。而系统的框架层则起到容器的作用,它既可以向业务逻辑层提供服务,并且还可以将一些基础的公共服务功能放在系统框架层,这样就能做到重复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采用通用关系数据库平台,则能够支持大多数据库系统,并能实现数据共享,一般来说,可以采用XML技术设计,从安全性、维护成本等方面考虑,这次设计可以采用SQLserver2000作为教务数据库管理系统。
2.2.3数据存储层
对于管理控制与数据处理功能,主要为教务处或者二级管理单位服务,因此可考虑采用.NET技术架构实现,采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数据采集与信息的功能,主要为学生和教师服务,同样采用.NET技术架构,以C#、C++、WEB作为开发语言。
2.2.4数据接口
为了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需要对接口进行处理,本系统采用XML技术来与其他系统进行实时通讯,故设计时参照XML数据交换格式和标准,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预留接口,将部分数据接口开放,当学校有其他系统需要时,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互通。
2.2.5建模方法
本文采用映射法进行建模,也就是说面向的对象应用程序,主要围绕关系数据模型进行建立,在此过程中,需要将类图中元素进行转化,并通过面向应用对象的方式,最终将这些对象合理组织起来,从而实现系统业务逻辑的发展过程。
2.2.6系统实现
系统功能主要通过多个子系统来实现,这些子系统有教学计划子系统、网上选课子系统、课表安排子系统、安装与配置、系统安全设计等。不同的子系统包含不同的下级目录,从而实现不同用户的需求。
3结论
物流系统仿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主要针对物流工程专业高年级的学生。课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包括物流系统仿真基础、离散事件系统建模、随机数与随机变量、输入数据分析、系统仿真算法、仿真结果分析与模型校验等内容[2]。实践教学主要是具体的物流系统的建模仿真。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得益彰,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深入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1.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在物流系统仿真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需要涉及很多的数学知识,比如随机数、随机变量、函数分布、概率统计等。虽然已经在低年级为学生开设了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等相关课程,但是由于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个体差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基础知识已经遗忘,部分学生对较难、较深的数学知识产生了畏难心理。物流系统仿真课程的基础知识对进一步进行的仿真设计和仿真操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使物流系统仿真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容易地让学生掌握,需要设计一些简单而又实用的案例来辅助教学。这里可以利用学生很熟悉的Office工具中的Excel来设计案例进行数据分析,比如在讲到随机数与随机变量时,可以利用Excel中的函数库产生一些符合某些分布函数的随机数,让学生对随机数和分布函数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根据理论知识计算这些随机数的分布,对理论分布进行验证,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把理论知识和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然后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进行练习。当然,教师要鼓励大家一起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逐步接受所学的理论知识。这种方法在理论教学中的效果较好。本学期物流系统仿真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和轻松,而且在课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很认同的,认为学习理论知识还是很有意义的。2.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物流系统仿真课程的实践教学应该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的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市面上的仿真软件种类很多,每一种仿真软件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每一种仿真软件的学习,学生都是零起点。由于课时有限,在课堂上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应选择一种仿真软件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上机实践。在课上,我们选择AutoMod作为物流系统仿真软件。在使用AutoMod进行系统仿真时,必须要对各个作业流程建立过程语言,通过编写程序,实现相应的作业流程和各个流程之间的通信。掌握强大的AutoMod仿真工具,需要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编程知识,对学生来说,低年级学习的C语言、Java语言对编程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但是AutoMod不同于C语言、Java语言,它有自身的语法和规则。实践部分的课程,需要教师从最基本的操作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从最基本的AutoMod基础知识到比较复杂的系统知识,从简单的物流作业流程到复杂的物流规划,从易到难,教师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来进行。案例设计也应从易到难,最好每一部分都能从一个简单的案例入手进行设计和实现,逐步深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轻松地完成相应的大作业。通过实践部分的案例教学方法,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在软件入门后,很多学生还很愿意继续自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案例的应用
在物流系统仿真课程的传送带分拣系统实践教学中,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设计下面的案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传送带分拣系统仿真,完成实验大作业。案例1:有一种物品L_a,从传送带sta_in点,按照到达频率服从指数分布函数normal100,20秒进入系统,通过传送带,从传送带sta_out点移出系统。案例2:有一种物品L_a,从传送带的3个入口站点,即sta_in1、sta_in2、sta_in3,按照到达频率服从指数分布函数normal100,20秒进入系统。然后通过传送带,在传送带的3个出口站点,即sta_out1、sta_out2、sta_out3移出系统。案例3:有三种物品L_a、L_b、L_c,分别从传送带的3个入口站点,即sta_in1、sta_in2、sta_in3,按照L_a的到达频率服从正态分布函数normal150,30秒进入系统;按照L_b的到达频率服从正态分布函数normal100,25秒进入系统;按照L_c的到达频率服从均匀分布函数uniform300,60秒进入系统。然后通过传送带,再从另外分别对应的3个站点,即sta_out1、sta_out2、sta_out3移出,移入到相应的Q_out队列中去。案例4:有三种物品L_a,L_b,L_c,按照案例2进入系统。在进入时进行检验,检验时间符合e3min(大约3分钟)的指数分布,L_a的合格率为95%,L_b的合格率为96%,L_c的合格率为99%。通过传送带,将三种物品的合格产品从另外对应的三个点移出,移入相应的Q_out队列中去,将不合格产品移动到cv.sta7的Q_check队列中等待检修。案例5:按照案例2的流程,分别对合格的货物进行打包,每10件打包后离开系统。以上设计的5个案例是相关的,并且从案例1到案例5是按照从易到难,逐步加深来实现的。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可以按序提出上面各案例,让学生分别实现。案例1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根据所学的基本语句实现程序。然后再提出案例2,从案例1的一个入口和出口,变成案例2的3个入口和出口,让学生了解传送带的设计方法,通过编程实现多入口和出口问题。当学生通过AutoMod软件运行时,发现系统中的流动物品的传输效果,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然后在案例2的基础上,提出案例3。案例3将一种物品变为了三种物品,分别从相应的入口进入系统和出口离开系统,其设计逻辑发生了变化,比案例2更难一些。案例3的实现效果,是系统中的三种不同颜色的物品在流动,其实现效果比案例2的更加丰富和绚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很多。在完成案例3后,可以提出案例4。案例4在案例3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物品合格率的条件,对合格物品和不合格物品的流向进行处理。随着条件的增多,系统也变得更加复杂。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来综合实现这个案例。由于在前面的模块,学生已经学习过合格率问题的处理逻辑,所以这时他们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案例5实际上是在案例4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条件,让学生在之前基础知识的学习前提下来实现。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为两课时,通过5个案例的提出和实践,让学生较快地掌握物流系统中传送带分拣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为独立完成这一部分的大作业奠定基础。
三、结论
关键词:舞蹈教育儿童时期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1.ERP系统的重要性
企业的网上商城获取用户订单后,如果能够立刻将订单信息传递到ERP系统,使各部门组织协调,工作效率一定大大提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ERP系统的必要性
如果企业的商城系统与ERP系统脱节,电子商务平台获得的订单信息、市场信息将无法传递至ERP系统,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将无法有机统一,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将不能得到保证,导致工作效率下降,运营成本上升。所以,企业的电子商务和ERP系统的整合时我不待。
二、电子商务网上商城和ERP系统的整合
电子商务平台与ERP系统的整合,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很多企业使用366EC的网店账务协同系统——管家婆全程通实现两者的整合,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整合:
1.商品信息的整合
管家婆全程通简化了上传商品的过程,如果已经录入好了商品信息,只需点击“上传商品”,商品就可以瞬间出现在网店前台,供顾客挑选。
2.库存信息的整合
管家婆全程通使人们不用再劳神费力地清点仓库,也不用手动更改库存信息。全程通的“一键同步”商品库存功能,将出售过程中出现的商品变化与库存信息统一起来,实现真正的商品与信息的同步。
3.会员信息的整合
全程通可将管家婆软件的会员信息同步导入网店,便于对其进行电子商务管理,使网上购物对于老客户的黏着度更高。
4.订单信息的整合
管家婆全程通考虑到网店订单有时不能被及时处理而出现漏单的情况,设计了订单同步下载和提醒功能,即在会员下订单后一分钟内通知用户到管家婆软件进行订单过账,同步处理订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漏单的现象。
三、总结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college English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English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ecological unbalanc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college English,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n ecological mode which connects the students,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 Students Affairs Departmen and so on.
关键词: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second classroom;ecological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62-02
0 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大学英语第二课堂逐渐得到了英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教育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式。下面,本文运用生态学原理,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考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失衡现象,努力建构具有生态特征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从而改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环境,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1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由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提出。从此,教育生态学开始成为研究教育现象的新视角。“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与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心理等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科学,它还研究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基本规律。[1]”它“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统一的生态系统,强调教育与环境、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2]”
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教育生态学。目前,国内有几本关于教育生态学的专著,如曾供职于台湾教育部的李聪明于民国78年出版了《教育生态学导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教育生态学的专著;南京师范大学吴鼎福教授在1990年与诸文蔚一起出版了《教育生态学》,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本教育生态学专著;1992年任凯、白燕一起出版了《教育生态学》;2000年范国睿也出版了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中的《教育生态学》分册。此外,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研究教育现象的论文也层出不穷,如郑、洪世梅、张天保、赵攀等学者纷纷发表相关论文。
2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的说法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指的是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和活动。[3]”“大英语第一课堂的主导地位勿庸置疑。但是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实践机会,它需要英语第二课堂作为其延伸和补充,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一个重要平台。[4]”所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实际上是大学英语第一课堂的延伸。但是,目前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第二课堂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失衡现象
目前,许多文章主要从学生和老师这两个角度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中存在的失衡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这样的分析不够透彻,因为课堂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学,还涉及到各类生态群体之间的动态组合和互动。所以,从该角度来看,第二课堂活动的举行不仅仅涉及到学生和老师,还涉及到学校的其他相关部门。没有其他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是不能顺利地举行的。下面,我们从学生、教师、教务和学生管理部门等展开阐述。
3.1 学生参与比例小,受益人数少 学生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主体。但是目前,大一新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大二学生有少部分参加活动;大三大四学生由于忙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基本上是踪迹难觅。此外,由于大部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性质的限制或比赛名额的限制,只有少部分学生有资格、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去,大部分学生只能充当观众,望洋兴叹。
3.2 英语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影响第二课堂的长期开展 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老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老师只是出于对学生及工作的热爱才义务参加活动。但是,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下去的活动,光凭老师的热情是不够的。因为,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及科研任务繁重,老师只能抽业余时间参加学生活动。由于没有具体的鼓励措施,参与与不参与学生活动并没有什么不同。长久下去,常义务参加学生活动的老师就会产生疲劳感,其积极性就会被挫伤。
3.3 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 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也应受到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关注。但是,长久以来,在教务和学生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中,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位置难觅。由于教务主管部门的缺席,导致第二课堂活动举行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限制。一旦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务主管部门安排的活动发生冲突,第二课堂活动只能让位,另择时间和地点;而学生主管部门,长久以来仅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学生业余活动的一部分,不把它视为学习的一部分。长久下去,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的热情就会受到抑制。
4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构建
“生态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与外界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这个系统才是有活力的,才能不断发展。[5]”因此,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必须突破学生与教师这个封闭的圈子,把学校这个大的生态环境考虑进去,构建一个有活力的生态模式。
在教育生态学视野中,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应是一个以学生为活动主体,英语教师为指导的,学校各部门一起周密部署,有计划举行的并有相应的评价模式的动态模式。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生态模式应以学生干部、英语教师、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等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学生干部负责收集学生对活动的反馈;英语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指导;教学、学生及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从日程安排、用水、用电等各方面给予支持。这个合作小组应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4.1 举行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受益人数
为避免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少数英语优秀学生的独秀舞台,使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充分考虑各类型学生的英语水平,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如英语话剧比赛、英语阅读比赛、英语写作比赛、英语听力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展示舞台,提高学生的受益人数。
4.2 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教师及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认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6]”这说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能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模式,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如:给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一定的平时成绩,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给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师一定的课时补偿或指定专门的第二课堂活动指导老师,肯定教师的热情。
4.3 学校相应部门统一思想,认真安排、配合第二课堂活动 在思想上,学校各部门如教务科、学生科、后勤部门等,都应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达成共识,对活动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教务部门应把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正常的日常教学,对第二课堂活动作出整体的部署。学生管理部门及后勤部门应统一协调安排第二课堂具体活动,对用水、用电、卫生、场所安排等方面给与积极的配合。
5 总结
综上,教育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为大学英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能根据教育生态学的原理处理好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帮助构造一个和谐统一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模式。模式构建之后是需要具体实施的,因此从事一线教学的英语老师应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教育生态视野中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
[2]陈春燕.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建构[J].语文学刊,2011(1).
[3]李明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职业圈,2007(20).
[4]余祖英.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1(9).
关键词:高师院校;实践能力;系统整合模式;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03-03
一、导论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实践能力培养思想的指导下,为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鹄的,创设适应本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的,可操作性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体系。实践能力是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我国传统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造,重划一轻个性,重考试轻能力的问题。教师是教育的“母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全民族素质的高低。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如何改革我国传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何提高高师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意义势在必行。
二、系统整合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每一个模式的建立都有一个理论依据为支撑,理论依据是模式的内在灵魂,指导着模式的建立。本文中系统整合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是系统论的相关思想。
(一)系统论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现代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于1945年首次提出的,迄今发展已有60余年的历史。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合统一体,它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贝塔朗菲指出,系统不是各个部分(要素)简单相加的机械式系统,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来强调系统的本质属性是整体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钱学森对系统的定义强调了系统的相互关联性以及系统具有的功能性。
(二)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系统整合模式的内涵
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是由多个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它包括:系统的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保障要素、管理与评价要素五个要素组成。
首先,高师院校实践能力系统的目标要素是指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达到的目标。其次,系统的内容要素即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等)并进行整体设计,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再次,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系统的形式要素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组成。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成了教学体系,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形式。第四,高素质师资队伍;先进的仪器设备;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优良的实践(实验)教学环境组成了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保障要素。第五,系统的管理与评价要素在保证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正常有序运行、信息反馈以及及时整改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的管理要素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系统中的评价要素则是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督导评教体系。
只有将实践能力培养系统中的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形式要素、条件保障要素、管理与评价要素五个要素整合起来,以“加强理论,突出技能、强化实践、拓展素质、注重创新、完善评价”的思路为指导,建立“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研究、管理与评价”的新型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整合模式。
三、系统整合模式实施的途径
(一)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的教学体系
高师院校教学体系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成,理论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形成专业系统思维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空洞的;没有实践的理论则是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课程在高校的教育中属于微观层面,是支撑学科专业的落脚点,教学体系的建设最终依赖于课程改革与建设上。我校顺应教育发展变化、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适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行弹性学制,进行学分制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模式。我校是地方高师院校,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当地基础教育提供人才。在以此目标的指导下,我校强化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学科基础+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模式。构建教师教育理论平台,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教育理论课程的同时,还开设教材教法的相关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理论基础课程,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教师教育基础知识,同时也掌握相关的实践应用类课程。针对非师范课程,我校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增大选修课、仿真模拟课的比重,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践课程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高师院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教学体系的统称。我校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了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见习(专业见习)、教育实习、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层次性、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体化即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高校学习的所有阶段。从学生入学教育与军训到毕业论文(设计),从劳动教育到社会实习,实践教学伴随着学生整个大学时期。层次性即根据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构建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学校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以知识性、讲授性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学术讲座、实地参观;针对已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年级的学生,则以应用性、实践型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以项目为载体的科学研究、专业实习、技能竞赛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实践内容、形式也各有差异。学校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制定和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供选择性,实现了我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样化。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还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第一课堂主要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选修的通识课程等为主;第二课堂则主要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科普讲座、技能训练、学科竞赛、本科生科研项目训练。”
在高师院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中,第一课堂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重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形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为了弥补第一课堂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我校建立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课堂整合模式,既重视第一课堂的基础地位,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带动作用。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为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或参加学科知识竞赛、文体比赛等,设置课外素质与创新实践学分。其次,学校相关教学单位、行政部门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及开设第二课堂。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能力比赛,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教师说课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比赛等,提供一个可供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第二课堂开设方面,我校素质教育中心开发了一批有特色、多样性,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设了教学法课程、普通话艺术、实用简笔画、教学实战攻略、职场礼仪与面试技巧、简历制作与求职实战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实战口语等一系列课程。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以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设备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资源,建成了一批资源配制合理、功能结构完善、管理运行高效的实习基地。学校有各类实验室55个,实验开出率平均在98%以上,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其中,我校拥有一批有特色的重点实验室,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
同时,我校积极与当地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建成教育实习基地36个,与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曲靖市石林瓷业有限责任公司、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共建专业实习基地32个,创建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了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网络,充分满足了各类专业的实习需要。
(四)实行“双导师”制的教师指导模式
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
我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中构建了“双导师”制的教师指导模式,即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在校内,我校基本建立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校内导师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基础知识指导。
校外导师的安排集中在高年级学生当中,学校在甄选校外导师时遵循培养目标、导师素质等,校外导师往往是中小学优秀教师、企业、行政组织的中层管理人员组成。校外导师侧重于学生课堂外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协调沟通等方面的训练。
(五)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首先,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完整有序的工作程序,使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我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实验室工作规程、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技能训练考核办法、曲靖师范学院关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见、曲靖师范学院开放实验教学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和文件,明确规定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规范与质量标准。通过强化管理,加强质量监控等手段,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
其次,我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监控制度。我校设立校、院、系三级监控执行机构,其中教务处是实践教学监控中心,下设实践教学科专门负责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的管理与监控等工作。为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我校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严把质量关。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制度。学校构建三级评价模式,实行“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以及“专家(督导)评教”的评价体系。我校“学生评教”以“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形式,每学期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同行评价是指教师对教师之间的评价,同行评价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专家(督导)评价是指教学督导或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四、系统整合模式实施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整合模式的实行,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首先,促进了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依托大型企业建设实习就业基地,不仅为教学实习提供了先进的、高水平的实习场所,通过实习,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其次,有效的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3%以上,名列全省各高校前列。第三,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型的系统整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下,我校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我校学生屡次在各项国内、省内大学生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2009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各类专业竞赛获省部级奖励200余项,国家级奖励80余项。
(二)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服务
首先,我校为当地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由于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质量好,受到普遍的认可。
其次,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与当地企业、中小学、事业单位等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使学校能即使了解、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需求,运用学校的智力优势,及时为当地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实现学校产学研的及时转化。如我校承担曲靖市科研项目,积极实现科研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另外,我校实行“顶岗实习”计划,为云南省基础教育提供了人力支持,缓解了当地师资紧缺的现象。
(三)实现学校内涵建设,推动了学校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我校承担3项云南省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旨在构建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材建设方面,我校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实践能力教材的编写上。我校立项建设自编教材共有10部关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教材、专著编写,其中《禁毒与预防艾滋病》、《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等被评为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中,我校共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我校共有2个省级人才创新模式试验区,实验区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如何培养新型人才。最后,我校于2011年成功申报云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施展平台。
参考文献:
[1][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韦崇岗.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外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实时;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089―03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建立一套完整的和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教学督导组、同行、学生以填写评价表、问卷或卡片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来实施教学质量监控。这种评价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和缺点。而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统计分析手段(如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等)对教学质量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分析与决策,形成积极的、制度化的和全程实时控制的教学实时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实现高校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网络化和实时化,从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一 高等学校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的理论依据
1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涵义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为基础,采用系统理论和方法,保证教学全过程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让高等学校的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的满意和本校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持续成功的途径。
2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是对影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实时、系统的管理。它涉及学校里的所有活动,关系到学校中的所有人,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其突出特点除通常所说的实时性、全员性、全过程性外,我们认为还有预防性、服务性和持续性。
3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我们选择“零缺点管理”(Zero Defects Management)作为高等学校实时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零缺点管理”意指“将质量改进过程融入一个组织内部以便完全消除错误,从而提高对消费者的服务”,强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这样“那些浪费在补救工作上的时间、金钱、精力就可以避免”。
4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最重要的几项原则是:以满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需要为中心;致力于教学过程持续不断的改进: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以小组工作为基础:用事实和数据反映质量问题;学校领导对质量的真诚信奉。
5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实施中的几种基本方法
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是由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PDCA循环:计划(Plan)――执行(D0)――检查(Check)――总结(Action)的工作方法,又称PDCA循环,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Qc小组:QC小组(Quality Circle)是由教职工组织起来的围绕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改进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管理,提高学校的素质和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的质量管理小组。
二 高等学校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机制
建立一个既可覆盖学校全体教师、各类教学及教学实践活动的全教学过程,又能使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的教学质量实时评价的监控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提高各类课程的授课质量,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机制中,主要由目标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规章制度体系、评估体系、信息反馈体系、奖励激励体系、技术支持体系等相互联系的几个部分组成。
1 明确的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目标体系
根据目标管理的原则,我们以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总目标。
2 健全的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高等学校各职能部门、所有有关成员彼此分工协作,去共同履行高等学校教学实时质量管理的职责。在组织建设方面,除常规的管理机构外,高等学校还应成立了学校教学委员会和教学质量检查委员会和专门设立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同时在学生中聘请了教学信息员,形成了健全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3 完善的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高等院校因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再根据教学管理制度修订学校现行的《教学管理文件》。
4 效的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反馈体系
为了及时掌握教学第一线的信息,对质量进行预先控制,防患于未然,高等院校还应逐步形成了三个动态信息的反馈网络,即以各教研室主任、各系部教学主任、教务处领导为主的教学行政领导动态信息反馈网;以班主任、系部学生工作办、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为主的教学动态信息反馈网络;以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会学习部、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为主的学生学习动态信息反馈网络。
5 科学的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评估体系
我们可以借助于概率统计、模糊数学方法,逐步形成较完整的教学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层次(教师、教研室/实验室、系、学院)和不同侧面(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都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评估方案和评估表格。
三 高等学校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的实现方式
根据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系统论原理,可以把高等学校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看成是一个可控制的系统,经过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观察、研究,制订出最佳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方案,经过实施和信息反馈,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并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高等学校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依据其内涵可划分为教学信息,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等3个子系统。
1 教学信息子系统
教学信息子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信息渠道畅通,要有连续性和普遍性,并要求及时、准确和完整。此系统可以通过建立领导值日,教务处教学秩序检查、院系级教学信息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调查,了解和掌握毕业
生的整体质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学校改革教学管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2 教学督导子系统
教学督导子系统是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改革方案得以实施的保证。教学督导由教学督导组履行,它独立展开工作。它是不同于教学单位,不具有管理能力。但它能对所有具体的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改革方案等的实施进行咨询,督促和指导。通过各种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各项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教学管理子系统
教学管理子系统是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中心,教学信息子系统和教学督导子系统最终都要通过教学管理子系统起作用。教学管理子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了解和掌握校内外的教改动态,为学校领导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通过有效地管理,使学校的各项教学决策迅速有效地得到贯彻实施:三是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使教和学形成良性互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终上所述,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其内容包含了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过程。它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通过学校领导形成决定,经过教务处和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传达到系部等教学单位,由教学单位调整教学活动,消除不良影响,充分调动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 高等学校实时教学质量监控的预期效果
1 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
高等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信奉功名和成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崇尚事实和规律,依法据理行事。因此,构建实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让他们自我调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必需探索和遵循的规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 充分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网上实时教学监控体系中,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参与了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监控,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学校教学的各种信息,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感,同时,受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也必定得到明显提高。
3 提高了教学管理和决策水平
通过网上实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健全学校教学管理机制,从而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通过网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水平。为推动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冰,唐良宝,杨运鑫.网上教学质量监控[J].现代大学教育,2002,(4):89―92.
[2]朱永江.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51―52,72
[3]陈颖,张福洪,戴绍港.教学质量网上监控与评价系统的设计[J].内江科技,2005,(5):29.
关键词:开放教育;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
开放教育是新型的教育模式,学生实行资格审核,文化水平测试入学,这就使教育对象出现了点多、面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认知结构差异很大的状况,再加上开放教育具有学制灵活宽松、授课形式灵活、学习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这都给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度。为了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特点,保证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其主动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求。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加强开放教育教学管理体现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开放教育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自1999年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以来,始终紧扣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在全力打造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建设、整合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积极为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提供技术支特和教学资源保障的同时,积极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开放教育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了“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
一、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内涵
湖北电大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内涵,即:“省、市、县电大分工负责,三级互动,协调运作;对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实时地管理和监控,以达到管理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强调电大开放教育在多级办学、分层管理的过程中,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个过程保持和达到较好的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1.分级管理。从组织结构和管理权限上来看,全省电大系统由省电大、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三级电大所组成的一所有机整体;从教学的统一管理角度来看,全省电大系统又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系统。省电大是全省电大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多媒体教学资源研制开发中心、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中心、现代教学技术培训中心和计算机网络中心。市级电大在三级电大所构成的系统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和骨干作用。它既要接受省电大的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和质量监控,又要对县级电大进行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和质量监控。县级电大(教学点)具有基础作用,它主要是面向学生组织教学、管理和考核,当然,它也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包括教师导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考试考核中的质量监控。因此,“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全省电大系统整体规划,明确职能,准确定位;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系统运作机制。
2.全面监控。省、市、县(教学点)三级电大主要从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生源质量、教学过程和考试考核及毕业管理六个关键控制点对教学及管理质量进行监控。
(1)办学条件的监控。是对保证教学实施的基础条件的监控,即对办学系统、技术设施设备、教育研究等各方面的管理和监拉。各级电大(教学点)加强办学条件的建设,完善办学设施条件,达到网络、计算机多媒体和音视频设施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的设施要求。
(2)队伍建设的监控。教学、管理、技术、科研人员的质晕在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电大(教学点),应配备足够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教育技术及数学支持服务和科研队伍;同时,各级电大应制定教学、管理、技术、科研人员队伍的管理质量保证指标体系,建立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培养机制,保障远程教学活动的可持续性。
(3)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监控。教学资源是教师表现和传递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载体。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包括专业计划、课程大纲、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实施细则、多种学习媒体材料、以及学习过程的网络的教学信息、学习指导、素材、课件、案例、试题等资源。电大系统教学资源建设主要由中央、省级电大完成。省电大加强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保证课前到位;市、县级电大加强各类资源的应用,保证教学质量的资源要求。
(4)生源质量的监控。招生工作是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端点或起点,招生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否进行及规模大小。各级电大(教学点)应把好学生入学资格审查和测试关;做好入学教育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生源要求。
(5)教学过程监控。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监控,重点在学习计划、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网络学习和交流、面授辅导等集中学习活动、集中实践教学(论文/毕业/课程设计/实习等)的监控,保证教学过程要求。
(6)考试考核及毕业管理监控。各级电大按规定做好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管理与监控;严格按规定实施毕业审核,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特征
湖北电大“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是基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习系统而构建的,这一质量保证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系统性。”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以系统理论为依据,按照系统论的整体观念,构建了一整套从办学条件、生源质量、队伍建设到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监控、考试考核监控的完备的质量保证制度。这套质量保证制度是一体的、前后呼应的、相对固定的和具有创新性的。质量保证体系有特定的质量目标、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特定的责任指标与责任人,责权明确,管理层次分明。
2.全面性。“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依据,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时,全面考察了质量傈证进程的各个要素,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专业开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教学过程、考试考核、质量评价进行全面监控。同时,为开放教育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培养单位的全面质量管理、育人环境的营造提供保障。在这里,学生全面素质包括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知识水平、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书育人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和学术风范;培养单位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所有软件、硬件的作用,通过教学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生活条件、师资力量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术环境建设包括科研环境、对外交流、学术气氛和激励制度等。
3.全程性。“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对教育质量的控制与保证,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学过程、管理过程和服务过程中,而且体现在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不像仅体现在招生、课程教学、论文写作、考试考核这些主要环节,而是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的有关环节都进行把关。强调每个环节都要符合预定的目标和质量标准,重视预防,而非最终的质量评判。
4.全员性。“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不仅仅是省级电大的责任,而是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共同参与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部门的工作,而是教学部门、教学与教务管理部门、评估督导部门、研究部门、师资管理部门、技术倦障部门、后勤部门等各职能部门的共同职责。同时,这一质量保证系统还包括了三级电大内部各个层面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有时还需要用人单位参与意见。“分级管理、全面监控”质量保证体系涉及到多级人员的参与,上至学校的高级管理层,卞至学校的每一位学生,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质量保证工作的合力,使学校的质量保证工作能有效开展并起到积极的作角。
关键词: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167-02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如何通过改革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新的提升,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非常关键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在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上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为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如何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
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运行中常见问题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学生评教为主体,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评教和专家评价。通过对不同主体的评价赋于不同的权重,以加权后的总分来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评教实行网上评教,专家评价主要是专家对听课内容、听课情况等进行定性评价。由于受多种条件制约,学生网上评教的积极性不高,专家评教则存在偶然性和片面性。定性分析居多,缺乏专业化的定量分析,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监控达不至预期目标。
兼职教师管理成为教学质量保障的难点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的工艺技能,但普遍缺乏必要的高职教育教学素质,以及对教育科学和高职教育系统理论的研习,部分兼职教师责任心不强,存在应付工作和短期行为的心态,或因工作原因频繁调课、停课,甚至擅自中断兼职工作,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兼职教师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质量监控存在局限性 教学监控往往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如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等)质量却较少监控或监控不力,检查不到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系统、规范。对学院教学秩序监控严格,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重视不够,对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较重视,而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与重视不够。
监控机构的职能和反馈渠道的畅通尚未形成。目前,在许多院校质量监控体系主要职能部门由教务处承担或牵头,教务部门既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又是教学质量的监控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质量监控与评价问题。同时,由于部门职责不明,对教学监控中发现的问题缺乏快速反应、及时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解决的措施。对检查结果中提及的往往只是发现的问题,而没有解决的方法,或者虽有了解决的方法却未能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更没有限期整改并到期验证。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社会和行业对接,按行业岗位要求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应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切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的基础,并以此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核心。
开放性原则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其中领导是关键,职能部门是核心,学院、教研室和教师是基础和保证,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必须把学生、教师、社会专家纳入教学质量监督主体,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开放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系统性原则 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等方面,还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等有关,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系部、职能部门、教研室和班级等所构成的网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质量与就业也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过程。因此,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要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分析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与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整体的有效运转。
预防性原则 教学质量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教学质量的检验也需要学生进入社会后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才能体现。于是,要准确找出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所在,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坚持预防性原则,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估计,及时发现并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事后检验为主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为积极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
可持续发展原则 高职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教育者也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扩大教育视野、提高教学技能,为实现成功教育终生学习。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必须要可持续发展。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用优良的教学质量吸引生源和用人单位,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我院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作中,以质量工程建设标准为引导,以学院为核心,在合作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制定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强化“政府、学院、企业”三个结合,突出“管理体系、标准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四项重点,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兼职教师的管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优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学院联合武汉铁路局、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德国柏林轨道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等十余家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组建了“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依托职教集团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集团各成员单位优势,在职业教集团理事会、企业参与的教学委员会、教务处、督导处的指导下,由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系督导组组成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负责专业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决策、实施、监控与评价。按照学院、系(部)两级管理要求,实现院系两级管理制。与合作企业共同优化教学质量标准、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就业质量高、企业满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优化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与合作企业共同优化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深入合作企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市场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论证,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标准,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严格执行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践教学过程规范、教材选用、授课计划编写、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批改、课程考试与成绩评定,以及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制定本专业实施细则、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等制度。
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建立了企业参与的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对教学质量进行系统有效的监控。结合各院系教学质量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座谈会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师考核制度》、《考试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等。
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社会为评价主体,以问卷调查、学生网上评教、同行听课、毕业生跟踪调查等为主要手段,以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顶岗实习落实情况、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主要评价对象,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优化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学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优势,让企业成为兼职教师储备来源,学院聘请的兼职教师80%来自集团成员单位。企业专家加入教师队伍,在技能训练指导、现场实习教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指导校内实训基地设计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省教育厅支持下,来自企业的优秀专家和技术能手被聘为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对兼职教师进行管理,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经所在企业认可并推荐方可到学院任教,兼职教师教学情况定期向企业反馈。所有兼职教师严格按学院制定的《兼职教师聘请与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兼职教师进行高职教育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适应教学和实训指导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45-47.
[2]张波.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6-10.
[3]高海生,胡桃元,许茂组,熊国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89-92.
[4]王春玲.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22-24.
关键词:信息时代 企业文化 高校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74-02
一、引言
企业文化的概念描述很多,但一个共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高校中,学生不是简单的产品,他们在塑造一种自身的企业文化。因此,高校的企业文化既有本身的管理文化,又有学生塑造的校园文化。二者相互影响,一方面学校的企业文化会影响到学生,学校的价值观念会通过规章制度加在学生管理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学生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在展现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反过来又会影响学校的企业文化走向。但是总的看来,高校企业文化与一般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价值观念,表现形式也类似,这里不作过细的区别。同时,本文对高校的企业文化是学生塑造的还是管理者和教师塑造的也不加详细讨论。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因
为什么要在高校塑造企业文化呢?也就是为什么要把具体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凝结成所有成员共有的抽象的价值观念呢?原因如下:
1.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凝聚力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可以完成任何复杂的工作。在高校,尤其是存在竞争过强或竞争过弱的高校,会普遍缺乏一种凝聚力。此外,在学历很高的组织中员工会各自独立采取行动实现自身目标,也不易形成凝聚力。高校没有凝聚力会很容易造成教师团结涣散,效率低下,学生厌学等情况。
2.共有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做事的一个总的准则。一旦我们塑造了好的企业文化,它将成为员工今后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和行为的一个准则,指导他们今后的任何工作,进而形成组织的行为。外界会通过企业文化去认识学校,判断学校今后会怎么处理一个个具体的事务。
3.企业文化具有可持续性和不可复制性。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我们把一个成功高校的校训和一整套规章制度全拿来,也不一定取得成功就是这个原因。实际上不是先有企业文化后有企业行为,而是我们的各种管理活动塑造了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文化会一劳永逸,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三、信息时代下高校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信息时代下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对企业文化有了更深的影响。信息时代下高校企业文化有如下突出特点:
1.信息时代下,可以把企业文化理解成一个系统。它具备了系统的所有特点,如整体性、目的性、环境的适应性等。我们完全可以用信息论、系统论去解释企业文化。
2.信息时代引领企业文化的走向。效率和公平是两个最基本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解决一切管理问题的出发点,是判断企业文化的好与坏的主要依据。信息化促进效率和公平程度的提高,进而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思想。
四、信息时代下高校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1.高校企业文化与高校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为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由不同的人分别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活动之间不仅有严格的先后顺序限定,而且活动的内容、方式、责任等也都必须有明确的安排和界定。我们可以把高校这个实体看成由一系列的业务活动过程组成。从动态的观点看就是业务流程,如一门课程的教学、毕业论文等都是经过一系列的环节最终完成,这一系列的业务活动伴随着信息的流动。而指导业务流程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文化,我们可以把业务流程比喻成人的骨骼,而企业文化就是人的大脑。我们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流程来完成每一个业务,实际上是我们遵循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样我们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会促使我们采用什么样的业务流程。很多大企业不断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而高校则在此方面进展缓慢,经常是信息化背景下,被动地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业务流程的一致性和重要性。因此建议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快高校业务流程建设,重塑企业文化。
2.高校的企业文化与高校的组织结构。一般认为高校是事业单位,通常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优点是:把直线制组织结构和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点结合起来,既能保持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人员的作用;分工精细,责任清楚,各部门仅对自己应做的工作负责;组织稳定性较高,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但是信息时代高校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缺点十分突出,表现在:部门间缺乏信息交流,不利于集思广益地作出决策;直线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目标不易统一,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差,信息传递路线较长,矛盾较多,上层主管的协调工作量大;难以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系统刚性大,适应性差,容易因循守旧,对新情况不易及时作出反应。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角度看,这些缺点是直线职能制固有的矛盾,长期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必定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但这是一种不好的企业文化。在有些教师的观念中并不认为这种组织结构是一种低效,领导也会认为反复协调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建议解决的方法是以信息化促进业务流程重组,通过信息化尽可能降低职能部门的权力促进组织结构的转变。
3.高校企业文化与网站建设。高校网站同企业的网站一样是信息化时代企业文化表现的重要载体,不仅网站策划、网页设计、网站功能会形成外界的整体印象,而且我们从高校的网站中很容易找到校训、规章制度、基本的业务流程,从中可以分析其企业文化。但是高校的企业文化建设有时会与其网站建设进度不相一致,有时网站建设滞后于企业文化建设,有时则网站建设得很好,而实际却未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高校建设好动态网站是信息化的必然要求,网站建设正与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合二为一,要依据诺兰阶段模型的六个发展阶段,推进整个信息系统,也是整个网站的建设工作,最终改变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分立的局面,实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也就是通过网站建设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促进效率和公平,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五、结论
高校企业文化建设与一般企业文化建设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核心仍是价值观念的塑造。信息时代下,信息化会影响高校企业文化的走向,我们可以通过业务流程建设、组织结构建设及网站建设来建设高校自身的企业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实现效率和公平,使企业文化最具生命力,对高校的发展最具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定雄武.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3
2.王钊.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4.陈春花,曹洲涛,曾昊.企业文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 目标体系 教学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其质量标准也在不断发展,而教学效果却要到教育过程完成后才能充分显现。据此,在教学质量监控中仅对教学结果进行监控显然不行,应该用发展的质量观去衡量教学质量过程,强调对动态过程的“适时”监控,必须促使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相结合,通过过程控制达到目标管理。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以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关系协调的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针对重庆市范围内抽查的民营高校样本为例,从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的构建着手研究。本次调查以民营高校的师生员工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62份,回收率达87.3%(其中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答率为92%)。按照教学质量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了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的观测点和检查的具体项目(见表1)。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人才培养过程系统、人才培养质量系统[ 抽样调查满意率为93%]三个方面进行目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研究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定位,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民营高校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导整个专业教育活动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开展。教育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教学环节即在该系统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和层次不断提升的子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分析方法,依梯级纵向延伸的逻辑思路,将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分解为国家层面的总目标、学校层面的分目标、专业层面的基层目标、专业层面下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层面的细化目标。其中,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所属分目标、基层目标及细化目标作用的发挥;分目标作为总目标下的目标,其实质就是总目标的分解和有机组合(见图1)。
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有赖于其外部环境与政策的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有效监控管理与措施等内生力量的催生。
1.外部环境与政策
民营高校教育在实现自己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时,既要面临外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挑战,同时也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适应社会(企业、行业及家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期望和满意度,这些外部的压力作用于民营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活动,推动着民营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不但要求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素质规格上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综合素质等纳入自我体系之中,而且要求民营高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抽样调查支持率为96%],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必须把握好学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标,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把社会满意当成经营民营高校的目的和动力,在“满意”的良性循环中,要以优质的教育服务、合理的专业结构设置,培养懂业务、有专长、熟悉国际规程、掌握信息技术、擅长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自身和市场的“双赢”。
2.监控管理与措施
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只是一幅图景,图景中该如何充实其内容,填充其颜色,就得有具体的人才培养活动,否则目标系统就成了“空架子”。而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可以说,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人才培养的过程。
(1)监控管理
质量的生成是基于有效的监控管理,在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过程中,从招生、教学过程到毕业生就业,要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通过全员质量意识的形成,建立岗位责任制,遵循科学管理程序,搞好教学过程的设计、执行、控制,使得各管理层次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层次间互相支持协助,运用多样化方法,集中各部门的力量保证教学质量。
(2)科学制订与执行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必须保证培养方案的前瞻性和稳定性;要加强对培养方案制订过程的监控,深入调研、周密论证,从源头上保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培养方案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执行;确需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的,应按规范程序递交申请进行审批。
(3)专业合理设置
民营高校的专业设置对民营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及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决定性作用。专业改革与建设关系到民营高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从而吸引到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相对的稳定。
我国民营高校的办学层次主要以专科教育为主,而专科层次的民营高校又主要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因此,其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
①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民营高校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灵活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就培养什么类型的专业人才,专业类型主要由学校选择,专业设置先上后稳,逐步完善。由于根据人才市场的信息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②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设置新专业。民营高校的另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专业设置的超前性。由于民营高校办学机制灵活,学校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因而它们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未来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趋势,超前设置相关新专业,以抢占人才市场的制高点,拓展新专业的发展空间。
③校企结合,校校合作,联合举办品牌专业,是民营高校专业设置的又一特点。作为与市场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民办高校,充分重视专业设置的开放性,不断挖掘校内教育资源和企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其它高校教育资源优势,联合设置新专业,使专业教育融于行业、企业、校校联合之中。
(4)课程体系改革
民营高校应确立以职业能力和岗位目标要求为基础的课程体系设置。首先,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然后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能力的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确定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设置课程。其次,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体现民营高校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思路和程序。
二、人才培养过程系统的研究
人才培养过程系统的研究从整体上是对教学过程系统的研究,而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一个学校“教风”与“学风”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手段。教与学的主体是人,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为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动员校内外相关人员参与到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工作中来,以监控促教学,向教学要质量,从而保障民营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1.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并严格执行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定位、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因此,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依据职业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确定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科学制订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和实验教学标准;要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严格规范教学行为。
2.强化教材建设与管理
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要做好教材管理工作,规范教材选用程序,提高教材的使用质量与效益;通过特色教材建设立项、联合编写教材等方式,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工作。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督导队伍
严格按照教学工作的相关要求,加大任课教师资格审核、监督力度,规范教师聘任;要尽可能地吸收离退休的资深老教师、老专家和老领导进入教学督导队伍,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严于督,善于导,督导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4.严格课堂教学要求,重视课堂教学质量
按照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督促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在课前认真备课并精心设计教案;上课应做到衣冠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文明,语言规范;要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育和督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刻苦学习;课堂讲授做到阐述准确,概念清楚,条理分明,论证严密,突出重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5.重视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训练学生专业职业能力(技能群)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是以课程为依托的,在真实或模拟仿真等场所情境或环境条件下,由教师或指导人员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亲身体验或动手操作,以培养训练学生专业职业素质、专业职业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因此,学校应针对实践教学中主要环节制订系列管理文件,综合运用检查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技能考核等管理手段与评价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6.深化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
改革教学手段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实施;改革“灌输式”的传统方法,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及观摩模拟等现场教学法。
7.进一步加强考试管理和考试质量分析工作
各教研室负责本教研室课程考试的命题、试卷审查、阅卷和质量分析工作;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考试安排、试卷印制、组织巡考、收集学校考试质量总体分析材料,会同评建办对试卷质量进行抽查等工作。
三、人才培养质量系统的研究
民营高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补充组成部分,人才培养质量是民营高校的生存之本。这就需建立一个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动态检测各类教学活动及其责任主体的质量。要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须加强对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及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调查与统计分析,为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工作改进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1.重视课程合格率评价,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课程合格率的高低是考查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知识、技能程度及具备能力水平的客观反映。这就需要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考试难度,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简化课程教学内容,适当降低理论考试难度、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质性监控是提高高职理论课程合格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2.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着眼于创新能力培养
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严把选题关、指导关、答辩关及成绩评审关,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奖惩机制,进一步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质量分析工作。学生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综合训练,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坚持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
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导向和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要创造条件,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或专业调整方案设计。要详细调查毕业生经过工作实践后对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管理等方面的体会感受及建议,为学校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四、结束语
以上研究讨论了民营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实际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保证更好的教学质量,从管理哲学层面来探讨可能更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因为科学的质量监控目标体系更能激发出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因此,各民营高校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学质量监控目标体系,会使学生得到更充分更实际的教育,从而有效提升民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志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2]李玉香.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7)
[3]王芸.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3):8
[4]田凌云.大学创新教育目标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一、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视为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系统的、完整的有机构成体,对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精细的研究,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形成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把握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从整个出发,从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中揭示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对系统和系统、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进行综合、全面、精确的考察分析,以达到用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目的,取得各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时所不具有的整体。系统分析方法有助于文学形象研究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打破在文学形象研究方面单维的、机械的、静态的自我封闭式的传统思维方法,代之以多维的、有机的、动态的开放式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助于从方法论上提高文学形象的研究水平。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整体,但是系统功能又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各要素密切协调,整体功能就可能成倍增加。反之,整体功能就可能下降。二是相关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在对某个系统进行研究时,要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用孤立、片面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学形象。三是动态性原则。系统都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动之中的,在对某个系统进行考察时,不能把它看成一成不变的,要在运动中来把握事物的规律,避免用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学形象。就人物性格而言,随着系统科学对文学领域的渗透,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物性格是一个由多种性格要素按一定结构方式构成的有机系统。因此,在研究人物形象时,我们必须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例如,《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刊载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林兴宅老师的论文《论阿Q性格系统》,该文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阿Q性格,探讨阿Q典型的性质、阿Q主义的来源及其超越阶级、时代、民族的普遍性等较难回答的问题,从多种角度为我们展示了阿Q复杂的性格世界。了解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我们就可以运用它来分析人物形象了,例如,研究明清小说,可以选取诸如《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赵云新论》、《明代话本小说中的徽商形象》等具有创新性的题目。
二、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研究法是指确定客观对象及其过程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要区分事物,就得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例如,对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封建礼制下的叛逆女性形象的比较,我们可以从她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环境、反叛性格、爱情历程、形象的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异同比较。再如,杜甫诗和关汉卿杂剧都塑造了众多的平民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总结出同与异的思路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为了方便阅读,不妨用一个直观形象的表格来呈现[5]。比较分析方法按不同的标准,主要可分为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等。同类比较,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同种类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确定它们的不同点;异类比较,则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横向比较,是将同类不同对象放在同一标准之下,进行对比研究;纵向比较,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宏观比较,是将大范围内的研究对象,进行整体对比研究;微观比较,是将小范围内的研究对象,进行局部对比研究。由于比较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此,比研究单一对象更容易出新意一些。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文学形象,其基本步骤如下:一是明确比较研究的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只有明确了比较研究的目的,才能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研究能够集中进行。二是尽量多地占有相关资料,以确保比较研究全面而准确。三是整理、分析、研究资料,从中得出有关比较的有用材料,为确定比较结论做好准备,这是比较研究的核心环节。四是得出比较结论。
在文学形象研究中运用比较方法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首先,比较的对象要有特定的联系,即要具有可比性。例如,安娜和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6]。晴雯与小红,是或曾经是怡红院的丫头,在出身、才能、性格、情感与命运诸方面具有鲜明的可比性。一个是无家孤女,刚烈率真,疾恶如仇,向往平等,从不献媚于主子,到死都没有改变问罪于天的姿态;一个是家生女儿,世故圆滑,努力钻营,抓住每一次能向主子献殷勤的机会向上爬,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得到较好的归宿[7]。可比性是决定文学形象能否成为比较文学对象的关键,也是关系到比较研究能否正常进行并获得科学价值的关键。其次,比较应在性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再次,比较的标准要同一,只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不能用两个以上的标准。此外,运用比较法研究文学形象,应克服主观片面性,坚持客观的科学态度。在全面、客观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避免根据似是而非、支离破碎的资料轻率下结论的不良做法,从而保证比较研究的科学性。在中外文学形象比较研究领域中,可供比较研究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例如,《自古红颜多薄命———林黛玉与玛格丽特形象比较》,《安娜与娜拉形象差异比较》,《上下求索,自强不息:屈原与浮士德形象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简•爱和林黛玉形象比较》,《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之比较》,《贾宝玉和汤姆•琼斯的爱情观比较》,《女性双形象,辉耀东西方:戏剧人物杜丽娘与朱丽叶之比较》,《两个在梦中跋涉的不幸女人———论爱玛和潘金莲形象》,《涓生与奥涅金形象比较谈》,《白流苏和紫姬形象比较》,《〈日出〉中金八与〈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父亲形象塑造比较研究》,《中日现代诗歌“树”意象的比较研究》,等等。
三、具体与抽象方法
具体与抽象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所谓具体,就是许多特定的统一整体;所谓抽象,是从许多事物和现象中,舍弃个别的和非本质的东西,把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抽取出来,形成概念。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的途径。学术研究总是先从具体存在的事物入手,通过对大量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研究,舍弃个别和非本质的东西,把共同的和本质的东西抽取概括出来。有了这样的思维抽象,我们的研究还要从抽象到具体,即通过分析和综合学术研究对象诸多方面的规定性,掌握其内在联系之后,将研究对象多样性的统一作为整体在思维中具体地再现出来。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不断循环往复,才能使认识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使学术研究不断深化。
四、分析与综合方法
分析是将事物分解成几个部分、几个方面、几个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综合是把事物的部分、各个方面、各要素综合成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认识事物规律的方法。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的。分析是变整体为部分,化全部为局部;而综合则相反。但它们有统一性,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分析与综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产生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研究和认识过程。分析又可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种。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所谓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二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五、归纳与演绎方法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40
Abstract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ining, and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local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etting, low teaching qualit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of students and weak teachers' strength. Faced with these problems,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public elective course management standar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words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公共选修课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要求,依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选修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必备环节,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的特点。①公共选修课虽然已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了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进一步规范公共选修课的过程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 公共选修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公共选修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公共选修课缺少系统论证和研究,对于开设课程类型、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缺少共识。部分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公共选修课,片面认为对公共选修课可有可无,他们认为公共选修课仅仅是为学生补充一些非必要的课外知识,不会像专业课那样投入过多的精力,备课不充分,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简单的课堂说教为主,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则认为专业课更比公共选修课重要,对于公共选修课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②
(2)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够。很多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对自己将来就业没什么作用,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公共选修课上课普遍存在应付了事,主要是为了混满学分,不在意是否学到知识、提高了能力。对于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很多学生也重视不够,虽然学校教务部门会选课通知及要求,辅导员、班主任也会提醒,但在实际选课过程中仍然存在大批学生随意选、代选、错选、漏选等情况,而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学习。
(3)课程设置不合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以理工科R滴主,理工类课程偏多,而大多数学生更需要拓展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美育方面的知识。但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师资问题开出的人文社科类和艺术美育类公共选修课很少,不能满足学生选课需要;而教师开出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常常因为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而难以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同时,由于课程开设的权利在各个教学单位,而各个教学单位缺少对于开课类型、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明确要求,造成许多课程开课随意性比较大。由于这几方面的原因导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的课源偏少,课程结构不合理,开设的课程质量也不高,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更少。③
(4)质量监控不到位。公共选修课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其课程准入、教学过程管理、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缺少完善的制度,制度执行也不够严格,造成公共选修课进入门槛低、质量监控不到位,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不高,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吸引力。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与学生考核往往不到位,公共选修课很少安排听课检查,无法有效发现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以督促教师进行整改,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公共选修课教学班学生来自各个二级学院、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由于教师缺少约束办法,导致教师对学生管理难度较大,课堂纪律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公共选修课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完成课程小论文、大作业为主,考核要求较低,学生很容易通过考核,学生学习压力严重不足。
(5)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承担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教师整体素质与水平不够高,由于学校政策导向问题,高级职称教师不愿意开设公共选修课,他们更愿意在科研、校企合作方面花费更多精力。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由中低职称的年轻教师及部分兼职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他们往往缺少教学经验;同时,课程开设也不稳定,教师工作量满了,往往就不愿意开设公共选修课了,导致很难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
2 加强公共选修课管理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学校层面提高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必须将公共选修课建设工作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从资金、政策、教学条件、师资培养等方面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④公共选修课在课时费、课程系数等方面可以由于其他课程。同时,加强教育与宣传,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设公共选修课;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巨大作用,促使广大学生提高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的认识,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公共选修课学习。
(2)科学设置公共选修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拓展公共选修课的类别,努力设置科学合理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公共选修课可以涵盖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美育类、创新创业类、体育健身类等五大知识领域。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课程中理工科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注重吸引高水平的教师开设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还可以从校外引进优质网络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如“爱课程网”的“视频公开课”、“超星尔雅”的“尔雅通识选修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开发了大量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纷纷上线,可以从中选择部分课程以补充本校人文社科和艺术类课源不足,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质量。合理的课程体系、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予广大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增加公共选修课的吸引力。
(3)推进公共选修课建设与改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投入,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应重点减少一批长期稳定开设、教学质量高、广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程,逐步建成一批示范性的公共选修课,并积极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提高其他公共选修课的建设质量。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文件建设,对于长期稳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牵头组织相关教师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并在充分论证后在全校施行,以指导课程组其他教师按照大纲开展课程教学,保证公共选修课质量;加强公共选修课教材建设,鼓励教学水平高、学生评价好的教师编写出版公共选修课教材,以保证学生修读需要。高校应设立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课堂教学互动,积极采用案例、讨论等方式实施课堂教学,充分吸引学生W习兴趣。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如通过提高课时津贴、提高课时系数、教改优先立项等方式吸引、鼓励更多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承担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实施教师能上能下制度,淘汰考核不合格教师,不断吸纳优秀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授牵头组建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加强团队合作与研讨,逐步形成一批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过硬的教学团队;学校加强对公共选修课教师的培养,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通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专家讲座、集体备课等形式,对从事公共选修课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⑤逐步建设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
(5)加强教学管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完善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制度,从课程准入、课程教学规范、质量监控、课程考核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课程开设实行准入制,严格把关教师任课资格和课程教学内容,实行试讲制度,试讲合格方可开课。学校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听课、检查、考核等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任课教师、教学单位及有关部门进行整改,保证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推进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遵循全面性和多样性的原则,采取开卷与闭卷、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笔试与口试、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同时还可在平时增加课堂问答成绩,提高平时成绩分值比例,以促使学生平时课堂注意认真学习;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实现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目标。⑥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每个公共选修课教学班安排一位负责任的学生担任信息员,作为学生与教师、管理部门的纽带,负责向管理部门、教师反映学生的意见、建议,以便于教师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6)加强选课环节指导。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务部门和学生导师、班主任要加强选课指导,通过网上通知、公布选课操作视频、召开班会、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培训,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选课错误。同时,积极改善学校网络条件,开发手机选课功能,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手机完成选课任务,保证学生及时选到感兴趣的课程。
3 结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公共选修课建设力度,推进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② 祖维.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视频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173-175.
③ 范富春.地方工科院校通识选修课课程建设与管理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38-39.